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西象涼
-
2 # 北俱蘆洲德彧
說他對,他就對,不對也對
說不對,就不對,對也不對
兵不厭詐,虛虛實實,有真小人和偽君子。
戰爭只會趨利避害,捨車保帥,陽奉陰違之事比比皆是。
-
3 # 摩司
不是周瑜當面一套背後一套,而是每個人都有這樣的劣根性。
記得一個領導跟下屬打撲克的時候,脾氣很壞,自以為對方出錯了牌,就大聲訓斥。當面對他的領導的時候,則謙卑溫柔地小心伺候著。其實,往往是把對權勢更大的人的忍忍自覺不自覺發洩到小人物身上。我們或輕或重都是這樣的人。
所以真的學會謙卑溫柔,特別是面對地位卑微的人更是如此。能處處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多些自我批評,看別人比自己強是一條重要的法則。不恭維、不諂媚,不欺軟怕硬。懷憐憫公義的心,就不至於當面一套背後一套了。
-
4 # 會奔跑的金絲魚
這句話是對的,周瑜嫉妒心強,看不得別人比他計謀高。周公瑾英姿偉略,諸葛孔明而下一人而已。然其欲徙昭烈於吳,盛宮室美女玩好以娛樂之,分關張各置一處,使如瑜者挾與俱戰,則其計亦左矣。昭烈以梟雄之姿,少有大志,其心固欲建霸王之業耳,故髀裡肉生至於墮淚。今方破曹操,勢可有為,豈甘為吳所豢養?關張與昭烈生死分定,不得昭烈而奉之,豈肯為吳宣力?果若所言,勢必將有內變而使魏人得以乘其隙,吳蜀事業俱未可知也。語云:‘知彼知己,百戰百勝’。公瑾知昭烈君臣不為人下而顧建此策,殆所謂多思則亂者耶?仲謀於公瑾言無不從而此獨不聽其見,不岀公瑾上哉!
-
5 # 府少爺的歷史觀
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 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 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 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一首蘇軾的赤壁懷古,遙想公瑾當年,雄姿英發 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 以詩證史 可見一斑!
正史上稱其“性度”、“實奇才也”,孫權稱讚周瑜有“王佐之資",范成大譽之為“世間豪傑英雄士,江左風流美丈夫
允文允武 有勇有謀 兵書 樂禮 無所不通! 這就是周瑜!
瑜 時年二十四, 吳中 皆呼為 周郎 。” 唐杜牧 《赤壁》詩:“東風不與 周郎 便, 銅雀 春深鎖二 喬 。” 宋蘇軾 《念奴嬌·赤壁懷古》詞:“故壘西邊,人道是 三國周郎赤壁 。”
世人皆稱周郎! 可見對其喜愛 欣賞之意!
-
6 # 人這一輩子1217雪景
我們每個人,站在周瑜,不同的方向,看問題的角度不一樣,那麼我們得出的結論就不一樣。有人說,周瑜做的對,也有人說,周瑜做的不對。凡事都有兩面性,我們不能片面的看問題。
作為一個領導級別的人,他站在的立場不一樣,他為人處事兒的風格就不一樣。周瑜是一個特別聰明的人,有一句話是“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在兵道上,周瑜絕對是個王者。
所以說,這句話不能說它對與錯。
-
7 # 熊貓發聲
看從哪個角度來分析:
站在孫權及江東的角度,周瑜的這種做法是為了國家的利益、為了打敗敵人,是完美的,是無可挑剔的!
而站在對手如劉備、諸葛亮、曹操等的角度,其使用的是計謀、為了打敗對手的方法,各為其主,本應如此,無可厚非!
而如果站在家人、朋友的角度,並且如果這種奸詐是對待朋友家人的話,就是小人無疑!
-
8 # 南公懿
1:當然不對,周瑜在正史裡也是孫策孫權兄弟倆都非常倚重,統帥全軍的人物。
2:孫策孫權兄弟倆都是亂世中的傑出領袖,周瑜真是那樣的人,不可能得到重用。
3:亂世出英雄,孫權賬下人才濟濟,如果周瑜是那樣的人,不可能服眾,更不可能統帥眾多良將。
4:周瑜即使作為能文能武的儒將,但行軍打仗也總要講究計策,所謂“上兵伐謀”。再光明磊落的人到了戰場上統帥全軍,也不可能不用計謀。況且“兵不厭詐”。
-
9 # 德馨先生
一、這句話值得商榷。二、歷史著名人物都有三種形象,分別是歷史形象、文學形象和民間形象。三、在文學形象和民間形象中,周瑜屬於心胸狹隘,斤斤計較的那種人,特別是對諸葛亮,充滿了嫉妒。但在正史記載的歷史形象中,周瑜坦坦蕩蕩、忠心耿耿、才華橫溢、溫文爾雅,他從追隨孫策時就屢立戰功,為東吳開疆拓土,從不計較個人得失。特別是在赤壁之戰,周瑜更是立下了赫赫戰功,他不但積極促成了孫劉聯盟,而且整場戰役的指揮官就是周瑜,而赤壁之戰的整個過程,既沒有諸葛亮的“草船借箭”,也沒有諸葛亮的“借東風”。四、令人扼腕嘆息的是,周瑜英年早逝,三國鼎足尚未形成,就少了一位偉大的軍事家。
-
10 # deng花開
看看政史,不要糾結於這些無聊的事情,三國中比諸葛亮厲害的有的是,羅貫中只是個作家,而不是史官,他寫的東西有偏見,帶著成見
-
11 # 當代曹植
一、這句話值得商榷。二、歷史著名人物都有三種形象,分別是歷史形象、文學形象和民間形象。三、在文學形象和民間形象中,周瑜屬於心胸狹隘,斤斤計較的那種人,特別是對諸葛亮,充滿了嫉妒。
但在正史記載的歷史形象中,周瑜坦坦蕩蕩、忠心耿耿、才華橫溢、溫文爾雅,他從追隨孫策時就屢立戰功,為東吳開疆拓土,從不計較個人得失。特別是在赤壁之戰,周瑜更是立下了赫赫戰功,他不但積極促成了孫劉聯盟,而且整場戰役的指揮官就是周瑜,而赤壁之戰的整個過程,既沒有諸葛亮的“草船借箭”,也沒有諸葛亮的“借東風”。四、令人扼腕嘆息的是,周瑜英年早逝,三國鼎足尚未形成,就少了一位偉大的軍事家。
周瑜之死,與孫權有關係。
在人們的印象中,整個東吳君臣的形象似乎都不高大,甚至還有些惹人生厭,人們有這樣的情緒存在,主要還是拜演義所賜,其實不管是孫氏父子,還是謀臣張昭,武將呂蒙,這些人都是當世之英豪,絲毫不比曹、劉兩個陣營裡的人要差,但其中最委屈的還屬周瑜,原本是一個有風度、有智謀的名臣,在小說裡卻成了氣量狹隘的庸俗之輩。
周瑜出身豪門,他家祖上有好幾個人都坐到了三公的位置,而到了漢末,他的父輩中擔任太守、刺史的人也有很多,他本人更是才學過人,而且長得很帥,時人都稱其為周郎,要知道,"郎"這個詞在當時是對人很高的評價,只有才貌雙全之人都配稱得上郎。
周瑜的性格也完全和演義中所描寫的相反,在羅先生的筆下,相信大家對於周瑜的才氣都是不懷疑的,但是很討厭他的心胸狹隘,看不得比自己厲害的人,屢次想假公濟私陷害孔明,然而這些故事都是杜撰的,實際上他的度量非常大,當孫策去世後,他就成了輔政大臣,對此大部分人都是服氣的,唯獨程普不服,因為他很早就跟著孫堅打天下,是孫氏的三代元老,對於周瑜年紀輕輕地位就高於自己很不高興,常常在公開場合羞辱他,而他每次都選擇忍讓,最後弄得程普也覺得過意不去,二人最終和好。
周瑜略過人,二十四歲就被孫策封為中郎將,孫策去世後,孫權對他更加倚重,榮寵殊甚,難免有人不服。
所以在正史,周瑜不是一個小肚雞腸、嫉賢妒能、背後一套不夠光明的人。
另外,角度不同,要看從哪個角度來分析:
站在孫權及江東的角度,周瑜的這種做法是為了國家的利益、為了打敗敵人,是完美的,是無可挑剔的!
而站在對手如劉備、諸葛亮、曹操等的角度,其使用的是計謀、為了打敗對手的方法,各為其主,本應如此,無可厚非!
而如果站在家人、朋友的角度,並且如果這種奸詐是對待朋友家人的話,就是小人無疑!
-
12 # 紫氣東來4805
兵者,鬼道也,周瑜好作法無可厚非。陰謀家也是政治家,政治家很難設防陰謀家,自古至今,就有正義,非正義。陰謀與陽謀之分。
這要看你站在什麼立場,什麼觀點看問題。
-
13 # 亮羽飛雲99
沒有的事。
蘇軾的: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英姿煥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這個是周瑜的歷史真相。
至於演義,周瑜為了國家利益而打壓諸葛亮,也是正常的表現。三國演義流轉廣,民間多用演義看周瑜。周瑜與諸葛亮屬不同的陣營,相互敵對,正常的。
-
14 # 德綱小哥
周瑜得才幹,是數一數二的,是不過他不懂權數之變,作為孫策得力干將,不懂得向孫全示好,再有本事也是死路一條。
-
15 # 凱哥說說
“兵不厭詐”只能說周瑜運用自如,和敵方對陣就要隱瞞實底,否則暴露機密會受到不可想象的損失,周瑜作為古代的年青軍事家還是很優秀的。
-
16 # 加我加你美食
周瑜當面一套背後一套這句話對不對?其實周瑜這個人還是蠻不錯的,我們就說一下週瑜和諸葛亮這兩個人大家都很清楚當諸葛亮去東吳的時候,周瑜見諸葛亮的時候還是很禮貌的還說諸葛亮是個人才想把諸葛亮留下但是諸葛亮不幹,這時才有動諸葛亮的殺心因為他知道諸葛亮東吳就不會太平所以才想方設法除掉諸葛亮這也是在某位謀其政這也是沒辦法。說周瑜當面一套背後一套這個也說不上。有句話說得好誰人背後不說人誰人背後沒人說周瑜如果是現在怎麼很多人都比不了不管是能力。還是人品那也是千里挑一週瑜說過這麼一句話既生瑜何生亮這句話足以證明注意是很看重諸葛亮。以上的看法只代表個人意見只提供參考。謝謝
-
17 # 人群遇見你
這是《三國演義》中的周瑜。不是《三國志》中的周瑜。《三國志》中的周瑜是:“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三國演義》中的周瑜也沒當面一套背後一套。只是嫉妒諸葛亮想害死諸葛亮。“既生瑜何生亮”就是證明。這也無可厚非。一是大部分人的天性都如此。更重要的是他們都是為了自己國家利益。國於國之間沒有永遠的朋友,雖說孫劉聯盟抗曹,但也只是權益之計。
-
18 # 蘋果6634939482777
其實,人自從產生有思維以後,為了自已的生存和利益,對外對別人都是不講真話,只是相對講真話,實質都是講一套而另做一套,背後一套。大家以為怎樣?
-
19 # 使用者2700273020962
用古代春秋時期的貴族精神和現代的契約精神來衡量這一套的確不光明磊落隨著時代的進步和文明的發展這種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行為正逐漸走向衰落被社會淘汰畢竟誠實守信才是立身之本
-
20 # 南京徐老頭
第一,周瑜沒玩好。第二,周瑜心胸過於狹窄,抗挫折能力太弱(富裕家庭出來的孩子基本上都是這副樣子)第三,大局觀差,不知道隨機應變,隨著時間的延展,很多東西都是有變數的,不是眼前失敗就是註定你後面也是失敗,喪失鬥志是他徹底失敗的主因。
回覆列表
其實這主要拜演義所賜。
在人們的印象中,整個東吳君臣的形象似乎都不高大,甚至還有些惹人生厭,人們有這樣的情緒存在,主要還是拜演義所賜,其實不管是孫氏父子,還是謀臣張昭,武將呂蒙,這些人都是當世之英豪,絲毫不比曹、劉兩個陣營裡的人要差,但其中最委屈的還屬周瑜,原本是一個有風度、有智謀的名臣,在小說裡卻成了氣量狹隘的庸俗之輩。
周瑜出身豪門,他家祖上有好幾個人都坐到了三公的位置,而到了漢末,他的父輩中擔任太守、刺史的人也有很多,他本人更是才學過人,而且長得很帥,時人都稱其為周郎,要知道,"郎"這個詞在當時是對人很高的評價,只有才貌雙全之人都配稱得上郎。
周瑜的性格也完全和演義中所描寫的相反,在羅先生的筆下,相信大家對於周瑜的才氣都是不懷疑的,但是很討厭他的心胸狹隘,看不得比自己厲害的人,屢次想假公濟私陷害孔明,然而這些故事都是杜撰的,實際上他的度量非常大,當孫策去世後,他就成了輔政大臣,對此大部分人都是服氣的,唯獨程普不服,因為他很早就跟著孫堅打天下,是孫氏的三代元老,對於周瑜年紀輕輕地位就高於自己很不高興,常常在公開場合羞辱他,而他每次都選擇忍讓,最後弄得程普也覺得過意不去,二人最終和好。
周瑜略過人,二十四歲就被孫策封為中郎將,孫策去世後,孫權對他更加倚重,榮寵殊甚,難免有人不服。
所以在正史,周瑜不是一個小肚雞腸、嫉賢妒能、背後一套不夠光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