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瘋魔了
-
2 # 多年以前82
有些軍事天才他們天生就是為戰爭而生存的,一旦結束了戰爭他們就會成為犧牲品,特別是開國將領他們就不能與和平的時代融合在一起。可以說漢朝的江山一天沒穩定韓信就不會死,即使他有再多的性格缺陷劉邦都會容忍他。
-
3 # 蒼茫大地顧煒斌
淮陰人韓信,平民出身,家貧又放蕩不檢點,未能被舉薦當官。他又不會經商謀生,經常依靠別人來餬口度日,年輕時在亭長家蹭飯幾個月,後來惹惱了亭長老婆,每天提早開飯,韓信餓了幾天肚子,和亭長斷絕了關係。
後來,還窮得一連十幾天要靠吃一個漂洗棉絮的老大娘送的飯食過日子。
老孃死了,竟然連一塊墳地也要靠他人施捨。
當年身材高大,寶劍從不離身的韓信竟然受過年輕屠戶的胯下之辱。
二、不當斷瞎斷。
韓信在項梁、項羽叔侄手下,幹到執戟郎中,後負氣歸漢,只做到糧食保管員,後和十三個同案犯差點一起被斬,幸虧滕公夏侯嬰救了一命,還被舉薦為治粟都尉。後來在蕭何竭力舉薦下當上漢大將軍,從此開始走上了人生的康莊大道,他開始狂飆突進。
破三秦、滅了趙王、成安君陳餘所部,又逼降了燕國,滅了魏國、偷襲滅了齊國,打敗了來援齊的楚國大將龍且。
其時,他的主公劉邦正被項羽圍在滎陽,日夜盼著韓信的援兵,眼睛都快盼瞎了,誰知:拿來的卻是韓信派使者送來的要代理齊王的文書,劉邦勃然大怒,幸虧謀士張良、陳平暗中踩他的腳,被迫訂城下之盟,封他做了齊王。但韓信與劉邦的樑子就此結下。韓信官發精神動,新齊王這才發兵救援。
三、當斷時不斷。
楚軍失去龍且(兵敗於韓信自殺),項羽恐慌,派盱眙人武涉遊說韓信自立,曉以利害,徹底剝下劉邦的畫皮。客觀地說武涉言之有理,如果韓信採納,那是項韓雙贏的結局,可惜韓信當斷又不斷!
韓信感念劉邦解衣推食之恩,要做一隻潔白的波斯貓,婉言謝絕了。我最讀不懂《史記》這一段!這位當年蹭亭長几個月飯的、蹭漂母十幾飯、受過屠殺胯下之辱的臉皮很厚的韓信這時怎麼變得臉皮薄得像美少女,彈之若破?
齊人人蒯通又用相人之術遊說韓信,韓信感念劉邦知遇之恩,又拒絕了。
四、一錯再錯。
項羽既然已被劉邦憎恨,只想做穩他的楚王,卻又收留了項王舊將鍾離昧,錯!
由齊王變成楚王時,仍有兵有地,要起兵仍有一線生機,卻不反,錯!
後來被陳平設計,被劉邦活捉,韓信由楚王變成囚徒,後貶為淮陰侯。他已經被扣在洛陽,他已經明白了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道理,應該夾著尾巴做人啦,死心塌地做只劉邦的落水狗啦,這樣他也許還有一線生機。可他居然經常稱病不去朝見劉邦,還居然日夜怨恨,以和周勃、灌嬰同列為恥,還居然和劉邦在朝堂交談時說:陛下只能統十萬大軍,而自己統兵多多益善。這叫煮熟的鴨子渾身爛嘴不爛,身為階下囚,居然如此撒野,這是授君主以話柄,找死的節奏啊!錯得一塌糊塗了!
再後來,形同囚徒的韓信居然異想天開,聯合陳豨太守造反。前不反,後不反,到淪為階下囚時居然帶幾個家丁、囚徒造反,像小孩子辦家家,這個軍事上的天才,政治上的弱智啊!自作孽,不可活呀!
結果,被蕭何、呂后設計誘捕了,再次被囚,這一次玩笑開大啦,不僅自己被殺,還夷了三族。
五、劉邦的屠夫本性。
這個昔日在沛縣愛吃狗肉,經常欠賬的流氓亭長,他其實最大的愛好不是吃狗肉,而是做屠夫。
劉邦作為開國君主,出身低賤(無賴兼亭長),他有著很深的小市民意識或者說小民意識,他是沒有強烈的出身自信的。他怕已經封王的同樣出身貧賤的韓信、黥布、彭越等人跟他這個哥哥進城門,披上龍袍,他一直視這些封王的兄弟為劉氏帝國的大患,必將置之死地而後快。換言之,韓信即使在大漢開國後做只劉邦的“哈巴狗",能否躲過劉邦的屠刀仍是個大問號!
望斧正!
-
4 # 日慕鄉關
韓信和張良蕭何並列漢初三傑,為劉邦一統天下歷下汗馬功勞,平魏國,滅趙國,攻齊國,垓下十面埋伏圍攻項羽,毫不客氣的說,沒有韓信,劉邦和 項羽誰勝誰負未可知!
但是勞苦功高的韓信卻在漢國建立短短几年間,從楚王變成淮陰侯,後又被呂后處死在長樂宮,最終成為“鳥盡弓藏”的千古典型!
為什麼韓信必須死?韓信是不是可以不死?韓信怎麼才能不死?回答這個問題要從劉邦韓信兩個角度來看!
站在劉邦的角度,韓信怎麼做都必須死。
(1)能力太強,如前文所說,劉邦的天下一半是韓信打下來的,三傑的稱號也是劉邦親自給的,比起蕭何張良兩位謀士,韓信是實打實的軍功,行軍打仗,攻無不克,韓信第二,沒人敢稱第一,即便是有英布、彭越、灌嬰、曹參等猛將助陣,依然不是韓信的對手,大家都心知肚明。韓信被貶為淮陰侯以後,史書記載:信嘗過樊將軍噲,噲跪拜送迎,言稱臣,曰:“大王乃肯臨臣!”信出門,笑曰:“生乃與噲等為伍!
樊噲是誰?劉邦的連襟,鴻門宴的猛男,這資歷,這地位,見到已經被降級為候的韓信,跪著喊大王,韓信都覺得羞於為伍,江湖地位可見一斑。
(2)年輕,韓信生於公元前231年,劉邦生於公元前256年,按照年紀劉邦做韓信伯伯綽綽有餘,兩人壓根就不是一代人,韓信死的時候不過35歲,正是年富力強的年紀,這個年紀,有能力,有經歷,有資歷,誰都怕,更不說一個垂垂老矣的劉邦,怕能怎麼做,殺掉最省心。
(3)劉邦不但要殺韓信,其他異性王都要殺。彭越年紀大,被剁成肉醬,英布能力不如韓信,也一起幹掉,劉邦去世之前和眾大臣殺白馬盟誓:非劉姓為王者,天下共擊之。也就是說只要不是姓劉的,就是不能做王。
做王,就意味著有軍隊,有廣大的封地,就有了造反的本錢,不能不妨,即使姓劉,也並非完全放心,如劉濞,劉邦封王以後就十分後悔,說東南五十年後有叛亂,不會是你吧?人哪能知道五十年後的事情,不過是恩威並施的一種手段,當然若干年後劉濞果然造反,可見王的誘惑有多麼大,能量有多麼足。
所以劉邦明知道韓信現在不會反,也要殺死他,現在不反,將來誰說的準,人在權力的誘惑下,是會變的,他不反,他的兒子呢,孫子呢,曹操一輩子沒有篡位稱帝,剛一死兒子就動手了。
劉邦手下的大臣都知道韓信不會反,也只能配合劉邦殺韓信,如陳平,劉邦讓他出主意收拾韓信,他就是不願意多說,實際就是不願意冤殺韓信,但是沒有辦法,事已至此,非死不可。
以上是劉邦的角度,站在韓信的角度,如何能不被殺。
答案是除了造反,沒有辦法。
以蕭何張良兩位為例子,蕭何是劉邦起義前的老領導,從龍之臣,忠心耿耿,即便如此,蕭何也是戰戰兢兢,滎陽之戰的時候蕭何在後方,為了安定劉邦的疑心,把自己家族大大小小都送上戰場;做了丞相,為了讓劉邦定心,故意貪汙現把柄,之所以不斷自黑自殘,就是為了打消領導疑慮,換個平安終老。
而張良更加聰明,乾脆來個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天天喊著要跟著師傅赤松子求仙問道,仙道這種事情虛無縹緲,誰知道是不是真的,但是有這個意思,就是明確釋放一種訊號:我不參與任何權利鬥爭,沒有任何野心。
這兩位 的功勞不在韓信之下,且都是文臣,尚且如此小心翼翼戰戰兢兢,韓信不造反,再能演也的死。
如果造反,可能不死。
濰水之戰以後,項羽派來使者,希望韓信能夠在到來的決戰中中立,謀士蒯徹也極力勸說韓信看清形勢,避免兔死狗烹,但是韓信猶豫再三,沒有同意。如果他當時咬咬牙,選擇中立或者擁兵自立,天下局勢將陡然發生變化,三國演義提前四百年上演也說不定,而時間是站在他和項羽這邊的,劉邦已經年紀大了,耗不過他們,如果劉邦沒有滅掉項羽,韓信登頂的機會就來了。
可惜他錯過了自救的最佳機會,人生不能重來,不知道那天在長樂宮,韓信是否有過後悔。
-
5 # 密探零零發
韓信的死既有自身的原因,也有劉邦為了維護劉氏天下的穩定而必須殺死韓信這個大威脅。
韓信的死跟自身的作也是分不開的,韓信,善於謀兵,但是不善謀己。在劉邦與項羽打得不可開交的時候,攻下齊國的韓信卻按兵不動,並寫信要求劉邦,就地封他做代理齊王。雖然劉邦後來在張良和陳平的提醒下,忍住心中怒火封韓信為真齊王。但韓信倚功賣功,也在劉邦心中留下了難以抹去的陰影,從此以後在劉邦心中他韓信就是他心頭的大患;
韓信在被人告發反叛,被劉邦解除兵權,貶為淮陰侯,留在身邊嚴加看管,韓信本應該老老實實,還有可能活下去,誰知道他此時在劉邦在外平叛時,決定起兵謀反,但被呂后得知,先下手為強,與蕭何設計將韓信擊殺於鍾室。
除了韓信自身作死的因素,劉邦的猜忌、忌憚也是殺他的一個重要原因。俗話說:”兔死狗烹“,劉邦在當了皇帝以後,為了維護其漢室江山,大肆絞殺功臣和異姓王,韓信作為兵仙,對劉邦的威脅更大,所以劉邦必須要殺韓信,以絕後患。
-
6 # 二手的文化觀察員
不管是怎麼個死法,每個人都會有死的一天,韓信是人又不是神,肯定會死,即使是神仙,也會有劫數。所以說,為何韓信必須死是個偽命題。正確的說法是為何要滅掉韓信這股力量。
漢滅秦而立,秦之前,華夏還沒有大而統的王朝,作為漢王朝的開創者,對於自己所建立的這個王朝能夠存活多少年心裡是沒底的。誰知道什麼時候哪股力量會妖風作亂,只能將那些自己相對不信任的力量清洗掉才能夠求得心安。
人老奸馬老猾,韓信也不是之前一起創業時年輕而又意氣風發的韓信,隨著年齡、地位和自身力量地不斷提升,思想發生改變是在所難免的,即使韓信自己願意忠於漢王朝,但是隨著他的力量強大,他周圍的人會推動著他往更高的方向走。這個必然會給新生的王朝埋下巨大的隱患。因此,韓信的力量不得不滅,即使韓信再怎麼表忠心都無法保證劉邦死後他會產生異心。除非,韓信將自己的力量化解為零,可是,這是不可能的,因此,韓信的這股力量必須滅。
-
7 # 懷疑探索者
韓信是秦末漢初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被譽為“漢初三傑”之一。有人認為,韓信堪稱“漢初三傑”之首。可惜韓信最後被封建獨裁製度給謀殺了,黑心的劉邦指示同樣黑心的蕭何,對韓信予以了欺騙,對之非置之死地而不快。為了個人的富貴榮華,蕭何這個過去韓信的老“伯樂”,利用韓信對他的信任,忽悠他,你快來吧,我以人格擔保,保證你絕對的人身安全。結果,韓信信任老“伯樂”,心想,蕭何還會欺騙我嗎?沒想到,平時道貌岸然的蕭何的心居然是那樣的黑,為了榮華富貴可以出賣任何人,最後把韓信的性命也送掉了。曾經的“伯樂”,成為了殺人的罪惡幫兇。政治家為了達成目的,什麼骯髒的手段都會使用,可憐的韓信怎麼是黑心賊的對手?過去的皇帝就是要“家天下”,天下都是他的,哪怕是呼吸的空氣,人們的思想,皇帝都要控制,所有的土地和財產都歸皇帝一個人所有。皇帝大權利高高在上,皇帝的尊嚴不容侵犯,也就自然會形成獨裁。而獨裁需要的是所有的人都做俯首帖耳的奴才,獨裁更不需要權威。韓信是一個軍事奇才,是軍事方面的權威,在國家中有很高的威望,而黑心獨裁者就是要打掉韓信這樣的權威,樹立皇帝“千古一人”,“天下唯一權威”的形象,讓所有的功臣都不敢隨便亂動亂說,乖乖的放棄一切野心。其實,韓信當時已經無兵無權,即使韓信不死,也不會危急大漢社稷,但皇權霸道,容不得他,必須要他死。即使是蕭何又怎麼樣呢?不也是差一點被劉邦處死嗎?這也是中國歷史上黑暗的一面。
-
8 # 傑哥000
第一他是軍事天才,這種人用不好反為其禍
第二致使致終劉邦都不是很相信韓信,非地沛縣劉家幫。
第三在討伐六國殘餘時,逼迫劉邦 授予齊王,心中極其不悅
第四韓信出道時,蕭何月下追韓信,非劉邦一開始就上是人才,登臺拜將授予大將軍迫於無奈
第五垓下之戰讓劉邦心存戒備,之後不久奪取韓信兵權。
劉邦建立漢朝,以及幾乎被六國百姓扼制的告密文化才算甦醒過來,開國功臣韓信成了第一個受害者
-
9 # 手機使用者54782282271
劉邦只是亭長,也沒什麼水平,一直被追著打,直到有了韓信,扭轉乾坤。上位後,怕子孫守不住江山,對功臣以莫須有罪名濫殺。君要臣死,有幾個反。關鍵是不是尚武民眾。封建意識,害死人。
-
10 # 天山月3
韓信死的太窩囊,想當年謀略超人,出奇制勝。如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北略趙地,背水一戰,東下齊七十餘城,九里山十面埋伏,逼死西楚霸王,連劉邦都稱讚為"連百萬之眾,攻必克,戰必取,實是一大牛人。但韓信有一致命缺點,那就是不懂政治。功高震主當自收斂芒鋒,不要犯忌,應功成身退以求自保。韓信功成之後飄飄然了,手握重兵,藏匿戰犯,觸犯法度,又不自覺。且韓信又少信義,缺少大丈夫胸懷,即收留鍾離昧就不該又逼死他。又錯誤估計了形勢,當大勢已去之時,又與陳豨勾結謀反。凡此種種,一錯再錯,一步一步走向毀滅,而且還是被一個女人給算計了,豈不被後人惋惜。
-
11 # 松城主
都說韓信自己作,也不知樓上的各位想替誰洗白?其實,洗是沒有用的,如果把你擺在劉邦的位置,你會留著韓信嗎?而且歷史記載的很明確,是呂后殺害了韓信,而當時劉邦並未下令,也就是劉邦對此事是有猶豫的,因為他了解韓信的個性和對自己的忠心,當然他也明白韓信也確實是個隱患,這點做為夫妻的呂后當然是很明白的!所以,呂后先斬後奏,最後劉邦也默許了,之所以說默許是因為殺韓信劉邦未下令,但屠滅人家三族,總是劉邦的命令了吧!也就是說,這件事做的太過頭了!!
至於總說韓信作,可誰沒有個小情緒,孩子被父母罵了還會哭鬧呢!何況當時劉邦與韓信除了君臣關係外,更多的是大哥和老弟的關係!漢朝建立後,韓信處處受排擠,各種對付你的小動作不斷,要你,你會泰然處之,高高興興別人擠兌你嗎?所以,與其說韓信作,倒不如說韓信有小情緒,心裡有不滿,感覺受到了不公平待遇!事實上也確是這樣,漢要殺韓信,總得有個理由,這樣才能服天下人呢!而代價最小最聰明的做法就是將韓信激怒,然後再殺之!!!
總之,無論如何,韓信是必死無疑!因為他太可怕,也太年輕,即便以後他不反,也難免韓信身邊的人不攛掇他!!
項羽因為心軟留下了劉邦,結果劉邦殺了項羽!那麼劉邦還會做第二個項羽嗎?如果換成你,你會如何選擇!!!
正如一首古詩所說,“高帝眼裡只兩雄,淮陰國士與重陽,如今重陽已身死,安能國士享萬年”?!!!
-
12 # 成語大全
韓信…匹夫無罪,懷璧其罪。
這是什麼意思呢?
一個人本沒有罪
但是因為他身上的才華
而給他招來了嫉妒
“匹夫無罪,懷璧其罪”一詞出自《春秋左傳·桓公十年》
這個說法,用在韓信身上
我不知道是不是貼切
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
韓信確實有令人嫉妒的才華
-
13 # 每日趣評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韓信、張良、蕭何三人文武有別,如果按照危險程度劃分,韓信屬於武將,而且不是一般的武將,在當時,韓信應該算是罕逢敵手的武將級別,因此如果我是劉邦,我也會首先防著韓信,就因為他是武將。宋太祖趙匡胤曾經說過:一百個貪官汙吏(文官)也抵不上一個武將的危害大。可見歷代帝王對於武將基本都是一個態度:謹慎防範。
劉邦手下的武將其實很多,例如樊噲、曹參、周勃等等,為什麼單單韓信在劉邦眼中必須死,而且是首當其衝的必須先死,這就涉及到一個忠誠度的問題了。韓信對劉邦忠誠嗎?不。
韓信原來在投靠劉邦之前,他只是市井一個不得志的文人。為什麼呢?因為雖然他平時也配劍,但對於他來說那只是一個裝飾品,象徵著他祖先曾經是貴族的一個裝飾品而已,到他這一代,他已經是一個不會持劍殺敵的文人了,只是他這個文人讀的是兵法而已。
韓信在投靠劉邦之前曾經跟隨過項羽,這可以勉強算他的第一點不忠。他朝秦暮楚,看到項羽不能重用他便跑了,跑到了劉邦的陣營。在劉邦的陣營也得不到重用,又一次逃跑,你說他是忠還是不忠?
後來蕭何月下追韓信,並且在劉邦面前極力的推薦他,讓他從一個普通計程車兵一躍成為大將軍。這一點劉邦對他可謂是是非常厚道的,按道理說,得到這樣的殊榮,應該從此一直忠於劉邦的,但是韓信卻沒有這樣做。
劉邦兵敗彭城之後,為了解決後邊的魏國威脅,加封韓信為左丞相,左丞相是百官最高的級別,這時候韓信可以說已經算是位極人臣了,理應知道收斂才對,然而後來的發展卻是劉邦所沒有料到的。
在韓信擊敗魏王豹,繼而滅代國,又乘勝在井陘背水列陣,出奇兵打敗趙國後他做了一個很過分的舉動,推薦張耳做趙王。按說這樣的事情是很敏感的,封誰當趙王是劉邦的權利。劉邦當時有兩個選擇,可以將趙國直接設定州縣,歸自己管理。也可以分封給彭越、張耳等等。但是最終決定權在劉邦,但是韓信卻越俎代庖的直接推薦了。這樣就犯了劉邦的忌諱。
韓信這樣的舉動是何意呢?從他在齊國的表現就可以看出來。當時劉邦已經派酈食其前往齊國遊說,並且遊說成功了。但是韓信在知道了以後非但沒有罷兵,反而違背信用,趁齊國軍隊沒有防備突然進攻,這樣不但犧牲了酈食其,也損害了劉邦的聲譽。更過分的是韓信在攻取齊國後要求劉邦封他為假齊王。
看出來了吧,前面韓信推薦張耳為趙王就是為了試探劉邦的底線,看劉邦是否捨得給臣下賞賜王爵,而假齊王則是很明顯的為自己邀功。劉邦很不願意,但是在張良的勸解下,還是封了韓信為齊王,而是是真齊王。也許從這一刻,劉邦已經有殺韓信的打算了。只是時候未到而已。
後來楚漢對峙三年,未分出勝負。劉邦、項羽定下鴻溝之約。劉邦在項羽撤軍後反悔,在楚軍背後追擊,同時劉邦約韓信南下圍剿項羽。韓信呢?作為一個臣下,作為一個接受劉邦巨厚恩賜的臣下,韓信的反映是按兵不動。直到後來劉邦聽從張良的建議,劃陳(淮陽)以東至海廣大地區為他的封地,這時才搬動韓信起兵,這是什麼行為?赤裸裸的要挾行為呀。
果不其然,當韓信率兵擊敗項羽後,劉邦立馬就收回了韓信的兵權,並且改封韓信為楚王。這才在實力上打擊了韓信一下。
綜上所述,韓信的身份為武將,本來就容易遭受猜忌,況且他又不是劉邦的嫡系。韓信又在後來的一系列戰事中,不滿足於自己應得的待遇,一次次的邀功請賞,最終落了個慘死的下場,這能怪誰,只能怪他自己呀!
-
14 # 清茶話歷史
道理很簡單
八個字:功高蓋主、以絕後患
功高自然是當局者不能容忍的
後患無窮的道理他們最懂。
既然有風險不如先除掉。其實就那麼簡單,不必深談闊論。
-
15 # 寒冰60214530
今天看了電視劇虎嘯龍吟裡對空城計的一段描述,司馬懿不是不知道諸葛亮擺空城計,而是害怕鳥盡弓藏,害怕殺了諸葛亮以後自己也不會有好下場所以故意放過了,無論真假,這個解讀很符合中國古代朝堂的政治思想,韓信就是為此,劉邦一生最大的敵人是項羽,他自己也幾乎沒有贏過項羽,而項羽最終就敗在韓信手裡,不止項羽,大漢一半的江山都是韓信打下來的,現在項羽沒了,誰最可怕?所以韓信必須死
-
16 # 子鈺說史
韓信——不捨功名,將自己送上了不歸路
張良功成身退,韓信的下場卻很悲慘。可以說,他是三傑裡面下場最慘的——他被呂后派一群宮女拿竹籤子捅死了。但細數韓信的過往,我們又很容易發現,其實韓信的死亡有其必然性。
少年時代,韓信是個飽受欺辱與飢餓的底層人,但他曾經受過傳統計程車族教育,所以,他的追求就是以自己不世出的才華、讓世人看清他本性高貴的本質——他也是可以擁有屬地的王族。他對名利的追求是漢初三傑中最突出的,而他所追求的也恰恰是西方個人價值中“自我價值的實現與昇華”,可以說,他處於馬斯洛需求金字塔的最頂層。韓信悲劇下場的必然性不僅在於他對功名與富貴的強烈追求,更因為他獲得後無法割捨的深戀之心。原本貧賤受辱的韓信依靠自己的卓越功勳被封為齊王,韓信自然以此為傲。但是,此時的韓信卻表現出了政治頭腦上的簡單,他只想到自己封王的天經地義,卻看不到封王以後的潛在危險——劉邦豈肯讓他這樣“國士無雙”的軍事天才長久為王?
於是,劉邦先奪了韓信的兵權,又改封他為楚王。韓信察覺到自己有危險,但此時他所做的也不過是逼死了在他那裡避難的楚將鍾離昧,並帶著鍾離昧的首級去見了漢王,以證實自己毫無反心,而這一切當然是為了保住自己的榮華富貴,但劉邦卻依然將他綁了。到了洛陽以後,才赦免了他,找了一個“人告公反”的藉口,將韓信降為淮陰侯。劉邦的做法非常高明——他很清楚,此時殺韓信,時機並不成熟。天下初定,又沒有確鑿的證據證實韓信謀反,殺韓信天下必然非議,對自己十分不利,故而先放他一馬。這樣一來,不僅造了韓信有反心的社會輿論,同時也可表現出了自己的寬容與大度。他深知韓信之高傲——由王降為侯,必然會引發對方不滿,“人告公反”的事實未必不會成真。劉邦果然等到了這一天。
此時,韓信從楚王高位掉落至淮陰侯後,便開始“日夜怨望,居常鞅鞅(怏怏不樂)”,不時還以與周勃、灌嬰等人同列為恥。當他既“怨望”又“鞅鞅”,卻依然保持著的恃功而傲的姿態時,那麼,最終被誅殺的結局也就板上釘釘了。韓信的悲劇就在於,其長處為劉邦所用,其短處也被劉邦所察。劉邦利用他的長處,得了天下,而這天下為韓信帶來的只是短暫的榮華;劉邦又利用了他對功名不捨的短處,使他丟了性命。縱觀韓信的經歷,劉邦的陰謀得逞,完全在情理之中。
-
17 # 黃山
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命,韓信脫離不了劉邦,在劉邦手下因為本事太大,功勞太大,只有死路一條,而朱元璋卻能脫離他的主子自立,這就是命
-
18 # 香姐逛歷史
韓信,一位把排兵佈陣玩出藝術美感的將帥,不光zhi有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dao大謀略,還有不遜於項羽的背水一戰,勇者無敵!
劉邦起兵漢中反楚,他是開路先鋒,先是兵定三秦之地,撕開項羽的口袋,再而臨危受命痛擊“反覆小國”魏國、燕國、齊國。
解救劉邦於危難之中,最後手握百萬雄師,南下垓下拔掉項羽,親手打下了大漢王朝的半壁江山。
一路走來,韓信可畏是所向披靡,戰無不勝,不光是把敵人打贏,還要贏的漂亮,歷次戰役都堪稱軍事範例,後人紛紛效仿之。
古時夸人常用謀勇兼備,但真正能做到的人,其實並不多,往往名不副實,但韓信絕對是名副其實,甚至是其中的翹楚者。
但是,就是這樣一個為劉邦集團立下汗馬功勞者,為何最後卻被呂后誘殺,死於非命,引後世史官無盡的惋惜!
韓信的必須死,不是因為他危害到了別人,而是他危及到了別人的安全。
一、韓信其人其事
韓信是秦時淮陰人。年少時父親去世,母親好不容易把他拉扯大。因為家庭實在過於貧窮,又不會多少謀生的手段,經常出去蹭飯。可他又品行不佳,更招人討厭。曾接連數月到南昌亭亭長家吃閒飯,後來亭長夫人嚴重反感,撤走碗筷。韓信一怒之下揮袖遠離再不回來。
腹中空空的韓信到河邊釣魚充飢,又餓昏在了河邊。有個漂洗絲棉的婆婆同情他,每天給他一碗飯吃,接連幾十天如此。韓信深為感動。
淮陰城中有一屠戶見韓信雖身材高大,腰間還常佩一家傳寶劍,但實在看不出有多少能耐。有一天他當眾攔住韓信,說:“你真會用劍就刺死我,不然的話就從我胯下鑽過去。”韓信默默的從那無賴的兩腿之間爬了過去。這就是成語“胯下之辱”的來歷。
秦末天下大亂。韓信投奔了項羽的軍隊,儘管他多次給項王寫文章提建議,期待引起關注求得重用,但如泥牛入海杳無音信。
此處不用爺,自有用爺處。韓信又跑到漢王劉邦的營中。雖然說有人舉薦,做了個管糧食的小頭目,但距離心中目標仍然很遠。於是在一個朗月高懸的晚上韓信離營出走。和他交談過多次的蕭何聽說之後,趕緊策馬去追,留下了“蕭何月夜追韓信”的美談。
蕭何追回韓信之後又和劉邦多次推薦其如何能力超群,普天之下難找到第二個,力薦任命其為大將軍,且要設壇拜授。劉邦非常相信蕭何,加上當時急需得到高人相助,也是病急亂投醫,就死馬當活馬醫,答應了蕭何的請求。
韓信就這樣成為了劉氏陣營的大將軍,從此走上了開掛的人生。
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水淹廢丘一舉奪城,京索之戰以潰勝楚,拔旗易幟背水一戰,十面埋伏四面楚歌……韓信似乎是很輕鬆的揮灑著自己的才華,把一個一個的不可能改寫成了戰爭史上的經典神話,贏得了兵仙、神帥等美譽,為劉邦集團最後贏得楚漢相爭立下了汗馬功勞。
可就是這麼一位傳奇人物、頭等功臣,卻先被降爵,由楚王降成了淮陰侯,後又被奪走軍權,最後竟然被懸掛在大鐘之下,讓宮中的一群宮女、廚師用木棒、菜刀殺死,而且被夷了三族。
二、韓信因何而死
有人說,韓信的死,在公認是“信史”的《史記》中寫得很清楚,是因為參與謀反,被人供出之後,由蕭何設計,呂后實施,最後劉邦下令夷平三族,這還有疑問嗎?要知道,在封建時代,謀反那可是必死無疑的罪名哪!
按照《史記》交代,韓信確實有謀反的犯罪動機,也絕對有謀反的資本,據說還有謀反的人證物證,可謂鐵案一樁。
可諸位看官冷靜想想,如果你是韓信,你要謀反,會在什麼時候?是在武涉遊說、蒯荊勸反時,還是在最後兵權被奪,已成喪家之犬時?
更何況韓信對當初貧困時曾給過他飯吃的亭長、漂母都施以厚報,即便是令他蒙受胯下之辱的無賴,也用於軍中,使他有了穩定的飯碗。這樣一個知恩圖報的人,怎麼會對於他有知遇之恩的劉邦反水呢?
歷史是勝利者的西裝之下的白色襯衣和火紅領帶,在出席盛大典禮之前必然是該漂白的漂白,該熨燙的熨燙。
韓信必須得死的原因,就是那句高深莫測的“你懂得”。因為他太強大了,強大到沒有對手。
韓信在楚漢戰爭期間的每一次勝利,都是他走向死亡的階梯。蕭何、張良、陳平、樊噲等劉氏集團的核心成員都知道,他們誰都不是韓信的對手,即便聯手作戰,也未必是他的對手。劉邦也知道,自己更不是韓信的對手。
目下分封功臣,論功勞韓信必然最大,論威望韓信自然最高。不重封他,敢封誰?可論資歷論親疏,又怎麼會把他排在首位?
明代小說《醒世恆言》裡有個叫《李汧公窮邸遇俠客》故事:京畿縣尉李汧公在處理一樁盜竊案子時發現其中一名盜賊相貌堂堂,言談不凡。進一步瞭解得知此人叫房德,本是書生,被盜賊脅迫參與作案,被捕入獄。李汧公就釋放了他。後來在河北遊歷時偶遇房德,房已是一縣縣令。房德想報李公的恩德,就和妻子商討。可二人覺得怎麼回報都不合適:少了拿不出手,又怕恩公嫌棄,說出他日爛事;多了又有些捨不得。最後妻子提議,不如晚上趁個方便,了結了他的性命,一了百了。
這個故事中的房德和妻子,其處境與心理像極了當年的漢高祖和呂后。
更恐怖的是,韓信比漢初君臣年齡都小(到他死時才35歲,劉邦已是年過花甲)。劉邦更知道,要是這批老臣舊主有一日不在了,誰能管控得了韓信?韓信的存在,不只對眾功臣的地位是一種挑戰,更是對江山社稷姓什麼的一種威脅。如何解決這個難題?劉氏集團君臣之間心照不宣,但上下都知道,韓信必須得死!只是得等個合適的時機和找個能說得通的理由,當然,韓信是不知道的。
三、劉邦在什麼時候有了誅殺韓信的念頭劉邦是什麼時候有了誅殺韓信的念頭的?有人可能說是在漢四年。當時韓信平定了齊地之後,漢王要他帶兵去滎陽解圍救主,他卻上書,說是齊境剛剛平定,齊人又狡詐多變,為了便於控制局勢,請求做“假齊王”。其實要比這早得多。這個時間只是劉邦堅定了誅殺韓信的決心罷了,真正有了殺死韓信的想法應該是漢二年。這年閨九月,韓信和張耳打垮了代國軍隊,生擒了勇猛的夏說,劉邦抽走了韓信的精兵強將。誰知韓信帶了一群新兵蛋子,卻又在井陘奪了趙國的軍營,俘虜了越王歇。韓信向漢王報喜,並提請漢王任命張耳為趙王。客官也許覺得這不應該呀,哪裡有大將拔寨略地,主子卻動了殺心的!
大家想想,一個人帶一群不會打仗的人都可以攻城拔寨,那一旦他要叛變,誰人可擋?還有,前方大將只應該負責攻打,至於任命官員,那是主公的事吧?現在你卻是定了人選通知我履行程式,眼裡還有我嗎?儘管人選是主公的親家,但也是你的部下呀,你的部下都封王了,我將來封你為什麼合適呢?
當然,那個時候肯定不會有任何的流露,時局不允許啊!而實施誅殺韓信的謀劃,必然要在項羽被殺死之後,要不,誰完成打敗項羽的重任?就是項羽死後,也不能直接把韓信殺了呀,儘管那樣做身邊的大臣們沒意見,可天下人會評述的!必須要找一個既殺了他,又不用擔罵名的方法,那必然是謀反。可韓信太聰明瞭,怎樣才能讓他入彀呢?分步走,先削職奪權,再派人引誘,然後偽證,總之,“欲加之罪,何患無辭”,而且,讓蕭何去騙人,既容易讓韓信上當,又分解罵名;而愛子心切的呂后,搶在劉邦之前,誘殺了韓信,這對劉邦可能也是一種心理安慰吧,畢竟誰也不想當過河拆橋之人。可憐那韓信被做了果盤都不一定清楚自己必須得死,更沒弄清楚自己的死因在於能力太強,功勞太大,年齡太小。而且,還搭上了“三族”。
熟悉職場的朋友應該能夠理解這種心態,那就是,越是“底層逆襲”的“體制內成功者”,越對高於自己的“專業知識”感到敬畏、自卑,而如果能夠操縱這種“專業人士”時,其心態往往伴隨著劉邦對韓信的“畏惡”,也就是“害怕”夾雜著“厭惡”,尤其是當對方希望以一種“平等交易”的姿態衡量付出與所得時,他們更是不滿。
說得直白點,這類人的世界視野裡,只有“向上看的屁股”和“向下看的笑臉”,“平等”和“交易”都是讓人厭惡的存在,所以,劉邦可以接受張耳,可以接受英布,也可以接受韓王信、臧荼,對於韓信和彭越,那是絕對除之而後快的。
但是,當“專業人士”真的“鉗口”、“臣服”之後,他又會不知所措,因為他的知識儲備不足以應對複雜的狀況,所以,越發的“隨意”、“任性”,以至於在臨死之前,派出陳平、周勃帶著一紙詔書就想收斬“連襟”樊噲,面對重臣的反對仍想更立太子,直到碰了壁,才能醒悟。
所以,劉邦才在得到韓信的死訊時:且喜且憐之。
這種心態,其實他只是起始,所以,西漢帝國才自建立之初就處於“鬥”的過程中,先和“異姓王”鬥,再和“呂氏後族”鬥,再和“功臣列侯”鬥,再和“同姓諸侯”鬥,再和“豪強大族”鬥,再和“豪商巨賈”鬥,鬥到漢武帝的時代,甚至發展到和“貨幣經濟”鬥,和“全國市場”鬥,和“諸子百家”鬥,和“四夷八荒”鬥,和“天下百姓”鬥,甚至和“皇后太子”鬥,直到元成之後,鬥不動了,進入下一個“治亂迴圈”。
-
19 # 溫情觀史
韓信起初是跟隨項羽的,並多次向項羽獻策,但項羽並沒有採納。之後韓信轉而追隨劉邦,劉邦一開始也並沒看出韓信有什麼才能,幸運的是蕭何看出來了,並數次向劉邦舉薦,可惜劉邦還是沒有重用韓信,韓信又去尋找新的下家,最後上演了一出蕭何月下追韓信的劇情,劉邦才在蕭何的說服下拜韓信為大將軍。韓信果然不負所望,帶兵之後僅用一年多的時間,便聲東擊西,打下魏國,背水一戰,佔領趙國,鎮服燕國,平定齊國,最後垓下之戰圍攻項羽。韓信之所以沒能善終,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功高蓋主,漢三分之二的天下都是韓信打下來的,可韓信不知道兔死狗烹的道理嗎?
他知道的,齊國謀士蒯(kuǎi)通給他明確說過。在韓信平定齊國後,劉邦與項羽拉鋸戰也已持續了將近三年,雙方都兵疲馬困,此時韓信協助劉邦,劉邦就勝利,協助項羽,項羽就勝利,蒯通還給他指出了第三條路,誰都不加入,和他們三分天下,鼎足而立。
今足下戴震主之威,挾不賞之功,歸楚,楚人不信;歸漢,漢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歸乎?夫勢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竊為足下危之。——《史記·淮陰侯列傳》
可韓信為什麼還是選擇了投奔劉邦這條路呢?
韓信有一顆感恩的心,劉邦對韓信有知遇之恩。韓信跟從項羽時只不過是一個持戟的衛士,他的計策更不被採納,是劉邦拜韓信為大將軍,用他的計策,給他兵馬,才使韓信能建功立業。而韓信也很感激劉邦,他曾分別對項羽的說客和謀士蒯通表達過對劉邦的感激。
臣事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言不聽,畫不用,故倍楚而歸漢。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於此。
……
漢王遇我甚厚,載我以其車,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聞之,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豈可以鄉利倍義乎!——《史記·淮陰侯列傳》
韓信不僅感激劉邦,在他沒有發跡之前幫助過他的人,發跡之後他都給與回報。韓信曾經連飯都吃不上,在一個亭長家吃了幾個月的閒飯,後來被亭長的妻子趕了出去。沒飯吃的韓信想釣條魚吃,一個在河邊洗衣服的老大娘一連幾十天拿給他飯吃。韓信在被封為楚王后,立馬就回報了這兩個人。韓信母親死時,家中貧困無法埋葬,可他還是到處尋找好的墳地安葬母親,從這件事可以看出韓信是一個孝子,是一個很重感情的人。《論語》裡有一句話: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
韓信本沒有反心,要造反在天下未定之時就不會選擇投奔劉邦這條路,而天下平定之後,功高蓋主的事實擺在這,劉邦不得不時刻提防著韓信,韓信由齊王被遷為楚王,被綁到洛陽後又改封為淮陰侯,韓信心中放不下自己的功勞,由怨生恨,最終走上了造反被殺的不歸路。
韓信怎麼樣才能不死呢?怎麼樣能善終呢?
看看漢初三傑其他兩個人的做法,張良本就出身貴族,功名利祿早已司空見慣,又受道家黃石公教誨,所以在劉邦打敗項羽後封賞功臣時,張良只要求受封留縣,六年後借從赤松子遊隱退了。蕭何是劉邦創業時的老班底,一直負責留守關中,搞好後勤保障,可劉邦對蕭何不放心,害怕後院失火,於是蕭何把子孫都派到前線,以讓劉邦安心。天下平定後,蕭何功勳排第一,封賞也最多,他聽從別人建議,辭讓封賞不受,把家產、資財全都捐助軍隊,而且還低價強買田宅,自毀形象聲譽,以此來降低威望。張良和蕭何都是文臣尚且如此,更何況功高蓋主的武將韓信呢!正如太史公所說:
假令韓信學道謙讓,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則庶幾哉,於漢家勳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後世血食矣。不務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謀畔逆,夷滅宗族,不亦宜乎!
——《史記·淮陰侯列傳》
假如韓信能夠謙恭退讓,不誇耀自己的功勞,不自恃自己的才能,那就差不多了。他在漢朝的功勳可以和周朝的周公、召公、太公這些人相比,後世子孫就可以享祭不絕。可是,他沒能這樣做,而天下已經安定,反而圖謀叛亂,誅滅宗族,不也是應該的麼。
最後總結一句話:謙受益,滿招損。
-
20 # 90後歷史愛好者
有時候真的覺得韓信不該殺,他不殺漢初多一個威震北方的帥才,我相信劉邦白登之圍時一定後悔過,試想一下若漢初不實行分封制、三公九卿制,而採用後世六部制,再加以完善,兵部統管軍事分戰時統管和非戰時統管,韓信這類有才的將領只有戰時統兵,一用戰事就任命,打完交兵符,從此再無調兵的能力,再交由其他將領閒時統兵,這樣帥不識將 將識帥,加上古人都喜歡把出征將軍家眷照顧好,這種制度韓信或許不會死
回覆列表
項羽兵敗,漢朝建立,項羽的逃亡將領鍾離眛因素來與韓信關係很好,就投奔了韓信。這犯了劉邦的大忌。漢六年(前201年)有人告韓信謀反。於是劉邦想要襲擊韓信,韓信卻不知道。劉邦將到楚國時,韓信打算起兵謀反,但又認為自己無罪;想去謁見劉邦,又怕被擒。這時有人向韓信建議殺了鍾離眛去謁見漢高祖。鍾離眛知道此事後自殺身亡並且說了這樣一番話:“劉邦之所以不攻打楚國,是因為我在你這裡,如果想逮捕我去討好劉邦,我今天死,隨後亡的定是你韓信。看來你也不是位德行高尚的人。”
韓信持鍾離眛首級去陳謁見劉邦。劉邦令武士把韓信捆綁起來,放在隨從皇帝后面的副車上。韓信說:“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烹!”劉邦說:“有人告你謀反。”回到洛陽,赦免了韓信的罪過,改封他為淮陰侯。
而韓信最後的死法也是與其一生十分不相配。呂后即呂雉(小編認為一個十分狠辣,陰險的女人)與相國蕭何合謀,藉口韓信謀反將其騙入長樂宮中,斬於鍾室,夷其三族。韓信在政治上犯有嚴重的失誤,幾次關鍵時刻都優柔寡斷,最終死於婦人之手,後人評價韓信“成敗一蕭何,生死兩婦人”。
蕭何配圖
韓信用兵如神,心高氣傲,在慶功宴上當著大臣們的面直言,劉邦只能領兵十萬,而自己多多益善。雖然之後也說劉邦可以馭才,但是這也給劉邦留下了很大的陰影,並且在初漢三傑中,當屬韓信與劉邦關係最為微妙。只能說韓信隨帶兵如神,當終究沒讓劉邦放心。另一方面,韓信在自己的內心中也對於反叛不反叛有多次的猶豫不決,最後他做的決定加在一起導致了他最後的下場,並被滅了三族。讓人嘆息,其實我覺得韓信不該如此死去,劉邦也不該聽信讒言,如果劉邦能給予韓信足夠的信任,在權利上適當的消減,在其他方面給予更多的關懷,韓信也絕不會背叛,韓信想要反叛的心思幾乎都是出現在感覺來自劉邦的敵意之後,但是每次都選擇相信劉邦。只能說實在可惜。另外如果韓信不死,恐怕劉邦也不會因亂流矢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