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HZL19720920

    我吃過印度大米。當時在衣索比亞施工。因國內新政規定糧食未經深加工,不允許直接出口。沒辦法,我們只能到首都亞帝斯貝巴買大米,而當時能買到的也只有印度大米。細長,泛黃,口感鬆散無粘性,食之無味。感覺就是中國的剩米飯,陰乾後拿來再煮,就是這樣口感。不及中國大米香甜。吃了兩個月,大多中方員工腸胃不適。

  • 2 # 銀髮人生

    上個世紀中葉,咱們國家老百姓吃的大米蒸出來也是一粒一粒的,當時北京叫基米,有些地方叫糙米,是一種澱粉和糖含量比較低的稻米,屬於旱季稻,當時水稻很少。後來我們國家改良了品種,改種水稻,所以現在我們吃的米口感就好了。

  • 3 # 手機使用者58572546288

    可能印度沒有我們國家這麼多大米品種。我們有很多優良的品種。所以我們應該感到幸福。其實我們在七八十年代。我們的糧食不夠吃。所以在飯蒸熟了以後。澆上一點兒溫水。用筷子打散。也是一粒一粒了。主要是飯店。都這麼做。但是我們。也有撈飯。是。從鍋裡面把米煮一下,撈出來再蒸吃起來彈牙順口還有米湯喝。還有悶飯。大鐵鍋裡。米飯出鍋的時候那叫香還有鍋巴吃。現在。不知道是手藝潮了還是米。還是火。總吃不出來原有的味道。

  • 4 # 若水同舟

    問題比較弱智。沒煮過飯吧???大米在電飯鍋,高壓鍋裡煮出來的就是膠團狀。用水和米直接在鍋裡煮,不停翻動,就是粒狀,最好放點油。用水泡發,然後用飯甄蒸也是粒狀。煮飯,方式很多。

  • 5 # 煙雨平生夕茗

    這就涉及到大米的品種問題了,南方和東南亞多為秈米,秈米黏性不大,煮飯之前要先水煮一下再蒸,當然也可以煮過以後炒,印度的手抓飯就是這樣,還有兩廣一帶的撈飯一樣如此,秈米本身細長,比較有名的的絲苗米和泰國香米都是此品種。而中國大陸一般普遍吃的是粳米,粳米短圓粗,黏性大,比較有名的東北大米長粒香和秋田小町,天津的小站大米,江蘇大米等等都屬於粳米。所以就有了米飯散與不散的區別了。

  • 6 # 徐老師說說

    能不能不要這麼盲目自信!人家的飲食文化就是喜歡吃炒飯,米品種和我們不一樣!至於說好吃難吃,你真的吃過他們伊朗大米的品種麼,特別長的那種非常好吃!國內媒體黑起印度也是不遺餘力!

  • 7 # 心裡想戴花

    這主要是由於印度大米與我們的大米品種不同。印度主要吃秈米中國主要吃粳米。粳米飯要比秈米飯粘得多。秈米出飯率高適合做乾飯,粳米出飯率低適合做稀飯。秈米直鏈澱粉高,粳米支鏈澱粉高。支鏈澱粉富於黏性,蒸煮後能完全糊化成黏稠的糊狀,因此米飯油光可鑑,嚼起來口齒留香。而直鏈澱粉黏度比較低,口感自然就差了很多。

    印度位於熱帶季風氣候區,氣溫普遍較高,煮好的食物散熱快的會受歡迎。秈米飯粘性小,盛放在芭蕉葉上會自然散開,按印度人用餐習慣用手取食時方便與菜餚混合,不會粘在手上。 第二個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是秈米產量高,單位面積的稻田秈稻能夠產更多的糧食。印度人口比中國少不了多少,國土面積卻要小很多,生產力水平低下的情況下糧食的產量排在第一位,有七八十年代記憶的人會感同身受。

  • 8 # 無盡悲涼是夜

    品種不一樣,印度大米和泰國大米一樣屬秈米,秈米米粒細長,口感偏硬。煮熟後容易抱團。秈米的優點不在於味道而是產量,我們常吃的大米很多都是粳米,主要在北方栽培比較多,由於北方晝夜溫差大,夜間溫度低,稻米呼吸作用減弱,更有利於澱粉和香味物質的積累。所以米粒飽滿口感好。煮熟後容易成膠團狀。

  • 9 # 小教育成就大未來

    米飯成團或是散的,肯定和煮法還有米有關。

    米飯成團,是澱粉的作用。熱帶水稻一年2-3熟,週期短,澱粉含量比較低,而東北大米週期長,澱粉含量高,現在國內賣得最好的是好像就是東北大米。同時不同品種的米澱粉含量也不一樣,糯米澱粉含量最高,粘性就強很多。

    煮法也影響米飯是否成團。最早農村米鋁鍋柴火煮飯,鋁鍋很薄,大火燒容易燒糊,煮飯時會下很多水,水開後去掉多餘的水,再蒸成飯,這也導致飯是散的。我個人喜歡在米飯里加入小米,也會導致飯比較鬆散。煮飯時鍋內溫度不夠高,飯也容易是散的,印度人的飯是散的就是這個原因。我去過一次印度,雖然沒特別注意,但印象中好像他們米飯用很長的時間燜熟的。

  • 10 # 大牛皮屁

    印度的大米跟中國的大米品種不同,不單單是粳米和秈米的區別。不同的秈米口感也完全不同。印度的大米叫basmatic rice,粒很長,比泰國米還長,沒什麼韌勁。

    另外煮米的方法也不一樣。印度基本不用電飯鍋。一般一份米七份水,加鹽肉桂豆蔻等,邊煮邊攪,熟了之後把多餘水濾掉,有時還會拌入藏紅花調色。

    而所謂的炒飯大概分三種,biryani,pulao和普通fried rice。

    第三種不算傳統印度菜,類似中餐,就是把熟的剩飯加菜或肉炒出來。

    pulao類似新疆手抓飯,是先炒菜或者肉,然後加入生米和水,慢火煮熟,我認為它和新疆抓飯pilaf是同一個源頭,來自古波斯。

    biryani做法最複雜,是把半熟的米和半熟的菜一層層的鋪到鍋裡,慢火燉熟,最後攪拌到一起。

  • 11 # 老王養蝦

    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這跟什麼米沒有多少關係,糯米除外。主要是跟烹製方法有關聯。大米的主要成分是澱粉,澱粉遇水經過加溫就會粘附在一起。在電飯鍋未出來之前,很多人都是把大米加水加溫到半熟,澱粉很容易容於水的,再把米撈出來,如果再在半熟漓乾的大米上均勻的撒點水,效果會更好。蒸出的米飯不會粘在一起。印度米和國內的米用同樣的烹製方法效果沒有多大的差別。有差別只是在大米的澱粉含量上。

  • 12 # vootooguru

    大米主要有兩個大類,一種是東亞及東北亞主流的粳米(中日韓主要吃這種)”,這種米短而圓,做出的米飯有較好的粘性,口感上可以用“彈牙”來形容。

    還有一種是南亞東南亞比較主流的品種,叫秈米,這種米比較長,印度的米做出的米飯,一粒長度可達一釐米,還有泰國的茉莉香米,雖然沒有印度大米那麼長,但都屬於秈米類,做出來的米飯比較鬆散,是做炒飯的最佳選擇。

  • 13 # 蜀人好攝

    其實不僅僅是印度,許多國家的大米飯都是散狀的,我在伊朗、土耳其、越南、以色列甚至紐西蘭吃到的米飯都是散狀的。原因一是米的品種不同,有粳、秈之分,秈米做飯易成散粒狀;二是做飯的方法,如果用電飯鍋,想成顆粒狀也不容易,過去四川農村做飯先煮一下,再舀出來濾幹水(這種濾出來的水稱米湯),再倒在甑子裡蒸熟,如果水煮的時間短,再蒸熟的話飯一定是顆粒狀的。我想外國做法雖不一定與此相同,但原理一定相仿。

  • 14 # 數碼志

    一是地區不同,所以水稻的品種不同,會影響米飯蒸出來的效果

    二是飲食習慣,可能印度的夥伴比較喜歡吃散的米飯,而且我是東北的我蒸的米飯也是散的,我比較喜歡這樣米飯的顆粒感

  • 15 # 小管家美食

    首先我沒有去過印度,不知道他們的大米為什麼是軟的,但是我知道印度的美食,堅持在中國都稱不上是美食,這個簡直就是我們中國不吃的大米飯,比我們的剩米飯都難吃!

    還是來說說我們中國的米飯吧,揚州炒飯大家都熟悉吧,非常的好吃,首先就是大米用的好,也蒸的好,做揚州炒飯這個大米,要用泰國香米最好,而且不能用糯行的大米,就像我們中國做煲仔飯一樣的米吃起來非常好吃!

    做揚州炒飯,裡面還放了很多好吃的配料,精華火腿,玉米粒,胡蘿蔔,雞蛋,青豆,等等....先把配料炒一下,加上主要的大米,非常的好吃!炒揚州炒飯,要把雞蛋黃先放在米飯中拌均勻,這樣的大米是金黃色的!

    我記得第一次吃揚州炒飯,是我去一家揚州人開的餐廳,我去應聘做廚師,剛去的時候很餓,廚師長就安排廚房裡給我炒了一盤蛋炒飯,這個飯炒的一粒一粒。非常好吃,現在想想那個味道,都難以忘懷,也許是要剛開始真的餓了。天底下最好吃的美食,就是在自己最餓的時候吃的一餐飯,所以我現在都很想念那個炒飯的味道!我本人很喜歡吃揚州炒飯,米飯吃的也很勁道!

  • 16 # 義大利炮也敏感了

    很簡單,印度米,美國米,伊朗米,都是長粒米,也就是秈米,不吃水,蒸煮後分散,煮出稀飯和泡飯一樣。國內東北米是圓粒米,屬粳米,澱粉含量高,軟糯,口感好,是鮮明的對比。國內長江中下游雖然也多有秈米,但是不像之前說的印度長粒米那麼口感差,介於兩者之間吧。

  • 17 # 劍客LEE

    以上所有回答都是錯誤的!普及一下大米加工的專業知識:

    各位說的粳米,秈米,主要是在大米的粒型差別!北方:江蘇,安徽以北大多是短肥的粳米,南方細長的秈米。印度的品種也很多,大多秈米為主,大米煮後鬆散,和品種沒有很直接的關係。所以其他的回答都是錯誤的!下面將給出專業的回答:

    印度主要是手抓飯:並且人多地少,所以飯不粘手,出飯量高是必須要考慮的。為了達到這目的:印度稻穀加工成大米時是:蒸穀米的加工工藝。也就是把稻穀用熱水或者冷水浸泡一段時間後再用蒸汽蒸,這個過程稻穀已經熟化了,然後再把這個熟化後的稻穀乾燥。最後才進入稻穀脫殼,碾米的工藝!這樣加工出來的大米比較硬並且顏色是黃的,或者偏黃,氣味感覺就像陳華一樣。這種米煮飯後相對就比較鬆散,不粘手,出飯率高。南亞,非洲基本都是吃這種米。還有一個就是大米煮的時候有點像中國的撈米飯!中國有些地方的撈米飯也是鬆散不粘的。(化學專業一點的說法是澱粉糊化後回生。澱粉結構有所改變)

    現在說一下就是中國的大米加工是稻穀(水分在14%上下,新稻穀可能高很多)直接進入脫殼碾米,出來的大米比較新鮮,煮飯的方法也適合中國人口感。

    這是專家的專業回答!其他的不用參考!

  • 18 # 普濟

    這個問題有趣,從三個方面試著解答:⒈大米品種就是為了適應手抓吃飯而生。印度的大米主要品種是“印度香米”,有著堅果的香味,顆粒長,粘性低,出飯率高,煮熟後的米粒長度能發大兩到三倍。假如像我國的糯米飯那樣子粘性,估計一頓飯吃不下來,手都沾滿了,啃都啃不淨,還怎麼往下進行?⒉做飯方式也是為了適應手抓吃飯。豫南新縣,出了名的將軍縣,紅軍鄂豫皖邊區政府所在地。當地最大特色和印度有點關聯,就是煮米飯。當地水“寡”,一天三頓乾飯還餓得快,就有了傳統的米飯做法。水開下米,煮幾滾撈出來瀝著水,然後分三頓蒸熟。這樣的米飯粒粒分開不粘連,印度米飯也類似做法。不沾手指才吃著爽。⒊手抓吃飯很迷人。印度是個具有悠久文化傳統的國家,很多的生活方式都有獨特的迷人之處。譬如最簡單的吃飯,我們的講究是色香味型,五味俱全是最頂級的感官享受,可也只是眼、耳、鼻、口和胃的感觸,看到、聞到、聽到、嚐到、撐到。印度不僅也有這些享受,更重要的比我們多了一種:“摸到”。手的觸控享受非同一般,譬如男人女人,看到對方那東西和手摸到的感受完全兩碼事。印度人吃飯就是這個完美的享受,所以世界再文明,人家依然故我,就是手抓著飯吃。

  • 19 # 科普大世界

    看到這個問題,以及一些人的答案,莫名的就想說兩句,雖然我對大米的種類和怎麼做米飯沒啥研究,但是也蒸過幾種大米,在蒸的方法上也算有點兒經驗,自認為大米煮熟是散狀還是團狀和大米的粳米秈米品種關係不大,而是和蒸米的方法有很大關係。

    現在都是用電飯鍋蒸米飯,想吃硬一點散一點的大米,那你就少放點水嘍,想吃軟一點的,那你就多放點水咯,通常放水應為淹沒過大米表層一指為準,大概也就是接近兩釐米吧,想吃幹一點散一點的可以略少一點,反之就多放一點。

    我沒有親眼看到過印度人吃的大米什麼樣,不過我認為如果題主所說的印度人吃的大米非常散的話,應該是蒸大米的辦法不一樣,我知道有一個蒸出來的大米非常散的老辦法,喜歡吃這種大米飯的朋友們,不妨試一試,方法簡介如下:

    先將大米淘好之後,在鍋裡放水,把大米放到鍋裡,水量要多一些,然後加熱煮一下,水剛開就停止,趕緊把大米撈出來,然後再用蒸鍋,把撈出來的大米放到蒸鍋上面去蒸個十來分鐘,那麼這樣做出來的大米飯就非常散,一粒一粒的都不粘,我想印度人的散狀大米很可能是用這樣的方法做的,其實在如今大家使用的電飯鍋出現之前,這也是我國最常見的蒸米飯的方法,我覺得很可能是印度人仍然在使用這種蒸米飯的方法吧。

  • 20 # 明空無盡1

    四川傳統的米飯做法,將大米和水一起煮,煮到一半,把米撈出,剩下的水就是米湯(可以喝),撈出來的米再上籠屜蒸熟,這樣做出來的米飯也是一粒一粒的。而且這種做法再四川老家依舊大面積存在。所以不光是印度的大米煮熟是散狀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被打了,應不應該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