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發現湛江

    據我猜想,未來應該是養老院林立,國營的、私人的,到處都是養老院,孩子要去賺錢,沒空贍養老人,於是把所有的老人都放在了養老院。

  • 2 # 哈蜜瓜1217

    現在有好多養老方式,居家養老,拼團養老,到老年公寓養老,等等,這些養老方式都可取,只需看需養老的人自己喜歡什麼樣的模式,什麼的方式適合自己,但需考慮經濟問題,適合什麼樣檔次的就找適合自己的,因為獨生子女家庭指望讓孩子們,不是孩子不孝只不太現實,所以步入老年的朋友們,要接受這個現實,選擇一種生活方式,給自己的餘生劃一個完整的句號。

  • 3 # 三品帶刀

    如果你有點積蓄,你的晚年才叫生活,否則,只能看別人的臉色,包括你現在看來還算孝順的子女,包括這個社會曾經信誓旦旦的承諾。

  • 4 # 鍾林毓秀

    1、國家建立養老福利院,符合條件的都可以進入養老。但是資源稀缺

    2、社群養老,逐步普及,是最好的惠民工程。但進展緩慢,除非取消養老福利院,所有公民都在社群養老院,不分貴賤。

    2、民營投資,國家補貼方式,交錢進入。

    3、私營高檔養老機構,有錢老人的樂園。

    4、沒錢的老人,還是老樣子。也會有表面工程

    5、安樂死可能成為痛苦老人體面離開這個世界的方式,也是窮人的最好選擇。

    安樂死很體面,但國人“面子”會扯後腿,心理認可,也想要,嘴上和語言方面總是口是心非,道貌岸然,部分老人仍然在善言中痛苦掙扎。

  • 5 # 旅行者觀世象

    我覺得公寓式集中養老是趨勢,理由是:1,可集約利用資源。專業養老機構擁有較好的生活、娛樂、活動、醫療等設施裝置,擁有專業的服務團隊,可全天候服務,這是個體養老無法比擬的;2,老年過群體生活較獨自養老有利於身心健康;3,大大減輕子女負擔。未來數年,老年人普遍子女少,工作、小家庭加照顧老人同耗肯定吃不消;4,社會分工越來越細、越來越專業是社會發展大勢,養老會毫不例外的納入專業化、產業化潮流。做好養老產業的關鍵點一是服務設施裝置團隊質量,二是全方位的透明監督。

  • 6 # 我本真人

    老齡化問題已經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尤其是農村的養老問題更是日益突出。現階段我國的養老體系還不夠完善,農村的養老方式主要以家庭養老為主,這樣無疑給子女們增加了沉重的負擔。

    養老問題已刻不容緩,國家也在積極探索適合農村養老的一些模式。現在農村也已經普遍推行了農村養老保險制度,農民們需要每年繳納一定的費用,連續繳滿15年或者一次性補繳齊之後,到年滿60週歲的時候就可以每月領取一定數額的養老金。另外對於沒有繳納任何養老保險的農民在年滿60週歲以後也可以每月領取75元的基礎養老金,雖然這些養老金相比城市居民的退休金來說少了很多,但好歹也算給農民的一點補貼了。

    在農村除了這兩項養老金補貼之外,國家也在探索農村養老的新模式,目前主要有兩種:一是失地農民養老金;二是以地養老的模式。

    失地農民養老金

    這類養老方式主要是針對失去土地的農民,一般都是土地被徵收的農民,他們除了享受基本的養老保險補貼之外,還能領取失地農民養老補貼。具體的補貼金額和徵地的面積有關,被徵收的土地面積不同,所拿到的補貼金額也不一樣。

    以地養老

    今年中央一號檔案中明確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強調要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這也就意味著今後將進一步放開農村的土地。現在國家允許農民們有償退出農村土地和宅基地,因此有些農民看到了養老的新方式,即退出村裡的宅基地和承包地,拿到一筆補償金,然後住進養老院。這種模式也只是個別農民自主選擇,具體還沒有相關 政策去推行。不過今後農村的土地實行市場化交易之後,農民們手中的土地將會有更多的用途,可以參與村集體資產折股分紅等。這或許也是今後農民們解決養老問題的新途徑。

    現在國家也加大了對農村養老院的建設扶持力度,進一步完善農村的養老體系,農村的養老難題形勢依然嚴峻,但未來養老模式也在不斷探索和嘗試,或許將會是“新農保+以地養老+養老院”等多種養老方式的組合。廣大農民們今後將會有更多的養老選擇方式,更舒適的養老環境,這也正是廣大農民們所期待的。

  • 7 # dfzr天人合一

    未來的養老方式很多,從大的方面講,有居家養老,社群養老,居家和社群相結合養老,聘月保姆居家養老,養老院養老,旅居養老,報團養老,與有共同興趣的老人報團養老_同趣養老,醫養結合養老,與子女住在一起享受天倫之樂養老,雲遊養老,寺廟養老,鄉下養老,山村養老,等等。未來還要新的養老方式,但是,每一個人,或者每一對在一起生活的夫婦,同一時間,只能選擇一種養老方式。沒有一種養老方式能代表未來的養老方式,也沒有一種養老方式能安置所有老人的養老。未來的養老方式呈現出多樣性、靈活性、可選擇性、適月性、獨特性特點,滿足老人更多的養老需求。

  • 8 # 餘大忽悠

    未來的老人養老方式基本分為三類,積蓄,社保,商業保險,子兒供養只是一小部分人能成為現實。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未來的年青人生活壓力會越來越大,沒多少人有能力供養老人,這就是現實

  • 9 # 俏不爭豔

    我國養老方式應該是:90%以上以居家養老為主 ,這也是養老的主要問題。機構養老佔到7% ,主要是體弱病纏為主。社群補充3%,以社群為主,主要服務老人,讓老人活的幸福安康。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口老齡化急劇膨脹 ,90%的養老服務凸顯的更為重要。

  • 10 # 巨龍china騰飛

    最好的方式是開放式管理,室內外娛樂相容。體育…文化…演出等多元化娛樂場所,只有這樣才會擁有啟用老年人精神力,也會擁有向心力。

  • 11 # 蠻荒食堂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發展居家、社群和互助式養老,推進醫養結合,提高養老院服務質量。

    我國已經邁進老齡化社會。截至2017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有2.41億人,佔總人口17.3%。如何實現健康老齡化,延長人的健康預期壽命?如何讓人活得更長、活得更好?“兩會”期間,健康哥採訪了部分醫學專家和代表委員。

    醫養結合的重點在社群

    “未來中國老人90%是居家養老,7%是社群養老,3%是機構養老,中國式養老模式是90+7+3。”中國老年保健協會會長、北京協和醫學院公衛學院院長劉遠立說。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心內科及心臟中心主任霍勇說,在家庭養老基礎上,社群提供互助式的幫扶。無論是社群養老還是居家養老,前提是基本社保託底、基本醫療覆蓋。在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要有不同的養老形式,應建立一套家庭、社會、機構養老的組合拳。

    “養老離不開醫療,‘醫’和‘養’的需求巨大。”中國老年保健協會醫養結合專委會主任委員王國濤介紹,截至2016年底,我國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總數接近1.5億人,其中失能、半失能老人近4000萬。

    “居家、社群、機構當中,一個關鍵點可能是社群。”劉遠立說。很多重病在養老院是解決不了的,必須把病人送到醫院。與其到了養老院再轉到醫院,不如直接由社群衛生服務中心來完成轉診,醫養結合的重點應該在社群。建立社群層面的醫養結合專業服務體系,不僅可以將醫護服務輻射到家庭,還可提供轉診服務。

    醫養結合不是簡單加起來

    醫養結合不是純的養,也不是純的醫,醫養結合處於養老保障和基本醫療的中間地帶。這種長期照護的成本,讓單個家庭長期來承受是很大的負擔。

    “醫養結合不是簡單加起來,養老院辦醫院或者醫院裡開辦一個養老床位,而是真正從學科專業上、人才上進行融合。”王國濤認為,在機構內應該是醫和養之間完全的融合一體化的服務,在機構之間就是養老院和醫院之間緊密合作一站式服務。

    老年人沒發病之前誰負責、發了病誰負責、照料護理誰負責,需要建立起一個全程的管理體系。在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陳彪看來,打通醫養結合“最後一公里”,要調動醫護照料人員的積極性。建立全程醫療管理體系,一是要解決醫生的獨立執業分級診療問題;二是要解決醫護照料的聯動問題。

    陳彪說,首先是解決醫生獨立執業分級診療,解放醫生。其次是解決報銷問題。目前,醫生到養老院查房,去家庭病床查房,收的錢不是醫療費,費用不能報銷。因此,醫養結合必須破除“兩層皮”。

    王國濤認為,提高我國養老機構的服務質量,應該做好“兩個整合”,即整合評估和整合照料;做好“四個統一”,即統一管理部門、統一配套政策、統一服務標準及評估和統一資訊化平臺。

    “保障牢不牢,關鍵看助老,這是檢驗社會保障體系的試金石。只有構建養老、敬老、孝老的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推進醫養結合,才能加快老年健康事業和產業的發展。”劉遠立說。

    從發病前到發病全程控制

    “老年疾病重在預防。”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安貞醫院副院長、中國老年保健協會心血管預防和康復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孔晴宇認為,如果將錢投在老年人得病之後的治療上,或者投在手術本身,不如將預防和康復納入醫保。看似是多投錢,卻能節省醫藥費支出,不僅病人受益,對於整個國家也有利。

    糖尿病是老年人常見的慢病之一。短短30年,中國糖尿病患病率增長了10多倍,發展的趨勢還沒有看到拐點,仍然存在爆發性增長的趨勢。

    北京協和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中國老年保健協會糖尿病專委會主任委員肖新華說,真正受過很好的糖尿病培訓的醫生醫護人員很少,不到2萬人,面對這麼大的龐大人群,醫生不堪重負。慢病管理尤其是老年性慢病管理重在基層,把慢病“截”下來,規範診療流程,對患者進行有效的管理和教育。

    減少糖尿病發展態勢,預防是根本。肖新華說,糖尿病前期非常龐大,如果沒有很好地控制住,將出現惡性迴圈。第一級預防是控制糖尿病後備軍;第二級預防是儘早發現糖尿病,發現之後及時正確的治療,減少併發症;第三級預防減少併發症發展的速度,提高生活質量,減少致殘致死的風險。

    老年人最容易患的疾病是老年痴呆和帕金森。據保守估計,我國老年痴呆患者有800—1000萬人,帕金森大概300萬人,但帕金森確診資料不到50萬人。

    不少人覺得人老了,動作慢、思維慢屬於正常,根本想不起來去看神經內科。帕金森沒有症狀,必須從預防入手,在臨床前期找出來,早發現、早預防、早管理。

    延緩疾病,減少痛苦,健康老齡化做起來並不容易。病人沒有症狀不會來醫院,而得病後整天痛苦,恨不得天天來看醫生。陳彪說,最重要的是全程管理,從發病前到發病全程控制,不讓患者進入中後期,核心是提高生活質量、提升滿意度,延長健康預期壽命,把病帶到棺材裡。

    老人心臟驟停從按胸到壓腹

    在老年人所患的慢病中,心腦血管疾病排在第一位。心腦血管疾病最大的併發症就是心臟驟停,嚴重威脅老年人的生命安全。中華醫學會科學普及分會主任委員王立祥表示,心臟呼吸驟停嚴重威脅老年人的生命安全,應推廣行之有效的搶救方法。

    一旦發生心臟驟停,以往的搶救方法是壓胸,也被稱為“胸外按壓”。但是,由於老年人鈣流失嚴重,骨質疏鬆,在進行胸外按壓時很容易出現胸肋骨骨折,不但無法保證按壓的力度,還會因為骨折刺破臨近器官帶來負作用,使心肺復甦搶救效果大打折扣。

    針對老年人的特點,王立祥團隊發明了具有中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世界第一臺腹部提壓心肺復甦儀,可以透過儀器改變腹內壓力,進而改變胸腔內壓力,產生迴圈和呼吸。目前,全國已建立了近500個腹部心肺復甦基地,一大批老年患者透過使用腹部提壓的方法,成功獲得救治。

  • 12 # 小瓊日常

    我感覺未來大部分老人都會選擇養老院,年輕人有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節奏快,況且平常年輕人要上班,真正自己有啥情況孩子也不知道,在養老院有專業的護工,能得到及時的治療,趕到週末回去和他們團聚一下就行了。

  • 13 # 曉曉在義烏

    報團養老可能會更適合,關係好的朋友,要好的親戚,可以選擇一個合適的地方一起養老,既不給孩子添麻煩又不孤獨的安享晚年!

  • 14 # 大鳩芭比

    本人覺得最好的養老方式,莫過於兒女膝下守,堂前屋外走。

    一家人在一起,兒孫滿堂,其樂融融的感覺。

    這種養老方式才是最幸福的。

    不要說不習慣和老人住,也不要說怕打攪兒女生活。

    真正體會過才會懂得,這樣的養老才是最幸福的晩年生活。

  • 15 # 我叫果果果是蘋果的果

    山上蓋個小院子、院子裡蓋兩間小屋子、弄個菜園子、種上各種蔬菜、養上幾隻雞、鴨、鵝、兔子、在養一隻狗看門子、院子裡時常會看到兩個身影!在院子裡打掃打掃院子、澆澆菜!

  • 16 # 叮鈴木木

    抱團養老,親朋好友相約,選一片地,修一所四合院,各家住兩間,一起種種菜,做做飯,打打牌,跳跳舞。老年生活也自有樂趣。但是要請事先請好家庭醫生,定期做體檢,生病時能及時的提供幫助。

    趁年輕努力賺錢,為老年生活做好物質準備。

  • 17 # 慶嫻

    主觀靠自己,客觀靠兒女。養兒防老這詞沒錯,但別看的太重。現代社會生存壓力巨大,兒女尚且自顧不暇,何談照顧好老人。再說了,有多少子女能做到留在父母身邊天天伺候的?能每個月給寄錢就很不錯了。人與人感情這事,不能不信,也不能全信。靠別人不如靠自己。在老去前盡力攢錢吧。

  • 18 # 使用者2124079680906

    這個會有很多種情況的,一般而言整不好是進養老院為主吧,想開一點的話其實也沒什麼的,區區十幾年光景子,終歸要去的,啊,祝快樂

  • 19 # 東海懷東

    社會化養老是必然也是唯一的辦法。靠兒女養老,絕對行不通。不管居家還是進養老院,都只能是社會化。至於養老經費,除了社會補帖,還是要依靠自已積蓄和退休金。所以,千萬留好養老的錢,不要提前把家底贈予了兒女。

  • 20 # 奔跑的一夢

    未來的養老方式,大機率是集中養老院,一起養老。

    現在家庭普遍是獨生子女,雖說現在放開了二胎,甚至還鼓勵三胎,但是由於生養一個小孩的成本太大,大部分的80後已無力承擔這個撫養的責任,所以,生二胎的人並不多。

    80後的人不想生二胎,是可以理解,70後的人想生二胎,卻無奈二胎政策姍姍來遲,有心無力。

    90後的人想結婚的人都少之又少,結婚後離婚的也慢慢有了增長的趨勢,小孩更不是考慮的事情。

    所以,以後的養老方式就是集中一個養老院,集中養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娛樂圈為什麼感覺離婚率那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