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3
回覆列表
  • 1 # 隨意言之

    隨著《大明風華》的熱播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明朝的歷史,關注起了“土木堡之變”。這一點,對於瞭解歷史,傳承歷史其實是一件好事情。既然有人問起了“靖康之變”和“土木堡之變”有何異同之處,那我也發表一下我的觀點。

    他們最大的一個區別就是所導致的直接後果是截然不同的。“靖康之變”的後果是北宋直接滅亡,本來疆域就不遼闊的宋朝這下直接變成了割據政權。而“土木堡”之變的結果雖然說也是以失敗而告終,但最大的損失就是朱祁鎮成為俘虜,這一點從後面的發展來看,對明朝並沒有形成滅頂之災,只是失去了尊嚴。而如果跨越了“土木堡之變”所處的時代來看,我個人反而絕對主力軍隊的覆滅要比朱祁鎮成為俘虜更為嚴重。在這個不同之中,其實我們也看出來了這兩件事的相同之處。兩件事全部以中原王朝的失敗而告終,而且中原王朝的皇帝都成為了敵方的俘虜。

    兩件事情雖然都是以失敗告終,但是他們還有一個本質區別。靖康之變是一場被動的防禦戰,當時金國已經打到了北宋都城之下,可以說是兵臨城下,情況岌岌可危。而土木堡之變則不同,土木堡之變發生的地方遠離京城。更可貴的一點是,這其實算是一場主動的作戰,雖然面對的也是敵方的侵略,但土木堡之戰是明朝在主動尋找戰機,面對面的迎難而上。不僅如此,這場戰爭的名義最高指揮者是明朝當時的最高統治者,是一場御駕親征的戰爭。雖然都以失敗而告終,但靖康之變失敗的根源在於政治,在於北宋朝政的全面腐化。土木堡失敗的根源只是戰爭上的失誤,並沒有涉及到其他的因素。

    雖然都是面對失敗,但北宋政權與明政權的態度是完全不同的。在“靖康之變”發生之前,有過第一次靖康之戰,當時的北宋朝廷就極力反對抵抗,种師道與李綱作為主戰派都在第一次靖康之戰發生後對之後的作戰方略提出過意見,可悲的全部被否定了。可“土木堡之變”卻不一樣,在皇帝被俘之後,雖然中樞也有人提出過要遷都,但都被否定了。面對瓦剌的繼續進攻,明王朝的選擇是堅決抵抗。於是,在明代宗的支援下,于謙能夠做到運籌帷幄,指揮得當,在後來的北京保衛戰中取得了勝利。

    然而,當我們跨越了歷史,從今天再來回顧這兩場戰爭,或許從短期影響上來看,“靖康之變”要遠遠比“土木堡之變”對當時的社會割據影響要劇烈,但長久的看來“靖康之變”代表著北宋的滅亡,同時也對南宋有著負面的影響;“土木堡之變”後對明朝的長久統治也起到了嚴重的負面影響。

    從戰略方面來看,北宋的時候雖然說疆域並不廣闊,但還有過主動進攻。而到了南宋,就只是偏安一隅了。雖然在岳飛時代有過主動的北伐,隨著岳飛的冤死,南宋再也無法阻止起來有效的大規模進攻性兵團作戰了。其實“土木堡之變”對於明朝也有此影響,因為這一戰明朝的精銳損失殆盡,在此之後兵制與邊關防禦都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由原來的主動進攻轉化為了防守。形成了後來的“九邊防禦體系”和“募兵制”。從長遠來看,土木堡之變也可以說是明朝由盛轉衰的一個開端。

    從政治影響上看,南宋時期,言官都轉變成為了權相的附屬品,南宋朝堂上的爭鬥從來沒有停止過,政治腐敗愈發嚴重。而“土木堡之變”後雖然在朱祁鈺的統治時代,明朝依然是上升階段,但隨著後來“奪門之變”的發生,朝廷上層的黨爭、陷害與日俱增,為後來的明王朝的政治腐敗埋下了伏筆。

  • 2 # 韓I949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可見靖康之變給宋人帶來多大的恥辱和仇恨,徽欽二帝被俘,大批皇室象趕牛馬一樣北遷,剩康王趙構一人南渡偏安一隅,整個衣冠南渡為避戰亂漢人紛紛南遷,一路上攜兒帶女哭爹喊娘慘不忍暏,北宋滅亡,而英宗失陷土木堡則不同,雖英宗被俘,但國本未動,可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于謙等人扶立新君,北京城下重創也先,後英宗被釋,奪門復辟那都是後話了,謝謝

  • 3 # 小新二零一二

    靖康之變和土木堡之變都是中國歷史上的重要事件,對宋朝和明朝都產生了深遠影響,那麼兩者又有何異同呢,下面筆者談談自己的看法。

    首先是相同之處:

    ①都是北方少數民族對中原王朝的大規模入侵。靖康之變是金朝對北宋的入侵,土木堡之變則是蒙古瓦剌部對明朝的入侵。

    ②都對中原王朝造成巨大損失,而北方少數民族獲利頗豐。靖康之變直接導致北宋滅亡,北宋王公貴族和無數財物被金人洗劫一空。土木堡之變導致明朝精銳部隊和高階官員將領損失殆盡,糧草輜重財物損失自不必說。

    ④都導致中原王朝轉向保守。靖康之邊後南宋對金稱臣,在戰略上從此處於守勢。土木堡之變後,明朝也失去了初期的勇猛進取,再無下西洋和北征蒙古的壯舉,只能寄希望於長城的阻擋。

    其次是不同之處:

    ①從時間上看,靖康之恥發生在北宋末年,國家已經腐朽不堪,這是北宋難以有效抵抗金人入侵的一大原因。而土木堡之變發生在明朝強盛時期,國家強大,民心所向,所以才能迅速組織北京保衛戰並取得勝利。

    ②從變亂後續影響看,靖康之恥的影響比土木堡之變影響深遠。靖康之變直接導致北宋滅亡,南宋建立,但是南宋統治者在心裡留下了對金人的恐懼,議和從此成為對金政策的主流。土木堡之變後,明朝國力雖有大的損失,但也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明英宗也得以回到北京,國力後期還有所恢復,出現了孝宗中興和萬曆中興,變亂對明朝未造成根本性打擊。

  • 4 # Cat無名之輩

    1.都是少數民族把中國的皇帝給掠走了,華夏人民的悲哀啊;

    2.靖康之變發生在北宋宋欽宗和微宗,土木堡之變發生在明朝朱祁鎮明英宗;

    3.一個主戰聽了宦官王振的建議,一個是直接放棄把汴梁大臣和皇帝后宮都掠走了;

    4.朱祁鎮比宋朝那兩皇帝有骨氣,蒙古人對朱祁鎮還不錯,他懂得在敵營求生存;宋朝那兩皇帝軟骨頭。

    5.明朝環境總體比宋朝尚武,兩相對比宋朝面對兵臨城下的金軍,內部矛盾重重,主和派一心求和,賣國割地,搜刮百姓無所不做,皇帝在金營做人質,受到百般屈辱,北方大地山河破碎,皇帝及宗室成員被擄,半壁江山淪喪敵國;明朝在經歷大敗,皇帝被俘之後,迅速穩定內部,主戰一派把握住朝政,立新君、調部隊進京、操練軍隊都有條不紊的進行,在北京保衛戰勝利之後,更是把握住了話語權,經此一戰,雖有損傷但堅守北京,決意一戰,把戰線控制在京城一帶,保住了北方大部分的國土。

  • 5 # 八零後愛做夢

    世界上沒有一模一樣的樹葉,同樣也沒有一模一樣的歷史事件。靖康恥和土木堡之變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有以下幾點:

    1、相同:都是把皇帝俘虜走了。

    不同:靖康恥中俘虜了兩位皇帝,宋徽宗和宋欽宗;土木堡之變是俘虜一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鎮

    2、相同:都是以北方少數遊牧民族的勝利而告終

    不同:靖康恥是金國的勝利;土木堡之變是瓦剌的勝利

    3、相同:都是朝代興盛的轉折點

    不同:靖康恥以後,宋朝皇室後裔南遷偏安一隅形成了南宋,丟失了大量國土;土木堡之變以後,明朝積極備戰,並取得北京保衛戰的勝利,雖然損兵折將但維持了國家的統一。

    4、相同:都是把皇帝俘虜到了少數民族的陣營

    不同:皇帝的命運不同,靖康恥中欽徽二帝最終也沒有迴歸中原王朝;土木堡之變中被俘虜的明英宗在數年後便被大臣贖了回去,又幾年後重新當上了皇帝。

    除了這些還有其他方面:

    靖康恥發生在宋朝的都城東京,也就是今天的開封,是被動防禦狀態;土木堡之變發生在長城防禦戰線,在今天河北省張家口市,是明朝主動攻打瓦剌,處於主動攻擊狀態。

    靖康恥後,宋朝就像漢朝一樣,彷彿被從中間掐斷了,新形成的朝廷向入侵的少數民族政權稱臣;土木堡之變後,明朝統治者堅持了“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政策,成功抵禦並打退了入侵的瓦剌,維持了主權的完整。

    靖康恥的形成是宋朝長久以來軍備軟弱和統治者的無為造成的;土木堡之變的形成主要是明英宗身邊的太監王振,要借明英宗的威名榮歸故里並臨時改道,還有明英宗好大喜功沒有軍事才能造成的。

  • 6 # 3D地理視覺

    兩者的過程完全不同,前者屬於野戰、後者屬於守城站。

    “靖康之變”屬於兩個糊塗的皇帝,在一大群奸臣、騙子、神棍的忽悠下,進行的一場在“敵強我弱”下還要破罐子破摔的戰鬥。

    “土木堡之變”則是,一個糊塗皇帝,在一群太監的忽悠下,進行的一場表演,結果,演砸了。從五十萬人這個數字就可以看出,在眾多軍人的保護下,皇帝、太監、文武官員都帶了許多女眷、隨從進行“親征。

    “靖康之變”則是兩位皇帝被抓、整個皇族大部分被端、皇子只留下一個趙構,當時的北宋政權大部分當政大臣被抓。

    也就是說,大明經此一劫,朝廷根基未產生天崩地陷的觸動;北宋政權經此一劫則可以說滅亡了。日後趙構的那個南宋,和東漢不同,南宋只是地方政權而已,與北宋不是一個層次。從這個意義說,宋朝經過“靖康之變”就已經沒了。

    歷史就是這樣,無法改變,但是我們能從不一樣的歷史獲得不一樣的經驗!

  • 7 # 歷史縱橫帝

    導讀:北宋靖康二年金軍長驅南下,攻破開封擄走徽欽二帝。這場導致北宋亡國的事件史稱靖康之變;大明正統十四年明英宗親率幾十萬精銳親政瓦剌,結果在土木堡兵敗被俘。這場戰鬥大明王朝精銳盡失導致明朝由盛轉衰的事件史稱土木堡之變。兩者都對中原王朝帶來了重大打擊,北宋亡國、大明王朝由盛轉衰。

    雖然宋明兩朝都有以文馭武的情況存在,但是現任天子守國門的明朝君臣更剛烈一些。所以北宋一戰亡國,趙構逃到南方建立偏安政權史稱南宋;而大明王朝則不受要挾,皇帝被俘虜就再立新君;在瓦剌即將瀕臨城下時不妥協、不遷都,在非常不利的情況下打贏了北京保衛戰。並在此基礎上延續了將近兩百年的國祚。所以大明還是大明,而不是偏安的南明。下面我們詳述一下兩個事件的異同。

    兩次事變成因類似,但是事後兩朝處理方式完全不同

    無論是靖康之變還是土木堡之變都來源於統治者大局觀不夠才釀成的苦果。也許大遼給予了北宋太多痛苦的記憶,所以在遼國晚期迫不及待的跟金國簽訂了海上盟約。PS:北宋與金國並不接壤,只能透過海上保持往來。其實自從澶淵之盟以後,宋除了定期繳納保護費歲幣以外宋遼兩國已經保持了將近百年的和平。宋朝君臣想收回魂牽夢繞的幽雲沒有錯;找個幫手也可以,但是難道就看不到女真比大遼更生猛?

    就不怕前門驅狼後門進虎?大遼已經式微,按照興衰的規律也差不多了。所以就該讓這樣的政權衰敗下去,按照耶律大石說的那樣聯合起來抵禦兇狠的金國才是正理。但是北宋錯誤的估計了自己的實力,童貫20多萬的北伐軍被耶律大石2萬軍隊打的丟盔棄甲。最後收復幽雲還是從金國手裡贖買得來,北宋在盟友金國的面前徹底暴露了自己的虛弱。對於金國來說大宋比遼國更富庶、更軟弱怎麼可能遵守盟約,南下滅宋也就成為了必然。

    大明王朝在朱元璋、朱棣時還有著積極的國防政策和寬闊的全域性視野,所以即便沒有能力徹底征服蒙古各部也會採取扶弱抑強的策略。所以朱棣時代多次親征蒙古,韃靼部阿魯臺、瓦剌部馬哈木都曾經是征伐物件。總之一個政策,就是就是保持蒙古勢力均衡防止一家做大。但是從明宣宗朱瞻基時期開始在文官的影響下國防政策變的保守,直接造成的後果就是十餘年對草原不聞不問、放任自流。對於春風吹又生的草原來說,十年的時間足以誕生一代霸主。所以草原上從韃靼、瓦剌彼此制衡變成了瓦剌一家獨大。而大明對於瓦剌的蔑視使明英宗親政如同兒戲,最終釀成苦果。

    金國、瓦剌在事變過程中收穫類似,但是事後長遠來看兩個政權的收益不同

    金國攻破汴梁後燒殺擄掠後,帶著無數財富和徽、欽二帝北歸;瓦剌俘虜明英宗後透過敲詐從孫太后那裡也獲得不少財富。似乎女真和瓦剌收穫類似,但是從中長期看女真獲得的收益遠大於瓦剌。

    靖康之變直接導致北宋的滅亡,王公宗室不是被殺就是被俘。只剩下一個趙構勉強在北方稱帝后迅速南逃,都被嚇破了膽子。甚至在金國的追兵之下,繼位稱帝的趙構害怕的都逃到海上一段時間。雖然大宋有岳飛等堅決的抵抗派,但是也無法抵禦來自高層趙構的畏懼與妥協。雖然稱呼臨安為行在(臨時首都),但是實際上已經是放棄了北方領土預設偏安。恢復故土、還於舊都就只停留在口號上,公元1141年簽訂的《紹興和議》明確把淮河以北的領土割讓給金國。所以南宋就是偏安政權,算是大宋的延續都勉強。

    明朝雖然以非常兒戲的方式輸掉了土木堡戰爭,但是大明朝臣可遠比趙構等人呢剛烈。即便瓦剌包圍北京城後用明英宗的性命要挾,但是以孫太后和于謙等大臣佁然不動。迅速立英宗弟弟朱祁鈺為帝,然後調兵遣將囤積糧草積極應戰。大明君臣抵抗到底的決心和意志讓瓦剌無功而返被迫撤退,大明打贏了京城保衛戰。大明君臣沒割地、不賠款,堅守國門。所以大明王朝還是大明,沒有南遷都城成為南明。從這一點來說大明不愧剛明之稱。

    也先雖然也完成稱帝建立瓦剌帝國但是很快被刺殺,強大的帝國也轟然倒塌。此後大明延續了將近兩百年,但是強大的瓦剌如同一歲一枯榮的野草逐漸枯萎。當俺答汗東道諸王部稱雄時,瓦剌只能退回大漠西部默默恢復元氣直到百餘年後準噶爾部再次崛起與大清爭奪天下。

    小結:

    綜上所述,土木堡之變、靖康之變的成因造成的災難都是相識的。但是後人的態度與對策決定了王朝下半場的不同結果。

  • 8 # 奔騰Li

    宋朝的“靖康之變”與明朝的“土木堡之變”從表面上來看,兩次事件有著同樣的結果,當朝皇帝被生擒,這是對宋朝,明朝的極大羞辱!但深究起來,宋朝與明朝卻有著天淵之別的不同,

    “靖康之變”對宋朝的負面影響太過巨大,不但皇帝被俘,在押往金國的路上,金兵還帶著宋朝的皇室,後宮佳麗,臣子,各種工匠雜役等一萬餘人,

    宋朝也被分成兩段,(靖康前的北宋,靖康後的南宋,)徽宗的第九個兒子“康王趙構”,被迫逃離到淮河以南(建立南宋),高達百萬的臣民流離失所,無奈跟隨趙構逃離,

    經濟上,紡織業,手工業,鑄錢、採礦、冶煉等行業的原材料及裝置受到嚴重破壞,導致北宋經濟損失嚴重,

    宋朝國土變小,南宋面積只有北宋時期的三分之二,僅有秦嶺淮河以南的江南地區,且偏東南,完全丟失了傳統農耕地區的黃河中下游,田賦收入大量減少,財政只能倚重與非農產業。

    相對於宋朝的“靖康之變”,發生在明朝的“土木堡之變”,對明朝的影響可以說是,好處,大過於壞處,

    在“土木堡之變”之變中,明朝第一任掌握實權的,司禮監掌印太監“王振”被斬殺,這位太監結黨營私,排除異己,可謂是臭名昭著,若不是他極力主張“明英宗”御駕親征,而把自己推向斷頭臺,明朝的壽命可能會更短!

    而這時朝廷並未因為“英宗”被俘,而受制於人!明代宗“朱祁鈺”被“于謙”和“孫太后”趕鴨子上架,開啟復興明朝之路,代宗繼位後:清繳閹官勢力,重用賢臣,廣開言路 ,招賢納才,同時減免受災地區的稅負,宮廷內外全部節流開源,全力賑濟災民,得以民安,對“瓦刺”態度強硬,命“于謙”統兵整肅軍隊,不但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在之後的對戰中,也多次擊敗瓦剌,瓦刺主動與大明義和,並送英宗回朝,“景泰八年”被軟禁多年的英宗,趁“代宗”重病的機會,製造“奪門之變”成功復位,斬殺“于謙”等興邦之臣,不久後“代宗”逝世!明朝中興之路也就此終結!

    總結,“靖康之變”和“土木堡之變”也體現了宋朝與明朝在處理挫折上的態度,宋朝君臣在挫折面前選擇了“逃避”來化解危難,而明朝君臣卻積極面對危難,並在自身尋找錯失,努力進行整改,徹底消滅威脅,明朝的做法值得我們大家學習。

  • 9 # 歷史是杯酒

    靖康之變和土木堡之變

    靖康之變和土木堡之變都是中原王朝和周邊少數民族王朝發生的大的戰爭,而且都是以中原王朝失敗、皇帝被俘虜而告終。不同的是,靖康之變導致了北宋的滅亡,而且皇帝一直留在了北方;而土木堡之變是大明王朝由盛轉衰的標誌,但是明朝並沒有滅亡,而且皇帝后來卻被還了回來,又繼續做了皇帝。

    靖康之變

    靖康之變因發生於北宋宋欽宗靖康年間(1126~1127年)因而得名。又因靖康元年為丙午年,亦稱此事件為丙午之恥。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金軍逼近宋都汴京(今河南開封),徽宗禪位於太子趙桓(欽宗)。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正月,金帥完顏宗望率軍再逼汴京,欽宗遣使屈膝求和, 金遂退師。同年十一月,宗望與宗翰又合師進圍汴京,一舉攻克。靖康二年二月六日(1127年3月20日),金太宗下詔宋欽宗被廢為庶人。七日,宋徽宗等人被迫前往金營。四月一日,金軍在擄掠了大量金銀財寶後開始分兩路撤退。一路由宗望監押,包括宋徽宗、鄭皇后及親王、皇孫、駙馬、公主、妃嬪等,已於前三日沿滑州北去;另一路由宗翰監押,包括宋欽宗、朱皇后、太子趙諶、宗室等,沿鄭州北行。被金人擄去的還有朝廷各種禮器、古董文物、圖籍、宮人、內侍、倡優、工匠等等,被驅擄的百姓男女不下10萬人,北宋王朝府庫蓄積為之一空。金兵所到之處,生靈塗炭。

    土木堡之變

    木堡是位於河北省張家口市懷來縣境內的一個城堡,坐落於居庸關至大同長城一線的內側,是長城防禦系統組成部分。土木堡之變指發生於明朝正統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北征瓦剌的兵敗事變。正統十四年(1449年)六月,瓦剌太師也先侵犯他人領地,明英宗在宦官王振的慫恿下,不顧群臣勸阻,把年僅兩歲的皇子朱見深立為皇太子,令異母皇弟朱祁鈺留守,親率大軍出征。由於組織不當,指揮失誤,後勤跟不上,最終明軍戰敗,兵部尚書鄺野、戶部尚書王佐等66名大臣戰死,明英宗本人做了瓦剌軍的俘虜。同年十月,也先進圍北京,企圖迫明廷訂城下之盟。但在於謙的領導下,北京軍民英勇奮戰,也先計劃未能實現。由於傷亡慘重,加上兵士厭戰,內部矛盾重重。也先希望與明朝和親被拒,1450年也先被迫將明英宗送還,雙方重新恢復正常通貢互市關係。

  • 10 # 麇子文史

    北宋欽宗靖康二年(1127年)金軍南下,攻陷北宋都城汴京,擄走徽欽二帝及宋朝宗室3000多人北上,造成了宋朝滅亡,這個事發生在靖康年間所以史稱“靖康之變”或“靖康之恥”。明朝的英宗正統十四年(1449年)瓦剌也先,率兵攻打明朝邊境大同、宣化、遼東等地,明英宗朱祁鎮在宦官王振的慫恿下,親自領兵北狩瓦剌,因隨意改變軍事線路,在宣化的土木堡被也先的部隊俘虜,史稱“土木堡之變”或“土木堡之禍”,那“靖康之變”和“土木堡之變”有何異同之處?

    相同的是同為漢人皇帝卻被塞外少數民族俘虜宋徽宗趙佶、宋欽宗趙桓、明英宗朱祁鎮作為皇帝,作為一國之主,他們都能被俘虜,只能怪他們聽信奸佞、咎由自取。

    先來說說這宋徽宗。

    從他哥哥宋哲宗這接手江山的時候,大宋可謂是國富民強,邊境還算祥和,沒有什麼大的戰端,國內也是歌舞昇平,可自打他登基為帝以後,聽信將奸臣蔡京、宦官童貫等,開始享受奢侈的生活,運送花石綱修建墾嶽,荒廢朝政、軍政等,造成百姓難以生存,引發到了方臘、宋江等農民起義,童貫等人為了私人利益,慫恿宋徽宗以收復幽雲十六州為名,撕毀宋、遼的《檀淵之盟》,與金人簽訂《海上之盟》,共同攻擊遼國,結果因宋人軍事實力太差,沒能力從即將亡國的遼人手中奪回燕京,到是金人藉此機會消滅宿敵遼國,順道佔領燕京等地,宋朝透過給金人錢,贖回了燕京附近的部分地區。要知道此時的金人立國不過20多年。

    後來,金人以宋朝接納遼朝降將漢人張覺為由,發動第一次攻宋戰爭,不久金人東路大軍即將到達開封,宋徽宗趙佶恐慌為了逃走避難,讓位於宋欽宗趙桓,改年號為靖康,任命李剛等主戰派保衛汴梁,金人攻擊汴梁未果便要求議和,宋朝派遣康王趙構、宰相張邦昌等為人質議和,後來改為肅王趙樞為人質,金人撤軍趙構被放回。在經過一年的休整以後,金軍再次揮師南下,此次金軍聲勢浩大,宋軍除少數人外,其餘皆聞風喪膽棄城投降,

    金人長驅直入攻入東京汴梁城下,宋欽宗無奈到金人大營,做人質寫降表割地賠款,因為未能滿足金人要求,靖康二年(1127年3月20日)開封城破宋朝滅亡,宋徽宗等宋朝宗室、大臣3000多人,悉數被俘虜至五國城。這是歷史第一次有漢人皇帝做了胡人俘虜,所以感到恥辱遂稱“靖康之恥”。後來在外逃亡的康王趙構在商丘稱帝,史稱南宋

    第二個就是明英宗朱祁鎮,

    朱祁鎮是9歲登基,朝政大小事物皆有太皇太后張氏處理,但英宗寵信宦官王振,張氏於英宗正統七年(1442年)去世後,宦官王振仗著英宗的寵信,結黨營私、陷害忠良、獨攬大權。明英宗正統十四年(1449)瓦剌也先,整合蒙古的阿魯臺、兀良哈等部落組成聯軍,推舉成吉思汗的後裔脫脫不花為名義上的大汗。瓦剌也先以朝貢2000人貢馬,詐稱3000人想讓明朝多給賞賜,但王振則按實數2000賞賜,並且減去馬價的五分之四,

    瓦剌也先便以此為藉口分兵三路攻打大明,脫脫不花和兀良哈部則率兵攻打遼東,也先則率領瓦剌、韃韃等部攻打宣化、大同,另一路軍則攻打甘肅,企圖攻破長城南下中原。因東路和西路受到阻進攻慢,而中路的也先大軍則攻破大同,兵鋒直指宣化。邊關危英宗朱祁鎮欲御駕親征,但受到朝廷大臣阻攔,在王振的蠱惑下,朱祁鎮力排眾議親率50萬大軍出征。

    朱祁鎮大軍出征以後,則不聽兵部及前方將領的建議,任由王振瞎指揮。王振為了讓朱祁鎮去自己的家鄉,擅自改變行軍路線,造成大軍行動遲緩站戰線拉的長,恰巧遇到暴雨補給困難,瓦剌也先瞅中時機迅速出兵,在土木堡擊敗50萬明軍,王振被打死朱祁鎮被俘, 瓦剌也先以送明英宗回京為名,攻陷長城白羊口、居庸關等關隘直逼北京。,兵侍郎于謙等大臣拒絕遷都,為鼓舞明軍士氣,于謙等大臣擁立監國郕王朱祁鈺為帝,改年號景泰。隨後于謙被任命為兵部尚書,全權指揮北京保衛戰。經過北京守軍的艱苦封戰,也先軍隊大敗於北京城下,經過十幾日的鏖戰及各地勤王軍隊前往京師,也先的聯軍透過紫荊關狼狽的撤到長城以外,北京之圍已解朱祁鈺已經坐穩皇位,後透過與瓦剌談判接回了朱祁鎮,被囚禁於故宮南苑,兵敗北京的蒙古聯軍後來再次分裂。這次事件史稱“土木堡之禍”

    北宋徽、欽二帝被俘與明英宗被俘有那些不同

    北宋的兩位皇帝被俘造成的影響是很大的,因為整個宋朝的滅亡,一個完整的漢人政權滅亡,大面積國土淪喪,對歷代中原王朝留下的政治、文化、經濟,造成了無法估量的損失。好在逃跑的康王趙構建立南宋,延續了漢人王朝血脈,又透過岳飛、吳階、韓世忠等名將努力,保住了宋朝的半壁江山。不然胡人就提前一百多年一統天下。

    而明英宗朱祁鎮被俘的影響是,對他個人的影響,遠大於對明朝的影響,因為在他被俘以後整個國家中樞還在,大明的國力還在,因此,明朝能迅速動員大軍隊抵抗也先,並且最終反敗為勝。但還是卻喪失了明朝開國以來的精銳,因為朱祁鎮帶領的50萬大軍,都是和朱棣、朱瞻基一起身經百戰的部隊,且火器裝備更是讓蒙古聯軍害怕,可這一毀就把軍隊的戰鬥力全毀了,雖說後來又組建了三千營、神機營等部隊,卻始終無法和之前的部隊想比。

    總之,宋朝的徽宗、欽宗被俘與明英宗被俘相比,他們的影響是遠遠大於明英宗朱祁鎮的。

  • 11 # 楚國八百年

    “靖康之變”和“土木堡之變”都是發生在中國歷史上的大事件,都對中國的經濟文化等方面造成了很大的影響,那麼它們有什麼樣的異同之處呢?

    相同之處

    首先都是北方少數民族和漢族之間的戰爭。

    靖康之變中的少數民族是由完顏阿骨打領導並崛起的女真族,漢族的代表是經濟文化發展到頂峰的——北宋朝廷;

    完顏阿骨打

    土木堡之變中的少數民族是蒙古帝國分裂後由也先領導並崛起的蒙古族瓦刺部落,此時漢族的代表是中國歷史上的最後一個漢人朝廷——明朝。

    其次是宦官把持朝政。

    靖康之變發生於宋欽宗統治時期,由於前任皇帝宋徽宗任用蔡京為宰相。

    而蔡京與童貫、王黼、梁師成、楊戩、朱勔、李彥、高俅等人結成統治集團,導致北宋的政治進入最黑暗、最腐朽的時期;

    宋欽宗臨朝後貪圖享樂,不重用有才能的人任由宦官專權。

    這為後來的靖康之變埋下了禍端。

    土木堡之變發生於明英宗統治時期,當時的明英宗非常信任宦官王振,而王振除了會阿諛奉承之外,身無長處。

    大明風華的明英宗

    並經常在明英宗的耳邊進讒言,擾亂明英宗的判斷,而明英宗重用王振的決定更是為後來的土木堡之變埋下了隱患。

    第三是北宋和明朝的經濟文化都繁榮昌盛。

    靖康之變發生前,北宋的經濟文化空前的繁榮昌盛,經濟實力是中國歷史上繼唐朝之後的又一個頂峰,此時百姓的生活穩定。

    手工、紡織、陶瓷等產業迅速發展,商人的地位也慢慢的上升。

    除開宋江、方臘領導的兩次大的農民起義外,並沒有發生其他大的動亂,同時這兩次的農民起義也被鎮壓和瓦解,沒有動搖北宋的根基。

    土木堡之變發生前,明朝經過明太祖、明成祖等皇帝的勵精圖治,經濟實力雖然沒有北宋時期那麼的強大,但是相對來說也不弱。

    朱棣

    等到明英宗臨朝時,明朝的經濟實力已經十分的強大,不僅百姓的生活穩定,而且商人的地位已經很高,同時手工、紡織、陶瓷等產業發達,百姓們安居樂業。

    第四則是兩次事件發生后皇帝等人都被俘虜。

    靖康二年(1127年),金國大敗北宋,在北宋的土地上燒殺搶掠,並擄走以宋徽宗、宋欽宗為首的皇族子弟、後宮妃嬪、皇親貴戚、文官以及各種工匠多達三千多人。

    正統十四年(1449年),也先率領的瓦刺軍隊在土木堡大敗明軍,並俘虜了明英宗,此役過後。

    明軍死傷五十萬人,瓦剌俘虜明英宗後大舉入侵中原,並以送回明英宗為名,令明朝各邊關開啟城門之際,趁機攻佔城池。

    不同之處

    其一、歷史背景不同。

    靖康之變的歷史背景是宋徽宗、蔡京統治集團想乘遼朝衰亡之際,採取聯金滅遼的戰略,趁機奪回由五代後晉割給遼朝的燕雲十六州,期望以此來建立“萬世功業”。

    宋徽宗

    但此時的北宋政治腐敗已久,軍隊缺乏戰鬥力,數十萬大軍兩次攻打遼國都城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均被遼守軍打敗,最後遼國都城還是由金軍攻佔。

    經此一役,金軍的領導人看到了北宋朝廷的腐敗以及宋軍戰鬥力低下的情況,由此便有了南下侵宋的想法。

    土木堡之變的歷史背景是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二月,蒙古族瓦剌部落首領也先派遣使節攜帶馬匹來嚮明政府進貢,借進貢馬匹之際嚮明政府邀賞。

    瓦剌

    由於宦官王振不肯多給賞賜,還減去馬價的五分之四,於是瓦剌首領也先撈取利益的計劃破滅了,並且遭到了明政府的制裁,也先惱羞成怒,以此為藉口來製造釁端。

    同年七月,也先統率蒙古各部分四路大舉入侵明朝的國土。

    其二、軍隊戰鬥力不同。

    北宋在宋徽宗統治時期,雖然經濟文化繁榮昌盛,但是宋朝重文輕武,武人的地位十分低下,更別說是重視軍隊的戰鬥力了;

    宦官把持朝政大權,導致北宋政治腐敗不堪,在這些宦官的領導下,軍隊十分懶散,沒有嚴格的紀律,戰鬥力普遍低下,這也是靖康之變中宋軍大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明朝尚武,在明宣宗統治時期,國力十分強盛,軍隊戰鬥力很高,在明英宗任用宦官王振時,明朝的國力才開始走下坡路,不過比北宋末年的宋軍強多了。

    大明風華中的明宣宗

    由於明英宗偏信宦官王振,令王振統率軍隊與也先率領的瓦刺軍作戰。

    王振沒有什麼本事,他連最基本的排兵佈陣和軍事策略都一無所知,接受明英宗的命令後僅倉促準備幾天就率大軍北征。

    在與瓦刺軍交戰中,胡亂指揮,最終明軍在土木堡戰役中全軍覆沒。

    其三、被俘方式不同。

    1127年,金兵二次入侵中原,一路南下,攻佔多個城池,並在北宋都城東京(今河南開封)俘虜了宋徽、欽宗等人。

    1449年,也先統率蒙古各部入侵明朝時,明英宗受到宦官王振的蠱惑,不顧兵部尚書鄺野、兵部侍郎于謙,吏部尚書王直等人的勸諫,力排眾議,御駕親征。

    靖康之恥

    由於王振的無能,使得明軍與也先率領的瓦刺軍交戰中節節敗退,困守土木堡,最後瓦刺軍在土木堡全殲隨行的明軍並俘虜明英宗。

    雖然都是被俘虜,但是宋徽、欽宗是在敵人攻破自己的都城後被俘,而明英宗是自己親臨戰場,戰敗被俘,性質不一樣。

    其四、歷史影響不同。

    靖康之變直接導致了北宋的滅亡,兩任皇帝被金國統治者廢去帝位,貶為庶人,與被俘的皇族人員、文官等人在金國的地位連僕人都不如。

    後宮妃嬪不是被金國的官員強行佔有就是為奴為娼,深沉刺痛著漢人的內心。

    經此之變,道學家們提議把婦女的節烈論由“重生存、輕貞節”轉變為“捨生命、保貞節”,受到當時環境的影響,這種提議逐漸被人們所接受。

    土木堡之變

    土木堡之變中,明英宗被俘,隨行的文官武將皆戰死,五十萬大軍全軍覆沒。

    明朝最為精銳的三大營部隊也在這場戰鬥中損失殆盡。

    經土木堡之役,也先的瓦刺軍長驅直入,直逼明朝都城——北京城,強盛的大明朝至此由勝轉衰,中國歷史也進入了明朝中期階段。

  • 12 # 舊時樓臺月

    首先,這兩個封建王朝都是漢族政權,當時當政的兩位皇帝同樣是被外族勢力所俘虜,之後都由皇帝的弟弟繼承登上王位,總的來說這兩次突發事件過程,存在相似性。

    但這兩次事件中也蘊含著極大的不同:

    首先歷史背景不同,明朝在經過“仁宣之治”後,國富民強。而北宋此時,已有了敗亡之象。

    帶來的影響不同,土木堡之變對於整個明朝來說,只是一場失敗的戰役而已,被俘虜的也只是英宗一個皇帝,而靖康之變卻是一場國難。不僅皇帝被俘虜,嬪妃太后等都被抓走。整個皇族都受到了敵軍的侮辱。

    結果不同,土木堡之變之勢重創了明朝勢力,而靖康之變則直接導致了北宋的滅亡。

    一、靖康之變的主要內容

    自北宋建國以來,遼就一直雄踞於長城大漠一帶,與宋朝形成了對峙狀態。

    北宋後期,東北地區的女真族強大了起來,建立了金國。此時的遼國已經開始衰弱,北宋朝廷決定聯合興起的金國共同攻打遼國,但就在這一過程中北宋暴露了自己虛弱的本質,引發了金國的入侵。

    公元1125年,金國滅亡了遼國,又將視線轉向了虛弱的北宋,於是便藉口有遼國將領逃入北宋,展開了對北宋的攻打。金國軍隊兵分兩路進攻宋朝,東路金兵一路長驅直下,勢如破竹。宋徽宗聽聞這一訊息後,一下就嚇昏過去,醒後立即立下傳位詔書,將皇位傳給太子,帶著一批寵臣連夜逃出京城。

    面對著日漸緊張的局勢,新上任的皇帝宋欽宗表面抵抗金國實際上卻和宰相白石中,李邦彥等人商議逃跑。此時兵部侍郎李綱,挺身而出,主張誓死保衛京城。

    在李綱的據理力爭之下,宋欽宗決定留守京城。由李綱負責帶領士兵護衛京師。可不久後,宋欽宗卻變了卦,準備逃跑。李綱勸說宋欽宗,將士們的父母妻兒都在京城,南下途中很有可能中途逃回。宋欽宗覺得有一定的道理,於是便決定留下。

    之後在李綱的帶領下,金國的戰船被損毀,雲梯被燒壞,多次戰爭徹底打敗了金兵的攻城計劃,但此時宋欽宗卻和金國使臣交接,準備接受屈辱的議和條件。雖然李綱極力反對,但是宋欽宗卻不為所動,派使臣前往金國兵營議和。

    此時陝西甘肅地區支援軍師的20萬大軍已經陸續到達,欽宗又決定偷襲金國兵營,結果卻失敗了,金國指責北宋違背條約。宋欽宗把責任全部推給了李綱,李綱被罷官。

    宋欽宗的這一舉動激怒了滿城的百姓,他們紛紛聚集到皇宮門口表示抗議,還打死了幾十名宦官。宋欽宗深知眾怒難犯,於是被迫恢復李綱的官職。

    金軍看到北宋士氣如此高昂,便決定退兵北去。李綱提醒欽宗要小心金軍再次回來。可他卻不顧勸阻派人去接宋徽宗,還嫌李綱多事,將他調離了京城。不久,金兵再次南下。此時支援軍師的各路援軍已經返回,京城只有3萬禁軍,又缺乏帶兵的將領,手足無措地送宋欽宗聽取了市井無賴郭京的建議,撤去了城門守衛大開城門。

    結果可想而知,兩位皇帝和后妃等3000多名皇族被金人一起帶回北方。

    二、土木堡之變的內容

    明朝建立之後,元朝的殘餘勢力退居漠北一帶,為保證邊疆安穩,朱元璋主持修建長城設立邊鎮,有效地鞏固了北部邊防。明成祖朱棣登上皇位之後,遷都北京,撤銷了塞北地區的很多軍事設施,北部防線向南遷移數百里,蒙古貴族趁機擴充套件勢力。正統四年蒙古瓦剌布首領用武力使其他各部屈服,同時表面上與明朝互通貢市,請求通婚,暗中卻刺探明朝虛實,蓄意謀反。

    正統十四年瓦剌派2000人,嚮明朝敬獻馬匹,冒領糧食,朝廷中把持朝政的太監王振把瓦剌戰馬的購買價格削減的極低,激怒了瓦剌族。

    於是瓦剌便以此為藉口撕毀婚約,分四路大舉攻打明朝。七月十一日,瓦剌部隊佔領貓兒莊,大同參將吳浩被殺。於是皇上便名駙馬都尉井源等人帶領兵馬出陽河口禦敵。

    宦官王振貪圖戰功,於是便慫恿明英宗御駕親征。于謙等人再三勸阻,明英宗依然決定親征,命其弟朱祁鈺留守京師。

    陽河口之戰駙馬都尉等人戰死,塞北城堡接連失守,與此同時其他瓦勒軍隊接連攻陷了永寧城 鎮靜堡。

    七月十六日宋英宗帶領50萬大軍前往大同迎敵,當時很多大臣勸英宗返回京師都遭到拒絕。開戰後,瓦剌軍隊在攻打明軍主力時假意畏懼逃往塞外,準備等到明朝士兵驕縱的時候尋找戰機。

    在看到瓦剌軍撤退之後,王振急於追打殘軍耀武揚威。此時大同密信來報,瓦勒軍,勢力極其強大,如果明軍再次北行就會中其奸計。

    於是王振便帶領士兵回京師,在返回京師的路途之中,王振擅自修改行軍路線,命令全軍折向宣府,將士們在經過多地的轉折之後,已經極其疲憊。此時蒙古騎兵已經知道,明軍易道而行,於是便準備設立埋伏跟蹤突擊。

    十四日下午,明朝軍隊已經到了土木堡,此地四面環山,水源缺乏,王振下令紮營等候。眾多官員勸說英宗此地形勢危急,不宜駐紮,均被王振斥責。當晚瓦剌軍隊佔領了土木堡西北、西南等通道,控制了唯一的水源,對明朝軍隊形成了包圍的狀態。

    之後瓦剌軍假意投降準備議和,斷水兩天的明軍,為擺脫困境便前往瓦勒軍營議和,王振下令尋找水源,此時埋伏已久的精銳部隊從四面八方而入,不久全軍潰敗,死傷無數。英宗被俘,王振被護衛錘殺。

    三、兩次事件中的差異

    兩個朝代所處歷史背景不同:

    明朝在此時處於正統十四年的鼎盛時期。朝堂內有于謙等賢臣,軍隊中有張輔等名將,英宗本人也勤政仁慈,治國有方,整個天下國富民強,政治清明。

    而北宋,處於靖康年間,此時朝堂內奸臣當道,宦官專權。政治腐敗,民不聊生,北方還有金人政權虎視眈眈,常常侵略中國北宋邊境。整個北宋政權在此時,處於風雨飄搖之中。

    戰爭帶來的影響大小不同:

    土木堡之變離不開明英宗的盲目自大,最終被敵軍所俘虜。但很快明朝就重新組織了軍隊,打退了蒙古。蒙古被迫接受明朝的冊封,這也就意味著蒙古是承認明朝的實力是高於自己的。

    靖康之變卻導致皇帝、太后、公主所有皇族被俘虜,這些宋氏皇族被迫給金人做奴隸,就連太后也被金人侮辱,皇帝也臣服於金人。從心理上來說,金對宋進行了心理上的壓制。

    統治者表現不同:

    領導人所身負的民族氣節不通明英宗是絕對的硬漢,他雖然不夠睿智,但是選擇了主動出擊,在他身上體現了“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英勇氣度,雖然最終被俘虜,但也寧死不屈。

    而靖康之變中的徽宗父子呢?他們在鎮壓國內農民起義時血腥殘忍,可面對金人卻割地賠款,搖尾乞憐。被俘虜之後也是貪生怕死苟且,餘生毫無帝王應該有的氣度。

    帶來的結果不同:

    土木堡之變重創了明朝,明朝對蒙古進攻形式轉為防守,直接影響了之後明朝對於蒙古的戰略部署。

    戰爭也導致了很多有才能的將士官員戰死的情況,明朝後期出現了人才缺乏的局面。英宗被放回之後,引發了皇位戰爭,導致了政治混亂。而靖康之變直接導致了北宋的滅亡。

    總結:

    無論是靖康之變還是土木堡之變,都是漢民族政權中屈辱的一筆。雖然當中還存在很多的細節上的不同,但都是朝政混亂,君主昏庸的結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500元以下有什麼價效比超高的手機機型推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