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miss念LMT

    大腸桿菌病, 1-7日齡左右的仔豬發生的一種急性、高度致死性的疾病。臨床上以劇烈腹瀉、排黃色水樣稀便、迅速死亡為特徵。剖檢常有腸炎和敗血症,有的無明顯病理變化。

    從病豬分離到的大腸桿菌有溶血性或非溶血性兩類,其O抗原型因不同地域和時期而有變化。但在同一地點的同一流行中,常限於1~2個型。多數病原菌株都有菌毛吸著因子併產生腸毒素,已知吸著因子(也稱粘著因子)有K88、K99、987P、F41四種,且各具獨特的抗原性。腸毒素以熱敏腸毒素LT為主。這是大腸桿菌引起仔豬黃痢的兩個主要因素。

    臨床特徵 潛伏期短,一般在24h左右,長的也僅有1-3天,個別病例到7日齡左右發病。窩內發生第一頭病豬,一二天內同窩豬相繼發病。最初為突然腹瀉,排出稀薄如水樣糞便,黃至灰黃色,混有小氣泡並帶腥臭,隨後腹瀉愈加嚴重,數分鐘即瀉1次。病豬口渴、脫水,但無嘔吐現象,最後昏迷死亡。

    目錄

    豬大腸桿菌病

    豬大腸桿菌病是由病原性大腸桿菌引起的仔豬一組腸道傳染性疾病。常見的有仔豬黃痢、仔豬白痢和仔豬水腫病三種,以發生腸炎、腸毒血癥為特徵。

    中文名

    豬大腸桿菌病

    仔豬黃痢

    又稱早發性大腸桿菌病

    病原

    革蘭氏染色陰性,無芽胞

    發病機理

    多種毒力因子引起的病理過程

    豬大腸桿菌病

    病原

    本屬菌為革蘭氏染色陰性,無芽胞,一般有數根鞭毛,常無莢膜的、兩端鈍圓的短桿菌。在普通培養基上易於生長,於37℃24h形成透明淺灰色的溼潤菌落;在肉湯培養中生長豐盛,肉湯高度渾濁,並形成淺灰色易搖散的沉澱物,一般不形成菌膜。生化反應活潑,在鑑定上具有意義的生化特性是:M.R.試驗陽性和V.P.試驗陰性。不產生尿素酶、苯丙氨酸脫氫酶和硫化氫;不利用丙二酸鈉,不液化明膠,不能利用枸櫞酸鹽,也不能在氰化鉀培養基上生長。由於能分解乳糖,因而在麥康凱培養基上生長可形成紅色的菌落,這一點可與不分解乳糖的細菌相區別。

    本菌對外界因素抵抗力不強,60℃15min即可死亡,一般消毒藥均易將其殺死。大腸桿菌有菌體抗原(O)、表面(莢膜或包膜)抗原(K)和鞭毛抗原(H)三種。O抗原在菌體胞壁中,屬多糖、磷脂與蛋白質的複合物,即菌體內毒素,耐熱。抗O血清與菌體抗原可出現高滴度凝集。K抗原存在於菌體表面,多數為包膜物質,有些為菌毛,如K88等。有K抗原的菌體不能被抗O血清凝集,且有抵抗吞噬細胞的能力。可用活菌製備抗血清,以試管或玻片凝集作鑑定。在菌毛抗原中已知有4種對小腸粘膜上皮細胞有固著力,不耐熱、有血凝性,稱為吸著因子。引起仔豬黃痢的大腸桿菌的菌毛,以K88為最常見。H抗原為不耐熱的蛋白質,存在於有鞭毛的菌株,與致病性無關。病原性大腸桿菌與腸道內寄居和大量存在的非致病性大腸桿菌,在形態、染色、培養特性和生化反應等無任何差別,但在抗原構造上有所不同。

    發病機理

    現代的研究揭示了大腸桿菌致病的本質是由於多種毒力因子引起的不同的病理過程。

    內毒素:大腸桿菌內毒素是大腸桿菌外膜中含有的脂多糖,當菌體崩解時被釋放出來,其中的類脂A成份具有內毒素的生物學功能,是一種毒力因子,在敗血症中作用尢為明顯。

    外毒素:大腸桿菌外毒素分兩大類,第一類為不耐熱腸毒素(LT)和耐熱腸毒素(ST)。LT有抗原性,分子量大,60度經10分鐘破壞,可啟用腸毛細血管上皮細胞的腺苷環化酶。增加環腺苷酸(cAMP)產生,使腸粘膜細胞分泌亢進,發生腹瀉和脫水;而ST可啟用迴腸上皮細胞刷絨毛上的顆粒性的鳥苷環化酶,增加cGMP產生,同樣引起分泌性腹瀉。

    細胞毒素:SLT有3型:SLT-ⅠSLT-Ⅱ及SLT-Ⅳ,研究發現SLT-Ⅱ使豬產生水腫病的臨床症狀和病理變化。

    除此之外據有致病性的因子還有定植因子、直接侵襲性、大腸桿菌素。

    臨床症狀

    仔豬黃痢

    仔豬黃痢又稱早發性大腸桿菌病, 1-7日齡左右的仔豬發生的一種急性、高度致死性的疾病。臨床上以劇烈腹瀉、排黃色水樣稀便、迅速死亡為特徵。剖檢常有腸炎和敗血症,有的無明顯病理變化。

    從病豬分離到的大腸桿菌有溶血性或非溶血性兩類,其O抗原型因不同地域和時期而有變化。但在同一地點的同一流行中,常限於1~2個型。多數病原菌株都有菌毛吸著因子併產生腸毒素,已知吸著因子(也稱粘著因子)有K88、K99、987P、F41四種,且各具獨特的抗原性。腸毒素以熱敏腸毒素LT為主。這是大腸桿菌引起仔豬黃痢的兩個主要因素。

    診斷要點

    1.流行特點 本病在世界各地均有流行。炎夏和寒冬潮溼多雨季節發病嚴重,春、秋溫暖季節發病少。豬場發病嚴重,分散飼養的發病少。

    頭胎母豬所產仔豬發病最為嚴重,隨著胎次的增加,仔豬發病逐漸減輕。這是由於母豬長期感染大腸桿菌而逐漸產生了對該菌的免疫力。在新建的豬場,本病的危害嚴重,之後發病逐漸減輕也就是這個原因。新生24h內仔豬最易感染髮病。一般在生後3天左右發病,最遲不超過7天。在梅雨季節也有生後12h發病的。頭胎母豬產的仔豬最易發生本病,隨著日齡的增長,發病率和致死率逐漸減少。

    2.臨床特徵 潛伏期短,一般在24h左右,長的也僅有1-3天,個別病例到7日齡左右發病。窩內發生第一頭病豬,一二天內同窩豬相繼發病。最初為突然腹瀉,排出稀薄如水樣糞便,黃至灰黃色,混有小氣泡並帶腥臭,隨後腹瀉愈加嚴重,數分鐘即瀉1次。病豬口渴、脫水,但無嘔吐現象,最後昏迷死亡。

    3.病理變化 屍體脫水錶現面板乾燥、皺縮,口腔粘膜蒼白。最顯著的病變為腸道的急性卡他性炎症,其中以十二指腸最為嚴重。

    4.實驗診斷 通常根據發病日齡、臨床症狀及剖檢變化一般可作出診斷。確診必須有賴於實驗檢查。其方法為:採取發病仔豬糞便(最好是未經治療的),或新鮮屍體的小腸前段內容物,接種於麥康凱或鮮血瓊脂平板上,挑取可疑菌落作純培養,經生化試驗確定為大腸桿菌後,再作腸毒素或吸著因子的測定。

    (1)腸毒素測定:選擇健康的青年家兔,禁食48h(飲水不限)。將待試菌株在普通肉湯(最好是CAYE—2培養液)內,用電動攪拌器以60~240r/min、在37℃連續有氧攪拌培養18h。以無菌手術切開兔腹壁,自盲腸遊離端的迴腸開始,沿向心方向用4號絲線單結紮,注射段長4~5cm,間隔段3~4cm,每段分別注射被檢菌濾液及用作對照的CAYE—2培養液各lmL,每份樣品以隨機方式注射兩個腸段,llh時撲殺動物,取出結紮腸段,測定每個腸段的液體積聚量(mL)和腸段的長度(cm),求出液體積聚量與腸段長度之平均比值(mL/cm)。如腸段積液lmL/cm時即判為LT陽性。用豬作結紮腸試驗敏感,方法類似於兔。

    (2)吸著因子的顯微鏡檢查:將回腸前段反覆用無菌生理鹽水沖洗,用接種環從粘膜取材作細菌塗片,染色鏡檢。陽性者在片中每個視野均可發現大量大腸桿菌狀細菌。如沒有吸著因子的大腸桿菌則細菌被沖洗乾淨,視野中基本沒有細菌。有吸著因子、特別是具有K88的大腸桿菌,一般都能產生熱敏腸毒素。因此,查出大腸桿菌的吸著因子,一般就能證明是致病菌。

    非致病性大腸桿菌,只能產生內毒素,不產生腸毒素,故用小腸結紮試驗呈陰性反應。

    防治措施

    治療 出現症狀時再治療,往往效果不佳。在發現1頭病豬後,立即對與病豬接觸過的未發病仔豬進行藥物預防,療效較好。大腸桿菌易產生抗藥菌株,宜交替用藥,如果條件允許,最好先做藥敏性試驗後再選擇用藥。

    普美仙,肌肉注射,每天1次,連用3-5天。

    藥物預防:仔豬出生後1天、7天、14天可用遠征公司生產的普美仙或奧克米先注射0.5ml、1ml、1.5ml。

    綜合性防疫衛生措施 預防本病的關鍵是加強飼養管理,母豬分娩時專人守護,所產仔豬放在有乾淨墊草蘿筐內,待產仔完畢後用0.1%高錳酸鉀溶液清洗乳頭。圈舍用生石灰消毒,注意保持豬舍環境清潔、乾燥,儘可能安排母豬在春季或秋天天氣溫暖乾燥時產仔,以減少發病。產前母豬48h內用奧克米先 10-15mL,分點肌肉注射,1d 1次,或氧氟沙星0.3-0.4 mg/kg肌肉注射,每天兩次,連續給藥兩天進行預防。

    希望可以幫助到您

  • 2 # 友好為人99

    仔豬大腸桿菌病一般發生在七到十五日齡的仔豬,急性腹瀉,瀉便為黃白色,仔豬消瘦,無神,不願活動,並伴有輕度感冒,很容易讓人誤診,治療這種病可用,頭孢拉定配合維生素B類藥物肌注。

  • 3 # 邊緣的荳子

    大家好,我是三農領域創作者。我是一位土生土長的農民,我熱愛農村生活,喜歡農村的寂靜。我熱愛農村 ,熱愛生活,喜歡我們村裡的花花草草,山山水水。我有著很豐富的種植和養殖經驗,針對這個問題我希望把我在農村學到的知識分享給大家,下面是我的分享。

    仔豬大腸桿菌病是一種比較常見且難處理的病症,具體的症狀和防治整理如下,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參考比對。

    1 、流行特點

    仔豬產出後,如果環境汙染嚴重,會導致包括有害的微生物和有益菌在內的各種微生物趁機侵入體內,通常是經由口腔和臍帶斷端侵入。當致病性大腸桿菌侵入到仔豬腸道後,能夠定居在腸道,主要是透過黏附素實現的。

    傳染源和傳播途徑:該病的主要傳染源是病豬和帶菌豬,一般病菌會經由糞便排出體外,並對飼料、水源、飼養用具造成汙染,還會使母豬的面板和乳頭被汙染,從而在仔豬吮乳、飲食或者舐舔時透過消化道感染病菌。

    季節特點:一般黃痢型和白痢型沒有明顯的季節性,黃痢型通常只要在豬場發生過一次流行,就會不斷復發,一般在母豬產仔旺季、炎熱夏季、寒冷的冬季,以及潮溼多雨的季節出現嚴重發病,但採取分散飼養相對較少發生。水腫型通常在每年的4~5月份和9~10月份比較容易發生。

    年齡特點:幼齡豬對該病都具有易感性,主要是在出生到斷乳這一階段容易發生。黃痢型一般是出生24h以內的新生豬仔最容易感染,大部分在出生後大約第三天出現發病,最晚不會超過7天。在梅雨季節,還有些仔豬會在出生後12h左右就出現發病。白痢型通常是10~30日齡的仔豬容易發生,其中最容易在6~12日齡發生,而小於7日齡以及大於30日齡的仔豬較少發病。水腫型一般是在斷奶期容易發生,尤其是斷奶後1~2星期比較常見。

    2 、臨床症狀

    黃痢型:該型別是新生仔豬容易發生的急性傳染病,且容易致死。該型別具有較短的潛伏期,往往在仔豬出生後1星期以內發生,少數甚至會在出生後12h以內就出現發病,大多數是在1—3日齡內出現發病。發病初期,先是在一窩仔豬突然有1~2頭排出漿狀的黃色稀糞,含有氣泡,且散發腥臭味,體質迅速消瘦,出現昏迷,並很快發生死亡,接著其他仔豬也相繼出現發病。

    白痢型:通常是仔豬出生後10—30天容易發生,病豬突然排出漿狀糞便,呈灰白色或者乳白色,且散發腥臭味,病程一般持續不會超過l星期,且病豬通常能夠逐漸康復,具有較低的死亡率。

    水腫型:主要是斷乳仔豬容易發生,尤其是生長旺盛、體況良好的斷奶仔豬,具有較低的發病率,死亡率能夠高達90%。部分病豬會表現神經症狀,如圓圈運動、盲目前進、共濟失調等;通常能夠看到其眼瞼、臉部、結膜、齒齦以及頸腹部皮下發生水腫。

    3、 防治措施

    加強預防免疫:妊娠母豬產前45天和15天分別接種大腸埃希氏菌病三價滅活疫苗1次,仔豬可經由吸吮充足的初乳而得到較多母源抗體,從而產生被動保護,能夠有效預防仔豬黃痢的發生。對於容易發生仔豬白痢的地區或者豬場,可對仔豬使用大腸桿菌腹瀉K88 - LTB基因工程雙價活疫苗進行接種,每頭接種1/4頭份,或者在3~5日齡使用仔豬大腸埃希氏菌病三價滅活疫苗接種,每頭0. 3~0.4mL。仔豬斷奶前2星期,即15~25日齡,接種水腫病多份滅活苗。

    黃痢型:病豬可選擇口服土黴素,每次用量為50~500mg,每天3次,連續使用3天;也可選擇口服5%氟哌酸粉,按每千克體重使用lOmg,每天2次,連續使用3天。對於同窩未發病的仔豬,可在其背部塗擦止痢精或者殺痢王擦劑,每頭2mL,同時按每千克體重肌肉注射0.2mL速滅殺星,每天2次,直到徹底痊癒。病豬也可按每千克體重肌肉注射0. ImL安慶增和0.2mL2. 5%恩諾沙星,二者輪流注射,每天2次,連續使用3天。如果病豬出現脫水,可每隻腹腔注射30~50mL由500mL5%葡萄糖生理鹽水、50mg維生素C注射液、5mLO. 1%阿托品、lOmL5%恩諾沙星、25mg地塞米松組成的混合藥液,每天2次。如果第二天症狀有所減輕,可改為新增2. 5mL阿托品,如果沒有減輕,則改為新增7. 5mL阿托品,連續使用3天。

    白痢型:病豬使用抗菌素類藥物治療,可每次內服3mL由lg土黴素和60mL葡萄糖溶液組成的藥液,每天2次,連續使用2~3天。在使用該藥前,最好先給病豬投服2—5g硫酸鎂,促使已經腐敗發酵的腸內容物儘快排出。

    水腫型:患豬可先在飼料中新增適量的鹽類瀉劑,例如體重大約為20kg的病豬,可每天在飼料內新增20g硫酸鎂或者硫酸鈉、6g大黃末,混合均勻後分成2次內服。經過2天,病豬按每千克體重內服40mg土黴素,每天1次,連續使用5天。對於體重大約在15kg的病豬,也先按以上用量服用鹽類瀉藥,經過2天,在飼料中新增495%可溶性氟派酸粉、4g碳酸氫鈉,混合均勻後分成2次喂服,每天2次,連續使用3天。另外,也可按每千克體重使用20mL5 0%葡萄糖和5mg環丙沙星,混合後進行靜脈注射,同時肌肉注射ImL亞硒酸鈉維生素E,每天2次,連續使用3天。

  • 4 # 科學養豬人

    仔豬大腸桿菌菌會引起小豬拉稀,養殖母豬必須做流行性腹瀉苗,大腸桿菌苗,防控率可以達到百分之八十以上,另外母豬注意保健,豬瘟圓環偽狂犬腦炎細小,這些疫苗都必須做,母豬養殖最好用預混料新增脫黴劑,加入賽有利母畜型,可以快手解決母豬亞健康便秘老皮死皮淚斑淚痕,減少小豬拉稀嘔吐,如果仔豬發生腹瀉可以罐付立極好,純中藥提取,兩小時見效,對於流行性腹瀉,仔豬黃白痢斷奶性腹瀉特效

  • 5 # 豬貝笑談

    仔豬大腸桿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腸桿菌引起豬的一種細菌性傳染病,本病流行廣泛,主要危害1月齡以內的仔豬,常發生嚴重腹瀉和敗血症,影響仔豬的生長髮育和眼窩塌陷脫水死亡。

    一、臨床表現(有哪些症狀)

    1、仔豬

    ①、仔豬黃痢(早發性大腸桿菌病):常出現於1周齡內的哺乳仔豬,而且1-3日齡最常見,7日齡後極少發生。發病仔豬嚴重拉稀,糞便為黃色或黃白色水樣,以脫水死亡為主;

    ②仔豬白痢(遲發性大腸桿菌病):常出現於10-30日齡仔豬,發病豬糞便多為腥臭的灰白色粥樣糞便;

    2、母豬

    母豬出現產後三聯徵:乳房炎、尿路感染和子宮內膜炎。本病會造成母豬子宮及產道炎症影響配種和使用年限,還會出現無乳或者少乳症。

    二、發病因素

    1、帶菌母豬:是主要的傳染源,其排出的糞便場帶有病原菌,仔豬舔舐被汙染的體表和乳頭就會導致感染;

    2、環境因素:應激、溼度高、溫差過大、圈欄汙染等,特別是環境溼度大及頭胎母豬所產仔豬的發生率更高;

    3、應激因素:菌群失調、母源抗體低及各種應激因素都會導致發病。季節交替、陰雨季節、飼餵改變突然、仔豬抵抗力下降、去勢與轉群等應激因素。

    三、控制措施

    1、管理控制:常用消毒都可以殺滅大腸桿菌;全進全出的飼養模式可以很好控制本病;產床、保育欄儘量空圈乾燥1周時間;

    2、治療方式:本場無耐藥性的廣譜抗生素都有很好的治療作用;

    3、疫苗免疫:母豬分娩前使用大腸桿菌疫苗提前免疫,這樣可以為仔豬提供充足的母源抗體,是首選方案。

    最後,豬大腸桿菌病是一種條件致病菌,控制帶菌母豬及環境衛生即可很好的控制本病,對分娩前的母豬進行疫苗免疫是非常有效的方案。希望有幫助!

  • 6 # 90後養豬小男孩

    豬大腸桿菌病是由病原性大腸桿菌引起的仔豬一組腸道傳染性疾病。常見的有仔豬黃痢、仔豬白痢和仔豬水腫病三種,以發生腸炎、腸毒血癥為特徵。

    本屬菌為革蘭氏染色陰性,無芽胞,一般有數根鞭毛,常無莢膜的、兩端鈍圓的短桿菌。在普通培養基上易於生長,於37℃24h形成透明淺灰色的溼潤菌落;在肉湯培養中生長豐盛,肉湯高度渾濁,並形成淺灰色易搖散的沉澱物,一般不形成菌膜。生化反應活潑,在鑑定上具有意義的生化特性是:M.R.試驗陽性和V.P.試驗陰性。不產生尿素酶、苯丙氨酸脫氫酶和硫化氫;不利用丙二酸鈉,不液化明膠,不能利用枸櫞酸鹽,也不能在氰化鉀培養基上生長。由於能分解乳糖,因而在麥康凱培養基上生長可形成紅色的菌落,這一點可與不分解乳糖的細菌相區別。

    本菌對外界因素抵抗力不強,60℃15min即可死亡,一般消毒藥均易將其殺死。大腸桿菌有菌體抗原(O)、表面(莢膜或包膜)抗原(K)和鞭毛抗原(H)三種。O抗原在菌體胞壁中,屬多糖、磷脂與蛋白質的複合物,即菌體內毒素,耐熱。抗O血清與菌體抗原可出現高滴度凝集。K抗原存在於菌體表面,多數為包膜物質,有些為菌毛,如K88等。有K抗原的菌體不能被抗O血清凝集,且有抵抗吞噬細胞的能力。可用活菌製備抗血清,以試管或玻片凝集作鑑定。在菌毛抗原中已知有4種對小腸粘膜上皮細胞有固著力,不耐熱、有血凝性,稱為吸著因子。引起仔豬黃痢的大腸桿菌的菌毛,以K88為最常見。H抗原為不耐熱的蛋白質,存在於有鞭毛的菌株,與致病性無關。病原性大腸桿菌與腸道內寄居和大量存在的非致病性大腸桿菌,在形態、染色、培養特性和生化反應等無任何差別,但在抗原構造上有所不同。

    發病機理

    現代的研究揭示了大腸桿菌致病的本質是由於多種毒力因子引起的不同的病理過程。

    內毒素:大腸桿菌內毒素是大腸桿菌外膜中含有的脂多糖,當菌體崩解時被釋放出來,其中的類脂A成份具有內毒素的生物學功能,是一種毒力因子,在敗血症中作用尢為明顯。

    外毒素:大腸桿菌外毒素分兩大類,第一類為不耐熱腸毒素(LT)和耐熱腸毒素(ST)。LT有抗原性,分子量大,60度經10分鐘破壞,可啟用腸毛細血管上皮細胞的腺苷環化酶。增加環腺苷酸(cAMP)產生,使腸粘膜細胞分泌亢進,發生腹瀉和脫水;而ST可啟用迴腸上皮細胞刷絨毛上的顆粒性的鳥苷環化酶,增加cGMP產生,同樣引起分泌性腹瀉。

    細胞毒素:SLT有3型:SLT-ⅠSLT-Ⅱ及SLT-Ⅳ,研究發現SLT-Ⅱ使豬產生水腫病的臨床症狀和病理變化。

    除此之外據有致病性的因子還有定植因子、直接侵襲性、大腸桿菌素。

    臨床症狀

    仔豬黃痢

    仔豬黃痢又稱早發性大腸桿菌病, 1-7日齡左右的仔豬發生的一種急性、高度致死性的疾病。臨床上以劇烈腹瀉、排黃色水樣稀便、迅速死亡為特徵。剖檢常有腸炎和敗血症,有的無明顯病理變化。

    從病豬分離到的大腸桿菌有溶血性或非溶血性兩類,其O抗原型因不同地域和時期而有變化。但在同一地點的同一流行中,常限於1~2個型。多數病原菌株都有菌毛吸著因子併產生腸毒素,已知吸著因子(也稱粘著因子)有K88、K99、987P、F41四種,且各具獨特的抗原性。腸毒素以熱敏腸毒素LT為主。這是大腸桿菌引起仔豬黃痢的兩個主要因素。

    診斷要點

    1.流行特點 本病在世界各地均有流行。炎夏和寒冬潮溼多雨季節發病嚴重,春、秋溫暖季節發病少。豬場發病嚴重,分散飼養的發病少。

    頭胎母豬所產仔豬發病最為嚴重,隨著胎次的增加,仔豬發病逐漸減輕。這是由於母豬長期感染大腸桿菌而逐漸產生了對該菌的免疫力。在新建的豬場,本病的危害嚴重,之後發病逐漸減輕也就是這個原因。新生24h內仔豬最易感染髮病。一般在生後3天左右發病,最遲不超過7天。在梅雨季節也有生後12h發病的。頭胎母豬產的仔豬最易發生本病,隨著日齡的增長,發病率和致死率逐漸減少。

    2.臨床特徵 潛伏期短,一般在24h左右,長的也僅有1-3天,個別病例到7日齡左右發病。窩內發生第一頭病豬,一二天內同窩豬相繼發病。最初為突然腹瀉,排出稀薄如水樣糞便,黃至灰黃色,混有小氣泡並帶腥臭,隨後腹瀉愈加嚴重,數分鐘即瀉1次。病豬口渴、脫水,但無嘔吐現象,最後昏迷死亡。

    3.病理變化 屍體脫水錶現面板乾燥、皺縮,口腔粘膜蒼白。最顯著的病變為腸道的急性卡他性炎症,其中以十二指腸最為嚴重。

    4.實驗診斷 通常根據發病日齡、臨床症狀及剖檢變化一般可作出診斷。確診必須有賴於實驗檢查。其方法為:採取發病仔豬糞便(最好是未經治療的),或新鮮屍體的小腸前段內容物,接種於麥康凱或鮮血瓊脂平板上,挑取可疑菌落作純培養,經生化試驗確定為大腸桿菌後,再作腸毒素或吸著因子的測定。

    (1)腸毒素測定:選擇健康的青年家兔,禁食48h(飲水不限)。將待試菌株在普通肉湯(最好是CAYE—2培養液)內,用電動攪拌器以60~240r/min、在37℃連續有氧攪拌培養18h。以無菌手術切開兔腹壁,自盲腸遊離端的迴腸開始,沿向心方向用4號絲線單結紮,注射段長4~5cm,間隔段3~4cm,每段分別注射被檢菌濾液及用作對照的CAYE—2培養液各lmL,每份樣品以隨機方式注射兩個腸段,llh時撲殺動物,取出結紮腸段,測定每個腸段的液體積聚量(mL)和腸段的長度(cm),求出液體積聚量與腸段長度之平均比值(mL/cm)。如腸段積液lmL/cm時即判為LT陽性。用豬作結紮腸試驗敏感,方法類似於兔。

    (2)吸著因子的顯微鏡檢查:將回腸前段反覆用無菌生理鹽水沖洗,用接種環從粘膜取材作細菌塗片,染色鏡檢。陽性者在片中每個視野均可發現大量大腸桿菌狀細菌。如沒有吸著因子的大腸桿菌則細菌被沖洗乾淨,視野中基本沒有細菌。有吸著因子、特別是具有K88的大腸桿菌,一般都能產生熱敏腸毒素。因此,查出大腸桿菌的吸著因子,一般就能證明是致病菌。

    非致病性大腸桿菌,只能產生內毒素,不產生腸毒素,故用小腸結紮試驗呈陰性反應。

    防治措施

    治療 出現症狀時再治療,往往效果不佳。在發現1頭病豬後,立即對與病豬接觸過的未發病仔豬進行藥物預防,療效較好。大腸桿菌易產生抗藥菌株,宜交替用藥,如果條件允許,最好先做藥敏性試驗後再選擇用藥。

    普美仙,肌肉注射,每天1次,連用3-5天。

    藥物預防:仔豬出生後1天、7天、14天可用遠征公司生產的普美仙或奧克米先注射0.5ml、1ml、1.5ml。

    綜合性防疫衛生措施 預防本病的關鍵是加強飼養管理,母豬分娩時專人守護,所產仔豬放在有乾淨墊草蘿筐內,待產仔完畢後用0.1%高錳酸鉀溶液清洗乳頭。圈舍用生石灰消毒,注意保持豬舍環境清潔、乾燥,儘可能安排母豬在春季或秋天天氣溫暖乾燥時產仔,以減少發病。產前母豬48h內用奧克米先 10-15mL,分點肌肉注射,1d 1次,或氧氟沙星0.3-0.4 mg/kg肌肉注射,每天兩次,連續給藥兩天進行預防。近年來在中國興起的微生態製劑,如含無致病性嗜氧芽胞桿菌的康大寶,透過調節仔豬腸道內微生物區系的平衡,抑制有害大腸桿菌的繁殖而達到預防和治療的目的。據近年來在江蘇一些地區的試用情況來看,效果很好,值得進一步試用。另外,注意保持豬舍環境的清潔、乾燥,儘可能安排在春、秋天氣溫暖乾燥的季節產仔,可減少本病的發生。

    仔豬白痢

    仔豬白痢是由大腸桿菌引起的10日齡左右仔豬發生的消化道傳染病。臨床上以排灰白色粥樣稀便為主要特徵,發病率高而致死率低。病原尚不完全肯定。豬腸道菌群失調、大腸桿菌過量繁殖是本病的重要病因。江蘇省農業科學院實驗證實豬輪狀病毒是仔豬白痢的病因之一。氣候變化、飼養管理不當是本病發生的誘因。

    診斷要點

    1.流行特點 本病一般發生於10~30日齡仔豬,7日齡以內及30日齡以上的豬很少發病。病的發生與飼養管理及豬舍衛生有很大關係,在冬、春兩季氣溫劇變、陰雨連綿或保暖不良及母豬乳汁缺乏時發病較多。一窩仔豬有一頭髮生後,其餘的往往同時或相繼發生。

    2.臨床特徵 體溫一般無明顯變化。病豬腹瀉,排出白、灰白以至黃色粥狀有特殊腥臭的糞便。同時,病豬畏寒、脫水,吃奶減少或不吃,有時可見吐奶。除少數發病日齡較小的仔豬易死亡外,一般病豬病情較輕,易自愈,但多反覆而形成僵豬。病理剖檢無特異性變化,一般表現消瘦和脫水等外觀變化。部分腸粘膜充血,腸壁菲薄而帶半透明狀,腸繫膜淋巴結水腫。

    3.診斷 根據發病日齡、排出物的特徵以及病死率不高,通常即可作出診斷。

    防治措施

    治療

    1、普美仙:每公斤體重0.1ml;

    2、遠征瀉痢王:每公斤體重0.1-0.15ml;

    預防 由於本病病因尚不十分明確因此疫苗預防效果往往並不理想,藥物預防可參照仔豬黃痢的預防方案。

    仔豬水腫病

    豬水腫病是由溶血性大腸桿菌毒素所引起的斷奶仔豬眼瞼或其它部位水腫、神經症狀為主要特徵的疾病。該病多發於仔豬斷奶後1~2周,發病率約5%~30%,病死率達90%以上。近年來本病又有新的流行特點:首先發病日齡不斷增加,據各地反饋情況80斤-100斤的豬都有水腫病的發生;其次吃的越多、長的越壯的豬發病率和死亡率越高;

    診斷要點

    1.流行特點 本病多發生於斷奶後的肥胖幼豬,以4~5月份和9—10月份較為多見,特別是氣候突變和陰雨後多發。據觀察,水腫病多發生在飼料比較單一而缺乏礦物質(主要為硒)和維生素(B族及E)的豬群。

    2. 臨床特徵

    1)神經症狀:盲目行走或轉圈,共濟失調,口吐白沫,叫聲嘶啞,進而倒地抽搐,四肢呈游泳狀,逐漸發生後軀麻痺,臥地不起,在昏迷狀態中死亡。

    2)體溫在病初可能升高,很快降至常溫或偏低。

    3)水腫:眼瞼或結膜及其它部位水腫。病程數小時至1~2天。

    3.病理變化 全身多處組織水腫、特別是胃壁粘膜水腫(圖版2)是本病的特徵。胃壁粘膜水腫多見於胃大彎和賁門部。水腫發生在胃的肌肉和粘膜層之間,切面流出無色或混有血液而呈茶色的滲出液,或呈膠凍狀。水腫部的厚度不一致,薄者僅能察見,厚者可達3cm左右,面積3.3cm2至9.9~13.2cm2。大腸腸繫膜水腫(圖版3),結腸腸繫膜膠凍狀水腫(圖版4)亦很常見。此外,大腸壁、全身淋巴結、眼瞼和頭頸部皮下亦有不同程度的水腫。除了水腫的病變外,胃底和小腸粘膜、淋巴結等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心包、胸腔和腹腔有程度不等的積液。

    防治措施

    治療:超級消腫王對本病有特效,每公斤體重0.1ml,連用3-5天。同時可配合輕瀉藥物進行治療效果更佳。

    預防

    1、補硒:缺硒地區每頭仔豬斷奶前補硒。

    2、合理搭配日糧,防止飼料中蛋白含量過高,適當搭配某些青綠飼料。

  • 7 # 戶外老宋

    一、豬大腸桿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腸桿菌引起豬的一種急性傳染病。臨床上主要表現為腸炎、腸毒症等多種症狀。根據豬的生長日齡以及病原菌的血清型不同, 該病原菌引起的疾病可分為仔豬黃痢、仔豬白痢和豬水腫病3種。這3種疾病可造成仔豬大批死亡或生長髮育不良, 成為影響養豬業發展的嚴重障礙之一。

    二、臨床症狀:

    由於豬的年齡以及致病性大腸桿菌的種類不同, 豬大腸桿菌病的臨床表現也有所不同。

    1 黃痢型豬大腸桿菌病:

    也即仔豬黃痢, 出生後12 h內即可發病, 通常是整窩仔豬出生時, 體況正常, 短期內突然有1~2頭仔豬表現全身衰弱, 迅速死亡, 以後其他仔豬相繼發病, 排出黃色漿狀稀糞, 內含凝乳小片。仔豬很快消瘦, 昏迷而死。

    2 白痢型豬大腸桿菌病:

    又稱仔豬白痢, 豬腸道菌群失調、大腸桿菌過量繁殖是該病的重要病因之一。病豬突然發生腹瀉, 排出乳白色或灰白色的黏膩、漿狀、糊狀糞便, 氣味腥臭。病程2~7 d不等, 能自行康復, 很少發生死亡。

    3 水腫型豬大腸桿菌病:

    又稱仔豬水腫病, 是仔豬的一種腸毒血癥, 主要發生於斷奶仔豬, 小至數日齡, 大至4月齡也偶有發生, 體況越健壯的仔豬發病率和死亡率越高。初生仔豬發生過仔豬黃痢者一般不發生該病, 其發生與飼料和飼養方法的改變、氣候變化有關。病豬體溫一般無明顯變化, 心跳急促, 呼吸初快而淺, 後慢而深。常便秘, 但在發病前的1~2 d常有輕度腹瀉。病豬靜臥一隅, 肌肉震顫, 不時抽搐, 四肢泳動。觸診時, 表現敏感、叫聲嘶啞。站立時, 背部拱起, 發抖, 四肢若發生麻痺, 則站立不穩;行走時, 四肢無力, 共濟失調, 步態搖擺不穩, 盲目行走或轉圈。水腫是該病的特殊臨診症狀, 常見於臉部、眼瞼、結膜、齒齦, 有時波及頸部和腹部的皮下。該病病程短的僅為數小時, 病程長的可達7 d以上, 一般為1~2 d。病死率約為90%。

    三、防治

    豬在養殖中受到致病性大腸桿菌威脅將會誘發腸道傳染病症,其基本表現為水腫病、白痢、黃痢等。隨著中國養豬發展規模不斷擴大,此病呈上升發展趨勢,導致仔豬生長成活率較低,對養豬業全面發展具有較大負面影響。致病性大腸桿菌自身存有較大耐藥性,其血清較多,抗原組成複雜,防治難度較大。針對腹瀉嚴重的仔豬黃白痢病料要採取藥敏試驗與病菌分離試驗,在病原菌分離中,無菌採集要收取黃白痢病生豬糞便,將其在麥康凱培養基37℃溫度箱中培養24 h,然後選取紅色中等大小光滑菌落,在37℃溫度箱中培養16~18 h。技術人員要將培養物劃線接種在麥康凱瓊脂平板、伊紅美藍瓊脂平板中。細菌培育24 h後選取平板中潛存的菌落膜片進行染色。在大腸桿菌檢驗中,要開展針對性生化試驗,如硫化氫、糖發酵、MR試驗、吲哚試驗、V-P試驗等。選取環丙沙星、頭孢噻肟、慶大黴素、紅黴素等藥物應用常規紙片法進行藥敏試驗。此病高發於3~7日齡的新生仔豬。糞便為黃色水樣,發病率與致死率較高,能對其進行針對性診斷。本菌體誘發耐藥性,要提前採取藥敏試驗,選取敏感藥物進行控制。選取三甲氧苄氨嘧啶40~160 mg、磺胺嘧啶0.2~0.8 g、活性炭0.5 g,混合均勻分為2次喂服,2次/d,直到其全面治癒。或選取慶大黴素進行口服,2次/d,依照生豬體重4~11 mg/kg。

  • 8 # 於小於一家親

    仔豬大腸桿菌病是由病原性大腸桿菌引起的一類傳染病,主要表現為腸炎,腸毒血癥等多種臨床症狀,由於豬的生長期和引起發病的大腸桿菌的血清型差異,由此引起疾病可以分為仔豬黃痢疾,仔豬白痢兩種。

    1,仔豬黃痢,是由致命溶血性大腸桿菌所引起的初生仔豬常發的急性,致死性傳染病,7日齡以內的仔豬最容易感染,該病流行無明顯的季節性,多發生於新建的豬場,以及從疫區引進過種豬的豬場。

    症狀:豬劇烈腹瀉,排黃色或灰黃色帶小氣泡並有腥臭味的水樣糞便,幾分鐘即拉一次,後軀及尾巴沾滿汙糞,口渴,精神沉鬱,停滯吸乳,無嘔吐現象,嚴重脫水,身體消瘦,雙眼下陷。肛門周圍和腹股溝等外皮膚髮紅。昏迷而死,病死豬因嚴重脫水而顯得乾瘦,面板皺縮,肛門鬆弛,剖檢十二指腸炎症嚴重。

    防治:加強飼養管理,改善母豬的飼料質量和配置,儘可能滿足母豬的營養需要;應用疫苗進行防治,大腸桿菌K88,K99雙價基因工程疫苗,大腸桿菌腹瀉K88,K99,987p三價滅活苗,母豬產前45天,15天分別注射效果較好;治療常用藥物有氯黴素,土黴素,新黴素,磺胺甲基嘧啶等,全窩治療。

    2,仔豬白痢,是由大腸桿菌引起的10-30日齡以內的仔豬最常見的腸道傳染病,引起仔豬白痢常和各種應激因素有關,如沒有及時給仔豬吃初乳,母豬泌乳量過多,過少,母豬飼料突然更換或者配合不當,氣候突變,豬舍陰冷潮溼等。

    症狀:該病主要症狀是腹瀉,排出灰白或者白色的漿糊,漿狀有特殊腥臭味的糞便,體溫和食慾無明顯變化。怕冷,拱背,皮毛粗糙無光。發育遲緩,逐漸消瘦,一般為3-7天左右。

    治療:加強飼養管理,改善母豬的飼料質量和配置,儘可能滿足母豬的營養需要;豬仔應提早開飼料且營養要均衡,加強運動,補足飲水,增加抗病力;減少應激,注意環境衛生。

  • 9 # 小周農場

    仔豬大腸桿菌病是一種非常嚴重的傳染病,主要引起仔豬黃白痢,導致仔豬腹瀉,脫水,消瘦,死亡。

    仔豬黃痢:主要危害出生1~7天的仔豬,其特徵是排出黃色,稀糊狀糞便,傳播率和死亡率非常高。

    仔豬白痢:出生10~20日齡發病。患豬排出白色,腥臭,糨糊狀糞便。病豬消瘦,皮毛粗亂,發育遲緩。最後形成“殭屍豬”。

    確診可以用大腸桿菌快速檢測試劑盒和實驗室送診。

    防冶:以預防為主,治療為主,防治結合的方法。

    首先預防:一,母豬懷孕期就可以打疫苗進行母體免疫。

    二,抗生素保健,飼料中新增抗生素。

    三,仔豬生下來就可以打疫苗,二次免疫。

    發了病怎麼辦?總的說,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動物。具體怎麼做,如下:

    一,消毒

    1,人員衣物的消毒,衣服要至少一天換一次。

    2,豬舍物品的消毒,批次化管理,搞完一批後,豬舍與第2批要用的物品,要同時進行燻蒸消毒。燻蒸方法,在密封的環境下用2份福爾馬林與1份高錳酸鉀進行燻蒸消毒。(比例2:1)

    3, 豬隻的消毒,每天至少一次帶豬消毒,用碘,氯等製劑噴霧消毒。

    二,隔離

    1,人不串崗。

    2,物品,窩與窩之間不要重複使用。 (如針頭、飼料)

    3,健康豬隻與患病豬隻隔離,防止病原體傳播。

    三,衛生

    搞好豬舍內外的衛生。豬舍內至少一天一次,豬舍外,可一星期一次。

    四,藥物治療。

    1,輕度脫水的腹瀉仔豬,料槽及時新增鹽水。

    2,中度脫水的腹瀉仔豬,用灌服葡萄糖鹽水。

    3,重度脫水的腹瀉仔豬,用腹腔補液。

    4,最後再結合抗生素治療,如用安諾沙星,土黴素等。

    以上就是仔豬大腸桿菌的症狀及確診、防冶方法。

  • 10 # 談豬事I論發展

    豬場的實際生產中,仔豬從出生到出欄,在不同階段,不同環境下都會出現腹瀉或者消化不良等消化道性疾病症狀,仔豬大腸桿菌是在仔豬階段比較常見,剛出生的仔豬,基本上是在一週內,會出現仔豬黃痢,兩週到三週會發生仔豬白痢,6周之後會發生仔豬水腫病。大腸桿菌是豬腸道內的正常菌群,絕大多數是不致病的,只有一些可以引起疾病。所以

    豬大腸桿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腸桿菌引起的一組疾病的總稱。

    臨床症狀主要表現仔豬黃痢、仔豬白痢和仔豬水腫病。

    仔豬黃痢

    仔豬黃痢是大腸桿菌病中早髮型, 在1周齡以內時仔豬發生,劇烈腹瀉、排黃色水樣稀便、迅速死亡。剖檢時常有腸炎和敗血症,有的無明顯病理變化。仔豬黃痢在炎夏和寒冬潮溼多雨季節發病嚴重。初 產母豬所產仔豬發病比經 產母豬嚴重,隨著胎次的增加,仔豬發病逐漸減輕。由於母豬長期感染大腸桿菌而逐漸產生了對該菌的免疫力。

    出生24h內仔豬最易感染髮病。一般在生後3天左右發病,最遲不超過一週。最初為突然腹瀉,排出稀薄如水樣糞便,黃至灰黃色,混有小氣泡並帶腥臭,隨後腹瀉愈加嚴重,數分鐘即瀉1次。無嘔吐現象。

    在發現1頭病豬後,立即對與病豬接觸過的未發病仔豬進行藥物預防,療效較好。仔豬採用三針保健。注意保持豬舍環境清潔、乾燥,以減少發病。

    仔豬白痢

    仔豬白痢是由大腸桿菌引起的10日齡左右仔豬發生的消化道傳染病。臨床上以排灰白色粥樣稀便為主要特徵,發病率高而致死率低。

    本病一般發生於10~30日齡仔豬,7日齡以內及30日齡以上的豬很少發病。病的發生與飼養管理及豬舍衛生有很大關係,氣溫劇變、陰雨連綿或保暖不良及母豬乳汁缺乏時發病較多。一窩仔豬有一頭髮生後,其餘的往往同時或相繼發生。

    體溫一般無明顯變化,病豬腹瀉,排出白、灰白以至黃色粥狀有特殊腥臭的糞便。有時可見吐奶。除少數發病日齡較小的仔豬易死亡外,一般病豬病情較輕,易自愈,但多反覆而形成僵豬。藥物預防可參照仔豬黃痢的預防方案。

    仔豬水腫病

    該病多發於仔豬斷奶後1~2周,多發生於斷奶後的肥胖幼豬,特別是氣候突變和陰雨後多發。據觀察,水腫病多發生在飼料比較單一而缺乏礦物質和維生素的豬群。

    臨床特徵盲目行走或轉圈,共濟失調,口吐白沫,叫聲嘶啞,進而倒地抽搐,四肢呈游泳狀,逐漸發生後軀麻痺,臥地不起,在昏迷狀態中死亡。眼瞼或結膜及其它部位水腫。病程數小時至1~2天。合理搭配日糧,防止飼料中蛋白含量過高,適當搭配某些青綠飼料。希望對你能有幫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以節儉著稱的嘉慶帝,為何會成為清朝最不得人心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