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八零後愛做夢
-
2 # 葉飄刀
因為忠心者的下場同樣糟糕
反叛者的下場不太好。
但任何一個反叛者上臺後,第一件事,就是清理上一任的忠臣,也就是把忠於前朝的幹掉。
雖然反叛者的下場可能不是太好,但因為反叛者層出不窮,結果忠心的下場同樣糟糕。
在這樣的情況下,當反叛者,至少還能把命運掌控在自己的手中。有一搏的機會。
而當忠心的人,你的命運就掌控在上位者手中了。
他要是看你不順眼,可以弄死你。
他要是看你順眼,但自己無能,給別人弄死了,接任者一樣弄死你。
這樣的情況下,你會如何選呢?
-
3 # 松於峭壁
首先我們先普及一下,什麼叫五代十國。五代十國(907年-960年) ,包括五代(907年-960年)與十國(902年-979年)等眾多割據政權,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時期,自唐朝滅亡開始,至宋朝建立為止;也可以定義為到宋朝統一十國剩餘政權為止。
而為什麼會出現層出不窮的反叛,這還要從安史之亂說起。安史之亂時參與平叛的各位將領,幾乎都被唐朝政府授以節度使之名,並在內地廣泛建立大軍區,節度使不僅領兵,而且兼任所在州的刺史,兼理民政,權力不可謂不大。等到安史之亂之後節度使制度依然存在,待朱溫廢唐哀帝而自立,改國號梁,定都開封。唐朝滅亡以後,再也沒有人能約束他們了。
當然上面所說是前因,也是前提,之所以會出現層出不窮的反叛,下面是重點。節度使父死子繼、自闢僚屬、財政自治、掌控軍隊。你朱溫能當皇帝,我也能呀,當時很多人都是這種想法。大規模的藩鎮割據開始了,今天你打我,明天我打他,打仗肯定要死人,而節度使的傳承是父死子繼,老子死了兒子接著當,這其中就有很大的問題了。藩鎮統治主要是人治,每個藩鎮有一把手肯定也有二把手和手握重兵的將領。憑什麼你死了就要讓你兒子接位,本來大家都不是正統,皇帝輪流坐,今天到我家,富貴險中求反叛也就順理成章了。
-
4 # 薩沙
不是說什麼下場不好就不反叛的問題。
其實,五代十國同黑社會搶地盤,沒有本質的區別。
各藩鎮都有實權,統兵大將也有實權實際就是一個個小藩鎮。
這種情況下,大家其實是弱肉強食的關係,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
只要你的實力足夠強,可以可以學習朱溫一樣殺死唐朝皇帝,篡位成為新皇帝。
相反,如果你的實力較弱,你就很有可能被別人吃掉。
以唐明宗的女婿石敬瑭為例,他是東節度使,擁有重兵,是土皇帝。
唐明宗活著的時候,石敬瑭的實力不足以和後唐對抗,所以不敢反叛。
但是,唐明宗死了,養子李從珂繼位以後,雙方的實力就拉近了。
當時情況很簡單,一山不容二虎,李從珂和石敬瑭肯定要拼個敵死我活。
以石敬瑭為例,雖然他的實力較弱,也不可能主動放棄權力。
因為如果放棄權力,他就很有可能性命不保,被李從珂暗殺或者直接處決。
當時石敬瑭為了自保,就必須和李從珂拼命,寧可把燕雲十六州送給契丹以獲得援助。
石敬瑭難道不知道燕雲十六州的重要性?
他當然知道。
燕雲十六州沒了,就算他打敗李從珂繼位,也會時刻處於契丹騎兵的威脅下,坐臥不寧。
但到了這個地步,石敬瑭顧不了其他的。所以,
936年後唐末帝把石敬瑭調任天平軍,並命張敬達、楊光遠率軍催促。
石敬瑭知道離開地盤也就完了,割讓燕雲十六州給契丹,還對遼太宗耶律德光稱兒,做了兒皇帝。
由此,契丹出兵和石敬瑭配合,擊潰了後唐大將張敬達。
晉軍獨自攻入洛陽,後唐末帝自焚而死,後唐滅亡。
這種鬥爭基本就是你死我活,退無可退,讓無可讓。
-
5 # 鴻涵先生
在中國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分裂和統一總是相輔相成的,古語云:“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自秦始皇統一六國起至清朝滅亡(公元前221年-公元1912年),中國共計2133年的封建王朝歷史程序中,建立“大一統”的封建政權時間大概是1400多年,其中包括的王朝為秦、兩漢、西晉、隋朝、唐朝、元、明、清,而其中有將近800年的時間是處於分裂狀態的,雖然分裂而造成的代價是非常慘痛的,但是每次分裂都是為了再次統一,而且伴隨著的是統一的時間越來越長,時而久之“大一統”的思想便根深蒂固地融入在中華民族的血液之中了。
“五代十國”時期廣義上是指自唐朝滅亡起至趙匡胤“黃袍加身”建立北宋王朝(公元906年-公元960年),一共歷時54年時間,這些政權都是由唐王朝末年割據勢力分化而來,五代分別為“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而十國則是“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北漢”。
“五代十國”中的“五代”是在中國北方中原地區建立的相對大型的割據政權,而“十國”除了北漢之外,幾乎都在中國的南方地區,這15個國家出現的時間都不一樣,立國之地有的是繼承,也有的是篡權,更有獨立割據等很多方式。簡而言之,“五代十國”就是一個軍閥混戰,民不聊生的時代,比起“東晉十六國”有過之而無不及。
一、淺略“五代十國”形成的原因“安史之亂”後,雖然有過短暫的中興,但是大唐王朝已經失去了對全國絕對的統治力,很多藩鎮都擁兵自重,儘管在藩鎮內也存在著頻繁易主的現象,即便如此,大唐王朝依然無法控制這個節度使,可以說“安史之亂”後的局面是各藩鎮沒有能力推翻唐王朝自立,而唐王朝也沒有能力去恢復各藩鎮以及全國的統治權,各藩鎮和唐王朝是一種相持狀態,藩鎮以尊唐王朝為最高統治者,但是實際上都是割據自治狀態。
唐朝中晚期後“宦官專政”達到了頂峰,這些宦官的權力甚至可以左右皇帝的廢立,而朝臣你爭我鬥形成了“朋黨之爭”,唐王朝的統治核心可以說是亂成一鍋粥了,而此時國內社會矛盾激化,終於在唐朝末年發生了“黃巢起義”,這場起義以“摧枯拉朽”之勢席捲了大唐,不過黃巢無德,他以推翻暴政為目的,但是自己卻在舉事的過程中犯下了滔天的罪行,他竟然用人肉來做軍糧,可以說他比暴政還要殘忍,最終這場聲勢浩大的起義失敗了,不過卻真正的動搖了唐王朝的統治,此時的唐王朝就如一根馬上就要斷了線的風箏一般,稍微用點力就會斷掉。
“黃巢起義”的破壞力簡直就像核武器一樣,黃巢將大唐的天下搞得寸草不生,在這場起義過後,他的餘毒仍在,我們都知道五代第一個政權是後梁,而後梁的開國皇帝叫朱溫,這個人本身就是黃巢起義的驍將,是黃巢嫡系中的嫡系,而這場大起義也正是因為他的叛變而失敗了,而朱溫由一個起義軍的將領“搖身一變”成為了保衛大唐江山的“股肱之臣”,唐朝皇帝封他為宣武軍節度使,後又晉爵為“梁王”,他佔據今河南地區,最終形成了強大的中原割據勢力,在羽翼豐滿之後他取代了大唐,建立了後梁政權。
僅以朱溫為例,其他政權也是如此,後唐李家原本也是唐末一方節度使,後晉石敬瑭和後唐李家屬於一個體系,他是後唐第二位皇帝李嗣源的姑爺,後漢政權劉知遠為石敬瑭的心腹愛將,而後周開國皇帝郭威本是劉知遠的心腹愛將,後因後漢隱帝猜忌是被逼上梁山奪位建立周朝的,而此時劉知遠的弟弟劉崇佔據河東十二州稱帝,史稱“北漢”,是“十國”之中唯一在北方的割據勢力。
至於南方的九國也盡是此類,曾經為唐朝節度使而建國的有前蜀、南吳、吳越、閩國、南楚、南漢,而南平政權創立者高季興是後梁皇帝朱溫義子朱友讓的家奴,南唐政權創立者李昪是南吳政權建立者楊行密的養子。
簡單敘述了以上內容,“五代十國”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唐朝自“安史之亂”後,中央集權被削弱,而藩鎮勢力愈發強大,唐王朝本身又內憂外患,“黃巢起義”更是一道催命符,本來唐末就很亂的局面,在此之後更加混亂,因“亂”而生的各路豪強開始輪番登場,皇權最後被架空,而後取而代之。
二、如題,為什麼會有層出不窮的反叛者?“五代十國”的歷史因為亂而不令人喜歡,中國封建社會傳統的觀念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而在這個時代,封建社會傳統的倫理道德顯得那麼微不足道,所以正因為此而不令後人喜歡。
這個亂世僅僅54年,卻頻繁換了這麼多皇帝和朝廷,想必大部分官員和百姓也都麻木了,在這個時期,很多人都擺出了“明哲保身”的態度來面對亂世,在這裡要說一位人物就是馮道,此人歷經五代四朝,均為三公高官,由此人的經歷也可看出五代士人的一種姿態。
這個時代充滿著變化,“重武輕文”是它的顯著特徵,這一切又回到了起點,源於藩鎮,源於武將擅權,既然武人當道,而且又是亂世,在這強者為王的世道下,每個人時而久之都會變得功利和暴虐,沒有一個統一的思想指導,天下都成為了私產,每個人都欲在此謀求立足之地,能力強的可以立國,能力稍弱的也能在朝中為官為將,時間長了耳濡目染也使得貪慾更盛。
而有些人為了保護自己不受傷害,只能變得更強,在這個時期,沒有那麼多規矩可言,弱肉強食就是基本法則,什麼倫理道德都不重要了,“生存”是唯一的出路,這就是反叛的本質所在。
總結:“五代十國”是唐宋之間的過渡時期,而也正因為這一亂世,同樣也促進了各民族和各地區的融合以及文化交流。
當然“勝者王侯敗者寇”是不變的真理,而反叛者的下場就是被下一任反叛者消滅,也正因此,趙匡胤建立宋朝之後,加強皇權,收縮了武將的兵權,從而使得大宋王朝形成了“重文輕武”的局面,這都是源於唐末藩鎮割據,武將擅權,在這期間每一位統治者幾乎都是透過“武力”叛亂得位,亦或者是臣子篡位,傷害是無休止的迴圈,趙匡胤正是基於此才玩的“臥榻之間豈容他人鼾睡”的把戲,可是也正因此,大宋王朝完成不來一統天下,這制度光吸取教訓了,而沒有展望未來,所以說成功都是相對的,而失敗也不是絕對的。
如果您喜歡筆者文字,請多多關注。
-
6 # 清一山長
看過動物世界的朋友,應該對這樣一個場面有深刻印象:一群狼的首領狼王,體力巔峰時期,族群的公狼俯首稱臣,一旦當身體衰弱的時候,總會有身強力壯的出來挑戰,贏了狼王就可以成為新的首領,佔有所有的雌性資源。
五代十國中國就如同動物世界一樣,那是一個實力稱雄的時代。誰的兵最強誰就可以稱霸一方。正應了陳勝那句話‘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當擁兵自立的收益遠遠大於風險的時候,就會出現層出不窮的叛亂。
五代十國的亂象在唐末就種下了禍根。
安史之亂後造成中央孱弱,地方藩鎮割據的局面。地方藩鎮勢力為了對抗中央,不得不倚重於治下將領,用重金犒勞收買部下換取對自身的忠心,同時對於部下的違法亂紀予以縱容,長此以往驕兵化越來越嚴重。士兵的慾望越來越大,甚至出現了打了敗仗也要求封賞的局面,而財政資源是有限的,入不敷出時不得不消減士兵的供給,士兵因此不滿發生叛亂。這個時候有野心有能力的將領可以利用此情況,許給高官厚祿,煽動士兵叛亂,殺死原來的上司,並取而代之。
反觀宋代,積極汲取五代的弊病,採取強中央,弱地方,分散將領的權力等策略,很少出現這種情況。
一次宋太祖問李承進(李是後唐的遺臣):唐莊宗雄才大略,非常能打仗,很快平定中原 ,沒幾年就亡國了,怎麼回事呢?
李承進說:莊宗喜歡打獵,每次到郊外的時候,他的親兵都會跪在馬前哭訴:我們這些人冬天沒吃沒穿,冷的受不了,希望大王接濟我們啊。莊宗立馬答應士兵的請求。長此以往導致法令不行,賞賜沒有節制。
宋太祖感嘆:莊宗靠此取得天下,卻不用軍法約束部下,不斷滿足沒有止境的慾望,以至於跑到他馬前要賞賜,太兒戲了。我養兵的話,肯定不會吝惜賞賜,但是違法了軍法,必定予以嚴懲。
-
7 # 無月文化館
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上,混亂程度毫不遜色於五胡亂華的一個黑暗時期。
在這段時期裡,手中握有兵權的人就是老大,其他的人都是魚肉,而不是人。
自從大唐帝國的大廈傾覆,秩序被徹底推翻。
軍閥開始輪流上臺血腥比拼各自的實力。
節度使輕視國家,將領輕視節度使,只要手裡有兵權,一言不合,就用武力解決問題。
這是武人喧囂的時代,下克上早成了習慣。
且不說前面的,就來說說趙匡胤。
趙匡胤的江山是從柴榮手裡拿的,柴榮是繼承了郭威,但是郭威也是從自己的主子那裡搶的。
一代代往上推,正統的繼承幾乎很難為繼,繼任者只要威信不夠,拳頭不夠硬,就馬上會被推翻。
上行下效,誰都可以一試,這就是五代十國,一個武人專權,人性道德淪喪的時代。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
8 # 孫郎談古
因為利益的驅使和難得的機會,都是他們躍躍欲試的理由。其中不乏後梁太祖朱溫數易其主,倒打一耙的殺掉曾經跟隨征戰的黃巢、忠心侍奉的大唐皇帝;弒父自立的梁帝朱友珪;被迫起兵,同室操戈的唐明宗李嗣源;被後漢隱帝猜忌且殺害家小的的後周太祖郭威;黃袍加身的宋太祖趙匡胤等等,都是透過此舉得到的江山。
利益的驅使俗話說:無利不起早。沒有利益的驅使,誰也不會去做鋌而走險的事情。反叛,是戰場上最可怕的事情,一旦有將領的叛變局勢立馬會引起相應的變化。而對於更高地位的人來說,背叛就意味著結束一個時代。
朱溫,一代梟雄,後梁王朝的締造者。但是他在締造後梁前,誰知道他曾經是一個反叛無常的“無賴”。
第一次反叛:為了一位女人朱溫和哥哥們打小就是不務正業的小混混。有一天,朱溫在街上見到一位美貌的女子,便放豪言說:“以後要娶她做老婆!”
在他一旁的哥哥提醒他不要做白日夢,但朱溫卻義正言辭的說:“當年劉秀的情況比我還糟,都敢說出‘娶妻當得陰麗華’的話,後來不也娶到陰麗華了嗎?我也能成為第二個劉秀!”
在升為同州防禦使後,他意外的發現了曾經的夢中情人張惠。朱溫在跟她表達一番愛慕之情後,張惠接受了朱溫的示好,成為朱溫的賢內助。朱溫後來成就帝業,如果沒有張惠的幫助,他根本做不到!
這就是朱溫的第一次反叛:為了實現他的白日夢,娶到張惠,他成為叛軍,和唐朝軍隊公開叫板。
第二次反叛:為了保命和事業朱溫在佔領同州後,大唐河中節度使王重榮率軍和朱溫交戰,朱溫大敗。連忙向黃巢請援,但都被黃巢手下隱瞞不報。朱溫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依照心腹計策,殺掉黃巢的監軍,投降王重榮,成為唐朝的正式一員。
唐僖宗在收到朱溫“棄暗投明”的訊息後,興奮不已,下詔冊封朱溫官職,還賜名“全忠”,希望朱溫可以對大唐忠心耿耿。可惜,唐僖宗看錯人了,正是這位全忠結束了大唐二百年的國運!
這是朱溫的第二次反叛:為了保命和抱大腿,在黃巢勢力衰退時,背叛黃巢,擁入唐軍懷抱,成為剿滅黃巢叛軍的主要功臣。
第三次反叛:為了帝業朱溫在成為唐朝的一員節度使後,他統率的軍隊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收復了河中大部分領土,深得唐僖宗厚愛。在圍攻黃巢的關鍵時刻,朱溫力所不及,唐僖宗連忙派出河東節度使李克用率軍前來支援,一起平定黃巢之亂。
後來,秦宗權的叛亂,唐僖宗也是全力支援朱溫作為討賊主帥,又是加官封爵,又是後賞,完全對朱溫信任有加。唐僖宗去世後,繼位的唐昭宗依然對朱溫信任無比。
公元900年,宦官挾持唐昭宗,改立其子為帝。與朱溫關係很好的宰相崔胤等人殺了宦官,擁護昭宗復位。昭宗為表示對朱溫的感謝,對他再次加官進爵。而作為朱溫的老朋友崔胤,為了對宦官一黨斬草除根,矯詔讓朱溫率軍前來支援。
朱溫接到訊息後,立馬進軍長安,而唐昭宗則宦官一黨挾持至鳳翔。朱溫在鳳翔和李茂貞經過一番爭鬥後,李茂貞不敵朱溫,乖乖交出了唐昭宗。昭宗被救出後,對朱溫是感恩戴德,更是言聽計從。朱溫也就成為繼曹操之後,又一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權臣。
自從朱溫控制了唐昭宗後,野心也大了,先是逼迫唐昭宗遷都洛陽,來到自己的老巢;接著矯詔殺死朝中大臣,換成自己的心腹;最後派人刺殺昭宗,扶持小皇帝李柷上位,為朱溫實現禪讓提供便利。
在一切準備就緒後,公元907年,朱溫正式稱帝,終結了唐朝兩百多年的國運!
這就是朱溫的第三次反叛:為了他的帝王大業,殺死兩位唐朝皇帝,自己登上了那個皇帝寶座。
第四次反叛:為兒子所弒朱溫從一介市井混混成為一代梟雄,為了利益,他不惜反覆無常的背叛舊主!但是,人都有馬失前蹄的時候,朱溫也同樣栽倒在了為利益背叛這件事上,乃是報應。
朱溫有兒子眾多,但是他卻想把皇位傳給一個和他沒有血緣關係的養子朱友文,這讓朱溫的親生兒子們是憤憤不平,覺得自己的利益受到了嚴重的損失。所以,次子朱友珪在得知朱溫傳位給朱友文後,急忙領兵殺進宮內,殺死臥病在床的朱溫,矯詔傳位給自己。
這是朱溫一生遇到的最大反叛,被親生兒子所殺。
機不可失在五代十國,不是所有人都像朱溫這樣樂忠於反叛,透過反叛來獲得更多利益。這部分人原本是忠直之臣,無奈遭到蒙冤後被迫反叛,而反叛的時機又恰好把他們推向了歷史前沿。
後唐明宗李嗣源李嗣源原本為晉王李克用的養子,為後唐的建設貢獻了很大一部分力量。要說他反叛唐莊宗李存勖,完全是無奈之舉:一是功高震主,年老的唐莊宗自然對他起了戒心;二是魏州軍變,李嗣源奉命前往平叛,當地叛軍卻擁立李嗣源為主,讓唐莊宗更是惱怒;三是派出去解釋的使者被他人扣押,導致無法直面向唐莊宗伸冤。
經此三點,李嗣源被迫起兵佔領汴州,擊退唐莊宗主力軍。唐莊宗在回宮後,又遭到宮內人叛變,被箭射殺。其他大臣則火速擁立李嗣源進宮主持大局,平定宮中內亂,隨後,李嗣源在大臣的強烈建議下,登上了皇帝寶座,成為後唐第二位皇帝,唐明宗。
後周大將郭威、宋太祖趙匡胤這倆人都有個相同點,都是遇到小皇帝,被擁立上位。郭威被小皇帝猜忌,被迫起兵;趙匡胤則如此,被屬下黃袍加身。他們的反叛也屬於破不得以,加上時機剛好,遇到小皇帝,無法駕馭他們這樣擁有權力的武將,才能成功。如果換成一位年長的君主,那麼反叛的下場就是死路一條!
綜上所述,武將、節度使的反叛有些並非本意,都是無乃之舉;也有的屬於利益的誘惑,抱著博弈心理堵一把,結果成功了。正是因為有太多“屌絲逆襲”的成功案例,才會引得更多人前赴後繼的走這條“不歸路”!
不過俗話說“反叛者沒有好下場”,這句話一點也不假。上文中舉得幾人都沒有好下場:朱溫為子所弒、朱友珪的慘死、李嗣源被子嗣氣死、趙匡胤的斧聲燭影都印證了此句話!
-
9 # 中國歷史研究所
對於雄性動物來說絕對的統治權,比任何東西的吸引力都要大。有了絕對的統治權就意味著你擁有了一切。
在古代對於一個人來說,什麼是絕對的統治權,那就是至高無上的皇帝之位。所以自始至終造反的人一直都層出不窮,當然其實大部分的老百姓造反主要還是官逼民反,沒有飯吃了,不得不造反。
不過對於一般的將領來說,造反那就是要當皇帝。五代十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又一個大混亂的年代。
五代十國從907年唐朝滅亡,到960年趙匡胤建立北宋,前後不過五十來年的時間,但是在中原和南方先後建立了十幾個政權,中原地區主要的代表就是五代: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在南方和西南地區先後有十幾個政權,比較有代表的就是:前蜀、後蜀、南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清源、北漢、武平等等,還有一些,被《新五代史》及後世史學家統稱十國。
其實五代十國時期的混亂,還是要說到唐朝的藩鎮割據,特別是五代的建立者基本上都是前朝冊封的節度使。比如說朱溫,本來就是一個造反的人,參加過黃巢起義,但是後來歸唐,因為鎮壓黃巢起義有功被封為宣武軍節度使,繼而又進封梁王。也就是朱溫開起了五代十國。李克用也是一樣,本來是沙陀族,姓朱邪,先祖背叛吐蕃歸唐,在鎮壓黃巢起義的時立功,之後又幾次勤王被封為晉王。其實李克用還有他的李存瑁對於大唐還算是比較忠心的,當時朱溫建立梁朝,李克用一直都在用大唐的年號,而且一直都是希望恢復李唐江山。甚至於後來李存瑁稱帝建國也是用的唐。
當然還有很多就不一一說明了,太亂也太多了。
可以看到這些建國稱帝的人可以說都是叛將,不能說沒有好結局,都建國稱帝了不算是好結局嗎?
-
10 # 南方鵬
五代五個王朝,短短五十三年就出現了十多個皇帝,還不算上十國內部更替,可知鬥爭的白熱化程度,五代從實質上是唐朝藩鎮割據的延伸,它的改朝換代,與各藩鎮牙兵驕橫勢大如出一轍,強賓壓主,以下凌上,在唐末特別是河北三鎮,牙兵已能左右節度使的廢立。在這種大環境下,如果身為手握重兵的大將,已被君主防備忌憚,不乘時而起火中取栗,恐怕下場不會太美妙,這也是這段時期反叛將軍和反叛節度使層出不窮的原因。
五代十國時當反不反自取滅亡的,較著名的有後唐開國名將郭崇韜,後唐以李存勖的長子李繼岌為都統,郭崇韜為招討使,率軍六萬伐蜀。前蜀亡不久,郭崇韜就受到李從襲、向延嗣、馬彥珪和神閔敬皇后劉氏聯手構陷,杖斃而死,五子全部遇難。劉知遠建後漢時,為安撫人心,接受石敬瑭妹夫杜重威的請降,等到形勢穩定後,就以杜重威反覆無常,進行誘殺,可知不反是沒有出路的。
-
11 # 圍爐品茗人
五代十國是中國唐朝與宋朝之間的一段大分裂亂世時期。這一時期的突出特點就是各軍鎮節度使反叛你方唱罷我方登場。短短几十年的時間,北方中原更換了五個王朝,而南方雖然相對穩定,但地方軍閥也建立了統稱十國的地方割據政權(當然北方有一個北漢)。這些節度使或者軍隊將領為何前赴後繼的反叛?他們的下場是否都不好呢?
從結果論來看,這些反叛者的下場很難說不好因為五代的更迭較為劇烈和頻繁,五代十國的反叛也大體上出現在五代政權更迭中。這些反叛者的下場很難一概而論地概括為不好。
五代的中第一個政權後梁王朝的建立者朱溫就是典型的“反叛者”。他先是從黃巢起義軍中反叛加入唐王朝,後來受封宣武節度使,成為中原地區的一名地方節度。此後透過兼併戰爭,他逐步控制了整個中原地區,隨後他反叛直接取代唐朝。從朱溫的下場來看,被兒子殺死不可謂不慘,但這其中有很多是他個人的問題。
五代中後唐取代後梁則不能算反叛,因為河東軍事集團和宣武軍事集團本身就是死敵,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成王敗寇的兼併戰爭。但五代中疆域最廣的後唐王朝從第一代皇帝開始就被地方節度使反叛所殺,開啟了後來幾個王朝接連被地方節度使反叛所滅的悲劇命運。
此後石敬瑭反叛建立後漢,劉知遠擁兵自重坐視後漢滅亡再起兵接管後漢江山,後周郭威反叛建立後周,最後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建立北宋逐步結束五代十國的亂世。
從這些主要的反叛來看,很難說這些反叛者的下場都不好,至少他們都建立了自己的王朝。而且從個人命運來看,朱溫被兒子弒殺,李存嗣被亂兵所殺,石敬瑭、劉知遠和郭威都是病逝,所以單純從結果論來看這些反叛者很難說就一定很不好。
利益:地方節度使鋌而走險的根本原因從前文的梳理來看,這些主要的反叛者都獲得了巨大的利益,這種稱帝建國的利益是這些執掌兵權的武將們難以放棄的。
政治上:這些節度使能夠透過反叛走上權力巔峰,成為開國的帝王,自己家族能夠成為皇族。雖然很可能被別人反叛導致滅國毀家,但是對於過慣了刀頭舔血日子的武將們來說,這些風險他們可顧不了那麼多。
經濟上:這些反叛的節度使就可以從掌握一州一郡,擴大到成為掌控一國經濟利益。這對地方節度使尤其是跟隨他起兵反叛的那些驕兵悍將們是極具吸引力的。這些人打打殺殺為的就是搶掠盤剝獲取經濟利益。畢竟出將入相那隻能是少數人才可以做到的,大部分叛將叛兵都是為了獲取更多的經濟利益。
軍事上:這些反叛的節度使們一旦稱帝建國,至少在名義上掌握了國家政權,他們可以透過打壓其他地方實力派來獲得更大的地盤,進而擴充自己的軍事實力。
簡言之,這些地方節度使反叛的根本原因就是反叛成功後帶來的巨大利益。所謂高風險才能有高回報,在五代十國的亂世中,這就是行之有效的“霸道”。
中央政權與地方實力派的劇烈摩擦是叛亂頻繁的重要原因雖然五代十國的建立者清一色都是掌握軍權的將領,而且大部分都是掌握兵權地方節度使們。但這些五代政權都陷入中央政權和地方實力派劇烈摩擦中,這也導致地方節度使經常反叛。
朱溫建立後唐不久,就鑑於唐王朝無力控制地方藩鎮的教訓,直接加強了禁軍建設。他將追隨直接的嫡系部隊——宣武鎮節度使的軍隊直接轉為後梁的中央禁軍。以此強化中央政權的軍事實力。這是在當時的情況下強化中央政權軍事實力最直接的方式。
朱溫的這種強化禁軍的方式隨後被後唐等王朝沿用,這種模式使得五代的中央政權與唐朝相比具備了較強的中央直屬軍隊。這就為他們削弱地方實力派提供了武力保障,由此五代的中央政權對地方實力派削藩行動就更頻繁也更激烈。
後梁雖然是被李存嗣的河東軍事集團所滅,但是後梁末帝朱友貞就開始有削弱魏博節度使的行動,而且直接導致發生兵變。後唐從李存嗣開始,除了明宗李嗣源都被地方節度使兵變所殺,其原因都是為了削弱地方實力派的實力。而後漢和後周的滅亡都有中央政權為了削藩逼反地方實力派的原因。
雖然因為削藩導致中央政權屢次被地方實力派推翻。但是加強中央禁軍和削弱地方實力派的做法在五代一直沒有停止。一方面是中央禁軍的實力日益強大,另一方面地方節度使的管轄範圍越來越小,實力也越來越弱。這種漸進式的削弱到後周時期,就體現為地方實力派已經很難再掌握較大的兵權,特別是後周世宗柴榮的軍事改革,讓中央禁軍成為最強武裝力量,這為最終中央政權壓制地方實力派提供了堅強的保障。趙匡胤掌握了後周禁軍進而就可以代後周而立,並結束五代亂世。
-
12 # 宋新社
【五代十國反叛者前赴後繼,實為追逐利益】
㈠五代十國具體情況五代十國局勢五代十國(907年—979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這一稱謂出自《五代史記》,是對五代(907年—960年)與十國(902年—979年)的合稱。五代依次為梁、唐、晉、漢、週五個政權,即“朱李石劉郭,梁唐晉漢周”。史稱後梁、後唐、後晉、後漢與後周。
902年五代的地圖公元907年,唐朝滅亡後,朱溫在中原地區建立後梁,定都東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五代十國開始。
979年的地圖,南方統一960年,後周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篡後周建立北宋,五代結束。
五代十國時期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區之外存在過許多割據政權,其中前蜀、後蜀、南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武平等十餘個割據政權被《新五代史》及後世史學家統稱十國。
北宋建立後先後統一了尚存的荊南、武平、後蜀、南漢、清源、南唐、吳越、北漢等政權,形成了與契丹(遼)對峙的局面。
交趾郡自古以來就是大漢國土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的重要時期,其間定難軍(後來的西夏)逐漸獨立,而靜海軍(交趾,後來的越南)自此脫離中央統治。
㈡地方豪強亂世崛起①(楊業父)楊信是五代時麟州新秦(榆林市神木縣)的地方豪強,以武力稱雄於一方。
楊業(北漢劉崇義子)後晉天福七年(942年),河東步軍都指揮使劉崇為麟州刺史時,楊信命長子楊業(時名楊重貴)追隨左右。(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楊信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真是亂世聰明的土豪,後來楊業深受劉崇信任,收為義子,改名“劉繼業”,北漢滅亡後恢復原名)
後周廣順元年(951年),周太祖郭威即位。楊信自稱麟州刺史,得到郭威的承認。不久,楊信病死,次子楊重勳(時名楊重訓)繼任麟州刺史,依附北漢。
②折宗本帶領部族守土安民,拱衛中原
從唐代初年至北宋末年,折氏數百年間世居府州(陝西府谷縣),“內屏中國,外攘夷狄”。唐代末年的折宗本,當時任“振武軍沿河五鎮都知兵馬使”在當地頗有威望,“因其所居,人爭附之。”晉王李克用為河東節度使時,“知太山公可付以事,收隸賬下,凡力所不能者,悉命統之”。折宗本“輯睦招聚”,“控扼西北,中國賴之。”
太山公孫折從阮子德扆(917-964)任府州團練使,繼領州事。北宋名將楊業妻折氏,即為德扆之女。
廣順二年(952)府州又升為永安軍,德扆即任節度使。他曾入朝請遷內地,“世宗以其素得蕃情,不許,厚加賜賚而遺之”。
折家軍,擎天之柱折氏數代與西夏作戰,前後達百餘年,西夏騎兵始終未能東逾黃河。正因為如此,西夏對摺氏恨之入骨。紹興九年(1139),在襲取府州後,他們把多年的積怨傾瀉於折氏祖墳,戮其屍骨,夷其墳塋。
折家世代忠良折家軍抗擊契丹,協攻北漢,招撫羌民(控御邊睡,鈴轄蕃漢),籌劃邊務,英勇善戰。世居邊地,洞悉蕃情,捨身許國,感人肺腑。
後人稱之“簪纓不替,其勳業彪炳史冊,舊絕千古”。
楊信楊業父子雖為麟州土豪,但是能夠憑藉武力保衛鄉土,投靠強大的後唐、北漢、後周、北宋,楊業結親折家,姻親關係互相借重對方的力量,實際上是為了保全家族的延續香火。自立山頭或者投靠反叛強者,說起來都是為了自家利益。
㈣關於樓主提問的解釋至於樓主提到的五代十國時期反叛者下場都不太好,為什麼還要層出不窮的人反叛?
具體原因:
①王重榮“天子寧有種乎?兵強馬壯者為之耳”道破五代豪強藩鎮稱雄的本質原因。義大利有句諺語“你手裡有錘子,那麼看什麼都是釘子”可以解釋一下亂世梟雄的為人處世方式。
草原鐵浮屠②殺人放火受招安,皇位明年到我家。這句話當時很流行,因為誰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命天子。萬一成功了呢?當時五代十國,箴言風水師流行,比如有位李節度使,生了三個女兒,結果有一天找個半仙看面相,前兩個女兒拜見,大師坦然受之。第三個女兒拜見,大師側身不受。一問才知道三女兒有大富大貴之相,旺夫相。後來果然成了皇后。大家都信這個,所以個個都想問問自己的前程。如果遇到居心叵測的半仙大師,後果可想而知。
聞雞起舞,重武輕文③五代十國時期“重武輕文”,儒學道德淪喪,對人性的束縛很低,“權力魔咒”讓人著迷。武將基本都是粗人,出主意的大都是幕僚親信,為了出人頭地,幕僚就會慫恿主將上位,這樣萬一成功的話自己就有從龍之功,開國功勳。郭威和趙匡胤黃袍加身的典故有很大的原因就是下屬的這份心思。
後周世宗親信趙匡胤④五代十國時期,中央王朝威信掃地,藩鎮割據勢力信仰缺失,遍地草頭王,誰也不服誰,你爭我奪,有雄心壯志的地方豪強紛紛找帶頭大哥,有政治資源的抓緊尋找朝廷正式文書,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本質上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爭取亂世結束的時候自己能做高官,騎大馬,娶美妾,遺澤子孫。於是有實力的將領下定決心後不管有用沒用,前赴後繼,大家都一樣,誰也別笑話誰,沒有心理負擔,大哥別笑二哥。
⑤中原朝廷沒了,山高路遠,皇帝看不到我們這裡。我要是自立為王,說不定朝廷為了安撫我還會讓我一家顯貴呢!抱著這種心理的比比皆是。
攻城拔寨比如:交州靜海軍也是地方豪強曲承裕,自立山頭,脫離大唐天下諸侯序列,被後世越南稱之為曲先主。唐昭宗被迫承認既成事實,認可曲承裕靜海節度使之職,並加封同平章事。管轄今越南北部一帶,為日後越南脫離中國獨立建國打下基礎。
越南封建時代史家黎嵩讚賞:“曲先主世為巨族,雄睿智略,因唐之亡,群心愛戴,共推為主,都於羅城,民安國治,功德永垂。”
公元937年楊廷藝為牙將矯公羨所殺,翌年吳權從愛州(今清化)出兵擊殺矯公羨。939年,敗南漢軍於白藤江,稱王。越南稱其所建政權為吳朝,稱其人為前吳王,亦被稱為吳先主。
地方豪強閉寨自守吳權“世為貴族”,也是地方豪強。
969年,丁部領與父驩州刺史公著敉平動亂,即位建國稱大瞿越,開越史紀元。同時宋太祖即位號開寶,七年冊封丁部領為交州郡王。
979年,丁皇父子被杜釋逆弒,十道將軍黎桓趁宋軍覬覦之際,效宋太祖以黃袍加身,稱大行皇帝自稱副王專政,宋太祖杯酒釋兵權,石守信等良將退休,無力征討。
交趾(越南北)這樣小小的地方都混亂如此,爭權奪利,更何況中原膏腴之地?因此也難怪歐陽修說:“嗚呼!五代之亂極矣。”
⑥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天下大勢浩浩湯湯順之者昌逆之者亡。詳見《尚書》。大唐滅亡,藩鎮雄起,如果不能在亂世分得一杯羹,都對不起自己的這身皮嚢。俗話說否極泰來,亂世是短暫的,人心思定,機會稍縱即逝,抓住機會才能鹹魚翻身,魚躍龍門。
再說了,即使沒有成功也沒關係,我努力過奮鬥過不後悔就行。於是就出現了反叛者前赴後繼的現象。
⑦少數民族遷移內地,時逢亂世,英雄輩出。西突厥沙陀族(粟特人)鎮壓黃巢起義,爭霸中原,左右唐室。後唐李克用、後晉石敬瑭、後漢劉知遠等沙陀族政權,為了生存,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給契丹,甘做“兒皇帝”,借兵平滅後唐。對此種認賊作父、賣國求榮的行徑,連其親信都押牙劉知遠也表示反對說:稱臣可矣,以父事之太過,厚以金帛賂之,自足致兵,不必許其土田,恐異日大為中國之患,悔之無及。然石敬瑭不從,仍一意孤行。
這些異族梟雄,稱霸一方,沒有任何信義可言,利益為先。十分危險,處處提防,所以部屬牙將為了自身安全,也不得不反叛。
五代十國時期地圖⑧大唐滅亡,諸侯林立,有不少地方出現“權力真空”,地方豪強趁機佔據,左右逢源,如魚得水。比如:荊南軍高季興,建立南平國。自立山頭後向附近所有的政權臣服,還偷襲朝貢使臣,時人稱“高賴子”。這人坑蒙拐騙偷,反覆無常,品行如此,為之奈何?
高季興早年曾為朱溫義子朱友讓的家奴,後被朱友讓收為義子,成為朱溫的親隨牙將。後因破鳳翔救唐昭宗有功,被授予“迎鑾毅勇功臣”稱號,遷宋州刺史。907年,朱溫稱帝,任命高季興為荊南節度使。914年,被封為渤海王。後唐滅後梁後,高季興向後唐稱臣,並親自入朝覲見。924年,後唐莊宗封其為南平王。
926年,高季興截獲蜀地入朝貢物,又向後唐索地,妄圖擴大地盤。後唐明宗罷黜高季興官爵,發兵征討。高季興不敵,轄地日蹙,遂向南吳稱臣,被封為秦王。
⑨君主創業前期英明無比,上位後昏庸無道。君主不賢明的話早晚都得被他人所擄。下屬勸諫無效。失望後絕望,只能造反。比如:後唐莊宗李存勖,後唐開國皇帝,晉王李克用之子。
後唐滅後梁李存勖在唐末官至檢校司空,遙領晉州刺史,後襲父位為河東節度使、晉王。他驍勇善戰,長於謀略,在王位十五年,南擊後梁,北卻契丹,東取河北,西並河中,使得晉國逐漸強盛,中興唐朝霸業。同光元年(923年)四月在魏州稱帝,定國號為唐,史稱後唐,並於同年十二月滅亡後梁,盡取河南、山東等地,定都於洛陽。
後唐莊宗李存勖李存勖在位期間,並岐國,滅前蜀,得鳳翔、漢中及兩川之地,震動南方割據諸國,“五代領域,無盛於此者”。但他沉湎於聲色,治國乏術,用人無方,縱容皇后干政,重用伶人、宦官,疏忌殺戮功臣,橫徵暴斂,又吝惜錢財,以致百姓困苦、藩鎮怨憤、士卒離心,同光四年(926年)四月死於興教門之變,時年四十二歲。
㈤總結:五代十國時期,各路英雄豪傑紛紜並起,涿鹿中原,你方登罷我出場,可以說不比南北朝的混亂遜色多少。
五代十國之亂世崛起安史之亂後,唐朝由盛轉衰,在各地的藩鎮乘機做大做強。而黃巢之亂以後的唐朝更是出現了“極目千里、無復煙火”的局面。
諸侯英雄嚴格說起來也是反叛者,不管是出於無奈還是出於保護蒼生,還是出於私心,各人有各人的想法,興百姓苦亡百姓苦,中原經過動亂,十室九空,人口銳減,野心家可不管這個,為了權力的遊戲,出賣利益,也不稀奇。
你看完以後有什麼想法?請不吝賜教分享一下。
回覆列表
因為他們覺得:天子寧有種乎,兵強馬壯者為之爾。
這時期,沒有禮儀道德,沒有禮賢下士有的只是。割據一方實力為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