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李長諭

    文章離不開主題、材料、結構、語言這四個基本要素。主題是文章的綱領和統帥,是全篇文章的中心。材料是寫作的基礎,沒有材料寫不成文章。結構是文章內部的組織和構造,也是文章表達形式的重要構成部分,是文章內容賴以充分表達的重要手段。語言是文章的第一要素,沒有語言,其它要素就無法表現。

  • 2 # 安德烈亞斯星

    動筆吧,下一個莫言或許就是你!

    相信各位都經歷過這樣的時刻:

    小時候,你最怕作文課,咬著筆撓破了頭也不知道如何才能把一件普通的事寫得像你同桌那樣動人曲折;

    長大後,你最羨慕一群朋友吃著飯,有人隨便講個故事,就能把大家逗得哈哈大笑;

    這些都是故事,我們的生活就是由一個個的故事組成的,既然故事如此重要,我們今天就為大家推薦這本《你能寫出好故事》。

    作者在這本書中詳細解釋了我們人類為什麼需要故事以及如何寫出一個好故事,而且這本書從腦神經科學領域的最新突破來解析了大量的案例,為我們把握一個故事的脈絡、讀懂故事、編故事都提供了很好的引導。

    目 錄

    一、 寫作之前(必要了解的觀念)

    1. 創作的目標——什麼樣的故事算得上是一個好故事?

    2. 創作內容的本質——當我們橫切一個故事,裡面到底有什麼?

    3. 創作的原則——人們為什麼需要故事?

    二、 寫作之時(實用的創作技巧)

    1. 第一頁應該包含什麼?

    2. 時刻牢記突出要點

    3. 展示,不要講述

    4. 如何令讀者自我代入

    5. 如何利用肢體語言才是正確的

    7. 兩個目標

    8. 有關細節

    9. 利用懸念製造衝突

    10. 為了最後的“大揭秘”,請不要吝嗇提示

    11. 如果……那麼……所以……的邏輯

    12. 沒有付出就沒有收穫——對你的人物說

    13. 關於鋪墊與呼應的必要規則

    14. 次要情節:讓故事複雜豐滿的方法

    三、 寫作之後(接受反饋及改稿)

    正 文

    一、 寫作之前(必要了解的概念)

    1. 創作的目標——什麼樣的故事算得上是一個好故事?

    ① 時刻引人關注

    ② 非常真實

    用《紅樓夢》來說,《紅樓夢》無疑是好故事,相信很少有人不同意這點。

    首先它能吸引你一口氣讀完,你對主人公的命運一直牽掛於心,你想知道它最終的結局;

    雖是小說,但讀來無比真實,彷彿就是那個時代的一個大家族中發生的事情;

    你對故事主人公有著真實的愛恨情仇,恨不得自己變身為勇敢版的賈寶玉,去拯救林妹妹。你看這就是好故事的標誌。

    2. 創作內容的本質——當我們橫切一個故事,裡面到底有什麼?

    故事是什麼?不就是一件事從開始到結果的整個過程。如果你也是這樣認為的,請記住——這 是 不 對 的!

    麗薩告訴我們,這隻能叫“情節”,而故事是:

    主人公經歷一系列的情節後產生的內在變化,這種變化的過程及結果才是故事。也就是沒有變化不成故事,流水賬式的文章只是記錄而已。

    以《紅樓夢》中黛玉為例,她初入賈府謹小慎微,生怕被人小瞧了;

    到了府中,賈母對她如對親孫子寶玉一樣百般寵愛,寶黛二人又是兩小無猜一起長大,暗生情愫;

    後來又來了大方穩重的寶姐姐,寶玉時有偏心,令黛玉為之醋意頻生;

    最後賈母狠心拆散寶黛,黛玉決然歸西。讀來為之唏噓不已。

    很明顯,令我們讀後魂牽夢繞的是人物內在的心理想法與變化,而不是情節將如何發展。

    情節,我們只需要等著看作者如何構築就行了,而對於人物的感受與經歷的心路歷程,我們會不自覺地去想、去預測。

    這就是當我們關注一個故事的時候,故事的本質是什麼了。

    3. 創作的原則——人們為什麼需要故事?

    那麼該如何創作好故事呢?

    有一種說法是:請開啟文件,直接動筆或鍵盤,順著思路的流淌,將一個故事創作完畢即可。

    是的,這世間的確有不少作者與生俱來就擁有創作故事的天賦,如果你也是其中之一,那麼這本書就看著玩兒吧。

    要麼就開啟這本書,跟著麗薩的節奏,對你的構思及文字進行檢核與完善吧。

    表面上看,的確是的,但如何才能寫出引人入勝的情節呢?

    那些好的情節又是依靠什麼原則創作出來的?這才是我們要深入探索的創作秘密。

    當人們在讀一個故事的時候,他在讀什麼?或者說,他需要的是什麼?

    幸運的是我們都有讀到至少一個好故事的經驗,回想一下當時的情景吧:

    因為故事是經驗的代言人。

    人類的大腦是十分複雜的,它為了保證我們在這個世界上存活,一直做著大量的工作,時刻替我們分析著周邊環境的利弊,觀察著周圍發生的一切情況是否利於我們生存。

    然而為了保證運作的效率,大腦不能每次遇到事情都重新開始分析,它知道你不能像這樣思考:

    天,什麼聲音這麼吵?哦,原來是汽車喇叭聲。一定是那輛龐大的SUV發出來的,它正直直地朝我衝過來呢。

    司機之前估計在發簡訊沒注意到我,現在來不及剎車了。也許我應該避——

    “嘩啦。”

    而為了避免這種悲劇的發生,大腦常在我們無意識的時候也奮力地工作,學習生活經驗,針對那些大量發生的、日常的事件做出應對方案,並將這種應對轉移到潛意識,形成本能反應。

    我們的大腦不僅僅透過發生在我們自己身上的事情才能習得經驗,它也能透過觀察別人的狀況進行學習與分析,並思考“如何應對才更利於我們生存”這個問題,制定預應方案,以便我們今後如遇到類似狀況得以更好地作出反應——

    所以,我們為什麼需要讀一個故事——這能幫助我們習得經驗。

    而隨著人類社會文明的發展,我們的大腦也進行了一定的進化升級,它要學習更多的經驗,不僅僅為了生存,更要生活得豐富多彩。所以它本能地驅動我們去讀一個好故事。

    在故事中經歷生活的各種“情節”時,我們就會產生思考,思考的結果就是經驗。

    而情節指的是,“那些在主人公追逐目標的過程中毫不留情地驅使他去處理自身問題的事件,不管一路上有多少次他試圖停下腳步。”也就是說,我們透過主人公的內在問題與主題來決定需要什麼情節(即安排什麼事件發生)。

    所以當我們看一個故事的時候,我們透過觀察人物外在經歷的、推動的情節,意識到了他們的內在變化與思考,而這種變化與思考才是大腦可習得的經驗。

    這也是驅動讀者坐想行思,即使放下書還在掛念著故事的動因——所以在創作故事的時候,如何才能牢牢抓住讀者大腦的吸引力?

    給它經驗!

    而大腦本身吸收經驗的機制是透過觀察到的具體事件,自行總結得出的經驗才會令它興奮,與之相反的,苦口婆心的唸叨只會令大腦神遊物外,所以,人生教導條例手冊再有道理再豐富也遠沒有一個故事能打動人。

    所以我們創作的指導原則就是:圍繞人物的內在思想變化來設定必要的情節。那麼圍繞這個原則,就產生了一個問題?

    為什麼人物的內在思想會變化?他需要解決一個內在問題,或說,內在的矛盾衝突。比如《飄》這個例子。

    《飄》講述的是一位倔強任性的南方佳麗為了在內戰中倖存下來而頑強抵制行將崩潰的社會規範,在此期間她那永不退縮的魄力卻使得她將唯一能與自己並肩的男人無情推離,因為她堅守著一個被誤認為最重要的東西:塔拉,她的家族產業。而這與她的本能實際渴望的東西並不一致,這是《飄》的內在衝突。

    現在,我們瞭解了故事的本質講的是由情節來體現的人物內在變化,而真正要開始創作,我們還需要一個主題。主題是指透過人物的經歷及其內在變化,作者想要說明的東西。

    也就是我們創作這個故事的初衷,我們期望透過故事傳達給讀者的東西,比如說“比起性命來說,更難拯救的是人的思想。”(魯迅 《藥》)等等,而主題也常常表現為作者在故事中展現出的人性——

    故事中的人物對待彼此的方式往往能反映出主題,因此它決定了在故事展開的這個世界裡什麼事可能的,什麼是不可能的。(價值觀)我們將會發現,主題常常決定了主人公的努力最後成功還是失敗,無論他多麼英勇。

    通常來說,“主題揭示出你對人性中某個元素——忠誠、懷疑、勇氣、愛——如何決定人類的行為所持有的看法。”並且它“絕不籠統空泛。以‘愛’為例:主題不應該是泛泛而談的‘愛’——而應該是你想要表達的關於愛的某個特定意義。”

    例如:愛是愉悅的;愛是徒增苦惱的;愛是無聊是空虛愛是世間唯一的真理……

    好了,現在我們有了一個主題,找到了主人公,併為他設定了一系列反映他的經歷和變化的故事情節,我們準備好圍繞主題寫一個好故事。

    我們終於可以坐下來新建文件,開始著手創作了。這是這本書的基礎觀念,當然這本書給予我們的並不僅僅如此。在有了一幅清晰可操作的藍圖後,它還提供了若干實用的技巧。

    二、 寫作之時(實用的創作技巧)

    1. 第一頁應該包含什麼?

    從第一句話開始,讀者就得想要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因此第一句話應給予讀者一種某件事將要發生變化(無論向好的或壞的方向)的感覺,如令人意想不到則更佳。

    例如: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魯迅

    《秋夜》)

    主人公是誰?主角越早出現越好,如有意佈局將主角安排在稍後出現的,那麼,第一頁起的每件事都應圍繞著主角的出場進行鋪陳。(切記消滅一切無意義的冗餘事件及場景!)

    例如:喬爾·坎貝爾,當時十一歲,因為乘坐公交車而開始淪為殺人犯。(伊麗莎白·喬治《危險關係》)

    有一件事正在發生。故事開篇請作者們直接帶領讀者切入一樁進行中的事件,並且該事件預示著全篇故事的走向(交代整個故事主人公需要解決的外在問題)。

    例如:《紅樓夢》開篇一章就交代了整篇故事的人物命運。

    有什麼正處於緊要關頭。什麼事正懸而未決?矛盾衝突在哪裡?

    當第一句話裡藏著的麵包屑將讀者引向森林深處,讀者的大腦很快進入探尋模式,他們渴望查明主人公面對的矛盾、追求的目標、事情的進展究竟如何。

    例如:金庸《天龍八部》第一頁就寫了段譽前往無量山看無量劍東西二宗比武,不料這一日恰逢神農幫受靈鷲宮天山童姥指示來佔領無量劍派的劍湖宮,雙方即刻就要兵刃相見,而完全不會武功的段譽出現在這檔口,讓人為兩個門派的紛爭懸心,亦為不知天高地厚的段譽擔憂。

    傳遞出一種“不是所有事情都像表面看起來那樣”的感覺。

    例如:古龍《邊城浪子》的開始為我們描寫了一個供人享受的店鋪,在這裡眾人一起吃吃喝喝似乎歌舞昇平一派祥和,然而卻有很多細節提醒我們,這裡看起來並沒有那麼簡單。(比如店裡奇怪的佈置、坐在樓梯口只顧自己玩骨牌的奇怪店主人等等)

    2. 時刻牢記突出焦點

    焦點的缺失會導致讀者大腦陷入茫然無法前進的狀態,除非他們強制自己集中精神去閱讀,否則故事就會被拋諸腦後了。

    比如以下情況:

    ① 我們不知道誰是主人公;(亂七八糟一堆人,沒有主次)

    ② 我們知道誰是主人公但他似乎沒有目標;(不知道想幹嘛)

    ④ 主人公的目標莫名其妙變了,或者主人公死了,又換人了;(自己打自己嘴巴)

    ⑤ 故事情節與主人公的目標無關;(二張皮)

    ⑥ 故事情節看上去對主人公的影響力不大或者因果關係不明顯。(太牽強)

    那麼焦點是什麼呢?焦點是由主人公的內在問題、主題、情節這三要素共同構成。

    而牢記焦點的方法是將你的故事用簡潔的一小段話寫出來,並時刻提醒自己不要偏離正軌。

    3. 展示,不要講述

    英國作家伊夫林·沃所說:“所有文學作品都隱含著道德準則和批判,越不明晰越好。”很多經典的小故事經過不同人的詮釋,能發掘出很多的道理。

    比如望梅止渴的故事,有人看出了曹操的狡詐;有人則說那是領導力,鼓舞士氣;有人說裡面有生理學道理,人們聽到楊梅就分泌唾液。

    隱含的道理會刺激大腦去思考、提煉、推理其間的道理,這也是大腦喜歡乾的事情之一。

    4. 如何令讀者自我代入

    作者認為情感就是我們人類版的二進位制計算機,其工作原理就是問0還1:

    這件事是對我有害還是與我有益?所以我們抓住讀者的情感的辦法就是透過故事,向讀者傳達“與我生存有益的經驗”。

    其方法就是每件事情發生時,讓讀者知道主人公內心深處對發生的每一件事都有什麼反應。

    而我們有以下三種方法來表現這種內心深處的反應:

    (1) 透過外在表現:

    弗雷德遲遲未到;蘇緊張不安地來回踱步,不小心踢到了自己的腳趾。腳趾很疼。她罵罵咧咧地單腳跳著,希望自己沒把弗雷德極其喜愛的紅寶石色指甲油蹭花。

    (2) 透過讀者直覺:

    我們知道蘇愛著弗雷德,所以當我們發現他遲到是因為跟蘇最好的朋友瓊在一起的時候,我們立刻感覺到蘇即將到來的痛苦,儘管此時她甚至不知道弗雷德認識瓊。

    (3) 透過主人公的內在想法:

    當蘇把弗雷德介紹給瓊的時候,她立刻敏銳地感覺到他們之間不尋常。看著他們假惺惺地裝作不認識,蘇開始謀劃他們死於非命的種種細節。

    5. 如何利用肢體語言才是正確的

    好的故事應該展示而不是告訴。人們豐富的肢體語言則會向大腦隱蔽地透漏許多關鍵細節,這往往是大腦最樂於捕捉的部分。

    但是我們經常會犯一個錯誤,是向讀者展示大腦已知的東西,例如我們描繪某個人很傷心,就不需要來寫他痛哭流涕,你可以寫他顫抖、抖動或者他的一個習慣性反應。

    所以好的做法就是透過肢體語言給讀者以暗示,讓他能領會到可能發生什麼事情,當你安排這個事發生或不發生後,讀者就有會心一笑或竟然如此的感覺。

    案例:

    《紅樓夢》第八十四回,賈政想要考一考寶玉的學問,寶玉一聽到這話“又是一個悶雷,只得見過賈母,便回園吃飯。三口兩口吃完,忙漱了口,便往賈政這邊來。”

    三兩個動作很明顯能看出寶玉對對父親要考功課分明怕得很,讀者看到他這慌慌張張的緊張勁兒,不禁就想到他可能又得挨訓了。

    作者應牢記自己的職責,不應在故事裡發出自己的聲音。這裡有個反例:

    “我想我不能嫁給你,薩姆。”艾米麗說道,帶著那些自以為高男人一等的女人似乎都具備的居高臨下的傲慢姿態。

    作者可以透過人物視角發聲,但那僅代表人物觀點,作者的觀點應隱藏在故事中,讀者會根據人物各自的表現自行進行判斷。

    7. 內在目標和外在目標

    當我們創作一個故事,我們的主人公會有一個外在目標,他的一切行為,都是依他本人的具體情況(生活經驗、性格、智力等因素),對外在目標採取合理的追逐行動。

    外在目標又服從於人物的內心問題——內在問題往往引發主人公對外在目標的渴望,這就是內外兩條線索聯接的地方。

    而讀者總是比人物更早地意識到這一點,這是讀者的目標,他們期待著看到人物何時才會因何事意識到那個內在問題,並選擇如何去解決它。

    一般來說在故事之前,有一個遙遠過去發生一件事,為主人公埋下內心問題,有待整個故事的發展來解決這個問題。

    而那個遙遠時刻可能要在故事展開很久以後才會呈現在讀者眼前,甚至始終沒有正面出現。這是內在目標的一條線。

    與此同時,在故事文字開始的時刻,某件事正發生,它將推動主人公出發去追求他的外在目標,而在他前進的道路上,所發生的事件都是驅動性的,帶著“不得不”的性質令主人公奔波。這是外在目標的一條線。

    外在目標的實現或者無法實現,最終都會令主人公轉向內在目標。

    而在故事臨近尾聲,主人公實現內在目標之後,會立即回到他的外在目標,此時主人公往往會恍然大悟,並終於與讀者的內心目標並行一致。這裡以祥林嫂捐門檻的例子簡單分析一下:

    祥林嫂的外在目標:努力工作攢夠錢捐門檻

    祥林嫂的內在目標:追求一點點的平等

    受了柳嫂的啟發,她認為給土地廟捐個門檻就可以平等了,於是她把一年的工錢都拿出來捐了門檻,她罪孽就可以贖清了,可是當她稍微高興起來一點,又賣力幹活時,發現事情並不像她設想的那樣,主人家依然嫌棄她,不讓她搭手祭祀的事。

    於是她徹底崩潰了,眼睛凹陷、精神不濟,被主人家趕出門,成為了乞丐,最後飢寒交迫致死。

    對讀者來說,祥林嫂的想法太過天真,他們比祥林嫂更早地預見了這樣做的不可能。

    8. 有關細節

    細節對故事異常重要,細節的缺失往往令故事無法以精準的畫面投射進讀者腦海。以下為經常缺失“具體細節”的地方:

    ① 人物做某件事的具體原因:沒有原因會覺得莫名其妙;

    ② 隱喻沒有闡明:晦澀的東西需要向讀者交代,要不然就讓大家迷糊;

    ④ 人物對一個重大事件的具體反應:花了筆墨寫了一堆,最後卻莫名收場。

    ⑤ 人物思考過程缺乏交代:忽略思考的過程,難以交代人物的心理變化;

    ⑥ 人物改變心意背後的具體緣由:許多改變沒有交代會莫名其妙,簡直是換成另一個人的行為。

    9. 利用懸念製造衝突

    在腦神經科學領域,經由磁共振成像技術的研究顯示:強烈的社會排斥感啟用的大腦區域和生理痛苦啟用的區域一致。

    大腦表明的觀點是:衝突帶來痛苦。所以我們會力圖儘快平息衝突。累積經驗才能更精準迅速地解決衝突。

    而鑑於大腦對沖突的激烈反應,文學作品要做的就是抓住衝突並利用它們製造懸念。那麼我們如何才能把將要發生的衝突轉變為持續不斷的懸念?

    且看案例:

    主人公麗塔正焦躁不安的等待著她的情人馬可歸來,而後者答應等妻子看完她生病的母親回來就與她分手。

    作為讀者,我們對於馬可這個花花公子是否會如約與妻子分手的可能性有更好地分析判斷:很可能是不會。

    我們看著麗塔挑選她的嫁衣,卻明白她可能永遠也沒有機會穿上這件衣服與馬可並肩接受眾人的祝福,可是麗塔此時卻完全不明白,我們的緊張感由此而生,有無數層衝突納入了麗塔的故事:

    ① 外部層面衝突:麗塔想要的:馬可與她結婚VS 麗塔擁有的:馬可的承諾

    ② 內部層面衝突:麗塔所相信的:馬可只愛她VS 事實真相:馬可是個卑鄙的傢伙

    ④ 自我衝突:麗塔相信的:馬可對她情真意切 VS 麗塔有所懷疑:馬可的部分表現,以及麗塔的朋友們都認為馬可不靠譜,引起麗塔懷疑是否自己相信的是正確的

    ⑤ 根本衝突:麗塔真正的目標:有一個真心實意愛她的男人 VS 麗塔的恐懼:如果她忠於自己目標就應該避開馬可,即使那意味著她得孤單一人

    ⑥ 輔助衝突:麗塔的對手:馬可 VS 仁慈:你需要有一兩個時刻讓讀者覺得:嘿,好像馬可也沒有那麼壞嘛。或許馬可最終會改變?

    透過這樣的分析構造,你就會知道如何來構造懸念。

    10. 為了最後的“大揭秘”,請不要吝嗇提示

    許多作者為了故事最終的“大揭秘”會一路隱藏所有關鍵資訊,生怕自己洩露地太多——而事實往往是他們隱藏得太深,以至於讀者無法在前行路上尋找到蛛絲馬跡,亦無期待、亦無思考,當翻到最後一頁,作者將隱藏了整整一個故事的秘密揭露時,他們往往只會覺得莫名其妙。

    案例:

    熱銷世界的迪士尼大片《加勒比海盜Ⅰ》當中,一開始女主角伊麗莎白戴著含有詛咒的金幣掉進海里後,在被救上岸之前,我們看到隨著金幣的落水,有一段水波緩慢地震盪出去的描寫。

    雖然我們隨著故事看到下一秒伊麗莎白被人順利救起,但是我們知道這枚硬幣落水一定又會引發某個遠方的事件發生。——後來果然,找尋這枚硬幣的鬼盜船船員集體來到了伊麗莎白生活的城市……

    11. 對你的人物狠一點

    故事的意義在於向我們提供生活的經驗——可學習的、他人歷經苦難後的經驗,因此,作者們,我們必須對主人公心狠手辣,否則他們不足以授人以經驗。

    他們不經歷苦難不足以成長,想想《平凡的世界》為什麼那麼打動人。

    作者在書裡向我們提供了十一條實用的破壞準則:

    ① 不要讓故事裡的人物未經逼迫就承認一件事。

    ② 一定要讓你的主人公擁有秘密——但是不要向讀者保守這些秘密。

    ④ 一定要保證所有可能出錯的事情全都出錯。

    ⑤ 一定要讓你的主人公一開始只賭一美元,到最後卻押上一座農場。

    ⑥ 不要忘記世上絕沒有免費的午餐這回事。

    ⑦ 一定要讓主人公撒謊。

    ⑨ 一定要確保故事中的反面人物也有好的一面。

    ⑩ 一定要暴露出人物的缺點、惡念和不安。

    ⑪ 一定要暴露你自己的惡念。

    12. 次要情節:讓故事複雜豐滿的方法

    一個沒有次要情節的故事無疑是單調的,讀起來更像是記錄主人公活動的流水賬。因此我們需要次要情節給讀者以喘息的機會。

    當主要情節的衝突過後,就是插入次要情節的最佳時機。比如《三國演義》中,魏蜀吳的大戰會夾雜著很多小的戰事和人物的變化。

    次要情節不是無關痛癢的情節,所以作者列出三個檢驗次要情節起作用的層面:

    ① 提供的資訊影響到主要情節中正在發生的事情

    ② 使得主人公的追求難度加大

    三、 寫作之後(接受反饋及改稿)

    我們常說,初稿之後就是創作的新起點。往往經過無數次改稿後,我們的故事才會變成一個成熟且令人心動的好作品。

    在創作之後,我們首先要做的是自我檢核,檢查故事是否前後連貫、邏輯通順,有沒有漏補上的鋪墊和伏筆,還要檢查一些前後矛盾的錯誤。

    而後,我們需要一些專業的讀者,比如你有一群“寫作組”的同伴,或者聘請專業人士——出版代理人、內部編輯或自由職業文學顧問等,他們會更高效且銳利地向你提供來自讀者視角的對故事的意見與建議。

    不要害怕失敗與改稿,這才是我們逐漸能寫好故事所必要經歷的修煉,多寫、多改,與此同時,多思考,才是令我們成長的方式。

    結 語

    怎麼樣?

    這本書是不是衝破了你印象中的“三要素”、“六要素”理論?

    原來故事的核心是“變化”,原來主人公一定要有外在目標和內在衝突的,原來好故事一定要圍繞焦點的,原來好故事是讓讀者感受到的而不是作者說出來的……這些是你能當個“好故事品鑑師”的ABC。

    當然,坐而論道不如起而行之,相信你在或者恍然大悟,或者茅塞頓開之後,原來那個寫故事的衝動終於找到了洪荒之力迸發的出路,動筆吧,下一個莫言或許就是你。

  • 3 # 凡塵N孤星

    文字編輯的幾要素是什麼,如何理解,我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通常做文字編輯處理,一般都是根據現成的內容去編輯,有的時候需要注意文章中的一些關鍵地方,我們有些時候為了字數限制或者考慮的不夠全面。就會刪減取捨不夠謹慎的話就會導致文章的詮釋不夠明瞭。

    文字處理關鍵詞很重要。

    網路時代競爭力十分殘酷,一個好的關鍵詞可以節省很多資源,讓想看到的朋友很容易搜尋得到。

    與其他網站相似的文章,即使搜尋的到但是大資料時代,有可能被標上,涉嫌抄襲的嫌疑。

    字數的話,個人覺得還是不要過長,因為現在的大家,都是以短小精幹。為主題。過長的話大家就很容易放棄。

  • 4 # 趙大闊

    1.自身要有一定的文字功底

    養成熱愛閱讀的習慣,多和人交流聊天,勤快些多用心去記錄覺得好的文章和好的造句,每一個優秀的編輯都是一位善於講故事而引起觀眾興趣點的高手,養成隨手記筆記的習慣,記錄突然間的感悟和各種在聊天過程中發現的趣聞和軼事。

    2.要培養自己的洞察力

    在平時的生活、學習和工作中對身邊發生的事要去多想怎麼和自身所做的事情相結合,一個不經意可能一篇好文章就出來了,只要自身平常多注意培養自己的洞察力這個是可以做到的,培養自己的洞察力,多看多思考聯想。

    3.要隨時掌握各類熱點資訊(可專注於你從事的領域)

    4.瞭解自己的領域和平臺,同時對競品做深入研究

    只有對編輯的分類內容胸有成竹,能隨時掌握自己平臺的戰略及戰術動向,及時調整使自己與整體合拍;研究競品的敘述風格、手法,針對對手最佳化自己的內容,形成有效的差異化閱讀。

  • 5 # 情深雨濃

    文字編輯有以下幾要素:

    1 要注意整體書面的整齊,所用紙張的大小以 及頁面的利用空間設定。

    2 要注意文字的大小。

    3 文字編輯的段落要清楚,意思表達要分明。

    4 文章中重點突出的內容要有下劃線或者加粗來標註。

    5文章的落款要有好的總結。

    6最後別忘了署名寫作日期,姓名,單位名稱等

  • 6 # 曲江家學

    雖然最終的目標都是輸出文字,但做文字編輯工作和寫作有很大的不同,後者更追求創造力和想象力,而文字編輯則更需要有完整而嚴密的邏輯能力。不才做了十幾年的文字工作,分享點個人心得體會。

    一,拉高視野來明確文字編寫的目的。

    在寫一個東西前,要明白寫這個出來是用在什麼場合、給什麼人讀,還有一點是很多文字編輯工作者常容易出錯的:以什麼主體釋出。一定要先明白,這篇文字不是在表達你個人的觀點,所以一定要避免在文字進行中套入“我覺得怎麼樣怎麼樣”的思路中。

    弄清這些目的後,先給自己拉高視野,來整理編寫的方向。比如寫企業文化,是一個公司彷彿一個人一樣在自我宣示,目的是激勵員工,觸動客戶,並推而廣之贏得廣泛認同。抓好了這個目的,再去編寫。分享個我個人的經驗,企業文化裡有個企業使命,一般認為使命感就是指公司前進的動力,所以很多人寫成了我公司要如何大展宏圖的願景了。願景可以吸引人奮鬥這沒錯,但這樣高度不夠,所以不激勵人心。我就提出,使命感是你要想象,哪怕公司沒了,我們這幫人還願意朝著這個目標去走下去。所以,我在幫一家補習機構寫企業文化的企業使命這樣寫:讓學生沒有難讀的書!我說,這個使命說出去就是,哪怕這家機構沒了,我們這幫人也會想著法地幫助學生解決讀書的困難點,的那種感覺。

    二、精準地分析和選擇題材

    有高度後,還要能落到實處。這時候題材分析和選擇就很重要了。比如同樣是公司簡介或產品簡介等,用於展會時,你就需要去抓取能立馬讓人眼前一亮的東西。而用於業務開展時,那就需要去整理那些能展現公司專業能力的素材和資料。

    要做到這一點,平常的收集整理很重要,而且不能光收集,每次有什麼材料時,養成一個隨時記筆記的習慣,最便利的方式就是拍個照,想點感想,發朋友圈,因為發朋友圈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完整的思索某件事某觀點要如何表達的過程,積累多了,等到編寫文字的時候就自然而然能綜合起來思考跟取捨了。

    三、要有寫提綱的習慣

    提綱能幫你建立起完整的編寫思路,其重要性這一點想來不用細說了。這裡補充一個建議,提綱千萬不要只是流水式的結構,一定要注意層次和邏輯。比如要編寫一個有產品背景的故事文案,在寫提綱的階段,就要想清楚怎麼樣把產品的可識別的特性先提煉出來,然後細細地去想辦法熔鍊入到故事部分中。提綱的這個層次和邏輯沒想好,寫出來一定變成很牽強地找個理由植入,效果很差。

    四、時時檢視:我進去了沒有?

    編寫工作其實大部分要求文字流暢即可,不必多華美。而恰恰在這一點上大部分人很容易犯的錯誤就是失真,總想著東湊一點西拼一點好看的東西,卻沒感覺到呈現出來的文字不知不覺已失真到讓人讀不下去。

    所以,在編寫過程中,一定要隨時以一個受眾讀者的心態檢視說,我讀到這樣的文字,會讓我進去嗎?如果你自己都沒進去,那讀的人也不太可能進去的。

    這裡再分享點個人經驗:我曾幫家做高檔滋補品的公司寫過一個宣傳片文案,其總監總想著說“尊享”、“高階”這樣的文字,我直接就反問問老闆,你會被“尊享”打動嗎?他說不會。我是要傳達尊享感沒有錯,但這種級別的東西用說出來就立馬破功了,你就弄個成功人士的場合,不用華麗,但一看就很有質感,大家很隨意自然地吃著您家的燕窩,啥也不說,效果肯定比說出來好。

    其他還有諸如文字功底訓練、洞察能力等老生常談的東西,就不再細說了。

    最後說到底,編寫文字是要感染人的,不是要自我炫耀的,這點悟到了,就基本上是合格的文字編輯了

    一點愚見,權作拋磚引玉!

  • 7 # 禮觀天下

    文字編輯不是簡單的組稿和排版。重要的是:1.具有一定的理論政策水平。2.具有一定的文學素養。3.具有一定的政治立場。4.具有相關的專業知識。

  • 8 # 文遊樂

    文字編輯是什麼?且讓我用散文的筆調來談談對這個“文化類”問題的理解。

    01文字編輯是保姆。文字編輯的任務是培養作品成長,且不是慢慢生長。刊物有刊期、書籍有書號使用期,如果是網編,那更是要追著時間跑。文字編輯要讓作品成長良好,要善於挖掘原作的積極因素、剔除作品中的不佳成分,要用好的“奶粉”。文字編輯的手裡有把刀,但改作品、壓字數卻是要“溫柔的一刀”。因此,編輯常常被尊稱為“老師”。

    02文字編輯是本書。文字編輯的肚子裡要有墨水。編輯是“半部字典走天下”,但如果字字都靠查字典就算不上好編輯。編輯應該是“萬金油”,什麼都知道一點。此外編輯在自己分工的專業內還應當是行家。編輯在專業的學術討論會上也常常坐第一把交椅,侃侃而談。因此,雖然有編輯系列的編審、副編審的職稱,但編輯也常常被稱為“教授”。

  • 9 # 雲1765

    漢字三要素 : 字音、字形、字義。

    每個漢字都有一定的讀音、形狀,基本上都有著一定的含義。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對周邊的影響也是非常巨大的,是其它文字的母字。它是記錄事件的書寫符號。在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為由筆畫構成的方塊形符號,所以漢字一般也叫“方塊字”。

    它由象形文字演變成兼表音義的意音文字,但總的體系仍屬表意文字。所以,漢字具有集形象、聲音和辭義三者於一體的特性。這一特性在世界文字中是獨一無二的,因此它具有獨特的魅力。

    漢字是漢民族幾千年文化的瑰寶,也是我們終生的良師益友,每個人的精神家園。漢字往往可以引起我們美妙而大膽的聯想,給人美的享受。

    漢字的特點:

    1、優美

    它已成為一種藝術——書法藝術。漢字的書法藝術是任何其它文字所無法相比的。 下列的古代書法作品已經成為無價之寶。著名的有蘭亭序、神策軍紀聖功德碑、玄秘塔碑、祭侄稿等無數作品。

    2、辨識度高

    人類的眼睛視野總是一個面,而不是一條線,所以線性排列不易辨認;排成方塊一目瞭然。拼音文字=線形文字;漢字=方塊文字。漢字比拼音文字有更高的閱讀效率。

    3、易懂,具有關聯性

    例如,“被”是一個形聲字兼會意字。如果從形聲字的角度來看,“被”字左邊的“衣”字旁表示意義,說明被子是屬於衣物一類,右邊的“皮”字在造字的時代和“被”的讀音相似,表示這個字的讀音。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皮”和“被”的讀音變得不一樣了,逐漸失去了它表讀音的功能。如果從會意字的角度來看,用皮做的衣物就是“被”。被的最初意義指的是一種小被子,到了後代,在被的本義基礎上又引申出“蒙受”等意義。

  • 10 # 靜聽花解語

    報刊雜誌、網路平臺、甚至公司文案工作等等,都需有文字編輯。做好文字編輯需要具備以下幾個要素:

    一、對文字的稽核能力

    文字內涵豐富,尤其是中國方框字更是博大精深,同一個字、同一個詞會有幾個不同意思,排列成不同句子,意思表達也就不同。

    作為一個文字編輯工作者,應該較高的文字稽核能力,粗略瀏覽甚至一目十行,也能衡量出坐著水平高低,眼前所讀文章所表達什麼,符不符合所在欄目的要求,能不能達到發表要求等。

    二、對文章時效性和可讀性的把握

    時效性,是對新聞類內容的把握。作者所投稿件三天之內應具有時效性,時間再長就沒有時效性,失去了發表的意義。因此,新聞類文字編輯都具有時效性稽核能力。

    可讀性,是站在讀者角度考慮文章的。同一題材會有很多作者投稿,作者水平不同,寫出的文章也就不同。文字編輯應懂得篩選、取捨,公平、公正地找出讀者喜愛的文章發表,而不能以自己喜好來決定。

    三、有敏銳的洞察力

    文字編輯工作者的心靈敏、細膩、通透,都應具備敏銳洞察力。面對一篇文章,一般讀者只能看出表層意思,而文字編輯可透過文字看出作者所傳遞的資訊,要表達的更深更廣的含義。

    比如,看到“窗臺上有一朵花”這句話,一般人一掃而過,心中不會什麼波瀾,甚至忽略轉眼即忘。而文字編輯則透過這句話勾畫出花從哪裡來?是隨風飄到窗臺上,還是哪個小女孩遺落的,亦或是一位多情少年向窗內的主人表達愛意,由於羞怯、怕拒絕偷偷放在窗臺上的,甚至可以從這朵花看出窗內主人的愛好,猜想故事的結局等等。

    四、有較高的文化綜合素養

    一個人會寫文章,但未必就是一個稱職的文字編輯。好的文字編輯工作者,不僅具有豐厚的文化知識,更具有較高的綜合素養。

    比如,一位時尚雜誌文字編輯不僅具有文化素養,還應站在時尚前沿,瞭解時尚元素,引領當前時尚走向等。一位體育類文字編輯,除了本身具有文化素養,更應具備瞭解各類體育知識,比賽規則,體育明星有哪些,當前有哪些賽事……因此,做文字編輯,不僅僅編輯文字,更要兼顧更多更廣領域。

    五、精通排版功能

    大型報刊雜誌應該專門排版人,設計出精美、合理的版面。文字編輯,不僅能對文字進行修改和整理,還要懂得排版技巧,最起碼也要會在文件中調整文章字型,字號,字距行距,首行縮排等。

    請看,文字編輯框下有一行,這一行字母或符號代表不用功能。

    這幾個功能,使用起來不麻煩,用了可使文章排版精美,奪人眼球,給自己的文章增色添彩!

    以上是我對文字編輯的一些淺顯看法。做文字編輯工作既費時又費力,不是一件輕鬆的事。細想起來,做好世上哪件事,是輕鬆的呢?

  • 11 # 燈下雜談與混剪

    文字編輯通常情況下分為以下幾個要素:

    標題的重要性、文章結構的合理編排、標點符號的正確運用、邏輯思維關係的展示、要言之有物等要素。

    如何理解呢?

    1、標題的重要性,主要是強調標題在文字編輯時起一個門面作用。一個好的標題能夠把人瞬間吸引,一個恰當的標題能夠把文章的主旨展示出來,一個優質的標題能夠體現一定的哲理。如果一篇文章能夠贏在標題上,那麼這次的文字編輯所達到的目的也就成功一半了。就像學生的作文,研究者的論文,辦公室的文案,或者如同公文一樣,一下子都知道這篇文字內容在說什麼。切忌用空乏的標題,或者用標題黨來博眼球,那創作著寫著都沒有多少人看了,就沒有動力了。

    2、文章結構的合理編排,是指文字編輯結構要合理,不能動不動就變動段落,改變句子的順序,或者不按時間,不按事情的發展順序,不按歷史的演進,不按敘事的重要性或者內容的輕重緩急,如果是這樣,那編輯出來的文字也就走樣了,讓讀者看不下去,難以讀懂。另外,因為我們視面臨的物件或者群體讀者而定,所以面對什麼樣的讀者群體,我們就做相應的編輯和安排,但也不能太苦澀了,除非讀者群體都是高手。

    3、標點符合的正確運用,我們在進行文字編輯時,一定要注意標點符合的正確使用,不要輕易忘掉標點符合的使用,有時候文字編輯標點符號的使用哪怕是一個逗號變更一下位置,它的意思都變了。尤其是要注意引用類,包括雙引號單引號,括號類等。所謂細節決定成敗,我們在進行文字編輯時一定要注意標點符合的運用。

    4、邏輯四維關係的展示,主要說的是我們在進行文字編輯時要注重邏輯關係,一般情況下如果一段文字甚至一個句子都要符合一定的邏輯要求,一旦邏輯思維關係不存在,那就是在講空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白百何這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