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科普集結號

    (竹林七賢,魏晉裝逼風度達到巔峰的代表人物)

    個人意見,魏晉風度總結起來就一句話: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春夏與秋冬,實質上是非常變態和自私的行為,光顧著自己享受,國家大事一概不管,最終造成了長達300多年社會大分裂和五胡亂華的慘劇。魏晉風度說白了就是裝逼、裝瘋、裝孫子、裝大尾巴狼,裝十三點,裝神經病。在沒有深入研讀魏晉南北朝那段歷史之前,本人也曾經被所謂激情灑脫的“魏晉風度”迷惑過一段時間,並且還心嚮往之。等將那段亂世歷史研讀完之後,對所謂的魏晉風度產生了由衷的厭惡。下面,我就說說自己為何這麼厭惡那段歷史和所謂的“魏晉風度”。

    【魏晉風度產生的社會背景】

    魏晉時期,是一個比較特殊的時期,之所以特殊,就是出了這麼多的舉止怪異的名士,除了竹林七賢,還有帥哥潘安,又帥又有才,漂亮到什麼程度呢?只要他一上街,大媽大嬸、少婦少女,只要是雌性的動物,紛紛就把他圍個水洩不通,比現在什麼超男超女牛逼多了。

    (潘安)

    比如衛玠,帥到什麼程度呢?只要他一出現,不管男女老少、不管是雄是雌,爭著圍過來看他,走到哪跟到哪。衛玠身體不好,老是這麼被人圍著當猴看,就比較鬱悶,加上沒時間上廁所,也吃不好飯,竟然得病死了,當時的人就說“看死衛玠”。

    比如文學家左思,有才,文章天下第一,但是不愛說話,比較木訥,也很醜,看見衛玠那麼受歡迎,就想試試自己的號召力有多大,結果一上街,唾沫口水鋪天蓋地兜頭澆來,大媽大嬸、少婦少女邊吐邊罵:“趕緊滾回去,別出來汙染環境!”左思這個老實孩子只有灰溜溜地跑回家,在晚上沒人的時候才偷偷出來呼吸一下新鮮的空氣。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造就了這些怪異的名人呢?

    其一:是風氣使然,上樑做榜樣,下面就要跟著學。比如,在曹丕沒有登基之前,他和當時的建安七子之一的王桀非常要好,王桀這個人喜歡聽驢叫,每天不把小毛驢打得嗷嗷叫就吃不下飯睡不著覺。等王桀去世之後,曹丕帶領著手下去上墳,等祭奠完畢,曹丕說,王桀喜歡聽驢叫,我們就每人學幾聲驢叫吧,也算祭奠了他,看著眾人一臉驚訝面面相覷,曹丕就首先“啊昂啊昂”地叫了起來,領導的示範是很有號召力的,眾人也開始揚起脖子,拼命學驢叫,弄得附近正在吃草的小叫驢紛紛跑來,連蹦帶竄,以為來了一群驢美女。

    其二:魏晉時期求賢若渴。經過漢末天下大亂,中原的名士能人們基本上被殺光了,朝廷要想正常運轉,必需廣納天下英才輔佐才行。但是那時候全國總人口不到600萬(《資治通鑑》記載的資料),這600萬人中出幾個有本事的人那真成了香餑餑。所以只要出現一個牛逼人物,朝廷肯定會知道,用盡一切手段也要給你官做,官職比什麼處長、局長大了去了,都是中央部級待遇,最差也得省級待遇。即使這樣,很多能人也堅決不做官。這是為什麼呢?

    (嵇康,竹林七賢中唯一被殺的名士)

    其三:政治高壓令人膽寒。給你官做了,自己到是美滋滋的,但是別忘了,那時不像現在,出個問題基本沒事,不用你辭職,你只要臉皮厚,儘可以把責任推給別人。在魏晉時代,政府對官員要求極為苛刻,你只要不稱職,馬上就有人彈劾你,你只要被人彈劾,離死也就不遠了。如果你屁股夠乾淨,也沒有什麼大錯,就貶你為庶人,反之,等待你的都是令人膽寒的刑罰:砍頭、棄市、腰斬、車裂、夷三族。任何一種刑罰都會要你的小命,有的還要你全家的性命。

    在這種政治高壓下,除非你是天才的官油子,身懷官場攀龍術,可以臨朝做官,化險為夷,否則,你最好還是老老實實當個老百姓最安全。

    【魏晉名士的裝逼大全】

    當時,在這些所謂“魏晉風度”的名士的號召下,很多人只要是讀過書的,都紛紛效仿這些名人。不管真有學問還是假有學問,不管是龍種還是跳瘙,紛紛招搖過市。一時間在魏晉時代,怪人百出、放蕩不羈,或癲或狂、長嘯九天,對坐清談,唾沫橫飛,手拿拂塵,裝腔作勢,喜歡成仙,口服仙丹。那麼對坐清談是什麼意思啊?就是現在的擺龍門陣、侃大山,不是針砭時弊、關心國家大事,而是抬槓、較勁,沒事吃飽了消消食而已。比如,圍繞著今天一個女人為何穿紅衣服開始,就會上至三皇五帝、下至黎民百姓,來分析這個女人穿紅衣服的重要性和合理性;如果看見一個老頭正在過河,就會圍繞這個事件上溯到商紂王妲己時代,不爭個面紅耳赤是不會罷休的。有些人肚子裡有點貨,就成為清談的中心,縱橫捭闔、傲視天下,直說得天昏地暗、日月無光,飛出的唾沫能裝一馬桶。

    (拿一把拂塵,裝逼增加100分)

    那麼手拿拂塵做什麼用啊?當然有用了,那時一種時尚啊!在那個時代,只要是喜歡讀書的,都尊崇老莊,老莊那是道家學派的人物,大家看見道士們經常手拿什麼啊?拂塵也!於是這幫傢伙因為上有老下有小,也不能出家做道士,只好拿把拂塵充充樣子,小手一甩,飄逸若仙,在拂塵揮舞之中,在口若懸河之下,這一輩子的時間就算消耗過去了。

    當時的人們喜歡拂塵喜歡到什麼程度呢?看個例子就知道了。當時有一個長史叫王濛,得病臨死之前抱著拂塵淚流滿面:“像我這麼好的人怎麼就活不過四十歲啊?”撒手歸西,臨死還抱著拂塵不放手,家人在安葬他的時候,特地買了一把上好的拂塵,一同給他陪葬。

    (五色藥石,當年魏晉名士吃石頭是一種時尚,估計那幫傢伙們的牙口肯定不好)

    既然大家都是道家俗家弟子,那就不能免俗,道家的主要人物就是煉仙丹,所以說,道家學派是中國最早的化學界的祖師爺。但是話說回來,並不是人人都會煉仙丹啊,沒關係,不會煉,你總會吃吧?當時的知識分子不約而同練就了一種高難度的本領:吃石頭,俗名“五石散”。這種石頭是一種軟石,也叫石髓,軟軟的,跟麵條似得。聽說這種石髓很難找到,誰找到了真是前世修行了一萬年,要是再分給你一點吃,那真是感謝的磕頭蹦蹦響,真有雞犬升天的感受。

    結果這幫不要命的傢伙,三天兩頭就就把這種石頭當副食享用,實在找不到石髓,就用其他的軟石代替,老百姓在災荒年代沒有東西吃的時候才硬著頭皮吃一點觀音土,這幫人沒事卻吃石頭,並且吃個不亦樂乎。

    石頭畢竟是石頭,不能消化,結果時間一久,這幫希望成仙的人大都成了短命鬼,吃的少的,能活到60歲,吃的多的,四十多歲就咯屁了。但是很多人還是前赴後繼、義無反顧加入到吃石頭的浩蕩大軍之中,無怨無悔。

    (想學老虎長嘯,可大多數魏晉名士都是軟蛋加膿包)

    那麼長嘯是幹什麼用的?好像咱們現在的戲劇演員吊嗓子,但是和吊嗓子還不一樣,聽說,那種嘯聲不是一般人能學的來的,要有很高深的內功和修行,至少必需多讀幾本書,你的嘯聲達到一定境界,就會和音樂五律相吻合,那就超級牛逼了。在魏晉時代,嘯聲嘯得最好的要算阮籍,還有一個更牛逼的叫孫登,是個隱士。

    其他的知識分子沒事的時候,也會嘯兩聲,如果你生活在魏晉時代,不會嘯的話,肯定會被別人瞧不起的。所以不管是公鴨嗓、還是破籮嗓、還是主持人的靚嗓,只要能發出聲音來,都要喊兩聲。

    如果你走在魏晉時代的大街上,看見一個人邊走邊喊,不要以為那個人受了什麼刺激,那是他沒辦法啊,不嘯不行啊,會被人小瞧啊,那是一種時尚啊,你不嘯行嗎?

    嗯,上面說的就是魏晉風度,大家覺得搞笑不搞笑?

  • 2 # 歷史凌煙閣唐儉

    所謂“魏晉風度”,是指魏晉時期名士們表現出來的風度。它是特定時期中的獨特文化現象,說它獨特,是因為魏晉時期獨有的歷史條件造就了魏晉名士,這個條件就是門閥世族的形成及其在經濟,政治,文化領域中所佔有的統治地位,所發揮的主導作用。魏晉風度的形成,本身有一個過程,它的產生在東漢末年就開始醞釀了,而在以後的發展過程中,魏晉風度的內涵不斷得到豐富,完善,直到東晉才最後完成。定型。東晉名士表現出來的“煙水之氣”,“風流自賞”,是為後人認同了的魏晉風度的主要內容。唐代大詩人杜牧說:“大抵南朝皆曠達,可憐東晉最風流(《潤州》其一),正表達了這種認同感。以下是魏晉風度幾個主要的表現形態:

    一是處變不驚,鎮靜自若。這一風度表明了魏晉名士具有的弘度大量。他們內心堅定,不為外物所幹擾,無論得失寵辱,乃至生死之際,都未常擾亂內心的平衡,表現出超人的鎮靜。《世說新語》將這一風範題為“雅量”。處變不驚,往往可以化險為夷。東晉成帝咸和三年,蘇峻作亂,與庾亮戰於建陽門外,庾亮大敗,率左右十餘人乘小船向西逃走。左右發箭射追兵,不料手忙腳亂,誤中舵工,舟中一時大亂,以為有人叛變。庾亮不動聲色,從容的說:“此手所發箭若使射著賊人,賊人怎麼可以抵擋!”一場生死攸關的變亂,在庾亮這鎮靜自若,從容談笑中平息下來,不能不歸功於庾亮所具有的名士風度。

    二是曠達傲世,任率自然。曠達,任率,是魏晉名士的本色。《世說新語.任誕》記載,王子猷(徽之)在大雪之夜,眠覺以後,開室飲酒,忽見四周世界皎潔一片,頓起彷徨之意,憶起好友戴逵(安道)。因此,他不憚路遙,雪夜乘船,由山陰到剡,船行一夜,至門前即返回。人問其故,王徽之答道:“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見戴本非目的,目的在於“盡興”,興盡自然回來,這就是名士風度。

    三是風神瀟灑,不滯於物。魏晉名士憑心而論,恣意而往,以自我為中心,雖遭遇突如其來的變故,卻能保持內心的平衡。王衍一次和王導一起參加族人的宴會,飲酒時王衍問一個人說:“我以前託你辦的事,怎麼一直沒辦?”不料那個人竟然惱羞成怒,拿起食盒砸在他臉上。王衍一句話沒有說,擦洗完畢,拉著王導一起離去。

    四是超入玄心,表裡澄澈。在魏晉名士看來,周圍的一切,山水鳥蟲無不與人相通,這相通點就是玄心。他們本著玄心的體會,充滿美感地審視這世界,他們內心澄澈,也追求著同樣澄澈的事物。所以,他們不獨自己珍惜,欣賞這種境界,而且往往因此而思念友人,如王徽之在皎潔的大雪之夜思念戴安道即是。另一名士劉恢則這樣說道:“清Fluence月,輒思玄度。”玄度是許詢,當時被公認為有高情遠致。劉恢在淡清Fluence月之時自然地想起了許詢,說明兩者之間有相通之處,這就是清Fluence月澄明的世界與許詢玄遠的心懷相同相通。

    五是一往情深,天然風流。魏晉名士對玄心的體會,還表現在他們對事物的一往情深上。竹林七賢之一的王戎曾說過:聖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鍾,正在我輩。”與前人相比,東晉人重情更為深摯,更帶有藝術的美感。東晉廢帝太和四年,恆溫率軍北伐,路經金城見到他當年為琅邪內史時親手所種柳樹都已十圍粗壯,慨然而嘆曰:“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攀條折枝,泫然流淚。回想當年自己僅僅二十三歲,如今轉眼已成六十之翁,當年的一腔豪氣,滿懷抱負,似要付諸東流,而這非金石之軀也自然不堪歲月的折磨。撫今追昔,不由人不掉淚。這裡所表現的是一個英雄悲壯的感嘆,這感嘆流露出對生命無比留戀的深情,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因而千百年來,風流不減!

    “魏晉風度”已經成為文化史上的一個專有名詞。它是其他任何一個時期所不具備的,它既不可再現,也不可模仿。後世有多少文人騷客仰慕其風流而亦自稱“六朝人物”,然而充其量僅得其皮毛而已。

  • 3 # 一朵盛開的水蓮花

    首先謝謝你真誠的邀請、這一切用兩個字可以赤裸裸地闡述明瞭、那就是人類的、本性二字!不管何年何時、處處都有五花八門各種、奇特怪異的這類形脛發生!人類與生具來就帶有善與惡兩種心性而生、隨時隨地、人類都會變化著意念與言行、有無數達官顯貴!一生光明磊落、赤膽忠心、而到離休前、因一時貪念、成為於罪人、因而遺臭萬年!一切的一切都在一念之間、好人與壞人、正常人與裝逼、賣瘋、佛與魔……都在一念之間、關鍵看自己是否隨大流、是否能時時堅定不移地主宰著自身的肉體、中國近代發生的很多大眾起鬨、裝傻之事、非常嚴重、其實現代的社會、有很多的人、也把靈魂交給了貪婪自私、無惡不作、整天為了名利裝瘋賣傻、那各種各樣的網路小主播上演著人類的、本性!……"

  • 4 # 七葫蘆77992561

    魯迅等人說的都對,是現在人對魏晉風度的理解。魏晉風度其實就是魏晉名士的風度,用當時的人的說法——以東晉名士王恭的話說:“名士不必須奇才,但使常得無事,痛飲酒,熟讀《離騷》,便可稱名士”(《任誕》),或可參考。而王恭是孝武帝皇后之兄,出身王氏士族高門,這正是做名士的重要條件,至於《離騷》讀的熟不熟倒是其次,主要是借屈老夫子來包裝自己充點門面就夠了,比如《賞譽》說王恭就是:“有清辭簡旨,能敘說,而讀書少”的人。

  • 5 # 時拾史事

    魏晉風度,曾經是歷代文人所向往推崇,雖然也有清淡誤國的觀點,然而後世的評價大多還是正面的。然而現在貶低魏晉的人似乎多了起來,覺得就是一群貴族子弟,整天不幹正事,坐一起喝酒嗑藥,談些玄乎其玄不知所謂的東西,喝多了嗑藥嗨了就做一些奇怪出格的事情來博人眼球。

    魏晉時確實有不少人盲目模仿名士們的言談舉止,就以為自己是名士了,然而他們模仿的永遠只是表象。很多真正的大名士都是自己開風氣之先河,在政治、文學、哲學、藝術等領域有著自己的貢獻。而他們放誕不羈的行為背後也有著其真正想表達的東西乃至沉重的原因。

    魏晉風度,也可以理解為一種對人本體的審美,追求真性情,美好外在,或優雅或個性的言談舉止等,高遠的情懷,可以說追求外在的價值,而是追求真善美。

    魏晉風度關鍵詞:容止、清談(玄學)、真性情、飲酒、養生服食(嗑藥)

    這是一個真正看臉的時代,男人的容貌成為人們審美的物件。“珠玉在側”(衛玠),“朗朗如日月之入懷”(夏侯玄),”玉山傾倒““蕭蕭松下風”(嵇康),眾多聽著就令人無限神往的容顏。甚至憑藉外貌與談吐就可以打動對方幫自己逃過危機(庾亮)。

    曹魏篡漢,司馬篡魏,儒家的忠君愛國禮義廉恥已經被踐踏得破碎不堪,人們尤其是文人的信仰被打破,只能重新尋找新的信仰。道家玄學在此時崛起,成為人們在血腥政治夾縫中心靈的慰藉。玄學大家逐漸取代大儒,成為文人名士領袖,有的以玄學修身養性,比如嵇康。有些嘗試以玄學治國,比如何晏。從對待自己的人生到從政治國皆順勢而為的謝安。對玄學的推崇使清淡成為了魏晉的標誌。

    儒家素以禮制著稱,禮儀周全,舉止端方,為了表示與儒家劃清界限,很多人以怪異的行為向儒家挑戰。阮籍可以算是其中的代表,他很多怪異行為其實是對美好的讚歎和對儒家禮教的嘲弄。母親去世,阮籍沒有依禮茹素戒樂,而是繼續喝酒吃肉彈琴唱歌,卻因為傷心過度嘔血三升;為一個陌生老兵早夭的女兒放聲大哭,因為聽聞女子才貌雙全,他只是哀悼美好生命的逝去。此則所謂真性情,順應內心,不拘泥於形。

    酒是中國文學的催化劑,歷代文人墨客,都與酒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並非魏晉特有。嗑藥(服五石散)始自正始名士領袖何晏,他初期是用來治病強身,後來發現了其他妙用,可以讓人飄飄欲仙,五石散於是風靡一時。還有很多名士所服的是以石髓黃精等道家養生仙藥為主。

    希望這個回答對你有幫助

  • 6 # 年代君的新格物小站

    藝嶼EYESVOT |魏晉風度

    “魏晉風度”一詞實際出自魯迅先生的一篇講稿《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

    我以為一個“放”字,可以某種程度上形容魏晉風度,我們能從王羲之的《蘭亭序》中看到文人的筆墨風流、收放自如,也你從顧愷之、陸機的書畫中一窺飄逸俊秀之風度。

    《蘭亭序》區域性《洛神賦圖》區域性

    “放”還是一種粗線條的無奈與妥協,魏晉時期的“藥”和“酒”便是釋放、宣洩的催化劑,我不禁替當時世人慨嘆:有藥有酒就還缺故事吧,然而……

    魏晉人物 "遵四時以嘆逝,瞻萬物而思紛。 悲落葉於勁秋,喜柔條於芳春。 心懍懍以懷霜,志渺渺而臨雲。——陸機 《文賦》"

    大意就是因四季更替而感嘆時光飛逝,看萬物生長而又思緒萬千。傷秋樂春,有時謹小慎微,謙卑虔誠,有時放浪形骸,志趣凌雲。

    魏晉人物或許是因為當時門閥制度,間接影響到大批知識分子的心態,以及社會風氣使然,魏晉風度就是當時名士的一種生活態度,也就是我們說的名士風範。

    所謂“真名士自風流”。

    “一種風流吾最愛,魏晉人物晚唐詩”——日本詩僧大沼枕山

    如風自由,任意飄零,如水灑脫,豁達純真。

    在那個黑暗動亂的年代裡,士人的思想開始掙脫禮教的束縛,他們崇尚自然,超脫物外,由此也有了他們不滯於物,不拘禮節的品格。

    魏晉時期的名士多特立獨行,又往往愛好雅集清談,

    “竹林七賢”阮籍、嵇康、山濤、劉伶、阮咸、向秀、王戎,便是其中的代表。

    他們飲酒服藥,縱情清談,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對當權者不屑一顧,

    “簡約雲澹,超然絕俗”

    這種對於個性的張揚,可以說魏晉風度內涵的集中體現。

    魏晉風度這種以清談鞏固其志氣,藥與酒陶冶其趣味的正規化,千百年來一直是很多讀書人的追求和嚮往的人格態度。

    而如今,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自信從容,才正是我輩應當擁有的態度吧?

    推薦李澤厚的《美的歷程》,蔣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你的交易路上,哪些書對你的幫助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