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阿哈悠阿
-
2 # 祁門小謝
六才子書這個概念是金聖嘆提出來的。
“餘嘗集才子書者六。目曰《莊》也,《騷》也,馬之《史記》也,杜之律詩也,《水滸》也,《西廂》也。謬加評訂,海內君子皆許餘,以為知言。”
所以這個說法是一家之言,你信也可,不信也可。
我喜歡讀金聖嘆評點水滸傳,看的時候一字一句去讀,讀完他的話還得再看一遍原文,越看越有味道。越讀越覺得施耐庵是大文豪,越讀越覺得金聖嘆目光如炬,一針見血。
在文學層面,這六本書都是當之無愧的經典,從文筆、風格,結構、內涵來說,實在是精品。
六本書的作者,都是文采斐然的才子,他們也都有一些共同之處,在仕途上有些坎坷。人生履歷的波折,使得他們下筆包含著深刻的感情,他們有話說,必須說,說出來就振聾發聵。
這六本書,就是金聖嘆的世界觀,就是金聖嘆本人。
《莊子》的灑脫飄逸,《離騷》的懷才不遇憤世嫉俗,《史記》的囊括四海宇內,杜詩的沉鬱,《水滸傳》的浮世人間,《西廂記》的叛逆和自由精神。
一個人是什麼樣的人,就會讀什麼樣的書。金聖嘆身上那股道家避世的灑脫不羈,為生民立命的信念感,被紅塵煙火摧折的喟嘆就是這六本書的魂魄。
很多人一直在貶低《水滸傳》,甚至認為水滸應該剔除出四大名著,認為這是一部壞書,裡面描寫的都是殺人放火姦淫擄掠,沒有任何的價值。
我不認同。我覺得水滸當列四大名著之首。水滸寫的是整個人間,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娼妓餓殍,中間的官、吏、民,士農工商,三教九流,無所不有,這就是人間,就是人生,是整個社會,反觀其他三本書,西遊記是魔幻作品,重點是隱喻。紅樓夢寫的是官宦人家,三國寫的是戰亂紛爭。那些有徵對性,和我們隔了什麼一樣。水滸傳不隔,寫的最多的就是民,是最貼近我們的。
試問什麼樣的作者,能夠接觸到社會各個階層,寫的還有模有樣?水滸真的是把各個階層都寫到了,作者簡直在畫一幅超長的現實畫作,就好像清明上河圖,如此的真實,如此的生活氣息,又如此的有美感,具有藝術性。
前不久有位暱稱叫楓華雪嶽@手機使用者60234591559的老師,說了這麼一段話,叫我印象深刻:在四大名著中,水滸,紅樓彰顯的是懷才不遇;西遊,三國彰顯的是懷才得遇。體會不到這些,就辜負了作者的一片苦心。
我深以為然。
再回顧這六本書,除了《莊子》的超脫之外,哪一本寫的不是懷才不遇?這些跌宕起伏的書裡,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如果可以仔細看半夜,就能從字縫裡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四個字是“壯志難酬”!
---------------丸---------------
-
3 # 一往文學
因為《水滸傳》與《莊子》、《離騷》一樣,是一部"發憤之作",所以被金聖嘆稱為"第五才子書"。
"才子書"是明末清初的文學評點大家——金聖嘆提出的一個與"聖賢書"相對應的說法。他所謂的"六大才子書",即屈原的《離騷》、莊子的《南華經》(即《莊子》)、司馬遷的《史記》、杜甫的律詩、施耐庵的《水滸傳》和王實甫的《西廂記》
金聖嘆明確把"才"與"德"作為兩個獨立的概念提出,指出"聖人之作書也以德,古人之作書也以才"。即《詩》、《書》、《禮》、《易》這類經典是"聖人之書",以立德載道為內容,以教化天下為目的;而"古人",即"才子",以莊子、屈原、司馬遷、杜甫、施耐庵、董解元為代表,他們具備突出的藝術創造才華,"才子書"是他們才氣才情的集中體現。可以看出,他所推崇的是文字之"美",而非倫理道德之"善"。敢於在千百年來士人頂禮膜拜的儒學經典之外另立"經典",其人之狂誕,可見一斑。 "總之世間妙文,原是天下萬世人人心裡公共之寶,絕不是此一人文集"。這六部書,包括文、史、哲著作,文學作品又有詩歌、小說、戲曲之分,包含了各種體裁和文學樣式。之所以金聖嘆將它們並提,是因為"直取文心,……六部書……只是用一副手眼讀得"。也就是說,他意識到了這些"才子書"蘊含了共同的創作規律和審美特質:它絕不僅僅是作家個人的獨特風格和創作個性的反映,同時也是整個社會普遍的情感思想的反映。因此說它是"天下萬世人人心裡公共之寶",就在於寫天下人所想,引起天下讀者之共鳴。 而要引起天下讀者之共鳴,須是作家"發憤"之作。對於審美主體的情感,中國古代美學家有一個獨特的概論——憤。這個概念幾乎成為說明創作主體情感的具有民族色彩的審美概念。無"憤",則腹內無溝壑,筆端無寄託;無"憤",則不足以血淚俱出、心魄傾灑。金聖嘆不愧書中老饕,眼光毒辣,獨獨摘取了這六部書:莊子之憤,在於戰國之時各國傾軋,《莊子》冷眼熱腸,構述"至德之世";屈原之憤,在於楚王遠賢寵佞,故太息掩涕,寓於《離騷》上下求索;司馬遷之憤,在於漢武專斷嚴酷,故惺惺相惜,以《史記》盡錄萬古人物之悲劇;杜甫之憤,在無有"廣廈千萬間",故其七律潛氣內轉、悲壯頓挫;王實甫之憤,在"天下有情人"都成不了"眷屬",故有《西廂》"借男女之真情,發名教之偽藥"。而施耐庵之憤,在《水滸傳》第十四回中,借阮小五之口吐露:"如今那官司一處處動撣便害百姓;但一聲下鄉村來,倒先把好百姓家養的豬羊雞鵝盡都吃了,又要盤纏打發他……"。金聖嘆在此批到:"千古同悼之言,水滸之所以作也"。 《水滸傳》秉持"要放普天下人出頭"的美好願望,與《莊子》、《離騷》一樣,暴露黑暗、批判現實,所以被金聖嘆贊為"第五才子書",實非謬讚!
回覆列表
在我看來,真正看懂《水滸傳》的,有兩人:偉人毛澤東、軍神劉伯承。毛澤東的偉大在於“不招安”、“出兩個太陽”,避免了宋江的悲劇。劉伯承的高明之處在於,及早退出權力“旋渦”,得善終。公孫勝就是及早退出,繼續其研究生學業,得善終。特別是軍神劉伯承元帥,後來的現實證明,他實在是高(讀書少,詞彙不多。只能用這個詞來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