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O秦時O
-
2 # 歷史呀呀呀
1、因為現在的婚姻裡面成份更多的是不信任,欺騙,少了包容和理解,多了自私和慾望,因此感情太經不起風雨了,很脆弱,婚姻裡面連最基本的原則都沒有了還談什麼希望,剩下的只有絕望。
2、“性格不合”是很多夫妻對婚姻不滿意的重要原因,很多人覺得婚後對方變了。但事實上,戀愛時,我們可能會為了關係發展而不自覺地去扮演對方喜歡的角色,對方看到的自己是經過濾鏡美化的。而婚後彼此會更加真實,對方展示的是完整的性格而非縮影,自然性格中的缺點也會放大,所以失望到絕望就會產生。
3、人們對婚姻的絕望還主要體現在對彼此的生活習慣、家庭角色分工、業餘生活安排不滿意,而這種不滿在女性身上體現得尤為強烈。
4、很多感情裂痕是從缺乏溝通開始的。對丈夫不滿的事都壓抑在心裡,不願溝通,甚至一個笑容也不曾給他,而丈夫也一直以為用自己的方式愛妻子就夠了,最終婚姻隨著丈夫的背影消失在煙火中。
-
3 # 鐵郭燉於
社會風氣使然,就像樓上說的,男人和女人本來思維就不一樣,結婚也是人類繁衍的必要程式,現在的社會太過於浮躁,人們對於婚姻忠誠的觀念已經淡薄到了幾乎沒有,造成了對於婚姻的恐懼感,因為太多的人結婚並不能走到最後。社會浮躁,人心浮躁。
-
4 # 九公子001
因為現在的婚姻比較脆弱易碎,大家都不願意付出,更願意索取,婚前女方索取大量彩禮,或者女方私生活不檢點後,隨著婚姻中夫妻關係進入疲倦期,以前的矛盾衝突激化了,另外,婚姻後經濟也是棘手問題,婚後誘惑比較多,易出軌,夫妻不忠誠,都是夫妻感情破裂的,經濟獨立,人格獨立,也是重要的誘因。
-
5 # 暴走大馬哥
並非是婚姻本身,而是在於一個延伸的話題,叫做日久見人心。
前陣子電視劇《人民的名義》很熱火,於是我照舊被問到了一個相關的問題:為什麼只有丁義珍被抓了,李達康才發現自己用錯了人?
“為什麼我們總是需要受一些傷,才能突然警醒?為什麼只有看到他和別人在一起了,才發現自己被背叛了?”
“難道生活真的要天天把身邊的一切都審查一遍嗎?可是如果不審查,每一天每一天的重複安逸,最後真的會出問題,到底該怎麼辦呢?問題出在了哪裡呢?”
這一連串的發問,我開始決定試著,關於靠近知行合一這個主題。
這不僅僅是關於婚姻中,或者任何一場人際關係中的後知後覺,以及稽核的必要性與否,以及程度如何,而是在於,就人的一生而言,我們面臨的最大困難,是在於“做對的事情”。
一直被人教育著,看待一個人的品行,不要看他說了什麼,而是要看他做了些什麼。從前不相信,因為我一直認為語言就是最接近人類心靈層面的表達,否則古往今來怎麼會有那麼多的俗語典故。
可是我還是被打敗了。我被生活教育了。於是再往後,我不再相信一個人的話語,直接就想透過種種行為判定,來考驗或者認定對方的錯與對,動機何在。
可我再一次被打敗。
因為一個人一開始的所作所為,並不意味著他就會順從這條路徑持續下去。也就是說,好人會變壞,浪子有可能回頭。以及更多的,是那些看不見的細微的改觀,得是在後來的人生裡,在一件事情發生之後,才會串聯起來關於對一個人評價的綜合體系。
其實就大部分人的人生而言,言行一致並非容易的事。我們有各種理由,甚至會為這些理由添磚加瓦,以此成立一個“不得不”的藉口。
縱然有法律,道德層面,社會預設的公序良俗,可是就一個個體的價值觀而言,也是無法在一開始就預見一個人的各個層面走向。
更何況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裡,往往會經歷很多大大小小的信仰衝擊,如果自身不夠強大,就很容易陷入被他人操控的局面中。
當一個人的行為準則依附於別人,那就不存在所謂的對錯可言。因為他只是一個參照別人生活體系的傀儡。
再來一層,假定一個人心理健康,人格健全,有一套系統而且固定的處事邏輯,可是在面對人生不確定的時候,也會陷入困境——在他的自我處世體系跟這個世界的相處中,如何安放自己的位置。
這兩個層面,都說明了人生無常的必然,以及,在這些無常之後,我們是否還願意去為自己承擔一份責任——建立一個自上而下的維度,加之以底線為根基,在這份時刻流動中,保證自己不被這場大浪衝走。
關於”婚姻中最讓你絕望的理由”,我願意延伸到關於一場你在乎的關係中,最讓你絕望的理由。
我的答案是,你花了很多年才知道這個人不是善良的。
這裡有兩個關鍵詞,一個是善良,另一個,則是很多年。
前者是一種根基的判斷。你可以想象,儘管一個人在生活中為了獲得利益,自然需要以自私為出發點——無論是職場還是情場上,但凡有你要的,你必然會想盡辦法去爭取。
在這個根基之上,很多的程度大小是可以有所原諒的理由的——為這個目的,他需要做出這樣的行為。所以我覺得不算什麼。
可是如果是涉及到了欺騙,背叛,甚至是迫害,這就上升到了善良標準體系。這就是為何我們會對一個人失望——如果生活中的瑣碎衝突是可以彼此諒解的話,最無法諒解的就是在面臨一件重大事情的時候,一個人的選擇。
善良的定義有很多種,雖然說不上它約束一個人“應該”做些什麼,可是至少可以約束一個人“不應該”做些什麼。
所以日常裡其實是可以看得出一個人品行的都是小事情。他在對待比自己階位低一級的人的時候,態度是如何的。畢竟太多到了餐館對服務員當牛做馬般呵斥的人。
還有就是對待不同於自己價值觀跟生活方式之人的態度。會有人自己不是同性戀,可是會以極度羞辱或者厭惡的態度,來表達自己對這類群體的鄙視。
在這個層面上的狹隘價值觀,也是我理解的一種“非善良”。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有人殘害動物,並且以此為樂。有人喜歡玩弄感情,並且以自己搞定了多少男人或女人的數量為榮耀。
更有人在享受到自己擁有的一切的時候,會想盡一切辦法來鄙視比自己低下一層階級的人群——你們活該可憐,活該貧窮,或者活該苦命。
這些講述,發生在我們每一天的生活裡,滲透到任何一個角落。有時候看多了負面新聞,我總是需要自己去學著釋懷——每個人都在用自己僅有的,單一的,非客觀的態度去解讀這個世界。
也包括我自己。
這是我從前絕望的理由,不僅僅是對於人性中的絕望,而且是關於那些具體的難題——在工作中被誤會,在朋友中被誤解,在感情中遭遇創傷。
甚至是一個陌生人的當下條件反射的態度,就能決定我當天的喜怒哀樂,以及延伸到對於這個世界的悲觀。
可是沒有辦法,總是要活下去的。所以要自己去開解。
我的應對之道是,在決定搭建或者進入一場關係的時候,要確保自己是完整的。這個所謂完整,是從裡到外,都可以應對無常發生的引導核心。這一點包括經濟層面,精神層面,同時也包括感知力。
我所理解的感知力,是一樣事情的發生, 你是願意停留在抱怨的初級階段,還是願意忍著痛苦,往前更挖深一步,繼而得出一樣經驗,或者一樣領悟。
這是我自己所得到的,關於一場大雨中,你願意感知到的是哪一面。
這是第一層。
再來是第二層。不斷進化自己應對世事無常的適應能力。
成人世界裡我們都知道,個體的長大,老去,並不代表一個人精神層面的提升。甚至大部分情況下,很多人是退步的,或者僅僅停留在了年輕那一刻的最高峰。而剩下後來的人生裡,遇上步步加深考驗的時候,自己調動出來的應對機制,依舊是那份稚嫩的應對之道。
這份不對稱性,才是一個人陷入被動的理由。
或者說得殘忍一些,當一段關係中,對方變成了更加強大的個體,而你依舊停留在原地。那麼漸行漸遠勢必是無法躲避的,矛盾也是必然發生的。
這一點,是關於對“很多年”的解讀。一份關係的判斷,不僅僅要依附於自己投入的時間成本,更是要考慮到後來是否“還值得繼續”的成本。
可是大部分人只是會哀嘆自己所付出的時間之多,很少會去思考,一段變質變得糟糕的關係之後,對於自己後來階段的人生影響。
我們太在乎從前的那份可惜,並且在乎到,不願意去構想一種新的,未來的可能。
以及更重要的是第三層,關於意識軌道的不確定性。
一個人之所以會變壞,或者說變得庸俗,最大的因素無非就是環境——跟你交往的人,你所與之談論的話題,你日常見到的場景,這些都會在默默行進中對一個人的價值觀進行影響。
這就回歸到了一開始的那個問題——我們無法建立絕對的審查制度,來評定一個人的品性,道德,行為,或者說為人準則。
倘若核心不夠堅定,勢必會容易動搖。或者即便自己的核心體系穩定,可是這場與世俗的對抗中,也一樣要承受對應的代價。
當這個事實擺在我們面前的時候,我們唯一的所能只有一個,防患於未然。
直到今天,當我在一場關係裡覺得自己可以退出,或者不值得繼續下去的時候,我也從來不會懊惱說自己當初看錯了人。因為事實真相是,那個人在一開始,在那個階段,於你而言,是對的那一個伴侶,對的那一個朋友。
只有理解了這一點,我們才可以從持續的疑心病中跳脫出來——當問題發生之時,從當下的角度去解決問題;當確定一段關係的時候,以底線為衡量,去適應,去磨合,直到給自己一個理由——我覺得自己已經無法承受,所以不得不結束。
人生讓我最無力的事情是,我們只能約束自己,而沒有辦法絕對約束別人。
當然理解了這個角度之後,我所收穫的部分,一是把安全感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裡;二是用宏觀的角度去理解他人,不是為了原諒對方,而是讓自己不去鑽牛角尖。
這是我可以採用的自我開解方式。某種程度上我把它理解為一種自我保護,而不是自我抱怨。因為與其對一個具體的個體或者事件進行對峙的時候,你會發現所有的答案到了最後,不過就是人性本身的問題。
也就是說,考驗人性是沒有必要的,也是無法提前預設的。你只能等待它的醞釀,發酵,發生,而後再去積累人生經驗。
當然在這個過程裡,如果可以透過其中的每一個傷害,對於自己的性格軟肋多一些理解,對於這個世道的真相多一些確認,那麼在後來的道途中,也可以更能承受得起一份遭遇。
就這個小層面而言,我們也不過是人性迴圈系統中的一抹塵埃,終極能夠讓我們獲得幸福喜悅的,無非是更靠近自己的靈魂一些,或者說,少一點丟失自己本來的面貌。
而大層面的規律,關於生離死別,關於聚散終有時,關於不斷被挫敗,不斷站起來,繼而繼續被挫敗,週而復始,這些全是我們個體無能為力的部分。
英國作家珍妮特·溫特森在她的《守望燈塔》裡有一段宏大而又具體的描述:沒有什麼會被忘記,也沒有什麼會失去。宇宙自身是一個廣大無邊的記憶系統。
以及,她還寫道,“如果你回頭看,你就會發現這世界在不斷地開始。”
從這點意義上來說,我所理解的上帝,就是時間本人。它不負責指引,它只是負責見證。
而我們渺小的個體,唯一可以臣服的部分,不過是讓自己在這一場“不斷的開始”中,離那個本源的自己,更相近一些。
-
6 # 不一樣的那些小時光
首先,根據調查結果顯示現在中國的離婚率居高不下。肯定是有挺多原因的,記得看過一句話,老一輩的愛情基本上是介紹,就像一壺冷水,結婚就想在爐子上滿滿煮沸。現在的自由戀愛更像是一壺開水,在婚姻的爐子上滿滿冷卻。同時,現在的人缺乏安全感與包容心。一頓飯口味不同也可以成為離婚的導火索。再有,現在的女人很多更獨立,並不想再從婚姻中索取更多。反而在自己的生活中樂得自在。況且,婚姻是利益關係居多。所以大部分離婚是必然的事。
回覆列表
要說現在的婚姻,首先先來了解下,現在的人吧。我只知道80年代出生的人,被叫做小皇帝。一家老小都圍著他轉,有的被嬌慣的任性霸道。現在,他們長大成人,自然而然塑造了一個自我為中心的時代。
自我為中心體現的地方很多,比如凡事都把自己先考慮周全,自己的東西別人不能摸不能碰,凡事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先關照好自己後,再顧及他人。
總之,這樣的思維成為一種習慣後,你看待世界,看待價值,看待人生的標準必然被禁錮在了,這種思維的框架內,也就不自然形成了人們通常說的格局。所以,時下流行這樣格局的價值觀,如:愛自己,自己開心就好。
愛自己,自己開心就好。其實這個觀點本身並沒有錯,而值得商榷的是,何為愛自己,何為開心就好。遺憾的是,很多人狹隘的把利己,甚至損人利己,自我為中心。當做了愛自己。
誠然,人性的本質是利己的,這無可厚非。但唯有當今時代把利己詮釋到如此淺薄。倘若,你不是一個處處從自我為中心的一種思維模式,那會發現,在生活中,互動,妥協,共贏,其實會比僅從自我出發這個邏輯所產生的短淺方法論,能獲取的利益大的多。
好了,現在回到婚姻的話題上。如果把婚姻比作一個兩個人的團隊,而利益主體自然是團隊,不管是情感互慰,生活經濟,責任承擔等,彼此相得益彰,一定好過各自為政。因為婚姻是個以共同這個概念為基礎出發點的,在共同之下,才可以談自我。如果你不能明白及踐行以共同這個概念為目標的這個價值觀。婚姻帶給你的一定是失望。
那麼,再回到愛自己的思考上,似乎當下的人總希望獲得愛而快樂,其實,作為一個老婆或老公,在你為辛苦工作一天的伴侶,擺上一桌晚餐,並看著他開心的朵頤時,當你看著自己的子女滿懷笑臉,雖然讓你很疲倦,但還要撲進你懷抱時。你的價值感,一定是讓你感到幸福快樂的。
好吧,說說我的思考:能體現自我的價值的人生才是最大的愛自己,哪怕他(她)就饞你親手燒的那盤糖醋魚,這個價值也得偉大的。而給予對方愛也是愛自己,因為你的愛所能給對方的滋養,定會讓你收穫深刻的快樂。
最後,你一定擔心,這是不是太傻了啊。可能吧,但傻一定是快樂的。而且當自己內心淡然,開放,包容,如一簇新綠般的楊柳時,何愁清風不會來,眼前也自然是滿目的春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