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論語·先進篇》: 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380
回覆列表
  • 1 # 山色歸讀

    這句話出自《論語·先進篇》,孔子學生季路問事鬼神,孔子回答:“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季路再問到:“敢問死。”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

    "未知生,焉知死"的意思是:尚未知道生,如何能知道死,欲知死後的狀況,應當先知生前的狀況。孔子的前一句回答其實已經強調了類似的意思,人為重,鬼次之,學問需循序漸進,不可一蹴而就;人事尚未處理好,不必考慮鬼事。

    這段對話體現了孔子和儒家學說的精華之一:反對盲目崇拜鬼神。孔子很重視祭祀和祭禮,特別是祭祀祖先和君王,但那也出於“禮治”的需要,其實他並不真的認為有鬼神存在。在《論語 述而》裡,就有“子不語怪、力、亂、神。”之語,這類震人心魄的反對迷信鬼神的話在其他著作裡也隨時可見,如“敬鬼神而遠之”,“敬神如神在”等。

    可見孔子是反對在人世間的事情都沒做好的情況下,而把時間、精力、金錢等花費在敬奉鬼神上面,他主張以人為本的人本主義精神。活人的事情還沒有弄清楚,活著的時候應該怎樣做人還沒有弄懂,哪有時間去研究死人的事情和該為死人做些什麼?

    所以,做人的道理都不曉得了,就想追求做鬼的道理,這是庸人自擾!所謂“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與其煩惱死後的事情,不如用心照顧好當下的人生——種什麼因,得什麼果。今生今世要好好約束自己的心和行為,損人利己的事就不能做,要做就造福社會、有利蒼生的事情。 假如真能做到不妨礙人、不傷害人,有益他人,我們就可以安安心心,不必擔心死後的去向。

  • 2 # 道果果

    聖人說的話,我們就應該站在聖人的角度去理解。如果我們按照文學的咬文嚼字的方式去理解,那就是世智辯聰,完全彎曲了聖人的真意延誤後學,真修實煉的修行者還辯不贏更不會去與你爭論不休,這不是造了罪孽?

    未知生,只有回到先天無生的狀態那才能理解何為不生不滅。不去真修實煉的修行,普通人哪裡能憑空去想像出那種先天無為的狀態了?人在未生身之前,是處於一種混沌狀態,不生不滅、不苟不淨、不增不減。沒有生的概念那麼當然也就沒死的對立的。人在母腹中本來純陽一團,降生於世,呼入後天之氣,便陰陽相雜。其後隨著各種後天慾望,知識、勞作、思慮等等侵擾耗損,陰質漸增,陽質漸少,生命由盛變衰,由少變老,陽氣耗盡而死亡。人若能效法大道,少私寡慾,處柔不爭,滌除玄覽則能與道相合,復歸於我本來天真。太上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我以三合為二,二合為一,一還歸於無極。自然與道合真,長生而成仙。此即如太上教人“歸根”“覆命”“專氣致柔”,“復歸於嬰兒”。因此說修道即是修不生不滅之仙道。

  • 3 # 聾啞書生

    謝友邀清!孔子反對盲目崇拜封建迷信。對那些整天跪拜鬼神,祈求保佑的做法十分不滿,其認為人活著就應該做些對活人有意義的事情,不要把太多的精力花費在死人和所謂的神靈上面。“未知生,焉知死?”意思就是,你連活著該做些什麼和能做什麼都不知道,又怎麼知道該為死人做些什麼和死人需要些什麼呢?

  • 4 # 村裡人90696850

    ”未知生,焉知死”直接從字面上理解其中意思:”生是如何還沒弄清楚,怎麼可能知道死了之後的事情” 。不做任何引申解釋,就可以充分的看出,子是一位誠實的老師,也是一位樸素的唯物主義哲學家。

  • 5 # 論語世界

    “死”是知的,但“生”是可以探索的

    如何對待鬼神和生死,人類思考、辯論了幾千年,至今沒有結束,也永遠不會結束。

    生死是人生命中不可逃避的重大問題,認識生死是我們的生命課題。儒家是中國古代的主流學派,其對生死的態度對後世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而孔子作為儒家的創始者,他的生死觀就更有研究的價值。

    梁漱溟《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中說:“生”是儒家的核心觀念,“孔家沒有別的,就是要順著自然道理,頂活潑頂流暢的生活。”“孔子只管當下生活的事情,死後之事他不管的。”

    “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論語·先進》)這又是一章耐人尋味的文字。

    孔子怎樣對待鬼神?他自己說“敬鬼神而遠之”,他的弟子說“子不語怪、力、亂、神”。此處又是一例。子路之問是統言鬼神,孔子之答卻只說鬼不提神,頗為微妙,值得琢磨。竊以為,神與鬼並不是完全等同的概念,孔子避而不談神,只能說明對神更慎重一些。

    在孔子的話語中只有“一個世界”,即生的世界。這與差不多同時產生的古印度佛教、五百年後產生的西方基督教很不一樣,它們都是“兩個世界”的主張,不僅講現世——此岸世界,而且講來世——彼岸世界。西方極樂世界也罷,天堂地獄也罷,都是無人見過的虛無飄渺的世界。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可具體理解為兩義:其一,人為重,鬼次之,學問需循序漸進,不可躐等而求;其二,人事尚未處理好,不必考慮鬼事。合理的推論是,人生數十年需一直處理生前事,所以也就永遠無需考慮鬼事。說孔子輕視“事鬼”,甚至有否定“事鬼”的傾向,是有據之論。分析“未知生,焉知死”,亦如是。

    孔子提出的“未知生,焉知死”觀點,是他對生死問題的正面直接回答,他所要表達的是“生”與“死”是同一過程,“死”是知的,但“生”是可以探索的,儘管依舊充滿著迷茫,至少了可探知的物件,透過對“生”的知曉,從而對“死”做出應有態度。

  • 6 # 葉無思

    謝友邀請,孔子所言:"未知生,焉知死",六個字就擺在這裡,意思很簡單,一般都可以理解。但怎樣理解隨各人所好,要怎麼發揮就怎么發揮,反正是二千多年前的孔子說的話,真正意思只有孔子才有發言權,就是說版權歸他,免費轉播權自由,所以有許多大師藉此成名,罵罵孔子,立即名滿天下,名利雙收,何樂而不為,要怪就怪孔子的弟子多事,無事編一部什麼論語出來,讓他們的老師替人背二千年的黑鍋,古人說的好事不如無事真的是至理名言。水平不夠,亂說而己。謝謝。

  • 7 # 快樂鳥使用者4492455905

    謝謝邀請。"未知生,焉知死",原話見於《論語先進第十一》,孔子此話的原意為:活人的事情還沒有弄清楚,活著的時候應該怎樣做人還沒弄懂,哪有時間去研究死人的事情和該為死人做些什麼?這段話,體現了孔子和儒家學說之精華,反對盲目崇拜鬼神,更反對不把人世間的事情做好而把時間、精力金錢都花費在敬奉鬼神上,提倡以人為本的人本主義精神。

    我們今天在解讀討論此話題時,更應該領會此話的深切含義。應該說,此話經過幾千年的實踐和提煉,答案應該更加明確和完善。我們每一個人來世一轉,應該做好在生的事情,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努力做好自己,完善自我,做一個有益於家庭,有益於人民,有益於國家,無愧於自己的人。

    在如何研究死人的事情和該為死人做些什麼的問題上,根據其死者的實際情況及各地的風俗習慣等等,一般都會知道怎麼去做了。至於自己百年之後身後事,只能任由後人處理和評說了。

  • 8 # 錫非金

    謝謝舟先生的邀請,敝人不才,對高深的理論,不很瞭解,只能用俗話來回答,我認為,孔子的說法,未知生,焉知死,意思有倆。一:生也可以理解為生存生活。這必須得達到的基本基礎,拼搏,學習,創造生存生活的條件,二,也可以指生命,命運,這些很難把握,只能聽天由命,這是為未知生的解讀,焉知死。我不多說。…

  • 9 # 噴子都是玻璃心

    孔子敬天命而遠鬼神。我先說天。

    《尚書》說:“皇天無親,惟德是輔”,這是談天命的執行模式;又說:“非天夭民,民中絕命”,這是談天命由人召感的哲學。又說:“獲罪於天,無所禱也”,這是談天命的剛明可畏;《詩經》說:“宜鑑於殷,駿命不易”,這是談天命的好德可用。

    歸根結底,天命在孔子眼中,是至剛至大、至公至正的終極權威和主宰者。而天命所降給人類的,不論是福是禍,一切依據其實都是人的行為道德。所以,孔子說的“未知生”,指的是:人對自身行為道德的反省還不夠全面,對天命的體察還不夠深刻。孔子是個“迅雷風烈必變”的人,就是因為他時刻都在體察著自身行為道德之得失,和由此所感召來的天命徵兆之吉凶,深信兩者之間存在著因果關係。

    而鬼神不同。孔子不否定鬼神的存在,但他不認為鬼神是主宰者或是操縱天命的力量。

    孔子主張:“敬鬼神而遠之。” 首先是要“敬”,即尊重、誠敬,這個態度和對待一個活著的人沒有任何兩樣。依據何在呢?——孔子說:“祭如在。”也就是說,孔子認為在祭祀的時候,要當被祭祀的鬼神來到了面前一樣。這時,祭祀者應如同對待活人一樣注重禮節。但是要“遠之”,因為在孔子看來,鬼神雖然要祭祀,但卻不是活人所應該師從、卜問、求助、依賴的物件。人祭祀鬼神僅僅是出於“禮”和人情,卻不是出於消災避難、謀求後福的需求。祭祀時固然要認真祭祀,但祭祀完了也就完了,人和鬼神彼此不相干,所以孔子“不語怪、力、亂、神”(平時提都懶得提,更不屑於依賴他們)所以,孔子說的“焉知死”,指的是:只要能夠體察天命,匡正自身地活著,那麼也就夠了,不必過多關心死後的鬼神世界。

    綜上所述,所謂的“未知生,焉知死”,可理解為以下四步邏輯遞進的關係:

    1、人的命運由天命決定,而天命又隨著人行為道德的變化而轉移,那麼我們首先就要把人的道德水平提上去。

    2、當你活得坦蕩而偉大,你就能深切地體察天命,透過改行易輒,把天命為你所用。得到上天的眷顧護佑,就能創造自己的命運。

    3、如果天命和命運,都能夠透過提升自己的行為道德來改變、創造,那我們又哪裡還需要知道死後鬼神的世界如何呢?

    4、如果你連天命和行為道德之間的關係都還沒有搞懂(未知生),那麼就算你知道了鬼神的世界,又有什麼用呢?何況,你又怎麼可能知得到呢?(焉知死)

  • 10 # 老哲111

    未知生焉知死,字面上看意思無非是人要好好活著,莫去管死後的事。

    但這一個“生”字的學問可就大了。孔子只是在疑問下“生”之事嗎?顯然不是!

    平平淡淡是一生,波瀾壯闊也是一生。

    蠅營狗苟苦心鑽營是一生,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也是一生。

    死如一羽鴻毛是一生,死時重如泰山也是一生。

    聯絡孔子本人一系列的儒家學說,便知,他所說的生那是要按他所主張的那樣去“生”。

    所以他這句話的真正含義應當是,好好“生”再莫問死,好好生是“因”,死後如何便是“果”,好好生的“因”已種下,死後的“果”那自然是好的。

    孔子學說是入世的,子不語亂力怪神,他可沒說亂力怪神有沒有,只是他不說而已。

  • 11 # 生命解碼之易學堂

    意思是:不知道在生的人的情況,哪裡能知道人死後的情況。孔子對老子的大道至簡進行實踐後,在報告中寫道:”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這段話是判斷人死後是變成鬼還是變成神的公式,這是孔子在老子的指導下取得的最偉大的成就,因此,孔子是僅次於老子的神鬼學家。孔子不準儒學精英和吹捧儒學的小人讀懂這段話,這是兩千多年來,除了民間的道家懂這段話而外,所有的文化精英都讀不懂這段話的原因。

  • 12 # 當年青山

    “未知生,焉知死”出自

    《論語.先進篇》:“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譯文:子路問侍奉鬼神的問題。孔子說:“不能很好地侍奉活人,怎能去侍奉鬼神?”子路又說:“請問死是怎麼回事?”孔子說:“還沒弄明白生的問題,怎麼能瞭解死的事呢?”

    孔子的這個回答,首先表明了孔子並不關心子路童鞋這個沒水平的提問。孔子講學的內容都是“該如何做人,如何和人打交道”,子路問他的問題,可以理解為“該如何做鬼,如何和鬼打交道”。先不說孔夫子信不信這些虛的,超自然的東東。這個問題超綱了,孔子並不關心,所以沒必要正面回答!潛臺詞是“你子路老小子連周朝的八榮八恥都沒背熟,就別扯些虛頭巴腦的東西了。哎,真是爛泥扶不上牆啊!”就像你上語文課老師講作文,你突然舉手提問老師這道算術題如何求解?你說老師會不會送你個白眼?!

    其次,孔子雖然提到過“敬鬼神而遠之”。但他實際不是談如何對待鬼的問題,依然是如何對待人。因為,按照儒家的說法,前提是“務民之義”,即敬鬼神,祭拜禮的原因,不再是迷信而讓鬼神接受自己的供奉,而是祭祀者出於對祖宗的感恩,是求其心之所安。所以“敬鬼神”是詩意的,而非宗教的。

  • 13 # 有書知道

    “未知生,焉知死”,這句話,出自《論語》。意思是生的問題還悟不透呢,如何知道死呢?

       

    這句話本意是說,人生中有很多可以去做的事,人們窮其一生,也沒有把人生過好,沒有把該做的事做得盡善盡美。

    再去考慮死的問題,實在是多餘的。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華人傳統的道德理想。

    01

       

    生而為人,總要不枉來人世一遭,要不斷提升自己,在每個年齡段做好自己該做的事,做到“不憂、不惑、不懼”。

       

    一個人有了大的格局,內心寬厚仁慈,可以忽略很多無關緊要的細節,不糾纏於小的得失。

    這樣,才能做到內心安靜、坦然。這是“仁者不憂。”

       

    面對人世間的紛繁與榮華,做好自己的事,明白如何取捨,不因外物的好壞和自己的得失或喜或悲。

    明白通俗意義上的成功,有努力,也有機遇。因此不會糾結於功名利祿。

    這是“智者不惑”。

       

    當內心足夠強大,足夠開闊,從容生活,能夠做到“兵來將擋、水來土屯”地處理生活中的一些事情的時候,就做到了“勇者無懼”。

       

    做到不怨天、不尤人,內心安定,榮辱不驚,這才是人生的大境界、大智慧。

       

    02

       

    除了修煉自己,約束自己的心性和行為,還要把家庭的事情管理好,因為每個家庭都是社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另外,還要對大地上的自然和萬物,有一種敬畏、順應、默契的態度。

    要造福社會,心繫蒼生。

       

    一生無怨無悔地度過,在該奮鬥的年紀奮鬥了,該養成的品格養成了。

    一生淡定從容,做了許多有益於社會的事,想想這才是無悔的一生。

    蓋棺定論的時候,那就交給世人去評價吧。

       

    其實,人生苦短,一個人,有笑對人生的能力,才會有享受人生的權利。

    人生的悲劇不是沒有實現目標,而是沒有目標可實現。

    或許,等到若干年後,這世間,我們追求的東西,一個都帶不走。

    我們奮鬥一生,帶不走一草一木。我們執著一生,帶不走一分虛榮。一切,都成了過眼煙雲。

    若人生是一場旅行,不問最後得到了什麼,去過哪裡,最重要的是,看風景的心情。

    生命的體驗,以及不負韶華的不焦、不躁,不羞、不悔。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想知道抑鬱症是什麼樣的?可不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