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我心與明月
-
2 # 青年史學家
“北伐”一詞代指的是歷代南方政權為恢復中原、越過長江黃河天塹、統一全國的舉動。
東晉時期祖逖北伐當時東晉政權剛剛建立,北方流亡到江南的人們為了恢復家園進行北伐。人物首推祖逖,當時司馬睿一直沒有北伐的志向,他聽了祖逖的話以後,就任命祖逖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僅僅撥給他千人的口糧,三千匹布,不供給兵器,讓祖逖自己想辦法募集。祖逖帶領自己私家的軍隊共一百多戶人家渡過長江,在江中敲打著船槳說:“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復成功,就像大江一樣有去無回!”於是到淮陰駐紮,建造熔爐冶煉澆鑄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後繼續前進。經過4年多的苦戰,祖逖率領的北伐軍收復了黃河以南的大片失地,使石勒不敢揮兵南向。太興四年(321),正當祖逖抓緊積穀練兵,準備進軍河北時,東晉朝廷派戴淵都督北方六州諸軍事指揮逖軍,並扼制逖軍後路。同時東晉統治者內部鬥爭非常激烈。這些情形,使滿腔熱忱的祖逖憂憤成疾,病死軍中。北伐功虧一簣,北方領土為後趙石勒所得。
東晉時期桓溫北伐祖逖北伐失敗後,東晉權臣桓溫為了建功立業、樹立自己在朝廷中的威信也進行了北伐。永和三年(347年),他率軍入蜀,滅了氐人李氏的漢國,聲威大振。後來他曾三次北伐。第一次是在永和十年(354年),他親率步騎四萬餘人,連破氐族苻健軍,直抵霸上(今陝西長安東)。當地居民“持牛酒迎溫於路者十八、九,耆老感泣曰:‘不圖今日復見官軍!’”(《晉書•桓溫傳》)桓溫因軍糧不繼,未能攻克長安,退返襄陽。第二次北伐是在永和十二年(356年),桓溫擊敗羌族貴族姚襄,收復洛陽。桓溫向晉穆帝建議還都洛陽;又建議自西晉末年南遷的土庶人等,一律返回故鄉。但上自皇帝下至達官貴人,均安於江南一隅,不願北還。桓溫的建議未被採納。後來桓溫返回江南,洛陽和其他已恢復的土地又相繼失掉。第三次北伐是在太和四年(369年),桓溫率步騎五萬人大敗前燕軍,進抵枋頭(今河南浚縣)。可是前燕得到前秦的支援,截斷了晉軍的糧道,桓溫只得退兵。在退兵途中,晉軍遭到前燕名將慕容垂騎兵的追擊,死傷三萬人。最後導致北伐以失敗而告終。
東晉時期劉裕北伐東晉末年,北府將領劉裕控制朝政。佔據山東地區的鮮卑慕容氏南燕政權,此時便乘東晉衰亂之際屢次侵擾東晉邊境。義熙五年(409年)二月,慕容超大掠淮北,劉裕興兵北伐。四月,率水軍從建康北上,沿淮河,越大峴(今山東沂水北穆陵關),次年攻破南燕都城廣固(今山東益都西北),收復青、兗兩州,追獲慕容超,斬首建康。九年(413年),西攻譙縱,收復巴蜀。十二年(416年)後秦主姚興病卒,子姚泓繼立,兄弟相殺,關中擾亂。劉裕乘機率大軍分兵四路北伐後秦,進攻關洛。途經黃河,擊敗北魏軍。翌年進克洛陽,至潼關,命大將王鎮惡直趨長安,姚泓投降,後秦亡。晉軍收復長安,在少數民族統治下達百年的漢族百姓紛紛響應。這時留在朝廷坐鎮的尚書左僕射劉穆之病故,劉裕怕政權旁落他人之手,便留次子劉義真鎮長安,王修、王鎮惡等率兵萬餘輔佐,自己倉促返回建康。長安留守軍內訌,夏主赫連勃勃乘機奪取關中。劉義真雖被迫撤出長安,但自潼關以東、黃河以南直至青州已為南朝版圖,江淮流域得到保障,這是祖逖、桓溫經營百年所未能達到的。劉裕在朝廷中聲望也達到極點,進而實現禪代。
宋文帝劉義隆元嘉北伐劉宋先後於元嘉七年(430年)和元嘉二十七年(450年)兩度大舉北伐,每次北伐都是宋軍趁春夏雨季北進,並迅速攻佔沿黃河一線的重鎮,然後沿河列戍置守,元嘉七年戰領河南後還設立了河南四鎮:洛陽、虎牢、滑臺、碻磝;但是等到秋高馬肥的時節,北魏鐵騎南下,沿河的防禦便很快崩潰,所以兩次北伐都以失敗告終。因宋文帝的年號為元嘉,故這場大規模北伐被稱為元嘉北伐,又因為此戰中,拓跋燾兵臨長江北岸的瓜步山,所以也叫瓜步之戰。後世大詞人辛棄疾曾作《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一詞,內有“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之句,說的正是這段千古教訓。
南朝梁武帝時期陳慶之北伐南朝梁武帝蕭衍欲以魏圖魏,於梁武帝大通元年(529年)派將軍陳慶之率7000白袍騎兵擁北魏北海王元顥北上。陳慶之率軍連克滎城(今商丘東)、梁國(商丘)。大梁(開封)、滎陽、虎牢,遂入洛陽。魏主元子攸北逃,元顥在洛陽登位。時北魏主政者為爾朱榮,爾朱榮坐鎮晉陽,遙制洛陽朝廷。爾朱榮聞洛陽有變,當即火速南下,邊行邊部署各部迅速南下集結,然後擁魏主進兵洛陽。陳慶之扼守河陽河橋,以拒爾朱滎之軍。爾朱榮縛材為筏,渡過了黃河。元顥及陳慶之軍潰敗,元顥被殺,陳慶之逃回南朝。魏主重回洛陽。陳慶之入洛之戰為劉宋以後南方對北方較深入的一次用兵,與劉宋時期的北伐一樣,其進兵也速,其潰敗也速。
南宋高宗時期岳飛北伐岳飛於宋紹興四年(1134年)擊敗叛將李成,收復襄陽;又乘勝北進,從偽齊手中收復鄧州、唐州及信陽軍。紹興十年(1140年),岳飛自襄陽大舉北進,相繼收復穎昌(今河南許昌)、淮寧(今河南淮陽)、鄭州,又配合敵後抗金的李興收復洛陽等地。七月,岳飛在郾城大敗金元帥宗弼之軍,又在穎昌大破金兵的反撲,乘勝進至朱仙鎮(距汴京四十五里),與金軍對壘,準備渡河收復失地;由於岳飛的勝利進軍,河東、河北人民紛紛響應,襲擊金軍,斷其歸路。金人大恐,準備退回北方。就在這時,秦檜與襟高宗謀棄淮河以北之地與金人求和,急詔岳飛班師,岳飛被迫退兵,所復諸州再次喪失。宋高宗殺岳飛,自毀長城,也毀掉了岳飛北伐的成就,南宋以屈辱的代價換得了暫時的和平,這就是“紹興和議”。
南宋孝宗時期的張浚北伐孝宗在經過和主和派的激烈鬥爭後,決定派張浚北伐。張浚坐鎮揚州,派手下將領李顯忠和鄒宏淵北伐。宋軍初戰告捷,收復了靈壁和宿州。但金國很快在河南調集了兵力,反攻。因為李鄒不和,宿州失守,接著宋軍又在符離潰敗,北伐失敗。主和派看到戰爭失敗,又重開求和論調,於是主和派開始佔上風。主戰派不甘妥協,堅決作戰。孝宗試探了金國的議和條件,覺得太苛刻,不能接受。但此時,宋在北伐失敗後,已無力再打下去了。金又乘機繼續進攻宋,宋岌岌可危。最後,孝宗答應了金國稍做退讓的議和條件,就是將完顏亮入侵後,宋收復的唐、鄧、海、泗四州還給金國。改宋對金稱臣為叔侄之國,將歲貢改為歲幣,數量比以前減少20萬。將秦,商二州的土地割讓給金。這就是歷史上的“隆興和議”。
南宋寧宗時期韓侂冑北伐開禧二年,韓侂冑貿然進行北伐,結果很快就遭到了失敗。北伐的失敗讓韓侂冑成為眾矢之的。他的政敵史彌遠藉此與主和派和韓的反對派集結成聯盟。而金人又以殺韓侂冑作為和談條件之一。開禧三年十一月三日,史彌遠等在楊皇后支援下,偽造密旨,將韓侂冑殺死,並將他的人頭函首送到金國。
太平天國林鳳翔、李開芳部北伐太平軍北伐。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1814-1864)在廣西金田村發動金田起義,建號太平天國,起義軍稱太平軍。1853年3月19日太平軍佔領南京,改南京為天京。定都天京後派林鳳祥、李開芳、吉文元等率2萬多人北伐。1853年5月北伐軍從揚州出發,經安徽、河南等地,進入直隸,逼近天津,咸豐帝宣佈京師戒嚴。1853年8月,北伐軍進攻天津失利。1855年3月林鳳祥在連鎮突圍被俘。4月3日在北京就義。李開芳退守山東茬平馮官屯。被俘後被押解北京,6月11日凌遲處死。太平軍北伐, 孤軍遠征, 長驅六省,雖為精銳之師,但後援不繼,終不免全軍覆沒。廣大將士英勇奮戰,震撼清朝心臟地區,牽制大量清兵,對南方太平軍和北方人民的鬥爭客觀上起到了支援作用。
縱觀幾次北伐均已失敗而告終,參與北伐的南方政權主要包括:東晉政權、南宋政權,相比於那時的北方和南方,一方面南方的政治經濟實力與北方有一定差距(儘管南宋時期經濟重心南移完成),南方政權相對弱小,無法能夠順利滅掉北方政權統一全國;另一方面其所面對的均是北方的少數民族政權,冷兵器時代,在遊牧民族和農耕文明的戰鬥中,遊牧民族得益於其騎兵優勢、機動性強、戰鬥力強的特點往往能夠擊敗南部的農耕民族;與此同時南方政權還存在一個重大的問題就是君臣異心,本來有幾次北伐有勝利的希望,是因為皇帝的猜忌不得已半途而廢。
當然朱元璋是從南方起兵進而北上奪取政權,一方面是因為朱元璋是一股新鮮力量,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元朝衰矣,這是順應時代潮流,順應民心的戰爭,另一方面不存在君臣異心的問題(可能有,但未影響戰略抉擇),筆者認為,北伐勝利的關鍵在於後方的保障和支援,這是穩定軍心的重要因素,當然一位優秀的將領也在北伐過程中顯得尤為重要。
-
3 # 子屠龍
中國漫長的歷史長河裡,雖常有分分合合,但是“大一統”是趨勢。棒,華人就是喜歡抱團,不像古代印度從來沒統一過。
不過,看古代中國的統一戰爭,你會發現一個特點,大體上統一的主導權在北方政權,南方政權很少能主動統一中國。
這並不意味著南方就沒有,明太祖朱元璋就是從南方起兵,統一全國的。
古代中國北伐要成功,為什麼會這麼難?大體有如下5大原因:
1、缺乏精良的騎兵部隊。
在冷兵器時代,騎兵部隊是大殺器,無論是機動性,還是攻擊性,都非常強。一支千人的騎兵部隊可以對峙幾萬步兵。
可惜,南方沒有好的草場,中國的主要戰馬產地在河西走廊、蒙古草原、晉北地區。
2、地勢西北高東南低。
中國北方有大平原,但是隔著南方之間還有很多大山脈,如秦嶺、大別山、大巴山、太行山。
大家都知道,下山輕鬆,上山辛苦。南方北伐軍要仰攻,那糧草、物資的補給,是有很大難度的。東晉桓溫曾組織三次北伐,都是因為補給困難而不成功。
3、南方政權常陷“窩裡鬥”。
古代很多朝代讓現代人看了很生氣,統一戰爭沒興趣,內部權力傾軋很興奮,尤其是那些偏安南方的政權。
著名的例子就在南宋,岳飛等統兵既受到議和派大臣的誹謗,又讓當朝的天子很不放心。
而反觀北方的政權,則常常能善用人才,甚至那些從南方投降的人,如忽必烈就很看重投降過來劉整、呂文煥等人。
4、南方政情複雜。
古代中國南方不僅有北方南渡的人、有本地的世族,還有很多少數民族雜居其間,在邊陲蠻荒地區更是難以管理。“攘外必先安內”,內部都不穩定,私慾下的奪權戰爭時有發生,搞統一的可能性就小很多。
相對比,北方的政權經常是胡人為主,他們以部落的形式盤踞北方多年,經過長期的戰爭磨合,最終打出一個草頭王。彼此間的合作效率會高很多,在軍事、政治表現為組織簡化、決策高效。
5、北方軍隊善於陸戰。
中國的古代戰爭,基本是以陸戰為主,水戰很少。也不是貶低南方軍隊,在戰場上,陸戰水平還是北方人高,水戰能力才是南方人的長項。
南方北伐也有成功之時
一般來說,成功的北伐有三個方向,即大軍要從巴蜀、荊襄、江淮出征。
比如,東晉的劉裕之所以能消滅關中的後秦,就是“奇正之師兼用”,主力從江淮出擊順黃河進兵,偏師從武關進兵(有點劉邦當年攻取關中的味道)。
而朱元璋的北伐,也是從江淮出兵,集中主力部隊先攻取山東、河南,然後直取元大都。接著,明軍西進取山西、陝西等地。
-
4 # 耀哥耀哥耀哥
首先,先看看是不是。
誰說都失敗了?
朱元璋的棺材板都快蓋不住了,題主你自己壓著吧。
-
5 # 布夫舟
“北伐”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是一個時髦的詞彙,它是指歷代南方政權為復克中原而越過長江黃河,進而統一全國的軍事行為。但實際效果往往差強人意,大多以失敗而告終。
因為直到南宋,南方的人口和財力才終於超過北方。
冷兵器時代,同一民族之間打仗打的就是人口和糧食。別看南方地域廣大,農業時代能有效利用的只有巴蜀平原,江漢平原,太湖平原這三塊土地,能養多少人口?不像北方,華北大平原到處是農耕好田,山東,河南至今是億級人口的大省,江蘇,河北也是七千萬級人口大省。在古代,平原就是農業,農業就是人口!
這是西漢人口分佈;
這是三國時代人口分佈;
這是唐朝人口分佈;
這是北宋人口分佈;
這是明朝人口分佈。
所以,大家都看到了。北宋時代,南北方人口已經差不多了。隨著靖康之恥,南方迎來了史上最大一波人口南遷,南方得到充分開發,而北方卻遭到了蠻族的入侵和破壞。一加一減,南方人口和財力自然超過了北方。
所以在南方人口超過北方之後,很快就出現了南方統一北方的現象,那就是明朝的建立。此外,明朝滅亡之後(並且南方三大平原都已經淪陷),南方抵抗北軍長達數十年,這是歷史上從沒有過的現象,也正說明了南方人力物力的優厚。
當然至於內因,大家看了下面八次以失敗告終的北伐以後,相信每個人都會得出自己的結論。一、祖逖北伐祖逖北伐,是指東晉初年由祖逖領導的北伐。公元4世紀初,匈奴等種族鐵騎南下,佔領了整個黃河流域。懷抱報國之志的祖逖對每況愈下的政局十分關切。半夜裡聽見雞鳴,即起身至戶外,拔劍起舞,留下了“聞雞起舞”的佳話。西晉末年洛陽淪沒後,祖逖率領親族鄉黨數百家避亂南下,“以所乘車馬載同行老疾,躬自徒步,藥物衣糧與眾共之,又多權略,是以少長鹹宗之,推逖為行主。”
當時司馬睿與朝廷一幫官僚、門閥士族正熱衷於建立東晉新朝廷,進行權力再分配,根本無意於北伐。祖逖不甘故國傾覆,恆存振復之心,主動請纓,要求領兵北伐。司馬睿任命他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但除了千人糧餉和3千匹布外,未給一兵一卒和兵器鎧甲。讓祖逖自己想辦法募集。
祖逖帶領自己私家的軍隊共一百多戶人家北渡長江,當船至中流之時,他眼望面前滾滾東去的江水,感慨萬千。想到山河破碎和百姓塗炭的情景,想到困難的處境和壯志難伸的憤懣,豪氣干雲,熱血湧動,敲著船楫朗聲發誓:“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意思是若不能平定中原,收復失地,自己就像這大江一樣有去無回!
渡江後,祖逖駐紮淮陰,一面鑄造兵器,一面招募士兵,組建了一支2千人的武裝,然後揮師北上。經過4年多的苦戰,祖逖率領的北伐軍打敗了兇狠的敵人,收復了黃河以南的大片失地,使石勒不敢揮兵南向。
太興四年(321),正當祖逖抓緊積穀練兵,準備進軍河北時,由於受到晉元帝司馬睿的猜疑,朝廷另外派人來做大都督。北伐的計劃也給取消了。同時祖逖又得到晉朝內部在醞釀政變的訊息,不禁悲憤成疾,垂危時還一心惦記著國事。祖逖死後,敵人很快又佔領了河南和淮河流域地區。從此中國就出現了南北朝對立的局面。
二、桓溫北伐在洛陽淪陷西晉滅亡快40年的時候,北方傳來一個利好訊息,那邊亂起來了,後趙國主石虎病死後,內部發生政變,後趙大將冉閔稱帝,建立了魏國,歷史上稱為冉魏;鮮卑族貴族慕容皝建立的前燕又滅了冉魏。公元352年,氏族貴族苻健也乘機佔領了關中,建立了前秦。
東晉權臣桓溫為了建功立業、樹立自己的威信,向晉穆帝(東晉的第五個皇帝)上書,要求帶兵北伐。對桓溫的請求,晉穆帝是有顧慮的,桓溫功勳日盛,北伐只能更加增加他的政治資本。因此晉穆帝沒有同意,卻另派了一個殷浩帶兵北伐。
殷浩是個浪得虛名又沒有軍事才能的文人。他出兵到洛陽,被羌族人打得大敗,死傷了一萬多人馬,連糧草武器也丟光了。
桓溫又上了道奏章,要求朝廷把殷浩撤職辦罪。晉穆帝沒辦法,只好把殷浩撤了職,同意桓溫帶兵北伐。
公元354年,桓溫統率四萬晉軍,從江陵出發,進攻長安。前秦國主苻健派兵五萬在嶢關抵抗,被晉軍打得落花流水。苻健只好帶了六千名老弱殘兵,逃回長安,挖了深溝堅守。
桓溫勝利進軍,到了灞上。長安附近的郡縣官員紛紛向晉軍投降。自從西晉滅亡以後,北方百姓受盡混戰的痛苦。他們看到桓溫的晉軍,都高興地流著眼淚說:“想不到今天還能夠重新見到晉軍。”歡天喜地牽了牛,備了酒,到軍營慰勞。
桓溫駐兵灞上,想等關中麥子熟了的時候,派兵搶收麥子,補充軍糧。可苻健也厲害,他料到桓溫的打算,就把沒有成熟的麥子全部割光,叫桓溫收不到一粒麥子。
斷了軍糧的桓溫,只好退兵回來。但是這次北伐畢竟打了一個大勝仗,晉穆帝把他提升為征討大都督。
以後,桓溫又進行了兩次北伐。最後一次是公元369年,桓溫率五萬晉軍進攻前燕,一路打到枋頭(今河南浚縣西南),因前燕慕容垂切斷晉軍軍糧,桓溫不得不撤退,中途被慕容垂八千鐵騎打敗,晉軍損失三萬餘人。桓溫帶著深深的恥辱再次含恨而歸。
三、宋武帝劉裕北伐東晉自南渡以來,時時面臨著北方的威脅。祖逖、桓溫先後北伐,均鎩羽而歸。而劉裕所策動的北伐,是古代南北對峙中,北伐歷史上最成功,也是影響最深遠的。晉元興二年(404),劉裕起兵打敗篡晉稱帝的桓玄,擁戴晉安帝復位,控制了東晉朝政。
佔據山東地區的鮮卑南燕政權領導人慕容超見東晉內亂,便乘機多次派兵襲擾東晉邊境,南下攻掠淮北。劉裕為了為了提升其個人的威望,積累政治資本,決定興兵北伐,當然,必要的程式還是要走的,他向晉安帝遞交了一份報告後,就統領晉軍向北開拔。
劉裕率軍冒險越過大峴山隘,一舉攻克臨胊(今山東掖縣),奪得大量輜重。接著,晉軍將士迅速進擊,直逼燕都廣固(今山東益都)。慕容超龜縮在城中堅守不出。雙方進入相持階段。晉軍一方面高壘重塹,將廣固團團圍住,以燕人之糧充實軍用;一方面招降納降,採取分化瓦解之策。南燕大將桓遵兄弟及徐州刺史段宏相繼投降,尤其是尚書郎張綱被俘,對劉裕十分有利,最後正是利用他所設計的攻城器械拿下燕都,活捉了慕容超。劉裕以廣固負隅頑抗,死不投降為藉口,入城後,盡殺王公以下、以及俘虜的人口一萬多,馬二千匹以洩憤。慕容超被押送回師,在建康街頭斬首。
齊境克服,劉裕本想停鎮下邳,蕩凊河洛,但孫恩妹夫盧循復集孫恩殘部,敗晉軍於豫章(今江西南昌)。劉裕不得不班師回朝。回京後,先後督師鎮壓盧循、剿滅割據長江中上游的劉毅、譙縱勢力,逼走司馬休之,使南方出現了百年來從未有過的一統局面。
義熙十二年(公元416)一月,後秦國君姚興壽終正寢後,由子姚泓繼位,內部叛亂迭起,政權不穩。劉裕乘機率大軍分兵四路北伐後秦,進攻關洛。途經黃河,擊敗北魏軍。翌年進克洛陽,至潼關,命大將王鎮惡直趨長安,姚泓率群臣投降,後秦宣告滅亡。
晉軍收復長安,在少數民族統治下達百年的漢族百姓紛紛響應。這時,劉裕留在朝廷坐鎮的盟友、尚書左僕射劉穆之去世了,劉裕覺得在朝中失去了心腹和根基,頓時擔心起自己的地位來。他留下十二歲的兒子劉義真做安西將軍,讓他鎮守長安,自己連忙趕回建康。當他離開的時候,滿懷希望的長安百姓都無比痛心失望,紛紛來到劉裕門前請願。但在劉裕看來,這些當然遠沒有他當皇帝重要,他不顧百姓們的挽留,終於還是離開了。後來夏國王赫連勃勃進攻關中,劉義真撤回江南,本來很有希望的北伐事業就這樣功虧一簣了。但因劉裕在晉朝末期收復北方的青、兗、司三州,大致擁有黃河以南的廣大地區,成為東晉南朝時期疆域最大,實力最強,經濟最發達,文化最繁榮的一個王朝。自潼關以東、黃河以南直至青州已為南朝版圖,江淮流域得到保障,這是祖逖、桓溫、謝安經營百年所未能達到的。劉裕怕政權旁落他人之手,便留次子劉義真鎮長安,王修、王鎮惡等率兵萬餘輔佐,自己倉促返回建康。長安留守軍內訌,夏主赫連勃勃乘機奪取關中。劉義真雖被迫撤出長安,但自潼關以東、黃河以南直至青州已為南朝版圖,江淮流域得到保障,劉裕在朝廷中聲望也達到極點,為他稱帝建宋奠定了基礎。
四、宋文帝劉義隆北伐劉裕過世之後,北魏牢固地控制了河北地區,太武帝拓跋燾逐一消滅了十六國殘存的諸胡政權,完成對北方的統一,進而不斷用兵河南,蠶食劉宋的北方領土。面對北魏的軍事攻擊,宋文帝時期一再組織北伐,意在奪回河南失地,特別是元嘉二十七年(公元450年)的北伐規模與聲勢甚巨,但結果卻遭到嚴重失敗,劉宋從此失去了對淮北的軍事控制,劉裕所取得的軍事業績基本喪失,與北魏軍事對抗的均勢被打破。
公元422年,宋武帝劉裕剛死,北魏元明帝拓跋嗣就揮軍猛攻山東,連陷滑臺、高平、金鄉、臨淄等地,虎牢和東陽則遭到了猛烈地圍攻。宋將檀道濟從彭城起兵北援,因軍力單薄,只好專救東陽一路。此處魏軍因長期攻城,傷亡很大。加上疫病流行,見南朝軍至,便撤圍而去。檀道濟解了東陽之圍後,因糧草接濟不上,沒能及時馳援虎牢。十幾天後,虎牢彈盡糧絕,魏軍在付出慘重傷亡後終於攻陷了這一重鎮,山東及河南境內的大片土地均落入北魏之手。
不久,魏太武帝拓跋燾即位。北魏與大夏、柔然發生了連年的激烈戰爭。劉義隆認為有機可乘,便遣使要求拓跋燾歸還佔去的河南、山東各地,被拓跋燾嗤之以鼻。宋文帝大怒,命到彥之為將,於公元430年率軍北伐。
其時魏軍主力正在北方作戰,河南各地兵少,見宋軍到來,便紛紛撤兵而去。宋軍不戰而得河南,收復洛陽,將防線推進到黃河南岸。到彥之認為魏軍無力兩面作戰,便把全軍擺成一字長蛇陣,守衛在黃河南岸2000餘里的長的防線上。然而到了隆冬黃河冰封之後,北魏集中兵力,強渡黃河,開啟多個缺口,結果洛陽、虎牢失守,至此,其餘守將紛紛棄城而走。
宋文帝急命檀道濟北援。檀道濟與魏軍打了30幾仗,重挫了魏軍鋒芒,但是自己軍也損失慘重,糧草軍資一時略盡,已無力北進,只好便引軍南歸。北魏軍抓住這一戰機,切斷了檀道濟軍的運輸線,又發起追擊。危急時刻,檀道濟唱籌量沙,又將僅剩的糧米鋪在沙子上,這才成功騙過魏軍,得予全身而退。
公元450年七月,宋軍再次大舉北伐。可惜的是,南朝最有名的將領檀道濟此時已被冤殺,南軍缺乏統軍大將。宋文帝以蕭斌率沈慶之、申坦軍為東路軍,從江蘇走水路入山東;以隨王劉誕率柳元景軍為西路軍,從襄陽北上入河南。另有梁坦、劉康祖等幾路北伐之軍,但都是偏師。
東路軍走黃河直入山東,連得樂安等數城。蕭斌命王玄謨進攻滑臺。滑臺城小兵少,本不難攻。可王玄謨想進城擄掠財物,不讓破壞城池,也不讓用火箭攻城。同時王對來投軍的中原義軍非常不信任,不但任意拆散分配,還向其家人派餉,弄得人心大失。結果滑臺攻了幾個月也沒攻下來。到了十月,拓跋燾親自率軍來救滑臺。兩軍相接之際,王玄謨被魏軍的威勢嚇得魂飛魄散,不戰先逃。結果宋軍大敗,損兵一萬餘人,兵器糧草盡數丟失。魏軍又用鐵鎖封鎖黃河,宋軍水軍拚死突圍,方才得脫。
魏軍繼續進兵山東,宋軍銳氣已失,雖分兵把口,但苦戰不勝,不得不紛紛棄城。東路軍北伐至此失敗。
西路軍進兵河南,沿路中原義軍紛紛響應,攻城掠地,進展速度很快。柳元景繼續進兵關中,連克陝城、潼關等地。而中路的梁坦、劉康祖等軍也攻下長社,進逼虎牢,一時形勢很好。但此時東路軍已敗,北魏軍長驅進兵江淮。宋文帝震恐,急命西路軍班師回救,結果西路軍只好放棄所得各地回軍,這場大規模的北伐至此功敗垂成。
北伐既敗,魏軍的南侵攻勢卻愈發銳利起來。魏將拓跋仁率8萬騎兵攻壽陽,與劉康祖的8千步軍進行了激烈的血戰。最後劉康祖英勇戰死,全軍盡沒。魏軍猛攻壽陽不克,繼而連續洗劫周邊各地。拓跋燾本人率軍進攻彭城,武陵王劉駿奮力守禦,魏軍久攻不下。其時宋將臧質領兵1萬來救,結果被魏軍殺得大敗,臧質只帶幾百人逃入盱眙城。拓跋燾不攻盱眙,而是繞城南下,直逼宋都建康。宋文帝登城觀魏軍兵勢,不由嘆道:“若檀道濟在,怎麼會使胡馬到此!”
拓跋燾並無意攻取建康,只是命軍隊四處擄掠以破壞南朝的經濟基礎,半個月後退軍北歸。路過盱眙時,拓跋燾命人向臧質要美酒,臧質封了一瓶人尿給他。拓跋燾大怒,揮軍來攻。宋軍頑強守禦,此戰異常慘烈,雙方士兵的屍體遍佈城壕內外。拓跋燾連續變換攻城方式,終因城固糧足而無法得手。一個月後,魏軍傷亡嚴重,且疫病流行,只得退軍。魏軍一路連撤,困守孤城的各處宋軍都不敢追擊,眼睜睜看著魏軍北歸。
這場戰爭結束了。南朝軍民被魏軍屠殺擄掠,損失不計其數。而魏軍也傷亡慘重,元氣大傷。相對而言,北強南弱的態勢沒有得到改變。
五、陳慶之北伐陳慶之,南北朝時期南朝梁將領。梁武帝大通二年(528年),北魏發生內亂,鎮壓叛亂的爾朱榮大肆屠殺北魏皇室,魏北海王元顥以本朝大亂為由降梁,並請梁朝出兵幫助他稱帝。南朝梁武帝蕭衍出於戰略上的考慮,派將軍陳慶之率7000白袍騎兵擁北魏北海王元顥北歸。陳慶之率領梁軍一路攻城拔寨,連克滎城(今商丘東)、梁國(商丘)、大梁(開封)、滎陽、虎牢,虎牢關一失,洛陽守軍棄城而逃。魏孝莊帝元子攸撤至長子(今山西長子西)。元顥遂在洛陽登基稱帝。
元顥入主洛陽六十五天後,當時北魏真正的實權人物爾朱榮迅速集結部隊,揮師洛陽。陳慶之為了爭取戰略上的主動,帶領自己的七千人渡過黃河,駐守中郎城。在中郎城下,和北魏大軍展開鏖戰。陳慶之處於絕對的劣勢,但仍然在中郎城阻截了爾朱榮三天,最終因為損失慘重而被迫撤兵。爾朱榮最終擊敗了元顥政權。陳慶之只好帶領手下的人馬開始向南梁撤退,在蒿高遇到了山洪暴發。正在渡河的軍隊被洪水吞沒,陳慶之本人倖免於難。失去軍隊的陳慶之化妝為一個僧人躲過爾朱榮大軍的搜捕,逃到豫州,在豫州得到當地人的幫助,才輾轉返回南梁。
陳慶之入洛之戰為劉宋以後南方對北方較深入的一次用兵,與劉宋時期的北伐一樣,其進兵也速,其潰敗也速。
六、岳飛北伐1134年(紹興四年)春,岳飛上書宋廷請求北伐,收復失地。五月,岳家軍從鄂州(今湖北武漢)渡江開始北伐。首戰攻克攻克郢州(今湖北鍾祥),接著兵分兩路,岳飛命部將張憲攻打隨州,自己則率主力逼向襄陽府(今湖北襄樊)。七月,金朝為阻攔岳家軍繼續北上,派援軍與敗將李成合兵數萬,於鄧州西北方向排列三十餘營寨,企圖阻擋宋軍北進之路。岳家軍奮勇衝殺,一舉擊敗金與偽齊聯軍,井乘勝攻佔鄧州。岳飛即又分兵相繼收復唐州(今河南唐河)及信陽。八月,岳飛被宋高宗晉升為靖遠軍節度使。
1136年(紹興六年)再次北伐,佔伊陽、洛陽,後因孤軍作戰而被迫撤回鄂州。岳飛就是在此次北伐中,因壯志未酬,而寫下的《滿江紅》。
1140年(紹興十年),金兀朮南侵,岳飛出兵大破金兵,收復鄭州、洛陽,打到了朱仙鎮,破了金兀朮的拿手戰法“鐵浮圖”、“柺子馬”,對開封形成了戰略包圍的態勢。岳家軍士氣高昂,“直搗黃龍”、“還我河山”的吼聲響徹雲霄。然而南宋政權的一二把手宋高宗趙構和宰相秦檜卻在臨安打著小九九。竟然連十二道金牌命令岳飛收兵。岳飛退兵前,長嘆:“十年之功,毀於一旦!所得州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難以中興!乾坤世界,無由再復!”。
岳飛的北伐因為政治原因而失敗,岳飛亦被殺害。高宗和秦檜竟以“臨軍征討稽期”和“指斥乘輿”等莫須有的罪名將岳飛毒死於風波亭。岳飛死時,年僅39歲。
七、張浚北伐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五月,宋高宗趙構下詔宣佈禪位,由趙昚接掌南寧政權,是為孝宗。孝宗是南宋最想有所作為的君主,也是南宋唯一志在恢復的君主。即位第二個月就為岳飛案平反,並對秦檜構陷的其他冤案進一步做出處理。
宋孝宗為恢復北方失地和提高南宋在宋金關係中的地位,重新啟用了廢黜近二十年的主戰派代表張浚。隆興元年四月,孝宗為防止反對派干預,徑自繞過三省與樞密院,直接向張浚和諸將下達了北伐的詔令。史稱“隆興北伐”的戰爭正式開始。
張浚在接到北伐詔令之後,調兵八萬,號稱二十萬,一路由李顯忠率領取靈璧,一路由邵宏淵指揮攻取虹縣(今安徽泗縣)。李顯忠順利攻克靈璧,而邵宏淵卻久攻虹縣不下,李顯忠遂派靈璧降卒前去勸降,虹縣守將才放棄抵抗。而邵宏淵則以虹縣戰功不出於己為恥,對李顯忠心懷怨望。李顯忠建議乘勝進攻宿州(今安徽宿縣),邵宏淵卻按兵不動。李顯忠只能率部獨自攻克宿州,城破,邵宏淵部才投入戰鬥。
宋軍初戰告捷,但金國很快在河南調集了兵力,進行反攻。但因前線兩將矛盾趨於激化,當金軍十萬兵力全力圍攻攻宿州、李顯忠奮力苦戰時,邵宏淵不僅按兵不動,還說風涼話:“這大熱的天,搖著扇子還嫌不涼快,何況在大日頭下披甲苦戰!”於是,軍心立時渙散,無復鬥志。入夜,邵宏淵部中軍統制周宏自為鼓譟,揚言金軍來攻,宋軍遂不戰自潰。金軍乘虛攻城,李顯忠殺敵兩千餘,終於難阻潰敗,嘆道:“老天未欲平中原耶?何苦阻撓如此!”於是率部撤退。但行未多遠,宋軍就全線崩潰,軍資器械喪失殆盡。所幸金軍不知底細,沒有貿然追擊,宋軍才在淮河一線站住了腳跟。宿州舊郡名符離,故史稱這場潰敗為“符離之潰”。
“符離之潰”對孝宗的雄心給予了重大了打擊,主和派看到戰爭失敗,又重開求和論調,於是與金國議和又再提上了議事日程。
不久,金國開出了議和條件:宋帝與金帝改為叔侄關係,宋朝歸還備戰的海、泗、唐、鄧四州,歸還降宋的金人,補納紹興末年以來的歲幣(因海陵南侵,南宋停止了對金的歲幣)。宋孝宗最終決定繼續議和。
隆興二年正月,金朝方面再次來函,但要價太高,口氣太大。孝宗在主戰派的鼓動下,孝宗令張浚巡視兩淮,全力備戰,準備與金軍決一雌雄。可是搗亂的人也來了,湯思退及其同黨卻攻擊張浚“名曰守備,守未必備,名曰治兵,兵未必精”。
在戰與和之間搖擺不定的宋孝宗又將張浚召回,並罷免了他的宰相一職。四個月後,張浚死在離京途中。至此孝宗完全倒向了主和派一方。
八、林鳳翔、李開芳北伐1853年,太平軍攻克南京後,為推翻滿清的統治,太平天國丞相林鳳翔、李開芳率兩萬餘太平軍精銳,從江蘇浦口出發,開始了悲壯的北伐之旅。在兩年的時間裡,北伐軍先後跨越六省,橫掃城池數十座,斬殺清軍7萬餘人,甚至一度逼近京畿地區,震撼清廷!可終因孤立無援,加之清廷調集重兵實施剿殺,北伐軍於1855年在連鎮、馮官屯等戰役中失敗,兩萬將士幾乎全軍覆滅。
林鳳祥在連鎮突圍中被俘,4月3日在北京就義。李開芳退守山東茬平馮官屯。被俘後被押解北京,6月11日凌遲處死。太平軍北伐,是太平天國曆史裡的第一次大失敗,太平天國將領李秀成在自述裡談到“天國十誤”,其中第一誤就是北伐軍的全軍覆沒。但不得不說,廣大將士英勇奮戰,極大地震撼了清朝心臟地區,牽制了大量清兵,對南方太平軍和北方人民的鬥爭客觀上起到了支援作用。
-
6 # 一簾風月天
均已失敗告終不對,朱元璋北伐是唯一勝利的一次北伐,什麼原因他可以勝利呢?有兩點:1,元朝內部權利分散,各自為政,部隊分裂。2,朱元璋基礎牢靠,廣積糧,緩稱王。
再來分析其他北伐失敗原因。在冷兵器時代,無非天時,地利,人和。1,天時,北伐將領肯定不傻,所以不會選不利於自己的天時。那麼決定因素就在後兩點。2,地利,北方地形以平原為主,意味著交通便利,那麼部隊的調遣,糧草調配及時。南方士兵跋山涉水,疲憊不堪,遭遇的卻是嚴陣以待的精銳之師。南方多丘陵,氣候水土飲食,也是部分因素。3,人和,北方人口密佈,意味著兵員充足。況且宋之前的經濟重心在北方。冷兵器時代打仗就是拼人多,錢多。
最後補充一點,北方因為是平原地區,所以擁有騎兵這一王牌部隊,又因為北方多戰亂,所以都是驍勇善戰之輩。結果不言而喻。
-
7 # 鄭州面面觀
我們先來看看那些著名的北伐事件。
第一個朝代要說的就是東晉,在這個政權剛剛建立的時候,其中有很多原來生活在北方,然後流亡到江南的人。為了能夠重新恢復自己的家園,主張進行北伐,當時朝廷之中推選祖逖為大將軍,讓他率領軍隊,但是由於當時的當權者司馬睿其實並沒有北伐的想法,所以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軍隊沒有國家支的尷尬狀況。就當時來說,司馬睿僅僅給祖逖的軍隊3000匹布還有千人的口糧,連兵器都沒有供給,讓他自己想辦法去募集。
後來,祖逖率領著自己的軍隊渡過長江,到了淮陰安營紮寨,也在這裡修造了可以鑄造兵器的地方,並且還在當地招收了2000人加入自己的軍隊,在做好這些之後,他又繼續前進。經過長達四年的征戰,他所率領的軍隊收復了在黃河南部的大部分地區。
然而到了公元321年,當時的祖逖正在囤積糧食,訓練軍隊,準備向河北發起進攻時,因為當時東晉的朝廷中,各種各樣的內鬥非常激烈,司馬睿派兵阻攔了他的後路,這一系列事情的發生,讓滿懷熱血的祖逖憤怒不止,病死在軍營中,轟轟烈烈的北伐也就此擱淺了。不得不說,這次的失敗跟朝廷中當權者的不作為,還有內鬥有著非常大的聯絡。
東晉時期,在當時的祖逖失敗之後,另外一位朝廷的臣子桓溫,為了能夠在朝廷之中把自己的地位鞏固建立威信,也提出了北伐的建議。
在公元347年, 桓溫率領軍隊入蜀,並且打敗了漢國,從此有了非常大的名聲。在以後的發展之中,他也曾三次北伐,每一次都取得了不同的成就,在收復了洛陽後,他建議將國家的都城遷回到洛陽,可是無論是從皇帝還是到底下的官員們,全部都安於現狀,自願在江南度過一生,不願意回到北方。
在第三次北伐的過程中,桓溫率領著軍隊打敗了燕君,可是沒想到在前進的過程中,敵方得到了增援,將他這邊糧草運輸的通道截斷了,在退兵的過程之中又遭到了敵人的追擊,最終失敗收場。和祖逖的北伐相比,不難看出,縱然個人有再大的成就,但是如果身處的大環境就是墮落迂腐,那麼也很難能夠達到想要的勝利。
除此之外還有許多著名失敗的北伐事件,如:
宋文帝劉義隆元嘉北伐
劉宋先後於元嘉七年(430年)和元嘉二十七年(450年)兩度大舉北伐,每次北伐都是宋軍趁春夏雨季北進,並迅速攻佔沿黃河一線的重鎮,然後沿河列戍置守,元嘉七年戰領河南後還設立了河南四鎮:洛陽、虎牢、滑臺、碻磝;但是等到秋高馬肥的時節,北魏鐵騎南下,沿河的防禦便很快崩潰,所以兩次北伐都以失敗告終。
因宋文帝的年號為元嘉,故這場大規模北伐被稱為元嘉北伐,又因為此戰中,拓跋燾兵臨長江北岸的瓜步山,所以也叫瓜步之戰。後世大詞人辛棄疾曾作《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一詞,內有“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之句,說的正是這段千古教訓。
南朝梁武帝時期陳慶之北伐
南朝梁武帝蕭衍欲以魏圖魏,於梁武帝大通元年(529年)派將軍陳慶之率7000白袍騎兵擁北魏北海王元顥北上。陳慶之率軍連克滎城(今商丘東)、梁國(商丘)。大梁(開封)、滎陽、虎牢,遂入洛陽。魏主元子攸北逃,元顥在洛陽登位。時北魏主政者為爾朱榮,爾朱榮坐鎮晉陽,遙制洛陽朝廷。爾朱榮聞洛陽有變,當即火速南下,邊行邊部署各部迅速南下集結,然後擁魏主進兵洛陽。
陳慶之扼守河陽河橋,以拒爾朱滎之軍。爾朱榮縛材為筏,渡過了黃河。元顥及陳慶之軍潰敗,元顥被殺,陳慶之逃回南朝。魏主重回洛陽。陳慶之入洛之戰為劉宋以後南方對北方較深入的一次用兵,與劉宋時期的北伐一樣,其進兵也速,其潰敗也速。
一,北方有地利。
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佈,並且向海洋傾斜。北伐是仰攻,南征是從高往低打。
二,北方有天時。
a,中華文明長期興盛於北方,文明中心一直是從南向北移。北方人口在北宋以前一直多過南方。
在工業革命之前,人口是很重要的戰爭資源。
蒙古騎兵
b,北方為四戰之地,戰爭頻繁。長期的戰爭,培養了北方人武勇的性格,北方人更善於戰爭。
北方地勢相對於南方更為平坦,更有利於軍隊的集結。
c,北方產馬和出產騎兵,沒有優質騎兵是冷兵器時代,北伐難勝的極其重要的原因。
-
8 # 生說
北伐在中國歷史語境中,往往指歷代南方政權為恢復中原,越過長江黃河天塹,統一全國的舉動,但實際效果往往令人沮喪,大多以失敗告終。歷史上的北伐之所以悲壯,說明歷史上中國北方無論是政治、軍事、經濟實力都明顯高於南方,南方統一全國的條件與時機還不成熟。
北伐一詞應該出現於西晉滅亡後,東晉政權建立後,因為此前的歷朝歷代尚未出現劃江而治的局面。五胡亂華,衣冠南渡,成為中華民族歷史上一次浩劫。恢復中原成為喪失故土的普通民眾和有志之士共同的願望。
歷史上的北伐可以大致分為東晉,南朝劉宋、蕭梁,南宋,明朝,太平天國以及大革命期間這幾個時間段。
其中,南北朝時期的北伐,著名者有祖逖北伐,桓溫北伐,劉裕北伐,劉義隆北伐和陳慶之北伐。
祖逖率領家族北伐,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之後,恢復了黃河以南大片土地,但卻因為東晉朝廷的掣肘和內鬥,使滿腔熱忱的祖逖憂憤成疾,病死軍中,北伐功虧一簣。祖逖北伐是一次壯舉,功虧一簣卻令人扼腕嘆息。
桓溫北伐和劉裕北伐都取得一定成就,但桓溫與劉裕的目的都並不單純,北伐是他們獲取政治資源的手段。但不管如何,積極北伐的桓溫與劉裕都是英雄,如果他們當時沒有陷入高層權力鬥爭,沒有受到掣肘、壓制,帝國由他們掌握,或許北伐可以成功。
南宋經歷靖康之恥而建立,飽受金人凌辱,北伐思想同樣深入人心,因此南宋一代,北伐呼聲一直不止。但是因為朝廷偏安一隅,統治階級主和思想強烈,主戰派往往受到壓制,多次北伐,卻難收實效。這對愛國者來說,是異常痛苦的,這些憤懣,往往化作詩詞作品。那些在後人看來慷慨激昂的詩句,其背後蘊藏著的可能是壯志難酬的激憤。
太平天國時期的北伐,前期勢如破竹,後期因孤軍深入,糧草未繼而失敗。
古代中國北伐成功的案例,是朱元璋北伐推翻了了蒙元的統治。
歷史上的北伐由於主客觀原因而告失敗,客觀原因是南方軍事實力不如北方,主觀原因則在於北伐往往受到政權內部掣肘,導致功虧一簣。
因此,朱元璋北伐成功歷史意義重大。朱元璋在北伐之前就已經做好了方略,在攻佔山東之後,即向西旋轉,攻取河南,西抵潼關,阻關中軍之東出,然後,進軍河北,攻元大都,大都既下,再逐山西擴廓帖木爾,進軍關隴、巴蜀,統一天下。朱元璋在掃蕩群雄後,制定了清晰的北伐戰略,並派遣徐達,常遇春進行北伐,徹底擊潰元朝,開創了歷史上由南到北統一天下的先河。朱元璋此時已經掃蕩群雄,而對手元朝政府,政治腐敗,經過近百年的享樂,軍事實力已經大為削弱。而朱元璋本身就是很厲害的軍事家,手下的徐達和常遇春也是身經百戰的將才,因此,挾勝利之威,所向披靡,最終取得成功。
-
9 # 小奔說史
歷史上,北伐成功的例子寥寥可數,失敗的反而佔了絕大多數。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呢?
一、是南方政權無心北伐嗎?答案是NO。
我們知道,從東晉南朝開始,建都於東南的政權,進行了無數次北伐,如公元320年的祖逖北伐、公元349年的褚裒北伐、公元353年的殷浩北伐、公元354、356和369年,恆溫的三次北伐,359年的謝安北伐、384年的謝玄北伐、409年、416年的劉裕北伐,430年、450年、452年的蕭衍北伐、573年、577年的吳明徹北伐,1136年南宋張浚北伐、1140年岳飛北伐、1234年端平入洛等等等等。
對於南北對峙狀態下的東南政權來說,北伐是一面可以團結人心的旗幟,無論何時,收復舊疆都可以顯示自己政權與中原政權的合法性延續,從而整合內部,維繫人心。
比如,王導在新亭對哭泣中原淪喪計程車人們,慷慨激昂地說出,“當共戮力王室,克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對耶”;再比如,岳飛的豪言壯語“當與諸君痛飲黃龍”,又是何等地激勵人心。
所以,只要有實力,南方政權一定會主動北伐。
二、北伐成功與否跟社會整合程度有關東晉、南宋南遷時,司馬睿、趙構都是宗室藩王,他們所建立的政權,並不是原來朝廷的整體搬遷,而是要努力整合支離破碎的社會秩序,努力維繫自己的正朔特徵。
就東晉而言,皇權旁落,門閥政治較為明顯,王、庾、恆、謝幾個大族先後控制朝政,幾個主要的門閥之間又互相牽制,這種政出多門的局面妨礙了江南社會的全面整合。
所以,東晉前期的北伐失敗的原因在於後方牽制太多。
比如祖逖北伐,就壓根沒得到朝廷的支援,而當祖逖剛剛打出一點基礎,朝廷就立刻派戴淵前往節制。會聞王敦與劉隗等構隙,慮有內難,大功不遂,憂憤發病。病篤,嘆曰:「方欲平河北,而天遽殺我,此乃不佑國也!最後含恨去世。
東晉所發動的多次北伐,甚至成為門閥鬥爭的工具,殷浩北伐被恆溫加以利用,趁機掌握軍政大權。此後,恆溫北伐取得前所未有地成功,兵鋒直抵長安卻不肯進取,用意在於奪取建康大位。
謝玄北伐正是淝水之戰以後南方士氣空前高漲的最佳時機,結果又遭到司馬家族的猜疑,謝玄請求自屯彭城的建議甚至都遭到拒絕。
劉裕北伐是南朝歷史上成就最大,也是實力最強、所佔據地理位置最好的時期,他先後消滅南燕、後秦,恢復了淪陷百年之久的長安。
但是由於劉裕出身次等士族,門第上無法和高門士族相比,所以他雖然控制了軍政大權,但社會基礎依舊薄弱。
當他佔領長安,事業如日中天之際,得知重要謀士、留守建康的劉穆之病逝的訊息後,就倉促從長安東歸,導致關中失於赫連勃勃,河南失於北魏。
至於南宋,更是先天不足軟弱特點,加上對武將的不信任,為了苟安東南,甚至不惜殺害岳飛這樣的千古名將。
三、結論縱觀歷史,為什麼只有朱元璋北伐成功,原因就在於他的政權本身就是起於東南,他不需要透過北伐來整合內部,也不需要透過北伐建立威信謀取權勢。
他的北伐,就是明明白白的驅逐元寇,恢復漢家天下,所以是真正徹底的北伐,也因此才能取得成功。
-
10 # 歷史有知社
中國歷史上較為統一的王朝,大多數都是由北方人所建立,而由南方人所建立的卻甚少。許多人認為是因為北方人身材高大,較為善戰的原因。其實,在歷史上南方人也往往彰顯出令人瞠目的戰鬥力。如春秋末期的吳、越之兵,秦末項羽的西楚兵,漢末孫堅的淮、泗精兵,南朝的北府兵(主要來源於江淮地區),明初朱元璋的淮西軍,明戚繼光的浙江義烏兵,乃至太平天國、抗戰時期的廣西兵等等。都能充分說明,南方人並非不堪戰。
那為何歷史上北方政權消滅南方政權卻往往顯得那般輕易?如晉滅吳、隋滅陳、宋滅南唐、元滅南宋、清滅南明等等。而南方政權收復北方卻顯得百般艱難,除了明初北伐與近代北伐軍較為成功外,而其他的北伐戰役,卻往往令人惆悵,如祖逖北伐、桓溫北伐、劉裕北伐、岳飛北伐、太平軍的林鳳祥、李開芳北伐等等。這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其一,北方多平原、開闊地,而南方多丘陵地帶。南北地形的差異,造成北方集結軍隊及大規模動員百姓都較為輕便。而南方多丘陵地帶,以致許多邊疆地區都很難有效統治,其能動員的各方面資源也相對有限,而其集結軍隊及大規模動員百姓的效率也會比較低。
其二,戰馬多產於北方,而南方產馬地卻較少。戰馬在近代以前,是極為重要的戰爭資源,從成語“兵強馬壯”中,即可體現出戰馬在戰爭中所起的作用。而先秦時期,各諸侯國通常都設有“司馬”一職,“司”是掌管的意思。“司馬”的本意,即是掌握馬匹。而“司馬”一職,即是負責軍事的長官。而南方缺乏戰馬,所以其北伐也自然會很艱難。
其三,南方的後勤補給較為困難,“三軍未動,糧草先行”,戰爭最重要的是後勤補給。南方往北方征伐,而北方又較為寒冷,需要補給的物資也會沉重。而其補給又主要依賴於人力及小部分的畜力,太過艱辛且在途中的損耗太重。而南方政權北伐,為圖中原恢復,也往往不會大規模就地徵調糧草與民力。如岳飛北伐,就喊出“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的口號。雖會容易贏得中原的民心,但從後勤補給上,會給南方帶來較為沉重的負擔。所以,割據於江南的政權,往往不是政府不願意北伐,而是江南的百姓不願意北伐,以承受沉重的負擔。
而北方政權南征,其後勤補給所需本身就較少,且北方的畜力又相對較多。更為重要的是,北方政權南征,通常是以征服者的姿態,往往採取就地剽掠。而北方遊牧民族南下更是如此,如《遼史》記載:遼初,軍隊出征,人馬不給糧草,日遣打草谷(強掠)騎四出抄掠以供之。蒙古、金國、滿清,也莫不如是,在某些特定的情況下,把百姓當軍糧的也不罕見。日本侵華,亦是採取“以戰養戰”的政策。
近代太平天國起義,滿清讓地方招募鄉勇以拒太平軍,然而卻並不給軍餉,讓地方上自籌軍餉。其實,就是受滿清入關的傳統影響。滿清入關,招降許多農民軍、明軍的殘部,讓他們南征,雖並不給其軍餉。卻準其攻下一處,即可佔有、剽掠一處,所以他們都很賣力。對曾國藩等也是照舊的策略,讓其自籌軍餉,說白了就是一種“剽掠許可證”。沒有軍餉的軍隊,通常都兇殘成性,而史學家一直說湘軍是透過收取商業的厘金以滿足其軍需開支。這顯然是替湘軍洗白的,湘軍的主要活動區域內,商業並不怎麼繁茂,且處於戰亂之際,極不穩定,如果依靠收取厘金的方式,早就被餓死了。
但是湘軍計程車兵待遇卻能極其豐厚,往往能達到八旗兵、綠營兵的數倍。其實,其軍需的開支都是來自於戰爭的剽掠。湘軍在攻破九江、安慶、乃至南京等地時,都數日不封刀,任部下搶掠。所以,曾國藩在民間才獲得了“曾剃頭”的綽號。
-
11 # 不正經鳩摩智
中國歷史上,北伐算得上成功的,不過就是當屬朱元璋北伐和國民政府組織的北伐,成功者寥寥無幾,這是為何?
古時南北南北,我們都通常不得不把遊牧農耕搬出來說,北方,多多少少有些遊牧背景和傳承,北方多騎兵;南方嘛,基本農耕,多步船。冷兵器時代,騎兵對步兵,步兵多隻能成守勢。而且,步兵,相較於騎兵,後勤負擔更大,成本更高。上千年的北攻南收的狀態應該可以從某些方面解釋南軍事上的劣勢。
地勢原因,這也是大家一直在說的原因。很多人都說,南往北,北高南低,是仰攻態勢,很吃虧。
但依我看來,以上都不是真正的原因和核心因素,北伐成敗,主要決定於發起北伐的當事國和勢力的內部情況和自己政治軍事經濟等方面的舉措。
祖狄北伐,失敗於國內政治鬥爭;劉裕和周世宗柴榮北伐,是出師未捷身先死。北宋初期北伐,失敗於自己政治軍事失誤,靖康之恥後,宗澤欲北伐,被固守派掐滅,三呼“過河”含恨而終,岳飛北伐,十幾道金牌被攔下………
內部原因,自身失誤,才是多數北伐失敗的原因。
你看後世朱元璋北伐和國民政府北伐,可以說是成功了。
-
12 # 小冬瓜說天下故事
每當出現政權東西對峙時,總是西強而東弱;南北對峙時,北強而南弱。原因就在於西、北更接近於遊牧民族,兩種文化的交融,自然比東南單純的農耕文化多了一分強悍。當然,這只是外因,至於內因,大家看了下面八次以失敗告終的北伐以後,相信每個人都會得出自己的結論。
一、祖逖北伐
祖逖北伐,是指東晉初年由祖逖領導的北伐。公元4世紀初,匈奴等種族鐵騎南下,佔領了整個黃河流域。懷抱報國之志的祖逖對每況愈下的政局十分關切。半夜裡聽見雞鳴,即起身至戶外,拔劍起舞,留下了“聞雞起舞”的佳話。西晉末年洛陽淪沒後,祖逖率領親族鄉黨數百家避亂南下,“以所乘車馬載同行老疾,躬自徒步,藥物衣糧與眾共之,又多權略,是以少長鹹宗之,推逖為行主。”
當時司馬睿與朝廷一幫官僚、門閥士族正熱衷於建立東晉新朝廷,進行權力再分配,根本無意於北伐。祖逖不甘故國傾覆,恆存振復之心,主動請纓,要求領兵北伐。司馬睿任命他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但除了千人糧餉和3千匹布外,未給一兵一卒和兵器鎧甲。讓祖逖自己想辦法募集。
祖逖帶領自己私家的軍隊共一百多戶人家北渡長江,當船至中流之時,他眼望面前滾滾東去的江水,感慨萬千。想到山河破碎和百姓塗炭的情景,想到困難的處境和壯志難伸的憤懣,豪氣干雲,熱血湧動,敲著船楫朗聲發誓:“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意思是若不能平定中原,收復失地,自己就像這大江一樣有去無回!
渡江後,祖逖駐紮淮陰,一面鑄造兵器,一面招募士兵,組建了一支2千人的武裝,然後揮師北上。經過4年多的苦戰,祖逖率領的北伐軍打敗了兇狠的敵人,收復了黃河以南的大片失地,使石勒不敢揮兵南向。
太興四年(321),正當祖逖抓緊積穀練兵,準備進軍河北時,由於受到晉元帝司馬睿的猜疑,朝廷另外派人來做大都督。北伐的計劃也給取消了。同時祖逖又得到晉朝內部在醞釀政變的訊息,不禁悲憤成疾,垂危時還一心惦記著國事。祖逖死後,敵人很快又佔領了河南和淮河流域地區。從此中國就出現了南北朝對立的局面。
二、桓溫北伐
在洛陽淪陷西晉滅亡快40年的時候,北方傳來一個利好訊息,那邊亂起來了,後趙國主石虎病死後,內部發生政變,後趙大將冉閔稱帝,建立了魏國,歷史上稱為冉魏;鮮卑族貴族慕容皝建立的前燕又滅了冉魏。公元352年,氏族貴族苻健也乘機佔領了關中,建立了前秦。
東晉權臣桓溫為了建功立業、樹立自己的威信,向晉穆帝(東晉的第五個皇帝)上書,要求帶兵北伐。對桓溫的請求,晉穆帝是有顧慮的,桓溫功勳日盛,北伐只能更加增加他的政治資本。因此晉穆帝沒有同意,卻另派了一個殷浩帶兵北伐。
殷浩是個浪得虛名又沒有軍事才能的文人。他出兵到洛陽,被羌族人打得大敗,死傷了一萬多人馬,連糧草武器也丟光了。
桓溫又上了道奏章,要求朝廷把殷浩撤職辦罪。晉穆帝沒辦法,只好把殷浩撤了職,同意桓溫帶兵北伐。
公元354年,桓溫統率四萬晉軍,從江陵出發,進攻長安。前秦國主苻健派兵五萬在嶢關抵抗,被晉軍打得落花流水。苻健只好帶了六千名老弱殘兵,逃回長安,挖了深溝堅守。
桓溫勝利進軍,到了灞上。長安附近的郡縣官員紛紛向晉軍投降。自從西晉滅亡以後,北方百姓受盡混戰的痛苦。他們看到桓溫的晉軍,都高興地流著眼淚說:“想不到今天還能夠重新見到晉軍。”歡天喜地牽了牛,備了酒,到軍營慰勞。
桓溫駐兵灞上,想等關中麥子熟了的時候,派兵搶收麥子,補充軍糧。可苻健也厲害,他料到桓溫的打算,就把沒有成熟的麥子全部割光,叫桓溫收不到一粒麥子。
斷了軍糧的桓溫,只好退兵回來。但是這次北伐畢竟打了一個大勝仗,晉穆帝把他提升為征討大都督。
以後,桓溫又進行了兩次北伐。最後一次是公元369年,桓溫率五萬晉軍進攻前燕,一路打到枋頭(今河南浚縣西南),因前燕慕容垂切斷晉軍軍糧,桓溫不得不撤退,中途被慕容垂八千鐵騎打敗,晉軍損失三萬餘人。桓溫帶著深深的恥辱再次含恨而歸。
三、宋武帝劉裕北伐
東晉自南渡以來,時時面臨著北方的威脅。祖逖、桓溫先後北伐,均鎩羽而歸。而劉裕所策動的北伐,是古代南北對峙中,北伐歷史上最成功,也是影響最深遠的。晉元興二年(404),劉裕起兵打敗篡晉稱帝的桓玄,擁戴晉安帝復位,控制了東晉朝政。
佔據山東地區的鮮卑南燕政權領導人慕容超見東晉內亂,便乘機多次派兵襲擾東晉邊境,南下攻掠淮北。劉裕為了為了提升其個人的威望,積累政治資本,決定興兵北伐,當然,必要的程式還是要走的,他向晉安帝遞交了一份報告後,就統領晉軍向北開拔。
劉裕率軍冒險越過大峴山隘,一舉攻克臨胊(今山東掖縣),奪得大量輜重。接著,晉軍將士迅速進擊,直逼燕都廣固(今山東益都)。慕容超龜縮在城中堅守不出。雙方進入相持階段。晉軍一方面高壘重塹,將廣固團團圍住,以燕人之糧充實軍用;一方面招降納降,採取分化瓦解之策。南燕大將桓遵兄弟及徐州刺史段宏相繼投降,尤其是尚書郎張綱被俘,對劉裕十分有利,最後正是利用他所設計的攻城器械拿下燕都,活捉了慕容超。劉裕以廣固負隅頑抗,死不投降為藉口,入城後,盡殺王公以下、以及俘虜的人口一萬多,馬二千匹以洩憤。慕容超被押送回師,在建康街頭斬首。
齊境克服,劉裕本想停鎮下邳,蕩凊河洛,但孫恩妹夫盧循復集孫恩殘部,敗晉軍於豫章(今江西南昌)。劉裕不得不班師回朝。回京後,先後督師鎮壓盧循、剿滅割據長江中上游的劉毅、譙縱勢力,逼走司馬休之,使南方出現了百年來從未有過的一統局面。
義熙十二年(公元416)一月,後秦國君姚興壽終正寢後,由子姚泓繼位,內部叛亂迭起,政權不穩。劉裕乘機率大軍分兵四路北伐後秦,進攻關洛。途經黃河,擊敗北魏軍。翌年進克洛陽,至潼關,命大將王鎮惡直趨長安,姚泓率群臣投降,後秦宣告滅亡。
晉軍收復長安,在少數民族統治下達百年的漢族百姓紛紛響應。這時,劉裕留在朝廷坐鎮的盟友、尚書左僕射劉穆之去世了,劉裕覺得在朝中失去了心腹和根基,頓時擔心起自己的地位來。他留下十二歲的兒子劉義真做安西將軍,讓他鎮守長安,自己連忙趕回建康。當他離開的時候,滿懷希望的長安百姓都無比痛心失望,紛紛來到劉裕門前請願。但在劉裕看來,這些當然遠沒有他當皇帝重要,他不顧百姓們的挽留,終於還是離開了。後來夏國王赫連勃勃進攻關中,劉義真撤回江南,本來很有希望的北伐事業就這樣功虧一簣了。但因劉裕在晉朝末期收復北方的青、兗、司三州,大致擁有黃河以南的廣大地區,成為東晉南朝時期疆域最大,實力最強,經濟最發達,文化最繁榮的一個王朝。自潼關以東、黃河以南直至青州已為南朝版圖,江淮流域得到保障,這是祖逖、桓溫、謝安經營百年所未能達到的。劉裕怕政權旁落他人之手,便留次子劉義真鎮長安,王修、王鎮惡等率兵萬餘輔佐,自己倉促返回建康。長安留守軍內訌,夏主赫連勃勃乘機奪取關中。劉義真雖被迫撤出長安,但自潼關以東、黃河以南直至青州已為南朝版圖,江淮流域得到保障,劉裕在朝廷中聲望也達到極點,為他稱帝建宋奠定了基礎。
四、宋文帝劉義隆北伐
劉裕過世之後,北魏牢固地控制了河北地區,太武帝拓跋燾逐一消滅了十六國殘存的諸胡政權,完成對北方的統一,進而不斷用兵河南,蠶食劉宋的北方領土。面對北魏的軍事攻擊,宋文帝時期一再組織北伐,意在奪回河南失地,特別是元嘉二十七年(公元450年)的北伐規模與聲勢甚巨,但結果卻遭到嚴重失敗,劉宋從此失去了對淮北的軍事控制,劉裕所取得的軍事業績基本喪失,與北魏軍事對抗的均勢被打破。
公元422年,宋武帝劉裕剛死,北魏元明帝拓跋嗣就揮軍猛攻山東,連陷滑臺、高平、金鄉、臨淄等地,虎牢和東陽則遭到了猛烈地圍攻。宋將檀道濟從彭城起兵北援,因軍力單薄,只好專救東陽一路。此處魏軍因長期攻城,傷亡很大。加上疫病流行,見南朝軍至,便撤圍而去。檀道濟解了東陽之圍後,因糧草接濟不上,沒能及時馳援虎牢。十幾天後,虎牢彈盡糧絕,魏軍在付出慘重傷亡後終於攻陷了這一重鎮,山東及河南境內的大片土地均落入北魏之手。
不久,魏太武帝拓跋燾即位。北魏與大夏、柔然發生了連年的激烈戰爭。劉義隆認為有機可乘,便遣使要求拓跋燾歸還佔去的河南、山東各地,被拓跋燾嗤之以鼻。宋文帝大怒,命到彥之為將,於公元430年率軍北伐。
其時魏軍主力正在北方作戰,河南各地兵少,見宋軍到來,便紛紛撤兵而去。宋軍不戰而得河南,收復洛陽,將防線推進到黃河南岸。到彥之認為魏軍無力兩面作戰,便把全軍擺成一字長蛇陣,守衛在黃河南岸2000餘里的長的防線上。然而到了隆冬黃河冰封之後,北魏集中兵力,強渡黃河,開啟多個缺口,結果洛陽、虎牢失守,至此,其餘守將紛紛棄城而走。
宋文帝急命檀道濟北援。檀道濟與魏軍打了30幾仗,重挫了魏軍鋒芒,但是自己軍也損失慘重,糧草軍資一時略盡,已無力北進,只好便引軍南歸。北魏軍抓住這一戰機,切斷了檀道濟軍的運輸線,又發起追擊。危急時刻,檀道濟唱籌量沙,又將僅剩的糧米鋪在沙子上,這才成功騙過魏軍,得予全身而退。
公元450年七月,宋軍再次大舉北伐。可惜的是,南朝最有名的將領檀道濟此時已被冤殺,南軍缺乏統軍大將。宋文帝以蕭斌率沈慶之、申坦軍為東路軍,從江蘇走水路入山東;以隨王劉誕率柳元景軍為西路軍,從襄陽北上入河南。另有梁坦、劉康祖等幾路北伐之軍,但都是偏師。
東路軍走黃河直入山東,連得樂安等數城。蕭斌命王玄謨進攻滑臺。滑臺城小兵少,本不難攻。可王玄謨想進城擄掠財物,不讓破壞城池,也不讓用火箭攻城。同時王對來投軍的中原義軍非常不信任,不但任意拆散分配,還向其家人派餉,弄得人心大失。結果滑臺攻了幾個月也沒攻下來。到了十月,拓跋燾親自率軍來救滑臺。兩軍相接之際,王玄謨被魏軍的威勢嚇得魂飛魄散,不戰先逃。結果宋軍大敗,損兵一萬餘人,兵器糧草盡數丟失。魏軍又用鐵鎖封鎖黃河,宋軍水軍拚死突圍,方才得脫。
魏軍繼續進兵山東,宋軍銳氣已失,雖分兵把口,但苦戰不勝,不得不紛紛棄城。東路軍北伐至此失敗。
西路軍進兵河南,沿路中原義軍紛紛響應,攻城掠地,進展速度很快。柳元景繼續進兵關中,連克陝城、潼關等地。而中路的梁坦、劉康祖等軍也攻下長社,進逼虎牢,一時形勢很好。但此時東路軍已敗,北魏軍長驅進兵江淮。宋文帝震恐,急命西路軍班師回救,結果西路軍只好放棄所得各地回軍,這場大規模的北伐至此功敗垂成。
北伐既敗,魏軍的南侵攻勢卻愈發銳利起來。魏將拓跋仁率8萬騎兵攻壽陽,與劉康祖的8千步軍進行了激烈的血戰。最後劉康祖英勇戰死,全軍盡沒。魏軍猛攻壽陽不克,繼而連續洗劫周邊各地。拓跋燾本人率軍進攻彭城,武陵王劉駿奮力守禦,魏軍久攻不下。其時宋將臧質領兵1萬來救,結果被魏軍殺得大敗,臧質只帶幾百人逃入盱眙城。拓跋燾不攻盱眙,而是繞城南下,直逼宋都建康。宋文帝登城觀魏軍兵勢,不由嘆道:“若檀道濟在,怎麼會使胡馬到此!”
拓跋燾並無意攻取建康,只是命軍隊四處擄掠以破壞南朝的經濟基礎,半個月後退軍北歸。路過盱眙時,拓跋燾命人向臧質要美酒,臧質封了一瓶人尿給他。拓跋燾大怒,揮軍來攻。宋軍頑強守禦,此戰異常慘烈,雙方士兵的屍體遍佈城壕內外。拓跋燾連續變換攻城方式,終因城固糧足而無法得手。一個月後,魏軍傷亡嚴重,且疫病流行,只得退軍。魏軍一路連撤,困守孤城的各處宋軍都不敢追擊,眼睜睜看著魏軍北歸。
這場戰爭結束了。南朝軍民被魏軍屠殺擄掠,損失不計其數。而魏軍也傷亡慘重,元氣大傷。相對而言,北強南弱的態勢沒有得到改變。
五、陳慶之北伐
陳慶之,南北朝時期南朝梁將領。梁武帝大通二年(528年),北魏發生內亂,鎮壓叛亂的爾朱榮大肆屠殺北魏皇室,魏北海王元顥以本朝大亂為由降梁,並請梁朝出兵幫助他稱帝。南朝梁武帝蕭衍出於戰略上的考慮,派將軍陳慶之率7000白袍騎兵擁北魏北海王元顥北歸。陳慶之率領梁軍一路攻城拔寨,連克滎城(今商丘東)、梁國(商丘)、大梁(開封)、滎陽、虎牢,虎牢關一失,洛陽守軍棄城而逃。魏孝莊帝元子攸撤至長子(今山西長子西)。元顥遂在洛陽登基稱帝。
元顥入主洛陽六十五天後,當時北魏真正的實權人物爾朱榮迅速集結部隊,揮師洛陽。陳慶之為了爭取戰略上的主動,帶領自己的七千人渡過黃河,駐守中郎城。在中郎城下,和北魏大軍展開鏖戰。陳慶之處於絕對的劣勢,但仍然在中郎城阻截了爾朱榮三天,最終因為損失慘重而被迫撤兵。爾朱榮最終擊敗了元顥政權。陳慶之只好帶領手下的人馬開始向南梁撤退,在蒿高遇到了山洪暴發。正在渡河的軍隊被洪水吞沒,陳慶之本人倖免於難。失去軍隊的陳慶之化妝為一個僧人躲過爾朱榮大軍的搜捕,逃到豫州,在豫州得到當地人的幫助,才輾轉返回南梁。
陳慶之入洛之戰為劉宋以後南方對北方較深入的一次用兵,與劉宋時期的北伐一樣,其進兵也速,其潰敗也速。
六、岳飛北伐
1134年(紹興四年)春,岳飛上書宋廷請求北伐,收復失地。五月,岳家軍從鄂州(今湖北武漢)渡江開始北伐。首戰攻克攻克郢州(今湖北鍾祥),接著兵分兩路,岳飛命部將張憲攻打隨州,自己則率主力逼向襄陽府(今湖北襄樊)。七月,金朝為阻攔岳家軍繼續北上,派援軍與敗將李成合兵數萬,於鄧州西北方向排列三十餘營寨,企圖阻擋宋軍北進之路。岳家軍奮勇衝殺,一舉擊敗金與偽齊聯軍,井乘勝攻佔鄧州。岳飛即又分兵相繼收復唐州(今河南唐河)及信陽。八月,岳飛被宋高宗晉升為靖遠軍節度使。
1136年(紹興六年)再次北伐,佔伊陽、洛陽,後因孤軍作戰而被迫撤回鄂州。岳飛就是在此次北伐中,因壯志未酬,而寫下的《滿江紅》。
1140年(紹興十年),金兀朮南侵,岳飛出兵大破金兵,收復鄭州、洛陽,打到了朱仙鎮,破了金兀朮的拿手戰法“鐵浮圖”、“柺子馬”,對開封形成了戰略包圍的態勢。岳家軍士氣高昂,“直搗黃龍”、“還我河山”的吼聲響徹雲霄。然而南宋政權的一二把手宋高宗趙構和宰相秦檜卻在臨安打著小九九。竟然連十二道金牌命令岳飛收兵。岳飛退兵前,長嘆:“十年之功,毀於一旦!所得州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難以中興!乾坤世界,無由再復!”。
岳飛的北伐因為政治原因而失敗,岳飛亦被殺害。高宗和秦檜竟以“臨軍征討稽期”和“指斥乘輿”等莫須有的罪名將岳飛毒死於風波亭。岳飛死時,年僅39歲。
七、張浚北伐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五月,宋高宗趙構下詔宣佈禪位,由趙昚接掌南寧政權,是為孝宗。孝宗是南宋最想有所作為的君主,也是南宋唯一志在恢復的君主。即位第二個月就為岳飛案平反,並對秦檜構陷的其他冤案進一步做出處理。
宋孝宗為恢復北方失地和提高南宋在宋金關係中的地位,重新啟用了廢黜近二十年的主戰派代表張浚。隆興元年四月,孝宗為防止反對派干預,徑自繞過三省與樞密院,直接向張浚和諸將下達了北伐的詔令。史稱“隆興北伐”的戰爭正式開始。
張浚在接到北伐詔令之後,調兵八萬,號稱二十萬,一路由李顯忠率領取靈璧,一路由邵宏淵指揮攻取虹縣(今安徽泗縣)。李顯忠順利攻克靈璧,而邵宏淵卻久攻虹縣不下,李顯忠遂派靈璧降卒前去勸降,虹縣守將才放棄抵抗。而邵宏淵則以虹縣戰功不出於己為恥,對李顯忠心懷怨望。李顯忠建議乘勝進攻宿州(今安徽宿縣),邵宏淵卻按兵不動。李顯忠只能率部獨自攻克宿州,城破,邵宏淵部才投入戰鬥。
宋軍初戰告捷,但金國很快在河南調集了兵力,進行反攻。但因前線兩將矛盾趨於激化,當金軍十萬兵力全力圍攻攻宿州、李顯忠奮力苦戰時,邵宏淵不僅按兵不動,還說風涼話:“這大熱的天,搖著扇子還嫌不涼快,何況在大日頭下披甲苦戰!”於是,軍心立時渙散,無復鬥志。入夜,邵宏淵部中軍統制周宏自為鼓譟,揚言金軍來攻,宋軍遂不戰自潰。金軍乘虛攻城,李顯忠殺敵兩千餘,終於難阻潰敗,嘆道:“老天未欲平中原耶?何苦阻撓如此!”於是率部撤退。但行未多遠,宋軍就全線崩潰,軍資器械喪失殆盡。所幸金軍不知底細,沒有貿然追擊,宋軍才在淮河一線站住了腳跟。宿州舊郡名符離,故史稱這場潰敗為“符離之潰”。
“符離之潰”對孝宗的雄心給予了重大了打擊,主和派看到戰爭失敗,又重開求和論調,於是與金國議和又再提上了議事日程。
不久,金國開出了議和條件:宋帝與金帝改為叔侄關係,宋朝歸還備戰的海、泗、唐、鄧四州,歸還降宋的金人,補納紹興末年以來的歲幣(因海陵南侵,南宋停止了對金的歲幣)。宋孝宗最終決定繼續議和。
隆興二年正月,金朝方面再次來函,但要價太高,口氣太大。孝宗在主戰派的鼓動下,孝宗令張浚巡視兩淮,全力備戰,準備與金軍決一雌雄。可是搗亂的人也來了,湯思退及其同黨卻攻擊張浚“名曰守備,守未必備,名曰治兵,兵未必精”。
在戰與和之間搖擺不定的宋孝宗又將張浚召回,並罷免了他的宰相一職。四個月後,張浚死在離京途中。至此孝宗完全倒向了主和派一方。
八、林鳳翔、李開芳北伐
1853年,太平軍攻克南京後,為推翻滿清的統治,太平天國丞相林鳳翔、李開芳率兩萬餘太平軍精銳,從江蘇浦口出發,開始了悲壯的北伐之旅。在兩年的時間裡,北伐軍先後跨越六省,橫掃城池數十座,斬殺清軍7萬餘人,甚至一度逼近京畿地區,震撼清廷!可終因孤立無援,加之清廷調集重兵實施剿殺,北伐軍於1855年在連鎮、馮官屯等戰役中失敗,兩萬將士幾乎全軍覆滅。
林鳳祥在連鎮突圍中被俘,4月3日在北京就義。李開芳退守山東茬平馮官屯。被俘後被押解北京,6月11日凌遲處死。太平軍北伐,是太平天國曆史裡的第一次大失敗,太平天國將領李秀成在自述裡談到“天國十誤”,其中第一誤就是北伐軍的全軍覆沒。但不得不說,廣大將士英勇奮戰,極大地震撼了清朝心臟地區,牽制了大量清兵,對南方太平軍和北方人民的鬥爭客觀上起到了支援作用。
-
13 # 陸棄
中國歷史上有著名的八次北伐,東晉祖逖北伐、桓溫北伐、劉裕北伐、宋文帝劉義隆北伐、南朝梁武帝時陳慶之北伐、宋朝岳飛北伐、張浚北伐和韓侂冑北伐、太平天國林鳳翔、李開芳北伐,這些北伐都取得了一定戰果,但最後都功虧一簣。北伐失敗的原因是不同的。但綜合來看,還是南方的軍事、經濟實力不如北方造成的。
祖逖北伐的失敗原因,主要是皇帝不支援,僅撥給千人口糧、三千匹布,兵器還是自己籌備,北伐取得一定戰果時,還派其他軍隊掣肘。最後導致祖逖憂憤成疾。北伐失敗。
桓溫北伐失敗的原因,還是君臣不是一條心。上至皇帝、下至大臣,都想偏安江南,不圖進取。桓溫又怕在朝廷失勢,在強大的敵人面前,雖然取得很大戰果,但最後歸於失敗,也是必然的。
劉裕北伐,是最有希望取得成功的北伐,但就在劉裕取得重大戰果時,他自己篡位稱帝,又死得比較早,最後沒有保住北伐成果。
宋文帝劉義隆北伐,是勝得快,敗得也快。原因主要在於軍事實力不如北方,北方少數民族待到秋高馬肥時,騎兵部隊反擊成功。
陳慶之是一位儒將,進兵勝利也快,潰敗也快,原因和劉義隆北伐差不多,主要是軍事實力不如對手爾朱榮。
岳飛北伐的失敗,完全是宋高宗和秦檜的求和路線造成的,為了議和,岳飛成了犧牲品,在勝利時被迫撒兵,最後還被屈遭斬,以他的生命促成了一紙和議。
張浚和韓侂冑北伐,主要是將帥不和、將相不和,軍事謀略又不夠,失敗是必然的。
林鳳翔與李開芳的失敗,主要在於孤軍深入,沒有後援。在強大的滿清軍隊反擊下,北伐失敗。
回覆列表
北伐總是失敗,其一是因為南方人比北方人的身材矮小,在民國武術比賽中,北方人是吊打南方人。其二是南方缺馬,北伐用步兵打騎兵,戰敗了連逃命都難,戰勝了又追不上逃跑的騎兵。其三是南方人比較畗,受教育的比較多,知書達禮,民風柔弱。而北方人比較窮,從小就勞動,玩泥巴,民風反彪悍。如南宋兒童學寫字,背三字經時,蒙古兒童在騎馬打獵,玩摔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