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萬清軒居士
-
2 # 吉人1號
古時候的檔案傳輸靠的是驛站,一般每隔20裡有一個驛站,一旦需要傳遞的公文上註明“馬上飛遞”字樣,按規定要求每天300裡,如遇緊急情況,可每天400裡、600裡,最快達800裡。傳遞緊急檔案時,每個驛站都用快馬,這樣,雖然不是千里馬,但每匹馬都死命跑,也可以一日千里,“六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用來表示情況緊急程度。
在文學作品中,對此有精彩描寫:“八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一卷黃塵滾滾,駿馬飛馳而至,但見人影一晃,跳將下馬。大喝:“八百里加急!御賜金牌,阻者死,逆者亡!”隨即便見煙塵滾滾,騎者已然離去!此時,古道凝雲,晴空赫然!
按唐朝政府官方規定,快馬要求一天行180裡左右,再快些則要求日行300裡。最快的要求則為日馳500裡。天寶十四年十一月九日,安祿山在范陽起兵叛亂。當時唐玄宗正在華清宮,兩地相隔三千里,6日之內唐玄宗就知道了這一訊息,傳遞速度就達到每天500裡。
據載,南北朝的北周宣帝,在洛陽招搖過市,親自乘御驛馬,日行300裡。看來,唐朝的最緊急通訊要求日行500裡,那無疑用的馬是御馬級別,難怪如此神速。唐代的—尺合現在0.303米,一里合454.2米,就是用現在的眼光看來,八百里加急快得不能再快,也要兩天時間。
據《大唐六典》記載,最盛時全國有1639個驛站,專門從事驛務的人員共二萬多人,其中驛兵一萬七千人。郵驛分為陸驛、水驛、水路兼併三種,各驛站設有驛舍,配有驛馬、驛驢、驛船和驛田。
在各種驛裡服役的人,一般叫做“驛丁”、“驛夫”,或稱“驛卒”、“驛隸”。從名稱來看,他們的身份比較低下。陸路上的驛丁,也同樣受到煎熬。他們在烈日之下,在寒風凜冽的冬天,在傾盆大雨之中,都毫無例外地要身背文書袋,匆匆賓士在驛路上。
在唐朝法律中把郵遞過程中的種種失誤的處罰,都規定得很細。稍有差錯,便要受到嚴厲的處置。唐朝規定,驛長應負有若干責任,首先必須每年呈報驛馬死損肥瘠,呈報經費支出情況。若有驛馬死損,驛長負責賠償;若私自減去驛站人員和馬匹,則“杖一百”。對驛丁的處罰更嚴。唐朝規定,驛丁抵驛,必須換馬更行,若不換馬則杖八十。
唐律還規定,凡在驛途中耽誤行期,應遣而不遣者,杖一百;文書晚到一天杖八十,兩天加倍,以此類推,最重的處徒罪二年。
有人問:“執行八百里加急這樣的重要任務,被敵人或強盜半道劫去了怎麼辦?”從這樣嚴厲的法律看,一般強盜不會去動這些重要檔案,免得招惹官方的拼命剿殺。而在交戰時,應早料到敵方或會打埋伏攔截情報,至少會多途徑多人攜帶文書以防萬一。
唐律規定假如耽誤的是緊急軍事文書,則罪加三等。因書信延誤而遭致戰事失敗則判處絞刑。
《唐國史補》曾記載一個負責簽發公文的員外郎的官,他處理一從河北發配到嶺南的囚犯的文書,本應向河北、嶺南兩處發文,因夜間疏忽,只發了嶺南一地,河北未發。事發之後,這個員外郎遭到了免官的處分。而洩露重大機密者處以絞刑。
-
3 # 弄潮者
其實就是驛站的馬不停跑而已,我就是按汗血寶馬的衝刺速度來算,頂天了也差不多是60公里/小時,當然馬是活物,總是有力盡之時,再加上路上耽擱的時間來算,八百里加急起碼要十五個驛站來跑馬才能達到日行八百里的要求了。
-
4 # 易小川819
800里加急是當時最高級別指令或情報。唐代的—尺合現在0.303米,一里合454.2米,800裡現在是400裡,也就是200公里
-
5 # 麻將52190583
我們那有驛站,五里墩十里鋪,三十里一個驛站,八百里加急基本上都是在衝刺,而且驛道不走集市中間穿,走旁邊過,相當於現在的高速公路。
-
6 # 輕釦蓬門
古代800里加急是歇人不歇馬的,分段設立驛站,提供替換的驛馬和驛差,騎馬一小時跑16公里並不算快,一天800裡,也就是400公里太輕鬆了。
-
7 # 天道留學
在古裝電視劇經常能看到,打仗的時候,“八百里加急”傳遞軍情,中途幾乎不休息,跑死了幾匹馬,為的就是最快速度將資訊傳遞到對方手裡。但是這究竟有多快,是怎樣一個情況呢?
古時候的檔案傳輸靠的是驛站,一般每隔20裡有一個驛站,一旦需要傳遞的公文上註明“馬上飛遞”字樣,按規定要求每天300裡,如遇緊急情況,可每天400裡、600裡,最快達800裡。傳遞緊急檔案時,每個驛站都用快馬,這樣,雖然不是千里馬,但每匹馬都死命跑,也可以一日千里,“六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用來表示情況緊急程度。
在文學作品中,對此有精彩描寫:“八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一卷黃塵滾滾,駿馬飛馳而至,但見人影一晃,跳將下馬。大喝:“八百里加急!御賜金牌,阻者死,逆者亡!”隨即便見煙塵滾滾,騎者已然離去!此時,古道凝雲,晴空赫然!
按唐朝政府官方規定,快馬要求一天行180裡左右,再快些則要求日行300裡。最快的要求則為日馳500裡。天寶十四年十一月九日,安祿山在范陽起兵叛亂。當時唐玄宗正在華清宮,兩地相隔三千里,6日之內唐玄宗就知道了這一訊息,傳遞速度就達到每天500裡。
據載,南北朝的北周宣帝,在洛陽招搖過市,親自乘御驛馬,日行300裡。看來,唐朝的最緊急通訊要求日行500裡,那無疑用的馬是御馬級別,難怪如此神速。唐代的—尺合現在0.303米,一里合454.2米,就是用現在的眼光看來,八百里加急快得不能再快,也要兩天時間。
據《大唐六典》記載,最盛時全國有1639個驛站,專門從事驛務的人員共二萬多人,其中驛兵一萬七千人。郵驛分為陸驛、水驛、水路兼併三種,各驛站設有驛舍,配有驛馬、驛驢、驛船和驛田。
在各種驛裡服役的人,一般叫做“驛丁”、“驛夫”,或稱“驛卒”、“驛隸”。從名稱來看,他們的身份比較低下。陸路上的驛丁,也同樣受到煎熬。他們在烈日之下,在寒風凜冽的冬天,在傾盆大雨之中,都毫無例外地要身背文書袋,匆匆賓士在驛路上。
在唐朝法律中把郵遞過程中的種種失誤的處罰,都規定得很細。稍有差錯,便要受到嚴厲的處置。唐朝規定,驛長應負有若干責任,首先必須每年呈報驛馬死損肥瘠,呈報經費支出情況。若有驛馬死損,驛長負責賠償;若私自減去驛站人員和馬匹,則“杖一百”。對驛丁的處罰更嚴。唐朝規定,驛丁抵驛,必須換馬更行,若不換馬則杖八十。
唐律還規定,凡在驛途中耽誤行期,應遣而不遣者,杖一百;文書晚到一天杖八十,兩天加倍,以此類推,最重的處徒罪二年。
有人問:“執行八百里加急這樣的重要任務,被敵人或強盜半道劫去了怎麼辦?”從這樣嚴厲的法律看,一般強盜不會去動這些重要檔案,免得招惹官方的拼命剿殺。而在交戰時,應早料到敵方或會打埋伏攔截情報,至少會多途徑多人攜帶文書以防萬一。
唐律規定假如耽誤的是緊急軍事文書,則罪加三等。因書信延誤而遭致戰事失敗則判處絞刑。
《唐國史補》曾記載一個負責簽發公文的員外郎的官,他處理一從河北發配到嶺南的囚犯的文書,本應向河北、嶺南兩處發文,因夜間疏忽,只發了嶺南一地,河北未發。事發之後,這個員外郎遭到了免官的處分。而洩露重大機密者處以絞刑。
-
8 # 品談客古時傳送快遞的工具是驛站和馬,送快遞的一般叫郵差。驛站類似於就是今天的車站,兼郵局有時也兼旅館功能。站裡養了很多馬,一有訊息文書,“快遞員”郵差就騎馬跑。三十里一驛,到了驛站連人帶馬可以休息,小吃一頓飯,騎馬顛簸原因,還不能吃太飽;或者換人換馬再繼續跑。一天跑下來,一般可跑十個驛站,也就是三百里。不過遇到緊急和機密的公事,為了保密起見,往往把公事文書或者機密“包裹”封在“郵差”背後,蓋上大印,不到目的地,任何人不準碰。這個時候,就要快馬加鞭,限時專送,一天跑五百里,即我們在影視劇中常看到的“五百里加急”或者“八百里加急”。遇到這種五百里或者八百里加急的時候,“快遞員”郵差可就倒黴透頂了!一個驛站一個驛站的跑,中途只能換馬不能換人,無論是寒風刺骨,還是酷暑難當;無論是暴雨傾盆,還是大雪瀰漫都不能阻擋。跑到後來,很多“快遞員”身體透支,無法支撐而昏倒或者直接掛掉了。但是加急文書或者機密“包裹”絕不能耽擱,否者驛站“站長”和郵差都要按律法處死。於是驛站站長乾脆就把他昏倒的郵差或者屍體的郵差綁在馬背上,由識途的老馬把其帶到目的地。就是說,馬跑死可以換,人跑死就死著也要把“快遞”送到。
古時的郵差和現代的快遞小哥一樣,不但送信,還可以送包裹。最有名的莫過於唐朝玄宗的小情人小吃貨楊貴妃,住在京城陝西長安,卻整天朝唐明皇要京城沒有的東西吃。真是嘴又欠又欠抽!她喜歡吃荔枝,可荔枝產地遠在廣東佛山,當時為了滿足楊貴妃的口福,只好動用大量的快馬和“快遞騎士”,接力賽跑式的,日夜不停從數千裡開外的地方“八百里加急”傳送新鮮荔枝。一看遠處的快馬來了,塵土飛揚,楊貴妃就笑了,所以荔枝又叫“妃子笑”。這個著名的典故,起源於唐朝詩人杜牧的兩句詩——“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沒有人知道快馬運來的“加急快遞”是荔枝,但是沒有人不知道人和馬的血汗與辛酸!
由此可見,現代的快遞小哥有捱打之憂;古代的快遞郵差卻有累死之苦!當然,古代的快遞小哥和現代一樣,也是有統一制服著裝的。漢朝的驛使或郵差就有了自己的服飾顏色:頭戴紅頭巾,臂套紅色袖,身背紅白相間的包裹,也叫“赤白囊”。在驛路上賓士起來,絕對一副很拉風的樣子。
總之, 無論是八百里加急或者是五百里加急,都是用古代“快遞小哥”郵差們的生命為代價所換來的速度;雖然比起今日順豐幾千裡次日達的速度還遠遠不如,但是在當時已經是快急到人馬喋血了。 -
9 # 0049969600
我國古代公文傳遞靠驛站,一般每隔二十里設一個。一旦公文註明“馬上飛遞”字樣,按規定要求每天三百里,遇緊急情況可達四百里、六百里,最快達八百里。傳遞緊急公文時,每個驛站都用快馬,馬累了即在沿途驛站換馬,確保連續飛跑,在最短時間內送達。所謂的“八百里加急”,表示情況最緊急,速度最快。
-
10 # 初級管理會計師辦公室
網上其實也能找到相關的材料。現在快遞,因為走空運和陸地運輸的多,一般而言,空運可以做到當天到貨的如順豐,這個可以跨越1000公里也不是難事。順豐是快遞業的標杆,點部的分佈要滿足“1小時交通圈”要求,在上一級中轉站,也按照時效要求,設定2小時交通圈。這樣,只要是在同一個區部,也就是說同一個電話區號範圍內,能做到4小時到達。我曾經有過下午6點上海i下單,上門取件,第二天一大早就到了西安,通知到貨。這橫跨了幾千公里了。我們看看古代。
古時候的檔案傳輸靠的是驛站,一般每隔20裡有一個驛站,一旦需要傳遞的公文上註明“馬上飛遞”字樣,按規定要求每天300裡,如遇緊急情況,可每天400裡、600裡,最快達800裡。
傳遞緊急檔案時,每個驛站都用快馬,這樣,雖然不是千里馬,但每匹馬都死命跑,也可以一日千里,“六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用來表示情況緊急程度。
在文學作品中,對此有精彩描寫:“八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一卷黃塵滾滾,駿馬飛馳而至,但見人影一晃,跳將下馬。大喝:“八百里加急!御賜金牌,阻者死,逆者亡!”隨即便見煙塵滾滾,騎者已然離去!此時,古道凝雲,晴空赫然!
按唐朝政府官方規定,快馬要求一天行180裡左右,再快些則要求日行300裡。最快的要求則為日馳500裡。天寶十四年十一月九日,安祿山在范陽起兵叛亂。當時唐玄宗正在華清宮,兩地相隔三千里,6日之內唐玄宗就知道了這一訊息,傳遞速度就達到每天500裡。
據載,南北朝的北周宣帝,在洛陽招搖過市,親自乘御驛馬,日行300裡。看來,唐朝的最緊急通訊要求日行500裡,那無疑用的馬是御馬級別,難怪如此神速。唐代的—尺合現在0.303米,一里合454.2米,就是用現在的眼光看來,八百里加急快得不能再快,也要兩天時間。
-
11 # 胡侃文史
所謂八百里加急相當於咱們現在的特急件,不同的級別馬匹也不同,在這當中不換馬,每到一站換一次,人的吃喝全在馬上,當級別達到八百里的時候,基本上是跑死馬的結果,往往將訊息送到目的地以後,送信人本身如果體質差一些的話,也會因為勞累過度而亡。因此,非到萬不得已(這當中最多的是邊關告急、大規模的聚眾造反)不會用八百里加急送信。馬的速度一般20到60裡,一次最多連續跑60到100裡,和現在的車輛不可同日而語,車的話無論怎樣,包括路況、裝卸貨等時間平均60邁沒問題,所以八百里加急和現在快遞也差不多
-
12 # ZZ海盜ZZ1
八百里加急還是很快的,清朝之前國土面積沒現在這麼大,人口主要都集中在平原地區,古代的驛道比較直沒現在的公路這麼繞,800裡直線距離已經很遠了。長沙在古代已經比較偏僻,長沙到開封走近路也就800公里,兩天就可以到,你現在發個快遞從長沙發到開封,除了順豐航空件,陸運通48小時未必能收到。
-
13 # 貳月芳菲雨
八百里加急相當於以前的加急電報,現在的特快列車,比快遞還快的快遞!在以前八百里加急就是跑死馬
-
14 # 生活是用來奮鬥的
古時候的檔案傳輸靠的是驛站,一般每隔20裡有一個驛站,一旦需要傳遞的公文上註明“馬上飛遞”字樣,按規定要求每天300裡,如遇緊急情況,可每天400裡、600裡,最快達800裡。傳遞緊急檔案時,每個驛站都用快馬,這樣,雖然不是千里馬,但每匹馬都死命跑,也可以一日千里。這就好比現在的火車和動車,速度也是比較快的,日夜不停,快馬加鞭。古時候先輩的智慧和毅力確實值得學習,儘管途中危險重重,卻還是迎難而上。相比現在的快遞行業,包括外賣,做好保護好所送東西的完好,及時送達目的地是最重要的,也是職責精神所在。堅決抵制亂扔客戶快件,不尊重客戶,隨意丟棄客戶的快件。
-
15 # 山色歸讀
要說到這個話題必須要先講講我國古代的驛站制度。驛站是中國古代供傳遞官府文書和軍事情報的人或來往官員途中食宿、換馬的場所。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組織傳遞資訊的國家之一,郵驛歷史雖長達3000多年。唐代詩人杜牧詩云“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說的就是唐玄宗為了取悅楊貴妃,不惜動用國家驛站從南方運送荔枝到長安。
驛站使用的憑證是勘合和火牌。凡需要向驛站徵用車、馬、人夫運送公文和物品都要看“郵符”,官府使用時憑勘合;兵部使用時憑火牌。使用“郵符”有極為嚴格的規定。對過境有特定任務的,派兵保護。馬遞公文,都加兵部火票。
一般每隔 20 裡有一個驛站,一旦需要傳遞的公文上註明“馬上飛遞”的字樣,公文限“馬上飛遞”的需要日行三百里。緊急公文則標明四百里、或者五百里、六百里字樣,最快達日行800裡,按要求時限送到。但不得濫填這種字樣。驛站管理至清代已臻於完善,並且管理極嚴,違反規定,均要治罪。
傳遞緊急檔案時,每個驛站都用快馬,每匹馬都死命跑。“六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用來表示情況緊急程度。
所謂八百里加急相當於咱們現在的特急件,不同的級別馬匹也不同,在這當中不換人只換馬,每到一站換一次,人的吃喝全在馬上,所以級別達到八百里的時候,經常出現跑死馬的結果,往往將訊息送到目的地以後,送信人本身如果體質差一些的話,也會因為勞累過度而亡。因此,非到萬不得已(這當中最多的是邊關告急、大規模的聚眾造反)不會用八百里加急送信。
-
16 # Y電影
書上常用“千里馬”來形容馬匹神駿,也有“日行千里,夜行八百”的說法,也就是說一匹馬若是能達到一日行八百里之遠,就是相當誇張的速度了
古時候人們往來書信都要靠驛站,如果是遇到緊急情況例如邊關告急這樣的大事,就需要以極快的速度讓訊息傳達到中樞朝廷,這時候就是電視劇中所謂的“八百里告急”
但根據科學研究,一匹馬就算累死了也不可能達到一天行進800裡也即400公里的路程,就算是汗血寶馬也做不到。因為馬一般的行進速度是20公里每小時,要想達到400公里一天就要跑20個小時,這當然不可能做到。所以驛站的作用就在這體現了,八百里加急需要送的訊息,不僅需要換馬,有時候連人也必須要換
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八百里加急”,不過因為古時候的計量衡與現在不同,自唐代以來,一里相當於現在 454.2m,那800裡就是363公里,就算不計較換馬換人所浪費的時間,如果想要在一個白晝之內送達,那就需要馬的速度達到30公里每小時,對於馬來說已經是很快的速度了,更何況要保持這樣的速度一段時間,所需要的馬也一定是良馬
喜歡就關注梅姨,嚴禁抄襲,已維權。
-
17 # 渡派財商
謝謝邀請,我試著回答這個問題,公元1900年以前是沒有汽車這樣的代步工具,即使有,速度也是慢的要死,所以不會用他來傳遞資訊,假設汽車的速度就是快,也用不上,因為那時候沒有像樣的公路,也連貫不上!交通體系直接沒有,據說,在1905年前後吧,英國人送了慈禧太后一輛汽車,當時噪音很大,速度也不甚理想,還不如當時的馬車快,就把他棄在一邊了,若這個傳聞是事實,慈禧太后這個女人真的是誤國啊!
古時候馬是最快的傳遞資訊工具,那時候把資訊分為三個等次,第一等就是800里加急,一些小說中說的,日行千里夜行八百,這是有根據的,不是一匹馬跑的,而是接力跑出來的,說什麼歇人不歇馬,這說的是近代在有了科技之後,才有的,機器只需加油,而人是不能連續超過二十四小時超負荷工作的,時間久了,效率就打折扣!
第二等是六百里加急,這相對於傳遞資訊的人來說要稍輕鬆一些的,不要認為騎馬是很威風的,那是指古時候王公貴族騎馬旅行,休閒娛樂的!打起仗來是需要玩命的,威風是有的,但要命才是真的!
第三等是三百里加急,這樣的速度也不是一匹馬能夠跑出來的,古時候朝廷為打仗傳遞訊息每隔一段距離專門修的那種接力驛站,每個驛站都有固定的馬匹,而且還要按時補充,也有專人管理! 千里馬是有,但不是每匹馬都能跑千里,跑一千里的馬也有誇張的成分歪理!
-
18 # 神一樣的碰磁坐不改名
到底有多快,說不清楚,古時傳遞資訊最快的就是馬,一班的馬都能日行100裡以上,馬的優劣還要騎馬人的技巧,經過特殊訓練,又有優良品質的馬,是名馬,如三國中的赤兔馬,岳飛的馬,現代電視劇狼毒花常發的馬,都是萬中之一。日行千里是有可能的。但作為古時從地方到京城傳遞的驛站,縣城與縣城之間距離是最少40裡,鄉與鄉10裡,府與與府350裡,從地方到京城的官道,就像現代的鐵路公路網路一樣,設有車站,可以轉站,驛站在官道上最少20裡設一個,是官辦的。驛站可換馬,換人,傳送上達情報,古時如遇上傳情報為800加急,驛站是必須換馬換人的,是不容耽誤的。晝夜不停。根據馬的奔跑速度,假如每站20裡,半小時就到了,驛站耽誤點時間,一晝夜可轉換最少12次,多的可達20次,即240裡到480裡之間。
-
19 # 歷史評說
相信喜歡看古裝片的朋友,對於800里加急這個詞語肯定不會陌生,大家一定以為800里加急,都是為了傳遞,最緊要的情報,比如說安祿山造反之類的決定國家前途的訊息。
然而任誰都沒有想到,最傳奇的一次800里加急,竟然是紅塵一騎妃子笑,誰人知是荔枝來。唐明皇為了討好楊貴妃,竟然用800里加急從福建運來了新鮮荔枝,結果遭到了唐代詩人杜牧的無情嘲諷。
而民族英雄岳飛街道的12道金牌,就屬於500里加急的範疇。800里加急這個事情是唐朝發明的,是指日行800裡的速度傳遞資訊或者物品。當然,這是頂級配置,還有例如300里加急,400里加急,600里加急等中低端配置。
800里加急,到底有多快?800里加急是歷朝歷代的極限速度,一日飛馳800裡,對於沒有現代化交通工具的古代來說,已經是極限了。我們來舉個例子,唐朝時期,安祿山在河北的范陽起兵,而此時的唐玄宗在陝西臨潼華清池,賞花賞月賞貴妃,兩地直線距離超過了1300公里。
坐擁十幾萬大軍的安祿山造反,這麼一個關乎國家生死的資訊必須以最高等級最快速度傳遞到國家的最高決策者唐玄宗那裡。在總共經過了150多個驛站,換了100多匹馬,六天之後,唐玄宗就接到了這個晴天霹靂。
從范陽到臨潼,總共有1300多公里,摺合成裡的話有2700裡,算下來也有日行500裡。要知道這是在交通不便,既沒有現代化交通工具,又沒有高速公路的古代,這個速度在當時已經算得上是風馳電掣了。要知道就算現在發一個快遞,從北京到陝西也得花兩天吧!
可是問題又來了,當時傳遞資訊,可沒有飛機,火車,靠的是馬匹奔跑。馬和現在的火車汽車不同,他吃的是草,出的是汗,馬兒隨著疲勞等因素,無法保持勻速前進,那如何保持馬匹始終處於最佳狀態,以最快的速度傳遞情報呢?
這就得靠唐古代無處不在的驛站體系了。根據唐朝的制度,20裡就有一個驛站,在每個驛站裡備有若干匹馬。這些驛站裡的馬匹雖然稱不上千裡馬,但也都是精挑細選的好馬,奔跑起來的速度絕對有保證。這些馬匹就是專門負責官府之間公文的傳遞的。
當然,驛站也會根據所需要傳遞物品以及資訊的重要性,按照其十萬火急的程度,進行馬匹配置。800里加急,自然就得用最好的馬匹,配備最好的騎手,一個驛站一個驛站接下去。
至於八百里加急的資訊是不是會被打劫,這個大家請放心,只要這些山大王不嫌命長,就不會發生這樣的事情,畢竟這是和整個國家為敵的事情。一旦追究起來,在國家機器的碾壓之下,必然會被碾壓成齏粉。所以八百里加急,在安全性和速度上都有保障。
-
20 # 武大官人
我們在古裝歷史劇中,遇到緊急軍情或者某某皇帝的口諭時候,我們經常會看到一個人騎著一匹馬,衝過滾滾人流,口裡喊著,八百里加急,擋路者死。
那麼這八百里加急有多快呢?在古代,八百里加急,加的其實是馬,急的是信件。古時候的檔案傳輸靠得是驛站,一般每隔 20 裡有一個驛站,一旦需要傳遞的公文上註明“馬上飛遞”的字樣,就必須按規定以每天 300 裡的速度傳遞。
一旦遇到緊急情況,比如緊急軍情,每天可以達到400裡、600裡,甚至最快能夠達到800裡。
馬匹終究不是機器,跑久總會累,從而影響速度。為了更好的解決這個問題,古人想出了一個非常聰明的辦法,那就是每隔20裡建設一個驛站。驛站是古代供傳遞官府文書和軍事情報的人或來往官員途中食宿、換馬的場所,差不多相當於現在高速公路上的服務區。
據說,“800里加急”的最快可以達到日行千里,在古代那個時代,確實是非常了不起。而這樣的速度,即便是放到現在,郵政快遞都未必達到!
什麼情況下可以使用?首先,能夠使用八百里加急這種特殊渠道的人,就不多,除了皇帝以外,以及邊關大將,也就沒有幾個人能有這種特權,不像今天的快遞,誰都可以用。
其次,八百里加急一般都出現在軍事上,如邊關告急,地方反叛等軍情告急的情況下,需要即使將軍情與朝廷溝通,更快的做出決策。其他情況下,很少用的。
但有例外就是楊貴妃吃的荔枝,是八百里加急送的,根據有人估算,這次八百里加急送貨,比現在任何快遞都快
安祿山在范陽起兵叛亂。當時唐玄宗正在華清宮,兩地相隔三千里,6 天之內唐玄宗就知道了這一訊息,當時的傳遞速度就達到了每天 500 裡
回覆列表
首先一天八百里加急,在古代是達不到的,一天最快四百里。透過這個問題,我們可以梳理一下古代的驛站制度。
中國古代公文傳遞靠的是驛站, 驛站是古代供傳遞官府文書和軍事情報的人或來往官員途中食宿,換馬的場所。驛站分驛、站、鋪三部分。驛站是官府接待賓客和安排官府物資的運輸組織。站是傳遞重要文書和軍事情報的組織,為軍事系統所專用。鋪由地方廳、州、縣政府領導,負責公文、信函的傳遞。遞鋪用以傳遞公文。凡州縣往來公文,都由遞鋪傳送。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組織傳遞資訊的國家之一,郵驛歷史雖長達3000多年,但留存的遺址、文物並不多。我國1995年8月17日發行兩枚《古代驛站》特種郵票,上的兩處驛站遺址,均屬明代。孟城驛是一處水馬驛站,在江蘇高郵古城南門外。雞鳴山驛在河北懷來,是我國僅存的一座較完整的驛城,另外在浙江安吉縣的縣城叫遞鋪鎮,有古驛站的園林,但已是新建的驛站古蹟了。
一般每隔二十里就有一個驛站,一旦而要傳遞的公文註明“馬上飛遞”的字樣,按規定每天三百里,如遇緊急情況,可每天四百里,六百里甚至八百里。
傳遞緊急公文時每個驛站都用快馬,“千里馬”是形容一匹馬能日行千里,實際是不可能的,按唐朝的規定快馬能日行一百八十里左右,再快的馬可能跑得更多一些,因此實際是驛卒們快馬加鞭,以最快速度奔跑,單靠一匹馬是跑不到目的的,要到下一個驛站換人換馬,連續傳遞下去。天寶十四年安祿山在范陽起兵叛亂,唐玄宗在臨潼華清池,兩地相隔三千里,六日內玄宗就得到這一訊息,可見傳遞速度每天達五百里。唐代的一尺合0.303公尺,一里合454.2公尺。五百里約合現代的227公里,在當時已經是非常快的速度了,至於八百里加急,可能差不多要走兩天才能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