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天地經緯402
-
2 # 日航通鑑
我是日航君,為您解答。
說實話,其實我也有這個問題。我感覺朱元璋孩子眾多,即便是朱標死了,也有其他的兒子即位。為什麼朱元璋卻選擇將王位傳給了自己的孫子朱允炆呢?下面我來談談自己的分析吧。
一、朱元璋需要的是守成之主
說實話,從朱元璋對於朱標的培養方式來看,朱元璋需要的是一個守成之主,即能夠幫助他守住大明江山的人,而不是一個像他一樣有進取心的人。我們來看一下朱元璋對於朱標的培養:
“皆知小民疾苦,故在位勤儉,為守成令主。”從朱元璋的這一段話,我們就可以看出朱元璋希望朱標做一個守成之人,可以體恤民間疾苦,進而讓百姓過得好一些。因此朱元璋對於朱標的培養也是朝著這個方向去的。而且朱標本人的性格也是這樣:
“太子為人友愛。秦、周諸王數有過,輒調護之,得返國。”朱標而且性格仁慈,不像自己父親一樣殘忍嗜殺,這樣的君主對於百姓來說可是福分,因此朱元璋讓朱標做了這個太子。
此後朱標身死,朱元璋便又要選擇一個太子了。這時候朱標就選擇了朱允炆。為什麼呢?因為朱允炆符合朱元璋心中的守成之主的樣子。在《明史》中記載:
“太子性仁厚,於刑獄多所減省。至是以命太孫,太孫亦復佐以寬大。”這句話說得是,太子朱標為人仁厚,在刑罰一方面常常採用比較寬鬆的態度;後面讓朱允炆去處理相關政務,朱允炆表現出來的樣子也是像自己的父親朱標一樣寬容仁厚,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朱元璋選擇了一個與自己截然不同的人仁厚之主,希望日後能帶給大明百姓一絲安寧的生活。
我們再來看朱棣,在朱棣早年,有這樣一個事跡說明朱棣是一個非常有進取心的人,據記載:
“晉王怯不敢進,王倍道趨迤都山,獲其全部而還”說實話,面對著敵人勢力強大的時候,其他藩王想的是怎麼逃走,朱棣想的卻是如何進攻,這便是朱棣進取心的體現。這種進取心,說好聽了叫做進取心,說難聽了叫做野心。朱棣有了這份野心,自然就會像漢武帝一樣好大喜功,想要建立前人沒有建立的功績,而這份負擔則會轉移到老百姓的身上,因此這並不符合朱元璋心中的守成之主的形象。
說實話,後面朱棣的表現也完全是一副開拓之主的樣子,雖然功勞不少,但是老百姓也吃了很多苦。
因此綜上來看,朱允炆更加符合朱元璋心中的守成之主的形象。
二、“好聖孫”
在電視劇《大明風華》之中,為我們展示了爺爺朱棣和孫子朱瞻基之間的感人親情。當時在朱棣手下,大哥朱高熾和二哥朱高煦在激烈爭奪太子之位。為什麼最後朱棣敲定了太子為朱高熾呢?因為解縉說了一句:“好聖孫。”可見朱瞻基的個人才能最後幫助了自己的父親奪取了王位。
因此我認為在這場位置的爭奪之中,朱允炆的個人才能也是朱元璋選擇他的重要原因。對於朱允炆的才能,史書上記載:
“帝生潁慧好學,性至孝。”這一句話,我們就可以看到朱允炆的三個特點:聰明,好學,孝順。在古代,一個這樣性格的太孫勢必會受到皇帝的關注和疼愛的。並且還有以下這樣的事例作為佐證:
“嘗請於太祖,遍考禮經,參之歷朝刑法,改定洪武《律》畸重者七十三條,天下莫不頌德焉。”也就是說,朱允炆曾經考察各種經書,並且以前朝的各種刑法作為借鑑,然後矯正了《洪武律》中過重的刑罰七十三條,天下人都在稱讚他。
當時朱允炆有多大?這件事情應該是發生在洪武二十九年到洪武三十一年間,朱允炆出生在洪武十年。也就是說朱允炆在19-21歲期間便能夠編讀各家經書,然後修訂本朝法律了。可見朱允炆其人實際上是一個很厲害的政務天才。
因此如此聰明的皇太孫,自然會引起朱元璋的重視和喜愛。這樣一個富有才華的繼承人,朱元璋自然也會重視他並且重用他了。
三、隔代親的猜想
大家都有這種感受吧,就是隔代親。老年人一般對於自己的孫子輩都會非常疼愛甚至說是溺愛。看了《大明風華》之後,我猜測會不會朱元璋也對朱允炆有著隔代親呢?
我覺得朱允炆對於自己的爺爺是有著非常深厚的感情的。例如說朱元璋死之後,朱允炆真的給自己的爺爺結結實實行了三年喪。這在當時來說是非常難得的。據記載:
“朝則麻冕裳,退則齊衰杖絰,食則饘粥,郊社宗廟如常禮。”如果朱允炆僅僅是擺擺樣子,完全有更多更好的方法,沒必要非要服喪三年。可見朱允炆應該是出自對於爺爺的深厚感情。
朱允炆年少喪父,在父親死後朱允炆基本上都是跟隨自己的爺爺朱元璋生活。朱元璋教導朱允炆為君之道,帶他處理政務,可見朱元璋本人也是非常喜歡自己這個孫子的,因此隔代親很有可能出現。
以上三點便是我的猜想,我推測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朱元璋才選擇了朱允炆充當他的繼承人。
-
3 # 江湖小曉生
導語:
其實傳位給誰,真的不重要。因為朱元璋已經給自己的子孫後代做好了所有的安排,每個兒子都是地方藩王,都有自己的地盤和軍隊,這儼然跟地方土皇帝沒什麼區別。
劉伯溫等人似乎是反對分封諸侯王的,理由很簡單,不利於大明朝延續。難道朱元璋不知道這個道理?春秋戰國的事情朱元璋都知道,會不知道西漢分封諸侯王的結果?我想這是朱元璋有意而為之。
01朱元璋想學習成吉思汗,每個兒子搞一個汗國才好。當年成吉思汗帶著他的馬刀隊一路橫衝直撞,打下了一個橫跨歐亞的龐大帝國集團。不過這麼大的地盤該怎麼去治理呢?
成吉思汗知道光靠一個朝廷是無法治理如此龐大的帝國的,所以他將自己的兒子和功臣們,分別分封到了每個地區,將這一個龐大的帝國瓜分成為多個小帝國。
洪武元年春正月乙亥,祀天地於南郊,即皇帝位。定有天下之號曰明,建元洪武。追尊高祖考曰玄皇帝,廟號德祖,曾祖考曰恆皇帝,廟號懿祖;祖考曰裕皇帝,廟號熙祖,皇考曰淳皇帝,廟號仁祖,妣皆皇后。立妃馬氏為皇后,世子標為皇太子。以李善長、徐達為左、右丞相,諸功臣進爵有差。---《明史》
這樣一來也不存在古代皇子奪嫡的問題了,每個皇子都有一個自己的汗國,誰也不吃虧。以至於後來成吉思汗的子孫後代,幾乎遍佈全世界。
朱元璋當然知道漢景帝時期的七國之亂,但是他更加知道近在眼前的成吉思汗分封諸侯國的例子。成吉思汗能夠把子孫後代安排的如此妥帖,無非就是採用了分封制度。每個兒子都有餡餅吃,不爭不搶。朱元璋的地盤雖然沒有成吉思汗的大,但是他也有這種想法。而且朱元璋的兒子非常多,有二十幾個,所以朱元璋分封了二十幾個諸侯王,讓他們保衛大明王朝。說是保衛大明王朝,實際上全都是在各地稱王稱霸。那麼這個時候,朱元璋的目的就達到了,他等於是給了每個兒子一個諸侯國,跟成吉思汗類似。我認為他希望創造的,並不是一個大一統的帝國,他只是希望讓自己的子孫後代,能夠個個都擁有建立帝國的能力,至少能在地方上稱王稱霸。
別看朱元璋對功臣如此狠毒,可他對兒子是真的好。就算兒子犯了死罪,他也只是責備幾句,壓根就不忍心殺掉任何一個兒子。
02有造反能力的,只能是朱元璋自己的子孫。那麼朱元璋在殺功臣的時候,有沒有考慮過,將來大明王朝失去功臣以後,該由誰來保家衛國呢?當然是有考慮過的,那就是他的龍子龍孫。
朱元璋將天下兵權一部分歸屬中央政權直接管轄,另外一部分則歸屬他那二十幾個兒子管轄。其中比較重要的北方邊境地區的諸侯王,手裡的兵權更多。
秋七月庚辰,秦王樉復國。癸未,指揮瞿能敗月魯帖木兒於雙狼寨。八月己未,江夏侯周德興坐事誅。丁卯,馮勝、傅友德帥開國公常升等分行山西,籍民為軍,屯田於大同、東勝,立十六衛。甲戌,給公侯歲祿,歸賜田於官。丙子,靖寧侯葉升坐胡惟庸黨誅。九月庚寅,立皇孫允炆為皇太孫,高麗李成桂幽其主瑤而自立,以華人表來請命,詔聽之,更其國號曰北韓。---《明史》
比如說朱棣和朱權的兵馬,那就是諸侯王裡實力最強大的,因為他們不僅要在自己的封國稱王稱霸,他們還肩負著守衛邊疆的重任。
由此可見,沒有一個老朱家以外的人,手裡是有兵權的。開國功臣被朱元璋殺的差不多了,全國兵權也被老朱分封給了各個兒孫。
這麼一來,天底下有造反能力的,只有朱元璋的子孫了。既然是朱元璋的子孫,誰來做皇帝有差別嗎?朱元璋自己看來沒有什麼差別。
只要這天下姓朱,對朱元璋本人來說就沒有什麼傷害,難道不是嗎?朱允炆稱帝的時候,朱元璋是明太祖,難道朱允炆下臺朱棣稱帝,這天下就不是朱元璋的了嗎?當然還是。很多人不懂什麼叫做帝王心術,其實帝王心術很簡單,說到底就是自私到了極點。哪個皇帝自私到極點,哪個皇帝就深諳帝王心術。顯然朱元璋就是那個深諳帝王心術的帝王。後來朱棣造反成功以後,朱元璋的地位依舊非常穩固。甚至為了證明自己是正統得位,朱棣還不得不把自己的母親改成了馬皇后。理由很簡單,朱棣希望成為朱元璋的嫡子。嫡子繼承皇位的資格,遠比庶子要強的多。所以朱元璋的目的,其實就這麼達到了。權力始終掌握在朱家人手裡,沒有旁落,這才是關鍵。
03朱元璋選朱棣,那其他皇子未必服氣。都說燕王朱棣人品貴重,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可事實上真的如此嗎?看看鐵鉉、方孝孺全家的下場,我們就會發現,朱棣壓根就是一個暴君。
其實後代怎麼去描寫這個皇帝,那都要看皇帝本人的意思的。在皇子當中,朱棣當然算得上是比較會打仗的一個,而且也是城府最深的那個人。
涼國公藍玉以謀反,並鶴慶侯張翼、普定侯陳桓、景川侯曹震、舳艫侯朱壽、東莞伯何榮、吏部尚書詹徽等皆坐誅。己丑,頒《逆臣錄》於天下。庚寅,耕耤田。三月辛亥,代王桂率護衛兵出塞,聽晉王節制。長興侯耿炳文練兵陝西。丙辰,馮勝、傅友德備邊山西、北平,其屬衛將校悉聽晉王、燕王節制。庚申,詔二王軍務大者始以聞。壬戌,會寧侯張溫坐藍玉黨誅。---《明史》
可是朱元璋偏偏就是不選他,一方面是因為朱棣在諸位皇子當中,的確沒有特殊的地位,畢竟也是庶出,跟朱標是不好比的。另一方面,朱元璋選擇朱棣,極有可能會造成兄弟相殘的場面出現。
自古以來,兄弟相殘奪取皇位的事情,難道還少嗎?朱元璋雖然讀書少,可是聽過的故事可不少。他知道李世民的玄武門之變,他知道宋太宗的斧聲燭影。親兄弟之間尚且如此,更何況這些兒子還不是一個媽所生。
為了防止這種兄弟相殘的情況出現,朱元璋選擇了一個冒險的方法,那就是從孫子裡選一個繼承人。這樣一來,每一個皇子都落空了,那他們的心裡就平衡了,兄弟之間就不會相殘了。可是他預料到叔侄之間也會相殘嗎?
總結:世上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考慮的問題多了,其實也就進退失據了。因為這世上壓根就沒有完美無缺的事情,也沒有完美無缺解決問題的辦法。
著重培養朱標,本來算得上是解決奪嫡問題的一個好辦法,可是朱標死了。這個時候朱元璋需要考慮的問題那就多了起來。
首先就是功臣功高蓋主的問題,他擔心沒有人鎮得住這些功臣,所以朱元璋把開國功臣一個個都給消滅了。其次就是兄弟相殘的問題,他擔心自己的兒子們會因為一個皇位,而互相殘殺,最後反倒是便宜了其他人,為此他選擇了孫子朱允炆登基。可舊的問題解決了,新的問題又出現了,朱元璋把功臣殺了,那以後誰來輔佐朱允炆坐穩皇位呢?朱元璋讓孫子做了皇帝,那麼叔叔們難道就不嫉妒自己的侄兒了?
所以說朱元璋不管選擇誰來做皇帝,都會存在各種各樣的新問題。這世上就沒有完美無缺的解決問題的辦法,如果有那說明問題本身就不是問題。
參考資料:《明史》
-
4 # 娛樂雙響炮
我的概括比較繁瑣
朱元璋汲取歷史教訓,早早就立下了太子,並定下了嫡長子繼承皇位的祖訓,而且為了能夠建立一個持久強大的帝國,朱元璋對太子朱標的培養工作也非常重視,幾乎集中全部優勢資源來培養他。事實上,朱元璋對自己的這個繼承人也是非常滿意,即便是朱標的執政理念與他的多有衝突,他也相信朱標的休養生息、推崇仁政的思想是符合明朝的歷史實際的。然而,人算不如天算,朱標因為生病在他之前去世,一邊忍著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悲傷,他一邊還要勞心勞力地去選擇新的接班人。當時的形勢是,朱棣無論是能力還是影響力都是最佳人選,然而按照朱元璋設定的繼承人產生原則,朱標的兒子才是唯一合法合理的人員。
選擇哪個作為繼承人確實讓朱元璋頗為為難,最終他綜合各方意見,還是選擇了朱允炆作為繼承人。此舉雖然維護了自己立下的規矩,但也導致了著名的“靖難之役”,讓明朝剛剛恢復的生機再次被戰火摧毀,百姓再次進入了水深火熱之中。對此不少歷史愛好者大膽猜測,如果朱元璋當時把皇位直接傳給朱棣,明朝就可以免除四年的戰爭災害,明朝的強盛時期會來得更早,持續的時間會更久。那麼,如果這一假設的前提真的成立的話,明朝真的會走向更加強大嗎?
在分析這個問題之前,不妨先對朱允炆和朱棣進行一個比對:從軍事能力來看,朱棣從小跟在朱元璋身邊,耳濡目染學到了朱元璋很多軍事指揮能力,而且他在徐達、常遇春、藍玉等名將手下工作多年,實戰經驗豐富。而朱允炆從小在溫室中長大,沒有見過戰爭的殘酷,也不懂的戰爭的藝術,所以與朱棣比基本是完敗。從執政能力來看,朱棣早早的就被封為了藩王,駐守著帝國的北大門,一直在與北方的遊民打交道,信奉的是拳頭下面見真章,對於政治這套沒有太多的實踐機會。而朱允炆雖然年幼,但是在朱元璋身邊也跟隨多年,朱元璋去世之前,也給了他不少鍛鍊的機會,所以這方面應該略有勝出。從個人影響力來說,朱棣軍功赫赫,多次帶隊擊潰北方來犯之敵,在軍中威望甚高,就連朱元璋對他都十分滿意,而朱允炆本是皇長孫,他老爹才是正牌繼承人,只是他老爹過於短命才把他提了上來,因此朱元璋還沒有來得為他鋪路,影響力自然也就小得多。從個人魅力來說,朱棣與朱元璋頗像,都是殺伐果斷之人,處理問題非常圓滑,善於收買人心,朱允炆一主張仁政,也是頗得人心,但總體與朱棣還是差點。
綜合來看,朱棣對上朱允炆還是佔據絕對優勢的,甚至來說在某些方面有著絕對的優勢。所以從表面上來看,朱棣直接傳位給朱允炆會是更好的選擇,明朝可能會因此走向更加強大之路。但是小編想說,這僅僅是從表面上來說,如果深入分析整件事情的來龍去脈就會發現,朱元璋傳位給朱允炆不一定最合理,但絕對是最正確的選擇,理由有三:
第一,傳位給朱允炆是維護制度的需要,如果傳位給朱棣就是自廢章法。在朱標去世之前,朱元璋就已經立下了儲君的產生規則,目的就是為了防止後世子孫為了爭奪皇位自相殘殺。朱標雖死,但他在去世之前已經育有子嗣,理當有他的兒子朱允炆繼位。如果朱元璋考慮朱允炆年幼而改立朱棣為太子,那麼可能會給後世子孫一個訊號,只要殺掉自己前面的繼承人自己就可以繼承皇位了,如此以來,後世子孫可能會陷入無休止的相互殺戮之中,這是朱元璋萬萬不能接受的。況且,作為一代君主,如果連自己親自制定的規矩都不能堅守,又怎麼能指望別人堅守,朝令夕改乃是大忌,朱元璋不會不明白這個道理。
第二,傳位給朱允炆是維護大統的需要,如果傳位給朱棣就是擾亂尊卑秩序。朱棣確實軍功累累,但是朱元璋在建國不久就明確了皇子與太子有別,藩王只能是藩王。朱棣那幾年確實是軍功累累,朱棣雖然也是皇子,但已經被封為藩王,與朱允炆相比已經不是同一個身份。如果傳位給朱棣而放棄朱允炆不用,那麼朱元璋辛辛苦苦設計的這一套尊卑秩序就出現了缺口,而且未來幾代很可能會出現蝴蝶效應,帝國在這個問題上的口子會越開越大,直到徹底不可收拾。在封建社會,尊卑秩序是皇家統治的基礎,所謂三綱五常本質是也是一種尊卑秩序,如果明朝在這個方面失去了秩序,那麼對老朱家的統治會是一個巨大的隱患。
第三,傳位給朱允炆是維護明朝安全穩定的需要,如果傳位給朱棣會讓明朝陷入內戰大混亂。朱元璋從元朝手裡接過來的並不是什麼欣欣向榮的國度,而是一個哀鴻遍野、百廢待興的殘破山河,為了為這個帝國注入生機,朱元璋可謂是殫精竭慮,雖然他殺了很多人,也冤枉了很多人,但是帝國畢竟開始趨於穩定,各個行業都開始復甦。如果此時把皇位傳給朱棣,勢必會引來其他藩王的不滿,對於一些實力不濟的小藩王還好,但對寧王這樣實力不弱於朱棣的藩王來說,如果因為心生不滿而引發戰爭,那麼帝國將會開啟新的內戰,邊境少數民族,說不定也會趁機入侵邊境,這對明朝來說也是不能接受的。
第四,傳位給朱允炆是儒家思想的內外需要,如果傳位給朱棣就會引起價值觀的混亂。明朝以儒家思想為正統,靠著他來統治子民,而儒家思想講究長幼有別,尊卑有序。事實上,根據史料記載,朱元璋也曾經動過傳位給朱棣的想法,但是遭到一幫儒家文人的瘋狂反對,朱元璋如果強行傳位給朱棣,勢必會寒了這幫人的心,亂世靠武將打天下,和平靠文人治天下,朱元璋自然知道接下來這幫人才是帝國的頂樑柱,如果自己一意孤行,會讓他們對儒家的正統地位產生動搖,朱元璋這才打消了這個念頭。
因此,我個人認為,朱元璋傳位給朱允炆是最佳的選擇,可能朱允炆有很多缺點和不足,但是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朱元璋只能選擇把皇位傳給他,這裡是對朱標的思念,也是對明朝這個大帝國的負責。
-
5 # 李三觀
1.古代君主繼承製度主要是嫡長子繼承製。哪怕嫡長子死了,那也是嫡系的子孫繼承,立嫡不理長
2.為了維護穩定,避免出現奪嫡的動亂
3.朱元璋真的很喜歡長子朱標
4.朱允炆仁孝的形象成功的忽悠了朱元璋。
-
6 # 花小兔不是兔兔tu
朱元璋傳位給孫子朱允炆而不給兒子朱棣,總結起來,大概有以下幾點原因,其實有這個問題是後世問出來的,也是朱棣上位後人才問。朱元璋心中,從未動過傳位朱棣的念頭。
一、野史記載朱棣生母是北韓人(一說是蒙古人),並且出生低微(朱棣繼位後為正名分才說生母是馬皇后),朱元璋不會傳位給血統不純的兒子;
二、朱元璋非常喜歡朱標,是他一手培養起來的接班人,也因此愛屋及烏喜歡孫子朱允炆。兒子死後,痛心不已,朱標向老父親託孤,所以朱元璋把帝位傳給朱允炆;
三、朱棣是打仗的一把好手,但做帝王不是會打仗就可以。朱元璋一直以帝王標準教育朱標和朱允炆,從未考慮過朱棣。就如同李淵封李建成為太子而不是李世民;
四、滿朝文武的支援。朱棣跟朱元璋一樣冷血嗜殺,當時滿朝文武在朱元璋高壓下活得戰戰兢兢,自然不希望朱棣接班,而是仁厚的朱標或朱允炆。
-
7 # 水煮汗青
朱元璋因為太子朱標英年早逝,而立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皇太孫,繼承他的皇位。
這種隔代傳位給朱元璋的其他兒子帶來許多不滿,叔叔被侄子管著,很多人就不服,特別是燕王朱棣,他在北方擁兵自重,不把朱允炆放在眼裡。終於,在朱允炆的削藩壓力下,朱棣暴發了靖難之役。
很多人會想,既然朱標死了,朱元璋為什麼不把皇位直接傳給朱棣?其實這種想法也只是在靖難之後才會產生,如果造反的不是朱棣,而是周王朱橚呢?大家是否又會問,為什麼不把皇位傳給朱橚?
按照明朝的嫡長繼承製度,皇位是要傳給嫡長子的,朱標是1392年病逝,朱棣是1380年前往燕京就藩,此時的朱棣就是一個地方藩王,如果朱元璋召他回來做皇帝,其他地方藩王肯定會亂。都是藩王,憑什麼就選他做皇帝?
嫡長子繼承製度早在周朝的時候就已經有了,所謂的嫡長子就是正室所生的長子,而其他不是正室,比如妾,或者是奴婢、丫鬟之類的,就算生的是長子,但也不是嫡子,所以不享受嫡長子的繼承權。
嫡長子一旦確立後,他所傳下來的世世代代就是大宗地位,其他庶子則是小宗。這個問題在明朝嘉靖時期就出現過,當時明武宗朱厚照駕崩後,因為沒有生下子嗣,不能以“父死子繼”的方式傳位,只能採取“兄終弟及”的方法,把朱厚熜接進皇帝繼承皇位,就是明世宗嘉靖皇帝。
嘉靖皇帝登基後,因為他不屬於皇帝嫡長子那一系的人,算是小宗,如今他做了皇帝,這是“小宗入大宗”,為此他做了許多工作,比如將朱棣的廟號從明成宗改成明成祖,還有鬧出了大禮儀事件,這樣做都只是為了給自己爭取一個“名分”。
因此,就算朱標死了,朱元璋也不可能把皇位傳給朱棣,因為這不合規矩!
結束語有些人還認為,朱元璋喜歡朱棣,覺得朱棣與自己很像,甚至也有想過把皇位傳給朱棣。其實這些都是謠傳,朱棣不是長子,而是第四個兒子,憑什麼要把皇位給他?就算長子朱標沒了,朱棣上面還有兩個哥哥呢!
另外,朱元璋也沒有表現出對朱棣的偏愛。長子朱標留在身邊做為諸君,次子朱樉就藩於安徽鳳陽,這可是朱元璋的老家,把次子封在這裡,絕對比朱棣安排的位置好。朱棣分到了北平,在當時可是苦寒之地。
-
8 # 胡瑞嵐298
朱標是嫡長子,朱棣是庶長子。古代人講究立嫡不立庶,朱標死,朱元璋要麼立嫡次子、三子,也不可能是燕王,立嫡長孫也可以!
-
9 # 獨狼歷史
▂ ▄ ▅ ▆ ▇ █ 精彩分享 █ ▇ ▆ ▅ ▄ ▂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朱元璋當皇帝三十餘年,在中國四百多年封建帝王當中是比較長壽的,而太子成年後,大量分擔了朝政,從小長於深宮,畢竟不能跟長期軍旅生涯將身體打熬得十分健壯的朱元璋比,最終朱標積勞成疾,早於朱元璋去世。
太子去世,一個非常現實又迫切的問題就擺在朱元璋和一干已經成年的兒子們面前,誰來繼任太子,以備日後接人皇帝。朱元璋早年在碩儒指導下遍讀中國歷史,深知秦朝、隋朝短命的根由,由此乾綱獨斷,封朱標長子朱允炆為皇太孫。
以備自己百年之後由他接人自己,繼續有序地統治大明帝國。當時明眼人都知道,朱允炆比其父更從小生長於深宮和婦人之手,更懦弱,但是就朱元璋而言,只要符合嫡長子繼承製,就能確保國家穩定,更何況還有那麼多掌握兵權的兒子鎮守邊疆。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10 # 北京愛滑雪
1,朱元璋對太子朱標感情深厚,朱標早逝,朱元璋愛屋及烏,所以立朱允炆為皇太孫。
2,最重要的是朱元璋推崇儒家的嫡長子繼承製,朱標是嫡長子,所以立為太子,太子早逝,儒家的倫理規範第一順位是皇太孫而非皇次子。朱元璋作為皇朝的開創者,自然考慮深遠,不會一開始立了規矩就自己破壞。
3,太子早逝後,皇次子、皇三子都是嫡子,仍然在世。朱元璋斷然不可能繞過秦王和晉王立燕王為嗣的。這樣豈不是亂了套,埋下了皇朝動亂的根子。至於朱元璋逝世時,秦王和晉王都已逝世,燕王成為事實上的長子,但太孫地位早定,朱元璋是不會在這個時候改換皇嗣的位置的。
4,至於為什麼朱元璋不立秦王為嗣,除了上述原因外,還有秦王失德。秦王多次遭朱元璋敲打,差點廢了王位,在他心中並不認可秦王,所以不會傳位給秦王。同樣,晉王也是如此。
5,燕王的雄才大略主要表現在當皇帝之後。在朱元璋時期,燕王並沒有表現出超人的能力,讓朱元璋另眼相看。當時,軍事上寧王也不差。秦晉周楚蜀諸王並非太差,加上燕王主動收斂光芒。從立賢的角度看,燕王也絕對特別服眾。
6,朱元璋對皇朝的未來有深遠的思考,儒家治國,休養生息,是他對未來的期望,所以安排幾位大儒輔佐朱允炆。確實到了皇朝二代,善於守成也是皇帝的優點,這一點,從朱允炆的年號和治國政策看,並沒有太過辜負朱元璋的期待。所以朱元璋在世時,朱允炆是比朱棣更合適的皇帝人選。
-
11 # 每日一段歷史
朱元璋立朱允炆為皇太孫,儘管後來朱棣篡了朱允炆的位,但是,永樂九年朱棣也立朱瞻基為皇太孫,這說明古代的立嫡不立長的傳統是有一定的統治邏輯在的。
這政治邏輯就是要避免統治階級的內訌。
兩晉南北朝是一個統治階級內訌空前激烈的時期,由於晉武帝立了白痴太子司馬衷,隨後就爆發了八王之亂,直接葬送了西晉王朝。
公元396年,東晉孝武帝司馬曜因為開了個玩笑被張貴妃殺死,沒有來得及培養繼承人,帝國政權便落入琅琊王司馬道子之手,大軍閥桓玄乘機火併司馬道子篡位,雖然被平定,帝國的政權卻又落到了另一個更厲害的權臣劉裕手裡,並最終亡於劉裕之手。
南朝宋文帝劉義隆被太子劉劭弒殺,武陵王劉駿起兵殺死劉劭,隨即劉氏皇族陷入反覆內訌,劉駿的兒子對叔叔們大開殺戒,皇叔劉彧被迫殺死無道的前廢帝劉子業,是為宋明帝,明帝好猜忌,宋文帝剩下的12個兒子被他殺得差不多,剩下的皇叔劉休範,宗室劉景素又被他的兒子後廢帝劉昱殺了,最終劉昱被鎮壓劉休範,劉景素起家而掌握兵權的大將蕭道成殺死,在內訌中基本死絕了的南宋宗室根本無力阻擋蕭道成篡位。
南齊武帝蕭賾的兒子文惠太子蕭長懋在永明十一年病死,身體已經不好的齊武帝來不及培養繼承人,倉促之下立蕭昭業為皇太孫,齊武帝死後,蕭昭業耽於酒色,輔政大臣西昌侯蕭鸞乘機篡權,是為齊明帝,明帝繼位後很快把齊武帝的子孫殺得乾乾淨淨,導致南齊的統治集團受到很大削弱,齊武帝死後大將張敬兒,陳顯達先後起兵造反,南齊很快亡在內戰中崛起的梁武帝蕭衍之手。
梁武帝蕭衍在公元531年兒子昭明太子蕭統去世後就沒有立皇太子,幾個兒子在老爹被侯景圍困後不僅不出力救援梁武帝,反而開始作壁上觀,在武帝死後自相殘殺,南梁朝廷最終亡於平定侯景起家的權臣陳霸先之手。
縱觀南朝歷史,就是統治家族在一次次內訌中自我覆滅的歷史,所以,歷史教訓告訴朱元璋和朱棣,如果廢了立嫡不立長的傳統,或者沒有成年的能夠完全掌控帝國的繼承人,帝國勢必陷入混亂。如果自己的其他庶子能做皇帝,那麼他死後他的庶子們同樣可以為了爭奪皇位大打出手,權力傳承的正統性和合法性勢必大打折扣。
而且,在叔侄之間,兄弟之間為了爭奪帝位打得你死我活的時候,更可怕的後果是軍權的分散,在內戰中難免有立下赫赫戰功掌握一定兵權的將領上位,這就意味著皇帝誰都能做,不僅自家人能做,外人也能做。到那個時候,自己在宗廟的血食就保不住了。
朱元璋是歷史上少有的鐵腕帝王,他深知繼承順序紊亂的惡果,在他年富力強,還有一定精力的時候就開始培養自己的接班人,為了維護皇權繼承的神聖與合法性,杜絕其他宗室王爺的覬覦之心,杜絕宗室內戰的可能,在皇太子早逝之後他選擇了立皇太孫。但是歷史留給他的時間不多,洪武二十五年朱允炆立為皇太孫,不到六年後朱元璋去世,而朱允炆只有二十一歲,如果朱元璋能再多活幾年,可能就不會爆發靖難之役,朱允炆的統治也就能維繫下去。
-
12 # 北疆同心聊歷史
朱元璋之所以寧願傳位給孫兒朱允炆,也不願傳位給燕王朱棣,自然是其經過深思熟慮的結果!
明太祖朱元璋之所以這樣做,是從維護政治穩定,以及有利於政治權力順利交接的角度上考慮的。
朱允炆是誰啊?他可不僅僅是朱元璋的孫兒,更是先太子朱標的兒子。而朱標可是朱元璋苦心孤詣培育了多年的,既有人望且又能夠平衡各種關係的,唯一的合格皇位繼承人!舍此之外,再無任何皇子能夠擔此大任。
而朱元璋的其他幾個兒子,包括燕王朱棣在內,都被授予了藩王之重爵,且均有節制一方之權柄!故而其名位相當,地位也大致相等。這就造成了一個問題:在太子朱標去世後,無論由哪個藩王承接太子之位,都有可能引發其他人的不滿,甚至有可能在朱元璋去世後,有造成政治動盪的危險,從而導致影響到明朝的政治穩定!
於是朱元璋便決定立太子朱標之子,朱允炆為皇太孫。這樣的政治安排倒底合不合適呢?應該說是合適的!這也是因為既然朱允炆是太子朱標之子,那麼假如朱標沒死,而是繼承了朱元璋的皇位,則朱允炆勢必會成為新太子,而末來在父死子繼之後,也必將繼承朱標的皇位!如果順著這個思路捋下去,就會發現明太祖朱元璋,立長子長孫朱允炆為皇太孫,也是合乎情理的!
並且朱元璋的政治交接安排,也並非不成功!假如朱允炆沒有因受到齊泰、黃子澄的蠱惑而急於削藩,從而激怒了燕王朱棣,並引發其為求自保而鋌而走險,進而毅然起兵“清君側”,和朝廷真刀真槍的殺將起來,並最終襲破南京奪了朱允炆皇位。而是採取徐緩削藩、有重點的削藩,避免激起藩王們過於激烈的反彈!從而既可以達到削藩的目的,而又不致於引發政治動盪,建文帝朱允炆依然可以坐穩皇位!那麼誰又能指責明太祖朱元璋,立先太子朱標之子朱允炆為皇太孫的政治交接安排是錯誤的呢?
結論:並不是朱元璋的政治安排有錯,而是朱元璋去世後政治形勢的突變,導致了朱元璋的苦心化為了泡影啊!
-
13 # 大山裡的幼稚鬼
公元1392年5月17日,大明帝國的第一順位繼承人,帝國儲君,太子朱標溘然長逝,大皇帝朱元璋心如絞痛,簡直痛不欲生,最喜愛,精心培養了25年的繼承人就這麼先走一步,偌大的帝國該交給誰?
朱標一死,帶來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但首先引起朱元璋注意的是14歲的朱允炆。朱允炆其實並不是朱標的長子,他還有個哥哥朱雄英,不過早在10年前就死掉了,這麼一來朱允炆就成為了朱標這一支裡最年長的男人。
作為皇三代,還是一個庶子(嫡子是比他小一歲的朱允熥,朱雄英的同母弟。)的朱允炆,在朱標從西安回來病重的日子裡,日夜守在父親身邊,如果在當時搞個“大明朝十大孝子”的評選活動,朱允炆一定能當選。朱允炆是個偏腦袋,於是朱元璋親切地稱呼他“半邊月”。14歲的朱允炆在喪父之後,把3個年幼的弟弟照顧得十分周到,這一切都被朱元璋看在眼中。
這時候,朱元璋其實並沒有考慮朱允炆,畢竟只有14歲,太小了,還得看一看。但朱元璋不得不重新選擇繼承人,首先考慮的還是他的兒子們。周王、晉王、燕王有野心,他心知肚明,秦王荒唐成性,是一攤扶不上牆的爛泥,還差點被廢掉王號。晉王外表殘暴,違法亂紀,然而本質上是個膽小鬼,魯王是個天大的蠢貨,為長命百歲,亂吃藥把眼睛給吃瞎了,至於其他的王子有的殺人犯罪,有的沉溺酒色,稍微幾個成器的,卻又是舞文弄墨、沒有任何政治經驗的藝術家。
愁啊,看起來只有在“勇武”方面類己的朱棣可堪大任。於是他悄咪咪徵詢大臣的意見,他曾對翰林學士劉三吾這麼問:“太子死了,皇長孫(朱允炆)年幼不懂事,治理國家必須選對人,我想讓燕王接班怎麼樣?”
知識分子劉三吾當然不喜歡好戰分子燕王,他只能選擇自己的同類。他腦袋搖得跟撥浪鼓似的:“立燕王絕對不行!如果立燕王,那麼秦王、晉王怎麼辦?皇長孫朱允炆四海歸心,大家都擁護他,您可以安心了~!”
當時的文官們大多都擁護朱允炆,一則是因為朱標的關係,再則是朱允炆的性格,他出生的時候天下已經安定,從小養在深宮之中,學的是四書五經,孔孟之道,天然就跟文臣們一個陣營,另外他年紀小,可塑性強,還是個大孝子,是文臣們理想的皇帝。
對於這些在老朱手下戰戰兢兢做官的大臣們來說,他們堅決不希望國家再出一個如朱元璋這樣“殺人如麻”的皇帝了,燕王怎麼看都跟老朱一個德行,為了小命,為了身家,為了官位,怎麼看都只能選朱允炆呀。
朱棣和朱元璋是同類,雄才大略,各方面能力都要比朱允炆更優秀,看起來更適合當皇帝,精明的朱元璋是應該清楚的,但老朱不選朱棣,或許還有以下這些原因:
首先,老朱大概也清楚自己殺的人多,並不希望帝國的繼承人將來走自己的老路,這麼多年把朱標朝著“仁厚之主”的方面培養,就能看出來老朱其實希望帝國的第二代能夠成為“文景”那樣的皇帝,而不是秦皇漢武一般。他覺得自己在征伐上面已經把該做的都做了,還制定了《大誥》為大明王朝設定了規範,接班人只需要按照自己的規劃執政就不會出什麼問題。但如果選擇跟自己一個德性的朱棣,這就不太好說了。
其次,老朱搞的藩王制度,在邊疆設定可以執掌軍隊的九大塞王來拱衛中央,如果選擇朱棣,那麼可以會使得這個局面崩潰。朱棣的出生不高,(他母親是北韓人)而又是塞王,他上面還有同是塞王的兩個哥哥秦王和晉王,立他做皇帝,難免其他兩人不服,之後說不定就是一場兄弟相殘的內戰,這是朱棣萬萬不願意看到的局面。
選朱允炆就不會有這麼的問題,首先是把國家的繼承人制度給規範了,以免出現奪嫡的手足相殘的局面,再則朝中的文官們大多都支援朱允炆,至於武將,沒有關係幹掉就是了,藍玉大概就是老朱想要讓朱允炆順利繼位而犧牲的吧。雖然朱允炆現在看起來比較懦弱,但自己還能奮鬥幾年,把他教育好了,幫他把路鋪好了,那麼應該不會有什麼大問題。
至於朱棣,還是算了吧,這個傢伙現在要改已經改不了,何況他在北方幹得不錯,對付蒙古人還是不能離了他,即便他有野心,這不是還有其他幾個塞王牽制們,想來也翻不出什麼大浪來。
大概,這就是朱元璋最後決定裡朱允炆的原因吧。畢竟在朱標活著的時候,朱元璋的對兒子們的安排已經搞好了,推到了難免存在崩盤的局面,可惜他沒有想到的是,朱棣居然能在逆風局打了個五殺,而開國大將殺光之後的結果是,五十萬大軍不堪一擊,柔弱的建文帝急躁而太缺乏政治經驗了。
-
14 # catherine1982
朱元璋之所以把皇位傳給孫子朱允炆,而不傳位給兒子朱棣,原因如下:
一、自古以來,立嫡為上,無嫡立長。朱元璋長子朱標本為理所當然的人選,可朱標命短福薄,早早歸天。而朱棣能征善戰,志向遠大,很得朱元璋欣賞。於是,朱元璋就立儲問題,曾經悄悄徵詢過大臣的意見。他問翰林學士劉三吾:“太子死了,皇長孫(朱允炆)年幼不懂事。治理國家必須選對人,我想讓燕王接班怎麼樣?可惜朱元璋問的是一名文官,知識分子自然只推薦自己的同類。他頭搖得像撥浪鼓:“立燕王絕對不行!如果立燕王,那麼秦王、晉王怎麼辦?皇長孫朱允炆四海歸心,大家都擁護他,您可以安心睡大覺。”
二、官員百姓渴望休養生息,厭煩打仗。朱元璋作為開國皇帝,戰爭紛繁,百姓渴望安定的生活。如果要一個崇尚武術的皇帝朱棣,那自然不可避免還要歷經躲避戰爭,從民意角度看,朱允炆更適合做皇帝。這是順民意,穩政治,促發展,休養生息的需要。再者,朱允炆性格柔和,以孝聞名,自然會改善一直以來朱元璋統治的高壓態勢,各方面都會比較緩和,利於民心所向。
三、朱元璋私心所致。朱元璋長子朱標雖然離世,但朱允炆是地地道道的朱家血統。而朱棣可能是一個妃子生的,或許這個妃子還是少數民族。有可能是高麗人,究竟是北方高麗民族,還是來自北韓半島,很多人都弄不清楚。也有人稱朱棣的媽媽是元順帝的妃子,甚至可能是蒙古人。朱元璋心想:老子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怎麼也得找個純血統的繼位者吧?這樣才死可瞑目啊
-
15 # 剛子聊歷史
一:古時候帝王家皇位的傳承一直都是遵循立嫡立長的規則,這種思想根深蒂固,包括朱棣本人後來也是遵循這規矩,他寧願傳位給身有殘疾的長子朱高熾,也沒有傳位給自己十分喜愛的次子朱高煕,即使朱高煕曾多次隨朱棣四處征戰,在靖難之役中朱高煕也立有大功,而且長子朱高熾並不討朱棣喜歡,但這也不影響朱棣傳位給他,也有說法是朱棣喜歡長孫朱瞻基,這都是後話了。
二:太子朱標死後,朱元璋悲痛欲絕,也曾想過傳位給四子朱棣,但二子朱樉、三子朱棡都還在,如果繞過他們直接傳位四子朱棣,屬於違背規則。名不正則言不順,日後容易引起國家動亂,歷史上除了清朝之外,其他朝代都遵循著立嫡立長的規則,而傳位長孫朱允炆,雖然兒子們心裡不舒服,但也沒有理由起兵。雖然後來朱棣起兵,但那是朱允炆一系列不當操作造成的,朱棣還牽強附會的找了個清君側的理由,如果直接傳位四子,那麼二子三子有十分正當的理由起兵謀反。
三:朱棣性格和朱元璋很相似,這點朱元璋本人也很清楚,如果傳位朱棣,朱棣為了鞏固自己的皇位,長孫朱允炆、二子朱樉、三子朱棡恐怕都不能保。而朱允炆的性格很像太子朱標,孝道仁慈,這一點可以從後來靖難之役看出,即使朱棣已經謀反,朱允炆還多次交代前方將士“勿使朕有殺叔之名”,傳位朱允炆其他兒子都可善終。唐朝的李世民正是出於這樣的考慮,後來寧願傳位懦弱的李治都不敢傳位給魏王李泰是一樣的道理。
但願我的回答能給樓主帶來幫助。
-
16 # 二不陳
老朱的大兒子和大孫子,都是朱元璋沒當上皇帝之前馬皇后嫡系所出,都是經歷過苦日子的人,在老朱眼裡這3個人才算他正真的家人,後來兒子病死後,他才大肆誅殺功臣,就是替孫子繼位掃清一切阻礙。
-
17 # 莊楚狂
三個原因
朱標死的時候,老二老三還沒死,而這兩個皇子不成器!
越過了老二老三直接立老四做太子,這不太妥當!
容易引起兄弟紛爭
不能立長只有立嫡了!
二
失允文確實會來事,討老朱喜歡!感情確實有加分!
但朱元璋是政治動物,感情上加分並不太重要,重要的原因是
三,朱元璋為了培養太子朱標,給太子系建立了強大的勢力,清洗了很多政治勢力,現在朱元璋老了,不想折騰了,如果不是太子的人接班的話,那麼就要清理太子繫了,朱元璋已經沒這個精力了!
回覆列表
開國皇帝老朱畢竟是很傳統的人,一般家庭有事的話,也是找長子來拿主意,老朱深受其影響,傳位嫡長子也是理所當然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