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視聽影享
-
2 # 旭姐的生活
小丑被抓會有什麼後果呢?我們慢慢往下看……
片中的小丑就是因童年虐待致腦損傷的精神病患者,某種程度上他的遭遇值得同情,但他的暴力完全不能等同於反抗壓迫。小丑不過是一個社會的現象人格,遠沒有上升到政治高度。或者說,脫口秀上的亞瑟已經自殺成功了,留下了一具純粹的“惡”的肉體化身。
後面整個城市因為這次直播事件,使得原本就在進行的抗議陷入了整個城市的混亂,小丑被當成精神領袖,被解救了出來。
到後面收容所,那個說著社會福利機構會關閉的醫生,又一次冷漠的出現,到此,他已經能愉快的殺了一個他覺得能殺的人了。殺完還能愉快的跳舞。完成了從一個戴著善心的弱勢群體到一個喜怒無常,殺人不眨眼的小丑,你根本不知道他和你愉快的聊天下一秒會發生什麼。其實,一直在控訴的就是冷漠,但凡冷漠的人,他就覺得可以殺。
電影只是高深的闡述了人性善惡,告訴我們人心向善,慈悲為懷……
-
3 # 夜道電影
小丑(The Joker)是美國DC漫畫旗下的超級反派,首次登場於《蝙蝠俠》第1卷第1期(1940年6月),由鮑勃·凱恩、比爾·芬格和傑瑞·羅賓遜聯合創造。
小丑是蝙蝠俠(Batman)的頭號對手,他的真實姓名和身世至今仍是一個謎,初期被設定成一個綠色頭髮,白色面板,咧著嘴塗著紅色口紅,穿著紫色衣服的怪人。而小丑那張“大王”的撲克牌名片,則是傑瑞·羅賓遜獨家的創意。
在2015年至2016年的大事件《達克賽德戰爭》的結局中,坐在莫比烏斯之椅上的蝙蝠俠被告知一共存在3個小丑。
小丑常年穩居美媒票選的TOP100漫畫反派角色第一名的位置,IGN評選的史上最偉大漫畫反派角色中,小丑排名第一。
有關小丑的起源其實在DC系人物背景中一直沒有一個清楚的交代。比較受到大眾接受的說法是,小丑原本是一個化工廠的工程師,但是他的理想是成為一個喜劇演員。
不過無論是自己的工作還是成為喜劇演員的夢想,小丑都沒有獲得成功。以致於他需要籌一筆錢來照顧自己懷孕的妻子。對於妻子的愛使得小丑不顧一切的想要拿到這筆錢,甚至答應兩個罪犯偷偷進入化工廠。就在他們討論犯罪計劃的時候,小丑從警方那得到了自己妻子死於熱奶器漏電的訊息。
原本都準備退出計劃的小丑被兩個罪犯逼著帶上了面具(紅頭罩)繼續犯罪計劃,而這個時候蝙蝠俠出現,制止了兩個罪犯,同時使得小丑不小心掉進了一桶化學制劑中,於是一個無辜的小人物變成了整個DC世界中最危險的人物。在漫長的反派生涯裡,小丑加入過反派團隊不義聯盟。
在小丑殺過的人中最著名的就是蝙蝠女和第二代羅賓。蝙蝠女是戈登探長的女兒,後者是在蝙蝠俠和第一代羅賓分道揚鑣之後收的一個類似於自己孩子一樣的人物。
事實上阿卡姆瘋人院是從來關不住小丑的,小丑在阿卡姆瘋人院的目的很可能是在外面呆煩了或者來嘲笑一下監獄裡的同行(小丑和蝙蝠俠眾反派的關係很差,稻草人就曾經和小丑玩陰的,結果被小丑打了一頓)。只要小丑覺得瘋人院裡無聊,他自然就會出去找點樂子。
這次他忽然琢磨出一條理論“只需要一個糟糕的一天,最理性的人也能成為瘋子”,為了證明這一點,他特意綁架了詹姆斯·戈登局長,然後讓戈登看著自己的女兒蝙蝠女芭芭拉·戈登被虐待的裸照,並且用槍打碎了蝙蝠女的脊椎骨。當戈登幾乎崩潰的時候,蝙蝠俠趕到。這個時候小丑很輕鬆自己帶上了手銬,沒等蝙蝠俠抓自己就回到了阿卡姆瘋人院。
所以說就算被抓了,也沒什麼用,直接回瘋人院了。
-
4 # 叮咚科技
這是一部很瘋狂的電影,收尾一不小心或外面一些人理解錯誤,把電影想表達誤會,而造成什麼社會事件發生,這電影分分鐘會變成禁片。當到現在為止大多人都是理智去理讀這電影。電影所是達的不是無目的純粹的暴力,而是把現在社會最真實的樣貌呈現給觀眾看。
社會里如果那種所為的正常人能多一點點尊重,就不會有像電影(寄生蟲)和(小丑)的悲劇發生了。小丑他明顯不是那種天生殺人狂,而是在社會中被斯壓自我壓抑後暴發的結果,他殺的的都是那種自大和出賣他和取笑他的的人,而對他有善和真誠的朱儒他不傷害。是這社會造就了小丑,如果這社會少點自私自戀多點重尊,就會少點像小丑一樣的邊緣人變成社會問題。當然除了那種天生暴途和恐怖分子分。
我的理解小丑的不能控制的笑不是有病。而是他潛意識裡已知道了他小時的一切不幸,是他養母一直壓抑著他的性格,慢慢的變成了和她一樣有精神分列。但他看到社會對他種歧視和欺壓等各種人性暗黑面時,他裡面的小丑就會大笑,和一直想假裝融入這社會的阿特成對比。
他的笑有分3種,一個是強迫自己去適應人群的奇怪假笑。而那個不能控制的笑,是常在阿特的另一個人格一直被壓抑的真實自己小丑。還有一個是最後在精神病院裡真實發自內心的笑。
如果那種所為的正常人能多一點點尊重,就不會有像早前的電影寄生蟲和小丑的悲劇發生了。小丑他明顯不是那種天生殺人狂,而是在社會中被斯壓自我壓抑後暴暴發的結果,他殺的的都是那種自大和出賣他和取笑他的的人,而對他有善和真誠的朱儒他不傷害。
是這個社會造就了小丑,社會的冷漠和自私,只會看見人出醜來喜喜悅自我。小丑是把這點看得清楚了,看到社會結構和人性是如些的脆弱,再輕輕一推就能把恐懼和這結構摧毀。只要社會多點尊重少點冷漠多點關心少點自戀,社會就會少一個小丑。
電影進行到要結束時,小丑在街上受到暴力群眾崇拜時心裡很不敵服,如果這樣結局此不是變成一部宣揚暴力的影片嗎。但幸好結局是開放式的,結局是留在瘋人院裡。還有那一段傑昆和黑人醫生的對話中,傑昆那幾秒種的微笑,雖然只是一笑但內心卻是充滿著戲。這一笑很經典,可批美經典電影(驚魂記)裡最後男主角詭異的笑。 那一笑也把電影最後帶到了一個開放式的結局,你可以解讀這是他想出來的或這一切都是真的這答案留給觀眾自己解讀,這也是好電影的模式,看完後能讓我們啟發到某種意義。
如小丑說的我一直以為我的人生是悲劇,但現在才發現原來是喜劇。我們不因該為了誰而活,也不應該被這社會牽著鼻子走,也不要過度壓抑自己,如果過度壓抑自己你看你的人生一定是悲劇。我們應該把裡面的小丑釋放出來,當然不是用爆力去破壞 ,而是把最真的自己釋放出來,雖可能會被那些所為的正常人取笑或排擠,但我們活的比他們自在,但你活的自在時在這社會里總會有存在的意義的。
-
5 # 剪輯蝦ovo
回答問題之前,先讓我們總結了一下,小丑最後被抓,總共啥了多少人?!
地鐵裡3個人,母親潘妮弗萊克,朋友藍道,莫瑞(節目主持人),但最後的心理醫生沒放,有沒有被殺,但後面的血腳印,可以說明了一切,韋恩(市長),市長老婆,不是壓瑟所殺,但是被帶著小丑面具的男人殺死,唯一放過了布魯斯(市長兒子)。
有沒有注意到這些人,被殺死都有一個共同點,亞瑟畫著小丑妝容,殺市長是帶著小丑面具,唯一一個不是,他母親。
小丑面對的世界一直很殘酷,但母親一直是他心中溫暖的所在。只要母親在,世界上就有人是愛他的。但是他知道了真相,知道母親並不是自己的親生母親,並且縱容自己的男朋友虐待他。母親是他童年陰影的加害者之一。他卻一直那樣愛自己的母親,這就像“一出喜劇”一樣。因此,小丑心中的最後一個角落崩塌了。
那麼問題來了,被抓後是什麼樣的結果呢?!
可憐的罪犯,絕望的英雄。其實無外乎就是勞役之外被處決,就算活著也沒有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信心了。
-
6 # 剪輯經典電影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應該是殺了諮詢師,找到他自己的光明(即他自己信仰和上帝,估計是暴力和狂亂)。抓他那兩個應該是精神病院的保安人員。不過諮詢師和前面的不是一個人了,整個電影情節大概是小丑在諮詢前後的回憶和諮詢似的陳述。整個電影的結構有點類似<致命ID>,並非事實,而只是小丑內心多種人格,觀念互相交戰的過程,最後留下了暴力人格。小丑槍擊德尼羅的鏡頭讓我想起了《一條安德魯狗》中男主角槍擊自己理智化身的鏡頭
-
7 # 段德智
《小丑》最後被抓是什麼後果?
我是娛樂國際,關注不迷路,每天早上更新
《小丑》的成功之處莫過於利用現實與超現實的轉換,在虛實之間挑起主人公的希望然後又無情的澆滅,這種虛實之間的強烈反差塑造了一個如烈酒般能燃起觀眾強烈感官的三重人格——亞瑟、HAPPY 、JOKER
姓名是一種認同,這種認同代表著家族以及社會的認可主人公擁有三個姓名:亞瑟、HAPPY、JOKER(為方便下文論述亞瑟、HAPPY、JOKER之間的姓名指涉,統一稱主人公)
主人公原名亞瑟,但大多數時候她的養母將其稱呼為“HAPPY”。西方神話中的亞瑟是國王尤瑟的私生子,由梅林撫養成人,並拔出寶劍登上王位。同樣作為私生子的HAPPY顯然沒有那麼幸運,由於兒時遭受虐待導致頭部受傷,所以HAPPY患有精神病,時常不受控制的大笑。而他的母親卻為他取名HAPPY——快樂。這便是主人公精神病症狀的第一次剝削。
“JOKER”來自於一檔國內最火的脫口秀節目對於主人公精神病症狀的調侃,此前主人公的夢想便是有朝一日可以作為笑星登上這檔節目的舞臺。卻沒有想到,以被剝削的方式,主人公出現在了電視中。
如果說姓名代表著一種被給予的人格,主人公身上被貼上了至少三層:
亞瑟——私生子
HAPPY——被虐待而導致的精神病
JOKER1——因為精神病被偶像嘲笑從而在電視媒介中大規模傳播
在三層厚重的姓名符號下,掩蓋了主人公的自我。所以本質上《JOKER》講的就是一部如何成為自我以及消解自我的故事。先聊聊主人公是如何成為自我的:
除了衣食住行等生存物質前提,構成自我的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就是我們經常談及的散發著詩與遠方氣味的夢想。
而與夢想相連的往往是一位高高在上的偶像,而成為偶像的過程就是模仿和複製的過程,但是很顯然模仿和複製只會把人推向譁眾取寵的小丑的方向而不會成為自我。所以《小丑》把大量的筆墨都集中在關於主人公夢想的塑造上,其中就包括了迷戀——模仿——複製的過程。而在開篇灰暗的色調下,唯二帶有明亮色彩的就是夢想和愛情,後半程中導演選擇了明示愛情是主人公的幻想,生怕觀眾看不出來,個人認為是一大敗筆。而夢想則隱藏在了一場白日夢中——即開篇主人公與養母看電視時的插敘。
與烈酒相稱的往往是火藥,而在各種偶然與必然的糾纏中,主人公找到了一條成為自我,實現夢想的途徑——殺人
撕去“HAPPY”標籤——殺死地鐵中的人渣——殺死精神暴力的源頭(養母)——標籤終結
如果說作為小名的HAPPY是最好撕去的標籤,那麼在殺死養母的那一刻,HAPPY便徹底的隱藏在過往之中。但作為大名的亞瑟是公民的合法姓名,這個帶有矛盾和反諷意味的姓名象徵著那位坐擁權利與資本的作俑者,而處於金字塔底端的主人公如何得以觸動?恐怕不止改名那麼簡單。
主人公從受暴者向施暴者轉換的過程中,連點燃社會規則和秩序的火藥都是不懷好意的虛偽同事給予的——槍支,而老闆的不信任則給予了主人公開槍的勇氣,在各種偶然的錯位中,主人公點燃了社會的秩序,暴力和模仿者在城市滋生。而亞瑟之名在作俑者被歹徒槍殺的一刻,也從主人公身上剝離了。
JOKER是主人公的偶像對於主人公的調侃,而JOKER第二次出現是主人公登上節目前的主動要求。這個標籤承載著的是主人公最後的一個夢想——輝煌的死去。為了這個構想,主人公無數次的演練。
但當主人公坐在夢想的舞臺之上的時候,卻在所有人的嘲笑聲中認清了現實——自己無法透過自殺來獲得輝煌,相反自己的死依舊無法洗刷這個體制所帶來的畸變。
在所有人的笑聲中,主人公殺死了偶像,成為了自我,自己賦予自己的標籤——JOKER。
當主人公成為自我的一瞬間,自我已經消散,取而代之的是大街小巷中千篇一律的小丑面具——小丑成為了一種符號。
這種符號象徵著由暴力來調和的社會矛盾。而主人公本身也消解在了這種符號中,存在的只有遍地的硝煙和戰火。
至此,我們稱呼每一位綠髮、白皮、紅色嘴唇、瘮人微笑的小丑為——JOKER,而亞瑟、HAPPY、JOKER都已經散無蹤影。
-
8 # 懶貓傳媒影視
大家好,今天給大家介紹一《小丑》這部電影,“傑昆·菲尼克斯”主演,憑藉《小丑》獲得第25屆評論家選擇電影獎,第26屆美國演員工會獎,第77屆金球獎電影劇情類,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的最佳男主角獎。他在劇中扮演亞瑟·弗蘭克,是一個以扮演小丑為星探做宣傳職業的普通人,小時候經常被他的父母虐待,其實他不知道自己還有精神病,但他沒有放棄他的夢想,就是成為一個優秀的脫口秀演員,他每天都在朝著自己的理想奮鬥著,但現實的殘酷每次都擊敗了這個普通的人,他變的越來越癲狂,在他失業的壓力下,他的神智也同時壓垮,在地鐵裡為了幫助一名被騷擾的女子,他殺害了3名精英人世,這一次的謀殺是激起窮人對富人的反抗行動。
在警察局檢查他與謀殺的案子中,他發現發瘋了的母親給她迷戀的男人的一封信,他並不是湯馬斯的私生子,她的母親隱瞞了他的親生父親,而他的真正父親就是在小時候經常性虐待他的人,他決定去瘋人醫院殺了他的母親。而同時哥譚市的節目組邀請他去參加脫口秀節目,他內心的惡魔已經甦醒,在節目直播的時候他殺死了為難他的人,並同呼籲窮人對富人的反抗,這一舉動引起了哥譚市的擾亂,在警察對他的追捕中,有很人在扮演小丑,他的影響力太大了。在一次警察逮捕中他被計程車撞到被捕。他被送到了瘋人院,殺死了冷漠的醫生逃出醫院,電影就次結束!
一個窮人到惡魔的蛻變,蝙蝠俠一生的宿敵!他就是《小丑》!
這部電影體現了文藝的光明和黑暗!!!!
-
9 # 你想要的黑白
亞瑟被抓進精神病醫院後很少在出現張狂大笑的情況,也許外界對亞瑟來說是不在一個同位的環境,外界的質疑和不解讓亞瑟無法實現簡單的溝通和交流,當帶上面具的那一刻才發現自己是如此的喜歡,不需要刻意討好和迎合,精神病醫院或許是自己最好的歸宿吧!
-
10 # 大光聽歌看電影
我認為小丑不是故意被抓進警察局的,因為戈登假死這件事是誰也沒想到的。只不過小丑要弄出來的劉也在局子裡,所以小丑隨機應變,把他倆一起弄了出來。 我想:人體電話炸彈是早就準備好的,小丑原本打算是,找時機進去把劉弄出來。不過自己不巧也被抓了進來,於是小丑將計就計,運用自己的花言巧語,讓看守的老哥失去理智,撥打電話,把自己弄了出來。
-
11 # 和h一起看電影
很簡單的處罰,就是槍斃。因為小丑已經槍殺了好幾個人,已經可以槍殺了。但是對了小丑這部電影是不可能存在,不會除法的。
-
12 # 國外美食精選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我們來重新思考下劇情
小丑亞瑟原本是想在脫口秀節目中自殺,但意外地殺了主持人,最終,小丑經歷了夜幕下的狂歡後,被抓進人才濟濟的瘋人院。但是,小丑最後真的是被抓去精神病院嗎?結局真的是如此嗎?
聰明的觀眾們,有沒有發現他最後和心理導師的談話。
心理導師:“你在笑什麼”
亞瑟:“我想到一個笑話”
此時,精巧的笑話,半真半假的摻入了蝙蝠俠的故事
心理導師:“是什麼笑話?”
亞瑟接著說:“跟你說你也不懂。”
接著邁著血跡斑斑的步伐到走導盡頭,與管理員追逐的畫面。
產生疑惑?
蝙蝠俠的父母雙亡都已經發生了,而且跟他毫無直接關係,到底為什麼最終踏著血跡的步伐像是剛要去殺人?本來打算在脫口秀上自殺的亞瑟,為什麼沒有在殺了主持人後而舉槍自盡,反而被警察抓走了呢?這並不符合他上脫口秀的初衷。還是,這一切都還沒發生?
沒錯,這才是事實。
導演讓大家誤以為亞瑟是最終才進精神病院的,但事實是:“他在劇中某個時間點就被抓進去了。”這個時間點落在:“他偷了他母親的精神病歷後。”所以亞瑟是在“劇中”就被抓,而不是“最後”。
這是《小丑》這部電影的重要分水嶺。
在這之前,亞瑟還沒發瘋,還有藥吃保有理性。由於他的怪病,他殺了三個上流社會份子,是出於自我保護意識。他的三大精神支柱,母親、 脫口秀主持人Murray、單親辣媽,他愛他們。
在這之後,亞瑟想實踐
“I Hope My Death Makes More Cents Than My Life”
悶死自己的母親,不想母親也受人嘲笑。讓生活困苦的單親辣媽也離開這糟糕的人世。
殺死給他槍枝的同事Randall
準備在脫口秀槍自殺,但最終“意外”殺死了嘲笑他的主持人。
在我們還沒發現分水嶺這個時間點,我們還以為這一切都是他覺得社會不公平、想要討公道,但不幸被抓了。
But,真正的真相是:
他在準備“ 蝙蝠俠父母雙亡”的這場玩笑,一切的作為只是他在腦海裡佈局,他在準備世紀大笑話的發生。
哇!有沒有恍然大悟的感覺。
殺死心中最愛的三個人不是“意外”,而是“預謀”。
Photo by Ben White on Unsplash
還記得他一槍轟殺Murray前講的一句話嗎?“這一切都是你咎由自取”沒錯,殺了Wayne夫婦的人也講了同樣的話。他要讓這一切很自然的發生,因為現在社會對立嚴重,把亞瑟視為英雄,他的言行舉止都是大家模仿的物件。
於是他想通了這一切,決定要逃出精神病院,開始執行他的計畫。
所以,只有三個上流社會份子是真的死去,然而其他人才剛要死而已,
因為亞瑟正在前往他們身邊的路上。
導演真的太有才了,這些是我二刷後,跟我一個六刷的朋友在路邊討論了一個小時,才發現的事實。大家如果再看一次,會發現分水嶺的前後是“現實”與“幻想”,然而在幻想的腦海裡,很多路人的角色是重複的!像是我有發現亞瑟在報攤前看到警車裡的“嫌犯”,與最後開貨車撞到載亞瑟警車的“司機”,他們穿著是一模一樣的。
導演藏在電影背後的真實結局,才符合亞瑟(小丑)最終會與長大的(蝙蝠俠)對決。
小丑本質上是無序混亂的,他告訴你的,他想給你看的過去,必然是真假摻雜的。因為他的目的只有一個:證明任何一個人經歷了他認為的悲慘的一天都會變得和他一樣瘋狂。所以他給大家看了這樣一個悲劇(喜劇?)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13 # 小兵撩電影
抓他那兩個應該是精神病院的保安人員。不過諮詢師和前面的不是一個人了,整個電影情節大概是小丑在諮詢前後的回憶和諮詢似的陳述。他幻想了自己如何成為小丑的過程。韋恩爸媽被人槍殺可能是已經發生的事,小丑看到新聞把這件事歸結在了自己的故事裡,並認為是因他而發生的。結局就是一個精神病人徹底成為了小丑,殺掉了醫生逃了出去,至於他是不是叫亞瑟也有可能是他幻想的。所以對於影迷而言小丑還是那個神秘的小丑
-
14 # 感恩回頭無岸
應該是殺了諮詢師,找到他自己的光明(即他自己信仰和上帝,估計是暴力和狂亂)。抓他那兩個應該是精神病院的保安人員。不過諮詢師和前面的不是一個人了,整個電影情節大概是小丑在諮詢前後的回憶和諮詢似的陳述。整個電影的結構有點類似<致命ID>,並非事實,而只是小丑內心多種人格,觀念互相交戰的過程,最後留下了暴力人格。小丑槍擊德尼羅的鏡頭讓我想起了《一條安德魯狗》中男主角槍擊自己理智化身的鏡頭。
-
15 # 毒獨評
剛好《小丑》這部電影我也解說過
假設如下
1.小丑最後被捉,那麼可想而知就沒有蝙蝠俠的起源了,如果小丑被捉走,那蝙蝠俠就沒有了畢生的敵手,那接下去的劇情就會變成另外一種風格
2.小丑最後被捉,假如小丑被捉了,沒有被別人救出來,那這個世界也就沒有了小丑,當小丑被救的時候,世界上才會有無數個小丑,因為小丑就是那些人的精神領袖
3.小丑被捉,基本上可以斷定小丑不是死刑就是一輩子都在牢房裡度過,可想而知在那個資本兩極化的社會,小丑是段不可能平安的走出大牢
4.再假如小丑被捉,那麼蝙蝠俠的父親也可以避免了被殺害的結果,那樣的話,貧富兩極話會更加大,從而滋生出其他的問題,要知道這一切的開端就是在講述貧富階級的鬥爭
綜述以上,即使小丑被捉走了,其他小丑沒有了精神領袖,但是總會有第二個人受不了社會的壓迫而起來反抗,幹出類似小丑瘋狂的事情,然後繼而推動整個時間的走向,還是會回到電影中的結果,因為小丑被捉不會解決事情的根本
-
16 # 小柒影庫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小丑》的成功之處莫過於利用現實與超現實的轉換,在虛實之間挑起主人公的希望然後又無情的澆滅,這種虛實之間的強烈反差塑造了一個如烈酒般能燃起觀眾強烈感官的三重人格——亞瑟、HAPPY 、JOKER
姓名是一種認同,這種認同代表著家族以及社會的認可
主人公擁有三個姓名:亞瑟、HAPPY、JOKER(為方便下文論述亞瑟、HAPPY、JOKER之間的姓名指涉,統一稱主人公)
主人公原名亞瑟,但大多數時候她的養母將其稱呼為“HAPPY”。西方神話中的亞瑟是國王尤瑟的私生子,由梅林撫養成人,並拔出寶劍登上王位。同樣作為私生子的HAPPY顯然沒有那麼幸運,由於兒時遭受虐待導致頭部受傷,所以HAPPY患有精神病,時常不受控制的大笑。而他的母親卻為他取名HAPPY——快樂。這便是主人公精神病症狀的第一次剝削。
“JOKER”來自於一檔國內最火的脫口秀節目對於主人公精神病症狀的調侃,此前主人公的夢想便是有朝一日可以作為笑星登上這檔節目的舞臺。卻沒有想到,以被剝削的方式,主人公出現在了電視中。
如果說姓名代表著一種被給予的人格,主人公身上被貼上了至少三層:
亞瑟——私生子
HAPPY——被虐待而導致的精神病
JOKER1——因為精神病被偶像嘲笑從而在電視媒介中大規模傳播
在三層厚重的姓名符號下,掩蓋了主人公的自我。所以本質上《JOKER》講的就是一部如何成為自我以及消解自我的故事。先聊聊主人公是如何成為自我的:
除了衣食住行等生存物質前提,構成自我的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就是我們經常談及的散發著詩與遠方氣味的夢想。
而與夢想相連的往往是一位高高在上的偶像,而成為偶像的過程就是模仿和複製的過程,但是很顯然模仿和複製只會把人推向譁眾取寵的小丑的方向而不會成為自我。所以《小丑》把大量的筆墨都集中在關於主人公夢想的塑造上,其中就包括了迷戀——模仿——複製的過程。而在開篇灰暗的色調下,唯二帶有明亮色彩的就是夢想和愛情,後半程中導演選擇了明示愛情是主人公的幻想,生怕觀眾看不出來,個人認為是一大敗筆。而夢想則隱藏在了一場白日夢中——即開篇主人公與養母看電視時的插敘。
與烈酒相稱的往往是火藥,而在各種偶然與必然的糾纏中,主人公找到了一條成為自我,實現夢想的途徑——殺人
撕去“HAPPY”標籤——殺死地鐵中的人渣——殺死精神暴力的源頭(養母)——標籤終結
如果說作為小名的HAPPY是最好撕去的標籤,那麼在殺死養母的那一刻,HAPPY便徹底的隱藏在過往之中。但作為大名的亞瑟是公民的合法姓名,這個帶有矛盾和反諷意味的姓名象徵著那位坐擁權利與資本的作俑者,而處於金字塔底端的主人公如何得以觸動?恐怕不止改名那麼簡單。
主人公從受暴者向施暴者轉換的過程中,連點燃社會規則和秩序的火藥都是不懷好意的虛偽同事給予的——槍支,而老闆的不信任則給予了主人公開槍的勇氣,在各種偶然的錯位中,主人公點燃了社會的秩序,暴力和模仿者在城市滋生。而亞瑟之名在作俑者被歹徒槍殺的一刻,也從主人公身上剝離了。
JOKER是主人公的偶像對於主人公的調侃,而JOKER第二次出現是主人公登上節目前的主動要求。這個標籤承載著的是主人公最後的一個夢想——輝煌的死去。為了這個構想,主人公無數次的演練。
但當主人公坐在夢想的舞臺之上的時候,卻在所有人的嘲笑聲中認清了現實——自己無法透過自殺來獲得輝煌,相反自己的死依舊無法洗刷這個體制所帶來的畸變。
在所有人的笑聲中,主人公殺死了偶像,成為了自我,自己賦予自己的標籤——JOKER。
當主人公成為自我的一瞬間,自我已經消散,取而代之的是大街小巷中千篇一律的小丑面具——小丑成為了一種符號。
這種符號象徵著由暴力來調和的社會矛盾。而主人公本身也消解在了這種符號中,存在的只有遍地的硝煙和戰火。
至此,我們稱呼每一位綠髮、白皮、紅色嘴唇、瘮人微笑的小丑為——JOKER,而亞瑟、HAPPY、JOKER都已經散無蹤影。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17 # chaochao愛剪輯
應該是殺了諮詢師,找到他自己的光明(即他自己信仰和上帝,估計是暴力和狂亂)。抓他那兩個應該是精神病院的保安人員。不過諮詢師和前面的不是一個人了,整個電影情節大概是小丑在諮詢前後的回憶和諮詢似的陳述。整個電影的結構有點類似,並非事實,而只是小丑內心多種人格,觀念互相交戰的過程,最後留下了暴力人格。小丑槍擊德尼羅的鏡頭讓我想起了《一條安德魯狗》中男主角槍擊自己理智化身的鏡頭。
-
18 # 蛋殼影視
故事的結局也是很悲慘。
小丑代表作品有《蝙蝠俠》系列、《正義聯盟》系列、《自殺小隊》系列等影視作品,都是非常的經典!
這部電影是美國DC漫畫旗下的超級反派,首次登場於《蝙蝠俠》,他是蝙蝠俠的頭號對手,常年穩居美媒票選的漫畫反派角色第一名的位置, 小丑是一個持續不斷為蝙蝠俠製造麻煩的存在,一個惡魔般的邪惡而滑稽的惡人,製造社會恐懼,不斷殺人。
傑瑞·羅賓遜於2011年不幸病故了,最後三位當事人均已告別人世,但是不管怎麼樣,這部劇的影響力還是比較深遠的,這個角色也是深入人心,成為了經典!
-
19 # 絡天遊戲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期待許久,終於得以一窺大名鼎鼎的《小丑》。
作為一部起源電影,《小丑》與傳統意義上的邪惡一方站在同側,以現實主義的視角,與觀眾一起審視邪惡誕生的過程。
任何獎項都不足以褒獎傑昆·菲尼克斯對小丑的成功刻畫。他的神經質、邪氣又略顯無辜的神情,讓我們對角色的落魄、無奈與痛苦更能感同身受,並由此合理化了一個普通人墜入黑暗的過程:
以扮小丑謀生的亞瑟,在遭受種種戲弄、歧視、虐待之後,在經歷層層絕望之後,一步步下沉,最終成為了廣場狂歡中的小丑之王。
不難看出,推動亞瑟不斷下沉的,是社會結構性壓力的無形之手。當這種壓力抹殺一切希望,噬滅一切光亮時,他再也沒有選擇。
整個哥譚的墮落宛若紙上的墨水一樣暈染開來,並在身處底層的個體生命中浮現——正如整個肌體的病變,最終要體現在每一個毛孔上一樣。
二
對於這種從宏觀到微觀的遞縮過程,“底層淪陷”概念似乎具有充沛的闡釋力。
作為一個本土社會學概念,底層淪陷試圖揭示底層社會中因匱乏的資源、狹仄的生存空間,而從根本上扭曲一個人的是非觀和價值觀。
如社會學家孫立平所說,是非、倫理、價值都是以尊嚴為支撐的,但當尊嚴得不到有效維護時,淪陷甚至墮落的過程也就悄然開始了。因為沒有了尊嚴,也就意味著墮落沒有了代價。
底層的淪陷,是整個社會淪陷的一部分。在《小丑》中,哥譚市潰敗的經濟、缺失的信仰、橫行的暴力、巨大的貧富差距、不斷縮減的社會福利,無疑為“底層淪陷”設立了最好的發生情境。
但底層淪陷要比整個社會淪陷的速度更快,且程度更深,因為處於底層的人沒有更多的資源來抵禦這個淪陷的全過程。
對於亞瑟這樣的普通人而言,生存空間本就有限,他沒有正當的職業,缺少穩定的收入,當這些也被剝奪之時,倫理道德和法律對他就會徹底喪失約束力。
更不必說,種種現實一直在摧毀著亞瑟的內心。
我們這些經歷普通的平凡人,即便動用所有想象力,仍難以理解亞瑟所面臨的絕境:友情只為了欺騙,愛情存在於幻想,親情只是精神不正常的虛妄。
所有的誤解、歧視、欺騙、欺凌、嘲弄、挫敗……這些負面詞彙疊加在一起,形成亞瑟悲慘的個體命運,但背後卻是整個社會墮落與正規化崩塌的後果。
底層淪陷又與暴力相伴相生。
人並不先天自帶暴力的癖好,但當週遭環境對個體進行長期的、持續性的破壞,而這個人又缺少合理的渠道去排解情緒,就容易在心理層面形成一顆隨時爆炸的炸彈。
如弗洛伊德所言:攻擊性是生命受阻的結果。他認為,人有自由生長,發揮其生命潛能,獲取社會認同和尊重的需要,一旦這種需要在某種層面遭遇扼殺,甚至是反覆扼殺,那麼一個人就會積蓄並展示他的破壞性。
當他某一天受到外界刺激時,就很可能以暴力為媒介,報復社會。
對亞瑟來說,這種刺激是持續的:是被幾個青年搶去的廣告牌,是同事的構陷,是被華爾街精英的暴揍,是偶像的公開嘲笑……當亞瑟槍殺三個華爾街精英,便是壓抑蓄積已久之後的爆發。
亞瑟的行為得到了底層社會的支援,他開始找到自己存在的意義,也有許多人戴上小丑面具,走上街頭,踐行暴力。
惡之花的綻放,其土壤便是墮落到無以復加的哥譚市。
三
徹底淪陷之後,亞瑟成為小丑。他將頭髮染綠,將臉塗得煞白,以徹底癲狂的面孔,將刺刀揮向精英,把子彈射向嘲笑自己的偶像。
某種程度上,這是我們為什麼喜歡小丑的原因。
它契合了人人皆有的樸素正義感,符合我們對反抗壓迫與強權的期待。
從這個角度看,小丑的成長軌跡其實與蝙蝠俠布魯斯·韋恩別無二致,覺醒,復仇,然後成為某種秩序的守衛者。
換句話說,《小丑》遵循的仍然是極其保守的超級英雄邏輯,與其說它“顛覆英雄”,不如說它是“再造英雄”。
而我們凝視小丑,之所以能安然享受著快意恩仇,則凸顯了電影利用觀眾心理的精妙之處。
當它營造正邪對立時,我們會自我歸位於正義一方;當它營造強弱對比時,我們會自我定位為弱者,並由此獲得安全感。我們處於永遠不被波及的真空地帶,永遠不會被冒犯。
四
我想說的是,作為影視作品,《小丑》採取的畢竟是藝術化的處理與呈現方式。
小丑的淪陷指向解構強權,但當我們真正著眼於現實,就會發現,在底層淪陷之後,哪有什麼反抗強者,有的只是弱者互害。
魯迅有句話:勇者憤怒,抽刃向更強者;怯者憤怒,卻抽刃向更弱者。
2017年,武昌火車站,22歲的胡某因吃麵時1塊錢糾紛,用菜刀砍殺麵店老闆,然後將頭顱丟進垃圾桶。
2018年,衡陽的陽贊雲悲觀厭世,於是駕駛越野車衝入廣場,衝撞碾壓人群,並持摺疊鏟、匕首砍刺現場群眾,共造成15人死亡,43人受傷。
2019年,北京西城宣師一附小右安校區,一男子為發洩工作中的不滿情緒,持手錘連傷20餘名小學生,其中3人重傷。
這些「淪陷」了的底層人群,並沒有像小丑一樣,把復仇之矛指向強者,並試圖發動一場顛覆既有秩序的運動。
一方面,是因為認知有限,他們並不能清楚地知道導致自我絕境的是什麼因素;另一方面,則是因為行動受阻,無法接觸真正的「強者」。
出於這一切原因,底層淪陷只能導向弱者互害。
道理很好理解,一個狂暴的人,他的怒火是撒向身邊人群,還是那些目不可及的精英?在這個層面,暴力顯露出極強的盲目性,也顯露出軟弱性和無力性。
其實即便是小丑的行為,本質上也是弱者互害的體現。他殺死的華爾街白領、陷害他的同事,以及被人群暴打的警察,其實都仍然處於底層。
更可怕的是,那些真正的壓迫根源,那種抽象的規則秩序與壓迫力量,宛若幽靈一樣,根本無法觸碰。
五
也有人,提及這些傷害或許是施暴者表達訴求或達成某種目的的必要犧牲品。
但問題在於:為何一定要犧牲普通人?以及這種互害除了加劇底層下沉之外,究竟能產生多大的價值?
特別是當你我皆在此列,這種自殺式的辯解邏輯就更加無法說通。
底層淪陷之後,受傷害的首先是你我。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20 # SunFlowerONE
小丑被抓按法律應為槍決或終身監禁,但其代表的人群是無數的,小丑是一種病,一種傳染病,即是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們之中,他們為自己抗爭,渴望透過努力向上爬的慾望。
回覆列表
我們來重新思考下劇情
小丑亞瑟原本是想在脫口秀節目中自殺,但意外地殺了主持人,最終,小丑經歷了夜幕下的狂歡後,被抓進人才濟濟的瘋人院。但是,小丑最後真的是被抓去精神病院嗎?結局真的是如此嗎?
聰明的觀眾們,有沒有發現他最後和心理導師的談話。
心理導師:“你在笑什麼”
亞瑟:“我想到一個笑話”
此時,精巧的笑話,半真半假的摻入了蝙蝠俠的故事
心理導師:“是什麼笑話?”
亞瑟接著說:“跟你說你也不懂。”
接著邁著血跡斑斑的步伐到走導盡頭,與管理員追逐的畫面。
產生疑惑?
蝙蝠俠的父母雙亡都已經發生了,而且跟他毫無直接關係,到底為什麼最終踏著血跡的步伐像是剛要去殺人?本來打算在脫口秀上自殺的亞瑟,為什麼沒有在殺了主持人後而舉槍自盡,反而被警察抓走了呢?這並不符合他上脫口秀的初衷。還是,這一切都還沒發生?
沒錯,這才是事實。
導演讓大家誤以為亞瑟是最終才進精神病院的,但事實是:“他在劇中某個時間點就被抓進去了。”這個時間點落在:“他偷了他母親的精神病歷後。”所以亞瑟是在“劇中”就被抓,而不是“最後”。
這是《小丑》這部電影的重要分水嶺。
在這之前,亞瑟還沒發瘋,還有藥吃保有理性。由於他的怪病,他殺了三個上流社會份子,是出於自我保護意識。他的三大精神支柱,母親、 脫口秀主持人Murray、單親辣媽,他愛他們。
在這之後,亞瑟想實踐
“I Hope My Death Makes More Cents Than My Life”
悶死自己的母親,不想母親也受人嘲笑。讓生活困苦的單親辣媽也離開這糟糕的人世。
殺死給他槍枝的同事Randall
準備在脫口秀槍自殺,但最終“意外”殺死了嘲笑他的主持人。
在我們還沒發現分水嶺這個時間點,我們還以為這一切都是他覺得社會不公平、想要討公道,但不幸被抓了。
But,真正的真相是:
他在準備“ 蝙蝠俠父母雙亡”的這場玩笑,一切的作為只是他在腦海裡佈局,他在準備世紀大笑話的發生。
哇!有沒有恍然大悟的感覺。
殺死心中最愛的三個人不是“意外”,而是“預謀”。
Photo by Ben White on Unsplash
還記得他一槍轟殺Murray前講的一句話嗎?“這一切都是你咎由自取”沒錯,殺了Wayne夫婦的人也講了同樣的話。他要讓這一切很自然的發生,因為現在社會對立嚴重,把亞瑟視為英雄,他的言行舉止都是大家模仿的物件。
於是他想通了這一切,決定要逃出精神病院,開始執行他的計畫。
所以,只有三個上流社會份子是真的死去,然而其他人才剛要死而已,
因為亞瑟正在前往他們身邊的路上。
導演真的太有才了,這些是我二刷後,跟我一個六刷的朋友在路邊討論了一個小時,才發現的事實。大家如果再看一次,會發現分水嶺的前後是“現實”與“幻想”,然而在幻想的腦海裡,很多路人的角色是重複的!像是我有發現亞瑟在報攤前看到警車裡的“嫌犯”,與最後開貨車撞到載亞瑟警車的“司機”,他們穿著是一模一樣的。
導演藏在電影背後的真實結局,才符合亞瑟(小丑)最終會與長大的(蝙蝠俠)對決。
小丑本質上是無序混亂的,他告訴你的,他想給你看的過去,必然是真假摻雜的。因為他的目的只有一個:證明任何一個人經歷了他認為的悲慘的一天都會變得和他一樣瘋狂。所以他給大家看了這樣一個悲劇(喜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