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史磚家

    嘉慶帝愛新覺羅·顒琰,是清朝第七位皇帝,乾隆帝第十五子,生母為孝儀純皇后魏佳氏。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冬至,顒琰被乾隆帝秘立為皇儲,6年後被封為和碩嘉親王,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被正式冊立為皇太子。嘉慶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顒琰接受乾隆帝的“內禪”,正式登基為帝。3年後,乾隆帝駕崩,嘉慶帝正式親政。

    嘉慶帝親政後,立刻下令處死權臣和珅,並從其府邸抄沒至少2.3億兩白銀,由此獲得了進行改革、清理積弊的“資本”。此後,嘉慶帝重用老臣王傑、朱珪、董誥等人,並帶頭過上節儉樸素的生活,以期矯正官場上貪瀆成風、賄賂公行的現象,從表面上看的確取得一些成效。

    但嘉慶帝並沒有撥亂反正的勇氣,並且推行的政策往往流於形式、不切實際,對於改善國計民生沒起到任何積極的效果。嘉慶帝在位26年間,白蓮教之亂、八旗生計、河道漕運、鴉片輸入等問題迭次出現,讓他在應對不力的同時,漸漸地也大失民心。在此期間,曾發生過兩場刺殺嘉慶帝的事件,由此使他成為清朝最不得人心的皇帝。

    第一場刺殺事件發生在嘉慶八年(1803)年閏二月二十,一個看似極其普通的日子。當時,嘉慶帝由療養勝地圓明園回返紫禁城,當鑾駕剛剛進入順貞門(御花園的北門)的時候,忽然從極其隱蔽的角落躥出一位蒙面刺客,手持尖刀撲向皇帝乘坐的暖轎(“入順貞門,奸人陳德突出犯駕。”見《清史稿·卷十六》)。

    由於事發突然,不僅嘉慶帝被嚇得大驚失色,連負責保護皇帝安全的數百名侍衛也全都呆如木雞,竟然直楞楞地做起了“看客”,沒有一個人趕過去阻攔蒙面刺客。幸好定親王綿恩、固倫額駙拉旺多爾濟、御前侍衛丹巴多爾濟等六人反應及時,經過一番搏鬥後,終於聯手製服了刺客,沒有讓他傷害到皇帝。

    待刺客被擒獲後,嘉慶帝才好不容易穩住心緒,此時的他,真可謂驚怒交加。驚的是,在光天化日之下、皇城之中,竟然會出現刺客;怒的是,百餘名侍衛圍觀皇帝遇刺,竟然沒有一人上前阻攔,屬於嚴重的失職行為。正因如此,嘉慶帝在下令嚴審刺客、重賞綿恩等6人的同時,下令重罰當值的百餘名侍衛。

    由於弒君屬於大逆不道的重罪(按照清律,主犯應當被判凌遲極刑,親屬要被滅族),所以嘉慶帝命諸王大臣和六部九卿會審刺客,務必要其交代出背後的主謀。然而經過數輪審訊後,受盡各種酷刑的刺客交出的口供,卻讓諸王大臣和六部九卿們哭笑不得。

    原來,刺客是內務府的廚師陳德,因為被總管解僱,無以養活兩個未成年的兒子和癱瘓在床的岳母,一時想不開便想自殺。然而,陳德又不想死得過於窩囊,所以才有了行刺皇帝,想要轟轟烈烈而死的想法。由於陳德在內務府做事多年,對紫禁城的情況可謂瞭如指掌,因此才會在嘉慶帝進入順貞門時動手。

    嘉慶帝看到陳德的口供後,雖然又氣又惱,但又沒有任何辦法,最後只好把陳德罵作是瘋狗,下令將他及其二子凌遲處死而已(“己丑,詔曰:‘陳德之事,視如猘犬,不必窮鞫。所慚懼者,德化未昭,始有此警予之事耳。即按律定擬。’是日,陳德及其二子伏誅。”引文同上)。至於陳德癱瘓在床的岳母,雖然沒有遭到處決,但由於無人照顧,沒多久便被活活餓死。

    這件事情過去後,嘉慶帝更加在意本人的言行,努力將自己塑造仁厚之君的形象,但從實際效果來看,並未取得任何變化。十年後(1813年),天理教首領林清在入教太監劉進亨等人的引導下,率領200餘名教徒潛入北京城,分由東華門、西化門攻入紫禁城,一度將要擒殺嘉慶帝。危急時刻,幸虧皇次子旻寧(道光帝)調來火器營、健銳營兵及時入宮來援,才得以撲滅叛亂、殺死林清等人。

    經歷兩次弒君未遂事件後,嘉慶帝產生了深深的恐懼與幻滅感,並對自己的形象產生了懷疑,因而才會哀嘆道“漢、唐、宋、明之所未有,朕實恧焉”(引文同上)。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61歲的嘉慶帝在承德避暑山莊駕崩,由於死得過於突然(可能是中暑後突發心腦血管疾病而猝死),所以民間便廣泛散佈著他死於“雷劈”的傳言,由此可見嘉慶帝是多麼的不得人心。

  • 2 # 電影劇情喵

    嘉慶十多年的統治,前面連著“康乾盛世”,緊接其後的,則是“鴉片戰爭”。 正是在嘉慶皇帝的統治下,大清王朝完成了走向萬劫不復的衰敗的關鍵幾步:腐敗之癌由乾隆晚期侵蝕到國家肌體的幾個重要器官,演變成了嘉慶晚期的淪肌浹髓,全面擴散。 國困民貧交織在一起,大清帝國已經被掏空了精華,成了風中之燭,所以在他之後,昔日不可一世的大清帝國才那麼容易地淪為任人宰割的物件。這個辛苦了一輩子的皇帝,後來是作為一個徹底的失敗者進入了歷史。 所以他是清朝走向衰敗的標誌。 其實乾隆年輕是也是有一番抱負的人,奈何清朝閉關鎖國已經脫離了世界發展的潮流,西方國家都已進行了資本主義革命,清朝落後的封建體制,實質已經病入高荒無可救藥,嘉慶皇帝自己也是有心無力,最後自己也是驕奢淫逸,飲酒作樂過度放縱自己,卻很少再有作為。\

  • 3 # 阿強要奮鬥

    顒琰是清高宗乾隆皇帝的第十五子。在諸位皇子中也是資質平平。只因乾隆逝世時還剩四個兒子,顒琰算是四個裡比較好的了,所以乾隆將皇位禪讓給了顒琰。顒琰在位的二十五年裡,是清朝由盛轉衰的時期。他的作為基本都是守成。也許是乾隆的光環太亮,讓他沒有什麼改革的思想。

    嘉慶在位期間,由於人地矛盾激化,發生了著名的白蓮教起義。暴露了清朝八旗、綠營等清朝正規軍的腐朽。戰爭結束後,卻不想著如何去改革,而是將計就計。

  • 4 # 公元前

    這和嘉慶皇帝的為人做事有關。

    嘉慶皇帝在清朝的歷史上評價並不高,主要原因是他太保守了,在政府實行的很多政策上,都讓清朝的歷史倒退很多年,特別是在支援農業,打壓工商業的行為上,讓當時的清朝在世界各國的競爭力上倒退了很多。而且,他自以為在治理貪腐的問題上,有很大的成就,其實他執政時期貪汙變得更加的嚴重了。

    和珅只不過是眾多貪官中的一個而已,清朝整個貪腐的體制一點也沒有改變。雖然百姓可以安心的把重心轉移到農業上來,其實百姓的收入每年都在下降。所以,嘉慶執政時期,百姓的日子過得並不好。

    正是應為這樣的原因,嘉慶遭遇了一次刺殺,而這一次刺殺差一點就要了他的命。公元1803年,嘉慶外出遊玩之後,正在回來的途中遇到了兩個蒙面人,直接衝到他的坐轎面前,要不當時嘉慶的6個貼身的侍衛保護他,估計嘉慶做皇帝當初就會喪命。這兩個刺殺嘉慶的人:一個叫陳德,另外一個人是他的兒子,其實兩人和嘉慶並沒有什麼深仇大恨,但是他們卻卻非常痛恨嘉慶。主要是因為嘉慶執政時期沉重的稅賦,讓陳德一家人實在是受不了了,而且因為交不起稅陳德的父親被官吏活活的打死了。陳德去告官,官府卻不處理,反而受到了杖刑。但是陳德希望自己在死前,能夠為清朝的百姓做點事,於是陳德和就刺殺了嘉慶皇帝。最後陳德和他的家人被嘉慶全部處死了。

    從這件事兒,我們就可以看出,嘉慶執政時期清朝是一個什麼樣的社會環境。嘉慶執政時期,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但是朝廷的稅賦卻一點也沒有減輕,為了生存,百姓只能造反了。嘉慶作為一個統治者,他要承擔很大的責任,這也是為什麼,他在歷史上的評價並不高,他和他的前三任清朝的皇帝相比,根本不在一個等級。

  • 5 # 細說簡史

    嘉慶皇帝在歷史上給人的評價是勤和儉。他在位多年,剷除和珅整治貪腐,那為什麼在清朝眾多皇帝裡他卻是最不得民心呢?

    節儉勤政

    1、身為皇族子女,從小衣食無憂,那麼為什麼嘉慶帝如此的勤儉?主要是因為他的父親實在太會揮霍了,連年征戰軍費開銷大不說,對古玩的迷戀更是極致。康、雍兩朝積累下來的家底,基本讓乾隆給折騰得差不多。嘉慶深知窮奢極欲的壞處,就像全華人民傳達一種節儉的形象。比如說皇帝打獵這事,別的皇帝都是帶上儀仗隊和官員狂歡一下,嘉慶倒好,象徵性比劃兩下,就宣佈收隊,回去看奏摺去了,而勤這個同樣有事情為證。

    2、有次嘉慶帝祭祀完,覺著時間還早,就回到辦公室,準備召見官員。當時主政的官員以為皇帝祭祀完也累了,就把當天要接見的官員安排在第二天。嘉慶知道後大發雷霆,狠狠地數落了這個官員一頓,還罰了人家的俸祿。嘉慶還是一位富有同情心的皇帝,他下令允許年邁體弱的官員,可以乘轎到紫禁城中。夏天臣下向他彙報工作,臣下汗如雨下又不能扇扇子,嘉慶也不扇,一次表示與臣下同甘共苦。即節儉又勤政,還富有同情心,這就是嘉慶帝剛主政時的形象。

    整治貪腐

    1、嘉慶主政時,遇到的最大問題,就是貪汙腐敗。乾隆後期,整個大清帝國的腐敗已經深入骨髓,貪汙案,辦一件,可以拉出一群老虎。節儉出名的嘉慶自然不願看到這些貪汙的官員,他的第一記重拳就是把當時的大老虎和珅幹掉。這一端,整整抄出了八億兩銀子,這筆錢可是大清朝十年的歲入。接著全國興起了反腐行動,這一年,全國十一個總督被換了六位,每個月都有大的人事變動。但對於當時已經爛得腐朽的清政府,換個人當官也是一樣。當時有個御史,炮轟和珅貪汙深受嘉慶讚賞,後來被任命為兵部侍郎。結果第一年這傢伙就貪汙了四萬兩。而在事發之前,嘉慶還號召全體官員向他學習,實打實地打了自己的臉。嘉慶發現,無論自己怎麼用力反腐,都會有更多的人貪汙,無論怎麼做都沒法杜絕。

    2、管不住官員貪汙,各種讓人大跌眼鏡的事情也是層出不窮。比如說有一次武科考試典禮,皇上都出席了,結果狀元和探花都沒來,典禮沒辦法進行。原來是當職的人員忘了給他們開門,狀元和探花在城外轉了一圈,找不到入口。還有一次嘉慶在出行途中,有一個人心想著早晚是個死,不如去行刺皇上。就拿了一把刀奔向皇帝的轎子,當時護衛人員全都嚇傻了,直到快到邊上,才被一個親王搶下刀,護衛們才回過神來把人給扣住。

    3、這些荒唐的事情讓嘉慶納悶不已,我如此勤政愛民,天下怎麼如此混亂?而且在嘉慶後期,清政府的財政問題日趨嚴重。當時鎮壓白蓮教,打了一場仗,兩億白銀就沒了。加上各種開支,從和珅那裡抄出來的八億兩,其實所剩無幾。看著自己懲罰貪汙的措施沒效果,國力還日漸衰微,嘉慶開始反思了。嘉慶思前想後,覺得既然改革不行,那就按照老祖宗那套規矩來吧。這一年,嘉慶的政治思想開始改變,原來的銳意進取早已不見,取代的是守成。遇到事情第一個反應就是看看老祖宗是怎麼辦的,按照他們的方式去辦。晚年和大臣們說話,嘉慶時常帶著“這可怎麼辦”、“不得了這”等口頭禪,苦難磨滅了他所有的銳氣。到最後的階段,嘉慶帝更像是一個膽小怕事的孩子,前後反差實在巨大無比。

    墨守陳規

    嘉慶在位時最著名的事就是與和珅鬥法,並且以雷霆萬鈞的氣勢解決和珅一黨。除此之外他是個很平庸的守成之君。整個嘉慶一朝,官場貪汙、軍隊腐敗、財政困難一個也沒有解決。他幾番努力卻無力迴天,最終也走向了懈怠。因為他的雄心壯志被地方督撫和中央的大吏給磨平了,磨得消失了。

    結語

    嘉慶的結局,無疑是灰暗的。從積極進取、勤儉持政到墨守陳規,二十年的執政,結局卻像斷了線的風箏,無處安放,他是處在大變革時代的皇帝,卻沒有進行任何西方化、近代化的改革。

    他促使清帝國沒有任何改變反而更加墮落腐化,可以說,他完全屬於是無力改變帝國沒落的大命運,加速了清朝的衰敗。所以這也是嘉慶皇帝不得民心的原因。但是在今天,我們仍然能夠從中得到啟發,在跌跌撞撞的人生路上,可以看到更遠的未來。

  • 6 # 子由拍案驚奇

    在清朝,如果按照入關后皇帝的次序,嘉慶皇帝愛新覺羅·顒琰為第五位皇帝。做為乾隆皇帝的第15子,被立為太子之時,就已經35歲,轉年登基的時候,乾隆皇帝還是高高在上的太上皇,所以一直到他四十歲的時候,才真正掌握了朝政大權。

    那麼,來回答題主的“以節儉著稱的嘉慶帝,為何會成為清朝最不得人心的皇帝?”這個問題;

    那麼,我們不妨再通過了解一下清朝入關第五帝,嘉慶皇帝在位期間的吉光片羽,然後,再以平和的態度,給這位清朝皇帝一箇中肯的點評。

    一,一個平庸的好人

    上面我們曾經提起,嘉慶皇帝真正秉政,並且試圖有所施為的時候,他已經就是40多歲的人了。在位25年間,嘉慶皇帝對於政務活動都認真對待,基本沒有怠政的時候,直到去世的頭一天,還在堅持處理公文。

    可是,他的不懈努力終究成為一種漠然的形式主義,努力的對面,是沒有什麼效力的惰政。

    嘉慶帝親政伊始,他是按照歷代明君的標準要求自己的,所以,在後來的《清實錄》中,是這樣評價嘉慶皇帝;

    “上受天命。協帝重華。天亶聰明。帝傳精一。承手付太平之後。徵躬備多福之原。懿鑠哉、生民以來未有之嘉會也。敬惟廿五年中。經緯萬端,蟠際兩大。垂千百王之模範,撫數萬裡之版圖,奠億兆人之家室”。

    雖然諛詞滿紙,但是,嘉慶皇帝的所作所為還是沒有什麼苦民窮兵,黷武傷邦之處,成為對於題主所言嘉慶帝為有清一朝最不得人心皇帝說法的一個明證性的不同觀點佐證。

    二,勤奮刻苦的皇帝

    在清朝諸帝之中,雍正皇帝之勤於政事當居首位,而嘉慶皇帝的勤奮,也是有史可鑑。

    乾隆皇帝在位年久,禪位與嘉慶帝之後,太上皇的位子又做了四年,而這其間,嘉慶帝亦步亦趨,小心謹慎,不越雷池一步,終於先是和平接班,其後又開始親政。

    乾隆皇帝諸多的皇子當中,嘉慶帝先是能夠脫穎而出,其後又能保有太子之位,繼而正位、親政,皇帝之位也算是來之不易,福祚不淺。

    從做太子之時,到最初登基的4年,嘉慶帝多是在書齋苦讀,即位之後,其勤政的程度,僅以勤奮二字都不能概括得了。

    而嘉慶帝的潔身自好,生活上的自律與節儉更是當時宮中、朝廷之中有目共睹的。

    所以可以斷言,清嘉慶帝,稱得上是一個好人,一位勤勉仁德的皇帝。

    三,嘉慶帝與清朝中衰

    上文我們已經得出結論,嘉慶皇帝是一個好人,努力向學,勤於政事,性尚簡樸,並試圖與民同休慼的好皇帝。

    可是,的確有一個問題不容忽視,那就是,正是從嘉慶一朝開始,清朝逐漸走向衰落的道路。

    那麼,這是怎麼一檔子事呢?

    俯瞰歷史,我們不得不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好人未必能夠成就大業,正如同好的皇帝,未必就能夠使得一個王朝走向強盛、昌明的時代。

    嘉慶皇帝在位25年之久,對於封建王朝的從裡到外,他都一心擁護,泥古不化,以至於到了生命之中最後的年頭,還惦念著要親自去山東孔府去看看,處於文化上的考量或者傳承也還罷了,但是,把這些當做課本,進而照本宣科,那就等於刻舟求劍、緣木求魚了。

    同樣的勤於政事,雍正一朝,搞的是風生水起。

    雍正帝琢磨的是肅清吏治、改土歸流這樣的大事,而說到未必怎麼勤政的康熙皇帝,還在少年之時,就敢搬倒鰲拜,劍指三藩。

    這些事情後面所反映出的是敢於推倒成法,再度創造,並且勇於承擔事情的後果。

    再以嘉慶帝父親乾隆帝為例,其進取之心也是有目共見,當初本來是太平無事,可是,就敢於對大西北用兵,延續5年的時間,滅了準格爾汗國。

    反觀嘉慶帝,就一味的中規中矩,蕭規曹隨,經常說的一句話是;“體皇考之心為心,本皇考之治為治”這樣的臨朝,承平無事之時也勉強得過,可是,當社會上大變革的浪潮漸漸湧起,你還不跟上,或妄自尊大,或妄自菲薄,乃至於照本宣科,那結果就可想而知了。

  • 7 # 婉兮歷史

    嘉慶皇帝一生被刺殺了四次,一次呢是被廚子陳德刺殺,當時嘉慶皇帝身邊有一百多名侍衛,可是當陳德撲上來刺殺嘉慶皇帝的時候只有六個人出來護駕,其餘的人竟然呆若木雞直愣愣的看熱鬧,事後陳德以及他的兩個兒子都接受審訊,結果就是陳德家庭條件不好,家裡還有癱瘓的母親需要供養,在這樣的條件下就想自殺,但是吧人活一生啊不能死的輕於鴻毛啊,不如刺殺皇帝吧,就這樣刺殺了嘉慶帝,這份審訊結果出來不僅讓大臣們看了哭笑不得就連嘉慶皇帝也是不知道說什麼好,於是就把陳德以及他的兒子凌遲處死,而陳德的老母親因為無人照顧也被餓死了。

    其實簡單的一次暗殺行動倒是看不出來嘉慶的昏庸,陳德的家庭困難未必是嘉慶的昏庸造成的,但是嘉慶被刺殺倒是真的,第二次嘉慶是被一個和尚刺殺,這個和尚叫了友,拿了把戒刀說要找嘉慶談談,讓嘉慶給自己個住持乾乾,嘉慶都懵了,自己幹不上住持也來找我,這是啥意思?

    第三次是一個叫劉士興的人扛著大鐵槍懷揣殺豬刀來刺殺嘉慶,這次是連個理由都沒有,之前有的是因為家境貧寒活不下去,另一個呢是當不上住持找嘉慶給個住持乾乾,這個就是不知道為啥殺嘉慶,嘉慶表示很無辜,再無辜的表情下,嘉慶迎來了第四次刺殺,這次可是大規模的刺殺,是宮裡的太監領著近二百人來刺殺嘉慶來了,幸好嘉慶的兒子及時調來軍隊鎮壓才解除了危機,這四次刺殺的發生嘉慶都懵了,難道我真是一個昏君嗎?我如此節儉一個人,衣服上全是補丁也捨不得換的一個皇帝,究竟為什麼遭遇這麼多刺殺?真是令人羞愧啊!

    那麼嘉慶皇帝為什麼如此不得人心呢?首先說嘉慶皇帝太平庸了,跟康熙、雍正、乾隆沒法比,其次乾隆皇帝六下江南還好大喜功已經把國庫弄空了,儘管給嘉慶留了一個和珅,並且抄出了兩億兩白銀看似充盈了國庫,但是和珅貪汙這麼多年朝廷上下的風氣早已經腐壞了,一個和珅倒下千萬個小和珅站起來了,嘉慶治得了一個和珅可那些潛在的蛀蟲還在呢?

    再者其實乾隆後期就是“康雍乾盛世”走下坡路的時候,尤其是乾隆皇帝全面閉關鎖國的政策的後果全在嘉慶皇帝治理時期淋漓盡致的展現了,如果嘉慶皇帝此時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也許清朝還有救,只可惜嘉慶只知道節儉和固守乾隆留下來的國策,可以說嘉慶皇帝時期的百姓真的是困苦不堪,這樣一個平庸無作為的皇帝百姓自然痛恨,甚至嘉慶皇帝暴死都被說成是老天爺看不下去劈死了嘉慶,只能說當時的江山需要有作為的皇帝整頓,但是嘉慶的昏庸使得江山更加衰敗,百姓們如何不痛恨嘉慶呢?

  • 8 # 月夜羽夕

    嘉慶帝愛新覺羅·顒琰,是清朝第七位皇帝,乾隆帝第十五子,生母為孝儀純皇后魏佳氏。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冬至,顒琰被乾隆帝秘立為皇儲,6年後被封為和碩嘉親王,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被正式冊立為皇太子。嘉慶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顒琰接受乾隆帝的“內禪”,正式登基為帝。3年後,乾隆帝駕崩,嘉慶帝正式親政。

    嘉慶帝親政後,立刻下令處死權臣和珅,並從其府邸抄沒至少2.3億兩白銀,由此獲得了進行改革、清理積弊的“資本”。此後,嘉慶帝重用老臣王傑、朱珪、董誥等人,並帶頭過上節儉樸素的生活,以期矯正官場上貪瀆成風、賄賂公行的現象,從表面上看的確取得一些成效。

    權臣和珅被嘉慶帝逼迫自殺

    但嘉慶帝並沒有撥亂反正的勇氣,並且推行的政策往往流於形式、不切實際,對於改善國計民生沒起到任何積極的效果。嘉慶帝在位26年間,白蓮教之亂、八旗生計、河道漕運、鴉片輸入等問題迭次出現,讓他在應對不力的同時,漸漸地也大失民心。在此期間,曾發生過兩場刺殺嘉慶帝的事件,由此使他成為清朝最不得人心的皇帝。

    第一場刺殺事件發生在嘉慶八年(1803)年閏二月二十,一個看似極其普通的日子。當時,嘉慶帝由療養勝地圓明園回返紫禁城,當鑾駕剛剛進入順貞門(御花園的北門)的時候,忽然從極其隱蔽的角落竄出一位蒙面刺客,手持尖刀撲向皇帝乘坐的暖轎(“入順貞門,奸人陳德突出犯駕。”見《清史稿·卷十六》)。

    由於事發突然,不僅嘉慶帝被嚇得大驚失色,連負責保護皇帝安全的數百名侍衛也全都呆如木雞,竟然直楞楞地做起了“看客”,沒有一個人趕過去阻攔蒙面刺客。幸好定親王綿恩、固倫額駙拉旺多爾濟、御前侍衛丹巴多爾濟等六人反應及時,經過一番搏鬥後,終於聯手製服了刺客,沒有讓他傷害到皇帝。

    待刺客被擒獲後,嘉慶帝才好不容易穩住心緒,此時的他,真可謂驚怒交加。驚的是,在光天化日之下、皇城之中,竟然會出現刺客;怒的是,百餘名侍衛圍觀皇帝遇刺,竟然沒有一人上前阻攔,屬於嚴重的失職行為。正因如此,嘉慶帝在下令嚴審刺客、重賞綿恩等6人的同時,下令重罰當值的百餘名侍衛。

    刺客陳德原是內務府廚師

    由於弒君屬於大逆不道的重罪(按照清律,主犯應當被判凌遲極刑,親屬要被滅族),所以嘉慶帝命諸王大臣和六部九卿會審刺客,務必要其交代出背後的主謀。然而經過數輪審訊後,受盡各種酷刑的刺客交出的口供,卻讓諸王大臣和六部九卿們哭笑不得。

    原來,刺客是內務府的廚師陳德,因為被總管解僱,無以養活兩個未成年的兒子和癱瘓在床的岳母,一時想不開便想自殺。然而,陳德又不想死得過於窩囊,所以才有了行刺皇帝,想要轟轟烈烈而死的想法。由於陳德在內務府做事多年,對紫禁城的情況可謂瞭如指掌,因此才會在嘉慶帝進入順貞門時動手。

    嘉慶帝看完陳德的口供後又氣又惱

    嘉慶帝看到陳德的口供後,雖然又氣又惱,但又沒有任何辦法,最後只好把陳德罵作是瘋狗,下令將他及其二子凌遲處死而已(“己丑,詔曰:‘陳德之事,視如猘犬,不必窮鞫。所慚懼者,德化未昭,始有此警予之事耳。即按律定擬。’是日,陳德及其二子伏誅。”引文同上)。至於陳德癱瘓在床的岳母,雖然沒有遭到處決,但由於無人照顧,沒多久便被活活餓死。

    這件事情過去後,嘉慶帝更加在意本人的言行,努力將自己塑造仁厚之君的形象,但從實際效果來看,並未取得任何變化。十年後(1813年),天理教首領林清在入教太監劉進亨等人的引導下,率領200餘名教徒潛入北京城,分由東華門、西化門攻入紫禁城,一度將要擒殺嘉慶帝。危急時刻,幸虧皇次子旻寧(道光帝)調來火器營、健銳營兵及時入宮來援,才得以撲滅叛亂、殺死林清等人。

    嘉慶帝多次懺悔,但依舊於事無補

    經歷兩次弒君未遂事件後,嘉慶帝產生了深深的恐懼與幻滅感,並對自己的形象產生了懷疑,因而才會哀嘆道“漢、唐、宋、明之所未有,朕實恧焉”(引文同上)。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61歲的嘉慶帝在承德避暑山莊駕崩,由於死得過於突然(可能是中暑後突發心腦血管疾病而猝死),所以民間便廣泛散佈著他死於“雷劈”的傳言,由此可見嘉慶帝是多麼的不得人心。

  • 9 # 晚亭與落霞同暉

    嘉慶帝顒琰是大清入關後的第五位皇帝。上承《康、雍、乾》盛世,但自他開始,大清一代不如一代,逐漸沒落衰敗下來。

    顒琰生於1760年,1796年即位,1820年卒,享年61歲,在位二十五年。年號嘉慶。

    清朝歷史上以節儉著稱的不是他,而是他的兒子道光皇帝。是兩千多年四百多位帝王中唯一穿著帶補丁的龍袍上朝的皇帝。

    嘉慶帝一生能拿得出手的最大政績,就是太上皇乾隆剛死,他就拿和珅開刀,抄了和府。得各種財產金銀珠寶摺合白銀達七、八億兩。這在當時可是天文數字,相當於大清十年的財稅總收入。故民間有"和珅跌倒,嘉慶吃飽"一說。

    而這些財寶嘉慶並未收繳國庫,而是納入皇宮獨享。二十年過去已揮霍一空。待他的兒子道光繼位,朝廷的財政已是捉襟見肘。所以把嘉慶皇帝稱為最節儉的皇帝,沒有道理!

    不得人心的並非嘉慶一個。自嘉慶到道光到咸豐,個個都是平庸的皇帝。對外割地賠款,很多喪權辱國的條約簽訂都發生在這一時期。這樣的皇帝怎麼會得人心呢?而之後的同治、光緒、宣統,即位時都是幼帝。才有了慈禧四十八年擅權機會,把清朝一步步推向萬劫不復之地。

    早些年有一部影視劇《木魚石的傳說》,講的是乾隆對顒琰這個儲君悉心培養的事。提前讓他遍訪民間,體恤民情,洞悉民意。

    他在位二十五年的表現,說明他是一個庸君。他是大清由盛而衰的轉折點,這是歷史的定位,恐怕很難改變。

  • 10 # 小林讀史

    嘉慶帝與他的父、祖相比,是一位既沒有政治膽略又缺乏革新精神,既沒有理政才能又缺乏勇於作為品格的平庸天子。“平庸”兩個字,是嘉慶帝的主要性格特點。

    嘉慶朝是清朝由盛轉衰的時代:上承“勵精圖治、開拓疆宇、四徵不庭、揆文奮武”的“康乾盛世”,下啟鴉片戰爭、南京簽約、聯軍入京、帝后出逃的“道鹹衰世”。

    清朝社會的固有矛盾已經積累了180年,嘉慶皇帝扮演了大清帝國由極盛而轉為衰敗的歷史角色。

    然而,嘉慶的平庸,並不是他的性情所致,而是歷史的必然,在乾隆晚期,清朝已經出現了衰敗的跡象。

    白蓮教的起義,再加上乾隆晚年舉辦壽宴過度的奢華,使得嘉慶初期國庫空虛,所以說乾隆實際上是留下了個爛攤子給嘉慶。

    擴充套件資料:

    清朝從乾隆末年開始有衰落的現象,乾隆六下江南,並仿製江南園林廣修園林,勞民傷財, 政治日漸腐敗 。

    當時人口暴增與鄉村土地兼併嚴重,使得許多農民失去土地;加上貪官和珅等官員腐敗,於乾隆晚期到嘉慶時期陸續爆發民變。

    白蓮教於1770年代舉兵,後來又於1796年爆發川楚教亂,八年後被清軍鎮壓,領袖王三槐被處死。臺灣天地會領袖林爽文於1787年發動林爽文事件。

    1795年乾隆帝禪位於子顒琰,即嘉慶帝。乾隆至1799年去世,嘉慶帝方得以親政。然而嘉慶帝未能解決弊端,清朝繼續走向衰落。

    道光帝也失去了早期君主銳意進取的精神,掌政風格日趨保守和僵化。官場中,結黨營私、相互傾軋、買官售爵、賄賂成風。

    軍隊裡,裝備陳舊、操練不勤、營務廢弛、紀律敗壞。財政上,國庫日益虧空、入不敷出。階級矛盾激化,民變四起。

  • 11 # 鄜延路節度使李

    清仁宗嘉慶皇帝,是清朝入關以來的第五位皇帝,為乾隆帝第十五子。在經歷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的治理,當時的清朝已經進入了衰退期了。在嘉慶帝登基之前的乾隆皇帝可以說是開創了中國古代史上最後的一個盛世了,縱向比,是中國幾千年歷史中人口最多、國力最盛的時期。橫向比,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最富庶的國家。稱之為中國歷史上最大的盛世,毫不為過。

    正所謂“國之興亡,何代無之”沒有一個長盛不衰的王朝,在經歷了一個最輝煌的盛世之後,清朝必不可少地開始走下坡路。所以說嘉慶皇帝所面臨的問題也是歷朝以來最大的,可是嘉慶的早期生活經歷養成了嘉慶帝的性格特點,就是仁厚。

    在平定白蓮教的軍事行動中八旗軍隊的所作所為更讓嘉慶皇帝雪上加霜,就在這種內憂外患之中,嘉慶帝在1805年率領宗室和重臣,經過艱難跋涉,來到滿族的龍興之地。祭奠了清太祖努爾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極。在陵寢的一些宮殿之中,嘉慶帝看著祖先遺留下來的東西,思考著先祖創業的艱辛,看著今日的天下,感慨頗多。

    但是嘉慶皇帝不是金世宗,他從小生活在宗法制度社會的那種保守體系之中,認為天下弊政是因為後世子孫違反了“祖制”,埋下王朝滅亡的種子,認為“亡國之君不肯守成”。不僅僅嘉慶帝這麼做,他還多次告誡大臣不可提出改革,要謹守祖制,天下出問題不是因為制度不好,而是因為這些制度執行不好,就在這一思想指導之下,整個大清國出現了一種病態社會。

    雖然嘉慶皇帝對每一個問題的處理都是盡心盡力,既耐心又堅決。二十多年中,他就猶如一個唐吉訶德,一刻不停地和風車博鬥,然而卻絲毫於事無補。腐敗問題沒有絲毫好轉,政令出不了紫禁城。政府工作作風昏庸懈怠至極,種種離奇之事一再出現。晚年時期,嘉慶皇帝去祭掃東陵,路上兵部尚書突然向他奏報,帶在身邊的兵部大印不知道被誰偷走了。

    皇帝大為震怒,部印失盜,不但不成體統,而且也極為危險,試想皇帝外出其間,如果發生意外,皇帝都沒辦法調兵遣將。皇帝下令調查,調查的結果更讓人吃驚:大印居然是三年前就丟了,一直被隨從的司員隱瞞到此時。雖然百般鞠問,最後此事仍然沒有結果,不了了之。

    實際上嘉慶皇帝的二十多年統治,就在這一日日抱怨、迷惑、痛苦、尷尬中過去了。二十多年間,雖然經常心灰意懶,但是他從來沒有放鬆過權柄,一直到去世前一天,還在不倦地處理政務。其實,這種勤奮已經成了一種慣性,成了一種“懶惰”著的勤奮。他弄不明白為什麼他越努力,形勢就越糟。

    他不明白他已經在中國歷史上找遍了所有藥方,為什麼還是不見效。越到後來,皇帝越對扭轉社會大勢喪失了信心,他已經成了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表面上,他一天到晚,一刻也不休息。實際上,他已經習慣於不動腦子,讓祖宗為自己動腦子。“體皇考之心為心,本皇考之治為治。”只要祖宗說過或做過的,他都依樣畫葫蘆地執行貫徹。到了後來,他的“守成”“法祖”已經昇華到如此高度,那就是每天都死按“實錄”辦事。

  • 12 # 照鑑歷史

    我們對於清朝的嘉慶帝認識,最熟悉莫過於扳倒了和珅,不僅是和珅一人,就連和珅的親信死黨也都法辦了,被人津津樂道,然後開始了一系列整頓吏治的舉措,最重要是他以身作則,倡導節儉,他老人家五十大壽,禁止民間演戲慶賀,六十大壽又禁止給他送金珠玉器等等一系列的規定,也被稱為最勤儉的皇帝,但這樣但稱號卻並不得人心,主政但那些年,作出哪些豐功偉業,史書記載對他但記載很少,我們後面瞭解也就更少了,為何會如此不得人心呢?

    其一:一成不變仿效先祖制度

    嘉慶二十年,禮親王昭璉家中的僕人犯了錯誤,被禮親王囚禁在私室內,嚴刑拷打,極其殘忍。嘉慶聽說這件事後,立即審問了禮親王,查明真相後將其削去爵位,關押進宗人府。幾個月後,嘉慶照例翻閱《實錄》,發現康熙年間也曾發生過類似的情況。當時平郡王納爾圖驕縱跋扈,無緣無故打死平民,又折斷了兩個無辜百姓的四肢,當時康熙是如何處置平郡王的呢?

    削去爵位,但是,並未將平郡王收押。

    於是,嘉慶覺得:禮親王的罪行比平郡王輕得多,不應該受到監禁,所以“敬承家法”臨時改判,釋放了昭璉。

    嘉慶二十四年,文穎館莫名其妙地走水,所幸火情並不嚴重。此前曾發生過天理教趁火災混入紫禁城行兇的案例,太監們吸取了前車之鑑,害怕有歹人會趁虛而入對皇宮不利,並未開啟宮門請衛兵進入大內滅火,太監們自發組織救火,沒過多久,就將火勢撲滅了。

    照理說,太監們的反應速度很快,並沒有讓火災蔓延,且杜絕了意外事件發生的可能,嘉慶應該嘉獎這些太監。然而,幾天後嘉慶在早讀中再次從《實錄》中找到了老祖宗關於救火的規定:乾隆時期,皇上曾頒佈詔書規定,但凡內宮出現火災等意外情況,必須在第一時間開啟宮門,讓值守在宮外的衛兵參與救火。

    就這樣,嘉慶根據《實錄》上的記載,追查了當日值守的太監,連守門的侍衛一概受到牽連。

    可以說,就是這種不分青紅皂白一概照章辦事的原則,使盛世之後的大清迅速衰落,嘉慶也在渾渾噩噩中走向衰老。

    對於一個身居高位的皇帝來說,不清醒的頭腦就是一種折磨,效仿先祖“法祖”的信條,卻違背了“法祖”最根本的核心,政策不拘於形勢,時刻創新,使國家生機勃勃,這種充滿先進意義的進取精神,不斷成長、修正,最終趨於完善,使大清王朝繁盛百年,康熙與乾隆都曾高舉“法祖”的大旗,可他們“法”的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教條,而是祖先們的現實主義精神和敢於拼搏的勇氣,嘉慶效仿先人,高呼“法祖”的口號,然而,他卻並未領悟到“法祖”核心。

    當然若憑固守教條這一點將嘉慶帝評價為昏君,這種評價並不準確,我們需要從更多經歷中去分析,去判斷,有這麼幾個故事拿來和大家分析。

    故事一

    某年盛夏,提督楊懌入宮覲見嘉慶,嘉慶原本在室內搖著扇子驅暑,見楊懌滿頭大汗地站在一旁,便默默地收起了扇子,由於朝廷規定,大臣們不得在皇上面前搖扇納涼,所以,楊懌被熱得幾近中暑,嘉慶為了體恤楊懌,便收起了扇子,要知道,嘉慶不同於楊懌,是個身寬體胖的人,一段時間沒扇扇子,嘉慶熱得汗流浹背,卻始終沒抱怨一個字,這件事讓楊懌倍受感動,回到家後立馬將皇帝的恩德寫在日記中。

    故事二

    嘉慶帝在政期間,有許多大臣年事已高,步履蹣跚,乾隆覺得老臣們每天走路辛苦,便准許老臣可騎馬上朝,嘉慶繼位後,又加了一條,那就是不會騎馬的大臣可以乘著轎子上朝,這樣的安排非常人性化,因為滿漢文化的不同,滿族大臣自幼學習騎射,就算年事已高騎術卻絲毫不減當年;許多漢族大臣從未接觸過馬匹,不擅長騎術,有了嘉慶的特許,老臣們再也不用擔心上朝行路難的問題,這算是嘉慶一生中為數不多的創新政策,可卻是於國事無補的一樁小事。

    故事三

    嘉慶在位時,曾有大臣想調兵將葉爾羌的玉石運往皇宮,這件事讓嘉慶大為光火,他覺得:將士們的職責是保家衛國,不是用來運貨的,緊接著,嘉慶還禁止大臣將玉石送進京城,並命人將那批葉爾羌的玉石全部丟掉。

    其二 糊塗昏庸,沒有進取之心

    從上述這三件事來看,嘉慶既仁慈又節儉,為何成不了明君呢?嘉慶生不逢時,在千年不遇的動盪面前,想要挽國家於傾頹,需要的並不是仁慈和節儉,而是敏銳的政治嗅覺、進取拼搏的精神和實事求是的風格,可惜,嘉慶並不具備這些素質,所以,才會揹負“嘉道中衰”之名。

    在嘉慶即將撒手人寰的時候,他表現出的竟不是對大千世界的眷戀,而是放下一切的輕鬆,從嘉慶登基之初的勵精圖治,到謝幕時的糊塗昏庸,嘉慶帝王生涯的滑落曲線令人唏噓。

  • 13 # 生命的不可思議

    嘉慶皇帝在歷史上的評價不高,這是因為他實在是太保守了,在很多的政策上,都讓清朝的歷史在倒退,尤其是支援農業,打壓工商業的行為,讓清朝在世界上的競爭力削弱了很多。而他引以為傲的治理的貪腐問題,在他做皇帝的時候其實變得更加的嚴重了。和珅僅僅是一個代表而已,更多的貪官,整個貪腐的體制都是沒有得到改變的。並且雖然百姓的收入轉移到了農業,他們的收入其實在下降的,因此在嘉慶的時候,百姓的日子其實是更不好過的。

    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嘉慶遭到了一次刺殺,差一點就要了他的性命。也就是在公元1803年的時候,外出遊玩的嘉慶一行人在回皇宮的路上遭到了刺殺。兩個蒙面人直接衝到皇帝的坐轎面前,要不是6個貼身的侍衛不要命的給皇帝抵擋,嘉慶做皇帝的歷史那天就要被改寫了。這個刺殺的人叫做陳德,另外一個是他的兒子,他們和嘉慶並沒有什麼直接深仇大恨,但是他們卻恨嘉慶恨到不行。陳德一家本來也算普通的老百姓,但是因為沉重的稅賦,交不起稅收的父親被官吏給活活的打死。即使他去告官,也沒有得到處理,自己反而受到了杖刑。但是他希望自己在死前能有點成就感,在臨死前決定為清朝的百姓做點事,刺殺嘉慶皇帝,改變一下統治者。看能不能讓百姓的日子好過一點,他一個人死了就死了,但是要是可以幫到其他的人,他的死也是值得的,最後他們一家都被處死了。

    其實這件事的發生,是嘉慶年間清朝社會的一個真實反映。當百姓已經出現生活困難的情況下,朝廷的稅賦一點都沒有減輕,這無疑直接要把老百姓逼上絕路,這樣的社會是逼百姓起來造反的。當皇帝的嘉慶,對這樣的情況自然是要承擔很大的責任的,這也是為何,他在歷史上的評價,比起他之前的前三任皇帝差那麼的多,能力完全不在一個級別上。

  • 14 # 歷史環形社

    明清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晚期,是中國封建社會中央集權的高峰,同時也是中國開始逐漸落後與世界的時代,滿清入關以後,吸取了前朝的教訓,大清十二帝幾乎很少有昏庸、懶政之輩,但能力不行的除外。比如以勤儉組成的嘉慶、道光,文治武功的康熙、雍正等等。

    乾隆在位時期是滿清帝國的巔峰,但盛極必衰。在乾隆的晚年,由於從政過於寬厚,導致貪汙盛行,朝廷積弊嚴重,而周圍又民變四起,同時由於西方殖民者的航海行動,鴉片這個影響中國近一個世紀的毒瘤也逐漸出現。

    乾隆留下的“爛攤子”

    嘉慶即位之時,運氣不好,不僅國內白蓮教肆虐,而且也是清朝由盛轉衰的時期。嘉慶剛當上皇帝沒多久,就立即下令處死他爹給他留下的臨終大禮包,並抄家和珅2億兩白銀之巨,並以此獲得了改革的本錢。

    新皇登基後,確實想做一番勵精圖治,比如他提到“嚴懲貪汙”,但朝廷腐敗之久,豈是拿下一個和珅,發幾道聖旨就能整治好的?但嘉慶不以為意,不僅重新重用清廉的大臣,而且身先力行,提倡簡樸生活,甚至穿著打補丁的衣服,他這招在以後的道光皇帝身上也繼承過去了。

    但另嘉慶本人以外的是,他終日勤勤懇懇,並無奢靡豪華之風,但國家之局勢依然大不如從前,不僅稅收上不來,反而出現的矛盾和問題更多了。原因可能就在於,皇帝縱觀的是戰略全域性,而嘉慶皇帝過於重視具體事物,而對於很多官場上的陳年詬病卻毫無辦法,同時,事關百姓的民生之計也毫無建樹,怎能不鬱悶呢?

    嘉慶帝在位期間兩次遭遇刺殺

    嘉慶帝在位期間曾經過二次暗殺,1803年被解僱的廚子陳德因想到以後的生活可能沒有著落,便想著要是能拉皇帝墊背就不虧,但後來行刺失敗,被凌遲處死。十年以後,天理教的首領林清在叛變的太監劉進亨的引導下潛入宮中刺殺皇帝,並且差點就成功了。

    幸虧皇子旻寧救駕成功,在這場叛亂中,不僅太監幫忙,而且豫親王裕豐統領的官軍中,也有很多人臨場倒戈,由此可見皇帝是如何不得人心啊。旻寧這次倒是因為表現出眾當了後任皇帝,也就是道光。

    這件事情不僅讓嘉慶帝視為恥辱,也讓他形象大跌。後來嘉慶突然暴斃,據推測應該是引發的心腦血管疾病,而民間居然有說他被雷擊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十五萬以內預算(包含所有)買車,求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