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晨曦

    從地理上來說,歐洲地理的一個典型特徵就是兩個字“破碎”,在歐洲,有1/3左右的土地都屬於島嶼或者半島,半島的面積佔到了歐洲總面積的27%,這種情況在其它洲是獨一無二的,無論亞洲,非洲,美洲,大陸都更加緊湊和集中。

    分散的自然地理條件,為歐洲的城邦,公國提供了很多生存的條件,他們的國家叫“country”,兩種翻譯,一種是“國家”,一種是“鄉下”。分散的地形讓他們不能想亞洲國家一樣,僅僅憑藉朝貢和納稅就能運轉,他們需要回報以良好的政府最為回報。

    歐洲也有自己的國王,但是國王之下的領主,權臣,貴族才是實際掌握真東西的人,國王需要讓他們為自己提供貸款和稅收,國王不能殺雞取卵,而必須細水長流。相比之下,在亞洲國家,除了各種苛刻的賦稅外,國家還可以直接把商家的東西強行充公。如果君王不小心翼翼,他底下的貴族隨時可以調換陣營,和他為敵,國王並不是大BOSS,他只是諸多玩家中的一個。貴族其實也需要國王,他們也是社會秩序中的一部分,如果沒有國王,貴族也就不存在了,所以貴族並不是最讓國王擔心的,國王最擔心的其實是那些中產階級,因為對於中產階級來說,他們根本不需要國王的存在。

    除了各種的城邦,侯國,都市讓歐洲天然分裂,國王權力受限外,另一個巨大的限制來自歐洲的交匯,教權和皇權的鬥爭一度是歐洲歷史上的主旋律,這兩大勢力你來我往,彼此攻訐又彼此需要,形成了一對天然的共生矛盾體,客觀上起到了限制彼此的作用。

    在歐洲,權力是分散的,而且人們還在想著如何能進一步將其分散,在亞洲,權力是集中的,人們想著如何將其進一步集中,據教科書的說法,清朝軍機處的成立,代表了封建集權制度的頂峰。

    以後完成統一的機會不能說沒有,只能說很渺茫,各個國家現在都形成了自己獨立的政治,經濟,文化體系。

  • 2 # 隨緣King

    歐洲大陸面積1016萬平方公里,基本和中國差不多大,他們自古分裂,從來沒有統一過,最接近統一的時候也許是拿破崙時代,但還有個歐洲最大國家俄羅斯沒有被征服。現在歐洲有45個國家,即便除去一些島國,還有四十個左右。

    很多歐洲人習慣了分裂的歐洲,所以他們很不明白,為什麼中國沒有像他們那樣分裂,而總是統一著。小編仔細考慮了這個問題,中國大一統固然有這樣那樣的原因,比如秦始皇,比如儒教等,但很重要的一點是歐洲有一樣東西,中國卻從來沒有過,那就是凌駕於國家之上的宗教。

    遠古時代的歐洲和中國一樣都是分裂成幾百個小國或部落互相攻伐,但後來歐洲有了基督教,幾乎得到了全部歐洲人的信仰。基督教的教權是高於王權的,歐洲各國國王都要被教皇的冊封才是合法的。可以說,歐洲是教皇統治下的一個“另類”國家。

    教皇為了自己的權利著想,自然不會希望有人能夠統一歐洲,歐洲每個強勢國王最後幾乎都會走上和教會對立的道路上。反過來,基督教想統一歐洲,卻一直沒有形成對各國國王和貴族壓倒性的優勢,歐洲自然統一無望。

    而反觀中國,周王室相當於基督教的部分作用,他凌駕於諸侯國之上,是天下共主,但從平王動遷後,周天子徹底沒落成了吉祥物般的存在。儒教相當於基督教的另一部分教導天下的作用,但儒教教義和基督教完全不同,第一他不信神,第二他就是天下一統最積極的推動者。

    正是沒有凌駕於國家之上的宗教,中國才能從一開始就出現戰國七雄爭霸的局面,才能出現秦始皇這樣雄偉的人物,這也算是解釋歐洲人疑惑的一個重要理由吧。

  • 3 # HR墨田農夫

    歐洲至今沒有統一,不是沒有出現像秦始皇一樣的人物,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文化不一樣,歐洲沒有大一統的概念,就是天人合一這樣的概念,也沒有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樣的家國情懷,他們主張的個性和獨立,歐洲自己也打了很多的戰爭,但沒有合一的文化,是很難統一。

    二、歐洲是海洋文化,依靠海洋來發展,主要向海外擴張和殖民,他們沒有經歷過封建社會和封建文明,也就是沒有經歷過農業文明,就進入了工業文明,人靠機器輕鬆就有的吃,所以他們整體比較鬆散和懶惰,出國你會沒有看到24小時的便利店,上班和下班分的很清楚。

    而中國是陸地文化,經過了漫長的農業文明,人民生活依靠土地,沒有勞動就沒有吃,所以華人是全世界最勤勞的民族,因為長時間都要依靠土地才能生存,對土地眷戀比歐洲人更加的強烈。

    故華人對土地很珍惜,你看歐洲的國界的劃分都比較直,中國不管是國界或省界的劃分都是彎彎曲曲,這是我們對土地的眷戀和珍惜。

    三、歐洲大部分都是地多人少,進入工業革命後,抓一些黑人充當他們的勞工,從其他地方掠奪原材料,再依靠進行生產就衣食無憂,過上很好的生活,這是他們一直比其他種族高一等的原因,歸咎也是對土地沒有那麼大的依賴和眷戀,材料從其他地方,也就是殖民地掠奪就可以,自己不用大量生產原材料。

  • 4 # 磊磊一觀視界

    歐洲難以統一的四大原因。

    地理原因:歐洲地貌崎嶇,多半島山地,海岸線特別長。雖然陸地連貫,但在古代交流並不暢通。與中國截然不同,中國是連線在一起的整體,總體而且地勢平坦連貫。

    民族原因:中國以漢族為主,少數民族雖多,但人數不多。所以一直以漢族文化為溝通渠道。但歐洲國家民族眾多,就算打下來,也很能正常統治建立新的國家。

    人文原因:歐洲城邦文化為主,每個區域各有不同。每個地區都是獨立的個體。很難融合。中國與黃河流域為始,都是炎黃子孫。雖然也有各族文化,但都是一些民族小特色文化。總體觀念大致相同。且各地交流十分頻繁。

    歷史原因:也就是人為主觀原因。中國從夏朝開始到秦朝實現統一。以上材為主,統一了度量衡。以及語言等的方面,為中國的統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歐洲之所以沒有統一的原因不是因為沒有英雄人物。歐洲也出現了像亞歷山大、拿破崙的著名英雄,戰爭只是財富的掠奪,奴隸的積累。並沒有進行文化的統一,這是最重要的原因。

  • 5 # 若磐齋

    歷史上想要統一歐洲的豪傑非常之多,但是歐洲的客觀條件是難以讓人統一的。

    1、民族融合的缺乏:歐洲真正意義上的接近統一大概就是羅馬帝國了。羅馬帝國實行行省制度,由中央派遣官員治理,但是缺並沒有讓最初的羅馬人與當地人充分融合。所以導致後來在歐洲沒有任何一個民族成分帶有主體性的地位,在帝國境內思想觀念和民族風俗差異很大。這在後來羅馬帝國分裂,西羅馬帝國滅亡後體現得尤為明顯。各土著民族紛紛獨立,加以外來民族建立民族政權,歐洲整體沒有一個羅馬式的民族認同感,羅馬帝國只是一個奴隸主階級的統治工具而已,在義大利地區之外,這個政權的內涵僅限於此。以至於民族差異越來越大,到文藝復興時期民族國家的興起使得歐洲統一難度加劇,即使英明神武的拿破崙大帝幾乎征服歐洲,也只能派親信當國王去統治征服的國家,而並不能把所有徵服地區叫做“法國”。就像當時義大利的民眾一樣,他們歡迎拿破崙帶來資本主義先進思想制度,但是對於他侵犯自己祖國的行為是不可饒恕的,至此,民族國家的形成已經容不得一個統一歐洲的政權出現了。

    2.地理上的破碎:歐洲大陸支離破碎,海岸線非常長。在古代,歐洲的地中海沿岸氣候溫暖,聚集了歐洲主要的農業生產,所以羅馬帝國的擴張其實是圍繞地中海的,為了是地中海沿岸納入自己手中,而不是為了開疆拓土,統一歐洲。所以統一歐洲的觀念始終不是歐洲人的主流觀念。客觀上的地理環境使得歐洲諸國甘願守住自己的領地,也不願意花費巨大代價衝破地形去統治一個個分散的城邦。

    3.宗教影響:歐洲被天主教統治千年以上,教皇作為一個實體他不希望看到歐洲統一於一個君主,以免君權威脅教權。透過製造分裂和矛盾,天主教可以在各種戰爭中坐收漁翁之利,並且在這個過程中牢牢握住歐洲人的思想,擴大天主教的影響。

    4.自由主義的傳統:從古希臘開始,歐洲人就嚮往自由。自由通常與歐洲的城市文化相結合,歐洲城市市民追求自治,甚至不希望受到國王的制約。因此在中世紀興起了許多城市國家,這使歐洲版圖更加雜亂,當然城市國家的自由主義與商業的發達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產生與發展,但是卻使得歐洲統一更加不切實際,以城市為單位的政權的普遍出現使大一統的國家出現非常困難。

  • 6 # 史爭朝夕

    建立羅馬帝國的屋大維,為羅馬帝國東征西討的凱撒大帝,他們都是秦始皇式的人物。歐洲難以像亞洲一樣統一與其獨特政治環境息息相關。

    貴族方面

    自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六國貴族被秦始皇廢為平民。而歐洲則一直保留貴族階層,甚至這些貴族對於國事都是有發言權的。一旦國家出現內亂,這些貴族振臂一呼,還會有很多支援求者。這些貴族可能會是國王,秦末,六國被廢貴族不是依然成為滅秦大軍中的中流砥柱,更何況還擁有地位財富歐洲貴族。而且像大多數羅馬帝國的皇帝都是元老院推選出來的。而元老院正是由各氏族貴族的長老組成。

    思想方面

    漢武帝“廢黜百家,獨尊儒術。”從思想上統一全國,事實上,所謂獨尊儒術只不過從思想上採取愚民,加強皇權。秦始皇之所以能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也正是因為皇權的集中。反觀羅馬除個別皇帝外,大多數基本沒什麼實權,什麼政策都需要貴族內部集體透過,對於統一一個龐大的帝國是十分費力的。羅馬帝國崩潰之後,歐洲分裂成有三個宗教文化地區,分別是東正教地區、天主教地區、伊斯蘭地區,從此之後,歐洲諸國在無文化能將它們粘合到一起。

    地理原因

    歐洲山多、島嶼多、平原較少,耕地面積十分缺乏,所以歐洲歷代有能力統一歐洲的人,對有些地方甚至不屑一顧,因為打下來沒有一點好處,也不能提供糧食,攻打下來對於花的時間金錢精力沒有一點回報。

    英國阻撓

    工業革命之後,強大起來的英國成為名副其實“日不落帝國。”但是,強大起來的英國一直阻撓歐洲統一,數次組織反法同盟阻止拿破崙統一歐洲,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阻止希望統一歐洲的德國。

    英國偏居一隅,所以英國不希望歐洲統一之後威脅其國家在歐洲的地位。在現在為止無論是英國,美國,甚至俄羅斯都不希望在歐洲出現一個超級大國了。

  • 7 # 使用者46401212138824行

    歐洲自古以來,就是城幫治的聯邦小國,弱國小民。信仰一至。只對異教徒發動戰爭,所以不可能出現秦漢一樣的大帝國!

  • 8 # 聖喬治

    因為歐洲海岸線犬牙交措,它有5大半島,每個半島都近似孤懸海中的海島,在所有這些半島上形成了獨立的語言,種族和政府,希臘,義大利,伊比利亞半島,丹麥和瑞典;

    2.歐洲有兩個島,大不列顛島和愛爾蘭島,它們的面積都相當大,足以維護自己的政治獨立和保持自己的語言和種族特點,其中的一個島,大不列額島,因為面積大,離歐洲大陸又近,所以成了一個重要的歐洲獨立強國;

    3.歐洲被一些高山,阿爾卑斯山脈,比利牛斯山脈,喀爾巴阡山脈和挪威邊界山脈,分割成一些獨立的語言,種族和政治單位,歐洲的兩條最大的河流,萊茵河與多瑙河則比較小,在歐洲流經的地方也少得多。歐洲有許多分散的小的核心地區,沒有一個大到足以對其他核心地區產生長期的決定性影響,而每一個地區又都是歷史上一些獨立國家的中心,所以歐洲沒辦法達到統一。

  • 9 # 軫念信箱

    歐洲在歷史上無法統一:

    歷史上沒有人能夠統一歐洲,但是最接近統一歐洲的有兩個人,拿破崙和希特勒,但是他們都倒在了蘇聯俄羅斯這個巨無霸腳下。

    (1)民族矛盾尖銳,民族獨立意識強烈。

    歐洲也是無法統一的,這個地區民族矛盾重重,素來有火藥桶之稱,直到現代歐洲在意識上還是很分裂的。 歐洲複雜多樣的地理環境不利於各個分散的居民區的融合,也不利於實行大面積的統治管轄,這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歐洲各國的民族分裂主義傾向。

    1000多年來,歐洲的民族成分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歐洲生活著幾百個民族,民風彪悍,不易同化。

    歐洲的原始部落是伊利里亞人和色雷斯人,他們分

    別居住在半島的西部和東部,南部生活著希臘人。 除此之外,克爾特人、羅馬人、日耳曼人、斯拉夫人、義大利人、土耳其人、諾曼人、法蘭克人、德意志人、中亞遊牧人、馬札爾人、保加爾人都在這塊土地上留下了自己的蹤跡。

    (2)歷史的仇恨更加深彼此的積怨>

    許多強大起來的民族壓迫弱小的民族,象歐洲,拿破崙和希特勒的殘暴統治,波黑大屠殺,羅馬人對巴爾幹民族的奴隸統治,高盧人,日爾曼人的侵略擴張,斯拉夫人對波蘭的宰割。

    波黑大屠殺是宗教衝突的大爆發:

    1995年7月10日至19日,波黑塞族軍隊和警察部隊在斯雷布雷尼察殺害了7000多名波什尼亞克族(即穆斯林族)人

    納粹大屠殺:

    納粹種族滅絕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分子在德國和其他被佔領國家建立了不少集中營,其中著名的有位於波蘭的奧斯威辛集中營和位於德國西南部的達豪集中營等。

    集中營也是死亡營,四周有通電的鐵絲網和壕溝環繞,每隔幾十米就有一座高高的崗樓,上面設有探照燈和機關槍。黨衛軍日夜防守。只要警笛一響,崗樓裡就會伸出探照燈的光臂,噴出機槍的火舌,全營區每個角落都難以逃脫燈光與火舌組成的雙重羅網。

    在集中營裡關押的既有猶太人,也有來自世界上許多國家和民族的反法西斯戰士和戰俘。 集中營內的猶太人不是因苦役而死,就是被送進毒氣室用毒氣燻死。毒氣室的外表看起來像個浴室,上面裝有像洗澡用的蓮蓬頭。

    囚犯們脫衣後由更衣室進入“浴室”,管理人員立即關閉房門,透過管道從蓮蓬頭將毒氣放入,幾分鐘後“浴室”裡的人即全部中毒死亡。接著就是把屍體送入焚屍爐。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被殺害的約六百萬猶太人中有一大部分死於集中營。

    (3)宗教的信仰導致分裂。

    可以分為兩部分:

    1

    基督教的分裂:

    分裂導致的戰爭,導致東西歐的裂橫,聯盟分解。

    早期的基督教在公元1054年發生了基督教大分裂,基督教會從這裡分成東部和西部兩個教會。公元11世紀發生在羅馬和君士坦丁堡之間的大分裂導致位於西邊的羅馬天主教會和位於東邊的教會完全分離。

    最後的分裂一般是認為在於公元1204年的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攻下了君士坦丁堡的結果。 西邊的拉丁教會直接參與了這次的攻打拜占庭帝國和君士坦丁堡(正教宗主教所在地)的十字軍東征。

    這次的戰役所導致的東西邊教會間的敵意一直持續至今。

    由於4世紀的時候,基督教被確定為羅馬國教,而羅馬包括東西兩個部分,東部使用希臘語,西部使用拉丁語。後來,羅馬分裂為東羅馬和西羅馬,基督教也相應的分開了。

    東部自稱正教(東正教),是正統的宗教;西部自稱公教(天主教),是普遍的宗教。雙方各選領袖,教義也彼此不同。最後,在1054年正式分裂。

    十六世紀,馬丁路德等人不滿意天主教的教義和管理,創立了新教(在中國也稱為基督教),這是基督教(天主教)的又一次分裂。

    之後,英國又分裂出聖公會,脫離羅馬天主教。

    十八世紀,衛斯理等人又脫離聖公會,成立衛理公會,也屬於新教。

    2

    奧斯曼土耳其入侵歐洲時伊斯蘭教與基督教的衝突>

    從宗教本質看,伊斯蘭教和基督教都是旗幟鮮明的一神教。

    一神教強調神的絕對性和獨一性。這種嚴格的一元化取向常常伴隨著一種非此即彼的直線式思維方式:要麼絕對肯定,要麼絕對否定。 它一方面強化著宗教信徒的宗教情感,一方面也潛含著對其他文明基因的嚴格排斥。

    就伊斯蘭教和基督教而言,這兩大世界性宗教之所以不能以地中海為中立地帶進行和平共處,其根源就在於它們都聲稱掌握世間全部真理。一個是全知全能的上帝,一個是至臻至善的安拉。一般來說,“神和教義的神聖性必然導致宗教的唯我獨尊性;神和教義的唯一性和絕對性必然導致宗教的排它性。

    ”因此,,當兩種互不相讓的異質文明相遭遇時,必然是衝突多於吸納。

    歐洲不缺乏如秦始皇統一中國的強人。

    最接近統一歐洲的有兩個人,拿破崙和希特勒。

  • 10 # 玄松濤

    我認為有兩點是主要原因,一是地形,二是謀生方式。

    先說地形,我們來看下歐洲地圖,整個歐洲面積1016萬平方公里,比中國稍大,但是,歐洲多島嶼和半島,海灣深入內地,這就形成了相對封閉的獨立個體,有自己的語言生活習慣。再說謀生方式,歐洲因為氣候原因,並不太適合農業發展,再加上便利的海運,基本靠海上貿易生活,出門就是海,不用經過別的國家,不像我們春秋戰國時期,只有東部有海,想出去必須經過別的國家,而中國自古以農業為主,又是一整塊大陸,所以渴望統一。但是歐洲國家不會這樣,各過各的,相互間影響不大,國民沒有想統一的強烈共鳴,所以歐洲會有那麼多國家。

  • 11 # 聞鍾居士

    凱撒大帝的格局不夠大。

    彼得大帝沒空。

    拿破崙慧眼不識豬。

    希特勒過於急躁。

    還好。不然世界歷史要重寫了。

  • 12 # 陳星Matthew

    歐洲沒統一原因很多,但主要有以下幾個。

    第一,歐洲古代農耕文明並不是很發達,這個會導致最根本的問題就是人民對土地的依賴和眷戀沒有我們華人民這麼深刻,就像遊牧名族是侵略型的經濟,就算出現曠世戰爭天才,只是對糧食奴隸和財產感興趣,並沒有必要去世世代代去統治其它地方,如果沒有這種深刻的思想烙印就不會想到去統一當地人民的文化和思想。

    第二,歐洲古代沒有出現專門為皇權服務的文化思想大家,比如儒家思想?思想和文化是最重要的,因為你從小受到的教育如果是以進行大一統為榮耀,那很多人就會以這個為奮鬥目標,如果沒有這個思想教育,自然也不會有這個概念。

    第三,也是次要原因,歐洲國家的國王全部都是親屬,甚至一家人,所以很多國家之間還是要相互給面子。

    所以我覺得其實這個問題是雙面性的,因為我覺得秦始皇最主要的功績並不是完成了中國領土的大一統,(因為歐洲很多領導人都完成領土的大一統)而是完成了文化的大一統,文字,語言,貨幣,度量衡,包括人民的思想。如果歐洲能出現一個有遠見的領導者不僅完成領土的統一,還進行文化的統一,只需要一代人也就是20年左右,對後世的影響就會很深遠。說不定就不是現在的格局

  • 13 # 唐律疏議

    不是缺乏人物的問題,是缺乏合適的地理環境的問題。

    簡單來說就一句話:因為歐洲沒有黃河這種東西走向的大河。

    歐洲缺乏像黃河這樣交通便利的東西走向的大河,最終導致歐洲很難形成統一國家所需的便利條件,也很難形成統一的民族意識。

    用一個比喻來說就是:秦始皇面對的是一團已經泡溼了的沙子,所以他能夠把它捏成一個球,甚至在他死後,這一團沙球也還在。而歐洲是一團乾的沙子,就算碰到一個力氣很大的人,捏了一團沙子在手裡,但他一死,手一鬆,這團沙子還是會散掉。

    秦始皇統一中國,不僅僅是他一個人所能做到的。就像賈誼在《過秦論》裡說的那樣,秦始皇是“奮六世之餘烈”。而在這之前,還有千百年的時間,讓華夏先民沿著黃河中下游不斷遷徙,不斷融合,不斷開拓生存領域,不斷在更廣闊的領域形成便利的交通條件。在這個基礎上,才奠定了形成統一國家的基礎。然後秦始皇才應運而生,把這些地區兼併到了一起,建立了相對統一的國家政權。

    在周朝早期,這些條件並不具備,所以周朝只能採用分封制,無法採用郡縣制。在周朝早期,遠方需要軍事行動征服,之後需要駐留軍隊震懾或鎮壓。天子所在地距離前線路途遙遠,交通通訊不便,只好將軍事、經濟和行政大權統一交給當地的統帥,讓他通權達變臨機處斷。就這樣,形成一個個封國,名義上尊奉周天子為共主,這樣才能相對穩定地維持整體的秩序。

    從西周到春秋到戰國800年下來,華夏人在黃河流域繁衍生息,交流互通,把黃河中下游流域的陸地交通基本上都打通了,一定程度上甚至擴充套件到了長江流域。在戰國初期,位於長江下游的吳國,居然能出動大軍進攻黃河流域的晉國,可見當時陸地交通的便利程度已經相當高了。在中世紀的歐洲,如此長距離的陸地戰略投送,是不可想象的。

    而周朝初期的陸地交通狀況,恰恰就是歐洲從古代到近代的常態。歐洲和中國不同的是,中國經歷了西周和東周以後,原先不成熟的交通條件逐漸成熟,但是歐洲卻長期處於這個狀態。這背後的根本原因在於中國有一條東西走向的長河(黃河),但是歐洲沒有。

    中國有黃河。黃河是一條東西走向的長河、大河,給沿岸居民帶來了便利的交通條件和灌溉條件。沿岸居民可以沿著黃河遷移,灌溉種植。增加人口後,再向黃河遠方拓展,直至遍佈整個黃河流域。黃河很長,流域面積很廣,這就容易在較廣區域內形成統一民族意識,併為這片區域提供相對便利的交通條件。

    尤其是黃河大體上是東西走向的,所以沿著黃河遷移,緯度變化不大(中游除外),也就意味著氣候變化不會特別大。相對於一條南北走向的大河來說,沿著黃河這樣東西走向的河流遷移,人體所需要的是適應度調整不會很大。通俗地說,就是水土不服的機率相對較低。這就進一步增加了沿著黃河遷移的便利程度。

    但是歐洲卻缺乏這樣的條件。歐洲不是沒有大河,但是首先沒有像黃河那麼長,其次跨越緯度太大。比如萊茵河、多瑙河。萊茵河幾乎完全是南北向的河流。多瑙河則是從西北蜿蜒向東南,緯度跨越約5度,中間還被阿爾卑斯山和喀爾巴阡山這兩座巍峨雄偉的巨大山脈所隔斷。(黃河從中游大轉彎口到故道入海口,跨越緯度不過2-3度,且期間流經山脈不多,且下游幾乎全是平原,對比明顯。)

    所以歐洲自古就缺乏中國古代這種沿著大河遷移交流匯通的地理條件。因此歐洲就沒能沿著大河形成相對統一的民族文化和統一意識,同樣也沒能形成便利統一的陸地交通條件。所以即使出現了強勢的統一人物也只能在短暫的時間內將大片歐洲土地納入一個政權統治之下。但在其失敗或身死之後,很快又會恢復原樣。

    如果歐洲單純有一個秦始皇這樣的人物,而沒有像秦始皇時期中原大地所具有的成熟地理條件,那結果就是法蘭克的查理曼。查理曼就是一個秦始皇式的人物,他做法蘭克國王期間,努力開疆拓土,把今天法國德國義大利所在的地方几乎都統一成了一個國家,本人也被教皇加冕為皇帝。但是他死後,法蘭克帝國就分裂成了三塊,成為後世法國、德國、義大利的開端。

  • 14 # 舊時茅店溪橋見

    前面的答案已經從經濟,地理,文化等角度分析了。本回答從另外一個角度思考。

    首先需要定義統一的含義。安東尼。斯密斯說,國家統一的概念與制度行為相關,國家可以被定義為一套與其他制度不同的自制制度,擁有在給予的疆界內對強制性和提取稅收的合法壟斷。如果從更普便的定義來看,國家統一是指一個既定的領土範圍有管理大眾食物的政府構成的一個法律上的實體。概括如下:

    - 國家是一套機構

    - 具有特定的領土

    - 具有壟斷起領土規則的制定。

    好了,有了這個定義來看看題目,為啥歐洲從古至今沒有統一?歐洲現在有歐盟,歐盟算形式的統一體嗎?套用上面三個特徵。看起來第一第二條都符合,第三條呢?顯然不是。即歐盟以及之前歐洲任何的組織都沒有壟斷規則的制定。為什麼?

    如果把歐洲比作一個村落,村裡各種貧下中農,佃戶,土豪勾心鬥角,某一天隔壁村子突然來了個土豪加鄉紳的結合體,於是這個村子決定成立一個村委會團結起來抵抗這個巨無霸。住在村中央的德國和法國,以及村西頭的英國就是毫無疑問的土豪鄉紳。

    這三家是村裡富豪,風水輪流轉。村西頭的英國首先發際,依靠靠海的優勢迅速發展壯大,生意遍全球,19世界成為真正的日不落帝國,兩次世紀大戰後持續衰落。心思複雜,即想和德國,法國處好關係,又不願意他們發展壯大,最近剛剛退群。再看看法國,英法百年戰爭的慘勝是其發展壯大的因素之一,巔峰於拿破崙帝國。民族主義的傳播促使德意志崛起,成立了與法國抗衡的德國。二戰德國急速擴張滅了法國。但是二戰之後德國被肢解之後又迅速壯大。與德國接壤的法國經過戰爭意識到必須與德國和平共處,法國開始推動西歐各國在政治經濟上的聯合。歐共體到現在的歐盟。

    天下熙熙,皆為利往。

    可以看出三個豪強各自為戰,各懷心思。三者相愛相殺的狀態一直是常態,這就決定了類似村委會的歐盟是沒有壟斷規則的話語權的。而其他佃戶,貧農更是為醬油而活,看土豪臉色。

    這就是為什麼歐洲從古以來沒有大一統。

  • 15 # 佑佑是個大太陽

    歐洲既沒有變成中國這樣的統一國家,也沒有變成美國那種聯邦制,而是現在這種多國家聯盟,雖然看起來有些奇怪,但也是歷史的選擇。

    城邦制

    眾所周知,希臘文明是歐洲文明的開端,而希臘文明是典型的城邦制,小小的巴爾幹半島上興起了數百個城邦,這種多國並立的形態自然給後來者打了個樣。

    希臘是幾乎一城即一國的,雖然和中國戰國時代處於一個時期,但是可一點也不像,倒是和日本的戰國時代差不多。

    雖然後來的羅馬統一了地中海,但是依然難逃前輩的影子,人家就是不想獨裁,好好的大帝國直接分成兩個皇帝管,還要分別配個副皇帝,這在我們看來實在是心累……

    地緣政治

    歐洲文明一直以來都是依託在地中海上的,說的不好聽就是海盜文化,特別愛走水路。

    在古代人看來從威尼斯去巴黎遠比去柏林容易;教皇平時住義大利,出去演說一下就能跑到法國去;希臘被波斯欺負了也會直接坐船去義大利求援。

    雖然看起來水路似乎讓溝通變得容易,但恰好相反,海上活動的加劇讓國家的疆域變得破碎不堪,缺乏直接控制能力。

    十字軍東征

    宗教信仰是整個歐洲的核心,但是人家自己都分裂成了天主教、東正教、新教,思想不統一,自然更難團結起來了。

    好不容易團結了一次,就搞了九次十字軍東征,雖然開始是武裝朝聖,結果把拜占庭先懟死了,順手建立了不少宗教國家。畢竟都是教皇加冕的,誰也不比誰大,這還統一個鬼了……

    農耕與海盜

    中國曆來是一個農耕社會,講究的是安土重遷,社會群體相對固定,文化傳承自然也就十分完整。

    歐洲則是海盜文化和商人文化盛行,雖然傳播速度更快,但是也使得這種傳承缺乏時間的沉澱,極易造成缺失。在這種情況下,很容易出現那種“翻過山頭就聽不懂話”的情況。久而久之,文化出現差異,相互之間的認同感就越來越差,就再也回不去啦。

    所以說,歐洲沒有成為統一的國家,不是因為沒有雄主鎮壓天下,更多的是由於地理條件,宗教原因和文化傳承上的因素導致的。

    其實還有一點是他們胃口太大,當初羅馬不就統一了麼,非要繼續打,結果後院失火,把自己打不見了;德意志的神聖羅馬也很強,結果把埃及人惹來了;拿破崙也不錯,要是收斂點,好好的沒準現在也沒這麼多國家;希特勒兇不兇,非要去惹北極熊……

    (我都不敢信我手機能打出這麼多字來…)

  • 16 # 舊書齋

    如果把歐洲從古至今沒有統一,歸結為沒有出現秦始皇一樣的人物,未免有些牽強。在歐洲歷史上,有好幾次幾乎統一了整個歐洲。

    四次統一的機會

    第一次歐洲的統一,或者說最大程度接近統一,是在羅馬帝國凱撒大帝以及他的繼承人屋大維手中完成,那時候的羅馬帝國,成為當時世界上第一大國。國家人口達到800萬,統治者整個地中海沿岸,地跨亞歐非三大洲,地中海成為羅馬帝國的內陸湖。

    第二次歐洲的統一,是在查理曼大帝時期,這次統一幾乎將整個西歐囊括在查理曼帝國的領土範圍內,但隨著查理曼大帝的死去,他的帝國一分為三,歐洲再次陷入分裂。

    第三次是拿破崙時期,拿破崙帝國的建立,幾乎只差一步,歐洲就會統一,但依舊沒有做到,隨著拿破崙兵敗俄國,慘敗於萊比錫,滑鐵盧,歐洲再次四分五裂。

    第四次就是臭名昭著的納粹頭子希特勒,他創造了和拿破崙相似的戰績,但依舊沒有讓歐洲統一。

    歐洲無法統一的原因分析

    如果但從表面上來看,除了羅馬帝國的八百年國祚以外,其他三次,國祚都非常短暫,這於秦國的統一非常相似,因此,問題並沒有出在有沒有秦始皇式的人物。而是出在帝國崩潰之後,為什麼沒有再次統一。

    原因一,東西地緣的影響

    在很多西方歷史學家研究表明,西方文化並不具有獨立性,於是,西方歷史學家將西方文明源於西亞和埃及。在這種固化思維的影響下,西方歷史學家,並不認同東方文明的獨立性,而是想當然的以為,東方文明也源於西亞,甚至認為人類文明源於西亞。這種說法過於荒誕。

    從歐洲的地理位置看,雖然獨立成為一個大州,卻同屬亞歐大陸,東西縱深很長,南北縱深很短,與北非、西亞非常近,及時有地中海,但從地理位置上看,這個海雖然廣闊,但和其他大洋比起來,危險性小很多,人們可以透過水路陸路聯絡。

    對於東方的中國而言,就沒有這樣的優勢地理位置,中國的西部,北部,是茫茫大漠、隔壁、荒原、雪原,高原,南部原始深林遍佈,地形複雜,崎嶇不平,但唯有東部大約四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氣候溫和,交通便利,足夠人們生存繁衍。而再往東,往南,面對大海,這種危險性超過地中海。因此對於海洋的擴充套件比較滯後。

    不同的地域形成不同經濟結構,簡而言之,東方以農耕為主,自給自足,非常穩定。西方以畜牧、商業、種植業,釀造業為主,產品結構非常豐富,但人員流動性也很大,缺乏穩定性。這就始得,哪怕是羅馬帝國,也只是以鬆散的聯盟形式出現,而真正實際控制的範圍,遠沒有中國大。

    地理位置開放、產品結構豐富,人員流動性大,在現代社會看來,是好現象,但對於生產力低下的古代而言,這種情況會導致各自為政缺乏統一。

    原因二、國家制度的影響

    如果從東西方國家對比看,東西方是在同一起跑線,跑的同樣的路線,至少在羅馬帝國滅亡之前,東西方的發展,有很多相似之處。

    從羅馬皇帝凱撒大帝開始,羅馬帝國結束了共和制,進入了帝國時代,而這個時候,東方正是周朝統治時期。東西方殊途同歸的選擇了一種等級森嚴的封建制,形成了鬆散的國家同盟,周朝天子對於諸侯管控,並不強,同樣,羅馬帝國的皇帝,對於自己國家,管控也十分有限,並不像人們想象的那樣,地跨亞歐非三大洲。

    但兩國在一條岔路口分道揚鑣,羅馬帝國走了一條純封建路線,而中國走了一條中央集權的封建路線。這就意味著,羅馬帝國繼續鬆散的存在,雖然時間很久,但和周朝一樣,只是名義桑的八百年,而事實上國家萬全分裂。

    原因三,外族的入侵影響

    說歐洲沒有統一,除了以上兩點以外,運氣也是一個方面。羅馬帝國曾經被日耳曼人滅了國。在中國,西周時期也曾經收到戎狄部落的攻擊,幸運的是,中國扛了下來,而羅馬沒有抗住。只是一次沒抗住,就失去了所有。

    為什麼要這麼說,就拿一棵樹來說,一棵小樹苗,如果剛栽下,就被一腳踏倒,及時後來有勉強活下來,也很難枝繁葉茂,而一棵參天大樹很難被踏倒。中國和古羅馬帝國,都在成長階段,面臨一次致命打擊。

    其實中國也曾經被外族滅了國,而且不止一次,五胡亂華、遼滅北宋、蒙古滅南宋、清滅明。但這種滅亡,只是在一棵參天大樹身上砍了幾個樹枝,或者留下幾道疤痕,但大樹依然會生長,只是創口漸漸生出新的枝椏,讓這棵樹更加枝繁葉茂。究其原因,不過是中國文化已經足夠成熟而強大,也就不懼怕任何風吹雨打。因此,及時外族入侵,短時間內亡國,也不會讓中國的文化斷層。

    古羅馬帝國沒有這樣的運氣,當日耳曼人滅了羅馬帝國之後,文化斷層,沒有人再認同古羅馬文化,沒有統一而又被人認可的文化,及時付諸武力,也無法統一。

    至於說,歐洲能不能統一,我認為是不能的,無他,沒有土壤而已。

  • 17 # 酉陽749

    感謝邀請。竊以為,在歐洲歷史上,唯一可以與中國的秦始皇相媲美的,只有查理曼大帝(742~814)。他是法蘭克王國加洛林王朝國王(768~814)。公元800年,由羅馬教皇加冕稱帝,號稱“羅馬人的皇帝”,查理曼帝國成立。在位期間,他與教皇結盟,大肆武力擴張。帝國最大疆域,四至為:西,大西洋;東,易北河和波希米亞;北,北海;南,義大利中部。歐洲大陸基本統一。帝國強化中央集權,分為98郡,委任伯爵治理。公元843年,對歐洲來說,是標誌性的一年。是年,查理曼大帝的三個孫子,在凡爾登簽訂劃分領土的條約。這個條約,不僅奠定了後來意、法、德三國的雛形,而且還埋下了破碎性的Continental地緣政治根基。大英帝國的崛起,即以Continental的破碎為外部條件。此後,歐洲大陸就再也沒有統一過。現代的“歐盟”是歐洲統一的最新嘗試。只是面臨英國脫歐等新老問題的挑戰。前景並不明朗,反倒有些暗淡。

  • 18 # 溟源漁

    歐洲一體化這個話題一直縈繞在歐羅巴的上空,可預計的短時間內也會一直無法解決。

    古歐洲經濟中心並非如今的歐洲大陸,而是環地中海包括南歐、北非、西亞的這一圈土地。也就是古羅馬帝國最終疆域所統治的地區。

    肥沃的土地,提供了早期農耕的可能。風平浪靜的地中海作為羅馬帝國的內海,提供了交換生產資料的便捷性。

    而作為現在歐洲中心的德國法國等地,當時的位置其實處於邊界和蠻族統治之下。

    日耳曼這個名字,最早就是羅馬北方的野蠻民族的統稱。

    由於羅馬帝國的土地,廣袤而碎散,民族眾多,雖然也有行省,其實大部分地區還是靠區域自制,只有面臨大規模戰爭時期政府才會動用軍隊。

    雖然被當時的華人稱為“大秦”,但是卻沒真的想大秦一樣形成穩固的統治。

    到後期甚至為了統治方便自我拆分,變成東西兩個帝國。

    直到四世紀左右開始的氣候變化導致北方的遊牧蠻族為了生計開始進攻西羅馬帝國,這是並不是一個有組織有紀律,的大規模入侵活動,而是漫長零散的小型入侵,大量的日耳曼人入侵進羅馬帝國境內,他們並沒有離開,而是直接就地住下來了。在接收基督教的“收編”之後,直接變成了當地的貴族進行統治。

    這裡我要提出一點觀點,在物質匱乏的古代,人民維持穩定生活需要一些先驗的東西,來穩定自己的內心,指名前進道路。

    而古代歐洲形成的先驗體系與古中國的並不一樣。

    歐洲在西羅馬帝國崩潰之後,逐漸穩定了基督教和封建貴族統治兩個先驗體系。

    而中國自秦王掃六合之後,徹底改變了原本與歐洲像似的封邦建國體系,變成了大一統的中央帝國體系。

    今天我們主要分析歐洲。

    首先說宗教方面。

    基督教從作為猶太教派生的一個小分支。到君士坦丁受洗成為基督徒,上帝取代了君主在西方民眾的低位。

    原本東西方君主都是受命於天,先驗之王。威信毋庸置疑,自這一刻起,走上了兩條道路。

    而取代王權成為至尊的基督教體系,至今仍然統治著歐洲廣袤的土地。甚至擁有過獨立的稅收,官職體系,這甚至是獨立於歐洲各國統治之外的。

    從此之後,作為一個歐洲的君主需要得到基督教體系的承認,就算是強如拿破崙,也沒有完全跳出這一體系。

    話語權被宗教取代之後,整個統治體系的權威都和中國皇帝差了不是一個級別。

    再者說封建貴族。

    蠻族入侵之後的歐洲,被分割成一塊塊獨立的區域。而作為羅馬國教的基督教,居然承認了侵略者的權威性,為了自己的利益,讓幫助一個個小首領完善自己的統治體系,讓入侵的蠻族變成了基督教的信徒。

    這也是法理和權威被宗教取代的後果。

    在漫長的時間裡,原本“凱撒的歸凱撒,上帝的歸上帝。”,帝國在人民心中地威嚴性完全磨滅。

    由於得到宗教承認,而人民都信基督教,自然也變成了服從君主。

    人民心中,原本可以演化成大一統的先驗體系,完全崩潰了。

    隨後雖然出現過如法蘭克王國,神聖羅馬帝國等法理上統治歐洲大面積的國家。但是由於人們的觀念穩定變成“我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國王只能指揮貴族,貴族指揮屬地平民。無法形成普通如中國一樣的中央集權制度,帝國越是龐大越是難以維持。

    一個小風波都可以讓國家解體。

    近代民族國家出現。

    民族國家這個理念被髮明出來。各個民族,都想民族自覺,建立自己的純民族國家。不光是國家,連國家內的各民族都變得離心離德。

    自目前來看,維持歐盟這個鬆散的聯盟,已經讓歐洲精疲力盡了。

  • 19 # 葉飄刀

    根源恐怕還是文字

    歐洲論面積與中國相差不大,但在幾千年的歷史中,中國大多數時候都是統一的王朝,而歐洲卻基本處於分裂的狀態,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說歐洲沒有出現過類似秦始皇一樣的人物,其實也對也不對。不對是指歐洲歷史上並非沒有基本統一歐洲的君主出現,其功業也並不輸給秦始皇。但說對是因為歐洲沒有一個君主完成了秦始皇的功業,那就是統一文字。歐洲始終陷入分裂的關鍵在於文化,而文化傳承的根本在於文字上。秦始皇最被後世津津樂道的功業之一就是”書同文“,歐洲沒有人做到了這點。

    漢字在維護國家統一的時候,發揮了功不可沒的作用。中國使用的漢字是一種表意文字,文字的本身代表著文字的意義,有一整套的演化歷史。相對於歐洲的表音類字母文字,漢字更為複雜與難學。

    歐洲眾多國家,無一例外使用的是表音類的字母文字,其實我們現在使用的漢語拼音從某種程度上來看也可以看作是一種表音文字。表音文字的最大也是最為關鍵的一個優勢就是簡單。我們仍然以漢語拼音為例,如果把漢語拼音看成是表音文字,那麼其學習的簡便性顯而易見,學前班學習一個學期就完全學會了。但如果換成表意的漢字,學會基礎能用的幾百個字至少需要到三年級,而以後要想進一步豐富詞彙量,那麼恐怕要靠一生的積累。但漢語拼音只學習一個學期就夠了,因為只要瞭解了簡單的拼寫規則,那麼只要你能讀得出來,就能拼寫出來。現在的拼音輸入法就是這個原理,你根本不用想這些字怎麼寫,只要知道你想說的話,怎麼讀就可以用拼音打出來,極為的簡單。

    有人會說,簡單不是很好嗎?對於學習來說,簡單確實很好,但對於統一來說,這樣的簡單就很糟糕了。

    為了方便大家的理解,我們仍然以中國為例。中國南北東西幅員遼闊,各地的風俗不同,方言也不同,有的方言對於外地人來說,聽著其實和外語沒有什麼區別。語言上的不通,就造成了文化上的隔閡,對統一是一個很大的阻礙。但這個情況在中國有一個很好的解決辦法,就是漢字。漢字因為是表意的文字,那麼寫出來的時候,意思就已經確定了,不管雙方用哪種方言來讀,都改變不了漢字的意思。

    但如果我們換一個思路,假設當年秦始皇是用漢語拼音這種拼音文字統一的全國文字會如何,最開始可能並沒有什麼問題。但因為拼音的簡單,漸漸的各地就會使用拼音文字按自己的方言讀音來進行拼寫,因為拼音文字的本身是表音的,也就是隻要可以讀出就可以拼出,那麼很多方言就可以直接拼寫出來。但這樣拼寫出來的拼音文字,其他地方的人是看不懂的,因為其他地方的人可以透過拼音文字知道這句話的讀音,但知道讀音並不代表知道這句話的意思,這就好比聽錄音機裡邊的方言,知道讀音但一樣不明白意思。這樣隔閡就產生了。而且各地的方言其實在發音音調上是有不同的,現在的普通話,標準是四聲,但比如粵語就不只四聲,為了能更準確的拼出方言,更多的聲調一類的會出現,久而久之就是另一種拼音文字,而使用兩者不同拼音文字的人,交流也就會出現障礙。這樣的障礙產生對統一是有很大的阻力的。

    歐洲一直無法長時間的統一,文化無法統一是關鍵而文化無法統一最大的問題就是文字無法統一。拼音文字太簡單,簡單到一學就會,而且如果要以字母拼寫來創造文字也極為的方便,這就使得歐洲各國各種語言文字百花齊放。但這樣的結果就是文化的割裂與難以統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星s8系列高通處理器跟獵戶座處理器有什麼可對比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