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壽光菜菜姐
-
2 # 王玉潔507
唐高宗李治是一位勤勉的皇帝。即位之後把三日一朝,改為一日一朝。重用前朝重臣,任人唯賢。如:辛茂將、盧承慶、杜正倫、薛元超等為朝廷出謀劃策,大有貞觀之治的遺風,還下令所佔田宅歸還百姓。
在軍事上幫助新羅打敗高句麗與百濟。公元657年,唐將蘇定方等大破西突厥,沙缽羅奔石國被擒,西突厥從此滅亡。使唐朝版圖不斷擴大東起朝鮮半島,西臨鹹海,北部包據貝加爾湖,南至越南橫山,維持了32年。
-
3 # 涅槃談文化
李治
唐朝第三位皇帝
唐高宗李治(628年7月21日-683年12月27日)[1],字為善,祖籍隴西成紀,唐朝第三位皇帝(649年7月15日-683年12月27日在位),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嫡三子,其母為文德順聖皇后長孫氏,與唐太宗嫡長子太子李承乾、嫡次子魏王李泰為同母兄弟。
貞觀二年(628年)六月,李治出生於東宮麗正殿。貞觀五年(631年)被封為晉王,後因太子李承乾與四子魏王李泰相繼被廢,他才於貞觀十七年(643年)被冊立為皇太子。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去世,太子李治即位,是為唐高宗。
唐高宗在即位之初,繼續執行太宗制訂的各項政治經濟制度,李勣、長孫無忌、褚遂良共同輔政。由於他勤於政事,故而“百姓阜安,有貞觀之遺風[2],史稱“永徽之治”。高宗還在廢立皇后問題上堅持自己的主張,排除了元老派的干擾。顯慶五年(660年)以後,高宗經常頭暈目眩,影響處理政務。武皇后乘機開始參與國家大事。高宗的健康狀況不佳,政權由高宗向武則天手中轉移的趨勢逐步形成。
唐高宗在位期間先後滅西突厥(657年)、滅百濟(660年)、滅高句麗(668年)。[3]高宗時期唐朝版圖為最大,東起朝鮮半島,西臨鹹海(一說裡海),北包貝加爾湖,南至越南橫山,維持了三十二年。
弘道元年(683年),唐高宗去世,享年五十六歲,葬於乾陵,廟號高宗,諡號天皇大帝。天寶八年(749年)增諡為天皇大聖皇帝,天寶十三年(754年),再增諡為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
唐高宗在位前14年中,他的政績之犖犖大者主要有:一、他繼續推行了唐太宗時加強中央集權的各項制度。二、唐高宗在位前期,至少是尚能維持國力於不墜,而統治區域還稍有擴充套件。三、唐高宗在位期間社會經濟仍在向上發展。唐高宗政績之所以史書記載較少,也不突出,其原因可能是即位初期元老勳臣如長孫無忌、褚遂良等權重,精明而又有才幹的武則天為皇后後,又直接參與執政。
也有人指出,唐高宗根本沒有昏庸之舉。在即位之前,曾參決朝政,頗得唐太宗稱讚。即位之初,也勤於國政,每日臨朝,孜孜不倦。他不僅能夠遵循唐太宗的大政方針,而且也表現出了管理國家的才幹。具體表現在他十分重視法制建設。他令長孫無忌等修成《永徽律》,還逐條對之進行註釋,寫成《唐律疏議》30卷頒行天下。他在即位之初,鼓勵臣下進諫,他自己也能很好納諫。他賞罰分明,對貪贓違法者堅決予以打擊,不留一點情面。褚遂良就是因為低價強買中書省翻譯人員的土地,被左遷為同州刺史。他維護了國家統一,討伐西突厥,鞏固了唐王朝在西域的統治。他有過錯,如容忍和支援武則天對王皇后、蕭淑妃的殘酷迫害,在對褚遂良和長孫無忌等人的處理上,也沒有很好地站在公正的立場上,但這並不能說明他是個昏庸之君。用昏庸來解釋武則天參預朝政的原因,顯然是不妥的。
上元二年(675年),高宗風眩症加重,曾想禪位給則天皇后,“使攝知國政”,正式臨朝稱制。宰相郝處俊進諫說:“昔魏文帝著令,雖有幼主,不許皇后臨朝,所以杜禍亂之萌也。陛下奈何以高祖、太宗之天下,不傳之子孫而委之天后乎!”中書侍郎李義琰也附和郝處俊的意見,高宗無奈作罷。如果說高宗不是昏庸之君,那麼他為什麼要這樣做呢?但如果我們說他真是個昏庸國君,那麼史書上描述他尊禮大臣,問百姓疾苦,稱為“永徽之政,有貞觀遺風”,這又是怎麼得來的呢?所謂的唐高宗“昏庸”,至今仍是一謎,令我們左右為難,無法圓滿解釋。
-
4 # 史徒生
唐高宗李治,李世民的兒子,武則天的老公,在位34年。
這主兒有點像漢武帝,都是用老子攢下的家底,成就了自己的不世武功,至於文治方面,好像沒啥成就,暫略去不談。
一是滅西突厥。趁著老子李世民滅東突厥的熱乎勁兒,用兵西北,把西突厥又給滅了,把唐朝的版圖向西推到了阿富汗和五個斯坦。
二是滅高句麗。李世民在高句麗上栽了跟頭,到了李治這兒,高句麗就沒這麼好運了,非常順利的佔了平壤,滅了高句麗,解除了東北隱患。
三是滅百濟。滅高句麗之前,順手把高句麗的小弟、朝鮮半島南端的百濟滅了。
三是白江口破倭。中國發展史上與日本進行大規模戰爭就是從唐朝開始的,唐倭白江口之戰、明萬曆朝鮮戰爭、清甲午戰爭、抗日戰爭,四場戰爭三勝一敗,甲午戰爭慘敗,抗日戰爭慘勝,另外兩場都是大勝。
總的來說,唐高宗時期與周邊國家的用兵基本上都是滅國之戰,不是要把你打服,而是要把你打沒,徹底解除周邊安全威脅。所以,唐代的版圖,以高宗時為最大,東起朝鮮半島,西臨鹹海(一說裡海),北包貝加爾湖,南至越南橫山,並維持了32年。
-
5 # 牧荑
唐高宗在即位之初,繼續執行太宗制訂的各項政治經濟制度,李勣、長孫無忌、褚遂良共同輔政。由於他勤於政事,故而“百姓阜安,有貞觀之遺風,史稱“永徽之治”。
永徽元年(650年),高侃擒車鼻可汗,平定漠北。
永徽六年(655年),高句麗與百濟聯軍攻新羅,新羅遣使乞援於唐,李治遂先後派兵出擊高句麗和百濟。至龍朔三年(663年),唐大將劉仁軌大敗援助百濟的倭國軍於白江口,破百濟,其國王奔高句麗。總章元年(668年),唐軍攻佔平壤,滅亡高句麗。
在李治登基後不久,西突厥阿史那賀魯破乙毗射匱可汗,自號沙缽略可汗。永徽六年(655年),唐遣程知節西擊沙缽略可汗,從此連年用兵西域。
至顯慶二年(657年),唐大將蘇定方等大破西突厥,沙缽羅奔石國(今烏茲別克首都塔什干一帶),被擒。西突厥亡。李治以其地分置昆陵、蒙池二都護府。次年,徙安西都護府於龜茲(今新疆庫車)。
唐代的版圖,以高宗時為最大,東起朝鮮半島,西臨鹹海(一說裡海),北包貝加爾湖,南至越南橫山,維持了32年。
永徽三年(652年),編成《唐律疏議》,這是中國現存最完整、最古老的一部典型的封建法典。它全面體現了中國古代法律制度的水平、風格和基本特徵,成為中華法系的代表性法典,對後世及當時周邊國家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相對來說,這一時期的執法狀況寬平公正,犯罪率較低。
唐高宗統治期間,社會經濟持續發展,全國人口從貞觀二十二年(648年)的360萬戶,增加到永徽三年(652年)380萬戶。
李治另一個政績是重新建立科舉制度,並在他統治時期更多地透過科舉制起用官員。中舉和應試的人數開始迅速增多,科舉制的影響開始在最高一級官僚機構中表現出來。高宗的幾個宰相都有功名,相當數量的官員開始以這種方式走上仕途。
-
6 # 大鵬尋歷史
唐高宗李治為大唐第三代皇帝,為唐國公李淵之孫,唐太宗李世民之第九子,於貞觀十七年被飽受諸皇子奪位之苦的李世民冊立為皇太子,在盛唐歷史上,李治雖因性格懦弱,少有建樹,然而卻是一位頗為仁愛的皇帝,因而後世口碑一直不錯。
唐太宗子嗣眾多,年幼而又生性敦厚的李治本不在承繼大業的人選之內,然而未等太宗皇帝駕崩,太子李承乾、齊王李佑便先後謀反,令得李世民傷心不已,心灰意冷之下,遂生出了將王位傳給自己親自撫養長大的九王子李治,便是後來的唐高宗。
李治
或許在李世民心目中,缺少雄才大略,治國能力不足,尚可教化提高,然而若無一顆仁愛之心,必定無法廣施恩澤於天下萬民,難以堪當一國之君之重任。
李治登基之初,在朝政大事上倚重長孫無忌、褚遂良等大臣,雖無大錯,卻始終無法成長一名獨當一面英明君主,直到後來,一箇中國曆史上赫赫有名的女中豪傑來到了李治身邊,唐高宗的執政生涯才得以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這個女人,便是後來成為一代女皇的武則天。
武則天
關於唐高宗李治,民間對他的評價普遍是一位“守成皇帝”,說得更明白點,與其說人們對他的政績感興趣,不如說對他後宮女人之間的故事更為津津樂道。須知唐高宗李治從父親李世民手中繼承的,不僅僅是大唐的江山社稷,還有李世民生前頗為寵幸的後宮佳麗啊!
唐高宗李治是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於貞觀二十三年繼承大統,是為唐朝建國之後的第三位皇帝。李治二十二歲成為一國之君,五十六歲壽終正寢,總共在位三十四年,這三十四年間,他先後經歷了改立皇后、處死公主、驅逐外戚等一系列重大的政治事件,勵精圖治,終與天后武則天一同開創了盛世大唐的後貞觀時代。
唐高宗登基初期,前朝有長孫無忌、褚遂良等遺老大臣長期把持朝政,後宮有王皇后與蕭淑妃兩股政治勢力爭鬥不休,一時間竟沒人把這位初登大寶的天子放在眼裡。
若沒有武后的輔佐,以李治的性格,必定淪為傀儡,斷不會以雷霆手段迅速平定前朝後宮,成為名副其實的一國之君。因此,前期的李治對武則天自然恩寵有加,倚重非常。
然而到了後期,武后專權,漸漸飛揚跋扈,大有越過王權一人獨大之勢,李治遂起了廢后之念。還得說武則天技高一籌,一早已洞悉了帝王的心思。在她的精心策劃下,李治的廢后計劃徹底破產,至此之後,他對獨攬大權的武則天再也無能為力了。
永淳二年十二月,唐高宗李治在飽受精神與病痛的雙重摺磨後,終於告別了人世。
唐高宗乾陵
武則天從此再無制約,更加肆無忌憚,遂廢中宗李顯,貶為廬陵王,趕出長安。懦弱的睿宗李旦本就是個胸無大志之人,面對暴戾強悍的母親自然不敢有多意見,竟然主動提出禪讓王位,請母后登基為帝。武則天欣然接受,於是,時年六十七歲的武則天榮登大寶,燦爛輝煌的大周時代正式到來。
唐高宗李治是大唐開國之後繼承大統的第三位皇帝。在一代女皇武則天的光芒掩蓋下,李治的歷史功績常被後人淡化,多數人評價其“性格怯懦,受制朝臣”,乃是一位在政治上缺乏經世之才的守成皇帝。
唐高宗李治
其實,做一個合格的守成皇帝,也未必像世人想象的那麼容易,想來唐玄宗李隆基從先輩手中接過錦繡河山,可稍一疏忽便釀成了足以顛覆大唐盛世局面的安史之亂。
遙想貞觀二十三年,唐太宗龍馭殯天,時年二十二歲的高宗李治一下子從父親手中接過這副重擔,這時,他的壓力可想而知。
為了當一個好皇帝,他風雨無阻天天堅持上朝,周旋於先帝欽點的顧命大臣長孫無忌等人之間,下了朝還要馬不停蹄走訪民間,體察民意,本著一顆愛民如子之心小心翼翼地處理國家大事,這種種跡象表明,唐高宗非但不是一位庸碌無為的天子,反而十分勤政愛民,這也就是為何唐高宗執政時期唐朝疆域最為廣大,政治最為清明,物產最為豐盛,人口增長速度最快的原因之一。
唐高宗李治
高宗執政前期,與武則天共同掌管軍政大事,把大唐江山治理得井井有條,也從根本上排除了外戚勢力對朝政的干擾,使唐太宗開創的貞觀之治進入了一個鼎盛的時期。然而後期出現的帝后爭鋒的現象,則是高宗面對日漸強勢的武則天,感到難以制衡,索性讓權於武后的結果。
唐高宗李治
李治固然不像李世民,擁有殺伐決斷的勇氣,但就他在位三十四年所做出的功績來說,他依然稱得上是個稱職的天子。
-
7 # 史說冬夏
唐高宗李治作為一代聖君李世民的兒子和千古女帝武則天的丈夫,被後人無休止的他談論著、評說著。但是除此之外,人們對他知之不多,甚至說起李治的文治武功,會頓時詞窮,原因是什麼?原因就在於他是聖君的兒子和一代女帝的丈夫,從而忽略了李治的存在,但是事實是李治的政績並非沒有,只不過被兩位出彩的帝王掩蓋而已。
貞觀遺風:發展仍在繼續李治是李世民的第九個兒子,16歲登上太子之位,貞觀二十三年(649)五月,一代英主李世民去世,六月初一,李治完成即位大典,大赦天下,一個新的時代開始了。
命運似乎還要考驗這位以“仁孝”聞名的新君。李治即位當年八月,河東地區發生強烈地震,一次致死5000多人,也在這一年,天下諸州,水旱相繼,關輔之地,又遇蝗災。並且晉州地區的地震竟斷斷續續持續了兩年之久。災禍頻繁把新皇帝置於非常不利的地位,更何況李治還是以晉王的封爵被立為儲君而得天下的呢。他除了妥善安置外,第二年(650)五月,還在朝堂上公開表示是自己的失政導致災害頻發,由此可見李治非同一般的胸懷。
在位期間,李治多次下詔求賢。即位當年九月,便頒佈了第一道求賢詔,命京官以及諸州舉薦賢良。除頻繁頒發求賢令外,他還對那些享有盛名的隱逸之士厚加禮遇,京兆華原人孫思邈醫術精湛,譽滿海內,隱居於太白山,絕意仕途。隋文帝楊堅為北周宰相時,曾召他出任國子博士,堅辭不就。李世民召他進京,授以官職,還是堅辭不受。等到李治在位時,孫思邈已是百歲老人了,李治仍把他請到京師,授以諫議大夫之職。後來孫思邈執意回到隱居之地,李治特地賜給他良馬,並送公主邑司贈給他居住。
李治虛心納諫、勤於政事。永徽五年(654),天下大旱,他親下詔書命令在京酒品以上文武官員“各進封事,極言闕咎”。九月,他又對五品以上的官員說:“先前我侍奉先帝時,見你們屢屢上書言事,終日不絕,現在為什麼無人上書呢?難道真實天下無事嗎?從今往後,大家仍要勤於進諫,假如無法當面奏聞,可以隨時呈遞文字。”李世民自貞觀十三年(639)十月以後,至貞觀二十三年(649)病重以前,沒三日以臨朝,而李治即位後每天都臨朝理政。直至顯慶二年(657)五月,在宰相奏稱天下無事,要求改為隔日上朝理事的情況下,才改為兩日一臨朝。可見,李治的勤勉要超過其父。
李治的寬厚、仁慈,勤勉,著實為天下穩定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柔弱”君主的蓋世武功人,無疑是世間最難以揣摩的。一向老老實實、以“仁孝”示人的李治似乎在忽然之間迸發出驚人的能量。他多次對外用兵,開疆擴土,把蔥嶺東西納入大唐帝國版圖,使大唐的國界推展至烏滸水域。
李治即位之後完成的第一件偉業是用兵西域、平定西突厥阿史那賀魯的叛亂。為了平定這場叛亂,李治用了9年時間,發動了三次遠征。平定賀魯後,李治在西突厥故地設濛池、昆陵二都護府,唐朝的勢力進一步越過蔥嶺、碎葉川,正式進入中亞內陸腹地。
李治在對西部用兵的同時,一刻也不曾放鬆對東疆朝鮮半島的關注。隋唐皇帝之所以樂此不疲地對朝鮮半島大動干戈,既有拯救漢民、聲討弒逆的目的,也有恢復舊疆的意圖,更有獲取東北亞地區控制權的利益之爭。但隋文帝、煬帝父子。甚至唐太宗都未能取得對朝鮮半島高句麗征伐的成功,又是這位高宗皇帝用了十餘年的時間,多次發兵,知道總章元年(668)才滅到高句麗,成功解決了困擾隋唐兩朝、四位君主的朝鮮半島問題。後來,唐高宗分高句麗為五部,設九個都護府、四十二個州、一百個縣,在平壤設定安東都護府,由右威衛大將軍薛仁貴為檢校安東都護,率兵兩萬,鎮守其地。
東疆戰火剛熄,西南邊陲再起狼煙。唐與吐蕃之間的征戰開始了。在太宗朝,依靠和親的紐帶,唐與吐蕃建立了相對和平的雙邊關係。但和親卻無法從本質上消除唐朝皇帝“天可汗”的豪情和吐蕃贊普衝出高原獲得更多財富、土地和奴隸的野心,唐蕃和好局面很快隨著唐太宗和松贊干布的先後去世終結,唐蕃持續數百年的戰爭在高宗朝拉開序幕。
高宗朝與吐蕃的戰爭,雖然敗多勝少,但在探索採取何種手段對付吐蕃方面具有積極意義。在永隆元年( 680)的那次失敗之後,唐高宗似乎逐漸找到了對付吐蕃的方法,開始變主動進攻為積極防守,在邊境地區駐紮軍隊,嚴密防備,不再輕易主動出擊。他提升對吐蕃戰爭屢有斬獲的百濟人黑齒常之為河源軍經略大使。此後,黑齒常之開始致力於經略河源,增設烽火臺戍守點70餘處,開屯田5000餘頃, 每年收穫糧食500餘萬石,從此戰爭和防守都有了足夠的糧食貯備。事實證明這種主動防守戰略對吐蕃是行之有效的,此法被後來的武則天和唐玄宗繼承與發展,成為對付吐蕃的良策。教訓也是歷史的組成部分,正是從慘痛的教訓中汲取了經驗,才推動歷史發展。
結語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高宗的統治都是貞觀政治的繼承與發展,時有“永徽之政,百姓阜安,有貞觀之遺風”的評價,而且高宗時代也稱為唐代疆域最廣闊的時代。不能否認,這位以仁孝著稱的君主對政治並沒有特別獨到的見解,但這並不妨礙他成為一個出色的守成君主。開創之功固然需要膽識與才幹,而遵行舊軌並非不需要能力。成功的君主未必一定要大刀闊斧地推陳出新,恰恰相反,遵循舊制、循序漸進,往往更能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現實。所以唐高宗的政績,雖不為人廣傳,但其功績也是可圈可點。
-
8 # 夏帆說史
唐高宗李治雖然在歷史學家哪裡評價不高,但他確實是為務實的政治家!李治上任伊始,就罷“遼東之役及諸土木之功”,使唐朝走上了休養生息煥發生機的正常軌道從。其次,李治下令,歸還了國家多佔百姓田地,並多次開義倉賑災和赦免天下租賦。他還親自提拔和任用了一大批賢臣良相和安幫定國的武將,如辛茂將、盧承慶、杜正倫、薛元超、魏元忠等,而武將方面,則有蘇定方、劉仁軌和裴行儉等,在唐帝國二十多位皇帝中,李治的統治時期國家版圖最大,依此硬指標衡量,李治對唐帝國的貢獻不可謂不大。
再者李治為人慈祥、低調、儉樸,不喜歡大興土木,不信方士長生之術,還不喜歡遊獵,這些歷來為所謂的神武英明的君王,諸如唐朝時比他的名氣大得多的李世民、武則天和李隆基都會犯下的難以避免的錯誤,李治一樣都不沾。比如《新唐書》載,李治還是太子時,太宗要求圍獵習射,李治就以不愛好為由婉拒。在高宗本紀中,多次記載著李治大赦天下,體恤民力,以及尊老愛幼的事蹟。如賜民八十歲以上者糧食和布帛,婦人八十歲以上者授郡君,並賜氈衾粟帛。他還放還宮人,讓她們免受深宮禁苑之苦。禁止胡戲,倡導天下清新風氣。並且下令皇后身體力行做出表率,帶頭植桑養蠶,鼓勵民間勤勞致富,在他看似無為而治卻又效果奇佳的統治下,唐朝漸漸恢復了元氣。
高宗被稱為好人皇帝,最重要的一點是愛民,他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話,“事有不便於百姓者,悉宜陳,不盡者更封奏”,他要求大臣們恪盡職守,並且每日引刺史入閣,問以百姓疾苦。
這位好人皇帝在位34年,於弘道元年(公元683年)駕崩,終年56歲,死後葬於乾陵。李治晚年因縱容武則天干政,迴天無力,致使武后臨朝執政後對李氏宗室大加屠戮,因而李唐正史對其評價不高。但正是唐高宗李治推行的這些符合當時民情的休養生息的國策,為以後的貞觀之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9 # 四季文史
雄才大略的唐高宗有什麼成就和貢獻
在不同版本的小說和演義裡,我們都會發現,大唐歷史上,唐高宗李治夾在李世民和武則天之間,顯得很無奈,存在感也很逆光,甚至被描寫成一個徹頭徹尾不務正業、不思朝政的昏君。可事實真是如此嗎?不盡然。
唐高宗李治繼李世民貞觀之治之後,迅疾開創了永徽之治,在其統治期間,大唐疆土一度達到最廣,僅次於元朝和清朝。那麼你能說李治對大唐沒有什麼貢獻麼。聽小哲從三個維度來敘述。
一、上位期間“一波三折”李治登上王位可謂一波三折,因為在此之前老大李承乾是太子。後來在經歷太子“逼宮”等事件之後,唐太宗李世民最終把目光轉向李治。
李治當上皇帝,我們不能忽略一個人,他就是李治的舅舅長孫無忌,正是由於他的鼎力相助,李治才得以順利登基。長孫無忌跟李世民私下關係好得不要不要的,所以李世民一些拿不定的事情,都會請教他這個大舅哥。比如在“易儲”這件事上,李世民就聽取了長孫的建議。
長孫之所以這麼看好李治,不單單是因為他是自己的外甥,最主要的是出於自己的政治考慮。太子李承乾和二皇子李泰當時羽翼已經豐滿,只有李治當時還比較年少,而且李治並不熱衷於朝廷和權力,所以長孫就想扶持李治,以便日後可以順利操控朝政。雖然長孫的決策沒有失誤,考慮也並無不妥,可他萬萬沒有想到,選李治為未來的皇帝,其實是自掘墳墓,怎麼回事呢?
二、“雄才大略”不算為過李治真的像其舅舅長孫無忌說的那樣,沒有政治家的站位和眼光嗎,當然不是。因為李世民作為一代明君,開創了貞觀之治,他也結合了自己“玄武門之變”的切身遭遇,所以在選誰當太子方面,不會再過草率,當然也不會只聽大舅哥的一面之詞。
李治上位以來,並不只是不思朝政、不務正業的庸君。他在位的34年裡,勵精圖治,東征西討,使得疆域版圖空前擴大,大有繼貞觀之治之遺風,開永徽之治新貌的勢頭,不得不說他對大唐的貢獻還是有目共睹的。試舉例一二。
①平定外患。李治除了沿用唐太宗時期貞觀之治的一些舉措之外,他對邊患治理也從未停歇。公元650年,唐高宗派高侃平定漠北,公元655年至668年,派薛仁貴等大將分別破百濟、滅高句麗和西突厥,使得大唐版圖一度空前,而且一直維持了三十多年,這在大唐歷史上是可圈可點的。
②善於納諫。人才是治國第一要務,李治雖然不像爺爺李淵和父親李世民那樣英明神武、膽識超群,但他在用人方面也是知人善任,這一點跟先皇並無兩樣。他善於納諫,傾聽忠言,所以在他治世期間,也迅速開創了良好的局面,不得不說與他的“察納雅言”密不可分,三觀正確,人才觀同樣重要。
③整肅綱常。誠然,作為大唐的第三位皇帝,他上有高祖和太宗開創的盛世局面,後來又有武周及開元盛世,夾在中間的自己存在感的確也沒有多少,但李治沒有荒廢帝業,而始終把整肅朝綱作為重要的手段。永徽三年,主政編成了《唐律疏議》,這是中國目前現存最完整、最古老的一部典型的封建法典。體現了當時的法律制度水平,對後世也產生很大的影響;進一步完善科舉考試製度,讓眾多寒門學子,可以公開、公平、公正地透過科舉走上仕途、改變命運。
④集中皇權。李治在位期間,不斷打擊不和諧的封建貴族利益,包括對長孫無忌的種種自以為是的政治安排,李治也統統不放在眼裡,將皇權牢牢掌控在自己的手裡,哪怕自己生病期間,他讓武則天皇后代掌期間,對一些重大事項的決策,還是親力親為,毫不含糊。皇權的集中,為日後武則天一統天下打下基礎,也為日後大唐繁華掃清不和諧的聲音。
三、客觀評說“是非功過”要說李治的特殊,無外乎他所處的時代和所經歷的政治大背景。他的特殊是前有貞觀之治,後逢開元盛世;他的特殊是前有一代明君的治國偉略,後又有枕邊人武則天的武周奪權。所以,李治就顯得那麼的不突出,不被後人稱道,只能說他的光輝被遮蓋了一些,不是嗎。
歷史從未走遠,他就在我們彼此的身邊。讀史可以明智,讀史也可以知事。唐高宗李治的時代是不可忽略的時代,他的時代是起承轉合的關鍵時代,也是承上啟下開啟大唐繁華的一把金鑰匙。
是非與功過,只能放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和政治環境下,去加以分析和洞察,才能於細微處看到大文章。不得不說李治著實是一位政治高手。
李世民:①太子仁孝,公輩所知,善輔導之!②汝能孝愛如此,吾死何恨!
蔡東藩:高宗為色所迷,昏庸已甚,貶勳舊,斥忠良。
呂思勉:只有高句麗……高宗乘其內亂,把百濟和高句麗先後滅掉。突厥西方的疆域,本來是很廣的。其最西的可薩部,已和東羅馬相接了。高宗亦因其內亂,把他戡定。分置兩個都督府。其所轄的羈縻府、州,西至波斯。唐朝對外的聲威,至此可謂達於最高峰了。
-
10 # 讀史冠今
一、唐高宗繼續推行唐太宗時加強中央集權的各項制度,不斷完善法制建設。
二、唐高宗在位時,軍事上節節勝利。大唐疆域面積達到了頂峰。 三、唐高宗在位時,社會經濟繁榮發展,社會欣欣向榮。四、唐高宗善於用人,大肆提拔有能力的人為官,保證了大唐的繁榮昌盛。
-
11 # 東方史證
唐高宗在即位之初,繼續執行太宗制訂的各項政治經濟制度,李勣、長孫無忌、褚遂良共同輔政。由於他勤於政事,故而“百姓阜安,有貞觀之遺風,史稱“永徽之治”。
一、軍事成就巨大唐高宗在位期間先後滅西突厥(657年)、滅百濟(660年)、滅高句麗(668年)。高宗時期唐朝版圖為最大,東起朝鮮半島,西臨鹹海(一說裡海),北包貝加爾湖,南至越南橫山,維持了三十二年。
唐朝滅亡了東西兩個大敵:西突厥與高句麗,也順帶壓制了一下日本的氣焰,換來了中日千年和平。單從征伐高句麗的 戰果來說,太宗李世民曾親征卻徒勞無功,而後來高宗先後派大將蘇定方、李績(即李世績)、劉仁軌以及薛仁貴經略遼東,最後兵圍平壤,滅了高句麗,並在遼東 設立九都督府。後來新羅統一朝鮮半島,與唐朝建立了良好的關係。顯然,高宗完成了太宗沒有實現的夢想。
滅百濟,滅亡高句麗。
永徽六年(655年),高句麗與百濟聯軍攻新羅,新羅遣使乞援於唐,李治遂先後派兵出擊高句麗和百濟。至龍朔三年(663年),唐大將劉仁軌大敗援助百濟的倭國軍於白江口,破百濟,其國王奔高句麗。總章元年(668年),唐軍攻佔平壤,滅亡高句麗。
消滅西突厥,滅亡突厥。
在李治登基後不久,西突厥阿史那賀魯破乙毗射匱可汗,自號沙缽略可汗。永徽六年(655年),唐遣程知節西擊沙缽略可汗,從此連年用兵西域。至顯慶二年(657年),唐大將蘇定方等大破西突厥,沙缽羅奔石國(今烏茲別克首都塔什干一帶),被擒。西突厥亡。李治以其地分置昆陵、蒙池二都護府。次年,徙安西都護府於龜茲(今新疆庫車)。
突厥西方的疆域,本來是很廣的。其最西的可薩部,已和東羅馬相接了。高宗亦因其內亂,把他戡定。分置兩個都督府。其所轄的羈縻府、州,西至波斯。唐朝對外的聲威,至此可謂達於最高峰了。
永徽元年(650年),高侃擒車鼻可汗,平定漠北。
唐代的版圖,以高宗時為最大,東起朝鮮半島,西臨鹹海(一說裡海),北包貝加爾湖,南至越南橫山,維持了32年。
二、經濟成就巨大唐高宗統治期間,社會經濟持續發展,全國人口從貞觀二十二年(648年)的360萬戶,增加到永徽三年(652年)380萬戶。李治統治後期的顯著特點是持續多年的歉收。咸亨元年(670年),穀物嚴重短缺,致使政府禁止釀酒。7世紀70年代後期和80年代,歉收、洪水、乾旱、蟲災和饑饉接踵而來,一直達到危機的程度。永隆元年(680年),糧價之高,前所未有,唐政府認為高物價是流通貨幣過多的結果,因此大量減少鑄造新幣,對私鑄的懲辦也比以前更加嚴厲。與此同時,從原有登記地區逃往其他地區而成為不登記、不納稅的佔地者的流民佔有令人不安的比例。雖存在這一系列問題,但唐高宗的政府仍提出了控制物價的措施,並取得部分成功,它們後來繼續使用於整個唐朝。政府週期性地從自己的中央穀倉中拿出穀物以低價賣出,調露元年(679年)甚至用穀物換回私鑄錢。更重要的措施是太宗貞觀十三年(639年)在部分重要城市進一步發展常平倉,永徽六年(655年),京師成立了常平署,在物資供應充分時以高於當時市價的價格買回商品,物資短缺時再以低於市價的價格賣出,使物價浮動保持在一定限度內。後來每個州都設立了這種糧倉。
法律成就巨大永徽三年(652年),編成《唐律疏議》,這是中國現存最完整、最古老的一部典型的封建法典。它全面體現了中國古代法律制度的水平、風格和基本特徵,成為中華法系的代表性法典,對後世及當時周邊國家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相對來說,這一時期的執法狀況寬平公正,犯罪率較低。史載,有一次,大理寺卿唐臨向李治報告說:監獄中在押的犯人只有五十多個,其中只有兩人需要判死刑。
文化成就巨大李治另一個政績是重新建立科舉制度,並在他統治時期更多地透過科舉制起用官員。中舉和應試的人數開始迅速增多,科舉制的影響開始在最高一級官僚機構中表現出來。高宗的幾個宰相都有功名,相當數量的官員開始以這種方式走上仕途。高宗統治時期的真正成就,不是想改變統治階級內部社會力量的對比這一難以作為定論的企圖,而是對科舉制本身進行一系列大改變。
-
12 # 亦是某人
在唐朝歷史上有這麼一位皇帝,老爸是皇帝,老婆也是皇帝。沒錯,他就是唐朝第三位皇帝高宗李治,老爸和老婆就好比兩座不可逾越的大山,他夾在中間顯得是那麼無能,就算是自己的老媽長孫氏都比自己的存在感強。特別是以武則天為題材的電視劇熱播後,這樣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那事實究竟如何呢?真的是他無能,還是另有隱情。我們先來看一下他到底幹了那些事。
儲位之爭,不爭而爭
晚年困擾唐太宗的莫過於皇位繼承人的問題,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晉王李治,都是李世民的嫡子。太子有輕微的足疾,而魏王喜好文學,李世民甚是喜愛,他還組織讀書人編寫了唐代的第一部地理總志一《括地誌》, 這本書直到今天都還在發揮作用。晉王李治,生性軟弱,太宗不是很中意他。
魏王李泰仗著父親的恩寵,對太子之位起了覬覦之心,身邊聚集了一大幫的中下層官員,太子感受到威脅,意圖逼宮,結果事情敗露,最終被廢。
可是皇位最終卻落入了李治手中,有人說是他走運,天上掉餡餅正好砸到了他。實則不然,他很清楚自己父皇的心思,帝皇最忌臣子們結黨營私,更不要說自己的父皇了。正應了那句話: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他的不爭正是他的爭,李世民還看上了他的仁義,這樣兄弟之間才能和睦相處。
乾綱獨斷,廢后立威
俗話說一朝天子一朝臣,比如,清朝的康熙除鰲拜,乾隆扣著張廷玉等老臣不放,嘉慶滅和珅,都是新皇為鞏固皇權而作出的立威之舉。
太宗臨終的時候為李治選了褚遂良和長孫無忌作為託孤之臣。長孫無忌作為託孤重臣,又有擁立之功,還是李治的舅父,自然是權傾朝野,風頭一時無兩;特別是他還不懂得收斂,政事堂完全變成了他一個人的表演場所。
高宗只好鬱悶地回到後宮,看著眼前同樣出身於關隴集團的王皇后,氣就不打一處來,訓斥了皇后一頓。然後,高宗想到了還在感業寺出家的武媚娘,於是,千方百計的把她弄回了後宮並且封了昭儀。儘管過程比較艱辛曲折,但是,這次與大臣們的碰撞,可以說是唐高宗的一次牛刀小試。
可這還遠遠不夠,於是,唐高宗老是挑王皇后的錯,沒過多久,唐高宗終於下定決心。首先,唐高宗籠絡了一幫諸如許敬宗李勣等一大批寒門出身的大臣,然後正式與長孫無忌為首的關隴集團較量。結局很美好,唐高宗順利地完成了“廢王立武“,這不僅是一次簡單的中宮易主,更是一次重大的權力交接,標誌著唐高宗已經完全掌控了
沒過幾個月,唐高宗又把長孫無忌貶到了外地,並逼迫其自殺,其勢力也遭到了清洗,
-
13 # 饕餮史海
編纂法律
永徽三年(652年),編成《唐律疏議》,這是中國現存最完整、最古老的一部典型的封建法典。它全面體現了中國古代法律制度的水平、風格和基本特徵,成為中華法系的代表性法典,對後世及當時周邊國家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相對來說,這一時期的執法狀況寬平公正,犯罪率較低。史載,有一次,大理寺卿唐臨向李治報告說:監獄中在押的犯人只有五十多個,其中只有兩人需要判死刑。
人事方面
即位之後,重用太宗舊臣李勣、長孫無忌、褚遂良。君臣上下蕭規曹隨,照太宗時法令執行,頗有貞觀之治之遺風。永徽二年九月,下令所佔百姓田宅還給百姓。
經濟
李治統治期間,社會經濟持續發展,全國人口從貞觀二十二年(648年)的360萬戶,增加到永徽三年(652年)380萬戶。
李治統治後期的顯著特點是持續多年的歉收。咸亨元年(670年),穀物嚴重短缺,致使政府禁止釀酒。7世紀70年代後期和80年代,歉收、洪水、乾旱、蟲災和饑饉接踵而來,一直達到危機的程度。永隆元年(680年),糧價之高,前所未有,唐政府認為高物價是流通貨幣過多的結果,因此大量減少鑄造新幣,對私鑄的懲辦也比以前更加嚴厲。與此同時,從原有登記地區逃往其他地區而成為不登記、不納稅的佔地者的流民佔有令人不安的比例。李治是在經濟和財政危機依然沒有得到解決的情況下去世的。
重新建立科舉制度
李治另一個政績是重新建立科舉制度,並在他統治時期更多地透過科舉制起用官員。中舉和應試的人數開始迅速增多,科舉制的影響開始在最高一級官僚機構中表現出來。高宗的幾個宰相都有功名,相當數量的官員開始以這種方式走上仕途。但不能誇大這個趨勢。官員中中舉的人依然是少數,大部分官員仍靠世襲的特權入仕,甚至靠更普遍的方式從胥吏升任。例如在656年,不少於1400名胥吏有資格進入正途,而同一年只有22人透過進士考試。
-
14 # 位卑未敢忘憂國
編纂法律
永徽三年(652年),編成《唐律疏議》,這是中國現存最完整、最古老的一部典型的封建法典。它全面體現了中國古代法律制度的水平、風格和基本特徵,成為中華法系的代表性法典,對後世及當時周邊國家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相對來說,這一時期的執法狀況寬平公正,犯罪率較低。史載,有一次,大理寺卿唐臨向李治報告說:監獄中在押的犯人只有五十多個,其中只有兩人需要判死刑。
人事方面
即位之後,重用太宗舊臣李勣、長孫無忌、褚遂良。君臣上下蕭規曹隨,照太宗時法令執行,頗有貞觀之治之遺風。永徽二年九月,下令所佔百姓田宅還給百姓。
經濟
李治統治期間,社會經濟持續發展,全國人口從貞觀二十二年(648年)的360萬戶,增加到永徽三年(652年)380萬戶。
李治統治後期的顯著特點是持續多年的歉收。咸亨元年(670年),穀物嚴重短缺,致使政府禁止釀酒。7世紀70年代後期和80年代,歉收、洪水、乾旱、蟲災和饑饉接踵而來,一直達到危機的程度。永隆元年(680年),糧價之高,前所未有,唐政府認為高物價是流通貨幣過多的結果,因此大量減少鑄造新幣,對私鑄的懲辦也比以前更加嚴厲。與此同時,從原有登記地區逃往其他地區而成為不登記、不納稅的佔地者的流民佔有令人不安的比例。李治是在經濟和財政危機依然沒有得到解決的情況下去世的。
重新建立科舉制度
李治另一個政績是重新建立科舉制度,並在他統治時期更多地透過科舉制起用官員。中舉和應試的人數開始迅速增多,科舉制的影響開始在最高一級官僚機構中表現出來。高宗的幾個宰相都有功名,相當數量的官員開始以這種方式走上仕途。但不能誇大這個趨勢。官員中中舉的人依然是少數,大部分官員仍靠世襲的特權入仕,甚至靠更普遍的方式從胥吏升任。例如在656年,不少於1400名胥吏有資格進入正途,而同一年只有22人透過進士考試。
-
15 # 小龍女5505
唐高宗開創了永徽之治,提拔人才対外先後平定漠北、滅亡高句麗、東突厥,並令大唐開疆擴土威震一時,對內鎮壓了陳碩真起義,鞏固了自己皇權。因此唐高宗也配得上雄才大略的稱號。
回覆列表
他在位期間,疆域是唐朝最大的,開始獨掌朝政。李治的形象主要是被影視劇黑的,幾乎只要是講武則天的影視劇都會刻意弱化李治。 同樣處境的還有李淵……不過也難怪,李治會被低估,畢竟在他身邊的,都是歷史上鼎鼎有名的人物啊。他的父親是開啟貞觀之治的李世民,老婆是中國最著名的女皇帝武則天,而後來的孫子李隆基創立開元盛世,李治是唐朝第三代君主,字雉奴,是唐太宗的第九個兒子,在文德皇后長孫氏所生諸子中排行第三,是唐太宗親自撫養長大的兒子。自己作死的太子李承乾 李治漁翁得利拿下天下。在位33年。由於病弱,655年,在武則天成為皇后之後,他就讓武則天參與朝政,時人稱為“二聖”。歷史上的唐高宗,其實是一位年輕有為、英明神武的皇帝!唐高宗在位期間,是唐代最安定、最強大的時期,唐高宗的政績也是非常輝煌的。李治有勇有謀,對臣子管理有方,唐高宗時期,大唐在軍事上非常強大、幾乎百戰百勝。軍事成就雖不及唐太宗時,但卻超過武則天、唐玄宗統治時期。在唐高宗時期,名將李勣(徐世勣)率軍滅掉了高麗。高麗國力強大,隋煬帝就因為連續攻打高麗,而最終亡國。唐太宗時期,又曾多次對高麗大打出手,雖有戰果,卻沒能最終解決這個外患。到了唐高宗時期,大唐終於徹底滅掉了高麗。除了滅掉高麗這個百年強敵外,唐高宗時,大將蘇定方還滅掉了西突厥。由於軍事上的節節勝利,唐朝版圖在高宗時達到了頂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