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魚兒的歌聲

    二戰時期,德軍淘汰的坦克實際上只有I、II、III號,IV號往後都一直在使用,淘汰坦克主要被改裝成自行火炮、坦克殲擊車、自行高射炮、偵察車、訓練坦克、坦克搶救車等。 從1938年末起,認識到I號坦克作為主戰坦克以沒有多少發展的潛力,開始改變發展方向為一種快速的偵察坦克和輕型步兵坦克。新發展的Ausf C和Ausf F幾乎是全新的設計除了採用了少量的Ausf B的部件外。Ausf C(nA VK 601)從1942年末到1943年初僅生產了40(46)輛。Ausf D(nA VK 602)是Ausf C的改進型,生產數量也很有限。Ausf F(nA VK 1801)從1942年4月到1943年2月僅生產了30輛。1943年中,少量的Ausf C和Ausf F隨第1和第2裝甲師在東部前線進行了實戰測試,後來在南斯拉夫服役。1944年,在諾曼底,大部分I號坦克損失已盡。Ausf C/D/F沒有大規模生產。 在1939/40年,100輛Ausf A/B型的I號坦克被改裝為載彈車。它們主要裝備工程兵部隊,參加了西線的閃擊戰,部分也參加了在蘇聯的戰鬥。基於I號坦克的變形車有裝備了20mm高炮的Flakpanzer I(Sd.Kfz. 101),生產了24輛,裝備第614高炮營的三個炮兵連,每連8輛,在1943年1月的斯大林格勒全部損失了。同Flakpanzer I一樣,還有裝備了15mm MG 151/15重機槍的變形車,在1943年的東線曾繳獲到該型車。 I號坦克廣泛的在波蘭、西歐和非洲使用。在非洲的型號增加了過濾器,裝備了改進的通風系統。非洲軍團的第5輕裝甲師把少量的I號坦克改裝為了噴火坦克,裝備行動式步兵火焰噴射器和機槍。 I號坦克是作為裝甲師的輕型訓練坦克並沒有打算運用於實戰,但實際上它一直被用於一些小規模戰鬥直到1942年。在1942年初,I號坦克退出一線部隊,轉入警察部隊和反遊擊部隊。沒有炮塔的I號坦克被用於NSKK部隊的訓練,I號坦克的炮塔用於了大西洋防線等的防禦工事。I號坦克為德國設計人員提供了大量的經驗以設計以後的更具威力的各型坦克。儘管I號坦克不是一個有效的戰鬥坦克,但它是一種優秀的訓練坦克,到戰爭結束時大量的裝甲兵都是透過它訓練的,不少裝甲兵都是駕駛它第一次參加戰鬥。 由於該型坦克的多種缺點,它很快在戰爭中被淘汰。大多被用去訓練和改裝成其他車型。較為成功的改裝車型是一種I式指揮車。曾經有約200輛I號坦克被裝上一門47mm反坦克炮,成為型自行反坦克炮。還有機少數的被裝上了一們150mm的大口徑榴彈炮。剩下的不是被改裝成裝甲指揮車就隨機當彈藥搬運車使用。事實證明,用I號坦克改裝成的車輛大部分都不是很成功。 II號坦克裝甲薄,防護能力差,而它的20mm火炮也證明對付其他裝甲車輛效果不佳。它在戰鬥中沒有能起到太大的作用,但為指揮官提供了大量的經驗。同其它坦克一樣,以它的底盤發展一系列變形車如Marder II、Wespe等。 Panzer II Ausf A Panzer II Ausf D/E 從1939年12月起,又開始一系列專案發展專門的戰場偵察坦克,開發了VK 901、VK 903、VK 1601、VK 1301等,但這些專案最終都取消了。作為這些發展的延伸,生產了Ausf J(VK 1601)和Ausf H(VK 903)。在1943年,7輛VK 1601(Ausf J)被裝備到東部前線的第12裝甲師,1944年,其中一輛被改裝為搶救車輛。在1944/45年,同樣的車輛裝備到116裝甲師的搶修部隊。這些設計最終導致了Panzerspahwagen Ausf L的出現。Krupp一直在嘗試用II號坦克的底盤和部件來設計自行火炮,並進行了一系列的嘗試。 1939年,在入侵波蘭的戰役中,只有很少數的3號坦克參戰。3號坦克主要是坦克排排長的坐車,是德軍第一種真正的主戰坦克(中型坦克)。它的設計吸取了許多1號和2號坦克在戰爭中的教訓。在大戰的初期,它成為了德軍裝甲師的主力。3號坦克的生產較慢,在1943年8月停產。它為德軍設計生產更大型的坦克--4號坦克奠定了基礎,4號坦克的部分部件就是取材於它。3號坦克作為一種很有效的坦克贏得了很高的聲譽,對德軍和盟軍的坦克設計人員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3號坦克共生產了超過6000輛,其中A--J型(早期)採用了短底盤,而J(後期)--N型採用了長底盤。3號坦克在戰爭中被廣泛的使用,直到1943年底,才被4號坦克完全取代。到1943年,由於新型坦克的出現,3號坦克在戰爭中不再是那麼有效了。許多3號坦克被改裝,以做其它用途。 在3號坦克的變形車中,最有趣的是在北非的德軍用3號坦克改裝的自行火炮,它在H型上裝備了一門150mm火炮 戰爭中,蘇聯將大量繳獲的3號坦克改裝為坦克殲擊車,如SU76i。不過,最成功的改進還是德軍基於3號坦克底盤的坦克殲擊車系列,其中部分在芬蘭軍隊中服役到1967年。3號坦克還改裝了一些潛水坦克,原準備用於侵略英國時使用。

  • 2 # 島主說事

    這個問題提得有意思,既然平臺推出來我看見了,就回答看看。

    不管你是穿越還是參加過二戰,能活著回來的前提條件無非以下幾點。

    第一,你是個幸運兒,沒有被敵軍俘虜或受傷,也沒被子彈和炮彈找上你。

    第二,你有一份不錯的工作,沒有去前線。

    第三,你投降了對方,在戰後獲得重生。

    第四,你工作出色,是一名高階指揮員,這樣犧牲的機率小多了。

    第五,戰鬥打響,你受傷離開了前線。

    當然還有特殊因素,讓你趕上了。

  • 3 # 耕硯堂書畫

    這是人類歷史上最宏大的國與國之間的戰爭。1941年6月22日到1945年5月9日,整整1418個日日夜夜,兩個世界級工業強國以死相拼,從北極圈打到高加索山脈,從伏爾加河打到歐洲心臟地帶的易北河,戰線綿延幾千公里。每場重大戰役,雙方都投入百萬大軍,坦克數千輛,火炮數萬門。參戰計程車兵來自整個歐亞大陸數十個國家,平均每天都有數萬官兵傷亡,一直打到一方的國土全部被佔領,武裝力量幾乎全軍覆滅。戰爭徹底改變了歐洲乃至世界的格局,並且把勝利者打成了超級大國。

    戰爭的雙方對這場戰爭有著不同的稱謂。在蘇聯,它叫做偉大的衛國戰爭。在德國,它就叫做東線。

    根據俄羅斯國防部公佈的損失統計數字,二戰期間,蘇軍陣亡、傷重死亡、病亡和被俘後死亡相加,共計866.48萬人,再加上動員入伍途中死亡的50萬人,總計軍人死亡916.48萬。蘇軍受傷人員為1520萬人,總傷亡數達到2400多萬。

    除了軍人的傷亡,還有數量驚人的平民傷亡。俄羅斯統計,二戰蘇聯和平居民死亡1740萬人,總計軍民死亡約2660萬人,相當於全國人口的七分之一。

    1941年,包括大戰前新吞併的西烏克蘭、摩爾多瓦、波羅的海三國等地區,蘇聯人口約一億九千萬。減去一半多點的女性,再減去男性中的未成年人和老年人,蘇聯的中青年男子大約在五、六千萬左右,其中紅軍傷亡了2400多萬,再加上男性平民的傷亡,可以說蘇聯全國成年男子的一半非死即傷。受創最深的是1923年出生的蘇聯男性。1941年,他們滿18週歲,正趕上參軍的年齡,四年打下來,他們80%沒有活到勝利的那一天。1945年,蘇聯總人口從1941年的1.9億下降到1.67億,男性人口只剩43.2%,女性則為56.8%。

    為了對蘇軍的犧牲有個更清晰的概念,我們不妨做些比較。1812年俄羅斯的衛國戰爭,基本殲滅了拿破崙的主力部隊,俄軍死亡不過20萬出頭,1941年的衛國戰爭是這個數字的45倍以上。到一次大戰時期,戰爭的規模顯著擴大,俄軍損失慘重,導致了十月革命以及沙皇俄國的崩潰,俄軍死亡約180萬,不到蘇德戰爭的五分之一。

    1945年8月,蘇軍在中國東北橫掃百萬日本關東軍,總共的陣亡失蹤人數只有12000人,但是在蘇德戰爭中,蘇軍戰死數萬的戰役打了好幾十個,數十萬的戰役也不少見。在1941年7-9月的基輔防禦作戰中,蘇軍陣亡失蹤超過60萬。9月30日,德軍發起颱風行動,直撲莫斯科,在維亞茲馬和布良斯克完成了雙重包圍圈,合圍了蘇軍三個方面軍。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蘇軍陣亡20萬,被俘67萬,再加上受傷入院的,莫斯科門前的百萬蘇軍被一掃而空。蘇德戰爭中蘇軍的每一個轉折性戰役,都是以巨大的犧牲換來的。1942-43年初的斯大林格勒戰役,蘇軍陣亡失蹤47.7萬,負傷64萬。1943年夏的庫爾斯克戰役,蘇軍徹底贏得了戰爭的主動權,但是7月至9月,蘇軍陣亡68萬,失蹤11.5萬人,負傷183萬,作戰部隊在3個月內減員三分之一,是整個戰爭中傷亡最重的時期。到了戰爭後期,蘇軍的傷亡依然很大。在反攻德國的道路上,蘇軍平均每天陣亡2500人。解放波蘭,蘇軍陣亡60萬人。解放小小的匈牙利,陣亡14萬。柏林戰役,儘管蘇軍已經具有絕對優勢,儘管誰都不願意在勝利的前夕倒下,蘇軍仍然付出了陣亡8.1萬人、負傷28萬人的代價。

    除了空前的傷亡,還有空前數量的人被俘。特別是在戰爭的第一年,蘇軍基本上抵抗不住德軍裝甲部隊的鉗擊,一個又一個集團軍被合圍。1941年夏的白俄羅斯防禦戰,蘇軍被俘28萬。同年7月中旬到9月上旬的斯摩稜斯克會戰,蘇軍被俘30萬人。7月至9月的基輔會戰,希特勒稱為“戰史上最大的合圍戰”,德軍俘虜蘇軍66萬人。據俄羅斯統計,蘇軍在整個戰爭期間,被俘362萬,近半數即178萬人死亡。德國和西方史學家一般認為蘇軍被俘人數在500萬以上。

    慘重的損失,即使象蘇聯這樣的人口大國,動員能力也到了極限。在這個不到兩億人口的國家,先後動員了3440萬人參軍。戰爭爆發的第二天,蘇聯首先對23歲到37歲的男性公民實行動員,七天之內就有530萬人應徵入伍。八月,由於在斯摩稜斯克、烏曼和第聶伯等戰役中遭受巨大損失,蘇聯進一步徵發18歲和40-50歲的人參戰。到戰爭的最後一年,蘇軍徵兵年限進一步放寬,下限17歲、上限55歲的男子都扛起了槍。連婦女也紛紛從軍。一般國家的女性從軍,主要擔負醫療、通訊等後勤工作,蘇聯女兵則當上了狙擊手、機槍手、偵察兵、坦克兵和飛行員。在衛國戰爭期間,蘇聯共有80多萬婦女從軍。1943年庫爾斯克戰役前夕,為解決兵力不足的問題。蘇聯後方的青壯年男子基本上已經蒐羅一空,丘吉爾在參加雅爾塔會議的時候,曾經注意到街上已經見不到男性平民,連交通警察都是女的。

    在蘇德戰爭中,德國也徹底打得筋疲力盡,其人力枯竭的問題甚至比蘇聯還要嚴重。與蘇聯不同,德軍同時在多條戰線上作戰,北歐的森林,義大利和巴爾幹的山地,法國的平原,北非的沙漠,乃至大西洋的海底,到處有德軍士兵的身影和墳墓。但是總的來看,蘇德戰場是毫無疑問的主戰場。二戰時期,德軍死亡、失蹤將近500萬,其中死於蘇德戰場的約430萬。

    蘇德戰爭開戰前4周,德軍傷亡人數已經超過西歐戰役的總和。開戰兩個月,最早突入蘇聯的德軍部隊就只剩下了60%。而蘇德戰爭前期的傷亡還不是最嚴重的,隨著紅軍規模的擴大、裝備的改善和戰鬥技能的提高,德軍的傷亡直線上升。德國在東線陣亡人數,1941年約30萬,1942年約50萬,1943年約70萬,1944年達到123萬。

    1943年庫爾斯克戰役失利以後,德國徵兵年限逐步放寬,上限擴大到45歲,後來又擴大到60歲。1944年,希特勒下令16歲到60歲的男子,一律編入國民衝鋒隊,承擔鄉土防禦的任務。1945年3月,德軍徵召1929年出生的男性入伍,正式打破了十八週歲的最低服役年限。因體檢被淘汰的人員也不能免除兵役,例如在西線的第70步兵師主要是由患胃病的人組成的,只能吃白麵包,號稱“白麵包師”。甚至還有一個營,完全由患耳疾的人組成,命令靠手語傳達。

    為了彌補本國人力的不足,德國還大量徵召外籍人員參軍。先是德國僑民,繼而北歐、西歐的志願者和蘇聯戰俘都可以加入德軍,曾在德軍中服役的外籍人員超過200萬,來自30多個國家。黨衛軍是德軍的精英部隊,最初組建時,要求所有官兵有純正的雅利安血統,但是後來外籍官兵佔了多數,二戰結束的時候,德國黨衛軍剩下31萬,只有11萬是德國人。至於納粹最深惡痛絕的猶太人,到戰爭後期,如果只有50%的猶太血統,也可以加入軍隊。

    蘇德戰爭中德軍戰鬥素質高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德軍的訓練非常嚴格。新兵入伍,要在本地接受半年的培訓。到了野戰部隊,也不能立刻投入作戰,而是要在一個營級單位的銜接訓練大隊再接受訓練,以適應前線作戰環境。甚至傷愈或者休完假計程車兵也不能馬上歸隊,也要在銜接訓練大隊呆過以後才能投入作戰。但是,由於傷亡巨大,戰事吃緊,這樣的訓練體制逐漸難以為繼。德軍不得不把沒有經過充分訓練的官兵送上戰場,遭致更大的傷亡,反過來官兵的訓練時間更加縮短,陷入了惡性迴圈。到1945年,希特勒乾脆把包括教導部隊在內的所有部隊全被送到一線,這已經是竭澤而漁了。到戰敗之時,德軍總損失(傷、亡、被俘和失蹤)總計1348.8萬,佔1939年男性人口的46%,其中在東線的損失達1075.8萬人,佔了總損失的80%。

    就人力資源的動員和損耗而言,蘇德戰爭稱得上是一場不折不扣的總體戰。

    戰爭性質的變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已經表現得非常明顯。世界上所有最強大的民族國家都投身其中,參戰國家的人民不分階級,不分黨派,全都興高采烈、鬥志昂揚地走上前線,工業革命以來發展起來的強大的科技和工業圍繞戰爭全速運轉。一戰參戰的軍人6500萬,死亡857萬,青年貴族軍官身先士卒,傷亡尤為慘重,致使歐洲許多歷史悠久的貴族家族絕嗣。稱雄數百年的俄羅斯帝國、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帝國徹底崩潰,不可一世的德意志德國驟然瓦解,日不落的大英帝國則日薄西山。大戰過後,這片富饒的大陸遍地廢墟,民窮財盡,歐洲人從此喪失了自信,也喪失了幾個世紀建立起來的世界霸權。

    一戰的經驗表明,德國要進行總體戰並不困難,難的是進行長期的總體戰。德國自然資源極為貧乏,石油、天然橡膠、鎢砂、鉻礦等重要的戰略資源全部需要進口,甚至糧食都不能自給。德國一戰宣佈投降的時候,寸土未失,軍隊仍然戰鬥在敵國的土地上。但是在英國皇家海軍的嚴密封鎖下,國內人民生活困難,在戰爭的最後兩年,德國有80萬非戰鬥人員死於飢餓和營養不良。德國一戰的失敗,主要不是敗於戰場,後方不穩、士氣低落是主要的原因。

    對納粹德國來說,總體戰還有一個特殊的困難。納粹黨在德國社會的根基不深,就是從它的前身、1919年成立的德國工人黨算起,到1933年取得政權,也只有14年的歷史。納粹黨員大多從社會底層和邊緣起家,希特勒自己只是來自奧地利的一個下士。只是靠著蠱惑人心的宣傳、特別是在解決經濟危機中的成就,納粹才得到了多數德國人的擁護,至於德國的工業家、國防軍和知識階層,對納粹並不那麼買賬。如果把德國拖入一場曠日持久的總體戰,讓全國上下自覺自願地忍受犧牲,那麼納粹的統治還能不能穩固地維持下去,就很難說了。對此,希特勒心知肚明。

    因此,儘量避免陷入持久戰和總體戰,就成了希特勒領導下的德國的戰略目標。所幸的是,在古德里安為代表的德軍將領的努力下,德國的閃電戰逐漸爐火純青,避開總體戰似乎有了可能。閃電戰的基本打法是在決定性的地段,大量集中使用坦克叢集,在空軍的配合下突然發起進攻,突破對方戰術防禦地域後,高速向戰役縱深進攻,進而圍殲敵主力集團。從戰略層次講,閃電戰不僅要在敵人重兵集團展開之前,癱瘓其防禦體系,更重要的是摧毀其抵抗意志,使得敵國很快投降。閃電戰在波蘭戰役中初試鋒芒,在西歐戰役中達到頂峰。德軍1天時間就拿下丹麥,5天佔領荷蘭,12天打下南斯拉夫,18天蕩平比利時,23天奪取挪威,27天內征服波蘭,39天就讓號稱“歐洲第一強國”的法國俯首稱臣。到蘇德戰爭爆發前,德國已經佔領了大半個歐洲,兵鋒所向,無不披靡。在這個過程中,德國並沒有投入全部國力,只是利用其現有的工業基礎實行了寬度軍備計劃,軍備生產的戰線很長,但是規模不大。在二戰爆發前的六年,整個德國工業產值僅有6%~7%直接用於軍事。二戰爆發以後,德國也沒有實行總動員,就順利地橫掃西歐、北歐和巴爾幹半島。對蘇開戰以後,因為前幾個月打得比較順手,德國甚至把一部分軍工生產能力轉入了民用。

    蘇德戰爭前,德國國防軍蒸蒸日上,蘇聯卻出現了傷筋動骨的大清洗。1937-1938年間,紅軍高階將領大部分被槍決,軍官總共被槍決1.5萬人,元氣大傷。在1939年冬天的蘇芬戰爭中,蘇軍丟盡了臉面。為了拿下只有400萬人口的芬蘭,蘇聯投入了百萬大軍,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原定三四天的戰爭,打了三四個月,喪師數十萬。相比之下,德軍開戰以來還沒有敗過,難怪希特勒對進攻蘇聯充滿了自信:“我們只要在大門口踹一腳,整座破房子就會倒塌下來。”根據巴巴羅薩計劃,德軍將用3-4個月的時間,即在冬季到來以前,基本殲滅蘇軍主力,攻佔莫斯科和列寧格勒,推進到伏爾加-阿爾漢格爾斯克一線,基本結束對蘇戰爭。至於蘇聯剩下的烏拉爾工業區,用德國空軍就可以解決了。

    當時蘇聯的軍事學說,對於未來戰爭的長期性有清醒的認識。蘇軍認為,未來戰爭將是數百萬人進行的武裝鬥爭,參戰雙方的最終目標都是徹底消滅敵人。戰爭將具有極大的規模,而且不可能是閃電性的,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必須實施一系列戰略性戰役才能最終粉碎敵人。二十年代後期,蘇軍總參謀長圖哈切夫斯基元帥就說過:“現在我們不能期望那樣的交戰,它們能夠導致以一次突擊就消滅敵人全部作戰軍隊的結果。正面的寬度、鐵路網的高效率和戰區的大縱深都不允許達到那樣的結局。”“我們應當準備進行長期的戰爭,如果各帝國主義者在他們之間發生衝突的情況下爆發的戰爭是長時間的,那麼毫無疑問,在我們蘇聯和周圍的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鬥爭,也將是長期的、曠日持久的和十分殘酷的。”

    在這樣的環境、認識和心態之下,蘇聯以舉國之力,全速發展重工業,為未來的軍事鬥爭做好準備,就不難理解了。從1926年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蘇聯最大限度地剝奪農民,最大限度地強化勞動紀律,最大限度地清除異己,經濟、外交和社會生活全部服從軍事目的。1939年二戰開始以後,隨著德國橫掃北歐、西歐,戰爭的陰雲已經籠罩整個蘇維埃俄國,蘇聯的備戰工作加快了步伐,其規模是驚人的。1938-1940年間,蘇聯工業生產增加了44%,國防工業的增長比全部工業要快2倍。1939年軍事撥款佔國家預算的25.6%,1941年增加到43.4%。一個又一個重工業基地,在烏拉爾和中亞的荒野中拔地而起。從1939年到1941年戰爭前夕,蘇聯軍隊規模從200萬增加到550萬,其中大規模機械化部隊的建設成為重中之重。根據蘇軍總參謀部擬定的計劃,將組建20個機械化軍,配備坦克29899輛,其中包括15834輛T-34、KV坦克,這是同期德軍坦克和強擊火炮總數的5-6倍。

    蘇軍把德軍當成了一個可怕的對手,進行了嚴肅認真的準備。他們相信德軍也會這麼幹,為此甚至導致了蘇軍總參謀部軍事情報局(即格魯烏)誤判了蘇德戰爭爆發的時間。格魯烏情報專家認為,德國要進攻蘇聯,不是幾個月能夠完成的,必須應對蘇聯冬季的嚴寒。為此,德軍要大量採購羊皮襖,這意味著有數百萬頭公綿羊被宰殺,大量超出日常需要的羊肉湧入歐洲市場,引起羊肉價格的大跳水。同時,德軍必須換用適合寒冷地區的特殊擦槍布以及在嚴寒地區使用的燃油。基於這樣的判斷,格魯烏密切注意歐洲各綿羊產區動向,收集整理各地公綿羊的數量、主要集散地和屠宰中心的情況,格魯烏局長葛利柯夫每天兩次聽取歐洲各地公綿羊的價格情況。蘇聯情報員還費盡千辛萬苦蒐集德軍使用過的擦槍布,偷運大量煤油燈、煤油爐和打火機等物品。直到戰爭前夕,格魯烏沒有發現任何異常,綿羊價格沒有異常波動,擦槍油和燃油的配方也沒有變化。基於上述情況,葛利柯夫雖然知道了德軍的大規模集結,甚至知道了德軍行動的代號,卻向政治局擔保德軍沒有做好開戰的準備。結果,10小時以後,德軍的全面進攻就開始了。希特勒根本沒有打算將對蘇戰爭拖到冬天。

    在蘇德戰爭開始的時候,德國具有一切有利條件在武器裝備上壓倒對手。德國本來就是一個工業高度發達的強國,二戰爆發以後還佔領和控制了幾乎整個歐洲大陸。1941年,德國直接統治區就產煤4億噸,鋼3180萬噸,而蘇聯的產量僅為1億5千萬噸煤、1790萬噸鋼。德國擁有126萬臺金屬切割機床,蘇聯僅有58.4萬臺,至於機器製造工人,德國超過蘇聯1倍。德國還有高度發達的科學技術,造出了當時世界上最精良的武器。德國的MP43突擊步槍,MG42通用機槍,虎式坦克,88毫米高炮,都是同類武器中最優秀的。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德國法西斯軍隊是一支武裝到牙齒的軍隊。但事實上,德軍在二戰中雖然擁有一些世界上最好的武器,數量卻嚴重不足,在大多數時候,德國國防軍都是普遍缺乏技術裝備的情況下苦苦支撐的。德軍與蘇聯開戰的時候,德國及其盟國在邊境的主要裝備數量就低於蘇軍,坦克和突擊炮是4171輛對15687輛,飛機是4389架對11537架,火炮和迫擊炮是42601門對59787門。當時蘇聯的武器大多陳舊,但是T-34坦克和122毫米A-19加農炮都是當時世界上最好的主戰裝備。德軍進攻部隊只有19個裝甲師和14個摩托化步兵師,其餘112個師都是步兵師,靠著士兵的雙腳或者馬車進行機動。

    1941年冬天,德軍從莫斯科城下敗退,損失了大量重灌備,從此就再也沒有恢復過來。第二年春天,德國南方集團軍群因為要進行主力方向的作戰,裝備達到了編制標準的85%,算是情況最好的,這還是從其他兩個集團軍群中抽西牆補東牆才拼湊起來的。總體來看,德軍經歷了一個 “去現代化”的過程。在蘇德戰場上,開戰時期德軍擁有3600輛坦克,到戰爭中期的1943年夏天只有上述數量的三分之二。德軍一個裝甲師在二戰初期裝備328輛坦克,到1943年庫爾斯克戰役的時候,平均擁有坦克73輛,到1945年,更縮減到54輛。非戰之罪也,在戰爭中,德軍主要裝備的交換比都優於蘇軍,坦克經常是一輛換蘇聯的三四輛甚至更高。但是,德國的坦克經常是損失一輛少一輛,蘇聯卻總是能夠造出更多的坦克,直到把德軍徹底淹沒。這就不能不從軍備生產上找原因了。

    蘇聯在軍備上的勝利,首先是武器哲學的勝利。蘇聯武器在國際上一直簡單、可靠、耐用著稱,而這正是大規模、長期性戰爭所要求的。在這樣的戰爭中,兵員傷亡比率很高,武器的耗損也很快。因此,武器沒有必要造得太精密、太複雜,因為根本沒有時間讓士兵接受長時間的訓練。一個叛逃到西方的蘇聯軍官問得好:“假如明天必須動員中年的後備役人員或戲劇學校的學生去保衛國家時,又會發生什麼情況呢?”同樣,武器的使用壽命也沒有必要太長,因為在達到壽命前很早就已經被摧毀了。

    所以,蘇聯武器非常簡單,型號簡單,使用簡單,維修也簡單。例如,衛國戰爭期間,蘇聯生產了34.8萬門迫擊炮,佔二戰所有參戰國生產量的一半,德國只生產了6.8萬門。紅軍特別喜歡迫擊炮,主要原因是結構極為簡單,只花幾分鐘就會教會士兵使用它。可靠性高,幾乎不需要維護。在任何情況下都能立即準備好,隨即向敵人發射炮彈。雖然射擊精度較差,但是它好歹是門炮,有還是沒有是大不一樣的。在整個戰爭期間,蘇聯只有兩種主要的坦克,即中型的T34和重型的KV(注:應該還有IS重型坦克),總共只有五種主要戰鬥機。相比之下,德軍的武器則是五花八門,軍隊經常隨心所欲地提出生產新式武器或者改進現有武器的要求,為了彌補生產能力的不足,德國還蒐羅了佔領的歐洲各國各式各樣的裝備。德國一度同時生產著425種飛機或改進型。中央集團軍群在戰爭中期裝備了151型不同的卡車,150型不同的摩托車,要儲備一百萬種配件。一個裝甲師投入作戰的時候,有96種人員輸送車,111種卡車,37種摩托車。這是生產企業的噩夢,也是後勤部門的噩夢。德國的武器發展計劃同樣雜亂無章,僅以飛機為例,就研製過噴氣式戰鬥機、噴氣式轟炸機、四引擎遠端轟炸機、載重22噸的巨型運輸機、無尾翼的隱形轟炸機等,有的遠遠超越了時代。德國軍備部長施佩爾曾經感嘆:“我們確實吃了發展計劃過多的苦頭。假如我們集中發展少數幾項,肯定早就完成了。”

    為了對付蘇聯的T-34坦克,德國研究開發了虎式和豹式坦克。但是,生產一輛T-34僅僅需要8千個工時,而同級別的豹式坦克則需要15萬個工時,重型的虎式坦克則需要25萬個工時。戰爭期間,德國共生產了1350輛虎式坦克,4814輛豹式坦克。蘇聯卻生產了10.2萬輛坦克,其中T-34超過5萬輛。蘇聯紅軍坦克維修部門還搶修了43萬輛次坦克、裝甲車輛,相當於蘇聯戰時年產量的15倍。

    在生產的組織上,蘇聯1929年,為推行第一個五年計劃,斯大林特地聘請泰羅的合作者甘特的弟子沃爾特·波拉科夫為顧問,具體制定計劃並推廣甘特圖表。在衛國戰爭時期,蘇聯生產效率繼續不斷提高。當時主管軍工生產的國防人民委員沃茲涅先斯基提到,一些工廠透過合理組織,生產一架伊爾一4型飛機的勞動消耗從1941年的2萬個工時減少到1943年的1.25萬個工時,製造一門152毫米榴彈加農炮從1941年的4500個工時減到1943年的2400個工時,生產一輛T-34型坦克從1941年的8000個工時減到1943年的3700個工時,製造一挺大口徑機槍從642個工時降到329個工時。1943年,蘇聯用800萬噸鋼和9000萬噸煤生產出了48000門重型火炮和24000輛坦克,而德國則用3000萬噸鋼和3.4億噸煤生產出了27000門重型火炮和17000輛坦克。

    美國和蘇聯是二戰時期運用大規模流水線生產最成功的國家,兩國均成為打敗法西斯的絕對主力。戰後,兩國均成為超級大國。

    在很長時間裡,德國在軍備生產上一直沒有全力以赴。一次大戰後期,德國因為遭受封鎖、物資匱乏,國內厭戰情緒嚴重,導致了革命,希特勒對此深以為戒。二戰爆發後,德國沒有進行經濟總動員,反而花了很大力氣搜刮被佔領的歐洲各國的農產品。1944年以前,德國一直不敢削減民用消費品的生產。當時在參戰國中,德國人的生活水平僅次於美國。即使在戰爭的最後時期,德國還在生產大量的桌布,眾所周知,這是完全沒有軍事用途的。而在蘇聯,戰時除了軍裝就不生產任何服裝了,民用服裝只能到舊貨市場上去買。

    因此,蘇德戰爭爆發前,德國軍備生產長期停滯不前,以飛機生產為例,1939年飛機產量8000架,1940年10000架,1941年11000架。1942年,德國百分之九十的軍工生產部門仍然執行一班制。1943年,德國人一週工作周才從1942年的47小時增加到49.2小時。事實上,德國的軍備生產還比不上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一次大戰時期,德國46.5%的粗鋼用於軍工,1942年初只有37.5%。蘇德戰爭的第一年,火炮和彈藥產量僅為1918年的四分之一,到1944年,德國軍備生產到達頂峰的時候,彈藥產量仍然低於一次大戰時期。

    1943年1月13日,當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失敗已成定局,希特勒才下達一項指令,要求德國轉入總體戰。2月18日,戈培爾才在一次公開演講中宣傳德國要開展總體戰。德國總算把工業生產轉入了戰時軌道,戰爭機器全速運轉起來。但是,德國的軍工生產體系疊床架屋,遠遠不如蘇聯的集中統一。1942年5月,精明強幹的斯佩爾出任軍備部長,但是隻能管得了陸軍的軍備。海軍軍備生產組織權利直到1943年春才取得,空軍軍備則由於戈林的阻撓,要等到1944年8月。而且皮革和紡織品之類基本物資仍由經濟部長掌控,至於勞動力的招募和管理,則由帝國勞工部長沙克爾負責。施佩爾曾經提出從德國婦女中招募工人,但是沙克爾認為這是傷風敗俗之舉,不只是她們的精神和感情生活,而且連生育能力都會受到不利的影響,希特勒也認為德國婦女沒有東歐的強壯,最後沒有同意。希特勒甚至遲遲不允許把德國的幫傭徵入軍隊或者工業部門。在這種情況下,為了彌補工業勞動力的不足,德國只有徵用數百萬外籍勞工和戰俘。這些人生活條件非常惡劣,再加上語言的障礙和缺乏相應技術,生產效率不高。

    即便如此,在施佩爾的天才領導下,德國的軍備生產出現了飛躍。1943年10月,德國開始按照合理化原則組織軍備生產,統一多用途部件的規格,合理使用機器和調撥勞動力,交流經驗改進工藝。按武器型別設立了指導委員會,併為調撥部件設立了企業聯合組織。確保一個工廠儘可能只生產一個專案,但是要做到大規模生產,各種武器的產量迅速攀上高峰。彈藥生產的最高峰是在1944年8月,飛機產量的最高峰是1944年9月;火炮和新潛艇的生產是在1944年12月。1944年全年飛機產量39870架,其中戰鬥機30511架,是1941年的6.6倍,坦克產量增長33.9%,達到2.7萬輛,火炮增加50.3%,達到8.7萬門。

    但是,這已經遲了。這時候美英的轟炸機已經在德國上空鋪天蓋地了。為了摧毀德國的戰爭潛力,美英航空兵是下了大力氣的。一次轟炸行動,美英往往出動一千架重型轟炸機和同等數量的遠端護航戰鬥機。整個對德戰略轟炸行動,美英損失飛機4萬架,空勤人員死亡超過9萬人,死亡率僅次於德國的潛艇部隊。德國人被炸死炸傷100餘萬人,無家可歸者750萬人,不得不把200萬人和一半以上的空軍用於防空作戰。1944年5月12日以後,英美空軍調整了戰略轟炸重點,集中轟炸德國的燃料工廠。施佩爾說:“這是決定這場技術戰爭勝負的一天。”到7月,德國所有的主要煉油廠都被盟軍的轟炸破壞,失掉了90%的燃料供應。巴頓曾說:“我計程車兵可以吃皮帶,但我的坦克必須加油。”德國生產出來的大量武器,因為缺乏燃料和運輸工具,根本無法投入前線作戰。生產再多,又能奈何?何況本來就生產得不多。

    1944年6月,英美開闢了第二戰場。德軍不僅要與全歐洲幾乎所有國家作戰,而且要和未來兩個超級大國同時作戰。僅僅一次諾曼底登陸,盟軍就投入總兵力約278萬人,飛機13700架,艦艇9000餘艘。到1945年1月,德軍在西線靠著1000輛坦克對付盟軍的6000輛坦克,在東線靠著480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對付蘇軍的14000輛坦克。至於飛機數量差距更大,在東線,德軍以1500架戰鬥機對付紅軍的15500架,西線則更為懸殊,美國陸軍航空隊在1945年1月1日保有飛機為72726架(其中作戰飛機41961架),主力都集中在歐洲戰場。德國的陸軍和空軍被盟軍航空兵打得基本上沒有還手之力。例如,1944年7月25日,在西線德軍精銳的130李爾裝甲教導師陣地上空,先是來了一波波雷電式攻擊機,兩分鐘一個批次,每次50架,投下了無數高爆炸彈和凝固汽油彈。400架中程轟炸機隨之而來,投下一串串500磅重的炸彈。塵埃尚未落定,又來了鋪天蓋地的重型轟炸機群,這是1500架B-17空中堡壘和B-24解放者,投彈3300噸。收尾的是300架P-38閃電式戰鬥轟炸機,再次用殺傷炸彈和凝固汽油彈把陣地炸成一片火海。一天之內,這個裝甲師防守地域變得象月球一樣荒涼,官兵被炸得只剩一半。當美軍第3裝甲師撲上來的時候,李爾裝甲教導師只有7輛坦克還有戰鬥力。

    二次大戰是鋼鐵的較量,各國軍事上的表現基本上與各國的工業能力成正比。蘇聯對此的認識是很深刻的,1941年,斯大林就對一個來訪的美國代表團說:“這場戰爭將用工業生產來贏得。”朱可夫在回憶錄中也說過,戰爭初期,蘇軍無法打退德軍的強大突擊,但是,“在蘇軍得到足夠數量的現代化坦克、飛機、戰鬥技術裝備和輔助技術裝備後,情況是完全是另外一個樣子了。”二戰時期的蘇聯與一戰時期的沙俄相比,火炮生產多28倍,迫擊炮生產多88倍,機槍生產多77倍,炮彈多7.2倍,子彈多5.9倍。在前線浴血奮戰的蘇軍官兵身後,是執行著鐵的紀律的軍事運輸和後勤人員,是無數忍飢挨餓在工廠中日夜忙碌的女工們,是大批即使在監獄中也兢兢業業工作的武器設計師。是他們,鑄就了紅軍的鋼鐵洪流,托起了蘇聯勝利的希望。

    戰場是不由自主的!搜尋引擎 回答

  • 4 # 手機使用者83056603971

    如果穿越到二戰德國,那二戰歷史要從寫了。帶著現代先進文化,可能提前實現武器大的飛越,如原子彈,氫彈。洲際導彈。坦克飛機大炮等會讓二戰的人驚訝。

  • 5 # obayang159

    沒辦法,在那種環境下,士兵只是一個數字。如果你只需要假設,那倒是有幾條路。一:想辦法往西線調動,或者當逃兵,躲到西烏去。或者儘量往北歐靠攏。二:如果你想改變點什麼,那就先弄個德共的黨員證,然後抓幾個蘇軍政委,準備當蘇德雙面間諜或者三面間諜,這個操作可以吧。

  • 6 # 使用者5471505953627

    首先要確定自己穿越回去的時間,位置,這個太他媽重要了,如果真的在斯大林格勒戰役打的最熱鬧的時候穿回到市區的某個街道陣地上,那麼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趕緊寫遺書,一定要仔細列舉未來一些重要的大事件,比如德國佬什麼時候投降,小日本什麼時候挨兩個蛋蛋之類的,祈禱後世有好事者趕緊穿回來救你。那個時候各國對逃兵的懲罰都是非常嚴厲的。別想著自己偷偷跑後方的好事兒能落到自己頭上。仔細想了想,唯一的可能就是你對蘇德戰場的歷史特別熟悉,熟悉到幾月幾號某地的戰爭情況,這樣還能借撤退之名往後撤。不過偉大的元首貌似說寧死不許後撤的話。所以。。。。。。。

  • 7 # 藝林話史

    這個問題問的人腦洞大開,假如你穿越到蘇德戰場成為一個德國士兵,如何保證活著回國,鄙人有3條建議供參考,只針對普通士兵的戰場求生術,1,你對蘇德戰爭大概瞭解,反正知道德國會敗,蘇聯會勝,穿越回去後不管面對的是前期所向披靡的德軍還是後期節節敗退的德軍,你要瞅準機會及時向蘇軍投降,就說你是德國共產黨餘孽被逼上戰場或者你說你是某個已經陣亡的蘇軍將領發展的臥底,這樣死無對證,因為你知道未來戰爭走向,同時向蘇軍提供有價值的情報,這樣蘇軍會把你像寶貝一樣保護起來並送到後方,你源源不斷的提供有價值情報,會受到重用,甚至會見到偉大的鋼鐵斯大林。這樣你就死不了了,等戰爭結束你再蘇聯的歡送下回到民主德國。2,你對蘇德戰爭十分了解,包括大大小小的數次戰役,戰鬥都十分了解,你穿越回去後如果你不想背叛元首,當漢奸,還想為國出力,那你不管是什麼時候穿越回去,都要想辦法接近你的指揮官,和他說上話,爭取當他的警衛員,並用自己知道的歷史知識給他提建議,德軍順利時你也始終在領導身邊,不用直接衝鋒,減少死亡機率,德軍後期失敗時給他提建議,教他怎麼打才能保命,他會覺得你是神人,想辦法也不會讓你上前線的。3,你對歷史一竅不通,壓根不知道蘇德戰爭這回事,穿越回去後,看到的是對面計程車兵喊烏拉,自己方計程車兵喊“海,希特勒”,那你只好用苦肉計了,戰鬥打響後,看到有醫務兵在後方時,趁亂用波波沙對自己大腿或胳膊來一槍,別打著骨頭,馬上倒地喊救命,醫務人員會過來救你的,傷好後有可能讓你做後勤一類的工作,基本死不了。千萬別當逃兵,不管希特勒還是斯大林對逃兵處罰是很嚴厲的,逃兵回去被逮著只有死路一條。

  • 8 # 李青蒿

    如果穿越回蘇德戰場怎麼樣才能保證活著回國呢?既然已經說到了是在蘇德戰場,想要活著回國那就只能做逃兵了。逃得越遠越好最好逃到英美的戰場投降,這樣能存活的機率會高一點。

    至於怎麼逃走和逃走路線這就要看情況而定了,畢竟誰也不能預知未來只能盡人事聽天命。

    為什麼不投降蘇聯呢?在當時作為德國計程車兵,只有缺一根筋才會選擇這麼做。為什麼這麼說呢?先來看看德國人是怎麼對待蘇聯俘虜的。德國人抓到蘇聯人遇到以下這幾種情況會直接處決,蘇聯共產黨員殺、傷殘士兵殺、政治委員殺剩下的那些人都會為他們抓去做免費的勞動力,等待他們的也是地獄一般的生活。

    他們對待蘇聯戰俘處置也是非常的隨意,一旦懈怠工作、生病、逃跑就會被殺掉。運氣再差一點的,還會被捉去做人體實驗就算勉強活下來 也是生不如死。

    除去這些還有無數的蘇聯人受到戰爭的波及而死去,在列寧格勒保衛戰中德國圍城每天就有3000左右的蘇聯人會被餓死。

    蘇聯人與德國人有著不可緩解的仇恨,這種仇恨在蘇聯是很普遍的。不要說投降蘇聯了,可能僅僅待在蘇聯都會被民眾打死。

    在二戰結束之後據統計,被德國俘虜的蘇聯人死亡率高達70%。蘇聯人可不講究什麼以德報怨,可想而知落入蘇聯人的手中會有怎樣的待遇。這些情況德國士兵也非常的清楚,在他們戰敗之後出現了一個很有趣的情況,很多士兵都爭先恐後地向英美投降。打死不投降蘇聯,這已經成為了德國士兵的一個共識,知道這一點能夠活著的機率也會高一點。

    當時的美國對德國的人才是非常珍惜的,給出了很多優待條件。作為一個德國的普通士兵,不要指望能夠和那些稀缺人才有一樣的待遇。不過憑著這層關係,美國人也不會做的太難看。這也是收買人心的一種手段,你看看我們對待普通士兵的那麼好,何況人才呢?所以說投降到美國,存活的機率是最高的。

    美國對待戰俘的待遇還是非常不錯的,甚至比這些德國人當兵的時候還要好。看看美國的戰俘營待遇就知道了,他們雖然要被運到美國本土勞動,但是並不缺吃缺喝還有醫療保障。

    每天還供一定的肉類、牛奶、蔬菜等食物被子還有香菸等等都是不缺的,他們還能夠進行體育運動可以說生活得到了保障。這樣的生活除非自己作死,不然一般是不會死的。要是落到蘇聯的手中,可就沒有這種待遇了。當時的蘇聯剛剛經歷戰火,很多民眾基本生活都得不到保障,怎麼可能指望他們能夠優待自己。落到蘇聯的手中,估計要和日本人一樣要被送去西伯利亞挖土豆。在西伯利亞那個極寒之地吃不飽穿不暖,就算蘇聯人不折磨他們可能都會死。

  • 9 # Remix7

    首選你不能是一線作戰部隊,步兵坦克兵都不行,最好後勤保衛工作,第二你身上防寒裝備充沛,別凍死在那,這兩點保證了那就看命硬不硬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mate9,v9,小米6該哪個值得入手?該怎麼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