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九鬥學生心理
-
2 # 克里斯兔
首先,我相信每位家長都焦慮,和是否中產沒有關係,和是否偽中產也沒有關係。
最近這幾天的一個簡單的例子。週末幼兒園報名,其實幼兒園錄取標準都寫的很清楚,戶口-房產證-居住證類似這種錄取的順序。可是還是有很多家長凌晨1點就去排隊,結果和下午一點去報名的家長麼有任何區別。
-
3 # 悠悠芨芨草
其實我對這個問題另有看法,對孩子教育焦慮是好事。
1、因為重視才焦慮。
家長對孩子教育的重視程度確實會影響孩子的成長和發展。不論你在所謂的哪個階層,關注孩子,孩子的教育,未來的發展肯定更好。當然不排除極端個例。
2、只關注自身發展,散養孩子並不可取。
散養成才的孩子,有兩種情況:第一孩子有天賦,自己鞭策自己成長;第二家長是戰術上的散養,戰略上可是精心佈局的。
3、表面看到的聽到的並不一定是真相。
有些人語言表達就是很豐富誇張,你聽起來是焦慮,實際上可能是很有規劃的努力。
關注下一代的教育是好現象,說明我們的生活在變好,社會在變強。想想我們小時候,父母很關心掙錢;我們父母小時候,生下來能養活就謝天謝地了。
-
4 # 大榕樹老師
只為一點:中產階級輸不起——他們不是官二代富二代,沒有靠山可以依賴;他們也許是窮二代但是透過勤奮讀書實現了階層的改變,他們深只能把下一代往上一個階層推,而絕不會讓他們再回到窮二代。所以只能把這種焦慮轉嫁到孩子身上。
-
5 # 夜長夢多EMM
不是中產階層焦慮,是除了富豪都焦慮。富豪也會怕孩子成紈絝子弟。作為父母都焦慮。這不關中產不中產,中產日子好過一點但中產更知道上進。但是現在很多普通職工父母也一樣啊,不想讓孩子以後也那麼辛苦。
-
6 # mjkhfyuje
因為這樣的家庭,已不再滿足普通的義務教育,總想讓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那麼進民辦小學或初中,一年3萬的學費是最基本的,再加上其他什麼培訓班、興趣班之類,一年在孩子身上花個十萬很正常。碰到上國際班的,那麼一年花個二十來萬也不是什麼稀罕事。對於這些年收入三五十萬的中產家庭來講,不會太緊張也不會太輕鬆。問題是這些人往往還是企業裡的白領或者小領導之類,還沒達到開公司做生意年入百萬的地步,一旦失業就會馬上陷入經濟危機。所以他們會焦慮,害怕生病、害怕失業,只能拼命的幹。孩子將來要出國留學你還得準備上百萬給他,不焦慮才怪。
-
7 # 汗血麒麟
當下說實話,暫且摒棄什麼階級層面吧!樓主所提出的真切問題就是真實存在……甚至,很快就會顯現出實質社會急不可待,換句話說(那部分還沒來得及注意到此問題;還未意識到此問題隨事態發展真切值得所有家庭焦慮各自孩子的問題將會逐漸“震撼”更多家長們的心靈!)
也就是說:這不是一個應該去提問或者追尋某些什麼東西“誤導”啊!什麼某些表面發生的現象“導致”家長們有此焦慮……No!這就是真實,唯有真實得即將鋪面而更廣更表面的事物;才能讓有心之人隨之越來越多的感受到臨近的“步伐”!
-
8 # 周公子的家常裡短
我們夫妻兩人,大學本科,市中心區房產和一套商鋪,車子不好不壞一部,每月還貸款萬餘,按照在這個城市的收入來說,能說得過去,暫且也算中產吧。
根據我的觀察,不是中產階層對孩子的教育焦慮,是整個社會都在焦慮。兩級分化的財富,越來越多的貧富差距,讓很多平民百姓惶恐。而首當其衝的就是中產這個階層。透過前半生的奮鬥,混到了社會這個階層,這裡面的很多人,都經歷了寒窗苦讀的苦,同時也享受了寒窗帶給自己的物質和精神回報。所以,他們更重視孩子的教育,並且從經濟和精神方面來說,也具備了相當的能力。
人往高處走,一個人從底層爬上來非常艱難,但是稍有不慎,就會滑落。中產階層的這些人,不求孩子爬去權貴階層,但是在嚐到付出和收穫對等的價值美好好,不願意讓下一代倒回去。這個階層的表現更為明顯而已。
其實,全社會都在焦慮中。
-
9 # 家有大王和二丫
對孩子的教育焦慮,說明越來越多的家庭開始重視對孩子的早期教育,但有一些也是盲目跟風吧,看見別人的孩子上了好學校,也要拼命想辦法讓自己的孩子也上,就好像上不了孩子這輩子就完了似的。還有很多家長給孩子報班,好像報的越多自己的孩子就越了不起。也有一種攀比的味道。
現在有很多致力於閱讀推廣的個人和機構,所以很多家長重視孩子的閱讀,自己瞭解的越來越多,讀的育兒書籍也越來越多,對孩子的教育越來越重視,諮詢很發達,看見別人家的孩子有這樣那樣的成就,對自己的孩子就容易焦慮,擔心自己做的不夠多,擔心自己做的不夠好!
-
10 # 鵝媽媽講閱讀
焦慮的原因:1既然是中產家庭,肯定要往上走,中上產家庭,這個上升是沒有把握的;2還有一部分是財力上的中產,文化上還處於低產家庭,焦慮的是不能讓財力變成教育資源,完成孩子的暴發戶洗白;3高知中產家庭焦慮的是培養一個文盲,造成人的認知上的巨大反差;4對教育本質沒看透,無從下手,不知道如何教育的。我對一句話的描述產生了焦慮:年輕時忽視對孩子的教育,這將會是影響你老年生活幸福度的最大因素。
-
11 # 家庭教育感悟
因為家長清楚的知道2000年以後出生的孩子如果沒能考入大學所帶來的嚴重後果,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如下圖同時很多當年認為即使考不上大學也依然會過得很好的孩子進入現實生活中以後,也為自己當初未能好好學習而感到無比的後悔和難過如下圖所示從以上圖片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家長的焦慮和擔心。因此我教育我的學生一定要從小明白,辛苦一陣子,幸福一輩子,痛快一陣子,後悔一輩子,一定能珍惜時間好好學習!
,以上圖片摘自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贏在終點家庭教育實操手冊》這本五月份剛剛出版發行的新書,我也是這本書的作者,每天我都在給進入小學,初中和高中以後仍然遲遲不肯下手學習的學生講課,改變了一個又一個學生,讓孩子明白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每個學生只有一次求學的機會,必須倍加珍惜,抓住機會,主動學習,否則沒有搞懂的知識越積越多積重難返,最後聽不懂老師講課只能乾坐在教室裡面混日子耗時間,孩子一旦出現了這種情況,可想而知如何一個補習班也解決不了這個問題。這本書可以幫您解決孩子不知道為什麼學習,不好好學習的問題,尤其是進入小學,初中和高中以後仍然遲遲不肯下手學習的問題,同時書中詳細的講解了孩子應該用什麼樣的方法學習和聽課,書中以我與學生的講課對話來解決問題,是一本學生自己看了以後可以教育自己的書,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天貓官方旗艦店獨家銷售發行,如果您的孩子存在遲遲不肯告別幼稚走向成熟,遲遲不肯下手學習的問題,那麼可以讓孩子好好看看。
-
12 # 暖南傾城
百度百科將“在家上學”定義為:起初是是流行於美國等西方國家的一種青少年教育成長方式:父母在家中自主安排子女的教育。上世紀中葉,主要在宗教家庭產生,逐漸發展成為一種得到廣泛認可的教育形式。這種形式帶來了足夠的靈活性,而使得子女的成長變得非常個性化。這恰好符合這個時代對個人的要求。 華人社會的Homeschool主要集中在臺 灣、新加坡等地。中國大陸目前實踐者正在增多,最著名的例子可能是童話作家鄭淵潔在家培養了自己的兒子鄭亞旗。不過,在應試教育體制中,潛在的實踐者可能會有很多。
中國式在家上學:R學堂的教育人類學研究 by 任傑慧
作為一名高中語文老師,我還有一個縈繞心中多年而無解的問題:語文是被打入冷宮的所謂主科,它的地位根本不能與英語、數學相提並論(雖然它們在高考中的分值是一樣的)。英語作為一門外語,它的強勢早已蓋過了語文,這是一種大趨勢,怨不得學生。可是作為一名語文老師,除了成績,我更關心的則是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語言的習得是一個長期潛移默化的過程,民族語言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家園。它是民族文化的根,有了這個根,一個人才不會成為精神上無家可歸的流浪者。
一位同學曾經直言不諱地說,老師,英語更有用呀!我想“有用”或許是這個看似無解問題的“答案”:大學生們只有透過英語四級才能拿到文憑;研究生們廢寢忘食地在圖書館甚至專業課上手捧英語書,為將來的出國做準備;孩子們更是不能輸在起跑線上,被父母逼著或領著上各種英語培訓班;學者們的論文也是發表在英文期刊上的更有價值……現實生活中,英語好的人似乎更能掙錢,在單位好像也更吃香。這種“有用”就像磁鐵一樣吸引著社會各個階層和各個領域的人,社會上少兒英語班如火如荼,英語培訓機構更是遍地開花,甚至連某些老年大學裡都開辦了英語班——這種全民學英語的勁頭不知是該喜還是該憂?而語文則是可有可無的東西,華人誰不會說中國話呀!學生對它的不重視似乎也有了理由。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我常想:什麼才是有用的知識?我們究竟要讓學生們學什麼?他們為什麼願意學?
對這些問題或說困惑的回答事實上要涉及教育的幾個基本問題,即教育的本質和目的、教育價值觀及教育與社會文化的關係。後來我離開中學教師崗位繼續考研考博,由於做過多年教師,我始終對教育問題特別關注,但真正對教育進行深入思索則是上博士以後了。考慮到自己有多年從教的經驗,對學校比較熟悉,所以就有意把博士論文的選題定在教育這個領域上。
2013年的時候,一位朋友的孩子初中畢業以後不願繼續上學,輟學在家,要自己創業。他曾經對在大學做教師的父母說,我就是讀書讀到博士,不也就和你們一樣嗎?也沒有很多錢,而我現在就要做生意賺錢。作為高階知識分子的父母並沒有強勢反對,在和孩子談心後默許了他的決定,也願意支援他創業的計劃,他們的態度讓我很受震撼。後來又在媒體上看到相聲演員郭德綱讓他上初中的兒子放棄中考輟學學相聲的報道,由此引起社會關注。有人擔憂他違反了《義務教育法》,有人稱讚他是為兒子打造了一條更適合成長髮展道路的“好父親”。還有更早更著名的“童話大王”鄭淵潔自編教材,讓兒子鄭亞旗自小學畢業後就一直在家上學。
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和興趣引發我上網收集相關資料,竟然發現在中國,最近十多年來,不讓孩子去學校而自己在家教授孩子的家長已不在少數,他們還成立了“在家上學聯盟”等多種形式的互助網站,大家互通資源資訊,互相幫扶支援。像“孟母堂”這樣的私塾、學堂更是遍地開花,遍佈中國多個省市,它們又被稱作“現代私塾”。而在國外,像美國的在家上學人數已超過兩百萬,達到一定規模並且有法律保障。
我馬上就被這四個字吸引,一系列疑問也接踵而來:是什麼人選擇在家上學?他們為什麼會選擇在家上學?在家上學這種教育形式在中國是怎樣的?有什麼特色或者說與國外不一樣的地方?這種教育形式為什麼會在當代中國出現?深層的社會、文化、時代因素是什麼?它與中國古代私塾的異同是什麼?等等。我的想法是,透過對它的研究可以從理論的高度對教育的目的、本質等進行探索,有助於解決我以前做中學老師時的困惑。於是我很快就決定把它作為我的研究物件——中國式在家上學。
我的田野點R學堂就是這樣的一所小學堂。它本是一個4個孩子的家長互助式的在家上學,經過短短几年時間,迅速發展成一個兩百多人的上規模學堂。這引起了我的注意:這所學堂的魅力或說吸引力是什麼?為什麼能吸引這麼多家長?在下田野前,我的預設是這些孩子有可能是由於戶籍原因不能上北京的公立學校,迫不得已家長才選擇了這樣一所學校,但調查的結果卻完全出乎我的意料,107名參加調查的孩子(除去上幼兒園的孩子),除3人是國外戶籍外(日本、澳洲和美國),84人是北京戶籍,佔比達79%,他們完全可以上一所公立學校,而上R學堂,是他們主動選擇的結果。
此外,在研究的過程中我還發現,這所學堂的學生沒有學籍,完全靠家長自行解決或者掛靠在農民工子弟學校。這個發現更引發了我的好奇:這樣一所非主流無學籍的學校靠什麼讓家長心甘情願地把孩子送進來又能大力支援?為了回答這些,當然需要系統的田野調查和思考。顯而易見,R學堂的名字具有明顯的復古色彩,課程設定中又有許多傳統文化的課程,如一到六年級都有的“經典誦讀”課等,所以又有人稱這類學校為“現代私塾”。但同時,無論是R學堂的創立人還是家長群體,都擁有較高學歷,經濟上衣食無憂,有一定社會地位,許多人甚至出國學習或生活過,屬於現代社會中的中產階層,而且他們逃避公立學校自設學堂或把孩子送到學堂又是因不滿延續千年的、把考試成功與未來的成功及擁有金錢、地位聯絡在一起的教育目的觀。
一方面,熱衷和繼承著傳統文化;另一方面,又在反抗著傳統文化,這看似矛盾的背後究竟存在著怎樣的制約因素,它是不是中國式在家上學的獨特特徵。因此,本書力爭去回答的問題是:在“傳統”和“時代”之間,文化的繼承與發展在R學堂的產生髮展過程中起了怎樣的作用。由於目前在中國還沒有人對這類“中國式在家上學”進行過系統研究,所以本書的研究就更有必要性和緊迫感了。
-
13 # 小李滔滔
中產階級對孩子的教育焦慮是經濟能力與孩子素質的矛盾問題。簡單來說,就是在富裕的條件下,擔心孩子不能成才的焦慮。
按我的理解,中國的正常家庭都有孩子教育的焦慮症。所謂“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都是家長們的普遍心理。只不過,中產階級經濟條件好,對孩子的教育更加上心,所以表現出比普通底層家庭更加迫切的需求。中產階級過分的焦慮肯定是有原因的:
1、中產階級把焦慮轉移到孩子身上。
中國經濟快速發展造就了越來越多的中產階級。這些中產階級一般是企業白領、小企業主以及高薪的律師、醫生、公務員等。他們年收入一般在30萬至50萬之間,還不算富豪級別,很多還是靠技術和能力賺錢,遠未達到財富自由的程度。因此,中產階級的工作和生活壓力並不輕鬆,他們容易把職業壓力轉移到孩子身上。
中國有個“富不過三代”的魔咒。中產階級普遍是靠自己實力拼搏出來的,那麼,如何使家庭興旺下去,這是必須考慮的問題。孩子作為繼承人,是否有能力繼承和發展,就讓中產階級產生焦慮了。
2、中產階級被“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焦慮了。
在這金錢至上的拼爹年代,孩子寄託了家庭的所有希望。“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是個偽命題,但忽悠了無數家庭為之焦慮。
曾有新聞說,一個月薪3萬多的白領,在暑假為孩子報班補課花了5萬多,大呼現在的孩子養不起。這就是典型的教育焦慮症,為了孩子的教育不惜一切代價。
教育的風氣在攀比中更加的浮躁。實際上,教育不能急功近利,拔苗助長式的心態只能增加家長們的焦慮,對孩子無益反而有害。作為多年的教育工作者,我很明白家長們的苦心,但只能為之嘆息。
3、中產階級被“熊”孩子焦慮了。
中產階級的家庭條件好,但孩子未必品格好,未必讀書好。孩子自私任性,嬌生慣養是現代家庭的常見病。從小對孩子的寵溺,到青春期的叛逆,加上祖輩父輩教育思想的衝突,孩子容易養成一身壞毛病。社會上無數的啃老族和白眼狼,無疑是給理智的中產階級敲響了警鐘。那麼,面對不爭氣不上進的孩子,家長就難免憂心忡忡了。
我認為,對孩子的教育焦慮與是不是偽中產無關。只要有一定經濟基礎的家庭,都不會無視孩子的教育問題。
對孩子的希望越大,要求越高就越焦慮,這是正常的社會現象。中產階級只不過是焦慮焦慮再焦慮而已。
-
14 # 葉媽育兒
1 先說說我一個親戚的真實故事。
孩子的父母雙方在體制內,收入穩定。“學位房”這個小目標,對他們而言,用盡洪荒之力能夠得到,但絕對是要扒層皮的。
他們就在體制內,孩子自然也是要受體制內教育的。 從孩子上幼兒園開始,他們就計劃著要買學位房。看著,糾結著,學位房的價格不斷攀升,越等越無望,更買不起了。
無奈,學位房沒買上,6年前,孩子就近上了一所普通小學。
應試教育的政策千變萬化,這兩年風向又變了,小升初,民辦初中也不允許考試,全變成面試了。一下子家長們懵了。
不過,市場總有高招。 某而思、某越等課外輔導機構,應市場需求,炮製了很多的考試、排名,這些考試排名,被很多高價的私立初中所認可,只要你參加了課外輔導,有了較好的排名,就不愁私立初中不知道你。
於是,重點小學之外,他們找到了另一條路——上校外補習班。
上了兩年的補習班後,孩子也比較爭氣,排名擠進了某教育機構的前百分之二十,今年如願以償地上了一個有公立背景的民辦初中(名校)。 現在回想起來,原來對於學位房的各種念想各種焦慮,好像也有些多餘。
雖然上“某越”補習班的價格也不菲,民辦初中每年也要幾萬學費,但是,比起學位房的天價,一箇中產家庭,也不至於覺得壓力太大。
2 前兩天和一位好久不見的朋友聚餐,這位做生意的朋友,教育路徑與上文的家庭迥然不同。
他有兩個兒子。一個剛剛考上美國一所不錯的大學,攻讀化學專業;另一個在讀四年級。
兩個兒子上的都是雙語學校。 他們從一開始給孩子設定的目標就是出國,所以,雖然購置了多套房產,卻從沒想過學位房的事,也從來沒把購房和教育目標兩件事糾纏在一起。
大兒子一路國際學校,在關鍵節點時,也會參加公立學校的統考,試試自己的斤兩,並微調學習方向。 相識多年,我也沒感覺到他們有什麼糾結。
看來,你早早想好自己的教育目標——我瞄準的是出國留學,也不用糾結。
3 有家底的生意人不焦慮,真正焦慮的是誰呢?還是中產階級。 作為中產階級,我們什麼都想要。我們既想要公立教育和名校的資源(去年廣府廟會整個搬到了一個名校裡,辦了一個專場,羨慕吧?);又想要素質教育(像國外的孩子一樣,綜合素質高,體育運動好,有特長)。
這下可好,素質教育的本意是減負,現在孩子的負擔更重了。 買了學位房的焦慮,上了重點小學沒用啊,到了小升初的時候,還是一樣要參加“某而思”、“某越”的課外補習班; 沒買學位房的也焦慮,怎麼也得拼個不錯的私立初中吧,不能讓孩子初中就掉隊了;
上私立小學的焦慮,原先想孩子小學時快樂成長一下,沒想到大家都去某而思佔學位去了(三年級再報就沒學位?),我們的孩子也得做好兩手準備啊,要不要趕快去買套學位房,插個班? 現在房價漲得還不錯,說不定買套學位房,將來孩子讀完中學後,把房子一賣,興許還能解決大學學費的問題? 。。。 所有因素都糾纏在了一起。
能不焦慮嗎?除非你是比爾蓋茨是小扎,否則我們普通人,怎麼可能有這麼多的資源,什麼都能得到呢? 最需要想清楚的,是我們這些父母,你究竟希望孩子受什麼樣的教育?
4 分享一下我的教育觀,經過多年的變化、進化、最佳化(偷笑),我現在把自己的教育觀總結為——“實用型素質教育”觀。
首先,我主張的是素質教育,我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以應試為目標。雖然我和太太都是應試教育的既得利益者,一路名校,但對於應試教育派生出來的學位房、奧賽班、課外輔導班。。。我內心並不喜歡。
但是,“快樂就好”、雞湯黨們宣揚的觀點,也是我所不能接受的。我曾經聽過一些新派教育的家長說出這樣的話——只要按照某某老師的觀念做就好了,不要問為什麼,不要想太多。 請問,如果不想想太多的話,我直接按照教育局的大綱做就好了;如果我不想太多,機械執行某人的觀念的話,我還不如相信體制內教育呢。
這不是回到老路了嗎?如果新派教育變成了盲從和迷信,這和體制內教育又有什麼本質的區別呢? 所以,我還是決定迴歸實用性。 我所說的“實用性”,並非指對於“小升初”、中考、高考的實用性。 而是以我作為家長的認識水平,來梳理一下,究竟什麼才是我們人生成長中最有價值的事,或者說最有價值的思維模式。
舉個例子,我是數學系出身,我認為學好數學,建立數學思維,對於孩子的成長絕對是非常有益的。 參加奧數班,參加奧賽,就是培養數學思維嗎?
未必。 如果僅僅是希望參加奧賽,獲得加分進入名校;如果僅僅是為了小升初時數學考高分,進入奧數班學習,我認為這是無意義的。 我們看到,所有對人類作出傑出貢獻的自然科學家,雖然他們的理論離我們很遙遠,但是,對人類的長遠發展非常有用。
我對二年級的兒子反覆練習加減法不太感冒,認為“沒用”;反而是帶著他尋找“最大質數”(什麼是質數?這種小學五六年級的概念,如果不懂就去百度吧~~我就不贅言了),有人質疑我,這有啥“用”呢?
我的回答是:
第一,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不斷地在複習加減乘除,卻帶著尋找到更大質數的成就感,比簡單重複要有意義得多;
第二,“質數”是最簡單卻又最深刻的數學語言,它幾乎與所有的數學分支都有連線;
第三,其實質數很有用,從幾百年前的費馬小定理,到現在的“超算”主要課題“尋找最大質數”,再到目前的網際網路加密技術,最安全的還是質數時鐘演算法。如果幾百年前,大家都質疑:費馬你這個數學家吃飽撐著,想這些沒用的事兒幹嘛?今天就不會有安全的網際網路支付系統。(當然,現在也有了更安全的加密演算法“橢圓曲線加密”法,希望專業人士別跟我抬槓了)。
(說到數學,我就收不住了,呵呵,見笑) 說到理論科學的用處,我前兩天看到一篇文章《諾貝爾獎與中國的“工具化”教育》(作者周健),其中提到一個讓人哭笑不得的小插曲: 10月3日,瑞典卡羅琳醫學院宣佈將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日本科學家大隅良典,以表彰他在細胞自噬機理研究中取得的成就。
釋出會結束後,中國一家媒體的記者採訪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委員會主席朱琳·吉拉斯。這位記者問朱琳·吉拉斯,大隅良典的“細胞自噬機理”有何應用前景?吉拉斯面對這個有點“外行”的問題解釋說“儘管在未來有各種的可能性,但大隅良典的工作實際上是在更為基礎的層面讓人們理解細胞的工作方式,並不是專注於應用。
” 急於“變現”的記者不會理解,也不會知道,他們自己的科學認知和人文素養是登不了大雅之堂的。畢竟,在中國,那些堅持自己的理想,而最終一事無成的人,還經常遭到旁人的嘲笑。 記者的科學觀如此“接地氣”,我也是醉了~~ 在我看來,數學是非常“實用”的,因為它有價值,它能發現真理。
我堅持要把孩子培養成一個有價值、有用的人,這就是我的“實用主義教育觀”,在我的教育觀裡,能快準狠地算一百以內加減法,是沒有多少價值的。 我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孩子的綜合素質,這種素質必須是對自己未來的幸福有用;或者能對社會有所貢獻;或者能在未來更復雜的競爭環境中取得優勢。。。它必須具備這樣的“實用性”。 在我的眼裡,純粹的應試教育是“無用的”。 那些虛無漂渺的快樂就好論,那種逃避心態,也是無用的。
所以,我既沒有選擇新教育流派的學校;也沒有選擇公立學校,而是選了一個有創新意識的私立小學(不用買學位房),現在看來,這個學校還比較符合我的實用主義素質教育觀。 至少到目前為止,我不糾結。
5 說到教育觀,還是要再談談學位房的問題。 學位房,並不是買房投資理財的行為,本質上追問的是——我們對孩子教育的三觀究竟是什麼?
我是不會去買學位房的,從理財的角度,學位房的理財價值實際上是被高估了。在廣州有這樣一種現象(估計大城市都一樣),在省一級小學旁邊,40-50年樓齡的房子,四五十平米,要比非學位房要貴百分之五十到六十。
這樣的房子買來,已經非常殘破,將來未必會有很好的增值空間。即使是有,你現在也沒法去住。 你只是買了一個學位而已,將來我的孩子在這上學了,我還要在附近租一套大的房子,這是很多人的做法。 這種40年樓齡的學位房,將來租又很難租。如果要賣,還要看當時的行情。 學位房與非學位房的差價是巨大。
可是,大多數一線城市、二線城市都有不錯的私立教育資源,這些私立學校比公立學校當然要貴一些,一個月三千、五千,甚至六千。可是你隨便算一筆細賬,你會發現這學位房和飛學位房之間的差額,足夠提供兩三個孩子從幼兒園到高中的私立教育了。
這樣算起來,何必非去追求學位房呢? (影片14分鐘,與文字略有不同,請在WIFI環境下觀看,土豪除外) 6 很多人這樣跟我講學位房和理財的關係——擁有一套學位房,娃上學的時候上學,娃畢業了,學位房繼續增值,把它賣掉,賣掉的款項馬上可以支付孩子的大學教育金。 當然,如果你對房子的價格有迷信一樣的信念,我無話可說。恭喜你,至少你在精神領域找到完美的理財方案。
我是不太認可這個觀點的——任何單一資產是確保可以解決所有理財需求。你堅持認為這是長生不老藥,我說這世界上根本沒有長生不老藥,必須辯證施治。
你可能偏不信。這個爭論可以放一放。 據我觀察,在我身邊,這個小區今年是學區,明年就不是學區了。政策性波動挺大,這給學位房的升值蒙上了一層普通住宅所不具備的風險和陰影。
同時,寧願選擇私立教育,將來跟出國對接的家長,明顯數量在增加。如果未來五年十年,持這種觀點的家長數量越來越多的話,學位房在孩子畢業後還能繼續大幅升值嗎? 在此刻把大量資源,甚至是三代所有的資源砸在學位房上,你就沒有周轉空間去辦其他事情(如夫妻養老金的儲備,孩子其他階段教育金的儲備等)。
你只能求神拜佛,希望這套房子在孩子上完學後還是學位房。 好,今天就嘮叨到這兒,作為十一假期的總結。以上觀點僅代表我個人的觀點。不形成投資或給孩子未來設定教育路線的建議,所有責任我都不揹負(偷笑)。 教育問題,是藝術,不是科學,有所選擇就會有所失去。失去了,就接受它,不要去糾結。我們的生活就會變得平和而美好。
這就是我的態度。
-
15 # 笨笨豬的窩
和小區裡一位媽媽聊天的時候,知道她最近買了高新一中附近的房子,在西安的房價還在6000徘徊的時候,此小區的房子已經賣到16000,因為這個樓盤帶著高新一中入學名額。對於這些所謂的中產階級,娃一出生就開始焦慮。在我看來這些焦慮的根源主要有一下幾方面的因素。
1.經濟因素
其實對於每個階層對孩子的教育都是高度關注。 對於經濟情況未達到所謂中產階級範疇的階層,他們會盡自所能為孩子提供好的教育。對於富人階層他們無需焦慮,因為有資本他們為孩子提供了更多的選擇機會,現在更多的有錢人送孩子去國外上學。而中產階級就是一塊雞肋,說有錢吧,但是又不像富人那樣任性。說沒錢吧,但是又比其他的好點。所以他們就開始焦慮,爭奪有限的優質教育資源。
2.環境因素
當娃才沒出生多久,帶著娃在小區裡面溜達。一群娃年齡相仿的寶媽聚在一起聊天,當時聊得最多的是,“尿不溼時日本代購的”、“奶粉是讓同學從德國寄回來的”、“奶瓶奶嘴是日本”“等等,再看看我給娃穿的幫寶適最便宜的尿不溼,就感覺對不起娃。
當與其他家長聊天時發現他們的孩子兩歲多就去上昂貴的親子早教班,再大一點都在上輔導班、美術班、學鋼琴樂器、英語口語課,作為家長的你真的能不焦慮,你真的願意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小區對面小學開學那天,學校門口各種各樣的機構做宣傳。教育資源的分配不均更是加深了這種焦慮。
3.經歷因素
大部分的父母都是透過大學走出來的,他們更能體會到享受優質教育帶來的好處。我畢業與一所二本學校,研究生就讀於西安一所著名的大學,找工作的時候,一國企看了我的簡歷直接拒絕了,拒絕的理由是“你們本科學校太爛了”。而其他的國有性質的企業掛出的招聘條件直接寫著“本科研究生均211、985學校學生”。人生還沒有起飛,就已經被踩在了腳下。
同學畢業去上海,因為上海的落戶政策是積分制,而在西安只有上海交大是加分的,儘管我們學校也是211,985,但是不在加分學校裡面。所以當我成為父母我願意盡我所能,為我的孩子提供最優質的教育,因為我不希望他的人生如我一樣,還未起飛,就已經被踩在腳下。
中國的教育制度導致了中國父母的焦慮,只是有些父母無力爭奪,有些父母負重前行,有些父母可以提供更多的選擇。
-
16 # 王大妞看世界
先說說為什麼要焦慮:
焦慮是因為你對生活的現狀不滿意,從而尋求改變的過程。有能力和想辦法改變階層的人才焦慮。焦慮的人也是積極上進的人。
一個安於現狀的人是不會焦慮的,對自己的生活滿意的人也不焦慮,只有攀比,想著怎樣高人一等的人才焦慮。
很多的中產階級,錢不是很多,人脈不廣,他們想再上一個臺階,就把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對孩子的教育尤其重視,讓孩子靠升學更上一層樓,改變階層。
我認識的一個朋友,他處於中產階級,夫妻倆人都是公務員,並且還是管理階層,年收入在50萬左右,工作不忙,有一個兒子,孩子小學的時候,學習還可以,升入初中學習退步,夫妻倆本想讓孩子考上名牌,再上一個階層。
看兒子學習不行,夫妻倆特別焦慮,給孩子請家教,替換著請假照看兒子,兒子每天離開父母的視線就進入老師的視線。
夫妻倆天天研究怎樣掌控兒子,讓兒子好好學習。兒子考上高中後,本來是住校,夫妻倆走後門在學校大院租房,守著兒子,檢查兒子的作業,幫著複習重點,終於兒子考上了名校,後來又考上了研究生,現在已經是一家醫院的主治大夫。因醫術高超,很快就要躋身專家行列,實現了身份的轉變。
試想想,如果夫妻倆對孩子的教育不焦慮,對孩子的學習不重視,孩子考不上名牌大學,只會考一個大專,大專考公務員都無望,更不用說更上一個階層了。
考上大專,自己創業也是很難,靠升學走上更高的階層是一個捷徑,這是每一個成年人都知道的。中產階級也知道升學這個捷徑,所以對孩子的教育很焦慮。
下層階級本來也是應該焦慮的,可是因為沒有這個條件,請不起家教,也沒有時間陪著孩子,也沒有這麼多知識,自己可以輔導孩子,雖然也想讓孩子靠升學改變階層,孩子學習好還有盼頭,如果孩子學習不好,自己又沒有這個能力,也只好任其自然,焦慮是沒有用的。
-
17 # 壹路虔行
一是,社會的變化太快。不管是代際之間的變化,還是在一代人之內他能夠看到變化,這個速度在當下中國是非常快。
“快”表現在,很多人在還沒有意識到的時候,就完成了一次社會階層的重組。這一點,在以前大家都很窮的時候,是沒有什麼感覺的,當所有人都處在社會底層的時候,再怎麼樣也不能再往下掉了。而現在,大部分人的生活水準有了相當大的提升,如果你覺得自己是處在中間階層或者中間朝上走的階層,在這樣快速變動的環境下,那種說不清何時就會來到的往社會下層流動的可能,是焦慮的來源之一。
從比較的視野來看,這種焦慮不是我們這個時代獨有的。發達社會,比如美國在鍍金時代,日本在泡沫經濟破滅以前、整個六七十年代,南韓在80年代的時候,都經歷過這個階段。在社會經歷巨大變化的時候,會產生對於未來大的不確定性。個體只能寄希望於實實在在能夠抓得住的東西:從精神層面來說,是宗教;從實現社會流動的層面來說,那就是教育。因為其他的東西他都無法控制,只有這兩樣東西是可以控制的。
第二,文化方面。中國儒家文化中,或者整個東亞文化圈,在傳統上就對於教育比較重視。社會不是以個人為單位,而是以一個家庭為單位。在這種情況下,代際之間各種文化資源、經濟資源的傳輸,都是在家庭內部完成,並且在家庭之間展開競爭。所以父母輩有很強的動力來推動自己的孩子獲得更多、更好的教育,這跟歐美社會有很大的區別。
第三個方面,現在的社會結構是獨生子女或者少子化,造成了這一代父母能夠集中幾個人的優勢資源到下一代人身上。
-
18 # 知之小妹
對孩子的教育不僅僅在中產階級的家庭中,更是在各個階級的家庭裡。無論身處什麼社會地位的家庭,在現代教育和社會氛圍下,都知道孩子的教育重要性,好的教育是能讓孩子花最少的時間和精力走向成功的,這也意味著孩子能夠有更多的時間來享受生活!
舉個例子,前陣子比較火熱的片子天才搶手!
沒錢的女主家,他父親努力讓孩子進這個高等學府也是為了讓女主有機會拿全獎出國學習,而有錢的男二女二家,父母親也是各種威逼利誘讓孩子努力學習,能到國外知名學府學校。不管身處什麼階層的父母,他們的焦慮都是為自己的成績以及他們的未來。他們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給孩子帶來儘有可能最大的成功!
而身處中產階級的父母,他們本身就知道教育的重要性,因為他們也是精英教育的產物。有些母親甚至放棄工作,在家帶小孩,因為小孩子小的時候的三觀形成對他長大後的生活學習工作習慣影響很大,精英家庭可能不放心把自己的孩子交給學校,自己也會多花點時間關注孩子身心發展。
美國範德堡大學法律和經濟學教授Joni Hersch做了一個有趣的研究。
她從2003年至今,調查了超過10萬個獲得了大學學位的女性,發現:其中接受了哈佛、普林斯頓等一流大學教育的媽媽,將近30%當了全職媽媽,將近38%是兼職,或者就近社群工作,剩下的僅有32%是在全職工作。而那些拿了MBA學位的媽媽,全職工作的也只有35%。相比之下,普通大學畢業的媽媽們,有將近66%是在全職工作。
“能上常青藤的女性,往往得益於成功的家教。這種家教,又往往建築在受過良好教育的母親的無私投入上。等這些女孩子讀了大學,回首自己在學業上的成功,自然會認識到母親的角色是多麼重要。她們越是注重教育的價值,就越意識到自己的責任,乃至不放心把教育自己孩子的責任外包給學校。”
-
19 # 阿土仔34
這是目前中產階級家庭的“自知之明”的集中體現。因為他們清楚地知道(自己已經的“成功”,大多並不是完全靠本事,而是綜合運氣更加好而已)。自己身邊就有不少本事不在自己之下的,而自己縱然能夠把自己所有本領都傳給了孩子,孩子也未必就能夠撐得起來的。
因此,為自己孩子提供更多受教育的機會,就成為不二選擇了。但與此同時又並沒有“找得到”(他們自己可以認可的),“焦慮”就在所難免了。
-
20 # 搬書回巢
因為孩子所受的教育關係到孩子的未來。
焦慮或許首先是源於上升渠道的唯一,就是考個好大學。往前倒,就是好高中、好初中,甚至好小學、好幼兒園。
其次是教育資源不均衡。拿一些城市來說,小升初不能跨區,所以選擇一個好學區所在的小學就變得至關重要。
還有教育理念的紛雜。現在各家教育理論迭出,家長們置身於這些各不相同甚至矛盾的聲音中,很難保持淡定。
這樣多種因素作用,家長必然會比較重視孩子教育。其實,不只是中產階級,各個階層,如果有機會都會非常重視孩子教育的。
回覆列表
這種焦慮感都是對自己無力左右資源的一種集體式的爆發,而身邊的中產,其實很多都是偽中產。這群家長有著這樣的群體的素描:
1.在一線或者二線城市有著在中心區或者非中心區的住房1-2套,但是他們的住房都需要每月及時繳納貸款。
2.家庭年收入30萬-50萬之間,夫妻雙方在職場已經脫離底層,但是還在中層廝混。
3.有一輛或2輛家庭實用主義的車,一般為轎車一輛+越野車一輛。
4.自己透過高考改變了命運,對孩子的未來的教育有更多的期待,主要表現在對應試教育的各種不滿上。
這樣一群人為什麼會表現出集體式的焦慮呢?主要還是對未來的無力感導致的集中爆發式的焦慮。
1.自己的未來雖然可期,但是一時半會不會從年收入30萬蹦躂到年收入百萬。
2.對孩子的教育問題,擇校問題,完全不可控。
3.學區房成為壓倒他們的一根很重要的稻草,在變賣自己手頭的房產之後,勉強在某學區置辦學區房之後,房貸和各種壓力指數飆升,一時半會也沒有能力緩解這種壓力。
4.孩子的教育投入,當換了學區房之後發現,要孩子有更好的教育,只有學區房是不夠的,各種輔導班要集中式的密集的一起來,才可以。
5.在報名各種輔導班的過程中,對孩子未來教育的期待,從最初的對應試教育的反感逐漸開始妥協,各種提高考分的輔導班要密集的一起來,但是對孩子教育的初心還要兼顧,所以孩子的輔導班從提高考分的開始到素質教育的(音樂、體驗、機器人、繪畫、科學……),這兩種較量和兩種投入在一起,無形之中增加了很多的教育投入的成本。
不管壓力多大,很多人都在這條路上,且行且掙扎、且行且快樂,這都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