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挺好玩
-
2 # 愛無悔1376
謝謝邀請!司馬代魏是一個此消彼長的過程。這跟曹丕有很大關係,曹操有很多兒子,曹丕對待弟弟們基本是防範物件,就是我養著你們,你們什麼都別管。老一輩的曹仁曹洪他們的後人水平都不怎麼樣,史書也沒什麼記載。到曹睿時期宗室比較出色的是曹真,曹休這兩人都是年輕時曹操比較看好的,每次出征都帶著,最後這哥倆也算爭氣一個守長安防備西蜀,一個守壽春防備東吳。到曹睿託孤時宗室有威望的和五子良將都去世了,結果曹睿讓曹真的兒子曹爽輔政,從結果來看是個敗筆,第一曹爽的生活奢靡堪比皇帝,對當時的太后也不尊重,司馬懿發動政變連皇室都支援,可想而知曹爽有多招恨了,這是曹爽犯得最大的錯誤。第二大權不旁落沒有錯,但也不該重用何晏這幫趨炎附勢溜鬚拍馬的小人,使朝政混亂,風氣敗壞。第三想用戰功提高自己的地位,發動對蜀作戰,慘敗而歸,適得其反,人氣下降好多。而司馬懿在多年的征戰軍旅中培養了很多人才,形成了自己的勢力。再加上司馬懿會做人,低調目光遠大,擁護的人肯定就多了。
-
3 # 生生不息鋼鐵俠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從司馬懿說起。可以說司馬家族篡位的成功,肯定是司馬懿的巨大功勞。為此目標司馬懿付出了一生的心血,臥薪嚐膽,在陰險狡詐的曹操面前承受著常人難以忍受的屈辱,十幾年磨一劍,水到渠成的結果。從另一方面與其說是司馬懿戰勝了曹氏家族倒不如說司馬懿以他頑強的隱忍的韜光養晦的手段熬死了曹氏一代代君臣。讓我們看一看司馬懿及後代成功的傳奇歷史吧!
馬懿(179年—251年9月7日[1] ),字仲達,河內郡溫縣孝敬裡(今河南省焦作市溫縣)人。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職過曹魏的大都督、大將軍、太尉、太傅。是輔佐了魏國三代的託孤輔政之重臣,後期成為掌控魏國朝政的權臣。曹操在位時司馬懿為文學掾。歷任黃門侍郎、議郎、丞相東曹屬、丞相主薄等職。建安二十年(215年),隨曹操征討張魯。建安二十四年(219), 曹操進封魏王后,司馬懿為太子中庶子,佐助曹丕。不久,轉為丞相軍司馬。
看司馬家族如何一步一步顛覆了曹氏家族的政權,高平陵事件是曹氏家族與司馬家族勝負的里程碑!
魏明帝時,司馬懿屢遷撫軍大將軍、大將軍、太尉等重職。明帝崩,託孤幼帝曹芳以司馬懿和曹爽。曹芳繼位後,司馬懿先是遭到曹爽排擠,遷官為無實權的太傅。正始十年(249年),司馬懿趁曹爽陪曹芳離洛陽至高平陵掃墳,起兵政變並控制京都。自此曹魏軍權政權落入司馬氏手中,史稱高平陵事件。由於司馬懿為曹魏立下不少戰功,在曹魏的地位漸漸提升,直至高平陵事件,司馬懿剷除了曹家的曹爽及夏侯家的夏侯玄後,司馬家族權傾全朝,甚至司馬懿之子司馬昭成為朝廷中最有權勢的朝臣。司馬懿在世時,曾經對曹爽為首的三族勢力進行了屠殺,為了徹底剷除曹爽三族勢力,他們連依附曹爽三族的全部勢力全部進行了屠殺。等到司馬炎繼承父親司馬昭爵位時,阻攔他登基為帝的勢力已經所剩無幾。為了鞏固他們的權勢與地位,他們不斷的掃平自己的政敵。司馬懿打敗了曹爽、王稜(王允的侄子),司馬師則滅掉了諸葛瞻、文聘等,司馬昭殺掉了高貴鄉公曹髦,使得曹魏勢力徹底滅亡,接著又平滅蜀漢,殺掉了鍾會等。嘉平元年(249年)春正月,司馬懿殺曹爽及其黨羽何晏、丁謐、鄧揚、畢軌、李勝、桓範等,並滅三族。鹹熙二年十二月丙寅(266年2月8日),司馬炎逼迫魏元帝曹奐禪讓,即位為帝定國號晉,改元泰始。
毛主席對三國曆史認識的最高點是他徹底改變了傳統對司馬懿父子的錯誤認識。後來他曾經評價司馬懿是:出身士族,多謀略,善權變,是魏國重臣。並且對司馬懿的軍事才能有所感觸和讚許。|
-
4 # 濔毜毒
我來回答吧!
這個問題其實很好理解,你說的人才輩出指的應該是曹操時期吧。到司馬家篡位的時候那些人才基本都死了。像五子良將,像夏侯惇,夏侯淵,像曹真,曹洪等等。
換個思路,我個人認為篡漢的魏國未必有多麼的得人心。你所說的多年累積都是曹操的功勞,到司馬家篡魏時都很多年了,人心也是隨著人死會變的!
最後說說司馬家能篡權成功不是偶然的。是經過兩代人隱忍努力的結果。要不然也不會有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但曹氏家族卻無能為力這一結果。
-
5 # 啟林17
曹家到了曹睿之後基本人才凋零,老一輩的全死完了,後繼的那些小輩沒有一個比得上師、昭二人,唯一有點能耐的夏侯霸被逼降蜀,之後官拜蜀國大將軍。且曹爽實在無能,只顧自己奢靡,不顧他人,一把好牌被打廢,司馬家卻憑藉其氏族大家的背景,大肆籠絡人才,把那些在曹家鬱郁不得志的人才基本都籠絡到自己門下,司馬篡位實際上是大勢所趨,曹魏已經腐敗透頂,沒有能力繼續帶領國家向前發展
-
6 # desire劉
曹丕有能耐〈當上皇帝的哪個會是廢物〉,只是他用人和曹操不一樣,豪門被依賴,寒門被打壓,再說一點,他的兄弟都是被壓制和打壓的〈沒有一個例外,或許可以說是為了鞏固政權〉?你能想象諸王被壓制的各種小錯都會被人彈劾削戶麼?不過曹丕手底下也有能人,曹真曹休還有很多曹操留下來的三公〈王朗等,很牛逼的人別被小說騙了〉。他死的時候看看託孤重臣就知道,司馬懿沒有前三個厲害。
再來說曹瑞,其實相比起來曹丕,曹瑞比曹丕要牛逼的多,年級很小能鎮壓的住所有的權貴,分析事情很全面,他自己就是一個諸葛亮,吳國來襲和蜀國挑釁知道該用誰,怎麼抵擋還是進攻。但是不足的是很好色,和曹丕曹操不一樣,曹操不沉迷,曹丕也只是喜歡但不會要外戚干政,曹瑞就是喜歡做男歡女愛的事,年紀輕輕還好,但是在死前的前幾年沒有任何節制,興修宮殿這點也算個缺點吧,最後的託孤重臣也不好說〈其實是給其他的曹氏,沒有曹爽,忘記名字了,那個人也有能耐,只是和曹瑞前面有些矛盾,拒絕接受輔政,最後氣的曹瑞把他和另外倆罷官驅逐出京〉司馬懿本身就是士族還是很強大計程車族。用他也有一定的道理。
其實說白了點三國是士族統治國家,只是三國的領導者太厲害,壓制住了士族的發展,但是死後沒有一樣優秀的人就無法壓制,司馬懿篡權說白點其實就是士族奪權。
-
7 # 軒子144776268
看了所有的回答都沒說到點子上。開國元勳的確都先後走了,但這不是司馬懿能夠篡位的原因,曹家,夏侯家包括五子良將並不是斷子絕孫,他們的後代仍舊為曹家效力。當然也包括眾多的文臣也仍舊效忠於曹家。根本原因在於曹爽掌權後進行了改革,觸動了曹氏宗室和一大批世家大族的利益,導致這些力量站在了曹爽的對立面上。他們不反曹魏的政權,但反對曹爽的當政。同樣司馬懿也不是上來就企圖奪取曹家的天下,他也是要反對曹爽,維護自己的權力,他比曹爽聰明的是爭取到了一大批反對曹爽的人,這些人聚在司馬懿身邊也僅僅是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而不是跟著司馬懿反對曹家的天下。司馬懿當時一沒有篡權企圖,二是隱藏的深,包括大批的曹二代,夏侯二代,五子良將等後代都站在了司馬懿一邊,希望司馬懿能夠維護他們的利益,這裡邊就包括了曹魏元老陳群,這樣的人都沒看出司馬懿的野心,跟著司馬懿反對曹爽,說明司馬懿要麼隱藏的太深,要麼確實沒有篡權野心。不然,陳群這樣的人不會稀裡糊塗跟著司馬懿反對曹爽的。而當曹爽被趕下去,司馬懿對曹爽一家開始趕盡殺絕時,其他的曹家宗室,夏侯宗室等忠於曹家的人雖然開始對司馬懿有了警惕,但仍舊認為這僅僅是權利之爭,不是政權更替。等到司馬家族完全掌握了軍政大權後,想不篡權都不可能了,功高震主。司馬家不篡權的結果必然是曹家把司馬家清除。這時候包括陳群在內,已經無能為力。反對司馬家族的被各個擊破。最終司馬家族取代了曹家的天下。
-
8 # 白馬非馬66
根本原因是,曹操曹丕等曹家統治者實行唯才是舉,抑制和觸動了東漢以來的豪強大族利益,在戰爭危險大的時候這種矛盾被壓制了,而且在曹操的雄才大略之下這些豪強不敢異動,司馬氏族聯合豪強勢力篡位,其實是一種倒退,這些豪族眼淚只有家族利益,長於陰謀內鬥,三國的人才輩出是因為豪強壟斷被打斷,湧現出大批平民英雄。司馬篡權後人才凋零是因為權利分配不出豪門,司馬家篡權時的濫殺和司馬自家人爭權奪利的八王之亂把中原打成白地,削弱了當時整個中原文明的力量,即使是白痴也能當皇帝的笑話只有在豪強家族壟斷的情況下才會出現,古今中外僅此一例。在內耗中,雖然豪族壟斷穩固,可是國家民族衰落了,五胡亂華才會發生,漢民族幾乎被滅族,差點成了傳說。因此司馬氏靠聯合豪門篡權的故事,其實是為豪門大族作倀的歷史倒退,負能量滿格。近期表示司馬懿隱忍的電視劇熱播,不知道編劇除了格格戲宮鬥戲又來陰忍戲為什麼對反社會反正常人類的負能量題材那麼嚮往。
-
9 # 我常熟人1
說的都是廢話。人才輩出的司馬怎麼滅亡了?人才輩出的秦怎麼滅亡了?人才輩出的 漢 隋唐宋元明清 哪去了?開國時哪個朝代不是人才輩出? 沒有人才輩出能開國嗎?享受了幾十幾百年好日子 哪個朝代還會上進奮鬥? 不上進自然就退步 被其他人趕上滅掉。。這個迴圈是永久的。
-
10 # 飄song
雖然司馬家奪了曹魏的天下!但是建立的西晉存在感太低!開國就出現了亡國的徵兆。驕奢淫逸,藩王坐大,外敵入侵。司馬懿也可以說是害了自己後代。衣冠南渡憋屈的司馬家這麼活著真是司馬懿所希望看到的?靠權謀奪了別人的基業,註定不能長久。
-
11 # Lee畫意濃
因為司馬懿活得比較長,熬過了曹家三代人,俗話說“富不過三代”在曹家夏侯家這裡也有所體現,其後輩已經沒有了先輩創業時的鴻鵠之志,門閥子弟差不多已經被腐化,此時司馬家出來篡魏幾乎就沒人能阻擋了。倘若像夏侯惇、曹仁、曹洪這些人還活著,司馬家又豈能篡魏,而且曹魏還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那就是重回漢末幼帝臨朝女後擅政的悲哀,以司馬懿之謀略豈不能對付孤兒寡母。曹爽集團被司馬家所滅,相當於消滅了有生的抵抗力量,自此司馬家大可像從前曹家一樣挾天子以令諸侯,名正而言順,這些門閥大家也就只能聽服,並逐漸被司馬家消磨、滲透,因此曹家、夏侯家這些也就無抵抗之力,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司馬家篡魏。
我是一名熱愛歷史的高中生,這只是我淺薄的見解,不足之處期待各位指出
-
12 # 蘇亭軒
司馬炎代魏,曹家宗親基本都沒落了,其中曹丕等人大殺宗族是一方面原因,曹爽是個大傻逼又是一個原因,以至於到了篡位的時候曹家沒人能站出來。司馬炎鑑於這個原因,於開國之初,大封子孫為王,當然,他的傻逼兒子取了個傻逼媳婦,十多年後,八王之亂,西晉基本亡了。
-
13 # 使用者6654878544
第一主要是司馬懿活得太久,想想看一個滿級的對付幾個沒滿級的會幹不過麼?不是曹夏侯2家沒人是這兩家滿級死的早新手沒滿級,第二就是人性的弱點了人無法接受親近者從弱到強接近自己甚至超越自己,所以曹家歷代帝王給後人留下的幫手其實根本不是最合適的,就像曹值都沒受到侄子重用過一樣,夏侯曹本一家所以你懂得
-
14 # 文史宴
這個問題其實是問的曹魏時代曹氏、夏侯氏是怎麼衰落的,這是多種原因造成的。
首先,在戰爭年代曹氏、夏侯氏是戰將,到了魏國建立後,他們就成了皇親國戚,那還打仗幹什麼呢?大家享受生活唄,所以從這以後曹氏、夏侯氏就不再產生戰將,戰將方面只能吃曹操時代留下來的老本。
大概到魏明帝曹睿當政前期,老本基本上吃完了。曹丕時代,死了曹仁、夏侯惇、夏侯尚,曹洪被廢。曹睿時代,曹真病死,曹休因為石亭之戰大敗於陸遜,慚恨而死,曹家最後的掌兵人才也報銷了,於是只好吸收滿寵、王凌、司馬懿等士族來掌管軍事。
好在曹家還有些政治人才,比如曹操的兒子曹宇、曹休的兒子曹肇,曹真的兒子曹爽,曹操的養子何晏、秦朗,夏侯尚的兒子夏侯玄,還有夏侯家的夏侯獻等,但他們分別在三波清洗中被洗乾淨了。
第一波是曹睿臨終時,打算用曹宇、曹肇、曹爽、夏侯獻、秦朗輔政,但這五個人除曹爽外,跟中書監的劉放、孫資都有很深的矛盾,於是劉放、孫資利用曹睿臨終無力,勸說曹睿只用曹爽,和司馬懿共同輔政,於是曹宇、曹肇、夏侯獻、秦朗四個被請出去了。
第二波就是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曹爽、何晏等曹氏親族在十年間把持了曹魏政權,引起了朝廷大臣的普遍不滿,於是他們支援司馬懿發動政變,剝奪曹爽的權力。不料司馬懿發動政變成功後為了自己奪權,將曹爽、何晏全部滅族,從此曹氏、夏侯氏基本沒有了實力。
第三波就是司馬師消滅曹氏最後的力量了。經過高平陵之變,曹氏還剩下夏侯玄一個大佬,但也沒什麼實權,另外還有魏帝曹芳的父親張緝,這些人藉助司馬師淮南戰役失敗的機會,密謀推翻司馬師,推夏侯玄上位,但事情洩露,司馬師把他們全部滅族。
從此以後,曹氏、夏侯氏就成了完全的吉祥物,再也無法與司馬氏抗衡,曹魏的社稷就落入了司馬氏手裡。
-
15 # 孫博士侃歷史
1、曹氏、夏侯氏兩族在起步之時,都是以戰將為主,比如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洪等,這些人的後代,即使繼承了他們的基因也難保證就有戰場廝殺的天賦和勇氣,將門虎子這種事情畢竟還是小機率的。尤其是富貴之後,對子女的培養方式、子女的人生髮展方向都是有很大變化的,所以這些人的後代能成為高階人才的本就比較少。至於當個縣長、市長的,其實官也不小了,但又如何能像他們的父輩一樣被歷史記住呢?
2、這就主要由曹氏父子,特別是曹丕對待宗室的態度而定了。曹操之時,處於打天下的狀態,對宗主之人是非常依賴的。到了曹丕,雖然沒有統一天下,但是當了皇帝,佔據了天下大半,自以為就是守成之君了,因此對於宗族打壓還是很厲害的,自己的兩個親弟弟都不受重用,何況其他庶出的弟弟呢?這些人在曹丕眼裡更多的只是競爭者。又比如對待曹洪的問題,顯然也是想借機會打壓宗族的長輩。相比之下,曹真、秦朗這些乾弟弟,曹丕倒是很信任。
3、曹丕時期制定的“九品官人法”,其實就屬於曹氏向其他士族的一種妥協政策,雖然不會封他們做王,但保證他們的與生俱來的地位,這樣一個曹氏人才的產量,怎麼能和天下所有士族相比呢?於是透過曹丕-曹叡-曹芳的兩次權利交接、以及高平陵政變,就逐漸的完成了權力體系的洗牌,權力的核心就逐漸從曹家,變成了天下士族。而司馬家,作為當時最大計程車族集團之一,自然就欣然接受這份權力了。
-
16 # 浪裡白條小新
這個問題其實要變相的看,有好幾個方面造成的!
1.曹操死後,曹丕新立,對於自己家族內的人來說,新皇帝自然沒有曹操哪樣的魄力,所以在一些尊卑權威上面,顯現出了不不尊重的表象,這點對於新皇帝來說,自然當成威脅,所以這個時候就給 司馬懿這樣的非國戚人士的機會,他們自然會提出打壓的態勢,當然這樣做並沒有什麼過錯,歷朝歷代都是如此,開二代都是打壓皇親國戚為主,要不然很容易造成皇權旁落的地步。所以從另外一個側面這也是曹氏和夏侯氏自找的。
2.曹丕處罰過了,因為皇親國戚的過分,讓曹丕產生了宗族的不信任,要求大力打壓,特別是作為同胞的曹彰和曹植被弄死,曹真等權利旁落。讓夏侯氏和曹氏沒有了基本立足餘地!權利在曹丕的時候就已經旁落大部分。
3.司馬懿後面計程車族的支援,自古權利都是一分為二,宗族大則士族少,士族自然會撲滅,所以在這個過程中後面計程車族也是不小的作用。他們一定會推出屬於自己的人,來頂替宗族的,特別會九品中正制之後,大量士族人士進入權利層,頂替了皇族的位置,出現了曹氏宗族的人才很難被發覺。
-
17 # 寧靜的yeah
分久必合是大勢所趨。司馬奪權是個自然而然的過程,我想司馬氏也不會想到這一天,開始他們忠於大魏,忠於曹氏,隨著功勞的積累,地位上升,大權在握,野心也成正比的提升了。而這時,曹氏卻漸漸轉衰,潛移默化,此消彼長之下,曹氏和他們的擁護者們從心態上就開始弱下來了。而掌大權者最善於明哲保身,最識時務!拿劍的手都軟了,你要劍怎麼硬的起來。
-
18 # 天外村藥房
司馬家篡位,基本上是以249年高平陵政變為開始,265年司馬炎稱帝為結束,前後10多年。
那麼這10多年裡,曹家和夏侯家的人去哪裡了呢?
首先,老一輩的這些賢才,都已經死的差不多了。第一代的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洪、曹純等人,不是戰死,就是老死。
其次,第二代的人,如曹真、曹休、夏侯尚等,也死得差不多了。值得一提的是,曹魏和夏侯氏第二代本來整體水平就比第一代有差距。第二代留存的也還有,比如夏侯霸。但整體來說,出色的人遠不如第一代。
另一方面,曹丕、曹睿父子兩代皇帝,自己短命早死,對於親戚們卻很不信任,採取了多種措施來抑制曹姓宗族的勢力,比如把曹姓諸侯王全部變成毫無權力的富貴傀儡。曹姓二代中最厲害的曹彰,更是被曹丕害死的。曹睿臨終前制定的輔政班子,本來是曹宇(曹操之子)、秦朗(曹操義子)、曹爽(曹真兒子)、曹肇(曹休兒子)和夏侯獻。很明顯這是一個曹氏二三代為主的班子。結果,卻被孫資劉放蠱惑,最後選了司馬懿和曹真輔政,反而貶斥了曹宇秦朗等人。這樣一來,曹睿等於自斷手足,讓司馬懿獲得了對決草包曹爽後直接掌權的機會。
等到曹爽擔任大將軍後,能用的宗室,就只剩自己的草包兄弟,和文人夏侯玄這種嘴炮王了。唯一能幹的是二代夏侯霸,他又不知道重用。而且由於曹爽和他那一黨的胡作非為,導致很多曹魏重臣站到司馬懿一邊去,於是高平陵之變一邊倒地結束。
在司馬懿掌權之後,更是對曹、夏侯的三代逐漸打擊削弱,同時提拔自己人。於是十多年後,當司馬炎篡位時,再也沒有一個人站出來了。
-
19 # 司馬PC
三國初期,曹家、夏侯家是人才輩出,不過曹丕、曹叡兩代之後,曹家、夏侯家就人才凋零了。
三國初期,曹操、曹仁、曹洪、曹丕、曹植、曹彰、曹衝等,個個都不是善茬之輩。夏侯家的夏侯淵、夏侯敦等也是響噹噹的人物。
為何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兩家的人才就凋零了呢?怪就怪曹丕和他的兒子曹叡,曹丕是透過和豪族大姓利益交換上的位,他上臺不久,就推行九品中正制,而九品中正制是保護豪族大姓,打壓寒門子弟的。曹丕另外一個臭招,就是為了鞏固他的皇位,大肆打壓皇室宗族,他的觀念是,朝廷供養著皇室宗族,但是他們不要管事、不要統兵等。
曹操在宛城之戰中,長子曹昂被殺,於是曹魏的繼承人爭奪戰開始,立曹植的呼聲最高,而曹操也看好最聰明的曹衝,曹丕相對處於弱勢。後來,曹植生活隨性,曹衝死去,曹丕透過和豪族的利益交換,很多豪族支援她,曹操才立曹丕為繼承人。
曹丕上臺打壓兄弟,曹植的七步成詩,大家應該知道這個典故,而當時的太后,看不過曹丕打壓皇室宗族,直接罵曹丕豬狗不如。
曹丕的兒子曹叡上臺後,繼續沿用他老子的那一套,為了穩固皇權,對曹氏一族,基本都是供養而不培養、重用,當然,對於他老子給你指定的輔佐大臣曹休、曹真,他還是讓他倆一個駐長安防蜀漢,另一個駐壽春,防東吳。
因為曹丕、曹叡兩朝,對曹家、夏侯家的人基本都是供養,不培養,到曹叡之子曹芳時,曹家、夏侯家已經人才凋零了。曹叡死前,命曹真之子曹爽、司馬懿共同輔佐八歲的曹芳。開始的時候,曹爽謙虛謹慎,每每都和司馬懿商量著來。後來,曹爽任用私人,獨攬大權,曹芳繼位後,加曹爽侍中,改封武安侯,食邑一萬二千戶,賜劍履上殿,入朝不趨,贊拜不名。
曹爽欺壓少主,蔑視後宮,不得人心,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連郭太后都支援司馬懿,可見曹爽輔政有多失敗。
曹魏,成於曹操,敗於曹丕,如果曹丕、曹叡父子不打壓宗親,曹家和夏侯家應該還會出很多能人,也不至於輪到曹爽輔政,也不會讓豪族司馬一家獨大。後來夏侯家出了一個夏侯霸,不過司馬家已經掌控一切,他不得已出走蜀漢,在姜維的賬下效力。
-
20 # 三生有畫
曹魏宗室,夏侯家族,並不是沒有人才,或者說後來沒有人才,主要是曹丕聽信司馬懿的建議,給弄的。
曹丕繼承了魏王,以及稱帝以後,想起當年曹植對自己的威脅,心裡就發虛。因為論文才,他不及弟弟曹植,論武功,又不如曹彰,所以心裡特別自卑,不自信。
但是他有司馬懿這個和諸葛亮匹敵的,最優秀的軍師輔導,贏了。
繼承大統以後,他就開始作起來。
首先,他把打仗很厲害的曹彰,給弄死了。一顆棗子,把他噎死了。然後,把曹植,也差點給整死半條命。
曹丕用人戰略,是棄用公族,起用士族。曹丕不信任同宗同族的人,所以定下規矩,那些宗室子弟,沒有皇帝的詔令,不得離開封地,不得參與政事。相當於把他們軟禁在了自己的封地,比一般計程車族還不如。
朝中要職,開始交給世家大族,不是宗室子弟掌管。
這就導致,曹魏宗室,夏侯家族,有爵位封地的,都被圈養了。圈養的後果,就是皇族人才的斷層,衰落。
此起彼落,士族崛起,尤其是世家大族,司馬懿家族,佔據重要職位,成為曹魏政權裡,日益強大的政治力量。有機會鍛鍊,自然人才輩出。
曹丕死後,曹睿繼位。曹睿不太信任士族,尤其是司馬懿家族。開始又啟用皇族子弟,但是老將凋零,新的人才斷層,斷的厲害,不頂用。諸葛亮一嚇唬,就趴窩了。只好被迫啟用,司馬懿這些士族。
曹睿死後,曹芳繼位。司馬懿和草包曹爽等人,一起先後輔政。但是司馬懿老謀深算,勢力深厚,一場政變,就掌握了大權,開啟了司馬代魏的程序。
曹魏之所以被司馬懿家族取代,其根源,就在於曹丕這個敗家子。曹丕,困死了皇族,不準皇族參與政事,導致力量弱小,最終為日益強大的司馬懿家族取代埋下了禍根。
不過,曹氏家族,普遍短命,也成就了司馬懿。司馬懿一人,熬掉了曹操、曹丕、曹睿、曹芳祖孫四代,成為四朝元老。有的是時間培育自己的勢力,也是運氣太好了。
下一個話題預告:張翠山死的時候,武當七俠,為何只有殷六俠哭?
回覆列表
曹真已經死了。曹真的兒子曹爽是個自己爽就行的人。曹仁,曹洪,曹彰,曹休相繼離世。夏侯淵被黃忠殺了。夏侯敦也死了。再說說忠於曹魏的五子良將,張頜當了司馬懿的替身被諸葛亮的伏兵射死了。于禁羞死了。張遼被丁奉射死了。樂禁早夭,徐晃也早死了已經。
曹魏那個時候已經青黃不接。夏侯懋又難當大任。
然後,司馬家這邊,司馬昭司馬師都是很牛的。對比,可想而知。
司馬懿很聰明,熬死了所有名將,成就了自己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