-
1 # 全康醫聲
-
2 # 卓越父母成長營
這個問題的實際上蠻複雜,偶爾打過一兩次估計不會有大的影響,當然也是指程度不深的那種,真正打斷手腳那就是傷害了。
“動輒捱打被罵”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就是家長中有一位或者兩個都具有強勢的心理,用最近幾年流行的話語就是狼爸虎媽,而且還具有暴力傾向,經常動手打孩子,這樣的狀態下孩子有兩種可能,一是不斷改進自己的缺點,達到一種近乎殘酷完美,符合父母的各項要求,最終考進名校,成為棟樑之才,然後狼爸虎媽慶祝教育成功;另一種是長期壓抑,無法達成父母的要求,不斷惡化,最終的結果不堪設想,總之不成材是必然的,有可能還會危害到自己和他人的幸福。
事實上,以上兩種結果都是顯性的,筆記君可以很肯定地說即使是第一種孩子,依然存在心理問題,有的可能很嚴重,因為父母長期打罵約束,會造成他的心理受到極大的衝擊,即使未來可以功成名就,但小時候的陰影是無法抹去的,這幾年經常聽到一些尖子生行兇作惡的例子,最近的一個是北大學子殺母事件,至今未曾歸案,是不是和小時候母親對他過分嚴苛的要求有關聯,這個等將來緝拿歸案之後可以明白。
所以奉勸天下父母對於孩子應該採取陪伴的方式,而不是急功近利打罵成才,即使一時成功,而對於漫長人生而言,一定是最終失敗的。
-
3 # 桐陽媽育兒
文/桐陽媽
一個孩子成長需要很多因素,並且隨著環境的改變,孩子會自我教育和自我修正。不是說小時候被父母打罵的孩子,一定會出現心理問題。被父母打過,發生過,這在記憶中不可能抹掉,只是每個人對待這種傷害的態度不同,自我成長不同。
父母打罵孩子,其實讓孩子服從權威,讓孩子聽話,控制孩子。
可能會出現的影響以下10點影響:
1、孩子會有恐懼心理,失去真實自我。
孩子小時候,依靠父母而生活,為了避免打罵,孩子不敢表達自己的感受,會討好父母,變成聽話的乖孩子。乖孩子的傷最重。
2、自我價值感低,受外在評價來確定自己的價值。
父母動輒打罵孩子,孩子會認為不夠好,才被捱打,是我惹怒了父母,我做的不好,我錯了。長期這樣下去,長大後會自我價值感低,透過賺錢,事業,透過成就感,甚至透過炫耀朋友,來證明自己的存在,來證明自己足夠好。
3、自我攻擊。
你越打我,越不聽,有些孩子,越打越對抗,甚至父母伸出手要打的時候,我會讓你打,自虐。
4、容易情感隔離。
被打罵的孩子,自己的感受父母不理解,甚至忽略,長期下去,自己的感受被隔離,很難體會別人的感受,所以等父母老了,他也不會理解父母的感受。
5、容易追求完美。
這種被打罵的孩子,父母要求比較嚴厲苛刻,孩子自然也會變成苛刻,會變成追求完美,對自我缺點不接納,會活的很累。
6、對待孩子,會過度溺愛。
等結婚成家,生了孩子,不想讓孩子再受他小時候的傷害,可能會縱容溺愛孩子。
7、對待孩子,也是打罵。
長大後,終於當上父母,遇到孩子問題,想到自己父母也是這樣打罵的,並且會認為打罵是對的。也開始打罵孩子。
8、婚姻中,可能會出現問題。
9、會變成暴躁脾氣。
經常評價一個孩子跟他爸一樣,暴力讓孩子學會暴力,我脾氣不好,會把自己的憤怒攻擊別人,這就是有些人,沒說幾句話,開始吵鬧,說話非常生硬,影響人際關係。
10、外表堅強,內在脆弱。
童年的時候,被父母打罵傷害,內在有一個脆弱的小孩,所以遇事看起來堅強,實際用堅強的外衣包裹內在的脆弱。
沒有完美的父母,父母也愛孩子,只是沒有找到合適的方式,父母也是受害者。今天去探討這個問題,不是要看到傷害,而是讓我們換個角度理解自己今天的樣子,從而更好的完善成長。
-
4 # 吳旭東
如果自信的孩子就不會出現問題,如果老被欺負長大肯定孤獨。出現心理問題的機率佔60%,當然還要看來的生活方式和教育狀態
-
5 # 三峽旅遊吳敏
經常捱打捱罵,一直到高中的,而且基本上都是伴隨一生的影響。從性格到情商,從心態到品格,都會比一般人差些。而這差的這一點,恰恰是長大後,非常需要的一點。
-
6 # 老丁HE小丁
我和弟弟從小見父親,心裡就打鼓,打的不多但看見兇臉就哆嗦,聲音罵的成陰影了都。現在我兄弟都四十多了,父親也去世三年了,感覺最大的影響二個,父親的打罵大部分是為了子女好,只有極個別變態的人。一是父親病重的六年多,兄弟倆都很孝順,二是我們倆都從不打孩子一下。
-
7 # 金秋2727
小時候經常被媽打,媽媽脾氣暴,從小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現在我也打孩子脾氣暴,知道不好,可總是控制不住,真害怕孩子將來也會受到影響。
-
8 # 時間煮雨15557638
我是七零後的,我還有個弟弟,我母親屬於嚴重的重男輕女,小時候幾乎天天都捱打,這不是我吹的,而且我媽打人特有經驗,木棒和竹棍都會被她打斷,我同學都知道我身上的傷從沒好過。她不但打人,還用最難聽的話罵我,還總咒我去死,那時候是真的好恨她。我不是一個不聽話的孩子,但總是被捱打。現在我四十歲了,也有自己的兒子和女兒,我很疼愛我的孩子,我不要讓他們受到我當年的苦,至於我媽,我爸跟她已經離婚了,感覺她一個人還是挺可憐的,所以還是會常常去看她,不管曾經怎樣,她畢竟生我養我,只是心裡面始終跟她沒有親近感
-
9 # 不說再見
中國人就喜歡以偏概全!我們這些三十四十以上的人誰誰小時候沒被父母打過?難道都心理有陰影?李天一從小被李雙江夢鴿寵著,怎麼一再坐牢?那些高幹子弟和富二代從小受虐待了?怎麼一個個為富不仁,又哪來的心理陰影?
-
10 # 堅強的珊瑚
我跟你朋友的經歷很相似,也是從小被媽媽打。爸爸常年在外打工,媽媽脾氣不好,別人都說我很乖,但是媽媽打起來下手非常重,有一次打到鼻子流血止不住,把一整條大毛巾都染紅了,她都不會看我一下。長大了以後,越發跟母親就沒有親近感,看到電視裡母女情深的畫面就感覺好假,噁心。但是贍養老人的義務會盡力的,就是沒有親近感。我現在也是感覺自己比較自卑,易怒,心理也發誓不打自己孩子,對孩子還是缺乏耐心,有時候會發脾氣,儘量控制吧。
-
11 # 巨量嚴選
小時候有這樣經歷的小孩子長大後出現心理問題的機率還是比較大的。而且脾氣和性格會走兩個極端,要麼就是非常溫順,逆來順受,要麼就是非常暴躁,遇到不順心的事就會拳腳是加。
這些還都是輕的,有些甚至會心理變態。認為這個世界不公平,對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會產加不滿的情緒。這種就是真正的心理問題了。
所以,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方式,避免這種情況出一。
-
12 # 希樸羊
根據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孩子會習得爸媽的打罵行為,從而在長大後對自己的孩子也會有暴力傾向,根據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童年期的經歷決定了一個人一生的走向,一個動輒被打罵的孩子極度缺乏安全感,心理扭曲,哪怕長大後也難以逃離原生家庭的影響,但是,現在的媒體、文章、書籍好像過於強調童年經歷對人的重要性了,做父母的也膽戰心驚,生怕一個不留神孩子以後有心理問題。矛盾的是,儘管理論很多,但是沒有任何實驗支援童年事件會影響成人的人格,也沒有任何證據指出過去能決定未來。許多研究者都熱衷於找出童年決定成人發展的證據,他們以為可以找到很多童年不幸而造成以後毀滅結果的證據,例如父母身故、離婚、童年得重病、被虐待、被忽視、遭到性侵犯等都會造成成年期的行為失常,但經過大規模地調查成人心理健康水平和童年不幸的關係後發現,結果並不如研究者所預期。雖然有一些支援的資料出現,但並不多。很多這類研究在研究方法上通常會有所缺失,忘記了控制基因變數。沒有看到暴力的父母可能會把暴力傾向基因遺傳給他的孩子,所以孩子長大後虐待自己的孩子或犯下刑事罪行,這很可能是由於先天因素而不是後天造成的。心理學界非常有名的同卵雙胞胎研究就是對童年決定一生這種說法的有力打臉:一出生就被不同家庭收養的同卵雙胞胎,長大後的性格很像,可見基因對人格有更大得影響,而童年事件的影響卻微乎其微。舉例來說,如果父母離婚,對童年晚期及青春期確實會有一些干擾效應,但隨著你的長大,這些問題便逐漸消失,到成年後便沒有什麼影響了。
簡單來說,童年時的大災難可能對成年後的性格有一些影響,但是也僅僅是少數,且不易察覺。更不能決定長大後會出現怎麼樣的問題,因此,我們沒有任何理由將逐漸的抑鬱、焦慮、婚姻不美滿、吸毒、性問題、失業、攻擊性、酗酒或暴怒,都怪罪到童年的事件上去。
-
13 # 黑夜中的貓
答案是肯定會的,首先,會害怕,想當初我爸也是這樣子,有的時候罵的我一無是處,甚至比豬還笨,考得好就提高要求,考的不好就罵,說別的孩子怎麼怎麼優秀。我無法反駁,我哭,還不讓我哭,我忍著。反正我不會和我爸多說一句話,都不願意見到他,見到了,能躲多遠就躲多遠。長大的我,不想對他說什麼了,還好我的抵抗力比較強,換做其他的,早就離家出走了。對我們而言,只想早日脫離這個沒有溫暖的家。
-
14 # 小中醫邱邱—脾胃
很多心理分析師、療愈師都有這樣的結論:
小時候表現越“乖”,越“懂事”的孩子,
長大之後心理問題越多;
小時候表現的越叛逆,越自由的孩子,
長大之後往往心智越成熟。
這是為什麼呢?
“乖”意味著討好大人
忽視真實的自己
我很清楚地記得,我小的時候,奶奶帶我出去玩。路過路邊的糖果攤,奶奶指著說:“想要嗎?”我搖搖頭說,“不想要。”奶奶滿意了,說:“這孩子最乖,從來不亂要東西。”
從心底來講,小小的我,其實是想吃那色彩繽紛、酸甜可口的糖果的。只是,“懂事”和“乖”,是那個年代對小孩子的最高讚譽。
我從心裡模模糊糊知道,我“乖”就會讓大人高興,為了得到大人們的喜愛和表揚,為了少受到處罰和責罵,敏感的我把自己真正的感受壓抑到了一邊,努力做出那個“乖”的模樣讓自己討人喜歡。
長大以後,我成了一個不懂拒絕別人、疲憊不堪的“爛好人”。
心理諮詢師告訴我,很多小時候很乖的孩子,長大了心理問題較多,原因就是,他們以滿足他人意願、獲得他人首肯為生活主導,失去表達自我的聲音,忽略自己的真實需求,內心壓抑十分痛苦。
我還是經常看到長輩對孩子說:“你再淘氣我就不喜歡你了。”或是“再這樣做我就不愛你了。”孩子眨巴著眼睛,馬上安靜下來,以證明奶奶還愛著自己。每次看到我都心裡一酸,彷彿看到幼年的自己。
為了博得看護人的喜愛,情願壓抑自己真實的天性,這種偽裝起來的“乖”孩子,有什麼用呢?我們所生活的時代已經不同了,這樣的要挾,還不停在我們的教育生活中上演。
“乖”意味著
不敢表達真實情緒
我直截了當的說:“與其說你的孩子聽話乖巧,不如說你的孩子沒有安全感。”
正常情緒下的孩子,沒人願意去幼兒園。
因為3歲的孩子還不明白為什麼去幼兒園,以為去幼兒園就是見不到爸爸媽媽了。
如果孩子不哭不鬧,說明她覺得要做一個你們父母眼中的“乖”孩子,就不能哭鬧。她知道不哭鬧才會讓你們更喜歡她。
換句話說,她在壓抑自己真實的內心想法。可是,孩子的感受只能透過其他的方式宣洩出來。她上幼兒園以後愛打人、半夜哭醒,都是內心的宣洩。
孩子能夠在你面前哭,說明他對你有足夠的安全感,知道你會對他的情緒照單全收,全盤接納。這種無條件的愛和養育,才是孩子健康人格形成的基礎。
越“乖”的孩子
獨立能力越差
為什麼小時候“乖”的孩子可能學業出色,然而在人生取得更大成就的卻是那些小時候調皮搗蛋的孩子?因為,越“乖”的孩子依附性越強,自主性越差。
“乖”孩子身上有家長太多的控制感。
父母期望我們走在一條可以複製黏貼的道路,過著一個大家都認同的理想生活,這就是“乖孩子”。
越乖的孩子,隨著他漸漸長大,他就會從一個不提問的“乖”學生、成為一個唯唯諾諾的“乖”員工、感情上讓婆婆包辦的“媽寶男”、生活上不能完全自主的爛好人。從這個角度講,取得很高成就的人,都不“乖”。
我的孩子也是個很調皮的孩子,上躥下跳上房揭瓦,但我會合理表達我的不滿,從不以“再這樣就不喜歡你了!”為要挾條件。
因為我們並不因為孩子“乖”才愛他。我們愛的是那個原原本本的他。
同理,我願他做出人生選擇是因為自己的真實喜好,而不是犧牲自己的感受去討好別人。
我會支援孩子的決定並提醒他為自己的決定負責,而不是“你就做一個乖孩子,按照我給你指點的人生活下去。”
“乖”
不是個褒義詞
在這個急速變化的時代,“乖”真不是個褒義詞。
最本質的一點:這個時代是“後喻時代”。時代更新太快,很多事情,是前輩要不斷向後輩學習,而不僅僅只是單純的聽父輩的話。只可惜,能認清自己視野侷限的父輩並不多,大多數還認為下一代應該“乖”一點,走一條穩穩妥妥的路——越穩妥的職業,越以犧牲創新能力為代價。
這個年代都是人往高出走,哪有鐵飯碗?待別人都功成名就的時候,那些聽父輩指路的“乖”孩子,才發現在而立之年需要重新改變職業航向,再一次痛苦地適應社會。
中國父母的“乖”,意味著用前人井底觀天的人生經驗,去指路後一代不可測、未可知的人生。培養孩子的目標有千千萬,最壞的可能就是那個“乖”小孩!
接受了自己的成長教訓的我,終於讓孩子做了一個想哭就哭、想笑就笑、健康自由的孩子。這天吃過晚飯,他拿著一個堆砌得很奇怪的小車來給我看,本是車窗卻堆到了尾巴上,車頭卻倒裝在車身,姥姥一看就皺起了眉頭,“車哪有長這樣的。來,姥姥幫你按畫冊上的砌好。”他才不肯聽話,繼續往車身上堆砌大人無法理解的功能零件。
我笑了。這車堆疊得算不上巧,他也絕對不乖,可這輛看起來醜陋的小車,在這個創新以指數級變化的時代,一定能通往我們這一代人無法理解的未來。
親愛的小孩,從現在起,你可以做生氣的小孩,真實的小孩、走自己路的小孩。
孩子成長的一些訊號,常常會被誤認為是“問題行為”。
這些誤會很可能會讓父母錯失正面引導孩子的機會。
01
搞破壞
很多孩子到一歲左右,會開始出現一些讓父母匪夷所思的“破壞”行為。
比如把所有抽紙都從紙盒裡抽出來,扔東西製造噪音,將所有盒子、櫃子門都開啟,想將手伸進插座……
當孩子身體運動能力越來越強的時候,他們的認知能力會大幅提高。
這個“搞破壞”的時期,實際是孩子人生階段的“實驗期”。
在這個階段,孩子會透過親身體驗來學習周圍的事物。
這個階段的每個動作,對他們來說都具有意義。
他們什麼都想要親自摸一摸,開啟來看,摔打一下,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身體去了解這件物品。
但這些行為常會被父母誤會是“沒規矩”,因為有點像在搞破壞。
其實這個階段不必要著急管教孩子。
在沒有危險的情況下,讓孩子去“實驗”,讓他們發展對周圍事物的興趣和好奇心。
02
“媽媽快看!”
當孩子會說話以後,他們看見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會急切想讓媽媽、爸爸去看。
在孩子不會說話的時候,就可能已經表現出了這種能力。
他們可能會“咿咿吖吖”指著一件東西,努力引起父母的注意。
這時父母可以順著孩子的“指示”,告訴他多一點相關資訊。
比如,如果孩子指著一朵花發出“啊啊”的聲音,父母可以清晰地告訴孩子“這是花”,讓他知道正確的名稱。
甚至可以抱著孩子走到花前面,讓他摸一摸,聞一聞,告訴他顏色和氣味。
有時孩子會很急迫,不用手指,而是拉扯父母衣服來引起注意。
這時父母不要焦急,看看孩子是想表達什麼,可以將孩子帶到他想了解的物品前。
03
沉浸在自己的世界
兩歲的孩子開始對自己的生活有了很大的自主性,他們會感覺自己不再那麼需要成年人照顧。
此時孩子玩耍時,會旁若無人沉浸在自己世界中,不想和別人說話,也不想被打擾。
這個階段是培養孩子專注力的好時期。
父母可以讓孩子自己玩耍,思考,當孩子需要父母的時候他們就會主動呼喊父母。
剛開始孩子可能獨自玩耍幾分鐘,漸漸延長到十來分鐘,二十分鐘……
在不受干擾的情況下,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時間就會一點點變長。
04
窘困以及內疚
大概到孩子3歲的時候,與自我評價相關的情緒會發展出來,比如羞愧,尷尬,內疚,驕傲等等。
但這個階段孩子不可能“客觀”評價自己,他們依賴外部評價來判斷自己“是好是壞”。
一旦發現自己做錯的地方被別人發現了,他們很容易感到羞愧。
而嚐嚐被過度表揚的孩子,會驕傲自大。
所以3歲以後,父母要善於覺察孩子羞愧、尷尬、自滿等情緒,對孩子的評價要儘量客觀,幫助他們更加“準確”的評價自我。
做得好的地方,父母完全可以給予讚揚,讓孩子感到自豪,會更有信心。
對於孩子不會做的地方,給予指導,並且及時反饋。
錯誤的行為,應該制止,甚至可以用“隔離計時”這種方法以示懲戒。
05
任性
當孩子漸漸長大,他們會想要做越來越多的事情,而且越來越有自己的主張。
但他們現有的能力,可能跟不上他們“想做的事”。
現實和能力上的差距會讓孩子特別受挫,煩躁、焦慮,甚至憤怒的情緒就會出現。
大概在4歲左右,有些父母會發現孩子變得很“任性”。
他們會不斷表達自己的負面情緒,讓周圍的人都不快樂。
或者鑽牛角尖一般,一直用自己知道的有限辦法解決問題,不知變通。
其實父母看來的“任性”,是孩子的一種“毅力”。
說明他們已經能覺察到自己生活中“不如意”的方面,並且特別想要自己去解決。
唯一的問題是,他們“解決問題”能力有限。
此時如果父母沒有覺察到這一點,很容易會批評孩子。
上一點已經說到,孩子常常依賴外部評價來進行自我評價。
只有批評沒有建議,會讓孩子自我評價越來越低,漸漸喪失想要自己解決問題的渴望。
當發現孩子處在“困境”中,煩躁不安,鑽牛角尖的時候,父母要剋制住想要批評孩子的心情,給孩子解決困難的建議。
建議最好是有幾種選擇,這些選擇既是告訴了孩子好幾種解決辦法,又能引導孩子去思考哪些辦法最適合自己。
我家孩子青春期,學習特不好,說什麼都不聽,我總是忍不住打他,怎麼辦?學習哥當然知道家有青春期孩子的不容易,但請拜託各位家長剋制自己的脾氣,不要總是訴諸於武力,因為這樣只會把問題越搞越糟,一個從小生活在暴力環境中的孩子,長大以後得到幸福的機率有多大,他們心裡有多少痛苦煎熬,請往下看:
他們與父母無法親近
1.“我就是這麼過來的,從有記憶開始,總覺得自己做了什麼都是錯的,直到18歲那年,我被逼的割了腕,那以後爸再也沒有打過我,總有人對我說以後你會後悔這麼做,但,至少現在的我,還沒後悔。我討厭暴力,我不認為這種教育方法是對的。”
2.“我也從小被打到大,我爸說最多一句就是你怎麼不去死,我家後面有個小水坑,一哭我媽就把我扔水坑裡!現在一年最多打三個電話……說完事就找理由掛電話!我一年到頭就過年回家呆三天!我好像也有這脾氣暴躁的基因!但我會忍……我不想成了我最討厭的人!”
3.“其實小時候我也經常被媽媽打,因為一句話說錯,或者成績不好,又或者放學沒有跟弟弟一起回家,或者是弟弟打遊戲了,或者出去玩了,都要被打,媽媽用棍子,掃把,鞋子,巴掌,有時候被打的莫名其妙,我就會也怨恨自己怎麼不去死,為什麼會犯錯,也會偷偷在廁所裡打自己的臉,因為真的是被打的急了,自己都會惱恨自己,更極端的時候,想過躲在櫃子裡拿剪刀自殺,血會流一地,等媽媽開櫃子的時候,發現我死了會嚇她一跳,我也就解脫了。
可是我還是活到了現在,上學的時候就喜歡去同學家,因為同學很幸福,從小沒有捱過爸媽打罵。上大學的時候,我寒暑假就不回家,出去打工。
工作之後,更是很少回家,因為每次回到家裡,我就害怕,夜裡開著燈也要到下半夜才能睡著,而且在家裡不到一個星期準生病,可能是內心裡一直都抗拒,所以才會這樣吧。”
4.“淚目,小時候經常被媽媽打,不計其數的打,有幾次是沒有知覺的躺在地上一直爬不起來,小時候一直想童年的時間怎麼這麼長,什麼時候可以快點長大,年少的心裡充滿了酸楚,長大後我與母親基本上無正常的交流,我的媽媽從來不會問我在外過得是否好,有沒有吃飽過,剛畢業的時候因為沒有錢交房租,聯絡家裡,媽媽電話裡讓我去死,從那時候我開始學會什麼都靠自己,很多年以後我以為找到這輩子最疼我的人,可是我錯了,口口聲聲說最愛我的人在爭吵中差點失手將我打死,這些過去的都沒關係了,我會收拾心情繼續往前走,第一次淚目留言,求匿。”
5.“從有記憶開始好像就一直被媽媽打,很多時候感覺她只是純粹的在我和弟弟身上發洩著對奶奶和爸爸的不滿吧,高一的時候有一次被她羞辱的差點割腕,當時心裡真的是絕望了覺得自己活著真的很多餘,不過好在後來慢慢都好起來了,我和弟弟也沒有心理扭曲哈哈,但是真的是有陰影的,至少我現在回想起自己的成長經歷最多的就是被揍只要一想起那時的自己都會覺得很心酸。”
6.“30了沒談過戀愛,人多害怕,一輩子不想結婚,只因忘不了童年家裡滿地的傢俱碎片,大腿根的紫痕,下雪無家可歸的樓道,動輒就打罵的陰影,沒有自己活完一生,更沒有自信組建家庭,不想重蹈覆轍…”
他們無法信任別人
1.爸爸媽媽從小就在我面前吵架打架,撕破臉的樣子讓我很懼怕,從小我就活在父母婚姻不幸的陰影下 ,但是我的勸阻十分無效,我經常仰著天嚎啕大哭,這也早就了日後我的極度不安全感,冷漠、害怕,還有對婚姻的不信任。所以我喜歡同性,那天我跟姐姐說我喜歡同性,很大程度上是父母造成的,不怪我,他們沒能給我的安全感,我只能從別人那裡獲得。
2.“從小到大聽到最多的就是父母吵架的聲音,吵架的原因只有一個,就是錢,因為我們家很窮,到現在我讀大學了,偶爾跟我媽開影片聊天還是會碰到他們吵架,真的看得很心累。我到現在沒有談過戀愛,因為自卑,因為我覺得自己家庭條件真的很差,會配不上對方,也因為不敢,怕碰到跟我父母一樣的情況。”
3.“一直和父親關係不好就是因為小時候他把我拿去丟了這件事,再加上他對麻麻態度也很差,所以關係一直很不好,然後這件事還被家人拿來當笑話講,這個事件本來是一件很傷心的事,而他們拿出來當笑話說無異於在傷口撒鹽,所以真的很難受……還好,現在大家很少說了,小時候聽見他們說我都會流眼淚,但是現在,已經學會了沉默以對,也因為父母的婚姻,讓我對婚姻沒有信心,所以也準備好不結婚。”
4.“成績不好的時候捱打,犯了錯捱罵捱打更是家常便飯,到現在也還害怕跟我爸單獨相處。爸媽就是結婚二十多年一直吵,慶幸他們離婚了。因為他們的婚姻,一直恐婚,甚至想過不要結婚只戀愛就好,直到遇到現在的男朋友,瞭解了他的家庭,終於不那麼害怕,想和他有一個家。嗯,春節訂婚。願每個人都被這個世界溫柔以待。”
他們極度自卑
1.“一樣,從小到大從來沒有被爸媽誇獎過,一直都是批評,以至於到現在都是一個不自信的人,甚至已到別人說什麼誇獎的話,我都不會相信。大學四年拿了所有的獎學金,專業年級前幾,我依然覺得我很low,很蠢,優秀與我無關。做任何事情,還沒開始,就覺得自己不行,喜歡的東西不敢爭取,連喜歡上了人,也只敢在遠處看,從來不敢說。”
2.“哭毀了,不願回憶童年,太多爭吵,太多淚水,太多家暴。第一次結婚老公對我也是家暴,由於從小看到太多,還以為那就是常態,就是過日子,後來慢慢成熟才發現自己扭曲的婚姻愛情觀,果斷離婚。如今我已是孩子媽媽,我一定會給孩子一個幸福的環境,如果沒有愛情了過不下去就坦蕩離婚,不給孩子心理陰影。祝天下的孩子都是快樂的。”
3.“小時候爸媽經常吵架打架,我媽也從來不知道避諱我,我很害怕,但是不知道怎麼辦,所以我覺得我性格敏感、恐懼高分貝的聲音,特別是有人大聲的很兇的叫我的時候。 還有那個校園暴力,起因還是自己最好的朋友,因為初中就離家讀書,為了遠離父母,卻沒想到遇到了校園冷暴力,當時真的很痛苦,想到了自殺,神經質,我知道自己不對勁,甚至恐懼別人的同情,我不敢對父母說,又找不到心理醫生,就經常去書店找些雞湯文看。
那段時間做夢和學習是我覺得最幸福的事。雖然已經過去很久了,但真的童年受過的傷,會留下一輩子的陰影。現在覺得自己遇到事情的承受能力很差,對別人的情緒變化會特別敏感。一旦和朋友吵架,我彷彿又回到了那個絕望的時候,總覺得自己很沒用,覺得自己的神經質很恐怖,好像永遠得不到幸福。”
-
15 # 鴨梨心理
這個問題要一分為二的來看待。心理學上說,一個孩子的問題,往往是這個家庭的問題。或者可以說,透過孩子我們就可以瞭解他的整個家庭。並不是說童年期經常被家長打的孩子,長大就一定出現心理問題。但是,家長經常在童年期經常打孩子,會對孩子的成長造成一定的影響。
第一,行為主義認為,行為是習得的。班杜拉的觀察學習理論認為,人的一切社會學行為都是在社會環境的影響下,透過對他人示範行為及其結果的觀察學習而得以形成的。這就是,行為的形成可以透過他人的示範。那麼在小時候我們經常捱打,其長大後可能就會經常打別人,或者在其為人父母后,也會把他小時候捱打的這種教育方式學習過來,打自己的孩子。
第二,習得性無助是指人或者動物接連不斷的受到挫折,便會感到對一切都無能為力,喪失信心,陷入一種無助的心理狀態。在經常打孩子的同時,家長往往還會帶有一些批評甚至謾罵的語言。這些負面情緒長時間作用於孩子,就會使孩子產生一種自卑的心理,對孩子自信心的養成是非常不利的。
第三,精神分析理論非常注重早年的創傷性事件。經常打孩子,可能在日常生活中,看不到什麼問題,長大後在生活中問題也體現的不明顯,但其實很多決斷、思想都會受到小時候這種捱打的影響。
回覆列表
對於很多的童年創傷,尤其是父母做法的不公和呵護的缺乏,都可以參考。作為治療師可以參考,作為個人我們療愈自己也可以參考,兩者本就是一回事。
第一步 承認那個不公和困難
我們都遭遇過各自的不公平,如果我們的父母不是佛陀和菩薩的話,但即便是佛陀,他也遭遇過父母的不公平,他的父親想盡辦法要用他做繼承人。
去充分的承認這個不公平,去盡情的感受一直以來壓抑的害怕憤怒和怨恨,感謝我們的身體一直以來的陪伴,知道不用再害怕憤怒和怨恨,就算是仇恨也不必怕,千萬別受傳統的孝道阻擋,那本是最大的罪惡,充分的去怒,去怨,毫無阻擋和害怕,然後被怨覆蓋的愛就會湧出來,若你又愛又怨,你就既不能好好地愛,又不能好好地怨,兩邊都不是。如果你想真的愛自己,那就充分的去為自己講話,這些本就是真實的,為什麼要用“不應該”來打壓,父母本就是我們人生裡最愛恨交織的人,如果出現“我恨不得掐死你”“你根本不配做父母”類似的言辭是完全正常的。
但我說的不是報復,不是對父母大發雷霆,如果這發生了,不必內疚,如果沒發生,我不建議這麼做。你可以對你的諮詢師控訴父母,你可以在鏡子面前對自己控訴父母,但不要去直接這樣對父母。對於父母,我覺得最大限度的話是:當初你那樣做,我真的很受傷,現在想起來,我還是很委屈。儘管,我也能理解,你曾經也遭受了很大的苦難。
總之,這一步就是承認那個孩子遭遇不公平,為他平反。不必壓抑憤怒和怨恨,充分的憤怒是很美的,很自然的,然後悲傷會進來,憤怒到極致就是悲傷,當悲傷來臨,接納也就開始了,當接納開始,愛也就油生了。因為所有的怒和怨,不過是求愛不得罷了。
我們要為當初那個受傷的、委屈的小孩平反。
那是不公平的,我也是個孩子,我該自由玩耍,現在卻要擔負照顧妹妹的責任,這不是我的義務,這是我的犧牲,而你們卻不懂得感謝和欣賞我,給我那麼多的批評、要求甚至命令,你們剝奪了我、命令了我、苛責了我,這非常不公平!
那是不公平的,我本是一個美麗的女孩,你們卻因為重男輕女的陋見對我失望,我怎麼努力都進不到你們的心裡去,即便是我做得比哥哥、比弟弟都好,你們還是喜歡男孩輕視我,這不公平!
那是不公平的,本來我是一個神聖的生命,你卻告訴我咱們不能和別人比,本來我們應該為自己講話,你卻出於害怕要我逆來順受;那是不公平的,你身為父親,你的強大是本應用來保護和支援我,你卻用來威脅和命令我,而且你居然享受你的勝利,這是非常不公平和不人道的……
第二步 欣賞和感謝自己活下來
想象一下那個孩子,忍受了這麼多,承受了這麼多,委屈了這麼多,壓抑了那麼多,孤單了那麼多,無奈了那麼多,痛苦了這麼多……終於活到現在,得以有機會覺察和療愈,得以有機會做自己,這是那個小孩子的偉大成就。
我頭腦中有一個畫面,就是一個士兵受傷了,他自救,他可能都不能走了,他就爬,忍著傷痛一寸寸的爬,一段段的捱過來,經過荊棘經過沼澤經過黑暗,那麼久,那麼遠,終於來到一個安全的地方,他自己救了自己,他是一個英雄。他所有的努力和犧牲就是為了讓我們活下來,而他做到了,我們可以享受他帶給我們的安全、自由和“活下來”。
我們可以欣賞那個小孩子是如此的頑強、執著,感謝他一路的辛苦和努力……對那個小孩子來講,他是沒有可能對抗那個環境的,他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儲存自己活下來,如果我們享受這個“活下來”的話,那麼完全有理由去給那個孩子巨大的欣賞和感激,如果我們不願意看這部分、不屑於看這部分,那就不是任何人的不公平,而是我們自己對自己的不公平。
第三步 寬恕
首先是寬恕父母的不知和有限,相信他們在最深的地方是愛我們的,相信他們不是存心和我們作對,相信他們也在自己痛苦和有限中,寬恕他們沒有機會了解愛的真諦,寬恕他們沒有被足夠好的愛過,相信他們對我們的態度不僅都是他們所遭遇的態度,而且是其中最好的,甚至是他們出於愛而改良過的,是他們努力以後的;不需要再像一個小孩子一樣找他們討要愛,而是作為一個平等的人去給出愛,給出諒解,給出放下……我們現在比他們更強大,意識層面更高、高很多,能力更強,也更有機會學習和覺察,當我們真的站起來,我們就可以去愛他們,首先是原諒和尊重他們。
其次是寬恕自己。寬恕當初自己沒有能力照顧好自己,沒有能力給自己安全、自由,寬恕當初不懂得或者不敢為自己說話,寬恕自己作為一個小孩子的有限。
寬恕自己為了適應環境而壓抑、隱藏甚至變形了自己,寬恕自己因此而積累了大量的情緒,以至於會遷怒他人、會煩躁不安,情緒此消彼長、綿延不斷;寬恕自己接受了那個環境錯誤的教導和暗示,而卑微自己,認為自己不重要、不夠好,認為自己不配得;寬恕自己沒有能力去認識、覺察和擺脫那些困境、孤獨和害怕;寬恕自己在那個環境無從學習自愛、自尊和自我安慰,而經常與自己作對,經常對自己批判甚至苛責。寬恕自己習得了對自己並不好的觀念和模式,思維模式、感受模式和行為模式。寬恕自己也曾因為無法消化自己的情緒而對別人不公,給別人帶來壓力、焦慮和痛苦。寬恕自己內在的不和諧,寬恕自己就像腿受傷了一樣一瘸一拐地活著。
寬恕吧,寬恕了自己,就可以寬恕別人;寬恕吧,不去看任何人包括自己的不好和錯誤,只去看美好的和出於愛的,自己值得這麼做。
第四步 我是誰
不管你做什麼,不管你說什麼,你都在向世界顯示你把自己當做誰。
當你抱怨、當你憤怒的時候,你把自己當做了誰?
當你孤單、當你害怕的時候,你把自己當做了誰?
當你認為只有別人改變對你的態度你才能快樂和滿足,你把自己當做了誰?
如果你喜歡把自己當做受傷的小孩,如果你把自己當做無力的小孩,如果你把自己看做一個弱女子,如果你把自己當做一個慫男,那是你的權利,也是你獲得痛苦的途徑,你有權這樣做,你有權終其一生這樣做,只要你願意;可以認同過去傷害你的人繼續傷害自己,也可以認識到現在的你已經長大了,越來越有能力了,可以停止傷害自己,可以以更好的方式照顧和關愛自己。
同樣,你也有權把自己看做一個成熟而為自己負責的人,你可以自己尊重自己,自己陪伴自己,自己熱愛自己,自己安慰和支援自己,可以從傷痛中獲得鑽石,從困難中蛻變成熟,即便你不習慣、不熟悉這樣做,你也能學會,一定能做到,只要你願意,並且為自己而做;同樣,你還有權用更大的視角來感受自己,你可以認出你本是一個生命,無暇、自足而圓滿的生命,那些經歷、感受、觀念都不是你,你擁有這些但這些不等同於你,你是一個舞臺,上演過悲傷無助的戲劇,如果你願意你也可以邀請喜劇上臺,你是惟一的主人,你不是任何一幕劇,你可以呈現、經歷和擁有這些,你可以把悲劇當做一個張力和伏筆而重寫你的劇本,你可以毫無評判、完全接受的欣賞舞臺上的任何呈現,你可以和任何一個場景在一起但又不屬於他們,你可以有永恆的和諧,因為是你承載他們而不是他們束縛定義你,你可以永遠的滿足,因為你什麼也不缺乏,什麼也不會失去。
最後說明一下,這四個步驟看完可能只需要十幾分鍾,徹底完成可能需要一生,但這不重要,反正早晚都會知道,早晚都能完成;重要的是,在哪裡就好好地在哪裡,心中有一個心靈進升的地圖,有一個願意前行的心念,有一個願意逐步走的耐性。當你的信任和耐心足夠,沿途都是風景,而且速度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