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墨雪問心

    《水滸傳》中,魯智深在錢塘江六和寺聽潮坐化的故事歷來深入人心,但也給我們留下了很大的疑問:喝酒吃肉身體倍兒棒的花和尚為何突然就死了呢?

    魯智深是水滸中佛門入世的代表,當使命完成,他也修得善果,坐化而去

    水滸一書,佛、道、儒並列,其代表人物分別是魯智深、公孫勝、宋江,其中魯智深三拳開啟水滸大門,當他擒住方臘後諸事完畢,一禪杖再把門關上,事了坐化去,人生紅塵,瀟灑走一回。

    魯智深是佛門帶著使命入世的代表,他在智真長老的指引下,行俠仗義,一路走來宣揚佛法無邊的慈悲為懷。書中第九十回特意提到過魯智深的來歷:

    “……已知魯智深是個了身達命之人,只是俗緣未盡,要還殺生之債,因此教他來塵世中走這一遭。本人宿根,還有道心……”

    由此可以看出,魯智深俗緣已盡,殺生之債已經還完,所以自然死去,意即使命完成。

    魯智深坐化,詮釋了佛門“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佛理

    “聽潮而圓,見信而寂”,這分明就是魯智深的宿命。此時他坦然沐浴更衣,坐化而去,偈雲:

    “平生不修善果,只愛殺人放火。忽地頓開金繩,這裡扯斷玉鎖。咦!錢塘江上潮信來,今日方知我是我。”

    魯智深一路走來,行俠仗義,除暴安良,為梁山東征西討,雙手滿是血猩。但此時的魯智深,死前認清了自己是誰,知道了自己來塵世的原因,也就是找到了真我,達到了佛門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的境界,於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水滸傳》畢竟是封建文人的作品,書中充斥一些封建迷信和宿命論

    水滸雖然是一本描寫農民起義的英雄傳奇小說,但作者施耐庵封建文人的身份,導致他在思想上囿於階級的侷限性,所以書中充斥一些封建迷信和宿命論等等不科學的知識,對於這些,讀者們可以批判的看待。

    比如開篇洪太尉放走的一百零八魔星;羅真人、公孫勝等道家的法術;智真長老對魯智深的幾次預言;天降石碣排英雄座次;還有魯智深錢塘江坐化等等,都是封建文人用迷信手段和宿命論來突出人物形象,增強小說閱讀趣味性的一種寫作方式。

    綜上所述,就是喝酒吃肉的魯智深夜聞錢江潮坐化的原因。

    本文參考文獻:《水滸傳》

  • 2 # 歲月靜好亦悠悠

    舍卻肉身追求成佛成神的至高境界,在許多宗教中都曾出現過,也被認為是功德圓滿的象徵。而且這種圓滿是很講究時機的,錯過了某個機緣,很可能永遠都無法遇到。魯智深作為梁山好漢中唯一的佛門弟子,在自己生命的終點能夠坐化圓寂,不得不說,他的一生已經功德圓滿,而且機緣巧合之下幡然頓悟,最終修成正果。那為什麼這麼一個並不遵守佛門戒律的非典型和尚卻能功德圓滿呢?又是什麼樣的機緣又成就了他呢?

    縱觀全書,唯一一個可以稱得上是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真好漢的,在某看來只有魯大師一人而已。拳打鎮關西,瓦罐寺除惡,大鬧桃花村,大鬧野豬林——魯智深打的架,沒有一次是為了自己,而完完全全地是在幫助別人。他幫助了一個又一個弱小被欺壓的人,為此他也每況愈下,從中層軍官,到出家的和尚,直到最後連寺廟都容他不下,只能落草為寇。魯智深的行為,是標準的鋤強扶弱,俠骨仁心。和宋江相比,魯智深的義氣,是為弱者,甚至為他素不相識的人打抱不平;魯智深的忠是大忠,他忠於正直,忠於正義,忠於良心。早前他向師傅智真長老求問前程時,智真長老曾說:“逢夏而擒,遇臘而執。聽潮而圓,見信而寂。”說他現下雖然兇頑,日後正果非凡。正是這一樁樁、一件件大忠大義的俠義之舉,為他日後修成正果奠定了基礎。

    魯智深自稱是花和尚,和尚嘛,佛門中人,自然是是信佛的。他是一個面上不守清規戒律之小節,心中卻洞悉佛法精華之大智的僧侶,他對於自己視若神明的佛法召喚堅信不疑,必然會堅決執行。深受此思維影響的魯智深,因為前面的“逢夏而擒,遇臘而執”二言都被印證,對於接下來的“聽潮而圓,見信而寂”自然會深信不疑。可憐的是他竟不知圓寂是何意。就在他死前的一晚,就請教過六和寺中的小和尚,圓寂究竟是為何意。小和尚答:“佛陀之死為收迷界之化用,而入悟界,既已圓滿諸德,寂滅諸惡,故稱圓寂,民間說法就是僧尼之死。”同樣是請教六合寺的小和尚,他只知這江上之潮更,喚作江潮,卻是不知為何喚作潮信。小和尚答:“這潮信分日夜兩番準時到來,從未提前或延後,今天正好是八月十五日,這潮頭應於三更子時到來,果不其然,這潮頭準時準刻到來,因從不失信,謂之潮信。”

    修佛的人有一招很厲害,頓悟,無論你修行多久,沒那種悟性,始終都是參不透。死對於魯智深來講,也許就是一種解脫。在梁山,結識眾多情深意重的兄弟,但是在討伐方臘的過程中,昔日眾好友均死於非命,又感念自身殺伐深重,功成名就又如何,這些都不是他想要的,精神支柱轟然崩潰,新傷舊痛一起來,也是到此,才頓悟出聽師傅所說“聽潮而圓、見信而寂”的深意。只有得道高僧才是坐化圓寂的,魯智深得到了最好的歸宿。回顧全書,魯智深沒有殺過一個無辜的人,他坐化時留下的這段話,是對他一生最好的詮釋。“平生不修善果,只愛殺人放火,忽地頓開金繩,這裡扯斷玉鎖。咦!錢塘江上潮信來,今日方知我是我。

  • 3 # 溪源影視

    魯智深的一生用四句話就能總結: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興,遇江而止。遇林而起:有人認為是野豬林,也有人認為是林沖;遇山而富:單打二龍山,獲得了些許金子;遇水而興:投奔水泊梁山,自那以後他的路就比較順了;遇江而止:他在浙江六合寺圓寂。這四句話也是魯智深的師父送給他的話,他師父早就預料到梁山將領不會有好結果。所以作者選擇在魯智深功德圓滿時讓他圓寂,也算給了這個傳奇人物一個好結局。

    坐化的原因我覺得是:

    1、五臺山和與漢傳佛教主要宗派之一的華嚴宗有很深的淵源,華嚴宗的祖庭就在魯智深出場所在的關西(陝西)地區。

    2、華嚴宗有一個根本的立理叫“海印三昧”,簡單來說就是,海既能容納大風大浪,又能澄清淨空,還可映象日月星辰。而人的真如心就如這海,可以做到如海的這所有,達到“如來藏”。即由一心有二門的真如心和如來藏,都可達到“理事無二”。所以華嚴宗並不認為一定要靠收清規戒律來達到如來藏的境界,人透過任何一種世事修行,最後都能達到這種境界。——這個實際上是二程理學重要的思想來源之一——當然,相關的論述還很多很微妙的東西,肯定不是我這裡這麼簡單介紹的樣子。

    其三,華嚴宗常常把宣講佛法稱為海潮音,近現代有一本重要的佛教期刊就叫《海潮音》。

    3、對應魯智深圓寂時念的那句偈語詩:

    “平生不修善果,只愛殺人放火。

    忽地頓開金繩,這裡扯斷玉鎖。

    咦!錢塘江上潮信來,今日方知我是我!”

    不僅這個“海潮音”能對應其與佛教的關係,包括其內在思想也和華嚴宗有很多相通之處,魯智深說自己平生不修善果,靠殺人放火,卻能掙脫“金繩玉鎖”——金繩玉鎖也有佛教典故的,最後達到那個“我是我”,也就是華嚴宗說的“心真如”的境界。

    這種情節安排裡面其實不僅有華嚴宗的思想,還隱含著入世有為的儒家思想和功成身退的道家思想在裡面,所以難怪金聖嘆讀到此處評價魯智深如下:

    “仁人、智人、 勇人、 聖人、 神人 、羅漢 、菩薩、 佛”

  • 4 # 老龔166916589

    水滸

    魯智深在樂和寺聽潮而圓寂,這是他師父早就告許他‘’聽潮而終‘’機不知時間,也不知地點,這是佛家修行後的因果關係,他聽潮後,香湯沐浴,坐化圓寂,塵緣已盡,一了終身。否則宋江有要假惺惺地纏撓不清

  • 5 # 泥人161

    魯智深打死了鎮關西,連夜簡簡單單的收拾了行裝,施耐庵竟用了兩句不太文雅的句子描寫魯智深此時的心情和舉動,慌慌如漏網之魚,急急似喪家之犬,這兩句雖然難聽,但也給人確實留下了想像,魯智深打死了人,是出於偶然,就是現代所說的過失傷人,他思想上並沒有準備呀,正如施耐庵又說魯智深是不分南北東西,慌不擇路,我們細想,魯智深當時有多麼的狠狽不堪和多麼的可憐,他到底是圖了什麼,為別人的事情竟落得個有家難回,有官難當,流落街頭還不知在何處落腳,幸虧施耐庵給讀者來了個安慰,金二老漢巧遇恩人魯智深,才使魯智深落腳當了和尚,也總算有囗飯吃了,魯智深偏偏不安分守已,破戒喝酒大鬧五臺人,這並非魯智深的本意,我們再來一次細想,魯智深由一個軍官怱然變成了和尚,他心裡的委屈該向誰訴說呢,他以酒解心中悶氣,誰知五臺山不留他了,將他打發在另一處寺院掌管菜園子,他遇林沖,救林沖的一系列寫滿了義氣,他還不吸取打死了人落得如此的下場,又為劉太公的事歐周通,得罪李忠,他上梁山了,為梁山出力了,和強將鄧元覺打個昏天暗地,他終立下了其它人無法立的功,擒捉了使梁山傷亡慘重的罪魁禍首方臘,魯智深雖殺人無數,但未見他殺過一位好人,施耐庵似乎很敬佩自已筆下的魯智深,為了對魯好漢之尊重,才寫了他聽潮湧,不疼不痛,安卞羊坐化的好結局,也算對敬佩魯智深的讀者們的最大安慰!

  • 6 # 綠野萍蹤01

    魯智深在《水滸傳》中喝酒、吃肉、殺人,做了諸般惡。但是,施耐庵並沒有設計花和尚夜聞錢塘潮就坐化了。那麼,書上明明寫著“魯智深浙江坐化”,憑什麼說施耐庵沒安排花和尚這樣的結局呢?

    施耐庵確實沒寫魯智深浙江坐化

    《水滸傳》只有七十一回書,寫到梁山好漢大聚義、排座次後,就以盧俊義的惡夢結束了。從“原來泊子裡好漢,但閒便下山,或帶人馬,或只是數個頭領各自取路去。”這句話起,以下的內容就不是施耐庵寫的了。

    我讀《水滸傳》,只認前七十一回,也就是貫華堂本《水滸傳》。《天都外臣序本》、容與堂本的前七十回半書,與金聖嘆批註的貫華堂本差別不大,大致應當是施耐庵的原著。這兩個版本的前七十回半,也是《水滸傳》。後面的內容就不是《水滸傳》了。

    《天都外臣序本》、容與堂本大概都是在萬曆三十年前後刊印的,現在一百二十回本通行本《水滸傳》採用的就是這兩個版本。但是,這兩個“母本”原來都是斬掉施耐庵七十一回之後的故事,補寫了招安、徵遼、徵方臘故事的百回本。在這兩個本子前,雖然斬掉了施耐庵的原著,但卻沒有徵遼故事,這也是97版央視《水滸傳》所宗之本。

    現在的通行本總共一百二十回,是餘象鬥等人增補的,田虎、王慶的故事出現在萬曆三十年之後,甚至更晚一點時間。

    從版本源流看,魯智深浙江坐化根本就不是《水滸傳》的故事,根本不可能出自施耐庵之手。同時,也不是容與堂等版本的故事,也是後來補寫的。此話怎講?

    魯智深浙江坐化有一個前情鋪墊,講的是宋江破遼之後,在魯智深等頭領的陪同下,到五臺山參禪。然後,智真長老又給魯智深一道佛偈,講的是“逢夏而擒,遇臘而執。聽潮而圓,見信而寂。”然後,魯智深便按照這道佛偈,在浙江自覺的坐化了。

    這段故事插在了破遼、剿田虎之間,假如按照最終的沒有徵遼故事的版本,便不會有五臺山參禪這個情節了。所以,為了照應後面的文字,便又插進了智真長老的第二道佛偈。這段文字與以下的剿田虎、滅王慶毫不相干,中間橫生出“五臺山參禪”這一段,完全要讓魯智深“死於非命”,勉強歸結前七十回書中智真長老許諾的魯智深“正果”。

    難道,正果就一定是坐化嗎?坐化就一定能成正果嗎?《水滸傳》故事不是這樣安排的,施耐庵也絕對不會如此拙劣的寫書。

    魯智深絕不可能在浙江坐化

    承接前文,容與堂本等萬曆年間的刻本腰斬了水滸傳,後來的文人和書商相繼續書,隔空聯手完成了《徵四寇》,金聖嘆先生腰斬的不是《水滸傳》而是《徵四寇》。所以,這些續書曾經一度以單行本刊印,稱為“續第五才子·徵四寇”。金聖嘆死後,估計再也無人抨擊這種不良刊書行為,為搭賣《徵四寇》,便又與《水滸傳》合訂。當時,便有個不倫不類的名字《水滸全傳》,或者《忠義水滸全傳》。這就是現在最普遍的通行版本的由來。

    既然如此,魯智深在浙江坐化能信嗎?所以,喝酒、吃肉、殺人的魯智深以“坐化”贖罪,甚至“成佛”,簡直是沒了天理,佛能答應嗎?

    別說佛不答應,施耐庵先生也絕不認可。

    施耐庵先生在第三回“趙員外重修文殊院,魯智深大鬧五臺山”中,預伏了魯智深的結局,借智真長老之口,說了這樣一番話:

    只顧剃度他。此人上應天星,心地剛直。雖然時下兇頑,命中駁雜,久後卻得清淨。證果非凡,汝等皆不及他。

    這句話中,智真長老承諾的魯智深結局是“證果非凡”,五臺山所有的和尚除了智真長老外,都不及魯智深。僅這一句話,就完全可以否定魯智深浙江坐化的拙劣設計。

    所謂“汝等皆不及他”,說的是魯智深的正果能達到智真長老的高度。因而,魯智深必然要做到名寺大剎的住持方丈。既如此,怎麼會毫無徵兆的坐化了呢?

    施耐庵著述嚴謹,絕不會出現前言不搭後語的情節,也絕不會寫無頭無尾的書。從智真長老這則預言來看,梁山大聚義之後必定還會有梁山故事。這些故事肯定不會是所謂的《水滸全傳》中“徵四寇”那樣的,必定會更為精彩。

    智真長老也絕不會打誑語,迫於趙員外壓力而平息眾怒。當時,五臺山所有僧眾都反對這個“形容醜惡,貌相兇頑”的殺人凶身剃度,智真長老架不住眾口一詞,說道:“你等眾人且休疑心,待我看一看。”於是:

    焚起一炷信香,長老上禪椅,盤膝而坐,口誦咒語,入定去了。一炷香過,卻好回來。

    智真長老去哪兒了?一定是去道家紫府查看了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名錄,知道魯達上應天星,也提前預知了此人的結局。所以,堅定的剃度了魯達。

    《水滸傳》崇尚“佛道合一”的宗教思想,不僅智真長老能以佛門弟子的身份去檢視梁山最高機密,托塔天王晁蓋昇天後,也見到了梁山好漢的花名冊,對應什麼星號,將有哪些災難。

    施耐庵如此設計,十分明確的預告了七十一回之後的故事,魯智深絕對不可能在徵方臘之後,聽到錢塘潮聲就坐化了。

    魯智深的人生終點會在哪裡?

    魯智深兩番大鬧五臺山,是因為趙員外的緣故。宣和二年時,趙員外下詔“罷道學”,恢復釋迦摩尼佛號,“復寺院額”、“復德士為僧”。一場“崇道抑佛”的鬧劇就此宣告結束。隨著抑佛禁佛之事的結束,魯智深便離開了五臺山文殊院,前往東京大相國寺修煉正果去了。臨行前,智真長老寫了一封推薦信,並贈送了一道佛偈:

    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州而遷,遇江而止。

    我覺得,這四句佛偈道明瞭魯智深此後的前程休咎,肯定不會是浙江坐化的結局。這四句佛偈的前兩句在前七十一回中已經得到應驗,後兩句,尤其是第四句將會在七十一回之後的故事中揭曉答案。綠野老道此前的文章中,已經解讀過前兩句和第三句的一部分,此處,再提一提後面的兩句偈語。

    遇州而遷,可以指青州。因為三山聚義打青州而上了梁山,然後才追隨宋江,完成了“汝等皆不及他”的正果。或者,指幽州,徵方臘之後,魯智深得到封賞,做了東京大相國寺的住持方丈。隨後,又追隨老種經略相公徵遼,攻打幽州。

    种師道攻打幽州遭遇大敗,魯智深便又轉投到小種經略相公种師中麾下,參與抗金。這大概就是魯達先後在兩個經略相公手下做事的緣故,因為與史料中有明確記載的參與徵遼、抗金的“招安巨寇”楊志一道,雙奪寶珠寺,所以,魯智深在幽州兵敗後,繼續與楊志並肩作戰。

    幽州之役,北宋軍隊兩度慘敗,均被殘遼反殺追擊,被大多數史家認為是北宋滅亡的恥辱之戰。所以,幽州事畢,魯智深“遷”到了抗金隊伍之中,實踐了“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的誓言。這是魯智深人生的一次重大的轉折,梁山好漢最終成為保家衛國的俠之大者。

    但是,故事還遠未結束。抗金失敗後,金兵一路南下,直逼東京汴梁。魯智深的和尚又做不成了,離開大相國寺,追隨宋徽宗南下鎮江復辟。鎮江就是江州,這裡有一條“潯陽江”,大概就是魯智深的歸宿了。

    宋徽宗復辟鬧劇結束後,宋欽宗追斬童貫、蔡攸、蔡翛、趙良嗣等亂臣賊子。恐怕,梁山中的部分好漢也因此受到株連。魯智深是不是坐化了呢?不得而知。即便是魯智深坐化,也是在鎮江(或者潯陽江),絕不會是在浙江。因為,按照歷史順序,徵方臘在前,破大遼在後,根本就不可能發生宋江、魯智深五臺山參禪的故事。

    犯了三皈五戒的魯智深能成正果嗎?

    上文講到,魯智深大鬧五臺山原本伏寫了一段歷史。從五臺山離開後,魯智深便開始按照佛家的指引,準備修行了。

    當初,智真長老剃度魯達時,告誡魯智深要遵守三皈五戒:

    一要皈依佛性,二要歸奉正法,三要歸敬師友,此是三歸(皈)。五戒者:一不要殺生,二不 要偷盜,三不要邪淫,四不要貪酒,五不要妄語。

    以此衡量魯智深,只遵守了歸敬師友、不偷盜、不邪淫這三條,其他的全部違反。但是,自從出了五臺山,魯智深便一條條改正,逐漸往正果方向努力。

    桃花村說姻緣,是俠義之舉。殺崔道成,燒瓦罐寺,是結束“崇道抑佛”,清理佛門的“皈依佛性”的表現。

    野豬林之後,書中便不再寫魯智深貪酒,甚至連花和尚喝酒的情節都很少提及。雖然魯智深經常參加梁山大小宴席,是不是繼續喝酒吃肉,書中再無交代。即便是魯智深繼續喝酒吃肉,施耐庵避而不寫,也是傳遞了一個訊號,花和尚真的皈依佛性了。

    卻說花和尚懷揣智真長老的推薦信,來到了東京大相國寺,要求智清長老給他安排個職事僧人做。智清長老不但沒有答應,還埋怨師兄“好不曉事”,竄通知客僧等搞暗箱操作,讓魯智深做了菜頭。魯智深不明就裡,竟然爽快的答應了。

    花和尚之所如此好騙,是因為心中早就打算在此修煉,按照知客僧說的,從菜頭做起,步步往上升。假如魯智深沒有這樣的覺悟,豈不是又要大鬧相國寺了?

    因為“遇林而起”,魯智深又離開了大相國寺,去投奔青州二龍山。魯智深為何要去投奔二龍山?因為,這座山上有一座寶珠寺。寶珠寺與“二龍”相對應,暗合趙員外的“七寶村”。佛家七寶悉數為趙員外所據,藏在了寶珠寺。這便是“遇山而富”的含義。

    但是,寶珠寺被鄧龍所佔,拒絕魯智深入夥。於是,便引出後來抗金敢死隊先鋒官“招安巨寇”楊志,與魯智深攜手打下了寶珠寺。

    “雙奪寶珠寺”的故事隱喻良多,不僅暗伏了魯智深、楊志將攜手在經略相公手下攻打幽州、抗擊金兵的故事,還與九天玄女廟故事中的“二龍相戲”、“二龍戲水”相關聯,暗喻了“遇江而止”這樣的魯智深大結局。

    以此觀之,魯達(書中真正的鎮關西)不問青紅皂白三拳打死鄭屠的“形容醜惡,貌相兇頑”殺人兇手,轉身為專打惡徒的俠義之士,然後上升為去邊上一刀一槍“保境安民”的俠之大者。這是按照智真長老的預言,一步步修煉成長,然後得成“汝等皆不及他”非凡正果的全過程。

    不再有吃肉、喝酒的情節,不再妄殺無辜,這樣的魯智深與所有的梁山好漢一樣,都經歷了“妖魔—還道—行道”這樣的人生旅途,完成了《水滸傳》故事。

    荒誕不經的續書讓魯智深無疾而終

    續書《徵四寇》中,智真長老居然叫魯智深“徒弟”,完全搞亂了輩分。智真、智清、智深分明是同輩師兄弟,可見續書作者的水平低劣到何種程度。施耐庵這樣安排魯智深的輩分,也是一處重大伏筆,對應“汝等皆不及他”,暗示魯智深將與智真、智清的位置齊平。

    為了強行讓魯智深坐化,不惜讓智真長老打臉,編造了一個荒誕不經的佛門偈子,讓魯智深“聽潮而圓,見信而寂。”

    “圓寂”是一個佛門專用名詞,是外來詞翻譯過來的,本譯“涅槃”,怎麼能分開講?“聽潮”可以理解為聽到錢塘潮聲,“信”則是資訊、訊息,與潮聲重複了。訊息固然能夠聽到,能看到嗎?古代烽火臺狼煙可見,但錢塘潮未到之時只有可聽不可見的巨大聲響,又是在黑夜,魯智深開了那隻天眼,竟然見到了聲音?!

    化,指的是方外之人死亡,坐化,則指和尚死亡。道家高人死亡叫“羽化”,功德圓滿成佛者叫圓寂。所以,坐化決不可等同“圓寂”。續書作者以為讓魯智深坐化了便得了正果,根本就不懂“圓寂”所指何事?胡亂讓魯智深無疾而終,然後,又強行授予魯智深以正果。如是,佛門正果也太容易修成了。

    這等荒誕不經的文字,竟然也與施耐庵的著作合訂在一起,真是文學界的一種大不幸。

  • 7 # 閱書文化之觀

    魯智深在五臺山出家時,他師父說他是佛道深厚的菩薩,並賜了他四句偈語“靈光一點,價值千金。佛法廣大,賜名智深。”他的法號由此而來。

    而喝酒吃肉殺人的魯智深常常發酒瘋,寺院裡的和尚常讓他瘋鬧得苦不堪言。這一天,他喝醉酒後連半山腰的一座亭子和一個泥塑金剛也打壞,他師父也包庇不了他,只得寫了一封介紹信,讓他到東京大相國寺裡去,臨走時又送了他四句偈言:“逢夏而擒,遇臘而執。聽潮而圓,見信而寂。”

    前面兩句就是活捉夏侯成,生擒方臘,後兩句就說魯智深的結局了。在征討方臘勝利而回後,他就在8月15日半夜三更錢塘江潮信響起時,在六和塔坐化圓寂了,也就是無疾而終,修成正果,成佛了,終年50來歲。坐化前還留下了一首自個的人生總結:“平生不修善果,只愛殺人放火。忽地頓開金繩,這裡扯斷玉鎖。”

    為什麼他夜聞錢塘江潮坐化?

    魯智深的坐化在和尚而言就是成佛了,這是每個和尚最高的榮光。而魯智深說是殺人放火,其實他是抱打不平而殺人,他殺的都是為非作歹、欺壓良善之人,為的全是正義二字,所謂豪氣干雲,就是做了多年和尚也不一定有這樣的俠義。

    其次魯智深原就是三十六天罡星的天孤星下凡,不是俗世裡凡人可比。做了和尚後便是與佛結了緣,最終自然是成佛得道的圓滿結局。

    再有魯智深聽潮坐化是他師父智真大師為賜的偈言,他師父為什麼知道他會聽潮坐化?大概只有他師父知道了。有人說得道高僧能推算出一個人的過去未來,像魯智深這樣命格明清的也就不難推算了。

  • 8 # 平凡的老董

    要解答這個問題咱們得從當年魯達離開官府之後去的第一個地方說起,那就是山西的五臺山在哪裡魯達化身成了和尚魯智深。在寺廟當中方丈給自己的弟子下了一個判詞,在四句話的最後說了一句遇江而止,在一開始的時候魯智深還沒有那這個當回事,但是後來的發展竟然和前三句判詞完全吻合了。這樣魯智深就不得不犯嘀咕了,這方丈的話怎麼這麼準啊!

    在征討方臘之前宋江一行人還特意去了一趟五臺山,在哪裡方丈又給了魯達四句判詞,這最後一句便是這聽潮而圓,聽信而寂。那個時候的魯達早就把這位方丈師父當成了無所不能的神仙了,自然對他的話聽的真切並且記在心間。魯智深究竟悟出了什麼。

    也正是因此才有了這在方臘地區圓寂的事情了,可這樣的說法並沒有給咱們解釋清楚為什麼會圓寂,畢竟天命這種東西那可是封建迷信,並不能算是解釋問題的方法。實際上這封建迷信還真的有現代科學的技術方式,那就是可以把封建迷信當作一個心理暗示。瞭解現代心理學的讀者都知道要是長期對一個人進行自我的喝外在的心理暗示的話,那這個暗示很有可能就成真了!

    這方丈之前的判詞都應驗了,在魯智深的心中這些話已經成了不可替代的預言了。故而在他的心裡就有了非常大的心理暗示,同時也有了巨大的壓力,畢竟一個人知道了自己的命運但不知道這命運何時降臨那壓力能不大麼?故而在寺廟當中聽到潮信之後,問了小和尚什麼是圓寂之後,他便嚷嚷著要沐浴圓寂,一時間巨大的壓力一鬆懈再加上長期的心理暗示,這身體機能就開始自我鬆懈自我破壞了!

    因此這魯智深就這麼圓寂了,雖說之前健康的人但還是架不住這強烈的心理暗示啊!

  • 9 # 春風化雨沐東方

    一、慧根頗深的魯智深

    《水滸傳》一書雖然是描寫的是水泊梁山一眾英雄替天行道的故事。但是,書中自始至終都充滿了神話色彩,魯智深也不例外。

    一向行俠仗義、鋤強扶弱的魯達惹了官司後在五臺山出家,智真長老賜了他四句偈語:靈光一點,價值千金,佛法廣大,賜名智深。

    這四句偈語既賜給了魯達法號,又說出了魯智深慧根頗深,與佛家頗有淵源,將來定成正果。

    而接下來的魯智深,因為塵緣未了,終日在寺院裡惹是生非,智真長老只好讓他去塵世上了卻使命。

    二、身負使命的魯智深

    魯智深的使命是什麼呢?

    臨行前智真長老又賜偈語四句: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興,遇江而止。

    魯智深的故事起於結識林沖,而後二龍山聚義,然後水泊梁山匯合,錢塘江潮信而止。

    而在遇到錢塘江潮前,魯智深曾與宋江五臺山參禪,那時候智真再次給了魯智深四句偈語:逢夏而擒,遇臘而執,聽潮而圓,見信而寂。

    夏侯成擒住了,方臘也捉住了,身上肩負的任務很多都完成了。

    一路走來,魯智深在人生歷程中一點一點印證了智真長老對自身命運的預言。

    那麼,之後的道路是怎樣的呢?在深信不疑中,魯智深一路前行。

    三、塵緣已了的魯智深

    ”生不修善果,只愛殺人放火。

    忽地頓開金繩,這裡扯斷玉鎖。

    咦!錢塘江上潮信來,今日方知我是我。

    一首小詩,道出了魯智深遇到錢塘江潮信之後的疑惑與解惑。

    雖然沒有讀到水滸傳的大結局處,但很多讀者讀到這裡,已經有了一個初步判斷。那就是水滸108將,排名第一的好漢當魯智深。

    替天行道四個字,魯智深是擔得起的。而且,看起來粗獷魯莽的魯智深並不像李逵、武松一樣,肆意殺死了不少不該殺的人。雖然前期闖了不少禍端,但終究不致人命。

    魯智深是一個粗獷的人,但也是個了身達命的人,生死在他眼裡已經沒那麼重要了。既然師傅前期的預言是對的,那麼自然遇到潮信也一樣要做該做的事了。

    長久以來的奔波今日終見分曉,放下執念、無慾無求。

    圓寂就圓寂吧,沐浴、更衣、打坐,魯智深就這麼坐化了!

  • 10 # 飄來飄去的而立

    因為在水滸傳中,真正做到看破紅塵的只有魯智深一人。

    首先我們看魯智深這個人的性格,在整部書中,魯智深的表現可謂算得上人如其名,從他的出場就能看出來,他本人因為路見不平,三拳打死了鎮關西后,他的表現就顯得很有意思,我們一般意義上認為花和尚就是一個魯莽勇武的糙漢,但是其實魯智深的智商是非常高的書中是這麼描寫這一段的:

    魯達看時,只見鄭屠挺在地上,口裡只有出的氣,沒了入的氣,個動撣不得。魯提轄假意道:“你這廝詐死,,酒家再打!”只見麵皮漸漸的變了。魯達......拔步便走,回頭指著鄭屠屍道:“你詐死!酒家和你慢慢理會!”一頭罵,一頭大踏步去了。街坊鄰舍並鄭屠的火家,誰敢向前來攔他。

    說明魯智深是很有點心眼的,一句你詐死就將場面穩住了,如果是李逵會怎麼樣?肯定當場就放大話嘲諷了,但是魯智深並沒有,他知道自己如果不趕緊抽身,肯定會被官府緝拿,作為在基層混跡多時的魯達在這點上就非常明智,所以他也能夠順利脫身。

    在後來,很多事情上也體現出了魯智深有勇有謀的性格,比如在野豬林救林沖,她並不是將兩個衙役殺人滅口,而是運用胡蘿蔔加大棒讓兩個衙役把林沖平安押解到了滄州,在路上再也沒有受一點委屈,這就是魯達的智慧,那就是對於事情他看得非常透徹,他看出了林沖的處境,沒有強行讓林沖上山,而是設身處地地為對方考慮,不像李逵之流,只要能賺得好漢上山,連無辜的小孩都殺(賺朱仝上山)。

    在梁山上,他做事情也是屬於有大智慧的哪一種,他其實根管夫並沒有多大仇,相反,他還曾經在官府中混的很不錯,但是他卻是堅定的拒絕被招安的一員,因為他清楚地看到,被朝廷招安就是死路一條,這是一條註定沒有出路的選擇。

    在生擒方臘之後,他拒絕了宋江答應的豐厚的報償,而是選擇急流勇退,因為他見多了梁山兄弟血濺沙場,卻只換來一點朝廷奸佞所答應的虛名,這與他當時替天行道的初衷是相悖的,作為一個有著強烈的正義之心的男兒來說,他是不能接受自己淪為像宋江那樣為了功名利祿而拋棄初心的,因此在擒方臘之後,他就離開了。

    在之後的戲曲中,魯智深曾有這樣的判詞:

    漫搵英雄淚,相離處士家。謝慈悲剃度在蓮臺下,沒緣法轉眼分離乍。赤條條來去無牽掛。那裡討煙蓑雨笠卷單行?一任俺芒鞋破缽隨緣化。

    這正道出了他的性格命運,相比較於粗魯的武夫,他更像是一個超脫的賢哲,他的心還是赤子心,因為他將當時的那個世界看得很透徹,因此在聽到錢塘潮信之後響起了師父的偈語:逢夏而擒,遇臘而執,聽潮而圓,見信而寂,隨後就圓寂了。

  • 11 # 流光言己

    全文共2728字,閱讀時間5~8分鐘。

    其實主要還是因為本書中的宿命論結果。

    明清白話小說多有宿命、因果論

    《水滸傳》同很多明清白話章回小說一樣,譬如《說岳全傳》《鏡花緣》等等,充滿了宿命論、因果迴圈的思想。

    同為描寫宋朝故事的小說之一《說岳全傳》裡,徽宗因元旦祭祀表章誤把玉皇大帝,一點錯點為王皇犬帝,所以玉皇大怒遣了赤須龍下凡黃龍府惹起宋金戰亂,佛前護法大鵬金翅明王(岳飛)又被遣下凡與此對抗,最終和其間分別啄瞎了的鐵背虯龍(秦檜),啄死的團魚精(万俟卨)完成了一次宿命因果輪迴。

    《水滸傳》故事內容梁山好漢聚義,卻是因為仁宗時期洪太尉自以為是因遇洪而開始,掘開鎮壓妖魔的石板,放出了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這才引出同在徽宗時期的這一場大宋民變禍亂。

    顯而易見的是 ,一內一外兩場禍亂,全部都是源自宋朝皇帝治下某些官員的疏漏而致。

    雖然說,水滸傳裡描寫的這些水滸英雄被宣揚成一種官逼民反、替天行道的好漢。但觀覽全書,實際上這樣的被官逼民反的人物卻是寥寥幾個。其中不少的人倒不如說因作奸犯科,殺人越貨而被宋朝的刑罰制度被逼上梁山,更有甚者,一些水滸英雄人更是品格低下,濫殺無辜的人。

    魯智深”見信而寂“的來由

    魯智深是水滸傳裡第一個大篇幅描寫的人物,作為名列三十六天罡星的水滸英雄,也是水滸傳裡眾英雄裡一僧一道一行者三位出家人的其中的僧,他的人生軌跡被打上了一層宿命因果論的調調是很自然的事情。

    水滸傳給予魯智深的因果論其實有兩處,第一處在《水滸傳》第四回,智真長老所贈的“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興,遇江而止”。其後,魯智深的境遇顯然一一驗證了這些偈言並非為虛。

    話說當日智真長老道:“智深,你此間決不可住了。我有一個師弟,見在東京大相國寺住持,喚做智清禪師。我與你這封書,去投他那裡,討個職事僧做。我夜來看了,贈汝四句偈言,你可終身受用,記取今日之言。”智深跪下道:“灑家願聽偈言。”長老道: “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興,遇江而止。” 《水滸傳》第四回

    魯智深是個行武粗人,行為雖然魯莽,但也並非沒有智商。本來在智真長老面前,他就是一個相對安靜的人,而在在他經歷驗證了所有偈言,心中自然會對智真長老所言更加篤信。正是因為這些篤信,也是《水滸傳》的作書人再一次把宿命因果論放入文中,才有了在第九十回第二次智真對於魯智深的偈語。

    長老說罷,喚過智深近前道:“吾弟子此去,與汝前程永別,正果將臨也!與汝四句偈,去收取終身受用。”偈曰:    逢夏而擒,遇臘而執。聽潮而圓,見信而寂。  魯智深拜受偈語,讀了數遍,藏在身邊,拜謝本師。---《水滸傳》第九十回

    有了第一次十六字偈語的耳聽身臨,第二次的偈語顯然對於魯智深的理解更來的容易了。佛家禪宗有頓悟之說,六祖慧能聽誦《金剛經》頓悟成佛。

    那麼,魯智深的頓悟也是成立的。

    正如文中所敘,“魯智深是關西漢子,不曾省得浙江潮信,只道是戰鼓響,賊人生髮,跳將起來,摸了禪杖,大喝著,便搶出來。”而適逢八月十五,眾僧對他的解釋道:“這潮信日夜兩番來,並不違時刻。今朝是八月十五日,合當三更子時潮來。因不失信,謂之潮信。”

    從魯智深的因潮聲來臨,誤以戰鼓聲而突然而動,到六和寺眾僧對潮信的解釋,說這不過守信之潮聲,一動一靜之間,從而給他頓悟的條件,一通百通,最終明白了智真師傅對他而言“見信而寂”的含義所在,最終沐浴其身,坐化圓寂。

    這樣的結果對於魯智深顯然是悟道圓寂,得了善果而歸位的。

    對於這樣的結果,書中評詩“平生不修善果,只愛殺人放火。忽地頓開金繩,這裡扯斷玉鎖。咦!錢塘江上潮信來,今日方知我是我。”

    說到這裡,也順便提一下魯智深這樣見信而寂的事例在近代網上文字上也有類似傳說。如118歲而終的武當山道姑李成玉預知將去,自言“我去也”而後,坐化而去,有興趣的可以自行搜尋。

    為何魯智深殺人放火,卻能有此善果

    即便沒有智真師傅的後十六字偈言,魯智深本身自有慈悲慧根也是他得以善終的主因。

    前文所敘,未出家前,身為提轄的魯達是因為路見金翠蓮被鄭屠虛錢實契納妾,被鄭屠家中正房趕出,心有不平、拔刀相助誤殺鄭屠從而被迫流落江湖的。

    這比起後來同列聚義廳前的眾英雄,那些因為與自身相關的事由或者家事的蓄意殺人的,譬如因兄嫂不貞殺人的武松、因閻婆惜要挾殺人的宋江、潘巧雲不貞的殺人的楊雄石秀們以及那位強娶不成的董平似乎要來的更加風格高尚不少。

    難能可貴的是,這個過程中 ,魯達顯而易見的沒有禍及鄭屠家人,他深知金家父女的被驅趕的始作俑者是鄭屠,甚至於這場家庭矛盾中的另一主角-鄭屠的正房,魯達確是沒有任何行動。

    在其後的章節裡,魯智深不恃強凌弱的慈悲也有著不少的表現。

    魯智深路過瓦官寺,因為肚餓難耐,認為其處的幾位老僧的有所欺瞞自己而搶奪其飯食。但在聽聞幾位老僧的言語後,卻居然忍著飢腸轆,住嘴不吃。這也是足可見魯智深其慈悲為懷的慧根。

    才吃幾口,那老和尚道:“我等端的三日沒飯吃,卻才去那裡抄化得這些粟米,胡亂熬些粥吃,你又吃我們的。”智深吃五七口,聽得了這話,便撇了不吃---《水滸傳》第五回 九紋龍翦徑赤松林 魯智深火燒瓦官寺

    野豬林裡,在對於董超薛霸的處置上,他也是完全依照林沖的囑咐,並未趕盡殺絕。這點迥異於宋江等人對於不少上山的好漢的做法,如李逵摔死小衙內逼的朱仝沒有後路,秦明家人因宋江而死……

    酒肉穿腸,卻本心有善根,世間有萬惡。先有武松血濺都監府邸,後有李逵多次濫殺無辜,魯智深在兩軍殺伐之外,卻總能慧眼辨真,只誅首惡,從不濫殺無辜,這才是魯智深最終可以悟道善終而成正果的根由。

    結語

    征戰多年,塵埃落定,魯智深已是越來越有佛心,正如宋江最終平定方臘後,對魯智深一番封官許願,魯智深卻答道:“灑家心已成灰,不願為官,只圖尋個淨了去處,安身立命足矣!”最終多年兄弟,此番話讓宋江聽罷,默上心來,各不喜歡。宋江如此,但魯智深卻有始終,最後圓寂之前信告宋江。

    正如《水滸傳》裡的兩位人中仙之一的智真對於魯智深的認知,”數載之前,已知魯智深是個了身達命之人,只是俗緣未盡,要還殺生之債,因此教他來塵世中走這一遭。本人宿根,還有道心”。所以,魯智深本有道心,因頓悟聽潮而圓,見信而寂的結果也是必然了。

    當然,《水滸傳》有不少版本爭議,存在不回本從70到120回本,甚至與對於作者是否施耐庵也有說辭爭論。但無論如何,作為魯智深,確是本書中難得的一位沒有太多瑕疵的好漢,正如《水滸傳》藍本之一龔開的《宋江三十六人贊》對魯智深的詩評“有飛飛兒,出家尤好。與爾同袍,佛也被惱。”

    而這詩評比起對同為出家人的武松”汝優婆塞,五戒在身。酒色財氣,更要殺人。”個人覺得客氣的多了而書中的描寫武松斷臂後六和寺出家比起魯智深全身而退圓寂卻也是結局差了不少。

    正所謂,酒肉穿腸,心有慈悲,有歡有喜,唯我智深。

  • 12 # 知了1966

    人生,就是一場戲。

    水滸中,一百單八將之首的魯智深,又何曾不是如此呢?

    坐下一尊佛,立起一方魔,膀大腰圓、力大無無比的魯智深縱使行俠仗義、殺惡除暴…也抵不過師父智真和尚給他的四句話。

    人,是宿命的。

    人的降生,是不是上蒼都賦於其不同於他人的使命?

    水滸中,一百單八將個個嫉惡如仇、行俠仗義、路見不平,撥刀相助…他們的所做所為,無不為路人叫好。

    然而,他們的下場,卻使人倍感淒涼!

    林…起,山…富,水…興,江…止。智真和尚對魯智深的預言貫穿了魯智深的一生…

    除暴安良的人,即使有再多的喝采,也逃不脫人生的枷鎖!

    明明一尊佛胎,卻需扮起惡魔般吃喝的模樣,卻需揚起惡魔般的手掌!

    是不是?這世上,有過多的惡?

    頓開金繩,扭斷玉鎖…怒弒這世間的醜惡。魯智深的人生,又何曾不是這世間每個人的人生?

    ……

    輪迴,幾千年人與物的輪迴,又是多麼地相似?!

    ……

    魯智深、武松除惡鋤奸,使人們歡欣鼓舞,但他們仍被戴上沉重的枷鎖。正義與邪惡,誰勝誰負?

    ……

    人生,就是一場戲。

    中國偉大的鉅著,把魯智深這樣的人物展現在人們面前,使其品昧其中人物的喜、怒、哀、樂、使其品昧其中人物看似不同的人生。

    《水滸》寫的是故事,也寫的是永遠的現實。

    《水滸》寫的是故人,也寫的是人性。

  • 13 # 為愛停留520

    水滸傳舊版本摻雜了很多神話因素,所以有些事情不是現代人能解釋的,魯智深坐化就是個疑案,按說一個人想死也不可能死的那麼快,服毒絕食也要一段時間,按現代人的理解,魯智深應該是裝死,當時是閉了一口氣而已,為的是不和宋江他們一起回京城覆命,知道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下場,假死以後可以和武松在杭州六合寺得善終...

  • 14 # 好文好圖好人品

    以殺成佛。

    我理解,成佛有多種方式。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

    有修行成佛,有做善事成佛,有積德成佛,有慈悲成佛,……有“以殺成佛”等等多種途徑,魯智深就是以殺成佛的典型代表。

    您認為呢?

  • 15 # 農振通

    答:吃肉喝酒殺人的魯智深,夜聞錢江,知道了自然的力量是無限的,人類的能力再大,不及於天地的力量,他看透了天地的玄機,看透了人類世界,所以夜聞錢江潮就坐化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視劇《熱血同行》中黃子韜、易烊千璽飾演的角色及其表現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