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蔓莓愛畫畫
-
2 # 蘑菇雅說
這是個有趣而且值得探討的問題,武則天弒女,弒的是誰?她的親生女兒安思定公主,那麼這件事到底是不是真實的呢?蘑菇認為這其實是不能肯定的。
記載安思定公主是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的女兒,但是非常離奇的是她在滿月的時候便夭折,但是她是怎麼死的呢?這一點至今令人懷疑。
在《唐會要》中說到:“昭儀(武則天)所生女暴卒,又奏王皇后殺之。”
《舊唐書》說“(武則天)振喉絕襁褓之兒”。
從以上的兩種描述看來是說法不一,在《唐會要》中認為是王皇后殺死了安思定公主,而在《舊唐書》中則是說是武則天殺死了自己的親生女兒。
為什麼認為不一定是武則天?雖然武則天在成為旅地後確實對很多親近的人進行了清算,但是在清算他們的時候,都是使用了一些冠冕堂皇的罪名將其下獄,所以在明面上武則天是並沒有什麼問題的。而安思定公主去世的時候不過滿月,顯然是沒有什麼機會去犯錯的。
在安思定公主去世以後,唐高宗大怒,廢王皇后,立武則天,所以起碼可以說明在當時人們都是認為確實是王皇后殺死了公主,也就是說這件事情在當時除了武則天以外,並沒有其他的目擊證人,而武則天自然也不會把安思定公主是不是自己殺死的真相說出來。那麼為什麼在後面又會有武則天殺死安思定公主的資訊傳出呢?很顯然便是史學家和一些人們的猜測了。
-
3 # 黑白文史mcn
在歷史的長河中有各種各樣的駭人聽聞的事情,那麼武則天弒女到底是不是真有其事,我們從歷史的痕跡中來窺探一番!
一直以來,“武則天為奪取後位,殺死了自己的親生女兒,嫁禍王皇后”的說法在民間廣為流傳,這個說法也得到了正規史學著作的傳揚。那麼,“武則天殺死了自己的親生女兒”究竟有無其事呢?武則天在中國歷史上橫空出世,是一個歷史奇蹟。但是,成功地獲得皇位的武則天,身後卻付出了很大的代價。圍繞武則天的評價,妖魔化一直佔據著傳統史學的主流地位。在一系列妖魔化武則天的歷史記述中,“武剝天殺死了自己的親生女兒”就是典型的事件之一。
安定思公主是歷史上有史料記載的最短命的公主,她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女兒,出生剛滿月即已夭折。她是政治鬥爭的犧牲品,但她究竟是怎死的。
安定思公主是歷史上有史料記載的最短命的公主,她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女兒,出生剛滿月即已夭折。她是政治鬥爭的犧牲品,但她究竟是怎死的,到目前為止尚無定論。
大多數人認為,安定思公主是被母親武則天為爭坐皇后之位而掐死的,因為這在《資治通鑑》和《新唐書》中都有繪聲繪色,就像親眼見了似的詳細記載。
據以上兩書記載,在武則天爭奪皇后王氏之位的時候,生下了安定思公主。公主生下之後,非常可愛,皇帝李治把她視為掌上明珠。在公主剛滿月之時,王皇后去看她,並逗著她玩兒。王皇后走了之後,武則天趁沒人親手將女兒掐死,蓋在被子下面。恰巧這個時候,皇帝李治來看女兒,武則天假裝什麼事也沒有發生,高興的掀開被子,遂發現女兒已死,大哭起來。這時李治也慌了,找來武則天宮中的侍從詢問,得知王皇后剛才來過,於是武則天大哭著數落王皇后的不是。李治亦認定女兒乃皇后所殺,於是堅定了她廢王立武的決心。
可是在《唐會要》中卻只說:“昭儀(武則天)所生女暴卒,又奏王皇后殺之。”意思是安定思公主突然死了,死的很蹊蹺,武則天說是王皇后殺的。
而《舊唐書》說“(武則天)振喉絕襁褓之兒”,亦認為是武則天殺害。但是在《舊唐書》中,作者並沒有把這件事寫在“正文”裡面,而寫在了“史臣曰”當中,作為作者自己的意見。可見當時雖有武則天殺女這種說法,但是史臣並不十分肯定。
從簡至繁的記錄變遷
大約在永徽四年,武則天為高宗生下一個公主,但中途不幸夭折。公主之死,到底是什麼原因呢?最開始的記載是很簡單的,《唐會要》卷三“天后武氏”條下是如此記載的:“昭儀所生女暴卒,又奏王皇后殺之,上遂有廢后之意。”當時的武則天是昭儀,屬於皇帝九嬪之首。這是她跟唐高宗所生的第二個孩子,第一個是長子李弘。
根據《唐會要》的這個記載,武則天和高宗所生的公主確實夭折,因為不知道死亡原因而且死得突然,所以稱作“暴卒”。武則天充分利用了公主之死,採用悲情主義的訴求方法,把公主之死的責任推給自己的情敵王皇后。高宗看來是受到了武則天的影響,開始萌生廢黜王皇后的念頭。
《唐會要》一書,雖然是北宋王溥編輯的,但是吸納了唐德宗時期蘇冕四十卷的《唐會要》和唐宣宗時期崔鉉的《續會要》,所以儲存唐代國史資料比較多,向來為學者所重。這裡的記錄,也相對穩重。當時,王皇后聯合蕭淑妃與武則天鬥法,武則天悲情主義的戰鬥技巧適合當時的情況,因為畢竟是母親喪女,說一些喪失理智的話是可能的,而高宗看見受傷的母親,也很可能同情心上湧。
但是,高宗新生公主夭折一事,《舊唐書》卻沒有任何正面提及,但是在武則天皇后本紀的“史臣日”中,寫下了這樣的文字:“武后奪嫡之謀也,振喉絕襁褓之兒,菹醢碎椒塗之骨,其不道也甚矣,亦奸人妒婦之恆態也。”其中,後一件事是指武則天殘酷對待失敗了的王皇后和蕭淑妃,而前一件事“振喉絕襁褓之兒”,可能就是指扼殺親生女兒的事。為什麼這件事沒有寫入《舊唐書》的正文,而是用“史臣日”的方式表達出來,沒有確鑿證據女兒,推測起來大概這個時候已經有了武后殺親生公主的說法,但是不能落實,只好用這種更具有個人意見的方式表達出來。
以上幾書記載說法不一,因此也就使安定思公主的死因變得撲朔迷離。那麼安定思公主到底是不是死於武則天之手呢?這個問題,歷史雖然沒能給我們一個唯一的答案,但是我們不妨站在“人性”的高度,來作一猜測。
俗話說“虎毒不食子”,動物尚且如此,何況人乎?武則天作為一個母親,面對自己的親生女兒,而且是一個非常可愛,還在襁褓之中的女兒,她能下得了毒手嗎?我認為這似乎是不可能的!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我是@黑白史
-
4 # 一本夏聊歷史
對於這個問題,要從正史上去尋找答案,真的很難。畢竟在唐高宗以後,武則天的後代們,還是沒有貶低和詆譭武則天的意思。因此唐朝的正史不可能記載太多武則天的秘密。尤其是像這種禽獸不如的行為。歷史之所有很多費解之謎,關鍵就是當政者,會想盡一切辦法洗白自己。
武則天很多事情做得不光彩,如安定思公主之死,李弘、李賢之死,都有說是武則天所為。大家之所以把這些人的死因之謎,跟武則天聯絡在一起,是因為武則天確實心狠手辣。想當初,不得寵的王皇后,為了制衡唐高宗李治寵愛的蕭淑妃,想利用的就是武則天的狠毒。
王皇后不顧一切的,讓人把武則天從感業寺接到宮中,就是為了了擊垮蕭淑妃,武則天確實不是一般的女人,她把蕭淑妃打敗後,才發現自己真正的對手,原來是王皇后,有王皇后的存在,她就沒有任何機會。於是武則天想方設法暗害王皇后。
王皇后雖然知道武則天覬覦自己的位置,也知道武則天陰險狡詐,她也是處處留意和設防。但沒有想到的是,武則天竟然可以用自己的女兒做誘餌。王皇后和李治一直沒有孩子,這對皇帝的女人來說,可是致命的打擊。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只有王皇后自己知道。作為後宮之主,王皇后母儀天下,武則天生的女兒,唐高宗李治特別喜愛。那天不知道王皇后是哪裡來的興致,竟然去看武則天出生不久的女兒安定思公主。這一看卻把小公主看死了。
除了王皇后沒有別人,唐高宗李治大怒,王皇后因此遭受厄運被廢。雖然很多大臣反對,這這些大臣裡還包括李治的舅舅長孫無忌。可李治是鐵了心的要廢王皇后,武則天因此上位。武則天在上位後,對長孫無忌等人進行了打擊。
從後來武則天對待李治的其他兒子和嬪妃們的行為來看,武則天實在是夠狠毒的。就算自己的親生兒子李弘和李賢,武則天也沒有放過。長子李弘之死也是個迷,李賢是以謀反的罪名賜死的。
武則天守株待兔,等的就是王皇后鑽進她設定的圈套。王皇后去看她的孩子後,孩子就去世了。當唐高宗李治趕到,問起原因,武則天的矛頭就直指王皇后。李治竟然絕對相信武則天的說法。看來李治真的是讓武則天迷懵了,也不來個調查,就做了結論。這就註定王皇后要倒黴,誰叫她碰上了武則天。
武則天的言行其實徹底暴露了她的目的,她對王皇后的陷害是有預謀的。機會來了,她不惜犧牲自己的女兒,成全自己。這就是不一般的武則天。透過種種推斷,我認為武則天就是弒女的真兇,依據就是她的心中權力比什麼都重要。
-
5 # 揚生解史
永徽五年(654年),武則天產下長女安定思公主,在安定思公主出生滿月時,王皇后來看望並逗公主玩,王皇后走出去後,武則天趁沒人將女孩掐死,又蓋上被子掩飾。正好李治來到,武則天假裝歡笑,一同開啟被子看孩子,發現女兒已經死了,武則天啼哭。問身邊的人是怎麼回事,身邊的人都說:“皇后剛剛來過這裡。”李治勃然大怒,說道:“皇后殺了我的女兒!”武則天於是哭泣著數落王皇后的罪過。王皇后無法解釋清楚,李治從此有了”廢王立武“的打算。
這個說法在正史上是有記載的,如下:
1、《新唐書·武皇后傳》:“昭儀生女,後就顧弄,去,昭儀潛斃兒衾下,伺帝至,陽為歡笑,發衾視兒,死矣。又驚問左右,皆曰‘後適來。’昭儀即悲啼,帝不能察,怒曰:‘後殺吾女,往與妃饞媢,今又爾邪!”
2、《舊唐書》史臣曰:“振喉絕襁褓之兒”,詳情不明。
3、《資治通鑒》:「後寵雖衰,然上未有意廢也。會昭儀生女,後憐而弄之,後出,昭儀潛扼殺之,覆之以被。上至,昭儀佯歡笑,發被觀之,女己死矣,即驚啼。問左右,左右皆曰:『皇后適來此。』上大怒曰:『後殺吾女!』昭儀因泣訴其罪。後無以自明,上由是有廢立之志。」
既然史書有相關記載,那麼,武則天是真的掐死了自己的親生女兒嗎?
馴馬論表明,武則天行事風格異於常人武則天在晚年時回憶自己為李世民馴馬一事。李世民有馬名叫獅子驄,肥壯任性,沒有人能馴服它。武則天當時侍奉在側,對李世民說:”我能制服它,但需要有三件東西:一是鐵鞭,二是鐵棍,三是匕首。用鐵鞭抽打它,不服,則用鐵棍敲擊它的腦袋,又不服,則用匕首割斷它的喉管。“
李世民聽後,表面上誇讚武則天的志氣,但他實際上開始疏遠武則天。武則天也另闢蹊徑,勾搭上了太子李治。
我們可看出,武則天為了達到目的,可以施展常人所不能用的手段。如用鐵鞭馴馬、勾搭太子等,如果她為達目的掐死女兒也不奇怪。
擋我者死:脅迫李治、廢上官儀李治因武后慢慢有主導政局的趨勢,一度有廢后的打算。麟德元年(664年),李治讓宰相上官儀起草了廢掉武則天的詔書。但墨跡未乾時,武則天的耳目及時向她報告,武則天對李治軟硬兼施,廢后之事終不了了之。武則天趁機向李治要求讓她一起上朝,臨朝聽政。二人合稱“二聖”。此後,武則天的政治經驗和影響力進一步增長。
廢后之事雖告終,但武則天的報復沒有停止,繼要求臨朝聽政後,她還將協助李治擬詔的上官儀族誅。這件事情過後,李治再也無由壓制武后。
從以上可看出,武則天辦事毫不拖泥帶水。如果她為達目的掐死女兒也不奇怪。
對可能威脅到她地位的人,必除之而後快。王皇后、蕭淑妃被廢后居於囚室。一天,唐高宗思念王氏,乘空行至囚禁之處,見其門禁封閉嚴固,僅留一孔送進飲食,心中很是不忍,呼喊道:“皇后、良娣還好嗎?”王、蕭兩人共同回答說:“妾等因罪廢棄為宮婢,哪敢再用尊稱啊!”說罷悲泣咽哽。還說:“陛下如念往日舊情,使妾等死而復生,重見天日,請把此處改名為‘迴心院’。”唐高宗說:“我馬上就有處置的辦法。”
耳目報告武則天此事後,她立即下令杖責二人各一百板,截斷其手足,反綁置於酒缸之中,說:“讓兩婆子骨醉!”幾天後,王氏、蕭淑妃死去,武則天派人肢解其屍體。
可見其手段之殘忍!
總結從以上武則天的行事風格及手段來看,她先掐死女兒,然後嫁禍於王皇后似乎也說的通。但是,她既然是在四下無人時,掐死了自己的女兒。那麼,史學家是怎麼得知的呢?難道是武則天自己告訴別人,是她掐死了她的女兒?這不符合常理。
所以,應試是武則天的女兒因故夭折了,她藉機嫁禍給剛好來過的王皇后。掐死女兒之說,只不過是後人對武則的詆譭吧了。
-
6 # 陽光初起時
我認為武則天“弒女”事件是無稽之談,根本沒有依據,無論從小公主的出生時間還是武則天的作案方式,跟現實情況都有一定出入,值得人深思。
廢后前的政治環境唐高宗李治原先的皇后姓王,長得閉月羞花非常美貌,只是他們婚後多年無子,按照古之帝王家的習俗,後宮嬪妃是否能夠生育是首要大事,那麼貴為一國之後的王皇后沒有子嗣,難免政治地位就會下降。
而這時候成為昭儀的武則天,已經為李治生下了兩個皇子李弘(公元652年八月左右出生)和李賢(公元654年十二月出生),而公元655年春季,唐高宗李治便迫不及待的給武則天的兩個兒子封王。沒有孩子的王皇后日子越來越不好過,在武則天枕頭風的作用下,也就逐漸失去魅力被高宗厭倦,這不才剛剛在皇帝面前失寵,王皇后的親舅舅、位高權重的柳奭就被貶出京城,王家的權勢相繼被打壓。與此同時,高宗李治多次跟朝臣們說“王皇后不孝,應該廢掉,武昭儀賢淑,當立為皇后”,其實這時候的武則天雖為昭儀,然在後宮的地位已經不低於王皇后,可謂是勢均力敵針鋒相對,所以她們之間的矛盾就在所難免。
立武則天為後由於高宗李治畢竟是新皇,剛登基不久,朝中大事還不能完全決斷,更換母儀天下的皇后,難免不引起大臣們的反對,於是一場後宮血雨腥風的爭鬥就轟轟烈烈的展開了。
第一個站出來反對的當然是長孫無忌,他是皇帝的親舅舅,資格老權威最大,也可謂老謀深算,他跟武則天沒有任何關係,武則天做皇后他也討不來半點好處,所以堅決抵制,高宗數次暗示他都不為所動;第二個敢於反對的人,是那個書法大師褚遂良,他反對武則天為後的聲音最高,他說武氏曾跟隨先皇,現在兒子立父親的女人為後有悖人倫,直把高宗李治氣的半死;第三個輔政大臣是軍事家李勣,他比較中庸沒有直接表態,或許也是為了討好武則天,所以暗中提示高宗皇家內部事務可自己做主;而第四個大臣于志寧則比較曖昧,唯唯諾諾,一直拿不定主意,不敢說出所以然。
皇帝畢竟是皇帝,經過再三跟文武大臣商議,最終不但失了面子而且龍顏大怒,既然一幫老臣都不給他這個面子,乾脆就不再諮詢他們了,一怒之下就下詔廢黜王皇后,於公元655年十月封武則天為新皇后。
安定公主何時出生世上傳言,武則天為了順利當上皇后,曾親手掐死自己的親生女兒“安定公主”,《資治通鑑》記載:“公元654年,(王皇后)寵雖衰,然上未有意廢也。會(武)昭儀生女,後憐而弄之,後出,昭儀潛扼殺之,覆之以被。上至,昭儀陽歡笑,發被觀之,女已死矣,即驚啼。問左右,左右皆曰:“皇后適來此。”上大怒曰:“後殺吾女!”昭儀因泣訴其罪。後無以自明,上由是有廢立之志。”
我們都知道這一年的十二月,武則天的第二子李賢出生,如果安定公主也出生在這一年,按照記載她應該是在李賢的出生之前,那麼這一年武則天從三月至十二月都處於懷孕期,即便她足夠殘忍工於心計,可是這位長公主怎麼來的(皇女出生肯定要載入史冊),偏偏這個重要日期史書沒有記載,只說是在公元654年;根據《舊唐書•高宗本紀》記載,在公元664年三月十九日,唐高宗追封這位小公主為安定公主,依照慣例,追封逝去的人都會選擇一個跟出生日期相關的時間點,由此可以猜測小公主出生在公元654年的三月十九日(十週年紀念),剛好這一年是閏年(當年有兩個五月)。那麼按照這個推論,這一年武則天生下小公主後,不到2個月就懷孕,而且武則天是在孕期掐死女兒嫁禍王皇后,是不是很不正常?
根據古人擁有的醫學知識,與皇家生養相關的禁忌絕對非常嚴格,李治和武則天不會沒有一點生理常識,這麼快就生育孩子!所以從時間和邏輯上,這個安定思公主不太可能出生在公元654年,可能是在李賢(654年12月)出生後李旦(公元662年)出生前,而武則天被封為皇后是在公元655年十月,而公元656年十一月武則天第三子李顯出生,傳言武則天是藉助安定思公主的死上位的,如果安定公主不是出生在武則天當皇后之前,那麼這個謠傳就不攻自破。
武則天“弒女”始末根據《新唐書》和《資治通鑑》記載,說當年武則天藏在密室,等王皇后逗完小公主後悄悄地掐死女兒,然後裝作歡聲笑語的迎接高宗,發現女兒死後,宮中的僕人證明說適才只有王皇后來撫摸過小公主,於是高宗怒不可遏,下定決心廢后。但這兩本書都是出於宋代,畢竟時隔久遠,未必可信。而成書於唐代的《舊唐書》中,並沒有這樣記載,說是公主突發急病暴斃,只是被武則天利用。按照後人推算,這種事情若非親眼所見怎麼能描寫的如此栩栩如生,所以《新唐書》和《資治通鑑》那段對武則天“弒女”近乎生動傳神的描寫,實在是有點言過其實。日本學者原百代對這個事情曾做如下推測:唐代嬰兒死亡率較高,北方地區天冷可能是房間木炭燒的太熱,產生了一氧化碳遂使公主中毒而死(古人尚不知道一氧化碳中毒的常識);或者是王皇后沒有帶過孩子,她因為害怕凍著小公主,出於好意不小心把被子蓋在小公主頭上,致使小公主被悶死了;也或者是由於當時醫療條件不好,公主患上傷風感冒,最後呼吸困難不治而亡,凡此種種不一而論。畢竟新唐書和資治通鑑的描寫,都是出於唐人的筆記,以野史的形式彌補正史的不足,這在古代也很常見,但是放在佐證武則天弒女這件事上就有點可笑了。那麼這兩本書又為什麼這樣記載呢?很可能是編撰者忽略了李賢的出生時間,為了過於渲染武則天“劣跡斑斑”的罪行,而武則天作為一個女子僭越帝位,後世很多史學家對此都大為不滿,以至於他們把民間的傳聞當成了事實,堂而皇之地寫進史書。由此看來,關於武則天“弒女”的事件未必是真的,也缺乏依據,其中真相,想必只有武則天自己知道了,在此潦草探索,是為趣味吧。
-
7 # 武大官人
因為帝王李治的過分寵愛,才有了女皇武則天“廢王立武”的事件!
這個事件是真實存在的,下面簡單明瞭為大家講解一下
廢王立武655年,在當時的後宮傳出王皇后和其母柳氏在宮中搞迷信的法術,這事讓李治知道了,李治聽聞後很生氣,就將柳氏趕出了宮。此時的王皇后就又少了一名得力助手,這樣一來權力也更是少了。同時李治還打算將武則天升為一品宸妃,但是受到大臣們的阻擋沒有成功。
但是官員李義府支援“廢王立武”,受到了李治的重用,其他官員見此也分分都支援李治廢王立武了。老臣李勣更是直接說了這是皇上的家事,與外人有什麼關係。李治“廢王立武”的想法更加堅定了。終於在這一年的十月十三日,下了詔書廢了王皇后,立武則天為皇后。皇帝想廢王立武是作為官員不可以僭越的事情,因為這也屬於家事,官員李義府就非常明智的支援李治
從而武則天也成功參了政,並和李治達成共識,將反對“廢王立武”的官員該殺的殺,該趕的趕。至此“廢王立武”事件才算結束。
武則天弒女安定思公主是歷史上有史料記載的最短命的公主,她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女兒,出生剛滿月即已夭折。她是政治鬥爭的犧牲品,但她究竟是怎死的,到目前為止尚無定論。大多數人認為,安定思公主是被母親武則天為爭坐皇后之位而掐死的,因為這在《資治通鑑》和《新唐書》中都有繪聲繪色,就像親眼見了似的詳細記載。
武則天弒女真相 殘殺親生女兒或是被冤枉
按照以上兩書記載,在武則天爭奪皇后王氏位子的時候,生下了安定思公主。公主生下之後,因為這是李治和武則天的長女,皇帝李治把她視為掌上明珠。在公主剛滿月之時,王皇后去看她,並逗著她玩兒。王皇后走了之後,按照記載來說,這個時候搬倒王皇后無疑是最好的時機。
所以武則天趁沒人親手將女兒掐死,蓋在被子下面。事情還就巧了,皇帝李治這個時候突然來看女兒,武則天就假裝什麼事也沒有發生,高興的掀開被子,立馬發現女兒已死,變大哭起來。可以想象的到這時候的李治心情是多麼的憤怒,馬上找來武則天宮中的宮女詢問,得知王皇后剛才來過,於是武則天大哭著數落王皇后的心太狠掐死了自己的女兒。李治也認定女兒是王皇后所殺,於是更加堅定了她廢王立武的決心。
其實以上幾書記載說法不一,這也就造就了安定思公主的死因變得撲朔迷離。
那麼安定思公主到底是不是死於武則天之手呢?這個問題,歷史雖然沒能給我們一個唯一的答案,但是我們不妨站在“人性”的高度,來作一猜測。
俗話說“虎毒不食子”,動物尚且如此,何況人呢?武則天作為一個母親,面對自己的親生女兒,而且是一個非常可愛,還在襁褓之中的女兒,她能下得了毒手嗎?
後來武則天篡唐自立,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都被認為是大逆不道的事情。因為這是開天劈腿頭一遭啊,加上武則天晚年,聽信讒言,殺害了很多無辜之人,當然其中不乏她自己的親人。所以就有一些對武則天不滿之人,把安定公主之死強加在武則天身上,以此詆譭武則天。俗話說“謊話說了一千遍,便是真理”,強加之罪何患無辭呢
當然了這也是我純屬個人站在“人性”,或者說是“母性”的角度上作出的一些猜測,表達的意思只是說作為母親的武則天親手殺死女兒的可能性是很小的。
-
8 # 微史春秋
一、新舊唐書都沒有明確記載武則天殺死親女
成書於五代後晉的《舊唐書▪則天皇后武曌本紀》中並沒有記載武則天為陷害王皇后殺死親生女的事,只是在後面的論中提到了此事:
史臣曰:……武后奪嫡之謀也,振喉絕襁褓之兒,菹醢碎椒塗之骨,其不道也甚矣,亦奸人妒婦之恆態也。
劉昫認為武則天在成為皇后的過程中採用了陰謀詭計,“振喉絕襁褓之兒”,認為這是武則天的“不道”。
不過“振喉絕襁褓之兒”也並沒有直接指向她殺死自己的女兒,不然他為何不在前面的本紀中直言呢?
北宋歐陽修編撰的《新唐書》也沒有提及此事,在《后妃傳》王皇后的傳中說道:
而昭儀詭險,即誣後與母挾媚道蠱上,帝信之,解魏國夫人門籍,罷後舅柳奭中書令。李義府等陰佐昭儀,以偏言怒帝,遂下詔廢后、良娣皆為庶人,囚宮中。
這裡提到王皇后之所以被廢,乃是被武則天誣陷她“挾媚道蠱上”,加上一些支援武則天的大臣“以偏言怒帝”,從而被廢。
可見新舊唐書,都沒有明確記載武則天殺死親生女兒。
二、唐代駱賓王的《討武檄文》也沒有記載此事檄文一般都會將討伐物件的種種惡行都囊括其中,甚至是捕風捉影的事,有時候後也會捏造事實。
但是駱賓王聲討武則天的《討武檄文》通篇沒有提到此事。
昔充太宗下陳,曾以更衣入侍。洎乎晚節, 穢亂春宮。潛隱先帝之私,陰圖後房之嬖。入門見嫉,蛾眉不肯讓人;掩袖工讒,狐媚 偏能惑主。踐元后於翬翟,陷吾君於聚麀。加以虺蜴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殘害忠良。殺姊屠兄,弒君鴆母。
這裡提到了武則天的諸多罪行,但是沒有殺害親生女兒來陷害王皇后的事。假如真有此事,駱賓王不會不將之公佈與眾的。
三、司馬光《資治通鑑》明確記載此事北宋司馬光在《資治通鑑》這般記載道:
後寵雖衰,然上未有意廢也。會昭儀生女,後憐而弄之,後出,昭儀潛扼殺之,覆之以被。上至,昭儀陽歡笑,發被觀之,女已死矣,即驚啼。問左右,左右皆曰:“皇后適來此。”上大怒曰:“後殺吾女!”昭儀因泣訴其罪。後無以自明,上由是有廢立之志。
司馬光之前的劉昫、歐陽修在修《舊唐書》和《新唐書》時都沒有明確記載此事,為何司馬光卻記載了?
很明顯並非是司馬光新發現了什麼史料,而是此事在民間流傳,散見於文人筆記,司馬光采用罷了。
司馬光是有自己的一套道德標準的,到司馬光時期,對於武則天這樣的女主是極為貶低的,採用野史的記載是為了警戒後人。
採用野史而非正史的事,在《資治通鑑》並不少見。如新舊唐書都沒有記載楊貴妃與安祿山之間的緋聞,但是司馬光卻採用唐代姚汝能《安祿山事蹟》的記載,記錄了兩人之間的緋聞。
司馬光這麼做,就是為了宣揚安祿山和楊貴妃的惡,從而讓後世統治者引以為鑑。
-
9 # 歷史哆唻咪
武則天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正統女皇帝,政啟開元,治宏貞觀。她的成功之路曲折離奇,其中殺女奪後是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步。我相信“虎毒不食子”,也相信母愛是最偉大,最無私的。但是我更相信人性。從某種意義上,安寧公主之死的價值是極大,也是必須的。
安寧公主的犧牲不僅幫助武則天一躍成皇后,為其建立武周,替代李唐奠定了基礎;也給予她的弟兄姐妹獲得無上榮耀和地位,尤其是太平公主。否則四十年之後,孤獨半生,下嫁衛士的很有可能就是她了。
1. 《舊唐書》不載此事不能否認殺女事實記載武則天殺女的史實在《資治通鑑》的《唐紀》部分與《新唐書》中均有記載,這兩者都是可信度相當高的史籍,兩書所記武則天殺女之事又大致相同,言之鑿鑿如何不信呢?問題就在於比上述二書成書更早,以史料豐富真實見長的《舊唐書》對此事竟無任何明確記載。
《資治通鑑》卷一九九載“會昭儀生女,後憐而弄之,後出,昭儀潛扼殺之,班之以被。上至,昭儀陽歡笑,發被觀之,女已死矣,即驚啼。問左右,左右皆曰:`皇后適來此’。上大怒曰:`後殺吾女’!昭儀因泣數其罪,後無以自明,上由是有廢立之志。”《新唐書·則天武皇后傳》載:“昭儀生女,後就顧弄,去,昭儀潛弊兒表下,伺帝至,陽為歡言,發表視兒,死矣。又驚間左右,皆曰`後適來。’昭儀即悲涕,帝不能察,怒曰`後殺吾女,往與妃相諂媚,今又爾邪!’由是昭儀得入其訾,後無以自解,而帝愈信愛,始有廢后意。”這自然使許多論者懷疑成書在後的《資治通鑑》和《新唐書》對此事記載的真實性。那麼,為什麼《舊唐書》對如此重大之事竟無一字記載呢?
《舊唐書》的修撰工作十分迅速,全書200卷,近2萬字,僅用了不足五年時間便修成。之所以能在短時間內修成如此大書,主要是因為材料較為現成。據趙翼考證說:“五代修《唐書》,雖史籍已散失,然代宗有九朝實錄。今細審《舊書》文義,如此數朝紀傳,多鈔實錄、國史原文也。”《舊唐書》中有關武則天的材料大都收在《則天皇后本紀》中,關於本紀的史料來源,黃永年先生明確指出:“從高祖到文宗這部分是根據實錄撰寫成直接抄自國史,而國史本紀也摘自實錄,所以《舊唐書》這部分本紀實際上都是實錄的節本。”
而實錄是由史館的史官根據起居郎所記的起居注和起居舍人所編的制、誥等撰修的。據史料記載,唐代自高祖起至代宗,16朝都修成了實錄,武則天朝的實錄,大致應該在中宗、睿宗,最遲在玄宗時修成。中宗、睿宗是武氏的親兒子,玄宗是她的嫡子,他們對母親或祖母的殺女奪後位之事,自然是諱莫如深的。《舊唐書》成書倉促,照錄實錄、國史,關於此事自然也就不見記載了。同樣原因,太宗殺兄奪位,玄宗娶貴妃等事,《舊唐書》也都予以迴護,就是因為有關實錄都受到皇帝本人控制的緣故。
《資治通鑑》和《新唐書》是宋人修撰,當然不必再為前朝隱諱。司馬光修《通鑑》與歐陽修等修《新唐書》時,尚有大量的唐朝史籍可以參考,如實錄、國史、詔制敕冊及史館吏牘等都一應俱在,以上二書的統撰者都是嚴肅認真的治史大家,對材料的取捨較為審慎精當,可信度較高。所以,對武則天殺女一事的記載是十分可信的。
2、追封長女透露出的愧疚《舊唐書·高宗本紀》載,麟德元年(664年),“長女追封為安定公主,謐曰思,其滷薄鼓吹及供葬所須,並如親王之制。”這個長女應是武則天所生,當年成為犧牲品的那個小公主。據《新唐書·諸帝公主傳》記載,高宗有三女,分別是蕭淑妃所生的義陽,宣城二公主與武則天生的太平公主,並未提到這個小公主,大約是因為她在襁褓中便夭折的緣故。
一般來說,剛出生便離世的孩子,母子感情不深,隨著時間的推移,母親會漸漸將其淡忘。武則天則不同,長女死亡令她的內心定然片刻不得安寧,隨著自己地位的鞏固和權力的增大,她對女兒的思念與負疚之情也越來越強烈。十年後,她追封長女為“安定”,大概是希望女兒稚嫩的靈魂能安息九泉。諡號曰“思”,從字面意思看,說明武則天一直在思念女兒,若根據唐代溢法,則有“追悔前過曰思”的記載。小公主剛出生即遇害,本身是無過可悔的。因此,謐號雖是給小公主,但也寄託和抒發的應是武則天本人的追悔之情。
此外,小公主的供葬規格明顯逾制也說明了這一點。唐高祖李淵之女平陽公主,曾響應太原起兵,威展關中,戰功赫赫。死後的喪葬儀式中加了鼓吹,太常尚以“婦人葬,古無鼓吹”為由堅決反對”。這個在世不久的小公主,何以死後的供葬和鼓吹都“並如親王之制”呢?只有一個解釋,即做為生母的武則天內心有愧,想以此讓女兒的在天之靈得到一些慰藉。
3、恨與愛的雙向移情武則天為謀後位而扼殺女兒,其內心的創傷是極為深重的,這種創痛以對當年情敵之女極度仇恨,對自己女兒極度的愛這兩種超常的情緒表現出來:
《資治通鑑》載,蕭淑妃之女,義陽、宜城二位公主“生母得罪,幽於掖庭,年逾三十不嫁。太子見之驚惻 ,遽請出降,上許之。天后怒,即日以公主配當上翊衛權毅、王遂古。”此外,《舊唐書》和《新唐書》對此事也均有記載,只是對事情發生的時間、公主的年齡記載不一。以《新唐書·后妃傳》為例,記載的事情發生時間是在上元元年(674年)至儀風三年(678年)之間,公主年近40歲,與《資治通鑑》的記載大致相同,看來,事情發生的時間應在上元二年前後。二公主生年不詳,但同是蕭妃所生的許王素節,儀鳳三年為3歲,上元二年應是41虛歲,二公主的年齡與素節相差不會太遠。退一步說,即使蕭淑妃的小女兒生在其母死前不久,上元二年也有32虛歲了。
唐代女子尚早婚,貞觀年間規定:“男子二十,女子十五⋯⋯並須申以婚媾,令其好合”開元年間女子婚齡又提前到13歲。白居易有詩說:“無媒不得造,匆匆過三六”,可見,當時女子過了18歲就算大齡了,何況義陽、宣城二公主已三四十歲了,年長不嫁當是事實。
儘管武則天在當年的後位角逐中是勝利者,但在親情上是徹底的失敗者。由於自己的女兒成了犧牲品,便對當年情敵的女兒進行迫害,最殘忍的手段,莫過於讓二位如花的公主在深宮中耗盡自己的青春。而太子李弘只念姐弟之情,哪知母親心中的苦衷?以致因請嫁之事得罪了母親,結果讓兩位姐姐配給了衛士。
對蕭淑妃之女迫害的同時,武則天對自己所生的小女兒太平公主卻疼愛異常。為了滿足太平公主的婚事,她“私殺攸暨之妻以配主焉”。一般公主食封三百戶,親王八百戶,至多一千戶。“太平食湯沐之邑一千二百戶,聖歷初加至三千戶”;“二十餘年,天下獨有太平一公主,父為帝,母為後,夫為親王,子為郡王,貴盛無比。”這種對太平公主的超常寵愛,正是感情移借的結果,由於對長女負疚,便加倍對次女進行補償。這愛與恨的雙重感情移借正是武氏殺女的旁證。
結語武則天殺女以謀後位的行為,對其自身來說是權力慾與母性本能的一次大決戰。結果,是權力慾佔了上風,但這一時的勝利也徹底打破了她內心的情感平衡,內疚象一條毒蛇時時噬咬著她的心靈。對長女的追封和厚葬;對蕭妃二女的迫害;對太平公主的溺愛,樁樁件件所表現出的,不僅是對過去行為的追悔,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種病態的心理渲洩。
-
10 # 希望星晨58298869
是假的!我們來據事實分析:
一直以來,武則天的弒女事件在民間廣為流傳。說的是在永徽四年,武則天為高宗生下一個公主,不幸夭折。這個夭折的女孩是武則天的第二個孩子,當時的武則天已經二次進宮並被封為昭儀,屬九嬪之首。此事記載如下:
“昭儀所生女暴卒,又奏王皇后殺之,上遂有廢后之意。”《唐會要》卷三這個女孩死得突然,稱作“暴卒”。聰明的武則天把公主之死的責任推給了王皇后。於是,高宗開始萌生廢黜王皇后的念頭。
當時,王皇后聯合蕭淑妃與武則天搞 宮鬥,武則天用悲情痛襲情敵效果良好。畢竟是母親喪女,在這樣的時刻說一些喪失理智的話是容易叫人理解的,而心軟的高宗看見自己心愛的女人已經是淚水婆娑的受傷的母親,同情心會復甦起來。但《舊唐書》對此事沒有正面提及,只是在武則天皇后本紀的“史臣曰”中,含糊其辭。
“武后奪嫡之謀,振喉絕襁褓之兒,菹醢碎椒塗之骨,其不道也甚矣,亦奸人妒婦之恆態也。”“振喉絕襁褓之兒”,就是指武后為爭奪皇后之位,扼殺了親生女兒。既然如此,為什麼如此重要的事在《舊唐書》的正文隻字不提呢?,而“史臣曰”可以不出示確鑿的證據,容易一筆帶過而在負責任。顯然,武后殺女是推測出來的結論,沒有說服力。
而到了《新唐書》呢,此事就活靈活現了,
“昭儀生女,後就顧弄,去,昭儀潛斃兒衾下,伺帝至,佯為歡言,發衾視兒,死矣。又驚問左右,皆曰:‘後適來。’昭儀即悲涕,帝不能察,怒曰:‘後殺吾女,往與妃相讒娼,今又爾邪!’由是昭儀得入其訾,後無以自解,而帝愈信愛,始有廢后意。”《新唐書·后妃列傳》有細節、有對話、有氛圍、有劇情發展,叫人心服口服!現在的電視劇就採用這個場景敘述。這能突出武則 天的陰暗與兇殘,所以,得到了廣泛的相信。到 宋 朝司馬光寫《資治通鑑》時候,幾乎就成了史料在駕以引用:
“後寵雖衰,然上未有意廢也。會昭儀生女,後憐而弄之,後出,昭儀潛扼殺之,覆之以被。上至,昭儀佯歡笑,發被觀之,女己死矣,即驚啼。問左右,左右皆曰:‘皇后適來此。’上大怒曰:‘後殺吾女!’昭儀因泣訴其罪。後無以自明,上由是有廢立之志。”是說,皇后來看望新出的小公主離開後,武媚偷偷進入房間扼殺了自己的公主,然後用被子蓋上。唐高宗來看女兒時,武媚假裝歡笑,掀開被子,才發現公主已經死亡。這時其它宮女說:剛才皇后來過。
於是,憤恨交加的高宗發出“殺吾女”的怒吼。王皇后不能自證清白,於是高宗產生了廢立皇后的念頭。多麼合情合理,有證有據,比《新唐書》精彩!有必要文縐縐地說出一個新概念:“層累地構造學說”:大意是古代的歷史事件隨著時間的流駛而越發清晰,卻只能證明是後人締造或者捏造的結果。宮廷秘史很符合了這個規律呢!
公主是被王皇后害死,在廢黜廢皇后時關沒發生作用。
唐高宗知道要廢立皇后,必須取得太尉長孫無忌的支援。於是,高宗和武媚姿態低就,造訪長孫無忌家。宴會席上給無忌寵姬子三人加官晉爵,還載金寶繒錦十車賜給無忌。
再談正事:“上因從容言皇后無子以諷無忌,無忌對以他語,竟不順旨,上及昭儀皆不悅而罷”。高宗夫婦給長孫無忌很多好處後,再說王皇后無子欲廢后。可是,無忌轉換了話題,根本不聽皇上的話!這裡,高宗廢王皇后的理由是“皇后無子”。第二年,唐高宗連續兩天召開會議廢后,讓長孫無忌、褚遂良、于志寧、李勣到會。李勣身體欠安沒有參加會議。會上,高宗說:
“莫大之罪,絕嗣為甚。皇后無胤息,昭儀有子,今欲立為皇后,公等以為何如?”《舊唐書·褚遂良傳》如果說唐高宗確認小公主之死是王皇后造成的,那麼,這個事實是廢后最為充分的理由,高宗為何在如此重要的會議上隻字不提呢?難道無子嗣比殺人的罪過還大嗎?所以,武則天殺女是沒有確鑿證據的!
回覆列表
武則天工於心計,心狠手辣,兼涉文史。永徽五年(654年),武則天產下長女安定思公主,據《新唐書》和《資治通鑑》記載,在安定思公主出生後一月之際,王皇后來看望,憐愛並逗弄公主玩,王皇后走出去後,武則天趁沒人將女孩掐死,又蓋上被子。正好李治來到,武則天假裝歡笑,開啟被子一同看孩子,發現女兒已經死了,武則天啼哭。問身邊的人是怎麼回事,身邊的人都說:“皇后剛剛來過這裡。”李治勃然大怒,說道:“皇后殺了我的女兒!”武則天於是哭泣著數落王皇后的罪過。王皇后無法解釋清楚,李治從此有了”廢王立武“的打算。但此事有爭議,成書於五代的《舊唐書》和《唐會要》只記載了小公主的暴卒。 ------------- 如果我回答對你有幫助,請關注我一下。或有其他問題也可以關注我,給我發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