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冰淇淋299

    《蘇菲的世界》是一本文學性很強的哲學書。它的主要資料是:以蘇菲不斷受到一位神秘人寄來的信件為線索,從哲學的角度向人們解釋了世界盒大自然等的構成與發展……告訴人們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是一個怎樣的世界。讓人們發覺到世界上還有很多事情等著咱們去探索,運用哲學的觀點揭開自然與人類社會的奧秘不只是科學家與哲學家的職責。

      本來哲學是比較枯燥乏味的,但《蘇菲的世界》一書卻截然不一樣。它在向讀者講述哲學的同時,運用了生動的語言來描繪了一個耐人尋味的故事,使讀者閱讀時產生一種追逐和渴望知道答案,瞭解哲學的情緒。

      為了向人們解開世界歷史之謎,作者帶領讀者跟隨一個可愛聰穎的小女孩從遠古羅馬暢遊到現代,在每一個不一樣時期,那些為社會做出突出貢獻的哲學家,他們討論的題目以及這些哲學家們的經歷和遭遇,都詳細的收錄書中,生動自然的將整部世界哲學史演義出來。資料廣泛卻不紊亂,作者細心的將書中資料分成多章節,每節都有題目點出章節的中心資料,或深藏或巧露,每一節都闡述蘊含了它的真理,詮釋了看似高深難懂的哲學問題。這樣的分節讓讀者讀來簡單,也就自然容易理解書中的觀點,明白作者的用意。

      感受最深的是哲學家蘇格拉底的故事。蘇格拉底,他的高明之處在於人能夠在談話中揭露人思想上的弱點,使其領悟哲學的真理。然而在公元前399年,他卻由於過於直言,被他曾指責過的上層人士送上法庭,以其“宣揚新的神明,腐化青年人”而被處以死刑。本能夠懇求陪審團手下留情免於一死,但蘇格拉底沒有這樣做,正因他知道即使到了性命的結束也要堅持真理。他重視良心與真理,敢於為了真理而戰,為了真理而犧牲的這種精神值得咱們領悟。

      《蘇菲的世界》全書由一個快滿15歲的小女孩蘇菲接二連三收到一些怪信件拉開序幕,“你是誰?”、“世界從哪裡來?”這些看似很普通的問題卻蘊涵著很多需要深入思考的概念,蘇菲在彷徨中開始思索,並在她的私人哲學老師艾伯特的引導下進入西方哲學領域。蘇菲穿越時空,從哲學的搖籃雅典出發,對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的哲學有了初步瞭解;來到了文藝復興時期,和已成為歷史的那些有著精闢的思想的大人物進行了一次心靈的談話,目睹了歷史又一次嚴肅的重演。看這樣一部作品,等於看到了全人類的禮貌。蘇菲的所到之處,處處凝結著禮貌的精華,彌散著哲學的氣息。在這樣一本小說裡,包括了整部西方哲學史,本身就極具魅力。一向覺得哲學是一門虛幻而不切實際的學問,生澀難懂,但其實一向是我不瞭解哲學。這本小說系統地涵蓋了各種哲學思潮。隨著小說人物在書中不停的追逐和尋求劇中謎團的解答,越來越深入的使我瞭解到以前不感興趣的西方哲學史。

      《蘇菲的世界》這本書告訴咱們哲學是什麼,在哪裡,給很多哲學著作敲了鍾,或是指明瞭路。很多研究哲學的學者都認為“哲學”就就應是生澀的、非一般人能夠明白的高深理論,並以自我能用艱澀的語言描繪為榮。而這樣的結果就是所有的哲學理論不能普及和推廣,

      但《蘇菲的世界》改變了這一現狀,這本書不僅僅僅是在講述哲學史,本身也是一個純粹的哲學命題,隨著探求程序的步步深入,使我瞭解到更多的哲學原理。與其說是在看一篇哲學史,倒不如說是在欣賞一部人類禮貌通史的真實演義!

  • 2 # 五香加皮

    我參加了一個讀書漂流群,這個月飄到我手裡的書就是《蘇菲的世界》。《蘇菲的世界》是喬斯坦·賈德所寫。我目前已經看到《亞理斯多德》這一章。

    但我拿到這本書翻開目錄看到蘇格拉底、柏拉圖、中世紀、文藝復興、巴洛克時期、康德、黑格爾、馬克思……的時候,我心想:完了,這個月的讀書筆記又寫不下去了。然而,令我想不到的是,我低估了這本書的能量。

    從第一章伊甸園開始,我就跟著這個叫蘇菲的小女孩一起開啟了“探險”之旅。我和她一起收到了三封信,我和她一樣迷惑“我是誰”“世界從何而來”……然而,我和她一起在一個哲學家的帶領下一步步探索者答案。

    我的確是對哲學提不起興趣的,但是這並不妨礙我在這本書中找到我感興趣的內容。我是一個醫學生,我格外關注書中提到的希波克拉底以及他要求他的學生宣示的誓言:

    我將依照自身的能力與判斷,採用對病人有利的療法與處方,絕不施以有害或有毒之物。無論應何人之情,我也絕不給予致命藥物或做此類之建議,也絕不協助婦女墮胎,進入病家訪視時,我將以病人的福祉為念……

    讀到這裡的時候,我就在想一本書之所以是好書並不在於它的文辭多麼華麗,而在於每個讀到它的人都能從中找到自己感興趣的部分,並加以內化。

    到目前為止,這本書帶給我最大的驚喜不是它羅列出各個時期的哲學家或者先賢們的觀點,我之前說了,我對這些並不感興趣。它帶給我最大的驚喜是:我又像一個孩子一樣有了“好奇心”。這本書讓這顆沉寂已久的心又重新跳躍起來。

    我在給漂流夥伴的信中寫道:希望我們能象個孩子一樣對這個世界抱有一顆“好奇心”。我也把這句話送給每一個看到這篇文章的人,希望你們都能活得開心。

    雖然我沒有把整本書都讀完,但是到目前為止,這本關於哲學的書並沒有讓我對它失去興趣。如果你看了這篇文章也想試著讀一讀,那麼你可以這樣做:

    一、不深究一些理論問題。大多數人對於哲學這種燒腦的問題並不感興趣,那就別浪費腦細胞在這些令人惱火的理論上面。

    二、尋找自己喜歡的內容。我在這本書裡找到了希波克拉底和好奇心,我也相信,在接下來的閱讀中我還會找到更多感興趣的內容。

    三、跟著蘇菲一起探索。只有跟著蘇菲一起,我們才能體會蘇菲的快樂。

  • 3 # yueshu悅書

    評《蘇菲的世界》: 於荒誕中尋求出路

    《蘇菲的世界》作為一部通俗哲理性小說,將哲理性與通俗化融於一體,以元小說的敘事策略,向注視者展現了自古希臘以來的哲學基本思想,通俗易懂,趣味性與學理性相結合。在閱讀文字過程中,與我感觸最深的就是荒誕感——作為“蘇菲”的荒誕與最終生命意義的追尋。

    - 1 -

    文字是建構在現實與虛幻二元對立的基礎上,透過套盒式結構,一步步剝離揭示,透過一些線索逐步加大“蘇菲世界”的荒誕性。

    最初,透過蘇菲與哲學家的信件往來,文字顯示出作為通俗哲理小說所營造的特有趣味性,席德也被認為是與蘇菲平行的人物。而隨著第18封信件的到來,文字突然加入了“襪子”這一物象,打破了文字現實的界限。

    蘇菲從來都沒有過這種襪子,襪子卻出現在蘇菲的房間,繼而出現了“明信片”“鏡子”“席德十字架”“錢幣”“香蕉”等等意象,一步步施加荒誕感,刺激注視者認識到這並不是一個現實的世界。

    其中,“鏡子”的意象出現7次之多。“鏡子”意象在表徵“自我”與“他者”、“現實”與“虛幻”關係中一直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以拉康的“映象理論”看來,鏡前的自我與鏡中的形象不可能完全同一,“映象”不過是一個虛幻的自我,一個透過想象的疊加而構建起來的虛假自我。

    映象在《蘇菲的世界》中,一是在蘇菲、席德出都出現的“鏡子”意象,二則是蘇菲世界在席德世界所閱讀文字的映象顯示,進一步推,也是席德世界在真正閱讀者所閱讀文字的映象顯示。

    蘇菲是自己世界的個體存在實體,也是席德世界的文學虛構形象,而席德既在閱讀,同時也在被閱讀,這與蘇菲的本質是一樣的,不同的是蘇菲的結構中的結構。

    這種“映象”的結構,使得“自我”與“他者”、“現實”與“虛幻”之間的界限被進一步打亂,荒誕感進一步增強。

    - 2 -

    從蘇菲形象來看映象的構造,蘇菲的身份被撕裂,自我意識受到質疑,或者說真正的自我意識開始出現。

    作者用這種方式表明,蘇菲的一切都不過是源於上校的虛構。

    映象意味著“凝視”與“被凝視”,在這種關係中權利意志被體現出來。

    蘇菲是被上校所“凝視”的,在他們的關係中上校處於操控、“上帝”地位,上校可以運用自己的權利使香蕉裡出現席德生日快樂,可以使哲學家對席德說生日快樂,可以讓童話世界愛麗絲仙境中的小熊走出,借小熊表達自我訴求。

    而對於上校而言,他的“上帝”是作者。

    在小說最後,席德為了使爸爸瞭解蘇菲被操控的感受,在上校回家途中設計各種方式操控上校,實際上這便是作者權力的體現,作者“凝視”上校“創作”的全過程,透過操控操控蘇菲的上校,加大作者的權力意志,進一步增加文字的荒誕感。

    這種荒誕在蘇菲的生日宴會上擴大到極致,男孩們的雞骨頭遍佈在花園、房頂,席德閨蜜與同學之間公然在草叢上愛撫親密,而她的母親從剛開始的“我要昏倒了”到後來的“小心彆著涼”,小轎車撞倒樹上,甚至連蘇菲母親的舉止、思維都變得怪異,一切事物極力走向陌生化,這種荒誕的“距離感”拉大了現實與虛幻的差異。

    加繆在《西西弗斯神話》中談及的“人與生活的分離,演員與佈景的分離,正是荒誕感。”

    觀眾在觀看中發現演員與佈景分離,原本沉浸其中的情感被消解,“達到一種不報任何希望的荒謬感”,此時,處於荒誕中的觀眾被劃分為浸淫其中者(順理成章接受並認為世界理所應當)、憤然立場者(加繆《西西弗斯神話》中的身體自殺者與哲學自殺者)與公然反抗者(個體對經驗世界的不滿並以自己的方式予以對抗)。

    西西弗斯是幸福的,因為他感受到了人生的荒誕,但他對於對這種荒誕感進行反抗。

    “所謂反抗,是指人與其自身的陰暗面永久的對抗。硬是要求辦不到的透明。每時每刻問責世界。”引自《西西弗斯神話》

    西西弗斯不斷地追問生存的意義、希望和目的,不以任何形式的希望來逃避也不以“置之不理”來回避,他明知道站在堅持令人眩暈的山脊上多麼艱難,卻不可作出任何讓步。

    反抗是與荒誕耗盡一切的決心,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勇氣。

    蘇菲和哲學家也是幸福的,他們感受到了“人與生活的分離,演員與佈景的分離”,他們沒有浸淫其中,也沒有憤然離場,而是在認識到荒誕之後,正是荒誕,積極與荒誕進行反抗並尋求自我出路。

    在追尋人生意義過程中,蘇菲與哲學家成功逃離文字,來到了與席德平行的世界。

    他們終將活在文學的世界裡,與文學一起不朽。

    對加繆來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尊嚴,每個人的生命都具有同等的價值,不管為了什麼樣的崇高理念,任何人都沒有權力剝奪他人的生命,這是一切道德觀和價值原則的底線。

    這一理念在文字中也得到了體現:上校為了展現自己的權利,對“蘇菲的世界”進行強有力的操控,並且使蘇菲意識到自己是蘇菲的“上帝”,在他們面前不斷展現自己的力量。上校這一行為隨即獲得席德的憐憫與反感,在上校回家途中對上校進行操控以“報復”。

    席德(此時可視為作者)認識到蘇菲與哲學家的存在尊嚴——即使他們只是文字構建的形象,因此她決心為蘇菲做些什麼。

    蘇菲和哲學家擁有這樣的意識,因此他們不甘心等待文字完結,他們在尊重自己尊嚴,尋求人生意義的過程中完成了自我的超越,最終跳出文字。

    在荒誕中尋求出路,人生意義永遠都不是一個有待被尋找的已有答案,而是需要被每一個個體創造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才能成為收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