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光明為身
-
2 # 宮商角徵羽羽羽
王維字摩詰,號摩詰居士。代表作品有《王摩詰文集》等,被後世稱為“詩佛”。摩詰是梵語維摩詰的簡稱,意思是“淨名”或“無垢稱”,這個詞出自佛教經典,王維的字和號都因此由來。
王維信奉佛教,參禪悟道,這也影響了他的詩歌創作。如《終南別業》: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還無期。這裡的“道”指的是佛教。又如《鳥鳴澗》: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都是清冷幽邃,遠離塵世,充滿禪意的山水意境。
王維是山水田園派詩人,這類詩大都以描寫自然風光、農村景象和安逸恬淡的隱居生活居多。王維曾狀元及第,也有積極的政治抱負,無奈官場不如意屢遭貶謫,而當時佛教盛行,士大夫學佛風氣興盛,所以中年以後思想消極,王維學習佛教,一度隱居擺脫世俗煩惱,看淡功名利祿。他隱居後的詩一是當時的身心境遇,二便是受學信佛參道影響,如《鳥鳴澗》這一類詩被稱為“卻入禪宗”。逍遙自在,出世無為。隱居後的王維詩中多見這些思想流露,而這正是老莊哲學的特點,所以也可以說是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響。
-
3 # 肖木香學
《王維,身在朝野,心在竹籬黃花邊》
王維的“空靈”,來自於他的人物性格、人生經歷和寄情物件這三個方面,不能單單隻歸功於“道家思想的影響”。
首要,是王維的性格:王維是一個感情非常細膩的藝術家,還是一個外形非常俊美的音樂家。他能詩善樂,這一點甚至於都讓李白心生嫉妒,所以早年的王維意氣風發,性情傲然,所以才能寫出如《少年行四首》中的:
“相逢意氣為君飲,繫馬高樓垂柳邊。”
“熟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
可見這時他年輕的認為“縱然戰死沙場,也還留有俠骨的芳香。”
可見少年多麼的不知現實的殘酷。
所以當他倚著俊雅多情,感情細膩躋身官場,卻屢遭挫折之時,便終是見識到了現實世界的粗鄙,到了中年便開始逐漸的消極起來。
那是因為他不得不寄身其中,然而感情上卻又不能與之為伍。這樣的衝突,讓他不得不另尋一條內心世界的平和之路,所以開始沉迷“參禪悟理,學莊通道”了,可見他的“空靈”,是來自於他內心世界的“出世”,這源於他在現實世界中受到的挫折,理論是基於“佛、道”兩宗的。
(王維《江干雪霏圖卷》區域性)
其次,是王維的人生經歷:研究歷史的學者普遍有一個認知:“文化大才並不是政治大才”,也就是說“文化的邏輯與政治的邏輯是存在著巨大差異的”,詩人們總是想讓世界都變得詩化,那就會與現實脫離開來,事實證明也是如此。
唐代,對於我們所最為熟知的那些大詩人、大文豪,諸如李白、王維、杜甫等,他們的悲劇都與看不懂“安史之亂”有關。當這些美麗、稚氣的靈魂碰到一個滿身戾氣的暴徒時,他們的人間都失格了。
這當屬王維的遭遇最為兇險和暗無天日——他被脅迫成為了安祿山的偽官,這對於一個內心充滿正統王權的高貴的靈魂來說,簡直就是毀滅性的。在這場災難裡,他幾乎沒有存活下來的可能。
但是,或許上天憐惜這樣的大才之人,給了他一個活下來的契機,那是因為有這樣一件事——在王維擔任偽官期間,安祿山在凝碧池裡舉行慶功宴,逼迫梨園弟子伴奏,領頭的樂工名叫雷海青,他當場扔下琵琶,號啕痛哭。安祿山便下令用最殘酷的方法將其虐殺,因為這個樂工當著那個暴徒的面說:“藝術不與邪惡合作,為此可以付出任何代價……”
聽到這件事情的王維,痛寫了那首《菩提寺禁裴迪來相看說逆賊等凝碧池上作音樂供奉人等舉聲便一時淚下私成口號誦示裴迪》,首句便寫“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官何日再朝天?”……也就是這句詩,讓他在那樣的情況下,倖免於難。但也從此過上了半官半隱的餘生,所以他在晚年寫詩云:
“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心。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
(王維《長江積雪圖》)
再次,是王維的寄情物件:王維,字摩詰,號摩詰居士。“摩詰”這個詞是“淨名”或“無垢塵”的意思,出於佛教經典《維摩經》。由此可見,王維對佛教的痴迷,他曾在《嘆白髮》中說:“一生幾許傷心事,不向佛法何處銷。”可見他對佛法的痴迷,和對禪學的依賴。正因為如此,才使得他的詩作透著“空靈”的質感,才使得後人稱其為“詩佛”,這就是佛教作為重要的寄情物件,而對其所產生的巨大影響。這些詩,大多意境絕美,禪意深邃,就如《鹿柴》: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林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在這深靜的風景中,有聲有色,疏淡自然,很難說,寫的不是內心的禪意。這就是王維優雅的禪詩。
(傳 王維《伏生校經》)
-
4 # 布衣學人
不是,是偏向於受“佛家”影響為多,尤其是“禪宗”之影響。王維全家本都是“信佛”的,王維本身就是“佛信徒”,常“參禪悟理”,並自號“居士”,“居士”就是”不出家”而“居家修行”的“佛信徒”。王維還與“禪宗”六祖慧能之代表弟子神會大師有交情,並受其“禪學思想”影響頗大的。
-
5 # 大劦說國學
其實更準確的說是佛家影響。很多人都認為王維屬於山水田園詩派,但他的詩在山水之間,有更多的禪理,只是有人讀不明白。
從他的字“摩詰”,也知道他一生與佛關係密切,後世稱其為詩佛。
-
6 # 明天的昨日
王維生長的盛唐,是佛教的鼎盛時期。經過魏晉南北朝的傳播和發展,佛教思想已經植根於本土文化的方方面面。宗派之間形成完備的理論體系,士大夫研習佛學理論成風。名僧的交流推動下,佛學浸潤到當時的文學創作中,塑造了新的人文思想。
王維,字摩詰,號摩詰居士。“維摩詰”,崇佛取典於佛家經典《維摩詰經》。生於虔誠禮佛的家庭,王維早年即習佛。他信奉禪宗,尤其對南禪宗的佛理有深刻見解。後人推其為南宗山水畫之祖,享有“詩佛”之稱譽。除了其詩歌中的宗禪韻味之外,也表達了後人對其詩壇崇高地位的肯定。
王維15歲京城應試,21歲即中進士。能寫一手好詩,又工於書畫,還精通音律與禪理。深湛的藝術修養,對自然的愛好和長期山林生活的經歷,使他對自然美具有敏銳獨特而細緻入微的感受,因而他對山水景物的描繪特別富有神韻,常常是略事渲染,便表現出深長悠遠的意境,耐人玩味。
早年有儒家治世的抱負,中年時有道家的隱逸風采,晚年得佛家之精髓,也應了古代傳統士大夫“入於儒,出於道,逃於佛”的理想人格。王維生活的時代,佛教繁興,士大夫學佛之風盛行。中年後閱歷增多,尤其在安史之亂後政治上的不如意。他一生幾度隱居,沉心學佛,以求看空名利、擺脫煩惱,在佛理和山水中尋求寄託。他自稱“一悟寂為樂,此生閒有餘”。 內心向往超離世事,充分反映在詩歌創作中。禪宗明心見性、頓悟成佛的浸染,從《飯覆釜山僧》、《過香積寺》都可窺一斑。把佛典章句、佛教術語、佛學思想融入創作,參禪悟道互相映照。出神入化地將宗教情感融於詩歌,淡逸空靈、物我兩忘。正是對現實的超然憚悟,造就了詩歌的空寂、閒適的自然之美。
也有人說,王維是為了報唐肅宗赫宥之恩、調節內心之痛,才全心向佛。他自稱“以般若力,生菩提家”。《新唐書》稱其與弟王縉齊名。一家人都奉事佛道,平時食蔬少葷。在京師多與名僧往來,每日施捨飯食,以玄談為樂。他在京師的居第,只有茶鐺、藥臼、經案、繩床而已。每當退朝,則點起香,獨自靜坐,誦經為事。“喪妻不娶,孤居三十年。母亡,表輞川第為寺,終葬其西。”王維病卒,終年六十一歲。臨終時他仍寫信給在鳳翔的弟弟王縉訣別。又給平生親故一一書信,敦勵友人奉佛修心之旨,才舍筆而絕。王維一生修佛,正是這佛化的禪機妙理賦予了意象、意境的空靈之美。
作為樣樣精通的文人,其作品體現了士大夫情懷;觀照內心,追求與禪宗精神相契合的“自然”境界。詩中的閒逸蕭散、無可無不可的修為引人共鳴。明代胡應麟就稱其五絕“卻入禪宗”, 使人“讀之身世兩忘,萬念皆寂,不謂聲律之中,有此妙詮”。
融合了音律的聲、國畫的色、禪宗的空,動靜相宜,詩中有畫。將自然景物與佛理體悟相結合,文學、藝術性相容;以詩說禪,把禪理轉化為藝術;寄情山水,歸隱於寧靜淡泊,將自我融於自然。使山水詩的成就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禪法一切皆空,詩裡空靈流動的意境正是其佛學修養的必然外化。精通禪理的全能詩匠,不愧為“詩佛”。
-
7 # 文杏君
王維字維摩,受母親影響,從小信佛,是位居士。所以其一生受佛教影響至深,尤其是《維摩經》對其思想影響最深。當時禪宗在南方剛剛興起,還沒有傳至北方京城之地,故王維基本上同許多北方文人一樣,主要浸淫於《維摩經》。
-
8 # 狂夫123
是,本質上,中國說有的藝術包括詩歌都受到道家的影響。道家莊子《逍遙遊》對後世影響巨大,以有限之詞營造無限的意境,後世詩詞藝術都受此影響。王維的詞不僅受此影響,其被稱為詩佛,應該也受到佛教的影響。
-
9 # 使用者雲水禪心12535
不全是,王維詩畫俱佳,他的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特別是色彩和線條勾勒,所以他才能寫出“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千古壯句。
-
10 # 觀象齋主人
王維號摩詰居士,居士之在家信佛之人。王維參禪悟理,學莊通道,精通詩、書、畫、音樂等,以詩名盛於開元、天寶間,尤長五言,多詠山水田園,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有“詩佛”之稱。
所以王維應該受到佛道兩家文化的影響,受佛家影響應該更多些。他書畫特臻其妙,後人推其為南宗山水畫之祖蘇軾評雲:“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王維有些詩本身頗具禪意,試舉例如下:
過香積寺
不知香積寺,數里入雲峰。
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
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禪製毒龍。
酬張少府
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心。
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
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
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
-
11 # 造作的楚狂人
盛唐時代,儒、釋、道三家在中國都已經發展得非常成熟了。文人墨客們在各種思想的浸潤下,也呈現出豐富多彩的形象,王維也不例外。
然而,從他的整個生涯來看,王維的詩歌受“佛家”思想的影響最深。
生於信佛的家庭,一生與佛結緣據《舊唐書》記載:
維弟兄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葷血;晚年長齋,不衣文彩。
在京師日飯十數名僧,以玄談為樂。退朝之後,焚香獨坐,以禪誦為事。
不僅如此,王維在去世前寫給朋友的書信中,仍然殷切地敦促友人“奉佛修心”。因此,後世給王維的稱號為“詩佛”。
那麼,王維這種偏愛佛法的性格,又是怎麼形成的呢?我認為,有兩個人對他的影響最大。
第一個是他的母親,崔氏。《舊唐書》對於王維有這樣一個評價:事母崔氏以孝聞。
可見,王維不僅是一個孝子,他的孝行甚至被載入史冊,舉世聞名。母親去世後,王維“居母喪,柴毀骨立,殆不勝喪”。
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崔氏對於王維的一生有決定性的影響。而這樣一位母親,是一個忠實的佛教信徒。
王維曾經上書,請求皇帝施捨一座莊園,建為寺廟。在這篇《請施莊為寺表》中,他深情地懷念了自己的母親,並且表明了心跡:
臣亡母故博陵縣君崔氏,師事大照禪師三十餘歲,褐衣蔬食,持戒安禪,樂住山林,志求寂靜。
母親去世後,王維“當即發心,願為伽藍,永劫追福。”
第二個人是道光禪師這位禪師的名聲不大,至少在歷史上沒有留下什麼特別的事蹟。然而在王維看來,道光禪師卻猶如聖賢一般。
在王維為他寫的祭文中,這樣說道:
其世行遺教,如一切賢聖。維十年座下,俯伏受教。欲以毫末,度量虛空,無有是處,志其舍利所在而已。
——《大薦福寺大德道光禪師塔銘》
我們可以知道,王維與道光是十年的師徒關係,整篇祭文洋溢著崇敬和讚美之情,在文末也表露了王維打算繼承其遺志的想法。
道光禪師對於王維的影響力之深,可見一斑。
王維的作品中有濃濃的禪韻都說王維的詩意境空靈,不同凡響。這種味道,更偏向於佛家的“禪”,而不是道。
“禪”是佛家的一種修持方法,提倡“靜坐”,排除世間一切雜念。可以說,“靜”是“禪”的核心特點,而這個特點,道家是沒有的。
王維的詩裡面,處處體現一個“靜”字,如: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鹿寨》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鳥鳴澗》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竹裡館》王維在寫下這些詩句時,極有可能是在某處幽僻的環境中,安然地“坐禪”,否則,他的心境不會這樣平靜自然。
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首,非《過香積寺》莫屬:
不知香積寺,數里入雲峰。
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
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禪製毒龍。
這裡,王維不但詳細描寫環境的“幽靜”,而且直接寫明自己是來坐禪的(安禪製毒龍)。如此直抒胸臆,已經不需要懷疑了。
“佛”與“道”究竟有何不同?佛與道,在很多方面都是想通的。它們都提倡順應自然、清靜無為,追求高深的真理和境界。
因此,很多人認為王維的詩歌受到道家的影響,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然而,佛與道至少有兩大不同,決定了王維的詩歌更偏向於“佛”,而不是“道”。
第一個不同,前文已經說過:佛家提倡“靜修”,在打坐之中參悟禪理;而道家提倡“逍遙”,動靜結合,順其自然,沒有具體的形式要求。
第二個不同:佛家重視“人心”的修煉,提倡要從自身出發,提高修為,免受輪迴之苦;而道家更多的是追求外在真理,崇拜自然,從道家衍生出來的道教,提倡“修仙”、長生不老。
而王維的詩歌,處處體現出“靜修”的味道,凡事皆從內心出發。其中不牽扯自然或者宇宙,也沒有太多的神秘色彩,和道家是不沾邊的。
因此我認為王維的詩,並非受道家影響,而是佛家。
-
12 # 西山雨木
王維被後人稱做“詩佛”,他精通佛學,受禪宗影響很大。佛教有一部《維摩詰經》,是王維名和字的由來。他本人又精通繪畫、書法和音律,他的詩詩中有禪意,詩中有畫,人與自然和諧統一,極具空靈悠然之美。
唐代道教盛行,王維本人對道家思想也頗為傾心,並因此寫過一些神仙詩和與道士交往的詩。他的詩中也經常用“竹“”雲”等意向來表達自己清靜無為的道家思想。
如《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還有《終南別業》: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都無不體現了王維對山、水、竹、雲營造出的清幽靜謐生活的嚮往。無數後世文人在不得志後往往喜歡離塵隱居、寄情山水,恐怕也是受了王維這種悠然閒適的道家人生觀的影響吧。
值得一提的是,《紅樓夢》中香菱學詩一段中,黛玉向香菱推薦讀詩時首推的就是王摩詰,也就是王維,然後才是杜甫李白。原文如下:
"你只聽我說,你若真心要學,我這裡有《王摩詰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讀一百首,細心揣摩透熟了,然後再讀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蓮的七言絕句讀一二百首。肚子裡先有了這三個人作了底子,然後再把陶淵明、應瑒,謝、阮、庾、鮑等人的一看......"林黛玉之所以要香菱從王維讀起,可謂因材施教、獨闢蹊徑。王維是山水田園派詩人,詩中多有對自然景物、田園山水的描繪,畫面感極強,對於初學詩者來說,可以很自然的感受到詩中意境。黛玉獨具慧眼的看出香菱是個“極聰敏伶俐的人”,共情能力很強,因此王維的山水詩便成了首選。
而林黛玉在元妃省親時代寶玉所做那首《杏簾在望》,似乎也能看出王維的影子。
-
13 # 關中博雅齋
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本土宗教,道家思想作為道教最主要的思想來源
對中國文人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王維所接受的道家思想,既吸收了佛教思想,也融合了道教思想的某些精華,基於此,本文在充分關注新發現的黃老道家文獻材料的前提下,從“攝佛入道”、“融儒弘道”的盛唐道家思想入手,以深化對王維及詩歌的認識。從先秦至盛唐,道家“有無”範疇的探討經過了從“無為”到“無為而無不為”,從“崇有”、“貴無”到“雙遣有無”的發展過程;隱逸思想的演變也由“自然”與“名教”的對立,逐漸走向出處同歸、仕隱同一;
唐代三教交融的思想背景使道家思想逐漸吸收了佛教、儒家、道教的思想內容,並形成“攝佛入道”、“融儒弘道”的特點;“自然”也實現了由宗教的附庸到獨立的審美物件,再到盛唐成為重要審美範疇的轉變。以“詩佛”著稱於盛唐的詩人王維,其山水田園詩裡充滿了道家文化因子的種種“禪趣”,而這種種“禪趣”全都體現在三個字上,那就是:寂、遠、空。所謂“寂”不是沒有一點聲音,不是物理的靜,而是哲學上的靜,是內心安靜、澄明澄懷淨慮的狀態。所謂“遠”就是恢廓精神器局,進入一種超現實功利的遼遠境界。就是“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遠遊之境,開啟陶淵明的“心遠地自偏”之意境。
-
14 # 清悠初見
唐代王維的詩,感覺意象、意境均“空靈”,是受到道家思想的影響嗎?實際上,大唐王朝的統治者李家即自認是李耳的後代,崇尚道教,又因為佛教在唐朝的大興而崇尚佛教。總體而言,王維還是受佛教的影響較多,他的詩更多的是充滿佛性,因此被稱為詩佛。
唐代詩人王維受佛教影響是很明顯的, 因此在王維還未去世時,就有了‘當代詩匠,又精禪理’的讚譽, 後來,更得到‘詩佛’的稱號。
王維以詩才聞名於唐開元天寶年間,當時有“天下文宗”之稱。他寫了一些富有積極意義的詩,其山水田園詩更是令人大開眼界,許多詩的藝術成就很高,與孟浩然等被人們稱為“山水田園派”詩人。
王維信奉佛教,早年即是一個虔誠的佛教信徒,隨著政治上的不得意,在思想趨於消極,到了晚年,更是奉佛長齋,隱逸于山林之間,與佛門中人裴迪往來,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他的後期詩作充滿佛老思想,有的還表達了佛空無寂滅的唯心哲理。
在盛唐極為興盛的佛風中,王維將他的字取做摩詰,意與佛教的契合緊密,他虔誠地嚮往佛教,他的生活節奏和政治態度出也受佛教影響,可以說,佛教左右了他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
15 # 鬼谷書生
並不是,王維的詩意象、意境均“空靈”是因為他他信奉禪宗,也就是佛學,他也有詩佛之稱。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字摩詰,號摩詰居士。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著名詩人、畫家。王維參禪悟理,學莊通道,精通詩、書、畫、音樂等,以詩名盛於開元、天寶間,尤長五言,多詠山水田園,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有“詩佛”之稱 。其作品特點為繪影繪形,有寫意傳神、形神兼備之妙。書畫特臻其妙,後人推其為南宗山水畫之祖。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存詩400餘首,代表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畫學秘訣》。
1、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使至塞上》
2、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
3、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山居秋暝》
4、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終南別業》
5、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王維有很多詩清冷幽邃,遠離塵世,無一點人間煙氣,充滿禪意,山水意境已超出一般平淡自然的美學,含義而進入一種宗教的境界,這正是王維佛學修養的必然體現。王維的生活的時代,佛教繁興。士大夫學佛之風很盛。政治上的不如意,一生幾度隱居,使王維一心學佛,以求看空名利,擺脫煩惱。
有些詩尚有蹤跡可求,如《過香積寺》雲:不知香積寺,數里入雲峰。薄暮空潭曲,安禪製毒龍。”有些詩顯得更空靈,不用禪語,時得禪理。有如羚羊掛角,無跡可求。如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終南別業》) 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酬張少府》)充滿一派親近自然,身與物化,隨緣任運的禪機。
又如: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鹿柴》) ;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辛夷塢》);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鳥鳴澗》) 一切都是寂靜無為的,虛幻無常,沒有目的,沒有意識,沒有生的喜悅,沒有死的悲哀,但一切又都是不朽的,永恆的,還像胡應麟《詩藪》和姚周星《唐詩快》所評:使人“讀之身世兩忘,萬念皆寂,不謂聲律之中,有此妙詮”。王維的山水詩大都寫於後期,與前人比較,他擴大了這類詩的內容,增添了它的藝術風采,使山水詩的成就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這是他對中國古典詩歌的突出貢獻。王維的詩在其生前以及後世,都享有盛名。唐代劉長卿、大曆十才子以至姚合、賈島等人的詩歌,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王維的影響。直到清代,王士禛的神韻說,實際上也是以王維詩為宗尚。 -
16 # 夢中尋雨
首先來看道家的作用,我們都知道道家起源於先秦時期的老莊,莊子曾經說過一句話:與萬物為一,就是強調一個人要與天地大道相容,這種思想對於田園詩派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正是這樣的一種觀點,才使得古人更好的感受天地萬物,而不是像現代人一樣匆匆忙忙。同時老莊思想的超然物外,與大化冥合為一的思想也影響了王維的詩歌創作。
其實,王維早期的詩歌創作是非常的豪爽的,舉一首王維早期的詩歌:
一身能擘兩雕弧,虜騎千重只似無。偏坐金鞍調白羽,紛紛射殺五單于。很明顯,這和王維後期的詩歌創作不同,造成這一差距的就是上面所說的道家老莊思想的影響。同時,我們必須還要指出來,魏晉時期的“靜照忘求”(魏晉時期的重要美學思想)對於王維的詩歌創作也有很大的影響,當然,這也是屬於道家思想的路線。
同時,王維還受到了陶淵明和謝靈運的影響。陶淵明的詩歌有一個特點就是重視興寄和感受,謝靈運的詩歌重視妙悟,直尋興會。這種思想對於王維的影響也很重要。
貼一首王維的詩歌:
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 寒山轉蒼翠, 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門外, 臨風聽暮蟬。 渡頭餘落日, 墟里上孤煙。 復值接輿醉, 狂歌五柳前。這首詩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體現出王維的詩歌特點。簡單說一下首聯:
首聯寫山中秋景。時在水落石出的寒秋,山間泉水不停歇地潺潺作響;隨著天色向晚,山色也變得更加蒼翠。不待頷聯說出“暮”字,已給人以時近黃昏的印象。“轉”和“日”用得巧妙。轉蒼翠,表示山色愈來愈深,愈來愈濃;山是靜止的,著一“轉”字,便憑藉顏色的漸變而寫出它的動態。日潺湲,就是日日潺湲,每日每時都在喧響;水是流動的,用一“日”字,卻令人感覺它始終如一的守恆。寥寥十字,勾勒出一幅有色彩,有音響,動靜結合的畫面。
-
17 # 文字拾荒人
被後人尊為"詩佛"和南宗山水畫宗師的王維,由於他精熟佛家教義,以禪入詩,又精通畫理,融詩畫於一爐,致使他的詩富有畫意和禪趣,尤其是山水詩,窮山水之佳趣,參造化之神韻,以其卓爾不凡的風格在歷代山水詩中獨樹一幟。
王維深受母親的佛學影響,母親還給王維取了佛語名"摩詰","淨"的意思,寄望王維長大後可以實現""空寧"的佛家境界。所寫的田園詩中,多有"空"字,如代表作《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這首五言詩體現了王維"詩中有畫"的藝術特點,呈現了一派空靈清新的田園好風光。
王維的詩富有畫意固然和他高深的藝術修養有關, 而畫重在寫意, 需要“悟”的功夫, 這又與宗教相通, 所以我認為詩中的畫意也與他濃厚的佛、道思想是分不開的, 他的山水詩的神韻應該是來自畫意和禪趣的巧妙融王維以禪入詩, 以山水景物為客觀描寫物件, 表現出詩人孤閒好靜的性格, 充分體現了沖淡空靈的風格; 又因為他是造詣精深的畫家, 結合繪畫的技巧入詩, 從而使他的山水詩具有優美而深邃的意境, 達到了藝術的極致。畫意與禪趣不僅使王維的山水詩體現出他自身獨特的個性, 而且成為中國山水詩高度成熟的標誌, 而王維的山水詩之所以集畫意禪趣於一體, 達到登峰造極的藝術境界, 正是得益於王維宗教體驗與審美體驗的完美融合。
談到王維的山水詩, 人們便用“詩中有畫”形容它, 殷璠在《河嶽英靈集》中也曾指出王維山水詩“在泉為珠, 著壁成繪, 一字一句, 皆出常境”, 足見畫意是王維山水詩的一個顯著特色。所謂“詩中有畫”,是以詩為主體, 吸取畫的因素, 融入詩境, 隨而體現詩中所難具有的美感, 這種美感即人們所說的詩情畫意, 它是情與景遇合的產物。“詩以情為主, 而畫以意為主。以情入景者, 詩有境界; 以意入畫者, 畫乃超越, 這都是詩人畫家心靈之活動。情景遇合, 於詩於畫, 其理一也”而王維作為詩人和畫家, 他兼具這兩種創作能力, 所以能將詩情與畫意互滲透,自然融合, 從而達到“不涉理路, 不落言全, 言有盡而意無窮”。
王維山水詩具有詩畫相容之趣, “詩中有弦外之音, 意在筆墨之外”, 不難看出其中也體現出詩人悟禪的造詣: 這“弦外之音”、“筆外之意”的詩道在心得之妙悟, 而佛道亦得之妙悟。詩道與禪悟是一心之路。王維晚年所寫的《輞川集》就是很好的例子, 它是一組反映詩人在藍田輞川別業隱居習禪生活的代表作, 往往在經意刻畫的山水自然形象中間,寓託著佛家深奧的哲學理旨。
《竹裡館》, 它是王維《輞川集》中的第十七首: “獨坐幽篁裡, 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
知, 明月來相照。”
詩人用淡淡的筆墨勾勒出他所處的清幽澄靜的環境: 在幽靜的竹林深處, 詩人撫琴長嘯, 沒有人知道他的存在, 只有一輪明月, 透過密密的枝葉, 灑落在他的身上。詩中幽深的竹林, 詩人獨處其間的孤獨身影、撫琴長嘯的高雅形象, 潑灑清輝陪伴詩人的明月, 構成了一幅清寂絕俗的畫面。
王維的山水詩之所以能兼有畫意和禪趣, 是和他用宗教的審美理想審視自然, 又用畫家的眼光、手法進行剪裁、佈局、塑造意境分不開的。
-
18 # 禪月水清音
王維,信仰的是佛教,而且佛法造詣非凡,從其作品上也可以得見一斑。
一、名號的由來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唐朝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著名詩人、畫家,字摩詰,號摩詰居士。
二、王維禪詩之鑑賞唐宋詩詞大家,都是佛學高手,禪意十足。自古有“讀詩不學禪,味道少一半”之說,離開禪學佛意,很多詩詞都索然無味,就像遇到美景只會一句“臥槽”一樣。
王維的詩作很多,很多詩禪意十足,非常能體現他的佛學的見地和功夫。下面我們就欣賞他的幾首禪詩。
鹿柴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空山以顯幽,聞聲以顯寂,返景而入深林,比喻返境泯心,泯心則寂如深林,復照則是性之用,永珍森羅,無非心顯,返復則是歸家之路,寂照照寂。
一首絕句,既有見地又有功夫,自性本照,心物悠然。宛然明心之地,見性之功,所以王維號摩詰居士沒有半點誇張。
積雨輞川莊作
積雨空林煙火遲,蒸藜炊黍餉東菑。
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
山中習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
野老與人爭席罷,海鷗何事更相疑。
隱居終南,山田美景,積雨如霧,炊煙如幕,水飛白鷺,鸝轉夏木,種種映像,如如未動,如是曰觀,現量覺照,觀而未動,名曰為止,松下清齋,退隱於密,可折露葵,可以爭席,山間野老,返真還璞,良辰美景,不二法身,自此無疑,逍遙自得。
白鷺海鷗,野老黃鸝,生機勃勃,卻又至寧至靜,動靜無礙,相得宜彰。沒有高高之見,深深功底,難得如此佳境。此詩,可見王維禪定功底之深。
終南別業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王維中年領罪閒居,人生之窮困莫過於此,然而卻是修心養性的好時節,興來獨往,空性勝事獨自知,此性無與佛相異,人生到此所何求,人生水窮莫於此(此處有二層意思,一層之人生路盡,二層指俗欲盡),坐看雲起勝事興,修行至此,已無掛礙,輪迴期滿,再無還期。
何等瀟灑,終南山上修行人,終別世間紅塵業。雖然此詩是否王維所做還是存疑,但是他以此詩為知,深切其意而。
業盡緣空時,不再世間行,這首詩,可以說是一首告別詩,山花落盡水窮處,自此人間無王維。
-
19 # 洎水藍
1、在王維早期的詩歌中,《太乙觀賈生房》詩中稱:“謬以道門子,徵為驂御臣。”他以道門之子自命。
他向道,在和道士的交往中,留下的贈別詩《贈焦道士》、《贈東嶽焦鍊師》中描寫的雲遊天地間的神仙形象,表露了道家思想對他的潛移默化。
2、王維詩歌中運用的道家典故也反應了王維受道家思想的影響。如《黎拾遺昕裴秀才迪見過秋夜對雨之作》:
促織鳴已急,輕衣行向重。
寒燈坐高館,秋雨聞疏鍾。
白法調狂象,玄言問老龍。
何人顧蓬徑,空愧求羊蹤。
這裡的“玄言問老龍”用的就是道家的典故。出自《莊子・知北遊》中的寓言故事。
白法:釋家以惡法為黑法,以善法為白法。狂象:比喻妄心狂迷,《涅槃經》卷三十一曰:“心輕躁動轉,難捉難調。馳騁奔逸,如大惡象。”
玄言:深奧玄妙的言論,指探討老莊玄理的談論。
老龍:傳說中的聖者老龍吉。
這詩裡我們能看到王維一邊參禪,一邊學道。
3、王維在詩歌意象的選擇上,也很受道家的影響,如竹意象。竹代表仙風道骨、高潔正直,在道教的仙話傳說中經常提到。在很多仙話中,得道成仙之人飛昇後就會留下一青竹杖。青竹功用豐富,“青竹不僅是神仙自度的仙化意象,也是神仙度化他人的工具”。
在王維的詩歌中,竹意象運用於構建清幽靜謐的環境,表達清靜無為的道家思想。如《山居秋暝》中的“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還有《竹裡館》,篇名就提到竹林,在竹林這個清靜之地,詩人“獨坐幽篁裡”,安靜而無一分雜念,享受寂靜,這也正是道家所追求的。
4、王維詩空明澄淨、清幽絕俗。如他寫的“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用“水窮”、“雲起”兩個意象,把自我融入宇宙的流變之中,以“行到”、“坐看”表現隨遇而安的自然和諧。將小我融入“大我”,反應了迴歸自然,返璞歸真的思想。
他在《鳥鳴澗》中寫道:“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深澗中”,詩人在這裡描繪出春天山澗夜晚的靜謐,一個“驚”描繪了“鳥鳴山更幽”的空靈境界。
他以清靜之心去觀照自然,去包容萬物。在《漢江臨泛》中寫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江水天際,好象流出了天地之外,遠山濛濛,若隱若現,若有若無。江流無盡,遠山濛濛,給人以無盡回味的餘地
這種靜謐空靈的意境和淡遠蕭疏的風格,極易把人帶入一種幽美的境界,使人在自然陶醉中忘我,在忘我中迴歸自然。 反應了道家那種無為的思想。
王維詩中空靈的意境,不僅是自然表徵,也是詩人心靈與自然交融的內在特徵。王維的山水田園詩,融文學、繪畫、音樂的意境於一體。他在審美上以虛靜為懷,詩人心中安然自得,充滿光明,以這種心境去觀察景物,景物也呈現出空明的景象:“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出自《鹿柴》),以動襯靜,空谷傳音,愈見其空;人語過後,愈添空靜。
“山路元無雨,空翠溼人衣”(《山中》),細緻的描繪出人在山色濃翠欲滴的山路上行走時那種微妙的溼衣之感。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描繪出新雨滌去山中塵埃而愈益清明,松間浮動著纖纖月波,清泉在山澗流淌,真乃秋天裡的春天!使人在寧靜而生機盎然的山水中,感受到自然造物的生生不息,心靈得到淨化。表現出詩人所追求的一種纖塵不染的空明境界。綜上所述,不難看出,王維雖說稱為“詩佛”,但是他的詩歌還是受道思想的深刻影響。
-
20 # 漢唐之音
讀了呂洞賓的一首詩,人生豁然開朗
仙人呂洞賓,在歷史上確有其人。他姓呂名巖,出生於唐代,傳說他四十六歲時去長安應考,在酒肆中遇見了仙人鍾離權。經過了南柯一夢,呂岩看破了人生,後隨鍾離權去終南山學道,終於得道成仙,成了著名的八仙之一。
傳說呂洞賓為人瀟灑飄逸,寫出來的詩也是文采飛揚,清麗絕塵。在他流傳下來的詩集裡面,除了一些丹道修煉的詩之外,還有許多寫景和說理的詩篇。他的許多詩篇不僅有很高的藝術性,而且有的還非常具有哲理性。即使在當今社會,一些詩篇也能對我們有很好的指導意義。
便是仙人呂洞賓寫給我們芸芸眾生的一首詩。這首詩選自於《呂祖全書》,詩的名字叫做《訓人》。
你沒有看錯,就是訓人。身為仙人的他,逍遙世外,遊戲人間,對我們這些芸芸眾生,又是如何訓示的呢?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吧!
訓人
“何事勞勞死不休,為名為利在心頭。
要知造化皆前定,莫逞機心啟後憂。
大地有緣能自遇,憑天付與莫他求。
廣行方便存陰德,何事區區作馬牛。”
整首詩只有四句話分別闡述這幾句話的含義。
我們這些凡人整天把金錢,地位等等放在心上,為了這些累死累活操勞一生,甚至到死都不肯休息。殊不知,人生中的貧富貴賤,生老病死,得失成敗,這些往往並不是人力所能掌控的,而是由天地因果自然造化所決定。換句話說,一切得失都是有定數的。他告訴我們,不要為了得到名和利,苦苦鑽營,費盡心機,甚至不擇手段。假如以不正當的手段得到了名和利,恐怕會給自己留下日後的憂患。與你有緣的事和物,你會自然而然的遇到,就像是上天賜給你的一樣,不需要向誰去祈求。換句話說,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就不是你的,不要去求,求也沒用。修心修德修行可以改變命運,我們做人只需要廣行方便,樂於助人,多做善事,積功累德。那些福報自然而然的出現在我們的身邊。哪裡需要把地位和財富整天放在心上,一輩子為了這些做牛做馬呢?
回覆列表
以一首王維的《終南別業》來回應提問。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王維年幼聰慧,十五歲去京城應試,一至京城便立即成為京城王公貴族的寵兒,後中進士入官。但因時局混亂,仕途並不順利,因此也是半官半隱。王維喜好參禪悟理,學莊通道,其詩也多有修者的感悟和意境,後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有“詩佛”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