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若水3171

    李的否決有道理,練精兵可恰恰新軍要了清廷的命,中國當時的問題是苟安一時,故步自封,不能徹底維新,不得不作之時已經大勢已去了,幾個少年權貴少不更事,誤國誤天下

  • 2 # 陳子帥菌讀文史曰

    這段是有史實記載的。

    1896年6月17日,李鴻章與俾斯麥在德國相見了。

    李鴻章:“此次前來,有一事請教。欲復興中國,何道善之?”

    俾斯麥:“承閣下相問,可惜兩國相隔太遠,我對貴國政務一無所知,實在無法明斷。”

    李鴻章:“何以圖治?”

    俾斯麥:“以練兵為立國之基,舍此別無良策。兵貴在精而不在多,五萬足矣。”

    李鴻章:“挑選五萬精兵絕非難事,然我國缺乏教授軍事之人。三十餘年鴻章處心積慮建設國防,哪知甲午一戰全軍覆沒,真好生慚愧!”

    最終,李鴻章否決了俾斯麥的建議。

    李鴻章經過中日甲午海戰戰敗之後,難道還不知道現代軍隊的重要性嗎

    李鴻章肯定知道,但是他面對俾斯麥的建議依然無動於衷,可見不是李鴻章不想,而是因為其他原因。

    第一、李鴻章老了

    1896年,李鴻章已經74歲了,練兵需要花費大量時間與精力,而李鴻章最缺的恰恰是時間與精力。

    第二、清政府的猜忌

    誰都知道政權的基礎是軍權。

    十幾年後的清末新政,也是大規模改革軍隊,結果出力最多的袁世凱被踢出去了,陸軍部尚書是旗人鐵良,路軍部侍郎也是滿人,陸軍完完全全歸旗人管轄。 不僅這樣,湖廣總督張之洞也被調往北京當軍機大臣。

    當時最有權威、軍權最重的兩大重臣都調往北京,寓意不言自明,就是為了奪取軍權。

    而李鴻章的威望遠大於袁世凱和張之洞,受到的猜忌也多,李鴻章敢練新軍嗎?

    第三、中國保守勢力太強

    李鴻章在中日甲午海戰之前還能壓制保守勢力和所謂清流,但是戰敗之後,李鴻章的威脅大損,導致保守勢力抬頭,對李鴻章形成第二次打擊。

    前三個因素屬於外部因素,除了三種原因,還有一種最最關鍵的內部因素。

    李鴻章無法跟上世界潮流,根本沒能力練新軍。1)李鴻章沒近現代軍隊的思想

    如果是舊式軍隊,李鴻章還能駕馭的住,但是新式軍隊呢?要連新式軍隊,必然要選用西方教官,培養西方軍事思想,李鴻章這麼大年紀了,能跟的上嗎?

    2)李鴻章沒有近現代軍隊的領袖氣質

    軍隊也是有氣質與精神的。

    每一支強大的軍隊的氣質和精神都和它的首位軍事統帥、指揮官的理念與行動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

    所謂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在軍隊是很正常的。

    古今中外,從來沒有懦弱無能的將軍能帶來一支無堅不摧、無往不克的鐵血軍隊。

    而李鴻章恰恰沒有這種氣質。加上甲午戰爭戰敗,李鴻章的氣質就更加暮氣。

    3)李鴻章的政治理念不符合近現代

    近現代軍隊與古典軍隊之間最大的區別就是近現代軍隊有著自己的政治理念,比如國民黨的“三民主義”,共產黨的“馬克思主義”,德國的“國家至上主義”,美國的“聯邦主義”,軍人自豪於為國家獻身。

    而李鴻章有什麼政治理念?為腐朽王朝、為昏庸皇帝、為陰險太后而奮鬥終身?還是為升官發財奮鬥終身?

    綜上所述

    一支現代軍隊最重要的就是氣質、理念與舊式軍隊不同。最大的表現就是新式軍人以軍人身份為榮,而舊式軍人不僅不以軍人身份為榮,還引以為恥,所謂“好男不當兵”,個個希望自己的孩子考功名,所以舊式軍人沒有新式軍人的榮譽感和自豪感,戰鬥力大大降低。

    所以不是李鴻章不練新軍,是實在練不出來新軍。

  • 3 # 泥齋公

    李鴻章從進士前後起,就是以謀私興家為終極目標的。至於興國強民謀華族之立於國際,他沒有這樣的情懷、沒有這樣的理想,也就絕沒有這樣的遠光。說皇帝沒有這遠光與思想,是因為他們因循守舊,認為那是下人乾的(那個年代還是這樣治理國家,可見想不亡國都不行啊),而作為深切理解日本也頗知歐美的李鴻章等人仍然是這種行為,就足見李鴻章的下作,他與同時代的左宗棠丁日昌等相比,他要落後一千年,甚至還根本不如在國之將亡之時,多次上奏要求改革以圖強軍以擊殺日本的丁汝昌將軍(這是事實,有檔案和奏章為憑的)。但見時下有人來為李鴻章洗白,真的是噁心!

  • 4 # 魏青衣

    有人說,李鴻章是東方的俾斯麥,但從來都沒有人說過,俾斯麥是西方的李鴻章,二者高下立分。

    自明末以來,世界上東方強盛而西方落後的局勢便被慢慢的扳平了,到了清朝末年,更是億萬人口比不過西方百萬人口的國家,大清要為這樣的結果負責。

    清朝末年,儘管大清帝國國力衰微,但朝中卻並非沒有有識之士,李鴻章就是其一,攻打太平天國時,李鴻章竭盡所能,雖然不是湘軍的領導者,但卻成為了進攻太平軍的另一主力,淮軍的領導者,並且成為了慈禧用來鉗制湘軍的工具。

    而到了後來的洋務運動,更是給了清廷希望,如果洋務運動成功,暫且不論清廷的未來如何,暫時清廷是肯定能坐穩東方霸主的椅子的。

    當然了,洋務運動失敗了,李鴻章雖然被稱為東方的俾斯麥,但卻較之西方的俾斯麥差了一截,一場甲午中日戰爭將清廷的懦弱暴露無遺,而建立新軍的李鴻章也備受打擊,在甲午中日戰爭的次年,決定出去走走。

    對於李鴻章來說,訪問的西歐諸國中最重要的一個國家,必然便是德國,雖然德國不是西歐最強大的國家,但德國卻是與清廷形勢最為接近的一個國家,德國能夠崛起,全靠鐵腕宰相俾斯麥,而清廷是否能崛起,擔子落在了李鴻章的肩上。

    李鴻章與俾斯麥的這次對話,成為了一次被載入史冊的對話,李鴻章見到俾斯麥後,激動萬分,對於李鴻章而言,如果能從俾斯麥這裡得到使德國強盛的辦法,那麼必然能有機會扭轉清廷落後的局勢,甚至使一躍成為世界強國也不一定。

    在梁啟超所著《李鴻章傳》中,就有關於這次對話的記載。李鴻章分別是詢問了治國,為政,治軍等各方面強國的問題,對俾斯麥,李鴻章就像是一個小迷弟,虛心請教,而俾斯麥也卻是給了李鴻章幾個建議。

    俾斯麥簡要的闡述了一下自己的經驗,若是朝廷上下,君臣一心,各項政策都能夠妥善執行,那麼國家的強盛,就指日可待了。

    而如何治軍呢?俾斯麥對此也有自己的見解,俾斯麥簡要的闡述了,如果想要依靠強兵保衛國家,那麼只需要精兵五萬便也足夠了,並不貴多而貴精,五萬的精兵已經足夠保家衛國。

    對於這兩個問題,李鴻章只能搖頭晃腦,暗歎不可為,首先是政治,李鴻章在清廷可沒有俾斯麥在德國那樣崇高的地位,若是一項政策想要實行,首先得過了掌權派這一關,還得過了慈禧,最後更是需要人民認可,任意一項達不到,都會導致悲慘的結局。

    李鴻章並非自己拒絕了俾斯麥的建議,而是當時的清廷,的確是不允許李鴻章這麼做,若是真的按照俾斯麥所說那麼做了,已經風雨飄搖的清廷,更可能直接崩潰,而不是逐步強盛。

    說到底還是李鴻章生錯了時代,當時的清廷已經無藥可救,換個人來,結局想必也是不會有什麼區別的。

  • 5 # 開開心說歷史

    1896年李鴻章在德皇威廉二世的邀請下,前往德國,開始了23天的訪問。李鴻章被稱為“東方的俾斯麥”,來到了德國李鴻章怎麼能不去見識一下真正的俾斯麥。李鴻章專門到俾斯麥的家鄉福裡德里斯魯莊園拜見了俾斯麥,向他請教強國之道,用以挽救在風雨中搖搖欲墜的晚清政府。

    兩人相見後先互相吹捧了一番,李鴻章此行的目的當然不是來相互吹牛的,於是很快切入正題問道:“此次前來,有一事請教。欲復興中國,何道善之?”

    俾斯麥答:“承閣下相問,可惜兩國相隔太遠,我對貴國政務一無所知,實在無法明斷。”

    李鴻章又問:“何以圖治?”

    俾斯麥道:“以練兵為立國之基,舍此別無良策。兵貴在精而不在多,五萬足矣。”

    李鴻章心裡感嘆:“挑選五萬精兵絕非難事,然我國缺乏教授軍事之人。三十餘年鴻章處心積慮建設國防,哪知甲午一戰全軍覆沒,真好生慚愧!”

    從二人對話中看出,俾斯麥給的強國之策就是建立強大的軍隊,強大的軍事力量才是立國的根本。歷史也證明:拳頭硬才是真道理!然而為什麼回國後的李鴻章卻摒棄了俾斯麥的建議呢?

    首先是兩國國情的不同。兩國的國土面積相差甚遠,德國領土遠小於中國,俾斯麥從德國的經驗出發,認為5萬精兵已經足夠。卻不知在李鴻章看來幅員遼闊的中國,5萬精兵夠不夠駐守北京城都難說,偌大的中國需要的兵力要數倍於德軍,兵員的招募訓練難度要遠遠大於德軍。更何況俾斯麥接手的普魯士本身也不是弱國,也已經基本完成了工業化,與此同時的清政府還只是一個閉關鎖國,基礎薄弱的農業國家。

    政府腐敗,財力不足。鉅額的戰爭賠款讓本身財政困難的清政府雪上加霜。李鴻章在訪德期間參觀過裝備精良的德軍,他知道建設一支像德國一樣裝備精良的軍隊要花的錢是一個天文數字。在甲午戰爭初,李鴻章請求戶部撥款三百萬兩軍費,用來加強北洋艦隊。清政府一開始居然僅僅拿出18萬兩白銀,在北洋艦隊節節敗退,戰場形式急轉直下的逼迫下,也只籌措到150萬兩,還不甲午戰爭期間日本娼妓為支援戰爭捐出來的數目。即便這樣,這150萬兩也有部分銀兩被挪用,而慈禧過壽竟然花費600萬兩白銀。

    滿清政府的不信任。晚清末期,隨著內憂外患的爆發,慈禧不得不重用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漢人大臣,漢人漸漸掌握了實權,清政府也時刻堤防這些大臣,作為聲望最高的漢族達成,李鴻章必定是重點照顧物件,清政府肯定不能坐視漢臣勢力的再一次擴大。

    俾斯麥的德國強國之路並不適應晚清政府,李鴻章也是有心無力。

  • 6 # 歷史哨聲

    說李鴻章否決俾斯麥的建議,那是過於武斷和臆想

    先來看李鴻章在1896年在甲午戰爭戰敗後訪問德國時俾斯麥會談的記錄

    “談話進入正題。李鴻章推心置腹地說:“我這次很高興地來到您這裡,有一個問題想向您請教。” “請問是什麼問題?” “怎樣才能在中國進行改革?” “在這裡我不能斷言。” 李鴻章說:“我們那裡,政府、國家都在給我製造困難,製造障礙,我不知該怎麼辦?” 俾斯麥回答說:“反朝廷是不行的。如果最高層(指皇帝)完全站在您這一方,有許多事情您就可以放手去做。如果不是這樣,那您就無能為力。任何臣子都很難反抗統治者的意願。” 李鴻章問:“如果皇帝一直受他人影響,接受他人的意見,那我怎麼辦?每天都有一些麻煩,讓做臣子的很難開展工作。” 俾斯麥伯爵忽然用了一句法文:“Tout comme chez nous(我們這裡同樣)”。接著又用德語說:“在我當首相的時候,也常遇到這種情況,有的時候來自女人方面……” 李鴻章笑說:“但您性格堅強,難道都能平和地化解矛盾嗎?”(譯者懷疑李鴻章的原話是否如此。) “對貴婦們我一直很有禮貌的,”俾斯麥說。“怎樣能夠把上面的旨意貫徹到下面,而讓下面服從呢?軍隊決定一切!只要有軍隊就行。” 俾斯麥解釋說:“兵不在多,哪怕只有5萬人,但要精。” 李鴻章回答說:“我們有的是人,就是缺少訓練良好的部隊。30年來,經過太平天國造反以後,軍隊再未好好訓練過。現在我終於看到了德國優秀的部隊。即使以後我不在任上,我仍將在能力範圍之內根據閣下的建議施加影響。我們需要聘用普魯士軍官,以普魯士軍隊為榜樣來訓練我們的軍隊。” 俾斯麥說:“問題不要把軍隊分散各地,而在於你是否能把部隊掌握在自己手中,自如地調動他們,很快地從一地到另一地。” ”

    這是我找到的比較全面的談和記錄。

    李鴻章和俾斯麥會面的畫面

    歷史事實是:

    1895年袁世凱在李鴻章推薦下接管定武軍進行小站練兵,就是按照德國陸軍制度進行訓練。

    未必就沒有受到李鴻章和俾斯麥對話的影響。

    至少袁世凱是按照俾斯麥所說的,死死將北洋六鎮掌控在自己手裡,不管是清朝,還是民國,北洋六鎮都成為袁世凱權力的保障。

    李鴻章和英國的喬治·寇松合影

    甲午戰爭淮軍的失敗,讓慈禧太后和李鴻章都有建立新式陸軍的必要

    1894年12月,慈禧太后就派胡燏棻聘請德國教官訓練新軍。訓練新式陸軍是慈禧太后、李鴻章吸取淮軍在甲午戰中的表現而確定的趨勢,並非袁世凱自己提出。

    即:在1896年李鴻章訪問德國和俾斯麥會談前2年,慈禧太后和李鴻章就已經確定效仿德國建立新式陸軍,李鴻章和俾斯麥的會談,只是讓慈禧太后、李鴻章更堅定效仿德國建立新式陸軍之路,更放手給袁世凱練兵。

    這就說明李鴻章非但沒有否決俾斯麥的建議,而是更堅持效仿德國的建立新式陸軍。如果僅僅以李鴻章回國後沒有著手建立新式陸軍來作為依據,說李鴻章否決俾斯麥建議,是很荒謬的。

    再說,袁世凱和淮軍淵源那麼深,說袁世凱是淮軍分支也不為過。

    李鴻章沒有否決俾斯麥的證據有2個

    1、在1896年李鴻章和俾斯麥會談前,1894年12月慈禧太后就設立定武軍,讓胡燏棻聘請德國教官,效仿德國建立新式陸軍;

    2、1898年12月,榮祿將袁世凱的定武軍和聶士成、董福祥、宋慶三軍,加上榮祿以滿洲八旗子弟組成的中軍,合編為一直現代化軍事編制的武衛軍。

    事實上,在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之前,清朝的新式陸軍並非只有袁世凱的定武軍,聶士成的武毅軍、宋慶的毅軍都是新式陸軍,都裝備毛瑟槍和馬克沁機器。

    只是1900年袁世凱沒有參加和八國聯軍作戰,北洋六鎮的實力得以儲存而已。

  • 7 # 史不知味

    李鴻章自己說的是場面話,他當然也知道俾斯麥說的是場面話,既然是場面話,那麼便很難會起到實際作用。

    所以,別管俾斯麥的場面話說得多好聽也沒有用,因為李鴻章不傻,當然也是因為他作不了這個主。

    1895年4月17日,李鴻章作為清政府的代表在《馬關條約》上籤了字,他因此一事受到了幾乎所有人的唾罵,為了平息風波,慈禧只好順勢將鍋全部甩給了李鴻章,罷免了他的官職,讓他回家休息去了。

    不過,慈禧終究沒有忘記自己的這個寵臣,所以很快她又起用了他。

    1896年,沙皇尼古拉二世舉行加冕典禮,清政府為了向沙俄道賀,也為了感謝沙俄出面干涉日本還遼一事,特意派李鴻章這一在西方人眼中的重量級人物遠赴俄國。

    李鴻章訪俄期間,代表清政府和沙俄簽訂了《中俄密約》,俄國得以藉此在中國東北修築鐵路,為日後的勢力擴張打下了基礎,這一次訪俄也為李鴻章日後的東山再起積累了一定的政治資本。

    1896年6月13日,李鴻章結束了對俄國的訪問,從俄國乘坐火車去了德國。

    德國對於李鴻章的到訪顯得頗為熱情,即便是李鴻章平日“常吸之雪茄煙,常聽之畫眉鳥”都給他準備好了。

    李鴻章抵德的第二日,也即1896年6月14日,便去覲見了德皇威廉二世,對德國出面干涉日本還遼一事以及德國派人為清政府練兵之事可謂是千恩萬謝。

    1896年6月24日,李鴻章來到了德國漢堡,後於27日會見了被稱為“鐵血宰相”的俾斯麥。

    李鴻章被稱為“東方俾斯麥”,此時,“東方俾斯麥”見到了真正的俾斯麥,會發生怎樣的對話?

    俾斯麥一見到李鴻章,說了句吹捧李鴻章的場面話:“哇塞,貴國竟然派了您這麼一個重量級的名臣來德國,這真真是讓我蓬蓽生輝呀,太榮幸了!”

    李鴻章在落座之後,笑著對俾斯麥說:“我曾聽說,有人稱我為東方俾斯麥。”

    俾斯麥也笑了笑,說:“是嗎?倒是沒人叫我歐洲的李鴻章。”

    俾斯麥這話一出,李鴻章頓時敗下陣來,俾斯麥的意思也很簡單,我比你厲害,所以沒人會拿我和你比。

    李、俾兩人說完了客套話,李鴻章也正式進入了拜訪俾斯麥的真正主題:“我之所以遠道來拜訪您,是有一事想請您不吝賜教。”

    俾斯麥說:“你說吧,是什麼事?”

    李鴻章正色道:“我中國想要復興,請問您可有什麼好辦法?”

    俾斯麥一聽,心中冷笑,嘿嘿,中國復興了,我們德國上哪拿好處去?再說了,這事你問我我問誰去?只聽俾斯麥幽幽說道:“我很榮幸你能問我,只可惜呀,貴國離我們德國太遠了,貴國的政治我平時也沒有留意過,所以我還真回答不了你這個問題。”

    李鴻章似乎也對俾斯麥的回答有了心理準備,所以改問道:“請問,怎麼才能勝過政府?”

    李鴻章這問題問得有點忌諱了,你一個奴才竟然還想勝過政府?是不是想造反?

    俾斯麥心裡翻了個白眼:“你說你是一個臣子,總不能去和政府相爭吧?所以呀,如果你和政府發生了齟齬的話,要麼便俯首聽從政府的命令,要麼便直言進諫。”

    李、俾兩人的對話說到這,實際上一直是在打嘴炮,幾乎沒有說到任何實質性的東西,繞來繞去,也不過是在說一些有的沒的。

    不過,李鴻章似乎也覺得累了,所以乾脆打開了天窗,直問俾斯麥:“那麼,從政府的角度出發,怎樣才能讓一個國家富強起來?”

    俾斯麥想了想,說道:“以練兵為立國之基,除此之外,沒有更好的辦法了。軍隊,也不在人數的多寡,一個國家的軍隊不用超過5萬,只有走精兵路線,才能無往不利!”

    俾斯麥這話聽聽便好,走精兵路線當然沒有錯,可是,德國和中國的情況可不一樣,中國等於好幾個德國,要真只有5萬軍隊,還不得被人吃幹抹淨了?

    即便沒有侵略者,恐怕清政府單單靠這5萬軍隊也維持不了自己的統治。

    李鴻章心中搖搖頭,5萬?開什麼玩笑?但是明面上可不能說,只聽他繼續說:“我們不缺人,缺的是兵法和教官,世界上的精兵要數貴國為最,等我回國了,肯定仿照貴國軍隊練新兵,希望貴國能派點教官給我們。”

    李鴻章還算聰明,你們派教官過來,到時候練多少兵我們自己說了算。

    俾斯麥又說:“我這還有更好的練兵之法,一個國家建立一支軍隊,不用分散駐紮在全國,只要選擇重要的地方駐紮便可以了。不論何時何地,如果要用兵了,軍令發下去,軍隊便能夠立即行動。不過呢,這事又不能不預先制定好行軍的路線,這一點,想來你是懂的。”

    李、俾的對話便這麼有一句、沒一句地結束了。

    從李鴻章和俾斯麥的對話中可以看得出,俾斯麥給李鴻章的建議是練兵,這一點,實際上不用俾斯麥說,李鴻章心裡也明明白白,他只是揣著明白裝糊塗。

    不然的話,他幹嘛舉薦袁世凱去天津小站練兵?

    此外,俾斯麥在建議練兵的同時,還故意給李鴻章挖坑,說什麼軍隊不要超過5萬人,這坑李鴻章會跳嗎?當然不會,當時清政府擁兵近百萬,別說李鴻章同不同意只要5萬的軍隊,清政府敢裁撤這百萬軍隊?不敢。

    俾斯麥這個坑也只是說說而已,畢竟他也不信李鴻章和清政府會這麼愚蠢。

    所以,李、俾兩人從頭到尾所說的都是沒用的場面話!

    李鴻章的德國之行,重頭戲實際上是向德國採購武器裝備,用來強化清政府的軍隊的戰鬥力。

    更何況,不論是練兵,還是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李鴻章對於復興強國之道並不比俾斯麥差多少,他只是作不了這個主而已。

  • 8 # 歷史緯度

    李鴻章實際上沒有否決鐵血宰相俾斯麥的建議!李鴻章後來的所作所為實際上是符合他與比斯麥談話的實質的!

    俾斯麥與李鴻章的談話很多,那其中最重要的一句是:“不要把軍隊分散各地,而在於你是否能把部隊掌握在自己手中,自如地調動他們,很快地從一地到另一地”。這句話的實質是讓李鴻章掌握屬於自己的軍隊,權力的基礎是武力。有軍隊就有權力。 當施政受到干擾時,可以憑藉武力解決。從俾斯麥來說,掌握武力是他的本能,是他的經驗之談。所以給李鴻章提了這麼一個建議。

    因為德意志帝國就是建立在武力的基礎上。俾斯麥實際上是透過王朝戰爭的方式,掃除了一切干擾,統一了德國。既然如此,那麼軍隊和軍人在國家的政治生活中就佔有重要地位。德國人習慣於用武力解決問題,這從德國發動一戰和二戰就可以看出。因此,俾斯麥才會對李鴻章說要掌握軍隊。

    從李鴻章方面來說,他的上位實際上也是依靠軍隊。那麼李鴻章是如何擁有軍隊的?

    1851年中國社會矛盾等爆發,出現了太平天國運動。危及了清政府的封建統治,為了鞏固統治,清政府允許漢族地主建立武裝,鎮壓太平天國。在這其中力量最強大的漢族武裝是曾國藩和李鴻章。李鴻章是淮軍的領袖,在鎮壓太平天國的過程中立下了巨大的功勞。功勞巨大,再加上軍事力量強大,因此李鴻章才成為了中國實際上的宰相。清政府統治的後期,幾乎一切的事物都有李鴻章的身影。後人對李鴻章的褒貶不一,譭譽參半。但無論如何,李鴻章有一件事情是做對了——那就是領導了洋務運動。

    洋務運動是一次什麼性質的運動?洋務運動是一次地主階級的自救運動。也是李鴻章掌握海軍的一次機會。

    洋務運動是想透過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來鞏固中國的封建制度。雖然最終還是失敗了,但是他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其中包括經濟近代化、教育近代化及軍事近代化。尤其是在軍事近代化的過程中,李鴻章建立了直接屬於自己領導的北洋艦隊。近代中國最主要的威脅來自於海上,李鴻章掌握了北洋艦隊,實際上就是掌握了清政府最重要的武裝力量之一。因此,李鴻章能夠在清政府中屹立不倒,實際上就是依靠的軍事手段。

    為什麼翁同和在甲午中日戰爭的時候就是不給北洋艦隊撥款?因為翁同和知道李鴻章權力的基礎就是北洋艦隊,就是軍事力量。

    不要說當時清政府財政收入減少,在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以後,翁同和說賠款多少都拿得出來。中國最終賠了2億兩白銀。為什麼戰後賠款有錢而戰前打仗卻沒錢?只不過是為了借日本人的手消滅北洋艦隊,打掉李鴻章的權力基礎。清政府允許嗎?當然允許。沒有哪一位最高統治者會喜歡自己的屬下擁有強大的武裝力量。何況滿洲貴族一直對漢人有戒備之心。

    為什麼在八國聯軍侵華期間,李鴻章能夠將朝廷的詔書蔑稱為亂命?

    還是因為李鴻章掌握了武裝力量。李鴻章等人甚至還出臺了基於慈禧和光緒死亡之後的“李鴻章大總統”方案。甚至李鴻章還想同孫中山接觸一下。最終為了解決八國聯軍侵華的問題,慈禧下了一道命令:著李鴻章為全權大臣。以上李鴻章的作為和權利,全都來自於他擁有軍隊這一基礎。

    總而言之,李鴻章實際上並沒有否定俾斯麥的建議。實際上俾斯麥的建議是符合李鴻章的思維的,他的所作所為實際上是按照俾斯麥的建議進行的。

    作為近代世界三大宰相之一的李鴻章對中國是有貢獻的。在當時極其惡劣的內外環境之下,李鴻章儘自己最大的努力,維持了中國的局勢,維護中國的利益。

    我們要牢記中國近代的災難歷史,反思我們的所作所為。增強中國的綜合國力,使我們中國永不再陷入災難的深淵!使中國以強大的形象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 9 # 與狼共舞說歷史

    俾斯麥對李鴻章確實有過一條關於國家復興的建議,但李鴻章權衡再三,還是覺得並不適用於當時中國的國情,所以予以否定。這是什麼原因而導致?我們一起來追朔一下這段歷史:

    俾斯麥給李鴻章的建議

    公元1896年6月13日,李鴻章在同俄國簽訂完《中俄密約》之後,並未回國,而是去訪問了遠在歐洲的德國。同年6月27日,李鴻章會晤了當時德意志帝國的“鐵血宰相”俾斯麥,二人相談甚歡。談笑風生之間,李鴻章就向俾斯麥請教了清國的復興之道。

    當時俾斯麥給了李鴻章一個建議:首先是要全國上下君臣一心、君民一心,這樣才能凝聚起整個國家的力量來圖自強;其次俾斯麥認為練兵的方法尤為重要,“兵在精而不在多”,清國的自強之路有5萬精銳士兵就已經足夠。李鴻章聽完之後,心中頓時感慨不已,但並沒有在當時對這個建議進行否決,訪問結束後便匆匆回國。

    德國和清國之間的差距

    俾斯麥的建議是好的,也是非常實用的道理,然而俾斯麥和李鴻章不同,清國和德國也不同。俾斯麥在德意志帝國的地位僅次於德皇威廉,可以說是一呼百應,舉國相應;而李鴻章在清國卻是上有慈禧太后,下有滿朝文武大臣,無一不使絆子、搞名堂。

    再說德國政體,德國當時經過了軍事改革,已經是一個徹底的近代化工業國家;而清國卻是積貧積弱的封建王朝。就好比一個正值壯年的人和一個奄奄一息的老人一樣,差距天上地下。更不要說兩國各自的科技、軍事實力,更是猶如皓月之輝和螢火之光。

    紙上談兵的練兵方法

    再說俾斯麥所言的練兵之策,清國疆域達到了上千萬平方公里,而德國國土鼎盛時也不過54萬平方公里。5萬精兵用來捍衛54萬土地,確實夠用,然而想讓5萬精兵來振興清國千萬土地,那無疑是天方夜譚。

    就當時的清國而言:北有沙俄熊視、東有日本、美國鷹視狼顧、南邊和西邊還有英法覬覦不已。這樣的國內外形勢之下,恐怕一日沒有50萬精銳大軍,清國的自強之路就一日難以啟程。而50萬精銳大軍的訓練和裝備費用,驕奢淫逸的清政府肯定拿不出來。

    李鴻章的力不從心

    俾斯麥和李鴻章,號稱是東西方的兩大鐵血宰相,世人常將二人相提並論。德國海軍大臣柯納德曾稱李鴻章為“世界東方的俾斯麥”,究其原因,莫過於二人對於本國的政治作為較為相似。然而俾斯麥最終能讓德國雄距歐洲,虎視全球;李鴻章卻有心無力,雖有一身才華卻難以彌補千瘡百孔的晚清政府,當了清王室的“背鍋俠”。

    所以在俾斯麥說出自己對於復興之道的建議後,李鴻章並不是因為沒有道理而否決,而是因為沒有能力而否決。可以這樣說:清帝國不是敗在了西方列強手中,而是敗在了自己昏暗封建的政治制度之中。

  • 10 # 耿耿愛歷史

    1.首先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讀者先要知道李鴻章尋求復興之道,俾斯麥是給的什麼建議!當時俾斯麥說了句:以練兵為立國之基,舍此別無良策。兵貴在精而不在多,五萬足矣! 其實很簡單,就是你們國家都是一些蝦兵蟹將!必須精兵強將!兵不需要多!五萬足以!

    2.李鴻章最終否定了他的建議!原因其實很簡單

    一,一個資本主義,一個封建主義!國策不同,大家都知道,決定這個國家政權的基礎是軍隊,當時軍權全在滿人手裡,漢人基本被邊緣話了!咋練兵啊!主要還是清政府不相信你漢人啊!

    二,看看歷史,當時李鴻章都74歲了!有心無力啊!沒有了精力了啊!

    三是,當時新政被壓的抬不起頭,保守派實力太強,思想落後啊!

    四,最重要的一點,世界發展太快,李鴻章根本沒有現代科技強軍的思想啊!那個國家願意誠心實意的幫清政府呢?

    所以落後問題都懂,但是也是有心無力啊!

  • 11 # 莫山主說青史

    並未聽說李鴻章否決了俾斯麥什麼觀點,抱歉,遍查資料山山也沒找到相關資訊。史料證明李鴻章在與國際交流過程中,一向以高情商著稱,立即否決不符合其性格,尤其是德國對李鴻章的到來提供了高規格接待。

    李鴻章被西方人稱作“東方俾斯麥”,在甲午之後奉命訪問歐洲,尋求復興道路,在德國與“鐵血宰相”俾斯麥進行了一場世紀交流,李鴻章向其請教了軍事強國之道。

    俾斯麥在當時的名氣更大,他是德國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人稱“鐵血宰相”。俾斯麥的“鐵血政策”是透過暴力的手段實現德國統一,德國能成為世界強國與其強大、先進的軍事能力是分不開的。

    李鴻章只是被戲稱“東方俾斯麥”,腦袋上頂著俾斯麥的光環而已,當時大清朝國力衰退,被西方列強玩於鼓掌之間,這麼一個“東方俾斯麥”稱號如今聽來也是刺耳。

    李鴻章被稱為“東方俾斯麥”原有個小故事。他在籌建北洋水師之際,與德國海軍大臣納德相約參觀世界一流的軍艦,誰知那日天氣不好,無法出海,但李鴻章對西方強大的軍事力量非常重視,於是冒雨參觀。

    納德看到他的到來,為其毅力感佩,隨口感嘆“大人這種堅毅的性格,真像我們的宰相俾斯麥啊!”“東方俾斯麥”的說法由此而來。

    甲午之後,大清朝已明顯落後西方,於是李鴻章在被冷落一段時間後重新啟用,首站前往俄國考察,隨後又到了德國。

    可以說,在赴德之前,李鴻章就對與俾斯麥的會面充滿了期待,到德國後,還給俾斯麥寫了親筆信,信中這樣記載:

    “畢士麻相王閣下久挹,大名鎮越海國,每恨東西睽隔,會晤無由。何期垂暮之年,忽有絕域之使,遂於並世,得接偉人,實為天假奇緣,自謂此行不負。弟於六月十三號,稅駕柏林……稍伸積年景仰之誠。”

    讀此信可知,當時“俾斯麥”中文譯作“畢士麻”,李鴻章對畢士麻極盡誇讚之詞,稱其“偉人”,自稱自己為小弟。不過我們也無需汗顏,這是李鴻章慣常的國際交流手段,在當時這種東方式的措辭也常把老外糊得一愣一愣的。

    也不能說李鴻章只是鑑於外交所需,才寫出以上如此充滿感情、套近乎的信。當時的李鴻章和俾斯麥還有著共同的心理,那就是他二人在此時此刻都處在政治生涯的低谷,說是惺惺相惜也不為過。

    中日甲午戰爭的慘敗已經讓李鴻章不僅丟掉了官位,還顏面盡失。而此時的俾斯麥也並不好過,由於德國皇帝威廉二世反對他的擴張計劃,俾斯麥自此也被“雪藏”了。

    1896年6月27日,當李鴻章到達俾斯麥的府邸時,俾斯麥已經在門口等候,以最高規格款待了李鴻章。李鴻章如此迫切地想要拜訪俾斯麥,有個很大的目的,那就是向德國學習富國強兵之路。

    當李鴻章詢問如何強兵,俾斯麥雖認為中德國情差距較大,謙虛自己無法回答,但終究是將自己的練兵方法和盤托出了。

    俾斯麥說道:練兵為立國之基,舍此別無長策。夫兵者,不貴乎數之多。一國之兵,不必逾五萬,特年必以少為貴,技必以精為貴。

    俾斯麥的觀點自然不太符合中國實際情況,但是李鴻章卻聽得很入迷,在聆聽過程中,李鴻章不時記錄要點。並希望回國之後,能夠仿照德國訓練新兵之法,聘請德國教習。

    李鴻章與俾斯麥的談話內容比較豐富,不僅有關於軍事的交流,還就中德兩國外交問題懇切交談。交談之後,李鴻章還與俾斯麥及其家人共進了晚餐。

    李鴻章在臨走之際也留下這樣一副墨寶,曰:“仰慕俾斯麥聲名三十餘年,今遊歐洲,謁晤於非得里路府第,慰幸莫名。”在與俾斯麥合影留念後,李鴻章隨後依依不捨的離去。

    這次會談究竟有沒有起到作用,不敢揣測,李鴻章也確實培養了一批軍事人才,袁世凱在天津小站編練“北洋新軍”時,也是依照德國軍制,配備德國教習以及裝備,最終成為晚清最具戰鬥力的部隊。

    反觀李鴻章這一生,是比較富有爭議的,甲午之後更是被汙名,但此人對大清忠心耿耿,為朝廷賣命到死,這是不言自明的。李鴻章的一生都在不斷與西方列強周旋,並一直未曾停止向西歐學習的念頭。或許,我們只能如梁啟超那樣感嘆:“吾敬李鴻章之材,吾惜李鴻章政教”之道了!

  • 12 # 尚武菌

    李鴻章曾在德國與俾斯麥的一次會面中討教治國之策,當時俾斯麥很謙虛的為李鴻章提出了一條建議,但是經過李鴻章的權衡之後,他全盤否定了俾斯麥的建議。既然李鴻章的目的是尋求復興之路,俾斯麥為他提出的建議會是什麼呢?而李鴻章為何果斷否決這一建議?

    俾斯麥給李鴻章的建議就是練兵,這是立國的基礎所在,更是尋求復興之路必不可少的一點,練兵的重點不在於數量,而在於質量,五萬精兵就可以。經歷甲午中日戰爭之後,清朝的精兵強將被折騰得所剩無幾了,抽出五萬精兵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哪怕這條建議有一絲救國救民於水火之中的希望,李鴻章也會義不容辭的去做,李鴻章否決俾斯麥提出的建議,主要原因在於以下幾點。

    德國與中國的國情截然不同,俾斯麥與李鴻章也完全不在同一個層次。當時的德國已經是世界上屈指可數的近代化工業強國,國內的各方面發展水平都是清朝遠不能及的,再說俾斯麥在德國擁有崇高的地位,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行使各種命令也幾乎沒有人可以阻攔,即便在人口更少的德國拿出五萬精兵也不是一件難事,而李鴻章就不同了,清王朝的統治岌岌可危,統治者卻又昏庸無能,李鴻章的威望足夠高,但絲毫不影響清政府對他的猜忌,清朝的軍權是不會輕易讓大臣們掌控的,縱然李鴻章一心探求復興之路,無奈處處受限,最後也只能是有心無力,這對於他幾乎是沒有結果的事情。

    李鴻章的個人原因也直接驅使他否決俾斯麥的建議。為什麼這麼說呢?李鴻章的思想並沒有那麼先進,得益於工業與軍事改革,德國的近代化程序已經到了比較高的水平,俾斯麥的建議也飽含著西方的先進軍事思想,李鴻章的思想依然停留在落後的封建社會中,政治指導思想也較為落後,再加上李鴻章當時已經74歲高齡,他完全沒有精力去搞這些。

    李鴻章否決俾斯麥的建議歸根結底還是由於落後的清王朝統治,在各方面都不能與先進的德國相提並論了。俾斯麥的建議固然是值得肯定的,他的理論已經在德國取得了成功,但這隻能證明它是一條好建議,卻不是適合清王朝的建議,練兵是建立在軍權的基礎之上的,而清朝恰恰缺乏一個這樣的人,像李鴻章這樣的權臣手握軍權必定會被各界質疑,甚至會被打壓,因此他不得不放棄俾斯麥的建議,哪怕他苦苦探求復興之路,覺得俾斯麥的建議不無道理,放到清王朝,還是行不通的。

    李鴻章的做法沒有錯,他在清王朝的所作所為都是值得認可的,直到74歲還不忘探索復興之路,他對國家的衷心可見一斑,可是失敗就失敗在腐敗而又不思進取的清王朝,若不是這樣恐怕清朝的統治不會如此輕而易舉被終結。

  • 13 # 漩渦鳴人yy

    關於這句話呢,其實總結起來的話也是這樣一種情況,李鴻章去德國找了俾斯麥,因為當時俾斯麥幫助德國崛起成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宰相,其能力得到大家的認可,包括當時的日本的伊藤博文也一直把自己標榜成為東方的比賽,當然被標榜的東方俾斯麥,公認的是李鴻章。

    李鴻章問俾斯曼說中國想要強大到底該怎麼辦呢?最後俾斯麥說了一句話,說你們想強大練兵練5萬精兵,你中國就能強大起來了。

    從各種角度上來講,俾斯麥的這句話可以分成很多種意思來理解,可以說他是坑中國,隨便說了這句話或者是他確實是想幫助中國,所以才說了這句話,得從不同的角度上來分析,因為俾斯麥已經死了,咱也不知道他說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

    可以說他是坑中國,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這和他處理德國這個問題上有著天壤之別,德國是經過什麼樣的手段才強大起來的?俾斯麥的鐵與血的政策。

    這可和俾斯麥的精兵政策一點關係都沒有,甚至二者是背道而馳的。當時的德國正式透過鐵與血的政策才喚醒了整個德國對於統一的渴望,由此整個德國緊緊地抱成一個團,然後擊敗了荷蘭,擊敗了奧地利,擊敗了法國,經過三次王朝戰爭成立了德意志第二帝國,這一切都建立在所有人都全民皆兵的份上。

    一個國家的強大怎麼可能只靠一支軍隊就行了!要想強大起來就需要所有人一起覺醒。這樣的話一個國家才能夠穩步的向前推進,否則有人想前進,有人想後退,總有人拖後腿的,這個國家遲早都會被那些拖後腿的活活給累死。

    比斯麥就懂得這個道理,所以他和李鴻章說這句話的時候,你可以認為這是坑,他為什麼在和你自己用的方法根本就是兩種方法,這怎麼可能會幫助中國的,估計俾斯麥心裡面自己都沒有底。

    當然你也可以說它是幫助中國的。為什麼?大家去看一下北洋軍,北洋軍在袁世凱的帶領之下提出的就是精兵簡政的政策,他一手裡面就幾萬人的北洋軍,可是卻是全中國最精銳的一支軍隊,正是依靠著這一支北洋軍袁世凱可以逼迫孫中山乖乖的把大總統的位子交出來,然後逼迫清帝退位,自己登上大總統的位置。

    所以中國缺少一支強軍,缺少一個能夠和帝國主義教版的軍隊,所以比斯麥說的這句話不無道理,你現在最好回去練一支強在軍隊,否則就別提中國強大,這是之後共產黨帶領中國崛起,也正是依靠著一支解放軍部隊,抗美援朝,也是我們國家的立國之戰。

    並且一支強大的軍隊往往伴隨的是一個軍隊的訓練體系和優勢的軍隊教育,這是軍隊裡面可以誕生出來很多的人才,無論是政治還是軍事上面的北洋軍伐曾經影響中國超過20年,正是因為袁世凱率先把現代化的軍事指揮軍事訓練帶入到這一隻軍隊裡面,訓練出來了一批人才。

    所以說俾斯麥說這句話的時候,其實也是想幫助中國的,而且從動機的角度來講,當時德國想要打破英國的殖民地帝國體系,此時他急需盟友,當時的中國絕對是一個好的朋友,所以德國和中國之間的關係特別的好,你包括當時北洋海軍兩艘最大的戰艦,也是從德國進口的,而德國的大炮在中國也是有口皆碑的包括中國的制式兵器,漢陽造也是從德國進口的生產線。

    所以說德國當時幫助中國,這也是可以理解的,俾斯麥說這句話的時候,可能也是想幫助李鴻章。

    當然時代已經過去了,俾斯麥已經死了,咱也不知道這到底是個什麼回事,只能知道的就是李鴻章並沒有按照筆試賣的去做,為什麼當時的慈禧允許李鴻章擁有一支強大的軍隊嗎?不說其他的袁世凱這件事情就已經證明了慈禧的態度,你當一條走狗沒問題,可想要當一條有能力的走狗,對不起不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月入1萬的工作,招不到人,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