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公子郝文書會
-
2 # 博美大觀
其實在劉禪接管蜀國以後,在一段時間內還是可以的,畢竟有諸葛亮撐著,只是後來小人離間,使諸葛亮馬上就要到手的天下硬生生的吐了出來,諸葛亮死後,蜀國開始一路下滑,直到滅亡。
劉備把辛苦創下的基業交給劉禪,必定是看重了這個兒子的許多優長,比如待人寬厚仁慈,處事小心,等等,諸葛亮也稱讚劉禪“天資仁敏,愛德下士”。
劉備非常瞭解兒子的性格,劉禪是個聽話的孩子,讓他幹什麼,至少不敢胡來,所以劉備死前交代的事情,劉禪也必定謹遵父命。
白帝城託孤時,劉備告誡劉禪,遇事請教相父諸葛亮,聽諸葛亮的話,因為劉備深知諸葛亮智慧謀略過人,得諸葛亮輔佐,必定保劉禪安穩,如果劉禪另搞一套,必定不是諸葛亮對手。
對於這樣的局面,想必劉禪也是知道的,劉備又再三交代,讓他倚重諸葛亮,其中必有深意。
劉備死後,面對一群父叔輩的臣子,劉禪當如何處理與他們之間的關係?父親留下的能臣善將,只有父親能夠鎮得住,劉禪何去何從?
這群人平時都與諸葛亮一起共事,大多也都聽諸葛亮的排程,有了諸葛亮的輔佐,必定能夠掌管大局。
所以,劉備死後,諸葛亮的權力威望都飆升起來,權傾朝野的諸葛亮,實際上已經完全控制了軍政大權,就是劉備生前不交待,劉禪也不得不屈尊下來,任憑相父做主。
其實長期以來,劉禪被人貶低主要就是兩件事,首先就是魏軍兵臨城下,劉禪立即投降;其次就是樂不思蜀。
但仔細分析起來,早在諸葛亮前後《出師表》中就寫到了“益州疲弊”、“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可以說,劉備和諸葛亮並沒有給劉禪留下多好的遺產,而近乎是一個爛攤子,諸葛亮死後劉禪能夠支撐35年已經實屬不易了,如今敵軍兵臨城下,難道拼個玉碎才是最好的結局嗎?
劉禪的心思,其實不難理解。他自小無母,成年喪父,三十來歲喪妻。他一生沒受過苦難,卻也沒有過征伐的功業。他父親與關張奔走天下矢志不渝的漢室,對他而言只是個詞彙。他在成年後就沒離開過成都。他的世界很狹小。他只想好好活著。姜維、羅憲、廖化、張翼們的奮鬥,對他而言,太遙遠了。
劉嬋知道火燒夷陵,蜀國已經元氣大傷,根本翻不了盤,所以才不像諸葛亮那麼一天到晚白忙活,最後肺結核而死,而是專心享受,天天吃喝玩樂,最後投降,還故意來了個樂不思蜀打消了司馬昭的警惕,讓他專心享受,最後後主結局是一生享受,壽終正寢!
在位42年,活了64歲!如果劉嬋誓死抵抗,或者樂思蜀,那麼早就被凌遲處死了,後主才是真正的大智若愚!自保能力是賈詡的1000倍!
-
3 # 江湖奈我何
其實我覺得歷史上的劉禪並不是人們口中扶不起的阿斗。
首先,少年的劉禪品行端正,劉備誇他寬宏大量,仁義禮貌,頗有漢高祖的風範,而諸葛亮也贊他聰慧機智,所以劉禪的天賦品德還是可以的。
再次,劉禪在位四十多年,政績平平,並沒有值得後世傳頌的事蹟。但是在他的治理下,蜀國也算國泰民安,百姓安心生活,並沒有出現過叛亂的局面。
所以劉禪雖然不是什麼千古明君,但至少是一個深明大義,仁德端正的君主。他並不是扶不起的阿斗,只是在歷史的長河中比較平庸而已。
後來,劉禪被司馬昭所俘,封安樂公,留在洛陽不得歸家。司馬昭問過他,你想回蜀國嗎?他說不想,還是在洛陽吃喝玩樂開心。於是落下了個“樂不思蜀”的笑話。
樂不思蜀這話的的確確是從劉禪嘴裡說出來的,但是在位41年的劉禪,就算不聰明,也不可能是個傻子啊!在蜀漢危機的時候,其實劉禪也覺察出來了蜀漢根本沒有反抗魏國的實力,如果自己下令寧死不屈,也只會加重無辜百姓的傷亡,所以選擇了投降,而“樂不思蜀”這個梗是因為劉禪知道司馬一族的心機很重,自己如果表現不好,必定會小命不保,所以當郤正教導劉禪“樂不思蜀”的事被拆穿之後,並沒有驚慌,反而問司馬昭怎麼會知道,司馬昭正是因為劉禪的這股“聰明勁”才放過了他。
所以在我看來,劉禪其實並不是真正的愚笨,而是“笨”得有智慧,“笨”出了高度。
-
4 # 閔遊記
劉禪真的扶不起嗎,我個人來看未必,諸葛亮死後大約三十年蜀國才滅亡,而接諸葛亮班的蔣琬和費禕等人並沒有達到諸葛亮的權勢,實際掌權還在劉禪手上,你說劉禪沒點本事能堅持那麼久嗎?
再說樂不思蜀,劉禪投降蜀國滅亡,司馬昭在宴席上特意安排蜀國歌舞,試探劉禪的反應,蜀國大臣傷心流淚,而劉禪卻談笑自若,不以為然,司馬昭問你會不會想念自己的故鄉,劉禪對司馬昭說此間樂,不思蜀。司馬昭聞言哈哈大笑,被世人認為沒心沒肺,從前面舉的例子看能堅持三十年蜀國才滅會是這麼沒心沒肺嗎,應該是一種偽裝韜光養晦,認清自己的能力和現狀及生存環境,復國無望,司馬昭陰險狡詐,所以只能裝成沒心肝之人,大智若愚,保全自己的性命。
(圖片採用網路)
-
5 # 北廠厝
不是劇中人,不識曲中味。我們的江湖,有很多人,有很多英雄,但是英雄千面,不是一種模型。曹操、劉備、關羽都是英雄,但是不能說劉禪是昏君、庸主,相反,他在三國亂世中享國40餘年,恐怕不是一個庸、笨能概括的。
史書上劉禪的形象不太好。《三國演義》等話本小說裡更是將他說的不堪。原因何在。關鍵有三點:說了一句樂不思蜀,用了一個宦官黃皓,不抵抗皇帝。所以,有人認為他擔不起大任,扶不起。那事實是不是真的是這樣呢?
劉禪影視形象
亂世之秋,劉禪在位四十年,是三國享國最長著,殊為不易。《三國演義》中劉備摔孩子這固然是杜撰了,因此可以排除他的腦子有問題。他投降後,司馬昭問了句是否思蜀,他回答,“此間樂,不思蜀”,這句話被人詬病。這句話最早載於《漢晉春秋》,真實性待考。即使此事屬實,也只能說是司馬昭試探之意,背後恐怕有嚯嚯屠刀。劉禪一語不慎,恐怕就會一命嗚呼。臥榻之側豈容他人安睡。劉禪的回答是明智的,是聰明的,是不糊塗的。至於宦官黃皓,弄權擅權,也未見其流傳於史書,東漢桓帝靈帝有十常侍,造成了東漢大亂,黃皓做了什麼,並未見著墨,文字不存。可以推測,實際上可能沒有那麼嚴重。至於不抵抗,發生於鄧艾勤王之際,實際上劉禪曾經派諸葛瞻與其合併抗魏,結果一敗塗地,片甲不存,所以實際當時的蜀漢已經沒有足夠的實力來扭轉形勢,打,贏不了,投降,可以保住一方百姓免遭屠戮,一個成熟的政治家應該有一個明智的取捨。所以這幾件關鍵的事情、關鍵的證據,都很蒼白無力。
鄧艾影視形象
劉禪為什麼能夠做這麼長時間的皇帝?他是靠恐怖政治、鐵血手段嗎?不是,他能夠知人善任,對於朝臣給予充分的支援,善於用人,推動了蜀地經濟社會恢復和發展。劉備一朝,主要兩件事,一是打仗,主動打仗,這有利於蜀國外部環境安定;再有就是搞生產、搞屯田。諸葛亮死後,劉禪登基,他沒有清除異己,打擊權臣,固然有外部未靖、強敵環伺的背景,更有一個帝王海納百川,垂拱而治的戰略和心胸。諸葛亮在《與杜微書》中評價劉禪:“朝廷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劉備死後,劉備對諸葛亮給予了充分尊重和放權,支援他開展北伐;諸葛亮死後,蜀國不設丞相,軍務政務分屬不同大臣,互相制衡,保障朝局穩定,將朝局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不僅如此,劉禪在位期間未曾殺過一個臣子,李嚴、魏延等人罪名昭彰,他也從輕處理,寬厚對待臣子。相反的,同時期的魏國和吳國,權臣傾軋嚴重,只有蜀國,雖然弱小,但是維護了既鬥爭又團結的局面,體現了劉禪良好的政治駕馭能力和手腕。因此,劉禪不善、不簡單。
蜀錦
至於“此間樂,不思蜀”,這顯然是一種裝傻的政治智慧,這是劉禪麻痺司馬昭的辦法。如果憑此徹底否定劉禪,恐怕就有失偏頗了。
-
6 # 隱者康司馬
劉禪是扶不起的阿斗是肯定的,但是在做了亡國君時說*此間樂,不思蜀*!是智慧的表現,明哲保身。經常是這樣的:
姜維、鍾會、鄧艾已死,張翼也死於亂軍之中。太子劉璇、漢壽亭侯關彝都被魏軍所殺。是軍民大亂,互相踐踏,死傷無數。第二天,賈充到了,貼出安民告辭。衛瓘留守成都。蜀國後主劉禪被押至洛陽,只好尚書令樊建、侍中想紹、光祿大夫譙周、秘書郎郤正等數人跟隨。廖化、董厥都說有重病不能起床。劉禪被司馬昭封為安樂公,賜住宅,每個月的所有開銷都由國庫供養,賞賜絹萬匹,奴婢百人。他的兒子劉瑤和大臣樊建、譙周、郤正都被封了侯。後主劉禪謝恩出告辭。黃皓禍國秧民被武士押了出去,凌晨處死。霍戈聽到後主受封,於是就率領大軍來投降。
後主劉禪親自到司馬昭府上拜謝。司馬昭時設宴款待,開始以魏國的歌舞為先,蜀國的大臣都很傷感,只有後主劉禪非常的高興。司馬昭讓蜀人伴蜀樂到大家眼前,投降的蜀國大臣都掉下了眼淚,後主劉禪是喜笑顏開。酒席到了一半的時間,司馬昭對賈允說:*人要是到了這個地步,也就這樣了。就是諸葛亮活著,也不能輔助長久啊,就不用說姜維了?*
隨後司馬昭問後主劉禪:*你還想念蜀地嗎?*後主劉禪說:*此間樂,不思蜀也。*劉禪都到了這個地步了,想念蜀國也沒有用啊,弄不好把性命都得搭上,現在也只能苟且偷生了。
-
7 # 布衣學史
公元223年四月,劉備徵吳失敗,退至白帝城於永安宮病逝。劉備病逝前,將太子劉禪託孤於諸葛亮。同年五月,劉禪在成都繼位稱帝,時年十七歲。
劉禪尊諸葛亮為相父,軍國大事皆由諸葛亮決斷。諸葛亮深感劉備的“三顧之情”盡心竭力輔佐劉禪。諸葛亮秣兵歷馬,多次北伐中原,但出師未捷身先死。
公元234年諸葛亮病逝,劉禪開始掌握實際政權。至公元263年魏將鄧艾從陰平小道攻至成都城下劉禪投降,前後二十九年,可見劉禪也非昏庸無能之輩。
劉禪投降後,被送至曹魏都城洛陽。曹魏權臣司馬昭在飲宴中問他:思蜀否? 他說:“此間樂,不思蜀。這也是後人評價劉禪昏庸的歷史證據。
由於劉禪的“樂不思蜀”,使司馬昭解除了戒心,使劉禪受封安樂公,保全性命享受榮華富貴64歲得以善終。這難道不是劉禪的大智若愚的表現嗎?
-
8 # Crazy歷史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將劉禪塑造成了一個低能弱智的形象。那句“此間樂,不思蜀”當作了其一生的汙點,以至於扶不起來的阿斗成為人們形容一個人無能常用語。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
曾經有一句著名的廣告詞:男人不止一面。其實,歷史人物又何嘗僅有一面?甚至更多的時候,歷史成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按照自己的意願給其人為塑造出了自己想象的模樣。
三國時期,是亂世之秋。此間各類英雄、梟雄、奸雄粉墨登場,成為後人為之津津樂道的時代。而劉禪卻絕非這三者之一。但是如果僅僅用一介庸才,無能之輩來形容,必然陷入認識歷史的誤區,無法客觀以對真實的歷史。
先來看一下劉禪刻板形象的來源。對於絕大多數未曾讀過《三國演義》的人而言,要麼是道聽途說,要麼是透過電視劇來了解到劉禪這麼一號人物。這兩種渠道,對其負面評價居多。這也形成了如今大家認為其無能昏庸的主流。而對於讀過《三國演義》的人而言,瞭解劉禪大都是透過其寵信奸佞,不事朝政,消極抵抗,還有和司馬昭那一番對話。
劉禪在位四十餘年,其中,在諸葛亮死後,其依舊能夠延續蜀漢命運二三十年,這絕非是一個庸才所能做到。
那麼他為何如此表現呢?
首先,他怕,怕那些功成名就功高震主的臣子。蜀漢的建立,依靠的是劉備為首的荊州集團。在這個集團當中,精英無處不在。諸葛亮乃是一代名相,五虎將個個能頂一片天。而他們治下的其餘名將,也同樣在劉備、關羽、張飛等死後,緊密團結在以諸葛亮為核心的周圍。他們忠心耿耿,但是對於後主劉禪而言,這些都是大山。面對他們的時候,他心中難免惴惴不安。這些從血與火中拼殺出來的實力極為強悍,如今又都以諸葛亮馬首是瞻,那麼劉禪即使再信服諸葛亮,心中能有對其父親那樣毫無保留的信任嗎?
況且,在劉備臨終之際,曾對諸葛亮說,劉禪能輔則輔,不能則取而代之。這句話很明顯是一句試探的言語。因為劉備甚至自己兒子能力不足,擔心諸葛亮有不臣之心。那麼這種擔心,難道沒有對劉禪表達過嗎?所以,劉禪表現出足夠的誠意,讓荊州集團對自己放心,這是最明智之舉。
其次,拉攏團結益州本地集團勢力。前面說到了劉備和諸葛亮一生依賴的都是荊州集團,在蜀漢境內,能夠和荊州集團相提並論的唯有益州集團。但是荊州集團卻不願意益州集團做大,從而搶奪自己得之不易的地位。那麼對於劉禪而言,益州集團就成了其天然的同盟軍。因為蜀漢建立在益州的基礎之上,從長遠看,益州本土勢力必然代表了未來。而失去了基礎的荊州集團則是空中樓閣,必然慢慢被架空。在諸葛亮死後,荊州集團一日不如一日,便是印證了劉禪的判斷。同樣,拉攏到自己身邊的益州集團,才是劉禪得以繼續穩坐釣魚臺二十多年的原因。
最後,面對強悍的曹魏,劉禪做了最明智的決定。當時,作為曹魏實際掌權人的司馬昭,在經歷了司馬家族多年的臥薪嚐膽之後,終於開始拿蜀漢祭刀。因為相較於東吳,蜀漢的偏居一隅,實力更弱。那麼以曹魏數十萬雄兵,蜀漢可以用來抵擋的實力又在哪裡?曾經的人中之龍諸葛亮都難以破解這個困局,更何況劉禪?那麼對於他而言,能做的是什麼呢?採用不抵抗的政策,進而保住蜀漢的萬千百姓,從而不用生靈塗炭。如果他堅持抵抗,看似好像忠勇有餘,但是如果蜀漢真的有這份實力,當年諸葛亮又何必苦苦北伐?
所以,看似愚笨的劉禪,雖然絕非諸葛亮、龐統、徐庶那種人中龍鳳,但智慧也算不低。只是在那等形式之下,哪怕是強若臥龍,也不能改天換地。而最終那一句“此間樂,不思蜀”,不過是委屈求全,儲存自己及家人的身家性命罷了!
-
9 # 齊郎才盡話古今
劉禪給人的印象就是一個荒淫無度,沒有雄才大略的皇帝。
咱們中國史翻一下,就會發現亡國的國君,居然在敵人面前,混的如魚得水。除了這一位,還有一位,那就是御駕親征兵敗被也先俘虜的明朝皇帝朱祁鎮同志,除了他們兩個 ,還真的找不出第三個人來,這都是極其聰明之人,
就像他的那句名言,此間樂,不思蜀,這句話高超至極,裡面有極大的智慧和對人性的洞察,你如果說想回家,那麼估計真的就回老家了,沒有一個人願意放虎歸山。能夠在諸葛亮死後,執政二十多年,沒有能力,也能夠把你變得有能力,事在人為就是這個意思。
司馬昭對於劉禪那是一百個不放心啊,時時刻刻都在試探,對於這種答覆,司馬昭是極其滿意的,你如果認為劉禪笨蛋,你在生死危機關頭,能否想到比這還好的理由麼?
此間樂,不思蜀,把一個胸無大志,貪圖美色不思進取,天天醉生夢死,混日子的阿斗形象表達的淋漓盡致!這位和臥薪嚐膽的哪位仁兄都是深藏不露的主。
由於司馬昭聽到這句話,就先入為主了,就放下了殺心,劉禪要不裝傻充愣,那絕對有殺身之禍。高手對決,有時候一分鐘就能夠分出勝負。
能夠作為階下囚,還讓司馬昭認為不會對自己構成危險,你要是說他不聰明,世界上估計就找不出這樣的人了,能夠做到善始善終,這本身就是大智慧!劉禪一直在洛陽生活,再也沒有回到自己朝思暮想的蜀國,公元271年,劉禪去世,享年64歲,在人生七十古來稀的時代,這是高壽!劉禪,牛人也!
-
10 # 大漠飄大雪
“樂不思蜀”的故事家喻戶曉,一開始都是嘲諷劉禪,後來不知哪位大仙分析出了劉禪很聰明。這一答案讓他多活好多年,說他是大智若愚。
劉禪大智若愚?這實在是不敢苟同。劉禪的大智在哪裡?難道表現在面對曹魏大軍直接投降?讀一讀諸葛亮的《出師表》,大概也就知道他大概是塊啥貨了,直接扶不起啊。
記得劉備對自己兒子的評價嗎?“此子庸劣不堪”。除非真傻,沒有父親這樣看待兒子。但有一樣,劉禪很是善良。劉備看上了這一點,估摸著有諸葛亮頂著,蜀國應該還可以先對付幾年,然後寄希望於下一代。基本對劉禪不抱希望。
至於諸葛亮對劉禪的評價“天資仁敏,愛德下士”則純粹是客氣罷了。
劉禪就是“扶不起的阿斗”!
-
11 # 探索0解密
一提起梟雄劉備的兒子劉禪,大家首先湧現的便是這樣一句話:扶不起的阿斗。之所以會有這個印象,這離不開巜三國演義》對他形象的刻畫:超低的智慧,超蠢的形象。於是,這個被虎將趙雲拼了老命在坂坡浴血拼殺救出來的阿斗,這個被忠臣趙雲冒大不敬對"國母"孫尚香攔江截救的阿斗,成了蜀國滅亡的"罪魁禍首"。
說到劉禪大家都會想到“扶不起的阿斗”,劉備臨終前雖然有三個兒子,但還是選擇了劉禪繼位,諸葛亮鞠躬盡瘁,一直全力輔佐劉禪,但諸葛亮死後,劉禪還是把蜀漢給玩完了,所以後人叫他“扶不起的阿斗”。
劉備病死白帝城後,阿斗成了繼承人,諸葛亮成了拖孤大臣。然而,事實證明,儘管有三國第一謀士諸葛亮潛心盡力輔佐,蜀國在阿斗手中最終還是成了亡國君。且不說阿斗是不是真的超級迂蠢。但他在位四十一年,而且諸葛亮逝世後,阿斗依然單獨執政二十一年,不管怎樣,純不是迂蠢之極的人可以做到的。
但蜀國在劉備病逝後,衰敗已成必然之勢。而諸葛亮輔政時,為了完成"一統天下",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六出祁山伐魏,雖然盡職盡責盡心盡力了,但最終都以失敗告終了。而這數十年的折騰下,蜀國衰敗得更為嚴重了。因此,蜀國最終滅亡非阿斗之過,而是必然之勢。
因此,在魏國大將鄧艾兵臨城下之時,阿斗獻印投降也是大勢所趨。在鄧艾大軍兵臨城下之時,劉禪選擇了投降。而他這一舉動也飽受爭議,世人大抵認為他"昏弱"。因為,以當時蜀國還是可以和魏軍殊死一搏,魚死網破的。據史書記載了當時蜀國的兵力情況:共戶二十八萬,男女九十四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但阿斗並沒有帶十萬之眾和鄧艾死磕。而阿斗的投降也遭到了他第五個兒子劉諶的堅決反對,劉禪的回答是:不能以血氣之勇,讓生靈塗炭!阿斗不想讓老百姓遭到刀兵之災而投降,仁義之君也。
阿斗的投降,讓成都的百姓免受生靈塗炭。而阿斗歸降後,司馬昭認為他很識時務,於是封他為安樂公,給他住宅,每月給生活費,賜絹萬匹還有上百個僕人,連他手下的一班大臣們也都加官進爵。
在洛陽"軟禁"期間,在司馬司昭的一場"鴻門宴"上,阿斗的一句“樂不思蜀”成為眾人之矢。
很多人認為這是阿斗"扶不起"的具體體現。而一些專家卻給出了不同的答案,認為阿斗是大智若愚,是明智的表現。因為阿斗以這種自甘墜落的方式,最終保全了自己,沒有因為"不安分"和"不安心"而遭受凌毒。其實,阿斗在處理內政上也絕非是無能之輩,他在位時期,沒有誅殺過朝中的大臣,沒有興土木,從側面證明阿斗的仁德。
總之,阿斗透過高超的偽裝水平,讓司馬昭放棄了對他的警惕,達到明哲保身的目的。
後來司馬昭就是因為阿斗的誠實,非但不懷疑阿斗了,而且對他還十分的喜愛。而阿斗透過這樣的偽裝,讓自己在敵人的控制之下達到了自身安全的目的,他這樣的大智若愚精神讓自己在洛陽安詳的度過了自己的晚年,終年六十五歲,死後也得到了晉國的冊封。
-
12 # 虛幻星
劉禪若真是一個傻子,他也不會在蜀漢亡國後能夠活到自然死了。除去三國演義的表述,可從正式得知,他不是一無所用的劉禪,也就是他生性比較懦弱、安於現狀、沒有遠大抱負,但他並不傻。諸葛亮去世後,本就是地小人少的蜀漢,在權臣梟雄司馬懿掌權的曹魏壓迫下,滅亡是必然的,但是劉禪除生性懦弱外,心裡也明白,跟人家都最終還得失敗,與其讓曹魏及蜀漢百姓飽受戰爭殘害,不如索性歸降。他本人也算是被囚禁了,正因為他能樂不思蜀,才能得以善終,可以說他沒有硬骨氣節,但不能說他一無所優,他也完美詮釋了識時務者為俊傑
-
13 # 壹都歷史
扶不起是真扶不起。
劉禪當政前期,諸葛亮輔政。有一說一,諸葛亮治國理政確實強,但軍事攻伐弱了點。不過,這個時候的蜀漢還有一點劉備時期留下的底子,比如魏延,楊儀,鄧芝,也不算太差。可劉禪表面上是放權於諸葛亮,實際卻不放心。所謂疑人不用,用人不疑。這麼有當又立,實在不行。但是這麼說起來,劉禪還是有點帝王氣魄的,不相信任何人。所以諸葛亮五次北伐都失敗了,魏延被殺,楊儀被貶。好牌全一張張撕爛。
劉禪當政後期,姜維輔政。姜維不如諸葛亮著名,因為他沒有長處,軍事和政治能力持平。這時劉禪有犯了昏庸帝王該犯的錯誤,寵幸宦官。實在是想不通,蜀漢哪裡來得這麼大基業讓你去犯這種錯。可謂是沒公主命,犯公主病。因為黃皓的原因,姜維也不敢再全身心的給劉禪做事了。離心離德。
這些足以說明問題。
至於樂不思蜀,應該給予寬宏的看法,自保沒錯,畢竟不能因為個人的言論而害死更多的人。戰爭畢竟是殘酷的,劉禪還是宅心仁厚,不想見到生靈塗炭。可姜維還獨守劍閣,假意投降鍾會,準備借鍾會之手誅殺魏將,而後復興蜀漢,還在等著你呢。無數維護儒家正統的人也在等著你呢,主公。
-
14 # 一頁笑談
都說劉備兒子是爛泥扶不起,是他親手斷送了劉備的江山。但是劉嬋雖昏可他不傻,有幾件事足以證明,特別是樂不思蜀。
先說樂不思蜀,劉嬋投降後司馬昭設宴款待劉嬋,席間試探劉嬋有沒有復國稱霸之心,於是問劉嬋想不想蜀國,結果劉嬋看著歌舞昇平的舞蹈笑眯眯的答到,不思蜀,不思蜀。司馬昭看到如此安於現狀的劉嬋徹底放心了,後來對劉嬋照顧有加又送宅院又送田產使劉嬋乃至後代衣食無憂平安度日,所以可想而知劉嬋其實不傻,起碼在心狠手辣的司馬昭統治下能安度晚年給後代留下不菲的財產。
還有一件事能證明劉嬋不傻,諸葛亮奄奄一息即將英勇就義,這時劉嬋看望諸葛亮問他“令郎如何安排”諸葛亮一聽便知道劉嬋不傻,劉嬋的言外之意就是問諸葛亮的後代會不會蓄意反叛。諸葛亮何等聰明一聽就知道言外之意,之後回答說“他有桑樹八百可以自行養活,不勞煩陛下費心”。由此可見劉嬋雖然昏庸但是他並不傻。
-
15 # 湘野狂客
劉禪並不是扶不起的阿斗。僅僅因為他作為亡國之君就對他全盤否定,未免有失公允。
劉禪在位41年,是三國時期所有國君中在位時間最長的一個。諸葛亮死後他還在位30年,在那時局紛亂,動盪不定的時代,能執政這麼久,而且蜀國沒有內亂,政權穩定,百姓安居樂業,沒有相當的執政水平是不行的。反觀吳國後期,政局動盪,內鬥不休,百姓常年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相比之下,蜀國還算長治久安。
客觀地說,劉禪沒有雄才偉略,胸無大志,但很有自知之明。蜀漢後期,由於連年征戰,人才凋零,國力衰退。劉禪審時度勢,對外保持偏安一隅,保境安民的策略;內政方面採取屯田養兵、止戰休戰、休養生息等措施,使蜀漢得到了相對穩定的發展;在權力分配和掌握上,劉禪知人善用,採用制衡手段持續穩固皇權(包括利用黃皓制約姜維)。透過這些政策,穩定了政權,使百姓休養生息,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社會發展。
後來魏國犯境,劉禪沒有過多抵抗就舉國投降,,同樣也是基於對自己和蜀國當時情況的瞭解,認為抵抗沒有多少實際意義,不如明哲保身,避免戰爭,使百姓免受戰亂之苦,也不失為明智之舉。
至於“樂不思蜀”,人們看到了劉禪的昏庸渾噩,但結合劉禪當時的處境來看,他一旦出言不慎,就有可能給他或者其他人惹來殺身之禍,所以他只能透過“此間樂,不思蜀”回答司馬氏,以示昏庸、麻木,沒想到卻被人當成笑柄,成了“扶不起的阿斗”的有力佐證。這大概也是劉禪萬萬沒想到的。
-
16 # 良史有才
我的回答是劉嬋的做法是對的。一,蜀國地理位置一般,土地貧瘠,糧食產量較低,人民生活水平低下。
二,蜀地地廣人稀,軍隊兵力補給困難,不適合打持久戰。
三,蜀國本來是四川人的屬地,劉璋來了,分走當地官僚的一塊蛋糕,劉備來了,又分走了一塊,三者矛盾尖銳,難以解決。
-
17 # 中國傳統文化集錦
難扶的阿斗其實很智慧
我的回答是,劉禪很不簡單!
劉禪,執政長達41年,是三國時期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在中國史上皇帝中排位第11位!而在亡國之君中,由於他的大智若愚處事風格,使得他既保全蜀漢平民、官員安全的同時,他本人及家人身處他鄉而頤享天年,這在中國史上獨一無二!!
看到這樣的評價,很驚歎,阿斗的優點,我從頭到腳地梳理了一下,在整個三國範圍內,評價阿斗,甚至把他和歷史上的諸多皇帝相媲美,阿斗的性格特點不但保護了自己,還保護了家人及一大批蜀漢平民、官員。
感覺阿斗真的了不起,一個人急著表現自己、爭搶名位並不難,難的是處處忍讓,處處無為與不爭。阿斗做到了。
或許,他是在無意中做到的,而不是故意低調、故意隱藏自己。
阿斗的行為,為大多數人所不齒,大家都恨他,豈不知,就是這個扶不起的劉阿斗,避免了多少流血,與犧牲。
我們往往讚歎威武勇猛者、智勇雙全者、登臺表演者,而往往忽略、忽視,甚至鄙視那些默默無聞者,阿斗被讀者看不起,被人遺憾和抱怨 ,可是人家不還是過得好好的嗎。
他不是沒有骨氣,而是在關鍵時刻,逆轉了歷史,在三國中,扮演了另外一種角色,這個角色令人深思,別人都以進取、進攻等看似雄壯的表現,推動著歷史,阿斗則違背眾人的風采,用自己獨特的方式,結束了一個時代。
同時期的司馬昭,用進攻的方式改變歷史,而阿斗,則用委屈自己的方式結束了那個戰亂的時代,誰想做亡國之君呢?誰會用屈辱自己的方式保護自己的子民呢?阿斗做到了。
歷史上,哪一個皇帝能夠做到委屈自己,而保全天下呢?
每當我們提到歷史上的偉大帝王時,往往想到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康熙帝等等,而往往不提那些看似窩囊的皇帝們。
豈不知,一將功成萬骨枯,沒有千萬士兵的屍骨,就無法成就一個將軍,一個帝王,更是踩著不知多少人的鮮血前進的,越是有名的帝王,殺人就會越多。
《道德經》中說: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人們一想起三國英雄,很少會想到阿斗,似乎他是不存在的,站在歷史前臺的,是諸葛亮、劉備、曹操等輩,而不是他劉禪。
歷史的風流人物,為了自己的千秋大業,往往顧及不到腳下的子民,更有一些帝王,憑一己之好惡、一時之義氣,不顧千萬百姓的生命,任意踐踏。
劉禪,默默無聞地支援著德才兼備的諸葛亮,毫無抱怨,讓諸葛亮站在歷史的前臺,盡情地施展,沒有絲毫負擔地實現自己的抱負和夙願,他為諸葛亮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和理想,騰出來足夠的舞臺和空間。
劉禪保護著蜀國的子民和官員,讓他們安居樂業而不受戰亂之苦,我們總是看到是劉備、諸葛亮等人物改變和創造了歷史,而沒有發現,劉禪也在扭轉著歷史的方向。
歷史,對劉禪誤解多多。
自古以來,皇家就是最兇險、最殘酷的叢林地帶。一個憨厚質樸的人,生在皇家本是一個悲劇;但阿斗卻運用他的大智慧,將自己的人生變成了一出喜劇。
世人人云亦云,認為他傻。其實,阿斗智謀出眾、寬厚仁慈;熱愛和平、尊重生命;對愛情專一、對子女呵護……堪稱千古一帝。千古一帝的劉阿斗,雖不是什麼大英雄,也沒有創下多少可歌可涕偉業,但是,他為自己的臣民和官員找到了一條活路和出路,保護了自己的家庭和國家,而且,還引起我們後人一連串的反思。
-
18 # 怪獸小火龍
說起劉禪就有很多人會說弱智,蠢啊!來形容他,而“扶不起阿斗”正是後人對他一生的解讀,把自己老子江山也丟了,其實真實劉禪是不是真的那麼沒用?其實,只所以留下罵名那是因為他是一個亡國君,自古亡國君大多都會留下罵名,比如殷紂王,隋煬帝楊廣、明朝崇禎包括果黨蔣等;蔣先有蘇聯扶持,後有美國,最後還敗了。
在三國中,蜀國是綜合國力最弱的國家,而且自劉備敗於夷陵之戰後,諸葛亮五次北伐等;已經給蜀漢的經濟帶來沉重的災難,百姓苦不堪言……
在諸葛亮統治期,諸葛亮採取了以攻為守的策略,他平定南中後不久,即率軍進駐漢中,與魏展開了爭奪關隴地區的激烈戰爭。公元234年,他進軍五丈原(今陝西),病死軍中,蜀軍撤退。此後,蜀軍以姜維任統帥,屢次伐魏,都無進展。公元263年,魏國派鍾會,鄧艾兩路大軍伐蜀。鍾會率十萬大軍為主,由斜谷入漢中,當時姜維在劍閣(今屬四川)防守,當時鍾會糧食不繼,軍心動搖,在這個時候,鄧艾想出一條奇計,鄧艾以三萬精兵,出陰平(今甘肅)直取成都的戰略,連克江油,綿竹,進軍成都。蜀國的主力都在劍閣,成都兵少,難以抵抗,劉禪無奈開城降魏。同時命令在劍閣的姜維投降,蜀國滅亡。但姜維投降鍾會,不久鍾會合謀司馬昭監軍殺鄧艾,次年鍾會反魏,姜維秘密告訴劉禪讓他忍耐,準備乘機恢復蜀國,可失敗後被殺,如果當時劉禪選擇拒不投降,可能歷史對他的評價又不一樣…
看劉禪的政治才能,諸葛亮死後,劉禪馬上廢除丞相制度,讓費禕當尚書令和大將軍,以蔣琬為大司馬,兩人的權力相互交叉,相互牽制,但又各有側重。蔣琬以管政務為主,兼管軍事;費禕以管軍事為主,兼管政務,軍政及內政大權不再同一人一把抓。後來蔣琬病死,劉禪乾脆自攝國政,直接執掌大權19年,如果不是因為諸葛亮執政的時候五次出兵伐魏都、姜維九次出兵北上,都徒勞無功,消耗國力的話,沒人敢說蜀漢偏安能維持多久,也許三國鼎立的局面會多持續幾年、幾十年,甚至上百年。 接著是拉攏人心。曹爽與司馬懿爭權被殺後,夏侯霸害怕受到株連而入蜀,劉禪親自出迎。夏侯霸的父親夏侯淵為老將黃忠所殺,劉禪安撫前來投降的夏侯霸時,說:“你父親的遇害,非我先人所為。”一語帶過之後,套近乎說:“我的兒子還是你外甥哩!”原來,劉禪之妻乃張飛女,而張飛之妻又為夏侯淵的從妹,所以劉禪才這麼說。之後,劉禪對夏侯霸“厚加爵寵”。劉禪對夏侯霸的這一套懷柔拉攏的手段,即使其父劉備在世,大概也不過如此。 劉備給後主的遺詔提到:“說丞相嘆卿智量,甚大增修,過於所望,審能如此,吾復何憂!” 諸葛亮在《與杜微書》中評價劉禪:“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 諸葛亮和劉備是什麼人,這不用多說了,他們說行的人,難道會差嗎? 荊州當時是被魏國和吳國瓜分的,所謂蜀漢政權,實際上只有一個益州,東漢十三州,除了益州是蜀漢的地盤以外,吳國佔據揚州、交州和荊州。其餘的十個州全部都是魏國的地盤,而且是歷來的政治中心,中原地區,無論是經濟、政治、軍事,都強於其他兩國的總和。 蜀漢是當時最弱的國家,除了聯吳抗魏,安心內政,穩紮穩打之外,已經沒有足夠的實力在短期內一統三國了,劉禪最為最弱小的國家的君主,確實是非同一般,就算是換了別人也不敢保證能翻天。 而且關於“樂不思蜀”這件事,很多人認為他這是在保命,因為另外一個亡國之君,孫皓,骨頭很硬,但是最後卻被司馬炎害死。 而且劉禪更清楚一件事,別說是司馬昭這樣的梟雄,就算是換了誰都不會讓一個在當地統治了幾十年的皇帝回到自己的故土,如果真的讓劉禪回去的話,後果是神馬?有誰會知道呢?事實證明,他是保全了性命,壽終正寢的安樂公。 對了,還有易中天先生說的,劉璋不戰而降投降劉備就是對了?劉禪不戰而降投降司馬昭就是錯的了? 這是神馬歪理,史書是誰寫的,司馬炎是諸葛亮的超級粉絲,他推崇諸葛亮的忠誠,所以才把蜀漢的滅亡都怪在劉禪身上。
看三國時期的國運 魏國,曹操,沒稱帝,曹丕第一代,曹睿第二代,還算善終,然後呢?曹芳,被廢,曹髦被宰,曹奐禪位 被宰了兩個皇帝 。吳國呢 孫權,高壽,但孫亮被廢,孫皓投降。 反過來,看看蜀漢 有權臣,但不亂政。皆是忠臣良將。 內無廢立之事,外無亂國之政。被殺的大臣,出名的也就魏延一人。 而劉禪,是三國時期,在位最長,掌權最久的皇帝。即使作為亡國之君,還能消除猜忌,得以善終。
大家都知道,劉禪年幼喪母,少年喪父,一直是(相父)諸葛亮輔政,教育他,培養他……諸葛亮病死後,劉禪祭文:相父啊!您是文武的全才,既聰明又睿智,一生忠誠,接受先帝的遺詔輔佐寡人,致力於復興漢室,平息戰亂,您統率大軍連年征戰,神威顯赫壓倒八方,為蜀漢建立了卓越的功勞,一生的建樹可以和伊尹周公相比,人生為何如此不幸?在統一大業即將完成之際,您患病身亡,讓寡人無限悲傷,肝膽欲裂!
劉禪統治期,蜀漢沒有大規模叛亂,魏國24起,吳國23起農民起義……無論是正史還是野史。劉禪治國:1.沒有苛政雜稅2.沒有內亂3.沒有黨派之爭政治清明4.沒有亂臣賊子5.更沒有嗜殺大臣,欺壓百姓,蜀漢內部唯一死的一個有名氣的就是魏延,還有楊儀;比較一下,曹魏和東吳就可以看出帝王品性……自古真正的亡國之君有幾個好下場,可劉禪能成功騙取了司馬昭信任而且善終,這叫大智若愚。劉禪統治,比起魏國吳國不知要好多少倍,吳國孫皓欺壓百姓,殘暴不仁,搶奪民女,嗜血好殺,這樣的人才應該釘在歷史恥辱架上。別說劉禪,我們假設顛倒一下,讓曹丕統治蜀漢你們覺得蜀漢能翻的身嗎?在後人看來劉禪可能不是一個合格的皇帝,因為他沒有保住自己老子的江山。如果是和平年代,那麼他肯定是一個明君。
-
19 # 韓光君
古人常說以史鑑古今,我們認識歷史、探討歷史最怕就是給歷史人物貼標籤。一旦我們給某一歷史人物打了標籤,就容易被先入為主的觀念誤導。
《三國演義》是一部歷史小說大家對於劉嬋的更多的印象是來自於《三國演義》或者是三國題材的影視劇題材,這裡面將諸葛亮神化,對於三國的蜀漢後主打上了“樂不思蜀”的標籤。
所以現在一提到劉嬋,大家想到的是扶不起的劉阿斗,有諸葛亮這樣的主角的神助攻,加之四川盆地這一得天獨厚的條件,居然將一手好牌打爛。
這裡糾正一點,這些都是文學藝術作品了加了作者的主管判斷,劉嬋是否真的扶不起?是否真的樂不思蜀,我們看下歷史是怎麼記錄和評價他的呢?
陳壽眼中的劉嬋劉嬋從劉備手裡接過的是一個爛攤子,而且在那樣一個戰亂紛爭的歷史背景下,劉嬋在位了41年。
有人說,劉嬋這41年裡面不過是在諸葛亮以及諸葛亮選中的後繼者諸如董允,費禕,蔣琬,姜維的幫助下,勉強支撐了舉步維艱的時局。
遲這種觀點的大都是手陳壽的《三國志》中的:“素絲無常,唯所染之”,意思是劉嬋是什麼樣的君主取決於他身邊是什麼樣的人,而不是他自己。陳壽將蜀漢能存在41年的功績都歸功於蜀國的賢相。
這種觀點在歷史界也備受推崇,因為大家覺得這樣客觀,公正,既沒有貶低也沒有抬高,中庸之道。
三國英雄輩出,淹沒了劉嬋的才能無論從民間戲說還是正史來看,劉嬋似乎都沒有什麼好的印象。其實怪只怪劉嬋生活在了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太多的英雄豪傑淹沒之下,劉嬋是顯得不那麼中用。
我們看幾個記錄劉嬋的歷史小典故吧,可以讓我們更加立體的瞭解他,接近他。
在蜀國初期,諸葛亮可謂是權傾朝野,那個時候一句話大概意思這樣的,國家大事基本上諸葛亮說了算,國家祭祀的事兒劉嬋說了算。在初期蜀國實力太弱,劉嬋甚至君臣不和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即使他不太贊成諸葛亮的北伐戰略,但是還是盡全力支援他和相信他。
其實數次北伐的主動戰略是不是才是為了蜀漢政權更快地覆亡埋下了伏筆呢?
魏延和楊儀不和,準備發動兵變奪權被殺。這樣的歷史案例太多了,即使君主再賢明的,大家可以想象下魏延們的下場。可是劉嬋沒有完全否定魏延,還念及功勳厚葬了魏延。
諸葛亮一死,立即停止了勞民傷財的北伐,另外政治上為了避免權力過於集中,廢除丞相制,設定大將軍和大司馬彼此牽制和彼此監督。
所以,在那個人傑輩出的三國時代,我們不能說劉嬋是多麼優秀的、傑出的政治家,但是他也絕非昏庸、弱智無能之輩。
-
20 # 蒹葭不再蒼
其實劉禪的樂不思蜀真是表面看上去的那樣嗎?作為一個失敗的君主,想要在亂世中求生存,只能苟且偷生。在人家眼皮底下生活,說不定背後多少眼睛在看著呢。一不小心就掉了腦袋,只能裝瘋賣傻,在別人眼裡沒有威脅才能求生存。
回覆列表
對於你這個問題,我來回答一下自己的見解吧!
扶不起的阿斗,指的就是劉嬋。生下三國時期動盪不安的時候,並且三國鼎立,父親又是劉備這樣的梟雄。各路大神輔助劉備完成霸業,可以說在這種環境中,劉嬋從小就特別崇拜父親以及各路大神。
劉備不僅僅劉嬋一個兒子,但最喜歡啊鬥。這是為什麼,因為阿斗從小母親慘死,沒有了依靠,父親又常年在外東西西討,在偌大的後宮,爾虞我詐,他能過得好嗎。每天戰戰業業,性格表現的懦弱才能生存下來。
三國後期,父親去世。他登上皇位,但是底下的大臣有聽他的嗎?不說年齡小,再加上名聲不好,懦弱無能。如果表現的強勢估計他連安穩的睡覺地都沒有。只希望寄身於諸葛亮能穩住他的皇位,你是懦弱還是有心機。
最後,阿斗把江山交給曹操的兒子,曹丕。歷史上又說他無能懦弱,扶不起的阿斗。看下他身邊吧,還有幾個能打的武將,能聽他話的大臣。只有供上江山才能保命,換來後半輩子榮華。
你們說,劉嬋真的扶不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