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當今中國有兩個“隆中”,一在河南省南陽市南郊;二在湖北省襄陽市西郊。如今,河南省南陽市南郊的“隆中”負責人說,這裡的“隆中”才是諸葛亮隱居的“隆中”,作《隆中對》的隆中,因為在諸葛亮的《前出師表》裡明明寫道:“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湖北省襄陽市西郊的“隆中”負責人說,這裡的“隆中”才是諸葛亮隱居的“隆中”,作《隆中對》的“隆中”,因為在《三國志·蜀書五·諸葛亮傳》中明明寫道:諸葛亮的從父諸葛玄“素與荊州牧劉表有舊,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可見諸葛亮“躬耕隴畝”的地方在荊州,即現在的襄陽。這場官司至今還在打著。我們認為,諸葛亮隱居的“隆中”只能有一個。究竟在哪,必須以史料、史實為根據。諸葛亮在《前出師表》中所說的“躬耕於南陽”,沒有錯。當時,南陽是個“郡”,轄有諸多縣。《諸葛亮傳》在“玄卒,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後即引用了《漢晉春秋》的史料:“亮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原來,諸葛亮在《前出師表》中說他“躬耕於南陽”,其實是躬耕於南陽郡的鄧縣,但鄧縣屬南陽,所以諸葛亮概略地說他“躬耕於南陽”。南陽市南郊的“隆中”與襄陽市西郊的“隆中”
7
回覆列表
  • 1 # 奔流到海不停留

    在躬耕地的爭論中,“襄陽說”經常拿“隆中”“隆中山”來證明自己。例如“躬耕南陽如果不在隆中,為什麼叫《隆中對》啊?”。笑話,且不說《隆中對》的名稱清代才出現,以前都是叫《草廬對》,就是“隆中”“隆山”的地名最早也不是襄陽的啊!史書最早出現“隆山”的記載是東晉李興的《祭諸葛丞相碣文》裡的“天子命我,於沔之陽,聽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遺光,登隆山以遠望,軾諸葛之故鄉”。這個隆山毫無疑問位於文中所言的“沔之陽”,《水經注》則具體記載為今河南唐河縣湖陽鎮的蓼山。該山坡道平緩,馬車可直上山頂,幾十公里外的臥龍崗歷歷在目,與李興所述絲絲入扣。而“隆中”之名則是王隱的《蜀記》引用李興碣文的加註,由隆山變為“至隆中”,這是“隆中”地名的第一次出現,但並未言明此“隆中”在何處,如果仍指碣文中的“隆山”,應該還在沔之陽的湖陽。而此時漢水南岸襄陽西則根本沒有“隆中山”、“隆中”的任何記載。100餘年的襄陽人習鑿齒才“號曰”了一個“隆中”。何謂“號曰”?就是“給它安個名”的意思,今天襄陽不也把泥嘴鎮“號曰”成了“臥龍鎮”了嗎?“號曰”畢竟是嘴說,實地考察一下湖陽隆山和襄陽隆中山大家就明白了。今隆中就在隆中山腳下,登隆中山必先至隆中村,劉弘費那麼大勁爬隆中山去“遠望”什麼?“遠望”哪裡的“亮宅”?劉弘為什麼非要先去登山“遠望”才能回過頭來到山下隆中亮家“立碣表閭”?有這麼笨的人嗎?現在的隆中山峰巒陡峭,荊棘密佈,牛車、馬車能上去嗎?可見,此“隆中山”必定不是李興所言之“隆山”。各位看官如果不信,可以讓隆中風景區弄一輛馬車試試登上隆中山遠望一下,必定是一場鬧劇啊! 二十三,對於“隆中”這個地名,“襄陽說”有近乎於瘋狂的寵愛,這我們可以理解,因為習鑿齒之後一提“隆中”多數指的都是襄陽。但是,襄陽對“隆中”不分青紅皂白的寵愛就不對了,有時候就會鬧笑話,丟人品。因為在歷史上,臥龍崗因“地勢四面稍下,惟中崗隆起,故曰隆中,蓋南陽偉觀也。”(明葉桂章《武侯記》)“登其頂可瞰南陽,因勢隆然,蜿而起伏,其為隆起之中,故名隆中。”(明趙均《金石林時地考》)南陽武侯祠明代《敕賜忠武侯廟規祭文祭品檄文》碑文也記載:“此亦隆中地。”另明代徐學謨《遊隆中記》也有:“跨漢江南北不三百里而近,蓋有兩隆中雲。”這些記載說明,“隆中”地名南陽臥龍崗也曾經擁有。當然,明代以後,南陽人可能更喜歡“臥龍崗”這個名稱,故而“隆中”逐步為襄陽所有。當然,襄陽人現在佔有“隆中”地名我們不反對,但一股腦把歷史上的“隆中”都收入自己名下就有點“卑鄙”了。例如:《隆中志》第125頁所收錄的《古今圖書整合·方輿彙編·職方典》卷四百六十一,亦見《諸葛忠武侯集》卷一五的明代楊士奇《武侯祠記》有:“當漢之際,諸葛武侯隱於隆中,躬耕隴畝,謳歌梁浦,去南陽城七里,有岡焉,曰臥龍。”在詩詞方面,《隆中志》第194頁收錄有明代薛瑄《望諸葛草廬》:“曉出南陽門,馬渡消河急。舉目眺西岡,林木半蒼碧。及來隆中耕,日以老所益,賢哉劉豫州,三顧何汲汲。”另《隆中志》第214頁收錄還有清代樊王俊《謁武侯祠》:“千秋王業想英風,此日登臨一拜公。數里平崗橫野出,半椽茅屋坐隆中。乾坤鼎足胸先立,魚水君臣志竟同。一去南陽耕釣少,白雲流盡淯河東。”另外,清代戴上遴《謁武侯祠》詩:“隆中莘野皆三顧,淯水磻溪第一師。從容細看平沙處,可有先主舊馬蹄?”(見於襄生《隆中志》第216頁)“襄陽說”編者將這些古文、詩詞收入《隆中志》就是認定此文寫的是襄陽隆中,但稍有文字功底的人都能很明白的看出來這寫的都是“南陽隆中”,“襄陽說”張冠李戴的收入《隆中志》,不是自討沒趣嗎?這就是襄陽“文化名人”理解史料的水平?真不知道該怎麼寒磣這些“主編”了。當然,看不出來只是水平問題,而偷樑換柱,肆意篡改就是道德問題了。有個襄陽丁先生曾經在《隆中志》中收錄了唐代詩人胡曾的兩首詩,冠名《隆中山》,其一:“亂世英雄百戰餘,孔明方此樂耕鋤。蜀主不自垂三顧,安得先生出草廬。”其二:“岸草青青渭水流,子牙曾此獨垂釣。當時未入非熊兆,幾向斜陽嘆白頭。”(見《隆中志》第101頁)咋一看,這兩首詩應該是在隆中所作,但第一首詩南陽《臥龍崗志》也有,名稱為《詠史詩•南陽》。這就針尖對麥芒了,同一首詩,同一個人,兩個名稱,兩個地點,肯定是一個真,一個假,孰是孰非?查查這首詩的來源《全唐詩》一切就都清楚了。《全唐詩》卷六百七十四第二十八首為《詠史詩•南陽》,第三十首為《詠史詩•渭濱》,正是《隆中志》所收入的兩首胡曾的詩,但名稱不是“隆中山”。顯然,《隆中志》在胡曾詩的收錄上採用了“移花接木”、“指鹿為馬”的錯誤手法,誤導了讀者。這些行徑除了笑話就是人品了。在2002年的漢中諸葛亮研究會上,北師大博士生導師、中國秦漢史研究會會長王子今先生把“臥龍崗亦為隆中”的論據一經提出,襄陽方面便“拍案而起,怒而無言”。而王子今教授幽默地說:“怎麼,只許南陽在隆中,而不許隆中在南陽嗎?”一席話說得會場中一片鬨笑!

  • 2 # 襄陽甜

    史料那麼多,我列舉過很多,自己也可以購買正版歷代關於三國史書,和在網上檢視未被南陽刪減的史書,你會明白一切。

    南陽方面為搶走諸葛亮躬耕地,說了很多慌,一個不行就換另一個,可以沒有一個成功的。一會說諸葛亮沒去過襄陽隆中,就在今南陽躬耕;一會又說諸葛亮在襄陽住,在南陽躬耕,謊言太多,但不可能成真

    南陽武侯祠本來是唐宋以後祭祀諸葛亮的地方,和很多地方的武侯祠都一樣,但是南陽方面謊稱諸葛亮躬耕地就是這個地方,最開始把南陽的八里崗改名臥龍崗,因為孔明號臥龍,想借此搶諸葛亮,但可惜的是,南陽縣誌寫的很清楚,臥龍崗為假。

    明萬曆乙丑年間四月刻立的《重修臥龍岡草廬碑》,碑文上寫著:“草廬在襄陽者為真,在南陽者贗哉!玄德屯軍新野三顧孔明者,實在隆中,非今所稱在南陽西七里(臥龍岡)者,故曰贗也。”清代以前的其他一些版本的《南陽府志》、《南陽縣誌》中也有許多與上述南陽臥龍岡武侯祠碑文的相同記載。如明、清多部《南陽縣誌》中,均記載《李東陽重修諸葛武侯祠記》說:“漢史稱侯躬耕南陽,又曰寓居襄陽隆中,蓋秦南陽郡即今鄧州,而襄陽實在其界故也。”

  • 3 # 步行者197661776

    諸葛亮躬耕襄陽還是躬耕南陽從幾個方面即可認定:一是諸葛亮自述,三國志和諸葛亮轉是直接證據,後期什麼演義,小說,春秋等文學作品型別都不是真實證據;二是三國時期南陽郡鄧縣是否管轄漢江以南襄陽城西10公里;三是到底是山南水北為陽,還是山南水北為陰;四是諸葛亮自述出師表時襄陽郡管轄那幾個縣,襄陽城西10公里屬於哪裡管轄;五是隆中到底是南陽郡管轄,襄陽郡管轄還是南郡管轄的那個縣還是那個個村;把這幾個問題搞清楚就知道諸葛亮自述躬耕南陽到底在哪裡!

  • 4 # 麗康豐壤

    諸葛亮在哪裡躬耕,誰說了都不如他自己說了算!諸葛亮說“臣本布衣躬耕南陽”,諸葛亮又說“操...困於南陽”,難道諸葛亮眼裡有兩個南陽嗎?毫無疑問,襄陽隆中根本就不是諸葛亮躬耕地!

  • 5 # 望峰鳶

    謝邀。西晉陳壽之《三國志.諸葛亮傳》中,有南朝宋裴松之注引王隱《蜀記》曰:【晉永興中,鎮南將軍劉弘至隆中,觀亮故宅,立碣表閭,命太傅掾犍為李興為文曰:“天子命我,於沔之陽,聽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遺光,登隆山以遠望,軾諸葛之故鄉……】——從王隱敘述不難理解:①隆山、隆中同指一地,是對亮故宅所在地的差異化描述,此處的隆中是隆山的泛區域化表述;③隆中位於‘’沔之陽‘’,在漢水北岸,與做為地名的襄陽隆中(1893年改名古隆中)無關。古隆中位於湖北襄陽西13.5公里的泥咀鎮(2010年改名臥龍鎮)山區。

    王隱《蜀記》成書之後近百年,東晉襄陽人習鑿齒在其所著民史《漢晉春秋》裡以轉述傳言(號曰)的方式把‘’隆中‘’做為‘’亮家‘’所在地放在了‘’襄陽城西二十里‘’的‘’南陽之鄧縣‘’,這與正史反覆印證及習鑿齒本人所著《襄陽耆舊記》裡複述的南陽、南郡界漢水明顯矛盾(‘’自漢以北為南陽,自漢以南為南郡‘’,漢水流經兩漢南郡和南陽郡時唯一一段東西走向且做為兩郡界河的河段,為漢水之茨河—東津段,古隆中位於此段漢水南岸,為南郡屬地)。但隆中變成‘’亮家‘’專屬地名則肇始於習氏的這個‘’號曰‘’。

    此後上千年間,典籍中出現數處‘’隆中‘’記述,位於漢水南北的不同地方,有實景存世的只有兩處,一是始於魏晉、屹立近1800年的南陽臥龍崗,二是始建於清康熙年間、1893年改現名的襄陽古隆中。宋末元初大學者元好問寫《豐山懷古》,有‘’炎精昔季興,臥龍起隆中‘’之句,句中的隆中即指南陽臥龍崗(豐山位於南陽北郊白河畔,為南陽九架孤山之首、文化名山)。(南陽臥龍崗武侯祠入口‘’千古人龍‘’牌坊)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指的是東漢末年諸葛亮結草為廬躬耕於南陽宛城西臥龍崗(亦稱南陽隆中);著名的《草廬對》(《隆中對》)故事就發生在這裡。(《漢之南都,時勢英雄》史學大家史念海、王子今、劉慶祝、王震中認為東漢南都宛城——今河南南陽,具備產生一代名相諸葛亮的政治土壤)

    襄陽人說襄陽隆中是躬耕地,是因為後世襄陽說者把習鑿齒‘’號曰‘’的亮家隆中禿嚕(附會)成諸葛亮躬耕地,與南陽臥龍崗打起了嘴皮官司,無休無止,爭扯數百年。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經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2004年初審透過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九年級上冊語文課本的第23課和第24課分別是《隆中對》和《出師表》。所收《隆中對》選自《三國志·諸葛亮傳》,課文對“隆中”的註釋由“隆中,山名,在現在的湖北襄樊。”修改為:“地名,一說在現在湖北襄樊,一說在河南南陽”;而《出師表》對“南陽”的解釋也由最初的“南陽,郡名,在現在的湖北襄樊一帶”修改為“地名,諸葛亮隱居地隆中當時屬南陽郡。‘’——換言之,這個“隆中”新註釋也是兩地說,並不特指今襄陽隆中。而北師大版語文課本對‘’南陽‘’的註釋始終為‘’南陽,地名。今河南南陽。‘’

    綜合兩家出版社中學課文對‘’南陽‘’、‘’隆中‘’的註釋,今河南南陽權重已佔到3/4。個別襄樊網友無視此明確事實,仍拿上世紀90年代某地運作勾兌的‘’專家結論意見‘’誤導網友,其行猥瑣、其心可誅。(川大博導呂一飛應邀撰文力挺諸葛亮‘’躬耕‘’襄陽隆中,妄稱‘’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出自《隆中對》,張冠李戴,堪稱學界經典)

    某地在躬耕地爭議中吃相難看‘’撈過界‘’,被公關、‘’充值‘’已變成某些支援襄陽說學者揮之不去的負面標籤。現在在網上為古隆中搖旗吶喊的只剩下被丁潘之流過度洗腦、抱殘守缺的某地吃瓜群眾。(諸葛躬耕地,山水南陽城)

  • 6 # 三夢遊水

    關於諸葛亮躬耕隱居之處,目前尚有比較大的爭議。總的來說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認為在今天的湖北省襄陽市古隆中附近,另一種認為在今天的河南省南陽市的臥龍崗。一直以來這兩種觀點都各執一詞,誰也說服不了誰,並且都列舉出了對自己有利的證據。下面我們對這些證據進行分析一下,看看哪個更有說服力一些。

    襄陽西郊說

    持襄陽說觀點的人主要依據的是一些史料的記載,現摘錄部分如下:

    1.西晉《三國志•諸葛亮傳》:亮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

    2.北宋《太平御覽》:襄陽西北十許裡,名為隆中,有諸葛孔明宅。

    根據上面這些史料的記載,我們可以推斷出諸葛亮躬耕之地應該是位於東漢末年襄陽城的西北方向大約十幾二十裡的位置。而今天的襄陽古隆中景區的位置卻在襄陽城西南方向約十三公里處,兩者在方位上存在著差別。造成這一差別的原因可能有兩種:一種是參照點本身存在著位移,即今天的襄陽市與東漢末期的襄陽城不在同一個位置;另一種是隆中出現了位移,即文獻中提到的隆中並非是今天的古隆中景區所在的位置。

    襄陽城的變化

    襄陽城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時期建立的北津戍,當時為一個軍事渡口。東漢時設縣,為南郡管轄。關於襄陽城的具體位置,我們可以參照《水經注·沔水》的記載:“城在襄水之陽”,可知當時的襄陽城位於襄水南岸附近。根據一些考古發現,其大致位置應該在今天的襄陽市長虹南路武商襄城購物廣場附近。但即便以此為基點,現在的古隆中依然在其西南方向,與文獻記載存在差異。

    古隆中的變化

    根據《輿地紀勝》記載,唐朝末年,在襄陽城伏龍山附近修建了一座諸葛武靈王廟,用來紀念諸葛亮。而伏龍山的位置大致在襄陽城西南三十里處,與今天的古隆中景區所在的位置完全一致。因此,我們可以大膽進行猜測,今天的所謂古隆中,實際上是宋代的伏龍山,其尚存的諸葛亮遺蹟,很有可能是宋朝以後才留下的,而真正的諸葛亮隱居躬耕之地實際上在現有古隆中以北幾十公里的位置。

    南陽南郊說

    持南陽說觀點的人主要依據的是諸葛亮在《前出師表》中的一句話: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這一證據出自諸葛亮本人之口,看似毫無破綻,但細細推敲就可以發現問題。東漢末年,今天的南陽市稱之為宛,而諸葛亮《出師表》中的南陽指的是南陽郡。南陽郡當時的轄區面積要比今天的南陽市大得多,除了包含今天的南陽市區以外,還包括鄧州。而史料中記載的隆中當時就屬於鄧州管轄。因此,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所述“躬耕於南陽”是沒有問題的,正好與史書吻合,只不過當時屬南陽的隆中今天已經屬於襄陽管轄了。

    綜上,我認為諸葛亮隱居躬耕之地既不在今天的古隆中景區,也不在南陽臥龍崗,而是在古隆中景區以北幾十公里處的襄水北岸附近。

  • 7 # 斷鷹攀崖

    這光天化日之下造假!!

    前面某回答者說“西晉《三國志》記載“亮家於南陽鄧縣之隆中,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截圖為證,休想抵賴)

    天那:《三國志》有記載“亮家於南陽鄧縣,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這句話沒有??

    實際上《三國志》全文無“隆中”,《三國志—諸葛亮傳》全文無“襄陽”,更無“隆中”。

    《三國志》關於諸葛亮躬耕地的記載有以下三處:

    1、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地點:南陽

    2、亮躬耕隴畝——地形是“隴畝”,即崗地的意思。

    3、亮躬耕於野——即田野,一望無際的田野。

    這景象只有在漢江以北的南陽盆地才有,這直接否定了漢江以南的今隆中。

    從行政區劃來看

    1、諸葛亮“躬耕於南陽”時,南陽郡在漢江以北。

    2、諸葛亮作《出師表》時,“今天下三分”,南陽郡在今河南南陽中北部,它是如何飛過義陽郡(瞎鄧縣)、襄陽郡(瞎鄧城)、漢江,管轄所謂“隆中”的?所以躬耕地必在今南陽境內。

    3、諸葛亮在《後出師表》雲“曹操……困於南陽”,此“南陽”乃東漢南都帝鄉——南陽城(宛),這和《後漢書》記載的“南陽郡,雒陽南七百里”是一致的。

    提問者邏輯錯誤

    提問者問的是“古隆中”在哪裡?古隆中在湖北襄陽,東漢乃南郡襄陽阿頭山,明清被富貴附會為諸葛亮躬耕地。

    可見:提問者以“躬耕(今)隆中”為前提,把諸葛亮說的“南陽”篡改為“襄陽”!!

    最後問一下:1、今湖北襄陽隆中有“地”讓諸葛亮“躬耕”嗎?2、今隆中敢把諸葛亮親口說的“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刻在石頭上立在大門口嗎??

  • 8 # 文字拾荒人

    湖北省西部荊山山系的餘脈,延伸到襄陽古城西郊,形成一片低山丘陵丘陵中有一座山“隆然中起”,這便是隆中山。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17歲至27歲時,在這裡度過了10年的躬耕讀書生活。

    請葛亮本是琅邪陽郡人,生於東漢末年的亂世時代,父母早亡,他和兩個姐姐一個弟弟都由叔父諸葛玄撫養。“玄素與荊州牧劉表有舊”,為了避開家鄉戰禍,他的叔父便帶著他們姐弟四人“往依之”,來到了劉表治所襄陽。後“玄卒”,諸葛亮就到了襄陽城西20裡的隆中“躬耕隴畝”《三國志·諸葛亮傳》。

    少年時代的諸葛亮經受了豪強割據、軍閥混戰所造成的災難,深受顛沛流離之苦他渴望安定和國家統一他在隆中雖然過著粗素清苦的“布衣”生活,卻發憤博覽群書,廣交士林,密切關注國家形勢。他自比管仲、樂毅,立志為重建強大國家做出貢獻。

    襄陽有一位聲望很高的大名士龐德公,諸葛亮在隆中期間,經常向他登門求教,而且每次都“獨拜床下”《三國志·龐統傳》宋人裴松之注。龐德公對諸葛亮非常器重,稱諸葛亮為“臥龍”。寓居襄陽的司馬徽,是一位著名的古文經學家,諸葛亮也得到他的指點幫助後來劉備向司馬徽請教時,司馬徽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見《三國志諸蕩亮傳》宋人裴松之注)

    諸葛亮在隆中,還與穎川石廣元、徐庶,汝南孟公威,博陵崔州平,襄陽龐統,宜城馬良等人結為好友他們在一起切磋學問,品評人物,議論古今,暢談形勢,增長了很多知識。諸葛亮在隆中娶了襄陽名士黃承彥的女兒為妻,他的大姐嫁給了襄陽豪門蒯棋,二姐嫁給了龐德公的兒子龐山民。諸葛亮一家先後與襄陽有名的大族龐、黃、蒯、蔡等家及荊州牧劉表結成了親戚關係。

    諸葛亮在隆中的10年中,隨著年齡和學識的增長,政治上逐漸成熟。頻繁的社會交往,名士的垂青,又使他的政治影響不斷擴大這就為他以後登上政治舞臺,準備了必要條件。公元207年,劉備三次來到隆中諸葛亮住的茅廬,請他出山,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三顧茅廬”。

    劉備謙虛誠懇的態度使諸葛亮深為感動,於是他便把在隆中10年所觀察的天下形勢作了一番精闢的分析,並據此提出了興復漢室統一全國的戰略,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隆中對策”。

    諸葛亮死後70年,“晉永興(304-306)中,鎮南將軍劉弘至隆中,觀亮故宅,立碣表閭。”(《三國志·蜀書》宋人裴松之注)。東晉升平五年(361)史學家、荊州刺史別駕習鑿齒到隆中,寫《諸葛武侯宅銘》,文中記載了孔明舊居的情景,並論述了諸葛亮志在中興漢室,追求統一大業的功績,讚佩諸葛亮公正無私,執法嚴明,有功國家,造福人民,這便是隆中最早的武侯祠。

    襄陽隆中孕育了一代英才諸葛亮。這裡不僅有他的故居,還有與他學習、勞動、生活有關的許多遺址以及歷代興修的紀念性建築,包括武侯祠、三顧堂、野雲庵、躬耕田、老龍洞、梁父巖、抱膝石、小虹橋、半月溪、六角井等。這些古蹟,真實而生動地記載了諸葛亮的生活和志趣,表現了千餘年來中國人民對先賢的尊祟和敬仰,是後人瞭解諸葛亮生平和思想,繼承優秀傳統,增長知識的遊覽勝地,也是進行三國曆史和諸葛亮研究的理想場所。

  • 9 # 止水如心

    古隆中到底是現在的哪裡?

    本人既不是胡北人,也不是河南人,不偏向任何人、任何勢力、任何集團,但從我掌握的史料看,諸葛亮躬耕壟畝的地方,應該是-----先留個懸念,後面作答。

    我只是以我掌握的淺薄知識,說出我的看法而已,說的對與不對,都是我個人的看法,影響不了任何東西。因此,希望不管是河南的朋友,還是湖北的朋友,不要噴我,因為實在沒有必要。我改變不了任何事情。

    這個問題應該是《三國演義》諸葛亮引出來的地域問題。

    (諸葛亮)

    諸葛亮公元181年出生在琅琊郡陽都縣(即今山東臨沂)的一個官吏之家。父親諸葛珪在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丞。 諸葛亮3歲喪母,8歲喪父,與弟弟諸葛均一起跟隨由袁術任命為豫章太守的叔父諸葛玄到豫章(今江西南昌)赴任,結果不清楚他們走沒走到豫章,東漢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諸葛玄的職務,諸葛玄只好改去投奔荊州的劉表。當時,劉表的治所在湖北常德。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諸葛玄去世,諸葛亮就在隆中隱居。後來,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幫他。也有人說是諸葛亮主動找的劉備。這都無關緊要,不是本文要敘述的主題。

    一,諸葛亮《出師表》

    諸葛亮《出師表》有一段話:“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由此,引出河南南陽和湖北襄陽兩地一直在爭論一個問題,就是題主提出的這個問題:古隆中到底是現在的哪裡?

    (劉備三顧茅廬)

    說起這件事,還真是一個很頭疼的問題。

    按照諸葛亮兄弟兩跟隨叔叔諸葛玄行走的路線,先是從山東臨沂出發——到江西南昌赴任——到了南昌聽說有人頂替了自己的職務——又改道到劉表辦公地點所在的湖南常德,但是第二年,劉表治所,從常德遷到了襄陽。

    根據這條線路推斷,按說諸葛亮所說的“南陽”跟現在的河南南陽一點關係也沒有。但是,東漢時期的襄陽,和“南陽”兩字同樣也沒有一點關係。

    為了弄清這個問題,我們不妨看看東漢時期河南南陽、湖北襄陽的歷史變遷。

    (一)湖北襄陽的演變歷史。

    秦朝的時候,襄陽分屬南郡、南陽郡、漢中郡。西漢初置襄陽縣,在今襄陽古城西北築襄陽城,襄陽開始建城設治。約東漢桓帝時在樊城建城,城址現已淹沒在漢水中。東漢獻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荊州牧劉表將治所由武陵漢壽(今湖南常德)遷至湖北襄陽。建安十三年(公元206年)曹操置襄陽郡。

    也就是說,襄陽在秦朝的時候曾經歸屬於南陽郡。但公元206年被曹操改為襄陽郡。而諸葛亮《出師表》寫於公元227年,這時的襄陽郡已經被人們叫了26年,諸葛亮不可能仍然在文章中按照秦朝時的叫法,稱襄陽為南陽

    (襄陽)

    (二)河南南陽的歷史演變

    西漢和東漢置南陽郡,所轄全境相當於河南熊耳山以南和湖北大湖山以北,南陽經濟文化的發展達到歷史上的鼎盛時期。西漢時,南陽水利與關中鄭國渠、成都都江堰齊名,並稱全國三大灌區。成為全國設工官的9個地區和設鐵官的46個地區之一。

    東漢時,光武帝劉秀起兵於河南南陽,成就帝業,因此河南南陽被稱為“帝鄉”。

    三國時期:南陽,初時隸屬於荊州後被魏國佔領。

    晉代:南陽曾為南陽國,轄十四縣,都

    隋朝:(公元607年)先將南陽郡改成州,後又將州改郡,今南陽市轄南陽郡、淯陽郡、淅陽郡、淮安郡(包括平氏、桐柏二縣),義陽郡的淮源縣、舂陵郡的湖陽縣等都在今南陽市內。

    唐朝,天下設為十道,南陽屬山南道管轄。自唐高祖李淵至玄宗李隆基90年間,南陽先後設定純州、酈州、淅州、北澧州、宛州、淯州、顯州、湖州、新州、魯州和仙州等。玄宗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州為郡,鄧州稱南陽郡,唐州稱淮安郡。肅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又改郡稱州,縣加以合併,今南陽市有泌州淮安郡和鄧州南陽郡。

    由上述文字可以推斷,諸葛亮躬耕之地:十有八九,應該是河南南陽。

    但是,由此又出現一個問題:諸葛亮跟著叔叔去江西南昌是公元189年的事,公元190年,劉表把治所從湖南常德遷到了湖北襄陽。如果諸葛亮跟著叔叔去投奔劉表,只能去湖北襄陽,而不可能去河南南陽。

    (東漢南陽郡)

    二,從諸葛玄去世,到後來,有一段歷史,似乎失去了記載

    因此,諸葛玄去世以後,諸葛亮兄弟兩一定還有一段不為人知的故事,輾轉到了河南南陽。這倒符合劉備在新野兵敗以後,去南陽拜訪諸葛亮的史實。

    然而,這就又引出一個問題:既然當時諸葛亮躬耕於南陽,隨後才有隆中對的說法那麼,劉備求賢若渴,在南陽三顧茅廬請諸葛亮,不可能又跑到湖北襄陽古隆中聽諸葛亮話說天下大勢。

    由此,諸葛亮的所謂“隆中對”中的隆中,是不是不是指地名,而是指時令呢?在過去的小人書上,劉備、關羽、張飛三兄弟去拜訪諸葛亮時,有一個場景,是天上下著大雪。不過,這或許也無關緊要,原來最早聽說叫“草廬對”,後來是怎麼變成“隆中對”的,這裡面估計就大有名堂。但不管是有什麼隱情,我還是認為,都是因為出於一種美好願望,這是肯定的。或許這就夠了。

    三,從別的方面找史料

    另據《三國演義》:徽曰:“孔明與博陵崔州平、潁川石廣元、汝南孟公威與徐元直四人為密友。此四人務於精純,惟孔明獨觀其大略。嘗抱膝長吟,而指四人曰:“公等仕進可至刺史、郡守。眾問孔明之志若何,孔明但笑而不答。每常自比管仲、樂毅,其才不可量也。”玄德曰:“何潁川之多賢乎!”徽曰:“昔有殷馗善觀天文,嘗謂群星聚於潁分,其地必多賢士。”

    次日,玄德同關、張並從人等來隆中。遙望山畔數人,荷鋤耕于田間,而作歌曰:“蒼天如圓蓋,陸地似棋局;世人黑白分,往來爭榮辱:榮者自安安,辱者定碌碌。南陽有隱居,高眠臥不足!”玄德聞歌,勒馬喚農夫問曰:“此歌何人所作?”答曰:“乃臥龍先生所作也。”玄德曰:“臥龍先生住何處?”農夫曰:“自此山之南,一帶高岡,乃臥龍岡也。岡前疏林內茅廬中,即諸葛先生高臥之地。”玄德謝之,策馬前行。不數里,遙望臥龍岡,果然清景異常。

    由上面一段話可以看出兩個資訊,一是當時在新野的劉關張三人,距離諸葛亮所住之處非常近。二是博陵崔州平、潁川石廣元、汝南孟公威與徐元直四人都是大潁川人士。

    劉備三顧茅廬

    (一)新野到南陽和襄陽的距離

    1,新野到南陽的距離

    按照現在公交車線路,64.9公里。步行1.4公里。當時劉關張三人都騎馬,自然比步行更快。

    2,新野到襄陽的距離

    全程約95.4公里。步行的話,估計得走2公里。當時劉關張三人都騎馬,自然比步行更快。

    看來,從路程上還的確看不出來這個問題。也就是說,新野到南陽和新野到襄陽的距離差不多。

    但是古隆中在襄陽西北二十里。這就有點遠。不過,劉關張三人騎馬,多二十里倒也不算個事。

    (二)潁川在什麼地方

    這裡出現一個地名:潁川。也就是現在的河南禹州市。它在鄭州、許昌、平頂山中間地帶。博陵崔州平、潁川石廣元、汝南孟公威、徐元直都是潁川這一帶的人。

    潁川 ,古代郡名,秦王嬴政17年(公元前230年)置。以潁水得名,治所在陽翟(今河南省禹州市)。

    現在的禹州,在許昌西北方向不遠,到南陽全程約203.6公里。崔州平、石廣元、孟公威與徐元直四人都是潁川人。假如讓他們離開曹操佔據的許昌,最有可能到達河南南陽,還是到達湖北襄陽呢?這些人都是世外高人,而南陽自古稱為帝鄉,人才薈聚之處。儘管他們是為了躲避戰亂,但也得多少顧及點自己懷才不遇的高傲性格。因此,崔州平、石廣元、孟公威、徐元直最有可能去的地方,就是久負盛名的南陽。

    有人說,當時的南陽是曹操控制的地盤,他們不會去。為什麼不會去呢?曹操又不是毒蛇猛獸?他們即使想躲開曹操,在當時南陽這種窮鄉僻壤的山裡隱居,曹操不管再怎麼求賢若渴,也不一定能夠找到他們。再說了,當時只要是山裡,隱居的這種人太多了,又不是隻有他們幾個。

    潁川,現在河南禹州市

    明葉桂章《武侯記》:臥龍崗因“地勢四面稍下,惟中崗隆起,故曰隆中,蓋南陽偉觀也。”

    明趙均《金石林時地考》:“登其頂可瞰南陽,因勢隆然,蜿而起伏,其為隆起之中,故名隆中。”

    上面所述似乎都符合“隆中”在河南南陽的地形、地理特徵。至於襄陽,只有在秦朝的時候,曾經分屬於南陽郡,此後,和南陽二字再無瓜葛。但這一點,顯然並不能成為諸葛亮“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的理由,否則諸葛亮一定會說“臣本布衣,躬耕於襄陽”。

    綜上所述,我個人推斷,諸葛亮說的:“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應該就是今天的河南南陽

    當然,我十分理解湖北兄弟姐妹們的心情,不要罵我。不管我認為諸葛亮在哪裡“躬耕壟畝”,都和我沒有一毛錢利益瓜葛。諸葛亮是三國名人,又是古代智者的化身,誰不希望這樣一個名人、偉人是在自己的家鄉常住過呢?另外,還有旅遊資源可以享受。

    假如我是湖北人,我也要爭一下。可惜,我們內蒙古離南陽、襄陽都遠,夠不著。如果夠得著,南陽也好,襄陽也罷,都得靠邊站,都得撒手讓給我們。我們蒙族小夥子可厲害呢,你們根本不是個兒。三國時期的第一條好漢呂布,大家知道吧?那就是我們內蒙古包頭市人。呂布這樣的英雄在我們內蒙古遍地都是,想一下,你們湖北人、河南人,誰能打得過他?不過呂布的品質不好,我們內蒙古人在這一點上倒是沒有學他。

    再說我們內蒙古多好呀,有遼闊的大草原,地域廣大,人口不多,牛羊成群。看見哪個羊肥,殺了、燉了。一手抓著手把肉,一手端著馬奶酒,身邊還有花枝招展的蒙族姑娘敬酒,諸葛亮同志只剩下大快朵頤了!諸葛亮只要來過我們草原,一定會喜歡上我們這裡,什麼南陽、襄陽?他哪兒都不會去!就在內蒙古紮下根,繁衍他的後代小諸葛亮了。

  • 10 # 球迷戲迷

    古隆中就是描述臥龍崗的地貌,朋友們若是去南陽武侯祠,仔細看一下地形,從大門口南面的公路向西走,便是臥龍崗,崗雖然不算高,但遠眺隆起突出,所以古隆中就是臥龍崗的別稱,就好比三國時南陽是宛城,宛城也是南陽(現在還是這樣)。劉備、關羽、張飛騎快馬從新野北門出發往南陽,順著白河東邊向北——走埠、四路管兒(新野上莊)、歪子、英莊、陸營、辛店崗,向東十里就到臥龍崗了。我計算的路程最多60公里,快馬加鞭100分鐘能準時到達臥龍崗。 臥龍崗北有紫山⛰️、麒麟湖,東北有獨山,東南有白河,不但有山有水有平原,而且氣候易人,是文人騷客臥虎藏龍的好地方。南陽在三國時經濟文化繁榮,戰亂又少,窮民百姓都想躲避戰亂,何況諸葛亮呢?諸葛亮的出師表,還有岳飛親自手抄的出師表足以是諸葛亮躬耕南陽的鐵證。

  • 11 # 王宜國163

    沒有意義的爭論!諸葛亮被神化了。他的軍事才能不怎麼樣,治國是可以。試想一下,如果厲害赤壁之戰沒他(不要信小說歷史上周瑜與諸葛亮沒見過)統一三國沒他,軍墾屯田制魏國最先、最好。三國最厲害的是曹操!

  • 12 # 山大刀

    襄樊市想掙諸葛亮,想改名叫南陽市,但是南陽不同意啊,國家又不給重名怎麼辦?查一查哪個歷史文化名城沒人叫?大家說不如叫襄陽吧,還靠點邊。還好碰瓷糊弄,於是改名叫襄陽了。順便把城西的啊頭山改名叫隆中,再修個茅廬,把泥頭崗,改名叫臥龍崗。齊活。然後給襄樊的文化人每人發五毛錢,給我網上鼓吹諸葛亮就在襄陽開始!

  • 13 # 豹眼看歷史

    直接上乾貨,豹眼認為諸葛亮躬耕之地,既不在南陽臥龍崗,也不在襄陽古隆中。

    這個問題需要根據史料推理論證,考古恐怕沒有指望了,找到那塊宅基地也不會發現那幾間草房子。

    基本的史料有兩點:

    第一,《出師表》所言: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

    諸葛亮不至於自己在哪裡躬耕都不清楚吧,南陽是指南陽郡,並不是南陽郡郡治所宛城,也就是今天的南陽市。

    具體而言,諸葛亮說躬耕南陽,並不是就說在南陽臥龍崗種地。

    這一點,襄陽人說的很清楚了,豹眼就不囉嗦了。

    第二,習鑿齒《漢晉春秋》記載:

    "亮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

    習鑿齒是襄陽人,他不可能主動把古隆中送給南陽人。他明確諸葛亮躬耕之地在南陽之鄧縣,這與諸葛亮說法一致。

    由這兩點就可以斷定,諸葛亮躬耕之地就在魏晉時期的南陽鄧縣。

    在豹眼看來,南陽人也好,襄陽人也罷,就別再去睜著眼說瞎話,去論證臥龍崗或者古隆中是諸葛亮躬耕之地了。

    在這裡,豹眼作為山東人,也沒有興趣去探討諸葛亮八歲之前在琅琊某地茬躬耕的情況,就題說事,豹眼對熱衷於此事的南陽人和襄陽人有個小建議,與其在嘴上打官司,不如去考證魏晉時期南陽鄧縣的轄域位置。

    第一,對南陽人來說,如果鄧縣的轄域沒有變化,在今天大致襄陽城西二十里的地方,畫個圈,就確定為諸葛亮躬耕之地,在此大搞建設,當然少不了弄幾間草房,就說房子是新建的,但宅基地是諸葛亮家的。

    如果鄧縣離襄陽超出了二十里,就一口咬定襄陽城向東遷移了,魏晉時期的襄陽不是今天的襄陽,魏晉時的襄陽遠在今天襄陽城西。

    剩下的問題就交給襄陽人,讓他們去考證襄陽城沒有變遷,他們的論據沒有說服力是他們的事。

    第二,對襄陽人來說,重新在今天襄陽城西二十里的地方找塊地,就說是諸葛亮躬耕之地,可不能在今天鄧縣或南陽的地盤上哦。

    這塊地最好是魏晉時期屬於南陽鄧縣,現在屬於襄陽,都明白是咋回事吧?

    不好找沒關係,沒有也沒關係,就在鄧縣附近找塊地就行了。根據距離襄陽的遠近就說襄陽是東遷還是西移,實在不行說是難移也行,剩下的事就讓南陽人考證,讓他們證明古襄陽的具體位置。

    南陽臥龍崗是原蜀漢官吏黃權及其族人祭祀諸葛亮的地方,這已經很博世人的眼球了,就不要再牽強附會說成是諸葛亮躬耕之地,哪跟哪哦,弄得驢唇不對馬嘴,南陽人應該大度一些,或者說識趣一些,就作為武侯祠之地憑弔、觀光就行了。

    想要擴大影響就另開新地,別抱著臥龍崗的大腿不放,否則,遲早都是個笑話。

    襄陽人的事比較麻煩,古隆中離現在的襄陽差不多二十里,但古襄陽卻不是今天的襄陽。古襄陽究竟在今天的哪裡,這是個問題。

    總之,襄陽人說不明白古襄陽在哪裡,這個官司就打不贏。

    其實,炒作這個問題無非是蹭點熱度,賺點眼球罷了。要想搞明白,就應該考察地理,那是唯一的出路。

    但真正搞明白了,兩個地方也就失去了炒作的基礎,沒有意義了。

  • 14 # 零仃洋

    這個問題問的是古隆中,並未涉及諸葛亮躬耕之地,也未提及南陽或臥龍崗。所以大可不必把問題擴大。

    古隆中,從來只有一個,就是湖北襄陽。這應該不存在爭議。如果為了以名人提高本地的名氣而另增一古隆中,則未免不尊重歷史。

    諸葛亮究竟躬耕於河南南陽,還是隱居於湖北襄陽,一直各執一詞,爭執不休。我認為這都是”拉大旗作虎皮“,內勁不足。一個地方,如果老是想借古人或名人來提高名氣,未免顯得自已內心空虛。努力搞好自身的發展,經濟搞上去了,城鄉面貌改觀了,美麗鄉村建設好了,何患名氣不上升呢?

    有古人名人可借更好,沒有就加強自身發展,這才是真正提升知名度之道!

  • 15 # Ysynrcdj

    題主說“諸葛亮在前出師表中說躬耕於南陽,沒有錯”諸葛亮有沒有錯都需要題主去肯定了?看了好幾篇回答,掙了幾百年的南陽跟襄樊的躬耕地,大概近幾十年要有定論了,南陽,趕緊發展吧,窮了連個替你說話的人都沒有,人家都是先肯定諸葛亮,然後再據理力爭,要不是心裡有那麼一點底線,肯定都會說諸葛亮壓根就說錯了,他就該寫躬耕於阿頭山,就沒爭議了,千錯萬錯,錯在諸葛

  • 16 # 飛翔2159424

    南陽臥龍崗的沫黑文人們,在“南陽宛城臥龍崗”這一紀念性建築,無法憾動、襄陽城西二十里的“古南陽鄧縣隆中”--是諸葛亮故居,這一國家層面認定,史學界共識,鐵打的史實之後,又打起歪主意。要把“古隆中”從襄陽城西搬遷駕接南陽臥龍崗身上,說“南陽臥龍崗”就是襄陽的古隆中。見過臉厚的沒見過這麼厚,真是應了那句話,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

    這些噴子們大概是忘記了,“隆中”是在漢水邊。

    這些噴子們大概是忘了,漢末戰亂年代,年少的諸葛亮是隨他叔父諸葛玄、千里迢迢、專程去襄陽城 投靠劉表這一史實!而並不是去宛城(南陽郡治)投靠張繡或曹操這一淺顯、基本事實!《漢晉春秋》、《諮資通鑑》等眾多史籍明確(記住!是明確記載)記載,諸葛亮到襄陽之後,其家在“南陽郡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叫做)隆中。”因轄地變遷,今“隆中”已不屬於南陽而屬於襄陽,噴子們就開始亂噴了?!

    如果“隆中”在宛城,噴子們,是不是諸葛亮在荊州治所--襄陽城見完劉表之後,再北行三百里,跨過劉表、曹操的軍事分界線,一個人無依無靠回到戰亂頻頻的 曹操 的地盤--宛城(南陽郡治)來種一塊地?諸葛亮即然到襄陽城後,卻不住在襄陽城附近(南陽鄧縣、隆中)的家,卻要去曹操的地盤宛城住?歷史依據在哪?

    到底是諸葛亮腦子有問題,還是噴子們為了爭贏,已經不擇手段在胡扯了?

  • 17 # 不老松林589

    可以理解南,襄兩陽的爭論。這說明中華民族愛憎分明的民族性格是何等光明磊落。諸葛丞相一身忠貞愛民,清廉敬業,智勇雙全的形象深深紮根在華人靈魂深處。其為國家興盛,人民安危而嚴於勵已的名言《鞠躬盡力,死而後已》已成許多囯人的座佑銘。正是兩陽民眾對諸葛老先生的尊重,景仰,崇拜之情,才引發了這場爭論,都以自己的故鄉出了充滿了正能量的名相而驕傲自豪。

    再看看那些奷臣國賊,華人是何等的憎恨鄙棄。秦檜夫妻在嶽王廟前遭萬人辱罵千年,就是例項。他的出生地也不為人知,避之唯恐不及那還有人來爭呢!中華民族歷經數千年歲月蒼桑,仍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就是靠強大的中華文明文化傳統。

  • 18 # 提醒辣語

    南陽一些人慣用的謊言如下:

    阿頭山(今襄陽虎頭山)是隆中山

    南陽郡只管漢江北(陰縣,山都縣在漢江南岸)

    襄陽是為了爭諸葛亮而叫襄陽(襄陽有2800多年曆史,比諸葛亮早一千多年)

    說諸葛亮在襄陽西隱居的始於習鑿齒

    諸葛亮隱居於南陽郡鄧縣,今天襄陽城西二十多里地,《三國志》記錄了諸葛亮隨叔叔諸葛玄來襄陽,《魏略》(與諸葛亮同時代)最早確認在漢江南岸“劉備守樊城”與"諸葛亮北行見備”;諸葛亮的《隆中對》最具權威性“命一上將,將荊州之兵,以向宛(今南陽市),洛”說明宛已經被曹操佔領,諸葛亮本人也不在宛縣。

    比習鑿齒早的晉王隱的《蜀記》都定點於襄陽

    現附圖片如下古鄧縣城遺址照片,三國初期南陽郡與襄陽城位置圖,國務院關於隆中的定論檔案,前國家主席提詞

  • 19 # 魚梁老翁

    首先要說的所謂襄陽隆中,在東漢末期歸南陽郡鄧縣所轄,純屬扯蛋。

    大家知道今天的襄陽為襄陽,樊城兩城合併而成,襄陽在漢江南岸,當時屬荊州郡管轄。

    當時南陽郡的轄區最多也只能管到樊城,怎麼可能管到襄陽呢?

    諸葛亮屬一偉大的智者,無論是襄陽還是南陽,去爭這位智者的隱居地,均有它的道理,在史書上均出現襄陽(隆中對)與南陽(臥龍崗),但不能為了去爭奪歷史名人,而把歷史改寫了,這種做法合適嗎?

    .

  • 20 # 伊洛川373

    就像爭杜甫故里一樣,襄陽非生拉硬拽說杜甫是襄陽人,京兆萬年人,鞏義不是故里。我就納悶了,人家申請的是故里,杜甫生在那裡長在那裡又沒說祖籍在那裡,為什麼不依不饒。襄陽可以申請杜甫爺爺故里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看過的印度神劇有哪些?喜愛的原因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