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魚磊衛靜
-
2 # 萬歲1148858845
廠衛的設立實際上是朱元璋在總結宋朝元朝的統治失敗的教訓的基礎上建立的非常優秀且高效的情報,偵緝,審訊機制!事實上宋朝的積貧積弱的主要原因就是士大夫集團的勢力過於強大而導致皇權的無力無能,在宋神宗時代宰相文彥博甚至對皇帝直言,天子與士大夫共治天下!而徽宗治理的失敗乃至北宋中後期整個王朝衰敗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士大夫集團的新舊二黨相爭而皇帝除了聽之任之以外幾乎無能為力(最誇張的例子是章惇竟然敢於當堂呵斥向太后),南宋孝宗北伐的時候試圖直接領導軍隊但是由於宰相反對而不得不作罷,元朝事實上也是君權孱弱政變迭起,弒君篡位(著名南坡之變)權臣當道,天子闇弱(如伯顏家族)在這樣的歷史教訓下朱元璋建立情報局(東廠)偵緝,逮捕,審訊(錦衣衛)而負責人多是皇帝家奴太監(可以繞過士大夫集團直接任命或者處置)極大的加強了君權提高了統治效率!而滿清表面上無廠衛但是依然有尚虞備用處,這樣的情報系統(和珅就是出身於此)此外需要提醒大家關鍵一點明朝廠衛設立的核心目的是建立一個絕對忠誠於皇帝且獨立於士大夫集團以外的權力架構,而滿清由於特殊的民族構成以及軍事政治組織(八旗軍,包衣奴才)他們就不再需要廠衛了,因為八旗,包衣都獨立於漢族為主計程車大夫集團,天然具有對皇帝的效忠(軍機處幾乎是八旗天下,包衣也大量擔任地方官員)
-
3 # 安平144796971
朱明朝由於一家之私,不敢上朝與群臣辯政,而用太監對付群臣,用錦衣衛對付民間。大清是天下公主,皇帝敢直對臣民,無需重用太監特務。
-
4 # 穿越再現彼岸
1645年,順治皇帝下令裁撤錦衣衛,改為鸞儀衛,清朝只存在一年的錦衣衛的名頭取消了,職責上只是儀仗隊,權力大大縮小。而明朝時期錦衣衛是皇帝的侍衛軍事組織,具有侍衛皇帝、偵緝,捉拿、蒐集情報、審問等諸多功能,直屬皇帝個人領導。(明朝宦官、錦衣衛劇照,明朝後期錦衣衛已經淪為宦官的附庸)
1654年,宦官吳良輔建議順治設立了“十三衙門”:
司禮監、御用監、御馬監、內官監、尚衣監、尚膳監、尚寶監、司設監、尚方監、惜薪司、鐘鼓司、兵杖局、織染局。
這是仿照明朝制度設立的,也是明朝東廠、西廠建立的雛形,主要是為皇帝服務。
清朝作為一個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對朝廷的規制還是不夠全面,因此在開始階段幾乎全盤照搬明朝現有的制度,以後逐步改變。
1661年,康熙皇帝登基,宦官干預朝廷政治的事情逐漸抬頭,也開始掌握了部分權力。1658年吳良輔勾結外廷大臣,收受賄賂,事情爆發,順治皇帝沒有治罪,剃髮為僧。1661年,吳良輔被處斬,裁撤十三衙門,改成內務府制度,由上三旗(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的包衣組建的,並嚴令宦官不得干政。(吳良輔劇照)
至此為止,明朝的廠衛制度退出了歷史舞臺。穩定下來的清政府肯定總結前朝的敗亡的經驗教訓,錦衣衛、東廠、西廠這些組織早就臭名遠揚,繼續用就是打清政府自己的臉。同時新政權有新變化,權利要重新劃分,錦衣衛、宦官衙門被撤銷也在情理之中。(雍正皇帝建立的特務組織尚虞備用處,民間傳說中的“血滴子”)
清朝皇帝的侍衛是那些人組成的?清朝皇帝的安全是重中之重,選拔的侍衛一定要忠心,開始階段皇宮侍衛選拔主要在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這三旗中選拔,這三旗也是皇帝直接領導的。雍正時期,下五旗也選拔了皇宮侍衛,恩寵擴大了。第二,朝廷中有功勳和受寵大臣的子弟也在侍衛遴選之列;第三,遴選蒙古族、回族的侍衛;第四,其中武進士選拔的人才也在遴選中,漢族也有少部分人擔任侍衛。
清朝皇帝的侍衛除了安全第一外,很多被遴選者都是顯示皇帝的恩寵,侍衛也分三六九等,貼身侍衛還是非常嚴格的,主要還是上三旗的人員,他們晉升非常快,和珅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這些侍衛僅僅是在提拔上進入快車道,他們沒有權力延伸到地方政府中,相比於明朝錦衣衛的權利小多了,這也是清朝吸取明朝的教訓得來的。
清朝的特務組織演變。其實順治時期的太監已經開始扮演皇帝特務的角色了,主要是監控首都的滿漢大臣的言行,康熙元年(1661年)十三衙門被裁撤後,皇帝的監控民間和大臣的特務組織隱蔽起來,躲開了大部分人的視野,他們只是蒐集情報彙報給皇帝,其他的權利都沒有,一切有皇帝定奪。康熙皇帝的秘密特務組織不見於正史記載,也不允許,再者,這些特務的權力受到了嚴格控制。
為了更好的瞭解全國各地的輿情,康熙皇帝採取“密摺”專奏制度,讓皇帝信得過的大臣將各地的情報彙總彙報到皇帝這裡,對民間、地方各級官僚進行監控,譬如江南織造的曹寅就有密摺專奏的權利。事無大小都要彙報給皇帝,同正常通道的奏摺互相對照了解,有重大事情也要皇帝親自定奪。(密摺專奏專用的必備物件)
康熙時期,諸多皇子為了爭奪儲君的位置,打得不可開交,明爭暗鬥不斷。雍正皇帝特別喜歡安靜,而他的府邸——雍和宮(現在稱呼)有很多大樹,夏天時知了鳴叫不一,就讓手下的人用粘物附著在竹竿上粘知了,為了隱蔽起見,粘竿處成為情報交流之地。粘竿處就是雍正在做皇子時設立的,主要是為了刺探情報。
雍正即位後對其他皇子也非常不放心,他們早就結黨營私了。雍正在內務府下設了一個閒散的小衙門,稱作“尚虞備用處”,就是皇帝隨時準備呼叫的一批人,這個小衙門的領頭人是雍正做皇子時的舊人擔任,主要負責情報刺探、暗殺等。因為這一組織隱秘,行事風格別人琢磨不清楚,後世多傳說這一組織殺人如麻,都稱呼為“血滴子”。
尚虞備用處這個特務組織的總部設定在雍親王府——雍和宮,在皇宮內的人員大都是跑腿傳達任務和交流資訊的分支機構。這一特務組織乾隆皇帝一直在用,主要是為了控制京城和地方大員,假如皇帝失去對朝廷主要人員的監控,皇帝的權力和權威將會受到嚴重的削弱。(雍正皇帝劇照)
乾隆皇帝去世後,這一特務組織也逐漸衰落下去了。
清朝取代明朝,熟悉瞭解前朝的經驗教訓,不可能再用明朝的特務組織了。清朝皇帝們選擇建立了更加隱秘的特務組織,讓大臣們防不勝防,換了名頭而已。 -
5 # 而知而行的歷史
清朝沿用了明朝的廠衛制度,甚至在更大的範圍內發展了這種制度。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常與臣下討論宋朝、元朝失國的歷史教訓。宋朝立國後,吸取了五代軍人亂政的教訓,開始大力發展科舉制度,提升士大夫的社會地位,用以制衡武人集團。太祖趙匡胤還立下了祖訓:不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者。所以,宋朝計程車大夫集團的勢力極為強大,周邦彥就直接對徽宗皇帝說“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章惇曾在朝堂上呵斥向太后。這些在後來的明清歷史中絕無僅有的場景,都被寫入了《宋史》。南宋孝宗時北伐,皇帝想典兵,卻遭到了丞相的反對,也不得不作罷。
(明朝立國借鑑了宋元治國得失)
可能宋朝得了天下太過容易,因此不管是統治黎民百姓,還是對待那些王公大臣總覺得不大自信,凡事都是一幅好商量的好脾氣。雖然有文官士大夫為國為民計程車子精神,但是皇權收到了文官集團的挾持是顯而易見的。
宋朝雖然是科舉制度的發展期,社會制度當年都處在建設期,因此表現出來就是有點亂糟糟到了元朝,則是沒有制度,沒有章法了。
元朝前期不設科舉,忽必烈還說“漢人惟課賦詩吟詞,何所用也?”對於蒙古人來說,快馬彎刀才是解決問題的最有效辦法,包括他們的皇位繼承製度。蒙古貴族在忽必烈去世後,圍繞著皇位的爭奪,經常發生政變。各位王公們結黨營私,拉幫結派,疏於治國,把收稅這樣的事都能拍賣給“包稅官”,卻熱衷於爭權奪利,甚至外皇城邊上大打出手。而皇帝,卻只能作壁上觀,無能為力。至於那些蒙古貴族在地方橫行霸道,無事生非,就更是充耳不聞了。所以,朱元璋君臣認為元朝是以寬縱失天下。
明朝成立後,朱元璋認識到,君權闇弱,無法控制官僚集團、皇室集團是這一切的根源。因此,朱元璋藉助胡惟庸、藍玉案,廢除了宰相制,又把中樞權力一分為六,即六部尚書。
可是這樣也不能確保他們不會私下聯絡呀!朱元璋深刻總結了歷朝歷代的經驗教訓,創出了一套既不讓武官造反,又不讓文官專權的自己看著很完美的制度。為此,將滿朝有功的大臣,不論文武,統統殺了個乾淨。
(朱元璋是制度設計狂人)
人算不如天算,靖難之役後,明朝的政治局面又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朱棣等同於二次創業,功臣集團再次成為中央的政治集團。朱棣雖然雄才大略,卻不如朱元璋這樣願意做勞模,為了能夠從繁瑣的政事中解脫出來,他又開始逐步恢復內閣制。
由於朱元璋、朱棣得到皇位的經歷,他們都比較在意別人會不會搶班奪權。所以,他們都有透過機構制度來確保皇權穩固的願望。
1382年5月29日,明太祖朱元璋改儀鸞司為錦衣衛,其主要職能是侍衛皇家和緝捕刑獄。最初的“儀鸞司”,顧名思義,就是用於護衛皇家的“御林軍”,錦衣衛隨駕出行。這些衣著華麗的男人最初只是皇家的儀仗隊,日後卻慢慢演變為一個令人聞風喪膽的特務機構。 錦衣衛的首領稱為指揮使,一般由皇帝的親信武將擔任,很少由太監擔任。
(錦衣衛出行圖)
一般來說,錦衣衛的工作只限於偵察各種情報、處理皇帝交付的案件。可是,權力都有被濫用的情況,一旦碰到一個野心家指揮使掌權,就會利用職務之便不遺餘力地製造事端。如成祖時的紀綱、英宗時的逯杲、武宗時的錢寧等。在他們掌權時,緹騎四出,上至宰相藩王,下至平民百姓,都處於他們的監視之下,對他們的命令只要稍有拂逆,就會家破人亡,全國上下籠罩在一片恐怖氣氛中。
臭名昭著的北鎮撫司大牢中更是關滿了各種各樣無辜的人們,死於錦衣衛酷刑之下的正直人士更是不計其數。更為可怕的是,這種恐怖的氛圍,與唐武則天時期的短期出現不同,終明一朝幾乎是綿綿不絕,這種無節制的濫捕極大地影響了皇帝與官僚機構之間的關係,使百官、民眾、軍隊與皇帝離心離德,難怪有人說明朝不是亡於流寇,而是亡於廠衛。
除了緝捕斷案,錦衣衛還有一項職能就是“執掌廷杖”。廷杖制度始自明朝,是皇帝用來教訓不聽話計程車大夫的一項酷刑。這是一種精神和肉體上的酷刑,尤其適用於對待那些清高孤傲計程車大夫,所以,明朝皇帝們對此特別熱衷。
受刑者裹在一個大布裡,隨著一聲“打”字,棍棒就如雨點般落在他的大腿和屁股上。行刑者為錦衣衛校尉,他們都受過嚴格訓練,技藝純熟,能夠準確根據司禮太監和錦衣衛指揮使的暗示地掌握受刑人的生死。如果這兩人兩腳象八字形張開,表示可留杖下人一條活命;反之,如果腳尖向內靠攏,則杖下人就只有死路一條了。杖完之後,還要提起裹著受刑人布的四角,抬起後再重重摔下,此時布中人就算不死,也去了半條命。
(錦衣衛的服裝是飛魚服)
廷杖這事,成為明朝皇帝失德的重要罪證,有人戲謔地稱明朝即使到了南明時期這樣的窮途末路,依然還在流行著廷杖的刑罰。皇帝的威風不可謂不大呀!
錦衣衛直屬皇帝,繞過司法機關,好用是好用,可是錦衣衛的權勢太大,到了成祖時,竟然發生了指揮使紀綱謀反的事,為了制衡權力越來越大的錦衣衛,又誕生了以宦官充任領導的東廠,在憲宗時又立西廠。明朝的廠衛特務政治自此達到頂峰,君主集權也達到了頂峰,君臣離心也達到了頂峰。東廠、西廠是出於對錦衣衛的制衡才出現的特務機構,東廠也有權監督錦衣衛。由於宦官身居內廷,更容易受到皇帝信任,所以東廠督主的權勢逐漸越過了錦衣衛。
(東廠督主的權勢超過了錦衣衛)
由於有勳貴壓制、宗室牽制、廠衛監督,文官集團在明初過的很不開心。文官集團的領袖經常無緣無故被換掉乃至於被殺掉。
文官集團變得壯大起來,是從土木堡之變開始,明英宗一杆子把祖宗留下的精兵猛將賠了個乾淨,連五朝老臣張輔都搭進去了。文官集團因為留守,幾乎沒有什麼損失。此後,再也沒有任何勢力可以阻擋文官集團的膨脹。明朝極其完善成熟的科舉制度也為文官集團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生力軍,後浪推著前浪,生生不息。從中央到地方,權利基本都集中到文官集團手裡。
有誰來阻擋?勳貴?土木堡之變時勳貴死的差不多了。宗室?皇帝自己都信不過。武將?猛如戚繼光,見到張居正還得稱自己為“門下走狗”。皇帝們只有依靠宦官集團,但宦官集團與文官集團只能爭一時之瑜亮。不管是人數、權謀,宦官集團把持的特務機構都不能與文官集團相提並論。而且,由於宦官集團的存在,文官集團反而更為團結了。
(廠衛制度:修羅地獄)
最後,朱元璋設計的制度,原本是想政由己出,結果卻形成了文官集團政治,皇帝想依靠宦官集團制衡時,不可避免地出現了黨爭。明朝亡於廠衛,更是亡於黨爭。
清朝的制度設計者是明朝的投誠者,他們對明朝制度有著深入的研究,其得失利弊,他們如數家珍。所以,清承明制,一點也不假。可是清朝是少數民族政權,八旗子弟作為統治者和征服者,他們被分派到各地鎮守地方,猶如周王朝初年的諸侯一樣,他們天然地服從、效忠清朝皇帝。他們人數本來就很少,身處漢人的汪洋大海,如果再不團結,哪兒還能維持他們的體面呢!
所以,清朝並不是沒有繼承明朝的廠衛制度,而是整個八旗都被作為了廠衛制度,取代了明朝的東廠、西廠。這樣一個等級森嚴的社會,有這麼一群利益截然不同的,掌控者武裝力量的特務看管著,民間稍有異動便有文字獄之類的事發生。
(滿清八旗即是清朝的廠衛)
社會活力由此降低到了低點,萬馬齊喑究可哀!
-
6 # 青春生活wdns
每個朝代都有自己的監察制度,帝王學說的教育讓每一位繼任者都明白平衡,監察的重要性,明朝的監察制度相對於別的朝代是比較著名些,這個主要條件是朱元璋打天下以後作為一個草根皇帝其多疑的本性,再就是大明特色的太監製度,內廷的建立讓一直是人下人的太監在政治舞臺上有了自己的地位,也是皇帝平衡外廷的一個重要砝碼,內廷手下的武力機構也就是東廠西廠!在太監的作用下,皇帝的支援下明朝的監察機構才名聲大於別朝!而清朝的監察機構就雍正一朝的叫粘杆處,在電視劇裡也有體現,不過由皇帝最親近的滿族人掌握,特務人員也是百戰老兵,相對於明朝的錦衣衛和東西廠要光大很多
-
7 # 使用者96816661689
不是沒有,是發揚光大了,只不過是名稱不一樣。
眾所知周知的那個特務組織用的一種殺人暗器血滴子。更加殘無人道!
-
8 # 雲捲雲舒152754837
清朝有自己較為獨特的兵役——八旗制度!
軍事大權的相對集中,使得封建專制統治更加鞏固!所以,也就沒有了明朝的那種憂患……
-
9 # 達摩說
清朝皇帝有屬於自己的一套情報系統,不需要再沿用廠衛制度了。
首先,廠衛制度架空司法,監視官僚,已經臭名昭著了。清朝本來就是少數民族入主,持反感情緒的人已經很多了,難道還要恢復一項惡制度去招致漢族官僚的仇恨?
而且明朝由於東廠西廠操持權柄,導致一定程度上的太監干政。閹黨勢大,對皇權產生了很大的威脅。清朝為了竭力避免太監干政,也不能沿用廠衛制度。
但作為一個專制政權,清朝皇帝也必須透過一定的手段去獲取更多情報,並監視官僚集團的動向。那麼,沒了廠衛制度,清朝皇帝靠什麼做到這些呢?
靠的是奴才和奴性。
滿清貴族善於培養和維繫與重臣之間的主奴情感,比如他們會透過請安折制度來建立主奴之間的溝通模式,在不斷的溝通之中鞏固奴才對皇帝的效忠意識和習慣。而清朝皇帝也傾向於將關係親近的奴才放在重要位置上,並給予其專摺奏事的權力,用以監視官僚集團中的危險人物,收集中央和廣大地方的各種動向,透過對不同渠道和來源的資訊進行對比、甄別和補充,幫助皇帝做決策。在軍機處成立後,這種形式就成為皇帝瞭解下情的主要手段。
此外,江南地區是漢族文化昌盛的地區,思想比較激進,所以也是反清復明的重災區。所以特別針對江南地區,清朝還在蘇州、杭州、南京等地設立織造局,品級不高,但責任重大,非絕對親信不可擔任。他們名為置辦皇室奢侈品,暗中則深入地方,收集官員、知識分子和百姓的資訊,透過專折彙報給皇帝。
到了乾隆年間,由於皇權的擴張,即便是漢族官員,也對皇帝的一言一行戰戰兢兢。雖然他們身份上不是奴才,但在內心已經完全形成奴性了,可以說是甚至是匍匐於皇權腳下。所以皇帝可以很輕易地利用奏摺去監視他們,透過御筆硃批對他們進行警告、辱罵、恫嚇以及嘲諷,哪裡還需要廠衛制度去監視群臣呢?
-
10 # 黃山熊粨灣
明朝就是因為明朝廠衛權力太大,皇帝已經駕馭不了了,導致最後一個末代皇帝崇禎皇帝,是一位非常有作為的皇帝,他一生勤勞刻苦,始終忙於國家政務,為了大明朝可以算的上是什麼敬業了,但最終也沒能幫助大明逃過滅亡,大明朝滅亡之後,崇禎皇帝也成為了大明末代皇帝,亡國之君。要是清朝也這樣,估計也快了。明朝是修長城,造圍牆,修紫禁城。然而都沒什麼用,仗沒打就輸了
-
11 # 優美輕鬆音樂
清朝沿用了明朝的廠衛制度,甚至在更大的範圍內發展了這種制度。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常與臣下討論宋朝、元朝失國的歷史教訓。 宋朝立國後,吸取了五代軍人亂政的教訓,開始大力發展科舉制度,提升士大夫的社會地位,用以制衡武人集團。太祖趙匡胤還立下了祖訓:不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者。所以,宋朝計程車大夫集團的勢力極為強大,周邦彥就直接對徽宗皇帝說“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章惇曾在朝堂上呵斥向太后。這些在後來的明清歷史中絕無僅有的場景,都被寫入了《宋史》。南宋孝宗時北伐,皇帝想典兵,卻遭到了丞相的反對,也不得不作罷。明朝立國借鑑了宋元治國得失) 可能宋朝得了天下太過容易,因此不管是統治黎民百姓,還是對待那些王公大臣總覺得不大自信,凡事都是一幅好商量的好脾氣。雖然有文官士大夫為國為民計程車子精神,但是皇權收到了文官集團的挾持是顯而易見的。 宋朝雖然是科舉制度的發展期,社會制度當年都處在建設期,因此表現出來就是有點亂糟糟到了元朝,則是沒有制度,沒有章法了。 元朝前期不設科舉,忽必烈還說“漢人惟課賦詩吟詞,何所用也?”對於蒙古人來說,快馬彎刀才是解決問題的最有效辦法,包括他們的皇位繼承製度。蒙古貴族在忽必烈去世後,圍繞著皇位的爭奪,經常發生政變。各位王公們結黨營私,拉幫結派,疏於治國,把收稅這樣的事都能拍賣給“包稅官”,卻熱衷於爭權奪利,甚至外皇城邊上大打出手。而皇帝,卻只能作壁上觀,無能為力。至於那些蒙古貴族在地方橫行霸道,無事生非,就更是充耳不聞了。所以,朱元璋君臣認為元朝是以寬縱失天下。 明朝成立後,朱元璋認識到,君權闇弱,無法控制官僚集團、皇室集團是這一切的根源。因此,朱元璋藉助胡惟庸、藍玉案,廢除了宰相制,又把中樞權力一分為六,即六部尚書。 可是這樣也不能確保他們不會私下聯絡呀!朱元璋深刻總結了歷朝歷代的經驗教訓,創出了一套既不讓武官造反,又不讓文官專權的自己看著很完美的制度。為此,將滿朝有功的大臣,不論文武,統統殺了個乾淨。(朱元璋是制度設計狂人) 人算不如天算,靖難之役後,明朝的政治局面又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朱棣等同於二次創業,功臣集團再次成為中央的政治集團。朱棣雖然雄才大略,卻不如朱元璋這樣願意做勞模,為了能夠從繁瑣的政事中解脫出來,他又開始逐步恢復內閣制。 由於朱元璋、朱棣得到皇位的經歷,他們都比較在意別人會不會搶班奪權。所以,他們都有透過機構制度來確保皇權穩固的願望。 1382年5月29日,明太祖朱元璋改儀鸞司為錦衣衛,其主要職能是侍衛皇家和緝捕刑獄。最初的“儀鸞司”,顧名思義,就是用於護衛皇家的“御林軍”,錦衣衛隨駕出行。這些衣著華麗的男人最初只是皇家的儀仗隊,日後卻慢慢演變為一個令人聞風喪膽的特務機構。 錦衣衛的首領稱為指揮使,一般由皇帝的親信武將擔任,很少由太監擔任。錦衣衛出行圖) 一般來說,錦衣衛的工作只限於偵察各種情報、處理皇帝交付的案件。可是,權力都有被濫用的情況,一旦碰到一個野心家指揮使掌權,就會利用職務之便不遺餘力地製造事端。如成祖時的紀綱、英宗時的逯杲、武宗時的錢寧等。在他們掌權時,緹騎四出,上至宰相藩王,下至平民百姓,都處於他們的監視之下,對他們的命令只要稍有拂逆,就會家破人亡,全國上下籠罩在一片恐怖氣氛中。 臭名昭著的北鎮撫司大牢中更是關滿了各種各樣無辜的人們,死於錦衣衛酷刑之下的正直人士更是不計其數。更為可怕的是,這種恐怖的氛圍,與唐武則天時期的短期出現不同,終明一朝幾乎是綿綿不絕,這種無節制的濫捕極大地影響了皇帝與官僚機構之間的關係,使百官、民眾、軍隊與皇帝離心離德,難怪有人說明朝不是亡於流寇,而是亡於廠衛。 除了緝捕斷案,錦衣衛還有一項職能就是“執掌廷杖”。廷杖制度始自明朝,是皇帝用來教訓不聽話計程車大夫的一項酷刑。這是一種精神和肉體上的酷刑,尤其適用於對待那些清高孤傲計程車大夫,所以,明朝皇帝們對此特別熱衷。 受刑者裹在一個大布裡,隨著一聲“打”字,棍棒就如雨點般落在他的大腿和屁股上。行刑者為錦衣衛校尉,他們都受過嚴格訓練,技藝純熟,能夠準確根據司禮太監和錦衣衛指揮使的暗示地掌握受刑人的生死。如果這兩人兩腳象八字形張開,表示可留杖下人一條活命;反之,如果腳尖向內靠攏,則杖下人就只有死路一條了。杖完之後,還要提起裹著受刑人布的四角,抬起後再重重摔下,此時布中人就算不死,也去了半條命。(錦衣衛的服裝是飛魚服) 廷杖這事,成為明朝皇帝失德的重要罪證,有人戲謔地稱明朝即使到了南明時期這樣的窮途末路,依然還在流行著廷杖的刑罰。皇帝的威風不可謂不大呀! 錦衣衛直屬皇帝,繞過司法機關,好用是好用,可是錦衣衛的權勢太大,到了成祖時,竟然發生了指揮使紀綱謀反的事,為了制衡權力越來越大的錦衣衛,又誕生了以宦官充任領導的東廠,在憲宗時又立西廠。明朝的廠衛特務政治自此達到頂峰,君主集權也達到了頂峰,君臣離心也達到了頂峰。東廠、西廠是出於對錦衣衛的制衡才出現的特務機構,東廠也有權監督錦衣衛。由於宦官身居內廷,更容易受到皇帝信任,所以東廠督主的權勢逐漸越過了錦衣衛。(東廠督主的權勢超過了錦衣衛) 由於有勳貴壓制、宗室牽制、廠衛監督,文官集團在明初過的很不開心。文官集團的領袖經常無緣無故被換掉乃至於被殺掉。 文官集團變得壯大起來,是從土木堡之變開始,明英宗一杆子把祖宗留下的精兵猛將賠了個乾淨,連五朝老臣張輔都搭進去了。文官集團因為留守,幾乎沒有什麼損失。此後,再也沒有任何勢力可以阻擋文官集團的膨脹。明朝極其完善成熟的科舉制度也為文官集團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生力軍,後浪推著前浪,生生不息。從中央到地方,權利基本都集中到文官集團手裡。 有誰來阻擋?勳貴?土木堡之變時勳貴死的差不多了。宗室?皇帝自己都信不過。武將?猛如戚繼光,見到張居正還得稱自己為“門下走狗”。皇帝們只有依靠宦官集團,但宦官集團與文官集團只能爭一時之瑜亮。不管是人數、權謀,宦官集團把持的特務機構都不能與文官集團相提並論。而且,由於宦官集團的存在,文官集團反而更為團結了。(廠衛制度:修羅地獄) 最後,朱元璋設計的制度,原本是想政由己出,結果卻形成了文官集團政治,皇帝想依靠宦官集團制衡時,不可避免地出現了黨爭。明朝亡於廠衛,更是亡於黨爭。 清朝的制度設計者是明朝的投誠者,他們對明朝制度有著深入的研究,其得失利弊,他們如數家珍。所以,清承明制,一點也不假。可是清朝是少數民族政權,八旗子弟作為統治者和征服者,他們被分派到各地鎮守地方,猶如周王朝初年的諸侯一樣,他們天然地服從、效忠清朝皇帝。他們人數本來就很少,身處漢人的汪洋大海,如果再不團結,哪兒還能維持他們的體面呢! 所以,清朝並不是沒有繼承明朝的廠衛制度,而是整個八旗都被作為了廠衛制度,取代了明朝的東廠、西廠。這樣一個等級森嚴的社會,有這麼一群利益截然不同的,掌控者武裝力量的特務看管著,民間稍有異動便有文字獄之類的事發生。(滿清八旗即是清朝的廠衛) 社會活力由此降低到了低點,萬馬齊喑究可哀!
-
12 # 籍伊
廠衛制度一般定性為特務組織,解釋為監視人民,
其實錦衣衛,東廠,西廠主要是監視官吏,
在官僚體系建立後,比世襲制進步,但出現新問題,官員的任命和管理,
選舉制下,官僚的監管,除了體系內部管理外,還有司法監督,更大的監督力量來自於人民,因為人民決定著其任職,這是所有大小官員所忌憚的,
任命制下,官員監管難度大的多了,如明太祖大力打擊貪官,但貪官不斷,始伍有前撲後繼之勢
明廠衛制度是監督渠道之一,但明衛制由宦官統領,皇權傍落
清廢除明廠衛制,仍由吏部管理
-
13 # 物語情歸
明朝出現廠衛特務制度,是因為明朝時期宦官和權臣總攬朝政,比如太監王振和魏忠賢等干預政權,政治混亂,擴張勢力,各地起義軍紛紛起義。為了加強皇權,消除宦官和太監禍亂朝政的威脅,明朝設立東廠、西廠和錦衣衛特務制度。
東廠是在永樂十八年成立,明成祖為對抗反對勢力而設,其職能是監視政府官員等各政治力量,可以直接逮捕審訊。
西廠在明憲宗時期設立,1482年被廢。
錦衣衛是在朱元璋時期成立,直接聽皇帝的指揮,不需要審訊可以拘捕任何人。
明朝的廠衛特務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監督和遏制了官員的腐敗,但它的手段殘忍,對法律秩序起到了破壞作用,也更加激化了社會矛盾。
而清朝時期由於地大物博,為了吸取前朝滅亡的教訓,不實行明朝的廠衛特務制度,它的中央集權專制更加嚴密,清朝建立軍機處,軍機處直接由皇帝負責,政治權力掌握在皇帝手中,它的設立成為中央集權制度的巔峰。
1631年,清政府建立八旗制度,八旗是將軍事政治財政司法等融合在一起的社會組織,這是滿清為維護統治的獨特之舉。
總之,因明朝的廠衛特務制度沒有很好地起到鞏固統治的目的,老百姓怨聲載道,反而加快了明朝的腐朽墮落,導致明朝統治的迅速瓦解。所以清朝政府從自己的國情出發,吸取明朝滅亡的教訓,為加強和維護清朝統治,不再繼續沿用明朝的廠衛特務制度。
-
14 # 和實物生
自漢代以來,外戚和宦官交替執掌朝局,對皇權造成很大的威脅。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後世王朝都十分注重控制這兩股勢力,防止其做大影響皇帝權威。到了明太祖朱元璋時期,因為對文官集團的極度不信任,撤銷了宰相制度,大權獨攬。繼任皇帝沒有太祖的工作效率,便開始培養太監讀書,代皇帝批閱奏摺。同時設定內閣制度,閣員負責收發、草擬各類公文,參與帝國治理。所以在明代,內閣和司禮監(太監)是國家最高權利層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兩方勢力有時候勢如水火,有時候親密無間,生出了無數是非,影響了國計民生。清朝建立後,為了認真反思前朝的事,對很多制度採取了批判性選擇性接收,沿襲了大多數制度,對於廠衛特務制度沒有繼承,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壓制宦官勢力,防止其威脅皇權。明朝就是一個盛產極品太監的朝代,劉瑾、王振、魏忠賢,哪一個都是權傾朝野,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由於太監是家奴,所以作為廠衛(錦衣衛)自然歸太監統領,負責從事秘密活動以確保皇帝對百官的控制權。但是,如果讓太監(廠公)勢力太大,又會尾大不掉。魏忠賢就是一個例子,崇禎帝朱由檢上臺後也是默不作聲,直到他的靠山和助手一個一個倒臺才瞅準時機才將其一網打盡。
2、沒有建立大規模、公開化、制度性特務統治的必要。清朝是異族統治,整個滿洲八旗是社會的統治階層,漢人只能被被統治階層。皇帝作為統治階層的最高領導人,根本不需要太監在加強皇權方面有什麼作為,只要將最高決策圈(軍機處、六部尚書)安排好自己的族人或者信任的漢人就行了,讓太監涉政弊端太多,從明朝的特務統治實踐來看,也是弊大於利,所以不再使用。
3,廢除酷刑惡政,收買天下人心。對於改朝換代者來說,如何維護自身統治,加強對國民的教育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前朝的制度不好,所以我們來了替老百姓推翻了前朝統治,給你們換一個更好的主子。而明朝的惡政除了繁重的苛捐雜稅(後期國防開支劇增導致農業稅激增),最讓人唾棄的就是特務統治。東廠西廠猶如人間地獄,打擊、報復、陷害、冤案層出不窮,折磨人的刑具開創了人類想象力的極限,進了東廠大牢沒有能活著出來的。可以說,東西廠和錦衣衛是明朝最讓百姓恐懼和方案的痛點,清朝統治者正是抓住了這個痛點,才讓自己的統治稍微帶了一點合法性,這才能夠爭取和贏得民心。從這個角度上,無論廠衛特務制度有多麼好用,都不能再用。
4,清朝有自己的特務制度:“密摺”制度。所謂的密摺,也稱奏摺、摺子,這是清代專門用來向皇帝陳情言事的一種文書。康雍乾時期,圍繞密摺逐漸形成了一套完整而又嚴密的規章制度,自從雍正七年設立軍機處後,密摺成為最重要的秘密統治手段。透過密摺隨時瞭解地方政務,也讓各地的督撫、布政使、按察使都擁有密摺權力,讓他們互相監督。在密摺大行其道的清代,皇帝建立了一個嚴密的監控網路,尤其對漢人和重要官員實施嚴密的監控。雖然密摺制度不像錦衣衛和東廠那般殘酷,可最終發揮的作用也是極其巨大的,只要是抓住了密摺的批閱權,就好比是抓住了大清的命脈。
5,清朝有自己的特務組織:粘杆處。粘杆處最開始只是一個專門捉蜻蜓、釣魚之類的服務組織,由四皇子胤禛創立。康熙末期,爆發“九龍奪嫡”事件。胤禛表面上與世無爭,實則暗中籌劃,招募江湖死士為己用,編入粘杆處掩人耳目。胤禛登基後,粘杆處正式成為國家特務組織,改名為“尚虞備用處”。民間傳說中,粘杆處有一種暗器叫做血滴子,能在百步之外取人首級,故而粘杆處也叫做血滴子。
綜上,清朝沒有建立起大規模、公開化的特務組織和制度,是有其歷史原因的。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任何朝代都需要特務和秘密統治手段,只不過這種手段根據統治需要而隨時調整。
-
15 # 鄧海春
若是論起中國古代的特務機構,大家可能會立刻想到明朝的廠衛制度。廠衛制度即錦衣衛與東、西廠。作為特務機構,廠衛的設定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人們對明清兩代往往概括性的認為都是中央集權大大加強達到頂峰的時期。既然如此,清朝為什麼沒有沿用明朝的廠衛特務制度呢?且隨筆者一探究竟。
民間有句老話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我們不妨先來簡單分析一下廠衛制度。廠衛,即直屬皇帝的偵查審訊機構,有自行處理罪犯的特權,是明朝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其中東、西兩廠,多由司禮監的太監掌控,錦衣衛則多由皇帝的心腹擔任。儘管這一制度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也發揮了不小的作用,但隨著東、西廠權勢的壯大,也導致了一些問題——第一,因為他們擁有生殺予奪的權力,因而出現嚴刑拷打、隨意逮捕吏民、窺探人們隱私、冤假錯案層出不窮的情況,激化社會矛盾,使得人人自危。第二,東、西二廠勢力的強大也意味著宦官勢力的愈發猖獗。明朝宦官之亂,除了君王荒政,宦官掌控行政和軍事大權之外,特務機構的設定也是原因之一。由此可見,清朝沒有繼承明朝的廠衛制度,是吸取明亡的前車之鑑。
第二個原因則是清朝本身建立了“密室政治”,即軍機處的設定與密摺制度的推行。軍機處又名“軍機房”、“總理處”,是自雍正時開始設定的中樞決策機構,最初是為了處理西北軍事,後來逐漸變成中樞決策機構,負責軍政大事。軍機處的設定有效的規避了明朝出現的宦官亂政問題。密摺制度則始於康熙晚年,在雍正時期得以完善,這既使皇權得以進一步強化,又使得官員之間互相告密,有效避免官員們串通一氣欺騙皇帝。
而且如果說明朝還是君臣政治的話,清朝已經變成家奴政治了,臣子對皇帝卑躬屈膝,皇帝獨攬大權,自然也犯不著設立廠衛這種特務制度,來培養另一股勢力分散皇權。也許有讀者瞭解過清朝有過特務機構,於雍正早期設立,叫粘竿處。粘竿處的人使用的武器叫“血滴子”,殺傷力很大,可取項上人頭。但其實這隻能說是準特務機構,畢竟當時這一機構的主要作用是,雍正還是皇子時負責刺探情報、排除異己;雍正坐穩龍椅後歸屬內務府,在清高宗時被廢除,所以和明朝的廠衛制度不能相提並論。
由此觀之,清朝時廢除了明朝的廠衛制度,既是因為這一制度本身存在缺陷和不足,也是為了吸取教訓,安撫籠絡人心,再加之清朝時已經有了更完備的中央和地方政治體制,在各方面的專制也達到頂峰,設定廠衛這種特務機構已經不能適應清朝的社會狀況,所以在清朝,廠衛制度被淘汰。
-
16 # 吳抒文
這是個好問題,明代的廠制和黨治說是特務功能,其實是對官僚機構的監督功能,明朝的制度和現在的君主立憲制很相似,監督環節多,具體如下:
優勢是可以預防外戚專權,官吏結黨和皇帝控制不了的灰色地帶的知情權;劣勢是控制和檢測環節越多,系統就越複雜,對於皇帝能力要求越多,另外還滋生了監控環節的腐化和專治。
到了清代,大量的東林黨人加入到了清最初的系統建設,當時認為明滅亡跟宦官專權有關例如:魏忠賢等,在系統建立初級階段就拿掉了這個附屬的監控環境,以加快穩定和系統溝通有效性,讓文官有更多發展空間。始料不及是各類官吏的行為約束很大程度變成了人治,皇帝需要耗費大量時間經歷個案把控和反貪汙,從康熙末年開始到清滅亡都沒有解決這個問題。
如果說到有效性監測應該是可被考核的量化指標的定期考核,行為準則也是定量和定性的,減少國家管理灰色地帶,監控引數易於獲得和公證,有無廠制和黨制都不會出現控制不了的狀況,也不會出現控制環節過大帶來的系統複雜性和成本。
-
17 # 河東來
這與滿清屬於蠻夷,文化程度不高有關。
其實滿清政府最應該做的政治決定,就是把滿族改組為國家的特務監察機構,履行道家職能。
明王朝後期可以說是漢人從秦始皇以來摸索的儒教國家的有效管理模式,他們為了擔心道家人物造反,所以選擇了有生理缺陷的宦官來擔任道家人物,因為對於宦官來說,沒有後代,就先天缺乏造反的動力,所以宦官就升格為“太監”,這種稱呼就已經單純是對於其職能的稱呼了,所以明亡時,崇禎皇帝身邊的太監製度的受益者並沒有逃跑,而是選擇了以身殉國。
明王朝的太監特務機構,行使的是國家最高的監察權,人們貶稱其為“閹黨”,實際上只是對行使這個權力的人有意見,但應該設立這樣的機構,卻是沒有根本性反對的,崇禎皇帝如果不殺魏忠賢,或者殺了魏忠賢之後馬上培養新的代言人,滿清能否奪取天下,還是未知之數。
清王朝面對人數眾多的漢族人,本來融入中國人傳統的封建管理模式更有利於其統治,他們應該把自己的領袖塑造為“神”(天子),自己的王公貴族蛻變為類道家人物,自己的部落大眾蛻變為錦衣衛這種特務監察機構,然後吸納儒家人物進行行政,這樣就形成了一種金字塔型的管理模式,更好維持其統治。
但他們選擇了一種更野蠻的方式統治清王朝,那就是:奴化政策。
為了清楚從外觀分辨是否忠實於滿清,他們搞了“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為了防止有人鼓吹“造反”,他們搞了“文字獄”,為了表示人們完全臣服,當官者必須自稱“奴才”,這實際上就是統治心虛的表現,意圖透過窮兇極惡來加以暴力掩飾。
-
18 # 包依剋星
因為幾十萬八旗就是明擺著監視漢人、蒙古人、回族人、藏族人、X族人的,八旗在本質上和太監一樣是滿清酋長的奴才,全國各個大城市都有滿城,哪兒還需要四處派太監?
回覆列表
我分析如下:
一、是清朝皇家對清朝一些高參(主要是漢族)總結明朝得失的選擇性採納的結果。
1、當時清朝的高參,主要是原明朝的大小官員和學者,這些人當時應該沒有放眼世界的條件,對明朝之前瞭解也不多。但是,對明朝卻是感同身受,幾乎是瞭如指掌。
因為他們基本上站在行政官員立場,他們應該是深惡痛絕廠衛特務制度。
2、其他建議。一是改人頭稅為田畝稅是很正確的,實際上是一種富人稅,也利於社會發展和公平。二是明朝政權格局基本上是皇上、行政與監察。強化監督設立了廠衛特務制度。皇上一般退入慕後了。而清朝弱化行政,取消廠衛特務制。把擔子全壓在皇上身上,一個人再能,有那麼大能力嗎?三是清朝的削藩是非常正確的,比明朝強。
3、清朝最大的失誤是無視西方的工業革命,也就是世界變化和進步的如火如荼,自己不但無動於衷,而且睜大眼防止進步。而不在於是否採用了廠衛特務制,因為清朝的特務並不弱,從打壓復明勢力和打壓孫中山一類勢力中可見一斑。
二、關於廠衛特務制與社會監督的利弊得失
1、廠衛特務制要成功,必須要求成員們絕對忠誠於皇上和國家。而實際上任何國家和政權都達不到。
明朝的廠衛特務制是做到了對行政及其他社會成員的監督和震攝的作用,但是,由於其組織和成員的私心,監督和震攝作用只有部分有效,弊端是由於大多數情況下有決斷權,傷害了許多無辜者,自己不同程度權力尋租,也就是傷了許多人的心。
2、社會監督中的媒體監督、網路監督和社會監督。雖然是全方位,無死角的,是及時的,雖然有時是失誤的,錯誤的,過分的。但是,他不是執行者,必須經過國家法律、監察等機構過濾後,才可執行。因此,他既有全方位,無死角和及時的優勢,又遮蔽了許多負面可能。
同時,他照樣可以監督執法執規執紀機關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