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木子卿53662013796

    晉商,自古有之,只是在明朝之前只是不起眼的角色罷了,在明朝時期卻成了燎原之勢,這和當初山西的商人支援朱元璋有關,當時山西的商人給朱元璋的北伐部隊送吃送喝送糧草輜重,得到的回報是一張叫鹽引的“白條”,封建時期的鹽鐵都是國家專營的,有能力的才能做分銷商。

    大家可千萬別小看這鹽引,有了它,山西商人就有了販鹽的通行證,大家都知道,國家專營的鹽鐵可是牟取暴利的行業,就這樣,山西商人從國家統管的鹽業中獲得豐厚回報。從原來的不溫不火的商人,慢慢成了說話底氣很足的商人。

    山西地處邊關的優勢慢慢體現出來,山西商人發跡之後,就開始做起對外的貿易,無論是草原還是東北地區,山西商人在帶來他們需要的物資後,帶走了當地的牛羊和人參獸皮,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商人的天性莫過於此,對外貿易的利潤具體有多高大家都想的到,特別是一個以物易物的交易。

    大明王朝一直提防敗退漠北草原的蒙古殘餘勢力捲土重來,但沒想到東北那邊兒的韃清通古斯才是真正的心腹大患,東北領頭造反的努爾哈赤,原本是明朝敕封的一個小官員。

    雖然努爾哈赤用十三副鎧甲就開始起兵造反了,但這些資本明顯不可能長久,而且只有大明封鎖邊關,努爾哈赤想獲得物資就更難了,這個時期的努爾哈赤在食物資短缺的境地下,是怎麼挺過來的呢?

    這當然得靠外部勢力,前面說了,晉商依靠著邊境優勢,與蒙古後金等部落進行貿易,販賣中原地鐵、茶葉、火藥等,換回馬牛羊、獸皮等物資。當然這裡有一個問題,就是這種貿易並非完全合法,而經常是帶有走私性質,而且走私的是國家禁止對遊牧民族輸出的戰略物資,其中,鐵器,火藥等當時都是違禁品。

    然而禁令依舊無法阻止以範永鬥為首的晉商走私行為,那時的東北除了熊瞎子、鹿茸、野山參多,其他重要物資幾乎沒有,努爾哈赤領導的女真人要想崛起,集合足夠強大的軍隊來對抗明朝,必須依靠大量來自中原的物資,因此努爾哈赤以及其後繼者對晉商許以重利晉商的走私活動,走私糧草鐵器並代女真銷售劫掠財物,大大改善了後金的經濟狀況,獲得的利潤是滿清劫掠大明所得的鉅額金銀。

    晉商在出售物資的同時,還幫努爾哈赤的後金在內地建設情報網,把大量的山川地形和軍事情報源源不斷的送將出去,範永鬥時期的晉商基本上就跟女真人的利益捆綁到一起。

    隨著後金政權的野心膨脹,他們需要的東西越來越多,鐵器、火藥、軍事情報都是重點高價收購的商品,後金政權對於范家這樣與他們長期做生意的晉商也越發倚重,後金全部的火藥、八成的糧食和超過六成的金屬由晉商提供,甚至京畿情報,細緻到每個關口的守將姓名、士兵的數量和裝備的清單,也由晉商提供,晉商們不可能不知道後金收購這麼多軍火和鐵器以及情報目的何在,但為了白花花的銀子,什麼國家大義、民族安危,都顧不得了。

    總結

    其實,皇權專制是明亡的根本原因,而崇禎則是明亡的現實原因,但問題還是沒有完全解決,一個則是漏掉了重要的“晉商通敵”的問題,一個國家的滅亡,不是一個人或者某一部分人就可以導致的。

    一個王朝的興衰,歸結到一個商人群體,總是勉為其難的一個藉口,但以範永鬥為代表的晉商的舉動,從商業的角度而言無可厚非,我們不能苛刻一個商人的意識能夠上升到民族大義的高度,但是這種唯利是圖,發國難財的行徑和勾當卻終究要在歷史的恥辱柱上釘上其名,縱然後來滿清僭越中原後,晉商獲得了空前的“皇商”地位,卻還是挽不住其衰敗的頹勢,而且依然還是需要為大明王朝的滅亡負上一些責任的。

  • 2 # 唐明國亮

    現在網上對大明王朝到底是亡在哪裡的爭論很大,有的說明亡於崇禎,也有的說明亡於萬曆,也有“東林誤國、閹黨救國”的觀點,表面看起來好像是那麼回事,作為江南豪強的政治代表東林黨,阻礙閹黨徵收商稅,以致明政府兵餉不足以應付兩線作戰,以致滅亡,而魏忠賢主政的三年,平民起義還不成氣候,遼東關寧防線還算穩固,所以才會有這樣的觀點。

    晉商所扮演的角色

    晉商,自古有之,只是在明朝之前只是不起眼的角色罷了,在明朝時期卻成了燎原之勢,這和當初山西的商人支援朱元璋有關,當時山西的商人給朱元璋的北伐部隊送吃送喝送糧草輜重,得到的回報是一張叫鹽引的“白條”,封建時期的鹽鐵都是國家專營的,有能力的才能做分銷商。

    大家可千萬別小看這鹽引,有了它,山西商人就有了販鹽的通行證,大家都知道,國家專營的鹽鐵可是牟取暴利的行業,就這樣,山西商人從國家統管的鹽業中獲得豐厚回報。從原來的不溫不火的商人,慢慢成了說話底氣很足的商人。

    山西地處邊關的優勢慢慢體現出來,山西商人發跡之後,就開始做起對外的貿易,無論是草原還是東北地區,山西商人在帶來他們需要的物資後,帶走了當地的牛羊和人參獸皮,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商人的天性莫過於此,對外貿易的利潤具體有多高大家都想的到,特別是一個以物易物的交易。

    大明王朝一直提防敗退漠北草原的蒙古殘餘勢力捲土重來,但沒想到東北那邊兒的韃清通古斯才是真正的心腹大患,東北領頭造反的努爾哈赤,原本是明朝敕封的一個小官員。

    雖然努爾哈赤用十三副鎧甲就開始起兵造反了,但這些資本明顯不可能長久,而且只有大明封鎖邊關,努爾哈赤想獲得物資就更難了,這個時期的努爾哈赤在食物資短缺的境地下,是怎麼挺過來的呢?

    這當然得靠外部勢力,前面說了,晉商依靠著邊境優勢,與蒙古後金等部落進行貿易,販賣中原地鐵、茶葉、火藥等,換回馬牛羊、獸皮等物資。當然這裡有一個問題,就是這種貿易並非完全合法,而經常是帶有走私性質,而且走私的是國家禁止對遊牧民族輸出的戰略物資,其中,鐵器,火藥等當時都是違禁品。

    然而禁令依舊無法阻止以範永鬥為首的晉商走私行為,那時的東北除了熊瞎子、鹿茸、野山參多,其他重要物資幾乎沒有,努爾哈赤領導的女真人要想崛起,集合足夠強大的軍隊來對抗明朝,必須依靠大量來自中原的物資,因此努爾哈赤以及其後繼者對晉商許以重利晉商的走私活動,走私糧草鐵器並代女真銷售劫掠財物,大大改善了後金的經濟狀況,獲得的利潤是滿清劫掠大明所得的鉅額金銀。

    晉商在出售物資的同時,還幫努爾哈赤的後金在內地建設情報網,把大量的山川地形和軍事情報源源不斷的送將出去,範永鬥時期的晉商基本上就跟女真人的利益捆綁到一起。

    隨著後金政權的野心膨脹,他們需要的東西越來越多,鐵器、火藥、軍事情報都是重點高價收購的商品,後金政權對於范家這樣與他們長期做生意的晉商也越發倚重,後金全部的火藥、八成的糧食和超過六成的金屬由晉商提供,甚至京畿情報,細緻到每個關口的守將姓名、士兵的數量和裝備的清單,也由晉商提供,晉商們不可能不知道後金收購這麼多軍火和鐵器以及情報目的何在,但為了白花花的銀子,什麼國家大義、民族安危,都顧不得了。

    總結

    其實,皇權專制是明亡的根本原因,而崇禎則是明亡的現實原因,但問題還是沒有完全解決,一個則是漏掉了重要的“晉商通敵”的問題,一個國家的滅亡,不是一個人或者某一部分人就可以導致的。

    一個王朝的興衰,歸結到一個商人群體,總是勉為其難的一個藉口,但以範永鬥為代表的晉商的舉動,從商業的角度而言無可厚非,我們不能苛刻一個商人的意識能夠上升到民族大義的高度,但是這種唯利是圖,發國難財的行徑和勾當卻終究要在歷史的恥辱柱上釘上其名,縱然後來滿清僭越中原後,晉商獲得了空前的“皇商”地位,卻還是挽不住其衰敗的頹勢,而且依然還是需要為大明王朝的滅亡負上一些責任的。

  • 3 # 阿香香

    要知道,當時的人們沒有國家和民族的概念,正因為如此,立志要顛覆明朝的後金才被視作異族。而晉商依託山西,是土生土長的明朝子民,卻做著資敵的事,這應該被原諒嗎?

    有人說,商人本來就是逐利的性質,所以這一切都無可厚非。是啊,如果我們遭受侵略,我們的商人是不是就可以肆無忌憚地和敵人做生意,讓敵人有了大量的裝備後,反手消滅了自己的國家?

    也有人說,是因為明朝以農業為主的社會環境導致了商人無法生存,所以只能和外族做生意。試問,父母打你能成為你聯合仇人攻擊父母的理由?

    又有人說,晉商和後金做生意又不是販運的軍火,只是一些茶葉,所以應該理解。是啊,茶葉可以二次交易換取別的物資,而且可以得到軍費的充足保證,這是讓八旗越來越強大的原因之一。

    更要命的是,晉商作為當時社會的一個集團,太過典型。當年趙薇穿個軍旗裝引起了社會的軒然大波,就是因為公眾人物代表著社會價值導向。而晉商在那個年代無疑也有這樣的作用。試想,連晉商都投向了異族懷抱,那麼對這個社會的衝擊無疑會異常猛烈。

    晉商在清朝的鼎盛是必然的,因為清朝取得天下,他們也有很大的功勞。在清朝征服天下的過程中,大量晉商隨軍前往,成為清朝政府特許的皇商,享受特殊照顧,當然就如日中天

  • 4 # 御前帶刀侍衛

    晉商在明朝之前只是一簇星星之火,在明朝時期成了燎原之勢,當初山西的商人支援朱元璋,山西商人給他的部隊送吃送喝送糧草輜重,得到的是一張叫鹽引的“白條”。可別小看這鹽引,有了它,山西商人就有了販鹽的通行證,大家都知道,在古代,鹽鐵可是牟取暴利的行當。就這樣,山西商人從國家統管的鹽業中獲得豐厚回報。從原來的不溫不火的商人,慢慢成了說話底氣很足的老闆

    正所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山西靠著邊關的優勢慢慢體現出來,山西商人開始做起對外的貿易。無論是草原還是東北地區,山西商人在帶來他們需要的物資後,帶走了當地的牛羊和人參獸皮。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商人的天性莫過於此。大明一直提防敗退漠北草原的蒙古殘餘勢力捲土重來,沒想到東北那邊兒的韃清通古斯才是真正的心腹大患。東北領頭造反的努爾哈赤,原本是明朝敕封的一個小官員,弄個什麼鬼扯的“七大恨”就造反了。

    但是,努爾哈赤的造反資本實在太微薄——天寒地凍的氣候,缺糧少衣和赤手空拳的現狀,明朝那邊兒經濟一封鎖,努爾哈赤就有點傻眼了。再者(推開民族團結,就歷史事實而言),後金佔領遼東以及東北其他地區,屠殺了多少漢人?遼東還剩下多少漢民?無論怎估算,倖存的漢民都不可能超過10萬(剩下的都是服從努爾哈赤的奴役統治)。至此,努爾哈赤時代的後金統治區,基本上找不到漢人了。而面對經濟崩潰,主要勞動力屠殺殆盡,導致勞動力不足,糧食物資短缺的境地下,後金是怎麼挺過來的呢?

    這當然得靠外部勢力。前面說了,晉商依靠著邊境優勢,與蒙古進行貿易,販賣中原的鐵、茶葉、火藥等,換回馬牛羊、獸皮等物資。當然這裡有一個問題,就是這種貿易並非完全合法,而經常是帶有走私性質,而且走私的是國家禁止對遊牧民族輸出的戰略物資。其中,鐵器,火藥等當時都是違禁品。

    然而禁令依舊無法阻止以範永鬥為首的走私行徑,那時的東北除了熊瞎子、鹿茸、野山參多,其他重要物資幾乎沒有。女真人要想崛起,集合足夠強大的軍隊來對抗明朝,必須依靠大量來自中原的物資,因此努爾哈赤以及其後繼者對晉商許以重利晉商的走私活動,走私糧草鐵器並代女真銷售劫掠財物,大大改善了後金的經濟狀況,獲得的利潤是滿清劫掠大明所得的鉅額金銀。

    在出售物資的同時,他們還幫後金在內地建設情報網,把大量的山川地形和軍事情報源源不斷的送將出去。範永鬥時期的晉商基本上就跟女真人的利益捆綁到一起。隨著後金政權的野心膨脹,他們需要的東西越來越多,鐵器、火藥、軍事情報都是重點高價收購的商品。後金政權對於范家這樣與他們長期做生意的晉商也越發倚重。後金全部的火藥、八成的糧食和超過六成的金屬由晉商提供。甚至京畿情報,細緻到每個關口的守將姓名、士兵的數量和裝備的清單,也由晉商提供。晉商們不可能不知道後金收購這麼多軍火和鐵器以及情報目的何在,但為了白花花的銀子,什麼國家大義、民族安危,都顧不得了。

    一個王朝的興衰命運歸結到一個商人群體,總是勉為其難的一個藉口。範永鬥等商人的舉動,從商業的角度而言無可厚非,我們不能苛刻一個商人的意識能夠上升到民族大義的高度,但是這種唯利是圖,發國難財的行徑和勾當卻終究要在歷史的恥辱柱上釘上其名,縱然後來滿清僭越中原後,晉商獲得了空前的“皇商”地位,卻還是挽不住其衰敗的頹勢(滿清為了陰以範氏為代表的晉商,給其經營進口日本銅礦的特許權,結果範氏因此衰落)

    原本是純粹的商人,有意無意中捲入了歷史更迭的風波之中,陪伴著一個王朝興起,但最終卻毀滅在這個王朝的深淵之中,這彷彿是歷史留給晉商的一段黑色幽默

  • 5 # V度

    晉商資敵,歷史上有著明確記載。八大皇商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

    晉商的興起跟明朝的北邊邊防有關。明朝時,晉商透過經營邊防軍需物資起家,透過運輸軍糧獲得鹽引和銀兩。晉商由此髮際。

    清朝八大皇商是指山西商人範永鬥、王登庫、靳良玉、王大宇、梁嘉賓、田生蘭、翟堂、黃雲發。明末後期,以這八大晉商為首,晉商大量走私糧食,衣物,炊具,明王朝所禁止的金屬與火藥到後金政權;甚至包括後金入侵中原所需的軍事與戰略情報。作為回報,後金政權則以人參、鹿聾、獸皮與從中原劫掠的貴重物品與之交換。這其中尤以山西商人範永鬥最為典型,透過與後金政權的交易,山西范家積累了大量的財富,成為晉商之首。

    晉商為小利而忘大義。雖然創造了驚人的財富,但漢奸的名頭,將一直刻在他們的身上。

    晉商的貿易行為為滿洲文明入侵中原文明創造了積極的條件。

  • 6 # 文青聊史

    我字多,看我!明朝實亡於商人,這個說法是成立的!

    明朝作為一個大一統國家,後期滅亡的原因眾說紛壇,在君王上分別有亡於萬曆和崇禎這兩種說法,在黨派則是有東林誤國和閹黨誤國這兩種說法,還有一種說法則是“晉商通敵”所導致,看這幾種原因,皇帝的昏庸確實可以導致國家滅亡,黨派的爭端也有可能,那麼這個晉商通敵是什麼?為什麼有人會認為明朝滅亡是因為它?

    晉商的由來

    晉商說的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團體,是指主要在山西活動的商人,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先秦時代,在當時就已經有人在進行商業活動,雖然“士農工商”中商排最末,但是商的傳播速度卻是最快的,它與潮商、徽商並稱為“三大商幫”,雖然早期就有,但是主要起源於明朝。

    晉商的發展

    朱元璋早期不過是一個平民,要糧沒糧要馬沒馬怎麼打得天下?這其中離不開朱元璋的人格魅力能吸引眾多賢才相助,但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在朱元璋打天下的時候山西的晉商願意支援他,缺什麼送什麼,糧草輜重等等都有,這就相當於雪中送炭啊,但是朱元璋窮啊,最後給了白條名為“鹽引”,此為何物呢?就是你販鹽經過國家允許了,這是什麼概念?

    在古代王朝中對於鹽把控的都是非常嚴格的,因為鹽是生活必需品,其中所含有的利潤非常之大,這也就有了很多人抱著“富貴險中求”的態度去販賣私鹽,被抓到的後果往往是殺頭,但是所得的利潤也是大到不敢想象,可見朱元璋給了晉商多麼大的一個優惠政策,當時這些在當時也只能說是一個被畫出來的大餅,不過後來被實現了而已。

    為何說明朝亡於晉商?

    明朝最大的敵人就是來自於東北的努爾哈赤,而努爾哈赤早年不過是明朝的一個小官員,他透過什麼來抗衡當時不可一世的明朝?並且早在宋朝的時候中國的經濟重心已經轉移到了南方,而北方因為常年被遊牧民族佔據,遊牧民族打仗可以但是手工業不行,所以北方的經濟一直趕超不上南方,再加上北方天寒地凍的氣候原因自然難以形成對抗明朝的勢力,但是就是在經濟崩潰、勞動力不足、資源短缺的情況下,努爾哈赤起兵造反並貢獻明朝都城70有餘,他靠的是什麼?

    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努爾哈赤“皆厚給資費,書七大恨之言,付之遣還”——《清實錄》

    這就看晉商是如何“通敵”的,晉商為商,商人離不來的就是利益,當時晉商最大的好處就是地理優勢,位於關口附近,他們從中原購買茶葉、火藥、鐵等北方沒有的物品接著販賣到北方,再從北方購買中原沒有的牲畜等,在此中間來回奔波獲取利潤,雖然是貿易,但是從中原帶走的火藥、鐵製品等都屬於走私物品,後來一同售賣的還有中原的軍事情報,這無疑大大提高了努爾哈赤的軍事力量。

    要知道在戰爭中最重要的是什麼?士兵的勇敢、先進的裝備、詳細的情報,這些中除了勇敢計程車兵是北方自帶以外,其他大部分都是透過晉商走私轉移過去的,在這三方面俱全的情況下,明朝自然不敵清軍。

    在很多人眼裡明朝的滅亡主要原因是皇帝的昏庸和黨派之爭,但是往往最不引人注意的才是最致命的,如果沒有晉商給北方提供情報和武器,那麼按照明朝的實力,雖然皇帝昏庸但是周邊勢力還是不敢有造反之心,明朝還可以再撐上一段時間,而晉商的出現無疑是給明朝的一個致命一擊。由此可見“千里之堤毀於蟻穴”這句話並不錯,古人誠不欺我!

  • 7 # 街談巷議

    在中國商人成不了大氣候,能成氣候的都是在朝堂有後臺的官商,就便是如此,一旦要捨棄這些扶持起來的商人也是輕而易舉的事兒。

    所以你說“晉商資敵”?我也不是看不起晉商,就是覺得他們沒這個能力。

    (煤山上的崇禎)

    一般人說起“晉商資敵”基本都是指晉商在張家口和後金的走私貿易,認為在這種經由蒙古的走私貿易中為後金提供了大量的戰略物資,以及情報,然而,實際上不管是明朝還是清朝的歷史檔案都沒找到晉商大規模資敵的證據。

    能說得上來的,就一個《萬全縣志》上的記載:

    八家商人者,皆山右人,明末時以貿易來張家口,曰:王登輝、靳良玉、範永鬥、王大宇、梁嘉賓、田生蘭、翟堂、黃雲發。本朝龍興遼左,遣人來口貿易,皆此八家主之。定鼎後,承召人都,宴便殿,蒙賜上方服饌。自是每年辦進皮張,交內務府廣儲司。其後嗣今多不振,惟範氏因北運一役,囧卿屢蒙恩

    張家口是一個明朝與蒙古進行貿易的地點,從明朝中後期開始,蒙古與明朝有一段比較長的和平時期,“封貢互市”,張家口就是“互市”的地點之一。

    這個地方是官辦的貿易點,理論上來說,經由官方允許的商人都能來此進行交易,也有官員在這裡監督。

    在這種地方,一般的商人都是弱勢群體,他們必然會面臨的局面就是層層盤剝,更不要說大規模的走私戰略物資了。

    所以,實際上也是如此,真正資敵的也不是晉商,而是明朝那些“二五仔”官員。

    晉商或許在其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比如掮客,但是作用絕對沒有後人想象中的鼎定乾坤那麼大。

    (影視劇中的林丹汗)

    這裡就提供一個案例,崇禎五年的時候,宣府巡撫沈棨資敵案。

    這個資敵案讓只剩一口氣差點全滅的後金起死回生,可以說沈棨以一人之力挽救了後金。

    發下宣府巡撫沈棨本,欽奉御批:明明以國號下與逆奴並列並誓,又給之金帛等物,尚敢修飾,損威辱國,專擅欺君!欽此。

    崇禎五年(1632年),林丹汗與後金軍大戰,後金軍不敵。

    此時後金軍不光斷糧還斷水,可以說危在旦夕,眼看林丹汗就要大獲全勝,把後金軍全滅。

    後金軍打不贏林丹汗,又面臨如此困境,想到還有大明這個軟實力可以捏,就前往大明邊境來騷擾和勒索。

    而大明邊境那些無能的官員也沒“辜負”後金,把原本應該給林丹汗的貿易份額給了後金後金從這裡頭拿到了可以供6萬大軍吃40天的糧草。

    而實際上這個明朝與蒙古的“官方貿易份額”裡壓根就不可能有這麼大量的糧草,所以這是當時的宣府巡撫與後金的私下交易,如此巨量的糧食交易,我很懷疑這個宣府巡撫受到了鉅額賄賂。

    這宣府巡撫就是沈棨。

    後金得到了這批糧草,掉轉馬頭就又與林丹汗打了起來,本來佔優勢的林丹汗戰敗。

    林丹汗的戰敗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後果,本來東北那一塊蒙古和後金對峙,明朝又與蒙古結盟,在戰略上還是處於優勢地位的,現在強力盟友蒙古因為本朝的“二五仔”官員資敵而一朝盡滅,戰略優勢一日之間不復存在。

    崇禎皇帝氣得很,斬了沈棨。

    斬了也沒用。

    所以不管是哪朝哪代,真正能喪國的只有朝堂上的人。

    一般商人不行,官商也不行。

  • 8 # 木魚也是魚

    明末時期的晉商資敵是確實存在的。所謂資敵的八大皇商和後來喬家等人八大晉商並非是一批人。

    晉商在中國歷史上佔據著重要的地位,明清時期晉商成為中國唯一能與江南商人抗衡的商幫,甚至是一度超過江南商人。明朝時期,以八大皇商為首的山西商人在明末年間所做的事情,堪稱漢奸中的漢奸。

    ①最初晉商是給邊關的明朝軍隊提供物資的,就相當於軍火公司一樣,透過這個行業,晉商積累起一定的資金,但是明朝邊軍雖然相比於中央的部隊戰鬥力高強,但是裝備更換的實在是慢,這讓晉商始終不能再軍火這個暴利行業上有太大的發展。晉商,尤其是八大晉商(漢奸商人:範永鬥、王登庫、靳良玉、王大宇、梁嘉賓、田生蘭、翟堂、黃雲發)就把目光放到了長城外面的蒙古部落上了,對口外的蒙古各部進行了明目張膽的走私活動,這僅僅是走私而已。但是八大晉商很快就不滿足了,此時,他們幹起了歷史上永遠無法抹去的一個汙點,那就是溝通後金。

    ②明末後期,晉商大量走私糧食,衣物,炊具,明王朝所禁止的金屬與火藥到後金政權;甚至包括後金入侵中原所需的軍事與戰略情報。作為回報,後金政權則以人參、鹿茸、獸皮與從中原劫掠的貴重物品與之交換。這其中尤以山西商人範永鬥最為典型,透過與後金政權的交易,山西范家積累了大量的財富,儼然為晉商之領袖。據《清實錄》記載,天命三年(1618),時有山東、山西、河東、河西、蘇杭等處在撫順貿易者16人,努爾哈赤“皆厚給資費,書七大恨之言,付之遣還”。

    ③客觀上,晉商的貿易行為為滿洲文明入侵中原文明創造了積極的條件。“八大家”操縱張家口的貿易活動,並以商為名,暗中為滿清輸送軍需物資和情報。他們在滿清最困難的時候給滿清提供糧食,滿清入主中原後,為“財賦有出,國用不匱”,順治初年即將範永鬥、王登庫、靳良玉、王大宇、梁嘉賓、田生蘭、翟堂、黃雲發八位山西有功之商召入京城,賜宴便殿,入籍內務府,封為皇商,也就是所謂的八大皇商。

    明亡於清,究其原因,根子還在於政事疏漏,與士人過寬,與庶民過嚴,農民不堪暴政,李自成起義滅明,商賈借士人崛起,無利不起早,心中無民族之所義,唯圖方寸之所得。不重漢人之存亡,只顧一家之私,圖小利忘大義者,莫過於此,清人如無鐵器之利還至於如此迅速的崛起?,嘉定三屠揚州十日之始,正是始於這類漢奸商人之手也,雖萬世難消此恨,

  • 9 # 歷史飛凡觀

    清朝順治年間,皇帝冊封範永鬥、王登庫、靳良玉、王大宇、梁嘉賓、田生蘭、翟堂、黃雲發等八家商戶為皇商,歸內務府統管,人稱“皇商八大家”,以褒獎他們為滿清還在關外時輸送物資的功勞。

    這說明什麼呢?說明在明朝末年,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建立後金國,明朝與後金正式成為敵對勢力的時候,晉商就在與建州女真做生意。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寫道:當資本來到人間,每一個毛孔都滴著骯髒的血。資本如果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潤,它就會鋌而走險,如果有百分之百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人間一切法律,如果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潤,它就敢犯下任何罪行,甚至冒著被絞死的危險。

    明朝末年,天下有三大商幫,第一是以鹽業為利的徽商,其次是以海運獲利的潮商,最後則是以走私蒙古、女真等部落獲利的晉商,走私獲利之豐豈止三倍?所以地處邊陲的山西成了往蒙古和女真運送物資的最大商隊。

    自皇太極登基之後,女真多次入關劫掠,他們一般只劫掠人口和金銀財寶等易於攜帶的東西,像是糧食物資之類靠劫掠是不夠的,但是遼東地區的地理條件決定了負擔不了太多的脫產人口,所以與晉商的交易成了女真最重要的生命補給線。

    金銀財寶都是死物,而且又是打劫來的,成本很低,卻能夠被輕易的轉化成物資,而晉商在接收金銀時也會抬高貨物價格來賺取自己的高額利潤,二者一拍即合,於是無數帶著中原百姓血跡的金銀由晉商採購物資再運往遼東。

    所以晉商資敵是沒有疑義的事情,畢竟他們皇商的招牌就是最好的罪證。

  • 10 # 談笑閣

    有這麼一種說法。就是說滿清其實並沒有大家認為的那麼窮,因為他們有硬通貨,什麼硬通貨呢,就是東北三寶,人參、貂皮和鹿茸。這些東西無論是透過俄羅斯流入歐洲,還是在中國,都是高檔貨,所以你認為滿清窮,是野人,其實不太對,他們佔有資源點,就像現在的沙特一樣。

    但是有一個很大的問題,那就是這些東西如何變現,如何轉化為他們需要的糧食、鐵器和馬匹,這就需要商人了。

    商人透過交易,把關內的鐵器糧食給滿清,滿清把這些高檔品給國內,這裡面晉商搞得最多,這就是所謂的資敵。

    其實這個說法也對也不對。商人的本質是謀利,如果國內沒有這麼大的需求,商人是不會冒著巨大風險去走私這些高檔貨。如果能夠正常互市,也不會有類似的事情。

    同樣的情況,在歐洲觀點就大為不一樣。據說荷蘭和西班牙經常打仗,但是很奇怪,荷蘭的股市一樣接受西班牙王室的投資。

    所以,很多時候,戰爭其實只是利益的延續,如果貿易雙方都能夠獲得所需,那麼沒問題,一般不會開戰,如果貿易一方認為自己虧了,或者貿易一方強令關市,當另一方拿不到自己所需時,很可能爆發戰爭。

    說晉商資敵,這個也沒有錯,但是生意總是有人去做的,問題在於國家的政策,如果崇禎有管仲的水平,根本不用動兵戈,透過貿易戰分分鐘滅了滿清。

  • 11 # 碼字的蝸牛

    這個……明末“晉商資敵”公案,在史學界還真沒有定論,都是網路時代,大家在網路上進行探討時,從蛛絲馬跡中發現的。

    即:官方沒有認可,民間的流言而已!

    明末“晉商資敵”到底有沒有資敵呢?有極大可能性。

    但是不能就說是“晉商”的個體行為,應該是明朝宣大軍鎮官府參與的行為。

    由於清朝入關後的毀史行為,以及晉商的興衰和戰亂導致的資料缺失,使得現今留存的文史資料不是很多。因此以下“晉商資敵”說法大都為推理,並非史實直接的文字記載。

    宣大官府私通敵國後金,助後金滅亡了盟友蒙古林丹汗

    公元1628年,年輕的朱由檢登基為帝,在東林黨人的勸說之下,明朝不再“資助”蒙古林丹汗。公元1632,即崇禎五年,在遭受後金連續攻打的蒙古察哈爾部的林丹汗,只能選擇向西(青海一線)退卻,尋求更為溫暖的地方牧養部眾。

    由於林丹汗的堅壁清野戰術,追擊他們的黃臺吉(又作皇太極),陷入斷糧的境界,根據《滿文老檔》的記載:

    天聰六年五月十九日,汗曰:“軍中糧盡,可以打獵。“遂令行圍,殺黃羊萬餘,其肉按旗甲兵數分給。汗射兩次,一失貫二黃羊。汗共射死黃羊五十八。是晚,次豁羅袞布拉克地方。是日,天氣炎熱,無水,人亦暈倒。以黃羊易水一碗而飲之。

    從這裡可以看出,後金已經陷入絕境了,斷糧斷水,只能吃黃羊、喝黃養血(體液)。

    也就是在這個時刻,後金在黃臺吉的率領下,開始威逼宣大府,同樣是《滿文老檔》的記載:

    天聰六年六月初一,金國汗致書沙河堡各官:我北征察哈爾,追一月十一日……我乃欲取其重鎮柏興地方,遂還兵……克其歸化城駐營……聞我未經收盡之人畜財物,為爾等容留等語。將我未經收盡者,當盡還我……時察哈爾取之,則歸察哈爾所有,我取之,即為我所有。以我所有而爾等取之,不可也。我邊外之事,爾等不得干預。此事非爾帝所知,乃爾等邊塞官員所為也。爾等又非遼東官員,遼東官員干預我邊外葉赫之事,自受其苦。爾如不給還,與遼東官員有何異耶…… 

    從這裡就能看出來,黃臺吉在威脅宣大府,要求明朝宣大府必須交出尋求明朝庇護的蒙古人,而且黃臺吉也十分囂張說蒙古察哈爾部落以前能從柏興這個地方獲取資源,那麼這個地方的資源同樣也是後金的話語。

    最後還暗暗警告宣大府,千萬別管邊外之事,要是皇帝知道了,宣大的官員就等著像遼東官員那樣干涉葉赫之事,自受其苦。要是不敢交出蒙古人及牛羊,那麼也跟遼東的明朝官員一樣了。

    而結果就是宣大府的守軍,交出了來尋求避難的蒙古及牛羊、財物:

    初四日,楊善遣從來報(黃臺吉):“蒙古人中,入明城者皆降,並命送出蒙古人財物性畜。時明守邊副將對我大臣等曰,凡財帛、牲畜諸物,將盡給還……”

    黃臺吉得知宣大府的守軍已經如同遼東官員那樣,膽小怕事之後,立刻又寫了第二封信,得寸進尺要求“邊貿”,由於信太長,在此擷取一些段落。

    “今我已將察哈爾逐走,理應以給察哈爾之財物與我。”“察哈爾為邊外之國,我亦系邊外之國,且我軍既遠道而來,豈能令其徒手而歸耶?”“爾此地之人,與我素無仇隙。我唯與遼東人為敵耳。與爾等何干?我兩國之好,惟爾等說合可也!”

    宣大的做法就是直接“犒勞後金大軍”,同時按犒賞察哈爾一樣送上財物:

    偕德勝堡官員下千總一員率十五人來朝見汗,並獻牛二、緞三、饅頭一笸籮,燒餅一笸籮棗一金斗、燒酒一大瓶、黃酒一大瓶,不納,悉卻之……“報張家口官員將犒賞察哈爾財物,悉數給還於我”

    重頭戲來了,在隨後的後金要求之下,明朝宣大官員將林丹汗在“逃逸”時,到宣大府貿易的物資全部返給了後金。

    在《滿文老檔》的記載,則是宣大府給予黃臺吉的物資,全都是皮毛、絲綢!捋一捋先……

    林丹汗在“逃逸”時,大同巡撫張宗衡說的是“疲甚、餓甚、窮甚”,也就是“窮逼”一個,若這是真的話,林丹汗要皮毛幹什麼?為什麼不要糧食呢?

    另外,已經缺糧缺水的後金黃臺吉,要那麼多皮毛幹什麼?能當飯吃麼能當水喝麼?再說了皮毛在內地才值錢,黃臺吉幹什麼回購皮毛?黃臺吉不是傻缺!

    所以包括個人在內的諸多網友,對《滿文老檔》中這份材料是表示懷疑的。這份禮單可能是黃臺吉配合宣大府的官員用來欺騙崇禎皇帝的。

    因為同樣是《滿文老檔》中又記載了一件小事,是天聰六年七月十五日時,跟隨黃臺吉出征蒙古的軍將,私分糧食,不分給其他人,最後被定義為“盜竊罪”:

    一回生二回熟,三回成爛肉

    網上僅有的史料,顯示“晉商資敵”公案:

    “八家商人者,皆山右人,明末時以貿易來張家口,曰:王登庫、靳良玉、範永鬥、王大宇、梁嘉賓、田生蘭、翟堂、黃雲發。本朝龍興遼左,遣人來口市易,皆此八家主之……”——《萬全縣志》“將授以官,以未諳民社力辭。詔賜張家口房地,隸內務府籍,仍互市塞上”  ——《介休縣誌·人物》

    “本朝龍興遼左,遣人來口市易,皆此八家主之”,從這條僅存的史料來推斷,這八大皇商(後來清朝冊封)並沒有如同網路小說說的那樣,直接運糧出關到後金那兒交易,而是在張家口這個明朝官方貿易點直接交易的。

    但是明朝真的已經千瘡百孔、爛到已經不用掩飾了麼?

    應該不是的,崇禎五年的宣大府官員與後金黃臺吉之間的交易,應該是起點,就如黃臺吉所述的,“今我已將察哈爾逐走,理應以給察哈爾之財物與我”。後金取代了蒙古察哈爾部後,應該是用蒙古人的身份到張家口進行“光明正大”的互市貿易。

    崇德三年……遣達雅齊塔布囊衛寨桑往明張家口互市。——《清太宗實錄》

    崇德三年即崇禎十一年(1638年),清帝派人來張家口協商貿易,按理說這個時候已經是崇禎十一年了,明朝與後金已經成為不共戴天的死敵了,這麼可能會進行貿易?根本無須做任何的協商,見面直接開打算了。可犬清的皇帝就派人來了。

    六月底出使明朝,十月中旬返回瀋陽,完美完成清帝的任務。

    而明朝的記載,是八月十六日時,有一支蒙古“哈喇慎諸部”來“納款叩關”,請求開市貿易,雙方談了40多天,到九月時,這支“哈喇慎諸部”離開明邊關!多完美的時間線結合啊!

    後來陳新甲給崇禎上奏時,提到了一點:

    當自十一年三月算,口口哈慎三年之口口年口口口口恐啟戎心,不敢據實奏。明以防夷人,藉口譬之。軍兵支糧,須口口之日算起若口口年月早支半年,斷不敢也。至於預儲賞物,臣等自開市至今,積累市稅,嚴加査核。

    這些問題都顯示了,與其說是“晉商資敵”,不如說是“宣大與清互市”。

    崇禎十二年四月初十日辰時,據直門長哨樊應文報稱: 夷人復到牆下,該卑職即稟盧中軍、及本路參將督並卑職公同撫夷都司甄祥俱赴市口,有慎夷下好人朗素喇嘛五八力三斤等俱到牆下,稟雲:我們官兒要於十一日起身回巢,與我們開門進去,貨易些髮纏茶麵。——《明清史料》乙編,第三本

    崇禎十二年發生了什麼?

    正月清軍劫掠濟南,二月,清親王多爾袞率軍飽掠退兵,四月就有“夷下好人”來“納款出關”,“夷下好人”說,要回老巢了,與漢商買了些首飾、布匹、茶、面!

  • 12 # 不吃貓的魚1128

    說起晉商,大家都是挺熟悉的,可我們今天就不談晉商那些風光事兒了,專門寫寫晉商在明末清初那些見不得人的勾當。

    晉商

    晉商在明朝之前只是一簇星星之火,在明朝時期成了燎原之勢,當初山西的商人支援朱元璋,山西商人給他的部隊送吃送喝送糧草輜重,得到的是一張叫鹽引的“白條”。可別小看這鹽引,有了它,山西商人就有了販鹽的通行證,大家都知道,在古代,鹽鐵可是牟取暴利的行當。就這樣,山西商人從國家統管的鹽業中獲得豐厚回報。從原來的不溫不火的商人,慢慢成了說話底氣很足的老闆。

    明朝邊關圖

    正所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山西靠著邊關的優勢慢慢體現出來,山西商人開始做起對外的貿易。無論是草原還是東北地區,山西商人在帶來他們需要的物資後,帶走了當地的牛羊和人參獸皮。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商人的天性莫過於此。大明一直提防敗退漠北草原的蒙古殘餘勢力捲土重來,沒想到東北那邊兒的韃清通古斯才是真正的心腹大患。東北領頭造反的努爾哈赤,原本是明朝敕封的一個小官員,弄個什麼鬼扯的“七大恨”就造反了。

    努爾哈赤畫像

    但是,努爾哈赤的造反資本實在太微薄——天寒地凍的氣候,缺糧少衣和赤手空拳的現狀,明朝那邊兒經濟一封鎖,努爾哈赤就有點傻眼了。再者(推開民族團結,就歷史事實而言),後金佔領遼東以及東北其他地區,屠殺了多少漢人?遼東還剩下多少漢民?無論怎估算,倖存的漢民都不可能超過10萬(剩下的都是服從努爾哈赤的奴役統治)。至此,努爾哈赤時代的後金統治區,基本上找不到漢人了。而面對經濟崩潰,主要勞動力屠殺殆盡,導致勞動力不足,糧食物資短缺的境地下,後金是怎麼挺過來的呢?

    後金騎兵

    這當然得靠外部勢力。前面說了,晉商依靠著邊境優勢,與蒙古進行貿易,販賣中原的鐵、茶葉、火藥等,換回馬牛羊、獸皮等物資。當然這裡有一個問題,就是這種貿易並非完全合法,而經常是帶有走私性質,而且走私的是國家禁止對遊牧民族輸出的戰略物資。其中,鐵器,火藥等當時都是違禁品。

    然而禁令依舊無法阻止以範永鬥為首的走私行徑,那時的東北除了熊瞎子、鹿茸、野山參多,其他重要物資幾乎沒有。女真人要想崛起,集合足夠強大的軍隊來對抗明朝,必須依靠大量來自中原的物資,因此努爾哈赤以及其後繼者對晉商許以重利晉商的走私活動,走私糧草鐵器並代女真銷售劫掠財物,大大改善了後金的經濟狀況,獲得的利潤是滿清劫掠大明所得的鉅額金銀。

    晉商大商豪

    在出售物資的同時,他們還幫後金在內地建設情報網,把大量的山川地形和軍事情報源源不斷的送將出去。範永鬥時期的晉商基本上就跟女真人的利益捆綁到一起。隨著後金政權的野心膨脹,他們需要的東西越來越多,鐵器、火藥、軍事情報都是重點高價收購的商品。後金政權對於范家這樣與他們長期做生意的晉商也越發倚重。後金全部的火藥、八成的糧食和超過六成的金屬由晉商提供。甚至京畿情報,細緻到每個關口的守將姓名、士兵的數量和裝備的清單,也由晉商提供。晉商們不可能不知道後金收購這麼多軍火和鐵器以及情報目的何在,但為了白花花的銀子,什麼國家大義、民族安危,都顧不得了。

    晉商重要標誌:喬家大院

    一個王朝的興衰命運歸結到一個商人群體,總是勉為其難的一個藉口。範永鬥等商人的舉動,從商業的角度而言無可厚非,我們不能苛刻一個商人的意識能夠上升到民族大義的高度,但是這種唯利是圖,發國難財的行徑和勾當卻終究要在歷史的恥辱柱上釘上其名,縱然後來滿清僭越中原後,晉商獲得了空前的“皇商”地位,卻還是挽不住其衰敗的頹勢(滿清為了陰以範氏為代表的晉商,給其經營進口日本銅礦的特許權,結果範氏因此衰落)

    晉商商隊

    原本是純粹的商人,有意無意中捲入了歷史更迭的風波之中,陪伴著一個王朝興起,但最終卻毀滅在這個王朝的深淵之中,這彷彿是歷史留給晉商的一段黑色幽默。

  • 13 # 江北陸遜

    當然。不過擱我我也反。

    大山西是前線,三天兩頭軍管;

    明的老爺們軍頭們三天兩頭剿匪,見到滿洲八旗跑得飛快,卻經常殺點老百姓,上交人頭冒功;

    老百姓被搶的爪幹毛盡,殺得人頭滾滾。不說不是漢奸,如此朝廷,反了又如何?老百姓養著你朱家,就是讓你這麼來虐待的?

    晉商的走西口不是浪漫史,是一部部血淚史。他們只是為了活命而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iPhone 12售價正式曝光,華為始料未及,庫克這次要來真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