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餘揚捷
-
2 # 歸零羔羔
如何提高小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
作為一名小學語文老師,深知閱讀理解能力對一個人的重要性。小學閱讀理解分值佔30%,到初中高中佔比也越來越大。所以,從小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提升孩子的閱讀理解能力還是非常重要的。
一、激發閱讀興趣,提升閱讀積極性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想提升能力,就得先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首先,要挑適合孩子的,並且孩子感興趣的讀物,比如低年級的學生多引導繪本閱讀,中高年級可以多選擇一些故事、童話類的讀物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其次,由於小學生自律性不強,需要透過一些激勵機制來幫助其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提升閱讀興趣。我們可以定期在開展一些“講故事比賽”、“閱讀小達人競賽”等等型別的活動,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提升他們閱讀的積極性。
二、家校合作,創設良好的閱讀環境
1.在家儘量給孩子提供一個安靜舒適的閱讀環境,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 2.班級的讀書角要符合學生的閱讀需要,吸引學生多去閱讀。、 3.學校圖書館是學生遨遊書海的樂園,要鼓勵學生去閱讀,並提供書本讓學生借閱。
三、教授閱讀方法,提升閱讀效率
學會靈活多變的、科學合理的閱讀方法能讓閱讀事半功倍哦。 1.精讀法:精讀法就是對文章上的某些重點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精思熟讀的閱讀方法。它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孩子在閱讀時全身心投入,調動多種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邊讀、邊想、邊批註,逐漸養成認真讀書的好習慣。平時教師上課以及早讀,多用的是精讀法,普遍適用於小學階段的學生。 2.略讀法::這種方法就是根據孩子學習或寫作上需要,有選擇性地閱讀相關篇章或相關部分,以便學以致用。略讀法能夠提升閱讀速度,對中高年級或者閱讀能力較強的學生比較適用。 3.默讀法:默讀法就是對所讀的文章不發音地快速地讀。這就要求孩子在快速的瀏覽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資訊處理和消化。默讀法能用最少的時間獲取較多的資訊。在小學中低年級階段,就可以訓練孩子默讀的能力了。 4.寫讀書筆記:學生到了中年級,就可以引導學生做讀書筆記了。養成做讀書筆記的好習慣,那學生的閱讀能力一定有很大提升。
此外,還要留足夠的時間供孩子去閱讀,久而久之,就會養成習慣,不知不覺,就會提升能力。
-
3 # 何捷老師的生動語文課
我們都說,小學時欠下的閱讀帳是要還的,所以我們對於閱讀的要求越來越變本加厲。學校、社會、媒體、機構,在不斷推薦必讀書目,讀完了這本還有下一本;家長之間開始攀比,我家孩子最近在讀什麼,你家孩子讀了多少......
閱讀原本是一件愉悅的事情,如今卻像一種“運動”,甚至是“競技”,轉化為了養育子女的炫耀資本。但最最可笑的是,讀了成摞成摞的書,卻沒看到什麼效果。
讀書這件事也是有講究的,並不是堆量就好了。讀書需過腦、過心,這才能讀得好。在家庭閱讀中,我們如何讓孩子讀得深刻,如何彌補迷戀對閱讀量的追求而造成的閱讀能力缺損?我和父母分享三個方法:
方法一:找點“麻煩”一篇課文哇啦哇啦地讀下來,讀得太順可不是什麼好事。讀得太快,閱讀的效果會打折扣。只有讀慢、讀深、讀進去,才能讓閱讀起到積極作用。所以父母可以在孩子閱讀中刻意地製造一些“麻煩”。
除此之外,還可以製作更大一點的“麻煩”。
針對書中、文章裡的一些問題,可以和孩子進行深入探討,辯駁、質疑、爭論等。比如說在小說《橋》中,村支書在危險來臨之際不讓親生兒子優先過橋逃生,針對這個問題父母可以和孩子進行辯論——他做的到底對不對?經歷過這樣的閱讀+辯論,我相信孩子將會產生終生難忘的記憶,提高了閱讀的效果。
方法二:主題式追蹤我們閱讀不一定要按照順序閱讀。敘述有順敘、插敘、倒敘等手法,那我們閱讀也可以順讀、插讀、倒讀......閱讀可以進行主題式的追蹤,在閱讀前先確定一個主題,透過追蹤主題來進行閱讀 。主題式閱讀對於駁雜的拼量式閱讀,更有助於提升認知層次。
統編教科書中就有一篇課文《古人談讀書》,其中例舉了孔子、朱熹、曾國藩等不同時期不同大家對閱讀的不同觀點。讀這一課,一下子吸納各種閱讀方法,我們對“古人讀書”,有了深刻的印象。這可以看做是一個主題式閱讀的短篇——選取“讀書方法”為主題,追蹤閱讀不同人的不同讀書方法。
再說,我們讀王爾德的童話《巨人的花園》,可以找準“巨人”為主題,不僅讓子女讀單篇,可以拓展去讀一組。讀古代文學作品中的巨人,讀今天文學作品中的巨人,讀中國文學作品中的巨人,讀外國文學作品中的巨人。透過閱讀,比對“巨人”這一形象在文學作品中,到底有什麼共性,有哪些差別?此外,就算是讀這一單篇,還可以精讀故事中的巨人,追蹤去思考。
例如,文中說到“巨人出去了很久,剛回來。”父母可以引導子女質疑:巨人究竟去哪裡了呢?為什麼離家出走這麼久呢?之後,可以進行補充閱讀,尋找答案,我們就會發現——巨人去找他的朋友“食人怪”聊天啦,一聊就是七年,直到無話可說才回來。可見,巨人是多麼的寂寞啊!對“寂寞”的解讀,有助於更深層理解巨人,理解巨人的悔悟“造成自己孤獨、寂寞的,是自己冷酷的心,是自己關閉了的與他人交往的通道”。
主題式閱讀,能讓子女讀得更加深刻。
方法三:鼓勵冥想讀後不想,遺忘是很自然的。如果孩子在閱讀後持續思考,閉眼冥想,那麼它就會吸收更多的知識。
舉個例子來說。
著名籃球運動員喬丹曾說:“練習罰球的最好方法就是閉上眼睛。”喬丹的這種訓練方法分為兩步:第一步就是按照通常的方式,在罰球線上站好,調整姿勢,然後睜著眼睛把球投出;第二步,同樣地調整好姿勢,然後把眼睛閉上,再把球投出。閉著眼睛投籃,如同冥想。投籃的時候閉上眼晴,依然在其大腦中,會有一種很真實的畫面幫助其“瞄準”,幫助運動員依靠想象而不是雙眼來估測籃筐的方位,感知和調整自己的姿態與動作,達到優質的投籃效果。冥想的作用,在這個案例中,可以被父母形象地感受到。
第一步就像閱讀,第二步就是冥想。為什麼在閉眼前要先睜眼投一次呢?
有心理學研究者做出分析:第一步睜眼投的作用是再一次強化眼前的視覺資訊。閱讀,就是資訊的強化;第二步閉眼投時,投籃者能盡力讓腦中的心理表徵模仿之前的視覺印象。此刻,第一步起到的作用是吸收“視覺場景”,第二步的作用是構造“心理場景”。冥想,就是讓讀者構造“心理場景”。交替採用兩種投籃方式,可以讓“吸收”和“構造”形成了互相加強的迴圈。閱讀和冥想交替進行,同樣起到加深理解,深化閱讀的效果,兩者在認知結構上,非常相似。
父母需知,讀書如飲食。吃的多不是本事,吸收得好,才是功夫。過心,過腦,讓子女讀進,讀好。
-
4 # 蘇菲姐姐講繪本
到底是什麼在限制孩子的閱讀能力?
記得戴望舒的《雨巷》嗎?
“順義媽媽”讀出了“潮溼的情緒”“丁香的芬芳”,
“海淀爸爸”讀出了“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白色恐怖下的迷惘和悲傷”
經歷和閱讀量有限的孩子,出現在腦海裡的就是一副雨巷的背景圖,還跟去年爸爸媽媽帶他去的江南小鎮一個樣,他最多能腦補出來的就是雨,淅淅瀝瀝的下。
所以生活的體味,廣泛的閱讀,接觸新事物才是提升閱讀的不二法門。
除去千篇一律說要“培養興趣,營造環境”的應對策略,蘇菲課堂認為不完整的方法論是沒有可操作性的。
我們分享的是具體家庭生活事件,把提升閱讀能力紮根在生活的每一個細節相處中。供家長們舉一反三。
培養感同身受的孩子“快樂,悲傷,沮喪,失望,焦慮,緊張….”每一種情緒都是有力量的,都是一劑生活的調味料。
當然,童年快樂的佔比應該達到90%,但是快樂也應該有很多種,可以是練琴辛苦換來得獎的喜極而泣,可以是跟小朋友玩耍那種純粹的高興,可以是期待媽媽把自己想要的禮物買來送給自己的喜出望外。
站上比賽的舞臺,會有焦慮和緊張
辛苦練琴沒有得獎,也有悲傷和沮喪;
沒有得到想要的生日禮物,也會失望;
情緒有很多種,同一類情緒又有不同的語言側重。我們閱讀,是在作者編織的文字中尋找與自己相關的情感共鳴和生活對映,沒有敏銳的觸角,怎麼也無法相互吸引和同頻思索。
總有一天,孩子也得寫作文,站在寫作者角度也是這樣,孩子表達開心,不是隻會用“開心”和“高興”了,喜極而泣,喜上眉梢,開懷大笑都是他看過和感受過的。
同樣,他的感受不是淺層次的美好感受,也會有糟糕的體悟,往往讓人成長的就是這些瞬間。
喜歡讀什麼就讀什麼一朋友抱怨她家孩子不愛學習,就愛玩,所以給她買了本書,書名叫《讀書是為了自己》。我相信這本書買回去就會被冷落。
孩子看什麼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透過這本書想到了什麼,說出來什麼。家長可以引導他把書中內容當作故事講出來。
家長也可以先把故事記將給孩子聽,給他製造懸念,讓他自己看書尋找答案,引導興趣。
也可以出一些關鍵詞,讓孩子自己講故事,再跟書中的故事做對比,發揮孩子主動想象力。
新手爸媽也要備課父母是孩子最早也是最好的老師
到了上學,應試教育中的閱讀能力的影響更是指數級顯現,審題,閱讀理解,作文…..直接體現在分數上。考孩子的根本在於考家長的學前教育。
如果明天有家庭春遊計劃,家長可以把春天的詩整理一下,自己認知邊界有多廣,就連結多廣的知識點,不限於詩詞文學,也可以涵蓋民俗文化,歷史,科學,音樂和藝術。
你的出口成章會讓孩子對你仰望。畢竟對於這個階段的孩子,模仿是他們最常用的學習手段。
不愛看書的父母,教不出喜歡看書的孩子;
愛玩手機的父母,孩子也會跟著愛玩手機;
這不叫遺傳,
這叫潛移默化。
孩子閱讀差,學校不背鍋不要把閱讀任務全部歸於學校,老師只能滿足大多數孩子的平均水平需要,提供大眾化可以接受的閱讀書目和要求;並且每一科分的非常明晰,語文就是語文,數學只講數學,閱讀就是要打通學科邊界,倡導融合教育,讓知識融會貫通。
親愛的爸爸媽媽們,教育焦慮的核心不是把孩子拖到培訓班從早學到晚,而是讓家長自己的大腦先調參,把自己現有的知識排好版,給孩子提供獨一無二自己“出版”的家庭讀物。
-
5 # 學習態度訓練管理
閱讀能力需要的是多看課外書。
好書需要精讀;
一般的書拿來泛讀。
閱讀能力在於每天的堅持!
就像寫日記似的,每天一篇,不管寫多少字?
孩子的寫作文能力會越來越強。
-
6 # 方蘭野攜手凌雲志
1.培養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興趣,才有自覺,有自覺,才會投入,有投入,才有回報。才能朗讀優美的文章,才能展示朗讀的魅力,提高朗讀的品質。
2.充分體會朗讀的妙趣。朗讀如唱歌,有鏗鏘的節奏,優美的旋律,如表演,有豐滿的感情,高雅的氣質。會朗讀,如滔滔江水,汩汩流淌,連綿不絕,如空谷迴音,悠悠揚長,婉轉回蕩。能朗讀,會讓作品妙趣橫生,意味悠長。會朗讀和懂欣賞,是一場心靈的洗禮,是一種美的享受。
3提高語感。透過朗讀,可以提高語言修養,可以提高語感,可以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反過來,加強語感訓練,可以調整語言的音質,音色,音域,讓語言更乾淨更優美更寬廣更渾厚,達到標準的語言效果。
4.加強修養。要達到朗讀優秀的效果,須有淵博的知識,要有更高的道德修養和人文修養,胸懷開闊,內心坦蕩,才能讀出流暢,生動,治潑,充滿生命力的效果。
5.加強訓練,加強咬字,節奏,文采的訓練,勤查字典,勤聽廣播,勤看文藝作品,從中吸取營養。多模擬,多訓練,多反思,多糾正,精益求精。
-
7 # 蘇老師語文
閱讀是指語文考試的閱讀題的答題能力嗎?提高閱讀能力要有縝密的思維能力,要有文學閱讀的敏感做基礎,要掌握考場題型的套路,總之,多讀書,多做題。還要訓練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
-
8 # 楊章林555
標題是閱讀的“嚮導”
如何提高閱讀能力?可能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方法。
記得當年讀書的時候,別說文言文,就是白話文要真正的讀懂,都是那麼的不容易。
文學作品,我們都知道屬於形象思維,老師在提問的時候,一般都有這樣的問題:文章包含了那些意象?寫了幾件事?是怎樣描寫的?是怎樣把文章緊密聯絡在一起的?前三問可以歸於形象思維,後一問就應該歸於邏輯思維了。也就是說,在閱讀文章的時候,需要形象思維。閱讀時有意識地把自己置身於作者描繪的環境事件中去,“享受”文中的“喜怒哀樂風花雨雪”。同時,也不能忽略邏輯思維。線索謀篇都是有跡可尋的。把“模樣”搞清楚,這是閱讀的第一步。
後面就是複述。忠實文章的“模樣”,也如同現在流行的一句話:房子不能變,裝修是可以變的。所謂“裝修”,就是運用一定的語法修辭對文章進行復述。如果複述效果不滿意,再閱讀再複述再閱讀,到滿意為止。對文章中出現的有一定深度的詞和句子,要理解它的含義,也要了解作者的用意。多問幾個為什麼。幾篇文章下來,閱讀能力應該會大幅度的提高。下面是一個小例;
蘭亭集序 / 蘭亭序(片段)
魏晉:王羲之
雖無絲竹管絃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譯:雖然沒有演奏音樂的盛況,但喝點酒,作點詩,也足夠來暢快敘述幽深內藏的感情了。
這一天,天氣晴朗,空氣清新,和風溫暖,仰首觀覽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觀察大地上眾多的萬物,用來舒展眼力,開闊胸懷,足夠來極盡視聽的歡娛,實在很快樂。
這段譯文中的“幽深內藏的感情”和“用來舒展眼力”及“足夠來極盡視聽的歡娛”,什麼意思?什麼是“眾多的”?“萬物”又指什麼?如果你都不明白,可以舉手問老師嘛。如果老師都人云亦云,學生怎麼會不難呢?
譯文似乎不比文言文好懂。譯成:心靈深處。開拓視野。視覺和聽覺都得到充分的享受。可以?眾多的和萬物應該是重複了。譯成:所有的生物。要得?
閱讀多問幾個為什麼,有益無害。
-
9 # 語請文戰
閱讀能力欲拔高,
廣泛博覽美文挑。
針對問題嚼材料,
對號入座喜眉梢。
常走河邊會溼鞋,
堅持多練苦成招。
-
10 # 二十三好
一、看題目。
1、試著判斷文體。如議…、論…一般為議論文,記…、…事(敘事)、…人(寫人)一般為記敘文。還有常見的文體:說明文,戲劇,童話,寓言…
2、猜測文章主要內容。寫作意圖。
二、通讀。
1、瞭解文章大意,主要內容。
2、標記要點,劃出中心句。記敘文: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議論文:論點,論據,論證。說明文:說明物件,說明物件的特徵,說明順序,說明方法。
三、帶著問題再讀文章。
1、讀懂問題——原文定位——細讀理解——分析歸納(有現成問題)
2、自問自答:作者寫了什麼內容?(內容)寫作目的是什麼?(意圖)作者是怎麼寫的?(寫作手法:開頭,結尾,過渡,順序,詳略,表達方式,表現手法)為什麼要這麼寫?(表達效果,對於表達中心的作用,語言特色,結構特徵)
四、細讀賞析
1、概括中心思想。(主要內容,寫作意圖,情感觀點)
2、劃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分層,概括要點3、理解重點字詞句。a.本義b.聯絡上下文解釋語境意義c.修辭,表現手法d.分析作用(對錶達中心的作用,語言特色,結構作用…)
4、分析表達方式,表現手法,修辭手法…
5、分析人物。
…
-
11 # 螢火教育學習社
提高某項能力,需要明確有沒有這個能力!
如果沒有閱讀能力,何談提高這個能力呢!
SO,先培養閱讀能力,方可提高閱讀能力,就像釣魚,想釣的多,需要先培養釣魚技術。
OK,培養閱讀能力其實很簡單,類似於釣魚技術很好學一樣。
首先,我們要多看,看多了我們的技術就越提高,看多了我們的知識儲備量就越高;
然後,我們要輸出,釣魚技術再高,不去釣魚,那有何用呢!除非傳授,但是傳授技術也需要實際經驗作為支撐,所以,我們要把我們的知識輸出出去,就像現在的我一樣,把我知道的東西,透過網際網路傳輸出去,讓更多人知道,也可以說是分享。
有輸入,在輸出,在這之間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環節。
最後,我們要轉化,釣的魚要麼去賣,要麼去吃,再要麼就是放生,類比知識也是一樣,我們要轉化成內在,成為經驗,成為價值,成為理想,成為警戒等等。
經過一段時間的堅持自我培養,後者外界引導培養,閱讀能力培養成了,我們就能去做了,這個很好理解,就像超人,擁有超能力才能更好的維護世界和平,我們擁有了閱讀能力,就能去涉獵更多的知識,翱翔更廣闊的天空
SO,這樣我們的閱讀能力就越來越高啦!
可能會有疑問,超人擁有超能力,去維護世界和平的時候也會遇到強大的對手,那該怎麼辦呢?
我們擁有閱讀能力,去閱讀更多的書籍,當有一天閱讀很吃力,理解不透,該怎麼辦?
-
12 # 看點看教育
語文能力主要包括閱讀理解能力、審美鑑賞能力與寫作表達能力,而閱讀理解能力是其他兩種能力的前提和基礎。近些年,語文高考試卷加大了對閱讀理解能力的考查力度,試卷長度有所增加,閱讀型別除了常規的文學類文字閱讀外,還有論述類文字閱讀和實用類文字閱讀。
閱讀理解在高考試卷中佔據絕對地位,如果加上文言文閱讀和古代詩歌閱讀,總分值接近70分。可以說,抓住了閱讀,也就抓住了語文試卷的核心,語文得高分也就在情理之中。
那麼,如何提高語文閱讀能力呢?筆者多年從事高中語文教學工作,常年指導高三學生複習備考,有如下建議可供參考。
一是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明確的目標和方向,才能讓自己更好地行動起來。假如你瞭解了閱讀對於高考語文成績提升的重要性,你就會立刻行動起來,就會自覺主動地進行有效閱讀。
之所以強調有效閱讀,是因為我們的閱讀常常是無效閱讀。無效閱讀常常表現為讀過之後沒有留下任何印象,沒有獲取有用資訊,對作者的情感琢磨不準等。讀過了,至於讀了什麼,一點兒都不清楚。
要想做到有效閱讀,必須養成不動筆不讀書的習慣。在文字上用筆圈畫出關鍵字詞和關鍵句子,在筆記本上記錄閱讀篇目、閱讀時間、閱讀內容、閱讀要點、結構形式、閱讀體會等。邊讀書邊記錄,不僅可以改善閱讀的質量,而且可以提升自己的思維品質。在記筆記的同時重複閱讀,不僅加深理解,也加深記憶。
要想做到有效閱讀,還要養成在內心深處大聲朗讀的習慣。注意,這裡說得是在內心深處大聲朗讀。條件允許的話,最好旁若無人大聲朗讀。大聲朗讀是心口腦一起參與,口讀,耳朵聽,心記,腦子思考的過程中加深記憶,增強信心。大聲朗讀有利於感受文章的美感,有利於培養形象思維能力。文字除了形式美、內容美之外,還有另外一種美,那就是聲音美、節奏美、韻律美。大聲朗讀還有利於提高語言組織能力和理解文字的能力。
二是掌握良好的閱讀技巧。
任何文字都應同時具備三個方面的要素:形式、內容、情感。閱讀文字應首先明確該篇文章運用了什麼形式(文體、表現手法、)寫了哪些內容表達了怎樣的情感(主旨)。
可以參考如下步驟閱讀全文:第一步,研讀標題,找切入點;第二步,劃分層次,理清思路;第三步,抓“形”析“情”,體悟意蘊;第四步,深挖情感,明確主旨。
同時要掌握一些閱讀技巧。
抓住文章中的關鍵詞句。這些句子包括標題、開頭句、結尾句、獨立成段的句子、中心句、過渡句、抒情句、議論句、反覆出現的句子、重點關聯詞等,此外還要注意那些能夠體現作者立場觀點、情感傾向的句子。
弄清文章的結構。包括文章的線索、文章的順序、文章的層次和文章的詳略等。
三是運用規範的術語答題。
對文章有了整體把握後,要仔細閱讀題幹,找出出題點,得分點。在此基礎上回歸原文,將題乾和文章相應內容聯絡起來,找準題幹在原文中對應的相關內容,整合相關資訊,引用原文中的關鍵字詞和句子答題。千萬不可拋開原文,用自己的話語組織答案,適當的時候可以引用原文的字句。
同時要用語文術語答題,不可以用不規範的術語和口語化的語言回答題目。修辭手法的名稱要規範,相關段落在文中的作用要準確(承上啟下、呼應開頭、首尾呼應、引出下文、為下文做鋪墊等)。
答案儘量簡潔,準確有條理,一定要分條陳述,一條一個角度,對從文中篩選、提取的資訊重新進行排列組合。大部分資訊分散在文章多個段落,不要頂住某一段落不放,所有資訊都從一個段落中提取。
總之,提高語文閱讀能力,要做到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掌握使用的閱讀技巧,運用規範的術語答題。
-
13 # 常青樹郭家升
要想提高語文閱讀能力不妨這樣試試:
一、注重基礎。掃清生字詞障礙,在語言環境中理解詞語的意思。
二、識別文體。把握要點。如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等……各有不同的閱讀要求。
三、理解內容。通讀短文,文章講了一件什麼事或幾件事,瞭解文章的主要內容。
四、短文讀法。
①帶著問題讀。 (抓住問題)
②重點內容精讀。(細讀)
四、寫作意圖。也就是文章的中心,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麼?為什麼要這樣寫?
五、文章的表達。
①總一一分一一總
②分——分——總
④找總起句,中心中句,過渡句,這些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六、讀文啟發。讀了文章後受到了什麼教育啟發,明白了什麼道理。
總之要想提高閱讀能力,還要我們平時去多讀、多想、多練,不斷地去總結經驗,你的閱讀理解能力一定會提髙。
-
14 # 速讀G先生
提高現代文閱讀效率、能力的三點建議
第一、要學會抓住中心句或者關鍵句
考試中的初讀文章,就是要抓住文章的梗概,而不是細節。因為細節可以在讀完相關問題之後,再透過區域性精細閱讀研究來解決。而要快速抓住文章的梗概,最基本的能力就是要學會抓住文章的中心句或者關鍵句。 比如,這樣一段文字: 首先,宜居城市具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加拿大的重要港口城市多倫多,被人們認為是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這裡一年四季風景如畫:春天花木欣欣向榮,夏季海灘Sunny燦爛,深秋樹木豔麗多彩,冬日冰雪充滿神奇。法國南部的小鎮普羅旺斯,藍天澄澈,空氣新鮮。每到七八月間,紫色的薰衣草裝飾著翠綠的山谷,濃郁的芳香沁人心脾,整個小鎮充滿了浪漫的氣息。一座具有良好生態環境的城市,可以讓居住在這裡的人們,每時每刻都享受著大自然帶來的溫馨和愜意。(摘自2014年北京市語文中考說明文《宜居城市》) 初讀時,這段話只要抓住第一句和最末一句就足夠了。中間的部分作為支撐句只要知道是個例子在說明中心句,快速略過就可以了。這種“總分總”結構的語段或者篇章,在文章中隨處可見,尤其是在說明文或者議論文等實用類文體的文章中更是非常常見。由此產生的變體還有“總分”,或者“分總”等等。把握了這種行文思路,自然就可以大幅提高閱讀速度。 當然,文章千變萬化,我找的這個語段比較典型,除了這樣的比較典型,比較常見的行文思路之外,也會有其他不同的型別的寫法。我們先要學會解剖典型,然後再分析變體。 因為文體不同,我們在初讀文章時,需要關注的關鍵語句也各有不同。比如,如果是寫人敘事類的文章,需要關注六要素,關注時空變化的語句,關注點明文章主旨的語句,略讀對事件和人物的具體描述;如果是說明類的文章,需要抓住說明事物的特點,說明的順序,略讀採用具體說明方法進行說明的文字;如果是議論類的文章,則要抓住作者的主要觀點以及相關的分論點,而略讀用來支撐相應觀點的材料乃至具體的分析。 但無論如何變化,抓住中心句略讀甚至忽略支撐句,都是初讀文章最重要的方法。可以一邊讀,一邊做好圈畫。如果是平時訓練,不受時間限制,還可以透過再次細讀,回過頭來重新驗證自己初讀的時所圈畫的中心句或者關鍵句是否全面到位,這樣做有助於更好地提高相應的能力。 第二、要養成並提高閱讀的預判能力 閱讀不是被動地被文章牽著鼻子走的過程,不是文章寫什麼就讀點兒什麼,讀到哪兒算哪兒,而需要你的頭腦主動參與。 從閱讀題目開始,就應該有自己的一些閱讀預判,雖然這種預判不需要專門花費更多的時間來進行,但至少是要在頭腦中閃一閃,過一過。比如,讀茅盾的《憶冼星海》一文(北京市2010年語文中考現代文閱讀文章),看到題目,就應該做一些預判。作者很可能要回憶和冼星海相關的一些事兒,伴隨著這些事兒的敘述說說冼星海這個人有什麼特點,也會說說為什麼要回憶冼星海這個人等等。 在讀完文章第一段“和冼星海見面的時候,已經是在聽過他作品的演奏,讀過了他那萬餘言的自傳以後。”之後,應該有這樣的預判,作者一定會寫他聽冼星海作品的演奏,寫讀冼星海自傳的一些相關經歷和感受,也會寫他們見面時候發生的一些事情。 這種預判,關乎對作者行文思路的判斷,準確說是一種邏輯判斷。作者在寫作過程中,一定會考慮讀者,要有意識地照顧讀者的閱讀習慣和思維習慣。同時,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也應該去揣摩作者,思考作者為什麼這樣想,這樣寫。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只要不是特別“變態”,作者和讀者一定能夠在某種程度上取得邏輯上的共識。 這種主動參與的閱讀過程,非常有助於提高閱讀速度。如果預判正確,可以提高閱讀過程中的愉悅感;如果預判錯誤,可以提高閱讀過程中的注意力,想一想作者為什麼會這樣寫,這種和我的預期不同的寫法,是效果更好還是效果更差。 第三、要形成把整句乃至句群當成一個組塊進行閱讀的能力 兒童最初從識字到開始閱讀,是一個非常慢的狀態,因為要用手指讀。指一個字讀一個字,隨後慢慢速度加快,在他的眼中開始呈現的不是一個又一個字,而是一個又一個詞。再接下來,就從一個又一個詞變成了一個又一個短語了,自然閱讀速度就不斷加快了。 但對於相當一部分人而言,他的閱讀速度僅僅止步於能夠把一個又一個句子當成組塊來閱讀。而不能夠把若干句子組成的句群當成一個完整的組塊來閱讀。這是再次提高閱讀速度的一個關鍵門檻。 比如,下面這段文字: 孔子曾告誡我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意思是說,只學習而不思考,就會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學習,就會怠惰而無所成就。孔子這句話再精闢不過地論述了“俯而學”與“仰而思”的辯證關係。我們應牢記先賢的教導,在實踐中學有所得,思有所獲。(摘自北京市2009年語文中考現代文閱讀《俯而學與仰而思》) 如果你對“子曰”的這句闡釋關於學習和思考之間關係的名句相當熟悉,不僅僅熟悉名句本身,也對這句話有較為深入的理解。那麼,這段文字的前兩句話就是一個組塊,你可以瞟一眼就過去,但不影響你抓住其中的關鍵意思。 當然,有人會說,這個語段很簡單啊,我很輕鬆就可以做到這一點。但我只是拿這個做一個例子,如果有更為複雜的語句你能否做到以句群作為完整組塊進行閱讀呢? 比如,這樣一段文字: 古往今來,許多有作為的“官”都以關心百姓疾苦為己任。從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到鄭板橋的“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從杜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到于謙的“但願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深林”,都充分說明心無百姓莫為“官”。——摘自《心無百姓莫為“官”》 如果你非常熟悉語段中引用的每一句古詩文,自然就可以把這個語段的多個語句所組成的句群當成一個完整組塊來讀,而不需要拆開來一句一句地讀,就能夠準確快速地把握它所要表達的意思。 雖然我所舉的例子都是引用古詩文的例子。但實際上這樣的例子絕對不僅僅限於古詩文的引用,也可能出現在其他任何的材料中。能否把句群當成一個完整的組塊,一眼掃過去,就能準確地把握這個句群的主要意思,關鍵在於你對相關閱讀內容熟悉與否。 這樣的把句群當成完整組塊來閱讀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需要大量且廣泛的閱讀積累,然後才能具備這樣的能力,閱讀的量不夠大不行,閱讀的內容過於單一也不行。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閱讀能力尤其是提升閱讀速度,要以大量閱讀實踐為基礎。這個無法偷懶,無法越級,不能期待得到點石成金的手指,更不能期待別人直接給你一塊金子,更直白一點說,千萬不要以為你吃五個饅頭吃飽了,就覺得直接從第五個吃起才最省事,事實上前四個絕對不能不吃,要有量變,才有質變。嚴格來說,以上我所講的三點並不完全獨立,它們之間相互聯絡,密不可分。說三點或者三個方面,只是為了行文的方便。同學們在平時進行閱讀訓練的過程中,一方面可以有意識針對自己的弱項單獨進行訓練;另一方面,也要照顧到其他方面,進行綜合的演練。這樣,才有助於真正切實提高閱讀能力,尤其是閱讀速度。
回覆列表
作為一個教授文科老師,其實很多時候都會去思考,我們平時教授同學的知識質量,到底是什麼樣子的?
同時,作為一個已經開宗立派,獨立開設工作室,單純的只能夠透過提升自己教學質量來吸引學生的文科教師,永遠會對於自己課程內容的含金量產生深深的焦慮,也時刻的,將提升課程質量作為自己日常工作的重中之重。
教書七年,慢慢的捕捉到一些教書的邏輯,也同時,開始思考如何如何才能給學生質量最高的課程,以此來最快速的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那麼課程質量高低,應該如何辨別呢?在我看來,知識的質量,源自於知識本身的含金量。
當一個學生平時吸收的是那些“高含金量”的知識的時候,他們的成績自然就提升的很快,但是如果他們接受的是低含金量的知識的時候,他們的努力,未必能夠給他們帶來太多的成績提升。
怎麼去區分知識本身的含金量?
這個時候,就要從“學習力”這個概念入手,來去思考,如何提升自己的學習效率。
在”學習力“這個概念中,將知識分為四類(出處不詳):一手知識,二手知識,三手知識和四手知識。
而作為老師,老師就是對於這四種不同知識的加工者。
以語文學科為例,先告訴大家這四種知識的簡單定義:
首先,一手知識,我們通常給它命名為知識的“源頭”。
而一手知識加工者,就是挖掘出那些隱藏在混沌之中本來人們一無所知的規律並進行探索的人,這一類知識,讓人從啟蒙的角度,從“無知”到“已知”,一般來說,我們將這一部分人,視為知識的“開拓者”。
而他們所產生出來的知識呈現,一般都是抽象而枯燥的內容,同時也因為遠離我們生活而不被我們理解,但是這些知識,其實是“含金量最高”的知識。
對於高考來說,這一類人,當然就是那些創造考點,並將語文規律具象化成為考點的這類學者。對於我們這些以孩子提分作為目標而努力的老師來說,成為這樣的人沒有太大的必要——畢竟我們發現的“考點”,不成為答案,對於提分來說,幫助其實並不大。
第二個,我們稱之為是二手知識。
而二手知識的加工者,就是將“一手”知識,引入到人的認知中進行梳理。使一手知識體系化的同時,能夠被我們認知的邏輯所接受。
這個境界,大致就是高考出題人的水平了。
對於考點具有高度的理解,在理解考點的同時,透過選擇文章並通過出題的形式來給學生進行考題的解析。
這類的老師,我們稱之為二手資訊的加工者。
第三個,我們稱之為是三手知識。
所謂的三手知識的加工者,一般是對於上述二手資訊的加工者呈現出來的資訊進行整合,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三手知識的知識普及,就是給予學生“整合後的知識”
我們日常生活中看到的那些所謂的資料,比如:
將語文分為“議論說明閱讀,散文閱讀,詩歌閱讀,傳記類文言文閱讀以及古代散文名篇閱讀”幾類。
隨後再針對題目根據考綱進行分類——內容題,鑑賞題,結構題,選擇題,默寫題等
這樣的知識呈現,就是三手知識加工者所做的事情,將二手知識加工者所呈現出來的知識表象進行整合,最終呈現出一些集約化的應對技巧。
之前的表述相信大家都已經能夠感受到了,從知識的含金量的角度來說,一手知識到三手知識之間,是一個逐漸遞減的狀態。
那麼接下來,就是我們所謂的,“四手知識”。
四手知識的加工者,如果要起一個名字,我稱之為叫做“知識的投餵者”。
他們將二手知識加工者所產出的資訊,不加以任何加工的投餵給學生。
這類投餵者的具體表現,就是每次做題講題隨後不斷的刷題,給同學不斷的吸收那些無謂的同時零散的知識。
而這樣的知識本身來說,零散而無用,同時從效率上來說,是一種效率最低的學習方式,因為很簡單,他們所汲取的知識含金量本身,是非常低的。
於是,根據我上述的老師內容呈現種類不同,我們根據老師授課的內容,對於老師進行這樣的分類:
4階老師:
講課內容:刷題+報答案。
這型別老師不是沒有,而是非常的多,一般來說,很多人覺得語文學科本身成績提升不上去,就是因為他們的老師,每天呈現的知識質量非常的差。
而這類的老師最大的問題,就是天真的想要用“數量的累加”作為效率不足的補充。
這時,所謂的“刷題”的概念,就不斷的被人們重複,然而,如果同學有幸遇到這樣的老師,無疑就會發現自己的時間,精力都遇到了極大的浪費,很可能投入了和別的同學相同程度的努力,但是到最後的結果往往與他們所投入的努力並不匹配。
3.5階老師
講課內容:刷題+報答案+答題公式
這類老師可以說是絕大多數我遇到語文學習產生問題的同學所遇到的老師的通病了——上課就無非做兩件事情,第一件事和第一類老師一樣,就是報答案,第二類事情,稍微有些進步,就是會在課上和同學們說所謂的答題公式。
同時還有一個很常見的現象,就是同學們可能根本不能夠發現這類老師上課有問題。
上一類老師誰都知道他們上課存在問題,題海已經被公認是“笨人”所具有的“沒有辦法的辦法”,但是到了這一類,同學們會覺得“這個應該就是有效的”,但是卻成績依舊沒有絲毫的提升。
那麼問題在哪裡呢?很簡單,對於這一類的老師來說,他們所做的確實是將“二手資訊加工者所呈現的資訊進行歸類”的工作,但是他們做的事情太簡單,“歸類”的物件是最為表象最為淺層的東西——答案。
不同文章一定會有不同的答案,一個知識點,經過無數篇文章,呈現出無數不一樣的答案,也就是最直觀的知識表象,而對於這一類的知識表象來說,根本就無法做到完整而有效的歸類。
很多時候,因為眼界問題,同學會覺得有用,因為他們沒有見過什麼知識是真正有含金量的。
對於這部分的上課內容來說,一個問題,就可以讓他們的總結拙荊見肘——比如我會問他們“比喻,到底是形象生動搞得說出事物什麼具體形象呢?”這個問題,絕大多數的孩子,答不出來,他們只知道形象生動是比喻所匹配的公式,但是後面的內容,卻一問三不知。
3階老師
講課內容:文章分類+刷題+報答案+答題公式
這型別的老師,已經是傳統意義上我看到的被鼓吹為“名師”的老師了。
他們做的事情非常簡單,就是將考試的題型進行分類。
說白了,他們才真正意義上滿足我之前所謂的“三手知識”的加工者。
就如我剛才所說,他們的工作,就是將語文進行“議論說明閱讀,散文閱讀,詩歌閱讀,傳記類文言文閱讀以及古代散文名篇閱讀”的分類。
隨後再針對題目根據考綱進行分類——內容題,鑑賞題,結構題,選擇題,默寫題等的分類。
隨後分題型,分版塊進行講解。
他們對於知識進行分類本身,確實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但是他們其實就充當了“知識搬運工”的工作。
但是在我看來,這樣的知識呈現,只有在一輪複習,以及給低同學進行知識的普及的時候,還算有用,但是對於除了基本的語文知識普及之外,在想要提升學習效率,就顯得捉襟見肘了,這樣的方法本身的效率提升是有上限的,真正想要高效學習,含金量遠遠不足。
2.5階老師
到了這一類,也就是對於市面上傳統意義上的名師進行了突破。
他們不再是知識的生產者,而是部分參與到了二手知識的加工之中,他們需要對於“知識的源頭”也就是“一手知識”有一定程度的理解才能做到這樣的境界。
這樣的老師,已經能夠集約性的給學生講解相關的概念,同時,通過出題的形式,他們能夠透過同學們過去已經有的學習上的問題,進行針對性的複習。
一般同學學習語文的時候,最大的問題,就是當你發現一類題目自己不會的時候,找不到相關的題目訓練。
而老師自主出題本身,才能真正意義上最大化學生的學習效率。
就比如我,曾經對於一個詩歌鑑賞答題非常薄弱的同學,拿了2015年上海高考的語文試卷,併為他針對這首詩針對性的添加了近10道文字題:
(四)閱讀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3—15題。(8分) 隱淨山中大雨 (南宋)張孝祥 青峰度雲氣,幽壑舞迴風。山神助我奇觀,喚起碧霄①龍。電掣金蛇千丈,霆震靈鼉②萬疊,洶洶欲崩空。誰瀉銀河水,傾入寶蓮宮。 坐中客,凌積翠,看奔洪。人間應失匕箸③,高處獨從容。洗盡從來塵垢,潤及無邊焦槁,造物不言功。天宇忽開霽,日在五雲東。 [注]①碧霄:隱淨山有碧霄泉。②鼉:鼉龍,揚子鱷。③匕箸:羹匙和筷子。 1.這首詞的詞牌應是( )。(1分)
A.沁園春 B.水調歌頭 C.雨霖鈴 D.八聲甘州
2.對上闋中的景色描寫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3分)
A.“青嶂”句寫山中大雨來臨之前風起雲湧的情景。
B.“山神”句用碧霄龍喻雨,展現山中奇特的景觀。
C.“電掣”句用金蛇、靈鼉來比喻電閃雷鳴的景象。
D.“誰瀉”句想象豐富,寫出山中大雨的磅礴氣勢。
3.下闋畫線句借雨寫懷,生動形象,請加以賞析。(4分)
4.從情景關係角度對於文章上闕做簡要賞析。(4分)
5.簡析文章主要思想情感(4分)
6.有人評價這首詩上闕寫的雄渾豪邁,試做簡要賞析(4分)
7.有人說這首詩中“誰瀉銀河水,傾入寶蓮宮。”一句與李白的詩歌《望廬山瀑布》有異曲同工之妙,簡析兩者的異同(4分)
8.誰瀉銀河水中“瀉”字用的頗為傳神,試做簡要賞析(4分)
9.簡析“電掣金蛇千丈,霆震靈鼉②萬疊,洶洶欲崩空。”的表達效果(4分)
10.有人說,這首詩的下闋與上闕表述的內容峰迴路轉,視角發生了改變。你同意他的看法麼(4分)
11.賞析本詩的語言風格(4分)
在學生大呼喪心病狂的同時,大概就用了三到四首詩歌,就讓他在之後詩歌鑑賞相關題目答題的時候,很少扣分了,而到了2.5階,從老師的角度,才算是開啟了語文高效複習的大門。
2階老師
真正的2階教師,是有真正成為出題人的能力的老師。而這一類的老師,對於學生成績的提升,更加的可觀。
到了這個境界的老師,他們意識到,語文考試的本質,不僅僅是在於答題的見招拆招——什麼文章適合考試,什麼文章能夠被出成文章,文章需要如何修改才能最後才能成為符合高考標準的文章。
對於高考來說,只有對於這場考試有足夠的認識,才知道什麼樣子的文章會被選擇,同時也會將自己對於文字選擇的認知和同學分享,告訴學生,“為什麼我會出這篇文章”。
到了這個時候,當學生能夠被老師帶著認知到這樣的程度,這時候高考對於他們來說,才算是真正意義上能夠做到理解通透。
就比如,在去年高考考前的衝刺課上,我給學生做了這樣一篇文章:
(一)閱讀語段,回答3--8題(16分)
全知視角與限知視角
①作者,尤其是虛構敘事的作者,對其作品中的人和事,往往擁有全知的權利和資格。在運用敘事謀略的時候,他們放出了敘述者這個幽靈,把全知的圓切割成文字中限知的扇面,這就是視角。視角有全知、限知之別,實際上是作者感覺世界的角度、程度、層面和方式,從中可以領會到作品蘊涵的某種哲學意蘊和審美趣味。
②中國古代的歷史敘事,在總體上是採取全知視角的。因為它不僅要全面地實錄史實,而且要探其因果原委,來龍去脈,以便“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司馬遷《史記·高祖本紀》開頭就這樣落筆: “高祖,沛豐邑中陽里人,姓劉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劉媼。其先劉媼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冥,太公往視,則見蛟龍於其上。已而有身,遂產高祖。……高祖為人,……仁而愛人,喜施,意豁如也。……嘗從王媼、武負貰酒,醉臥,武負、王媼見其上常有龍,怪之。”
③以“高祖”稱劉邦,這是史臣的視角。這一視角是全知的,不僅知其家世,而且知其性情、異行:見蛟龍盤在劉媼身上,似乎是劉太公的視角;見劉邦醉臥時有龍出現,卻又似乎變為酒店主人的視角。正是在這半真半幻的全知視角中,歷史敘事展示了開國之君的異生、異相、異行、異志,從而把本王朝的興起加以神化或天意化了。
④歷史敘事在總體上採取全知的視角,並不排除其區域性描寫上採取限知的視角。在某種意義上,限知視角是對全知視角的有限性認可、突破和發揮。一些精彩的歷史敘事片段由於採取限知視角,使敘述委婉曲折,耐人尋味。由全知到限知,意味著人們感知世界時能夠把表象和實質相分離。因而限知視角的出現,反映人們審美地感知世界的層面變得深邃和豐富了。
⑤中國志怪小說中的佳作較多地採用限知視角。因為志怪小說不能在開始落筆的時候就讓人一眼看出妖怪來,它需要用常態掩蓋異態,用假象冒充真情,使人物(以及讀者)遇怪不知怪,然後漸生疑竇,突然翻轉出一個出人意表的結果。比如“白水素女”的故事,描寫農家孤兒謝瑞在野外撿到一隻大螺,養在水缸裡。不久就出現奇怪的事情了:每天種地回來,都有人做好飯菜。行文的視角是與謝瑞重合的,他特地安排雞鳴出去,提前在天亮時回來,窺見一少女從水缸中出來,到灶下燒火。於是上前詢問緣由,少女說自己是“天漢中白水素女”,天帝哀憐謝瑞少孤、勤謹,派她來為其“守舍炊烹”。這則動人的“仙話”,是從一個少年農夫的角度展開敘述的。少年撿螺、少女做飯,安排早出早歸和隔籬偷窺,都是平平常常的事。但由於限知視角的緣故,在這些平平常常之外,隱藏著一種異乎尋常的存在:銀河中的仙女隱身在大螺之內,又走出螺殼為少年下廚。這種平常中的異常,反映了人們安居樂業、溫飽自足的理想,寫得曲折有致,掩映多姿。
⑥志怪小說的限知視角是一個寫作實踐的問題,在中國古代,它處於沒有加以理論上的發猛、總結和昇華的自在狀態,因此也就未能廣泛和深刻地影響文學或小說文體。章回小說結構宏大、線索紛紜,是不宜採取限知視角的,但這不排除它區域性上的限知。由於缺乏理論上的自覺,這裡的限知往往界限模糊,不時出現越界和脫軌行為。理論上的自覺,是到了明朝末年金聖嘆刪改和評點《水滸傳》的時候才出現萌芽。且看金聖嘆修改成的第二十回“宋江殺惜”故事的一段話 (括號內是金氏對原文修改後的話): [閻婆惜]正在樓上自言自語,只聽得樓下呀的一聲門響,婆子(床上)問道:“是誰?”宋江(門前)道:“是我。”婆子(床上)道:“我說是哩,押司卻不信,要去。原來早了又回來,且再與姐姐睡一睡,到天明去。”宋江(這邊)也不回話,一徑(已)奔上樓來。
⑦金氏的改動不算大,他抓住原文中“只聽得”三字做文章,夾評道:“三字妙訣。不更從宋江這邊走來,卻竟從婆娘邊聽去,神妙之筆。”這些話是很有藝術敏感的,“從婆娘邊聽去”,自然是限知視角了。但原文在貫徹限知視角時,未免有些界限模糊,從樓上的閻婆惜跳到樓下床上的婆子,又跳到推門上樓的宋江,事先相當紊亂。經過金聖嘆的修改整理,限知視角的界限就嚴密化了,金氏理直氣壯地如此評點說:“一片都是聽出來的,有影燈漏月之妙。”所謂“影燈漏月”,就是擋住部分燈光,使之有照不到之處;漏下一線月光,使之又能夠照到之處。“影燈漏月”一語,是限知視角的詩意化表述,它把限知的半為可感知,半為不可感知的界限巧妙地勾勒出來了。
⑧到了現代,限知視角在小說中得到了非常廣泛的運用。它簡直被視為對世界感覺精緻化和深邃化的一種標誌。第一人稱視角雖然不是限知視角的全部,但無疑是它的一個重要側面。小說《祝福》的開頭,就是採取第一人稱視角的。它寫“我”回到闊別五年的魯鎮的心境和見聞,第一人稱視角把魯四老爺充滿理學俗儒味道的書房和被貞節觀摧毀精神支柱的祥林嫂之死聯結在一起,使作品具有了反諷意味和社會哲學的深度。
(取材於楊義《中國敘事學》)
連結材料一: 限知視角會留下某些敘事的空白,但這些空白不應該是平板的,而應該是富有暗示性的。暗示的極致是“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不貿然突破視角的界限,給人們留下尋味的餘地。例如蒲松齡《聊齋志異》中的《葛巾》一篇,寫遊歷曹州的洛陽士人常大用在花園遇到美麗的女子葛巾,懷疑她是“貴家宅眷”或者仙女。隨著接觸的加深,常大用常常能“忽聞異香”,家中衾枕也“皆染異香”。這些暗示,已經把一個國色天香的牡丹花精烘托得呼之欲出了,但畢竟沒有點破,它只不過在一個潛在的資訊源中,不斷地發出某種資訊,等待故事主人公最終的破譯。 (取材於楊義《中國敘事學》)
連結材料二: 一時黛玉進了榮府,下了車。眾嬤嬤引著,便往東轉彎,穿過一個東西的穿堂,向南的大廳之後,儀門內大院落,上面五間大正房,兩邊廂房鹿頂耳房鑽山,四通八達,軒昂壯麗,比賈母處不同。黛玉便知這方是正經正內室,一條大甬路,直接出大門的。進入堂屋中,抬頭迎面先看見一個赤金九龍青地大匾,匾上寫著斗大的三個大字,是“榮禧堂”,後有一行小字:“某年月日,書賜榮國公賈源”,又有“萬幾宸翰之寶”現代文閱讀答案 全知視角與限知視角現代文閱讀答案 全知視角與限知視角。大紫檀雕螭案上,設著三尺來高青綠古銅鼎,懸著待漏隨朝墨龍大畫,一邊是金蜼彝,一邊是玻璃。地下兩溜十六張楠木交椅,又有一副對聯,乃烏木聯牌,鑲著鏨銀的字跡,道是:座上珠璣昭日月,堂前黼黻煥煙霞。
1.下列對文章(含連結材料一)中四則材料使用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A.作者引用《高祖本紀》開頭部分的一些文字,說明了歷史敘事使用全知視角的優勢。
B.作者概述“白水素女”的敘事過程,說明了志怪小說中多選用限知視角敘事的原因。
C.作者以《祝福》開頭為例,說明了使用限知視角的作品都具有哲學深度和反諷意味。
D.作者以《葛巾》為例,說明了在限知視角的敘事過程中“空白”的使用原則及其效果。
2.下列對文章有關內容(含連結材料一)的理解與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視角,只是虛構敘事的作者透過作品表達出的感覺世界的角度、程度、層面和方式。
B.相比限知視角,全知視角更有利於全方位地表現重大歷史事件中的各種複雜關係。
C.運用限知視角敘事,敘述者就是故事主人公,這種方式便於製造曲折的故事情節。
D.中國古代對限知視角的研究並未達到理論自覺,因此在實踐中未能影響到文學創作
3.第一段加點字幽靈的含義是
4.第①段中加點詞語“扇面”在文中的含義是 。
5.第二段劃線句“以便“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含義是
6.第三段加點字“異行”是指:
7.第四段加點字“有限性認可的含義”是:
8.第五段中“平常中的異常”是指:
9.第五段中“掩映多姿”的含義是:
10.第六段“區域性上限知”是指:
11.第六段“萌芽”的意思是:
12.第七段中“藝術敏感”是指:
13.第七段“嚴密化”的意思是:
14.聯絡全文全知視角的含義是:
15.聯絡全文限知視角的含義是:
16.聯絡全文,說說全知視角具有的優越性:
17.中國近代小說限知視角運用具有哪些問題?
18.限知視角的運用具有侷限性的原因是?
19.概括文章第6段的段意:
20.聯絡全文,限制視角所具備的特質是:
21.文章介紹了全知視角和限知視角,簡要分析作者對於敘事風格的具體態度:
22.本文行文邏輯嚴謹而細緻,試分析本文行文思路
23.文章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是:
24.文章最後一段的作用是:
25.第三段列舉“高祖”這一素材的用意是:
26.第五段列舉“白衣素女”的用意是:
27.第六段列舉“金氏改動”的用意是:
28.第七段引用“三字妙訣。不更從宋江這邊走來,卻竟從婆娘邊聽去,神妙之筆。”的用意是
29.運用文中的素材嘗試解釋第四段“由全知到限知,意味著人們感知世界時能夠把表象和實質相分離”
30.簡析本文寫作意圖
31.試分析本文語言風格
32.作為議論文,本文風格除了嚴謹具體外,還有什麼風格?試做簡要分析
34.簡述本文的現實針對性:
35.“連結材料二”選自《林黛玉進賈府》,請從“限知視角的使用”這一角度賞析這段文字的妙處。(4分)
36.作者認為限知視角是“對世界感覺精緻化和深邃化的一種標誌”你同意作者觀點麼?結合文章,補充材料和實際經驗談談你對於這個論點的看法。
當時借鑑了一篇上海某市重點的月考選文,當然現代文的母題喪心病狂了點,給學生一共出了36道題,涵蓋了高考語文現代文答題的幾乎所有的內容,也將文章中能夠考的內容,都出了一遍。
而現在,我在課上給同學講的,都是自己選文,而選文無論從現代文還是文言文抑或於詩歌,與高考的難度和考點都能夠做到吻合,而這樣的訓練,無論從含金量還是效率的角度,都做到了足夠的突破,訓練完的同學,成績都取得了最快速的進步。
1.5階老師
從我現在的教學經驗來看,提升成績的角度來說,做到1階創造知識是沒有任何意義和價值的。
因為很簡單的道理,我就算找到所謂的“語文的真理”,但是考試如果沒有考到,那就與我們培訓的最終目標,南轅北轍。
但是對於那些語文立志考130以上的同學來說,如果依舊想要上那些對於他們有幫助的課程,就需要做到的,是1.5階。
所謂的1.5階,就是“帶著學生出題”
我曾經帶過一個語文考斯除了作文外前卷只扣了2分的同學,在哪裡,這類同學都是出類拔萃的。
而這個同學,從一開始前卷平均扣10分左右到最後時限前卷只扣2分的大躍進,就是我教他,如何去出題。
我拿了一篇我選的文章,在不設定任何題目的前提下,口乾舌燥的和他分析了三個小時,三個小時中,我把這篇文章中能夠考的題目幾乎全部都和他分析了個遍,一起為一篇現代文出了將近50道題目(聯絡課文的題目的相關題目都出了5道)。
隨後一起思考答案設計,設計文章具體的答案,尋找文章中我們可能遺漏的給分點。
兩三次課後,他做題的能力已經無限接近與我了——而他的出題,也能夠做到答案八九不離十的準確,直逼正確答案。
而他的語文成績,也基本能夠做到穩定130+以上的分數。
要帶一個語文底子非常好,成績非常好的孩子,需要做的,就是成為1.5階的老師,也就是擁有能夠讓孩子,成為2手知識加工者的水平的能力。
說了這麼多,這就是我所謂的——知識的含金量。
而如果之前給你傳授考試知識的老師,是3階或者4階的老師。
除非天賦異稟,不然無論如何努力,都語文想得很高的分數幾乎不可能。因為你學習知識的含金量太低,導致了你的努力效率產出,和那些被優秀老師帶著的學生比起來,天壤之別。
知識含金量本身,就是這樣分割的吧,而如果能夠被動的學習到更高階的知識,這本身,就是一種幸運吧。
大概如此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