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Uncle偏頭痛

    兩者是一個地方—————————————————————————————首先簡單回答一下,祁山在哪。祁山在甘肅省禮縣東部,原來叫做祁山鄉,2014年改為祁山鎮。恰好我2014年去過一次,姑錄部分遊記如下:諸葛亮在歷史上一共五次北伐,演義裡六次北伐。這一系列軍事行動被後世歸納總結成了四個字:六出祁山。諸葛亮在五次北伐軍事行動裡,走了三次隴西大道,走了一次散關故道,最後一次是褒斜道。由此可見,諸葛亮的整個用兵重心,在西不在東。儘管諸葛亮一共只出過兩次祁山,但從文化意義上來說,祁山已經成為了諸葛丞相北伐的一個標誌、一個品牌,或者說一個與他緊密相連的精神圖騰。

    出祁山就是北伐,北伐就是出祁山,兩者密不可分。

    為什麼做出重西輕東的決策?原因有幾個,比如隴西地區曹魏勢力薄弱,且有氐、羌可資利用;比如隴西地區地勢較高,且可居高臨下直入關中,與漢中形成鉗形攻勢;比如諸葛亮用兵謹慎,不寄希望於一役,而是徐圖緩進,隴西恰好可為一塊堅實的踏腳石。

    但還有一個特別重要的原因,讓諸葛亮選擇了走隴西地區?

    從漢中到隴西,有一條相對寬闊的通道,叫做祁山古道。這條通道從東南的西源起始,指向西北,形如一條走廊。走廊的南牆是南秦嶺和岷山山系——武都、陰平即在此處——北牆是北秦嶺,完全是穿山尋地而行,婉轉曲折,最後抵達祁山。到了祁山,就等於出了山區,一路開闊可抵天水。

    這條走廊除了兩端以外,還有兩個出口,一個出口是在成縣,連通散關故道,可以透過大散關直抵陳倉。暗度陳倉,就是走的這條路。另外一個出口在文縣,這裡古代叫陰平,有一條七百里的山路,直通綿竹。換句話說,無論諸葛亮是去祁山還是走散關,這裡都是必經之地。所以他五次北伐,有四次都走得這條走廊,其重要性可見一斑。

    這一帶的地形相當複雜,西邊朝青藏高原過渡,北邊向黃土高原過渡,南邊向四川盆地過渡,三大地質帶在這裡交會,可想而知地形有多麼錯綜複雜。所謂的通道,只是一系列盆地、谷地、山峪和海拔相對比較低的丘陵組成。這種地形,勉強可以行軍,但對運輸輜重糧草來說,是個徹頭徹尾的噩夢。

    除非有河流可以幫忙。

    古代搞後勤運輸,效率最高的辦法是漕運,也就是走水路。一條船運走的糧草,可以與幾十輛車相當,且速度要快得多——哪怕是逆流而上,也比拉車更便當。這是摩擦力的選擇。諸葛亮用兵的特點,就是依水而行。他走的路線,一定是有河流可以協助後勤。比如第五次北伐走褒斜道,是因為中途有褒水和斜水。

    諸葛亮如此執著地走祁山古道,自然也是因為這裡有水力之便。

    天水南部有一座齊壽山,古稱嶓冢。西漢水在這裡發源,流經天水、鹽關、祁山、永興、城關,然後轉向南側,至石橋、江口、龍林、雷壩,掉頭向東,進入西和縣、成縣,抵達略陽,與嘉陵江合流。西漢水的上游——古稱漾水——和諸葛亮出祁山的路途完全一樣。

    另外嘉陵江的源頭之一,發源於鳳縣代王山,流經兩當縣、徽縣,抵達略陽,和西漢水合流。這條路線,恰好與散關故道相合。

    見圖,藍色為西漢水的大致流向,粉色為嘉陵江的大致流向。從地圖上我們可以看到,這兩條水路,與祁山古道、散關故道幾乎重疊。尤其是西漢水,它流經的地區,完全就是蜀漢進攻隴西的路。諸葛亮如果沿西漢水逆流而上的話,從略陽登船,可以一口氣坐船走西漢水、泥水河轉籍水,直到天水城下,真是太貼心了。

    而往南看,西漢水和嘉陵江一起匯聚在略陽,再通向廣元,和從甘南過來的白龍江合流,三源合一,變成真正意義上的嘉陵江,恰與金牛道相接。換句話說,如果有必要,蜀中物資可以不必繞路漢中,從嘉陵江水路直接運抵略陽,接濟北伐。從略陽到廣元這條路,與嘉陵江重疊,因此又叫嘉陵道。

    當然,這只是一個大略描述,其實祁山道的支流支路甚多。比如祁山道在西漢水上游還分為鐵堂峽道、木門道——這三個地名分別和姜維、張郃、密切相關,熟悉北伐史事的人都知道——在中段還有寒峽道、龍門徑、駱谷徑、威武徑,南端有覆津道、鳴水道、青泥河道、木皮嶺道、白水路等……限於篇幅,就不詳細說明,學諸葛亮觀其大要即可。

    總之,祁山古道、散關故道有西漢水、嘉陵江可資利用,這就是為什麼諸葛亮北伐的大部分軍事行動都圍繞這條路展開。有水力漕運支撐,他的後勤才跟得上。

    而祁山恰好就在這個關鍵節點。

    順便說一句題外話,杜甫在乾元二年在天水呆了幾個月,然後也是走的這條路入蜀:他從天水出發,坐船沿西漢水到祁山,然後下船至寒峽、西和縣,再到成縣、徽縣,從青泥河至略陽入川。他一路看風景一路吟詩,加上之前在天水寫的,寫了一百一十七首詩,統稱為隴右詩系列。後世學者考證隴西地區、祁山古道、嘉陵道一帶的史事變遷,杜甫的詩成為極為重要的佐證。“詩史”這個稱號,可不是白給的。

    其實諸葛亮並不是第一個發現祁山古道妙用的。東漢安帝朝有一位高人叫虞詡,他曾擔任武都太守,抵禦羌人。在當時,祁山古道極其難走,漕運不通,用驢馬運輸,沿途損耗高達五分之四。虞詡親自主持,“自沮(略陽)至下辯(成縣)數十里中,皆燒石翦木,開漕船道,以人僦直僱借傭者,於是水運通利,歲省四千餘萬。” 虞詡的開漕效果驚人,他就任時,整個武都才一萬戶左右居民,兩三年功夫就激增到四萬戶,而且鹽米比從前豐富了十倍不止——要想富,先修路!

    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前,勘察了一圈虞詡曾經戰鬥過的地方,寫信給劉禪說:“祁山去沮縣五百里,有民萬戶,矚其丘墟,信為殷矣”。意思是我光是看祁山到略陽這一帶居民區附近的墳頭,就知道他們多富裕了。

    這一帶最重要的河流,除了嘉陵江,就是西漢水。很多人看了這名字,很容易和漢水搞混。

    其實漢水的發源地是在留壩和鳳縣之間的紫柏山,從這裡至勉縣叫沮水,到了勉縣叫沔水,一直流到南鄭附近,也開始稱為漢水。漢水和西漢水之間,並不聯通,是彼此獨立的兩條水系。

    現在問題來了,既然兩條水沒關係,為什麼西漢水要叫西漢水?為啥不叫西嘉陵水?有人提出一個假設,會不會在古代,西漢水和漢水本來相通,是後者的上游水源,所以才因此得名。後來因為這一帶地質變動很頻繁,導致河流改道,才有了今日之局面。

    結果在歷史文獻裡,果然找到了一條證據。在《漢書-高後紀》裡,有這樣一條證據:“春正月乙卯,地震,羌道、武都道山崩。殺七百六十人;地震至八月乃止。” 這場地震發生的時間,是公元前186年2月22日,地點正是在略陽。這場地震的結果,導致寧強縣陽安關附近的山體發生大面積滑坡,堵塞了西漢水和漢水之間的通道,讓嘉陵水把西漢水給奪走了。從此西漢、漢水之間再無聯通。而且地震導致氐道、羌道受到嚴重損害,到了虞詡時代才重新修通。

    這事讓人特別遺憾。試想一下,如果西漢水和漢水之間能夠聯起來的話,那等於把益中、漢中和祁山、隴西四個區域完全聯成一片,物流更為順暢,諸葛亮用兵進退自如,北伐說不定會是另外一番局面。幾百年前的一場地震,居然影響了後世的國運,這還真是奇妙。

    我們離開西和縣之後,地形地貌已經大體變成了黃土高原,不過四周還有一些秦嶺餘脈縈繞,化為遠方綿綿山脊,彷彿與我們依依不捨。車子開過長道鎮之後,兩側黃綠色的山巒向後退開,讓出一條寬闊的出口,前方視野陡然開闊起來。在我們面前是一個丁字路口。朝南邊走,是禮縣縣城,朝北邊走,就是祁山鄉。遠處已經可以看到祁山脈絡。

    祁山是岷山——就是“更喜岷山千里雪”的那個岷山——的支脈,南臨西漢水,北至天水秦城區的尖山,西起大堡子山,東至鹽關鎮鄭家磨。正好與禮縣到天水的道路平行而進,成為側屏。祁山鄉就在主脈之下,是個很小很小的鎮子,沒什麼高樓,S306省道從中間穿過去,路上最多的是拖拉機和運蘋果的小皮卡,後來我才知道,潘蘋果的原產地離這兒非常近。鎮子周圍是一片片寬闊的田地,西漢水在旁邊流過。看上去就是一個毫無特色的西北小鎮——如果沒有那個東西的話。

    我們開過祁山大橋後,一眼就發現,在西漢水和祁山鄉之間的平坦田野中,突兀地聳立著一座土山。

    說它是山吧,略微有點小,說它是丘吧,卻稍嫌有點高。這座土山坐落在田地之間,孤拔挺立,和周圍的地質風格截然不同,好似半空飛來一樣,顯得特別醒目。小山主體呈土黃色,上細下粗,清晰地分成兩層結構,每層外圍都種植著一排排整齊的松柏。山形不是普通的錐形,體型扁平,很像是一艘巨大的軍艦,艦首艦橋都清晰可見。開近一點後,我們還能看到在土山頂端修著一圈城堞,儼然一副城堡的模樣。

    這麼一艘龐然鉅艦趴在田野裡,被夕陽餘光拉長了影子,河水嘩嘩在身畔流過,真是說不出的雄壯與悲涼。

    這裡,就是我們此行的目的地——祁山堡。

    祁山堡這個位置,真是太重要了。

    諸葛亮的大軍穿過西和縣的重重秦嶺,在祁山堡西南處離開山區,進入平原——至今那裡還有一個地名叫做川口,即川兵出口——祁山堡恰好扼守在這個出口前方。在祁山堡正對著的山頂,還有諸葛亮觀陣堡的遺蹟,與祁山堡成犄角之勢。

  • 2 # 呆呆熊扒影視

    【據實回答每一個問題】

    魯迅他老人家一代毒舌大師,評價諸葛亮“多智而近妖。”是耶非耶?從諸葛亮主政時期的豐功偉績“六出祁山”就可以看出一二。

    祁山堡堡門匾額與楹聯

    我們得回到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時說起。當時諸葛亮為劉備規劃了偉大的戰略方案,史稱隆中對。這個方案是這樣安排的,先佔荊州,再佔益州,待天下有變時,從荊、益兩地同時出兵,可以兵佔長安,漢室可興。

    後來的發展確實如諸葛亮所規劃的那樣,劉備先佔荊州,後佔益州,只是沒有想到鎮守荊州的關羽太大意了,驕傲自滿,讓東吳呂蒙抄了後路。

    荊州一失,諸葛亮的復興大業受到了嚴重的影響。原來荊州地處水陸要衝,民豐地富,從這裡往北無論是運送糧食還是運送兵馬都特別方便。而益州往北,全是山路,糧草轉運極為不便,荊州丟失以後,諸葛亮沒有辦法,只好把眼睛放在了隴西。從益州出發,經祁山古道,兵佔隴西部分郡縣,如天水、南安、安定等。

    祁山武侯祠木牌坊大門

    祁山位於今天的甘肅禮縣以東,是一條狹長古道,長度約25公里,臥西漢水以北。它是從蜀國到隴西的咽喉要道,曹魏當然知道祁山古道的作用,所以蜀魏雙方為了爭奪這塊狹長地帶,長年展開了血戰。蜀軍只要出了祁山,就是隴西開闊地帶,而曹魏在西部的兵力其實並不強。

    史書記載,公元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因為馬謖大意失街亭,蜀軍失去阻擋曹軍的門戶,只好退回漢中,好不容易佔領的天水、南安和安定也丟了。

    當年冬天第二次北伐,久攻陳倉不下,糧草供應不上,只好退兵。229年第三次,只佔了武都和陰平,也是因為糧草問題,不得不主動撤退。第四次、第五次都是一樣的情況,直到最後一次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北伐大業功敗垂成。

    從諸葛亮整個行動路線來看,他的選擇是無奈的,因為蜀中多山,糧食轉運極為困難,他除了先佔隴西各郡,再圖東進之外,沒有其他辦法。

  • 3 # 萊恩校尉

    諸葛亮六出祁山指的是出兵攻打祁山堡。第一次出兵是向這個方向進攻,應該打下了這個祁山堡,因為史書記載這裡是諸葛亮出兵攻打曹魏的營堡。第二次進攻史書記載是包圍了祁山,祁山綿延50華里,這麼大是圍不住的,因此我們肯定他包圍的是祁山堡。因此也就能肯定了他兩次出兵祁山其實就是對著祁山堡進行攻擊。所以"六出祁山‘’就應該指的是出兵攻打祁山堡。

    祁山堡:

    位於隴南市禮縣城東23公里的祁山鎮,北距天水市70多公里,建於西漢,是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統帥三軍,揮師北上進攻曹魏的營堡,因諸葛亮“六出祁山”而聞名。

    六出祁山:

    是指三國時諸葛亮出兵北伐曹魏的軍事行動,史書上記載,諸葛亮北伐曹魏時僅有兩次出兵祁山,"六出祁山"的說法是來自小說《三國演義》,由於該書在民間的影響力比較大,因此,"六出祁山"漸漸成了諸葛亮北伐的代名詞。

    諸葛亮六出祁山的路線:

    1、一出祁山:向祁山方向進攻,即現今甘肅隴南禮縣祁山堡,隴右天水、南安、安定等郡相繼叛魏降蜀。

    2、二出祁山:出散關,包圍了陳倉,現今陝西寶雞西南,攻打了二十多天未果。

    3、三出祁山:諸葛亮進攻武都(現今甘肅成縣)、陰平(現今甘肅文縣西北),打敗了魏,佔這兩郡,留兵據守。

    4、四出祁山:蜀軍包圍祁山,魏軍司馬懿迎擊。

    5、五出祁山:諸葛亮,率大軍出斜谷口。

    6、六出祁山:到達郿縣,即在渭水南岸五丈原紮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的預測是,2020年糧食會有比較大的漲幅,您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