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南方鵬
-
2 # 文史小學鳩
漢武帝在位五十四年,總共換了十三位丞相,善終者寥寥,之前的丞相從來沒有這麼悲催過,產生這個現象最主要的原因是大一統帝國下擁有極大權力的相權與亟待擴張的皇權的衝突太太。漢武帝本人權力慾極強,又有雄才大略,像他這樣的皇帝,是決不允許權力掌握在別人手中的。那麼他想搞事,就得從限制相權這條野路子開始。相權在反抗中,自然會惹得皇帝不滿,而難以善終。先看一看武帝一朝十三位丞相的任期和結局。
可以說,漢武帝時期的丞相實在屬於“高危職業”。那麼究竟是不是相權的發展嚴重影響到了皇權,或者是如郭嵩燾所講“西漢與宰相共天下”的局面,更甚至有取而代之的趨勢,導致這丞相之位經常三年一更換呢?還是漢武帝就是這麼一個喪心病狂的屠夫?我們從以下幾個維度加以分析:
(一)相權的職責設定“過度”寬泛,確實影響到了皇權的“高度”集中
請注意“過度”和“高度”這兩個詞語。相對於漢朝之前的丞相制度,我們在講漢代官僚機構時,提到過丞相之職責除了外治天下,還透過御史中丞對皇室之事多加干涉。可以說除了軍事之外,全國之內,事無鉅細均歸丞相總管。
在漢初時,皇帝們都以無為而治為重心,不需要進行大規模的改革,照著老制度走就是最好的發展。丞相此時也是無需作為,惠帝時期的丞相曹參曾經因為“無作為”被彈劾,他對於皇帝的問責,也是用“蕭規曹隨”以回覆。丞相職責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是與民休息,的確不存在皇權與相權的矛盾。
但是到了第七任皇帝劉徹這裡,國家經濟達到“京師之錢累百鉅萬,貫朽不可校也;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腐敗不可食。”(《漢書·食貨志》)於是這時的漢武帝想開始作為了,對他來說,首先就是需要大量成立自己的人員體系。因為武帝繼位之初,國家大權掌握在竇太后群體手中,他需要選拔大量的人員以輔佐自己收回皇權。
這時最尷尬的事情發生了,我們之前提到丞相的秘書處有東、西兩曹,工作職責是掌人事選拔、任免,雖然最終的抉擇權歸皇帝本人,但是其人員的選擇範圍和最大建議權均屬丞相。因此皇帝想作為的話受到的最大限制恰好在於“人事任免權”上,例如《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記載:
當是時,丞相入奏事,坐語移日,所言皆聽。薦人或起家至二千石,權移主上。上乃曰:“君除吏已盡未?吾亦欲除吏。”
田蚡非常受武帝信任,但他所安插的同僚太多了,有的甚至從閒居一下子提拔到二千石級,把皇帝的權力轉移到自己手上。因此武帝說:“你要任命的官吏已經任命完了沒有?我也想任命幾個官呢。”
如果非要說此時皇權和相權的最大矛盾和衝突,那便是這人事任免的問題。
(二)“常以列侯為丞相”嚴重影響到了漢武大帝工作的開展
武帝繼位之初,國家權力集中在竇太后手中。竇太后一直主張的是“黃老之道”,而漢武帝遵的是儒家學說,兩人根本的信仰不同。當時恰逢衛綰年老退休,武帝一心借竇嬰、田蚡之力以對抗竇太后。但是此時武帝集團力量單薄,不足以抗衡竇氏勢力,故竇嬰、田蚡先後被竇氏罷免,而中間的許昌則是作為竇氏代表被武帝所罷免。
如果說前期四位丞相的更替命運是劉、竇之間對於皇權的角力。那麼接下來的幾位便是能力不足,不能協助武帝大展宏圖而被誅除。
自田蚡之後的薛澤、李蔡、莊青瞿、趙周、石慶不是列侯家族就是紈絝子弟。其能力才幹較漢初七十年裡的丞相,簡直是天壤之別。因此這些在武帝眼裡白食千邑的列侯丞相,經常在三年之內,就因“犯事”而被下獄,或自殺,或被武帝幹掉。從表面上看是這些庸才不符合雄心勃勃的漢武帝的用人準則,事實上這是皇權與舊制相權的交鋒。
武帝繼位之初為了從竇氏手中拿回權力,曾想大肆培養自己的嫡系團體,故在第一年時就釋出招賢令“召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並“親策問以古今之道”。在一時半會兒改不了丞相舊制的不足這一情況下,這個舉措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此時大批士人出現,如主父偃、東方朔等人,為武帝提供了不少謀略。
武帝透過賢良對策等方式,在身邊集中了一批有才幹的近侍之臣。他們由庶僚加銜侍中、諸曹、諸吏、給事中,從而成為入侍武帝的內臣。他們名為侍從之臣,實際重點參與謀議。這些中朝官員的秩爵並不顯要,但是身份特殊,他們不僅參與軍國大事的謀議,有時奉命與公卿大臣論辯,以致面折廷爭而詘大臣。同時武帝破格將士人公孫弘提拔為丞相,隨後封侯。
這種做法就是用小官管大事,而這些小官又易於控制,從而達到以卑制尊、以輕馭重、以中御外、尊君抑臣的目的。
特別是當時為適應對匈奴作戰的需要,同時為進一步加強皇權,減少廷議決策對皇帝的影響,劉徹設立了以衛青為首的內朝。這樣軍事作戰保密的目的達到了,而皇權也達到了空前的程度。
從此西漢的政治制度便形成了內朝的尚書機構與外朝的三公九卿一起管理政務,以及分工又相互制約的雙軌行政管理體制。此項重大改革一步一步地將丞相的權力限制到了外朝,並且只有執行權,而決策大權終於回到了漢武帝手中。
(三)漢武帝的極端性格
漢武帝人生的前期,在收回皇權的路上,一步一步地運作,終於將本該屬於皇帝的決策權拿了回來,此時的爭權措施屬於政治鬥爭的手段。而到了晚年,慘死於“巫蠱之禍”的這些丞相,不再是因為權力鬥爭而死,而是由漢武帝的性格導致。
雖然丞相一職在漢武帝時期被看作高危職業,漢武帝的治理手段也顯得頗為偏激。但是出於國家發展的目的以及結合漢武帝自身的性格,也就不難理解這種“一朝十三相”情況的發生了。
故此,總述西漢與宰相外戚共天下,並非指的是某位宰相的職權有威脅皇權甚至取而代之的趨勢。而是在於一開始的職責設定太過寬泛,丞相君主制用於漢初是符合社會背景和國家發展的,遇到這些垂拱深宮的皇帝也不會產生太大的矛盾碰撞。但是制度的運作還是需要人來實施,遇到漢武帝這樣雄才偉略、好大喜功之人,加之社會發展到相應階段。這種舊制度下的“丞相職責”(相權)便與現實顯得格格不入,改革創新自然而然就會發生。
以上內容主要引自《皇權共天下》一書。
-
3 # 南朝居士
這個涉及到一個問題,那就是“相權對皇權的威脅”。
丞相是百官之長,是外朝的最高行政長官,替皇帝管理國家的,
漢朝施行的是“三公九卿制”,丞相是最高行政長官,他的屬官“十三曹”,類似於後來的六部,皇帝的屬官是“六尚”,六尚是尚衣、尚食、尚冠、尚席、尚浴與尚書。
可以看出,丞相的屬官組成了政府的機構部門,皇帝的屬官則是伺候他飲食起居的,這就說明,丞相才是國家的管理者,皇帝不參與國家治理。
但是,論誰做皇帝,也不會只在宮裡生孩子,而不掌實權,而當皇帝要管事,必然跟相權產生衝突,矛盾就多了。
而且,丞相不僅管外朝及國家大事,還要管皇宮裡的事,比如,皇帝的錢袋子是少府管理,少府是九卿之一,歸丞相管,御史中丞是住在宮裡的官,他是御史大夫的副手,理論上也歸丞相管。
所以,丞相實際上無所不管,無論是國家大事還是皇帝的私生活,都可以管,這樣皇帝還有多大權力呢?
漢武帝這樣強勢的人,跟丞相的矛盾自然不可避免了。
於是漢武帝就讓外戚做大將軍、提高尚書檯的權力,大將軍和尚書檯都是宮裡的官,也是內廷,這樣內外廷相互制約。
本來丞相是最大的官,衛青擔任大將軍,大將軍就成了內廷最大的官,不僅僅是武職,而是真正的宰相,位在丞相之上,並且,大將軍掌握決策權,剝奪了丞相的決策權,丞相就成了撅著屁股幹活的了,丞相的威脅就基本解除了。
但是呢,讓外戚擔任大將軍,大將軍成了實際上宰相,外戚又威脅皇權了。
中國歷史上的宰相,總體來說,是皇帝不斷的用自己的秘 書取代真正的宰相,當秘書威脅皇權了,又用新的秘書,取代宰相,成為新的宰相。
宰本身是古代君主的私人管家,負責祭祀時宰殺豬牛羊三牲的,後來化家為國,就成了國家的管理者。
丞、相都是二、副的意思,也就是皇帝的副手,
漢朝大將軍、尚書檯本身也是皇帝的秘書,提高地位成為宰相。
當錄尚書事威脅皇權後,又用秘書中書令取代尚書令,成為新的宰相。
當中書令權力太大,又用侍中取代中書令,成為新的宰相。
尚書本身是皇帝的傭人,侍中、中書令本身是宦官,也就是太監,也是皇帝的秘
書、傭人。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尚書令、侍中、中書令,其實最早都是秘書,
隋代初年設五省六曹制,五省為內史省、門下省、尚書省、秘書省和內侍省,也都是秘書。
明朝的內閣,內閣大學士本身也是皇帝的秘 書,供皇帝諮詢。
清朝的南書房、軍機處,也是皇帝的秘 書 處。
所以,相權威脅太大,漢武帝時代丞相下場不好,再正常不過了。
-
4 # 歷史卸了妝
我分享一下我的看法,記得關注哦,更多精彩等你來!
首先,我給介紹一下漢武帝
劉徹(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3月29日),即漢武帝,西漢第七位皇帝,偉大的政治家、戰略家、詩人。漢武帝在位期間(前141年-前87年),在政治上,創設中外朝制、刺史制、察舉制,頒行推恩令,加強君主專制與中央集權。在經濟上,推行平準、均輸、算緡、告緡等措施,鑄五銖錢,由官府壟斷鹽、鐵、酒的經營,並抑制富商大賈的勢力。文化方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並設立太學。對外,漢武帝採擴張政策,除與匈奴長年交戰外,還破閩越、南越、衛氏北韓、大宛,又鑿空西域、開絲綢之路,並開闢西南夷。此外,還有創設年號、頒佈太初曆等舉措。但他崇信方術、自奉奢侈,兼以窮兵黷武,引發統治危機,晚年爆發巫蠱之禍,後因對外擴張受挫而頒《輪臺詔》。後元二年(公元前87年),漢武帝崩於五柞宮,享年70歲,葬於茂陵。 漢武帝的歷史影響深遠而複雜,評價亦存爭議。死後諡號孝武皇帝,宣帝時上廟號世宗。其事蹟見《史記》、《漢書》,其軼事多見《漢武故事》。
其次介紹一下,武帝時期的丞相。
漢武帝在位五十四年,一共有十三位丞相
衛綰【丞相任期:漢景帝后元元年(前143年)——建元元年(前140年)】
漢武帝當太子時的太子太傅,漢景帝晚年時被任命為丞相。衛綰的優點和缺點都不突出,是個安守本分的老實大臣,因此漢景帝才選衛綰做自己與漢武帝之間的過渡丞相。隨著漢武帝的皇位基本穩固之後,衛綰便卸任回鄉,善終離世。
竇嬰【丞相任期:建元元年(前140年)——建元二年(前139年)】
竇漢武帝祖母竇太后的侄子,也是漢武帝的表叔。竇嬰是除了竇太后外最有影響和威望的竇家成員,曾在吳楚七國之亂中立下大功。不過由於竇嬰是儒家弟子,與崇尚道家的竇太后在很多政治問題存在巨大分歧,因此曾被長期雪藏。
漢武帝登基後,一方面需要得到竇太后的繼續支援,另一方面要推行儒家改革,再加上丞相儲備人才的缺乏,因此竇嬰成為漢武帝第一位親自任命的丞相。不過隨著漢武帝的第一次改革被竇太后推翻,主持推行改革的丞相竇嬰也被免職回家。
竇太后去世後,漢武帝開始親政,而以漢武帝的母親王太后、舅舅田蚡為代表的新外戚家族與竇嬰為代表舊外戚家族的矛盾也越來越激化,最終演變為漢武帝時期著名的“竇嬰偽詔案”。最終竇嬰因為“偽詔”的罪名被殺並誅滅三族。
許昌【丞相任期:建元二年(前139年)——建元六年(前135年)】
漢高祖時期的功臣柏至侯許溫之孫。許昌是個崇尚“黃老之道”、主張“無為而治”的老實人。竇太后在推翻漢武帝的第一次儒家改革後,許昌接任被免職的竇嬰接任丞相。漢武帝親政後,便隨便找個罪名將許昌免職。
【田蚡】丞相任期:建元六年(前135年)——元光四年(前131年)
漢武帝母親王太后的異父兄弟,據說相貌醜陋,但善於文辭。漢景帝時期竇家得勢的時候,田蚡曾經以非常前輩的姿態對待竇嬰。漢武帝剛登基的時候,田蚡被任命為三公之一的太尉。但隨著漢武帝被竇太后架空,田蚡也被免職回家。
漢武帝親政後,田蚡被任命為丞相。這時的田蚡便仗著丞相的權勢和王太后的庇護,開始奢侈腐化,獨斷專橫,甚至直接威脅到漢武帝的皇權。而田蚡與竇嬰的矛盾更是變得無法發調和,最終引發了“竇嬰偽詔案”。
竇嬰被殺之後,得勝的田蚡卻突然得了嚴重的怪病,在轉年的春天便因病而死。田蚡直到死前都無法出來工作,這也成為漢武帝建立“內外朝”的契機。漢武帝后來在調查劉安的時候得知田蚡曾接受劉安的賄賂,說道:“如果武安侯現在還活著的話,就該被滅族了。”
薛澤 【丞相任期:元光四年(前131年)——元朔五年(前124年)】
漢高祖時期的功臣廣平侯薛歐之孫,是個能力不突出、性格品德也沒什麼特別、在史書中幾乎沒有留下任何事蹟的一般人。漢武帝在薛澤做丞相期間建立了影響深遠的“內外朝制度”,薛澤本人在當了幾年丞相後卸職回家,得以善終。
公孫弘 【丞相任期:元朔五年(前124年)——元狩二年(前121年) 】
西漢第一位非功臣貴族出身的丞相,也是第一位以丞相封侯的大臣。公孫弘大器晚成,做丞相的時候已經是個老人了。在任期間公孫弘厲行節儉、關注民生、推行儒學,是漢武帝時期最有作為的丞相,為“漢武盛世”做出了重要貢獻。 不過公孫弘還有陰暗的一面,當時的汲黯、淮南王劉安以及後世的司馬遷對他的評價都不是很高,而“主父偃之死”更是公孫弘一生的汙點。不過漢武帝對公孫弘卻是非常信任,公孫弘也成為漢武帝時期僅有的兩位在任上善終的丞相。
李蔡【 丞相任期:元狩二年(前121年)——元狩五年(前118年) 】
飛將軍李廣的堂弟,曾立下不少軍功,因此接替公孫弘擔任丞相。李蔡在任期間政績突出,尤其是整頓吏治、改革貨幣、鹽鐵專營三項政績。元狩五年 (前118年),李蔡因被控私自侵佔漢景帝陵園的土地而遭到調查。李蔡不願受“刀筆吏”的侮辱,自殺而亡。
莊青翟 【丞相任期:元狩五年(前118年)——元鼎二年(前115年)】
漢高祖時期的功臣武強侯莊不識(也作莊不職)之孫,就任丞相後與御史大夫張湯發生激烈衝突,因此莊青翟便在漢武帝面前誣陷張湯。沒想到張湯竟然以自殺來證明清白,莊青翟被憤怒的漢武帝投入監獄,並在獄中自殺。
趙周 【丞相任期:元鼎二年二月(前115年)——元鼎五年(前112年)】
其父趙夷吾曾任楚國太傅,在吳楚七國之亂中因為拒絕跟隨楚王劉戊造反而被殺,因此趙周算是烈士後代。元鼎五年(前112年),一批列侯因為所獻黃金的成色和分量不足而被廢除爵位。而趙周則被指控為這批列侯隱瞞罪責,在監獄中自殺。
石慶 【丞相任期:元鼎五年(前112年)——太初二年(前103年)】
其父石奮因為自己與兒子五人都做到了兩千石以上的高官,所以人稱“萬石君”。石慶為人謹慎老實且才幹平庸,因此沒有什麼突出的政績和劣跡。太初二年(前103年),石慶病死在任上,成為漢武帝時期僅有的兩位在任上善終的丞相。
公孫賀 【丞相任期:太初二年(前103年)——徵和二年(前91年) 】
早在漢武帝做太子的時候,公孫賀就是太子舍人,是漢武帝最早的嫡系班底之一。公孫賀後來還娶了衛青的姐姐衛孺,成為漢武帝的連襟,大將軍衛青的姐夫。公孫賀本人的能力也不差,在漢匈之戰中立下不少軍功,因此被漢武帝任命為丞相。 公孫賀 據記載公孫賀並不願意當這個丞相,曾說:“主上賢明,臣不足以稱,恐負重責,從是殆矣”,不過公孫賀自己也沒想到的是此言竟然一語成讖。徵和二年(前91年),公孫賀被誣陷使用“巫蠱”詛咒漢武帝而冤死在獄中,三族也被誅滅。
劉屈氂 【丞相任期:徵和二年(前91年)——徵和三年(前90年) 中山靖王劉勝之子,漢武帝的侄子,西漢唯一的宗室丞相。劉屈氂剛就任丞相便遇上了著名“巫蠱之禍”並鎮壓了太子劉據的造反。之後劉屈氂與李廣利立昌邑王為太子、詛咒漢武帝的陰謀被發現,漢武帝將劉屈氂腰斬於市。
田千秋 【丞相任期:徵和四年(前89年)——漢昭帝元鳳四年(前77年)】
本為護衛漢高祖陵寢的郎官,因為在“巫蠱之禍”後上書為太子劉據鳴冤而得到漢武帝的賞識,成為漢武帝任命的最後一任丞相。田千秋晚年的時候被允許坐車出入宮廷,也被稱為“車丞相”。田千秋的丞相一直當到漢昭帝時期,為“昭宣中興”做出了重要貢獻。
綜上,漢武帝在位54年,在位期間的13位丞相,有4個自殺,三個被殺,超過了一半的人死於非命。即便剩下的6個,沒有死於橫禍,但真正能夠得到善終的,也就那一二個。我認為有如下幾個原因:
一、
因為皇帝擁有可以短時間內就決定人一生命運的權力,所以古代在皇帝身邊是件相當危險的事情,也就是所謂的“伴君如伴虎”。而且越是聰明有為的皇帝,越容易出現“伴君如伴虎”的情況。而武帝恰恰屬於雄才大略之主,在他的治世下,你可以有大展才乾的機遇,但也會有危急生命的險境,因為你只是他階段性的棋子。
二、
我們可以把武帝的宰相分為武帝早期、中期、晚期,或者為親政前、親親政後。早期主要受外戚干政影響,因為武帝幼年繼位,所以離不開奶奶竇太后為首和母親一系的外戚支援,所以景帝選擇的過渡宰相衛綰離任之後,竇太后的侄子立馬接任,隨著武帝的長大,親政破在眉睫自然會有其有衝突,另外舅舅田蚡的新外戚自然也不滿竇氏外戚掌權,所以武帝利用這兩派分髒不均,殺了竇英,進而也滅了田蚡,這也可劃為親政前。親政後要大展宏圖,所以武帝此時需要一個聽話的人,能認真執行其命令的宰相,所以這個時期有倆位宰相在任上善終,但是留下的事蹟卻聊聊無幾。
三、
武帝晚年,爆發了巫蠱之亂,武帝疑神疑鬼,朝中大臣也人心惶惶,借巫蠱告密揭發者多之,而武帝有重酷刑法治,所以冤死不記其數,宰相也因此懼怕而鋌而走險,謀不法,所以宰相多死。
綜上,宰相多死,究其原因是相權與皇權的衝突,你才氣過人不願被體制束縛自然會違法越軌,皇帝自然要滅你。
【我是董督晉典,記得關注哦!關注!關注!更多精彩等你來!】
-
5 # 經典守望者
這個問題主要還是與皇帝本身有關。丞相高官難以善終,與漢武帝相似的還有許多王朝。如康熙王朝名臣輩出,千古傳誦。然而宦海風高,沉浮難料。明珠罷相削權,索額圖身死囹圄,徐乾學去官之後鬱郁早逝,高士奇倍享尊榮卻 被斥退回藉。滿朝重臣名宦少有善終。雖然,清代已經沒有名義上的宰相,但是權力還是一樣存在的。終其一點就是“明君視丞相為股肱,雄主視丞相為爪牙”。
古代講求知遇之恩,知在前,遇在後。君臣相知可以說是千古幸事。帝王分為好多種,就其個人而言,心懷仁厚的有為之君往往將丞相視為自己良好的合作伙伴,和自己意志的堅定執行者,相應的皇帝會賜給它們相當豐厚的酬勞。如漢文帝五位丞相都很有威望與作為,而且都得到了善終。唐太宗時期宰相多達數十人,除謀反之外也大多平安終老。宋代更是鮮見難以善終的宰相。
而氣吞天下的英主卻往往對於宰相多有防範,甚至刻意製造矛盾。漢武帝是一例,朱元璋是一例,武則天也是一例。他們將宰相視為自己的潛在競爭者。猜忌造成了君臣之間困境,往往也伴隨著宰相的頻繁更替,宰相難以善終未解決。如果運氣好,換上來的也是賢能的宰相,比如武則天時期的婁師德,狄仁傑,張柬之等等。如果運氣不好,那麼奸相便會當道。如唐玄宗早期有姚崇宋璟,之後便是李林甫楊國忠。國家也隨之衰敗。
-
6 # 斯內克
漢武帝時期是中國最鼎盛的一段時期,他在位的時候積極的開疆拓土,消除邊防的禍患,採用外儒內法的方式治理國家,加強了中央集權,在他的統治下,漢朝走向了巔峰。縱觀漢武帝一朝,竟然有十三位丞相,那麼漢武帝這麼頻繁的換丞相有什麼原因呢?
在漢初的時候丞相的權勢極大,可以說是真正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是到了漢武帝之後,情況就變化了,漢武帝是一個非常重視權勢的人,再加上當時法治非常嚴苛,稍微有一點問題就會被漢武帝免職甚至處死,所以說在漢武帝在位的50多年的時間裡接連換了十多個丞相。第一個丞相是衛綰,他德高望重,很早就開始擔任呈現,還曾經教導過漢武帝,但是因為後來年老體力不支,很難治理好國家,所以在他生病之後,漢武帝就允許他告老還鄉。
第二個丞相是竇嬰,但是竇嬰因為和田蚡的爭執鬧到了漢武帝那兒,竇嬰記得景帝的遺詔中有“事有不便,以便宜論上”所以派人將遺詔給了漢武帝,而當時的尚書上沒有記載這份遺詔,所以竇嬰就這樣以偽造遺詔被殺。第三個丞相許昌是竇太后任命的,竇太后死後自然也就失勢了。之後的丞相田蚡權勢極大,甚至對於漢武帝都產生了威脅,結果在迫害了竇嬰等人之後就病逝了。之後的丞相還有很多比如薛澤,公孫弘,李蔡,莊青翟,趙周,石慶,公孫賀,劉屈氂、田千秋等等,絕大部分都沒有什麼好下場,除了少數是得以保全,大多要麼自殺,要麼被殺,所以說“伴君如伴虎”啊,而漢武帝也用自己這麼頻繁換丞相的方式加固了自己的統治,使得皇權更加的集中。
-
7 # 吳百蘭
西漢初期,丞相的權力幾乎與皇上的權力相對等,算是歷屆王朝中相權效高的一個朝代。
漢武帝殺丞相。在歷史上也是著了名的。漢武帝執政五十四年裡,一共有十三任丞相,七位被罷免,六位被斬殺。
漢武帝在歷朝皇帝中,斬殺丞相堪稱歷史之最。
漢武帝登基之初,衛綰是被罷免的丞相,竇嬰是被斬殺的丞相,田蚡是詭異而死的丞相還在漢景帝時期,衛綰是漢景帝的侍衛。因為人老實厚道,執行力又強,很被漢景帝器重,把他派給太子漢武帝劉徹做太傅。漢武帝劉徹登基後,衛綰任漢武帝第一任丞相。算是漢景帝留給漢武帝劉徹的丞相吧。
漢武帝劉徹是位雄才大略的皇帝,登基後的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想改革,將西漢初期的郡國制,改革成中央集權,想要改革成中央集權,就得執行法家政策。
漢武帝劉徹怕硬性從黃老術改革成法家權術,會象秦朝二世而亡。漢武帝劉徹就想找出一件,可以包裝他執行法家政策的漂亮外殼,來掩飾他的法家權術。
衛綰無力勝任這重大的改變事業,主動提出辭職,告老還鄉。這個結局在漢武帝朝,算幸運的丞相。
就在漢武帝劉徹苦苦找尋改革之路時,董仲舒為漢武帝劉徹獻上了一套《天人三策》的論書,並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漢武帝劉徹高興得很,因為他終於找到了一件可以為他掩飾中央集權的外套,用儒家學術包裝他喜歡的法家學術,實行中央集權制。
那麼誰可以擔當丞相,來助漢武帝改革成功呢?
竇嬰,竇太后的侄子。竇嬰不僅在漢景帝時期,為平吳楚七國之亂立過大功,是漢景帝朝的大功臣,還是位尊崇儒術的儒學派。
結果竇嬰為丞相後因與田蚡(王娡同母異父的弟弟)爭權奪勢,被田蚡陷害入獄,終因“偽造遺詔”案,被漢武帝斬殺。
竇嬰死後,田蚡任漢武帝朝第三任丞相。田蚡不僅尊崇儒術,口才也是第一流的好,更重要的是,他在漢武帝劉徹與竇太后爭權鬥爭中,做出了重要貢獻。
漢武帝劉徹、竇嬰、田蚡君臣三人也曾同心協力,大張旗鼓地推行進改革“建元新政”,可推行改革“建元新政”得罪了竇太后,竇太后把竇嬰、田蚡罷免丞相,竇嬰、田蚡回家休息。
竇太后死後,田蚡任丞相。田蚡終因太過驕橫而死。雖然沒有證據田蚡是被漢武帝劉徹所殺,但田蚡死得特別詭異。
《史記》中的記載是。死於瘋癲病,算是瘋狂而死吧。
公孫賀接受相印時,不喜反而伏地泣哭,不肯接受相印漢武帝朝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公孫賀被提任為丞相時,不喜反而伏地泣哭,不肯接受相印。這是為什麼?
因為公孫賀,親眼目睹了漢武帝朝,前九任丞相的悲慘慘劇,所以當漢武帝劉徹在朝堂上宣佈公孫賀為丞相時,公孫賀伏地而泣,怎麼都不肯接受丞相一職。
聖旨不可不接,公孫賀任相後果然出事了。公孫賀的兒子公孫敬聲,因私自挪用北軍軍餉一千九百萬錢,獲死罪入獄。
公孫賀為救兒子公孫敬聲和漢武帝劉徹商量,用被通緝了很久,一直未被抓獲的江洋大盜朱安世的頭,換取他兒子公孫敬聲的命。漢武帝劉徹同意。
沒多久,江洋大盜朱安世被公孫賀捉拿入獄。然,讓公孫賀沒想到的是,他不但沒救出兒子公孫敬聲,反被江洋大盜告了御狀。
朱安世揭發公孫敬聲,與衛子夫女兒陽石公主有私通。並且他們還在漢武帝劉徹的官道上,埋了木偶行巫蠱之術詛咒漢武帝劉徹早死。
漢武帝劉徹大怒,滅公孫賀全族(衛子夫姐姐夫家),連同漢武帝劉徹自己的女兒陽石公主,及衛青(衛子夫的弟弟)的兒子衛伉一起斬殺。
公孫敬聲的此次惹禍,將衛子夫家外戚這一門,被漢武帝劉徹全部剷除。
漢武帝朝被斬殺的丞相李蔡:因私自侵佔漢景帝陵園前,路旁一塊空地,被而問罪。李蔡不堪忍受審訊,自殺。
莊青翟:在與寵臣張湯的爭權鬥勢中,被張湯在臨死前給漢武帝劉徹信中,告御狀說:“莊青瞿陷害張湯。張湯是冤死的。”
漢武帝劉徹見張湯信後震怒,莊青翟畏罪自殺。
趙周:被控告包庇列侯所獻黃金不足,知情不報而獲罪入獄,趙周獄中自殺而亡。
劉屈氂:在圍剿太子劉據反叛時立功,後漢武帝后悔追殺太子劉據,漢武帝劉徹為給太子劉據報仇,劉屈氂獲罪,被漢武帝劉徹斬殺。
漢武帝朝,十三任丞相,50%獲罪死亡,其恐怖之烈,當屬歷史第一朝。
《史記》中,司馬遷說:“當此之時,國家多事,漢武帝對大臣督責嚴厲,丞相相繼被指控獲罪而亡。”
漢武帝劉徹的侍從,有一次曾問過漢武帝:“陛下您這樣斬殺人才,就不怕把天下人才斬殺盡了嗎?”漢武帝說:“傻瓜,天下人才是殺不盡的。只要朕下詔招賢,就又能招來一大批人才。”
漢武帝朝一次又一次地,在全國海選人才,這對於草根族是幸,漢武帝又一批又一批地斬殺人才,這對草根族又是不幸。漢武帝朝是人才最多的王朝,也是斬殺人才最多的王朝。
這其內中含意,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
-
8 # 尋根拜祖
漢武帝劉徹15歲登基,在位54年,是歷史上大有為之君。在他執政期間,一共任命了13位丞相,每位丞相平均在位時間四年,在位時間最長的兩位丞相是葛繹侯公孫賀,在位11年,牧丘侯石慶,在位9年;最短的是魏其侯竇嬰和彭城侯劉屈氂,在位時間僅僅1年。
在這十三位丞相中,6位被殺或自殺身亡;1人(武安侯田蚡,在位5年)被驚嚇成病,驚悸而死;3位(建陵侯衛綰、柏至侯許昌、平棘侯薛澤)毫無建樹;1位(牧丘侯石慶)戰戰兢兢從生死線上活下來;1位(平津侯公孫弘)靠逢迎術苟活;只有最後一位丞相富民侯田千秋功成名就。從以上數字可以看出,漢武帝時期的丞相有兩大特點:
一是死亡率極高,半數不得善終;二是大多庸庸碌碌,尸位素餐。
是什麼原因導致,帝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出現如此怪異現狀?大體說來,兩個原因:
一是漢武帝冷酷無情的秉性;二是漢武帝獨裁政治的需要。
1. 漢武帝冷酷無情的秉性自古伴君如伴虎,這句話在漢武帝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從他的私生活就可見一斑:廢棄對他登基起關鍵性作用的陳阿嬌、逼死皇后衛子夫、賜死最寵愛的鉤弋夫人、為政權跟他母親徹底翻臉、兩次巫蠱案殺了太子一門及親生女兒、親家滿門等。可以說漢武帝是一路踩著親人的血跡走過來,一生伴著親人的啼哭走過,但每一次過後,他的心腸似乎更加堅硬冷酷。
對自己的親人尚且如此,對待大臣就更不在話下了。魏其侯竇嬰,是他的表叔,對他忠心耿耿,甚至因為他得罪自己的姑媽竇太后。但是當竇嬰受到武安侯田蚡陷害時,他明知事情真相,但為了討好母親,讓竇嬰蒙冤入獄。
後來,當他意識到如果竇嬰一死,他正好可以乘機借力打力,一舉解除母親和田蚡一黨勢力的牽制時,他又毫不猶豫地毀掉景帝遺詔的底檔,使竇嬰戴上一頂“製造偽昭”的罪名,用竇嬰無辜的血,為他掃平獨裁的路(筆者認為那份遺詔案的真兇就是漢武帝,見本人百家號另一片文章《一道離奇的遺詔》。)!
對這樣一位冷血動物,眾大臣心知肚明,只能小心伺候,能躲則躲。他的連襟葛繹侯公孫賀年輕時就跟隨漢武帝左右,可謂發小,漢武帝對匈作戰,公孫賀立下了汗馬功勞。但當漢武帝要拜公孫賀為丞相時,公孫賀嚇得哭倒在地,說什麼也不肯接受丞相的印綬。什麼樣的人能使一個親人加朋友嚇成這樣?
事實也如公孫賀所料,最終他被陽陵大俠(實際上就是強盜)朱安世誣告,說公孫家以巫蠱詛咒皇帝,儘管廷尉調查到最後,沒發現任何確鑿證據,但漢武帝還是毅然決然地誅滅了公孫賀全家,包括涉案的陽石公主,他自己的親生女兒!
以漢武帝的冷酷,作為是非焦點的丞相,自然是高危職業,只能說被他選中了,等於提前給預定了去往閻王殿的車票。
2. 漢武帝獨裁政治的需要古代,皇權和相權之爭一直是朝堂政治生態的一個方面。相權雖不能替代皇權(除了個別超級猛人),但皇權也替代不了相權,尤其是在政治清明的社會,皇權往往受相權制約嚴重。其實這種相互制約的生態是良性的,可以有效遏制皇權走向不受制約的極端,給國家決策帶來災難。歷史上就有自覺約束皇權的聖明之君,比如李世民就規定,沒有宰相簽字的聖旨是無效的。
漢武帝不能容忍皇權的分割,他需要絕對的獨裁,所以丞相只能是他的擺設,頂多是執行機構。由此,他還首創了“內朝官”,漢武帝讓一批身份地位的學者和身邊近臣來充當自己的決策參謀,最後的決策完全由他定,訂完了直接下聖旨給以丞相為首的外朝官執行,直接剝奪了丞相們的決策權。而內朝官們都是一些品階低微的小人物,只是他的參謀,跟外朝官們幾乎沒多少利益瓜葛,從此他獨斷乾坤。
漢武帝創造的這個內朝官制,後期一直伴隨整個封建王朝,各個朝代雖有差異,本質一樣。於是,漢武帝的丞相們逐漸都習慣了當“機器人”,一切按皇帝的指示辦,一切安聖旨執行,慢慢地都成了名不副實的丞相。後來,丞相們發現,這種做法才最安全,於是西漢的丞相大人們都成了尸位素餐的癟貨。
殊不知,正是漢武帝親手創造的內朝官制,成了加速西漢滅亡的毒瘤。到了漢元帝、漢成帝、漢哀帝時期,內朝官們都被外戚把控,這時的內朝官不但能決策,而且個個都是高官,決策和執行一把抓,最後外戚們成了帝國“二皇帝”,從此漢室江山就以滑坡式的速度墮落,這一切的根源,就從漢武帝的內朝官開始。
都說祖上建功,兒孫作孽,這件事完全是漢武帝為他的子孫埋了個大坑!
回覆列表
漢武帝在位五十四年,共有十三位丞相,還不算兩次上位的,他們大多結局差強人意,或廢或死,好結果的不多。所以後人常說武帝朝的丞相不好當。但細究起來,丞相換人如走馬燈般,固然有武帝個人的原因,更多的是時勢造就,其中既有爭奪權力佈局的需要,也有政策推行的必須,後期丞相多因政爭死亡,也說明中後期武帝朝的形勢嚴峻,符合當時實際發展軌跡,丞相們的興廢,也記載著漢武時國力國策的盛衰。
公孫賀之死,意味著武帝朝的外強中乾,過份強調武事國策的無以為繼,漢武以公孫賀之事掀起巫蠱之禍,大行株連,壓服反對聲音,維持對外用武的國策,但衰弱的國力確實再也支撐不起漢武的大刀闊斧了,隨之出現的劉據衛之夫也陷入巫蠱之禍的旋渦,局勢漸漸失控,在此期間,借勢剷除了介入儲君之爭的劉屈氂,至此,各種勢力幾乎被枚平,但漢武卻真正感受到高處不勝寒和無以為繼的失落,之前毫無建樹,只憑幾句直言便當上丞相的田千秋的出現,預示了國策即將改變,棄武為文,朝堂需要老好人,來平衡各方,維持運作,恢復國力。