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當朝大學士

    朱元璋啃過最硬的骨頭陳友諒,一共一妻三妾,分別是楊苕華、婁玉貞、陶氏、闍氏。陳友諒共育有二子,陳善與陳理。鄱陽湖大敗之後,陳友諒戰死,太子陳善被俘虜,陳理被部將救走,在武昌登基稱帝。朱元璋摧毀陳友諒勢力之後,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陳友諒曾經屢屢侵犯與我,我一定要將他的妻妾放置於庭掖之間。”也就是說,朱元璋要霸佔陳友諒老婆。

    據史記載,朱元璋的確是娶了陳友諒的小妾闍氏,其他妻妾下落不明,筆者猜測不是死了就應該是隱性埋姓歸鄉里了。

    朱元璋對待陳友諒的妻兒兄弟是出人意料的,除陳友諒外,基本上都是善終。

    先說陳友諒的小妾闍氏,被朱元璋接收之後,為朱元璋生下皇子一名,名叫朱梓。朱梓是朱元璋第八個兒子,洪武二年出生,一歲的時候就被封為潭王,15歲時就藩於長沙。關於朱梓本人,有很多的野史傳聞,尤其是關於朱梓死因,很大程度上成為了也算是傳說滋養的溫床。

    史學界的主流觀點認為潭王是因為捲入了胡惟庸事件,畏罪自焚。但是無論如何,朱元璋在前期對朱梓是非常友好的,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陳友諒還有兩個哥哥。陳友當,投降明後封為歸仁伯;陳友直,投降明後封為懷恩伯。陳友諒兩個戰死的弟弟,其中之一的陳友仁也被追封爵位。那些投降的將士也都得帶了封賞,性命得以保全。這種是收買人心最立竿見影的手段,不僅僅是這些戰將,那些在陳友諒地方任職的官員也無一不在得到朱元璋的恩惠後為朱元璋賣命。

    陳友諒的大兒子陳善相傳是被俘之後逃逸,改姓為謝,大家可能不知道,陳友諒祖上本來姓謝,其祖父只做了陳家的上門女婿才改姓陳的。隱性埋姓之後的陳善最終老死鄉里,也算是有個善終。

    陳友諒的二兒子陳理,在陳友諒戰死之後被部下救到武昌,登基稱帝,結果在朱元璋浩浩蕩蕩的討伐隊伍之下果斷投降,降明後封歸德候。這個陳理好好的侯爵不當著,偏偏要發表一些與時政有關的訊息,妄議朝政。按照朱元璋的個性,一個手下敗將的兒子這麼囂張,剝皮充草都有可能,朱元璋的閻王脾氣那是遠近聞名的。

    出人意料的是,朱元璋仍舊保全了陳理,沒有殺他,而是將他移居到了高麗。當時的高麗是大明王朝的屬國,在朱元璋的叮囑之下,高麗王接收了陳理,並且好身安頓,起初的陳理過得並不幸福,直到後來李朝太宗李芳遠接待了陳理,給了他一些土地,成為了高麗國的小地主。

    陳理一直活到老死,那是的大明王朝已經是永樂六年。

    結束語:武俠小說中有那麼一句話叫做:“普通人永遠也讀不懂高手間的對話。”也可以說是“白天不懂夜的黑。”朱元璋與陳友諒在政治上是敵人,但是同為紅巾軍出身,同樣是為了天下百姓吃的飽肚子,同樣是為了建立一番偉業,他們有這很多的共同點。在歷史的安排下,他們刀鋒相對,但這注定是隻能有一個勝利者的戰鬥。正所謂英雄惜英雄,在達到政治目的的前提之下,做朋友也是可以的。

    【文 / 楚南青史君】

  • 2 # 林生日記

    陳友諒和朱元璋的鄱陽湖之戰,鄱陽湖決戰,從至正23(1363)年7月20日開始到8月26日結束,雖然才一個多月,但這場水戰的時間之長,規模之大,投入兵力與艦船之多,戰鬥程度之激烈,在中國水 戰史上是空前的,併為後來歷代軍事家 所重視。同時,此戰的勝利為朱元璋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陳友諒戰死!兩個弟弟“友仁、友貴“也在這次戰役中殞命!

    主帥一死,陳軍潰不能戰,紛紛投降。

    大兒子陳善兒被朱元璋所擒,生死不明,無從考據。

    朱元璋倒和陳友諒的夫人有一段故事:在陳友諒戰敗之後,朱元璋命令手下常遇春去接陳友諒夫人達蘭,路上達蘭想自殺但是未遂,朱元璋見到達蘭的美貌之後驚呆了,便噓寒問暖,責怪手下沒有好好對待達蘭,從口袋中找出止痛草藥給了常遇春,道:“這是止痛的鄱湖草藥,給她用 上。” 達蘭此時對朱元璋的眼光由狠漸漸變得溫柔起來!

    小兒子陳理和陳友諒部下張定邊坐船逃回武昌,隨後陳理繼承了陳友諒的帝位。

    至正二十四年,朱元璋打到武昌,陳理自知打不過,於是投降了。朱元璋也並沒有殺了陳理,反而封他為“歸德候”,朱元璋是一個聰明人,其實也不過是為了安撫陳友諒的舊部下,防止他們反叛。

    朱元璋視陳友諒為勁敵,他曾說過“友諒亡,天下不難定也”,可見對陳友諒的重視。陳友諒與朱元璋棋逢對手,但終究還是陳友諒棋差一招,這天下就歸了朱元璋。

    陳友諒在鄱陽之戰的時候,暴露了很多致命的問題,性情暴躁與生性多疑成為陳友諒打敗仗的直接原因,導致陳友諒方左金吾、右金吾叛變,投降到朱元璋賬下。

    陳友諒:“還有,凡是被朱和尚俘虜 者回來一律處決。” 張定邊:“主公,恕我直言,我擔心 這樣下去士兵都會對你不滿,紛紛逃 亡,我們計程車兵在不斷地減少,將領們 也不再為你效忠。” 陳友諒:“絕對不會,我不管那麼多 了。”

    民如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試問陳友諒連部下都這麼不珍惜,怎麼能夠統一民心,統一天下?

  • 3 # 溫讀

    元末抗元起義三巨頭,有錢有勢張士誠,地盤最大陳友諒,貧民出身朱元璋。剛開始這三人放在一起,很難想象最後讓朱元璋拿下了天下。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八月,在鄱陽湖大戰這場決定性的戰役,朱元璋領著二十萬大軍對陣陳友諒六十萬大軍。朱元璋當時有多少勝算?他自己也說不清楚。全部家當都壓在了名將常遇春的手中。朱元璋看著陳友諒的大船順流直下,常遇春只得逆行迎戰。明軍苦戰三天,眼看著陳友諒手下驍將張定邊已經殺到朱元璋面前,常遇春一箭救了朱元璋一命。常遇春放火燒船,陳友諒軍想要後撤,常遇春又堵住他們的去路,陳友諒在慌張之中被流矢擊中,不治身亡。

    對於朱元璋來說,這就是大難不死必有後福吧!一場開局絕對弱勢的戰役,竟然直接撲殺了陳友諒的勢力,而常遇春也成了明軍幾百年不滅的戰神神話。

    陳友諒死後,張定邊冒死在黑夜之中駕著一艘小船,帶著陳友諒的屍體和他的兒子陳理來到了武昌,並且擁立陳理為帝。其實到了這個地步,陳漢已經無法再抗衡明軍了。

    陳友諒本是朱元璋心中最強勁的對手,他對陳友諒的評價很高。“朕以友諒志驕、士誠器小,志驕則好生事,器小則無遠圖。”這是朱元璋對兩個老對手的評價,相比於張士誠,陳友諒還算是有水平的對手。

    陳友諒身死兵敗之後,朱元璋留下常遇春繼續攻打武昌。半年後,朱元璋親征武昌。陳漢已經窮兵黷武, 丞相張必先從嶽州趕來救陳理,張必先是陳漢名將,陳理所有的希望都在他身上,只是張必先畢竟不敵常遇春,很快被常遇春擒下,並且將他押送到城門之下。這個時候,已經有很多陳友諒手下的舊臣向朱元璋投降了,朱元璋找了羅復仁過去勸降,陳理面對這個局面不得不向朱元璋投降。

    陳理被人領到朱元璋面前,那時候的他才剛剛十二、三歲,他俯首跪下。朱元璋一直給我們以殘暴果斷的君王形象,但對於陳友諒的後代,他並沒有趕盡殺絕,沒有多為難陳理。朱元璋將陳理扶了起來,對他說:“我不會對你治罪的。”朱元璋讓手下人帶著陳理去府庫,任由他挑選財物,並且將他封為歸德侯,又將陳友諒的父親陳普才封為承恩侯、兩個弟弟都封了伯爵,算是給了陳友諒死後最大的體面了。

    陳理隨同朱元璋來到了南京,他雖然小,但仇記得很深,雖然一直在京城之中住著,清閒享福,但所做之事也時時被人監控。他日日悶悶不樂,有的時候還會抱怨。這些話都盡數傳到了朱元璋的耳朵裡,時間長了,朱元璋自然多疑起來。他對手下人說:“他說這些話倒也罷了,畢竟是小孩子。只不過他現在年紀尚小,不知感恩,如果被有心人利用了,總是不好的,看來還是要讓他遠離京城的好。”

    朱元璋的顧慮不是沒有道理,雖然陳友諒死了,但是他在陳漢故地還非常有威望,如果陳友諒的舊臣利用陳理的身份製造動亂,朱元璋原來對陳理的那一套“寬宏大量”豈不是自己給自己挖了個坑?

    洪武五年正月,朱元璋讓陳理在南京過了故國的最後一個春節,隨後就派人將他送到了高麗。和他一同前去的,還有大夏國的末代皇帝歸義侯明升。

    說起明升,在陳理留在南京的這段期間,和明升的關係一直不錯,兩人都當過很短時間的皇帝,都因為被人俘虜悶悶不樂,一見面就會埋怨個不停,頗有點心心相惜的感覺,這也是朱元璋如鯁在喉的原因之一。朱元璋最後將兩人打包送到了高麗,算是給他們找了個伴了吧。

    陳理到了高麗的時候正好而二十二歲,而明升這年才十八歲。朱元璋讓護送之人帶了大量的珠寶送給高麗王,並且囑咐高麗王一定要善待兩人。但高麗的生活條件當然不如中原,況且陳理無權無勢,只相當於囚禁在那裡,他過得非常貧苦。從現在李氏王朝留下來的史料我們可以看出,陳理一輩子只守著幾塊薄田,李朝太宗曾經賜給他一些米和一個婢女。

    陳理因水土不服,生活條件差,很快就染上了重病,在來到高麗僅僅四年,陳理就因為重病身亡。陳理病死之時,還留下了一個兒子陳明善,李氏朝廷的禮部送來了棺槨和米豆,算是給他送終了。

    反觀明升的日子還算是好過,他後來娶了高麗總郎尹熙王的女兒為妻,生下了四個孩子,因為岳父的關係,他並沒有吃過什麼苦,孩子後來還是貴族。

    陳理和明升算是在高麗紮根了,他的後來延綿不斷,在今天的南韓,“陳”姓已經是一個大姓,陳姓後人認為自己是陳友諒的後裔,所以每年都有很多陳姓的南韓人來到湖北認祖歸宗,還在陳友諒的墓前弔唁祭拜。

    除了陳理之外,民間還有“九姓漁民”的說法。陳理投降之後,雖然朱元璋沒有懲治他,但當年追隨陳友諒的將士們都受到了懲治。起義軍之中大多是攜家帶口的大家族,有的兄弟子侄全都在一支軍隊裡面,朱元璋將陳友諒九個大姓的部下連同家人一同貶到了新安江,命令他們在此打漁為生不能穿鞋上岸,不能上岸居住,不能參加科舉取仕,也不能和岸上的人通婚……

    所以這些人只能以船為家,因為沒有文化,也限制和別人接觸,他們的後代連個正經的名字也沒有,統計人口的時候,花名冊上都是些阿貓阿狗的名字。

    這些人非常可憐,一直到民國時期還受人歧視。同治年間,嚴州知府可憐他們向皇帝請旨,讓他們改賤為良,同意他們可以上岸生活。民國政府也准許他們自由上岸,不過這些後人的生活習俗已經形成,一直到今天,九姓漁民還保持用穿送嫁妝送新娘的習俗。

  • 4 # 回味經典著作

    陳友諒和朱元璋在鄱陽湖展開大戰,當時陳友諒說自己手底下有六十萬大軍,可實

    力如此強勁的陳友諒還是敗了,敗得一塌糊塗。陳友諒本來趁著人荒馬亂逃跑,可沒有

    想到,陳友諒這時候突然中了一支流箭,一代英豪就這樣死去了。陳友諒是死了,可他

    的老婆孩子會有怎麼樣的下場呢?當時朱元璋很快就俘虜了陳友諒的妻女,他沒有把這

    些人全部殺死。而是說道,他從起義以後,沒有霸佔過別人的老婆孩子,現在陳友諒這

    廝三次攻打金陵城不說,還四次進犯太平,簡直是忍無可忍,所以我決定要把他的老婆

    放到掖庭去,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朱元璋把陳友諒的老婆納入了後宮。

  • 5 # 夏目歷史君

    元朝末年因為對老百姓的壓迫特別嚴重,所以諸多百姓已經受不了元朝的剝削,紛紛揭竿起義想要推翻元朝統治。

    當時諸多百姓起義軍運動中有三支隊伍脫穎而出,分別是朱元璋陳友諒和張士誠所帶領的軍隊,三支軍隊早期相互協作確實也將元朝軍隊趕到黃河以北。

    元朝皇帝看大勢已去,在三方軍隊打到黃河沿岸的時候倉皇北逃。三支軍隊所打下來的天下不可能被三個人平分,由於張士誠這個人比較淡薄,拼的最火熱的就是陳友諒和朱元璋了,最後以朱元璋勝出而結束了鬥爭。

    那麼陳友諒死了之後,朱元璋是怎麼處理陳友諒的妻兒的呢?

    陳友諒在死的時,一共有兩個兒子陳善、陳理(傳言稱有一個小妾還懷了陳友諒的骨肉,如果這樣算的話應該是三個兒子),4個老婆,4個老婆分別是楊苕華、婁玉貞、陶氏、闍氏。

    在陳友諒戰敗後史料中對於楊苕華還有陶氏並沒有任何記載。

    有傳言稱當初潘陽湖大戰之後由於兵荒馬亂,所以他這兩個老婆在亂軍之中被殺。也有人說這兩個女子眼看大勢已去,所以主動到鄉下隱姓埋名渡完餘生。

    婁玉貞(婁妃)是陳友諒娶的第2個老婆,婁妃原本只是風塵中的一名賣唱女子,因為長相嬌美而且知書達理,被陳友諒而相中。

    陳友諒為其贖身之後便帶著他四處打天下。後來陳友諒在建立陳漢之後,便將婁妃給封冊封為貴妃。

    婁妃雖然只是一個風塵女子,但是她卻是將門出身,從小對於兵法計策有研究,因此在陳友諒打仗的時候也多次為其出謀劃策。

    陳友諒也深知這位小妾非常聰慧,所以二者感情甚好。只不過後來在一次誤會之中,婁妃跳湖自盡,死的相當草率。

    他的小妾闍氏是有名的美女,據說當年朱元璋打過勝仗之後見到闍氏便起了色心。但若是直接將陳友諒的小妾收到自己的後宮,可能會被世人所不齒,所以朱元璋也就找了一個藉口,說陳友諒殺了自己很多將士為了報復陳友,才收了他的小妾。

    陳友諒的大兒子陳善在翻陽湖一站失敗之後便消失在了歷史之中,野史稱他改名換姓生活在民間,後來朱元璋知情之後也並沒有追究他過多。

    另外一個兒子陳理則是被陳友諒的舊臣拉到武昌稱帝繼續和朱元璋對抗。後來在他人的勸說之下主動投降,當時朱元璋並沒有殺他,而是將他接到應天城之中,但是害怕他會謀反,所以就將他送到了高句麗,後來他靠著一點田地一直自力更生到57歲去世。

  • 6 # 讀史論人生

    朱元璋總體上,還算是善待了陳友諒的家人,陳友諒的父親封侯、兄弟封伯,兒子也都得到了妥善安置。

    陳友諒長子太子陳善,在陳友諒未死之前的作戰中,就已經被朱元璋俘虜。朱元璋應該沒有殺掉陳善,而是作為人質扣押。據說,陳友諒死後,將陳善安置在了四川白帝城,並改姓謝。一直在出了五服之後,才改回了陳姓,並散步在四川各地。

    陳友諒次子陳理,被朱元璋帶回了南京,並被冊封為歸德侯。可是陳理在南京,天天悶悶不樂,偶爾還口出怨言。朱元璋又不願殺他,就在1372年,將陳理遷居高麗,並且賞賜高麗王羅綺,讓羅綺善待他們。陳理在永樂六年,1408年病逝。

    朱元璋對陳友諒的妻妾是怎麼處置的呢?《明史》中雖然沒有記載,但是朱元璋在自己釋出的《大誥》中說:“我自起兵以來,未嘗納人子女,今友諒三犯我金陵,四犯我太平,我甚恨之,其妻闍氏可沒入掖庭。”陳友諒因為數次攻打朱元璋,被朱元璋痛恨至極,他的妾室闍氏就被朱元璋納入了後宮。

    闍氏被朱元璋納入後宮之後,還生有一子朱梓。後來,朱梓被朱元璋封為潭王。野史中說,這個朱梓其實是陳友諒的遺腹子。所以,在朱梓就藩臨行時,他的母親闍氏才告訴朱梓,他的親生父親是曾經的漢王陳友諒,被朱元璋所殺。朱梓到了長沙之後,悶悶不樂。後來胡惟庸案發,朱梓妻父於顯,及妻弟於琥,皆連坐被誅。朱梓得到訊息後,密謀造反。

    朱元璋的錦衣衛自然不是白養的,很快查探到了訊息。朱元璋得到報告,召朱梓進京。朱梓看到陰謀洩漏,大罵朱元璋,然後與他的王妃於氏一起縱火焚宮,投火而亡。而被朱元璋納入後宮的朱梓之母闍氏,見兒子身亡,很快也憂悔成疾而終。

    朱梓到底是不是陳友諒的遺腹子呢?這就像有人說朱棣是元順帝的遺腹子一樣,都是假的。陳友諒死於1363年,而朱梓出生於1369年,這遺腹子在孃胎裡待得時間有點長呀。根據現代的科學常識,這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朱梓確實是意圖謀反,自焚而死。所以,朱梓的母親闍氏有沒有為了替亡夫陳友諒報仇,而故意挑撥朱元璋父子,這個不好妄下斷言。

    我們能夠肯定的是,朱元璋這次學曹操,霸佔了人妻,卻不像曹操,沒能得到好的結果呀。估計朱元璋心裡也後悔死了。

  • 7 # 揹包客愛出行

    史書上記載,陳友諒一生共有四妻二兒,妻妾為:楊苕華、婁玉貞、陶氏、闍氏,其中闍氏最漂亮,被朱元璋佔為己有。兒子:陳善、陳理,下場比較悽慘。

    1、長子陳善

    史料記載:元璋又追擒敗眾,共獲得數千人,及一一查核,恰有一個美姝,及一個少年,問明姓氏,美姝系友諒妃闍氏,少年系友諒長子善兒。後來也沒有歷史記載,應該是戰後被殺。

    2、次子陳理

     史書有記載:在陳友諒死後,張定邊載著屍身,及友諒次子理,奔歸武昌去了。安身之後,張定邊等人立即在武昌立陳理稱帝,改元德壽。次年,朱元璋兵臨武昌城下,陳理出降。宅心仁厚的朱元璋並沒有將陳理斬盡殺絕,而是封其為歸德侯。洪武五年,陳理全家被流放高麗,據高麗史料,陳理無嗣而亡。

    3、婁玉貞

    她是陳友諒的第二位小妾,是將門之後,因父遭害淪落到青樓。後被陳友涼贖身,陳友諒建立陳漢後,封婁玉貞為“貴妃”。在軍事上婁妃一直為陳友涼出謀劃策,並且陳友諒對婁玉貞挺好的,為其修築行宮,建望湖亭。

    有一次陳友諒要討伐朱元璋,婁妃獻的計策被陳友諒採納。兩個人約定好:如果取勝了,班師回朝之時要敲鑼打鼓、張帆而歸。但是等陳友諒打了勝仗回京之時,為了給婁妃一個驚喜便放下軍旗,停敲戰鼓。婁妃以為陳友涼戰敗,便投湖自盡,婁妃的死讓陳友涼非常自責。

    4、闍(dū)氏

    闍氏是傾城姿色,讓陳友諒無法自拔。後陳友諒死後,被朱元璋佔為己有。

    《明史演義》中記載:今幸友諒已死,才可無虞。於是告廟飲至,歡宴數日。元璋亦高興得很,乘著酒意,返人內寢,偶憶著闍氏美色,比眾不同,遂密令內侍召閣氏人室,另備酒餚,迫她侍飲。闍氏初不肯從,尋思身懷六甲,後日生男,或得復仇,沒奈何耐著性子,移步近前。元璋令她旁坐,歡飲三觥,但見闍氏兩頰生紅,雙眉舒黛,波瞳含水,雲鬢生光,不由的越瞧越愛,越愛越貪,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驀然離座,把闍氏輕輕摟住,擁入龍床。闍氏也身不由己,半推半就,成就了一段風流佳話。

    據《罪惟錄》記載:闍氏被朱元璋納妃之前,已有身孕,後生下朱梓,朱元璋將兒子朱梓封為潭王,朱梓成年後賜封地於長沙。在朱梓去往長沙之前,闍妃告知朱梓,陳友涼才是他的親生父親,她為陳家苟且活命長達二十年,希望朱梓能為生父報仇雪恨。

  • 8 # 學史使人明智

    1363年,陳友諒率領六十萬水軍在鄱陽湖大戰朱元璋,最終大敗,而陳友諒突圍時中了流箭而亡,朱元璋取得勝利。

    陳友諒死後,他的妻子和兒女都被朱元璋俘虜。怎麼處理這些人呢?陳友諒的老婆,自然也算做是朱元璋的戰利品。“我自起兵以來,未嘗納人子女,今友諒三犯我金陵,四犯我太平,我甚恨之,其妻闍氏可沒入掖庭。”這句話的意思很簡單,陳友諒的妻子闍氏被朱元璋納入後宮。

    閹氏國色,為自詡“英雄惜美人”的元璋所迫納。閣氏初不肯從,尋思身懷六甲,後日生男,或得復仇,遂忍辱屈從。後果得生子名梓,居朱明八皇子之列,被元璋封長沙,為潭王。潭王梓者,乃陳友諒之遺腹子也。

    洪武十八年,朱梓在去封地之前,闍氏叫來朱梓,退去下人悄悄地告訴他,“你的父親是陳友諒,在鄱陽湖大戰中被朱元璋殺掉的。我是為了你才苟且偷生的,你現在長大了記得要為父親報仇。”

    母親臨行前的教誨,朱梓牢記心中。朱梓來到封地之後,天天想著怎麼給父親陳友諒報仇雪恥,為勉勵自己他還自制了一塊銅牌,在這塊銅牌上鑄刻著"寧見閻王,不見賊王”。 賊王暗指朱元璋。

    我們說世界上沒有不透風的牆。朱元璋得到朱梓日夜練兵的一些蛛絲馬跡之後,判斷可能造反。這還了得,立即派魏國公徐輝祖率領大軍對其進行討伐。當徐輝祖大軍來到長沙城下時,朱梓緊閉城門。朱梓叛軍那是朝廷大軍的對手,眼看守不住了,朱梓抱其幼子在城上繞行數週後,將那塊寫有“寧見閻王,不見賊王”的銅牌擲到城外,隨即回宮放了一把火,全家一起燒死了。

    朱元璋得知後暴怒,朱梓的爵位被剝奪,封國也被除掉。 闍氏聽到兒子做了這種傻事之後,死了丈夫又死了兒子,內心極度悲憤之下也生病而死。

  • 9 # 亮月花郎

    前言:

    最早認識陳友諒是透過古典武俠《倚天屠龍記》當中,陳友諒是丐幫的一個小頭目,算不上是這部電視劇作品當中的男主角,觀眾都把心思放到“張無忌的愛恨情仇”上邊了。隨著知識的拓展和延伸,“陳友諒”這個名字逐漸變得深刻起來。

    ◆陳友諒生平背景

    在元朝末年的天下,想不到陳友諒竟然在當時天下佔據著一席重要地位。如若不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出現,恐怕明朝不會建立,取而代之的就會是陳友諒的漢朝。因為元朝末年的紛爭,除了元朝的守舊勢力王保保,最終剩下的兩股勢力,那便是陳友諒和朱元璋的糾紛了。

    陳友諒自小家境貧寒,祖上原本姓謝,但因為入贅陳家為婿,因故姓陳。公元1355年,陳友諒黃蓬起義,加入浩浩蕩蕩的紅巾軍,隨著戰功的卓著,最後榮升紅巾軍元帥。

    公元1357年,倪文俊陷害徐壽輝未遂,繼而投奔陳友諒,但陳友諒卻將其先殺害、後吞併其軍隊。此時此刻,長江以南最強的非陳友諒莫屬,但與其為鄰的朱元璋確實棘手之敵。

    公元1358年,陳友諒攻陷池州之後,朱元璋深感恐懼,便派遣大將常遇春前去奪取池州。公元1359年,朱元璋對鎮守安慶的趙普勝與陳友諒實施反間計,最終引得陳友諒殺了趙普勝。

    公元1360年,陳友諒攻陷太平城。隨後,他又伺機將徐壽輝刺殺。徐壽輝一死,陳友諒野心終於顯露出來,即帝位,國號漢。

    放眼於當時天下形勢,陳友諒比起張士誠和朱元璋而言,實力確實是最強,毫無爭議。即位後,陳友諒欲圖攻取應天(南京),但劉伯溫施計使得陳友諒槍頭調轉。隨後龍灣一戰,陳友諒接連敗退,朱元璋趁勢攻佔了安慶。

    公元1361年,陳友諒部部分將領接連投降於朱元璋。陳友諒眼看著長江以南的大部分疆域都轉歸於了朱元璋,於是便準備抓緊備戰。公元1363年,南昌一戰,陳友諒損失殆盡。鄱陽湖之戰,陳友諒中箭身亡。

    ◆陳友諒妻兒結局

    ◆結語:

    陳友諒一生共先後迎娶四位妻子,前三位都在陳友諒兵敗身亡之前就先後逝世,了,所以在此並不在提。看待朱元璋對待陳友諒剩餘的妻兒來看,待遇還是挺不錯的。至少朱元璋沒有斬盡殺絕,想想明朝建立之後,那些開國功臣的下場,確實已經非常不錯了。

  • 10 # 希望星晨58298869

    朱元璋建國前最大的勁敵就是陳友諒,這傢伙不是運氣差點,保不定天下就是他的。他有一妻三妾,正妻楊苕華,三妾是婁玉貞、陶氏、闍氏。陳友諒共有兩個兒子,陳善與陳理。

    鄱陽湖之戰中,陳友諒被射殺而死,其太尉張定邊在夜色的掩護下,把他的屍體背到一條小船上,又帶著陳友諒小兒子陳理,駕船逃到武昌;被陳友諒立為太子的大兒子陳善被生擒,當了朱元璋的俘虜。朱元璋滅了陳友諒的勢力後,曾經躊躇滿志地說:“陳友諒屢次犯我,我要將他的妻妾置於庭掖之間。”,也就是說,朱元璋要收編陳友諒的老婆。

    陳友諒的小妾闍氏,被朱元璋納為妾以後,為老朱生下了皇八子朱梓。洪武二年出生,一歲的時就被封為潭王,15歲時封藩長沙。後來,潭王捲入了胡惟庸事件,畏罪自焚了。不過,朱元璋對朱梓是沒有話說,後邊的路自己走錯了,怪不得誰!母以子貴,以此推測,老朱對闍氏應該說得過去。

    楊苕華,婁玉貞、陶氏在陳友諒死後,史料沒有她們的記載,是死於亂軍之中,還是流落民間,沒有定論。不過相信老朱是沒有收編她們的,否則,一定會有記載!

    陳善被押到老朱面前時,老朱看著21歲的陳善兒許了諾言:“我不會殺你的”。

    陳善卻一心想東山再起,捲土重來,為老爹報仇,在一個夜晚,陳善借方便之機,偷偷逃跑了,看守他計程車兵發現他遛了後,便大聲喊叫,眾士兵從睡夢中爬起來追趕。

    人家睡得正香,現在被喊起來追趕俘虜,自然都憋了一肚子氣,追上陳善後,大家也記不不得老朱的諾言了,趁機發洩滿腔怨憤,對著陳善一陣拳打腳踢,竟將這位太子活活打死了。

    陳友諒的二兒子陳理被帶到武昌後,也開始做東山再起的夢,竟然登基稱帝了;礙了老朱的眼,朱元璋不容分說,派來了浩浩蕩蕩的討伐隊伍,陳理不經嚇,在黑雲壓城城欲摧的氛圍中,果斷投降,以後被封為歸德候。本來他可以高枕無憂,養尊處優一輩子了,可他管不住自己的嘴,喜歡指點江山,妄議朝政。

    按照大明律和朱元璋的個性,他應該被剝皮充草了,朱元璋可能是想為老“戰友”留條根吧,並沒有要他的命,為保全了陳理,將他移居到了高麗,高麗當時是大明王朝的屬國,看在朱元璋的面子上接收了陳理;到李朝太宗李芳遠時,還給陳理一些土地,他成了高麗國的地主。陳理一直活到永樂六年,壽終正寢。

    朱元璋與陳友諒二人都是紅巾軍出身,都來自下層貧苦家庭,都想建功立業,讓天下百姓吃飽肚子,儘管後來成為了政敵,在戰場上刀鋒相對,但老朱仍有惺惺相惜的的情愫,所以,老朱對陳友諒並沒有斬草除根。

  • 11 # 大老二爺

    陳友諒(1320年-1363年10月3日),原名陳九四,湖北沔陽人;元朝末年群雄之一。農民起義領袖,中國元末大漢政權建立者。1351年,徐壽輝起兵,建立天完政權,友諒投效其將領倪文俊麾下。1357年九月襲殺反徐壽輝的倪文俊,自稱勤王,自稱宣慰使,起兵攻下江西諸路,連克江西、安徽、福建等地。1359年,殺天完將領趙普勝,挾徐壽輝,遷都江州(今江西九江),自立為漢王。次年,攻陷鳩州,殺徐壽輝,隨即登基稱帝,國號漢,改元大義,以鄒普勝為太師,張必先為丞相。1363年,陳友諒率六十萬水軍進攻朱元璋,但在鄱陽湖大敗,陳友諒也在突圍時中流箭而死,年四十四歲。陳友諒死後,張定邊等人在武昌立陳友諒次子陳理登基為帝,改元德壽。次年,朱元璋西吳軍廖永忠部兵臨武昌城下,陳理出降。搞清楚這個問題之前,我們要知道陳友諒大致有幾個老婆幾個孩子。通常情況下認為陳友亮有4個老婆:楊苕華、婁玉貞、陶氏、闍氏。當然這幾個是比較出名的,畢竟陳友諒還做過幾天皇帝,妃子肯定是少不了。那麼陳友諒有多少兒子?最出名的有兩個,其他不出名的資料比較少,我們就不多加介紹。

    陳友諒身死兵敗之後,朱元璋留下常遇春繼續攻打武昌。半年後,朱元璋親征武昌。陳漢已經窮兵黷武, 丞相張必先從嶽州趕來救陳理,張必先是陳漢名將,陳理所有的希望都在他身上,只是張必先畢竟不敵常遇春,很快被常遇春擒下,並且將他押送到城門之下。這個時候,已經有很多陳友諒手下的舊臣向朱元璋投降了,朱元璋找了羅復仁過去勸降,陳理面對這個局面不得不向朱元璋投降。

    陳理被人領到朱元璋面前,那時候的他才剛剛十二、三歲,他俯首跪下。朱元璋一直給我們以殘暴果斷的君王形象,但對於陳友諒的後代,他並沒有趕盡殺絕,沒有多為難陳理。朱元璋將陳理扶了起來,對他說:“我不會對你治罪的。”朱元璋讓手下人帶著陳理去府庫,任由他挑選財物,並且將他封為歸德侯,又將陳友諒的父親陳普才封為承恩侯、兩個弟弟都封了伯爵,算是給了陳友諒死後最大的體面了。

    當初,朱元璋打敗陳友諒之後,在沒收陳友諒財產的過程中除了一些珍寶外,朱元璋發現陳友諒竟有一位極為漂亮的小妾闍氏,讓他十分動心,於是就霸佔過來為己有。但為了掩蓋自己的愛美人,還特意昭告天下:原本我對陳友諒的老婆沒什麼興趣,但因他曾多次起兵來侵犯我朱元璋,因此為了報復他,就把他的妻子據為己有了。後來闍氏就生下一個男孩。但很多人對這一男孩卻有很多爭議,認為這並非是朱元璋的兒子,而其實就是陳友諒的遺腹子,他就是後來被封為潭王的朱梓。洪武十八年,朱梓在去封地之前,闍氏告訴他,“你的父親是陳友諒,是被朱元璋殺掉的。我是為了你才苟且偷生的,你現在長大了記得要為父親報仇。”母親臨行前的教誨,朱梓牢記心中。朱梓來到封地之後,天天想著怎麼給父親報仇,甚至自制了一塊銅牌,上書“寧見閻王,不見賊王”。後來因為朱梓日夜練兵被朱元璋發現,朱元璋派徐達之子徐輝祖兵臨長沙城下,朱梓舉家自焚,並將“寧見閻王,不見賊王”的銅牌仍到城門外。朱元璋知道後,很是惱怒,殺戮宮人,就連馬皇后都差點受到牽連。關於朱梓的死,歷史上還有另外一種說法,那就是朱梓受到了胡惟庸的牽連,當時朱元璋把他召回京城,懷疑他和胡惟庸有聯絡,朱梓十分害怕,可怎麼都不能打消朱元璋的懷疑,朱梓沒有別的辦法,只能選擇自殺了,他的王妃也陪同他一起上路了。但朱梓真正的死因到現在還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還有待研究人員進一步調查。

    陳善的記載也並不多,在鄱陽湖一戰之後,失敗的陳漢大軍開始潰逃,而朱元璋開始追捕陳漢軍隊,俘虜上千人,在一一核實的時候發現,其中有一個美女就是後來的達定妃闍氏,還有一個少年就是陳漢的“太子”陳善。朱元璋知道後大喜,但是他並沒有殺死陳善,而是好吃好喝伺候著,軟禁起來,之後的歷史在無記載,可能就是終身被囚禁,一直到死吧。

  • 12 # 元二使安西

    簡單說就是把陳友諒的老婆收編,兒子給個職位養著,順手就發配北韓去了。

    一、收編陳小妾,替人養兒子

    首先來說說陳友諒的小老婆闍氏,也就是那位被稱為達定妃,後來被朱元璋收編的美女,許多影視劇裡都編排了這段二位雄主、一位美女間狗血纏綿的三角戀故事,比如說當年何家勁主演的《乞丐皇帝傳奇》,這位達定妃就被設定為朱元璋青梅竹馬的佩瑤妹子,陳友諒瘋狂迷戀將之搶去做老婆,後來陳友諒被滅,佩瑤妹子自然重歸朱元璋懷抱,成了皇妃。

    這種失而復得的橋段,當然是扯蛋的,真實歷史上,闍氏就是個戰利品,被朱元璋強搶入宮,以洩對陳友諒之恨,這是朱元璋自己在《大誥》裡說的,真實性應該極高。

    《大誥》:"朕在天下尚未平定時,攻城略地,與群雄並驅十四年,在軍中從未妄奪一婦人女子。唯有攻下武昌以後,因惱怒陳友諒屢屢起兵相犯,故奪其妾而歸。"

    換句話說,闍氏入宮,是基於朱元璋對陳友諒的報復心理,這位美女先後伺候兩位雄主,竟然還是因為雄主們爭得太厲害,因此還想在她的榻上一爭高下,都不知這是幸運還是不幸。

    嫁給朱元璋後,闍氏與普通的后妃沒什麼區別,給朱家生了個兒子朱梓,後來封為潭王,某年起兵造反,被徐輝祖圍困後,自己帶著全家自焚。

    這個事情就有點造孽了,眾所周知,失元璋是最疼崽兒的,朱梓自焚事有蹊蹺,後人YY說朱梓並非朱元璋的兒子,而是陳友諒的遺腹子,他被封為潭王,赴封地之前先去向母親告別。闍氏告訴他實情,因此他到長沙後,日夜籌劃起兵復仇,還在一銅牌上寫了"寧見閻王,不見賊王"八個大字,時刻提醒自己不要忘記復仇。

    朱元璋聽到風聲,便派徐達之子魏國公徐輝祖討伐,朱梓就嚇得全家自焚了。

    此事在查繼佐的《罪惟錄》和何喬遠的《名山藏》均有記載,真實度嘛,當個花邊新聞聽聽就好。

    二、陳理封侯,遷往北韓

    再來說說陳友諒的兒子,繼任者陳理。

    陳理是陳友諒的次子,在老爸和大哥被殺被捉後,他被擁戴為王,但這並沒有什麼卵用,很快武昌就被明軍拿下,陳理帶著屬下投降。

    因為投降有功,陳理被封為歸德侯,在京城住了一段時間,據說是口出狂言,朱元璋大度地原諒了他,說:“小孩子嘛,說點氣話再所難免,肯定是被人教唆的,沒關係,我大人大諒不計較,就送他去高麗冷靜冷靜吧!”

    洪武五年,22歲青年陳理就被一道詔令發配,卷著鋪蓋捲到了北韓。

    據說,他起初過得挺苦的,後來得了北韓王的一些優待,日子稍微好過,留下不少後人,不時還有人回國認親。

    這些都是後話了,亡國之君,能撿條命就不錯了,這個角度來說,待在北韓,比留京舒服多了。

  • 13 # 圖文繪歷史

    公元1363年10月3日,漢王陳友諒戰死鄱陽湖,眾將擁立小兒子陳理回武昌,隔年朱元璋兵臨武昌城,陳理出降,漢亡,關於陳友諒的家屬後代,在正史中,也就是《明史·陳友諒傳》僅記載了小兒子陳理和父親陳普才,以及4個弟兄的結局,妻妾其他並無事蹟記載。

    但從眾多邊角史料,可以大概整理出陳友諒有名有姓的家屬,父親陳普才、大哥陳友富、二哥陳友直、四弟陳友仁、五弟陳友貴,大兒子陳善,小兒子陳理,妻妾周美人、楊苕華、婁玉貞、鄭婉娥、陶氏、闍氏。

    陳友諒(1320-1363年),湖北仙桃人,元末農民軍領袖,曾一度勢力最大,建“大漢”政權,為朱元璋所敗,圖為陳友諒紀念館。

    漢亡後,友仁和友貴已死,被朱元璋俘虜的有陳友諒父親父親陳普才,被封為承恩侯,陳友富封為歸仁伯,陳友直封為懷恩伯,均沒殺,給了爵位,遷居滁陽,也就是今天安徽滁州一帶,小兒子陳理封為歸德候,與當時大夏政權明玉珍之子明升,一起徒了高麗,後來都繁衍成了當地大族,但被陳友諒封為太子的大兒子陳善,只知道在鄱陽湖兵敗被俘,但是死是活沒記載。

    陳友諒雕像。

    再就是陳友諒的老婆們,陳友諒當皇帝也有5個年頭,妻妾肯定不少,有名有姓的分別是周美人、楊苕華、婁玉貞、鄭婉娥、陶氏、闍氏。這裡面除了陶氏沒記載外,其她都能找到事蹟,比如《江城名跡》有“友諒愛姬苕華夫人,善月琴,友諒出師,必以隨”的記載,特別是婁玉貞與陳友諒的愛情故事更流傳甚廣,據說婁玉貞原是將門之後,不幸淪落青樓,被陳友諒用隨身攜帶的兵器贖出,後助陳雄其大業。

    1363年,陳友諒與朱元璋大戰於鄱陽湖,在涇江口陳友諒被飛箭射中頭顱,當場斃命,圖為涇江口遺址。

    結髮妻子周美人,這個周美人有來頭,當年陳友諒闖蕩江湖時,來到周老嘴鎮,在一次比武擂臺中,不但奪魁被縣長大人錄為縣吏,還娶了才貌雙全的周美人為妻,至今周老嘴鎮保留著“比武擂臺”遺址,流傳著陳友諒與周美人的故事。

    《清·古今詞話》記載“洪武中,遊九江琵琶亭,聞月下歌聲,問之,曰:漢主陳友諒之婕妤鄭婉娥也,年少死,殯此亭旁”,也就是說,到了清朝,在九江一個琵琶亭的地方,還有人祭奠陳友諒的妃子鄭嬪娥。

    陳友諒墓位於武漢蛇山,朱元璋曾來祭奠,並題字“人修天定”,意思是事情成敗不是老天註定,而是自己造成的。

    重點講一下闍氏,有證據指出,闍氏就是朱元璋的達定妃,因為朱元璋在自己的《大誥》中,毫不避諱的講了這件事,“朕在天下尚未平定時,攻城略地,與群雄並驅十四年,在軍中從未妄奪一婦人女子。唯有攻下武昌以後,因惱怒陳友諒屢屢起兵相犯,故奪其妾而歸”,意思是朱元璋在奪天下時,沒幹搶別人老婆的事,除了當年攻陳漢時,太氣陳友諒,才搶了他一個妃子,就此一例。

  • 14 # 痴情人員

    陳友諒在元末時期,可以說是把農民起義進行到底,不像朱元璋、張士誠一樣,都曾在元朝朝廷中任官。陳友諒從1350年在洪湖起義,就開始了他的戎馬生涯,到了1360年,終於奮鬥成為了皇帝,國號漢。

    陳友諒為朱元璋最大的敵人

    陳友諒在很多史書中,都是詭計多端、陰險狡詐的形象,這多少和朱元璋有關。因為他是朱元璋打下明朝前最大的敵人,所以成者為王敗者寇,或多或少被黑化了。最終,陳友諒敗在朱元璋手下,兵敗鄱陽湖。鄱陽湖大戰,是中世紀時期規模最大的水戰,陳友諒也在戰爭中,中箭而亡。

    古代有個不成文的規矩,就是皇帝王國或者梟雄戰敗,他們的家人基本上就是被斬草除根,或者被軟禁起來,女眷也是不能倖免,會被當做戰利品,為奴或者納入宮中。陳友諒的妻兒們也沒能逃脫這樣的命運。

    陳友諒當了幾年的皇帝,宮中妃子肯定不少。陳友諒其他的妃子沒有什麼記載,其中有名的有四位,分別是一妻三妾,楊苕華,婁玉貞、陶氏、闍氏,還有兩個兒子,長子陳善與次子陳理。

    長子陳善被軟禁

    陳友諒死後,陳漢軍隊大敗,開始四處奔逃。朱元璋的軍隊則趁勢追捕,俘虜了上千人,其中還包括陳友諒的妃子闍氏和太子陳善。但是朱元璋並沒有處死陳善,選擇把他軟禁起來。關於陳善後來的下場,史書中也沒有明確的記載,可能就囚禁致死了。

    次子陳理被流放

    而陳友諒的次子陳理,在張定邊等人的支援下,在武昌登基,改元德壽。但是隻過了一年,朱元璋就派廖永忠,部兵臨武昌城下,打的陳理投了降,當時的陳理,年僅13歲。

    剛開始的時候,朱元璋並沒有為難陳理,直到後來才被流放到了高麗。

    《明史》卷一百二十三中有記載:

    “理居京師,邑邑出怨望語。帝曰:‘此童孺小過耳,恐細人蠱惑,不克全朕恩,宜處之遠方。’”洪武五年,理及歸義侯明升並徙高麗,遣元降臣樞密使延安答理護行。賜高麗王羅綺,俾善視之。闍氏進入後宮

    楊苕華、婁玉貞、陶氏這三位的下場沒有什麼特別的,基本上都是死於非命,而闍氏因為外表出眾,被朱元璋納入了後宮。

    朱元璋在《大誥》中記載:

    “朕在天下尚未平定時,攻城略地,與群雄並驅十四年,在軍中從未妄奪一婦人女子。唯有攻下武昌後,因惱怒陳友諒屢屢起兵相犯,故奪其妾而歸。”

    這樣說,可能真如朱元璋所說,是為了報復陳友諒,因為之前很多時候都被陳友諒壓著,這種動機就與闍氏的外貌關係不大了。但是也有可能,因為闍氏確實是外貌非常出眾,朱元璋為了能夠合理的霸佔她,而給自己找了一個臺階。

  • 15 # 閒言喃語

    一三六三年,陳友諒和朱元璋在鄱陽湖展開大戰,當時陳友諒說自己手底下有六十萬大軍,可實力如此強勁的陳友諒還是敗了,敗得一塌糊塗。陳友諒本來趁著人荒馬亂逃跑,可沒有想到,陳友諒這時候突然中了一支流箭,一代英豪就這樣死去了。陳友諒是死了,可他的老婆孩子會有怎麼樣的下場呢?當時朱元璋很快就俘虜了陳友諒的妻女,他沒有把這些人全部殺死。而是說道,他從起義以後,沒有霸佔過別人的老婆孩子,現在陳友諒這廝三次攻打金陵城不說,還四次進犯太平,簡直是忍無可忍,所以我決定要把他的老婆放到掖庭去,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朱元璋把陳友諒的老婆納入了後宮。

    陳友諒的妻子進宮以後,沒多久就生了一個男孩。筆者查閱有關資料和史冊,特別是正史,大多肯定這個孩子是朱元璋的。但也有專家認為這個小孩是陳友諒的遺腹子。但筆者還是傾向於正史是正確的,因為這個孩子是一三六九年出生的,而陳友諒在一三六三年就去世了。朱元璋給這孩子起名字就叫朱梓,是朱元璋的第八個兒子。過了幾年,朱梓被封為譚王,封地在湖南長沙。

    朱梓長大成人,該去封地了,他的母親含著眼淚把他叫到身邊,告訴他,“你的爸爸是陳友諒,是被朱元璋害死的,我之所以忍辱偷生,全是為了你,你千萬不要忘了給你爸爸報仇。”朱梓把母親的話牢牢記在心裡,一到封地,就開始招兵買馬,為了激勵自己,他還特意準備一個牌子,上面寫著,寧願看到閻王,也不願意見到賊王。朱梓的動靜兒太大了,很快就被朱元璋瞄上了,朱元璋根據他的種種行為,判斷他可能是有了二心,於是就派出手下的一員大將徐輝祖,去征討朱梓。但源源不斷的部隊來到長沙以後,朱梓把城門一關,抱著自己的小兒子登上了城樓,把那塊激勵他的牌子扔到樓下,然後回到自己住的地方,點了一把火,把自己和家人都燒死了。得知這個訊息的朱元璋憤怒異常,把他的爵位剝奪了。

  • 16 # Mer86

    陳友諒的妻兒的下場,官方資料和民間資料的內容差異性很大。

    先說官方的。

    陳友諒有兩個兒子,分別叫陳善、陳理。陳善在鄱陽湖水戰中被朱元璋軍所俘,後來不知所蹤。陳理也參加了鄱陽湖大戰,但他的運氣很好,逃過了一劫,被張定邊等大將護送回了武昌稱帝。不過繼位的次年,由於抵擋不住朱元璋軍的攻勢,陳理開城投降,歸順了朱元璋。

    PS:張定邊是個猛人,鄱陽湖大戰,張定邊率部衝鋒,幾乎差點在萬軍之中取了朱元璋的首級。陳友諒死後,張定邊收斂陳友諒屍身,拼死護陳理突圍,與武昌扶其稱帝。陳理開城投降後,張定邊拒高官厚祿,率兵冒死突圍,知大廈已傾,自感擎天無力,勸慰士卒,解甲歸田,沒有受明朝的恩惠。而是自力更生,隱居鄉野,了此殘生。

    陳理投降後,為了拉攏人心,朱元璋就沒有殺他。不僅沒殺,而且還封他為歸德侯,府庫財物任憑陳理選取,然後就把陳理從武昌帶到了南京。不過陳理雖然被封了侯,但他沒有人身自由。

    明朝建立後,陳理一直悶悶不樂,有時還口出怨言,說一些大逆不道的話。錦衣衛把這個訊息告訴了朱元璋,朱對旁人說:“這只是小孩所犯的過錯,恐怕他會受到小人的欺騙誘惑,不能牢記朕對他的恩典,還是應當讓他遠離京城為好。”

    洪武五年(1372年)正月,朱元璋將陳理與明玉的兒子,歸義侯明升一起遷居高麗,讓元朝降臣樞密使延安答理護送他們,並賞賜高麗王羅綺,讓其善待他們。(當時高麗和明朝的關係一般,雖然奉表稱臣了,但與明朝的發展關係並不順暢)

    同年五月,陳理和明升一行二十七人到達高麗國都開城,受到高麗恭愍王的接見。

    在高麗生活的時間裡,陳理更鬱悶了,他不僅繼續受監視,而且生活條件也很一般。根據北韓《李朝實錄》的記載,雖然北韓王會曾經賞賜一些財物給陳理,但這些賞賜真的可以說是微乎其微。(陳理在高麗期間,北韓半島改朝換代了。先是稱高麗,後李成桂篡位,建立北韓國)

    比如《李朝太宗實錄》就有記載:永樂元年十一月初五日,太宗賜給陳理一名婢女以及若干米豆;永樂二年六月初七日,太宗賜給陳理米四石,酒十瓶。

    這種規格的賞賜,太寒磣了。

    永樂六年十二月二十八日(1408年),陳理病死於北韓。他有一子叫陳明善,其人具體事蹟不詳,只知道他無後而逝,沒有留下兒子。所以陳理一支應該只有外孫。

    陳友諒有四個妃嬪,分別是楊氏、苕氏、陶氏和闍氏。前三位夫人在陳友諒死後,都不見史料記載,只有闍氏有記載。

    據明朝末年查繼佐所著《罪惟錄》一書中的記載,闍氏在陳理投降後,被明軍所俘,朱元璋見她貌美,就納為了妃嬪,賜妃號達定妃。龍鳳十年(1364年12月23日),達定妃為朱元璋生皇七子齊王朱榑。洪武二年(1369年10月6日),達定妃為朱元璋再生皇八子潭王朱梓。

    不過,《罪惟錄》一書是私修史,諸多史料的真實性存疑。比如該書中稱,潭王朱梓是陳友諒的遺腹子,達定妃從小就給潭王灌輸為父報仇的思想。然而陳友諒死於1363年,潭王出生於1369年,年齡對不上。

    PS:正史記載朱梓之死,給出的原因是因為朱梓的岳父牽扯進了胡惟庸案,朱梓害怕便自焚而死。

    順帶一說,陳漢政策滅亡時,陳友諒的父親叔伯有很多都還健在。對於這些人,朱元璋都予以了禮遇。比如陳友諒的父親陳普才就被封為了承恩侯,陳友諒的大哥陳友富,二哥陳友直也都有賜爵,分別是歸仁伯和懷恩伯。

    PS:陳理被遷徙至高麗時,他爺爺陳普才等人也被朱元璋遷居至滁陽監視。

    陳友諒的四弟陳友仁和五弟陳友貴在鄱陽湖戰死,朱元璋追封陳友仁為康山王,並給他立廟祭祀,陳友貴隨陳友仁陪祭。

    以上都是官方史料的記載。下面說說民間史料的記載。這個就“厲害”了!(以下都是陳氏族人的一家之辭,真實性未知)

    根據民間傳說(如陳友諒家譜),陳友諒的兒子有十幾個,這些兒子後來都隱居了。

    比如據傳說,陳友諒長子陳善被俘虜後,當時沒死,他趁亂又跑了。陳理投降後,陳善不投降,他帶著四個兒子陳岱、陳嶽、陳平和陳建逃到了重慶奉節四馬橋隱居,一直住了好幾十年。陳善病死後,他的四個兒子均遷居至四川酉陽下街謝家寨,改為謝姓。一直姓了六代謝姓後,才改回陳姓。

    還比如陳理,據說陳理被遣送到高麗國十多年後,他偷偷潛回了大明。潛回後,他與嗣襲皇后李氏夫人攜二子陳全忠、陳全惠隱居於四川涪陵龍潭鎮的李度大山之下。後長子陳全忠移居重慶酉陽,次子陳全惠移居重慶朝天門。

    再比如,民間傳說陳友諒還有十幾個兒子也都隱居了。

    如二皇妃張鳳道攜陳必通、陳必達、陳必道和陳必遠兄弟四人隱居在湖南吉首堡子界大山坪窩;

    四皇妃周氏攜陳公旭、陳茂逃至湖南靖州鋪口鄉同樂大山隱居,因遇到恩人張俊偉的幫助,遂改張姓(後改回陳姓);

    五皇妃何氏在陳友貴及堂弟陳遂保護下,攜二子陳伯能和伯通改為夏姓,逃奔至陝西轉山西洪洞縣南郊原二里七甲居住(後來也改回了陳姓);

    六皇妃張氏在家臣陳積富等的保護下,攜二子陳赤毛和陳白毛隱居在廣東龍川義都,為了避免追殺,都改了姓氏。

    九皇妃蔣氏懷有陳友諒遺腹子,為躲避朱元璋的追害,便在河南宜陽隱居下來,後生下一個男嬰,取名陳義。

    總之,根據各地陳氏族譜的記載,陳友諒的後裔廣泛遍佈於四川、重慶、貴州、湖北、湖南、河南等地,總人數十幾萬人。

    至於真實性,我沒考究過,不太清楚。

  • 17 # 史論縱橫

    出身最低的皇帝——朱元璋

    朱元璋幼時時家貧,還為地主放過牛,最終竟然能成為一代君王,他的人生簡直可以寫一部“放牛娃的逆襲史”了。

    朱元璋家中本就貧困,可又遇到了災年,家人都餓死了,朱元璋沒有辦法就去了黃覺寺出家為僧,但災年之時,寺中也沒有糧食,朱元璋便被打發出去化緣,在這個過程中,朱元璋走南闖北,視野也隨之更加開闊,再加上受到當時元朝農民起義的影響,二十五歲時他參加了紅巾軍起義反抗元朝,因其作戰英勇,處事得當,受到紅巾軍首領郭子興的賞識。

    而且朱元璋善於拉攏人心,將自己得到的賞賜分給士兵,深得士兵愛戴。在紅巾軍中有不小的威望,這也為他後來的宏圖霸業奠定了基礎。

    至正十五年,郭子興病逝。小明王韓林兒任命朱元璋為左副元帥,名義上雖然是副元帥,但卻掌握了這支隊伍的實權。於此同時,朱元璋奉行謀士朱生提出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迅速擴張了自己的勢力。

    接下來,朱元璋一路過五關斬六將,打倒了多個對手終於成功坐到了皇帝的位置。在這個過程中,他也遇到了最強大的對手——陳友諒。

    農民起義領袖——陳友諒

    陳友諒,原名陳九四,《明史》記載:“陳友諒,沔陽漁家子也。本謝氏,祖贅於陳,因從其姓。 ”也就是湖北沔陽漁家子弟,

    在古代的時候,漁民的地位很低,通常情況下,漁民都會遭受各種各樣的歧視,陳友諒不甘於做這樣的人,因此憑藉自己的努力,最後混成了一個小吏。

    在古代官僚體系中,吏不同於官,地位很低,薪酬也低,但卻是直接與老百姓聯絡的代表官府的人,為了能夠取得收入,吏不得不透過各種各樣的方式敲詐勒索百姓。

    幾乎與陳友諒同時代的施耐庵,在寫《水滸傳》的時候,講述了很多小吏魚肉百姓的故事,其實仔細來看官員的身份,梁山上的好漢,排位靠前的都是官府的小吏,這些小吏沒有任何機會獲得官員的身份,擔任小吏很多時候也不被社會認可,宋江就因為擔任小吏,其父與其斷絕父子關係,水滸造反史,也可以稱為小吏謀求不平等待遇的武裝暴動史。

    從這個心態來看,作為小吏的陳友諒似乎也有這樣的衝動。

    元至正十五年,當陳友諒看到徐壽輝的反元起義部隊後,立即加入到隊伍當中,將推翻元朝當作己任。

    陳友諒投奔當時的紅巾軍天完政權領袖徐壽輝手下的倪文俊,倪文俊心懷不軌,想要殺了徐壽輝取而代之,陳友諒趁機殺了倪文俊,並且吞併了倪文俊的軍隊,隊伍經過不斷的壯大,使得陳友諒的實力成為長江以南最強。

    陳友諒在沔陽當地很受尊敬,傳說他當時為了懲罰貪官汙吏,鑄了一口刑鍋,將貪官汙吏下到這口鍋裡處死,以解民憤,至今當地流傳著關於這口鍋的民謠“蒸人的甑,煮人的鍋,狗不快活,我快活。”

    在反元起義當中,陳友諒抗元決心最為堅決,受元廷打壓最為慘烈,卻也是多支農民起義中,發展最迅猛,戰鬥力最強的隊伍。

    陳友諒死後,朱元璋是如何對待他的妻兒的?

    在至正二十年時,陳友諒按捺不住自己的野心,殺了徐壽輝,自己稱帝,設國號為漢,改元大義。陳友諒稱帝后,野心更加膨脹,他自恃兵強馬壯,想要向東攻佔應天府等地,但卻受到了阻礙。

    至正二十三年,陳友諒率領六十萬大軍,精銳盡發,進攻南京,與朱元璋決一死戰。兩軍交戰,陳友諒不敵,節節敗退,甚至連自己的兩位金吾衛將軍都投降了朱元璋。最終在鄱陽湖一役中,陳友諒的軍隊糧食漸絕,只得突出重圍,朱元璋率兵攔截,雙方大戰。陳友諒在指揮時被飛箭射中,死於鄱陽湖,至此陳友諒的隊伍土崩瓦解。

    陳友諒戰死於鄱陽湖,他的大兒子陳善兒被朱元璋所擒,生死不明,無從考據。

    到是他的小兒子陳理被陳友諒的手下張定邊帶著逃回了武昌,隨後陳理繼承了陳友諒的帝位。至正二十四年,朱元璋親征武昌,陳理不敵,於是就投降了。朱元璋也並沒有殺了陳理,反而封他為“歸德候”,這其實也不過是為了穩定陳友諒的舊部,防止他們反叛。幾年後,陳理便被送到了高麗國,估計是朱元璋嫌他礙眼,便將他給打發走了。

    傳說陳友諒還有第三個兒子,是他的小妾闍氏所生的遺腹子。武昌被攻破之後,朱元璋見到陳友諒的小妾闍氏十分貌美,便將其擄走,收入後宮。不久之後闍氏就剩下了一個兒子,名為朱梓,在朱梓去封地之前,他的母親闍氏告訴他,他是陳友諒的兒子,忍辱偷生這麼多年就是為了讓他為父報仇。朱梓知道真相之後便起兵造反,後被鎮壓,朱梓帶著妻子自焚而死了。

    傳說朱元璋知道自己為別人養了這麼多年兒子之後,非常憤怒,竟然屠城以洩私憤,以至於血流成河。但這種說法依據不可考,據正史記載,陳友諒死於1363年,而朱梓出生於1369年,所以朱梓確是朱元璋的兒子,他的死因也不是謀逆,而是受胡惟庸案的牽連,害怕的自焚而死。

    朱元璋視陳友諒為勁敵,他曾說過“友諒亡,天下不難定也”,可見對陳友諒的重視。陳友諒與朱元璋棋逢對手,但終究還是陳友諒棋差一招,這天下就歸了朱元璋。

  • 18 # 歷來現實

    依稀記得在數年前的一次團年飯上,不知道是誰突然問了一句:"我們這片現在怎麼都見不到有哪家晚上吃年飯呢?"平日裡幾個健談的長輩被這個問題問得啞口無言,熱鬧的聚餐瞬間冷場。就在這時餐桌對面傳來一個聲音:"嘿,你們還別說,我們老陳家很久以前就是大晚上吃年飯的。"所有人的目光都被那個人(我五叔)吸引,期待著他的故事匯。

    醉醺醺的五叔一手搭在椅背上,另一隻手開始比劃,他說到:"當年啊,咱們陳姓差點就成國姓了,但是那個"不爭氣"的陳友諒竟然沒打贏朱元璋,皇位拱手讓人了不說,還把我們老陳家的地位給拉低了。"五叔抿了一口酒接著說:"登上皇位的朱元璋害怕陳氏還有人造反,就下令將全國所有陳姓人氏貶為乞丐,只能靠要飯乞討為生。這也就導致當時年三十其他姓氏的人家吃年飯的時候,身為乞丐的陳氏只能眼巴巴地瞅著。下午稍晚一點,等別人吃完年飯後,陳氏的乞丐們成群結隊地去討人家吃剩的殘羹冷炙,東拼西湊的才有了稍微"體面"的年夜飯……"

    雖然五叔這人文化程度不高,日常飯局也愛吹牛,但當年聽到他這樣一番解釋後,在場的每個人都無不佩服五叔的"博學多識"。時至今日,當我在回憶起這段往事時,都覺得啼笑皆非。五叔從哪聽聞的野史,我無從知曉,不過陳友諒和朱元璋爭皇位的那段故事在我們老陳家卻廣為人知。

    今天筆者就和大家談談在陳友諒死後,朱元璋怎樣處置他的妻兒的。

    和草根放牛娃朱元璋一樣,漁家出身的陳友諒也有一番鴻鵠之志。元末隨著階級矛盾的加深,廣大的窮苦百姓徘徊在死亡線上。全國各地農民不堪其苦,最終選擇鋌而走險,掀起一場浩浩蕩蕩的農民起義運動。朱陳二人也紛紛投入其中,為推翻殘暴的遊牧民族統治而入伍。隨著二人傑出的領導能力不斷彰顯,很快就在部隊有了一番話語權。伐元戰役接二連三取得勝利,天下很快就被當時最負盛名的幾人所佔領。

    可是一山不容二虎,歷史上的劉邦、項羽以及近代的洪秀全、楊秀清等,他們都曾在權力之爭中捱過刀子流過血。雖然當時陳友諒已經在採石稱帝,但仍垂涎於剩下的江山,可不幸的是,陳友諒的貪慾最終害死了他。在鄱陽湖水戰中,朱元璋巧妙發揮了小船靈活的特性,一舉擊敗陳軍。

    朱元璋猜測陳友諒必戰必亡,也沒有親自追擊,但為了高枕無憂,也是煞費一片苦心,派部下在眾多屍首中帶回了陳友諒的那具以及他生還的家眷。

    驚喜卻成意外的結局——婁玉貞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但在中國歷史上,也偏偏有那些不愛江山愛美人的"草莽英雄"。古有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只博褒姒一笑,現有陳友諒佯敗送婁玉貞驚喜。前者為這一笑付出了亡國的代價,後者也為這個看不到的驚喜而抱憾終身。

    婁玉貞,作為陳友諒的第二位小妾,卻有著非比尋常的身份。她本為將門之後,卻因父遭奸臣所害,不幸淪落青樓,也正是在這花街柳巷中讓她機緣巧合地遇到了陳友諒。在後來陳友諒投身於抗元大業時,婁玉貞解囊相助,幫其成就大業。陳友諒稱王后,也就順理成章地封婁玉貞為"貴妃",為其修築行宮,建望湖亭。作為將門之後,婁玉貞無論是在察言觀色還是出謀劃策上都彰顯著父輩們的品質。

    據史書記載:一次,朱元璋為了離間陳友諒和張士誠,利用陳友諒故友康茂才寫書信給陳友諒,叫陳友諒即日發兵攻打金陵,自己願為"內應"。婁妃覺得有詐,陳友諒不聽婁妃的勸阻,自認為兵精將勇,親自率大軍攻打金陵,不料在龍灣遭朱元璋的埋伏打擊,被殺得大敗而歸。陳友諒深自懊悔之餘,也打心底欽佩婁妃的深謀遠慮。

    龍灣失利之後,陳友諒臥薪嚐膽,不久便決定與朱元璋決一死戰。婁妃再次獻計,二人擊掌打賭,如依計失敗,婁妃從此不理國事,如依計取勝,則拜她為水軍都督。臨行婁妃囑咐:"若是得勝,回時可張旗揚帆,擊鼓奏樂。"陳友諒應允。從此婁妃日日懷著難以平復的心情在望湖亭上眺望,希望陳友諒早日歸來。某日,婁妃遠望一隊戰船駛來,發現偃旗息鼓,降下帥旗。回憶起先前的約定,婁妃臉色灰白,絕望呼喊:"大王你慢走,妾隨你來了!"便躍身跳入湖中。

    可陳友諒見狀追悔莫及,急令水軍打撈屍體。三天過去了,婁妃屍體毫無下落。不過據民間傳聞,數日之後,在離吳城四十里的修河上游,有個叫王家渡的地方,住著父子倆人,這天清晨,父子倆下河打魚,一網撒下,老頭子怎麼也拉不上來,兒子忙上前幫拉,拉上來一看,網中是個絕色的美貌女子,已經死了,卻花容月貌,面目如生,濃裝麗質,栩栩動人。

    其實,陳友諒依婁妃計打了勝仗,這樣做是想到岸給婁妃一個驚喜,誰料釀成大禍。隨後,陳友諒將望湖亭改為望夫亭,抱憾終身。

    開啟另類的新生活——闍(dū)氏

    闍氏雖然沒有婁玉貞如此強大的背景,卻因傾城傾國的的姿色讓陳友諒無法自拔。按照宋明理學中強調的"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婦道,在陳友諒死後,活的最不光彩的便是闍氏了。關於她和朱元璋的那段風流史,《明史演義》中有著這樣的記載:

    今幸友諒已死,才可無虞。於是告廟飲至,歡宴數日。元璋亦高興得很,乘著酒意,返人內寢,偶憶著闍氏美色,比眾不同,遂密令內侍召閣氏人室,另備酒餚,迫她侍飲。闍氏初不肯從,尋思身懷六甲,後日生男,或得復仇,沒奈何耐著性子,移步近前。元璋令她旁坐,歡飲三觥,但見闍氏兩頰生紅,雙眉舒黛,波瞳含水,雲鬢生光,不由的越瞧越愛,越愛越貪,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驀然離座,把闍氏輕輕摟住,擁入龍床。闍氏也身不由己,半推半就,成就了一段風流佳話。

    這一段故事正史雖未載,但秘史獨有此事,冶容誨淫,何怪元璋?失道喪身,遑問妻孥?

    被世道埋汰的長子——陳善

    史書上對於這位太子也沒有過多的記載,筆者觀看的演義中對其描述也不過寥寥幾筆,只說到:

    元璋又追擒敗眾,共獲得數千人,及一一查核,恰有一個美姝,及一個少年,問明姓氏,美姝系友諒妃闍氏,少年系友諒長子善兒。

    陳善後來的命運如何,筆者無從知曉,但透過對比其他家眷的命運,我們還是可以推斷出陳善雖然就得一命,但生活極有可能大不如前,在朱元璋的壓制下草草度完餘生。

    流落他鄉的次子——陳理

    相較於長子陳善,史書對於次子陳理的記載就格外慷慨:在陳友諒死後,張定邊載著屍身,及友諒次子理,奔歸武昌去了。安身之後,張定邊等人立即在武昌立陳理稱帝,改元德壽。次年,朱元璋兵臨武昌城下,陳理出降。宅心仁厚的朱元璋並沒有將陳理斬盡殺絕,而是封其為歸德侯。

    隨著時間的推移,得知父輩遭遇的陳理也時常會埋怨不公,背地裡對朱元璋說三道四,得知此事的朱元璋自然也不會坐視不管。洪武五年,陳理全家被流放高麗,據高麗史料,陳理無嗣而亡。

    能將勁敵的家眷安排得明明白白卻不失仁道,這樣的朱元璋和我們在史書上見到的那個玩弄權術的人確實有著天壤之別。但也正是這種矛盾的人格,使得朱元璋成為後世津津樂道的話題。

  • 19 # 香蕉你個麻辣291

    陳友涼一共四個老婆,即楊苕華、婁玉貞、陶氏、闍氏,其中闍氏最漂亮,被朱元璋佔為己有,闍氏忍受屈辱,苟且活命,據說朱元璋還喜當爹。陳友涼唯有的兩個兒子下場更為悽慘。 在朱元璋誘騙陳友諒迅速趕往江東橋時,這項計策被婁玉貞識破,可是陳友涼不聽取婁妃的建議,最終中了朱元璋的詭計。一次陳友諒要討伐朱元璋,婁妃又獻計策被陳友諒採納。婁妃說:“如果大王取勝,班師回朝之時要敲鑼打鼓、張帆而歸。”陳友諒答應婁妃的要求,可是等陳友諒打了勝仗回京之時,為了給婁妃一個驚喜便放下軍旗,停敲戰鼓。 婁妃以為陳友涼戰敗,便投湖自盡,婁妃的死讓陳友涼非常自責。陳友涼一共四個老婆,即楊苕華、婁玉貞、陶氏、闍氏,其中闍氏最漂亮,被朱元璋佔為己有,闍氏忍受屈辱,苟且活命,據說朱元璋還喜當爹。陳友涼唯有的兩個兒子下場更為悽慘。陳友涼戰死後,朱元璋怒其多次發兵,便霸佔陳友涼最年輕漂亮的小妾闍氏,朱元璋並不覺得這有違倫理,他自己也不忌諱,朱元璋在撰寫《大誥》中提到,因多次遭受陳友涼軍隊的進犯,便奪其妾解恨。 由此可以看出,朱元璋為了報復陳友諒才霸佔闍氏,也有可能朱元璋為了讓自己奪人妻的行為變得高尚些而找的藉口。據《罪惟錄》記載,闍氏被朱元璋納妃之前,已有身孕,後生下朱梓,朱元璋將兒子朱梓封為潭王,朱梓成年後賜封地於長沙。在朱梓去往長沙之前,闍妃告知朱梓,陳友涼才是他的親生父親,她為陳家苟且活命長達二十年,希望朱梓能為生父報仇雪恨。

  • 20 # 搞史人

    元朝末年的農民起義多的數不過來,當時的元朝政府也根本拿這些人沒辦法。俗話說“亂世出英雄”,所以在元朝時期就出了個開明皇帝朱元璋,談到朱元璋自然也就想到了陳友諒。

    當時在起義軍裡實力最強的陳友諒最終還是敗給了朱元璋。俗話說:“成者為王,敗者為寇”。陳友諒被亂箭射死後,朱元璋把他的所有財產全部拿走了,那他的妻兒呢?他們最後的結局怎麼樣?(電視機《朱元璋》裡的陳友諒和兒子)

    按理說是把陳友諒妻兒給全部殺掉,以除後患,但朱元璋卻並沒有。陳友諒又四個老婆,前三個都死了,只剩下一個最美的闍氏。(陳友諒)

    最美對吧,這就被朱元璋給看上了,於是就把她接入宮裡納為了妃子。進宮後不久,闍氏生下了一個男孩,當時很多人對這個孩子有很多爭議,認為這並不是朱元璋的兒子,而是陳友諒的遺腹子,到底是不是這個有待爭議。(朱元璋)

    繼佐的《罪惟錄》和何喬遠的《名山藏》,有詳細介紹過這件事,說闍氏被朱元璋奪走後,安排在後宮居住,沒過過久就生下了朱梓。

    後來朱梓被朱元璋封為了潭王,獲得了封地。闍氏在這個時候就告訴這個孩子陳友諒和朱元璋的過節,甚至說他不是朱元璋的兒子而是陳友諒的,要他為自己的親身父親報仇。

    聽自己母親這麼一說的朱梓覺得這些年來都在認賊作父,誓要為父報仇!但後來被朱元璋給識破了,於是朱梓就舉家自焚了,而朱梓也成了朱元璋一生中大的恥辱。而陳友諒還有一個兒子陳理被朱元璋流放到了北韓,最後客死異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過年給朋友家孩子500塊錢壓歲錢,被朋友嘲笑小氣,我該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