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佛本無我菩提一心
-
2 # 木子愛影史
既然題主提到了唐朝和宋朝,那就以這兩個王朝為例。
先說唐朝,唐朝開國皇帝是李淵,李淵的爺爺是北周時期八柱國之一的隴西郡公李虎,其父親是李昞,在李虎死後,世襲隴西郡公,後改封為唐國公,李昞死後,由李淵世襲唐國公,
再說宋朝,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然後“黃袍加身”,由於趙匡胤當時是宋州節度使,所以直接就以封地建立國號“宋”。
-
3 # 陸一說歷史
答:大致依據三方面原因,一是開國皇帝的出身;二是地名;三是典故寓意。
這個問題挺有意思,國號就和人起名一樣,總不可能憑空瞎起,下面我逐一介紹一下。
開國皇帝的出身這個說白了就是開國皇帝的發家地或者他的家族歷史。
像題主問的宋朝,因為趙匡胤是在歸德軍節度使這個職位上起家的,歸德軍的駐地在宋州,所以趙匡胤便立國號為“宋”。
再比如唐朝,在當皇帝之前,李淵是唐國公,封地是唐國,建國後就自稱“大唐”
還有家族歷史原因的,中國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改國號為“周”, 這是因為武則天是周平王的後裔,其父親曾被封為周國公。
地名最簡單的,三國演義大家都很熟悉。
劉備的蜀漢,因為根基在四川盆地,古稱“蜀”,所以叫蜀國。
孫權的吳國,根基在江南,古城“吳地”,所以叫吳國。
典故寓意元朝是少數民族,取“元”就是根據漢人的《易經》乾卦:“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元、亨、利、貞”為乾之四德。元,始也。
這也是為了方面統治,宣揚正統性,畢竟漢人是多數民族。
同理,清朝的“清”字有清平的意思,即太平盛世。
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為了鞏固統治,一般都會找漢文化裡的寓意來建立國號。
總體而言,在歷史上依據開國皇帝自身經歷和家族歷史背景來確定國號的情況居多。
-
4 # 伴讀歷史
歷史上王朝的國號是依據由什麼決定呢?大致有五個來由:最早期由部族、部落聯盟的名稱而來,來自建立者原有卦號、爵位;源於建立者原始所或政權統治的區域;源於宗族關係;寓意吉祥。
比如唐,李氏江山,發源地在太原,也是稱之為唐地,可以追溯到三皇時期,帝堯,帝堯是陶唐氏,所以也叫唐堯,子孫世代居住的地方也叫唐地~
宋:後周恭帝繼位後,命趙匡胤為歸德節度史,歸德軍駐宋州(今河南商丘),趙匡胤為宋州節度使。故陳橋兵變後,發跡在宋州,國號曰“宋”
元:源自《易經》中的第一卦: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元既有大之意思,也有始之意。
明:明太祖朱元璋是中國千年以來唯一以為農民皇帝,他的勢力多來自紅巾軍起義,有傳言是明教起義,而且起初打的旗號是“小明王”~還有明字中有日月所以天下大明!值得一提的是,北韓的名字也是朱元璋起的,意味朝日鮮明之國。
清:清的國號本來叫”金“,後來為避免與前朝的金重疊就改成讀音相近的”清“。而且”大清“源於蒙古語中的”daicing",意為勇士,因此清的正式名稱是“amba daicing gurun"(大勇士國)。三點水的“清“剛好克屬火的明。
-
5 # 臥牛說歷史
西周時代,一城即一國,因此國名、城名可以看作一體。現代好多城市在西周初年都是國。
秦國的國名是因為秦朝祖先非子被封於秦地,秦既是非子族人的國名,也是他們的氏。
現有地名,才有氏族名。
例如晉國(春秋)的第一位國君叔虞,周成王先封他到唐,因此他被稱為唐叔虞,國名也是唐。
叔虞的兒子燮將晉都(一城即一國,都城也可看著國家)遷到晉水附近,於是改國名為晉。
其他國家的名字大多也是這麼來的:地名決定國名(楚國例外)。
劉邦被封為漢中王,於是國號就是漢。
這個漢王來自義帝,而不是項羽,這要搞明白。
曹操為魏公、魏王,曹丕也是繼任魏王,於是國名為魏。但曹操為何稱魏?雖然魏王是劉協封的,名字卻是曹操選的。
原來當時有晉、魏之地當興的讖語,而鄴城又在魏地(戰國七雄之一),於是曹操選魏為號。
晉國也是如此,曹氏選了魏,司馬氏選個晉更好。
其他改朝換代大多是內部造反,而最常用的手段便是禪讓制。
我們可以將禪讓制理解為繼承:新王朝是舊王朝的合法繼承者。如何證明這一點呢?國號。
南朝宋的建立者為劉裕,因為世居彭城,於是選擇彭城春秋名——宋為國號。但是劉裕首先是晉朝的宋公、宋王,最後才是宋朝的皇帝。
劉裕因是晉朝的宋王身份,才能繼承晉朝,因此這個“宋”是不能隨便改的。
宋國出自晉朝,因此他能繼承晉朝,這便是合法權。
楊堅繼承北周,他是北周的隨國公,因此他的國號為隨,隨字太難看,於是改為隋。
李淵是隋朝的唐國公,他的國號便是唐。
其他的也多為前朝官職,這樣才有合法繼承權。
朱元璋是例外,他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換句話說,他可以隨便起名,例如早年的吳王,他建國後也可以稱吳朝,不過朱元璋沒用,而是用的明。
-
6 # 燊旭
歷史上王朝定國號,就像給自己取名一樣,都是有講究的。
一般取名的方式有四種。
第一種,以封地命名,這種命名方式比較普遍,像商朝因為其受封於商,所以就定國號為“商”。周發源於周原(陝西岐山),定國號為“周”。這個取名方式一般是比較古老的方式,畢竟還沒有完善的國家體系,那時候的國家更像是後來的諸侯王。
第二種,以君主封號命名,例如劉邦被封漢中王,所以定國號為“漢”;曹操被封為魏王,等到他兒子上位代漢後就改國號為“魏”。這種定國號的方式,更像是一種順理成章繼承,這個時期活好的定立,應該是最講究的,一般都會聯絡到“夜觀天象”這類操作。
第三種,以發祥地命名,最著名的屬趙匡胤,他兵變宋州,所以定國號為“宋”。這種命名方式可能是源於一種心靈寄託。
總結,大到一個王朝定國號,小到一個家庭長輩給新生兒取名,方式雖然各有不同,但是目的都是相同的,那就是選取一個有寓意,大部分人能接受的名字。
-
7 # 小小年紀純純的心
這裡有很多種情況:
第一種最為古老,是夏商周(包括周天子不掌實權的春秋戰國)的時候,天子只擁有京都附近的土地,其餘的分封給同姓的宗室(如周公旦)或異姓有功的臣子(如秦的祖先養馬有功)。這時候很多領地名字的形成是根據當地民眾對該地的稱呼(就算地名吧)或者天子直接命名的——這批最古老的封地名字很多被後人沿用,是屬於原創的。
第二種是以皇帝登基(禪讓也好,篡位也罷)之前,其王位或領地的封號,這種比較常見,沿襲其原封地的各項制度。比如西漢高祖劉邦之前為漢中王,隋文帝楊堅之前為隋國公(隨),唐高祖李淵之前為唐王,宋太祖趙匡胤兵變之地在宋州。五代十國中很多佔地為王的都是大唐以前的節度使,其國號也是以前封地的名稱。
第三種是以所佔之地的地名命名的。這種情況在戰亂紛飛的時候比較常見,比如五胡十六國中符洪的前秦,慕容嵬的前燕等等。(最典型的是西楚霸王嘛)
第四種是表明正統或者延續前一個王朝。如劉備的蜀漢,慕容垂的後燕,姚萇的後秦等等。
具體回答樓主的問題:夏的國號訂立鮮有說明,比較詭異;商和周都是王位和領地的名字。周朝諸侯國的封號是根據地名或者天子封地時的寓意。漢和唐的都是第二種。宋這個國號,春秋的宋是封地名字,北宋的宋是趙匡胤兵變宋州。魏蜀吳,魏是曹操的王位號,蜀和吳是地名(蜀漢是算第四種繼承型別)。至於其他的,國號的重用有些有寓意的,有些恰好是巧合,不能一一列舉,樓主可從開國皇帝的歷史背景加以推敲,不難得出想要的結果。
-
8 # 春秋侃史
宋: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在未登大位前,被授為歸德軍節度使,治所在宋州,故趙匡胤黃袍加身後取國號為“宋”。
中國曆朝歷代的封建王朝開啟大統前,都會受此封建思想影響,如隋朝是因為楊堅襲封隋國公,故取國號為“隋”,漢朝皇帝劉邦因被封為漢王,封地在漢地,故取國號為“漢”。
-
9 # 王建國HIST
李虎的父親為李天錫,是北魏的幢主,西魏時被追贈為司空。李虎曾經追隨太保賀拔嶽,平定元顥之亂,後來追隨宇文泰平定叛亂,並且抵抗東魏的進攻,稱為西魏的八柱國之一,拜為太尉,封隴西郡公。
西魏大統十七年,因病去世,追贈為唐國公。李淵建立國家的時候便以唐來命名。
宋朝
宋朝的國號來自趙匡胤曾經歸德軍的治所宋州,宋州就是今天的河南省商丘市。
漢朝
漢朝則是因為漢高祖劉邦被項羽封在了漢中,被稱為漢王,所以後來建立的國家叫作漢朝。
隋朝
和唐朝一樣,楊廣的父親楊忠被尊為隋國公,所以後來楊堅建立的國家便是稱為隋朝。
魏朝
曹超之所以建立魏國是因為他被封為魏王,而北魏為什麼叫作魏朝呢?相傳曹奐被廢了以後,曾經讓他的鮮卑妻子拓跋氏逃回北方,讓她將來光復大魏。
元明元朝之所以叫作元朝是取了易經系詞上的一句話,大哉乾元,
明朝,朱元璋剛剛平定天下,向天祈禱,得到了大明這個稱號。
-
10 # 小卒過河拉大車
這問題挺簡單的啊,幹嘛都寫那麼長啊?!
宗族發源地———商、周為例。
開國皇帝的封爵———漢劉邦封為漢中王,定國號為漢。李淵世襲唐國公,定國號唐。還有曹魏的魏,司馬家族的晉等。
開國皇帝發家的地方———宋就是這種典型案例,趙匡胤黃袍加身前,是大周的殿前都點檢兼歸德軍節度使。歸德軍治所就是宋州(今河南商丘),這裡算是趙匡胤起家的地方,也可謂龍興之地,所以趙匡胤定國號為宋。
類似於發家不忘本———朱元璋建大明朝,就是用的明教。
從書裡找的———大元就是書裡找的,字眼好吉祥
-
11 # 微史論
這個一般跟開國皇帝或者其先輩的封號、封地有關。
下面就以歷史上幾個大一統的王朝為例:
1·大秦
早期的秦人給周王室養馬的,由於養馬有功,被封在秦地。周幽王時期,犬戎攻入當時的都城鎬京,秦襄公由於保衛周王室有功,被正式封為諸侯國,國號為秦,也就是春秋戰國時期的秦國,後來就是我們熟悉的奮六世之餘烈,震長策之於宇內的秦王嬴政,覆滅山東六國,統一天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國號沿用曾經的“秦”。
2·大漢
大漢是由漢高祖劉邦開創的。
秦末天下大亂,諸侯並起,經過相互征伐,最後剩下劉邦和項羽兩個勢力最大的諸侯。起初,項梁立楚王的後代為楚懷王,說“先入關者為王”,後來劉邦率先攻入關中,秦王子嬰投降。項羽晚了一步,退軍霸上,後來項羽逐漸掌權,廢除楚懷王,分封諸侯,自立為“西楚霸王”,把漢中、巴蜀等貧瘠之地封給劉邦,封劉邦為漢王,國號以封地為號,定為“漢”。
3·晉朝
晉朝是由晉武帝司馬炎建立。
國號的為“晉”是因為司馬炎的父親司馬昭曾被魏帝曹奐封為晉公,後來加封為晉王。後來,司馬炎廢魏建晉時,就以其父的封號為國號。
4·大隋
隋朝由隋文帝楊堅建立。
國號是因為隋文帝之父楊忠曾被北周皇帝封為“隨國公”,後來楊堅世襲了爵位,後來北周靜帝禪位於楊堅,楊堅就以封號為國號,定為“隨”,但是後來覺得隨有走的意思,怕不吉利,就改為“隋”。
5·大唐
大唐是由唐高祖李淵建立的。
國號由來比較簡單,就是因為李淵曾經被封為“唐國公”,後來建國時,以封號定國號為“唐”。
4·大宋
大宋開國皇帝是宋太祖趙匡胤。
五代時期,後周恭帝繼位後,命趙匡胤為歸德節度使,駐軍宋州,後來陳橋兵變,趙匡胤黃袍加身,定國號為“宋”。因為趙匡胤是由宋州節度使發跡的,所以以發跡地明朝為國號。
5·元朝
元朝是由元太祖忽必烈建立的,在定國號時,考慮到元朝前身是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帝國”,所以用過“大蒙古國”的稱謂。後來忽必烈想著國號如果還以曾經起初之地、封邑之所或者封號為國號,不足以提現新朝的盛大,所以後來忽必烈頒佈《建國號詔》,取《易經》“大哉乾元”之意,選用“大元”定為國號。元者,大也,大不足以盡之,而謂之元者,大之至也。
6·大明
明朝是由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的國號來源有不止一種說法。按照朱元璋的意圖,起初打算以“大中”為國號。後來,為了體現繼承韓山童、韓林兒的“大小明王”之號,定為“大明”。後來有說是因為宗教,就是白蓮教,其前身為“明教”,跟影視劇上的類似,當然不是真的如那樣,而且朱元璋手下,真有一幫明教徒,用“明”做國號,以體現正統,也應了明教“明王出世”的預言。還有種說法就是以明喻火,元朝為金,以五德始說,明朝取代元朝是以火克金。
7·大清
大清的國號來自於皇太極時期。“清”的由來有這麼幾種說法:第一種就是“掃清廓清”的意思;第二種就是清就是青,青是北方信奉薩滿教所崇尚的,滿洲也是信奉薩滿教的,所以取名“大清”。第三種就是五德之說,明為火德,清為水德,水能夠克火。
-
12 # 強哥說文史
歷史上王朝的國號確定一般是依照以下幾個方式:
一、開國者發源地先秦的王朝國號大多是因為其發源地。比如,夏、商、周、秦等,都是因為該王朝的主體部落或王族祖先起源於這裡,所以才定地名為國號。
二、開國者的爵位部分王朝的開國者因為受到前統治者分封了爵位,因此他在建立王朝的時候便使用自己的爵位來給國家命名。比如隋文帝楊堅承襲父親的隨國公爵位,唐高祖李淵曾被封為唐國公等。
三、開國者發跡地多被少數民族所建立的政權所採用,在五胡十六國、五代十國時期尤為多見,如前燕、後燕,前蜀、後蜀等。
四、開國者姓氏這類情況比較少,春秋末三家分晉的趙(趙籍)、魏(魏斯)、韓(韓虔)三國就是採用了建國者的姓氏。
五、沿襲以往王朝南北朝的北周、五代十國的後周、武則天的大周等,都因為標榜自己尊崇周禮,祈禱國祚像周王朝一樣長,才定下國號。另外如五代後漢劉知遠也是如此。
六、其他如我們所熟知的明朝,因為朱元璋出身紅巾軍,而紅巾軍信奉光明教,或明教,所以採用明為國號。清朝既有采用蒙古語的因素,也有暗合漢文化中五行相剋、迴圈往復的考量(明為火德,清為水德)。
以上便是中國歷史上王朝確定國號的所採用的依據。
-
13 # 跟著氧氣遊中國
古代朝代國號一般根據開國皇帝之前的爵位、發跡地、或以某個強大王朝後人自居而重複使用其國號等。
唐朝的正式國號是“唐”,原意是晉的古名,泛指今山西省的中南部地域。唐高祖李淵的祖父李虎為西魏八柱國之一,被追封為“唐國公”, 其後,爵位傳至李淵。
李淵是隋朝時行宮居晉陽( 今山西太原)留守,以尊隋為名起兵,每戰必克,直入長安,在隋恭帝楊侑禪讓帝位後便以“唐”為國號。因國君姓李,故又稱李唐,尊稱為大唐。
趙匡胤兵變之前擔任的三大職務中有一個是歸德軍節度使,就是歸德軍區總司令。那麼司令部在哪裡呢?在宋州,就是今天的河南商丘。為什麼叫宋州呢?因為春秋的時候,這裡是宋國的首都,後來就叫做宋州。所以趙匡胤把國號定為宋,他建立的這個朝代就叫宋朝
-
14 # 謀士說
在中國歷史上以姓氏作為國號的只有南北朝時期的陳朝,其他朝代都是以封地和封號作為國號。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秦朝開始分析一下,中國歷史的封建王朝都是以什麼依舊來定國號的?
1.秦朝
秦朝的前身為秦國,秦國的祖先為秦非子。因為養馬技術一流,周孝王將秦地封給了非子,成為周朝的附庸國。所以,秦朝是以封地為國號。
2.漢朝
漢朝的建立者為劉邦,劉邦為秦朝的一個亭長,秦末大亂,劉邦響應號召歸附楚國貴族項梁的軍隊。後來項梁戰死,鴻門宴後項羽封劉邦做好漢王。楚漢之爭項羽烏江自刎,劉邦就以“漢”作為國號。
3.晉朝
晉朝的建立者為司馬炎。司馬炎的父親為司馬昭。司馬昭在公元264年,魏元帝曹奐下詔拜司馬昭為相國,封為晉王。司馬昭去世以後,司馬炎繼承父親的爵位,並逼迫魏元帝禪位,司馬炎就以“晉”為國號。
4.隋朝
隋朝的建立者為隋文帝楊堅,楊堅的父親名叫楊忠,是西魏和北周的軍事貴族,北周武帝宇文邕在位時封楊忠為隨國公,楊堅承襲父爵。後楊堅逼迫北周靜帝禪讓為帝,他認為隨有走的意思,恐不祥改為“隋”,以封號為國號建立“隋朝”。
5.唐朝
唐朝的建立者為唐高祖李淵,祖父李虎是西魏八柱國之一。北周建立後,李虎被追封為唐國公,其子李昞世襲唐國公。李昞去世以後,兒子李淵世襲。隋末大亂,李淵在晉陽起兵,後攻入長安,加封唐王。隋朝滅亡以後,李淵建立唐朝,以封號作為國號。
6.宋朝
宋朝的建立者為趙匡胤,趙匡胤出生于軍人世家,高祖和曾祖都在唐朝做官,祖父在後唐做刺史。趙匡胤早年投靠郭威,後來郭威稱帝建立“後周”。郭威去世時皇帝還小,趙匡胤成為禁軍統帥,後來被大臣“黃袍加身”做了皇帝。由於趙匡胤在後周任歸德軍節度使的藩鎮所在地是宋州(春秋戰國時期該地區是宋國的封地),遂以宋為國號。
7.元朝
元朝的建立者為忽必烈,他是監國託雷第四子,元憲宗蒙哥的弟弟。公元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釋出《建國號詔》,取《易經》“大哉乾元”之義,以“大元”為國號。
8.明朝
明朝的建立者為朱元璋,朱元璋家貧,曾做過和尚,後投靠紅巾軍郭子興,郭子儀又投靠明教小明王,朱元璋曾向其稱臣。雖然朱元璋曾被封為吳王,但是明教勢力強大,根據傳說明教有明王出世。1368年,朱元璋遂以“大明”為國號。
9.清朝
清朝的前身為後金,後金的建立者為努爾哈赤。努爾哈赤死後,兒子皇太極改後金為清。皇太極在改國號前,廢除了“女真”族號,改為“滿州”。而“滿州”在滿語中的音為“曼殊”,本是佛名,意為“清之帝王”,是佛的化身。所以,皇太極以“清”作為國號。還有一個說法,“金”和“清”同為諧音,而金國曾經被蒙古所滅,漢人也比較憎惡金國,皇太極為了籠絡人心於是改“金”為“清”。
-
15 # 跟壯壯看歷史
唐朝:唐高祖李淵的祖父李虎為北周八柱國之一,佐命有功,被追封為“唐國公”,爵位傳至李淵,隋代周後,累官居太原留守,起兵後,李淵自稱“唐王”,後廢隋帝楊侑遂建“唐”朝。
宋朝:後周恭帝繼位後,命趙匡胤為歸德節度史,歸德軍駐紮在宋州(今河南商丘),次年,趙匡胤在陳橋發動兵變即位,因其發跡在宋州,故國號曰“宋”,定都汴梁(今開封),靖康年間,金兵攻陷汴京,北宋遂亡。徽宗第九子趙構在臨安(今杭州)重建宋王朝,史稱“南宋”。
-
16 # 歷史飛凡觀
秦朝統一天下以後,仍以秦為國號,而秦這個國號的由來則是因為周王室東遷洛邑,秦國先祖嬴非子護駕有功,所以特許可以在秦地建邑號稱嬴秦,從此秦國開始走上諸侯爭霸的歷史舞臺。
漢、魏、晉、隋、唐、宋幾朝都是因為開國君主所獲得的爵位而來,劉邦被項羽封為漢王,他與西楚霸王項羽之間的戰爭也被稱為“楚漢之爭”。
魏國是因為曹操在東漢末年被封為魏王;晉朝也是因為司馬懿被封為晉王;隋朝的來源是楊堅之父楊忠被封為隨國公,後來楊堅根據讀音改成“隋”;唐朝則是因為李淵繼承的是唐國公的爵位,然後國號就定成“唐”;宋朝是因為趙匡胤登基之前曾經擔任過歸德軍節度使使,而歸德是春秋時期宋國的地方,所以趙匡胤的國號叫做宋。
元朝的國號叫做“大元”,取自漢族經典著作《易經》中的句子“大哉乾元”;明朝建國時期朱元璋本來想叫“大中”的,可惜後來占卜沒透過,後來還是以“明王出世”的讖言以“大明”為國號;清朝本來努爾哈赤時是叫“金”國的,後來皇太極認為明朝屬火德,清朝要滅明朝,於是改成滿語裡發音一樣,但是漢字表意是水德的“清”。
-
17 # 雲卷飛山
中國歷史上王朝的國號都是大有來頭的,很少有拍腦袋而來。
先秦以前,大多以地名為國號。如秦王朝的祖先,因在周代商時站錯了隊,被罰去秦地為周王養馬。周幽王時犬戎攻破豐鎬兩京,秦襄公保衛周王朝有功,正式獲封成為諸侯,經過五百年幾十代君主努力奮鬥,基本上沒出現昏君,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一統天下,嬴政由秦王變成了始皇帝,秦國也由此變成了秦王朝。
秦末陳勝吳廣起義,天下響應,秦二世而亡。因當時流傳“秦滅六國,楚最無辜”、“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所以立國號為“張楚”,大概是張揚光大楚國的意思吧。項羽是楚國貴族後代,奪得天下後,理所當然自封“西楚霸王”。項羽雖然在鴻門宴上放過了劉邦,但仍不忘打壓,故意將劉邦分封到漢中偏遠之地,為“漢中王”。劉邦“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奪得關中後,即自封為“漢王”。消滅項羽後,自然由“漢王”變成了“漢皇帝”,成了“漢高祖”。
漢朝自漢武帝之後,由於皇帝幼小,大權逐漸旁落於外戚之手,最後被外戚王莽取而代之,漢王朝滅亡。王莽是個典型儒生書呆,一拍腦門,新王朝國號就叫了個“新”,這個最不象國號的國號。也許國號真的不能草率,拍腦門的後果真的很嚴重,不過十五年,“新王朝”便土崩瓦解。
光武帝劉秀是漢皇室後裔,奪得天下後,自然不忘“漢”字大旗,國號依舊為“漢”,定都洛陽。歷史上為了有所區別,因此把劉邦定都長安的漢朝稱“西漢”,把劉秀定都洛陽的漢朝稱“東漢”,三國時也一樣,劉備定都成都的漢朝稱“蜀漢”,當時的叫法都是一樣的,前面那個字都是後人加上去的。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先被傀儡皇帝(漢獻帝)加封為魏公,後來到魏王,他兒子曹丕承襲了“魏王”稱號,代東漢後國號自然就稱“魏”了。
隋文帝楊堅先是外戚,被封為“隨國公”,取代西魏,一統天下後,嫌“隨”字有個走字底,擔心一不小心竊來的王朝就“走”掉了,但又捨不得這個正統名號,遂去掉“辶”字底,改國號為“隋”。可是怕什麼來什麼,只二世,到隋煬帝時瞎折騰,煌煌大隋果然“走”亡掉了。
唐高祖李淵,七歲時承襲隋朝“唐國公”封號,公元618年起兵反隋,佔領長安後,國號自然就是“唐”了,到公元907年滅亡,得國289年。
宋太祖趙匡胤本是後周皇帝柴榮親信,任殿前都點檢。柴榮出師未捷身先死,趙匡胤則趁機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由於趙匡胤在後周時任歸德軍節度使,藩鎮所在地在宋州(今河南商丘),所以取代後周後,仍定都開封,立國號為“宋”。
公元1127年,金兵攻破開封,擄走徽、欽二帝,宋王室南渡,爭得半壁江山,定都杭州,國號仍稱“宋”。歷史上為了有所區別,稱定都開封的“宋”為“北宋”,定都杭州的“宋”為“南宋”。與西漢東漢有所不同,西漢東漢沒有承續關係,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朝代,北宋南宋是有承續關係的,實際上是同一個朝代,只是疆域縮水了。
蒙古人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滅掉了南宋,定都大都(今北京)取易經“大哉乾元”(偉大的開始)之意,立國號為“元”。
清太祖努爾哈赤是明朝建州女真人,起兵反明後,立國號為“金”。因歷史上早有“金朝”,所以明朝人稱其為“後金”。努爾哈赤兒子皇太極繼位後,為拉攏北方漢人(岳飛抗金故事廣為流傳,漢人對“金”和“女真”深惡痛絕),遂改女真族為滿族,改“金”為“清”,“清”主水,“明”主火,取陰陽五行水滅火之意。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西風東漸,建立了亞洲歷史上第一個共和國一一中華民國,王朝封號遂成歷史。
-
18 # 南嶺說史
一起來看看吧。
首先是中國目前文獻中記載的第一朝代:夏朝。
根據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夏,中國之人也。”
周朝。周朝是中國歷史存在時間最長的朝代,它的來源也是地名。在商朝第二十七任君主武乙時期,因為被犬戎進攻所逼,周朝太王,周文王的祖父公亶父帶領族人遷移到渭河之濱的周原定居。不過雖然周朝的先祖居住在周原一帶,“周”的國號來源可能是商王武乙所賜,周在甲骨文之中的寫法類似於“田”字,而周人擅長農耕。
秦朝,源於地名。秦國開國國君秦非子被周孝王封於秦邑,此後遂有秦國之名。
西楚霸王項羽之楚,項羽本是楚國之人,又以楚國舊地為根據地發動反抗暴秦的起義。
陳勝之張楚,意為張大楚國。
欲張大楚國,故稱張楚也。-《風俗通義校注》
漢朝,因漢高祖劉邦被西楚霸王項羽封為漢中王,而以“漢”為國號。不過漢初三傑之一的蕭何解釋道:
語曰天漢,其稱甚美。願大王王漢,撫其民,還定三秦,天下可圖也。-《太平御覽》
王莽建號曰新,亦以初封新都侯故也。-《廿二史札記》
曹魏之魏,因曹操被封為魏王,其子曹丕篡漢受禪,以魏為國號。
東吳之吳,孫策被東漢朝廷封為吳侯,孫權被曹操封為吳王,之後自立為帝,以吳為國號。
蜀漢之漢,繼承自兩漢之漢。
晉朝之晉,司馬昭被曹魏封為晉王,其子司馬炎篡魏受禪,以晉為國號。
南朝宋之宋,因劉裕原籍為彭城,戰國時屬於宋國,被東晉封為宋王,受禪建立宋朝。
南朝齊之齊,齊開國之君蕭道成的父親曾於齊國故地濟南為太守,被劉宋封為齊王,之後受禪建立齊朝。
南朝梁之梁,因蕭衍被封為梁王,受禪建立梁朝。
北朝之北魏,最初的國號為代國,但在公元398年改為“魏”為國號。主要原因是拓跋部鮮卑自稱是軒轅黃帝的後裔,而軒轅黃帝的發源地姬水河戰國時期為魏國,故而以魏為國號。
昔商人不常厥居,故兩稱殷、商,代雖舊邦,其命維新,登國之初,已更曰魏。夫魏者,大名,神州之上國也,宜稱魏如故。-《資治通鑑》
北朝之北周,宇文覺被西魏封為周公,之後受禪建立北周。
隋朝,因隋文帝之父楊忠被北周封為隨國公,楊堅本人又被北周靜帝進封為隨王,受禪之後因認為隨有“走字旁”,不吉利,遂以隋為國號。
但也有人持有不同的意見:
隋受周禪,姓楊氏,本弘農華陰人也。初從周太祖起義關西,位至大司空,封隋國公。諱堅後即帝位,因號隋國。隋字,玉篇加工者,待過反。字本無走,唐祚既興,謂隋已走,是故加之。-《摩訶止觀輔行傳弘訣》
唐朝,因唐高祖李淵之祖父李虎被北周封為唐國公,李淵被隋恭帝進封為唐王,受禪之後以唐為國號。不過也有認為和李淵太原起兵所代表的晉國之始祖周武王姬發之子唐叔虞的唐有關。
武則天之周朝,因其父親武士彠為唐朝初年功臣,先是被封為應國公,唐高宗李治在位時因為寵愛武則天而改封為周國公。
高宗永徽中,以士彠仲女為皇后,故崇贈幷州都督、司徒、周國公。-《新唐書》
之後武則天稱帝是變以父親之爵位為國號。
五代梁,朱溫被唐朝封為梁王,受禪後建立梁朝。
五代唐,李存勖繼承父輩的晉王稱號但因此前被唐朝賜姓為李,又與篡唐的朱溫為死對頭,打著為李唐中興的旗號,以唐為國號。
五代晉,此名其實最為人不恥,因為國號是契丹所賜,主要是因為石敬瑭自認為“兒皇帝”,而石敬瑭在五代唐為河東節度使,是晉國故地,故以晉為國號。
五代劉知遠的漢、十國之劉崇北漢、劉龑南漢都是因為姓劉,蹭之前漢朝之熱點。
五代周,郭威自認是周朝周文王的弟弟虢叔後裔,於是以周為國號。
朕本姬室之遠裔,虢叔之後昆,積慶累功,格天光表,盛德既延於百世,大命復集於眇躬,今建國宜以大周為號。-《舊五代史》
宋朝,因趙匡胤被後周任命為歸德軍節度使,駐紮地為宋州,黃袍加身後以發跡的地方為國號。
西夏,唐代時拓跋思恭被賜姓為李,佔據在夏州被封為夏州節度使。李元昊建立西夏是,以夏為國號,因在宋朝的西方,而被稱為西夏。
收國元年正月壬申朔,群臣奉上尊號。是日,即皇帝位。上曰:“遼以賓鐵為號,取其堅也。賓鐵雖堅,終亦變壞,惟金不變不壞。金之色白,完顏部色尚白。”於是國號大金,改元收國。-《金史》
但也有說,金國是女真的漢譯,其實就是“女真國”的意思。
法《春秋》之正始,體大《易》之乾元。-《元史》
大清朝,dacing在滿語之中為勇猛善戰的意思,也有勇士的意思。但也有說法是因為明朝的明屬火,皇太極為表明取代大明朝的意圖,以水克火,便以大清為國號。
-
19 # 圍爐品茗人起源地原則
以起源地作為國號的做法是中國歷史上早期王朝通用模式,其實這種方式就是古代以起源地為部落或者部落聯盟名稱的演變。因為早期的王朝就是部落和部落聯盟演進而來。
夏朝:夏朝就是姒姓夏后氏部落逐步團結其他血緣關係相近的部落形成的部落聯盟,再逐步融合形成的奴隸制王朝。而“夏”是從有夏之居和大夏地名演變而來的部落名,最終成為夏朝的國號。
商朝:商朝的國號根據史書記載也是因為其始祖契被封於商地,因此逐步形成商部落,後來也演化為商朝的國號。後來盤庚遷殷,商朝一度改稱殷。但總體而言大家仍以商為商朝的國號。
周朝:周朝的國號源自於周部落發源於周原(此前的周人四處遷徙,沒有定居,自遷入周原之後逐步定居形成周部落主體。),周武王姬發滅商之後,即以周部落名稱為周朝的國號。
秦朝:秦人最早是商部落內贏姓的一支,因為周滅商過程中反抗周人,因此被舉族遷移,被趕到西北一帶。後來因為給周王室養馬有功,被封在秦地,在此基礎上逐步形成了秦部落。後來秦人保衛周王室有功,被正式封為諸侯國,即以秦為國號。
封號或者發跡地原則自秦以後,中國特別是漢族內部已經基本沒有部落的概念,因此自後的王朝大體上以皇室家族的封號或者發跡地為國號。但其實質上和起源地原則大同小異,也是前一原則的一種演化。
漢朝:其實劉邦最早的發跡地是沛縣,因此在受封漢王之前常被稱為沛公。秦朝滅亡之後,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劉邦本應受封為關中王或者秦王,但因為項羽不願將關中要地封給劉邦,所以將他改封到漢中,因此劉邦又被稱為漢王。漢朝建立後,劉邦即以漢為國號。
隋朝和唐朝:隋朝和唐朝的國號也都源自於封號,楊堅的父親楊忠曾經在北周被封為“隨國公”,楊堅建國之後因為“隨”字帶有走字底,有不穩固的意味,因此改隋為國號。而唐朝則是李淵的祖父被封為“唐國公”,因此唐朝以“唐”為國號。
宋朝:宋朝的建立者趙匡胤曾被封為歸德軍節度使,駐紮宋州,也即古代宋國故地,因此趙匡胤建國後取自己的發跡地宋為國號。這種以封號和發跡地為國號的做法本質上與部落族群起源地為國號的做法沒有太大區別,但是自漢朝以後,多數王朝都以封號為國號為主,而且大都取自周朝分封的諸侯國為源頭,即受封地在古代的國名,如晉大體上是受封為山西,以周朝分封的晉國故地為國名,而唐也是古代山西一帶的古諸侯國唐國。
少數民族政權的特殊原則自宋代開始,少數民族政權在中原地帶開始穩固統治,他們選擇自己的國名開始不再遵循此前的發跡地和封號原則。而在此之前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政權大體上還是按照發跡地和封號原則。
遼朝:遼朝最早用契丹為國號,也即用自己的部落族群名稱為國號,後來改為遼,遼的解釋有多種,一種符合漢族理解習慣的起源於遼水,另一種則是取自遼遠廣闊的意思,這種解釋代表一種新的國號選擇方式,即採用賦予一定美好寓意的國號。
元朝:元朝源自於大蒙古國,忽必烈建立元朝時,認為自己的元朝遠超歷代王朝,因此自己從易經中取“大哉乾元”中的元字為國號。
明朝:明朝的國號一種說法是因以明教組織起義推翻元朝,為顯示自己是明王正統繼承者,故取明為國號。另外也有五德相剋的說法,以明為火德,以壓制元朝的金德。
清朝:清朝原本以後金為國號,因為與之前的金朝為同一民族,但後來為了降低漢人的抵抗意志,在努爾哈赤死後,第二任君主皇太極時就改為“清”。清朝國號的解釋也非常多,有認為是“掃清廓清”的意思,有五德相剋取水德清水之意(因為明朝是五德相剋中的火德)。也有取自滿語中代青的意思,也就是“上國”的意思。
這些少數民族政權包括漢族的明朝政權都逐步拋開發跡地和封號原則。這些王朝的國號往往被賦予了一定的美好寓意。這種轉變一方面體現出這些少數民族的獨特文化習慣,同時也體現出他們在與漢文化融合過程中不再盲目照搬漢族封建王朝的制度。 -
20 # 阿斗講歷史
古代朝代國號一般根據開國皇帝之前的爵位、發跡地、或以某個強大王朝後人自居而重複使用其國號等。
如大家熟悉的漢高祖劉邦定國號為漢,是因為統一天下之前是漢王,晉武帝司馬炎開國之前爵位為晉王,隋文帝楊堅開國之前爵位為“隨國公”因“隨”字有走的意思,取同音字“隋”定為國號,唐高祖李淵開國之前爵位為唐國公,還有一些割據王朝建立者也是以自己之前爵位為國號的。
宋太祖趙匡胤發跡於宋州(今河南商丘),故立國號為宋,其他割據王朝也有這種例子,不過很少。
元清為中國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元朝其國號為元世祖忽必烈取自“易經·乾篇”中的“大哉乾元,萬物資始”,正式國號為“大元”,之後明清二朝也是在國號中加入大字,清朝早期國號為“金”,因為清朝皇帝所在的女真族曾經在宋朝輝煌一時,建立金國,靖康之恥滅北宋,故清太祖取國號為“金”,史稱後金,清太宗皇太極時改國號為“清”,至今沒有統一的說法,有一種說法是按五行來說“清”字克明朝的“明”字,所以改國號為“清”。
回覆列表
所有開國皇帝的基本都會稱王稱公等,極少數沒封號的也有出生地發家地,國號從這三個裡面選王工,哪個好聽順口用哪個。(王公的爵號大多也根據後者,所以多數情況國號其實都是地名的一部分,例外的元明清,元取自易經。明取自明教,明教又取自教內信仰之一的明王。
夏:禹出自夏后氏部落,曾被封為夏伯,以部落名為國號。
商:湯的祖先契跟隨夏禹治水有功被封在商邑,其部族自稱商族,商湯在鳴條之戰克夏桀後以商為號。之後因長期定都於殷,也被稱為殷、殷商。
西周:周人發源於岐山下的周原,遂自稱周族,以周為號。滅商後定都於鎬京,被稱為西周。
東周:申侯引犬戎破鎬京,幽王死。申侯立廢太子宜臼為王,是為平王,因其名不正言不順,諸侯不朝。虢公迎宣王次子餘臣為王,是為攜王。晉文侯殺死攜王,迎立平王,三年後平王東遷於雒邑,在鎬京之東,史稱東周。
秦:秦國先祖非子為周孝王牧馬有功,被封於秦谷,其部族稱秦人,以秦為號,統一後沿用秦國號。
西漢:劉邦曾被封為漢王,稱帝后以封為號
新:意為“改舊更新”,王莽曾被封為新都侯,篡位後以新為國號表示王莽要改革舊制,建立新制的決心。因僅王莽一世而亡,也被稱為新莽。
東漢:劉秀為漢朝宗室後裔,沿用漢國號
魏:曹丕篡位前為魏王,以封為號
蜀漢:劉備為漢朝宗室後裔,魏代漢後稱帝,沿用漢國號,史稱季漢(西漢稱前漢、東漢稱後漢)。因其根據地在古蜀地,所以又被稱為蜀國、蜀漢、劉蜀,但是歷史上蜀漢的國號就是漢。
東吳:孫權根據地在古吳國,所以曾被曹丕封為吳王,稱帝后以封為號。
西晉:司馬炎襲父爵為晉王,稱帝后以封為號
南北朝:
南朝:
東晉:司馬睿為西晉宗室,並且稱帝前自封晉王,稱帝后沿用晉國號
劉宋:劉裕老家彭城為古宋國,遂受封宋王,以封為號。(但劉裕是正正經經的西漢楚元王劉交之後,為什麼不用漢朝國號的原因估計是因為漢這個名號被劉淵的趙漢和李特的成漢搞臭了)
南齊:因為有讖文“金刀利刃齊刈”暗指齊代宋,蕭道成便逼宋順帝封他為齊王,以應讖文,受宋禪後以封為號。
南梁:蕭衍篡位前根據地為梁郡,受封為梁王,以封為號。
南陳:陳霸先篡位前曾受封為陳王,以封為號而非以姓為號。
北朝:
胡漢:劉淵自稱漢朝後裔,認季漢劉禪為祖,以漢為國號。
前趙:劉曜以都城所在地為古趙國,遂以趙為號,自稱大趙天王。
後趙:石勒曾被劉曜封為趙王,後造反以封為號,自稱大趙天王。
前秦:苻健佔據關中,以關中為古秦地,自稱大秦天王,以秦為號。
前燕:慕容皝從幽州起家,幽州為古燕地,而慕容皝曾被東晉封為燕王,故以封為號。後燕、西燕、南燕皆為慕容皝後裔。
北魏:拓跋氏入主中原後自稱黃帝后裔,而黃帝起源地為古魏國,遂放棄代國國號,以魏為號。
北齊:高洋篡位前被封為齊王,以封為號。
北周:宇文覺篡位前被封為周公,受禪後自稱大周天王,以封為號。
隋:楊堅襲父爵為隨國公,篡位前進封隨王,但覺得隨字從走,不吉,就變隨為隋以為國號。
唐:李淵襲父爵為唐國公,篡位前僅封唐王,以封為號。
武周:武曌的父親曾為周國公,而武曌以周朝姬武后人自居,意在重興周禮,故以周為號。
後梁:朱溫因其根據地汴州在古梁地,被封為梁王,以封為號。
後唐:李存勖自稱唐朝後裔,沿用唐朝國號。
後晉:石敬瑭起家於河東軍節度使,河東軍為古晉地,並且石敬瑭曾為晉王李克用的部將,所以取晉為號。
後漢:劉知遠自稱漢朝後裔,沿用漢朝國號。
後周:郭威自稱周朝虢石父後裔,以周為號。
宋:趙匡胤曾為宋州節度使,發跡於宋州,遂以宋為號。
遼:契丹起源於遼水,故以遼為號,意為堅硬的鑌鐵。
金:女真起源於金水,故以金為號,意為比鑌鐵更堅硬的金。
元:取自易經“大哉乾元”
明:朱元璋起自小明王麾下的明教起義部隊,以明為號指在標明正統性。
清:皇太極成為後金可汗後從漢制根據五行終始學說,明為火德,清為水德,正好剋制明,便以清為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