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三年烽煙線

    無論是什麼朝代,民生都是第一大事。在當今科技發達的時代下,冬天屋裡有空調,就算是出去也有厚衣服。但是古代物質匱乏,他們是如何過冬的呢?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在九幾年和零幾年的時候,當時空呼叫的不多,平時用的都是熱水袋。就是一個皮質的袋子,裡面裝上開水。放在被窩裡面,既能暖被窩,然後也能暖腳。

    後來科技發達了,就有了暖寶寶。其實早在古代,古人也發明了“暖寶寶”。宋朝有句叫《立冬》的詩說的好:

    另外這種銅爐子有兩種,一種是放在手上抱著的,可以稱作是手爐。另外一種是暖腳的,自然就是腳爐了。一般而言,腳爐比手爐的溫度高,用起來也比較費炭。管中窺豹,可見一斑。從上述手爐和腳爐的介紹,就可以看出來古人取暖主要靠火。基本上從皇室到平常百姓,或多或少都會弄個爐子,然後圍起來烤火。

    既然都是皇室,烤火的爐子比較講究。比如說明朝時,火爐製造工藝最好的就是景泰藍。而在如今的南京博物館,就有著一件景泰藍打造的火爐,是火爐當中的精品,主要供皇家使用。

    除此之外,明朝還有過一個特殊的機構:惜薪司,主要掌管朝廷內部的薪炭。當然了,在古代,等級不同,分到的木炭數量也不一樣。比如說到了乾隆時期,皇太后一天可以有120斤的木炭,到了皇孫一天只有10斤。

    但是話又說回來,總不能走到哪,就把爐子帶到哪吧。要不然不雅觀,而且很笨重。所以古人很聰明的用了另外一種方式——地暖。

    這裡的地暖不像我們現在的地暖是電地暖,古代的地暖是真地暖,他們會在房間下面掏出坑道,然後在下面燒火,從而讓地面升溫,形成這種地暖。不過由於古代建築地基沒有我們現在打的這麼牢,對於一些大型的宮殿建築,如果貿然挖開燒地暖,很有可能造成地基沉降。所以一般只有類似於養心殿這樣小一點的宮殿,才會有地暖。

    至於到了民間,基本上都是靠爐子,地暖用不起。因為古代除了燒木炭之外,主要是燒柴火。但是燒柴火也耗柴火呀,所以一般都是在屋子裡面燒個爐子就行了。

    不過說到過冬,必不可少的就是衣服了。只要衣服穿的多,穿的暖和,就不用在乎外面的溫度了。因此說到古人的取暖方式,很重要的一個內容就是厚衣服。

    在唐宋時期出現過這樣一個情況,每次到了冬天,百姓之間流行製作紙衣服。可能有疑問了,紙衣服這麼薄,怎麼會想著製作紙衣服呢?

    原來隨著長江流域人口數量增長,原來用來種糧食的地方不夠用,只好擠壓原來種麻的土地。隨著麻種植的減少,就造成衣服問題的緊迫性。但是在同一時間,中國的造紙技術有了飛躍的發展。在豐富原料的同時,造紙的技術和造紙的種類也有了長足的進展。因此一些缺醫少棉的家庭,就地取材,用楮皮紙縫製成衣服,還美名其約為紙裘。

    後來在明朝時期,引進了棉花,棉衣、棉布才開始普及起來。因此隨著棉衣的普及種植,紙衣服慢慢地退出了歷史舞臺。

    因此古代人過冬取暖,一者靠衣服,二者靠烤火。當然還有其他一些方式,這裡不再贅述。總之逃不過兩點,第一避免體溫外洩,第二提高外部溫度。

  • 2 # 登峰造極141

    圍爐夜話不知道有多少個知識青年讀過,應該就是先祖們過冬的唯一途經吧,而現在隨著社會的發展,先進技術的革新,我們是透過這些方法取暖過冬的。

  • 3 # 歷史戲語

    古人過冬,首先對於百姓來說,肯定是一個非常艱難的時期。

    古人如何過冬?

    過冬,最重要的是穿暖和,而棉花或野獸皮毛都是很好的保暖材料。再者有取暖的燃料,古時候用木材,碳火等。

    西周時期也就是公元前1000年~公元前850年這時期,最為寒冷。那個時候他們穿的只能是以葛,麻為主,什麼絲綢之類的都是有錢人家和上流社會人的專利。普通百姓根本就沒有資格穿戴這些。

    為何那個時候就有蠶絲呢?因為在商朝的時候,就設定了典蠶事的女官,也就是女蠶。不僅如此,還設定專門官理絲綢生產,裘皮、毛氈加工的機構。而棉是在明朝的時候才開始流行起來,最早的棉袍出現在周代,那個時候的袍屬於一種生活的簡裝。後來先秦時作為士兵的標備,也就是所謂的戰袍。

    這種袍根據不同的填充物而區分,有天然蠶絲填充的為繭;填充的是縕,就是細碎枲麻粗劣,陳舊的填充物才叫袍。窮苦人家也只能以這種袍作為過冬的物質。甚至是衣不蔽體,食不果腹,這樣的冬天對古人來說,就是一道艱難的險關。

    白居易的口中賣炭翁;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

    那個時候,古人已經開始用炭來取暖了。古代,冬天對於各個階層而言有很大的區別;窮苦人家莫說炭火來取暖了,有這想法而沒有真正的炭;因為窮。上流階層就有足夠的炭用來燒著取暖。無論怎麼冷,冷的都是老百姓。

    古人住,穿,食三者都齊備嗎?首先住,也就是房子。這裡區別就更大了,老百姓住茅屋,土胚房,木材房子的也只能是極少數。過冬而言,穿不暖,吃不飽,住不暖,這不只是寒冷而已,那種日子,真的就叫著上天無路,入地無門。

    而達官貴人,官吏,有錢人;住木屋,穿好衣,吃飽飯。冬天對於他們來說,也只是一個季節而已。

    到了宋代,開始大規模種植棉花,一般老百姓也可以用絲麻作為過冬的衣物,被褥。窮一點的人家也能有布衣可穿。

    也許古人的冬天我們感覺他們一定艱難,那只是魏晉以前。老百姓的過冬有自己的方法,歷史上也沒有見到有那個朝代因為寒冷,而失去很多子民的。

    因為,過冬,是古人必須要經歷的,原始人都能想到轉木頭取火。而作為奴隸制,封建制度社會,更多的是各種限制,約束了百姓應有的權利,才造成了一個古人過冬如同過刀山一般艱難。古人在每一次冬季來臨之時,他們也在想辦法。炭沒有可以用木材,木材沒有可以找乾草,總之,辦法是有的。所以,古人過冬,猶如現代人,哪裡暖和就用那種。

  • 4 # 當年的你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古人是怎麼過冬的。

    古人沒有空調,沒有暖氣的情況下,要怎麼度過漫漫寒冬呢?

    其實和今天的人們一樣,在外面古人也講究裝備齊全,帽子、手套也是要的。古人還習慣將內涵絲或棉等填充物的長條,裁成帛巾紮在額間,用作保暖。

    在屋裡他們也要想辦法進行取暖,最簡單的方法是直接點堆火取暖。古代的取暖裝置也有很多,比如,火塘、火牆、壁爐和爐灶等。火盆、燻爐也是很常見的,平民百姓用的多是陶瓷的,上層人士用的多是銅製的。後來慢慢的又陸續出現了手爐、腳爐、湯婆子等取暖工具,或在其中放置炭火,或灌入熱水,小巧精緻,便於攜帶。最早在春秋時期,人們就開始使用燎爐,也就是爐子燒炭取暖了。

    平名與貴族過冬方式區別在哪呢?

    平民百姓在寒冷的冬天一般都不出來做事,特別在下雪的時候,很少有人上街,他們基本只穿絲、麻、葛等材質做成的衣裳,比較單薄,只能在家中,要麼坐在被窩中,要麼就在用木炭烤火度過。

    貴族的選擇不一樣了,用的自然是絲,天氣寒冷時,他們會在衣服裡墊上絲錦保暖,還會穿上用羊羔皮、狐裘和貂皮等動物皮毛所製成的裘衣。還會使用我以上所說的各種取暖裝置,簡直一個天一個地,完全不用考慮取暖問題。幸好,到了明朝時期大家普遍能穿上棉衣。

    在大戶人家中,他們考慮的是怎麼樣讓整個房子暖和起來了,後來便出現了壁爐和火牆。他們的原理很簡單,在牆內做一根管道通至灶臺,灶臺這邊生火,自然便能將熱氣傳到牆上以此取暖。雖然原理簡單,但其花費也不是普通人家可以承擔得起的,所以不管是壁爐還是火牆,多數應用於宮殿和貴族高官家中。

    在古代到底有沒有棉花?有沒有用棉花來取暖呢?

    在古代是有棉花的,只是沒有那麼普及罷了,至於用棉花取暖,那隻能等到明代以後了。因為棉花是一種外作物,在明代之前一般人都穿不上棉衣,他們只會往自己的被子里加柳絮和蘆花。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作為窮苦人家出身,深知冬天的恐怖,這才強制推廣棉花的使用,讓百姓不在為寒冬而犯愁。而葛、麻、蠶絲等都是中國本土的紡織材料。

    總之,古人為了取暖也是會想盡各種辦法。

  • 5 # 小姐姐講史

    過冬的話當然是需要一些保暖措施,古代的人肯定也會有棉襖棉褲之類的保暖的衣服,這一點自然不用細說。所以,我們今天說的是他們在家裡所做的一些保暖措施,就類似於我們今天的電暖扇,空調之類的。雖然古代的生產力水平比較低,但他們的保暖措施還是比較齊全的,像比較常見的火塘、火牆、壁爐和爐灶等設施。

    (爐灶圖)

    火塘,又稱“火坑”,中國最古老的取暖方式之一,不僅在古代,就算是在現代它也仍存在於南方的許多少數民族家庭中,火塘,簡單的來說就是在室內的地上挖成個小坑,然後在坑的四周壘上磚石,用中間部分來生火取暖或做飯。

    (火塘圖片)

    據部分史料記載,從半坡、姜寨等的遺址發掘來看,古代的房屋一般都將火炕設置於門口附近,這樣既可以用來燒火做飯又可以取暖。因為是在門口附近,所以它既能夠吸收從室外吹進來的氧氣來幫助其燃燒,又能夠抵擋冬季時從門外吹進來的寒風。慢慢的,發展到現在已經形成了鐵三角架這種保暖工具。

    而到現在,對於部分少數民族而言,火炕也不僅僅是一個用來取暖的工具,更多的它還代表著一個家庭。因為,一般建成一個新房或者是自己脫離父母重組家庭的時候,會舉行隆重的置火塘及點火禮。

    “壁爐”和“火牆”的運用比較典型的便是秦代宮廷貴族了。據《秦宮廷文化》介紹:考古工作者們在咸陽宮殿遺址的洗浴池旁邊發現有壁爐,似為供取暖用的裝置。壁爐和火牆,在當時看來是比較先進的取暖方式,所以平民百姓應該是用不起的。也正是因為它的高階之處,所以相交於火盆和火塘來說優勢還是很大的。而且學者還發現,當時壁爐使用的燃料是木炭。為何是木炭而不是其他燃料呢?原來是因為木炭燃燒的時間比較長,可以讓室內溫度保持長時間的穩定。這也代表著我國在古代時期,採暖技術就有很大的進步。

    (火牆)

    另外據我國考古學家石興邦描述,還曾在秦長樂宮遺址中發現火牆的做法。火牆,顧名思義牆中間有通熱氣的煙道,可以取暖。古人利用爐灶的煙氣,然後透過立磚砌成的空心短牆採暖的裝置就是火牆,在冬季時,可以利用灶爐產生的熱量來提升室內溫度。有著很好的保暖效果,不過因為古代的設施不是太先進,所以經常會出現漏熱氣的狀況,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室內的溫度。

    (宮廷取暖火牆圖)

    至於爐灶的發現,是在西安西北郊閻家村的漢代建築遺址中,爐灶其實就是爐子和灶的統稱,可以簡單的理解為是古代人做飯用的東西。和我們現在使用的爐灶差不多,只不過現代的基本上是用氣,古代可能就要用木材了。

    當然,取暖的方式還有很多,比如燒炭。據唐朝有關資料記載,一旦步入了漫漫寒冬,不管是官員還是庶民,都停止一切勞作活動,進行冬眠。不過就算這樣還是離不了燒火。史料《開元天寶遺事》中就記載了很多帝王、貴宦冬日的取暖方式:燒炭。只不過王公貴族有權有勢有錢,所以一般會使用較好的炭火進行取暖,而那些平民百姓有的則沒有錢買炭火。

    像晚唐詩人張孜寫的一首詩《雪》,就描述了不同家庭取暖情景的不一樣,有錢人自然不用為冬天發愁,而那些沒有錢的人則要忍受寒冬之苦。

  • 6 # 憤怒的尼采

    之前回答過類似題目,是說皇宮裡面的人是怎麼過冬的。所以這題目對於不同的人群顯然是不同的活法。冬天就是大自然優勝劣汰的時候,之所以古代人口漲來漲去都不過億究其原因跟天氣因素是息息相關的。

    現在最難熬的冬夏都有空調,最弱的一批就有了活下去的希望了,因此現代社會老齡化嚴重。那麼在古代冬天又是一幅怎樣的圖景呢?

    黃庭堅: 小姬暖足臥,或能起心兵;千金買腳婆,夜夜睡天明。

    沒錯這就是湯婆子,類似於現在的暖寶寶,但是這東西的燃料是碳。所以危險還是有的,得有人照看著,一不小心就會煤炭中毒,這東西在古代也是中上階層才用的起,沒錢的窮人只能在屋裡燒柴火嗆人。一般柴火燒完了人又凍醒,所以冬天窮人們一家人都挨著睡覺,被子少挨一起可以照顧到孩子給他們保暖。

    李白《將進酒》:“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古人冬天如果能有一件動物皮做成的衣服那是相當不錯的,古代人沒有現在的紡織技術。能做成衣服的一般是帶有毛的動物皮,比如老虎,狐狸,貂,這些珍獸。在冬天這類衣服是相當吃香的。但是冬天是很難打獵的。一方面山上積雪視野不好,還有就是冬天動物都冬眠了不好找。所以冬天買裘那價格當然如泊來品一樣珍貴了!

    白居易《問劉十九》:綠蟻新醅酒,紅泥小小火爐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再不濟的,咱喝酒也能暖和身體,就算店裡酒買不起,自家也能釀酒糟。冬天喝上一杯酒。寒意也會少許減輕,當然還要加熱下的,燒壺好酒,圍著火爐,一起談天說地,暢聊古今!最著名的就是“關羽溫酒斬華雄”,還有曹操劉備“煮酒論英雄”。古人還是有智慧的,雖然古代各方面條件沒有現代發達,但是他們用他們的勤勞和智慧開創了他們的“科學”。

  • 7 # 蕭郎君

    冬天是一個非常寒冷的季節,尤其是在古代,他們沒有完善的取暖裝置,所以大部分人都是在挨凍中度過的,當然,古人也有自己的聰明才智,他們透過很多種方式來讓自己度過寒冷的冬天。

    我們首先從穿著上來了解古人如何度過冬天的。

    貂皮大衣,這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一種衣服,其實在古代這種衣服叫“裘”,也就是用動物皮毛做成的衣服。

    “裘”也分很多種類,根據動物品種可以分為狐、豹、狼、羊、犬、貂、鹿等等。

    在《呂氏春秋》中有記載這樣一段話:

    公衣狐裘,坐熊席,陬隅有灶,是以不寒。

    穿著狐裘,坐在熊的皮毛製作而成的席子上,屋子角落有生火做飯的灶,才變得不寒冷。

    除了”裘“還有袍、雪披、罩、手套、抹額、暖帽等等。

    在穿著上面古人顯盡了自己的才華,總之冬天的時候一定會把自己裹得嚴嚴實實,並且還要端莊,美麗。

    住的方面更是令人想象不到

    古代有一種牆,名為火牆,專門取暖用的,這種牆在上古時期就出現了,牆下有火道,在門外有專門添置柴火的炭口,而地板的下面是挖空的,就類似於地暖,暖炕。

    還有一個暖室,用空心的銅當頂樑柱,冬天時候往其中灌入燒紅的炭,銅柱一熱,屋內也就跟著熱了起來。

    以上所說僅僅是一部分,在用的方面也是層出不窮。

    有種壺叫湯婆子,其實也就是一個暖水袋,形狀是茶壺狀的,在壺中可以倒入熱水,然後擰緊蓋子,放進被窩裡就可以了。

    碳鑑,一個大銅盆或者是鐵盆,盆裡放上炭,天冷就靠它取暖。當然,像類似於這種的裝置有不少,比如燎爐、薰籠等等。

    古代時期的冬天在當時人看來也不算太冷,因為他們早已經習慣了,不像我們,冬天有空調和暖氣,離開了這些我們就會感到異常寒冷。

  • 8 # 趣談唐宋元明清

    趣談唐宋元,胡侃元明清!

    在古代一沒有密閉的空間,二沒有高智慧的取暖裝備,所以取暖一般靠兩種方式,同樣的過冬也是要靠兩種方式:

    對於富裕人家,那就是穿貂皮,使勁的穿貂皮,能套多少套多少,最好套成猴子。對於貧窮人家那就是忍著,能忍多久忍多久,忍不了了就只能嘎嘣脆了。

    事件回顧

    在封建王朝人和動物相差不多,尤其是在面對寒冬酷暑等大自然災難的時候,絕大多數人都沒有招架之力,除了忍受就只剩下忍受了。

    只不過由於封建社會相比於奴隸社會而言,生產力提高了2~3個檔次,所以對於絕大多數普通老百姓來說,只是日子過得更苦了一些,並不會要了他們的命,但對於那些連房子都蓋不起,連衣服都穿不起,動輒零下十幾度的地區就有些難度了。

    我們按照先後順序從富裕程度做一個類比,以此來看一下古人是如何過冬的。

    皇宮之中包括皇帝在內過冬取暖一般都靠木炭,這一部分木炭很奇特,並不像某些小賣店裡面的木炭一樣,稍微點起來就煙霧繚繞,它們是沒有煙的或者煙極少,用通俗的話來講叫上等木炭。

    這樣的木炭點一塊,燒的時間極長,而且熱量極大,放在特製的銅盆裡面,可以在方圓五米甚至方圓1十米內,都能受到熱的輻射,可能會有人問了,這樣一小塊木炭能夠勾起整個皇宮當中的溫度嗎?

    答案是不能。

    一般情況下,皇帝或者太后、皇太后、太皇太后、妃子們,他們走到哪木炭就跟到哪,至於像那些小太監沒有任何實權的小宮女們,能凍著就凍著,凍不了的話就添件衣服。皇帝是如此,部分大臣也是如此,比如一品大臣、二品大臣,除此之外那些品級比較低的大臣,他們沒有錢財去買對應等量的木炭,往往每到秋冬季節的時候會領到一部分銀子,這部分銀子是讓他們買低質木炭的。

    比如明朝的大清官海瑞臨死前的最後一件事,便是讓自己的家人把昨天朝廷給自己的木炭錢在如數交還,畢竟自己馬上就要死掉了,這部分錢也花不了。

    除了低等級木炭之外,北方或者部分南方地區還流行燒火炕,這一個習俗主要沿襲在東北地區,天寒地凍,在自己的屋裡面去搭一個火炕,也是沒有問題的。緊隨其後便是中等富裕人家和低等富裕人家,對於他們而言,除了燒火炕取暖之外,就只能整一些動物的皮毛,一些雜七雜八的衣服全都往身上呼,能呼多少呼多少,最好除了眼睛、鼻子之外全都蓋住。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在零下十幾度的時候與對方聊天,往往是說不了幾句話的,對方的嘴巴會被厚厚的棉布蓋住,除了烏拉烏拉的聲音什麼也聽不到。

    接下來講到一個團體最為悲慘,他們是古代的貧困戶。對於他們而言房子漏風那已經是極好的了,絕大多數人甚至沒有房子,一到下雪或者颳大風極其嚴寒的時候,只能在破廟裡面避寒,要不然就在大街上找一個密封的地方蜷在一起,白天還可以忍受,畢竟同樣是零下十幾度,白天有陽光照射,到了晚上就真的要了親命了,在古代的災荒之年或者特別嚴寒的歲月裡面,凍死一個人並不是一個極其罕見的事情。

  • 9 # 薩沙

    不要小瞧古人,他們有很多過冬的智慧。

    以東北為例,古代也有零下二三十度的低溫天氣,不會過冬早就凍死了。

    簡單說一說:

    第一:火爐。

    火爐子取暖是最常見的,從北到南,從東到西,都有這種火爐。

    火爐的特點是可以將室溫身高,有的火爐還是過多功能的可以燒水、煮食物。

    而火爐最大的區別在於燃料不同。

    如古代東北,最常見的燒木頭,因為森林很多,到處都是木頭。

    一些地方則燒煤炭,因為煤炭的體積小,熱量高,比木頭高檔的多。

    然而,還有一些地方沒有木材也沒有煤炭,就要各顯神威了,常見的是燒草。

    因為草到處都有,所以更普遍。但乾草不耐燒,一家過冬必須準備很多幹草,就成為一個大垛。

    火爐的變種很多,比如火盆、手爐這種。

    第二,火炕。

    火炕在今天也有,主要就是一種火爐的變種。

    透過燒火的方式,將人們睡覺的床加溫。

    而東北人古代日常生活大多就在空上,沒事也坐在炕上。

    第三,火牆。

    火牆在北方比較常見,就是將房屋的牆搞成2層,以保住房屋內部的溫度。

    火牆在北方很常見,一些小說中就寫將被害者的屍體藏入火牆。

    第四,衣服。

    睡覺有火炕,被子就不太重要了。

    外出暴亂,則需要靠衣服。

    中國大面積種植棉花,還是元代開始的,也就是說棉衣、棉被的歷史不久。

    在這之前,東北的老百姓其實也很容易飽暖,就是皮衣。

    皮衣雖然笨重了一些,但也是非常保暖的。

    被東北更冷的因紐特人生活下零下40度環境下,也是依靠皮毛衣服不會凍傷。

    而當時東北的畜牧業挺發達,狩獵也很容易,皮毛不難搞到。

  • 10 # 觀復一鑑

    想來提問者是生活在夏有空調,冬有暖氣的城市裡,沒有見過早些年農村冬天的生活。

    古人雖然沒有暖氣,但是古人的智慧可是不能小瞧的,帝王官宦家,一樣過得舒舒服服。普通百姓家,只要沒有碰上戰亂之年,或者大災之年,也不會出現凍死人的現象。

    在數九寒天,屋外大雪飄飄,屋內卻溫暖如春,安排幾個好菜,再燙上一壺好酒,豈不美哉。

    具體都有哪些保暖措施呢?

    1.皮衣皮襖

    在宋代以前,棉花還沒有傳入我國,所以到了冬天,上至帝王,下至百姓,都會穿上動物的皮毛來禦寒,這是非常好的保暖手法。

    現在在農村,或者東北地區,還經常看到身穿羊皮大衣的人,目的就是為了暖和。

    2.生火取暖

    在遠古時代,當人發現火併會利用火的那一刻,除了用它來製作食物,便是用來取暖了。

    天冷了,攏上一堆火,一群人圍在旁邊邊聊天也邊取暖了。

    火是人類生活離不開的好東西。

    具體都有哪些用火得到方式

    1.火炕

    現在火炕在農村和東北地區,那也是常見的,冬天就睡在火炕上。

    其實,這個原理和暖氣差不多,都是下邊往上走熱氣。

    2.火爐、炭盆

    這個也是常見的取暖當時,今天的人冷了願意抱一個暖寶寶,古代沒有暖寶寶,但是可以守著炭盆,一樣很暖和。

    炭盆就是先把木材燒成碳,然後放到銅盆裡點燃取暖。和今天的煤很類似,在煤沒有廣泛運用以前,木炭是煤的先行者。

    3.火牆和地炕

    火牆的構成是牆之內是空的,然後有地方來添柴,火牆自然就散發熱氣,屋內也就暖和了。

    地炕和今天的地暖也很類似,就是地磚下邊也是空的,方便冬天加熱使用,人踩在上面暖烘烘的,就跟今天的地暖一樣。

    但是這兩個也不是普通人家可以使用的,沒有這個實力建這樣的房子。多是帝王將相的家裡才會見到。

    這種方式是相當的暖和,自然不用擔心外面大雪紛飛了。

    古人的智慧比我們現在科技智慧下的人要好一些,畢竟他們的生存環境更加惡劣。

    普通人有普通人的方式,圍著火爐,坐在炕上和三五好友喝著小酒,怕是帝王將相在深宮大宅裡所不能體驗的。

  • 11 # 霄林天

    冬,是一年四季的末尾,冰雪寂寥、萬物肅殺,任何生命體面對寒冷的威脅,都不得不採取各種措施。

    有的會選擇冬眠,用降低代謝來熬過寒冬;有的則選擇遷徙,乾脆直接離開寒冷的地域,去溫暖的熱帶貓冬。

    而人類擁有智慧,同時也形成了社會,面對寒冷的威脅有更多有效的辦法,那麼究竟古人有什麼樣的過冬方式呢?

    很簡單,過冬就是要維持人體的正常溫度,從熱力學來看,有三種方式:保證人體自身持續產生熱量、透過外部熱源獲取熱量、降低身體和外界的熱量交換。

    其一,內部熱量。

    所謂內部熱量,簡單的說就是食物,只有保證身體持續進行新陳代謝,才能讓身體產生的熱量大於身體耗散到外界的熱量。

    或許有人會想到喝酒,人們常常會喝酒來祛寒。誠然,喝酒確實會加快血液迴圈,增加人體短時間內的代謝,讓人迅速有一種變熱的體感。但是如果光靠喝酒來取暖,那無異於飲鴆止渴,俄羅斯每年凍死在街頭的酒鬼可是不少。

    所以只有熱酒搭配食物,才是正確的取暖方式。風雪山神廟裡,風雪交加之下,林教頭就挑著酒葫蘆走進了小酒館,一壺熱酒、二兩牛肉,瞬間就讓林教頭回到了春天。

    普通的老百姓,守著小火爐,燉上一點湯羹,一家人分而食之,雖然屋外是寒風料峭,每個人心裡卻都是暖暖的。現如今我們依然能想起很多冬天的時令吃食,比如餃子、羊肉等,讓人光是聽到要吃這些食物,就彷彿感受到一股溫暖。

    其二,降低熱量交換。

    古人的物質條件比當今差很多,老百姓又多災多難,因此很多人可能甚至難以獲取足夠的過冬糧食。而第二種過冬方式是最廉價的,那就是降低熱量交換。

    相比於其他動物,人類的耐寒性差很多,因為我們的皮毛在進化過程中失去了保暖的效果。而導致這種進化結果的,就是衣物。不同的季節有不同的衣物,就像動物在春夏和秋冬交集時會換毛一樣。

    古代的窮人們,會用厚厚的衣物把自己裹得嚴嚴實實的,長衫、長褲、長靴、帽子、耳朵帽、圍巾,視寒冷程度不同而穿衣。

    當然,衣物的材料很有講究。古人可沒有現在的保暖內衣和羽絨服,甚至棉花也是在宋元之際才出現在中國的。所以起先古人們穿的是麻布衣服,這種衣服透氣但是保暖性差,直到明初棉花全面推廣,老百姓才得以有更保暖的棉衣過冬。

    其三,外部熱量。

    最簡單也最奢侈的過冬方式,就是從外部獲取熱量。

    (這是陽光的滋味~~)最簡單的過冬方式是曬太陽,這是傳承至今的優良傳統。冬日下,人們倚在躺椅上,懷裡抱著貓,懶洋洋地沐浴在陽光下,不需要任何成本。陽光是很好的取暖方式,不僅給人們以溫暖,還可以用紫外線殺菌去蟎,並且是身體產生維生素D的重要條件。

    (任你冰雪呼嘯,我有地龍火道)

    而最奢侈的過冬方式,就是讓整個屋子暖和起來。不需要考慮人體產出熱量和散發熱量的平衡,簡單粗暴的把室內變成春天,就不會擔心被凍死。因此,從懷揣的湯婆子,到小火爐、炭火盆、火炕,乃至於宮廷裡專門建設的取暖火道,不同階層的古人有不同的方式讓居住環境變得暖和起來。

    其四,文化防寒。

    物理的防寒,只是讓人們能熬過冬天,不被嚴寒凍死。

    對於古人來說,冬天的另一大問題就是枯寂和無聊。詩人們可以有雅興觀雪詠梅,用詩詞文章來打發漫漫寒冬。

    老百姓們為了熬過漫漫寒冬,用數九來標記,數完九個“九”字,冬天也就熬過去了。後來到了清朝,宮廷里根據數九發明了九九消寒圖,用“亭前垂柳待珍重”九個字的九個筆畫,每天一個筆畫來消磨漫漫長冬。

    (冬至要來了,一起畫“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

    結語

    “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四季輪迴,冬天的蕭索也意味著萬物生長的春天即將到來。古人雖然畏懼冬天的寒冷和漫長,但也有“瑞雪兆豐年”的美好期盼。

    寒冬,永遠不是古人生存的障礙,過冬方式的演變,實則是人類文明進化的縮影。

  • 12 # 阿中說文史

    古人過冬的方式與現代沒有本質的不同,都是憑藉外物以取暖,只不過古代的取暖技術相對落後些,但智慧都是相通的,有的甚至沿用至今。一、最原始、最悠久的取暖方式——火堆

    在原始人類尚未掌握人工取火技術之前,就已開始想盡各種辦法保留火種,抵禦嚴冬了。比如,在距今28萬年前的遼寧金牛山舊石器遺址中,考古人員發現了多個灰燼堆遺存以及被火燒過的石塊、骨頭,據此推測,當時的金牛山人已懂得在火堆外圍堆疊“石牆”,以維持火勢,延長火堆的燃燒壽命,藉此渡過漫漫寒冬。

    二、從新石器時代沿用至今的“火塘”

    在人類懂得如何生火之後,對火的利用也更加多元化和靈活。仰韶遺址的居民屋內,頻頻出現用磚石堆砌的“火塘”,它們大多呈方形或者圓弧形,旁邊往往還備有裝滿炭灰的陶罐,這些炭灰實際上是用來點火的“引子”。

    在此後相當長一段時間,人們無論吃喝睡覺,都是在“火塘”旁進行,即使到現在,在一些少數民族地區,也仍然能看到火塘的身影。

    三、小巧便捷的“燎爐”與“火盆”

    周代,青銅冶煉技術達到頂峰,很多精緻小巧的實用性器具也開始出現在貴族的生活中,比如青銅燎爐,也稱為炭爐,在春秋戰國時期尤為盛行,其原理與民間的火盆差不多,都是透過燒炭以取暖,只不過更精緻、昂貴,與這些青銅燎爐一起出土的往往還有配套的銅炭簍、銅炭鏟、銅箕等等,可見貴族生活之奢靡。

    普通老百姓當然享受不起這些奢侈品,他們常用的取暖裝置就是咱們現在還能偶爾看到的火盆,其材質當然不是現在的銅、鐵或者瓷,而是陶、瓦,便宜又實用。

    四、王公貴族的“壁爐”與普通人的“火炕”

    1974年在秦都咸陽城遺址中發現了一座壁爐式構造,寬1.2米,高1.02米,深1.1米,爐膛為覆翁狀,爐頂為“人”字形,利於散熱,壁爐內部有炭灰,左側有存放木炭的凹槽,如此“新式”的取暖裝置,是能工巧匠們為秦國貴族們設計的,普通人享用不起。

    普通人用的一般是“火炕”,據傳是滿族傳進來的,但實際上,最遲在秦漢時期,北方已出現了“火炕”的原型了——2006年考古學家就在河北徐水縣發現了一處西漢的火炕,到了北宋時期,火炕技術已經非常發達了,和現代的火炕非常接近:

    “人們以土做炕床,一面連牆,一面有火門,炕內中空如盆,天冷時,開火門點火藉以取暖,天熱時,閉火門用以納涼。”五、古代版的暖手、暖腳寶——手爐、湯婆子

    手爐是一種迷你的火爐,通常以銅製成,構造精巧,其原理是透過銅的導熱性,把爐內炭灰的餘溫傳導到外面,用以暖手、暖被。

    不過因燒炭的成本較高,普通人家常用的是另外一種神器——湯婆子,一般為金屬材質,圓壺狀,裡面裝的是熱水,使用方法與現代的熱水袋基本相同。

    六、宋代的紙衣、紙被

    除了透過生火取暖,防寒的衣被也必不可少,大戶人家可以錦帽貂裘,普通平民可沒這條件,只能選擇廉價的狗皮、羊皮,中間填以麻絮製成皮襖子保暖,不過就算如此,也不是人人都用得起,所以每到冬天,總是“路有凍死骨”。

    到了宋代,造紙術已非常發達,一種全新的防寒保暖衣服——紙衣,開始走入千家萬戶,這種紙衣可不是一捅就破的薄紙片,而是以樹皮為原料製作的具有較強韌性、具有一定厚度、耐磨防水的紙材縫製而成,裡面也會新增麻絮,以達到防寒作用,在當時,甚至還有專業的紙衣、紙被產業鏈,因為成本較低,也成為宋朝政府的一項寒冬福利,每年冬天官府都會給街邊乞丐、流浪漢免費發放紙衣、紙被,以減少凍死、凍傷的事件。

    總結:古代的生產力與技術水平雖然與現代無法相比,但古人憑藉其智慧,總能找到很多應對寒冬的取暖方式,除了衣物被褥以外,其重點基本都是圍繞“火”的利用展開,自幾十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到清末民初,無論貴族還是平民,皆是如此。

  • 13 # 詩心詞味

    近來各地雪景紛紛登上熱搜,而古人們在冬日時又會做些什麼呢?

    首先便是賞雪,宋人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豪貴之家,遇雪即開筵。”

    古代的文人雅士也常借賞玩雪景構思詩章、揮毫潑墨。

    在古人留下的賞雪佳篇中,最著名的當屬張岱在《陶庵夢憶》中所記的《湖心亭看雪》:“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除了賞雪,還有賞梅。古人以“花是將開未開好”,即以梅花含苞待放之時為佳,故名“探梅”。

    “探梅”時節,天氣猶寒,與友人踏雪尋梅,看寒梅風中凌霜傲雪。雪與梅相互交映,可謂詩情畫意。

    而古人的冬季運動專案也不少。

    滑雪、溜冰、坐冰槎、拉雪橇、打冰球……這些冰上活動,古人稱為“冰嬉”。

    早在宋代,冰嬉就成皇家冬天娛樂專案,清代皇家還設有專門的冰嬉檢閱儀式。清代的冰嬉活動不僅在皇宮內苑,而且在民間也較為普及。

    康熙年間李聲振在《百戲竹枝詞》中寫道:“捷足行看健步紛,寒流趁凍雪花春。鐵鞋踏破賓士甚,悔作銀河冰上人。”

    冬季室內消遣的活動還有玩九九消寒圖。

    九九消寒圖的種類很多,有畫圈消寒圖、文字消寒圖和梅花消寒圖等,可看作古代消消樂。

    畫消寒圖,一方面是為了計算日數,另一方面也是一種有趣的消寒娛樂活動。在元代,在紙上畫一枝素梅,八十一朵花,從冬至日起,每日染紅一朵,花塗滿則則冬日過去。

    由此可見,古人們的冬日生活也是十分有樂趣的呢。

    消寒影象不像日曆表,一天翻一頁,但有情趣得多~

    古人也是很浪漫的啊,且就不展開說圍爐夜話,賭書潑茶了。就是這些小歡喜也別有一番風趣。

    這個冬天,你打算做點什麼有趣的事呢?

  • 14 # 圓桌派

    如今,暖氣已經成為現代人過冬必不可少的標配。但是,在沒有空調和暖氣的古代,我們的老祖先又是如何過冬的呢?其實,不要低估古人的智慧,他們取暖的方式多種多樣,下面我就簡單介紹一下。

    第一:火堆到火塘

    在舊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學會了使用火,比如生活在遼寧營口的金牛山人,雖然還不會人工取火,但是會想辦法把天然火引入山洞之中,用來烤熟食物、抵禦野獸,同時也讓他們足以度過寒冬。從新時期時代一直到商代,我們的祖先都是使用火塘禦寒,這種現象如今在南方一些少數民族地區仍可見到。

    第二:燎爐

    春秋時期,出現了一種可移動的取暖器具,叫做燎爐。以河南新鄭出土的“王子嬰次”來看,燎爐就是一個小火盆,非常方便使用。不過,這種火盆實在太小,提供的熱量有限,離得稍微遠些就感受不到溫暖了。(下圖:收藏於國家博物館的王子嬰次爐)

    第三:火炕

    古人發現地面被火烤之後,不但不會潮溼,而且能長時間的保持適宜的溫度。於是,他們開始有意識地用火烘烤地面,坐臥其上,這種取暖的方式,就是最早的火炕原型。

    春秋時期,宋平公非常寵信一個叫柳的宦官,但其兒子宋元公卻想置其於死地。宋平公去世時,正值寒冬臘月,宋元公按規矩必須守喪,但不能“衣狐裘,坐熊席”,那叫一個冷呀。柳就想了一個辦法,先用炭火把坐席烤暖,等宋元公來守喪了再撤去。宋元公坐上去屁股暖暖,一高興也就不想殺柳了,反而繼續寵信他。

    第四:壁爐

    春秋時期的火炕,一般人用不起,除了耗費大量能源外,還會在室內產生許多煙塵。所以到了秦朝時期,為了解決秦王的供暖問題,大臣們可是費盡了心機,壁爐就是這麼產生的。

    1974年,在秦都咸陽一號遺址中就發現過壁爐,形制為1.2米*1.1米*1.02米,有土坯砌造而成,爐膛呈甕形,可使爐煙迅速排出,“入”字形爐頂有利於擴大散熱面積,爐口前有灰坑,左邊還有碳槽。不過,這也是屬於統治者的奢侈取暖工具。

    第五:溫室

    西漢時期,出現了一種以“花椒”為原料的溫室。花椒不僅是香料,而且“性溫”,搗碎之後塗抹在牆上,會讓人有溫暖的感覺。所以在西漢時期的王公貴族家裡,常常會用“花椒塗壁”,然後用大雁毛做帷幔,再配合壁爐、地毯,屋裡會非常的溫暖。這種做法一直延續到唐代。

    第六:蒸紅爐

    夜夜弘歌宴,處處蒸紅爐。所謂的“蒸紅爐”,其實就是燒木炭,你別小看這玩意,一般人真用不起。為啥?因為木炭在當時屬於奢侈品,只有王公貴族用得起。唐朝開元天寶年間,西涼地區獻給朝廷的貢品,就是百條“瑞炭”。這些木炭長尺餘,堅硬如鐵,燒起來無焰有光,每條可燒10日,熱氣逼人。

    第七:地暖

    遼金之際,火炕的技術已經非常完善了,後來明清定都北京,建築師根據火炕的原理,在紫禁城地下鋪設火道,讓偌大的紫禁城冬天也是暖洋洋的。

    第八:居家神器

    有錢人用的,老百姓用不起,那冬天怎麼過呢?放心!他們也有居家神器,比如湯婆子、手爐、熏籠等等。湯婆子起源於宋朝,一般用銅、錫製作而成,使用方法跟熱水袋差不多,灌滿熱水,用布包起來放進被窩取暖,就可以安睡到天明。

    熏籠起源於先秦時期的薰衣工具,這個可以隨身攜帶,放入衣袖之中,周身可暖。在電視劇中,手爐是最常出現的取暖工具,比如“梅長蘇”,天一冷手裡就攥著一隻小銅爐,那便是手爐。(下圖:華妃手裡拿的也是手爐)

    第九:出門如何保暖?

    上面說的很多取暖工具,都是在家裡用的,那出門怎麼辦?有人說,穿厚點不就得了,可是在唐代之前,我們是沒有棉花的,更沒有羽絨服!這可咋辦呢?

    其實,這一點難不倒古人,有錢人就穿狐裘貂皮,老百姓就穿羊皮、狗皮,或者是用絲綿、麻絮填充衣物。唐宋時期,造紙業大為發展,又出現了一種用於取暖的紙衣服、紙被子。那時的紙跟現在不同,只要控制好厚度和漿度,就可以造出來既便宜又能遮風擋雨的紙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職場中,上司不會適應你,只有你去適應上司”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