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琅琊閣郡王
-
2 # 安殊意
1.靖難之役,時間段見效快,蒙古來不及大的反應。
2.靖難成功後,朱棣駐紮在南京。那時候蒙古來騷擾過,這也是朱棣遷都的原因之一。
3.蒙古內鬥,今非昔比了,勢力大衰。
-
3 # 孤獨使者
縱觀整個大明王朝,蒙古始終都是心腹大患,即使朱元璋滅亡元朝後,蒙古仍有幾十萬兵馬,那麼靖難之役時,為什麼不乘機進攻中原呢?
下面我就和大家一起探討一下…
公元1398年,朱元璋駕崩,皇太孫朱允炆繼位,為建文帝,繼位不久後為了加強中央集權便著手開始削藩,他的叔叔王爺們相繼被廢,因此與藩王們的矛盾日益加深。
建文元年,燕王朱棣以“清君側,靖國難”之名起兵造反,史稱“靖難之役”。這場政變持續了四年之久,期間戰爭不斷,波及整個華北和華東地區,內耗無數,使的當時的經濟遭到了極大的破壞,本來這次被打跑的北元政權可以趁機反攻中原的,為什麼沒有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首先,元朝經過朱元璋八次用兵,已經被極大的削弱了實力,尤其是“捕魚兒海之役”後,蒙古各部分崩離析,各自為政,彼此之間互相攻伐,難以聚集起來對大明發動反攻。
其次,朱元璋對北元的用兵使得瓦刺興起,與韃靼分庭抗禮。據《明史》記載,明朝將成吉思汗北元政權統治下的東部草原部落稱為韃靼,西部草原部落稱為瓦刺,韃靼與瓦刺素來不和,經常互相攻伐,韃靼在大明的多次用兵下,實力不斷削弱,瓦刺趁機壯大,雙方爭鬥不止,哪有功夫去反攻大明。
由此可見,“靖難之役”時北元不是不想反攻明朝,只是有心無力,根源是朱元璋對北元的多次用兵。後來的永樂大帝朱棣也五次御駕親征漠北,使得蒙古的實力大損,使的無法與大明抗衡了,這些都是後話了,就不在此文中交代了………
-
4 # 春風解語
導讀:鎮守北地的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這場戰役消耗時間達四年之久,這四年黃金時段,北元殘餘勢力為什麼沒有捲土重來,趁火打劫呢?
一、北元殘餘勢力從朱元璋時期開始,就被消滅打擊得差不多快滅絕了。元朝滅國之時,朱元璋就曾提出“驅除韃虜”的口號,他也是把這個口號踐行到底的人。明太祖朱元璋針對北元殘餘勢力,曾經八次北征,甚至親自深入草原腹地,要徹底消滅蒙古的殘餘勢力。
1370年(第一次北伐) 、 1372年(第二次北伐) 、 1380年(第三次北伐) 、 1381年(第四次北伐) 、 1387年(第五次北伐) 、1387年-1388年(第六次北伐) 、 1390年(第七次北伐) 、 1396年(第八次北伐)。
明朝疆土與北元勢力的對比
從八次北伐的時間段來看,間隔時間都不是太長,從1370到1396年間,這二十多年時間內,對於北元殘餘勢力的打擊,從來沒有間斷過。從1368年,朱元璋命中書右丞相徐達為徵虜大將軍、平章常遇春為副將軍,率軍25萬北進中原時,對於北元的軍事討伐就從來沒有減少過。
朱元璋心狠手辣,生怕北元殘餘捲土重來,所以對蒙古的打擊從來沒有心軟過,不僅僅是打擊北元的武裝力量,也時不時的搶劫一點物質,打得北元政權自顧不暇,哪裡還敢趁虛而入,就算朱元璋不在了,還有朱棣這個猛人在,就算想偷襲一下,也要考慮一下實力如何。有史料記載: 張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紀第一》甲子,徐達為徵虜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帥師二十五萬,由淮入河,北取中原。
朱元璋打擊元朝勢力,元順帝北逃路線
朱元璋對北元的八次征伐,沉重的打擊了元朝的殘餘,對於減輕了邊疆的危機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同時又加強了北方長城沿線的管理,使得北方少數民族不敢覬覦中原沃土,有效的維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明王朝的封建統治。
有了明太祖對於北元的威懾,就算是內耗,他們也沒有膽量捲土重來,畢竟實力不允許他們這麼做。
二、北元內部的矛盾也日益加深,沒有多餘的精力顧及中原爭鬥
在大明因為削藩內鬥之時,北元的內部消耗戰也打響了,甚至更加慘烈,一個矛盾重重的政權,靠什麼去打擊他國勢力。
事情發生在1399年,布里亞特·烏格齊殺死了北元大汗額勒伯克。此時的北元政權沒有了往昔的強盛,權臣把持朝政,黃金家族的後裔反倒成了傀儡。1402年,布里亞特·烏格齊又將大汗孛兒只斤·坤帖木兒殺害,這樣的宮鬥戲碼在北元不停的上演,使內耗加劇。
明朝的四年不好過,殘元勢力也正經歷著重重考驗,他們根本騰不出手來對付明朝。
三、明朝的軍事力量仍不容小覷。
燕王朱棣的軍事力量一直都在北方,在長期的戰爭中,對於北元的打擊,令蒙古勢力不敢輕舉妄動,更何況就算遠在南京的朱允炆也沒有放鬆對於北元殘餘勢力的監視,如果蒙古一旦發難,說不準矛頭就指向了他們。
在明朝的長期打擊中,北元已經沒有了當初的雄心壯志,甚至沒有一個可以領導他們的人出現,此時如果貿然進攻,無異於以卵擊石,用自己殘餘勢力去撞擊強大的明朝,他們沒有那麼勇敢。
再加上北元就來自蒙古草原,他們有足夠的經驗在草原上進行軍事活動,因為他們熟悉草原的一切,但是當他們一旦離開那個場所,他們的劣勢就暴露出來了,而且經過無數次打擊的蒙古,已經脆弱不堪了,想對付國運正濃的明朝,還是不切實際的。
綜上所述,北元蒙古殘餘勢力沒有趁虛而入,一是軍事勢力不允許,沒有足夠的信心;二是內部矛盾嚴重,已經到了分化的程度,已經沒有精力去逐鹿中原;三是因為明朝的軍事力量也是不容小覷的,在沒有十足把握下,貿然進攻只有戰敗一條路。
-
5 # 張傑談史
時間要對的上,很是關鍵。因為明朝建立後,北元確實曾經一度有幾十萬軍隊,但是在靖難之役的時候,還有這麼多麼?
事實上,在朱元璋統治時期,包括藍玉、朱棣在內的明朝將領,多次北進對抗北元,在這樣的情況下,北元節節敗退。到靖難之役這個時間點,實際上北元已經陷入了分裂的場景。後來我們知道的瓦剌、韃靼和兀良哈,實際上大致就是在這個時候分裂的。
所以說為什麼靖難之役的時候,北元為何不進攻中原呢,忙著內訌呢,沒時間進攻中原。
-
6 # 張果老忠記
謝邀:靖難之役持續四年,朱棣得勢登極帝位,北元在明朝屢次高壓打擊下難於恢服,一時也不能逐鹿中原,周邊仇家勢力遍佈,朱棣鎮守北京也有兵防範於未然。因此北元有心無力南望,更何況是武鎮北方的朱棣得勢,北元自顧不遐就真,能否盤踞北漠就成了未知之數了。
-
7 # 炒米視角
靖難之役的時候,北元已滅。洪武8次北征,蒙古早就分裂成了3部,彼此間內部征戰不休。
襲擾明境的能力是有的,但是奪回中原,還差很多步驟,至少他們自己的內部統一還未完成。
但是實際上靖難之役,蒙古鐵騎參加了,也深入腹地,最終也得到了相應很大的回報,那就是實際上佔有了大寧衛。
而參加這場靖難之役的,也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朵顏三衛”(也叫兀良哈三衛)。自從寧王被朱棣綁架去“靖難”,寧城(現在內蒙古寧城)就成了空城,大寧衛的地盤就歸了兀良哈了。靖難之役以後,朱權被封到江西,大寧衛就被朱棣賜給了兀良哈。
而靖難之役以後,遼王、谷王、代王、寧王、燕王五藩進攻蒙古的格局徹底也被朱棣自己一手終結了,這也就意味著原本大明伸到長城以北內蒙境內的實際控制權被放棄了。
而此外實際上韃靼和瓦剌也沒閒著,不斷襲擾明朝北境。建文2年的時候,朱棣送了很多財寶給韃靼可汗坤帖木兒、瓦刺王猛哥帖木兒等,才減輕了自己身後的壓力。
這也是為什麼後來朱棣必須要遷都北京,必須天子守國門的原因所在。因為靖難之役之後,韃靼已有崛起之勢,襲擾明境已經成為了常態。
等自己喘過氣,騰出手來,恨狠地打壓韃靼,最後連兀良哈這個騎牆派一起收拾了。
-
8 # 94310417小云
靖難之役時為何北元不敢乘虛而入逐鹿中原,因為有燕雲十六州的萬里長城和九邊總兵官大將鎮守邊防要塞,和諸親王做鎮,北元也不敢輕舉妄動。經洪武大帝終其一生八次窮兵黷武的血性打擊,自1370年始~~~止1396年底大明王朝歷經八次大規模的徵閥剿殺猶已第八次藍玉的北閥令北元軍隊損失慘重大傷元氣。以無心無力再戰,加上北元內部紛爭不斷,黃金家族淪落到了當傀儡的地步,北元外戚大將斥奪大權,忙於排除異己消滅對手,再則蒙古騎兵善於草原戰爭,對中原的邊關要塞城池堅磊望而生畏,因此吃酒品肉無心戀戰,有九邊總兵官鎮守,和朱棣的留守軍北元也只能望城星嘆望梅止渴。
-
9 # 多臻貴
靖難之役時,北元能有幾十萬人口還有可能,但幾十萬軍隊是不現實的。
元王朝在農民起義的浪潮中飄搖,偏內部又爆發軍事衝突,導致精銳之師被無端消耗,以至於被一舉趕出中原。
因為有名將擴廓帖木兒的凝聚力,北元朝廷沒有被明王朝徹底滅亡,但北元也不具備再威脅明王朝的實力。
因此在靖難之役時,雙方的形勢很微妙,明朝雖強盛,內鬥但諸王與諸衛所實力強勁,抗擊靼虜的決心也不允許北元犯境。
朱棣拉攏朵顏三衛,除直接南下與建文帝作戰,大部留守燕京,協助緩衝來自北元的威脅。
對於四分五裂的北元朝廷,如何得到生存才是最急需解決的問題,而與強大的明王朝作戰,若失敗將會遭到毀滅性的打擊。
我們從後來的土木堡之變與林丹漢都能看出,蒙古部在北伐的慘重打擊下,主力部隊僅有約五萬的規模,所以不具備威脅明王朝的實力。
-
10 # 西湖邊的耕田人
早就沒有北元了,藍玉捕魚兒海一戰,消亡了。此後北元分裂成三個部落,三大部落還內戰不斷。其中朵顏部落歸順明朝,安置在內蒙大寧都司。防另二大部分南下。後來為瓦剌能南下?就是朱棣撤銷了大寧都司,把北京暴露在前線。
-
11 # 風光藝境
1399年七月,明燕王朱棣於封地北平(今北京市)發動靖難之役,與侄子建文帝爭奪皇位。1402年六月,燕王進入明京師南京城,即皇帝位,是為明成祖。
燕王朱棣的重任本是鎮守北方、防禦北元勢力南下。而他發動靖難之役,大明皇室內部同室操戈,燕王主力南調,北防遂空。靖難之役打了三四年,被明朝驅逐至大漠的北元為何沒有趁機反攻,奪回對中原的統治權呢?答案應該是衰微的北元既沒有軍力、也沒有精力南顧,因為他們同明朝一樣,也在為爭權奪勢進行殘酷的窩裡鬥,而且已成為常態。
1368年閏七月,北伐明軍攻克通州,元順帝棄離元大都(今北京市)北走上都(今內蒙古正藍旗東北、閃電河北岸)。自此元朝結束對全國範圍內的統治,遠遁塞外,史稱北元。
元室北徙之初,蒙古貴族不僅佔有漠南(即內蒙古)、漠北(即外蒙古)、東北和西北的廣闊地區,而且各路元軍仍儲存著強大的實力,活動於山西、陝西、甘肅、河北北部和雲南等地,同明軍抗衡。
元順帝率領元軍精銳北徙上都時,還維持著較完整的統治機構,而且精兵不下數十萬(北元成建制的部隊,晉陝擴廓帖木兒約20萬,遼東納哈出20餘萬,雲南元梁王10萬,其他軍隊尚未計在內),在蒙古仍享有崇高的大汗權威,指揮各路元軍,力圖奪回大都,恢復對全國的統治。然北元統治階級各派系之間的鬥爭,非但不稍加收斂,反而愈演愈烈,以致在同明軍作戰中,經常處於被動挨打狀態,不少高階官員也被迫紛紛降明。外攻內訌,北元處境並不大好。
在明軍的凌厲攻勢下,北元損兵折將,喪失晉、陝、上都開平府。元順帝被迫北走應昌(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西達來諾爾附近),旋即病逝。太子愛猷識理達臘繼位,稱畢力克圖汗,是為元昭宗。沒幾天,應昌丟失,元昭宗僅率數十騎退至漠北和林(今蒙古國鄂爾渾河上游東岸哈爾和林);擴廓帖木兒亦兵敗於定西,北遁和林,北元損失十四萬兵力。
元昭宗重建汗庭(建都)於和林,收集諸殘軍、舊部,繼續同明軍對抗。1375年,被明太祖稱為“奇男子”的大將擴廓帖木兒病故,北元痛失柱石。此後,北元又有一些將帥戰死、被俘,而更多的則是被明朝收降,勢力大損。1378年四月,元昭宗去世,弟脫古思帖木兒嗣位,稱烏薩哈爾汗,是為元益宗。
1387年,明將馮勝等出征遼東,兵至金山(今內蒙古通遼市東境西遼河南岸),北元太尉納哈出被迫率領二十萬部眾降明,北元大汗失去右翼最強悍的勢力和身經百戰的統帥,勢力益加衰微。
1388年,明大將軍藍玉率領十五萬大軍,與北元主力決戰於捕魚兒海(今貝爾湖),大破之,北元貴族、官員及士兵、家屬七萬餘人被俘。北元大汗及其子天保奴僅率領數十騎突圍走脫,行至土剌河(今蒙古國土拉河),大汗父子被別部領主也速迭兒殺害。此後,北元大汗諡號不傳於世。
北元與明朝戰爭的結果,大汗直屬主力消耗殆盡,權威大衰。不但未能恢復對中原的統治,內部大封建主反而趁勢稱雄一方,互相爭奪蒙古霸權,使北疆地區形成封建割據戰亂不止的局面。大汗成了大封建主挾持爭霸的工具,經常遭到廢棄和殺害,實際上已降為眾多大領主中的一個領主。自脫古思帖木兒大汗被殺後,北元汗位更替頻繁,非黃金家族帝裔稱汗者亦有之。
也速迭兒(拖雷之子阿里不哥後裔)繼汗位,不久辭世,子恩克卓裡克圖汗嗣位(一說為脫古思帖木兒之子)。恩克卓裡克圖汗在位四年,1392年被部下殺害;弟額勒伯克汗繼位。1399年,額勒伯克汗被瓦剌大封建主烏格齊哈什哈殺害,其長子坤帖木兒繼立為大汗。這一年,明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
額勒伯克汗死後,北元分裂為東、西兩部,東部蒙古由大汗直接統治的各部及其屬部所構成;西部蒙古由瓦剌所屬各部構成,史稱瓦剌。兩部間經常互相攻戰,一直延續二百餘年。
1402年,坤帖木兒被部將鬼力赤殺害。鬼力赤篡奪汗位,廢除元朝國號,恢復舊號,改稱韃靼,北元滅亡。這一年,明燕王朱棣靖難(平定叛亂)成功,入京師,即帝位,是為永樂大帝、明成祖。
簡述了北元的始末,據此可知,由於北元內部爭鬥激烈,自弱其勢;更由於明軍的數次強力重擊,北元主力或死或降,已損耗殆盡,確實不再具備趁勢南下反攻明朝、恢復對中原統治的實力。故而,儘管擔負防禦北元南下入侵重任的明燕王朱棣,因爭奪皇位而同室操戈三四年,北防空虛,時機大好;可同樣忙於內爭的北元確實沒有實力與精力南下與明朝爭雄。四十年後,瓦剌統一東、西蒙古,蒙古方才再次強盛起來。
-
12 # 公元前
公元1339年,朱隸發動靖難之役,這場政變持續大概四年之久。但是,在這四年之間,明朝的死敵蒙古卻沒有南下進攻中原。明朝內鬥之時,是蒙古進攻中原的絕佳時機。蒙古當然知道這個道理,但是,蒙古不進攻中原也有自己的道理。主要有三點原因:一,明朝建立初期,明朝和蒙古人打了三十多年的仗,北元政權元氣大傷
公元1368年明朝建立。從公元1370年開始,明朝就以消滅殘元勢力為理由,對蒙古進行了八次北伐,而北伐一直到1396年才結束。朱元璋這樣做就是為了徹底將元朝政權消滅。結果元朝被迫從中原逃到了北方的蒙古草原上,從此一蹶不振。而到了草原上朱元璋仍然不放過元朝的殘餘勢力,蒙古人的生存空間進一步被壓縮。經過朱元璋這樣的打擊,殘元勢力基本上沒有什麼進攻的能力了。
二、北元政權內部消耗過大公元1399年靖難之役開始到公元1402年靖難之役結束,在這整整四年時間裡,是明朝國防力量最為薄弱的四年。殘元政權本可以進攻中原,但是,當時的北元卻陷入了內亂之中,可以說他們無暇南顧。
公元1399年,布里亞特·烏格齊殺死了北元大汗額勒伯克。此時的北元已經是權臣當道,而大汗只不過是一個傀儡皇帝罷了。公元1402年,布里亞特·烏格齊又將北元傀儡大汗孛兒只斤·殺害。明朝政變最激烈的四年,也是北元內部鬥爭最激烈的四年,所以北元根本沒有實力進攻明朝。
三、明朝北疆實力是最強的靖難之時,雖然明朝陷入了內鬥,但明朝的邊防實力仍然是最強的。無論是南京,還是朱棣,他們都時刻關注著蒙古人的一舉一動,如果蒙古人南下進攻明朝,明朝會立即團結起來一起對付蒙古人。
綜上所述,因為種種原因,無論明朝是否處於靖難之役混亂中,北元政權都不可能南下進攻明朝。
-
13 # 趣談唐宋元明清
趣談答案:這也太瞧得起擁有幾十萬軍隊的北元了,這個時候的北元已經成了過街的老鼠,人人喊打。
真實的北元這件事情其實朱元璋做的不地道,朱元璋一方面來告訴告訴天下,我們不能責怪元帝國,元帝國是生養我們的父母。
另一方面朱元璋直接把這一套說辭扯到了地上,然後命令明朝的大將軍們輪番轟炸元帝國的殘餘勢力。
於是我們能夠得出一個結論,朱元璋是很討厭元帝國的,只不過為了當時的天下大局不得已說出這句話,但是說是一回事,做是一回事,朱元璋最擅長的就是言不由衷了。
於是我們拿開明朝的地圖來看明朝洪武年間,尤其是洪武初年那幾年,大將軍們都沒了著落,都根本找不到他們在哪,因為整個天下好像都沒有他們的影子了。
難不成他們都被朱元璋殺了,當然不可能,直到後期的藍玉案以及一些大案要案才把這些大將軍殺掉,這個時候的大將軍們統統集中在一個地方,那就是明帝國的北方。
朱元璋率領部隊,準確的說是朱元璋命令大將軍們率領部隊對北方的元帝國進行一輪又一輪的洗刷。
元帝國就如同一個臭蟲一樣,在哪都不受待見,更倒黴的是跑來跑去連玉璽都沒了。
而最終藍玉透過自己對於戰略的掌控直接掐住了元帝國的死穴,一腳把他踹了出去。
明帝國內鬥時,元帝國也在內鬥首先在明帝國內鬥時,尤其是朱棣率領部隊路過河北那片土地的時候,其實整個明帝國處於極度虛弱的狀態。
這個時候的元帝國,只要察覺到其中的貓膩,他哪怕什麼事情都不做,只要暗中挑撥一下,保不齊就能夠完成天下大勢,再一次入侵華夏中原也未嘗不可。
那麼這個時候問題來了,元帝國在幹什麼呢?他們是畏懼朱棣的實力嗎?
還不是,因為這個時候的朱棣的實力小的可憐還沒有成型,而元帝國最忌憚的就是他們分家了。
元帝國秉承著高良的作戰傳統,有敵人的時候就打敵人,死不投降,沒有敵人的時候就製造敵人,實在找不到敵人就從身邊人下手。
於是這個時候東部草原的韃靼和西部草園的瓦剌部隊正在進行一輪又一輪的拼殺,兩邊人水火不相容,誰也看對方不順眼。
而等到朱棣這邊大勢已成,北方又有點蠢蠢欲動的意思,朱棣也不慣著,直接來了一個五連發,把北元的勢力幾乎清場。
-
14 # 冰哥聊史論古今
在朱元璋剛剛建立大明朝的時候,雖然把元順帝趕出了中原,但是北元的勢力還是比較強大的。不過朱元璋在位30年間,事實上不斷地對蒙古用兵,尤其是洪武二十三年的時候,藍玉在捕魚兒海一戰中重創北元的勢力,蒙古事實上當時已經陷入了分裂之中,北元已經不復存在。
正是因為當時蒙古已經陷入分裂,他們已經很難對大明朝形成比較大的威脅,所以硃紅朱元璋才敢在那個時候對很多功臣下手。而捕魚兒海一戰的功臣藍玉也是被朱元璋所殺,就是因為他們的存在威脅到了朱家的江山。所以在朱棣發動靖難之役的時候,當時蒙古部落雖然有一定的實力,卻是處於完全分裂的狀態,很難對當時明朝形成多麼大的威脅。
雖然在靖難之役中,朱棣和朱允炆打了4年仗,所以很難對蒙古草原進行干涉。蒙古的部落的實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恢復,但是依然還處於分裂之中,並沒有能夠統一。當然這個時候蒙古已經形成了一些比較大的部落,對明朝形成了一定的威脅,所以後來朱棣登上皇位之後不久,先後進行了5次北伐,並且將首都遷到北京,採用天子守國門的方式來對付蒙古部落。
事實上在整個大明朝200多年前,蒙古部落雖然有強有弱,但是一直沒能夠像當年元朝時候統一成一個整體。所以雖然這些部落對中原一直虎視眈眈,但是自始至終都沒能夠像當年忽必烈一樣,真正的進入到中原。
-
15 # 電視劇裡看歷史
靖難之役時,擁有幾十萬軍隊的北元為什麼不進攻中原?其實理由很簡單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漢人王朝,也是繼唐朝之後,中原又一個新盛的王朝。明朝的江山取自元朝,朱元璋是平民出身,因為元朝暴政以及連連天災,朱元璋家父母雙亡,只得外出乞討為生,後來參加紅巾軍,南征北伐數十年終於驅除蒙元,建立明朝。
按理來說,元朝舊貴族是很不甘心失去土地的,那麼靖難之役的時候為何退回蒙古的元朝勢力不去進攻中原呢?1370年起,朱元璋就繼續以北元剩餘為政策,進行了八次北伐。一直到1396年止。朱元璋也是夠狠,斬草除根,不給北元一點死灰復燃的時機。而且靖難之役剛開始的時候,當時的北元也在發生內戰。
1399年,布里亞特·烏格齊殺死了北元大汗額勒伯克。此時的北元早已名存實亡,權臣當道,黃金家族的後嗣成了傀儡。1402年,布里亞特·烏格齊又將大汗孛兒只斤·坤帖木兒殺戮。明朝鬥爭最劇烈的四年,恰恰是元室內訌最厲害的四年,根本無力也無心攻取燕地。
-
16 # 婷婷愛歷史
婷婷認為靖難之役時,北元不是不想去攻打大明,而是有心無力,自從被朱元璋趕到蒙古以後,北元就一直處在分裂當中,根本就無法集中兵力去攻打大明。
前言:自從忽必烈建立元朝以來,把人分為三六九等和壓迫百姓,使得百姓紛紛起義,最終在朱元璋的帶領下打敗元朝,並建立大明,元朝的殘餘勢力被趕到蒙古地區,被稱為北元。
北元的實力並不弱,為什麼沒在靖難之時的時候趁機進攻大明呢?這樣就可以輕而易舉地奪回屬於自己的地盤!
朱元璋的八次對北元的北伐,造成北元實力大幅度減弱。朱元璋成立明朝以後對北面的殘餘元朝,共發動八次進攻,沉重的打擊了北元的勢力,雖然互有勝負,但是對於北元來說,一次次的沉重打擊,使得北元更加的雪上加霜。
其次朱元璋的八次伐元,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同時也使朱元璋的國力下降,不得已用藩王的形式來鞏固邊境,這也是造成靖難之役的原因。
靖難之役的時候,北元在幹什麼?這主要得益於朱元璋的八次伐元,使得元朝分裂,而元朝的各部落為了爭奪可汗之位,互相的征伐,自己內部的事情都沒有解決,哪有閒心情去管明朝內部的鬥爭,
其次靖難之役前後加起來共打了四年,而在這四年當中,元朝的各部落也是打的熱火朝天,朱棣和朱允炆,兩個人打仗屬於是大明的內部的矛盾,如果在這時北元發動進攻,相信朱棣和朱允炆兩個人肯定會聯合起來,一起先對付北元,然後再解決他們倆自己的事,
綜上所述,婷婷認為北元在靖難之役的時候,根本就不可能對明朝發動進攻,
-
17 # 希望星晨58298869
公元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駕崩。皇太孫朱允炆繼位後,就緊鑼密鼓地開始了削藩!為此擺出了一副六親不認的姿態,他叔叔輩的王爺們相繼被廢。
燕王朱棣終於以“清君側”之名起兵造反,發動了“靖難之役”。戰爭前後持續了四年之久,這四年,大明王朝戰亂不斷,內耗無數,使國家的生產力遭受到了極大的破壞。
那麼,被老朱趕出中原的北元政權為什麼不趁中原內亂之機舉兵南侵,恢復蒙元政權呢?
1.北元在朱元璋、朱棣的打擊下仍沒恢復元氣!
在此之前,朱允炆的爺爺朱元璋以驅除韃虜、復我中華為宗旨,先後對北元征伐了八次。已經極大地削弱了北元的實力!
尤其是捕魚兒海之役,把北元打得心裡留有了大面積的陰影!此役,明軍主帥是永昌侯藍玉,明朝大軍開赴北元后:元太尉蠻子倉促抗戰被殺。脫木思帖木兒與太子天保奴等數十騎遠遁而去。明軍獲其次子及公主等120餘人、官屬三千、軍士七萬,馬牛駝羊十五萬!這對北元的打擊是沉重的。
自此,蒙古各部分崩離析,難以短時期聚集力量,對大明發動反攻了。
2.瓦剌牽制了北元的力量。
由於朱元璋封續不斷地對北元用兵,使得蒙古瓦刺部迅速崛起,有了與韃靼部分庭抗禮的實力。
韃靼與瓦刺由於歷史的原因素來不和,互相間經常攻伐,瓦刺部每每處於下風。原先實力相對較強的韃靼部在朱元璋的有力打擊下,實力大幅度下滑。瓦刺趁韃靼抗擊明朝的機會得以休養生息,實力不斷壯大!由於瓦剌部的牽制,北元不敢全力以赴向南征伐。
綜上,大明“靖難之役”發生後,國力日漸衰弱,是有機可乘的。但北元一則元氣沒恢復,二來內部紛爭不斷,所以,沒精力進攻明朝!
-
18 # 平安讀歷史
靖難之役的時候,可謂是大明朝一場內戰。在這種情況下,草原遊牧民族都會對中原王朝進行趁火打劫。但是由於蒙古部落被之前的明朝軍隊已經打的一盤散沙,根本就沒有形成統一的力量,所以也就沒有對中原王朝進行侵略。首先,在朱元璋時代就已經把元朝打得一盤散沙。
朱元璋在建立大明王朝之後,並沒有安於現狀,而是繼續出兵對退出中原的元朝政權進行繼續打擊。元朝雖然退出了中原,但是還是擁有比較強大的實力,所以與明朝的進行的戰爭中竟然是互有勝負,朱元璋很多時候也沒有討到太大的便宜。不過功夫不負有心人,尤其是洪武二十三年,大將軍藍玉率領大軍在捕魚兒海一戰重創北元的中央政權,導致蒙古部落出現了群龍無首的局面。事實上到朱元璋死的時候,蒙古族部落之間已經進入了混戰的局面,暫時很難對明朝造成多大的威脅。
其次,靖難之役是朱允炆和朱棣之間的內戰,其他很多實力派還保持中立。靖難之役雖然打得非常的激烈,但自始至終都是朱允炆所代表的中央和燕王朱棣之間的內戰,其他很多擁有強大實力的地方採取了中立的態度。並且北方除了朱棣和被朱棣用計弄到自己這一陣營的寧王朱權之外,其他中立的部分都還保持著對蒙古的警惕。此時蒙古部落群龍無首,無暇顧及中原,所以北方其他的軍隊進攻蒙古也許很難,但是防守應該是沒有任何問題的。當然如果蒙古這個時候擁有威脅中原的實力的話,估計朱允炆和朱棣之間也不敢發動戰爭。
還有靖難之役只進行了四年,時間相當的短。由於朱允炆應對失當,導致朱棣並沒有花多長時間就拿下了南京。朱棣從起兵造反到登上皇位也就用了四年時間,而四年的時間並不是多麼長的時間,所以草原蒙古部落之間,在這短短4年並沒有整合出一個強有力的實力派出來。當然到了朱棣登上皇位的時候,草原也出現了幾個比較強大的部落,因此朱棣當皇帝的時候進行了五次北伐,就是不斷出兵打擊那些強大起來的部落,從而保證明朝北方的安全。
總之在靖難之役的時候北元軍隊似乎還不少,但是並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核心來統一指揮他們,所以無法對明朝造成多大威脅。
-
19 # 唐朝的長老
北元主力已經覆滅
靖難之役時北元殘餘勢力依然存在,但是絕對不可能擁有幾十萬軍隊的,捕魚兒海一戰北元的主力已經覆滅,藍玉帶兵打到了北元的皇宮,連元妃都被藍玉給擄走了,可見北元實際上已經相當於是滅亡了,逃走的不過是小部分人罷了,不可能會有多少軍隊的,所以北元想要攻擊大明是不可能的事情。這正是因為如此朱元璋才敢大肆屠戮大明的驕兵悍將,僅藍玉案就殺了一萬五千多人,如若外敵尚在,朱元璋怎敢去掉自己的臂膀呢?唯一的解釋就是外敵已除!
所以題主說的擁有幾十萬軍隊的北元是不存在的,存在的不過是北元的僥倖逃脫的一部分人罷了,他們早就被明軍給打破了膽,在短時間之內他們能夠苟延殘喘已經不錯了,又怎有膽會攻打大明呢?
苟延殘喘的北元很難籌集到戰爭的糧餉打仗是需要大量的軍餉的,而藍玉在捕魚兒海一戰殲滅北元的主力,北元的統治基本上可以宣佈結束,所以他們已經沒有了天下百姓的賦稅,即便是他們的殘餘部隊可以擴充一些人馬,軍餉必定是湊不夠的。而大明雖然處於內戰之中,糧餉等軍械用品還是十分充足的。
蒙古族處於內鬥之中成吉思汗去世之後蒙古已經逐漸開始搞分裂了,若不是蒙古族分成了四部分勢力互相爭鬥不休,朱元璋也很難輕鬆戰敗曾經威震亞歐大陸的蒙古鐵騎的。所以大明處於內亂之中,蒙古其實也是如此,而且他們的鬥爭更加激烈!
正是由於這三個原因的存在,在靖難之役的時候北元不可能對大明用兵!
-
20 # 北洋海軍炮手
這個問題很搞笑,說的像北元很強一樣。
實際上,由於元朝對嶺北行省長期實行經濟空心化的政策,導致嶺北行省缺乏經濟生產能力。
如果元朝還在的話,嶺北行省還可以透過商路收稅以及元朝財政補助的方式解決經濟生產能力不足的問題,但是隨著元朝的崩潰導致嶺北行省徹底喪失這兩項財政來源,而草原遊牧經濟又難以養活北元朝廷,所以北元可以用半死不活來形容,同時這也註定了北元分裂的結局。所以,北元壓根就沒有能力再重返中原。
也正因如此,反而倒方便明朝大規模招募蒙古人組建騎兵部隊,雖然這些蒙古人更擅長打劫,但是對於缺乏騎兵的明朝來說自然是不可多得的兵源。
而且燕逆的靖難叛軍主力就是燕逆招募的蒙古騎兵
與此同時,大多數蒙古人並沒有跟隨元惠宗逃亡,而是選擇留在內地成為明朝軍戶或者貴族,原因有二,一是因為這幫人在元朝時期就長期居住與內地,在生活方式和文化認同上和漢族人逐漸一致;二是因為明朝需要他們提供騎兵武裝,雖然他們很快就發生了退化。而且朱重八為了強化君主集權,清洗了大量的漢族貴族,也就是淮西勳貴,反而投降過去的蒙古貴族則大量保留了下來。只不過這幫人雖然可以透過訓練恢復戰鬥力,但是在明朝的體制下他們最後還得衰退,這也是為什麼明朝要不斷招募蒙古人的原因。
而為什麼蒙古人喜歡投奔明朝呢?原因更簡單,因為待遇問題,雖然明朝有剋扣軍餉的優良傳統,但是這幫人作為騎兵主力不會被禍禍的太嚴重。而且,蒙古草原每隔四五年就會爆發白災或者黑災,牲畜因為凍餓而大量倒斃,嚴重影響蒙古人的生活。
因白災凍死的牲畜
但是到了明朝,他們可以獲得軍餉,至少有一份穩定的收入能夠保證一家老小的吃喝,而且還可以憑藉戰功領賞賜,最重要的是也可以避免因為草原上的部落兼併而造成流離失所,衣食無著。
所以,北元還有什麼資本去復興呢?
全文完
回覆列表
洪武大帝八次攻伐漠北,定鼎大明基業
據《明實錄》記載: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建立大明王朝,隨後即派大將徐達與常遇春出兵北伐,“北伐軍”一路北上,勢如破竹,最後攻破元大都,元順帝率眾北逃,元朝至此滅亡!
元朝雖滅卻未徹底“斷絕生機”,元順帝逃回蒙古後又建立了北元,擁兵百萬,因此朱元璋在西征後又先後八次派兵深入漠北,攻伐北元。
攻伐北元的戰爭從公元1368年開始,這八次戰爭中有兩次至關重要,一次是公元1381年的“遼東之戰”,此戰過後,駐守金山的納哈出率兵投降,遼東盡歸大明王朝,漠北蒙古與高麗的聯絡亦被阻絕。另一次是在公元1388年爆發的“捕魚兒海之役”,此戰過後,蒙古的“黃金家族”——忽必烈家族喪失了至高無上的地位,蒙古各部“群龍無首”,開始分崩離析,各自為政,實力大大削弱!
瞭解朱元璋針對蒙古的軍事行動後,我們再來看北元為何不在“靖難之役”時趁機發難。
“靖難之役”的爆發
公元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駕崩,太子朱標早逝,由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是為建文帝,建文帝即位後為加強中央集權便開始著手削藩,各路藩王相繼被廢,此舉使得藩王與建文帝的矛盾日益加深。
建文元年,燕王朱棣以“清君側,靖國難”的口號起兵造反,史稱“靖難之役”,朱棣老謀深算又蟄伏已久,朱允炆資歷尚淺又缺謀略,很快就難以抵擋。公元1402年,朱棣率軍攻破南京,登基為帝,改年號為“永樂”,是為明太宗。
據《明朝那些事》所載:這場政變持續四年之久,期間戰爭不斷,內耗不止,波及整個華北和華東地區,反覆的拉鋸戰使得淮河以北的社會經濟遭到極大的破壞,這本是北元打回北京的大好時機,但意料中的“北元反攻”並未出現,原因有二:
第一,朱元璋先後八次對漠北用兵,極大的削弱了北元的實力,尤其是“捕魚兒海之役”後,蒙古各部分崩離析,各自為政,彼此之間矛盾頻生,互相攻伐,難以聚集起來對明朝發動有效的反攻。
第二:朱元璋對北元的用兵使得“瓦剌”趁機興起,與韃靼分庭抗禮,這裡給大家補充一個知識點,據《明史》所載:明朝將成吉思汗嫡系北元政權以及其治下蒙古高原東部草原部落統稱為韃靼,將蒙古高原西部的部落稱之為瓦剌,韃靼與瓦剌本有相互對峙,韃靼在明朝的攻伐下實力不斷削弱,此消彼長,瓦剌趁機壯大,雙方爭鬥不止,北元哪還有多餘的精力反攻北京。由此可見,北元之所以不在“靖難之役”時反攻北京,不是不想,而是不能,根源就在朱元璋針對漠北的軍事行動。
朱棣登基後定年號為“永樂”,永樂年間武功更為昌盛,永樂大帝御駕親征,五徵漠北,使得蒙古各部實力大損,無暇反攻北京,正是永樂年間的大規模用兵,保證了洪熙年間和宣德年間兩朝的安穩,明仁宗朱高熾與明宣宗朱瞻基勵精圖治,與民休息,使得明朝國力在這期間飛速發展,開創了“仁宣之治”的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