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白雲山水居

    諸葛亮的《出師表》,深度解析了當下蜀漢的形勢,也闡明瞭將要面臨的問題,怎麼樣解決問題。

    為什麼諸葛亮要亮明這個觀點?說劉備一死,蜀國就會面臨危急存亡。是有充分理由的。

    第一個理由,諸葛亮的“隆中對”中的戰略構想已經完成,“三分天下有其一”,劉備已經實現了,並且稱帝。接下來就應該是“高築牆,廣集糧。”待時機成熟,便兩路出擊,一出漢中,一出荊州,合力奪取天下。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孫權和曹操並沒有給他這樣的機會。孫權進擊荊州,使計捉了關羽斬之,曹操進擊漢中,導致張飛為部下所殺,劉備失去兩個兄弟。

    關鍵問題是劉備失去了進擊中原的橋頭堡荊州,令其大為光火,為了能夠捲土重來,所以不顧眾臣力勸,執意想收回失去的荊州,才導致了夷陵兵敗,白帝城託孤。

    劉備的實力可以說是瞬間回到解放前,失去了中原逐鹿的條件。

    第二個理由,劉備沒有按照諸葛亮“隆中對”的戰略構想來實行,還沒有積蓄到足夠的力量,就貿然調空了蜀國的軍隊,當時劉備聽說兄弟被殺,“傾全國之兵以伐孫權。”導致了兵敗後,留給了劉禪一副空架子。要兵沒兵,要糧沒糧。

    第三個最重要的理由,劉備經過幾十年征戰,他的威望和人格魅力在蜀漢無人都及,他的部眾都是他的忠實粉絲,他一死,劉禪的執政會遇到極大的困難,原來不敢跳出來的人,現在沒有了劉備這座大山的鎮壓,就會搞破壞。

    劉備在,國家機器會正常運轉,沒有問題,劉備亡,國家機器就會出現這樣那樣的故障。

    第四個理由,劉備在,曹操和孫權在道義上始終有所顧忌,因為他畢竟是正宗的大漢皇叔。如果劉備死了,曹操孫權從此可以大張旗鼓的,無所顧忌的攻打蜀漢,從而天下人也沒有人出來說這說那了。

    所以,諸葛亮說劉備一死,蜀國就是危急存亡。

  • 2 # 景德鎮時瓷史譯Peter

    因為有兩隻獅子正虎視眈眈地要吃下蜀國,這兩隻獅子就是吳國和魏國:

    1.劉備玩命死要滅吳國,結果被吳國陸遜打敗,實力大傷,弄得蜀國很內虛了。

    2.魏國謀士多如牛毛,兵強馬壯,這個時候如果聯合吳國,突然全面進攻蜀國,蜀國恐怕要完蛋。

    3. 蜀國本來就牛逼人才不多,劉備伐吳失敗又死了一大批牛人,如果魏國和蜀國玩命打蜀國,蜀國可能猝死。

  • 3 # 揭開歷史的迷雲

    劉備死後,蜀國真的是內憂外患,到了危急存亡之秋了。

    1、君臣不能齊心合力

    劉備活著的時候,仰仗他的仁德,還能勉強把蜀國的文武一干人等維繫在一起,劉備一死,這些大臣就存心各異了!因為少主年幼,主少國疑是歷史的定律。大臣們就各藏各自的心眼兒了,加上當時的漢獻帝禪位給曹魏,蜀國的正統地位受到嚴重的質疑,蜀國的大臣怎麼可能相信劉禪能帶著他們一統天下呢?再加上此時的劉禪專寵黃皓,此時的朝綱幾乎被黃皓壟斷,楊儀、費禕、譙周等忠臣能士倍加排擠。

    此時的諸葛亮縱有通天的本事,也是無力迴天,而且諸葛亮雖貴為蜀國的丞相,但也不是說做什麼就做什麼的!否則,直接清除劉禪身邊的奸佞,重用賢臣!那樣何愁蜀國不朝朝日上呢?但事實不是那樣的,從黃皓能鼓動劉禪抄了諸葛亮的家,就可以看出諸葛孔明在蜀國也不是說一不二的!如果能夠那樣,諸葛孔明的聰明才智,何以左右不了劉嬋呢?大臣們各自心懷鬼胎,大漢的統一大業又從何談起?

    2、連年征戰勞民傷財

    蜀國的連年征戰,導致蜀國的國力江河日下,蜀國本就偏於一隅,多山少土,交通不便。蜀國為什麼到四川這麼偏僻的地方建國?就是因為,這裡比較偏僻,地廣人稀、土地貧瘠,孫吳和曹魏根本看不上這塊兒形同雞肋的窮地方。在三國中,蜀國的國力最弱,無力和其他兩家抗衡,那就只好到這個窮地方建國,苟延殘喘。在劉備活著的時候,連年征戰,百姓得不到休養生息,導致民不聊生。所以大臣離心離德,百姓民不聊生,這樣的境況的蜀國,即使曹魏不來攻打,自己也是離滅亡不遠了!

    3、國力不敵魏國

    劉備活著時候,唯一目標就是幹掉曹魏,收拾孫吳,進而恢復漢室江山。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當年的那些"五虎上將"均已垂垂老矣,老的老、死的死、亡的亡,蜀國真的後繼無人了!導致趙子龍80歲了,還要真戰沙場!縱觀後蜀,真的沒有再出現過張飛、關羽、馬超這樣的勇將了?諸葛亮終其一生培養出一個姜維,也只是個窮兵黷武,勇猛不足、謀略更差的沒落武士,難當興漢大業。而此時的曹魏,物阜民豐,要什麼有什麼,加上司馬家族的勇冠三軍,使得曹魏更加錦上添花!所以此時的蜀國和曹魏在國力方面不可同日而語。

    4、異族滋擾,威脅後方

    在內有外患的蜀國還有一個最大的隱患,就是異族孟獲,不斷的滋擾蜀國的邊境,使得蜀國不能全身心的備戰曹魏。所以才有了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了!諸葛亮為什麼不一次就擒殺孟獲呢?因為諸葛亮知道,殺了一個孟獲,還會有千百個孟獲站出來反抗,所以就得徹底把他打服!這個孟獲也真是頑固,被收拾了七次,才乖乖的俯首稱臣。

    由此可見,當時諸葛亮所說的危急存亡之秋,一點都不誇張,蜀國在劉備活著的時候已經危及內藏,劉備一死,各種矛盾瞬間公開化,因此諸葛亮花了兩年的時間,整頓朝綱、平定後方,發展生產,之後才有能力出祁山打曹魏。

  • 4 # 登哥讀歷史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其實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只要結合劉備死前和死後發生的幾件影響蜀國的大事就可以明白,劉備死後的蜀國到底有多危險!

    一、關羽丟失荊州,蜀國的統一天下的計劃被攔腰折斷!

    在諸葛亮給劉備提供的“隆中對”戰略計劃中,就說道:

    “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意思就是說,讓劉備奪得荊州和益州兩塊地盤,好好發展,等時機成熟後,關羽從荊州出發,劉備從益州出發,兩路軍馬北伐中原。奪得天下!

    可以說荊州再整個蜀漢戰略佈局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再加上荊州地區十分富裕是一塊不可多得的寶地!而荊州的丟失,讓劉備集團實力大減,統一天下的部署完全被大亂,僅僅剩一個州的蜀漢政權再也不可能統一天下!蜀國此時其實已經面臨危機了!

    荊州丟失不久後,劉備伐吳。劉備伐吳一方面是為關羽報仇,但更主要的原因是奪回荊州,逆轉蜀漢的戰略局面。但東吳陸遜的一把火讓劉備集團實力再次受損。

    在劉備死前,蜀國就已經處於危機之中了,荊州的丟失、孫劉聯盟破裂、軍事行動的失敗可以說這些問題已經讓蜀漢政權風雨飄搖!而不久之後,劉備之死,這些問題立馬就引發了更大的問題!

    二、劉備死後,國內危機四起

    在劉備死後不久,西南的蠻夷勢力趁著蜀國國力衰弱,發起叛亂!同時益州的豪強勢力與蠻夷部落勾結,諸葛亮不得已再次用兵平定叛亂!

    同時在朝廷內部,各個勢力混雜,以諸葛亮為主的荊州派系、益州地方豪強為主的益州派、益州劉璋舊部和劉備的初始創業小團隊這幾個派系為主,在劉備活著的時候還能有效的壓制和掌控,劉備死後,幼主不行。這些人就不再聽話,經常內亂。尤其是諸葛亮為主的荊州派主政後,李嚴為首的地方派系就多次給諸葛亮使絆子!

    三、總結

    綜上可以看出,在劉備死後,當時的蜀國外部,孫劉聯盟貌合神離,曹魏勢力做大威脅蜀漢。內部叛亂四起,派系林立,國家實力被嚴重削弱!

    這就是諸葛亮所說的“危急存亡之秋”

  • 5 # 斜陽幾度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諸葛亮一句話道出了猇亭之敗和劉備去世後蜀漢的險惡處境。兵力不足,人才匱乏,內部不穩,外有強敵。四個方面的問題集體出現。

    首先,猇亭之敗讓建國不久的蜀漢國力大傷,兵力及物資損失慘重,此戰之後,隨劉備南征北戰的精銳部隊幾乎全軍覆沒。

    另外,在敗退途中,大量糧草物資軍械被遺棄。《三國志》記載道:“其舟船器械,水步軍資,一時略盡,屍骸漂流,塞江而下。”以當時蜀國國力,這些物資的大量損失,對於當時實力最弱的蜀國來說是慘重的。

    其次,大批文臣武將戰死或者投降。關羽和張飛先後遇害,已讓劉備痛徹心扉。而猇亭之敗,黃忠、張南、馮習、傅彤、程畿、馬良死於亂軍之中。另外,鎮北將軍黃權駐守江北。劉備兵敗後,黃權被吳軍堵住退路,無奈之下,他只得投降魏國。杜路、劉寧也被迫投降東吳。導致蜀國後期人才匱乏的局面一直沒有得到緩解。這才有“蜀國無大將,廖化為先鋒”的典故。

    第三,猇亭之敗讓蜀漢國內矛盾爆發。益州本土豪門大族本來就對劉備重用荊州集團人才不滿,藉此機會與南中的蠻族聯合,發起了叛亂。如果不是諸葛亮平叛成功,蜀漢或許早就被曹魏滅亡。

    第四,外部壓力。諸葛亮在隆中對就說了:“連吳抗曹”。但是荊州丟失,讓蜀吳兩家撕破臉,蜀漢就面臨著外部兩強的壓力。這對於蜀漢來說,是不可承受之重。

  • 6 # 知常容

    蜀中原來是富甲天下,雖然劉璋能力比較弱,不能很好統御部下,張魯也與劉璋反目。整體上來說蜀中沒有經過大的戰爭。劉璋迎接劉備進蜀時,《三國志》是這樣描述:璋率步騎三萬餘人,車乘帳幔,精光耀目。

    後來劉備與劉璋發生爭奪戰,這是蜀中發生的一次大規模戰爭,公元212年開始到214年,成都才拿下,這幾年內對蜀中的經濟破壞是比較嚴重的。

    佔領成都之後,劉備部下的搶奪和劉備對手下將領的賞賜導至府中空虛。最後劉巴以一枚金屬錢幣抵幣值一百的方式補充府庫,這是變相的掠奪,這是蜀中第二次經濟受到破壞。

    後來劉備與曹操爭奪漢中,諸葛亮手中沒有可補充的兵源,只好發動蜀中百姓,男子參戰,女子當運對漢中前線進行支援。這一場戰爭從公元218年開始一直打到公元219年。這是第三次的經濟破壞。

    第四次的經濟破壞是最慘烈的。

    孫權派呂蒙奪回劉備控制的荊州,關羽被殺,這個時候劉備想奪回荊州,國力已經吃不消。所以沒有馬上開戰。

    到了公元222年,劉備帶著蜀中全部家當,不顧所有人的勸阻伐吳,結果自然是慘敗。當時蜀漢的物資損耗如何呢?

    《三國志·吳書·陸遜傳》中是這樣記載的:其舟船器械,水步軍資,一時略盡,屍骸漂流,塞江而下。

    從劉備與劉璋開始爭奪蜀中控制權開始,整個巴蜀之地就基本上沒有休養生息過。連年的戰爭使得原來富甲天下的蜀中迅速走向貧困。

    到諸葛亮接收蜀中之時,已經是百業凋零,百姓困苦。

    不但如此,因為劉備去世,蜀漢內部也是一片混亂,漢嘉太守叛亂,南中也開始反叛不服從成都管理。這個時候諸葛亮不得不宣佈閉關息民來休養生息,因為實在經不起第五次折騰。

    吳國對蜀國保持高壓態勢,魏國自然也處在隨時準備進入的狀態。

    最後諸葛亮透過外交與東吳結盟,穩定內部人心,再經過幾年休整,諸葛亮才起兵征討南中,此時蜀漢的局面才真正穩定。

    這就是諸葛亮《出師表》中所說的危急存亡之時。

  • 7 # 緣禦寒

    “危急存亡之秋也”這具話出自諸葛亮的出師表。出師表相信很多人都學過,背過。它是諸葛丞相在第一次北伐前,給劉禪上的一封表文。裡面首先就說到,蜀國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時候。那麼蜀國真有這麼慘嗎?

    沒有,蜀國沒有這麼慘。夷陵之戰,蜀國雖然在先主劉備的折騰下,損失慘重。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蜀漢只是進攻不足,防守還有綽綽有餘。再說此時,距離夷陵之戰已經接近五年了。期間,蜀漢除了南下討伐孟獲外,基本沒有戰事,一直處於休養生息的狀態。在諸葛丞相的安穩治理下,在平定南中繳獲的大量物資下,蜀漢好得很。

    此時,諸葛丞相都有能力北伐了,那麼為什麼還要說蜀漢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時候?其實諸葛亮怕了。從前幼主年幼,什麼都聽他的。現在幼主長大了,要掌權了。那麼劉禪就會有自家的想法,就不會什麼都聽他的了。諸葛亮害怕君臣不和,害怕後方不穩。

    於是,蜀漢就變成了生死存亡之刻,為的就是規勸劉禪,不要在他北伐時扯後腿。表中還提到了幾個人名,他們是諸葛亮向劉禪推薦的人才,是劉禪在諸葛亮北伐後,處理政務可以諮詢的人。它是一種舉薦,也是一種警告。警告劉禪,諸葛亮雖然去北伐了,但劉禪的一舉一動,諸葛亮都能透過這些人瞭解。

    沒有到“危急存亡”的時候,蜀漢就沒有危機嗎?不是!作為三個國家中最弱的蜀漢本身就是危機。

    外部出川的跳板

    首先,蜀漢沒有進攻的跳板。蜀地地勢險要,易守難攻。這是一種優勢,可這何嘗不是一種劣勢。蜀漢是可以憑藉險要的地勢和關隘擊退敵人的進攻,可曹魏也可以憑藉險要的地勢和關隘防守住你的進攻。這就陷入一個死迴圈了,你出不去,別人也進不來。要說只做一隻,只知道睡和吃的熊貓也可以,可偏偏諸葛亮想把蜀漢變老虎。

    於是,諸葛亮現在知道後悔了。悔不該丟那荊州呀!諸葛亮需要從新找一塊出川的跳板。涼州,就是諸葛亮重新找的跳板。諸葛亮五次北伐,六出祁山都是為了它,可始終未能成功。

    內部複雜的鬥爭

    蜀漢的內部環境複雜,蜀漢政局大致可以分成三大集團,它們分別是荊州集團、東州集團和益州集團。荊州集團是最大的集團,是劉備從荊州帶過來的親信,郭攸之、費禕、董允、向寵等人都屬於這個集團,他們的老大是諸葛亮。

    東州集團排第二,是原來劉璋的舊部,老大是李嚴。李嚴一直帶兵駐紮在江州一帶,是個對諸葛亮南征孟獲不聞不問的“瞎子”。最後就是益州集團,他們都是本地的土著,老大譙周。益州集團是個中間派,誰都不幫。主要的爭鬥,就是荊州集團和東州集團。內部不和,人心不齊,無可奈何。

    種種的原因,讓諸葛亮說出了蜀漢處於危急存亡之秋。諸葛亮是在感嘆,感嘆自己時間已經不多了。這年諸葛亮已經46歲了,他知道自己在漸漸變老,可他還有未完成的事業。諸葛亮希望自己有生之年,能夠實現中興漢室、天下一統的理想。

  • 8 # 最強大的我們

    因為我們都知道唇亡齒寒的道理。當時的蜀國相當於腹背受敵。這邊劉備剛剛得罪了東吳,跟東吳大戰了一場。

    而吳國又跟魏國結盟。蜀國將面臨兩面夾擊的危險。我認為這時候是蜀國最危險的時候。幸好諸葛亮及時的挽回局面。跟吳國重新結了盟。哦,又打敗了魏國的進攻。可以說很好地收拾了劉備的爛攤子。然而劉備去世留下最大的問題就是國內局勢變得非常不穩定。需要有一個主心骨進行安撫國內的情緒。尤其蜀國的實力是三國中最弱的。這也不得不讓諸葛亮所擔憂。

  • 9 # 伴讀歷史

    很多人認為諸葛亮去世給了蜀漢政權致命一擊,但是實際上劉備的死才是影響最大,直接導致蜀漢凋亡的原因。

    首先內部領導層面來看

    當時部分少數民族在後方發起了叛亂;而且在劉備死的前後幾年當中,很多的高層重要人物相繼去世。關羽被殺;黃忠去世;馬超去世;蜀漢南中的領導鄧芳去世;鎮北將軍黃權投降;東征將軍馮習被殺;許晴法正相繼去世;糜竺糜芳作為國舅,一個鬱悶而死,另一個逃跑東吳,整個蜀漢的文臣武將領導方出現了斷層。劉備活著的時候,領導力很強眾人信服,但是去世之後,很多人對於劉禪的管理不滿意。但是看看其他兩國,曹丕繼位後比起曹操可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並且孫權實力當時依然很強,內部也並無動盪。反觀蜀漢襄樊與夷陵之戰的失敗,再加上重要人物的去世,使得當時蜀漢夾在魏吳當中非常危險,可以說是劉備的去世,讓原本勢均力敵的局面出現了兩家獨大的情況。所以諸葛亮當時有在出師表當中說道‘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並不是一句誇張的話。

    其次是對外的聯盟狀態

    劉備當時對於孫權的態度其實比較強硬的,但是諸葛亮等文官集團更加傾向於組建聯盟,劉備的強硬主要在於孫權的態度不明確,我們都想當然的以為兩個比較小的國家聯合起來抗擊強敵,這個是理所應當的。但是孫權並不這樣想。透過孫權偷襲荊州就可以看得出來,劉備和孫權對於聯盟的狀態根本就不明確,一個不還,一個強取。但是劉備去世後,諸葛亮安排了吳蜀第二次聯盟,這次聯盟的危險不亞於赤壁大戰。因為孫權就可以藉機判斷劉禪繼位後蜀國內部不穩【我孫權都害你們丟了荊州,害死了關羽,張飛,劉備,你們還主動找我聯盟,肯定很需要幫助】這時可以乘虛而入!

    二次結盟這一步走的其實很危險。但是好在曹丕剛好幫了忙,曹丕完全繼承了曹操的領導風格,夷陵之戰結束就派出強勢的部隊和武將對荊州發動戰爭。並且要求孫權將自己的孩子送到洛陽作為人質。所以孫權思前想後,即使說蜀國再怎麼危機,這次的結盟勢在必行。和魏國只能是兵戎相見的。想想這次結盟失敗,蜀漢必將滅國!

    最後劉備沒有為劉禪做好蜀漢內部的統一

    劉備在世的時候,作為皇叔有正統的地位,蜀漢內部的派系雖然多,但是在劉備的正統地位之下,這些派系還能相互融洽和睦的相處。劉備去世的時候,自己的幾萬親兵消耗的也差不多了,關羽在荊州去世,也損失了幾萬的親兵,手上沒兵腰桿不硬,劉備損失了那麼多的親兵,結果就是內部不穩,開始叛亂。史書記載,當時夷陵之戰戰敗後,漢嘉太守直接謀反。實際上諸葛亮接手蜀漢來輔佐劉禪本身接手的是一個很爛的攤子。巴蜀之地開始也不是劉備自己的地方,沒有經過長期的經營,所以在劉備去世後內部狀態是鬆散且凌亂的。如果不是諸葛亮政治能力非常卓越,當時蜀漢在內外形勢下,根本不可能再熬幾十年。

    由於諸葛亮本人確實能力突出,他知道進攻是最好的防守,在內憂外患下,內部問題的解決同樣要透過不斷的發動北伐戰爭,來換取不同派系的認可。他北伐的真正目的其實並非一統天下,連司馬懿當時都說北伐是逆天而行,其實這話說得非常直擊內心。司馬懿知道北伐的目的是什麼!所以多次放走諸葛亮。

    縱觀劉備死後,大量人才的凋零,培養和任用人才能力諸葛亮不如劉備,蜀國沒有培養出來幾個像樣的人才,所以劉備死後,問題全部暴露出來導致蜀漢凋亡。

  • 10 # 戰國曲士

    “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這句話不是指蜀國是危機存亡的時刻,而是漢室江山正處於危機存亡。

    《出師表》的第一句: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這句話裡的“創業”其實指的是恢復漢室社稷,但現在“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就是諸葛亮想要告訴劉禪,現在天下三分了,益州物缺少人,百姓生活困苦。而我們是恢復漢室江山的唯一希望,我們要是不能成功,漢朝就徹底完了。

    因為蜀國的國號是漢,劉備也以漢室宗親自居,死後也是被追認為漢昭烈帝。所以,他們自認為是漢朝的傳承。但是蜀漢的形勢卻不太好,無論軍事還是經濟都遠遠不如魏和吳,想要擊敗二者統一無疑困難太大。

    而蜀漢如果統一天下,就等於漢朝會傳承下去,蜀漢如果不能統一天下甚至失敗,那麼漢朝也就結束了!

    所以現在就是漢朝危急存亡的時刻!

  • 11 # 九頭鳥漫談文史

    蜀漢昭烈皇帝劉備死的時候,的確是蜀漢最危急的時刻,諸葛亮在《出師表》中的描述一點都沒錯,的確涉及到蜀漢的存亡和延續。劉備是在舉國伐吳失利、蜀漢實力大損之時病故,可見伐吳之戰的結果對劉備的打擊有多大,國力損耗之大,劉備心裡有數,也根本就沒來得及恢復,具體涉及存亡的危機主要有三點:

    第一:“夷陵之戰”的失敗讓蜀漢元氣大傷,軍事實力降至最低

    劉備在稱帝后堅決伐吳,除漢中魏延所部外,幾乎是率舉國之兵東征,具體多少有爭議,不過當時陸遜是有五萬人:“權命遜為大都督、假節,督朱然、潘璋、宋謙、 韓當、徐盛、鮮于丹、孫桓等五萬人拒之”。劉備既然出兵時能嚇得孫權主動求和,兵馬應該多於這個數,但不會超過十萬,史書的記載上,當時蜀漢戶籍上記錄的人口不足百萬,已經是接近全國十分之一人口了。

    “夷陵之戰”讓這接近蜀漢全國十分之一人口的軍馬幾乎損失殆盡(包括在江北被迫投降曹魏的軍隊),所以劉備在戰後氣的病死。危險啊,本來蜀漢的實力在三國中就是最弱,漢中魏延那有兵,勉強能擋住曹魏,但要是東吳舉國西征,蜀漢還真不好過關。好在畢竟是三國,陸遜也有顧慮,曹魏也不會眼睜睜看著東吳統一南方,所以給予牽制,蜀漢才勉強活了下來。

    可就算活下來,也依舊要緊急徵兵,否則再有打仗怎麼辦?本來人口就少,再徵兵又能徵多少?青壯年就那麼多,農業生產也需要人,這個時候的蜀漢的軍事實力真的是降至劉備入川以來的最低點,諸葛亮“隆中對”裡強調的東和孫權也從主動變成了被動,不和也不行,沒有足夠數量的軍隊做依靠,當時的蜀漢確確實實是《出師表》中講到的:“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如果孫、曹任意一方伐蜀,或者一起伐蜀的話,蜀漢就完了。

    第二:劉備的突然死亡,讓益州世家蠢蠢欲動

    劉備奪得益州後,好多益州世家心裡是不服的,比如嚴顏,被俘後就終身不為劉備出力,劉備是透過漢室宗親的名分和強大的軍事威懾暫時壓制住益州本土世家集團,荊州丟失後,劉備手裡的核心實力(元老派、荊州派)和益州本土世家越拉越遠,所以劉備要稱帝和伐吳,給益州世家們希望,劉備大敗後再一死,希望沒了,益州世家肯定會不滿,伐吳的物資、糧食他們都出了大力的,從投資角度上說,伐吳失敗算是血虧。

    而且繼位的劉禪年幼,益州世家也會想著是不是在權力上也可以掌握主動?畢竟在劉備死之前,關羽、張飛、黃忠等也都逐一亡故,劉備的大舅子糜芳都投降東吳了,支援劉氏皇族的核心力量損失大半,益州世家完全可以爭取掌權,所以劉備死之前給了諸葛亮莫大的授權(制衡諸葛亮的李嚴不是益州人),就是擔心沒有進取心且對劉備這個外來者不滿的益州世家奪權。

    在劉備病故,益州世家壓力大減、內部有爭權之危,外部東吳、曹魏虎視眈眈的情況下,益州當然無比“疲弊”。好在諸葛亮臨危敢於抓權,他在《出師表》中說:“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這個是有相當必要的,雖然諸葛亮是為了北伐不受掣肘,但在劉備剛病故,劉禪也鎮不住益州世家時,只有諸葛亮能託底,如果沒能壓住益州世家,沒有北伐慾望的益州世家掌權,蜀漢估計等不到幾十年後投降司馬昭,沒準早投降曹丕了。

    第三:南方孟獲叛亂,蜀漢在叛亂初期都無力平叛

    劉備亡故,蜀漢陷入危局,孫權難道不想趁機統一南方?滅了蜀漢,孫權還怕什麼曹魏?可陸遜說得好:“曹丕大合士眾。外託助國討備,內實有奸心,謹決計輒還”。無幾, 魏軍果出,三方受敵也”。果然,在蜀漢劉備大敗,已不能成為曹魏的威脅後,曹丕在“夷陵之戰”的當年十月就舉兵南征東吳。

    東吳和曹魏打起來,就暫時不會聯手對付蜀漢,這才給了劉備託孤和蜀漢政權更迭的時間,但蜀漢的後方又不穩了,劉備病故的當年,南中孟獲就開始叛亂,可當時的蜀漢沒有實力去平叛,軍力不足,內部的權力也先要理清,所以在諸葛亮北伐前的那段時間裡,要和孫權定和議,要壓制益州世家,還有徵兵、徵糧討伐孟獲,還要防備曹魏,有一處出問題,整體都會崩潰。

    綜上,劉備死後的蜀漢,是陷入了危機中的危機,極度虛弱,嚴格來說,外部的威脅之所以變小,其實是曹魏救了蜀漢,否則,東吳不會眼睜睜看著一塊肥肉不去咬,當然,曹魏的最終目的也是為了消滅東吳和蜀漢。內部的威脅變小得益於劉禪的聰明,嚴格執行了劉備的遺言,徹底放權:“建興元年,封亮武鄉侯,開府治事。頃之,又領益州牧。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劉禪不爭,讓諸葛亮能專心理順內部的不滿和平叛,這才安然度過危險期。

  • 12 # 使用者46401212138824行

    因為劉備,打著恢復漢室旗號興起的。又號稱自已是漢室宗親,他死了,蜀漢又有什麼存在的必要性哪。因此,他死後忠於漢的沒有了信念。反對漢的有了進功的藉口,因此蜀漢變的危險了。

  • 13 # 蘭草地

    諸葛亮在《三國演義》這部小說當中,一直坐擁十分龐大的人氣,自從劉備三顧茅廬將這位臥龍先生請下山之後,他的形象可以說幾乎就貫穿了整個三國故事。從最初的火燒新野再到赤壁草船借箭借東風、即便自己死後也能用自己的形象嚇退數萬敵軍。這樣的一個形象,可以說也是十分受到世人所敬仰的,在劉備還在世的時候他就一直為其排憂解難。

    不過分的說,諸葛亮絕對是蜀漢的中流砥柱,就是這樣的一個多智多謀的神人,卻在劉備駕崩之後慌了神。甚至說劉備死後蜀漢即是危急存亡的時刻,出這究竟是為什麼呢?其實原因也不難理解,甚至我們在後面諸葛亮寫給阿斗的《出師表》當中也能找尋到一些理由。

    首先就是“益州疲弊”,長期連年不斷的爭鬥,讓本就疲敝的百姓不堪重負。再加上劉備駕崩,百姓心目當中的仁君賢主就如此駕鶴西去,肯定會讓自己的內心產生動搖出現渙散。本來驍勇善戰的巴渝士兵,卻在劉備駕崩之後屢屢吃敗仗,這個因素絕對不可以忽略掉。

    其次則就是劉備去世之後,益州突然易主給尚未歷經磨鍊的後主阿斗,讓本就覬覦巴蜀的東吳更是蠢蠢欲動。要知道孫權絕對不是等閒之輩,要想牽制住孫家的勢力絕對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再加之劉備生前還有許多遺留問題,例如川內不少權貴已然和百姓產生了矛盾,單純讓孔明全部出面解決也是不現實的事情。而且當時的孔明忙於北伐,也沒有心思去顧及內部矛盾。

    最後則是南方的蠻族,本身對於蜀漢政權的管制有所不服,得知劉備駕崩的訊息之後就開始多次出現騷擾邊境百姓的情況了。再加之連年征戰,國庫虧空,朝內不少大臣甚至已經對諸葛亮的北伐帶有意見。以至於分成了支援北伐的姜維一派,以及反對北伐的李嚴一派。試著去想一下,假設這個時候劉備還沒死,這些問題也都迎刃而解了。劉備的死可以說帶給蜀漢不小的麻煩,所以諸葛亮才會說劉備死後是危急存亡的時候了。

  • 14 # 明離子

    劉備被稱為明君,諸葛亮又是歷史上公認的名臣,但對於當時的蜀漢人民來說,他們的到來卻是一場災難。

    原本“國富民強、戶口百萬“的蜀地,在劉備和諸葛亮”復興漢室“的口號中逐漸凋零。一入川便宣佈一切收歸國有,然後緊鑼密鼓的將整個蜀地推向戰時狀態。

    可就算是戰時也不能一直下去吧,可劉備君臣卻讓蜀地幾十年如一日的處在戰時狀態,只有幾百萬人口的蜀地,卻動不動就能拉出來幾十萬兵馬北伐,這讓東漢末年已經有600萬人口的蜀地,在蜀漢滅亡時只剩下不到100萬,偉人說劉關張比原子彈還厲害,真的絕非虛言!

    劉備在入川后,舉傾國之力征伐漢中、攻打東吳,每一次都是調動的幾乎全國之力,因此到了諸葛亮接手的時候,蜀漢已經真的是”益州疲敝“了。

    但本來有卓越治國才能的諸葛亮,卻用盡了心思獲取每一寸社會資源,將其全部用在北伐事業之上,這無疑為”疲敝“的益州雪上加霜,以至於天府之國之稱的蜀地元氣大傷,直到隋唐時期才慢慢恢復過來。

  • 15 # 漢文化競華居士

    孔明先生是一個非常有大局觀的奇才,從其未出臥龍崗而已知天下三分,說出隆中對的一段故事,可見孔明先生的見識絕非常人可及。

    劉備經歷了夷陵慘敗之後,病死在白帝城,諸葛亮又冷靜清醒的意識到蜀國危在旦夕。蜀國剛剛經歷了三場慘敗(荊州之敗、上庸之敗、夷陵之敗),把資源和人力幾乎打完了,蜀國接連失去三位精神領袖(劉備、關羽、張飛),軍中沒有了靈魂人物將士們勢必士氣低落。

    最糟糕的是,眼前要面對三方敵手,國內有孟獲等人乘亂傭兵自立,北方有魏國虎視眈眈,東面有吳國在等機會落井下石,由此可見蜀漢政權岌岌可危。下面我們來逐一詳細分析一下局勢。

    失荊州

    關羽傲慢自大,不自量力去伐魏,讓東吳有了可乘之機。大意失荊州之後兵敗身死,讓三國中本來就勢力最弱的蜀國又縮小了三分之一,變的更加弱小。

    丟失荊州這個重大失誤,徹底斷送了蜀漢統一天下的夢想,毀掉了諸葛亮隆中對為劉備策劃的長期戰略。荊州之失,失去的不僅是土地,最重要的是失去了兵源和物資來源,失去了進攻魏國的戰略要地,從此以後,蜀國從戰略進攻變成戰略防守的態勢,處處受制於魏國和吳國。

    失上庸

    呂蒙襲取荊州時,孟達與劉封坐視不理,不肯發兵救關羽,害得關羽孤掌難鳴,走投無路。以致孟達、劉封二人落下把柄,事後心虛。關羽死後,上庸城一山不容二虎,孟達與劉封又開始互相埋怨,意見不合。

    孟達見勢不妙,就反叛蜀國投奔了魏國,然後帶領魏軍圍攻上庸,趕走了劉封,奪取上庸三地。劉封丟掉了上庸逃回蜀國認罪,劉備在盛怒之下親手滅了這個勇猛善戰的義子。

    上庸是一個舉足輕重的位置,這個關鍵位置丟失,又讓蜀國實力下沉一大截。並且失去了劉封、孟達兩員大將。

    夷陵之敗

    劉備不顧國家安危,不顧眾人反對,一意孤行賭上蜀國全部家底去伐吳,統籌物資的時候張飛就被部下暗算,還未出徵蜀國就又去掉一員大將。

    劉備在夷陵被陸遜耗了半年,突然慘遭大敗,這一敗損失的不僅是兵將和物資,搞得蜀國內部也開始動亂,頓時讓蜀國陷入危機四伏的境地,國內民不聊生,已經拼湊不出多少兵員,如果吳國或者魏國此時來攻,蜀國連防守都成了問題

    所幸的是,諸葛亮力挽狂瀾,及時彎腰示好孫權,重新形成孫劉聯盟抗曹的局勢,一舉穩住了吳國和魏國,這才換取了時間抽出身來平定孟獲叛亂,達到了攘外安內的目的,奠定了蜀國又苟延殘喘了幾十年的基礎。

    蜀國的處境一直都是困難重重,如果沒有諸葛亮的及時變通,正確的全域性部署,蜀漢肯定是會提前退出歷史的舞臺,所以後人比較尊崇三國時期的諸葛亮。

  • 16 # 商山長河

    “今天子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之一的夷陵之戰,不單是蜀漢政權由盛轉衰的分水嶺,同時也給三國鼎立的局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夷陵之戰後,劉備之死更是雪上加霜,蜀漢政權內外交困,可謂危急存亡之秋也!

    劉備不單是蜀漢政權的領導人,更是當時全國百姓為匡扶漢室的一面旗幟。劉備之死,導致了人心渙散,蜀漢政權領導層缺位,曹魏趁勢而入,東吳交惡,蜀漢內外交困。 夷陵之戰,舉國之力,一潰千里,君亡兵敗。

    官渡之戰決定了曹操統一北方,赤壁之戰確立了三國鼎立,而夷陵之戰讓蜀漢政權一蹶不振。關羽,張飛之死,荊州之失,都深深的刺激了劉備作為君王的心。不論從政治層面還是軍事方面,夷陵之戰都看似勢在必行。為兄弟報仇,收復失地。但赤壁之戰以後的三國鼎立局面,可謂來之不易,面臨強大的曹魏陣營,聯吳抗曹不論政治還是軍事兩方面,都是正確的選擇。但對於稱帝蜀中,已近花甲,痛失臂膀,荊州不在的情況下,劉備怕是很難還記著三顧茅廬時,和諸葛亮的對話:“佔益州之地”,待天下有變。在政治和戰略上都錯誤的情況下,劉備依舊舉全國之力,興益州之兵討伐東吳,火燒連營八百里,一切都灰飛煙滅,蜀漢元氣大傷。此時,蜀漢內失強兵,統帥敗亡。

    劉備之死,標誌蜀漢的第一代領導層謝幕。

    劉備去世時,關羽,張飛,馬超,黃祖,法正,龐統等已亡故,只有趙雲垂垂老矣。此刻,不論是蜀漢政權的政治軍事領導層,還是蜀漢重要的謀士群體,大部分已過世。劉備的死宣告蜀漢劉備時代的結束,曾經馳騁沙場,運籌帷幄,決策千里的群體已經成過眼煙雲,留下的只有主少將寡。作為蜀漢政權的組織結構,此刻已經十分脆弱,可謂是秋黃不接之時,蜀中無大將!

    劉備作為匡扶漢室的一面旗幟,隨著劉備的死,這面在漢末風雲變幻的旗幟轟然倒下。縱然,諸葛亮繼續接棒匡扶漢室的大任,但永遠也難以得到皇叔的稱號。曾經力戰曹操與長坂坡,雖身陷囹圄,仍不忘保護百姓,雖立足蜀中,兵甲無數仍打出匡扶漢室的旗號。這即是難得的政治口號,也是一面正義的旗幟,所謂曹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劉備之死,空留諸葛亮獨撐危局。

    劉備之死,蜀漢已經是內外交困的處境。夷陵之戰耗空了蜀漢的人力和物力,同時也徹底打破了和東吳的聯盟,使得曹魏大兵壓境趁虛而入成為可能。內部人心不穩,外部大敵當前,可謂生死存亡。

    劉備之死,雖然看似是失去了一個君王,但他承載了太多,為這個佔據益州之地匡扶漢室大業的帝國,劉備的轟然倒下,對蜀漢政權無疑是一場大地震。從此生死存亡,老臣少主,路在何方!

  • 17 # 漢史鉤沉

    因為劉備死前的夷陵之戰中,蜀漢最傑出的一批青年,跟隨黃權投奔了魏國。比如:已故鳳雛龐統的弟弟:

    統弟林,以荊州治中從事參鎮北將軍黃權徵吳,值軍敗,隨權入魏,魏封列侯,至鉅鹿太守。 ——《三國志.蜀書七·龐統法正傳》

    龐林的官職是荊州治中,僅次於刺史、別駕,是荊州行政體系三把手,通俗說就是副州長。由此可見,劉備對龐統的功績是足夠肯定的,並重用了他的弟弟。那麼劉備東征孫吳,為何要帶上龐林這個文士,並任命為荊州治中?

    很明顯是讓龐林治理荊州的,而不是讓他負責打仗的。從這裡可以推斷,劉備東征孫吳,蜀國軍民是抱著勝券在握的心理的。因為,劉備出征時,將荊州治中龐林等人的官職都安排好了,就等著戰勝後接手荊州了。

    蜀漢沒有人想著會戰敗,他們考慮的只是能取得多大的勝利,收回荊州多少土地。和龐林一起的,是準備接手荊州的行政班子,蜀漢最傑出的一批青年。這個行政班子,至少要調動益州三分之一的名士,且多為荊州派骨幹,以便收取荊州民心。

    龐林這樣根正苗紅的才俊,劉備將他們集中保護在了黃權的水軍,這是最安全的做法。戰場上刀槍無眼,沒有人能保證荊州行政班子這麼多人的安全,水軍無疑是最好的選擇。只要步軍主力不敗,沒有人能吞下蜀漢水軍。

    先主不從,以權為鎮北將軍,督江北軍以防魏師。——《蜀書十三·黃李呂馬王張傳》

    黃權的水軍,職責是防備魏軍,活動範圍是江北。當時魏、蜀並未開戰,再加上魏軍也不擅長水戰,所以黃權這支水軍是戰場上最安全的部隊。這就是劉備,將龐林為首的荊州班子,安排在黃權水軍的原因。只要步軍擊敗東吳,龐林等一大批行政官員,可以迅速恢復荊州秩序,抵禦東吳的反撲。

    及吳將軍陸議乘流斷圍,南軍敗績,先主引退。而道隔絕,權不得還,故率將所領降於魏。——《蜀書十三·黃李呂馬王張傳》

    但遺憾的是,劉備夷陵之戰慘敗陸遜之手,江北的黃權回不到蜀地了。那麼夷陵之戰前,劉備為何覺得自己必勝呢?恐怕就是對關二爺威望的信賴了,他相信荊南的百姓,依舊思念蜀漢的統治,他們會是東吳最大的對手。他東征的大軍,可以傳檄而定荊南之地。

    劉備認為的必勝是:收回關羽故地,有民心支援;其餘州郡,才是吳軍與蜀軍決戰的場所。因此,龐林為代表的荊州班子,在出師之前就安排好了官職,進入荊州故地就是等著接手荊南的。

    但陸遜的才能,明顯是不正常的。吳軍攻佔江陵後,關羽北伐軍人心開始渙散,一個月後關羽兵敗身死。可關羽死前一個月,陸遜入江陵城的第一天,就修繕起了江陵城牆,做起了抵擋益州軍的準備。陸遜的超前準備,是劉備怎麼也想不到的。

    所以,劉備東征之時,陸遜早就安定了人心,關羽死前一個月他就開始了準備。這就是夷陵之戰,陸遜能大敗劉備的個人指揮素質。夷陵之戰結果分三檔:

    1.最好的結果:如劉備猜想一般,東吳沒有做好準備,荊南的百姓配合蜀軍光復荊南;2.中等的結果:諸葛亮不阻止東征的底線,東吳做好了準備,劉備沒能擊敗吳軍,全軍無功而返;3.無人猜到的結局:陸遜在關羽死前一個月,就做好了與蜀軍決戰的準備,並將劉備大軍殲滅了大半。

    劉備的5萬蜀軍精銳,幾乎全軍覆沒;黃權的江北水師,無奈投降了魏國;水師中準備好的荊州行政班子,全部成了曹丕的臣子。就龐林來看,曹丕將他封為列侯,出任鉅鹿太守,能是泛泛之輩嗎?劉備會感恩龐統,曹丕可不會,這說明龐林等荊州班子成員都是真才實學挑出來的。

    因此,劉備的夷陵之敗:5萬精銳步兵,幾乎全軍覆沒;黃權江北水師,全部投降曹魏;龐林等精挑細選的荊州行政班子,都做了曹丕臣子。白帝城託孤後,諸葛亮一看:最精銳的5萬蜀軍沒了;水師全沒了;連抽取益州至少三分之一,準備接手半個荊州的青年官吏也全沒了,這不是危急存亡之秋是什麼?

  • 18 # 漢闕故人

    內憂外患,當然是危急存亡之秋也,內憂,劉備死後的劉禪,其見識,眼光,比其乃父,差之遠矣,更無安幫定國之能,蜀軍伐吳慘敗,死傷甚重,人心惶惶不安,蜀漢初建,就逄大敗,全國震動,根基動搖,是其內憂。劉備伐吳,徹底斷送孫劉聯盟,吳與蜀漢已成寇仇,有誓不兩主之勢。北方曹魏,欲報漢中之仇,積極聯合東吳,對蜀漢行戰夾擊之勢,是其外患。內憂外患俱存,當然是危急存亡之時也!

  • 19 # 一夫壹歷史

    一直都是危急存亡的時刻,對於蜀國來說。一個外來的軍事集團在蜀地紮根本身就是難上加難。蜀國是3國裡唯一沒有史官的國家,他們根本沒有考慮未來或者說沒有能力考慮未來。歷史是留給後來看的。

  • 20 # 微山秋水

    諸葛亮說的都是實話。

    諸葛亮作為蜀漢後期實際的掌舵人,對曹魏強大的實力和蜀漢存在的問題洞若觀火,明查秋毫,冷靜的做出“危急存亡之秋”的判斷是相當客觀的。

    首先曹魏政權無論是人才、地域、錢糧等方面遠遠強於蜀吳,如任其發展,蜀國滅亡只是時間問題。

    從蜀國的角度看,吳蜀聯盟破裂,荊州已失,夷陵之敗後自身軍力大打折扣,連年征戰,也使國力睏乏,當地士族多有抱怨。因此,說益州疲弊一點也不誇張。

    “不伐賊,王業亦亡;帷坐而待亡,孰與伐之。”

    主動出擊,不能坐以待斃,就是諸葛亮的策略。

    一方面,諸葛亮與吳國修好,減少對立面。再是率兵平定了南方少數民族地區的叛亂,穩定了大後方。

    諸葛亮抓住曹魏曹丕新亡、大將司馬懿被貶的機會,出兵北伐,殊死一搏,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成了,消滅魏國進而統一全國,光復漢室,實現劉備的夙願。敗了,反正努力過了,也沒什麼遺憾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靖康之變和土木堡之變有何異同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