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真正鱷魚不哭
-
2 # T_LX
想多了,曹魏陣營,曹操不同意,誰敢私自斬殺曹仁?別說于禁了就連虎痴許褚都不敢(許褚憨,但是不傻。他不敢,也不行)
-
3 # 山有扶酥
我是李躍汗青,我來回答!
于禁是腦子短路了嗎?他如果敢動曹仁一根手指頭,除非是不想活了。曹操主要依仗曹氏、夏侯氏鼎力相助才起兵的,他們才是曹營的核心成員。于禁雖然也是曹操的嫡系,但與他們相比畢竟是個外人。即使他們有很大的過錯,也輪不到于禁來殺他們。
于禁的官職比曹仁也未必大。曹操徵張繡時,于禁是平虜校尉,一箇中級武官統領幾百人。曹仁當時擔任議郎並督領騎兵,是曹操的近臣兼騎兵統帥,很明顯比于禁的官職大多了。當時曹操打張繡失利,曹仁後來力戰反擊,終打敗張繡,于禁憑什麼要殺曹仁,請給個理由?
官渡之戰時,于禁守延津、又打前鋒,後來跟曹操與袁軍相持官渡。此時,曹仁正在許都後方打敗劉備,然後燒了一次袁紹的糧草。曹仁跟于禁不在一個戰場上,也沒有過錯啊,就算有錯也輪不到于禁殺啊!論官職於地位,于禁都沒法跟曹仁比。
曹仁鎮守樊城的時候,是徵南將軍,是荊州方面最高統帥。于禁當時是左將軍,負責協助曹仁,是曹仁的部下。水淹七軍時于禁被迫投降,當時如果要追究戰爭失利的責任,也只能是曹仁殺于禁,哪有于禁殺曹仁之理。
最後我說,于禁在曹營的地位、官職完全比不過曹仁,于禁還當過曹仁的部下,他敢亂殺上司,就是腦子進水了。
-
4 # 我家的貓叫皮蛋
曹操有個求賢若渴、唯才是舉的名頭,但是實際上劉備、孫權、曹操三人各自的集團中,曹操對宗室大將是最偏愛的,外姓永遠是外姓,當然這和曹操起家靠的就是曹氏和夏侯氏的宗族。但是曹操時代的于禁卻是一個特例,他是外姓武將中唯一一個被授予
假節鉞權力的,在戰時狀態就不必請示彙報,可以直接斬殺自己軍中觸犯軍令的將士。
但是襄樊之戰中假節鉞的于禁可以斬殺曹仁這一級別的武將嗎?事實是想都別想。
于禁的官職變遷
于禁是曹魏“五子良將”之一,在於禁七軍盡沒向關羽投降之前,于禁的官職地位遠在其他五子即張遼、張郃、徐晃、樂進之上的,他是曹操賬下外姓武將中唯一有假節鉞特權的,可以先斬後奏。
于禁在公元192年就加入曹魏集團了,為人老成持重,戰功卓著,很得曹操器重,一路不斷升遷。
公元216年,曹操被冊封為魏王,對部下的任免更加隆重。同年八月,曹操以鍾繇為相國,始置奉常宗正官。于禁也在後來遷為左將軍,假節鉞。于禁的官職達到了頂峰,無論是官位還是假節鉞的特權都是外姓武將第一位的。
曹仁的官職變遷
曹仁是曹魏集團的棟樑,在曹操的宗室體系中地位僅次於夏侯惇,他是曹操的從祖弟。
曹仁在討伐董卓時期就追隨曹操,一直是心腹大將,功勞自然不用說。曹仁在曹操稱魏王后,被任命為徵南將軍,假節,擔負鎮守曹魏荊州地盤的重任。
曹丕稱帝后,夏侯惇被封為第一任的大將軍,,拜曹仁為車騎將軍,統率荊、揚、益州軍事,夏侯惇病死後,曹仁被拜大將軍、大司馬,執掌軍事大權,一人之萬人之上。
可見在曹魏集團曹仁是數一數二的核心重臣。
曹仁其實比于禁權力大
襄樊之戰,關羽北上曹仁被困在樊城,曹操命令于禁率七軍去救援,在這裡一些人就認為曹魏此時軍事總指揮應該換成了于禁,實則不然。
看官職
襄樊之戰中於禁是左將軍,曹仁是徵南將軍,如果按照漢制的話前後左右的四方將軍肯定是大於東西南北這種四徵將軍的,比如劉備漢中王的時候關羽、馬超、張飛、黃忠就是前左右後的四方將軍位列其他將軍之前。
但是按史料記載《宋書·百官志》有“四徵,魏武帝置”,說明曹操設定的四徵將軍已經不再是漢朝舊時的諸徵。在當時的曹營,沒有左將軍大於四徵將軍的證據。
曹魏時代的四徵將軍不亞於四方將軍。
假節鉞和假節
于禁是假節鉞,曹仁是假節,但是在漢朝及曹魏時代並未規定假節鉞和假節和高下,到了晉朝才規定假節鉞高於假節的。比如曹魏時代假節的辛毗曾經依據皇命而約束著假節鉞的司馬懿。在當時的曹營,沒有假節鉞大於假節的證據。
最後看史料
其實透過史料也可以看出曹仁地位高於于禁,《資治通鑑》記載,曹仁(徵南將軍、假節)曾經命令于禁(左將軍、假節鉞)屯駐在樊北。
所以曹仁的地位高於于禁,襄樊之戰帶領七軍的于禁還是受曹仁節制的,荊州戰場曹軍的最高指揮官是曹仁,按照曹仁命令將部隊乖乖駐紮在樊城北方的于禁,有和權力斬殺曹仁?
-
5 # 鹹魚閒聊
東漢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關羽發動北伐,圍攻襄樊,駐守襄樊的曹魏大將曹仁不敵,於是曹操派大將於禁馳援曹仁。
我們都知道,曹仁與于禁都是曹魏集團的核心武將,地位都非常的高,但是軍隊出征在外只能有一個統帥,所以曹仁與于禁究竟誰說了算?
其實要想解答這個問題並不難,只要瞭解當時兩人的官職就可以了。兩人當時的官職在《三國志》裡已經有了明確的答覆。
曹仁:
復以仁行徵南將軍,假節,屯樊,鎮荊州于禁:
遷左將軍,假節鉞,分邑五百戶透過《三國志》的記載,我們可以很明確的瞭解到曹仁與于禁當時的官位,曹仁是徵南將軍,假節;于禁是左將軍,假節鉞。
所以,接下來我們就要繼續探討“徵南將軍”與“左將軍”的大小,以及“假節”與“假節鉞”的區別。
先來看“徵南將軍”與“左將軍”“將軍”是武將官職,在漢朝,將軍有很多種類,但大部分都是雜號將軍,真正夠得上品級的只有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前將軍,左將軍,右將軍,後將軍。
所以,于禁的“左將軍”在武將裡已經是非常高的了。那麼曹仁的“徵南將軍”呢,真的就是所謂的雜號將軍嗎?
如果延續兩漢的武將舊制,徵南將軍肯定是雜號將軍,徵南將軍屬於四徵將軍之一,早在東漢光武帝年間就有設立。
“徵”,乃征伐之意,因此,四徵將軍初設的目的就是臨時出征某地而特設的官職,出征還師後隨即撤銷。
但是,曹仁身為曹操的族弟,又是曹魏集團的重要武將,核心成員,當時他還肩負著鎮守荊州的重任,如果曹操只授予曹仁這麼一個雜號將軍,似乎並不合理,難道曹操舉賢還避親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事實上,四徵將軍雖然在兩漢時期是雜號將軍,但在三國時期已然躋身高階武將的序列。
《宋書·百官志上》記載:
四徵,魏武帝置,秩二千石。黃初中,位次三公。漢舊諸徵與偏裨雜號同透過上面這段記載,我們可以清楚的瞭解到,曹操時期,四徵將軍已經成為重要的將軍,到了曹丕時期已經位次三公。
但,即便“徵南將軍”成為高階武將,問題還是沒有解決,我們依舊不知道“徵南將軍”與“左將軍”孰大孰小,各位不必著急,請繼續往下看。
關於“徵南將軍”與“左將軍”的大小,我們可以透過下面這段記載來加以辯證:
建安之初,國家綱紀殆弛,乃使司隸校尉鍾繇、涼州牧韋端和解之。徵騰還屯槐裡,轉拜為前將軍,假節,封槐裡侯......建安七年,乃拜騰徵南將軍,遂徵西將軍,並開府以上出自三國時期魏國郎中魚豢所著之《典略》
透過《典略》的記載,我們可以得到一個結論,馬騰在建安初年被封為前將軍,假節,建安七年被升為徵南將軍,準開府,從前將軍到徵南將軍,馬騰是升職,可見徵南將軍要高於前將軍。
那麼這裡還有一個問題,即“開府”
開府“開府”在漢朝只有三公及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才有的特權,即可以自行開設府衙,挑選僚屬,協助皇帝處理事務,權力非常的大。
《後漢書·董卓傳》記載:
傕(李傕)又遷車騎將軍,開府,領司隸校尉,假節。汜後將軍,稠右將軍,張濟為鎮東將軍,並封列侯。傕、汜、稠共秉朝政。《後漢書》的這段記載也非常清楚的表明了,李傕身為車騎將軍才有資格開府,而郭汜身為後將軍,樊稠身為右將軍都沒有資格開府,只能協助李傕。
所以透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確定,自曹操執掌朝廷之後,四徵將軍的地位已經高與前,後,左,右四大將軍。因此單以官職論,曹仁要高於于禁。
最後一個問題,“假節鉞”與“假節”的區別如果按照晉朝的規定,“假節”平時沒有權利處置人,戰時可斬殺犯軍令的人,而“假節鉞”則可殺節將(含假節、持節、使持節),可見“假節鉞”的地位要高於“假節”。
但是朝廷嚴格區分“假節鉞”,“假節”,“持節”,“使持節”始於晉朝,而在晉朝之前,“假節鉞”與“假節”都沒有明顯區別,沒有任何史料可以證明這兩者有區別,甚至很多史料的記載也非常的混亂。
所以,單以“假節鉞”與“假節”而論,兩人地位高低無法判別。
因此,若以官職而論,曹仁要高於于禁,另外《資治通鑑》裡記載:
仁使左將軍于禁、立義將軍龐德等屯樊北曹仁令于禁屯兵樊城北,也可以佐證“曹仁地位高於于禁”這個結論。
-
6 # 縹緲峰下一粒沙
導讀: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孫權準備攻取曹魏所佔的合肥,曹操抽調各郡主力赴揚州屯駐,要和孫權來場大決戰,關羽趁機討伐同為曹魏所佔的襄陽和樊城,襄陽的守將是呂常,樊城的守將是曹仁。
曹操急調于禁督七軍前往樊城相助曹仁,名將龐德也在其中。曹仁讓他們屯駐於樊城北部,這是一個窪地,到了秋天連下十多天的大暴雨,山洪爆發,加之漢水暴漲外溢,七軍被淹,早已等候時機的關羽借水攻來,曹軍大敗,于禁投降,龐德被俘,因堅決不降而被殺。
這場大敗究其根原,就是曹仁讓他們駐紮在了錯誤的地方。所以後世有人做出種假設,如果於禁一到就斬了曹仁,是否可以扭轉敗局?但這是不可能發生的,于禁不會斬曹仁,原因有三方面:
首先,于禁沒有理由下令斬首曹仁任何事情,都是有因才有果,何況是臨陣斬將這種大事,必須有萬全的理由才能進行。曹仁在關羽的強攻中守住了樊城,不但無過,還有功,于禁有什麼理由斬首曹仁?
就算于禁長了雙後眼,知道後來發生的事情,最多也就是在曹仁安排援軍屯駐於樊城北部時提出反對意見,斬曹仁是不可能的,除非他嚴重觸犯了軍規法紀。
可以說只要曹仁不投敵,無論他做了什麼壞事,在敵軍重兵壓境的情況下,于禁都沒有理由斬首曹仁,就是曹操也不會做這種事,那無疑於自損實力。
其次,于禁的級別並沒有高於曹仁,想斬也斬不了何況,就算他想斬也沒那個權力,因為他的官職並不高於曹仁,我們可以來比較一下。
當時于禁是左將軍、假節鉞,曹仁是徵南將軍、假節。
左將軍和徵南將軍:
上古時期,左將軍是個很高的職位,秦朝時地位僅次於上卿。但是,漢朝時這個職位就不常置了。到了漢末,禮制崩壞,各種名號層出不窮,左將軍也不再具有超常的權力,是前、後、左、右各類將軍中的一種。而且大多數是各地勢力自封的,受到東漢政權正式冊封的左將軍只有呂布和劉備兩位;
徵南將軍是曹操常置的四徵將軍之一,雖然作為對頭的蜀漢、東吳視四徵將軍為偏裨雜號將軍,但在曹魏內部,四徵將軍地位很高。馬超之父馬騰曾任過徵南將軍,韓遂任過徵西將軍,張遼是徵東將軍,曹仁能和他們並列,可見其地位。
曹操時代,四徵將軍的俸祿是二千石,地位僅次於三公,左將軍待遇如何不太清楚,但肯定沒有四徵將軍高。
(電視劇中的曹操)
假節鉞和假節:
在晉朝之前,假節鉞和假節的地位是一樣的,都是皇帝給臣子某種信物,代表著皇帝親臨,象徵皇帝與國家,可行使相應的權力。不同點在於“假節鉞”,給的信物是武器斧鉞,“假節”給的信物是符節。
認真說起來的話,假節要比假節鉞略高一點,因為假節的辛毗曾經依據皇命約束著假節鉞的司馬懿。
但後來司馬家掌了天下,因司馬懿掌過假節鉞,就把假節鉞的地位強行提升,使得假節鉞高於假節。
襄樊之戰時,司馬家還在曹家手底下混日子呢,假節鉞和假節沒太大區別。
所以左將軍、假節鉞的于禁,根本沒有權力處置徵南將軍、假節的曹仁。曹操的命令中也說得很清楚,是“遣禁助仁”,如果於禁官職高於曹仁,不會是這麼說辭。
(電視劇中的司馬懿)
第三,于禁是外臣,曹仁是曹家自己人最重要的一點,曹仁是曹操的從兄弟,曹家自己人。于禁再得寵也只是個外臣,他要敢擅自斬殺曹仁,那真是活得不耐煩了,形同造反。
古話說“打虎還得親兄弟,上陣須教父子兵”,曹仁雖不是曹操的親兄弟,也是非常得力的,一直跟隨著曹操征戰四方,忠心耿耿,立下汗馬功勞。
就說這次的襄樊之戰,樊城主力被調走,守軍極少,而關羽兵力極多。這種惡劣的形勢下,換個意志不那麼堅定的守將,要麼望風而逃,要麼棄城投降,曹仁卻不負曹操所託,硬是以少量兵力守住了城池。
反觀于禁,水淹七軍之後投降了關羽,關羽兵敗後流落到東吳,又被想和曹魏交好的孫權送回了曹營,當時曹操已去世,曹丕很厭惡于禁,表面上十分禮遇,暗地裡各種羞辱,于禁受不了,羞愧而死。
(忠心耿耿的曹仁)
總之,于禁沒有權力斬首曹仁,如果他強行那麼做了,等待著他的也必然是曹家的報復,襄樊之戰的結局甚至會因此而改變。
參考資料:《三國志》
-
7 # 小小小百科全書
于禁下令斬曹仁?這不是天方夜譚嘛。於公於私于禁都沒有那個權利敢下令斬殺曹仁。曹操雖然是東漢末年那個動亂時期最任人唯賢的諸侯,但畢竟疏不間親嘛。要知道曹仁不僅是第一批投效曹操的人。更重要的是,曹仁還是曹操的族弟。于禁畢竟是個外人,他再有理也沒有權利斬殺曹仁。而且於禁的官職也遠低於曹仁。他又如何斬殺曹仁呢?曹仁殺他還差不多。很多人對於曹仁存在一定的誤解,真實歷史上曹仁的能力遠比于禁要強。于禁號稱“五子良將”之一。但曹仁絲毫不遜色于禁。
于禁自從投效到曹操麾下,屢立戰功。更重要的是于禁軍紀嚴明,這是曹操最欣賞他的一點。歷史上張繡復叛曹操並偷襲曹操後。曹軍大營一團混亂。唯獨于禁所掌握之軍隊絲毫不亂,而且還有能力斬殺自家軍隊中趁火打劫之輩,維護軍紀。也因為這件事,曹操對於禁的欣賞之情與日俱增。所以歷史上曹操每次征伐作戰,于禁不是被任命為先鋒就是被任命為後拒。從這裡就能看出曹操對於禁又多麼重視。在曹操軍中於禁也多以軍法官的形式存在,所以于禁在曹魏陣營中比較孤獨,士兵害怕他,同僚忌諱他。但于禁對於曹操的忠心卻毋庸置疑。歷史上于禁曾為了對曹操的忠心,殺死了自己的摯友昌豨,這也讓曹操十分的感動。但即使如此,于禁不論官位還是親厚都遠不如曹仁的。
曹仁不論是功勞還是忠心都不比于禁差。更重要的是,曹仁和曹操是兄弟。就憑這一點,即使曹仁能力一般,但只要曹仁忠心不改,那于禁都無法直接殺掉曹仁。更別說曹仁能力超群,而且官職還比于禁高呢?《資治通鑑》記載,曹仁為徵南將軍、假節。于禁為左將軍、假節鉞。從這來看,曹仁的官位就是要比于禁高,否則如何命令于禁。《宋書·百官志》記載,“四徵,魏武帝置”,說明曹操設定的四徵將軍已經不再是漢朝舊時的諸徵。而且當時的曹營,沒有左將軍大於四徵將軍的證據。這就證明了曹仁職位高於于禁。再有,晉朝雖然規定假節鉞高於假節。但在漢、魏時期,假節的辛毗曾經依據皇命而約束著假節鉞的司馬懿。這就再次證明了曹仁地位高於于禁。
在《三國志·魏書·曹仁傳》中記載,建安二十四年,曹仁領軍再次攻佔樊城,並且就此佔據了樊城。當時荊州的漢水流域進入雨季後,蜀漢荊州守將關羽乘利而進,進攻呂常據守的襄陽、曹仁據守的樊城。曹操原本打算派曹植救援曹仁。因為曹植喝得酩酊大醉,所以,曹操又派于禁又率七軍共3萬人前來救援樊城,此時的樊城,尚未被包圍,並沒有“外內斷絕”,曹仁依舊命令于禁所督的3萬人馬屯駐於樊城北部。從這一點再次證明曹仁地位要高於于禁。以上結論都充分說明了于禁根本無力處置曹仁的依據。哪怕于禁是主管軍法的。但等級地位決定了一切。
-
8 # 冷月鉤沉
于禁沒有資格殺曹仁。
在曹操的陣營中,有一個特殊的派系,就是曹仁,曹洪和曹真等曹氏親貴。
他們不僅是曹操的同族兄弟,還是和曹操出生入死的戰友。
其中以曹仁最受器重,他早年追隨曹操南征北戰,曾破袁術、攻陶謙、擒呂布、敗劉備。
曹操在赤壁大戰中損失慘重,採取了保守的策略,派曹仁駐守荊州,後因兵少被周瑜所奪。
曹仁無奈撤回許昌,被任命為襄樊主將,封徵南將軍,假節。
後來關羽發起襄樊之戰,攻打曹仁駐守的樊城,曹仁誓死抵抗,關羽始終沒能佔領襄樊。
襄陽和樊城是許昌的門戶,如果有失後果不堪設想。
於是,曹操派于禁和龐德領兵3萬支援曹仁。
而於禁是什麼職位呢?
當時是左將軍,假節鉞,在外姓武將中是獨一無二的存在。
而左將軍在漢朝體制中,權力和地位是高於徵南將軍的。
不過,隨著東漢末年戰亂不斷,前,後,左,右將軍成為虛職,權力大小根據掌握兵馬和地盤而定。
就像劉備一樣是左將軍,在朝中沒有一兵一卒,根本就是地位高而沒實權的職位。
這也就能理解,于禁去襄樊前線還是要聽命於曹仁的原因了。
在《三國志》和《資治通鑑》中,也均有記載曹仁命令于禁駐守樊城北部。
所以說,于禁的官職是不如曹仁高的,他也沒有權力命令曹仁。
在個人威望上,曹仁僅次於夏侯惇,在夏侯惇去世後,曹仁官拜大將軍,成為曹魏陣營中,武將第一人。
反觀于禁在襄樊之戰中,被關羽俘虜後囚禁在荊州,後來關羽兵敗,于禁被東吳截獲,兩度成為俘虜是于禁一生的汙點。
最後,我們來分析假節和假節鉞的權力誰大。
假節鉞與假節:晉朝規定假節鉞高於假節。
但在漢、魏時期,假節的辛毗曾經依據皇命而約束著假節鉞的司馬懿。
在當時的曹營,沒有假節鉞大於假節的證據,所以假節和假節鉞無法比較二人權力大小。
綜合以上的事實,于禁沒權力殺曹仁,他也不敢殺曹仁,比較曹仁是曹操的兄弟,于禁不過是曹操的一個小弟。
—End—
-
9 # 始終先生
于禁的官職並沒有曹仁大,所以于禁沒有斬曹仁的權利。
《三國志》中,對二人的官職有詳細的記載
曹仁:
復以仁行徵南將軍,假節,屯樊,鎮荊州。于禁:
牽左將軍,假節鉞,分邑五百戶。“假節”和“假節鉞”地位相同,只是禮儀不同。因此,我們只需要分析“徵南將軍”和“左將軍”孰高孰低即可。
漢朝將軍為種類雜多,分六品計百種稱呼,雜號將軍更是不計其數。
《宋書.百官志上》記載:
“四徵,魏武帝置,秩二千石。黃初中,位次三公。漢舊諸徵與偏裨雜號同。”透過這段記載,我們可以瞭解,曹操時期的四徵將軍是十分重要的,甚至到了曹丕時代,四徵將軍已經和三公擁有同樣的地位。
而在《資治通鑑》裡,有這樣一段記載:
仁使左將軍于禁、立義將軍龐德等屯樊北。意思是說,曹仁命令左將軍于禁、立義將軍龐德屯軍在樊城北面。
這就明確指出,曹仁的官職要高於于禁。
所以于禁沒有行使斬殺曹仁的權利。
假設於禁的官職高於曹仁,他是否會斬殺曹仁?
即便於禁官職更高,他也不會斬殺曹仁的。
曹仁是曹操的從弟,曹操自起勢伊始,軍中大權就一直把控在曹家的手中,曹純、曹休控制著虎豹騎,曹洪掌控著豫州軍團,曹仁掌控著荊州軍團,曹彰掌控著薊遼軍團,夏侯惇掌控著揚州軍團,夏侯淵掌控著雍涼軍團。可以看出,由於曹操的多疑和謹慎,曹氏本家一直掌握著曹操的軍事力量。
如果於禁斬殺曹仁,很可能會被曹操以叛亂罪直接判處死刑。
-
10 # 伊耆角木
拋開與曹操的親疏關係不談,只說官職權力于禁也完全沒資格!他要殺了曹仁,曹操必殺他。因為論官職,二人平級。而論權力,很多人對於禁的假節鉞有誤解,實際上在東漢末,假節鉞不比假節高多少,只是禮儀上的區別,沒資格處置假節官員。
首先看二人的基本情況。曹仁在建安二十二年曹操征討孫權後,與夏侯惇、張遼等留駐居巢,防範東吳。此後,曹仁行(代理)徵南將軍,假節,離開居巢,駐紮樊城,鎮守曹操控制的荊州北部,並在建安二十四年被正式任命為徵南將軍。所以,曹仁的正式官職為徵南將軍,假節。而於禁,在建安二十一年後獲封左將軍,假節鉞,是曹操麾下外姓武將中唯一獲得“假節鉞”的人。
所以要對比曹仁和于禁,先要看徵南將軍和左將軍的官職高低,再要看假節鉞究竟比假節高多少。按照漢朝官制,武將最高為大將軍,次為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次一等為前將軍、右將軍、左將軍(也有說法左將軍在右將軍之上)、後將軍。此八官職為重號將軍,其餘將軍(如破虜將軍、討逆將軍等等)為雜號將軍,低於重號將軍。如果這麼說,于禁官職高於曹仁。
但是,在東漢末年,曹操掌權後,情況其實發生了變化。除了八個正常的重號將軍外,曹操在東南西北四方設立了相應將軍。按照級別高低分別為徵、鎮、平、安四字加上東西南北。其中高階將領會封為鎮東、鎮西、鎮南、鎮北將軍,更高階則是徵東、徵南、徵西、徵北將軍。徵東、鎮東將軍負責防範東吳揚州部分;徵西、鎮西將軍負責防範蜀漢部分;徵南、鎮南將軍負責防範荊州部分(無論荊州在蜀漢還是東吳手中);徵北、鎮北將軍負責應對北方胡人。他們屬於地方軍團司令,而前後左右(四方)將軍累死與朝廷直屬軍團司令。組織關係不同,但不代表地方軍團隸屬朝廷軍團。
那前後左右(四方)將軍和四徵將軍級別究竟誰高誰低呢?答案是平級。因為曹魏既有官員由四方將軍調任四徵將軍,又有四徵將軍調任四方將軍,都不是降級。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去世後,曹丕繼位魏王,將張遼由徵東將軍轉任前將軍,同時分封其兄張汛及一子為列侯以示嘉獎,所以不是降級。而魏明帝曹叡太和四年,滿寵由前將軍改任徵東將軍;嘉平元年,郭淮由前將軍改任徵西將軍。這兩位從四方將軍任四徵將軍後,也是擔任要職,權力更大。尤其是郭淮,他擔任前將軍時本來就是負責對抗蜀漢,而任徵西將軍後也沒有調整職權,依然負責對應蜀漢。所以,二者只是所屬不同,等級實際是一樣的。一個直屬朝廷,一個隸屬地方而已。
最後說假節和假節鉞。晉朝,假節鉞的地位遠遠高於假節,甚至有假節鉞官員可以斬殺假節官員的規定。不過那就是晉朝以後的事情了。而在漢末到曹魏時期,假節鉞與假節只是禮儀上的差別,假節鉞享受的禮儀更高而已。二者都是代表皇帝,不存在一個能殺另一個的說法。甚至,只要有皇命在身,假節官員還可以節制假節鉞官員。典型的例子就是《三國志·辛毗傳》裴松之注引《魏略》:宣王(司馬懿)數數欲進攻,毗禁不聽。宣王雖能行意,而每屈於毗。這是諸葛亮第五次北伐,司馬懿拒不出兵,眾將卻戰意高昂,魏明帝恐生亂,讓辛毗假節出使軍中,鎮住眾將。當時主帥司馬懿假節鉞,表示要出兵,辛毗據不同意。由此可見,只要有皇命,假節官員還可以壓制假節鉞官員。說明不存在什麼假節鉞在權力上大於假節官員的說法。
所以,無論怎麼算,于禁和曹仁都是平級,于禁殺曹仁,屬於絕對的篡權,大概是自己不想活了。再加上曹仁是曹操族弟這層關係。于禁無論如何不能殺超人的。
-
11 # 小馬談古今
于禁是否可以下令斬首曹仁,他們倆誰的職位更高,權力更大?
東漢末年的三國,群雄並起,英雄輩出。最後形成了曹操、劉備、孫權三國鼎立的局面。他們個個都是不世梟雄,有著雄才大略,求賢若渴、唯才是舉。但劉備、孫權、曹操三人各自的集團中,曹操對宗室大將是最偏愛的,外姓永遠是外姓,曹操起家靠的就是曹氏和夏侯氏的宗族。
在曹操軍中也有一個特例,那就是于禁,他是外姓武將中唯一一個被授予假節鉞權力的。也就是在戰時狀態就不必請示彙報,可以直接斬殺自己軍中觸犯軍令的將士。
但是襄樊之戰中假節鉞的于禁可以斬殺曹仁這一級別的武將嗎?一起來看看他們的權利和地位就知道了。
于禁于禁是曹魏“五子良將”之一,但于禁的官職地位都遠在其他五子即張遼、張郃、徐晃、樂進之上,他是曹操賬下外姓武將中唯一有假節鉞特權的,可以先斬後奏。
于禁為人老成持重,戰功卓著,很得曹操器重,一路不斷升遷。後來遷為左將軍,假節鉞。于禁的官職達到了頂峰,無論是官位還是假節鉞的特權都是外姓武將第一位的。
曹仁曹仁是曹魏集團的棟樑,在曹操的宗室體系中地位僅次於夏侯惇,他是曹操的從祖弟,也就是皇親國戚。
曹仁在討伐董卓時期就追隨曹操,一直是心腹大將,功勞自然也不用說。曹仁在曹操稱魏王后,被任命為徵南將軍,假節,擔負鎮守曹魏荊州地盤的重任。
曹丕稱帝后,夏侯惇被封為第一任的大將軍,,拜曹仁為車騎將軍,統率荊、揚、益州軍事,夏侯惇病死後,曹仁被拜大將軍、大司馬,執掌軍事大權,一人之萬人之上。
可見在曹魏集團曹仁是數一數二的核心重臣。
假節鉞和假節于禁是假節鉞,曹仁是假節,但是在漢朝及曹魏時代並未規定假節鉞和假節和高下,到了晉朝才規定假節鉞高於假節的。比如曹魏時代假節的辛毗曾經依據皇命而約束著假節鉞的司馬懿。在當時的曹營,沒有假節鉞大於假節的證據。
據史料記載,曹仁的地位要高於于禁,《資治通鑑》記載,曹仁(徵南將軍、假節)曾經命令于禁(左將軍、假節鉞)屯駐在樊北。
在個人威望上,曹仁僅次於夏侯惇,在夏侯惇去世後,曹仁官拜大將軍,成為曹魏陣營中,武將第一人。
由此可見,曹仁的權利和地位都要要高於禁。
襄樊之戰帶領七軍的于禁還是受曹仁節制的,荊州戰場曹軍的最高指揮官是曹仁,所以于禁根本沒有權利斬殺曹仁!就算不算皇親國戚的關係,就憑曹仁的職務和授權,于禁也不可能動得了他。
-
12 # 愛尚文史
漢末三國時期,曹操、劉備、孫權都可稱之為求才若渴的明君雄主。然而,孫權、劉備雖然同樣求才若渴,卻都中規中矩,不敢做出過激的行為。唯有曹操敢於打破時代的陳規,頒佈“求賢令”,以“唯才是舉”為量才標準,開創了人才選拔制度的先河。
曹操的“求賢令”頒佈以前,天下間的量才標準多離不開家世與德行的影響,致使很多有才能的人,因為家世背景或者德行不達標而被埋沒。導致大量的人才流失。而“唯才是舉”的量才標準恰恰相反,其選才不以德行、家世為參考標準,寒門不受歧視,豪門貴族亦不會加分;有德無才者棄而不用,無德有才者亦可用之。僅以才能為唯一的稽核標準。有不少的外姓將領,因為其才能出眾,也能夠在曹營的大舞臺中得到很多展示的機會。比如最著名的五子良將,以及李典、文聘、臧霸、田豫等大將,紛紛在曹營中脫穎而出。
其中!有一個外姓將領非常特殊——即五子良將中的左將軍于禁。在沒有投降蜀漢之前,于禁是唯一一位被曹操授予假節鉞特權的外姓將領。
那麼?被授予假節鉞特權的于禁,可以處決曹仁這一級別的將領嗎?古代君王要管理一個國家,不可能每個角落都親力親為。他們便以假節鉞的方式將某一區域性的管理權交給自己最信任的將領,讓他們暫時代替君王管理事務。因此!假節鉞是古代君王最常用的授權方式。被授予假節鉞的將領,不但可以隨時斬殺觸犯軍令計程車卒,而且還可代替君主出征,遭遇突發情況不必請示,亦有斬殺節將的權力。
當然!這裡的節將並不包括曹仁。正如前邊所說,擁有假節鉞特權的將領,只能代替君王管理區域性,而並非全國的所有將領皆受其節制。比如蜀漢的關羽被授予假節鉞,但他的權力範圍僅限於荊州,漢中的將領犯了軍法,關羽則無權先斬後奏;比如諸葛亮第五次北伐戰役,魏軍主將是司馬懿,出征前曹睿授予司馬懿“假黃鉞”特權【晉朝以前假黃鉞與假節鉞特權相當,只不過授權禮儀不同。晉朝以後假黃鉞為最高級別授權方式】。司馬懿接到的命令是閉門不戰,諸葛亮於是送女人衣服羞辱司馬懿,司馬懿大怒上表請求出戰。曹睿於是不許,他害怕司馬懿不聽排程,於是派辛毗持節趕赴前線。司馬懿雖擁有假黃鉞特權,但仍然受辛毗的節度。因此!假節鉞的節權範圍有限,于禁僅能節度他自己的部下。
于禁不僅不能節度曹仁,反而受制於曹仁我們都知道,曹操是個非常精明的君主,他雖然以”唯才是舉”的制度重用了這些外姓將領,但是在不拘德行的選官制度下,也為他自己留下了不少的隱患。因為有的將領本來就德行不好,容易生出異心,比如“鷹顧狼視”的司馬懿。因此!曹操既然重用了很多不拘德行的將領,那麼其管理制度就不能再像劉備、孫權一樣,放手讓關羽或者周瑜自己去折騰。既有新的選才標準,亦必須以新的管理制度應對。
為了降低這些將領背叛的機率,曹操只好採取“控權”的措施。簡而言之,于禁、張遼、徐晃等外姓將領,他們可以擁有一定的兵權,但他們必須受三大戰區司令長官的節度。曹操在世期間,主要分為三條戰線;南線荊襄防線由曹仁全權負責,東線合肥防線由夏侯惇全權負責,西線關隴防線則由夏侯淵負責管理。主要兵權幾乎都掌握在曹操最信任的宗親們手中。比如樊城之戰期間,曹操遣于禁助曹仁擊關羽,于禁亦受曹仁的節度。
結論:
作為將領,于禁處事果斷,持軍嚴整,公私分明,能夠很好的約束自己的部下。作為部將,于禁最號毅重,為人處事講求章法,從來不違背曹操的將令。曹操曾下令“圍而後降者不赦”!他便含淚斬殺了多年的老友昌豨。其行事風格皆如此類。因此!他是曹魏外姓將領中最受曹操信任的將領,同時他也是曹魏外姓將領中唯一一位“假節鉞”持節將領。其英明一世,豐功偉績無數,只可惜晚節不保,臨老卻背上了叛徒的惡名。
不過他雖然受曹操器重,但其“假節鉞”特權並不能節度曹仁。相反,他自己亦受曹仁等三大戰區長官的節度。
-
13 # 不沉的經遠
單純按照官職來說,于禁其實和曹仁平級,更重要的是于禁不可能處決曹仁。
因為關羽水淹七軍以後于禁向關羽投降,因此此後無論是正史還是演義對於于禁評價不高。不過在襄樊之戰以前,于禁卻是曹操手下外姓大將的第一人,極受重用。
禁與張遼、樂進、張郃、徐晃俱為名將,太祖每征伐,鹹遞行為軍鋒,還為後拒。
在襄樊之戰時,于禁已經是左將軍,而曹仁則是徵南將軍。在漢代時左將軍屬於四方將軍,徵南將軍是雜號將軍,左將軍的官職要高於徵南將軍。但是曹操掌權時提高了四徵將軍的地位,四徵將軍也成為了重號將軍。此時的四徵將軍應該和四方將軍平級。
在《三國志·張遼傳》裡曾經提到,張遼因為合肥之戰擊敗孫權的功勞被封為徵東將軍。在曹丕繼位以後,張遼轉任前將軍。
太祖大壯遼,拜徵東將軍。文帝即王位,轉前將軍。
一般在《三國志》裡升官都是以“遷”或者“拜”來描述,用轉字顯然表明張遼這個任命並沒有升職,也證明了徵東將軍和前將軍並列。
所以從官職來說,曹仁和于禁基本是並列,不存在誰高誰低。
另外于禁雖然假節鉞,理論上有處置軍中將領的權力。但是從關係來說,曹仁比于禁要更得曹操的信任,于禁不可能真的去節制曹仁。
曹操起兵以後得到了自己親族曹氏、夏侯氏的大力支援,曹仁就是最早跟隨曹操的族人之一。東漢末年軍閥混戰,這軍權非常重要,所以曹操手下能獨當一面掌握大權的往往都是自己族人。
比如夏侯惇、曹仁等等。而像曹操手下最精銳的虎豹騎也是由自己族人曹純掌握,曹純死後曹操乾脆自己親自掌管,絕不讓外人染指。直到後期曹氏、夏侯氏衰弱,人才匱乏,外姓大將才得以出任方面大員。
所以很明顯,曹操在用人上還是偏重自己親族大將的。于禁雖然和曹仁平級,但是他也是個聰明人,在曹仁面前肯定會放低姿態,自然更不可能去處斬曹仁了。
-
14 # 孟冬廿九
曹仁可是曹姓子弟,他投奔曹操時已經招募了一支隊伍了,屬於帶資入股,于禁這種大頭兵升上來的實在是沒法比。按官職?漢獻帝說起來還可以賜死曹操呢…
並且于禁的官職真的大於曹仁嗎。雖然漢制來說四方將軍大於四徵將軍,但是漢末因為戰事的增加,曹操重新設定魏四徵。從此四徵將軍不再是雜號將軍,擔任四徵將軍都是重要人物。所以在襄樊之戰時,按照級別,于禁的左將軍和曹仁的徵南將軍應該是差不多的,基本是平級。
于禁除了左將軍外還是假節鉞,能不能說明於禁能統率曹仁呢?然而假節鉞可以不請示斬殺2000石以下的將領,然而曹仁一直都是南線的最高軍事長官。真的是斬不動啊。
那麼曹仁和于禁是什麼關係呢?《資治通鑑》可以給我們一些其他角度的答案:“仁使左將軍于禁、立義將軍龐德等屯樊北。”很明顯,是曹仁在對於禁發號施令,可見曹仁依舊是襄樊之戰的統帥,而於禁則屬於援軍的統帥。再考慮到曹仁曹魏宗室的身份,基本上他不存在被于禁統御甚至斬首的可能。
回覆列表
樓主指的應該是曹操攻打宛城,張繡降而復叛,曹軍大敗,期間青州兵乘火打劫,被于禁斬殺的事吧?繡復叛,太祖與戰不利,軍敗,還舞陰。是時軍亂,各間行求太祖,禁獨勒所將數百人,且戰且引,雖有死傷不相離。虜追稍緩,禁徐整行隊,鳴鼓而還。未至太祖所,道見十餘人被創裸走,禁問其故,曰:“為青州兵所劫。”初,黃巾降,號青州兵,太祖寬之。故敢因緣為略。禁怒,令其眾曰:“青州兵同屬曹公,而還為賊乎!”乃討之,數之以罪。青州兵遽走詣太祖自訴。禁既至,先立營壘,不時謁太祖。或謂禁:“青州兵已訴君矣,宜促詣公辨之。”禁曰:“今賊在後,追至無時,不先為備,何以待敵?且公聰明,譖訴何緣!”徐鑿塹安營訖,乃入謁,具陳其狀。太祖悅,謂禁曰:“淯水之難,吾其急也,將軍在亂能整,討暴堅壘,有不可動之節,雖古名將,何以加之!”於是錄禁前後功,封益壽亭侯。《三國志·于禁傳》
而曹仁是曹操族弟,是特別得到信重的宗族大將。
曹仁字子孝,太祖從弟也。少好弓馬弋獵。後豪傑並起,仁亦陰結少年,得千餘人,周旅淮、泗之間,遂從太祖為別部司馬,行厲鋒校尉。太祖之破袁術,仁所斬獲頗多。從徵徐州,仁常督騎,為軍前鋒。別攻陶謙將呂由,破之。還與大軍合彭城,大破謙軍。後攻費、華、即墨、開陽,謙遣別將救諸縣,仁以騎擊破之。太祖徵呂布,仁別攻句陽,拔之,生獲布將劉何。太祖平黃巾,迎天子都許。仁數有功,拜廣陽太守。太祖器其勇略,不使之郡,以議郎督騎。太祖徵張繡,仁別徇旁縣,虜其男女三千餘人。太祖軍還,為繡所追,軍不利,士卒喪氣,仁率厲將士甚奮,太祖壯之,遂破繡。《三國志·曹仁傳》沒有明確記載說曹仁是青州兵將領,而且他的地位也高過於禁,于禁憑什麼斬殺長官?按《三國演義》的說法:
時夏侯惇所領青州之兵,乘勢下鄉,劫掠民家,平虜校尉于禁,即將本部軍於路剿殺,安撫鄉民。青州兵走回,迎操泣拜於地,言于禁造反,趕殺青州軍馬。操大驚。第十六回·呂奉先射戟轅門 曹孟德敗師淯水這也是夏侯惇的缸,不關曹仁什麼事。而夏侯惇更得曹操信重,地位甚至
更高:
夏侯惇字元讓,沛國譙人,夏侯嬰之後也。年十四,就師學。人有辱其師者,惇殺之,由是以烈氣聞。太祖初起,惇常為裨將,從征伐。太祖行奮武將軍,以惇為司馬,別屯白馬,遷折衝校尉,領東郡太守。太祖自徐州還,惇從徵呂布。為流矢所中,傷左目。復領陳留、濟陰太守,加建武將軍,封高安鄉侯。《三國志·夏侯惇傳》如果說的是建安二十四年,于禁救曹仁的事。曹仁當時雖然兵敗,但還在苦戰堅守,沒什麼大過失,于禁是去救人的,怎麼可能反而殺人?況且於禁很可能沒來得及和曹仁會合,就被關羽擊敗投降,想殺也沒機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