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ghk髙塰堃
-
2 # 自在羅漢
我們把過去的、古代的常稱之為古革的作品,叫做傳統陶瓷。我們把紫陶工藝算在整個陶瓷工藝裡面。這些傳統陶瓷作品主要依據傳統的造型觀念,採用傳統的成型手法或現代的工業技術來製造或模仿過去那個時代的產品,像醴陵的許多作坊現在仍在仿製元、明、清二代的代表器型,這一部分陶藝產品多用於陳設或裝飾。不同於我們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模製、壓制的碗、碟等大機器生產的日用產品,現代陶瓷主要是以手工成型為主,可以藉助傳統的成型手段,但主要是依據創作者的主觀認識來創作的作品。作品從製作到燒成的過程都具有鮮明的個性特點,作品的實用性質因人而異,可以用,也可以陳設。
傳統陶瓷受制於當時的技術手段和人的主觀認識,對器物追求工藝上的精湛,要完整整、沒有瑕疵,要求材料在最大限度上滿足人的意志體現了人對材料的絕對掌控與征服。現在的陶瓷工藝會在傳統陶瓷工藝的基礎上,增加不少新工藝以達到更好的成品率。
整個陶瓷工藝並不然,難的是能否堅守。
-
3 # 東方風影
您說的紫陶,應該是中國四大名陶之一,
亦是紅河三絕之一的建水紫陶吧。
每一種傳統技藝,都是千百年傳承下來的瑰寶,不客氣點可以說是人類文明和智慧的結晶,每一個工序環節的製作,都是在千萬次錘鍊下的技藝巔峰,才做的出來當的其名的作品。
所以您覺得呢?工序複雜嗎?
建水紫陶的近況:紫陶產自紅河建水縣,05年以前,存活下來的紫陶陶坊,不足10家,就是因為紫陶要求苛刻,工序複雜,製作成本較高,但是售價低,賣不出去,一度面臨傳承無以為繼。
直到幾年後,建水紫陶成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一下子就火了。然後越來越好。
也能賣的起價了,做紫陶的手藝人能掙錢了。
建水紫陶的製作工序(為更加易於閱讀,儘量簡化描述):1、原料:五彩泥料。
泥料是建水紫陶工藝的基礎性工作,也是決定陶器質量的關鍵性的第一步。
建水紫陶陶土採自於碗窯村以西 五公里的五彩山,五彩山分佈有七種顏色的泥土,這些彩泥土質細膩,呈膠泥狀,只有那些顏色純正自然,土質細膩,純淨無雜質的優質、純正的彩泥,才能適應建水紫陶特殊的工藝流程,製作出精美絕倫的建水紫陶。
泥料處理流程:
五彩陶土分顏色堆放曬乾---敲碎成粉末---過篩篩棄粗砂雜質---不同粉末原土配比---加水製成漿狀---攪拌淘洗---取上面的漂漿倒入另一隻缸內作再次淘洗,濾去砂質。
如此反覆五、六次之後,讓已經是膩如膏脂,無絲毫砂粒的泥漿靜置於封閉狀態下自然凝幹成泥。
每次製陶之前,工匠們都要很仔細地配製不同顏色的陶土,因為建水陶的色彩完全用天然泥料的顏色配製而成的,而不同顏色的陶土配製比例完全取決於工匠們的經驗。
2、拉坯。
製陶的基本功,由於建水陶泥泥料的細膩潤滑,在溼潤狀態下的可塑性相對較弱,因此,建水陶坯不能採取灌漿注模的方式製成器型,必須採用傳統的車盤慢手工拉坯,這是建水紫陶與其他含砂陶器的本質區別。
拉坯是製陶工藝關鍵的一步。拉坯時要求心正、眼準、手穩,做到成竹在胸,眼到手到,一氣呵成,妙手成器。因為同一種器型的典雅與媚俗、雄渾與小氣,都取決於拉坯時的毫釐之差。如拉玉蘭瓶時,須對拉一個瓶子的坯料用量估算到分毫不差,整個拉坯過程是一氣呵成,任何的遲疑或者停頓都會使器物報廢。在拉坯過程中,瓶身的厚度要比瓶頸的厚度薄的多,如果瓶身過厚,瓶頸過薄,在高溫窯火中會燒蹋,但誤差又不能超過三毫米,而如此精細的活計完全是靠工匠的雙手來把握。在碗窯村,能夠熟練掌握好運用手工拉坯的技藝的工匠還不到百人,他們是建水紫陶生產的中堅力量。每個製陶的工匠都有自己拉坯絕活,對各種器型的弧度、薄厚和拉坯過程中的訣竅都爛熟於心。秘不示人,即使在家族中也遵循著傳男不傳女,傳單不傳雙的規矩,吧得隨意傳授。
3、文人字畫
建水紫陶的繪刻填彩裝飾工藝,在中國陶瓷裝飾工藝中是獨一無二的。做法是在紅底陶坯上嵌白色圖案,或白色陶器上嵌黃色、藍色或紅色圖案文字,刊刻古詩名句、殘貼斷簡、花卉翎毛、花鳥魚蟲等,集金石、書法、美術於其上,既有實用價值,又有審美情趣,因而有工藝美術陶之名。每一件建水紫陶器都是集實用性與裝飾性於一體的獨一無二的藝術品。
4、陰刻陽填
陰刻陽填是陶坯落墨後,刻工藝人立即將陶坯上的墨跡刻成模,即在事先畫好的陶坯子上雕刻,開始了精細的裝飾工作,工藝師們藉助一種名為“足刀”的神秘小工具來完成,工藝師們能熟練地運用足刀,緣圖案的邊緣進行鏤刻,並將圖案中的坯體挖去,稱為陰刻。整個過程要求坯體始終保持一定的溼度,而有一定溼度的坯體卻很容易變形,所以,在陰刻過程中,既要完成陰刻裝飾,又要使坯體不變形,要求刀尖不能離開坯體。下刀的力量完全憑感覺,因為不同的去器型或者說同一器物的不同體位,其薄厚並不一致,要求其下刀的力度是完全不同的,刻深了會刻穿坯體,而刻淺了將無法填彩。陰刻是填彩的準備,接著就是為陰刻圖案填充彩色泥料,工匠按填充的需要,採用天然彩泥配製出不同的彩色的泥料,直接填寫入刻好的圖案中,由於填充彩泥的溼度與坯體溼度是不同的,而且在乾燥過程中添泥與坯體溼度的收縮率也不一致,因此,添泥要經過2至3次反覆填壓,使添泥與刻模充分粘合,添泥與坯體表成為同一平面才算完成。這就是陽填,經過工匠們用填彩刀反覆的抹平和擠壓,此時的彩泥已經和坯體融為一體,並經過修整,經過幾天的陰乾後,工匠們會透過修坯的方法將多餘的彩泥颳去,並呈現出填充好的圖案色彩。
5、燒製
傳統的建水陶窯稱為龍窯,一般呈豎臥狀依山勢由底向高逐臺而建,活門在下,切面為上圓下方的馬蹄形,高約1.5米至2米,窯膛長短不一,長者百米短者十米上下,窯內點火燃燒後,窯膛內就形成一個與外界截然不同的燒成氣氛,在不同的燒成氣氛下,陶坯內所含到氧化鐵會出現不同的呈色,當窯膛內衣氧化碳含量達到2%--4%,遊離氧含量小於1%時,陶坯中的鐵元素便在還原氣氛中呈現紫黑色,因陶坯中的呈色元素含量不同。高溫下的窯氣變化異常,陶器在高溫陪燒過程中會出現意外是顏色和花樣,這就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窯變。
建水紫陶的燒結溫度在1000℃以上,在如此高溫的氣氛下,粘土中的易熔物質熔化為液態填充進未溶顆粒之間,使坯體收縮密度提高,當密度達到最佳時,陶器便變得緻密結實,而達不到最佳的密度或超過這個界限,陶器則質地酥鬆呈色生澀或開裂變形,因而,人稱制陶是火中取寶的藝術。
建水的製陶藝人在長期實踐的積累中,已發現了高溫火焰中的秘密,他們摸索出了不少土洋結合的法子,已漸漸成為窯爐王國的主人。
6、打磨
民國時期,向縫春將無釉磨光工藝發展到了新的水平,一舉改變了建水陶的粗陋形象,成為建水陶的看家技藝。
大體可以分為三個步驟:
一是去火皮。陶器燒製完成後,先將陶器於慢輪之上,用河砂填充壓實,轉動輪車盤以打磨去陶器外面燒結的痕跡,這道工藝看似簡單,但是也要求精心操作,恰到好處,稍有不慎就會劃傷陶器的表明,使前面的一切努力成為泡影。直到摸是上去很平滑以後才可以進入磨光工藝。
二是打磨,即用厚布澆水,加上河邊河裡的細沙來打磨,目的是將去火皮過程中的痕跡全部打磨掉,經過打磨,建水陶器的陶體的本色以及裝飾圖案逐漸清晰起來,顯現出溼潤的質感,為下一步的拋光作好準備。
三是拋光,拋光的材料是產自建水的白色細膩的鵝蛋石,將鵝蛋石緊壓制在堅硬的陶體表面,靠人工一點點打磨出光潔如鏡的效果,,而出現這樣的效果,在中國其它陶瓷產地是用釉料來實現的,整個打磨拋光工藝費時費力,所消耗的時間和精力要遠遠超過前面所有工序,特別是在磨製茶壺、三角形筆筒等異形器物時,所消耗的時間和精力就更多。
-
4 # 湖北悠悠剪紙
[微風]一:制泥。這是製作陶器的第一步,其中有采泥,篩泥,揉泥,煉泥等等,其中揉泥是十分重要的過程,目的是排出泥中的氣體和雜質,使泥料更加密實
[微風]二:拉胚。需要靠拉胚師的雙手塑造,才能成為各種器皿。
[微風]三: 修胚。將拉坯後不平整的表面修整平整,使其光滑,這是為了美觀;將薄厚不勻的坯體修成均勻的坯體,這是為了防止窯裂。
[微風]四:裝飾。就是把陶當做紙張,把字或畫寫在上面,寄情於陶土。可以寫詩文、書法、繪畫、篆刻等,多種表現形式,這些都因人而異。
[微風]五:雕刻裝飾。它的工藝有鏤空、浮雕、堆塑、淺雕、仿生、刻填等等,多種裝飾手法。其中特色裝飾手法是陰刻,是用一根小小的傘骨打扁製作而成,以刀代筆,在落墨的陶胚上沿著輪廓將墨跡雕刻成模,以便填泥,值得注意的是刻刀使用的輕重非常重要,稍微一用力可能會導致壺坯變型或裂開。
[微風]六 填泥。它是實現繪圖和色彩漸變的重要工藝程式,在書畫家裝飾完之後,在刀客們刻完之後,再用彩泥細緻的填進刻出來的凹槽中,注意泥巴的乾溼,太乾填不進去,甚至會壓壞坯體,太稀會填不實,在燒製過程中會脫落。在色彩方面也要努力還原到最初的畫作,多道彩填時需要多次按壓,多次重複,刻填才能完成。
[微風]七:除泥打理。步驟是,擀,壓,刮。待填入的彩泥幹到一定程度,要進行擀泥,將多餘的泥擀到畫面刻出凹槽區域,如泥不夠要補泥;擀後便是壓泥,就是將彩泥壓實,排出氣泡;再將餘泥刮掉,讓畫面呈現出來,之後再進行壓泥,讓彩泥和坯體牢牢結合在一起,避免燒出裂痕,省得出現瑕疵品。
[微風]八:精修坯。經過裝飾,刻填後的陶坯,表面會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傷和破壞,所以要進行精修。精修時要保持一定的乾溼度,否則會損傷坯面刻嵌部分及器型整體標準。
[微風]九:粘接壺嘴壺把。她是最不容易被提及的一道工藝,但十分重要,嘴巴形狀大小是由壺型決定的。粘接好後再進行打理,保持壺內外平滑細膩,之後在壺底打上印章。壺嘴壺把直接影響著整個壺體的形韻,後期的整體使用中的拿捏適度,出水斷水;也直接影響著紫陶的成品率。
[微風]十 晾坯。精修後的陶坯要放在陰涼處晾乾,幹至合適程度才能進窯燒製。
十一 燒製。紫泥的燒製溫度一般在1150至1200度左右,收縮率為20%左右
[微風]十二 噴砂打磨。剛出窯的紫陶,表面被一層金屬質感的火皮覆蓋,我們要透過噴砂或打磨將他的外衣去掉,露出它原本的面貌。打磨的傳統材料是用細沙和鵝卵石。
[微風]以上這些是傳統紫陶手工品製作程式,我的回答對你是否有幫助?
-
5 # 大頭小手工
來說說紫陶製作的全部工藝的大體步驟。
首先是泥:將五彩陶土分顏色堆放曬乾,然後敲碎成粉末狀,以便於更好地溶於水,再經過篩,篩棄粗砂雜質後,按製陶的要求把不同的粉末原土進行配比,再放入缸內加水製成漿狀。經過攪拌淘洗,待含砂。
泥漿沉落缸底,便用勺盛取上面的漂漿倒入另一隻缸內再次淘洗,濾去砂質。如此反覆五、六次之後,讓已經是膩如膏脂,無絲毫砂粒的泥漿靜置於封閉狀態下自然凝幹成泥。每次製陶之前,工匠們都要很仔細地配製不同顏色的陶土,因為建水陶的色彩完全用天然泥料的顏色配製而成的,而不同顏色的陶土配製比例完全取決於工匠們的經驗。
第二:揉泥和拉胚
揉泥是制料的最後一道工序,是拉坯前必不可少的功夫,因為在熟泥過程中,會有不少氣泡雜揉於陶泥之中,這些氣泡一旦夾雜在陶坯中不被消除,在燒製過程中就會受熱澎脹,致使整件的陶器報廢。因此,拉坯前工匠得用一種獨特的手法來揉搓陶泥,以便於把整塊陶泥中的氣泡趕出來。而這種獨特的手法在其他地方是沒有的。
拉坯是在陶車上進行壺型的基本塑造,首先要估計好所做陶器的泥料用量,對各種器型的弧度、薄厚和拉坯過程中的訣竅都爛熟於心,拉坯時心要正、眼要準、手要穩。
第三:修胚到字畫裝飾
其實拉坯和修胚並不是一起做的,拉好坯一般都是要放在密封的空間裡,其實我想除了要保持它半溼的狀態還有就是等其餘要做的陶器拉好坯一起再做下一步,紫陶成品費時太長,不可能單品進窯。風乾後,自己如果精通字畫就自己來,不精通的話就跟精通書畫的人合作,送過去給他們作坊去完成字畫。
一般字畫裝飾有純書法,也有字畫結合,也有沒有字畫的素壺。字畫多以禪意的荷花、鳥類、竹子居多,人物和動物也有。當然最為特殊的是殘貼裝飾。殘貼裝飾主要體現在陰刻陽填的多層填刻上。
第四:陰刻陽填
陰刻是指陶坯落墨後,刻工藝人立即將陶坯上的墨跡雕刻成模,沿圖案的邊緣進行鏤刻,並將圖案中的坯體挖去,稱為陰刻。陰刻用的刀叫做足刀,陰刻比較重要的是刀不離手,一氣呵成。
泥漿沉落缸底,便用勺盛取上面的漂漿倒入另一隻缸內再次淘洗,濾去砂質。如此反覆五、六次之後,讓已經是膩如膏脂,無絲毫砂粒的泥漿靜置於封閉狀態下自然凝幹成泥。每次製陶之前,工匠們都要很仔細地配製不同顏色的陶土,因為建水陶的色彩完全用天然泥料的顏色配製而成的,而不同顏色的陶土配製比例完全取決於工匠們的經驗。
第五:燒製
燒製是一個有意思的事。燒製溫度一般在1000~1200°C,古時用龍窯,現在多為氣窯和電窯。因陶胚中的呈色元素含量多變,高溫下會產生意外的色變和花樣,形成不可預期的窯變。“過火則老,老不美觀,欠火則稚,稚則土氣”。
最後就是無釉磨光了:
無釉磨光的三個程式:先去火皮,再打磨,最後是拋光。
一是去火皮。陶器燒製完成後,先將陶器置於慢輪之上,用河砂填充壓實,轉動輪車盤以打磨去陶器外面燒結的痕跡,這道工藝看似簡單,但是也要求精心操作,恰到好處,稍有不慎就會劃傷陶器的表面,使前面的一切努力成為泡影。直到摸上去很平滑以後才可以進入磨光工藝。
二是打磨。即用厚布蘸水,加上村邊河裡的細沙來打磨,目的是將去火皮過程中的劃痕全部打磨掉。經過打磨,建水陶器的陶體的本色以及裝飾圖案逐漸清晰起來,一改剛出窯時的粗糙,顯現出溫潤的質感,為下一步的拋光作好準備。
三是拋光。拋光材料是產自建水的白色細膩的鵝卵石,將鵝卵石緊壓在堅硬的陶體表面,靠人工一點點打磨出光潔如鏡的效果。而出現這樣的效果,在中國其他陶瓷產地是用釉料來實現的。整個打磨拋光工藝費時費力,所消耗的時間和精力要遠遠超過前面所有工序。
-
6 # 讀懂生活12
【煉泥】
【揉泥】
【拉坯】
【修坯】
【裝飾】
【雕刻】
【填充】
【粗修】
【精修】
【燒製】
【拋光】
紫 陶 工 藝
建水紫陶製作工藝之原始泥料
(1) 泥料是建水紫陶工藝的基礎性工作,也是決定陶器質量的關鍵性的第一步。建水紫陶陶土來自於碗窯村以西五公里的五彩山。說到五彩山的來歷,當地人會很認真的告訴你說,那是七仙女的七彩紗巾變的。相傳,很久很久以前,天上的七仙女喜歡上了純樸善良的窮苦陶工阿郎,並秘密下凡與他結為夫婦,夫妻倆男耕女織,恩恩愛愛,相敬如賓,一轉眼就是十年。可是,好景不長,深居天廷玉皇大帝知道後,大發雷霆,急促命令天兵天將前來緝拿是問,仙女揮淚告別親人之際,從脖子上解下用七彩彩虹編織而成的紗巾,含著淚水說:“郎啊,我走後你就搬到這紗巾飄落的地方去吧,哪有你取之不盡的財富。”說完就消失在茫茫雲海之中去了。阿郎隨著仙女飄蕩的紗巾追啊追,當他追到建水臨安壩西北時,紗巾已變成一座五彩繽紛的大山,是為五彩山。阿郎從此定居於此,採泥製陶,砍柴燒窯,燒製了出神話般的紫陶。五彩山分佈有七種顏色的泥土,這些彩泥土質細膩,呈膠泥狀,奇怪的是,這些泥土一量離開山體就會變得堅硬如石。要說明的是,並非所有的彩泥都是上好的陶土,只有那些顏色純正自然,土質細膩,純淨無雜質的優質、純正的彩泥,才能適應建水紫陶特殊的工藝流程,製作出精美絕倫的建水紫陶。將取回的五彩陶土分顏色堆放曬乾,然後敲碎成粉末狀,以便於更好地溶於水,再經過篩,篩棄粗砂雜質後,按製陶的要求把不同的粉末原土進行配比,再放入缸內加水製成漿狀。經過攪拌淘洗,待含砂泥漿沉落缸底,便用勺盛取上面的漂漿倒入另一隻缸內作再次淘洗,濾去砂質。如此反覆五、六次之後,讓已經是膩如膏脂,無絲毫砂粒的泥漿靜置於封閉狀態下自然凝幹成泥。每次製陶之前,工匠們都要很仔細地配製不同顏色的陶土,因為建水陶的色彩完全用天然泥料的顏色配製而成的,而不同顏色的陶土配製比例完全取決於工匠們的經驗。
建水紫陶製作工藝之醒泥
(2) 建水紫陶傳統制泥方法是:將不同的製陶粘土分別搗成粉末,篩棄粗砂後,按製陶的要求把不同的粉末原土進行配比,再放入缸內加水製成漿狀攪拌淘洗,待含砂漿泥沉落缸底,便用勺取上面的漂漿倒入另一隻缸內作再次淘洗。將經過反覆五六次淘洗後的陶土靜置於石膏缸中一週左右的時間,讓其變得更加潤滑,俗稱醒泥。
建水紫陶製作工藝之熟泥
(3) 將醒好的陶泥從陶缸中取出,置於坑內,用腳踩踏攪拌以增加陶泥的粘性,否則是無法拉制成所需的器型。踩踏完好的陶泥被稱為熟泥。
建水紫陶製作工藝之揉泥
(4) 揉泥是制料的最後一道工序,是拉坯前必不可少的功夫,因為在熟泥過程中,會有不少氣泡雜揉於陶泥之中,這些氣泡一旦夾雜在陶坯中不被消除,在燒製過程中就會受熱澎脹,致使整件的陶器報廢。因此,拉壞前工匠得用一種獨特的手法來揉搓陶泥,以便於把整塊陶泥中的氣泡趕出來。而這種獨特的手法在其他地方是沒有的。
建水紫陶製作工藝之拉坯
(5)時至今日,建水製陶仍固執地沿用著數千年前發明的製陶工具,在簡陋的陶車(建水人稱“車盤”)上手工拉坯完成陶器的造型。拉坯是整個製陶過程大師級地位的環節,因為同一種器型的典雅與媚俗、雄渾與小氣,都是源於拉坯時的微釐之差。拉坯時首先須對器形所需坯料量估算得分毫不差,整個拉坯過程在不經意間一氣呵成,任何的遲疑或者停頓都會使器型報廢。所以工匠們總結,拉坯時心要正、眼要準、手要穩,才能造就一件“正品”的紫陶作品。在碗窯村,能夠熟練掌握和運用手工拉壞技藝的工匠還不到百人,他們是建水紫陶生產的中堅力量。每個製陶的工匠都有自己拉坯的絕活,對各種器型的弧度、薄厚和拉坯過程中的訣竅都爛熟於心,秘不示人,即使在家族中也遵循著傳男不傳女,傳單不傳雙的規矩,不得隨意傳授。
建水紫陶製作工藝之字畫裝飾
(6)文人的字畫移位於紫陶之上,是將古老的建水陶藝點化為一種經典的表現,同時也是建水紫陶在四大名陶中獨樹一幟的原因。將傳統的書畫藝術運用於紫陶身上,使其既有實用價值,又有審美價值,成為一種典雅的藝術品,登上了藝術大雅之堂。以陶為紙,既要保留筆墨的法備氣至,又要兼顧陶坯在不同弧面和溼潤狀態的柔糯特性,捉毫濡墨須由厚實的懸肘運筆功底。紫陶上的字畫不以斑斕的視角衝擊取勝,而以一種純潔安詳的淡雅與觀者交流,或寫唐詩宋詞行楷隸篆,或畫梅蘭竹菊山水人物,傳匯出的是一種優美單純的寧靜。
建水紫陶製作工藝之足刀
(7)紫陶刻刀十分簡陋,用傘骨打扁磨利製成,但一到刻工藝人的手中起落間便猶如游龍走鳳般利落起來,方寸之間頓時妙趣橫生。因為在整個雕刻過程中要求坯體始終保持一定的溼度,但有溼度的坯體卻很容易變形,這便要求刻刀在整個過程中,刀尖不能離開坯體,在旁人看來,刀就像腳一般在坯體上不斷地跳動,“足刀”之名也因此而得。
建水紫陶製作工藝之陰刻
(8)建水紫陶的魅力,其富有激情的雕刻是必不可少的,其雕刻填泥工藝所構成的陶製泐痕與纖毫圓勁之美是世人所追崇的。陶坯落墨後,刻工藝人立即將陶坯上的墨跡雕刻成模(沿圖案的邊緣進行鏤刻,並將圖案中的坯體挖去,稱為陰刻),整個過程要求坯體始終保持一定的溼度,而有溼度的坯體卻很容易變形,因此在這個步驟中,既要完成雕刻裝飾,又要保證坯體不變形,下刀的力量完全憑感覺,整個器型薄厚並不一致,刻深了會穿透坯體,而刻淺了將無法填泥。刻工藝人多為女工,且大多不諳字畫之理,但她們對泥性和刀技卻十分熟悉,可以將畫者的運筆走勢表達得淋漓盡致。近年來,為提高陰刻的效率,工匠們還琢磨出來了空心刀,使大面積的陰刻圖案能夠儘快完成。
建水紫陶製作工藝之彩泥
(9)紫陶一般直接採用彩泥原來的顏色,不加調色,而進行填泥。彩泥的調製需具有一定的粘稠度,太乾會壓壞坯體,太稀又會造成填充不實,導致燒製過程中的脫落,這看似簡單的填泥工藝是工匠們經歷過無數次失敗而逐漸成熟起來的。
建水紫陶製作工藝之填彩
(10)建水紫陶的坯土是以氧化鐵為主要呈色元素的紅色粘土,填色的泥料則是含矽的白色粘土,一些灰綠的、淺絳的、橙黃的天然彩泥被奇妙的敷上了紫色的陶坯,這種人為的創新和發揮,極大地彰顯了建水紫陶的藝術表現力。 “殘貼”便是將施泥為彩的藝術演繹得出神入化。殘貼的做法是:將坯上的字畫分別以陰、陽兩種刻法交叉刻出,在刻模上以彩泥交替填充,多則五六塊,少則兩三貼,讓觀者心隨神移,浮想聯翩。在整個填泥過程中需用泥刀小心地均勻塗抹彩泥,待彩泥料有幾分乾燥後,再用泥刀反覆的抹平和擠壓,使彩泥和坯體融為一體。在長期的實踐中,建水陶藝師借鑑了中國傳統板畫的套色原理,發明了彩泥“淡豔”裝飾手法。他們透過調整彩泥顏色的深淺變化,採用3到5種色調,有的多達8 種色調,從淺淡到濃豔逐步過度,以達到中國畫中“墨分五色”的神奇效果,形成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建水紫陶製作工藝之修坯
(11) 修坯可以將陶坯填泥後多餘的彩泥颳去,一般要經過粗修、細修定型、修補表面以及刮除底部多餘的部分等工序,這要求工匠具有精準的手法以及十分的耐心,來不得半點差錯和疏忽,否則前功盡棄。
建水紫陶製作工藝之印章
(12) 陶器底部上的印紋,是一種品牌的象徵,既表明該陶器的作者或製作廠家,也為日後鑑定收藏提供依據。
建水紫陶製作工藝之風乾
(13) 陶坯經過幾天的自然風乾,等待它的將是烈火的考驗。
建水紫陶製作工藝之燒製
(14)燒窯是製作建水紫陶最重要和關鍵的一步。建水人習慣上將燒製紫陶的土窯稱為龍窯,俗稱雞窩窯。在建水縣碗窯村,依山勢沿山坡由低向高逐臺搭建,呈臥狀的龍窯隨處可見,這種窯具有使用最少的柴禾取得最高的窯溫,燒成量很大的特點。裝窯工作是在小心翼翼中開始的,每一個陶器都要裝在專用的匣缽中燒製。工匠們要用陶土將待燒的器物固定在陶盆中,匣缽是不能完全密閉的,必須要留有一定的空隙,否則就達不到燒製建水紫陶的溫度要求。 俗話說“千度成陶”,建水紫陶的燒製過程中,由於陶土的獨特性,要求的窯火溫度需要在1000到1150攝氏度之間,“過火則老,老不美觀,欠火則稚,稚則土氣”。所以陶器在窯裡擺放的位置致關重要關鍵,因為窯內的溫度並不是均勻的,為充分利用窯溫,工藝師們總結出了根據器形大小及對溫度的不同要求擺放陶器,以便最大限度地利用窯溫的裝窯方法 ,每個工匠在窯內擺放陶器時都有自己的訣竅,並且從不輕易告訴別人。放好待燒的陶器後,封閉窯門,點火燃燒,經過七天由大到小的烈火洗禮,才脫胎換骨,成一代名陶。龍窯點火燃燒後,窯膛內形成了一個與外界截然不同的燒成氣氛,陶坯內所含的各種成份在不同的窯溫和窯氣下會呈現不同的還原結構和還原色彩,高溫下的窯氣變化異常,紫陶在不同的窯氣內會呈現或紅或紫或黑的奇異變化,形成建水紫陶有別於其它陶瓷的窯變特色。而陶器的成功與否,取決於藝師對火候的把握與調控,故有七分人工三分火成之說。由於陶坯在烈火燒製過程中,整個體積將縮小近五分之一,加上胎體和胎體上面的陰刻彩繪圖案致使胎體脆弱,器物容易出現開裂變形等問題。致使建水陶的燒成率一般不超過20%。窯工們不僅能根據器物的需要,透過控制溫度等手段,燒製出紅、紫、黑三種不同質感的陶器,有時還能的獲得令人驚喜的窯烴產品。由於建水紫陶是不施釉的,胎體在烈火中發生了性質的改變和顏色的變化,從而產生出色彩斑斕的變化,即窯變。 產生窯變的建水陶,像雲彩一樣神秘而又捉摸不定,是建水窯燒製過程中可遇不可求的精品。近年來,建水碗窯村藝人研製出"梭式窯”,採用液化汽為燃料,不但節約了能源,還減少了汙染,窯內溫度可由窯底部的多個開關來控制,紫砂陶顏色的深淺由擺放在窯內的位置來決定,這些變化使燒煉陶器的成功率大大提高,出精品、極品紫砂陶的機率明顯增加。"梭式窯的使用,極大地提高了建水紫陶生產的水平,使紫陶燒成率達到95%以上。至今已成功燒製紫陶10多萬件。
建水紫陶製作工藝之磨石
(15) 紫陶初出窖爐表皮粗糙一身火氣,無金玉之光,需用粗砂輪打去陶器外面燒結的痕跡,工匠們管這個步驟叫去火皮。由於高溫的焙燒,陶質堅硬若鐵,人工打磨異常艱難,打磨一件上好的紫陶作品,要透過七八道工序,使用不同的工具。打火皮是第一道工序,用粗砂去糙,力道不宜過重,稍有不慎就會劃傷陶器的表面,使前面的一切努力成為泡影。第二道工序稱為磨光,工匠們要用厚布蘸上村邊河裡的細沙來打磨,要把取火皮過程中的劃痕全部打磨掉。此時,建水陶器的陶體的本色以及裝飾圖案逐漸清晰起來。經過這個步驟後,陶器從剛出窯時的粗笨已經顯現出溫潤的質感,但這還沒有結束,下一步將是拋光。拋光的材料產自建水的一種獨特的白色細膩鵝卵石(光石),此類石料均為磨工各自珍藏,靠人工一點點打磨出光潔如鏡的效果,最後用油脂對陶器進行周身擦拭讓其浸透,以除卻表皮上細微的灰蝕,經過這些細緻繁褥的過程,粗糙無神的陶器,才會顯露出誘人的綽約丰姿,閃爍著金玉之光芒。
建水紫陶製作工藝之磨光
(16)無釉磨光大體分為三個步驟:一是去火皮。陶器燒製完成後,先將陶器置於慢輪之上,用河砂填充壓實,轉動輪車盤以打磨去陶器外面燒結的痕跡,這道工藝看似簡單,但是也要求精心操作,恰到好處,稍有不慎就會劃傷陶器的表面,使前面的一切努力成為泡影。直到摸上去很平滑以後才可以進入磨光工藝。 二是打磨。即用厚布蘸水,加上村邊河裡的細沙來打磨,目的是將去火皮過程中的劃痕全部打磨掉。經過打磨,建水陶器的陶體的本色以及裝飾圖案逐漸清晰起來,一改剛出窯時的粗粗,顯現出溫潤的質感,為下一步的拋光作好準備。 三是拋光。拋光材料是產自建水的白色細膩的鵝卵石,將鵝卵石緊壓制在堅硬的陶體表面,靠人工一點點打磨出光潔如鏡的效果。而出現這樣的效果,在中國其他陶瓷產地是用釉料來實現的。整個打磨拋光工藝費時費力,所消耗的時間和精力要遠遠
超過前面所有工序。特別是在磨製茶壺、三角形筆筒等異型器物時,所耗費的時間和精力就更多。要打磨一件上好的紫陶工藝品,需要藝師們付出“鐵棒磨成針”的意志和耐力,使用不同的工具,經過七八道工序,才能完成。經過這些細緻繁褥的加工過程,粗糙無神的陶器,才會顯露出誘人的綽約丰姿,閃爍著金玉之光芒。建水紫陶是用藝師的智慧和雙手,加上時間和汗水,點化出來的神奇、瑰麗的藝術精品。一百多年來,在建水碗窯村靜靜的夜空,到處都飄蕩著磨陶器的“嘰嘰”聲,這種聲音一直伴隨著神秘的建水紫陶一起成長
-
7 # 睡眠寶貝
紫陶製作工藝流程分為13個部分!當然,這只是大部分,還有很多小細節的部分,要認真算起來的話,估計得要上百道工序,才能完成一件成品!下面給大家說說一件成品的建水紫陶需要哪些工序:
1、泥料選擇
建水有一片五彩山,五彩山上有五色土,各為紅、黃、青、紫、白五色陶土。
2、泥料拼配
陶人們把泥料收集好之後敲打成末,按不同的比例混合配在一起(這就是江湖上傳說的各家祖傳的獨特的配方),它直接影響到陶的質感、陶色。如溫度高,燒出的黑色有墨黑、藍黑,配方不好的就會出現灰黑灰黑的,名曰:霧朦朦、灰朦朦。建水陶中還有白陶,白陶一般配方就沒有紅陶複雜,但配方終究是配方,各家都不同。
3、泥料發酵
泥料配好之後就可以放在大缸裡“洗澡”了,為什麼說是洗澡呢?因為在缸裡,陶人們要將陶土不斷攪拌,然後舀掉漂在上層的漂漿(因為上層是顆粒比較小、比較細膩的)用篩子過濾,過濾完之後的再換更細的篩子在過濾,如此反覆3、4道之後,已經細膩到像牙膏一樣,就放在大缸裡醒泥、發酵,等到需要時就可以拿出來完成它們的使命了。
4、揉著泥料
經過過濾、篩選之後的陶泥,要想成器必先勞其筋骨,像揉麵一樣,直到揉到“腰痠背痛手抽筋”的時候,就可以開始加工了。(揉泥,是為了讓泥結實有脛骨,也是讓泥中不要殘留氣泡,不然燒出來形成氣泡這件作品就會留下遺憾)
5、製坯造型
揉完之後的泥就可以製坯了,這個工藝隨著建水紫陶的發展,現在的方器也使用拍泥片這種造型工藝。
6、書畫點染
建水紫陶為何如此有魅力有味道,離不開各位書畫大師在陶上的筆走龍蛇,筆酣墨飽,入目三分的書畫,在建水紫陶上書畫可不是一般的難,充分考驗了書畫家對筆的駕馭能力和章法佈局能力。
在陶上書寫難度有:1、生坯陶面非常光滑,而且是帶弧度的光滑,書畫家在裝飾的時候蘸墨多少要拿捏得當,因為陶不像紙會吸墨,並且在書寫時筆的走勢要跟著陶器的弧度走,時而盤旋時而起伏,這就考驗真功夫了;2、你能在陶上書寫那還不算本事,一位好的裝飾大師,不僅考驗你的書畫功力,更多的是結合陶器本身的器形進行裝飾、佈局,讓整幅書畫和陶器完美的融合在一起,讓賞陶之人賞器形、賞裝飾、賞古味。
7、精雕細刻
裝飾之後就是刀客出場,一名出色的刀客必備:穩、準、狠。心細膽大,刀法流暢,下刀如有神。如果不耐心、不細緻,那麼刻穿了的、線條刻走樣的陶器就成了“刀下陶”了。
8、彩泥填壓
在經過書畫家裝飾完,刀客們刻完之後,再用泥細緻的填進刻出來的凹槽中,填進去還不算完事,還得反覆擠壓,經過5、6道的壓刮,保證燒成後不能出現裂紋。
因為填泥它填的不是原來陶器本身的泥,比如常見的陶器用五色土做的生坯是呈紫紅雙色,那麼填泥就是填不同的,如白泥。當然隨著建水紫陶的發展,現在又有了彩填。彩填比填單色泥複雜很多,需要填泥者有繪畫功底,知道什麼地方用什麼色,而且彩填必須刻一道填一道,很是費工。
9、精修粗坯
精修就是把多餘的拱出來的泥修掉,修坯可是一道技術活,在拉坯完成拉出大體形狀後,有一道初修,修成陶人要的器形,修出那股子味兒。
10、自然陰乾
精修之後就讓他們休息休息,曬不著太陽,不用受折磨。
11、進窯燒製
好陶不怕火煉,經過完全晾乾之後,就整齊進入窯爐燒製。建水紫陶的燒製溫度一般在1000度以上(具體溫度還得根據各家配方),8—12個小時。建水紫陶泥由於泥料非常細膩,所以縮水率高達20%,導致建水紫陶造型難度高,燒製容易變形,大器形非常稀少。很多精品都是過不了這一道關,像以前傳統龍窯燒製,成功率不到40%。
早期建水紫陶的燒製都是在長約幾十米的龍窯中點燃柴薪提高溫度,完成燒製,由於龍窯燒製需要經驗豐富的陶工觀察火候及火色,並且成品率不高。現在已基本採用氣窯(液化氣)或電窯。建水紫陶燒成溫度一般在1100℃至1200℃,燒製時間為7至12小時左右。高溫中,陶土易熔物質化為液態填充入未熔顆粒的間隙之間,使得泥坯收縮係數較高,建水紫陶燒成之後的收縮率大概為15%至20%,因此質地細密堅實。
建水紫陶的燒製一般有氧化和還原兩種燒製方法。氧化燒即是在燒製過程中,窯室內一直都有充足的氧氣供給,一氧化碳濃度較低,為了使坯中水分及一切有機物都蒸發和揮發排出,使坯體得到正常的收縮,所以在燒窯過程中必須有氧化燒的階段。建水紫陶紅白兩種基本泥料在使用氧化焰燒製後,火皮呈一種俗稱“豬肝紅”的暗紅色,白泥呈明度較高的黃白色,俗稱“象牙白”,並且使用氧化燒製的器物,打磨後色彩變化較小;還原燒是在窯內溫度上升約至900℃左右之後,開始減少窯內的氧氣,使窯中產生缺氧的情形,導致火焰需從坯體或硼中尋找可供繼續燃燒的氧氣。當窯爐內一氧化碳的濃度在2%至4%時,陶坯中的鐵元素便在還原過程中呈現褐黑色。使用還原焰燒製後的火皮呈現黑褐色和青白色,打磨後色彩變化較大,可獲得純黑色、黑紅相間和灰青色。
12、粗製打磨
經過燒製之後出來的建水陶,外面是有一層銀灰色、紫紅色,帶金屬質感的火皮,簡單理解就像鍋巴,這個時候就像賭玉一樣,你根本還不能看出它的面貌。
13、精細拋光
古人云:“寶劍鋒從磨礪出”,建水紫陶人云:“好陶也靠磨出來”。建水紫陶之所以光彩照人,亮如鏡,就是靠磨,建水紫陶分為亞光與亮光,傳統工藝上在打磨時,陶人們將陶器置於轉盤之上,用泥巴固定住,在轉盤飛速運轉下,雙手各執一磨石打磨,由於是用泥巴固定,所以陶器會晃動,這就考驗磨工師傅們的手藝了,他們的手要跟著陶器晃動來浮動,而且用力要恰當,輕了磨不出來;重了,“啪”一聲陶瓶要不飛了、要不碎了。再磨的時候,師傅們根據磨的情況,更換不同粗細的磨石,以達到溫潤細膩。
-
8 # 水晶那些事兒
傳統紫陶工藝是很麻煩的。首先它需要五彩陶土,先把彩陶土曬乾,接著敲碎成粉末。篩一遍,去除粗的砂礫雜質,然後根據配比,放入缸中混合均勻。
泥漿會沉底,需要反覆淘洗,過濾到另一缸中,直到泥漿細膩柔滑。然後就將泥漿靜置,讓它自然風乾成泥塊。
在製作過程中,有一個步驟不可或缺,就是需要把陶泥拿出來像揉麵一樣揉制,主要是趕走陶胚中的氣泡。
揉泥是工匠的技法。拉坯對也考驗工匠的技藝,需要工匠對整個過程爛熟於心,才能做出上好的紫砂壺。
-
9 # 造紙匠
建水紫陶的製作工藝包括購泥、揉和、拉胚、粗修、裝飾、刻、填、精修、晾乾、燒等環節。其中,拉胚是考驗基本功的,陶藝精華也以拉胚為主。既然談到建水紫陶的拉胚工藝,那麼,不得不談到製作建水紫陶的陶土。建水紫陶對泥要求很高,必須採用建水當地的五色土,包括五花土、白泥、黑土、黃土、紫土粉。為了滿足能夠製作建水紫陶的條件,陶土透過清洗過濾是必不可少的。透過清洗過濾使含沙量減到極少,含沙量減少,可塑性就很低,使建水紫陶成為一個不同於其他陶瓷拉胚工藝的難點。
所謂拉胚,即將和好的陶土放於拉胚機上,借旋轉之力,用雙手將陶土拉成器胚。操作步驟如下:首先將石膏板用少量泥巴固定在旋轉的車盤上,然後將揉好的泥巴放在石膏板上,透過腳抵住手肘關節來借力,把旋轉中的陶土捂正,再把大拇指從泥巴的中心點插進去,用雙手把陶土從中間分開,然後壓底。這時,需要特別注意,由於建水陶土的含沙量極少,如果底部留的泥巴過厚,又或者壓的不夠結實,就容易裂底。不僅是底部,當我們把分開的陶土向上拉時,也要特別注意。如果在拉的過程中,用勁不均勻,或者盲目使用蠻力,陶土就會從下面開始往上扭曲,從而使胚體變形,導致拉胚失敗。即使已經拉成型,燒製後,輕則扭痕明顯,重則變形嚴重。紫陶的器口也是同理,如果不壓結實,也會導致其裂開。以上步驟完成後就形成了紫陶的半成品,這時,只用透過已知的形狀及尺寸把它拉成標準的器型皆可。
上述幾個步驟是製作紫陶應該注意的,也是一個器型能否成為一個完整藝術品的關鍵所在。如果前期處理不好,後面的藝術加工即使做的再好,燒製出來也頂多是個殘次品。而處理這些地方,看似簡單,卻需要勤勞的拉胚人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刻苦訓練和嘗試。
除了拉胚工藝,與其他陶瓷相比,建水紫陶的特色是“無釉拋光”和“陰刻陽填”。所謂無釉拋光,就是不在表層上釉,而是直接打磨出光澤,這種打磨出來的工藝品沒有化學成分,土裡的礦物質保留完整,做成的工藝品含有多種豐富的礦物質。生活中常見的有茶壺、茶杯,用建水紫陶泡出的茶水含有對人體有益的多種礦物質,而用於儲存茶葉時,密封性較好,可以留住茶葉好的味道。
“陰刻陽填”主要用於工藝品的外型圖文,許多工藝品外觀的圖文都是畫出來的,但建水紫陶主要採用“刻”和“填”,首先在工藝品外觀大致畫出影象輪廓,再用刻筆將需要的地方雕空,然後用相應顏色的泥填充進去。
回覆列表
手工藝製品不像於機械製品,手工的才是傳統的,手工打造的工藝品都是非常具工匠精神的,其複雜的工藝操作奠定了我們國家陶瓷工藝的基礎,最初的原始手工操作一直延續至今,雖然有機器加工,但我覺得傳統手工藝品還是既需要傳承的,紫陶是屬於眾多陶製品工藝品中的一種,也具有非常複雜的工藝操作,完美的紫陶工藝品是非常耗時耗力,耗費大量人工和精神的,所以紫陶也是備受人們的喜愛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