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葉子陶
-
2 # 玄機子
哲學,西方的一種說法,在中國可以說是學派,哪一家之言。如道家思想,儒家文化等等,都是。特點就在於,可物質,也可純精神。非有用,非無用,故此不入下士。然下士本身就有他自己的哲學。這也就是類似概念,在於個人理解。
-
3 # 細菌看世界
哲學,是解決一切問題的學問,不是科學,不是文學,不是社會學,不是政治學,好像牛x學,如農民只想種田求溫飽,但是天不作美,收成不佳,只好研究氣象學。風調雨順,多收了三五斗,溫飽解決了,想拿米換盒煙錢,又賣不上價,又去學經濟學,學了半天,發現市場交易不受自己控制,交易受市場規模限制,好像是經濟學,其實是政治學,於是農民不種地了,研究政治,政治講求治心,心後面是啥,好像道,道是啥,管TM的哈,就叫哲學!
-
4 # 誰動了我的稿費
前面有講的很好的,就不復述了,哲學一詞翻譯取自日語,自身釋義很不準確,希臘文原意智學,所以把哲理性的學問通通稱之哲學是不合理的,希臘哲學體系包括天文,數術,幾何等等,所以現代科學來源於哲學。哲學雛形始於對生命與之關聯的環境做本質性的思考,並不是為了應用而研究,所以歐幾里得強調“幾何無用”,因為凡是要用就改變了純粹追求真理的動機及結果。
但是這種純粹追求事物背後的意義和原因卻直觀產生了演繹科學,現代天文學就來自天球理論,這卻是一個真正的哲學理論。
-
5 # 北京得明
哲學,是一個探究根本的或說明根本的“學”。就目前所看到的哲學內容而言,其實都沒有真正探究到根本,不過是在現象層面裡更深入了,但是,無論是表層現象還是深層現象,他們都是現象,現象本身就是無窮盡屬性的,也是具有獨立性和變動性,對立性,相對性的,最終還是探究不到根本,因為:根本,是唯一屬性而不是相對屬性的,只要離不開現象本身,離不開相對屬性本身,你就不可能探究到那個唯一屬性的根本,這是哲學家們的一個致命傷,至今也沒有人“不傷,不受傷,無傷”,後來,有的哲學家就把這個唯一屬性的根本,歸結於無所不能,無所不知的上帝或者神靈了。
其實,你如果真正深入領悟明白了因緣果報之理,你就知道那個唯一性的根本與諸多現象之間的關係了。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嘛。一切的一切都是本自具足,無生無滅,隨緣顯現嘛。佛陀早就告訴我們了,還在不同層次的現象上費神耗力的幹什麼呢?還哲學什麼呢?當然,如果能夠幡然醒悟,在窮極深度現象探究的時候大徹大悟,這也應當是哲學對人類的一大貢獻。畢竟,曲折的路能夠給後人以啟示,警示。
-
6 # 使用者58727519729
哲學是關於世界觀的學說。首先世界是什麼?世界怎麼樣?思維與存在誰是第一性,誰是第二性。三大規律,六對範疇,是哲學的核心!
-
7 # 文史稻讀
很早就想回答這個問題了。
我國傳統文化裡,沒有哲學家和專門的哲學著作,但是儒、釋、道和法、墨各家,構成了中國經典哲學體系,在周易、老子、論語、禮記、大學、中庸、莊子這些經典著作裡,中國哲學思想往往融匯在某一句話、某一個故事裡。
馮友蘭在《中國哲學簡史》裡,對哲學作了很好的註解:
哲學,是使人作為人能夠成為人,而不是成為某種人。其他的學習(不是學哲學)是使人能夠成為某種人,即有一定職業的人。哲學是使人作為人能夠成為人的學問,也就是人最基本、最底層的思想架構。
哲學無用嗎?我們在工作生活中,常有人持“哲學無用論”。
因為我們的文化很講實用主義,哲學既掙不到錢,又給不到地位,經常不被重視。
但我認為:哲學是非常有用的。
打個比方:我們住的房子,都是由鋼筋、水泥這些物質構成的。但我們住進去以後,你是繼續關注鋼筋、水泥這些物質,還是關注你居住的空間?
答案顯然是空間。鋼筋、水泥仍然存在,但它們構成的空間才是我們想要的。
再比如,我們去超市買燒水壺,如果有一隻不能注水,是一個實心壺,你會買它嗎?
顯然不會,沒有空間怎麼燒水,買來又有何用?
哲學也是如此,看起來很虛無,其實起到的是立身之本的作用。
哲學有什麼特徵?哲學的特徵比較複雜了,大約有抽象性、概括性,聚合性等特點吧。
總之,筆者對於哲學是非常推崇的。
-
8 # 古之善
回答什麼是哲學?其特徵是什麼?這就需要了解哲學史學家界定哲學的誕生,是針對客觀事物的探索研究過程中,其在學術的主題與目的的思想界定。
針對西方哲學而言:西方史學家界定最初是由希臘古哲人泰勒斯率先針對宇宙世界本原第一次理性地提出追問。希臘古哲人泰勒斯在追問宇宙世界本原時說,“水”是萬物的本原,“水”是萬物的始基。亦即,西方哲學的誕生,就是由古希臘自然哲學——米利都學派在尋求事物的最終原因、事物的終極實體時,所產生的形而上學的觀點。實際上古希臘哲學家泰勒斯希望在“水”這樣一個看起來非常普遍的現象的背後,去探尋它背後決定著它的那一些東西,而這樣一種思考,帶有比較強烈的理性的色彩。因為這時的第一存在是“水”,已經不是非理性的“神”。儘管泰勒斯在現象界裡把“水”叫作宇宙本體,還是叫作始基。而這個“水”的本體最重要的意義就在於人類的思考,想超越表象,想超越主觀的“神”,想進入到一種實質,想在多級本質背後,追究萬物的最根本的本質。而這一最根本的本質,就是宇宙萬物起源背後的、深層的那個因素、那個原因、那個第一推動力。
因此說,古希臘哲學家說“水”是宇宙世界的本原及其學說,代表著西方哲學的誕生,也代表著西方哲學從“有神”的思維向“無神”的哲學思維躍遷的重要標誌。
由於古希臘哲學家一直無法解釋宇宙世界的本原是什麼這“第一哲學命題”,而且這“第一哲學命題”也是統攝一切學術的基本問題。因此,什麼是哲學?西方的後哲學家在無法回答“第一哲學命題”時,只能定義為“Philosophy”。“Philosophy”在拉丁文中是由“愛”(philo)和“智慧”(sophia)兩個詞組合而成,也就是說“Philosophy”就是愛智之學。
針對中國哲學而言:中國古哲人在公元前6世紀,就揭示了是“無限無體的陰陽者之本之一”,遵從“陰陽行為原則之德之勢”,生化,“有限有體的陰陽者之多的萬物”,亦即,道之本之一,生化,道之體之多。
中國哲學的基本問題,是“道之性”與“道之生”,以及“天人合一”的關係問題。也就是說,中國哲學是關於宇宙萬物的起源與生化,及其客觀存在的普遍性和普遍行為規律,以及“人類的目的”與“自然的目的”相統一的學說。
那麼,根據中國哲學形態,哲學我可以用最高概括的一句話來定義:
人類在愛智慧的過程中,研究“自然的目的”與“人類的目的”及其辯證統一的形而上學,稱之為哲學。
註:這裡的形而上學,不是指認識事物走到了極端、僵化;而是指“形而上”之學,或“形而上者之謂道”之學。所以,中國哲學,也稱之為“道的形而上學”。
中國“道的形而上學”和西方“Philosophy”愛智之學,這兩者學說最大的不同是:
道的形而上學,是針對“天與人”而言的。即研究“天道”的行為規律及目的與人道的行為規律及目的,及其“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學。
“Philosophy”愛智之學,是針對人而言的。正因為“Philosophy”學說無法解釋“天上”的“上帝”與“上帝的行為原則”的絕對性,於是就捨去了“第一推動者”的追問,返回“地下”針對相對性“人”的思辨行為,研究“存在與思維”,思辨的“純粹理性與實踐理性”的關係問題。
哲學本質特徵,是針對自然事物的普遍性與普遍行為規律的研究,真理性的揭示客觀存在萬物行為原則的普遍性,並根據客觀存在的萬物行為原則的普遍性,推理揭示宇宙本體之性與宇宙本體之生及其自然生化萬物之目的,進而解決人類發展之目的與自然生化之目的的相統一。亦即,“人類的目的”必須遵循服從於“自然的目的”才能真正地立命人類自身。為什麼這樣說呢?原因是“自然的目的”決定“人類的目的”,決對不是反過來說,是由“人類的目的”來決定“自然的目的”。
因此,中國哲學所給出的核心哲理概念,如:“性”、“陰陽”、“五行”、“精氣神”、“道”、“德”、“仁”、“中和”等等,具有普遍性、絕對性。
注:哲學理論要有哲理概念及其研究的主題與目的。哲學不是哲學家的“名言”或“格言”的集合。
摘自《論中國哲學辯證思維》南京出版社,2015;《老子的智慧之學》南京出版社,2015
-
9 # 富春惡水
什麼是哲學?試作如下回答:
一、哲學是關於世界觀的學說。這裡的世界觀是一種傳統的說法,其實際是指宇宙觀。人類對於宇宙的看法,包括如下一些認識:1、對立統一規律,2、矛盾運動規律,3、物質不滅定律,4、內因外因論。除此之外還有靜與動,有與無,變與不變等等的一些對運動的基礎的矛盾理解概念。這些認識與概念構成了哲學認識世界,認識宇宙的學說。
二、哲學是社會的意識形態之一。社會的意識形態是指政治、法律、道德、藝術、宗教等,幷包括哲學在內的社會思想意識方面的各種形態。政治決定方向,法律講究秩序,道德規範行為,藝術在娛樂享受中接受教育,而哲學是整個意識形態領域的思想基礎,當然也是整個社會的思想基礎之一。
三、哲學是人們對自然、社會、思維的根本認識觀點,這種認識規點還形成一個論識體系。哲學對於自然的認識也在發展著,目前在社會實踐中符帶著一個保護環境的問題,過去學哲學中常講,認識世界,改造世界,但改造世界會不會把地球的自然環境改壞了,如果改壞了,環境治理的成本是很高的,所以我們在經濟建設中要符帶保護環境,使我們,使人類有一個舒適的生活空間。這個環境的矛盾,是哲學認識自然的一個新課題。
哲學對於社會的認識,主要在於對社會執行中的政治和經濟兩個矛盾運動的看法。國家的存在,社會的政治、經濟運動都帶有區域性,特別是裂變、聚變武器的存在,使世界政治具有危險中的平衡特徵,我們的世界,既充滿危險,在這種滅頂的危險中,同時存在一種平衡,這是世界政治的一大特點一一高危中的和平!
這種高危中的平衡或許比無危(沒有核武)的平衡更安寧,因為誰都知道,戰爭意味著人類的毀滅!在這種高危和平之下,各國都在發展經濟,但對於經濟運動的認識,西方經濟學也沒有明確的解說,只是說將資源配置到需要上去,這離說明社會經濟運動的本質還差十萬八千里。社會經濟運動的矛盾,從哲學上解釋是經營矛盾。
哲學對於思維的認識,主要在於實踐的觀點,即先有實踐,後有認識,先有感性認識,後有理性認識。
四、哲學是對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總結。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是科學的兩門知識,這兩門知識的特點是研究各具體矛盾的特殊性,而哲學在廣泛概括這些矛盾的特殊性之中,總結出它們的普遍性,所以不管是對立統一規律,還矛盾論,或者內外因學說,在這兩門科學中都無一例外的普遍存在。
五、哲學的根本問題是思唯對存在、精神對物質的認識問題。哲學上的矛盾和鬥爭,主要在於唯物史觀與唯心史觀的鬥爭,其實實踐論的哲學觀點,作為唯物史觀具有客觀性和先進性,是一種正確的認識論。
六、哲學是認識世界,進行經濟建設的一種有效工具,也可稱之為一種武器,學哲學,不但要解釋世界,還要用哲學,用哲學這個工具,這個武器,去為經濟與政治服務,當然也可以為市場服務,為人民服務。
對於哲學理論,也總結不出什麼特證,只是有一些感悟,敘述如下:
好在世界不會讓我們簡簡單單的就獲得絕對真理,而且永遠也無法獲得,我也希望這樣,讓人類永運具有進取心,永遠在前進的道路上奮力前進!
二、相對真理與絕對真理。真理是在與繆誤作鬥爭中獲得的,但是我們所獲得的都是相對真理,不是絕對真理。對於對立統一規律,是一種最接近絕對真理的真理,我希望它不是絕對真理,如果是絕對真理,那麼,我們的哲學理論已經發展到頂了,這種到頂,宣告了哲學最多隻能橫向發展而不能向上發展了。
其實相對真理就是一種在某種條件之下的絕對真理:,比如1+1=2,在十進位制下,它是絕對真理,氫氣和氧氣在常溫下能合成水,在常溫下它也是絕對真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都是相對真理,在必定的條件下,兩門科學又都是絕對真理。對於兩門科學中具體的知識和規律,我們可以去懷疑它,懷疑而不能否定,那你還是要把它當作真理,並在工作和理論思考中尊重它。
三、哲學是文化的構成內容之一。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知識構成了文化的知識體系,而哲學是關於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總結,故哲學在文化構成中具有更重要的地位,具統帥作用,具有文化之魂的感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具有傳統哲理的文化,更具傳統文化的高度。設有哲理,文化就達不到必需的高度,沒有哲理的文化,只是普通的民俗文化,其不能凸現文化的高度與精采,文化必需要有哲學的武裝才能體現文化的精采與輝煌!
-
10 # 生死有多遠
哲學就是如何認識世界,尋求社會真理的學說。
哲學的特徵是撥迷霧,揭面紗,用邏輯思維將我們引向真理。
如果把世界比作一幅畫,哲學家就是告訴我們這幅畫是怎麼來的,應該如何欣賞的人。就是告訴我們這幅畫具有什麼意義,應該如何保護利用的人。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詩人有時也客串一下哲學問題。在群峰環繞的山澗,我們想要看清群峰的面貌,談何容易。
如果我們象在飛機上航拍群山一樣,象在衛星上拍攝地球一樣,能夠在宇宙之外看這個世界,那麼一切問題都可迎刃而解。可是我們做不到。
我們只是井底之蛙。我們只能靠思維認識世界。
-
11 # 天使之翼22143
哲學是一種觀察問題看待問題的方法,它的基礎是自然科學。而自然科學是建立在觀察與實驗的基礎之上的,實驗事實是判定正確與錯誤的標維。因此,表現在科學家中的觀察問題看待問題的方法,往往不是自覺的,而是被迫的。哲學家的任務,就是將這種被動的觀察問題看待問題的方法,上升為一種人們普遍地主動地自覺地行為,用以指導人們的實踐活動。
但是,每一種哲學,都有它的不足。每一種哲學都它適用的範圍,它僅僅只是在一定的範圍內,才能充當指導人們實踐活動的職能。這是我們應當注意
-
12 # 哲學之王
什麼是哲學?什麼是科學?
這是學習哲學的首要問題。由於這一問題總是被人混淆不清,導致學習哲學總是處於雲山霧罩之中,很多人更是趁機渾水摸魚,闡述問題不清不楚,甚至把哲學當做科學,或把科學歪曲成哲學。
導致一般人很難入門,想學習卻不得其法。
要搞清楚這兩者的區別,我們首先得承認一點:
就是這世界上任何一個人,都處於想象與真實這樣的一個雙重世界之中。
在想象中的世界,基本存在單位是「概念」
在真實中的世界,基本存在單位是「物質」
概念與物質的關係就是,前者是後者的抽象表達。明晰了這個問題之後,我們就可以對哲學和科學進行區分了。
科學解決的是「為什麼」的問題,也就是陳述真實世界中一切物質與物質的運動關係,因此科學可證偽,很顯然物質與物質的運動就在那裡,而且精確又穩定,描述的對不對做個試驗觀測一下就知道了。
哲學解決的是「是什麼」的問題,也就是判斷想象中的概念是否與現實中的物質符合,所以哲學無法證偽,因為每個人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想象的概念世界,全世界的人卻共有一個真實的物質世界。這種符合,也就是一種判斷,每個人都會基於自己的角度來進行判斷。因而老是出現「白馬非馬」的問題。
由此,我們就解決了哲學和科學的區分。
透過這種區分,我們可以得出關於哲學與科學的兩個結論:
1.科學止步的地方,就是哲學開始的地方。
2.如果科學可以完整陳訴世界,那麼哲學的盡頭就是科學。
第一個好理解,第二個我稍微做一下解釋:因為「哲學的盡頭是宗教」這句話流傳盛廣,這完全是半吊子小學生哲學長期混淆大眾導致的。科學是「陳訴」事實,哲學卻是「判斷」。
當事實呈現的時候,判斷就沒有必要了。
一個棍子從手中放下,在放下的那一刻,倒向哪一邊是必然的,之所以要人做一個判斷,只是因為你沒有科學的蒐集資料然後利用公式計算。所以不得不做一個判斷,不然這個棍子倒向哪邊是根本不需要你做一個判斷的。
哲學作為一種「判斷」,它天生就是面對未知的,因為不知道,所以才要下判斷,如果知道了,就不需要判斷了。
而科學不是,科學是必然,精確,科學是知道,所以科學只「陳訴」不「判斷」。
科學所在的地方,哲學就消失了。
透過以上清晰而又明確的區分,我們發現了一個驚人的事實。
無論你怎麼「白馬非馬」,判斷總有對的時候,也有錯的時候,所以雖然它無法證偽,但是這裡面一定有規律,不然就不能解釋為什麼在面對相同的條件下:有的人判斷總是準確的,而有的人判斷總是錯誤的。或者說有些人總是能在一定的機率上能做出更多的正確判斷,而有些人卻總是判斷錯誤。
所以,哲學實際上就是關於「判斷」的學問,是關於整個世界的抽象判斷之總和,它不僅僅要做到能對區域性的問題進行判斷,還要要能對整體的問題進行判斷。
因此,什麼是真正的哲學?就是關於某種哲學思想體系,也就是把世界上的物質抽象成概念以後進行重組,指明什麼是什麼,掌握這種思想體系以後,不僅能幫我們認識普遍的事物,還要能幫我們認識特殊的事物,對於這樣的一些思想體系,才能稱之為真正的哲學。
這是非常關鍵的,因為很多哲學由於抽象的太狠,比如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又比如周易的各種卦象之類的,這樣的哲學可以解釋普遍的事物,卻很難解釋特殊的事物,一切只能靠悟。有些人就是喜歡搞抽象的概念,抽的越狠越好,因為這樣他就掌握了最終解釋權,怎麼說都是對的,現實中這樣的大忽悠我們見得非常之多,專門抽象出一些概念包裝成所謂某種規律法則販賣給你,讓你去指導自己的生活,當時聽的時候由於他列舉了某些例子讓你強化了這些概念規律法則,因此醍醐灌頂感覺恍然大悟。然而真正到了現實中,面對真實的物質世界的時候,卻發現無所適從。
所以這樣的哲學,絕對不是學習哲學的首要選擇。當然不能說這其中沒有智慧,只是對於入門者不太友好罷了,而且容易讓人脫離實際,沉湎於想像中的世界,因為你很難拿這樣太過抽象的概念去與真實世界的物質相符合。
更何況物質與物質之間有多少關係規律,概念與概念之間就會抽象出多少關係規律,這些複雜的理論,知識,你如何確證,如何拿去準確的符合?如何做判斷?你符合不了,就無法下判斷,更有可能是判斷錯誤而導致陷入困境。實際上這樣的哲學很多,西方特別多我就不提名字了,一些似是而非的,飄忽不定的概念充斥卷軼,有時候,甚至會一不小心進入宗教的層面。從這個角度來說,中國的古典樸素哲學好太多了。
這裡也必須要說的一點就是,如果你明晰了以上的概念,就能明白,所謂社會學,政治學,心理學等等學科,一定也會謬誤叢生,除非明確的區分了裡面關於物質世界的部分和想象世界的部分,不然就非常容易掉入大坑之中。不過,這世界上也沒有哪一種哲學,哪一種判斷的規律能夠指導你進行每一項判斷。因為只有科學的準確「陳訴」才是正確的。所以妄圖在哲學中尋找例如明天買什麼彩票這種問題的人讀到此處可以直接離開了。
但無論如何,就像前文所講的那樣,哲學既然是一種判斷,解決的是「是什麼」的問題,又因為總有存在判斷極為準確的人,因此這裡面一定有某種真正的規律,在那篇我已經刪除的文章中,我明確的說明了,哲學就是一種「演算法」,是人類的演算法,因為演算法就是判斷。大自然需要演算法嗎?不需要。如果有上帝存在,上帝肯定是不會思考的,因為上帝無需判斷。
這幾天討論火熱的ALphaGo Zero ,因為它的自我學習,就是透過演算法加規則。規則告訴它圍棋如何玩,演算法告訴它如何判斷落子。只不過它的勝率,已經接近「陳訴」了。所以「判斷」對它來說消失了,所有的人類的圍棋理論對它來說毫無意義,它跟你下棋是不存在「判斷」的,因為它的每一步都是對的。
-
13 # 殷亮老師
哲學是愛智之學,這是希臘哲學的本來定義。它的特徵是【我非學院派,自己總結的,所以僅供參考】:
2、前瞻性哲學具有工具的色彩,但卻都是思想的工具,能夠在某一思潮中佔據統治地位,有前瞻性和遠見。
3、時代性任何哲學都是在當前社會經濟的條件下誕生的,和哲學家的生活經歷、認知都密切相關。但哲學因為都偏向抽象,所以其個人色彩比較淡而時代色彩卻比較濃厚。在一個時代中,往往因為某種思想的傳播廣泛而成為某一流派。
流派,具有時代性。
瞭解哲學,認同哲學,還是需要去踐行哲學,這是哲學的實踐價值。 -
14 # 永恆輪迴
不同的哲學家都在觀哲學,這些不同的觀哲學又構成了不同的哲學觀。我比較認可黑格爾對於哲學的理解,他認為“哲學史就是哲學”。哲學是揭示外部世界、人類自身的學問,本質上是“愛智慧”,追求真理與善。因而哲學就展開為一個過程,而這個過程就是真理的不斷髮展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我認為有四個特點。驚異、懷疑、批判和反思。首先有了對於世界的驚異和疑惑,我們就會主動去追尋答案,對於既定的世界產生懷疑,自己就走上了這條懷疑之路,在不斷追尋真理的過程中就要對某些既定觀念進行批判(稽核),反思不斷的交替進行,從而形成一條追求真理之路。
-
15 # 天籟人2
哲學是理論的系統思維與智慧的發明創造和人類意識的需要與驕傲。哲學著重體現的是宇宙觀和方法論。是人類掌握認識宇宙和自然的一大絕竅,誰會知道宇宙是人類意識的一大發明創造和社會進步與發展的需要。宇宙與人類到底有什麼樣的聯絡和統一的意志與動力 ?經過科學的仔細分析和理論的探索與研究的創意 ,人類儘管有很多的分歧,但是人類對於宇宙探索的步驟和速度始終無法克服超越光速的進度。理論的優秀在於它能克服人類的反應速度 ,深入到具體系統關係和理論聯絡,人宇宙的本質和意識才能浮出水面。讓人類的意識一目瞭然。科學發現自然語言是探索自然和宇宙的關鍵和主線。理論發現意識是客觀事物及其發展規律的集中體現。意識是事物的本質,宇宙萬物資訊、引力的重要來源和人類認識的一大重要發現。語言是事物之間的相互關聯和意識的重要來源。鑽研語言克服人類意識上的重要困難 ,有可能使宇宙成為人類意識和理解的關鍵。
-
16 # 真真正正123
哲學,學是指學習或者是學科,哲指的是道。哲學二字,"學”相對來說容易理解,哲學二字在理解上重在"哲"字,哲即是道,那麼什麼又是道呢?道就是事物的客觀發展規律,所以什麼是哲學呢?哲學就是觀察發現學習掌握運用事物的客觀發展規律。
那麼什麼又是事物的發展規律呢?某人想看日出風景,他通過幾天的觀察實踐,得到想看到日出的規律,必須早上4:5點鐘面朝東方才能看到日出的風景,在掌握了太陽客觀的運動規律以後,他以後想看日出,就不需要再透過以前所花費的時間又重新觀察太陽的運動規律,直接早上4:5點鐘面朝東方便看到了日出風景,這是運用了之前所掌握的太陽運動規律。
想看日出的風景,掌握太陽的日出方向與時間的客觀規律即可,這相對來說很是簡單。但某學科的人想要掌握太陽日出的具體方位與時間,那這個人不僅僅是4:5點鐘面向東方觀察太陽這麼簡單了,他要在某個特定地點、特定時間帶著一些工具,準確觀察太陽的客觀運動規律並記錄,並在以後的時日裡換多個特定地點在特點時間去觀察太陽的客觀運功規律,在經過這些人的觀察學習掌握了太陽的客觀運動規律後,人們才知道雖然每日的太陽還是從東方升起,但太陽昇起的時間位置等等每日卻都不同。
又如某人研究太陽為什麼會發熱?它是由什麼物質構成的?它還能發熱多久?它距人類地球有多遠?它對地球產生了怎樣的影響等等,某人想解決這些疑問答案,則需要更多的知識,更多的工具和更多的時間用來觀察太陽的客觀規律才能解決此項問題。
綜上所述,同樣研究太陽,發現掌握太陽的客觀發展運動規律,不同人的有著不同需求,不同的需求又導致對太陽客現發展運動規律的不一樣結果。雖然他們的結論不一樣,但太陽的客觀規律他們也都掌握,得出的結論也都對,這裡就說明了同一件事物,根據自身需求的不同,水平認識上的不同所導致的對事物本質及客觀發展規律掌握的層度不同。
其實哲學就象兩面互相對照的鏡子,互相對照的鏡子裡有多少個鏡子呢?有無數個,只是角度不同,水平不同,需求不同,從而看到鏡子裡面的鏡子數目不同,所以哲學是探尋事物的本質和發展規律的一個手段,一個過程,但事物的本質和發展規律正如同兩面對照的鏡子,探尋互相對照鏡子裡的鏡子數目,只能無限接近,卻永遠沒有終點答案,這也正是哲學一般人所難以理解及哲學的魅力所在,從而自人類有文明開始便一隻探討研究哲學,這個研究有始無終,並終將伴隨人類存在的每時每刻。
探尋事物的本質及客觀發展規律永遠在路上,永遠沒有終極標準答案。
-
17 # 小山溝
解釋為什麼的學問就是哲學。
學習哲學的人一般都修己,也就是自律。
知道讓自己處於一個什麼狀態下來做某件事情最好。
-
18 # 園林3035
萬事萬物除了整體100%之外,其餘的裡面都有哲學哲理,即:從百分之1到99%裡面都會有哲學產生,而不是西方的對立的50%的哲學望大家對哲學有一個新的認識。
-
19 # 唐娟482
答,哲學是指有道理,有{哲理的話語,標題,觀點,論點,論據,論證,用來指導實踐,人的行為,生活方面,和社會發展趨勢和方向的問題,也包括探索,探討,發展,發明,發現。創造新的目標和問題之類的,當然哲學也包含科學和其它方面知識,層次層面,謝謝。
-
20 # 秋色正傑
哲學是理性的,不是海闊天空,有的沒的亂說一氣。哲學植根於存在,從存在的事物中,尋找客觀規律,用以指導人們的行動。哲學的結論不是僵化的,一成不變的,也不是量化的,唯一的。哲學結論具有動態特徵。哲學永遠不會有盡頭,因為否定之否定是其主要立足點。
回覆列表
哲學的原理很簡單,就是把各種不同的事情進行極端演化。這就是哲學。科學就是哲學的一個分支。數學就是哲學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