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漢文寫字
-
2 # 光芒萬丈34957
俗話說,男人三十而立,如果男人到了三十,還不能獨自立主,建立一個和諧的家庭,就是對未來迷失了方向。
作為父母的,這時就要反省自己,是不是沒給孩子獨立自主的大空間,才讓孩子迷失了方向。
很多年近三十的男孩子,之所以選擇獨處,不與家人談心,不想成家立業,就是因為從小太聽父母的話,沒有找到正確的方向,錯過了很多發展的機會。
個人見過太多這樣的事,父母從小將孩子教育的很好,考上了北京,上海的名牌大學,畢業時,父母以命相威脅,脅迫孩子回到出生地工作,讓孩子失去留在北京,上海工作,發展,成家立業的機會,讓孩子遺憾終生,從此不再與父母交心。
中國經濟發展的太快了,每十年都會換代更新,如果父母不與時俱進,就會跟時代脫節,做出錯誤的決定。
比如從2009年到2019年,中國進入了城市大發展時代,過去的經驗就過時了,需要改變思想,打想進城人的主意,投資房子,才能抓住時代的機會。
現在是移動互聯的時代,就要轉變思路,投資為城裡人服務的專案,利用移動互聯的優勢,做一些為城裡人服務的東西,比如自媒體賣貨,等等。
個人一直認為,對孩子的教育,不要去模仿別人,要因材施教,不給孩子做選擇題,而要給孩子做論文題。
比如你給孩子出一道論文題,《我是誰,從那來,要到那裡去,要做什麼事》,就能讓孩子對白己有深刻的認識。
個人從來不告訴孩子對錯,只告訴孩子,我從那裡來,去過那裡,做過什麼事,有什麼體會,跟孩子充分交流,告訴孩子,你想走向成功,就要在思想上超過我,才能出師去闖社會。
父母其實是孩子的教練,你只要教會孩子開車技巧,基本的車德,應對方法就行了,沒必要天天跟著,給自己和孩子找不愉快。
-
3 # 神神的蝸牛
不一定是抑鬱症,可能是偏內向,內向並沒什麼不好的,內向的人一般內心世界是很豐富的,喜歡思考邏輯性強,所以偏於安靜的環境,關鍵看他獨處時是開心的還是難受的,我也一樣喜歡安靜獨處,朋友很少,非必要不想和任何人打交道,並不是害怕只是感覺處理社交太累人了,一個人可以專心做自己喜歡的事,不想被別人打擾,獨處的時候感覺生活會很輕鬆很開心,千萬不要強迫他去改變,這樣反而會讓他很難受被逼成抑鬱症了。
-
4 # 涵涵63229348
我孩子是憂鬱症和焦慮症,還有強迫症,她也喜歡一個人呆在屋裡,不喜歡被人打擾,不過她以前不是這樣,以前喜歡和外面人到處去玩,後來搞到派出所,我就不許她出去,慢慢的她就不再出去了,可能學業也比較緊張,才會這樣,你的孩子會無緣無故的哭,會逃避,會害怕嗎?如果沒有可能不是,你也可以帶他去醫院檢查一下,我的孩子看了心理醫生現在好多了,不過這也急不來。
-
5 # 我說精神
感謝邀請,您的兒子30歲,喜歡安靜,喜歡獨處,不喜歡與人交流,包括家人,朋友很少,我不覺得是抑鬱症傾向,我比您兒子年長几歲,我也喜歡安靜,喜歡獨處,除非工作,也不喜歡與人交流,朋友也很少,但在我看來這只是可以自行選擇的生活方式。忘了介紹,在工作中我是一名治療抑鬱症的精神科專科醫生。
是宅還是抑鬱,怎麼區分?你說了他喜歡安靜,獨處,不願意與人交流,朋友也不多,但並沒有說他的工作情況怎麼樣?如果你的兒子在工作中看不出任何的與眾不同,那麼我們只能說他有點悶,或者有點宅,或者有點抑鬱的氣質,但這能算是抑鬱症的傾向嗎?顯然不能。
其實社會上類似你說的兒子這樣生活方式的人並不少,因為很多人不善與人交流,或者是在與人交流的時候曾經有過不好的回憶,但不管怎麼說,這只是人的一種個性化的氣質,遠遠稱不上病,當然也不需要去醫院看病了。
其實抑鬱症或者說抑鬱症的傾向主要在興趣喪失,活動減少,睡眠減少,或者自我評價過低等等方面,而且如果像你說的兒子30歲一直不喜歡與人交流,那麼應該對他的生活已經產生了一些明顯的影響,那麼就要考慮是不是疾病,因為對日常生活產生明顯影響不管自己怎麼看,都是一種病態的表現,需要去醫院看醫生,或者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記住,抑鬱症不等於不開心,真正瞭解抑鬱症的只有精神科醫生,別人對抑鬱症的瞭解都是出於自己的主觀判斷,可能對抑鬱症患者起到無法控制的反作用。
其實抑鬱症很難說什麼傾向,性格悶的人不見得就願意得抑鬱症,現實中有很多患者原本的性格都很開朗,反倒是遇到什麼事情,或是碰到自己難以解決的情況後出現了明顯的抑鬱發作。再有抑鬱症不是什麼少見病,而是非常常見的一種精神障礙疾病,我們對罹患抑鬱症的病人不應該有哪怕一絲的歧視,他們需要的是我們所有人的理解和包容。
-
6 # 黑夜中的一綹光
30歲,本來應該是中午的太陽時的年紀,而喜歡獨處與安靜,可能是個人的性格原因,有某些領域的天才都會喜歡安靜,獨立思考。
如果不是,那有可能自閉了。
究其原因,基本上就是自卑,對生活失去了信心,迷茫,不善交際了。這個不是有抑鬱症傾向了,而是本來就是抑鬱了。
-
7 # 清語的書屋
你好!我也是差不多這個年齡階段的人,也喜歡安靜獨處,不喜與人交流,朋友也不多,主要是因為性格內向加上身邊志同道合的人太少。所以你兒子未必是抑鬱傾向,下面我們從3個方面來分析:
一、性格內向的人有什麼特徵
二、抑鬱症的人有什麼徵兆
三、有抑鬱症怎麼辦
一、性格內向的人有什麼特徵
心理學家將人的性格分為外向型和外向型兩種。
外向性格的人特徵是:善於交際、喜歡社交、開朗活潑、熱情積極、適應能力強等。
英國心理學家H. J. 艾森克編制過一種自陳量表,叫“艾森克人格問卷( 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根據問卷調查顯示,內向性格的人通常喜歡安靜、獨處、與人保持一定距離、不容易衝動、生活有規律、有時候焦慮緊張和抑鬱等。
對於內向型的人來說,如果參加聚會,他身上就像帶著一塊電池,聚會的過程中一直在耗電,等點用完了他就得趕緊離開,回去獨處,這樣才能補充能量。
我也是內向型的人,對此深有體會。只要可以不參與的社交,我絕對不會去。即使去了也是當一名安靜的傾聽者,很少過多積極參與。尤其是當對方和自己志趣不同時,且沒有發言的必要,我可能從頭到尾說話不超過三句。
但是內向性格也有變得熱情、積極、喜歡社交的時候,主要是由於遇到一群志同道合的人。比如說有的內向性格的人喜歡玩滑板,平時和別人沒什麼交流,可是和一群喜歡玩滑板的人在一起,可能也會變得不一樣。
在例如有的人喜歡思考一些關於宇宙的問題,平日裡他可能與周圍環境格格不入,可是如果遇到一群同樣喜歡思考這個問題的人,他的發言很可能比任何人都積極。只要他覺得那個環境是舒適的、安全的、別人懂他的,他就願意去交流。
也有人的看起來很外向,比如熱情、活潑、積極主動等,可是社交一定時間之後,他也會想要趕緊離開,想要安靜地獨處,這樣的人依舊可以歸類到內向性格當中。
而根據問題這句話來判斷,我想您的兒子應該也是這個型別。加上我們通常說“三十而立”,雖然我是女生,在這個年齡也經感到壓力巨大,更何況是男生,所承受的壓力不是能想象出來的。而且這個年齡階段的人一般不會把壓力和煩惱告訴家人朋友,更多的是自己躲起來安安靜靜地待著,自己去消化。
所以如果只是內向性格,其實沒有太大關係,多給他一些肯定和鼓勵,讓他感覺到來自家人、朋友的愛和支援就好。
二、抑鬱症的人有什麼徵兆抑鬱症的產生因素通常有遺傳因素和後天環境因素。根據看到的現象判斷,後天因素會更多一些。那麼,抑鬱症一般有什麼徵兆呢?
1、思維遲緩;
2、情緒低落。注意,偶爾的情緒低落是正常的,可如果幾乎每天都如此,就需要引起注意;
3、意志活動減退;
4、有飲食、睡眠等障礙。例如總是吃不下,或者沒有節食,可是體重卻下降了很多。夜裡總是失眠,或是過度嗜睡;
5、自我評價比較低,覺得自己沒用等,總是用消極的觀點看待和形容自己;
6、缺乏興趣樂趣,好像對什麼事情都沒興趣;
7、感嘆活著沒意思,活著太累;
8、嚴重會出現自傷、自殺等想法;
以上這些可以綜合參考,但也不是唯一的判斷標準。例如有些人可能某段時間工作不順利,情緒低落,未必就是抑鬱症,但不可否認的是有可能引起抑鬱症。
那最好的方法,建議可以去看看心理醫生,把具體的情況跟醫生說,比如他以前的經歷、平時的表現等等,這些都是需要考慮在內的。畢竟在網路上提問,我們無法瞭解到非常全面的資訊,因此回答也僅僅只能作為參考。
三、抑鬱症應該怎麼做如果是輕微的抑鬱症,家人朋友可以多鼓勵和肯定他,或帶他出去遊玩,散心放鬆或請心理醫生輔導。
如果是中度或嚴重抑鬱,就要找專業的心理醫生了,這點必不可少。只有他們才能給到更加專業的建議,治療效果才會更好。
談談我一位朋友的經歷。朋友是內向性格的人,一般只做事不說話。後來在公司被其他同事陷害,導致領導不信任,只要有點什麼事情就批評她,並且總說她是抑鬱的人。
結果領導這麼說,同事們也暗地裡說她有抑鬱症。於是好好的一個人,最後不得不去看心理醫生,回家休息去了。
這件事情的關鍵點在於兩個方面:
1、她只是內向,並沒有抑鬱。可是那段時間被別人陷害,工作也不順利,領導也不信任,處於低谷時期,情緒低落;
2、領導和同事不僅沒有鼓勵和安慰她,反倒是不斷落井下石,暗示她有抑鬱症。結果在外在壓力、心理壓力、他人暗示等因素作用下,想不抑鬱都難。
所以對於抑鬱症的人,家人和朋友最好是多給他一些鼓勵和肯定,多一些積極Sunny的評價,不要把他定義為抑鬱症的人,更不要去對他強調這件事情,因為這是一種消極的心理暗示。
我曾在網上看到一位抑鬱網友的求助,當時她情況很嚴重,兩次自殺未遂,連心理醫生都放棄對她的幫助,只能回家等死,最後她決定再求助一次,不成就再次結束自己的生命。
那時千方百計聯絡到她,瞭解她的情況後,我用了整整一年的時間去陪伴她。過程中她給我發的訊息都非常消極,她眼裡的世界幾乎就是一片黑暗,而她的母親擔心她再次自殺,幾乎日夜都守著她。
其實我當時並沒有做什麼,也沒辦法做什麼,因為她連心理醫生的話也不聽,而且非常排斥心理醫生。
因此我就只是聽她說,肯定她的感受,然後不斷暗示她會有希望,會好起來的。讓她知道千里之外,還有人在關心她,愛著她,這樣就足夠了。
一年之後,她終於康復了,又回到了正常的生活軌道上來。
所以如果有抑鬱症的人,一定要給自己希望,一切會好起來的。而如果身邊有人得了抑鬱症,也請多多陪伴和鼓勵他們,讓他們感覺到愛和溫暖。但是要記住,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只有建立在平等基礎上所產生的愛和溫暖,才是真的。
最後還是建議一下,如果您放心不過,可以去諮詢心理醫生,把所有細節都告訴他們,才能得到更加準確的判斷。
-
8 # 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抑鬱症,它是一個現象,而這種現象的構成,有它過去的來龍去脈,是在我們的人體結構和情緒上面表現出來的。
人類是由幾部分構成的,第一個,是你的肉體,你的肉體底下有你的細胞、經絡,有蛋白質的執行,還有核酸等等。
另外,是一個人的思想。你是什麼樣的教育體系出來的人,你就會擁有什麼樣的思維模式,你的思維模式在外界這些環境當中進行反饋之後,形成什麼樣的觀念,形成什麼樣的概念,形成什麼樣的記憶。這些記憶和你的思維模式形成相續了之後,它就會形成你人生觀、世界觀,包括種種對於世界探索和認識的方式和方法,這是你的思維體系。
還有人的情感體系,情感體系是人的思維體系所沒有辦法去觸及的。你可以意識到自己不開心,但是你的這種思維,是沒有辦法在不開心的情緒裡面,去將情緒分離的。這個是兩種東西:一個像是鐵絲,人的思維像是腳踏車鏈條一樣;人的體驗和情感,那種波動像水一樣的東西。情感和體驗的波動可以推動人的思維,但是人的思維反過來想去把體驗和情感徹底地扭轉過來,是不可能的,否則的話,就不會有那麼多自殺的人了。人都應該想開啊,人都應該透過自己的理性思維去分析自己的情感,把它按部就班地處理好啊,把負面的情緒去除掉,把正面的情緒調動起來,他為什麼做不到呢?
因為人還有第四個體系,就是人的靈性體系。人的靈性體系,是超越於前三個體系——肉體、思維和情感體系而存在的。它在這前三個體系裡面,但是它又同時被人的思維、情感和身體所約束所埋葬了。所以說,只有我們自己能夠覺醒到我們的靈性體系的時候,你才可能在靈性體系的高度上面,去舒緩你的情感體系。
情感體系的形成是有一個漫長的過程的。人的情感,人的心靈自我認知……現在我給你們糾正一個觀點,你們的自我不是你們的意識,你們的自我是你內心裡面的願望。“我想幹什麼”,是因為“我”才會有“想”,明白嗎?“想”是你的意識,“我”是內心的願望。如果我們在內在找不到這個心靈裡面的自我,我們就會錯把“想”,把意識的“想”當成我們自己。所以你會經常覺得,“哎呀,我怎麼會冒出這個念頭,我怎麼會冒出那個念頭,每天胡思亂想的,一會兒想這個,一會兒想那個,好像是我想的吧,但是我確實沒有想,但是我又不能不說想的這個是我自己。”所以人們永遠分不清楚,到底是“我”在想,還是“思想”在想,還是“意識”在想,這就是因為人類不知道,真正的自我,是你的內心願望,而不是你的意識頭腦,是你的內心願望,導致了你頭腦的分析。
比如說,你現在在聽我說話呢,剛才剛進門的時候,你在等一個非常重要的電話,這個電話可能會決定你生命的未來。現在你把電話留到門口了,你張起耳朵在等那個電話的聲音。我在跟你說話的時候,你知道我在說話,你當然知道,但是我說什麼你是聽不到的。是你沒看到我在說話嗎?你看到了;是你沒聽到我在說話嗎?你聽到了,可是你內心裡面卻什麼都沒有聽到。為什麼呢?因為你內心裡面在聽門口那個電話的聲音呢。
也就是說,你的願望,決定了你眼耳鼻舌身意的結果。我們說是“我想我想”,這個“我”指的是內心的意願,就是我的願望。這個“我”是怎麼構成的呢?這個“我”由兩部分構成:一個體驗,一個認知。
嬰兒出生之後,在十幾分鍾之內,嬰兒的神識,就是我們說的自我,還沒有形成,對於他的身體,他是沒有反應的,他哭啊,鬧啊,是一種本能的生理的自發的舉動,並不是他有意的。這個時候你用針扎他,他是沒反應的,他是沒有痛覺的。在孩子剛出生的時候,那幾分鐘,他是沒有痛覺的。為什麼呢?這個時候,人的內心裡面的自我,跟六根還沒有完全接觸得上,等他慢慢地在形成的過程當中,他開始熟悉他的手的時候,熟悉他的眼睛的時候,他會四處看,這些都是無意識的。他四處看的時候,他並不是看到什麼,他什麼都沒有看到,只是他在熟悉他的眼睛。當我們和他說話的時候,他會下意識地看,下意識地笑,全部是下意識,全部都不是主動意識的。
而他的主動意識是什麼時候形成的呢?是內心對六根反覆地經驗。“哎,這個手可以抬起來,這個脖子可以扭動,眼睛可以看到光”——經驗。內心裡面的認知,對於肉體的這種反應有了經驗,經驗的積累形成了習慣,習慣又反過來調動他心底裡面的認知,慢慢地跟意根接觸上,才會有了語言的能力。“哦,爸爸,媽媽”,這種語言的能力是從什麼時候來的呢?人內心裡面,對於身體五官和六根的熟悉和經驗的積累,最終導致了對於意根的積累,對於頭腦的反應。然後內心認知和頭腦的意識分別,一旦要是熟悉了,結合起來之後,才會有了語言的能力,“哦,聽到這句話叫爸爸,聽到這句話叫媽媽,媽媽指的是這個人,爸爸指的是那個人”,這個時候,我們內心的自我就已經有了初步的體驗了。為什麼呢?當我們認識到有爸爸,有媽媽的時候,“爸爸抱”,“哦,這個身體被爸爸抱起來了”,有一個認知爸爸和認知身體的認知,這個認知隨著我們對於六根和外界的熟悉,經驗的積累,形成了概念——“爸爸就是這個男人,媽媽就是這個女人,這個身體就是我自己”。這個時候,內心的這個“自我”就形成了。
有我們內心所認知的身體,有我們內心所認知的外境,有我們內心所認知的父母,有我們內心所認知的世界,就必定有一個認知世界的“我”存在,這個“我”剛開始的時候,沒有名字,只是一些心靈認知對於六根感受的體驗。所以說,我們內心裡面的,無論你的七情六慾和愛恨情仇,最根本的體驗只有兩種——安全或者恐懼。安全就是愛,被媽媽抱著就很開心;離開媽媽了,這種安全感缺失了,它就會變成恐懼,恐懼我就會哭。所以人的內心情感,只有這兩種:一種是愛,一種是恐懼,愛的背後是安全,恐懼的背後是失去。
好了,一切抑鬱症患者孩子的根本的源頭就在這個地方:他因為愛的缺失,安全感的缺失,而導致了他的心靈意識的迴避。心靈意識一旦要是去迴避了這種害怕失去後的恐懼,它就會形成自閉症,不願意跟外界交流。跟外界交流就有可能失去,所以我就自己主動地、自願地,切斷了跟外界交流的意願。內心裡面沒有跟外界交流的企圖了之後,人的意識就會自動地、本能地去迴避外界,人就會變得可能是哪個地方發育不全了。是不是注意力不集中了?或者是不願意跟外界接觸了?或者是智力上受影響了?這些都是一樣,內心裡面缺失了愛,缺失了安全感。
所有的心理學,最根本的原因,追究到它的頭,就是內心裡面的這個自我,在形成的過程當中,安全感的缺失,愛受到了創傷。比如說父母的離異啊、吵架啊;比如說平常耳聞目睹家裡面的這種不幸啊、貧困啊;比如說長大了之後看到自己在社會上沒有價值啊,看不到未來希望啊,被社會上一些不平等的現象所對待啊……導致他內心缺失的時候,內心自我願望本能的迴避,會導致意根,導致我們的眼耳鼻舌身的其他的五根的作用形成了缺陷。這就是這些抑鬱症啊,狂躁症啊,種種這些包括有自虐、自殺傾向的孩子的根本原因——心靈自我的缺失感。心靈自我應該是建立在愛和安全之上而成長起來的,但是在成長過程當中,如果缺乏了安全,缺乏了愛的給予,那麼恐懼就會蔓延,恐懼代替了愛,他就會自我保護,自我保護的結果就是自閉、抑鬱、狂躁或者破壞性的舉動,就是這麼個原因。
當孩子長成了成年人之後,我們的意識形成了重重的鎧甲,知道了這個是對的,那個是錯的;知道了這個是法律,這個是合法的,那個是非法的;知道這個是成功的,那個是失敗的。我們將這種“知道”當成了我們自己,我們就會本能地忽視了我們內心久遠以來缺失的那種愛。你可能覺得自己,“我很健康啊,我很正常啊,我很安全,我現在有錢、有工作、有住房,很安全啊。”那麼有錢、有工作、有住房有身份的人很多,他們那些人為什麼會自殺呢?是因為內心裡面被遺忘的那個體驗,它並沒有消失掉,它只是被你的意識遺忘了。
可是,你的意識是被它推動著的,是被你的心靈意願的體驗推動著的。當你的意識思維、邏輯思維、知識體系執行到一段時間,不能再充實了,我們成年人了,思維已經定型的時候,內心裡面被你長久忽視的那種很深的情感的體驗,情緒的感受,和認知過程當中形成的,對於世界的最初的那種認知覺受,它就會反映出來。你小時候什麼樣的性格,這個時候就會變本加厲地爆發出來。小時候缺乏愛的人,到了中年之後,往往會離婚啊,會出軌啊,或者會自殺啊,或者會跟社會上格格不入。為什麼呢?他缺乏安全感。他沒有安全感了之後,他即便長成成人,他的內心依舊是孱弱無力的,依舊是一個被拋棄在黑暗當中的嬰兒。這個是人沒有辦法面對的,因為他找不到。
現在的科技對於人類的認知,現在的心理學也好,包括精神病學也好,對於人體體系的研究,都是很表淺的。我剛跟你講的這一點,人類真正的自我,人類的一切心理疾病的源頭,不在意識,在我們的內心體驗和感受當中。內心體驗和感受以我們心靈的認知存在,而這種認知是我們先天就有的。這種認知就是我們講的靈魂、人的神識、靈識。靈魂它會帶有前世輪迴的印記,這種印記是什麼?就是人的習氣、習性。
比如說你今生很喜歡吃甜食,哎呀,吃了一輩子,一聽到甜東西你就會流口水,見到甜的就不要命。等你死後,你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全部都處於停頓狀態的時候,你的內心體驗和覺受,他們不會隨著你的肉體死亡而死亡,他們只是像是脫了層衣服一樣的,他們還會繼續他下一個過程。而下一個過程,就會帶著你今生內心的體驗和慾望、感受走,然後你轉生成下一個人的時候,你先天可能對糖就會非常喜歡,愛得不得了。這就解釋了為什麼世界上會有很多天才兒童,為什麼有的孩子他其他方面都不行,但是他畫畫,那一出手就是“大家”;有的人先天對音樂很敏感,小小年紀就會彈鋼琴;有的人卻是數學天才,對數學非常敏感。那是他過去輪迴當中,那些烙印在他心靈願望之上的過去的記憶,過去的習氣。
所以,如果我們在研究治癒抑鬱症,包括治癒這些抑鬱症孩子的過程當中,如果不能夠把路找對,那你給他講多少道理沒有用處的。如果道理能治病的話,世界上沒有病人了。咱們現在不是談到靈魂這個層面了嗎?在靈魂這個層面往下走,就跟佛法有關係了。因為佛法開示的是,人的靈魂怎麼來的?他是如何形成的?人的靈魂的過去是什麼?包括靈魂之上還有什麼?包括靈魂他要去什麼世界?在佛教裡面不是講十方三世嗎?過去現在未來,十方,四面八方,各個宇宙,就像立體空間,叫十方三世宇宙空間。十方三世宇宙空間,它是怎麼形成的?我剛才講了人有靈魂,靈魂不是我們的意識,而是我們內在的心願。你說的感受,感受是體驗的波動,沒有體驗你不會有感受的。你被火燒了一下,那個是體驗,然後以後見著火的話你會恐懼,那個是感受,明白吧,感受是體驗的波動。我們人是有感情,有感受,感受深處是人的體驗,體驗深處是能夠體驗的認知,這種認知,是一種靈覺,不是人的意識。
我給你舉個不恰當的例子。現在咱們在說話,你聽得很認真,你全神貫注,什麼事情都沒有想。因為在前兩個小時,吃飯的時候,你口很渴,喝了大量的水,這會兒你突然內急了,哎,突然間想上廁所了。你在聽我說話,全神貫注,你的意識全部放在我身上。我問你,當你感覺到內急,想上廁所的這一瞬間,是誰告訴你的?你沒有意識到你要上廁所啊,你的大腦一直在聽我說話呢!你怎麼知道自己現在馬上很迫切地要上廁所?是誰告訴你的?誰提醒你的?誰知道你要上廁所?告訴你啊,這個是你心靈裡面那個認知。祂是在我們身心深處,是不受我們意識的左右的。知道你內急想上廁所的,是你身心深處的,你的身心整個世界是建立於祂之上的,那個叫——覺知,在佛教裡面把祂稱為阿賴耶識。祂只是一個觀察者,祂本身是無善無惡,無生無滅的。
在那個清醒的覺知的基礎之上,形成了覺知對自己的認識——“我是存在的”。有了存在之後,就有了當下,存在就是當下,就是存在感,就像虛空一樣的東西,當下。有了當下,就有了當下的過去和未來,這個就是時間。存在感的分別形成了空間的波動,波動的空間,就形成了現在、過去和未來,就有了時間。時間帶動空間,空間相續於時間,就形成了不同空間的層層層層的疊加。在我們心靈的體驗上面,就是人的覺受。有了覺知,覺知對於覺知的認識,形成了存在,對於存在的分別,形成了覺受。這個覺受是什麼呢?就是大樂、喜悅、寬恕和溫暖。
這種覺受形成的時間長了之後,會有覺受的波動,就會形成了三界上層的空間。這個空間,我們把它稱為無色界。那個裡面的生命是沒有形態的,沒有形象的,全部是光一樣的存在。當心靈的這種覺知,在光裡面被光所牽引、波動、交織的時間長了之後,會形成了光中間不同的光影,這種光影我們把它稱為空間,覺知在空間裡面折射出來,就成了認識空間的知覺,“知覺乃眾生”。這就開始了有個體意識的生命,也就開始形成了想陰,我們的“想”,你內在裡面知道今天想幹什麼,我想要幹什麼,那個“想”,就是由那個地方開始的。
但是你現在內心裡面的那個“想”,距離那個地方還很遙遠很遙遠,為什麼呢?他經過了層層層層不同的空間,不同的心識體驗,不同的心識經驗,經驗將覺知凝固成為了……當覺知認識了空間裡面的光明的時候,就一定有一個認識光明的知覺存在,這個知覺被束縛在所認知的空間當中,被所認知的光明所牽引的時候,對光明形成了定識:“這個光是明的,那個光是暗的;這個是好的,那個是不好的”,就形成了善與惡,形成了得與失。得與失的體驗凝固了體驗光明的覺受的時候,覺受就會形成了體驗最初期的東西,是什麼呢?就是對於事物形態的凝聚感。
我們原本看到這個空間,它是非常廣袤的,當我們看到空間有一塊地方很亮,另外地方沒有這麼亮的時候,我們的目光被光亮的那塊兒所吸引的時候,這個叫凝視。這個凝聚就會使你自然地忽視掉其他的地方,就像我們很專注地看到一個東西的時候,其他地方的景象,你雖然在看,但是你看不到,是一個道理。那麼,當我們內心裡面這種身心深處的覺知,被所覺知的世界所吸引的時候,這種吸引將覺知凝固成為知覺,知覺又被所知覺的景象,所牽引所凝固了之後,就形成了人的“想”。這個“想”是怎麼表現的呢?這個“想”在我們的心靈深處,是一種非常細膩,非常微妙的覺受。
我跟你舉一個例子。當你看到一個小孩兒很可愛的時候,你再回想起來他的時候,你的內心會有甜蜜感,“哎,這孩子真可愛啊。”當你看到一個孩子受傷了,哎呀,手截肢了,或者什麼地方點燃了,被弄破了,你看到他的時候,除了焦慮以外,內心裡面還有那種很酸楚的,很遺憾的地方,就那個地方。他在你感受和體驗極深的,那種很微細、很微妙的覺受當中。那種覺受,就是我們“想”的基礎,為什麼會想呢?因為我們有想的東西,有東西讓我們想,我們才會去想。讓我們想的東西,是什麼呢?就是我們心靈深處對於世界,對於宇宙,對於存在的,非常細膩,非常細膩的覺受感。這種覺受,隨著所覺受的境界,越來越粗重,越來越粗淺,就跟我們不願意覺受的東西,形成了對比。這就是明亮和黑暗,希望和恐懼,神靈或魔鬼,生存或死亡,這個就是輪迴。
當我們開始被“想”,被我們的覺受,凝聚成為覺受的境界的時候,就已經跟我們境界所固守的……我們肯定都喜歡光明的境界,喜歡善良的境界,喜歡安全的境界,不喜歡恐懼的境界,不喜歡黑暗的境界,不喜歡被仇視的境界。善良跟仇恨對立起來,光明與黑暗對立起來,存在和消失對立起來,得到與失去對立起來,神靈和魔鬼對立起來,這個就是“想”的境界,就開始形成了。或者說我們生存的這個世界,包括我們生命靈魂的過去,包括我們靈魂的未來,全部建立於一個“想”之上,這個“想”就是我們心靈深處,對於存在的體驗。
好了,這個時候,靈魂一旦形成了之後,靈魂是不受自己控制的,為什麼呢?因為靈魂的形成是我們心靈認知的覺受。你認知的覺受,對覺受的越執著,這個覺受牽引你的認知就越強烈。你越執著什麼,當你身體死了之後,你今生所執著的那些心靈的體驗啊,覺受啊,它會牽引你的心靈想的,心願的認知,去追隨它下一個對境。我跟你舉個例子。就好像是你走路時間長了,腿很酸困,想坐下來,坐了一會兒之後,那個椅子不讓你坐了,讓你站起來,你還會習慣性地再去尋找下一個椅子坐下來。對了,就是這種慣性,這種慣性我們把它稱為業力,稱為習氣,這個就是人的靈魂,可以在六道不同的空間當中去輪迴的根本原因。
我剛才跟你講了這麼多的關於靈魂,目的是什麼呢?目的就是作為一個心理學的研究者,包括做一些抑鬱症孩子的心理健康的治癒者,我告訴你怎麼去治癒這些孩子,怎麼去開啟一個人靈魂深處的光明。要讓孩子在內心裡面體驗到安全,要讓孩子在內心裡面體驗到溫暖,同時要讓孩子在他的身心深處看到希望,就這三條。怎麼樣看到希望?找出他的長處來,哪怕這個孩子一無是處,真的很糟糕,你也要誇他面板好,個子高,跑得快,睡得好。誇獎可以激發一個人覺受深處的安全感,誇獎、讚譽可以驅散人情緒深處的恐懼感。
怎麼樣能讓孩子能夠體驗到愛呢?多承認他,多肯定他,多說“我愛你”,多去擁抱他。“愛”這個東西不講道理的,哪怕他真的是一個十惡不赦的人,你一樣愛他。“愛”這個東西是沒有理性的,同樣的,抑鬱症患者的這種表現,它也是沒有道理可講的。他家庭環境很好啊,他長得很漂亮啊,他衣食無憂啊,他就抑鬱了,沒辦法,沒道理可講啊,怎麼辦呢?去用種種方法開啟他靈魂深處,他曾經有過的,那種對於溫暖的體驗,對光明的記憶。光明在人世間表現出來是什麼呢?寬恕,接納,純潔。
當一個人在內心的體驗當中,感覺到越來越多的別人的愛,別人的肯定,他就會變得很自信。當一個人在心靈體驗當中感受到別人的寬恕、接納、溫暖,他會越來越安全。當一個人安全了之後,負面的情緒消散了,他的一切症狀就跟著消散了,他也不知道咋回事兒,不講道理的。抑鬱症、精神疾病就是不講道理的東西。他完全是人的心靈認知,被所認知的對境,要麼是被希望和光明牽著走,要麼是被黑暗和恐懼牽著走。被黑暗和恐懼牽著走,那就是抑鬱症、焦慮症,隨時準備自殺或殺人的孩子;被人的光明和安全牽著走,那就是健康的,對社會有益的,知書達理的,非常穩定的,非常開心和快樂的孩子。所以,我剛跟你講,人的心靈體驗,心靈感受只有這兩種,一種是愛,一種是恐懼,愛的背後是安全,恐懼的背後是失去。
那麼怎麼樣去教育孩子呢?他們又不是你的孩子,你又不可能天天跟他在一起,怎麼辦呢?誇獎。沒有別的辦法,只有這一個辦法——誇獎。第二個,時刻要讓孩子在心靈的體驗當中感受到父母對他們無條件的愛,是沒有條件的,就哪怕你是抑鬱症,哪怕你是殘疾,我也愛你,沒有任何條件地愛,對於你永遠是無條件的支援。這兩種可以大大地緩解抑鬱症,抑鬱症不是靠棍棒可以教育好的。
當抑鬱症的人活到成年之後,他們內心裡面是非常黑暗,非常孤獨,非常孱弱,非常單薄的,這個階段的抑鬱症怎麼去做呢?面對整個社會,那些白領,那些中產階級,包括那些富豪的抑鬱症,怎麼去做呢?有兩種方法,第一個,讓他們內心看到希望。一個人沒有希望的時候,心靈的體驗就好像是進入到黑暗的曠野一樣,就是幹什麼都提不起興趣來,幹什麼都無所謂,幹什麼都索然無味,幹什麼都是麻木的,都是被動的,沒有自己的任何一點興趣愛好,也就失去了自我存在的理由了,這個就是抑鬱症的開始了。很多人想自殺就是因為這樣,這個世界不需要我,我在這個世界上活著是個負累,我是個沒用的人,等等。讓他們內心裡面看到希望,看到自己的價值,不僅僅是看到自己的責任,要讓他們知道他們對這個社會,對這個世界是有用的人,他們能夠給別人帶來快樂。人真正的價值不是你有多少錢,真正有用的人,是對別人的存在有所幫助的人,是對社會有所貢獻的人,那個叫有用的人。
所以,治療抑鬱症,一定要去激發這些人內心深處的自我價值感和自我認同感。“哦,我是有用的人,我是有價值的人,我是可以給別人帶來幫助的人,我是可以去建設社會的人,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這樣的話,他們的自我價值感和自我認同感,同時會帶來什麼呢?自我責任感。我應該怎麼去做,我應該去負擔起這個責任來。慢慢地,他的各種負面情緒,就會被他的這種責任和價值感所摧毀、摧滅,他就會變得很正常了。
還有第二種方法,第二種方法是什麼呢?就是對於一些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有一定思維能力和文化的人,去給他們介紹真理,讓他們去理解生命,讓他們從另外一個角度,去看到生命的實相,讓他們重新有一個選擇自己生命的機會。當一個人,受過教育的人,看到了究竟的法義,他會用理性去思維,會在裡面去尋找漏洞,會仔細地去分析,在分析的過程當中,他會重新審視自己的生命,當他審視完之後,知道這個真理,確確實實是真理的時候,他的生命就等於是第二次投胎一樣,他就可以選擇自己生命的未來了,他可能會成為一個修行者。
一個修行者是不存在抑鬱這一說的,因為修行者的生命,修行者的靈魂,修行者的身口意,是屬於神靈的。你不屬於你自己,你的虔誠心不是全部供養給了真理嗎?你不是要用你的身口意去供養釋迦牟尼佛嗎?所以你已經不屬於自己了,你的身口意不屬於自己了,哪有你去抑鬱的資格呢?你沒有這個資糧了。我抑鬱是因為我不想幹什麼,或者是我認為我幹什麼沒有意義,或者是我認為我的存在就是廢物,就是垃圾,或者是我認為我的存在就是一種痛苦,可是你的這種存在都已經供養給佛了,供養給神靈了,供養給真理了,哪有你去自暴自棄的資本呢?沒有了。當一個人的內心深處和整個的心靈願望全部投向真理的時候,這個人可以從根本上治癒精神體系裡面的黑暗,也就不會有抑鬱症的存在了。
第二種方法是最徹底最根本的。
所以我跟你講這麼多,回頭你去分析下,理解下,看看我說得對不對。對於孩子的教育,它是一個比較長的過程,因為人心靈體驗的形成,心理的狀態是由心靈體驗積累而形成的,它應該慢慢地往前推,往它的根本推的過程,這個過程當中就是——無條件地愛、寬恕、讚美、支援。你做什麼都是對的,你今天摔了一跤,“哎呀,這個姿勢真帥。”今天砸了個碗,“哎呀,砸得真好!哎呀,你幫了爸爸一個忙,這個碗我一直想扔,捨不得扔,你今天砸了,好,獎勵你。”
抑鬱症患者,通常有一個通病,不是很愛關心別人,我連我自己都不想活了,我憑啥去關心你啊?我自己活得還很痛苦呢,我哪有那個精力去關心別人呢?當一個人的心思不在自己身上的時候,當一個人的心思放在別人身上的時候,他的恐懼感會大大減少,只有這一個方法——去做公益,你去照顧老人,去街道上拉個繩子維護治安,還是去撿垃圾,都行。
讓他天天去做公益,大家起來一塊兒去做公益,每天想的、講的都是怎麼樣去為別人好,怎麼樣去對這個社會好,怎麼樣能夠去更大程度地為社會付出,他內心裡面的壓抑感、恐懼感、不安全感就會大大減少。內心裡面的自我焦慮減少了之後,內心裡面的安全感就會增加;內心裡面的陰冷減少了之後,內心裡面溫暖就會增加;內心裡面負面的情緒、否定的觀念減少了之後,內心裡面積極的、向上的一面就會增加。內心積極了,人的觀念就會跟著改變,他就能看到希望了。你也許沒有錢,你也許真的是一個生活很困難的人,但是你最起碼是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你是一個可以為別人帶來幸福的人,那麼你為別人帶來的這種幸福,它就是你的價值啊。
所以,對待抑鬱症的人,想過來尋求幫助的人,最核心的,也是唯一的一點——去做公益,永不停止去做公益。全身心考慮別人的人,一定是被神所看護的人,一定是被神所加持或保佑的人。他的內外,他所到之處都是有光明的,都是有神靈看護的,這種人才是真正的神靈。
治療抑鬱症患者的方法,不需要那麼多高大上的理由,不需要那麼多的理論,不需要什麼佛教的標籤,不需要什麼神靈的佑護、加持,不需要。就是一個詞——公益。想治病嗎?想抑鬱症好嗎?——做公益。你也許看不到意義,但是你必須得要去做,要學會給予,要學會付出,要學會奉獻,要學會檢討自己,這是抑鬱症患者治癒的第一步——學會奉獻、學會給予、學會檢討自己。下一步才是我們的自我認知和自我價值的肯定。
公益是一個必不可少的路,不論你靜坐也好,還是做什麼,公益是一個核心的東西。一個內心裡面不知道為別人付出的人,不知道奉獻自己的人,他的抑鬱症永遠好不了,你的靜坐僅僅是讓你躁狂的情緒安撫了,它的根還在。根是什麼呢?對自我的愛護。一個長期做公益的人,一個內心真的把自己能夠奉獻出去的人,他即使不禪定,即使不靜坐,也依舊可以起到抑鬱症康復的作用。
我們就是為了做一個為社會付出的人,對別人的存在有幫助的人,我們不求自己的獲得,我們只是力求讓別人過得好,讓這個社會更加地和諧穩定,讓我們生活的環境更加的安全和乾淨。一天你拒絕,兩天你拒絕,你覺得索然無味,形成的時間長了之後,因為不是你一個人在做,它會形成一個氛圍。這個氛圍是什麼呢?人們都很和善,人們內心裡面都是願意付出的,當你的情緒被這種情緒所感染了之後,你會發覺到自己內心深處那種陰冷的、自私的體驗。“哦,看來是我不對,我應該像他們一樣付出。”這種念頭,這種心靈的體驗轉變了,你過去的那種生不如死的念頭就轉變了——“哦,原來我不是為著自己活著,我的存在可以為了社會,為國家,為我們這個民族”——說大一點。哪怕帶來非常微小,但是有利的、向上的因素,這就足夠了。
抑鬱症真的不難治,就看這個人的心,是為別人的,還是為自己的。
-
9 # 做個合格的普通人
喜歡安靜,喜歡獨處,不喜歡與人交流,不一定就是抑鬱症。有的人天生的個性喜歡獨立思考,喜歡一個人靜靜的待著,不願意被別人打擾,他自己可以去思考一些事情,構想一些個計劃等等,要根據實際情況來判斷。
-
10 # 稻草人之念
我身邊有個35歲的男性與您兒子有著同樣的特點,我想我可以回答您這個問題。
關於孩子的問題,您可能太過於擔憂了,並且對於“抑鬱症”有著一種內心過度的恐懼,所以才會在您看來,兒子的表現,和抑鬱症之間有了一定的關聯性。
那麼我想要從3個方面來分析解答您的疑惑,全文大約3分鐘閱讀時間。
01 30歲的男性,不喜歡交流,喜歡獨處,意味著什麼30歲的男性,正常來講應該是在工作階段了,甚至有的人已經有了自己的新生家庭,可能當上了爸爸。
那麼現在出現瞭如上所說的那些症狀,說明孩子的性格上面有一個主要特點:內向。
在孩子看來,自己的想法,自己遇到的問題,自己的狀況,沒有必要和其他人溝通,因為他們可能不懂自己,對自己幫助不大。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有這樣的性格,很可能與他小時候3歲以前沒得到足夠的母愛有關聯。
但是,這隻能說明他喜歡獨自解決問題,並不能說明他有心理障礙,更不能直接判定是抑鬱症的傾向。
02 您理解的抑鬱症與您看到的並不是一回事兒抑鬱症,是現代生活的常見心理障礙症,因為誤解,讓大家對這個病症產生了很多恐懼的心理,甚至“談虎色變”。
一想到抑鬱症,就直接關聯上了,精神壓抑,神情恍惚,情緒不穩定等等,其實這些都只是可能性,而不是一定。
抑鬱症有著顯著的特點:長期情緒低落,失眠,興趣減少,沒有食慾,容易疲勞等。其中情緒失落是必備的條件之一。
從您描述孩子的問題中,並沒有看到情緒失落,只是很平靜。這與抑鬱症無關,所以不用自己嚇自己。
03 如何去面對這個問題,以及如何去引導孩子既然現在有這個問題,那就不能說“聽之任之”,心理障礙症的開始,都是一些很常見的不開心、鬱悶、焦慮引起的。
想要幫孩子走出他個人的世界,就得想辦法走進他的世界,這樣才能有機會引導他出來。下面兩個方面請注意:
一、孩子喜歡什麼
只有知道了孩子的興趣愛好定位在什麼地方,才能與他有共同話題。注意,愛好沒有對不對,只有方式是否健康。
二、孩子理想是什麼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不論在什麼年齡段。那麼孩子有沒有特別想要做的事,能不能滿足,如何去滿足,您必須參與進去,讓孩子認可您。
綜上所述:如果一定要說有什麼隱患的話,那可能會是孤獨症。只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不信任他人,也不接納他人。
-
11 # 潮控範
從您的描述來看,您的孩子非常正常,真的。若是說哪裡不太正常,大概是您想太多了。
不過我可以理解您對兒子的關心,畢竟在這個抑鬱症被「妖魔化」的時代,但凡有一點和社會標準不『符合』的,可能會被懷疑為抑鬱症傾向。有些極端的家長,甚至把孩子送到了某電擊中心。
您的問題裡提到:
兒子30歲,喜歡安靜,喜歡獨處,不喜歡與人交流(包括家人),朋友很少。
其實這些的確和抑鬱症的情況有點像...因為我是一個抑鬱症患者,並且這種情況在我抑鬱的時候也經常會發生。但是區別在於:
1. 您的兒子這樣屬於自己選擇的生活方式,並以此為樂趣;抑鬱症患者這樣選擇是為了「趨利避害」,讓他們有自己的地方舔舐傷口。
2. 您兒子性格偏向內向,這樣子對他來說是剛剛好;抑鬱症患者選擇這樣做的有內向也有外向的人,屬於一種抑鬱『生理反應』。
3. 您的兒子不喜歡和人交流,不代表他不和人交流;而抑鬱症患者是不喜歡甚至厭惡交流過度,有些人還覺得很恐懼。
4. 您的兒子朋友少,未必代表著什麼。唐代詩人劉禹錫《陋室銘》提到:「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也就是說,朋友在精不在多。您的兒子的朋友少,但是未必不適合他。畢竟他已經三十歲了,見多了社會的風風雨雨,對於朋友的選擇和數量應該有自己的想法;抑鬱症患者朋友少...因為他們發作的時候真的脾氣,行為等非常怪異,一般的朋友估計都受不了。能留在他們身邊的,基本上是真朋友了。
-
12 # 影月寒天
我就是這樣,喜歡獨處,不社交,這是性格和從小的經歷決定的,有人愛熱鬧,有人愛安靜,我就是從小不合群,被家長和老師洗腦的就知道學習,自身天賦還很差那種,久而久之就沒什麼朋友,不愛說話,但是沒有任何抑鬱傾向,因為這就是我的生活方式。
回覆列表
我喜歡獨處,特別快樂。看書練字思考。我也喜歡人多,熱鬧,可以喝酒聊天歡笑,我是覺得人生哪樣都缺不了。不過我更喜歡七分安靜三分熱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