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嗨皮娛樂
-
2 # 陳穀子雜貨鋪
南征北戰和地道戰,這兩部戰爭片老電影,是我們那一代人看的場次最多的電影,影片中精典臺詞,都能大段大段的背下來,茶餘飯後,田間地頭評論,模仿著說著臺詞有聲有色的,嬸子大媽們會笑著罵我們不夠數,姑娘們在一邊聽的一會兒瞪眼驚呼,一會兒開懷大笑,實際她們也想插話,再說是姑娘家,只得坐一邊去,聽我們爭,聽我們抬扛。
記得為地道戰裡一句臺詞,傳寶給民兵開會,意思是"只要我們民兵組織起來,地主壞蛋就不敢出來搗亂",有人說傳寶說的話,不是說的地主壞蛋,"是階級敵人就不敢出來搗亂"。為了爭個輸贏,後來聽說隔壁大隊放電影,幾個人約好去看,還帶著證明人,去了那晚放的青松嶺……
也許是生活在那個年代,看慣了那種補實的舞臺形象,聽順了那種直接的臺詞對白,切實中肯,觀眾感受到了真情實意,電影南征北戰,首長對高營長的開導,"我們不要怕把罈罈罐罐給打爛,不要計較自己的得失,只所以丟掉這些包袱,我們現在要用兩條腿,跑過敵人的汽車輪子"。整個臺詞不僅沒有造作,而且還是用不成熟的東北普通話表演的。
還有一段是勸導高營長的,"我也不想來回跑,我也想一炮打過長江去,不行啊,我的同志……"。這功底,基本功,修養組成的語言臺詞,傳遞給觀眾,使觀眾享受著藝術,也接受著切合實際,量力而行的啟發教育。
地道戰裡趙區長,典型的冀中漢子形象,面對傳寶盼望區小隊心切,相信了漢奸,民兵隊險些遭到鬼子的偷裂,語重心長對著大家說,"你們啊光顧了高興,真假都分不清了",就象是平日的家常話,但內涵感人。
臺詞,要背下來,觀眾感到你不是在說戲,是在講故事,能讓人們感受到,沒有任何修飾,搶念硬說的痕跡感,給人留下回味和思考,就是好的功底了。
臺詞的功底首先是在熟讀劇本,並深入瞭解角色內心的前提下,才能有更好的表現力。要透過劇本去理解臺詞,而不能靠死記硬背。
表演時臺詞不僅要保證自然流暢、聲情並茂、感情充沛,把每一個字、每一個詞都要賦予它應有的感情色彩。另外還要配合好演員的心理活動、面部表情和肢體動作等,這對演員的演技是一種考驗。尤其是大段、長篇幅的臺詞,哪裡需要平和、哪裡需要嘶吼,只有融入角色內心,臺詞才能更富有張力和表現力。比如《康熙王朝》中,陳道明飾演的康熙皇帝在朝堂上訓斥百官的片段,把臺詞和表演融為一體,聲音的抑揚頓挫、輕重緩急表現的淋漓盡致,這段也成為本劇中的經典。
臺詞不一定非得字正腔圓、千篇一律,有時候演員也可以根據劇本和角色的需要,適當的增加一些個人特色的口語或語氣詞,這樣能使臺詞更加豐滿,使塑造的人物也能有很好的表現力。比如《少帥》中李雪健飾演的張作霖,作為軍閥他身上的那股“匪氣”,平時吹鬍子瞪眼、橫行霸道,還有那份狡詐又老辣的神態,可以說把張作霖這個角色演活了。特別是對張作霖的口頭禪、還有說話時的那種語氣和腔調,拿捏得非常準確,所以人物表現得十分到位,深受觀眾好評。
有的演員在拍攝過程中和演對手戲的演員“互飆演技”,一旦進入角色後感情到了那裡,偶爾也會有即興發揮的一些臺詞,這也是最真實的反應。有時這樣的“神來一筆”反而能給作品增色不少,不過這種情況是建立在演員對角色內心的揣摩,以及長期積累的拍攝經驗的基礎上的,雖然非常精彩,但也是可遇不可求的。
比如在《都挺好》中,吳非說小咪長得像明玉,郭京飛飾演的蘇名成在一旁來了句“小咪嘴沒那麼大”,把很多觀眾逗樂了。還有在蘇大強要買三室一廳的房子時,蘇名成懟蘇大強“你一個人住三室一廳,你要跑步嗎?”。其實這些臺詞原本是沒有的,都是郭京飛現場發揮自己加的,都有不錯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