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識達天下
-
2 # 一字不爽
公元960年,趙匡胤推翻五代時的後周政權,建立了宋王朝。既然趙匡胤本人姓趙,為何以“宋”作為國名?
原來在後周時,趙匡胤隨周世宗歷經沙場有功,授殿前都點檢(即統領精銳禁軍之長)和檢校太尉,領宋州歸德軍節度使。周世宗死後,七歲的幼子即位。當時守衛京城大梁(今開封)的將官就是趙匡胤。
後來,駐守鎮州、定州的官兵謠傳遼國和北漢南侵,後周宰相範質等人立即派遣趙匡胤率禁軍前往迎戰。當趙匡胤抵達陳橋驛(今河南開封市北二十里的陳橋鎮)後,他授意其弟趙光義、趙普以及一些部下把黃袍加在他身上,擁戴他當皇帝,史稱“陳橋兵變”。隨後,趙匡胤率兵火速奔回京城。由於京城防守空虛,毫無戒備,更有殿前都指揮使石守信做內應,便輕而易舉地奪得了皇位,當了皇帝。因趙匡胤兼任宋州歸德軍節度使,即帝位後,便以宋州(今河南商丘市南)的“宋”字為國號,自稱宋太祖。 -
3 # 司馬砸光
呵呵,以國為姓的見過,以姓為國的幾乎沒有。到後朝取代前朝,常常會大師說到五德五行之類,以玄學幫開國帝王解釋所謂的天命所歸,還聽起來很有道理的樣子。五行源於河圖、洛書。河圖主生,表示被自然控制中的人互助生成的關係,所以五行相生;洛書主克,表示人能制約自然後,人與人之間的相互控制關係,所以五行相剋。二者合起來即為相生相剋。
這其中從不出錯的關鍵在於,從歷史結果倒推,既然前朝敗亡了,新朝建立了,事實確鑿,就說明後克前唄,比如秦朝尚水德,取而代之的漢朝就是土德。
事實上,國號與所謂五德沒有毛線關係,總體規律就是:以開國君主的發跡之地或爵號命名,或者向其個人嚮往的理想朝代致敬,順便討個好彩。
劉邦發跡於漢王,那就叫漢唄。劉秀的漢一為以散失宗室身份匡復漢室,二為扯漢旗作虎皮。隋朝源自楊堅及其父親楊忠的隨國公,這老頭會測字還會拆字,認為“隨”中有“走”字,不吉利,就改成“隋”,江山傳二代之後還是走了。李淵及祖父李虎的唐國公,可追溯到帝堯的唐國,且與他的晉陽留守有一定關係,古屬唐地。他的國號為晉其實也蠻合適。武則天的周,取自她效法周平王東遷洛陽開創東周。趙匡胤登基前兼任歸德軍節度使,駐地在宋州。朱元璋其實更喜歡“吳”,他的吳王稱號就是從張士誠手裡奪來的,後來定為明,與明王大日如來有關係,開個玩笑,可能也怕“一吳所有”吧,一無所有嘛。
-
4 # 雲卷飛山
中國古代講究名正言順,名不正則言不順。劉邦在滅秦後被封為漢王,這可是堂堂正正的,新王朝當然就是‘漢’了。西漢滅亡,劉秀身為漢朝宗親,奪取天下後,加上人心思漢,沒有什麼比‘漢’這杆大旗更能收攏人心的了。曹操在東漢被封為魏王,曹丕代漢自然就是魏了。司馬氏在掌握曹魏大權後,司馬昭被封為晉王,司馬炎代魏自然就是晉了。隋文帝在代北周之前被封為隨國公,代周後覺得這個‘隨’有‘走’字底,怕他好不容易搶來的江山就這樣給‘走’了,於是下令把‘隨’字的走字底去掉,就叫‘隋’了。畢竟人力拗不過天意,及至二代,這個當時強盛不輸秦漢的大王朝還是不可挽回的‘走’了。唐高祖李淵,在隋時是皇親國戚,與隋煬帝是姨表兄弟,被封為唐國公。起兵造反奪得天下,國號自然就是唐了。趙匡胤皇袍加身,奪了後周天下,但趙之前沒有任何封號,似乎名不正言不順,但人家想了一下,我之前是殿前都點檢,就是禁衛軍統帥吧,駐兵宋州,也算老窩吧,就叫宋吧!這‘宋’也爭氣,沒有送,好歹也延續了三百多年!
可見,在古代,名號是很重要的,叫響了,就是一竿不滅的大旗。中國古代最響亮的旗號莫過‘漢’!兩漢四百多年,構鑄了我們中華民族的主體民族漢族,及至每個王朝更迭時,都有人打出大漢旗號,直到辛亥革命,各省光復時,還有人打著‘大漢軍政府’的旗號。所以我們人是漢人,話是漢話,字是漢字,好男兒是漢子,壞雜種是漢奸!
-
5 # 趣味歷史連連看
我覺的這個問題有些莫名其妙,國家的名字難道非得和姓一樣嗎?古代很多文人除了有姓名,還有字什麼,號什麼,什麼什麼居士。再說唐朝也不叫李,漢朝不叫劉,清朝不叫愛新覺羅……
國家也一樣,取名一方面是為了籠絡人心,圖個名正言順。比如劉備的蜀漢,國號就是“漢”,五代十國劉知遠的“後漢”,還有劉崇的“北漢”,甚至連元末陳友諒這等奸邪小人佔塊地稱帝也叫“漢”。別人一聽,懷念大漢王朝的輝煌盛世,懷古心就來了,渴望一起重振漢人的輝煌。
另一方面也是圖個吉祥,我們給小孩取名也是往好的方面想,什麼“建華”,“志強”“國榮”“張偉”。國家也一樣,比如元朝取自“大哉乾元”,就是國家幅員遼闊,王朝強盛千秋萬代。
其三,和初代皇帝的封地,家底有關。宋朝趙匡胤以前在宋州為官,乾脆就叫宋吧。明朝朱元璋出身明教,那就明吧,好歹有日有月的。
-
6 # 吾才是傻瓜
因為宋朝姓趙,所以國名也是宋了。這我也是"知其然不知所以然"。公元927年,趙匡胤生於洛陽夾馬營,乳名叫"香孩兒。公元954年,趙匡胤因軍功升為殿前都虞侯,主持整頓禁軍,開始擁有自己的勢力。公元960年,趙匡胤"陳橋兵變",登基稱帝,廢周建宋,是為宋太祖。公元976年秋天,宋太祖猝然死去,享年50歲。
-
7 # 文行天涯
要這麼問的話可有的說了,
不單單宋朝姓趙國名是宋
還有那明朝姓朱國名是明
還有那唐朝姓李國名是唐
還有那漢朝姓劉國名是漢
還有那隋朝姓楊國名是隋
……
-
8 # 凱哥看經典
趙是當時皇族的姓氏,而宋是國號。其實中國在宋朝之前也有國家和朝代的名字叫宋,例如:春秋戰國時期:宋國(君主是殷商的後代),南北朝時期的南朝宋:開國皇帝——劉裕。而且中國古代封建思想很濃重,有“家天下”的想法,當自己取得皇位時,就會讓自己的子子孫孫都會繼續坐下去,因此才會形成這樣的宋朝《百家姓》。
-
9 # 中原雅言
第一,取代後周統治,不是推翻。為了顯示自己的正統性和繼承性,仍然沿用了後周的宋州歸德軍節度使稱號。
第二,趙氏和贏氏都出於商朝的子姓。而商失天下後,封國也為宋國。所以趙家稱宋也沒錯。
-
10 # 王神庭
有一定規則的。
秦朝就不說了,漢朝是因為劉邦曾受封漢中王;
曹魏是因為曹操受封魏公;
兩晉是因為司馬昭受封晉公;
南朝宋國劉裕按說也是漢朝宗親,但劉裕認為自己一者並非劉邦之後,而是劉邦的弟弟楚元王劉交之後,二者漢這個國號北朝匈奴人劉淵已經把它搞臭了,再說劉裕已經受封宋王,因此選定了“宋”為國號。
隋朝是因為楊堅繼承了父親被北周冊封的隋國公爵位;
唐朝同樣是因為李淵繼承了他的祖父被北周追封的唐國公爵位;
宋朝是因為趙匡胤是在歸德節度使任上發跡的,治所在宋州,也是古宋國所在。因此國號選定為“宋”。
-
11 # a88528
呵呵,這個問題問的。從夏商周開始統一的王朝好像沒有以boss的姓氏作為國號的吧。南北朝和五代十國倒是有,比如陳霸先的陳朝,但只能算是非主流的國號命名法。所以如果對這個很好奇,應該這麼問:為什麼中國歷史上絕大多數王朝都不以老大的姓氏做國號,就像南朝老陳一樣?
-
12 # Samsara9
為什麼商朝姓殷,為什麼周朝姓姬,為什麼秦朝姓嬴,為什麼楚姓項,為什麼漢姓劉,為什麼新姓王,為什麼魏姓曹,為什麼吳姓孫,為什麼晉姓司馬,為什麼隋姓楊,為什麼唐姓李,為什麼明姓朱,為什麼清姓愛新覺羅。。。
-
13 # 猴神大叔的小蘿莉
中國曆代王朝國號的由來中國歷史悠久,朝代變更頻繁。每個朝代的建立者首要考慮的事情就是確立國號,也就是朝代的名稱。《史記·五帝本紀》載:“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章明德”。那國號都是按什麼來定的呢?據考證,大致有五種來歷:①由部族或部落聯盟的名稱而來,②由建立者原有封號、爵位而來;③由建立者原始所在或政權統治區域而來;④由宗族關係繼承而來;⑤寓意吉祥而定。現將各朝代國號的來歷說明如下:夏:據《史記》引帝王紀雲:“禹受封為夏伯,在豫州外方之南,今河南陽翟是也”,因用以稱其政權為“夏”。另據歷史學家范文瀾先生認為,是禹的兒子啟西遷大夏(山西南部汾澮一帶)後,才稱“夏”的。
商:相傳商的始祖契曾幫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封於商(今河南商丘南),以後就以“商”來稱其部落(或部族)。湯滅夏後,就以“商”作為國號。其後裔盤庚遷殷(今河南安陽西北)後,又以“殷”稱之,或者“殷商”並稱。
周:周部落到古公亶父時遷居於周原(今陝西岐山)。武王滅殷以後,就以“周”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於鎬(今陝西西安西南),後來平王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因在鎬的東方,就有“西周”和“東周”的之稱。
秦:據《史記》記載,本為古部落,其首領非子為周孝王牧馬有功,被周孝王賜姓為“嬴”,並賜給了一小塊土地秦(今天水隴西縣秦亭,一說秦州清水縣谷名)。後來秦襄公又救周有功,被封為諸侯,秦始皇統一六國,始建“秦”國。
漢:楚霸王項羽封劉邦為漢王,以後劉邦擊敗項羽,統一中國,改國號為“漢”。漢朝前期都長安,後期都洛陽,故從都城上有“西漢”和“東漢”,從時間上又有“前漢”和“後漢”之分。魏:漢獻帝以冀州十郡封曹操為“魏公”、在魏郡治所鄴建宗廟,平定漢中後進爵“魏王”,曹丕代漢後便稱“魏”。以其皇室姓曹,歷史上又稱“曹魏”。蜀:劉備為漢中山王劉勝之後,其國號“漢”意味著是東漢的延續,又因其佔據益州,俗稱蜀地,其政權歷史上也稱“蜀漢”。吳:孫權佔據揚、荊、交,地處長江中下游一帶,春秋時的吳國就建於此,曹魏也曾封孫權為吳王,故史稱“孫吳”;又以其位處江東,也稱“東吳”。晉:司馬昭發兵攻蜀後,魏帝以幷州等十郡封其為“晉公”,滅蜀後進爵為晉王。後來其子司炎繼承他的爵位,並逼令魏帝禪讓,自立為皇帝,國號稱“晉”,定都洛陽。五胡亂華,晉室南渡,琅邪王司馬睿在建業重建晉朝,因其在洛陽東面,史分為“西晉”和“東晉”。隋:隋文帝楊堅之父楊忠,曾被北周封為“隨國公”。楊堅襲此封爵,奪為後立國號為“隨”,但其認為隨有走的意思,恐不祥遂改為“隋”。唐:唐高祖李淵的祖父李虎為北周八柱國之一,佐命有功,被追封為“唐國公”,爵位傳至李淵,隋代周後,累官居太原留守,起兵後,李淵自稱“唐王”,後廢隋帝楊侑遂建“唐”朝。遼:遼原稱“契丹”,後因其居於遼河上游之故,遂稱“遼”,“遼”字在契丹語是鑌鐵的意思。宋:後周恭帝繼位後,命趙匡胤為歸德節度史,歸德軍駐紮在宋州(今河南商丘),次年,趙匡胤在陳橋發動兵變即位,因其發跡在宋州,故國號曰“宋”,定都汴梁(今開封),靖康年間,金兵攻陷汴京,北宋遂亡。徽宗第九子趙構在臨安(今杭州)重建宋王朝,史稱“南宋”。西夏:拓拔思恭佔據夏州(今山西橫山縣),建國時便以夏州得名,稱“大夏”。又因其在西方,宋人稱之為“西夏”。金:金都城上京會寧(今黑龍江阿城南),位於安出虎水(今阿什河)之側,相傳其水產金,女真語“金”唸作“安出虎”。另據《遼史》記載,由於女真長期受制於契丹,故完顏阿骨打立國時,針對“遼”字在契丹語中的意思,以其鑌鐵雖堅終亦變壞,而金不變不壞,取“金”為國號,以示壓倒過“遼”。元:據《元史》記載,“元”的命名是元世祖忽必烈定的,取《易經》上“大哉乾元”句中的“元”為號,有大、首等意思。但也有人認為與蒙古人的風俗與圖騰有關,有的還認為與佛教有關。明:明太祖朱元璋是繼承郭子興的元末起義軍而發展起來的,郭子興屬於白蓮教組織。白蓮教宣稱“黑暗即將過去,光明將要到來”,藉以鼓舞人民反對黑暗的元朝統治,所以又稱“光明教”,其首領韓山童自稱“明王”(其子韓林兒稱“小明王”),都體現其教義宗旨。朱元璋不僅曾經信仰白蓮教,而且承認自己是白蓮教起義軍的一支(曾為小明王左副元帥)。朱元璋取得政權後,國號便稱“明”。清:滿族是女真族的一支,女真族在北宋時建立金國,明末勢力復強,重建金國(後金)。後金為了向外擴充套件,割斷了同明朝的臣屬關係,清太宗皇太極把“女真”改為“滿州”,把“金”改為“清”。至於改變的原因,史學家有不同意見,有人認為是皇太極要避免引起尖銳的矛盾。補:王莽原被封為新都候,所以國號叫“新”。五胡十六國:先說漢(趙),劉淵(匈奴)聲稱自己是漢室甥親(漢代有公主和親匈奴),所以繼承漢祚,立漢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祀之,所以稱漢再說成,李雄在益州(今四川成都)自稱成都王,後稱帝,故號成苻健遂攻佔長安,據有關隴(故秦地)。是以稱為秦羌族貴族姚萇於北地(今陝西富平縣)自稱秦王,後稱帝,佔長安,號不變國仁據隴西並領秦,河二州牧,所以亦稱秦鮮卑慕容起於東北,華北,(故燕地)是以稱燕張氏領涼州刺史,據涼州,稱涼呂光經營西域入據涼州,亦稱涼段業為涼州牧、建康公。入據張掖,自稱涼王李氏據敦煌自稱大都督、大將軍、涼公,並設官建號,發兵攻下玉門以西各城,控制了西域,稱西涼石勒據河北(故趙地),319年稱趙王,後稱帝
-
14 # 浴前帶刀侍衛
你問這個問題是不是腦袋有泡?
你以為是王家大院,李家窩鋪,張莊子,孫各莊,馬家窪,牛家村,楊家灣,朱家嶺呢?
周朝怎麼不是姬朝?漢朝怎麼不是劉朝?魏國怎麼不是曹國?晉朝怎麼不是司馬朝?唐李?宋趙?明朱?
-
15 # 滴水載舟
中國歷史上取國名有一種習慣做法,即以開國者的封號取國名。
如漢來自劉邦封號漢王,魏來自曹操封號魏王,晉來自司馬昭封號晉公,隋來自楊堅封號隋國公,唐來自李淵封號唐國公。
趙匡胤在當禁軍統帥前曾官封宋州節度使,所以國號取名宋不奇怪。
-
16 # 雲深梧桐
謝謝邀請。宋國(公元前1114年—公元前286年),周朝的一個諸侯國,國都商丘。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周朝初期被周天子封為公爵,國君子姓宋氏。共傳三十四君,享國八百二十九年,宋國是華夏聖賢文化的源頭,處於中國傳統文化核心地位的儒家、墨家、道家和名家四大思想之發源地,被譽為禮儀之邦,墨子、莊子和惠子三位聖人皆出自於宋國。
南朝宋(420年~479年),中國南北朝時代南朝的第一個朝代名。南北朝時期有個國家叫劉宋,南北朝時代南朝的第一個朝代名。公元420年,宋武帝劉裕取代東晉政權而建立。改國號宋,定都建康, 劉裕建立國稱劉宋而不叫大漢,是不是劉邦後代,據史料記載,劉裕並不是劉邦的後代,是漢代楚元王劉交之後,劉交是劉太公第四子,漢高祖劉邦異母弟,劉宋共傳四世,歷經九帝,享國六十年。因國君姓劉,為與後來趙匡胤建立的宋朝相區別,故又稱為劉宋。
宋朝國號的由來,公元960年,趙匡胤推翻五代時的後周政權,建立了宋王朝。兩個“宋”都和春秋時期的宋國地望有關。
南朝宋建國者劉裕祖籍彭城,乃春秋時宋國故地,故受晉封爵宋王,並最終受晉禪位,取宋為國號。
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時任殿前都檢點兼任歸德軍節度使,歸德軍又稱宋州,得名於春秋時期的宋國,因此定國號為宋。開國皇帝以即位前的王位或職位定國號是慣例,比如劉邦當皇帝前是漢王,所以國號是漢。
-
17 # 紀巖松
趙匡胤即皇帝位,時年33歲。
因他之前任歸德節度使,駐軍宋州(後升格為應天府、南京),改稱宋朝。
跟春秋戰國的宋國沒有關係。
-
18 # 使用者52330716608
宋國指的是北宋和南宋合稱。宋朝指的是北宋和南宋時期所統治的地區。宋國也指的是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宋代也可指的是南北朝時期的宋。一個是劉裕建立的宋代,二是趙匡胤建立的宋代很容易弄混的。
-
19 # 閣下可知司馬懿
自有皇帝以來,中國的傳統就是以封地的稱號為國名,和姓名無關。
秦襄公因為攻伐戎人有功,被周平王封為諸侯,並且對秦襄公許諾:
戎無道,侵伐我豐岐之地,秦能攻逐戎, 即有其地。於是秦襄公勵精圖治,打敗了滅亡西周的戎人,開創了秦國的基業。後來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吞二週滅諸侯,建立的王朝也稱之為秦朝。
秦之後為漢,是因為西楚霸王項羽在分封諸侯的時候,把劉邦封到了巴蜀,立其為『漢王』。所以劉邦後來打敗項羽,建立的王朝也叫做漢朝。
西漢滅亡於外戚王莽,王莽建立的王朝名字為新,來自於其受封的封地『新都』。不過王莽沒有當幾年皇帝,劉秀就復辟了東漢。
東漢末年的歷史我們都耳熟能詳,曹操劉備孫權三分魏蜀吳。 魏國來自於曹操的封地,漢獻帝以冀州的十個郡封曹操為魏公,後來又封曹操為魏王。而曹丕繼承了曹操的爵位,接受了漢獻帝的禪讓,故而國號也是魏。
而蜀只是我們後人的稱呼,劉備和劉禪是繼承了漢朝的法統,所以國號依然為漢。
至於吳,則是孫權當年為了應付劉備東征的時候投降曹丕,曹丕封孫權為吳王,故而孫權稱帝之後,國號依然是吳。
後來司馬昭仿照曹操故事,讓魏帝封自己為晉公,以山西一代的太原、上黨等十個郡為封地。後來司馬炎繼承了司馬昭的爵位,受魏國禪讓,國號依然是晉。
晉之後的大一統王朝,就輪到了隋朝,隋來自於隋文帝楊堅的父親楊忠的封地隨國。因為隨字有走字旁,怕國運不長久,所以國號改成了同音的隋字。可惜怕什麼來什麼,隋朝兩世而亡,家底都被隋煬帝敗壞光了。
隋之後的唐,唐太祖是李虎,乃西魏的八大柱國之一,受封隴西郡公。後來其兒子李昞被加封為唐國公,之後李昞的兒子趁隋煬帝時期天下大亂的時候造反成功,是為唐高祖李淵。
終於說到了宋朝,可以回答題主的問題了。說實話宋朝確實得國非常不光彩,趙匡胤黃袍加身做了皇帝,根本沒有來得及走前朝那一套封公、封王然後受禪的禮數,那麼宋這個國號怎麼來的呢?因為趙匡胤雖然沒有被封公封王,但是人家好歹是歸德軍節度使,治所宋州。於是在即位詔書中也腆著臉說:
漢唐開基,因始封而建國,故宜國號大宋。宋之後的中原王朝,『遼』還勉強沿用著龍興之地的地名做國號的規矩,而『金』就尷尬了。因為金和遼發源地差不多,滅了遼國總不能還叫遼國吧?於是無奈之下,完顏阿骨打就說遼國的國名在契丹語中是鑌鐵的意思, 而金是諸金屬之首,真金不壞,故此能剋制遼國,國號就叫金吧!
金朝開了這個頭,之後的朝代基本上再也不用封地名做國號了。 元朝來自於易經的易傳:『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而大明朝來自於易傳上緊接著的下一句:『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本來朱元璋沒有當皇帝之前是西吳王,按道理國號應該叫『吳』,但是朱元璋就是在國號上也較勁,要穩穩壓元朝一頭,所以改成了『大明』。至於清朝,國號『大清』來自於滿語daicing的音譯,意思為『至高無上之國』。
-
20 # 克文史話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這樣一個問題,大多數朝代的國號都是根據開國君主在前朝的封號來的,如漢朝的劉邦,在楚漢之爭是就是因為被封為漢王,於是在建立的朝代就是漢朝,而又如李淵就是因為自己在隋朝被封的是唐國公,於是建立的朝代國號就稱為唐,那問題來了趙匡胤既沒有被封為宋國公,也不是宋王,那為什麼他建立的朝代被稱為宋。
大家應該都知道,趙匡胤是透過黃袍加身,篡奪後周的朝代而登基為帝的,要知道趙匡胤在柴榮在位時期,深受柴榮信任,跟隨柴榮南征北戰,戰功赫赫,被柴榮委於重任。後在柴宗訓在位期間被封為歸德軍節度使,而當時的歸德軍的治所就在宋州,而大宋的宋就取自這個宋。
回覆列表
這個有的說了,簡單點因為國號是大事,所以古代起國號時當權者一般都會向多智博學的人求教,而這些人都有個共性就是通玄學,起國號都會在玄學上給出正確合理的解釋。趙匡胤取代後周柴家政權而成皇帝,為了顯示其正統性和繼承的合法性,從各個方面包裝自己。後周為木德,因為皇帝姓柴嘛!什麼取代木呢?當然是火了,火把木燒了旺了起來,所以宋是火德。為什麼趙家朝代是宋呢?因為宋是木頭上家個蓋子,寓意溫火慢燒,長長久久。但因為火不旺,一直燒不出頂,所以一直收不回燕雲十六週,天下統一少了一塊。遼契丹語意思是鐵,火燒不了鐵,所以宋一直被遼壓著。金克火,後來金崛起滅了北宋,趙構難渡,建立南宋,構字帶木,但在道灣裡,火燒起來更差,但南宋出了個岳飛,嶽為山山為土,土克金,所以金滅北宋被擋於岳飛,南宋得安。元,天地迴圈終始為元,朝代明起的太好。所以滅金,滅火,滅水等等一統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