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像風一樣吹過4
-
2 # Carnation的小晴空
如果寶寶在家嬌生慣養,對以後的發展是非常不利的,寶寶應該從小就有意識的做家務,父母們可以和寶寶一起來做家務,帶他邊玩邊做,在遊戲中培養寶寶的自理能力。
家務活親子游戲 - 客廳
任務1:收玩具
可將玩具桶或收納箱(盒)分類編號,如此將玩具收起來時,簡單、不佔空間。告訴寶寶她的玩具分別在哪,下次要玩從哪拿出來還要再放回去,培養他的秩序感。
任務2:收書
按書的大小歸類,爸媽在收拾的時候可以和寶寶互動,跟他說“這是大的,放這裡;這是小的,放這裡。”如此可讓寶寶培養成就感及懂得愛惜書本。
任務3:收椅墊
可先跟寶寶玩椅墊遊戲,在遊戲結束後,請他跟著你一起將椅墊放回原位。
任務4:收遙控器
找個大的餅乾盒,讓寶寶將遙控器通通放進去,如果盒子夠大,可事先在盒底畫遙控器形狀,讓寶寶依圖形去放,一方面收拾,一方面可以讓寶寶學會認形狀。
任務5:收拖鞋
可教寶寶將拖鞋左右配對,插在一起,再放進鞋櫃裡。
家務活親子游戲 - 廚房
廚房的清潔整理工作較繁瑣且危險,建議讓寶寶做一些簡單又不危險的收拾工作。寶寶在做家務時,大人一定要在旁一邊指導,一邊照顧,平時應儘量減少讓寶寶進出廚房的時間。
任務1:收鍋具
在工作臺下面的儲藏櫃,可放簡單的鐵鍋、鐵碗、湯匙或抹布等簡單又沒有危險性的用品。然後和寶寶一起扮家家,和大人的用具一起玩,之後一起收。
任務2:收調味料
在煤氣灶旁加裝一個放調味料的置物架,每次烹調完畢,可帶著寶寶將一瓶瓶的調味料放回去,還可同時教寶寶認識瓶子的形狀。
任務3:垃圾入箱
告訴寶寶垃圾要放進垃圾袋或垃圾箱,可和寶寶一起玩“垃圾投籃”遊戲,當然,要記得告訴寶寶把扔到地上的垃圾再撿起來放進去垃圾箱哦!
家務活親子游戲 - 房間
任務1:折手帕
對角折手帕的方式,可教寶寶認識形狀,培養邏輯感。
任務2:收襪子
教寶寶利用襪子分類的方式學習配對,折完後可帶他一起投入籃中或抽屜中,寶寶會更有興趣。
任務3:收卡片、貼紙
-
3 # 相隨38494611
應該是從小培養吧!會爬的時候,教他一起收拾玩具。大點了,會走了,能做的更多了,恰好他想做的也多,那就讓他都試試吧。前提是家長負責製造安全的環境,把危險的物品分離,同時告訴他危險在哪裡。再大了,像搬凳子擦桌子掃地,這些幼兒園的小朋友都會做了。生活上,穿衣吃飯三歲前,家長幫助他完成,四歲左右都可以獨立完成了。一些安全常識,在生活中隨時隨地都可以教給他。既然父母有心讓她獨立,那自然會找到各種鍛鍊機會。
-
4 # 麻麻滴超級宇宙無敵新小酒窩
現在隨著社會的日益發展,家庭經濟條件越來越好,家長對自己子女愛護倍增,要什麼有什麼,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什麼事都不用自己動手,特別是一些爺爺奶奶,愛孫心切,就更加溺愛了。由於這類現象,導致現在的孩子自理能力特別差,什麼事都依賴家長。為了改變這一現象,我們就要從小培養幼兒生活自理能力,以便以後長大了不會為離開父母而犯愁。家庭、幼兒園與社會需要相互配合才能奏效。對幼兒說來,家庭與幼兒園兩方面密切合作就更加尤為重要。國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曾說:“在幼兒園教育階段尤其要與家長配合”。孩子來自不同的家庭,家庭背景、家長素質各不相同,孩子自理能力的水平也不盡相同。
-
5 # 夢夢之心
愛子之心,舐犢之情,是人類最美好的感情,哪個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哪個爺爺奶奶不愛自己的孫子?但是怎樣愛,什麼是真正的愛?怎麼把握這個愛的度,並不是每個家長能說清楚的。由於家長在家庭教育中存在很多問題,就會在無意中忽視了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和自立能力。
那麼怎樣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和自立能力呢?
1、首先我們看一看西方一些國家培養孩子的好觀念好做法。在發達國家的家庭裡,父母都普遍重視從小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和自立能力。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發達的市場經濟社會要求孩子們必須具備這種能力和精神。有了這種能力,孩子長大後才能自立。
在美國,家庭教育是以培養孩子開拓精神,能夠成為自食其力的人為出發點的。父母從孩子小時候就讓他們認識勞動的價值。讓孩子自己修理摩托車,到外面參加勞動。即使是富家子弟,也要出外謀生。美國的中學生有句口號:要花錢自己掙。美國前總統里根的兒子失業後,不依靠父親的權勢,而是自己謀生,自己找工作。
在瑞士,父母為了不讓孩子成為無能之輩,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培養自食其力的精神。譬如:十六七歲的姑娘,初中畢業就去一家有教養的人家當一年左右的女傭人,上午勞動下午學習。這樣做一方面可以鍛鍊勞動能力,尋求獨立謀生之路;另一方面有利於學習語言。因為瑞士有講德語的地區,也有講法語的地區,所以一個語言地區的姑娘通常到另起一個語言地區的人家當傭人。
在日本,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大人就給她一種思想,不給別人添麻煩。並在生活中注意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強精神。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論多麼小的孩子,都要無一例外的背一個小揹包。要問為什麼?父母說:“這是他們自己的東西應該自己來背。”上學後,許多學生要在業餘時間參加勞動掙錢。大學中勤工儉學非常普遍,就連有錢人家的弟子也不例外。他們在飯店端盤子洗碗,在商店售貨,做家庭教師等掙自己的學費。
美國富豪洛克菲勒子女的零用錢少得可憐。 富豪洛克菲勒家賬本扉頁上印著孩子零用錢的規定:7—8歲每週30美分;11—12週歲每週1美元;12歲以上每週3美元。零用錢每週發放一次,要求子女記清每筆支出的用途,待下次領錢時交父親檢查。洛克菲勒認為“過多的財富會給子女帶來災難”。
我們赴京出差,經常見到老外三口之家整體出遊的情況:不大點的小孩子揹著老大一個大包走在前面累得呼哧呼哧直喘氣,夫婦倆兩手空空說說笑笑走在後面好像沒事人似的。起初真的不理解,覺得老外不近情理,中國父母可捨不得這樣做,事實上人家的做法更可取。
一位腿有殘疾的女孩在雨中摔倒了,站在身邊的母親硬是讓淚水在眼眶裡打轉轉,卻沒有上前扶孩子一把,有人斥責這位母親太狠心。這位母親卻說:我可以扶孩子一次,扶孩子一程,但我不能扶孩子一生,最終的路還要孩子自己走。這實在是一位明智的媽媽。
我認為,發達國家這些做法值得我們中國的家長參考和借鑑。
2、回顧我們民族的歷史,重視培養孩子獨立意識和自立能力的例子也真不少。
中國歷史上的名人鄭板橋曾說:“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自己幹;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漢。”
歷史上的徐霞客大家都知道。徐霞客的母親在丈夫病故後,鼓勵19歲的徐霞客遠遊四方,用三天三夜的時間給兒子縫製了一頂“遠行冠”,兒子帶著母親的無比慈愛和滿腔希冀,雲遊祖國大好河山34個寒暑春秋,寫下中國第一部地理學專注《徐霞客遊記》。
康熙年間,貴州巡撫劉蔭樞告老回鄉後,想用一生的積蓄為家鄉建一座橋。但是子女卻反對他:“您當了一輩子高官,我們卻沒沾到一點光,好容易盼到您回家,你卻如此不顧我們。”劉蔭樞很傷心,他覺得自己雖然一身清白,但忽視了對子女的教育。於是,他用盡積蓄,歷時五年,修成大橋,取名“毓秀橋”。橋修好後,他對子女說:“我之所以用全部積蓄修橋,就想用事實告訴你們,自己的路自己走,自己的生活自己創,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為了徹底消除孩子們依賴父母的心理,他以十五兩白銀的價錢把橋賣給了官府。
劉蔭樞的所作所為深深地打動了他的子女。他的孩子日後都成了國家的棟樑之材。
應該說,劉蔭樞注重孩子自強精神的培養是具有遠見卓識的,而他用畢生的積蓄來教育孩子,可謂用心良苦。
臺灣漫畫家蔡志忠讓15歲的女兒浪跡天涯,獨往獨來,有人不解,問他真那麼放心孩子?就不怕出事?蔡志忠說:“現在讓孩子自己去闖,碰到麻煩我還可以幫她、教她,如果現在怕這怕那,把她養在溫室裡,一旦我不在了,她摔了跤就沒有人教她幫她收拾攤子了。”他是一個多麼會愛孩子的父親呀!
國家主席劉少奇也特別主張讓孩子放手做事 。1964年夏,劉主席的夫人王光美同志在河北省新城縣蹲點。劉少奇同志當時正在北京,她寫了一封信讓15歲的女兒平平送去,並囑咐秘書不要為女兒買票,不要送他到火車站,也不要王光美同志接她,一切由孩子自理。秘書感到很為難。心想平平畢竟是個小姑娘,而且從未走過遠門。劉少奇同志看出他的心事,就說:“對孩子一是要管,二是要放。什麼事管呢?不好好學習,品德不好要管。什麼是放呢?吃苦耐勞的事情,經風雨,見世面的事情都要放手讓孩子們去幹。這樣孩子可能要跌一些跤,但只有這樣做,才能使他們受到鍛鍊,更好的成長起來。
中國歷史上的這些事例會給我們不少啟發。
3、要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和自立能力要從小培養孩子的責任心。
退休前,我在電視上看到一個十分感人的例子,青島市臺東區小學五年級學生杜瑤瑤,三年前父親病故,母親患了嚴重的心臟病,下肢癱瘓,生活不能自理。在這十分艱難的逆境中培養了杜瑤瑤高度的責任心,也培養了她對母親的愛心,培養了她自立能力。九歲的杜瑤瑤撐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擔,從採購柴米油鹽、醬菜到燒飯餵飯,請醫取藥,什麼都是自己做。她學習十分努力,成績名列前茅,1993年,瑤瑤被評為全國十佳少年。
我們聽一聽一個貧困家庭的女兒的自立經過,
我的父母都是普通的工人。 我六歲那年,爸爸在加夜班的時候鐵屑崩到了眼睛裡,左眼失明瞭。我十一歲那年,爸爸因腎積血手術摘掉了左腎。我讀初一時媽媽下崗了,一家的生活只剩下爸爸每月200元的工傷補助費維持。這樣一個家庭是需要一個人來挑大樑的。家庭的責任,使我毅然作出了一個決定:打工掙錢,供自己上學。
我從同學那借來五十元錢,去批發市場進了一些小裝飾畫,小工藝品,準備像校門口的小販那樣。那天中午,我竟然沒有從包裡把貨物拿出來。可是貨如果賣不出去,我連借的五十元錢都無法償還。第二天中午我去了一所比較遠的學校門口,擺好了貨物。一個月以後,我賺到了80元錢。我用23元買了一本嚮往已久的《詞典》地回到家爸爸問我錢是哪來的,我這才告訴了他。他什麼也沒說。一個多星期後的中午,大家正在吃飯,爸爸突然問我:“你是從哪裡進的貨呀?”不久,爸爸和我一樣,開始到一所小學校門口擺地攤賣貨了……我十分感激父親,他的行為是對我無聲的鼓勵。
一次,我蹲在夜市的一角吆喝著。一個八九歲的男孩被我的工藝品吸引,但他的母親說什麼也不給買,拉著他走出五六米遠的時候,我突然聽見她在呵斥:“看到了沒有,你要是不好好學習,將來也只能擺地攤。”
雖說早已習慣了被人審視的目光,也感受了自食其力的驕傲。但那一刻,我被深深的刺痛。我想到清掃樓道的媽媽,以及帶病工作的父親。他們從事著的也都是社會底層的工作,但他們是我心中最慈愛的父母,最完美的父母。我想,我一定用自己的勞動贏得別人的尊重,一定讓我的父母過上幸福的日子。
那一年寒假,我從早市批發了一絲袋粘豆包,在下午下班高峰時,我到附近的馬路旁叫賣。不到倆小時,豆包全部賣光,我賺了36元錢。二十幾天,我們走遍了附近的馬路,賺了600多元。那個春節是我所過得最開心的節日。父母很高興,我想是因為他們看到自己的女兒在一天天長大。我高考作文滿分,我以總分600分的成績被哈爾濱工程大學錄取。
我有四個孩子。老大在老二出生後,自己就感到是個大孩子了,儘管她只比老二大兩歲,卻感到了自己的義務和責任。我調到油田後,頭幾個月裡,只有她和老二在家上小學。當時她上三年級,老二上二年級,家離學校4裡多路,她除了和妹妹一起上學外,還得做飯,有時把飯鍋燒乾了,把餅烙糊了,菜也炒不熟。雖然生活很困難,可是鍛鍊了她的自立能力。
沒有責任心的孩子永遠長不大。
4、幫助孩子克服對父母的依賴性。
專家指出,依賴是情感的需要,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依賴心理,孩子們由於閱歷淺,經驗少,遇到問題往往不知所措,因此有一定的依賴心裡是正常的。
但是過分依賴的心理是有害的。具有過分依賴性的孩子往往表現出無主見,經常產生無助感,會嚴重影響他們的成長。 為什麼有的孩子會形成對父母過分的依賴心理呢?這往往與家長的過分保護有關。因此,改掉孩子依賴性強的毛病首先從改變家長出發。家長不要讓孩子受到特殊待遇;不去過分注意孩子的表現,避免當眾滔滔不絕的誇耀孩子;對孩子的物質享受方面的要求不要輕易滿足;孩子身體稍微不適不要驚慌失措;不要事事包辦,當面袒護等等。
家長要儘量為孩子創設鍛鍊的機會。可以從日常生活瑣事做起,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比如:要求孩子按時起床,就寢,收拾好自己的衣物,做到生活自理;要求孩子能夠整理自己的寫字檯,帶齊學習用具,做到學習自理等等。在非原則性問題上可以聽聽孩子的意見。比如為孩子買衣服,在一定價格內,款式顏色可以由孩子決定。
家長要鼓勵孩子自己去尋找獨立鍛鍊的機會。鼓勵他們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活動,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在活動中多承擔任務,使自己有機會獨立面對問題,促使自己拿主意,想辦法。鼓勵他們勇敢的邁出第一步,當他們獨立完成一件事情後要及時鼓勵,增強孩子的自信心。當孩子遇到挫折時多給予幫助、理解,和他一起分析失敗的原因,研究解決問題的辦法。
家長還要鼓勵孩子多讀好書。用古今中外有志之士自強不息的事例武裝孩子的頭腦,激發他們樹立遠大理想。同時,家長要鼓勵孩子多與自強向上的孩子多接觸,向他們學習。因為青少年時期同伴的作用有時甚於父母的影響,同伴的榜樣作用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總之,克服孩子過分依賴心理的方法是很多的,家長可以結合孩子的特點,根據實際情況,選擇適宜的方法,長時間的鍛鍊之後,孩子過分依賴的心理就會減弱。
5、讓孩子從小動手,動腦,多勞動,多參加集體活動。
從小讓孩子知道自己的事自己做,從吃飯到穿衣,以及自我服務,從小讓孩子幹力所能及的活,從小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讓孩子儘早知道學習是自己的事,任何人都無法替代,進而讓孩子自覺學習;讓孩子從小明白,他們不光是接受父母的愛,還必須愛父母、愛別人;從小讓孩子交朋友,從小讓他們融入社會中去;讓孩子吃一些苦,讓孩子經常受一些挫折,讓他們儘早明白人的一生不是風平浪靜,不是一帆風順的;讓孩子自作自受,從錯誤和挫折中接受教訓,積累生活經驗;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有條有理地處理事情,使他們有能力有主見;家長還要從小培養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明白自己的責任。家長就記住過度的保護,帶來孩子的無能。
6、家長還必須明白,要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和自立能力,必須建立正常的親子關係,擺正老子和孩子的關係,孩子是“小皇帝”、“小公主”的現象必須徹底改變;爺爺是孫子,孫子是爺爺,兒子是老子,老子是兒子的關係必須顛倒過來。親子關係擺正了,孩子的獨立能力就培養起來了。
7、家長把必須明白,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和自立能力是家長的責任。要把孩子培養好,必須提高家長的水平和能力。
家長朋友,我們都盼望自己的孩子成才,我們都殷切地希望自己的娃娃一生幸福,那麼,我們就從幼兒抓起,要把孩子培養成參天大樹,要把孩子培養成在空中翱翔的雄鷹,就要從培養孩子的獨立精神和自立能力為起點吧,我們的目的能達到,我們的目的一定能夠達到!
你看不到我,我卻未曾遠離過你。 複製關注
-
6 # 樸羅圈
在中國,不少家長對孩子呵護較多,尤其是對嬰幼兒,家長更是事事包辦,平時很少給 他們獨立做事的機會,致使許多孩子日後生活自理能力差,依賴性強,意志薄弱。這是中國家庭教育的一大弊 端,應引起社會的高度重視。孩子長到大就要面對人生,不能再依靠父母,自己獨立生 活、擇業、交友等。所以,父母在孩子幼年時期應把培養孩子的獨立性作為重要的目標之一,從培養孩子獨睡,自 己吃飯、穿脫衣服等方面入手。與此同時,還要注意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鼓勵他們遇事獨立思考,自己 去解決問題。
家長要樹立現代教育觀,應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培養:
1.放手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孩子的獨立性是在實踐中逐步培養起來的。從兩歲開始,隨著他們身體的 發育,大小肌肉群的逐漸成熟,心理能力的不斷提高,嬰兒已可以在家長的幫助下,逐漸學會自己吃飯、自己 穿衣、自己睡覺、自己收拾玩具等良好習慣,逐漸樹立獨立意識。
在這個過程中,家長要認識到,年幼的孩子總是在反反覆覆中感受著勞動的樂趣,獨立做事的快樂。從不 會做到逐漸學會做,從做得不像樣到做得像樣,這是必然的規律,也是必經的過程,從中孩子也獲得了自身的 發展。正因如此,家長就應放手讓孩子鍛鍊,不要怕他們做不好,也不能求全責備,更不能包辦代替。對於孩 子獨立去做的事,只要他們付出了努力,無論結果怎樣都要給予認可和讚許,使孩子產生信心。“我行”這種 自我感覺很重要,它是孩子獨立性得以發展的動力。孩子自己做事常常做不好甚至失敗,在這種情況下,家長 應鼓勵孩子再去做,絕不能動輒就說“我說你不行吧,就會逞能”,更不要見孩子做不好就伸手代勞。當他們 執意去做那些難度較大的事時,家長應予以鼓勵並給予幫助。這樣會提高他們的積極性,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增加他們鍛鍊的機會,養成獨立的行為。
2.培養孩子初步獨立思考的能力。中國著名兒童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過:“凡是兒童自己能夠想的,應當 讓他自己想。”遵循這樣的原則教育孩子,就能培養其獨立思考的能力。
幼兒具有好奇好問的天性,對待他們所提出的問題,家長應啟發他們自己動腦筋去想、去尋求答案。陳鶴 琴先生在提出上述原則時曾舉了一個例項:有一天,一個9歲的孩子問他:“竹管裡有空氣嗎?”陳先生沒有直 接回答,而是拿了一根兩頭有節兒的竹管,放在水盆中,在竹管上鑽了一個洞,孩子見一個個小泡兒從洞中冒 出,便紛紛說道:“空氣!空氣!”這樣,他們自己得出了答案,顯得格外興奮。
我們有的家長很注意豐富孩子的知識,也常常耐心地回答他們提出的問題,但往往忽略培養他們獨立思考 問題的能力。例如,我常見家長給孩子講故事,一頁頁地講,一本本地講,孩子只是靜靜地聽。其實,給孩子 講故事,家長也應適當提出問題讓他們參與,培養孩子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
3.創造機會,培養孩子自己拿主意作決定的能力。中國傳統的家教中十分注意培養孩子“聽話”、“順從 ”,卻不注意傾聽孩子的意見。小到生活上的事,大到孩子的發展方向,一概由父母決定,孩子缺少自己作決 定的機會,這就不能培養他們的抉擇能力。然而,自我選擇能力也是獨立性很重要的一個方面。
現在,隨著家教觀念的更新,有一些具有現代家教觀、教子有方的家長,不僅注意從小培養孩子獨立生活 和獨立思考的能力,也注意創造機會,培養孩子自己作選擇和自己處理問題的能力。在此僅舉一個小小的例項 :一個假日,我在公園裡見到一位父親,帶著他大約四歲的兒子,在走到三條路交叉的路口時,他彎下腰問兒 子:“你說,咱們走哪條路?到哪兒去玩?”孩子認真思索了一會兒說:“咱們走這條路吧,去看小猴。”父 親隨著兒子,向他所選擇的方向走去……我非常讚賞這位父親。首先,他很尊重孩子,體現出父子間一種平等 的關係。同時,他又是個教育的有心人,能抓住機會從小培養孩子自我抉擇的能力。這看似家教中的一件小事 ,卻反映了他培養孩子具有現代人素質的教育觀念。
4.培養孩子克服困難的精神。家長在培養孩子獨立性時,往往同時需要培養孩子克服困難的精神和毅力。 對於幼兒來說,自己穿脫衣服、整理和收拾玩具等,是需要他們付出很大的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難的。因此, 家長的作用就是對孩子們作出的努力給予充分的肯定,並鼓勵和要求他們克服困難,特別是對那些依賴性較強 的孩子,家長更要堅持要求。
在家庭中培養孩子獨立做事時,最關鍵的是家長自己要戰勝自我。我們常見有的家長一見孩子碰到困難, 不是鼓勵他去克服困難,而是立即代勞。還有的家長明知應要求孩子克服困難,堅持自己去做事,但只要孩子 一哭一鬧,立刻“心軟”而“妥協”,依順孩子,從而前功盡棄。因此,為了孩子的未來,家長應下決心甚至 下狠心,培養孩子克服困難的精神和毅力。
未來是屬於孩子的,孩子未來的路要靠他們自己去走,未來的生活要靠他們自己去創造。這一切都不是父 母能替代得了的,深愛孩子的父母們,讓您的子女從小學著自己走路吧!
-
7 # lanv1
這個不敢說自己特別獨立。只能相對來說依賴性比較小。除了小學初中(高中以前)在家裡跟著爺爺奶奶生活,高中離家寄宿到大學現在,爸媽除了我的學費書費生活費其他的基本不管(生活費不是每月都給,一般是回家了爸媽會給,大二開始利用自己的業餘時間兼職賺生活費,自己實在沒錢了或者有什麼大事才會給爸媽打電話)因為自己長期在外上學,爸媽忙於工作,再加上小時候跟爺爺奶奶長大,對爸媽的依賴性很小。因為爺爺奶奶重男輕女思想比較嚴重,爸媽根本無暇顧及這邊,同弟弟一起跟著爺爺奶奶生活的我從小就被家人忽視,自己吃飯洗衣都不成問題,從小學8歲學會自己洗衣服到現在開始基本上都是自己洗衣服,極個別情況下奶奶給我洗,大些了就給家人洗衣服了,在家洗衣服做飯收拾家務都不是問題。爸媽除了給我錢,其他的基本上不用管。自我總結,沒人給你依賴,你自己就學會做了,沒人依賴就學會自立了。到現在,我做事都喜歡親力親為,一般不喜歡讓別人幫忙。
自己照顧自己,它是一個人應該具備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下面我總結下,該如何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一、首先要增強幼兒的生活自理意識。現在由於在家庭中父母包攬了所有家務,只重視孩子的智力投資,而沒有提高幼兒的生活自理意識,使幼兒形成一種錯誤認識:自己不願意乾的事情,父母會幫著幹(口渴了,父母會端水來;要吃飯了,媽媽會喂;要起床了,父母會給穿衣服……),那我們可透過故事“我是乖寶寶”“好孩子”“我長大了”等,讓幼兒知道,自己已經長大了,自己有能力做好一些事情,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還可讓幼兒判斷對與錯,透過分辨哪個圖片上的寶寶最棒,我們要他學誰,為什麼?學什麼?還可以舉例用其他小朋友作比較,從而激發幼兒上進的意識,又增強幼兒生活自理的興趣。
二、其次用一些富有童趣的兒歌、故事,激發幼兒自己動手嘗試的興趣。
孩子不是一出生就會做任何事情的,都是由成人教了從不會到會的。我們在教給孩子一些簡單的生活自理方面的技能時,要先將動作的要領直觀地演示給孩子看,把動作的順序、方法解釋清楚,邊講邊示範,如果配上富有童趣的歌謠效果更好。比如:學習漱口時,配上歌曲《漱口歌》手拿花花杯,喝口清清水,抬起頭,閉上嘴,咕嚕咕嚕吐出來;教給孩子洗手的方法,配一些生動形象、琅琅上口的兒歌:“手心手心搓搓、手背手背搓搓、手指縫搓搓、手指間搓搓、小手洗個澡、用力甩一甩!”又如,孩子學習疊褲子時,可說“兩個好朋友(褲腿)要互相擁抱,並一起彎彎腰”等等,這些都會激發幼兒親自動手嘗試的興趣。
三、利用生活和遊戲給孩子練習的時間和機會。
幼兒自理能力的提高,需要透過反覆練習來獲得。我們可抓住日常生活中每一個可利用的機會,為幼兒提供練習的機會。例如在幼兒小便、洗手、喝水時,我們都儘量讓幼兒自己動手來提高這方面的能力,幼兒小便後提不上褲子,就教他用兩手向上提前邊和後邊,漸漸的就掌握了這一技巧,還有洗手的正確方法,如何洗,怎樣打香皂。我們抓住孩子生活的每個細節去指導、監督幼兒使其形成習慣。遊戲是幼兒自願參加的輕鬆愉快的活動,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我們可以充分利用遊戲來加強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如在孩子在玩桌面玩具時,我們提供雪花片、積木以及扣紐扣、夾夾子、給動物餵食等,讓孩子練習搭雪花片、積木、扣紐扣、拿調羹等動作來訓練幼兒小手的靈活性。我們再幫助幼兒遷移到自己的實際生活中,讓幼兒從小掌握一些實幹巧幹的方法和技能,從而促使幼兒在實踐中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四、開展適當的自理能力比賽,在競爭之中促自理。
我們知道幼兒小肌肉群處在發育中,動作的準確性和靈活性比較差,於是設計一些有趣的比賽活動,以競爭促發展,促進幼兒自理能力的提高。家長可以和小朋友一起做遊戲小比賽,如舉行“穿衣比賽”、“夾豆比賽” “穿鞋子比賽”等;還可以組織開展“找朋友”的遊戲,目的是讓幼兒認識自己的茶杯、毛巾:首先為幼兒準備各種形象生動有趣的小標記,讓幼兒自由地選擇喜歡的標記,看一看,玩一玩,說一說,然後根據手中的標記去尋找自己的茶杯和毛巾,先找到給予表揚。同時,家長不失時機地教給幼兒如何正確洗手,並用毛巾把小手擦乾。這樣,幼兒可以在愉快的活動中學到這些生活技能,在活動中感受比賽樂趣,同時也提高了幼兒學習的興趣。
五、給孩子肯定,樹立其信心。
對孩子的點滴進步給予極大的肯定,讓孩子品嚐成功快樂,獲得成功的愉快感是推動幼兒生活自理的動力。當幼兒取得點滴進步時,口吻“你真棒”、“你真能幹”……都會使幼兒對自己的能力充滿信心,成為激勵幼兒自覺掌握自理能力的強大推動力,進一步提高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所以當孩子無法達到預期目標時,我們要耐心細緻地引導,還可輔以鼓勵性語言,如“你行的”,“我相信你會幹好的”等,必要時我們還需協助幼兒實現成功,以免挫傷幼兒積極進取的精神。
六、還有一點,家長自己也要做好榜樣,孩子模仿能力極強,最容易想親近的身邊人學習模仿,所以家長要做好自己。不要平時懶洋洋的,使喚孩兒他爸(他媽),孩子耳濡目染,就以為依賴他人很正常。
-
8 # 不酷很愛笑的妞
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並不是什麼雞毛蒜皮的小事情,它不僅關係到孩子生活是否舒適,也關係到孩子有沒有自信心.具備生活能力的孩子,什麼事情都會做,什麼事情都難不住他,他的自信心就會很強.而缺乏生活自理能力,事事不會做,處處有困難的孩子,不僅生活上會遭受許多磨難,還會逐步滋長自卑心理,以至在學習和工作中也覺得自己處處不如人. 50年前,中國著名兒童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曾針對父母對孩子照料過度的現象說了這樣一句話:“做母親的最好只有一隻手.”
年輕的父母們,為了孩子的未來,為了下一代的明天,請將孩子從“懷抱”中放下來,在日常生活中多給孩子一些生活自理自立的鍛鍊機會.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的建議: ●父母要端正認識.父母要充分認識到從小培養孩子自理、自立能力的重要性,讓孩子及早學會獨立,切不可等到孩子長大後才發現培養自理、自立能力的重要性. ●給孩子提供獨立鍛鍊的機會.在生活中,父母要有意識地鍛鍊孩子對日常生活的處理能力,使他在種種鍛鍊中逐步提高自己的自理能力. ●使孩子樹立生活自理意識.孩子只有從思想上認識到自理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
9 # 甜甜圈伐木累
很多爸爸媽媽因孩子不夠自立來諮詢甜甜圈,其實我們養育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常有一些我們忽視問題、又是非常關鍵的問題。
比如,孩子的獨立性培養,我們平時會講一些方法,但是卻忽略了:一些讓孩子玩起來妙趣無窮、不知不覺中主動要求獨立的設施也是至關重要的!
01兒童臺階
當孩子學會爬行,能夠控制自己身體時,你有沒有想過給他一個輔助工具,讓他更多能產生“原來媽媽能做的事情,我也可以”的驕傲感?
比如,當他看到大人的洗手池而望而生畏的時候,你可以給他一個腳凳臺階,讓他可以站上去把手洗了,而不是大人舀一盆水蹲在地上給孩子洗手,讓孩子有“我的手得被別人洗”的感覺。
同理,也可以自己站上去刷牙齒、照鏡子。這個兒童臺階,就是孩子培養獨立性最好的工具。
有了這個臺階,孩子甚至可以站上去幫媽媽洗菜、洗碗。
前一陣有的媽媽一直在問繪本書架的問題,事實上我覺得也不一定是必須。如果你家的繪本放在稍高一些的地方,那麼完全可以用這個兒童臺階,讓孩子自己伸長手臂去夠書看呀!
孩子每次在臺階上踮起腳尖的一小步,就是邁向獨立性的一大步!
一般來說,兒童臺階可以隨著孩子活動範圍的變化,放在廚房、衛生間和客廳。孩子想要什麼玩具,可以屁顛屁顛的抄起小板凳,就攀上去了。
科學研究證明:如果隨著兒童能力發展,你給他的是更多限制而非支援,他想自己做事情的時候總對他說“不要”、“不能”、“危險”,則時間久了孩子就會發展出消極的自我認知(總是淘氣、逆反)和較低的自我效能感。
而讓孩子自己上臺階去做事情,讓孩子自我施展的空間變大,成為一個對自己負責的人,才是最好的辦法。
還可以在臺階上,用字母貼出寶寶的名字
02玩具收納箱
孩子到了承擔一定家務的年齡,首先要做的就是整理好自己的玩具。那句俗話叫:“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如果連自己的玩具都需要媽媽彎腰撅著屁股撿起來,還談什麼獨立自主性呢?
玩具收納箱可以選擇透明的,這樣很清楚看到裡面的內容。像樂高、拼圖、積木塊都可以分類歸納好,還可以用便利貼寫上名字,更加一目瞭然。
如果你家的主色調是白色,顏值控的媽媽可以買上一堆各種顏色的摺疊收納箱,不用的時候還可以合攏上。
如果做成抽拉式的櫃子,也會比較省空間。
以上是幾種玩具收納箱的擺放法,毛豆媽整理出來,僅供大家參考!
03水龍頭延伸器
也是一個培養獨立性的神器。有時候孩子“被洗手”的時候吱哇亂叫,並不是因為不愛洗手,而是因為無法自己做。
如果能讓孩子自己掌握洗手的節奏,開、關、水大水小都由自己掌握,而不需要家長來控制決定、越俎代庖,那麼孩子喜愛上洗手的可能性會大大增加!
所以,當孩子長大後,如果依賴性強,膽小怕事,不要責備孩子,好好檢討自己:你給他創設了獨立性的條件沒有? 你能夠巧妙的用一些小物件,來讓他獨立做事的自信心萌芽了嗎?
04兒童板凳
有一天,我正站在廚房灶臺邊擇菜,毛豆放下他手裡的玩具,嘴裡唸叨著“我也要來幫忙!”
我環顧左右,都沒有發現一個他能舒舒服服擇菜、做家務的位置和傢俱,只好拿來了一個小矮凳,讓他坐在上面。弓著小背、穿著小背心小褲衩的他,便認真的剝起豆子來,煞有其事的做家務。
還有一次,是在朋友家裡,看到朋友2歲半的女兒就會自己穿鞋了,我便討要秘訣,朋友說,沒什麼,就是在鞋架前放一個符合兒童身高的小椅子,方便他坐著穿鞋脫鞋。如若不給這個機會,那麼他只能坐在地上,覺得不得勁,也就不做了。
這兩件事讓我知道了,給孩子一個培養孩子獨立性的工具,是多麼重要啊!
給孩子專用的小板凳,是方便孩子坐下來耐心穿鞋。時間久了,孩子看見凳子就自然地想起來可以穿好鞋,坐在上面等媽媽。
隨著毛豆長大,我觀察到家裡的爬行墊也越來越不怎麼常用,他好像更多喜歡像大人一樣,屁股坐在椅子上,把書本放在小桌子上讀。
所以,當孩子長大有自己獨立的主張,卻還不能很好地完成一件事情的時候,我們可以用這些傢俱,使孩子的獨立性得到支援並順利過渡。當孩子逐漸長大,肢體和身體發展到能夠獨立完成的時候,這些設施就可以逐漸去掉了。
-
10 # 糖果媽媽愛孩子
經常聽到有父母抱怨說,自家孩子都已經上中學了,可還是事事依賴大人,一點都做不到獨立自主。
雖說孩子的天賦秉性先天有差異,但獨立自主這一點,更多地還是與後天的培養有關。
首先,面對孩子不要太強勢。有的父母自身條件和能力都比較好,在社會上打拼也需要展現出比較強的一面,而且可能事業方面比較成功,因而形成了強勢的性格。
很多時候就會不自覺地這種強勢帶到了家裡。可是,強勢的父母幾乎不可能養出獨立自主的孩子。
如果父母凡事都以自己的意願來要求孩子,不達目的不罷休,而且要求特別嚴格,長期處在這樣的環境,孩子就會養成事事聽命於父母的習慣,很難有獨立意識。
其次,耐心訓練孩子的生活技能。獨立自主,很多時候其實是需要底氣的,必須要建立在能幹的基礎上。如果孩子連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小事都自己搞不定,只能等著父母來救援,那就很難有底氣去獨立。
而任何生活技能,沒有人是天生就會的,必須要通過後天的學習和大量的練習,才能掌握。
不要怕麻煩,不要嫌孩子做得慢,做不好,耐心地教孩子,讓孩子得到足夠的訓練。
第三,鼓勵孩子表達自己不同的看法。獨立自主,歸根結底還是需要思想上的獨立,真正獨立的人,必定有自己獨立的思考,對生活,對他人,對人生有自己的態度。
從小鼓勵孩子勇敢地表達自己,哪怕他的觀點很幼稚,思想很不成熟。也要讓他養成獨立思考,敢於堅持的習慣。
獨立自主的孩子很讓父母省心,也更有可能掌控自己的人生,願在你的努力下,你的孩子早日擁有獨立的能力。
-
11 # 侯媽家庭教育
1. 孩子自己能夠作決定的事情,讓孩子自己作決定,讓孩子自己養成自己做決定的習慣,自然孩子就有了主見性。
2. 父母對於孩子自己能處理的事情,讓孩子自己去處理,不要包辦孩子的事情,讓孩子養成獨立性,不對父母產生依賴。
3. 父母要尊重孩子,多對孩子進行鼓勵和表揚,多讓孩子做一些容易成功的事情,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4. 孩子自己遇到的問題讓他自己去解決,讓孩子自己學會思考,遇到困難自己想辦法去處理。
5. 父母管教孩子不能太嚴格,讓孩子在寬鬆的環境中成長,孩子心情愉快,自然心理沒有缺陷。
回覆列表
生活自理,簡單的說就是自我服務,自己照顧自己,它是一個人應該具備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於培養幼兒的責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處理問題的能力,對幼兒今後的生活也會產生深遠的影響。但現在的大部分孩子,依賴性強,生活自理能力差,以至於不能很好地適應新的環境。所以,培養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至關重要,我們要把這項能力的培養作為教育活動的重要內容之一。 有專家指出:幼兒能力與習慣的培養是在學前期。作為幼兒園,我們能否抓住這個關鍵階段,針對幼兒的年齡特點與生活自理現狀,有的放矢地對幼兒進行教育,是幼兒生活自理能力高低的關鍵。結合近幾年的工作經驗,談一下自己的幾點看法。 一、增強孩子的生活自理意識 家長無條件的包辦代替,使孩子形成一種錯誤認識:自己不願意乾的事情,父母會幫著幹(要喝水了,父母會端水來;要起床了,父母會給穿衣服……),我們要透過各種形式,讓幼兒知道,自己已經長大了,要不怕苦,不怕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1、對幼兒進行正面教育,增強孩子的生活自理意識。如透過談話“我是乖寶寶”、“我長大了”、“我學會了……”等活動,利用提問、討論、行為練習等形式,讓幼兒意識到自己有能力幹好一些事情,為自己會幹力所能及的事情感到高興。再如在語言活動(詩歌、故事、看圖講述等)中,幫助幼兒充分理解作品內涵,透過作品中角色的行為,使幼兒受到感染、教育。 2、透過分辨不同行為(能自理的與不能自理的),鞏固幼兒的生活自理意識。我們可以為幼兒準備不同行為表現的各種圖片、錄影帶等等,讓幼兒在比較中提高對自理行為的認識。 二、教給孩子生活自理的技巧 要讓孩子做到生活自理,必須讓其明確生活自理的方法。孩子沒學會繫鞋帶的方法,就談不上繫鞋帶;孩子不會洗臉,就談不上把臉洗乾淨;幼兒不知把玩具放到哪裡,就談不上把玩具物歸原處……也就是說,即使幼兒有了自理意識,如果缺少自理的技巧,就是想做也做不好。所以,我們還要讓幼兒學會具體的生活自理方法。 1、寓教於樂,讓幼兒識得自理的方法。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我們可以把一些生活自理技巧編成兒歌、歌曲以及設計成饒有趣味的情節等,讓幼兒在遊戲、娛樂中學習本領。如在教幼兒學習如何繫鞋帶時,我們可以結合歌曲《繫鞋帶》來進行:兩個好朋友,見面握握手,鑽進大洞口,用力拉耳朵,變成蝴蝶走。讓幼兒在歌曲的愉悅裡,輕鬆自主地學習繫鞋帶的方法。 2、因材施教,有的放矢,進行個別指導。由於幼兒之間存在個體差異,因此,對於沒層次的幼兒來說,要求就有所區別。對於自理能力較強的幼兒,就以較高水平來要求;對於自理能力較差的幼兒,就相對降低要求的標準,不可強求,更不可鄙視,須因材施教。如在指導穿鞋的過程中,小班幼兒中要求在區分左右腳的基礎上把鞋穿好;大班幼兒不僅要正確區分左右腳,還要求正確繫好鞋帶。再如有的幼兒自理能力發展不均衡,繫鞋帶是弱項,我們就可以在繫鞋帶的技巧方面給予更加耐心細緻地個別指導。 3、秩序漸進,逐步提高要求。獲得初步的生活自理技巧之後,要注意提高幼兒做事情的速度、質量等。如小班幼兒吃飯,開始可能會撒飯粒的情況,透過一段時間的培養和練習,幼兒會逐漸正確掌握吃飯的技巧,少撒飯粒或不撒飯粒。 4、品嚐成功,進一步提高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獲得成功的愉快感是推動幼兒生活自理的動力。當幼兒取得點滴進步時,口吻“你真棒”、“你真能幹”……都會使幼兒對自己的能力充滿信心,成為激勵幼兒自覺掌握自理能力的強大推動力;但當幼兒限於自身能力,無法達到預期目標時,我們要耐心細緻地引導,還可輔以鼓勵性語言(如“你行的”,“我相信你會幹好的”等),必要時我們還需協助孩子實現成功,以免挫傷幼兒積極進取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