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傷聊史

    晉武帝司馬炎在滅吳之後,開始懈怠朝政,荒淫無度,在他在位時期西晉就出現了要滅亡的跡象。

    晉朝在統一全國後,社會上開始奢侈成風,最著名的事件就是石崇王愷比富,這時候晉武帝不但不加以制止,反倒資助他的舅舅王愷與石崇鬥富。而且晉武帝還公然賣官,致使社會朝政一片黑暗。

    晉武帝覺得魏國宗室力量薄弱,所以才讓人有機可乘,於是他吸取曹魏教訓,進行大封宗室,將他們司馬家族的宗室紛紛封為諸侯王,並掌握地方軍事,以此來制衡氏族力量,因此為西晉埋下了八王之亂的禍根 ,也間接導致了五胡亂華。

    司馬炎還下令罷州郡兵,這樣雖然有利於恢復生產,但卻令各州郡連最起碼的治安都難以維持,八王之亂後各州郡形同虛設根本無法控制局面。

  • 2 # 大黃扯點歷史

    晉武帝司馬炎執政前期,厲行節儉,革新政治,振興經濟,恢復民生,發動滅吳之戰統一全國,堪稱一代明主聖君。只可惜,當一個人失去奮鬥目標後,就會迅速腐化墮落下去,司馬炎也沒能例外,統一全國後,他從一個勵精圖治的明君迅速腐化成了一個驕奢淫逸的昏君。以下我來具體講解一下司馬炎執政後期那些埋下亡國禍患的行為。

    奢侈成風

    晉武帝司馬炎執政後期,上流社會逐漸形成了以奢侈鬥富為樂趣的畸形三觀,而最著名的一次鬥富就發生在晉武帝的舅舅王愷和大臣石崇之間:

    王愷用麥芽糖和飯來擦鍋,石崇用蠟燭當柴火做飯。王愷用紫絲布做步障,襯上綠縷裡子,長達四十里;石崇則用錦緞做成長達五十里的步障來和他抗衡。石崇用花椒來刷牆,王愷則用赤石脂來刷牆。晉武帝為了幫舅舅,賜給王愷一株兩尺多高的珊瑚樹,世所罕見,被石崇直接用鐵如意打碎了,王愷以為石崇是羨慕嫉妒恨,結果石崇讓人拿出一堆三四尺高的珊瑚,讓王愷隨便挑一個作為賠償。

    此外還有大臣何曾每天吃飯要用一萬錢,還稱“無處下箸”;大臣王濟用人奶餵養小豬,這樣小豬蒸出來的味道極其美味,這是石崇、王愷都沒想到的吃法等等。這種畸形的價值取向,使得整個國家的人力物力造成了極大的浪費,而作為皇帝的司馬炎不僅沒有遏制這股不正之風,甚至還助長這種奢靡風氣並親自參與進去。可以說西晉的滅亡,有一部分原因是要歸結到這種無意義的內耗、浪費上面的。

    賣官鬻爵

    歷史上賣官的皇帝有很多,就是很多人吹捧的康雍乾,也有“納捐”的行為。但是一般皇帝為了籌錢,賣的大多隻是爵位和官位的名字,即不授予實際職務,只享受相應的待遇,這種方式尚能為世人所接受。但也有比較瘋狂的如漢靈帝,包括“三公”在內所有實任官職都明碼標價拿出來兜售,大肆斂財。

    而晉武帝司馬炎在這方面,和漢靈帝也相去不遠了:

    帝嘗南郊,禮畢,喟然問毅曰:“卿以朕方漢何帝也?”對曰:“可方桓、靈。”帝曰:“吾雖德不及古人,猶克己為政。又平吳會,混一天下。方之桓、靈,其已甚乎!”對曰:“桓、靈賣官,錢入官庫;陛下賣官,錢入私門。以此言之,殆不如也。”帝大笑曰:“桓靈之世,不聞此言。今有直臣,故不同也。”——《晉書·劉毅傳》

    按照劉毅的說法,晉武帝賣官的錢都進了自己的小金庫,還不如漢靈帝。賣官為自己斂財這種行為,居然發生在一個開國皇帝身上,實在令人費解。

    我們知道吏治乃是國家管理的重要基礎,如果官員可以靠花錢就能上任,那麼這個國家的根子上就已經爛了,亡國也就不遠了。

    儲君人選

    如果說前面兩條還能補救的話,那麼司馬炎選擇的繼任之君——晉惠帝司馬衷,徹底將補救的可能消除了。明知道自己這個兒子智商水平低於常人,可考慮“立嫡以長”的規矩,以及楊皇后的枕頭風,還有那個不知道究竟是孫子還是小兒子的聰明的司馬遹,司馬炎還是沒有易儲,決定把大晉江山交到一個“弱智”手中。

    司馬衷問災民那句“何不食肉糜?”堪稱千古奇葩,而他的無能也引起了一大波野心家的覬覦,於是乎,“八王之亂”“五胡亂華”,中原大地就此進入了一段慘痛的歷史中。

    而這一切的始作俑者並非是無能的司馬衷,作為一個智力低下的人,他沒有能力和權力去禍國殃民。導致生靈塗炭的罪魁禍首,實際上是司馬炎,他把一個明知道擔不起的責任交給自己的傻兒子,最終傻兒子也在動亂中被人害死了,這就是“不教而誅”,而成千上萬無辜的人,都給司馬家的這些皇帝、王爺們陪葬了。種種的一切,都源自於司馬炎選擇的儲君人選。

    西晉這個短命的王朝,實際上從司馬炎統一全國開始就已經進入了倒計時,種種的亡國原因,在開國皇帝司馬炎執政的時候,就已經顯露出來,實在令人不由得掩卷嘆息。

  • 3 # 穿越再現彼岸

    英明神武的司馬炎於265年接手司馬昭的基業,成為晉王,第二年就壓迫魏元帝曹奐禪位給自己,成為西晉的第一位皇帝。此後十幾年內勵精圖治,於280年攻打東吳,只用4個月就讓東吳投降了,三國終於歸晉統一了。

    人不作不會死,晉武帝司馬炎統一之後與統一前判若兩人,開始了自己的“亡國措施”。

    忙碌穿行在10000多人後宮的司馬炎。

    當年未統一之時,晉武帝司馬炎親力親為,崇尚節儉,一旦統一,完全沉迷於後宮。281年,已經46歲的司馬炎下詔書,簡選東吳後宮和江南美女5000人入宮,這樣司馬炎的後宮女性幾乎達到萬人規模。

    後宮美女如雲,司馬炎挑花了眼,怎麼辦?於是想了一個特別的主意,讓羊拉著自己的輦車,假如羊停在那個宮門前就到那個宮中過夜,省去了挑選的麻煩。

    後宮的女人們也爭風吃醋,為了得到司馬炎寵幸使盡渾身解數,居然研究出為司馬炎拉輦車的羊的喜愛,這些拉車羊喜歡吃蘸了少許鹽水的嫩竹葉。於是乎後宮的大門前都擺滿了蘸了鹽水的嫩竹葉。(司馬炎羊拉車寵幸後宮圖)

    常常留戀於後宮的司馬炎被掏空了身體,統一10年後就病死了,終年54歲。

    賣官鬻爵全入司馬炎的腰包。

    晉朝統一後,朝政混亂,行賄受賄那是常態,賣官鬻爵盛行,司馬炎自己將朝廷的官爵拿出來賣,別人都不能插手。他和當時的司隸校尉劉毅有過一段精彩對話。

    司馬炎:你看我可以和漢朝的那個皇帝比一比啊?

    劉毅:漢桓帝、漢靈帝。

    司馬炎:怎麼會這樣?

    劉毅:漢桓帝、漢靈帝賣官鬻爵的錢財全部入了國庫,皇上你賣官的錢全部入了自己的腰包,還比不上漢桓帝、漢靈帝吶!

    司馬炎:漢桓帝、漢靈帝聽不到像你這樣的忠臣直言,我還是比漢桓帝、漢靈帝要強不少啊。

    晉武帝司馬炎沒有統一之前,被大臣稱之為“不世處的賢君”,沒想到統一後和漢桓帝、漢靈帝一樣了。漢桓帝、漢靈帝被後人稱為東漢滅亡開始的君主,後世東漢君主已經不可逆轉了。

    崇尚奢靡之風——鼓勵石崇和王愷鬥富。

    司馬炎時期,四海昇平,外敵都不夠強大,也沒有啥大事了,於是專心營造和平生活,自司馬炎開始崇尚奢靡之風,拉動西晉王朝的消費。

    司馬炎手下有一個叫何曾的大臣,一頓飯吃一萬錢,他兒子更是牛到家,一頓飯吃兩萬錢,比司馬炎的生活水平還高,根本看不上司馬炎的御廚做的飯菜。司馬炎每次宴請大臣,特許何曾自帶飯菜,自己帶飯,剩了司馬炎的開銷了。

    王愷是晉武帝司馬炎的舅舅,原洛陽首富。王愷的手下石崇和他交好,石崇在荊州地盤上搶劫商人,官商結合,倒買倒賣,聚攏了大量財富,同時石崇還進行海外貿易。石崇到京師之後,開始了與老上級王愷的鬥富,幾個回合下來,王愷都敗在了石崇手中。

    王愷氣不過,到皇宮找了司馬炎這個外甥,借來了3尺高的紅珊瑚。王愷請群臣到自己府中吃酒席,石崇也在其中。王愷拿著司馬炎給的紅珊瑚在宴席之中顯擺一番,有意噁心石崇。石崇二話不說,拿著一個鐵如意就將司馬炎送給王愷的紅珊瑚給砸了,大臣們目瞪口呆。石崇則心不在焉,請王愷的僕人跟隨自己的僕人到自己府上去取石崇的紅珊瑚。

    石崇家的珊瑚樹比司馬炎給的要高一倍左右,拿了五六個到王愷的府中,眾位大臣看後個個驚掉了下巴,真心認定石崇是洛陽的首富。自然送到王愷府中的珊瑚樹也沒有拿回石崇府中,全部送給了王愷,王愷也屁顛屁顛的送了些巨型珊瑚樹給司馬炎,君臣其樂融融啊!(王愷石崇鬥富漫畫)

    奢靡之風敗壞了西晉王朝的社會風氣,普通的老百姓更加困苦了!

    分封諸王埋下禍根。

    分封諸王這事在漢朝是的弊端就已經出現了,但面對現實,司馬炎對自己的家族沒辦法交代,如果不分封司馬家族的人為王,恐怕還會出現諸侯割據的情況,於是在權衡利弊的情況下,司馬炎將皇室宗親分封在各地為王,鞏固西晉的統治。

    很多人可能詬病,西晉的“八王之亂”就是分封諸王的惡果,但如果不分封諸王,估計司馬炎的皇位也做的肯定不穩當了。

    現實是“八王之亂”確實毀了西晉王朝的根基,導致被北方少數民族滅國。(八王之亂形式圖)

    賈南風毀掉“好聖孫”,毀了西晉王朝。

    司馬炎後宮人員過萬,他的腎功能也不錯,有二十多個兒子,為何單單選擇了一個“白痴”司馬衷即位吶?

    司馬衷是司馬炎楊皇后的嫡長子,是理所當然的繼承者,有自己母親罩著的司馬衷雖然有點傻,但後臺足夠硬。其實司馬炎堅持司馬衷即位的理由中還有一個特別的人存在,那就是司馬衷的兒子司馬遹。

    司馬衷傻不拉幾的,但司馬遹卻聰明無比,深得司馬炎的喜愛。司馬遹被人稱有“司馬懿之風”,有了一個“好聖孫”,司馬炎覺得這個孫子一定能夠繼承他爹司馬衷,將晉朝的基業傳下去。有鑑於以上原因,司馬炎堅持立司馬衷為皇太子。

    弔詭的是司馬衷的皇后賈南風這個醜女,長得醜,而且嫉妒心非常重。299年,賈南風廢了司馬遹的太子之位,第二年正月殺死了司馬遹。

    司馬炎心目中的“好聖孫”毀在了自己兒媳婦賈南風的手中,於是開啟了“八王之亂”。

  • 4 # 書法尊古

    首先在在政治上,司馬炎為了防範門閥世家,大行分封,一共有二十七個同姓王,以郡為國;之後又不斷擴大宗室諸王的權力,諸王可自行選用國中文武官員,收取封國的租稅,為日後‘八王之亂’埋下了禍根。八王之亂後當時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的破壞,導致了西晉亡國以及近三百年的動亂,使之後的中國進入五胡十六國(五胡亂華)時期。

    其次在就是統治階級橫徵暴斂貪奢淫逸,殺人如殺狗。石崇擔任荊州刺史的時候劫殺過往富商,搶成了全國首富,連司馬炎幫助下的國舅王愷都鬥富鬥不過他。石崇曾經宴請眾人,只要侍女敬酒,客人不喝酒就殺死侍女。王大將軍表示你愛殺不殺,跟我有毛關係?隨便殺,別控制,就是不喝酒。

    第三點繼任者晉惠帝司馬衷也是個有名的呆皇帝,司馬衷繼·位之後的事蹟,更是與段子無異。有次司馬衷去華林園遊逛,聽到蛤蟆叫聲,腦洞大開問左右說:”這是公家的蛤蟆?還是私人的蛤蟆?在場的人聽了無不懵逼。有個人機智地回答說:“在官地為官,在私地為私。”後來天下大亂,百姓多餓死。見此場景,司馬衷又說了句曠世名言:“何不食肉糜?”

    第四就連老天爺也都沒有幫著西晉,自武帝太康二年至惠帝太熙元年(282-292)十年間,年年大旱,關中大飢,以致“人多飢乏,更相鬻賣,奔迸流移,不可勝數。”此後又發生蝗災瘟疫,引發大規模的災民流徙。西晉王朝對天災應對乏力,對天災所引發的社會問題應對失當,激化了社會矛盾,造成了包括李特起義在內的一系列反抗運動,進一步削弱了晉王朝的統治。

    在建興四年(316),匈奴人劉曜攻陷長安,愍帝出降,被擄至平陽,西晉亡。

  • 5 # 北辰飛雪

    司馬氏竊取了曹魏的政權後,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終於在晉武帝司馬炎手中完成了統一全國的大業。但統一後的西晉,因為司馬炎的許多“亡國措施”,使得西晉僅僅維持了幾十年的統一後便分崩離析。而這些“亡國措施”都是非常致命的,到了東晉時期都還深受其害,主要有以下3個方面。

    聯合世家大族的門閥政治

    和曹操對世家既利用又防備的態度不同,西晉政權是儒家豪族的政權。曹丕設立“九品中正制”的初衷,還是和曹操的“唯人才論”一脈相承。等到司馬懿掌權,才提議以門第決定做官的資格。這個提議遭到了曹爽等人的反對,這也是後來司馬懿發動政變的時候,許多勳親官員選擇袖手旁觀的一個原因。等到晉武帝登基,“九品中正制”已經完備,使得世族貴戚子弟做官的權力得到保證。

    這其實又走了東漢的老路數,也埋下了西晉迅速滅亡的禍根。這些世家做官,他們的目的便在於攫取經濟利益,有家而無國。因此這些世家子弟當政的時候,大肆享受,開口閉口清談,對於政事比不上心,認為政務是俗事而不屑一顧。自東漢末期以來,積累的人民矛盾,也沒有解決。政治大壞、危機四伏的西晉,怎麼能長治久安?唯一的結局就是迅速滅亡。假如晉武帝統一之後,能“唯才是舉”,那麼西晉的國祚會更加綿長。

    削弱郡縣,分封諸王

    平定孫吳之後,晉武帝認為天下統一,以後將會沒有戰事,於是罷州郡兵。隱患更大的,卻是晉武帝在平吳之前,已經開始分封。

    晉武帝泰始元年(公元265年),封諸王,以郡為國。邑兩萬戶為大國,置上中下三軍,兵五千人;邑萬戶為次國,置上軍下軍,兵三千人;五千戶為小國,置一軍,兵千五百人。

    才開始的時候還好,封王不去領地,但到了後期,晉武帝在大臣的建議下,派遣諸王到自己封國中去。州郡兵被罷除後,只有封國有軍隊,州郡只有武吏,這為“八王之亂”埋下了隱患。

    後來諸王造反,憑藉的就是他們封國手中的兵力。州郡為皇帝控制,封國屬於諸王。罷除州郡的軍隊,當諸王一旦造反,朝廷將很難控制。後來的“八王之亂”,對西晉的社會造成嚴重衝擊,也使得統治力量大為削弱,最終西晉滅亡,開啟了”五胡亂華“幾百年的局面。

    對於“五胡”未做出相應防範

    胡人遷居邊境,自西漢末年便已開始。那時五單于爭立,呼韓邪單于臣服於漢,漢朝”割幷州北界以安之“。曹魏時期,曹操把這些人分為左、右、中、南、北五部,分化了他們的力量。到了晉武帝時期,塞外匈奴二萬餘人因水災遷徙到原先的宜陽城附近。此時,平陽、西河、太原、新興、上黨、樂平等郡都有北狄,和漢人雜處期間。

    魏初人寡,西北諸郡皆為戎居,宜及平吳之威,謀臣猛將之略,出北地、西河、安定,覆上郡,實馮翊,於平陽以北諸縣募取死罪,徙三河三魏之士四萬家以充之。

    在晉武帝平吳之後,這個問題已經很突出。雖然民族融合是一個大趨勢,並非人力可以阻擋。如果沒有得力措施,難免有風塵之警。而後歷史的走向,也向我們證實了西晉這方面的不作為,最終給自己也給中原文明帶來了不可估量的災難。

    司馬氏雖然統一天下,但歷來的評價不高。除了他們作為託孤之臣,竊取了曹魏的政權外。更多的是在於他們的豪族政權性質,大封諸王而削弱郡縣,在爆發了”八王之亂“後,統治力量遭到嚴重削弱,使得中原淪陷300餘年。一直到隋朝楊堅滅掉陳後,才使得天下復歸一統。這個原因,是歷來史學家對西晉政權評價不高的原因。至於晉武帝立自己傻兒子為皇帝,倒是居於次要位置了。

  • 6 # 袁衛宇

    司馬炎是晉文王司馬昭的長子,也是西晉的開國皇帝。司馬炎在父輩為其打下堅實的基礎上,再靠著自己的用功,終於結束了三國亂世,統一中原。晉武帝在位期間開創了太康之治,值得稱讚;但他的一些執政措施,也導致了西晉的極速滅亡,開啟了兩晉之交的亂世。

    晚年腐化墮落,帶頭驕奢淫逸

    晉武帝執政之初,頗有一點明君的樣子。在節儉這方面,晉武帝以身作則,大力提倡節儉,反對鋪張浪費。

    晉武帝登基後,並沒有大興土木、興建宮殿,而是一直住在曹魏的舊宮室。

    曾有御醫向晉武帝進獻了一件非常華麗的衣服,晉武帝當場燒掉,還說現在天下初定,一切從簡,不要搞奢靡之風。

    從這些方面看,晉武帝的表現還不錯。但是晚年他朝著昏君的方向發展了,特別是西晉滅吳後,三國歸晉,晉武帝明顯墮落了,貪圖享受,沉迷酒色。他對政事也沒有興趣,和大臣談論的也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置國事於不顧。

    晉武帝整日在宮中大擺宴席,和群臣縱酒狂歡。

    怠於政術,耽於遊宴,寵愛後黨,親貴當權,舊臣不得專任,彝章紊廢,請謁行矣。-《晉書·武帝紀》

    晉武帝還對美色有很大興趣,把東吳的後宮也納入自己的後宮,同時晉武帝還在民間大肆蒐羅美女,充實自己的後宮。晉武帝的後宮人數最多時超過了萬人,晉武帝還上演了羊車望幸的鬧劇。

    納孫皓宮人數千,自此掖庭殆將萬人。而並寵者甚眾,帝莫知所適,常乘羊車,恣其所之,至便宴寢。-《晉書·武帝紀》

    晉武帝這些荒唐的舉措,在一些有識之士看來,就有明顯的亡國徵召。西晉開國功臣何曾和自己的兒孫聊天時,就說西晉的基業恐怕無法長久,等晉武帝一死怕是天下大亂。

    (何)曾侍武帝宴,退而告(何)遵等曰:“國家應天受禪,創業垂統。吾每宴見,未嘗聞經國遠圖,惟說平生常事,非貽厥孫謀之兆也。及身而已,後嗣其殆乎!此子孫之憂也。汝等猶可獲沒。”指諸孫曰:“此等必遇亂亡也。”-《晉書·何曾傳》

    從後來西晉末年的亂世來看,何曾的預言都應驗了。

    縱容士族和官員驕縱不法

    西晉的建立,離不開士族的支援。司馬家族篡魏立晉後,給予士族大量的特權,晉武帝對士族各種不法行為,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常常縱容士族胡作非為。

    西晉重臣山濤,被有司彈劾侵佔官田,證據確實充分,晉武帝卻執意為山濤開脫,不肯處理山濤。晉武帝認為這事和山濤沒有關係,硬要把一個小小的縣令拉出來背鍋。

    西晉中期以後,奢靡之風盛行,特別是官員鬥富現象層出不窮。晉武帝並沒有處罰他們,反而予以縱容甚至支援。當然這和晉武帝后來帶頭搞奢侈有很大關係。

    晉武帝的舅舅王愷和大富豪石崇(西晉開國功臣石苞的兒子)鬥富,雙方鬥得不可開交,都以燒錢為樂。眼看著王愷就要敗下陣來,晉武帝派人給他送了一個玉珊瑚,結果被石崇打場打碎,還從自己家裡搬來一堆玉珊瑚,讓王愷自己挑當作賠償。

    晉武帝是個寬仁之君,這一點無可爭議。但對於官員過於寬容,哪怕是是官員做了什麼違法犯罪之事,晉武帝也會袒護他們。至於官員身上的道德汙點,晉武帝也裝作沒看見。

    執意傳位於傻兒子司馬衷

    司馬衷是司馬炎的嫡次子,在嫡長子早夭的情況下,司馬衷這個嫡次子就相當於嫡長子。按照古代嫡長子繼承製的禮制,司馬炎立司馬衷為太子。

    不過遭到很多人反對,因為司馬衷是個弱者白痴的事情,眾所周知。選這樣一個繼承人,無異於自掘墳墓。當時不少大臣支援司馬炎的弟弟-齊王司馬攸。

    早在司馬昭立世子時,司馬炎和司馬攸之間就有過十分激烈的競爭。如今司馬攸又和司馬衷爭繼承人,這是司馬炎絕對無法容忍的。很快下令原先在京城居住的司馬攸,立刻前往齊國就藩。司馬攸在就藩途中病逝。

    司馬炎不接受司馬攸,有意讓自己這一脈的人繼承大統。這一點可以理解,但是他排斥和打擊司馬攸就有點過分了,當時有人提議讓司馬攸留在京城,以首席輔政大臣的身份輔佐司馬衷。仍然遭到了司馬炎的拒絕。

    好吧,既然不能接受司馬攸。那司馬炎還可以在別的兒子中挑嘛,反正他有20多個兒子。其中最出色的司馬柬,他是司馬衷的胞弟,也是嫡子。不僅聰明有能力,深得晉武帝喜歡用司馬柬替換司馬衷總可以吧。晉武帝仍然十分猶豫。

    晉武帝曾考慮過用司馬柬替換司馬衷,當自己的接班人。但考慮到自己就是靠著嫡長子繼承製才被立為世子的,進而成為西晉開國皇帝的。如果用司馬柬替換司馬衷,顯然是廢長立幼,推翻了長子繼承製,也推翻了自己繼承司馬昭權力的合法性。晉武帝終究還是放棄了。

    從後來的八王之亂,看司馬炎堅持立司馬衷為太子的這個決策,是大錯特錯,也是西晉滅亡的直接原因。

    大肆分封藩王,藩王權力過大,對朝廷構成威脅

    西晉建立後,晉武帝冊封了多個藩王,讓這些藩王鎮守地方。藩王在地方上擁有兵權,還能參與朝廷的政事,權力非常大。

    晉武帝當然考慮到這些藩王可能對朝廷構成的威脅,於是多次調整藩王的權力,並對藩王進行約束和限制。

    1.藩王掌所掌控的兵馬最多不超過5萬。而當時都城洛陽附近的守備部隊-禁軍有10多萬,而且是西晉王朝最精銳的部隊,足以壓制藩王的部隊。

    2.藩王只能領兵,而不能過問地方行政事務,特別是地方財政,更是不允許藩王染指。

    3.向藩王派遣朝廷的使者監視藩王的動向,同時規定藩王調動兵馬時需要得到的批准。

    這些措施看上去很完美,但是晉武帝晚年,對以楊駿為代表的外戚勢力非常不放心。於是有意給藩王鬆綁,企圖利用藩王壓制外戚。儘管晉武帝給藩王鬆綁的幅度不是很大,但藩王的權力仍然比較大,只要時機得當,藩王仍然有機會對朝廷構成威脅。

    晉武帝死後,司馬衷即位,皇后賈南風執政。藩王利用賈南風和外戚之間的矛盾,迅速起兵作亂,拉開了八王之亂的序幕。西晉在八王之亂中走向了滅亡。

    結語

    晉武帝是個譭譽參半的人。晉武帝執政早期勵精圖治,勸課農桑。他推行的積極有效的經濟政策,大力發展民生,使得民生和國力都得到了很大的發展。開創了太康之治。而且他還終結了三國亂世,統一了天下。這些應該予以肯定。《晉書》對晉武帝也進行了高度評價:

    武皇承基,誕膺天命,握圖御宇,敷化導民,以佚代勞。以治易亂。絕縑絕之貢,去雕琢之飾,制奢俗以變儉約,止澆風而反淳樸。雅好直言,留心採擢,劉毅、裴楷以質直見容,嵇紹、許奇雖仇讎不棄。仁以御物,寬而得眾,宏略大度,有帝王之量焉。於是民和俗靜,家給人足,聿修武用,思啟封疆。決神算於深衷,斷雄圖於議表。

    問題出在晉武帝,他自身有很多弱點,而且晚年由明君轉向昏君。晉武帝的一些執政措施,特別是政治方面,有很多敗筆,為西晉滅亡埋下了伏筆。

  • 7 # 柚子愛歷史

    西晉作為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大一統王朝,雖然結束了三國的紛爭,讓華夏重歸一統,但可惜只存在51年便滅亡了。為什麼西晉會成為一個短命王朝?我覺得這跟晉朝開國皇帝司馬炎後期實行的一些亡國措施有著緊密的關聯。正是由於司馬炎的失政,以至於西晉後期出現了諸如吏治腐敗、奢靡成風、戎患四起、外戚干政、宗室坐大等一系列問題,最終導致了帝國的覆亡。

    那麼,司馬炎的亡國措施是哪些呢?主要有以下幾點:

    01、司馬炎執政後期不但自己懶於朝政,只知道貪圖享樂,還縱容士族階層驕奢淫逸,攀富比貴,以致統治階層生活過度奢華糜爛,透支了社會財富,造成社會階層嚴重分化,社會矛盾和階級矛盾激化

    司馬炎在執政前期的十幾年還是比較銳意進取、英明神武的,經過他一番勵精圖治、勤勉治國,西晉還迎來了一個小盛世——太康之治。當時的西晉“牛馬被野,餘糧棲畝,行旅草舍,外閭不閉,民相遇者如親,其匱乏者取資於道路,故於時有‘天下無窮人’之諺”(《晉紀總論》)。

    然而,面對著天下一統、國泰民安的局面,司馬炎卻有點飄飄然了,失去了勤政敦勉的執政熱情,轉而開始貪圖享受。司馬炎後期“怠於政術,耽於遊宴,寵愛後黨,親貴當權,舊臣不得專任,彝章紊廢,請謁行矣”(《晉書·卷三·帝紀第三》)。 上樑不正下樑歪,西晉計程車族在司馬炎的表率和縱容下,也是人人顯豪,個個比貴。西晉上到皇帝宗親,下到公卿士大夫,奢靡競富之風大盛,由此導致了國家政事的廢弛。

    (奢侈糜爛的晉朝上層社會)

    士族互相競富攀比還造成了一個後果,就是造成了社會階層的嚴重分化,激化了階級矛盾和社會矛盾。一方面士族們“廚膳滋味,過於王者......食日萬錢,猶曰無下箸處”,“食必盡四方珍異,一日之供以錢二萬為限”(《晉書·卷 三十三·列傳第三》);另一方面西晉農村經濟凋敝,老百姓連基本溫飽都保證不了,“竊謂奢侈之費,甚於天災......古者人稠地狹而有儲蓄,由於節也;今者土廣人稀而患不足,由於奢也。”(《晉書·卷四十七·列傳第十七》) 農民階層生活的困頓正是由於上層的奢侈生活。

    上層社會的奢靡生活嚴重透支了西晉的社會財富,也造成了嚴重的貧富差距,這種差距的長期存在必然會激化社會矛盾和階級矛盾,使西晉逐漸喪失了執政的社會基礎,最終成為西晉迅速走向滅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02、在法治方面,司馬炎一味地懲賤縱貴、寬待士族,導致國家法律秩序被破壞,法禁鬆弛已經成為西晉嚴重的社會問題

    司馬炎在西晉初年還是比較重視法制建設的,而一國法律也是維持統治秩序的重要手段。但是晉武帝雖然制定了西晉的法律《泰始律》,使晉朝有了依法治國的良好開端,但是司馬炎卻為了偏袒士族階層屢屢踐踏法律,輕視法紀,縱容權貴,以至於法令失序,社會秩序混亂,這又是西晉亡國的一大誘因。

    (晉朝計程車族權貴是特權階層)

    以泰始三年(267年)的山濤侵田案為例,前尚書山濤、中山王司馬睦、尚書僕射武陔及立進縣令劉友被司隸校尉李憙彈劾侵佔官田,這四位被告前三者都是高階官員或者宗親名士,只有劉友是下級官員。侵佔官田在當時是嚴重的犯罪行為,李憙建議罷免山濤、司馬睦等人的官職。但是看看咱們這為晉武帝是怎麼處理的,他首先強調法律的公正,說什麼“法者,天下取正,不避親貴,然後行耳,吾豈將枉縱其間哉”,但同時強調縣令劉友是此案的罪魁禍首,應重處,然後沒有任何理由的赦免了山濤的罪責,“濤等不貳其過者,皆勿有所問”。(《晉書·卷四十一·列傳第十一》)

    從這個案件我們可以看出,在晉武帝的觀念裡,士族權貴的不法行為可以不受法律的約束,而法律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任意更改,這就造成了士民的無所適從,也縱容了士族的不法之事,法律秩序被嚴重破壞。

    03、在選擇繼承人方面晉武帝所託非人,而為了制衡門閥士族,確保繼承人上位,他又一手導演了外戚、宗室、後宮三方力量相互傾軋的局面,這三股勢力的內鬥最終成了西晉的禍國之源

    西晉實行的是以司馬氏為首的門閥貴族聯合統治的政權模式,士族階層在晉朝的政權結構中佔據了重要的地位,但同時對於皇權也產生了諸多影響,比如在選擇繼承人方面。

    (西晉八王之亂)

    晉武帝晚年是打算選擇有些弱智的司馬衷(後來的晉惠帝)為繼承人的,然則士族集團的絕大部分人卻希望司馬炎能傳位於更有威望和治國能力的齊王司馬攸,於是兩者就產生了分歧和矛盾。士族的力量是很強大的,司馬炎自己獨木難支,於是千方百計的拉攏其他力量來制衡士族力量,於是在司馬炎的有意操控下,外戚、宗室、後宮等力量紛紛被推上臺面,雖然司馬炎的圖謀得逞了,司馬衷最終繼位為帝,但是也為晉朝的內鬥埋下了禍根,並最終引發了“八王之亂”,成為西晉亡國的重要原因之一。

    04、內遷大量胡族,造成中國北方和西部地區胡漢人口比例失衡,再加上司馬炎為了休養生息罷除州郡之兵,造成了國家軍事力量在中央、地方和少數民族之間的失衡,這也為西晉後期的“八王之亂”、“五胡亂華”埋下了禍根

    晉朝統一全國後,武帝認為天下已定,應該偃武息兵,與民休息,於是“悉去州郡兵,大郡置武吏百人,小郡五十人”(《資治通鑑·卷八十一》)。各地州郡擁有的武裝力量遠遠低於維繫國家統治、社會穩定的需要需求,這就導致“永寧以後,盜賊群起,州郡無備,不能禽制,天下遂大亂”(《資治通鑑·卷八十一》)。

    而為了應付這種局面,晉朝又不得不推行刺史兼兵民之爭,給予統兵之權和武備自決權,如此又導致地方軍事力量過重的局面。中央的軍事力量已不再具有優勢,晉朝中央政府也難以對地方形成有效儘管,這是地方宗親擁兵自重,並最終激發八王之亂的重要原因。

    從東漢末年開始,中國西部和北部地區的很多少數民族如匈奴、鮮卑、羌、 羯、氐等就已經陸續開始了內遷。而到了晉初,晉武帝又實行長期的人口優撫政策,又加快了這種內遷。至晉初,“前後至者八百七十餘萬口”(《晉書·卷三·帝紀第三》)。由此導致的後果就是胡漢人口比例的失調,以關中為例,“關中之人百餘萬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晉書·卷五十六·列傳第二十六》)。內遷的少數民族人口比例在關中等地已經達到了一半。

    另外,人口遷徙也帶來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外來者和原住民之間在社會利益、生存空間等諸多方面都產生了嚴重的矛盾,這就為西晉帝國的社會安定埋下了巨大的隱患。到西晉末年爆發八王之亂後,皇室相互征戰和消耗,這些表面臣服的少數民族便利用國家內部力量削弱的機會集體發難,造成了歷史上有名的“五胡亂華”的叛亂局面,最終直接導致了西晉的王國。

  • 8 # 追劇阿三

    驕奢淫逸,著名的“羊車望幸”

    281年,四十六歲的司馬炎下詔,挑選孫皓(東吳亡國之君)後宮的美女五千人,充盈自己的後宮。一時之間,司馬炎的後宮妃嬪,竟有近萬之多。

    佳人太多,每晚留宿於哪家,便成了一個十分頭疼的問題。於是,司馬炎想出了一個辦法:自己坐在羊車上,讓羊在宮苑裡隨意行走,羊車停在哪裡,自己便留宿哪裡。為此,後宮佳麗們也是奇招頻出,有人插竹枝於門上,有人灑鹽水於地上(羊喜歡鹽水的味道,會停下吃食),目的就是為了讓羊車停在自己的宮門口。

    上行下效奢靡成風

    大臣何曾每天吃飯要用一萬錢,還稱“無處下箸”。他的兒子何劭更是“青出於藍”,只食四方珍饈,一日膳費二萬錢。他家的伙食水平,就連皇室都望其項背。以至於每次皇帝設宴,何曾都自帶飲食,因為他嫌棄御廚做的菜難以下嚥。對此,司馬炎也不惱,還特許他自備菜餚。

    死後引發八王之亂,導致五胡亂華

    司馬炎在安排繼任者人選上的重大失誤。他在立皇太子和選太子妃問題上的重大失誤,造成了賈南風得以干政弄權,直接導致了八王之亂的爆發。

  • 9 # 慕容鑑史

    司馬炎的運氣非常好,由於爺爺司馬懿、父親司馬昭都是魏國的權臣。在司馬昭死後繼其父位,繼續把持朝政一段時間後,他不甘久居人下,直接逼迫魏帝退位,自己成為了西晉的開國皇帝晉武帝。透過努力結束了三足鼎立的局面,晉武帝開國後早期政治清明有著太康之治的美稱。可惜由於他政治上的失誤直接導致西晉走向滅亡,讓我們來看看他晚年在政治上的失誤吧!

    1、荒淫無度

    晉武帝早期在執政過程中,政治十分的清明,最值得提起的是他登基後並沒有大興土木的去修建宮殿。這在歷朝歷代是非常少見的,可以說晉武帝在節儉方面是以身作則的,誇大的說是晉朝皇帝的楷模,不過很可惜司馬炎將皇位傳給了一個傻子(司馬衷)。當然這也是一點原因,慕容放在文章後面為大家解釋。

    晉武帝墮落可以從西晉滅吳開始來說,滅吳後他認為天下已經無人能敵,開始了大肆的吃喝玩樂。整日根本顧不上與大臣談論國家大事,懷中人卻是天下年輕美貌的女子。羊車望幸的事情便是他最具代表的事件,當時他不僅收購了魏國留下的後宮並且還將吳國留下的後宮也一併收購。

    加上在民間的選秀,晉武帝巔峰時期妃子竟然到了七萬人。可想而知這是多麼龐大的一個數字。慕容推測晉武帝有選擇困難症,羊車望幸就是晉武帝每晚乘坐羊車,然後羊在哪兒停下,就去就近妃子的宮中就寢。為此會有很多妃子在宮門外種植羊兒喜歡吃的草,這樣就能讓晉武帝臨幸。

    隨著宮中都是牧草的味道,晉武帝逐漸受不了。因此下令杜絕這種行為,晚年的晉武帝已經把心思全部放到了吃喝玩樂上面,儼然沒有一點點明君的樣子。更多的是昏君,可能是他認為當時大晉已經一統四海,無人可當並不需要治理。這就是他的過錯,當時天下人看的晉武帝這樣做的時候,甚至有起義的心思。內政外交他可以說都不參與,這樣的國家怎能不亡呢?

    2、傳位司馬衷

    司馬衷是西晉的第二任皇帝,也是西晉最後一位皇帝。需要注意的是司馬衷一個公認的傻子,並且非常怕自己的老婆。他本是晉武帝的第二個兒子,可惜由於嫡長子早死,他這個嫡次子便成為了嫡長子。在立儲上司馬衷嚴格按照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傳統理念,晉武帝傳位於其這件事情並不能直觀的說其錯。

    相信沒有人能夠預知未來,晉武帝就算是自己在怎麼樣荒淫無度也是不希望司馬家辛辛苦苦三代建立的晉朝拱手送人吧?司馬衷是名副其實的傻子,他在處理朝政上沒有一點自己的觀點,在朝廷上只會說一個字那便是:好,那按你說的去做。加上其怕老婆賈南風,賈南風執政後他連好都不用說。

    這件事情以後世的角度來看的確是司馬衷的錯,並非晉武帝的錯。為此慕容來客觀的評價傳位司馬衷這件事情。我認為司馬衷是沒有錯的皇位是晉武帝傳給司馬衷的,司馬衷可能當時都不知道皇帝是什麼,沒錯他就是傻到這種程度。司馬衷在位是發生的八萬之亂、五胡亂華。這些都是晉武帝埋下的伏筆。

    司馬衷的個人能力真的很弱,不要說做一個皇帝,就是做一個普通人都很難。為此八萬之亂、五胡亂華這個鍋還得是晉武帝背。可以說傳位司馬衷導致後續一系列的事情發生,是晉武帝一生中最為失誤的一件事情。

    總結:慕容認為司馬炎最為嚴重的亡國措施便是以上兩點,我觀看其他作者的回答中都有一個對士族的放縱,我認為這並不是司馬炎的錯而是當時時局造成的。對此大家是怎麼看的呢?

  • 10 # 溪源影視

    司馬氏竊取了曹魏的政權後,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終於在晉武帝司馬炎手中完成了統一全國的大業。但統一後的西晉,因為司馬炎的許多“亡國措施”,使得西晉僅僅維持了幾十年的統一後便分崩離析。而這些“亡國措施”都是非常致命的,到了東晉時期都還深受其害,主要有以下3個方面。

    1、聯合世家大族的門閥政治和曹操對世家既利用又防備的態度不同,西晉政權是儒家豪族的政權。曹丕設立“九品中正制”的初衷,還是和曹操的“唯人才論”一脈相承。等到司馬懿掌權,才提議以門第決定做官的資格。這個提議遭到了曹爽等人的反對,這也是後來司馬懿發動政變的時候,許多勳親官員選擇袖手旁觀的一個原因。等到晉武帝登基,“九品中正制”已經完備,使得世族貴戚子弟做官的權力得到保證。這其實又走了東漢的老路數,也埋下了西晉迅速滅亡的禍根。這些世家做官,他們的目的便在於攫取經濟利益,有家而無國。因此這些世家子弟當政的時候,大肆享受,開口閉口清談,對於政事比不上心,認為政務是俗事而不屑一顧。自東漢末期以來,積累的人民矛盾,也沒有解決。政治大壞、危機四伏的西晉,怎麼能長治久安?唯一的結局就是迅速滅亡。假如晉武帝統一之後,能“唯才是舉”,那麼西晉的國祚會更加綿長。

    2、削弱郡縣,分封諸王平定孫吳之後,晉武帝認為天下統一,以後將會沒有戰事,於是罷州郡兵。隱患更大的,卻是晉武帝在平吳之前,已經開始分封。晉武帝泰始元年(公元265年),封諸王,以郡為國。邑兩萬戶為大國,置上中下三軍,兵五千人;邑萬戶為次國,置上軍下軍,兵三千人;五千戶為小國,置一軍,兵千五百人。才開始的時候還好,封王不去領地,但到了後期,晉武帝在大臣的建議下,派遣諸王到自己封國中去。州郡兵被罷除後,只有封國有軍隊,州郡只有武吏,這為“八王之亂”埋下了隱患。後來諸王造反,憑藉的就是他們封國手中的兵力。州郡為皇帝控制,封國屬於諸王。罷除州郡的軍隊,當諸王一旦造反,朝廷將很難控制。後來的“八王之亂”,對西晉的社會造成嚴重衝擊,也使得統治力量大為削弱,最終西晉滅亡,開啟了”五胡亂華“幾百年的局面。

    對於“五胡”未做出相應防範胡人遷居邊境,自西漢末年便已開始。那時五單于爭立,呼韓邪單于臣服於漢,漢朝”割幷州北界以安之“。曹魏時期,曹操把這些人分為左、右、中、南、北五部,分化了他們的力量。到了晉武帝時期,塞外匈奴二萬餘人因水災遷徙到原先的宜陽城附近。此時,平陽、西河、太原、新興、上黨、樂平等郡都有北狄,和漢人雜處期間。

    魏初人寡,西北諸郡皆為戎居,宜及平吳之威,謀臣猛將之略,出北地、西河、安定,覆上郡,實馮翊,於平陽以北諸縣募取死罪,徙三河三魏之士四萬家以充之。在晉武帝平吳之後,這個問題已經很突出。雖然民族融合是一個大趨勢,並非人力可以阻擋。如果沒有得力措施,難免有風塵之警。而後歷史的走向,也向我們證實了西晉這方面的不作為,最終給自己也給中原文明帶來了不可估量的災難。

    司馬氏雖然統一天下,但歷來的評價不高。除了他們作為託孤之臣,竊取了曹魏的政權外。更多的是在於他們的豪族政權性質,大封諸王而削弱郡縣,在爆發了”八王之亂“後,統治力量遭到嚴重削弱,使得中原淪陷300餘年。一直到隋朝楊堅滅掉陳後,才使得天下復歸一統。這個原因,是歷來史學家對西晉政權評價不高的原因。至於晉武帝立自己傻兒子為皇帝,倒是居於次要位置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個條件不錯的男生,但是彼此沒有共同語言不知道聊什麼,是該放棄不聊了,還是為了物質迎合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