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羅蕭弋

    公元前287年,蘇秦慫恿齊王聯合韓、趙、魏、燕、楚五國,組成六國聯軍,共同攻秦。但六國同床異夢,各有各的打算,將軍隊逗留在滎陽、成皋(今河南滎陽汜水鎮)一帶,並不西進。參與合縱的齊國反而與秦國勾結,乘機大攻宋國。六國合縱攻秦由此破產。

  • 2 # 晨本布衣

    歡迎來看觀局講歷史,“語言觀改變你的格局”。以後呢就簡稱觀局了。謝謝邀請來回答這個問題。話不多說,直奔主題。秦國為什麼那麼猛?幾次圍攻都能成功脫險,並且最後打了個翻身仗,一舉成功!公元前287年,蘇秦慫恿齊王聯合韓、趙、魏、燕、楚五國,組成六國聯軍,共同攻秦。其實呢諸侯國都有小算盤,實為同盟,卻離心離德。秦許以重利,便各互相反目!雖然同盟,卻是光說不練,假把式!另外一方面秦國在當時商鞅變法以後,使得秦國的經濟軍事實力快速增長。最後到了秦始皇,不用多說了。李斯,王翦父子,李信一批文臣武將,直接滅了六國!最終被秦國的遠交近攻逐個擊破。點贊關注就是最大的支援!謝謝閱讀觀局講歷史!

  • 3 # 漯河小史哥

    為什麼秦國一而再被圍攻而不被滅?

    我們先看一下秦國這邊。秦始皇奮六世餘烈,除開最後十年一口吞了六國之外,其餘的一個多世紀都在幹什麼。

    不被滅是因為秦國優勢很多嗎?不。

    不但不多,秦國還有三大劣勢。

    其一,

    秦國地處西北一隅,與諸戎為鄰,建國以來便為天下所鄙,跟楚國一樣被視為蠻人。所謂關中,也不過是周王室東遷之後的一塊棄地。可謂是地處文明邊緣,異族環伺。無論是春秋五霸的穆公時代,還是與強魏多次死磕的獻公時代,秦國的國土,也就今天陝西南部到甘肅東部那個範圍,倘若沒有穆公當年征服諸戎拓地數百里,秦國真的只能算箇中等大小的諸侯國,缺乏像晉楚一般的戰略縱深。這,是秦國的地緣劣勢。

    其二,

    關中作為周室棄地,在被犬戎揉虐過來耕地,資源方面已經大不如前。再加上當時的關中,遠不如後世那般富庶。穆公稱霸西戎所拓展的土地,更多的出自於戰略需求,而不是實實在在增加了老秦人糧食鐵器的財貨物力。相比起地處中原的三晉,宋 衛等國,秦國可謂是相當貧瘠。這,是秦國的資源劣勢。

    其三,

    秦國民風彪悍,兇勇好鬥,在諸子百家爭鳴的春秋戰國時代,列國都有無數莘莘學子埋頭苦讀以求一朝成名,而秦國人卻忙於打打殺殺。後世李斯在諫逐客令中便指出,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於戎,東得百里奚於宛。秦國在孝公之前最輝煌的一個年代,朝堂之上最有才華的大臣皆來自他國。一個國中不出賢才的國家,即便給他們再多的資源國土,也不可能會有什麼出息。再加上秦國貧瘠,列國鄙視,會選擇到秦國效力計程車子,實在太少太少。這,是秦國的人才劣勢。

    秦國擁有三大劣勢,為什麼還能被六國攻而不滅?

    這要從秦國曆任國君及其政令說起。

    秦孝公時期,

    一紙求賢令開始改變了秦國人才匱乏的局面。打壓本土貴族豪強,大力引進六國人才,賞罰分明,激賞軍功,面對異國士子封賞的大度遠非他國所能比較。開啟了山東六國士子瘋狂湧進關中的時代。自商鞅開始,張儀,魏冉,範睢,蔡澤,呂不韋,李斯一干超級強臣改變了天下的局勢。而在政治制度上面的變革,幾乎逆轉了秦國文明邊緣的局面,一舉成為戰國七雄文化與經濟的聚集點。

    惠文王時期,

    名將司馬錯力主南征巴蜀,吞下天府之國,闢地千里,控制長江上游,俯視荊楚。一戰獲得了龐大的耕地面積,國家的戰略縱深,為後世秦軍東出提供了強而有力的後勤保障。光是從孝公啟用商鞅變法到惠文君吞滅巴蜀,歷時已將近三十年。而這段時間,秦國僅僅只是彌補了與六國的差距,做到了與齊楚魏這樣的強國平起平坐,還遠遠沒到一超多強的局面。

    昭襄王時期,

    為政任用魏冉,範睢,為軍任用殺神白起。範睢的遠交近攻大家基本上都聽說過,這個政策在當時很好的抑制了六國合縱。而對於白起的戰績,這裡來劃個重點。

    昭襄王十三年,伊闕之戰,斬韓魏聯軍24萬

    十五年,攻拔魏城大小六十一座

    二十八年,伐楚,拔鄢 郢二都

    三十四年,華陽之戰,斬三晉聯軍十五萬

    四十三年,徑城之戰,斬韓軍五萬

    四十七年,長平之戰,坑殺趙卒四十萬

    秦昭襄王執政四十餘年,做到的功績便是佔擁天下一半的領土,消滅六國的有生力量。自孝公變法至昭襄王落幕,已將近一個世紀。

    孝文王,莊襄王在位期間加起來也就三年,可以忽略不計了。

    接著千古一帝嬴政登場

    嬴政13歲登基,39歲統一六國,用時26年。而這26年間,前面一大半的時間是秦國舉國在長平之戰後休養生息,朝堂之上的權力遊戲。

    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用將近十年的時間收割了六國人頭。嚴格來講,孝公 惠文王 武王 昭襄王 孝文王 莊襄王 始皇共歷時一百三十年左右。前面的四代君王,除去武王在位時間過短,其餘的三位用將近一百年的時間是為了後世做鋪墊,以致於嬴政可以在短短十年間一劍掃六合。

    結語:

    秦國大部分國君,勵精圖治,個人能力強大,少有昏君。能夠在秦國危難之際救秦國於水火。使秦國被多次攻打,依然能夠站起來。這就是秦國被攻而不滅的原因。

  • 4 # 長公子扶小蘇

    秦非但能屢遭東方諸國圍攻而自保,且最終一統華夏,這是為什麼呢?原因很簡單,也很老套,簡言之:天時,地利,人和。

    首先,地利。秦擁有的關中之地,西有隴蜀,東為崤函,披山帶河,沃野千里,天下形勝,莫過於此。

    為了躲避戎狄的鋒刃,周平王東遷洛邑,順手給西陲小秦畫了個餅,說,周舊地以西,秦能拿下就全歸他;沒想到啊沒想到,“諸侯卑秦”,這個小小的秦真把這周天子畫的餅硬生生給拼成了現實。代價,歷代嬴秦老族人的鮮血,秦族群的歷代首領父死子繼兄弟相協,戰死沙場。這個地方,就是關中,秦的基地,後人稱之為龍興之地。

    關中地理。西邊,是高高延綿的隴西大山;北邊,是茫茫黃土隴東高原和天塹黃河古道;東邊,是中條山、王屋山、太行山(愚公移山,想想智叟是怎麼移山的);南邊,緊挨隴西大山的,是巴蜀之地,是橫貫東西的大秦嶺;東出的險道,就是著名的崤函之地,崤山,崤關,函谷關。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崤之戰,有名。天險!

    關中沃野千里,養人,民以食為天。渭水,涇水,洛水,河水,汾水。渭水是大動脈,然後涇水、洛水入河水(黃河)。整個看起來,這幾條水流形如一隻鳥的爪子。有豐富勻稱的水資源,形成沃野千里的關中平原就再好理解不過的了。

    關中,劉邦也選中了他,“帝王之資也”!這塊土地,是可以成就帝王事業的憑據。進可攻,退可守,定可治天下。

    其次,人和。秦無公族,勇公戰怯私鬥。

    ①嬴秦,本為東夷族群,鳥圖騰,其先為殷商貴族,武王伐商,又經武庚之亂,於是西遷秦人於西犬丘。實際上,就是周天子把嬴秦貴族貶為平民強制遷到戎狄雜處的西邊邊界上,居西陲以御邊。這樣,嬴秦十四氏,他的主要族群,實際上更多的是在東方,如河南、山東、安徽等地。那麼,秦人崛起的資本,在西犬丘、秦邑、西歧以至現甘肅等地的贏秦老族人,人數實際上相當有顯,有可能不過數百千把人馬。有戎狄之風,有好戰的傳統,習俗,沒辦法,生存環境給逼的。歷年征戰,與犬戎等戎狄,與中原諸國等打架。如此,這個族群本源並不會有多大,嬴秦老族人不是個很大的數字,姬姓不得了,嚇人哈哈!

    ②秦無公族。秦人數量本身就不大,同時,秦無公族。就是隻有王族,只有直系的集權者,其他諸公子不存在牛哄哄的勢力可能,不允許你這樣的分裂苗頭出現。秦國人,除了少數的嬴氏族群,大部分是吸吶的外族人群,比如姬周遺民,比如義渠戎等十二國戎狄,以及征服的晉等國人,東方諸侯國自謀生路湧入西秦的等等。

    晉國無公子。為鞏固王權,晉國也有類似做法。晉國諸公子,小小年紀,全部打發到其他諸侯國去,不要在內部爭鬥,引發蕭牆之禍。集權。可是,不同的是,姬晉國內計程車大夫族群龐大,三家分晉,悲劇了!

    其三,天時。春秋以降,“周德衰”,天子式微,政自諸侯乃至大夫出。諸侯稱霸爭雄的焦點在中原。諸侯又相互猜疑。

    春秋戰國,周天子已然只算是個面子上的共主,諸侯各國為稱霸稱雄掠地滅國大打出手,到戰國那真是往死裡打。這個時候,諸侯各國的焦點仍在中原,函谷關的東部。東邊一個齊霸,南邊一個王楚,趙胡服騎射,魏武卒特種兵。個個虎視眈眈,卻又在夾隙中生存,生怕前狼後虎,腹背受敵。一個不小心,毀國滅族,萬劫不復。東方各國各懷心思,各有打算。

    以上,天時、地利、人和,秦佔全了。地利,進可攻,退可守。據有崤函天險,咽喉之地。人和,強有力集權,全民皆兵。天時,群雄重中原、東方,各國不和,合縱不成。

    這其實就如馬雲,其貌不揚,說他長得帥,那你一定違心的。馬雲大佬起初也是個平常人,一個師範院校的大專生。可是,他擁有了一個十多億人口大國的市場,他尋得了多方面的資本支援,同時便捷支付的需求。馬雲集天時、地利、人和於一體,想不成功也難啊!

    所以,東方各諸侯屢次聯攻,或是車輪戰,都不能有效打擊秦國,而只能飲恨函谷。

  • 5 # 史爭朝夕

    一切都要從商鞅變法說起。

    商鞅變法把秦國變成了一個戰爭機器。商鞅變法中最關鍵一條便是秦國率先廢除奴隸制,舉國皆稱“國人”。削弱貴族、官吏、還有當時秦國內被稱為“老秦人”的孟、西、白的特權,人人平等,一切靠軍功、生產說話。簡單來說,商鞅抑制商業發展,秦國人只需要做兩件事打仗、耕種。極大擴充秦國人兵員和糧食儲備,最重要的是秦人的戰爭積極性。

    商鞅承認土地私有制,可以自由買賣。普通人、甚至奴隸也有了晉升空間可以選擇參軍打仗提升爵位,也可以自己開墾荒地以得到土地。另外商鞅利制定嚴刑峻法。五家為伍,十家為什,制定什伍連坐之法,令基層百姓互相監督,一家犯罪十家株連。本來秦人就十分好戰,商鞅變法更是鼓勵秦人耕戰,於是有人詬病加劇野蠻愚昧。所以六國皆稱秦國為“虎狼之國”。於是秦國在國力上漸漸超出六國一大截,另外秦國還在不斷的擴張,隨著其疆域的擴大,其國力還在不斷的提升。

    在地形上秦國偏距一隅,還有函谷關作為壁壘,六國數次組織聯軍以求遏制秦國發展,其實收效甚微。六國聯軍合力伐秦,秦軍只需龜縮函谷關不出六國聯軍便沒有辦法。甚至,秦軍龜縮不出這都是最好的情況。等到六國聯軍一走,秦軍便加倍發洩到與秦國相鄰的韓魏兩國,時間一久,韓魏兩國也就不敢跟著其他四國去起鬨。到了戰國後期,韓魏只是苟延殘喘而已,只能靠著秦國的庇護,勉強存在。

    而事實上,六國國君各懷鬼胎,只考慮自己利益,秦國只需要稍微施展點反間計,或者稍微割讓點利益。六國聯軍便土崩瓦解。

    秦國明君名將名臣不斷,個個以振興秦國為己任。所以秦國才能數次在六國伐秦中轉危為安。

  • 6 # 只能抗住挺直了腰

    秦人厲經夏商周從一個部族,最終成長成一個帝國。其中有幾個重要的轉折點。

    周孝王封非子秦邑。而後周宣王封秦仲為大夫。由於戰功又封其子莊公為西重大夫。秦人地位一步步上升。而對於秦人最關鍵的一次賜封,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封襄公為諸侯。賜岐山以西的土地。秦得以建立國家。

    並和宿敵強大的犬戎發多次大規模血性殘酷的戰爭。終使秦人豈日無衣,與子同胞,王於興師,修我戈予。與子同仇。豈日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予戟。苦戰多年秦人終於最得勝利。被犬戎侵戰了二十多年的西垂,重又回到了秦人手裡。至幾百年間不斷秦與各諸侯國不斷髮生戰爭。受盡欺澪民風彪悍的秦人深深銘刻在秦人骨子裡。歷經多次改革,和韜光養晦。國力慢慢得到恢復。直至秦始皇時期

  • 7 # 葉澄談歷史

    說起當年秦始皇橫掃六國,一統天下,難道六國就沒想過要一起聯合起來對付秦國嗎?

    當然不是,他們前前後後共聯合了五次一起伐秦,可最後都以失敗告終。這究竟是為何呢?

    第一次,公元前318年

    這一年,魏相公孫衍組織了“五國伐秦”,當時參加的分別是魏、楚、趙、韓、燕。由於這五國中屬楚國最強,於是楚懷王就被推舉為了領袖,可實際上出兵和秦國交戰的,只有魏、趙、韓三國。

    當時聯軍攻到了函谷關,秦國出兵開始反擊,魏國受到損失較大,於是魏國就派使者到楚國,說自己要和秦國講和,可誰曾想楚國竟先行一步,與秦國談和了。就這樣,五國組成的聯盟開始紛紛退兵。次年,秦國派大將樗裡疾乘勝追擊,大敗魏、趙、韓三國,斬敵八萬餘人。

    那麼齊國為何沒參加此次聯合行動呢?那是因為當時秦、楚、齊三國最為鼎盛,以楚國為盟主的這個聯盟對齊國的威脅也很大,齊國沒聯合秦國一塊兒對付他們就不錯了。另外由於楚國當時也是強國,所以他們對攻秦沒有像魏、趙、韓三國那樣急切,所以也是楚國最先和秦國和談,結果導致剩下的三國損失慘重。

    第二次,公元前298年

    這次是由齊國大將匡章組織率領的“三國伐秦”。哪三國呢?分別是齊、魏、韓。

    什麼原因引起的呢?因為孟嘗君在秦國遭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於是回到齊國重新為相後,就發動了此次聯合伐秦戰爭。這次戰爭可以說是勝利的,聯軍一直攻打到了函谷關,並在那裡駐紮了大軍加以封鎖,三年後終於攻入關內,迫使秦國求和。在秦國歸還了韓、魏的部分土地後,聯軍方才退去。

    雖說是以勝利而告終,但一來由於秦國的地理優勢,二來孟嘗君也不過是想報仇而已,所以聯軍未能從根本上削弱秦國。

    第三次,公元前287年

    這一年,秦國為了阻撓齊國滅掉宋國,尊齊為“東帝”,以共同滅趙和齊國達成了妥協。可蘇秦卻為了達到替燕國聯合秦、趙兩國,攻破齊國的目的,對齊、秦兩國的聯合加以阻撓,並主張攻秦,進一步加深齊、秦之間的矛盾。

    後來還真就被他得逞了。次年五國大軍就開始集結進攻秦國了,可由於各國目的都不一致,結果五國聯軍打到成皋、滎陽時就開始各自觀望了,最後居然內部反水,有四國聯軍居然聯合起了秦軍,攻打起了齊國來,還把齊國給打垮了。

    這樣一來,秦國高興了,因為就此失去了一個強有力的競爭對手。

    第四次,公元前247年

    這一次是由魏國的信陵君組織的。在前一年,秦國大將蒙驁正在接連攻擊魏、趙、韓三國之地,勢如破竹,於是當時的魏安釐王就趕忙把信陵君給請來主持大局。同時楚考烈王又聽從了春申君的抗秦計謀,趙孝成王又聽從了建信君主張和楚、魏聯合抗秦的建議。就這樣,以楚、趙、魏為主體的五國聯軍再次成型。

    公元前247年,信陵君率聯軍在河外大敗秦軍,秦軍隨即退守到函谷關。

    這次聯合,是由於長平之戰後趙國的衰落,各國不得已才選擇的聯合,是各國第一次因為亡國的危機而真正做到了利益一致。雖說最後也是勝利了,可依舊無法撼動秦國的根基,經過了一段時間的休整之後,秦國再次吹響了東進的號角。

    第五次,公元前241年

    這是戰國時代最後一次合縱了,是由趙國大將龐煖率領的楚、趙、魏、燕、韓五國聯軍,攻打的秦國,最後一直攻到了秦地的蕞(今陝西省臨潼縣東北)。結果等人家秦國出兵反攻,五國聯軍卻因為不支而後撤了。趙國個不要臉的,後來還回過頭來攻打齊國,奪取了饒安而歸。

    雖然龐煖的指揮沒問題,可由於此時秦國實力和其他各國早已是天壤之別了,所以說他們再聯合,也已經不是秦國的對手了。註定這次合縱是沒有大成果的!

    所以說,早些年各國是各懷目的,目標不統一,再加上秦國當年還沒有強大到威脅每個國家的地步,所以除了魏、趙、韓三國之外,其餘各國對伐秦都不太上心。

    可等到後來秦國做大時,各國目標雖然是統一了,可已經晚了,他們再也沒有對抗秦國的實力了。

  • 8 # 葛蘭崔維茲

    六國不是一國,六國儘管都知道秦國的威脅,但沒有事到臨頭的壓力,六國便不足以協調本身內部的利益恩怨,他們可以為了一時的利益去聯合起來合縱攻秦,但實際上並不是每一個國家都想要滅亡秦國,他們更想要的是透過戰爭謀求一定的現實利益。

    所以儘管合縱有時會給秦國帶來巨大的壓力,但是,終究無法持久徹底,大多最終被連橫拆散,有了一次失敗的合縱,那麼以後的合縱便會更加的不堅定不團結,會更類似於一些國家的玩兒票式遊戲,最終結局可想而知。

  • 9 # 熱愛輕運動的生活達人

    秦國背靠狄夷,據餚涵天險,崇尚武力,民風彪悍,團結,君主少逸樂 多雄才,天下人才為其效力,而六國即便圍攻也是面和心不和

  • 10 # 小濤談歷史

    第一,

    各國都有小算盤,實為同盟,卻離心離德,秦許以重利,便各互相反目!雖同盟,卻不出力!

    這是最大的原因,如果六國同心,秦必亡,函谷關也擋不住!

    但,無奈,就像今天的歐盟,疫情過去,歐盟名存實亡!

    第二,

    秦國地形,渭河平原,環山帶水,易守難攻,守住各個關隘,諸侯便不可進,一般的同盟,都是在函谷關前打鬧,沒有進入山海關,除了一次齊國帶領韓魏匡章為將攻入函谷關,但齊國遙遠,根本沒有想滅秦國的打算,得到利益遍撤回,想滅了秦國也不是容易的事!

    渭河平原,西邊是不毛之地,北面黃土高原,南面秦嶺,西邊黃河,六國攻打秦國,三條路,向北繞道,走黃土高原,繞後,但路途遙遠,黃土高原也不好走,當時的交通工具,完全不可行!

    從南邊,走武關,武關道路崎嶇,守住武關,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從東面,有函谷關,這條路也是最多的,大家都有這條路,也沒見有幾個人進去函谷關!

    第三,

    秦國明君良將名相!

    說實話,秦國自秦孝公起,秦國祖墳真是冒了青煙了。

    秦孝公與商鞅,完美組合。秦惠文王與嬴疾張儀司馬錯!

    就連短命的秦武王,也有嬴疾,甘茂,司馬錯!

    秦昭襄王時期,宣太后,魏冉,白起,范雎,簡直是無敵的存在!

    秦莊襄王就不說了,死的太早了,據說等級三天就死了。

    秦孝文王也只有三年,也有呂不韋,王齕,蒙驁,等老一輩英雄!

    到了秦始皇,更不用說了,李斯,王翦父子,李信等一批文臣武將,直接團滅六國!無一代昏君,無一代佞臣!

    運氣太好,到了秦二世,運氣用完了,秦國直接炸了鍋!昏君佞臣一起來,秦二世三年就把國家敗亡了。有章邯也擋不住!

    上面的,不了秦二世時代,哪一個秦國國君,都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手下的文臣武將,都是頂級人才!

    所以,六國滅不了秦國!

  • 11 # 依稀說史

    戰國時期,秦國可以堪稱是一個神奇的存在。戰國初期,秦國是一個弱小的國家,被魏國打得抬不起頭。但是強大的魏國始終滅不了老弱的秦國。秦人憑藉著“赳赳老秦共赴國難”的堅強意志,頑強地活了下來。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變法,兩人攜手在秦國完成了變法。秦國擺脫了窮弱的局面,逐漸成為戰國七雄中最為強大的一個國家。從秦孝公開始,一直到秦王嬴政,秦國曆經七代君主,用時一百多年完成了華夏統一。

    秦國統一全國的歷程漫長而又艱辛。戰國時期的強國一個又一個倒下,魏國、楚國、齊國、趙國等強國只強大一時而未長久強大。一百多年來,只有秦國始終屹立不倒,秦國擊敗了一個又有一個強敵,打敗多次合縱攻秦,最終成功地統一了全國。為什麼秦國在山東六國的圍攻之下,始終屹立不倒,最終統一全國呢!

    商鞅變法為秦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秦國能夠從一個弱小的西垂小國,一躍成為一個戰國強雄,並且最終統一全國,都要依賴於商鞅變法。商鞅在秦國實行嚴刑峻法,獎勵耕戰,廢井田、開阡陌,推行縣制,什伍連坐法,移風易俗,廢黜世卿世祿、建立軍功爵制度。

    商鞅的一系列變法將秦國重新改造,商鞅變法讓秦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法。商鞅將秦國老百姓擰成一股繩,牢牢控制在政府手中。老百姓勇於公戰,恥於私鬥。獎勵耕戰、軍功爵制度等,極大地激發了老百姓生產和戰鬥的熱情。秦國男子生活就只有兩件事,一是耕作、二是打仗。耕作為戰爭提供強大的經濟基礎,打仗是為了獲得更多的土地。由於軍功的刺激,秦國軍隊戰鬥力超強。由於懲罰措施嚴厲,所以秦軍寧死不降。

    商鞅將秦國武裝成為一個強大的農業國家,國家根基非常深厚。國家抗打擊的能力也非常強大。秦國能夠經受一次又一次失敗,失敗之後也沒有被擊垮。魏國、齊國等強國一戰或者兩戰便失去了強國地位,秦國敗了好幾次卻沒有傷筋動骨。

    秦國百姓民風強悍

    商鞅變法能夠得以順利推行的重要原因是秦國的民風樸實、彪悍。秦國百姓的想法相對較少,而且又好勇鬥狠。秦國弱小的時候,魏國大軍依靠強大的魏武卒都無法滅掉秦國。商鞅變法的一系列政策,為秦國強悍的民風提供了支撐。秦國強大的民風展現在戰爭方面,展現在抗打擊能力方面,展現在外交等各個方面。秦國戰敗一次,很快能夠站起來,迸發出更加巨大的能力,與敵人死磕。山東六國無法徹底擊敗秦國,秦國便可以短時間內恢復強大的國力。

    秦國強君輩出

    從秦孝公開始,秦國曆經了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秦始皇。這七位皇帝中秦孝文王和秦莊襄王比較弱,但是秦孝文王在位只有三天,秦莊襄王在位只有三年。秦國其餘五位君主都是強君,優秀的秦孝公、秦惠文、秦昭襄王三位秦王在位時間超過一百年。這三位秦王在位期間要麼任用商鞅變法,要麼任用張儀行“縱橫”之策,要麼派白起四處征戰。

    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四位強君,他們為秦國的強大奠定了基礎。秦昭襄王去世之時,秦國統一天下的大局已定。山東六國只能苟延殘喘,已經對秦國沒有任何威脅。此後秦國雖然出現了兩位弱君,但是天下大局已定。秦莊襄王之後,秦國又出現了千古一帝秦始皇,最終用了十年時間統一了全國。

    秦國賢臣名將輩出

    秦國這一時期強君輩出,賢臣名將也輩出。秦國本國出現了一大批賢臣名將,秦國相對清明的朝堂,以及功勞受爵的政策吸引了大批山東六國人才。這一時期秦國出現了一大批優秀人才。秦孝公時期,秦國出現了商鞅這樣的曠世大才;秦惠文王時期,出現了公孫衍、張儀、司馬錯、甘茂、樗裡子等大才;秦昭襄王時期,出現了白起、王齕、蒙驁、蔡澤、範睢、魏冉;此外,秦國還有王翦、蒙武、呂不韋、李斯、王賁、蔚繚子、王綰等人。

    秦國的人才分佈非常合理,軍事、政治、外交、內政方面的人才都非常豐富,還有一些全能式的人物。商鞅文武全才,張儀外交、政治才華卓越,甘茂、樗裡子、魏冉等人政治、軍事才華非同一般。司馬錯、白起、王齕、王翦、蒙驁等人軍事才華出色,李斯、呂不韋、王綰等人政治才華出色。

    秦國的現實也為這些大才提供了發揮才能的舞臺。秦國的這些人才,大多都能最大限度發揮自己的才華。秦國擁有這麼多人才,是秦國能夠一直強盛的重要原因。

    秦國君臣合理的內外政策

    戰國時期,曾經出現了魏國、齊國、趙國等強國。這些國家的衰落和政策失誤有一定關係。魏國地處中原卻四面出擊,結果遭致樹敵太多,最終消耗了國力,桂陵和馬陵兩戰將魏國拉下馬。齊國的齊湣王到處樹敵,得罪了各國,結果遭致五國聯合攻齊。趙國君臣貪圖上黨郡,結果引得秦國進攻。長平之戰時,又錯誤地臨時換將,結果損失兵力四十五萬人。

    秦國一百多年間絕大多數情況下,能夠採取相對合理的政策,比如遠交近攻。秦國雖然強大,卻沒有四處樹敵,知道該進攻那些國家,該和那些國家聯盟。比如當面臨先攻韓還是先攻巴蜀的時候,秦國採取先佔領巴蜀,穩固了後方。秦國在一段時間聯合楚國,進攻三晉。後來又採取遠交近攻的策略,穩定齊國、專攻三晉。

    靈活、有效的內外政策,使得秦國始終處於不敗地位。秦國透過合理的政策,成功瓦解了山東六國的合縱,將六國各個擊破。

    山東六國內部不和

    如果山東六國能夠擰成一股繩聯合抗秦的話,估計秦國也很難走出函谷關。但是,山東六國也都有自己的小算盤,他們都並沒有只把秦國當成敵人。山東六國之間,也多次出現戰爭,甚至拉攏秦國對抗其他國家。

    當年齊國和楚國結成同盟,張儀僅用600裡地的空頭支票就成功離間了齊楚同盟。秦楚交戰之時,其他五國也沒有幫助楚國。秦國攻打韓國的時候,韓國大多數情況下是孤軍奮戰。伊闕之戰後,韓魏基本上被打破了膽。韓國和魏國已經被秦國打破了膽子,雙方彼此之間還是不斷攻伐。秦齊兩大國並立之時,秦國聯合其他四國進攻齊國,成功地將齊國打殘。齊國和楚國、楚國和魏國,都經常出現戰爭。秦趙長平之戰的起因是韓國的上黨郡。長平之戰持續長達三年,三年之內韓國沒有給趙國任何幫助。

    山東六國一共組織五次合縱攻秦。除了第二次合縱攻秦,聯軍緊密合作之外,其餘幾次聯軍之間只不過是面和心不和。第三次合縱攻秦,甚至沒有發生戰爭便已經瓦解。

    當山東六國知道秦國是最大的敵人時候,秦國已經形成了一家獨大之勢,即使山東六國聯手也不是秦國對手。彼時的山東六國,也沒有聯合,而是選擇被秦國各個擊破。

    秦國的地理區位優良

    秦國位於西垂,是戰國七雄中地理區位最好的一個國家。秦國所處的關中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只要守住南部的武關、北部的蕭關、西部的大散關、東部的函谷關即可。山東六國想進攻秦國要經過函谷關和武關,秦國只要守住這兩個關口,便可以高枕無憂。即使函谷關被攻破,秦國依然可以依靠有利地形節節抵禦。秦國優勢的地理區域優勢,使得秦國進可攻、退可守。

    秦國的國土不僅有利於攻守,秦國的土地也非常肥沃。秦國擁有土壤肥沃的關中平原,可以保證秦國經濟執行。秦國還擁有天府之國成都平原。秦國又非常重視水利工程修建,秦國的土地資源得以發揮最大功效。秦國依靠肥沃的土壤,可以提供源源不斷地的經濟條件。

    秦國依靠這樣一系列優勢條件,最終逐漸發展壯大起來。秦國經過一百多年積累,歷經了七位君主,最終在秦始皇時候完成了統一。可惜的時候,秦國統一的時間只維持了十幾年,便被農民戰爭傾覆。

  • 12 # 有狐體育

    題主的問題有先入為主之嫌,把秦國預先設定為一個當而圍攻而滅之的諸侯,假定的時間大約在東周戰國七雄爭戰的時期,其實早在春秋時期,即周幽王被犬戎攻破城池,西周封建制度受到嚴重衝擊,社會道德體系遭到巨大的破壞,國不像國,君不似君,臣子以下犯上,動輒弒君奪位,社會風氣日益敗壞,隨著商品經濟的萌芽和小農經濟的破產,產生越來越多得流民,井田制逐漸廢棄,一些地方豪強不斷兼併土地,農民流離失所,無依無靠,民不聊生,諸侯日蹙,這時候有一些諸侯國透過穩定農業,強化軍事,逐漸強大起來。春秋時期的“春秋五霸”正是在此背景下產生的,他們打著“尊王攘夷”的旗號,成為西周天子執政的代言機器,以“仁義”之名四處征伐,攻不禮,討巉主,扶五綱,修正道。所謂攻不禮,就是某國對西周天子不敬,作出驅逐天子觀察使,不上供茅草和黃金,寵幸佞臣,荒淫無度,宮闈汙穢,苛捐雜稅,飲酒狩獵等行為,那麼齊桓公(比如)就可以召集其他諸侯小國攻伐之。所謂討憯主,就是臣下以下犯上弒君,破壞長幼順序,國君的樹立沒有按照嫡系傳統來進行,所以,五霸就要糾正這種違背倫理之舉。

    其實,春秋無義戰,戰爭常常以正名為幌子罷了,諸侯混戰的結果給社會和人民造成巨大的損失,一諸侯國為了滿足私慾,逐漸開始搶掠土地和財物,放縱軍士侵擾女子和金帛。西周大小封國100多個漸漸在年年戰伐中消亡,或被消滅吞併,或國土凋敝無力經營下去。這其中有一些諸侯國家因勢而起,秦國就是一例。秦,自西周滅商開國,大封同姓(姬姓)為諸侯,並賜這些封建主一些爵號等級,伯、侯、公、子、男,爵號越高,封地越大,所食邑越廣,而秦的祖先本是贏姓,飛廉與子惡來孔武有力,同事商紂王,後周武王破商朝歌共殺二人,惡來傳到第五世孫,居左丘,善養馬,於是周孝王命其養馬於渭水之間,給其邑地於秦,相當於秦並不是正統的封建國,而是一個附庸國。秦傳秦侯、公伯、秦仲、莊公,到秦襄公時,秦國發展的時機到了。

    秦襄公奮舉義旗,把因“烽火戲諸侯”被犬戎擄去的周幽王從漠北搶救回來,而後護送周平王東遷洛陽,時西周、東周兩週共存,秦襄公乘西周空虛,盡取西周之棄地,秦國始大。襄公傳出子、武公、德公、宣工、成公至秦穆公任好,秦國發展又上了一個臺階,不斷兼併北方十二小國,開地千里,大霸西戎,攻取南面巴、蜀,觸角延伸到南方漢水流域,秦國開始強大起來。

    然而自秦穆公後,歷經十四君在位,秦國由於國內政局不穩,郡臣乖亂,政權跌宕起伏,國力慢慢衰弱,這時候山東的晉國(晉文侯重耳)復興,乘機奪取秦國河西大片肥沃土地,秦晉兩國一直以來打打和和,有時候還互相通婚(王室之間婚姻),秦國把公主(妹妹)嫁到晉國去,史稱“秦晉之好”,最後撕破臉皮,終於因為河西被佔秦國與晉國從此結下樑子。晉國後來被韓、趙、魏三家瓜分,秦國的目標首當其衝的是魏國。更令秦孝公氣憤的是,齊、楚、燕、趙、韓、魏等六國背後小動作不斷,六兄弟國大會小會不斷,飲酒作樂,胡侃瞎吹,楞是把秦孝公涼在一邊,投之以鄙夷的目光,六兄弟一直都把秦孝公當蠻夷看待,沒有中原正統的血統,哪六兄弟?齊威王、楚宣王、魏惠王(呼孟子為叟的那位)、燕淖王、韓宣王、趙成侯。

    秦孝公那個氣啊,不打一處來,好麼,你們奪我土地不說,還羞辱我人格,汙我是蠻夷之人,這事準沒完!秦孝公氣歸氣,想打,還沒那麼個實力,咋辦?發憤圖強,振孤寡、招戰士、明功賞,修政從哪些方面著手呢?這時候有一個辨士公殃透過王宮太監走後門與秦孝公面談,公殃的舉措比較絕,每一項措施極其嚴厲,國民上下多有不便,簡單來說,要達到國富民強,經濟、軍事上要上去,首先要有糧食,其次要有能戰之人,軍士樂戰、敢死戰、不怕死。為統一號令掃清障礙,鼓勵相互告密發奸,一旦坐實,連坐十戶俱被誅殺,抑制豪強,收繳私人武裝,勸民墾荒擴大糧食播種面積,嚴禁奸商和無所事事坐息者,苛禁嚴刑,鄉村士民掩口而過不敢多語,一時渭河水都變成紅色。驅民為戰,設立獎罰制度,有軍功者重賞。在一系列舉措下,秦國一時大治,秦軍戰必勝、攻必取。衛鞅後舉兵攻取魏國安邑,被封商君,後以坐反被誅殺,一些措施被廢止,但衛鞅建立的軍事基礎儲存下來了。

    六國採用蘇秦合從之策,名義上籤訂合約,保證一旦某國受到秦國攻擊,其他諸侯立馬馳援,但都是停留在紙上,六國就沒有一場聯軍與秦軍決一死戰的決心,唯一一次是齊國孟嘗君從秦國逃出後率齊、韓、魏、匈奴攻打秦國,踏破函谷關,渭水斷流一日,秦國被迫割河東三城以求和,三國聯軍乃退兵。此後,秦國不敢東窺六國十五年之久。到秦昭王時,秦以名將軍事天才白起為將,所戰無不勝,所攻無不破,殺人數以萬計,六國土地日益被吞噬,大勢已去也!秦軍以殘忍好殺聞名,三軍配備騎兵、戰車、長槍步兵方陣、弓弩方陣、鐵甲短刀方陣,與對方大軍稍一遭遇,首先遠距離萬箭齊發,打亂對方陣法,然後上萬精騎席捲而下,前突後衝,兩翼包抄,再以步兵、戰車近距離搏殺,整套戰法號令統一,軍容整齊,殺人如麻,血流成河,足以令諸侯膽裂不敢再戰。尤以秦趙長平之戰最為慘烈,秦軍斬趙括,坑四十萬降軍,趙人大恐,諸侯屏息矣!

    秦國據餚山、函谷關之險以臨中原諸侯,常依其雄強以制天下,以其地形險要,俯扼天下之吭,振臂一怒而天下恐。但舉六國之兵,已十倍於秦國之兵,卻一一俯事於秦,原因何在?六國之君目光淺陋,個人私利心太重,日圖逸樂,不知社稷之禍實在秦,如果致誠團結,締約抗秦,則秦何以能鞭撻六國於滅亡?六國合則安,連橫則危,後六國各自求媚於秦國以圖苟安,秦國看穿六國之弊,野心不斷膨脹,所以敢一而再把國境線向前推移,六國疲於奔命,始終不能舒緩秦患於一日。諸侯六國內部各自打著如意算盤,齊、楚自恃其強,早有吞併燕趙之志,燕趙韓魏自憑己弱,惡齊楚之野心,乾脆心甘情願被秦國裹挾。

    六國之勢,齊楚雖強,不足以致秦之畏,秦所忌憚的,獨在韓、魏兩國而已。韓、魏實諸侯的西大門屏障,其勢能牽制秦國而使其不能向東,秦人一旦東出,韓、魏得以乘其後方空虛舉兵相擾。韓魏存則六國存,韓魏失則天下一於秦。所以秦國初期的“遠交進攻”的軍事策略恰恰反映了這一論點。再者,如果關東六國齊聚韓魏之郊外,與秦軍決一死戰,則勝負未知也,可惜最終都沒有走出這一步,歷史也不會重演。

  • 13 # 壹壹若塵

    戰國末年,七雄爭強,互相攻伐兼併,時而合縱,六國聯合共伐秦;時而連橫,秦用離間計各個擊破。最終強秦橫掃六國,建立一統天下的大秦帝國。

    六國屢次聯合圍攻秦國,秦國不但屹立不倒,反而越戰越強,直至消滅六國。

    原因何在呢?

    挑幾個六國攻秦的戰例作一個簡要分析,也許可見端倪。

    秦國的強盛經歷了七代君王,秦孝公重用商鞅實行變法,奠定了秦國強大的基礎。不過秦孝公時期,秦國實力有限,與之纏鬥的主要是魏國,兩國實力半斤八兩。

    秦對其他各國威脅不大,沒有合縱攻秦的戰爭。

    秦惠文王七年,韓、趙、魏、燕、齊五國聯合攻秦,至函谷關無功而返。第二年,秦派庶長樗裡疾出關反擊,在修魚(河南原陽)大敗聯軍,斬殺聯軍8.2萬人。趙公子渴、韓太子奐敗走,將軍申差被俘。

    第一次合縱伐秦以失敗告終。

    秦昭襄王十一年,齊、韓、趙、魏、宋、中山等國聯合攻秦,打到鹽氏(山西運城地區)。這次聯軍稍占上風,秦歸還了侵佔的韓、魏部分地區求和。

    秦昭襄王十四年,大將白起與韓、魏、東周聯軍在伊闕(河南洛陽)對壘,秦軍兵力不及聯軍一半,白起巧用計謀,全殲聯軍24萬,俘獲聯軍主將公孫喜,徹底打開了秦軍東進之路。

    所謂六國伐秦,沒有一次真正湊齊六個山東強國,或五國,或四國,或三國。不是被秦國打敗,就是被秦國用連橫計瓦解。

    秦王(秦始皇)六年,韓、趙、魏、楚、衛五國聯合攻秦,攻下了壽陵(河北境內),這時的山東六國已成強弩之末,絕無與強大的秦軍對抗的能力,秦軍援兵一到,五國軍隊立刻作鳥獸散。

    所謂六國圍攻秦國,是一個假命題,其實戰國末期七強之間分分合合,合縱連橫的一次次戰爭。六國從未對秦國形成戰略優勢,而且從未打進過函谷關。秦在與六國的百年爭鬥中成為最終的勝利者,原因如下:1、地勢之利:

    秦國所處的關中地區是“四塞之國”:東有函谷關,西有散關,南有武關,北有蕭關。與秦爭雄的山東六國,根本無法跨越黃河、崤山形成的天然屏障,函谷關易守難攻,諸侯數次叩關,結果都是鎩羽而歸。

    2、君王之強:

    自秦孝公到秦始皇的七代秦王,除三人執政時間較短外,其餘四人都是有雄心,有韜略,乾剛獨斷,善於用人的雄主。秦孝公在位24年,惠文王27年,昭襄王56年,秦始皇從繼位到統一用了26年。100多年的時間裡,秦國一直掌握在企圖雄霸天下的強悍人物手中。

    3、名臣輩出:

    秦國從秦穆公開始,形成了一個特別好的傳統,用人摒除門戶之見,敞開懷抱吸納天下英雄豪傑,助秦稱霸的文武大臣,好多都是“客卿”身份。100多年裡,文臣商鞅、張儀、范雎、李斯,武將樗裡疾、白起、蒙驁、王剪,個個都是時代中的頂級人才。

    4、雄兵百萬:

    秦國從商鞅變法開始,走的就是一條富國強兵的道路。秦地民風彪悍,素有好勇鬥狠的習俗。歷代秦王手中,總是握有“戰車萬乘,奮擊百萬”的軍隊。秦軍訓練有素,敢打善打硬仗惡仗,是一支讓六國軍人望而生畏的虎狼之師。

    5、強大後盾:

    戰爭,統帥部比的是謀略,戰場上較量的是兵強將勇,但從根本上,比拼的則是交戰方的財力物力和戰爭動員能力。秦國沃野千里,物產豐饒,相對於當時的山東六國,經濟上佔有較大優勢,這也是秦軍屢戰屢勝的重要原因之一。

    6、六國不和:

    後人在總結六國滅亡的原因時曾嘆息:“天下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眾,發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於滅亡。”

    實際上,所謂的六國合縱抗秦,從未形成真正牢固的統一戰線,反倒是秦國各個擊破的連橫策常常發揮作用。秦惠文王十三年,秦派庶長樗裡疾助韓東攻齊;昭襄王二十三年,秦與韓、趙、魏、燕四國共同伐齊,大破齊兵;昭襄王三十五年,秦助韓、魏、楚伐燕,打敗燕國。可見六國之間一直分分合合,離心離德。

    所以後人直指六國“貪疆場尺寸之利,背盟敗約,以自相屠滅。至於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國,可不悲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演員林雪的地位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