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心靈語絲
-
2 # 兔小姐說情感
很高興能夠回答你的問題。我覺得這句俗語很真實,太真實了甚至有點扎心,為什麼說一母可以養十兒,十兒難養一母。因為母親對子女的恩情似海深,有兩句老話說得好“娘思子長江水,子思娘扁擔長”“兒行千里母擔憂,母行千里兒不愁。”,從這兩句話不難看出對比,長江和扁擔是多麼諷刺啊!每個孩子都是娘身上掉下來的肉,母親都會盡心竭力的撫育長大,可有又多少子女會盡心為父母養老呢?“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母親的恩情極大,像春天的Sunny之於小草,是怎麼也回報不完的。
希望我們都能多愛自己的父母,有空多多聯絡他們,常回家看看。其實對於父母很容易滿足,知道我們過的好他們就很開心。
-
3 # 平淡快樂40
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孩子小時候的教育問題和自己對孩子的平等對待。這兩個方面教育好了個個養,教育不好一個都不想養。不過說實話,在中國別說生十個,生四五個的話,都很難指望個個養你。 因為孩子多了,哪個父母都難得做到一碗水端平的。隨著每個孩子的長大成人,不可能每個孩子的性格養成和人生經歷都一樣。有的混的好,有的一般,有的性格開朗善良,有的性格內向憂鬱,父母對待每個孩子的方式方法都不一樣的,時間長了多少都會有一些矛盾。再隨著孩子們的成家立業,兒女成群。經濟條件好的還好些,經濟條件差的自己都顧不過來,又怎麼去照顧好自己的父母呢,還有的孩子住的近還好說,住的遠一年都難得回次家,又怎麼去養呢?所以一母可以養十兒,十兒難養子母這句話說的蠻有道理的。所以我覺得作為父母儘量做到幾個孩子平等對待,從小培養他們善良的愛心,也儘量能夠讓他們學習到生存社會的本領。
-
4 # 山野裡吹來的風
這個說法很正確,有時候我也想這個問題,想出來的答案就是,相互攀比,所造成的後果。如果老人只生下一個孩子,就沒有這種說法了。
-
5 # 舵手影視剪輯
現在好多家庭出現了養父母難的問題,幾個子女都不養,我們聽到看到往往都很氣憤,雖然感覺氣憤想譴責但是家家都有難唸的經,我們先從氣憤譴責中走出來想問題。
1.
有的幾個子女年齡存在問題,家庭存在條件不一
2
有的確實條件不好,有的太好。牽扯到了自己愛人,子女們意見達不到統一
3
主要還是子女們沒有良好的社會責任,家庭責任,這種人一般不可能有什麼出息
我通俗自己的想法分享大家。孝敬父母,尊愛家人不是紙上談兵,疫情你能看出來,只有父母家人才會真正關心自己,那你問心自問下。有則改之無則加冕,俗話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子欲養而親不在多麼透徹的俗話,,
-
6 # 春風聽雨876
我看基本就是這樣!因為兒子多了,有什麼事會互相推諉,最後就會不了了之!我認為多子不一定多福!這僅是我個人觀點。
-
7 # 自私公司
一母養十兒,十兒難養一母。這句話有一定的合理性,因為父母是偉大無私的,將自己的愛傾注付給了子女,但有一部分父母老了,雖有好多子女,還是得不到他們子女的待!
-
8 # 保蠡生活
母愛是偉大的,母親對孩子的愛是天底下最真摯無私的愛,無法替代。“女性本弱,為母則剛”,即使再苦再難,也能將孩子撫養長大。
俗話說“養兒防老,多子多福”,但是現實社會晚年悽慘的父母比比皆是,父母孩子對簿公堂也屢見不鮮。
一母和十個兒子是一個家庭,十兒和一母卻是10個家庭,10個家庭之間圍繞贍養母親的話題會出現很多問題,再加上10個兒媳婦會出現更大矛盾。
-
9 # 天助我也
我覺得做為兒女不能忘恩負義,父母從小把我們養大成人,我們就應該心甘情願的把父母養老毫無怨言,這是我們中國自古以來的傳統美德。也是我們給兒女的榜樣!
-
10 # 名如其人
母親是偉大的,十個兒子就是再多,做母親的也不會管這個不管那個,都是從娘身上掉下的肉,都經過十月懷胎,生產的痛苦,每個兒子都是吸吮母親的乳汁長大成人的。
作為十個兒子娶上媳婦忘了娘,吃奶的時候跟孃親,不吃奶了成家了,便忘了孃的生育養育之恩。加之十個兒子推託扯皮,都把沒用的娘當成了累贅,可憐的娘欲哭無淚,真是白疼愛生養他們了,
人無論誰都有老的哪一天,你敢保證你的後代會對你孝順嗎?你該好好的孝敬娘,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你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深刻影響著你的孩子,所以好好孝敬孃親,當一個合格的老師。
-
11 # 五穀能分
這是個過時的命題。過去母親沒有工作,沒有收入,沒有社會福利,老了一切靠子女,特別是兒子。農村中的兒子,往往也是生活貧困,吃上頓沒下頓,贍養老人是有困難的,因此總是聽到兒不養母的話題。今天不一樣了,祖國強大了,自己的母親也不需要兒子供養了。特別是城鎮的母親到了退休年齡,有比較豐厚的退休金,有醫療保險,不僅不需要兒子的贍養和孝道,還會無償地為子女帶孩子做家務,十兒養不了一個母親的話題自然就不存在了。
-
12 # 愛米愛米愛米碩
唉,我奶奶大概就是這個情況。
奶奶6個兒子,我爸最小。在我爸十幾歲的時候爺爺去世了,當時還有四個兒子沒娶媳婦。奶奶一個人辛苦半輩子幫兒子們娶了媳婦,可惜兒子一個個都怕老婆。後來奶奶患了糖尿病,在七十歲的時候病情加重,一下成了植物人。在奶奶去世前的一個多月,都是我媽照顧,其他人都不管不顧。本來商量著輪流照顧,可我的大伯們都不願意,後來承諾奶奶去世後老宅歸我家。可奶奶去世後,村裡拆房子,奶奶的老宅在範圍之內,我已經記不清村裡到底補償了多少錢,只記得我的那些大伯大娘們都虎視眈眈的盯著。結果,還是把錢分了。我爸常年吃藥,我當時上學還要借學費,但是他們還是心安理得的把錢分了。
並不想說我媽多高尚,但她真的給我做了好榜樣,她用實際行動告訴我什麼叫孝順。媽媽,以後,我也會好好照顧你和爸爸的。
-
13 # 家鄉有多遠
今天我們說說一母養十兒,十兒難養母,這個纏繞大中國千百年的話題。
芸芸眾生,父母及子女在人世間相遇那是怎樣的緣份!女子本弱,為母則鋼。做了母親的柔弱女子,無論生活多麼辛苦,多麼疲憊都能拉扯孩子們長大。當母親年老體衰時,他養大的兒女們有多少能親力親為贍養老母親?
養兒防老,華人傳統的養老方式。
傳統教育的落後,多半農村,少數城鎮的老人有著養兒防老這樣的陋俗,父母在兒女小的時候,偏重男孩比女孩要多的多。
房產及土地補償都給了兒子,老思想作怪認為兒子是廷續家庭血脈之人,處處偏坦兒子,女兒長大嫁人是孃家潑出去的水,孃家財產沒有女兒的份,自已年老時還是靠兒子養老送終。這種根深蒂固的壞思想,把兒子貫養的自私自利,無法無天。這樣的兒子會贍養老人嗎?現實生活中,父母與子女,兄與妹之間為財產養老問題打官司的還少嗎?
兒女都是繼承人,華人現代的養老方式
隨著時代的發展,基本拋開了養兒防老的世俗,現代社會更加包容,男女平等。女兒也有繼承權,也有瞻養老人的義務,隨著養老制度的日益完善,中國養老方式最終勢必由家庭為主轉向以社會為主,養兒防老的舊觀念必將消失。
小結:養兒方知父母恩,身為子女不管你身處何方,不管你工作有多忙,閒時多多陪伴日益老去的父母,哪怕粗茶淡飯,你的相伴也是幸福的,敬孝不能等!
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請善待年邁的父母。
-
14 # 張米拿
養兒成人,老人要有心裡準備和養老的存款和保險自我保障意識 ?生多孩子養兒防老的思想觀念別太全依靠和依賴 !有權錢就是做老闆 !父毋一樣 !家長好比老闆 !如果家長變成一無是處的無用的打公人,孩子變成老闆 :現今社會的年青人會有多少去關心和照顧父母的生活及身體健康 ?不過現今社會很多家長累死累活省吃儉用為了孩子及面子,捨不得自己用一分錢 !錢攢著給孩子給孫子用 !而孩子們覺得理所當然 !一旦老人無錢又不能做事時 !這時候的老人怎麼過 ?等拖到自然倒下 !這樣的孩子缺乏獨立,無責任感 !所以囯情所在,老人有存款有經濟有住房保障話事權,老人生活有質量 !
-
15 # 春日氣泡
一母可養十兒,十兒難養一母。這是一個心痛的話題。
首先生的兒子越多,以後接了婚家庭關係複雜。十個兒子十個家庭,十條心。再就是攀比心理。比如說老大有錢都不養,我沒老大的錢多,我也不養。就算兒子一條心,兒媳婦就不幹了,偏向老大老幾的。各種理由。前幾天抖音裡刷到的那個老太太,看到了嗎你們,5個兒子,老太太流落街頭,老淚縱橫,很可憐。都說兒多福長,福在哪裡?我到那個影片就想有的人養狗都管狗叫兒子,為什麼就不能養自己的娘。連做人的底線都沒有。都閒自己的老孃麻煩,髒,有味 ,人都有老的時候。
一個娘為什麼能養十個兒,這就是孃的偉大。為母則剛,好像為了孩子自己什麼都能做到。
古人說“子欲養,而親不待”別等到自己明白過來再去孝順父母,給自己留下遺憾。
”
-
16 # 農村雞蛋哥
大家好,我是雞蛋哥趙東。我來回答下這個問題。 第一:孩子是母親懷胎十月生出來的,不管家庭條件如何,父母都會竭盡全力培養孩子成人,不會放棄自己的孩子。 第二:父母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給予的孩子也是無私的愛,不論別人怎麼看,父母都可以為了孩子放棄所有。 第三:為什麼說十兒難養字一母,跟家庭的教育有關,最大的原因是孩子長大自己慢慢變了,體會不到父母的辛苦,在成長過程中思想發生轉變。 第四:這就說到人性了,人性往往是最難的,孩子多掙搶得也多,都是為自己考慮,不管年邁得父母,感覺是拖累負擔。
-
17 # 樹德漢碩
一母能養十兒,十兒難養一母。活生生許多事實已證明了這一點,很有現實性,很值得讓人反思,也說明了人的孝道及品德大有問題。
十兒非真十兒,是喻其多之意,有誇張起強調作用來說母養兒及兒不養母的關係。母愛偉大,兒是母身上掉下的肉,是自己的,總疼愛,無論多難,有多少兒,母都會盡己所能來養兒愛兒,寧願自己餓著,也不捨兒餓著,說明母總是親兒愛兒養兒的。但反過來,兒大之後未必親母孝母養母了。說明教育及人品是有問題的,兒不懂感恩,有藉口理由推託。
兒小由娘養,兒大不認孃的人總有。兄弟姐妹多的,會說母偏心。十指有長短,難得一律公平,各人心態見解又不同,於是對母有意見,便不盡孝,也以種種理由推責,一人如此,會帶壞其他,特別兒大自成家後,多了個女人,親妻不親母了是常有,再加上婆媳不一心,又受枕邊風影響,疏遠母親便一日甚於一日,你如此,他如此,互相推賴不管,變成人多人懶,兄弟多不孝不養母的不少。所以有說十兒準一母。一和尚無法推責是擔水喝,兩和尚抬水喝,三和尚無水喝,其理一樣如同。
-
18 # 曉曉厚德載物天道酬勤
父母之恩,水不能溺,火不能滅。
有一個人,在你還是嬰兒的時候,抱著你,不管多麼疲憊,還在輕吟著讓你入睡,讓你不再哭泣的呢音。
有一個人,在你睡夢裡時而尿床的時候,擔心怕你受涼,不顧自己的睡眠,每夜甦醒數次,只為去摸一摸你身下的被褥,看看那裡是否潮溼。
有一個人,在你成長之中,在你讀書之時,忍著睏意起床,只為去做一頓早飯,讓你不餓。
父母對子女都是全身心的付出,恨不得把自己的心血都掏給兒女。但兒女對父母的愛卻有所保留,總是兄弟姊妹間相互攀比,誰都不肯。
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養兒怎知母艱辛,伸手不能差分文,娘盼子女長成人,買樓娶媳抱孫孫。洗衣做飯接學生,母親成為一傭人,一生積蓄都花盡,心甘情願為兒孫。單等自己年老後,想花一分難死人。年過六十日見老,時時刻刻都用人,一娘能養十兒女,十兒難養娘一人。母親老了,不能做事了,甚至會癱在床上,大小便不能自理。
問題出現了,首先是住在哪家的問題。有的兒子會相互較勁,認為老母親應該住在她做家務事多的那家,有的兒子堅持老母親應住在拿家產多的那家。
有的兒子心地善良,想把老母接過來住,這時候,往往是媳婦這一關過不了,"憑什麼到我家住,我家沒得到她什麼好處,讓她住到她喜歡兒子的家吧"。
就這樣,老母親像被踢皮球,有可能沒有一個兒子肯接收,因為住是一個問題,服侍也是一個大問題,最後的結局往往是透過村委會或居委會出面,幾個兒子家輪住,一家一個月輪流住。
奉勸天下不孝子,懷抱嬌兒想自身,不是父母呵護你,你又怎能長成人,即使你盡十分孝,回報老人有幾分。
看幼子、孝雙親,一輩一輩往下跟。貴人不嫌媽媽髒,賢士不嫌媽媽老,老媽就是家中寶,別嫌老媽丟自臉,只要媽媽添福壽!寧願要媽不要錢!孝。不需要做出多麼驚天動地的事;孝。也不需要說出多麼感人的話語;孝。更不需要送出多麼昂貴的禮物。他們只需要一個感恩他們的心。只要心裡面有他們,愛他們。他們就會感到非常的滿足。
-
19 # 鄉村大麻花
一句農村老話,叫 “一母能養十兒,十兒難贍一母”。多可笑又不可思意的一句話!中國曆來講究多子多孫多福氣,養兒防老,這是千百年來的傳統。但是這句老話就是對養兒防老最大的反擊。
父母養兒女從古至今一直延續,沒有父母是不去養育自己的兒女,因為他們都是母親掉下來的一塊肉。那兒女多了,父母能給與每一個孩子的愛會平分。至此會讓兒女們減少了對父母的依賴,同時缺失了感恩。隨著兒女的成長。這種情況會越來越明顯。直至父母需要兒女撫養的時候,才會顯露出來,兒女多,都不想去單獨承擔撫養的責任,心中都會有些想法:“兄弟姐妹多了去了,憑什麼讓我撫養?”。內心沒有足夠的感恩,沒有足夠責任感,最終只能淪為多子的老人無人顧的局面,這就是不孝兒女。
孝心是什麼?孝心是太陽,給人溫暖;孝心是大山,給人依靠;孝心是水晶,是一筆寶貴的財富。我們要感恩,我們要感謝父母給了我生命,感謝父母育我成長,感謝父母把我送入學堂,讓我學會做人、做事。
-
20 # 微生態大講堂
60年左右出生的那一代人,也就是我們的上一代,基本上家家兄弟姐妹都是五六個以上,據我們上一代人說,他們小時候條件很差,生活非常艱苦,雞蛋在當時就算是很有營養的東西了,有的甚至從小就要和兄弟姐妹去富人家要飯吃。老一輩的人都特別不容易,拉扯這麼一大家子人。但是到了他們老的時候,養老又成了難題。普通家庭,都是子女們輪著照顧,那時候即使兄弟姐妹再多,上有老下有小,又要上班,還要伺候老人,真的是很辛苦,少不了抱怨。他們這一代人,作為普通家庭很少會把老人送到養老院,總覺得那是一件非常丟人的事情,只有沒有兒女照顧的家庭,才會把老人送養老院,而且現在養老院的條件良莠不齊,大部分家庭還是子女親自照顧。
其實我覺得這主要看兒女對老人的孝順程度,如果兒女都很孝順,而且相互之間很團結,怎麼都好說,一旦家庭不和睦,就哪哪都是煩惱。所以家和萬事興。孩子中只要有孝子,就不怕養老問題。你養我小,我養你老,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我想孝順應該是家庭中首先應該宣揚的美德。
回覆列表
一母可以養十兒,十兒難養一母,這話說的很有道理。
具體原因如下:
1、兒子是母親身上掉下來的肉,兒子的冷與暖,苦與樂,都會左右母親的情緒,做母親的與兒子心相連,息相通。
家裡再窮,兒子再多,做母親也會把兒子拉扯大。無論吃多大苦,受多少委屈,母親心裡也是快樂的,只要兒子們健康快樂的長大。
這就是母愛的力量,也是一母可以養十兒的道理所在。
2、母親老了,不能做事了,甚至會癱在床上,大小便不能自理。
問題出現了,首先是住在哪家的問題。有的兒子會相互較勁,認為老母親應該住在她做家務事多的那家,有的兒子堅持老母親應住在拿家產多的那家。
有的兒子心地善良,想把老母接過來住,這時候,往往是媳婦這一關過不了,"憑什麼到我家住,我家沒得到她什麼好處,讓她住到她喜歡兒子的家吧"。
就這樣,老母親像被踢皮球,有可能沒有一個兒子肯接收,因為住是一個問題,服侍也是一個大問題,最後的結局往往是透過村委會或居委會出面,幾個兒子家輪住,一家一個月輪流住。
這時候,老母親心在流血,恨不得早些死去。
這就是十兒難養一母的由來。
所以,俗語"一母可以養十兒,十兒難養一母"是有一定道理的,這與家庭窮富沒多大關係,解決這個問題關鍵是提高全民素質,大張旗鼓的提倡尊老愛老的社會風尚。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全民素質的提高,這句俗語必將塵封於歷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